戏剧导演处女作,段落断得厉害,就像舞台切换一样迅速,使得人物间关系推进突兀,也相对暴露裘德·洛 Jude Law角色的夸张度。
但整体可看性不低,单独场景亮点亦不少。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一如既往的棒,全靠他控场;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戏份不多,但全是肉,粉丝们应该不会失望。
同看的人好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对于那个大师时代的憧憬以及整个调调的投好。
如果这片有再多一倍的时长空间,做成电视电影或者迷你剧,相对全面的展现时代和人物精神,会更合适。
影片的质量在三星到四星之间。
读小说的快感是有趣的,而长年累月的写作是枯燥的。
如何让写作的故事动人,主创动了心思,台词考究,矛盾也算集中,只是还不够。
出于个人原因给了五星,大多数电影,都是拍给自己看的。
原先Max不在乎家庭,总想要个儿子,对妻子的戏剧无动于衷,醉心于自己的文字工作。
后来他看见了Tom的爱人,发了疯得让Tom回家。
Tom象征性地抱她,吻她,把她口中的安眠药掰出来,其实无心安慰。
她向Max,这个夺去自己丈夫的男人道歉,转过身,背对着这两个男人站在楼梯前。
门与门的交缝处,Max看到了这个失落孤单绝望的身影,想到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在这一刻,Max明白了其实本质上自己与Tom一样:那些一路上陪伴自己的人,那些爱自己的人,我又伤害了他们多少?
反观自己,正如反观自己曾经编辑过的所有伟大作品的原始样貌。
也就是在这一刻,他明白了活着的意义——看见痛苦,看见焦灼的等待,看见被认同的渴望,看见浩大城市中那些琐屑的事情,看见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譬如微尘的个体。
很难想象,一个伟大的作家没有同理心。
Tom那么浮夸,那么自大,那么不厌其烦的叙述自己的人生,那么理所当然的伤害那些爱他的人。
他没有同理心吗?
与其说他没有,不如说他不敢承认自己需要。
他从欧洲回国,看着祖国土地上食不果腹的人,说“看,Max,我们的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
实在太没用了。
这些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到我的文章,记录我的人生轨迹,并不能帮助到他们,那些人连饭都吃不饱。
”他穿过自己成名前的蜗居,站在天台上,和Max一起肩并肩,在夕阳的余晖中几近哭泣,“每当黄昏时分,我便会上来,俯瞰这座城市,梦想我之后的生活,直到天边显现星星的身影。
夜空中的星星,还有大楼里闪耀的灯光。
所有光亮交织在一起。
还有生命的力量。
”Max说,“你所做的并非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想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每到夜晚,都会围坐在火堆前。
狼会在黑夜里嚎叫,好像随时会从周围的草丛里蹦出来。
这时就会有一个人开始讲话。
他会讲一个故事,这样大家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Tom不是不理解他人,他能看透世事,只是对自我或理想抱有太深的执念。
他用他毕生去寻找宏大的意义,被Max用一个传说含蓄地说破,Tom是那种无法活在平淡中,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人。
在此刻,他获得了如同人生知己般莫大的宽慰。
但在寻常,他需要在世俗的泥泞里挣扎。
他必须保持坚强的外壳,用嘲笑他人作为自己自尊心的屏障。
他必须写下去,如果停下笔来,他就不是天才,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他害怕自己不被认可,泯然众人,在无聊的稀松平常和无意义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他那么渴望类似常人的陪伴,但又那么恐惧。
一旦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就意味着自己的怯懦,所以就要做个难看的了断。
在分离的岔路口,写下墓志铭,“感念你所做的一切,是你成就了我,那就再见吧。
”曾经是妻子,现在是Max。
他要永远以独立的姿态,告诉他的父亲,他不需要任何人,他一个人也可以——“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
当时我正准备北上,去上大学。
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他完全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趟过万水。
始终不变的是,河流永不停息的流淌。
有时他会背离我的父亲越流越远,而有时,他又会流回他的门前。
我能靠我自己成功,这一点我必须证明。
”
最后他“如己所愿”般独自倒在了沙滩上。
那个曾经装满了文字快要溢出的脑袋,长了数不胜数的肿瘤。
终其一生,他仍然是一个孩子。
直到临死的那刻,他才脱去所有的伪装,将最成熟的面貌展现给让他青史留名的那一个人,他一生唯一的朋友——“我亲爱的麦克斯,我预感到自己的死亡。
所以把这些想对你说的话,写了下来。
我旅行了很长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和死亡面对面。
我不认为我自己有多惧怕他。
但我最想做的事,还是活下去。
我再想和你见一面。
我有好多痛苦,好多抱歉,想要对你说,但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还有好多想法,没有付诸实践。
这感觉像一扇窗口被打开,你之前的一生在你眼前回放。
如果我能安然度过,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能做到不辜负你的期望。
但最重要的是,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都会像11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当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
”Dear Max, I’ve got a hunch. And I wanted to write these words to you. I’ve made a long voyage and been to a strange country and I’ve seen the dark man very close. And I don’t think I was too much afraid of him. But I want most desperately to live. I want to see you again. For there is such impossible anguish and regret for all I can never say to you, for all the work I have to do. I feel as if a great window has been opened on life. And if I come through this, I hope to God I am a better man and can live up to you. But most of all, I wanted to tell you, no matter what happens, I shall always feel about you the way I did that November day when you met me at the boat and we went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nd all the strangeness and the glory and the power of life were below. Yours always, Tom
毕竟不管如何折腾,如何功成名就,生活本身就是平凡的。
一如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需要陪伴。
那些褒奖都会像流水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
于此生而言,还有什么比与人同行更为有趣呢?
“There could be nothing so important as a book can be.”——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图片1>这部《Genius》中文译名《天才捕手》,先不说有些雷同《心灵捕手》的感觉,影片海报的无论是柏林影展版、法国版还是美国版,无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与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两人并肩走在曼哈顿破旧的大街上,抑或是两人的关系映射,执着的托马斯·沃尔夫,以及双目直视他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来,是两位的一个统称,没有偏重。
这部影片虽然侧重讲述了编辑的传记故事,但是其实,故事涵盖了数个文学天才一起共事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以及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图片2>即便这部电影的评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也没有引起热点性的话题,但是依然有发行商买来了北美的发行权,并且在暑期前进行了小范围的上映。
相信拥有文字情结的人,都会想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段传奇般的人物故事。
影片结束后,更是有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座位,似乎在等待着一些真人历史照片出现在滚动字幕的间隙。
这个有着棕色系海报的影片,故事是丰满的,结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钟掏空了每个观众的心。
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无第二位托马斯·沃尔夫,也不再见麦克斯威尔·柏金斯那样的伟大编辑。
我们只剩下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无数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话一样的编辑,还是慧眼的编辑一手发掘了这些文坛巨匠。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断告诉人们:“作品是属于作者的。
”,“编辑没有创造任何事物。
”。
柏金斯倾其一生,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给予最真诚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图书编辑、心理分析、恋爱建议、婚姻顾问、职业管理、财务借贷等等。
他堪称是作者的“忠实伴侣”,从不会情绪化的对待他们,而是不断的去解决那些,妨碍作者创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事。
影片的开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前,他还在帮助妻子病倒、陷入财务危机的菲茨杰拉德解决收入问题。
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阅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丢给他的,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的初稿。
结果,一头读进去,就没有停下来。
从最后一班火车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车返回办公室,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图片3>英国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是知名的话剧导演,他做过演员,但是他说这个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导筒。
于是他联手两度奥斯最佳编剧提名作者:约翰·洛根(《角斗士》、《飞行家》编剧),拍摄了这部《Genius》。
影片的制作被评价为中规中矩,更多的焦点围绕在三位主要演员身上:妮可·基德曼、 科林·费尔斯、以及裘德·洛 。
真人传记固然难不倒几位大牌演员,这也都不是他们第一次出演真人传记影片,《王国的演讲》《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尔德》里饰演过一次英国作家,这次与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戏的部分,颇有看头。
<图片4>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这位,传说中,从不脱下自己的帽子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会令你分分钟入戏。
你会一下就被这个在几尺见方的办公室里,背后罗列着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编辑,每日在这里不厌其烦的一句一句批阅文本的编辑,肃然起敬。
这位编辑的沉稳和电影开篇的基调一致,缓慢的列车载着柏金斯回家,而他开始了与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
而影片用车窗外的空景,结合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声音贯穿柏金斯的阅读过程,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这位作家的深沉气魄,同时感受到了编辑柏金斯那颗,同样被震撼的心。
随着托马斯·沃尔夫第一次走进柏金斯的办公室,故事开始了一段,不羁天才与卓越编辑的友谊与交锋。
他们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的认同与赏识,他们的交锋针对于作品的删减与修改。
影片大量的通过两人的对手戏,表现他们在办公室、酒馆、车站,不断的修改调整每一个段落,从繁复的形容词语,到一句简单的表达。
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编辑来建议,而最终要表达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这个劝服与拿捏的过程,极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创作,也不能过多影响作者的表达。
<图片5>沃尔夫与柏金斯两个人对于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的修改,长达9个月,两个人吃住一起,办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各自的家庭生活。
而影片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处事态度。
沃尔夫与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饰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机,都彰显了沃尔夫冲动、自顾自的行为态度。
而柏金斯在保证作品顺利出版的情况下,还要不断的安抚被沃尔夫抛下的、处在崩溃边缘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杀或枪口威胁。
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当他彻底对沃尔夫的行为失望后,告诉他生活不仅仅是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时,固执的沃尔夫选择了离开。
<图片6>再伟大的编辑,始终也只是那个距离天才最近,但是却可以随时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编辑人员而已。
两个人如父子般的关系,就此割断。
剧情转入了低靡期两个人,沃尔夫拜访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访了海明威,作为影片尾声之前的一段铺垫。
约翰·洛根的编剧,并没有结构上的惊喜,而是靠着戏剧性的桥段,例如两人在黑人爵士酒馆里的买醉、在办公室内的争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渐交代两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关系。
而关于柏金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线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儿的贴心,着实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
可惜过少的家庭线,却要交代过重的情感,令人难免觉得生硬,不够巧妙,不过故事依然连贯顺畅,结尾也算收的老练沉稳。
<图片7>对于并不太熟悉这段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观众来说,结尾更像是一场飞来横祸的急刹车。
当托马斯·沃尔夫为自己行为开始后悔时,他却一病不起,醒来之后,颤颤巍巍的向医护人员要来纸笔,开始书写一封开头为Dear Max的书信。
这个室内的镜头是日光下拍摄的,温柔的光线穿透白色的窗帘洒在病房里,托马斯颤抖的笔尖,令人落泪。
联想起他日夜书写手稿,像着魔一样,描绘他内心中的美国图景。
如果没有柏金斯的节制,他可能无法找到那个,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顿的人。
<图片8>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职业操守,对于作者们的帮助,对于文坛难以估量的贡献,让他的职业生涯变成了出版界的传奇。
你可能会说,好作者都让他给碰上了,而反过来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编辑。
在近乎绝望的葬礼过后,收到托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书的柏金斯,看到了医院的地址与托马斯的笔迹,他起身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顶,在家中吃晚饭都不曾脱下的帽子,缓慢地拆开了信封,开始阅读。
影片描绘的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关系,编辑柏金斯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他曾写给托马斯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
”。
他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书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
”。
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换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O Lost》改名为《天使,望故乡》,永久的留驻在了美国现代文学史上。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 一位善于发掘天才的天才。
这部影片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们,距离那些想象中的天才们,又更近了一步。
<图片9>2016年7月1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浅谈电影《天才捕手》这是一部讲述天才中的天才的电影。
所以他的名字叫天才们。
日子像是道灰墙,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色彩。
时间左右摇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律动。
手机自拍里的自己好平庸,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天才。
时间一过便是15年,编剧约翰·罗根先生终于在写《雨果》,《007,天塌了》等大片的缝隙里,完成了这个剧本,找来了他那在剧院里乐不思蜀的好基友,拉来腐国的门面担当们,拍了这个“疯狂”的电影。
为什么说“疯狂”?
因为天才们不疯不成魔,不成魔,怎能号令江湖!
请举起不羁之剑!
于是我们看到脑袋大概有点问题的一个年轻人,在大雨里,伞也不撑,对着一个出版公司的logo,望眼欲穿。
故事就在这望眼欲穿中开始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图书编辑的概念是,和作者谈心,帮作者把住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大方向,顺便改一下病句错字,安排书的出版和作者的巡回签售会,帮作者数一下钱,再帮作者花一下钱,如此以往,广结善缘。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我太肤浅了,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怎么能把人类文明工程师这个神圣工作想得那么仅供参考!
看看,麦克斯和他的作家们,他们美丽的脸蛋,哦不,他们充满艺术的内在!
他们对于时代的呼唤!
对,你看到的是正在忧国忧民的著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柯林·菲斯演)和他的帽子。
相信我,这顶帽子很重要,戏份只比男主柯林·菲斯少一个镜头,并且成功得超过了男配裘德·洛!
虽然柯林老师总是被人误解是面瘫,在这部电影里,你们有99%的可能也会这样误会他。
但是心细如豆腐丝的我,透过99%的表相发现了1%的本质,看到了他内心如电脑CPU一般,以超越宇宙第一速度运转脱离了地心引力,站在一个制高点,将狂放不羁爱自由的海明威的稀罕的语言,将有爬梯自隔壁来不亦乐乎的菲茨杰拉德在失去灵感后苦思冥想出来的句子,将让语速飞的托马斯(本文男主裘德洛言)赶着投胎般的喋喋不休,用爱和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进行分析,然后在他们喘气的瞬间,回到地球表面,用他那性感的男中音,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得提出他的修改意见。
能征服美男的只有美男!
还是一个看不见发型的美男!
怪不得托马斯会在公众场合大声说出“麦克斯,我爱你!
我最爱你!
”
是的,讲到这里,如果你没完整的看过片子的话,你可能要想歪了。
但是,我要很严肃告诉你这是一部在探讨一件很严肃的男男关系的很严肃的电影。
路易斯(麦克斯的夫人)说,麦克斯一直想要个儿子,而上帝给了他4个女儿,所以,他把托马斯·沃尔夫当做了自己的儿子。
托马斯·沃尔夫说,他最后一次看见父亲,是在火车上,他的一生,似乎只是为了回到父亲身边,遇到麦克斯后,他把他当成了父亲。
“我富有天下文学奇才,想来也没什么稀罕,不过是添些砖撤掉点瓦,浑身上下,大概也就这几分真心能称上斤两,你要,就拿去吧。
”于是,一个天才,遇见了另一个天才。
彼此付出,又有彼此的亏欠。
在第二本书《时间与河流》的出版过程中,托马斯感谢麦克斯对他作品的帮助,而麦克斯则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修改毁了托马斯的作品。
这是无解的题,却扰人的很。
导演说,他们不存在谁成就谁,他们的关系,是互相的成就。
互相的爱,就有互相的伤害。
两个男人日以继夜的工作伤害到了他们身边的女人。
出来麦克斯的数量有点惊人的女儿们,全片有两个无比优秀的女人。
一个是麦克斯的妻子,一个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女人。
温柔,贤惠,堪称时代的楷模。
一个是托马斯的情人,一个为了自我追求而抛弃家庭的女性,她的追求不仅是热爱的戏剧事业,还有托马斯。
我特别喜欢这个场景,一个美丽,自信,优雅的女人,在男人中逆行而上,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太美了。
在1920年代,很多人在泥潭中挣扎,而托马斯们用自己的力量呐喊,“让过去的留在过去吧,是时候奔向新的方向。
”电影拍的很平稳,而看完后,却余温缭绕,久久不能忘怀。
于是我去图书馆,借来了《天使,望故乡》,翻开第一页,它是这样开始的: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找不到的门;话说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门。
再说所有被遗忘的面孔。
赤裸地,孤独地,我们放逐出来。
我们闷在娘胎里不认识母亲的面貌;从她骨肉的监狱里,我们来到人世间这个不可形容、无法胡同声息的监狱。
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
有谁探索过它父亲的内心?
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
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啊!
失落的荒废,失落在闷热的迷宫里,失落在星星的光辉中,在这闹人的、灰暗的煤屑地上!
哑口无言得记起来,我们去追求伟大的、忘掉的语言,一条找不到的门。
何处啊?
何时?
哎,失落的,被风凭吊的,魂兮归来!
对于没看过《天才捕手》的人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传奇编辑和天才作家,和与之对应的两位主演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他们分别代表了我们最常脑补的两类英国绅士,一个低调傲娇,脆弱之处绝不轻易外漏;另一个风流倜傥,常有惊人的叛逆之举。
▲ 片中,科林·费尔斯又穿上了三件套,不算奢华但却体面且讲究,他为数位文学天才找到了发光发热的舞台,却始终带着帽子隐身幕后。
不得不承认,对于“高冷一哥”和“妩媚裘花”来说,合作《天才捕手》简直天作之合,这冰火两重天的男人碰到一块,火花啪啪啪就甩出银幕外,如果他们不搞出《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这传世大作,我们也一定会开始怀疑人生。
常听人说爱情片的男主女主之间要有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可以不是现实情人,却一定要看上去神仙眷侣,以寄托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
其实这个准则放到任何双男主搭档的电影里也要成立。
所以银幕上“脸叔”之于“裘花”的点拨提拔,可能比三月的春姑娘要来得更放肆,更风骚。
聊他们在《天才捕手》的火花,就一定要追本溯源。
这两人都在事业早期以一个极度类似自己的角色脱颖而出:科林·费尔斯的汤米·朱德(1984年《同窗之爱》),一位贵族学院中疾世愤俗的共产主义者;裘·德洛的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1997年《王尔德》),一位将王尔德拉下“不伦”(当年)爱河的魅力青年。
▲ 科林·费尔斯本人跟汤米一样心直口快:“我喜欢扮演强势的角色,有些人解读为这是我性格当中隐藏的一面,但我想说其实原因简单极了——普通人就是没那么有趣。
”许多年过去了,裘德·洛秃也秃过了,肥也肥过了,女友换了好几波,终于打破了自己貌美如花的刻板印象,成了一个不靠脸而是靠气场吃饭的演员。
而科林·费尔斯呢?
他仍然是那个初见时觉得不够热情,熟络起来方觉学识渊博,知根知底后才知如此深情的绅士。
他就是一个立体版的高冷男神。
一如他身上那个撕不掉的标签——达西先生。
是的,《同窗之爱》中那位充满暧昧光环的汤米·朱德不过让他在英国算是出道了,《傲慢与偏见》中寄托了少女终极情思的达西先生才是科林·费尔斯一炮走红的契机。
他从池塘中走出来,白色的衬衣透湿,一本正经中流露隐约的诱惑——哪个直女看到这里不飙鼻血?
你说?
达西先生的走红不仅说明艺术的全球化扩张、简·奥斯汀的受欢迎程度、电视剧的群众基础,更说明男女通吃才是硬道理。
(胡说八道)
但科林·费尔斯却被困住了,被困在这个角色里直至今日。
你看《BJ单身日记》——马克·达西这个角色就是因为“达西先生”而存在的——拍到第三部,休·格兰特都撂担子了,他却还苦苦坚守在“达西先生”的第一线。
没办法,少女时尚超前了又复古了,但玛丽苏情节永不落幕。
▲ “我发现越是年纪大的人,甚至那些看上去连退休金都没得领的老年群众,对我的渴望越是强烈。
曾有人告诉我,一位老太太在医院检查血压,医生嘱咐她不要再看我那版《傲慢与偏见》了。
这位老太太103岁。
”对的,哪怕一个女人已经在与时间的长跑中耗尽了胶原蛋白,她仍然有权力向往不善言辞但从一而终的达西先生,就像BJ。
对演戏多少有点玩票的休·格兰特退出这个系列是他实在受不了了,科林·费尔斯还在继续,是因为他把这件事看得比常替他人事业着急的媒体和粉丝们轻了许多:“我曾经很开心自己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事实上我到现在还是挺开心的,但与此同时,我始终觉得这太诡异了。
”“达西先生”之后,他收到的剧本几乎全是爱情片:从《英国病人》到《莎翁情史》,他两次在情场上输给姓“费因斯”的男人,他却调侃道:“为了我的演艺事业,请再给我多一些费因斯”;从《甜心大话王》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他把古典戏剧的各个侧面都贴上自己的名字。
但科林·费尔斯之所以是如今的奥斯卡影帝科林·费尔斯,绝不是因为他的男性魅力俘获了全球少女少妇阿姨乃至奶奶们,而是因为同龄的鲁伯特·艾弗雷特和休·格兰特在怀疑职业选择的同时,他却在勤勉地工作,把自己的多面性呈现给观众和电影行业同仁。
▲ “每一次,他们都说这个角色将击败达西先生。
”("Well I think you've just killed Mr Darcy”)在电影行业同仁的眼中,科林·费尔斯演技不浮夸,选片不功利,银幕形象也不僵化,值得被捧上神坛。
所以《国王的演讲》把他推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的领奖台,你看着他扮演父亲,扮演丈夫,扮演养尊处优却又面临内忧外患的国王,扮演努力克服口吃有时甚至口爆脏字的演讲学徒——看科林·费尔斯、杰弗里·拉什和海伦娜·伯翰·卡特飙戏实在是太爽了!
而在英国那帮无厘头才子们眼中,这样高冷、不苟言笑,却又迷倒众生的形象,要撕碎来逗笑才够有趣呢!
所以你看从《黑爵士》(罗温·艾金森微笑)到《新乌龙女校》(鲁伯特·艾弗雷特微笑)再到《妈妈咪呀!
》(梅丽尔·斯特里普微笑),他刚出场时仍然是那么高冷和不苟言笑,甚至还有一种奇异的“渣男”感,但总是得不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反而闹出了许多的洋相……
▲ “演员们基本上都是‘变装皇后’。
人们会告诉你他们这么表演是为了治愈人类,或者挖掘人类精神的本质。
好吧,或许会有如此效果。
但基本上我们只是想穿上连衣裙翩翩起舞。
”至于普通观众怎么看?
我们需要更多的西装、三件套、玳瑁镜框、一尘不染的皮鞋,轻言细语的威胁和发型不乱的暴力,最好是《王牌特工》续集赶紧出来!
当然,这样的高产和“兼容并蓄”必然导致他所主演的电影并非部部皆精品,《新乌龙女校》这样纯恶搞的就不提了,众星云集的《妈妈咪呀!
》毁誉参半,而近些年的《神偷艳贼》和《魔力月光》都不尽如人意。
▲ “你知道吗?
事实上在片场的日常就仿佛我们奇迹般地倒退回了婴儿时期,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被剥离,你陷入非常无助的境地。
在某个约定好的日子,你被车送去一个不由你选择的目的地。
他们给穿衣服,做造型,安排你吃早饭,这一切都根据别人的时间表来。
然后你又被带到某地履行职业义务,你被告知站在哪里,看向哪里,说那些话,而这一切都不属于你。
所以你能控制的东西其实很少,除了那些你关上厕所门发生的事。
这简直是荒谬的。
除非这部电影很棒,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
你只能跟着那条固定的线走。
”意识到单纯做演员是无法把控电影质量的,科林·费尔斯开始尝试幕后工作。
他监制了2015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天空之眼》,以及2016年的电影《爱恋》,这两部电影预算都不高,但却有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时间科林·费尔斯也成了半个伯乐。
而这两段做幕后的经验,对他塑造麦克斯·珀金斯这位曾经先后挖掘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传奇编辑多有裨益。
然而,在这个bromance遍地开花的时代,这个编辑与作家无间合作的故事最大的挑战却是如何调动两人互动的律拍。
毕竟除了互诉衷肠的“在你之前我没有朋友”之外,那些关于文学的长篇大论放到银幕上可不如想象中好看。
▲ “这不是我第一次演一个不肯脱下西装的怪人(笑)。
但这个角色面临着另一个精神上南辕北辙的角色,两人之间对抗着,演出这种感觉其实是十分有趣的挑战。
而我本能地要把这个角色挖掘得更深。
人们常说麦克斯·珀金斯近乎隐身,这也是我从排演便开始探索的角色特质。
”电影当中有个细节,天才作家,同时也是话唠晚期患者的托马斯·沃尔夫拖着五千页《时间与河流》手稿走进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办公室。
珀金斯看着满满的拖车整个人速冻在原地,他尝试性地掂量了一下当中一捆手稿。
身为观众的你此刻脑内弹幕飘过:“这家伙疯了吧,这么多字怎么塞得进一本书,谁要看啊!
”这时沃尔夫也紧张了起来,就像他与珀金斯首次见面时企图用骄傲来掩饰害怕被拒绝的心情时一样。
数秒后,珀金斯说:“我们能做到的。
”(We can do this)
说来惭愧,在本片提到的8位作家(或有遗漏)中,看电影之前我唯一不认识的就是主人公托马斯•沃尔夫。
除出过场的沃尔夫、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外,存在于台词当中的作家有托尔斯泰、福楼拜、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普鲁斯特。
光是听到这些名字被念出来就能有所触动的观众,不会太多,绝不会。
我愿意把自己计算在内,并认为这部电影就是拍给这些观众看的。
之前完全没听过(看过)托马斯•沃尔夫这个名字,对此我是有所怀疑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听过(看过)也没什么印象,不会像上述其他名字那么熟悉。
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就是纯粹从这部电影的讲述中来了解这位作家。
影片的主体并不是呈现“天才之为天才的全过程”,或许是根本就没有这个过程,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出场就是天才。
一切就这么直接开始了,观众只是跟着他一起走向结束,这是一部相当“质朴”的人物传记片。
本片名字叫Genius(直译为天才),中译名“天才捕手”显得指向性过于明确。
Genius在本片中毫无疑问可以指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和发现他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
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正的天才。
更何况这位编辑还发现了三位,另两位便是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作,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也是位天才人物。
所以本片的“天才”其实指向的是那一个群体,甚至是那个拥有培育天才土壤的黄金时代。
在我展开电影之外的碎碎闲谈之前,先给影片定个调吧。
我立马能想起来的一流天才人物传记片是像《美丽心灵》那样的,比之差一点但也足够出色的是《模仿游戏》那样的。
再往下降,降到一般水平线上的是《知无涯者》。
所谓一般水平,就是那些四平八稳,无功无过,但观众也会为人物经历本身而触动的传记片。
《天才捕手》在我看来就是归为这一档了。
有人指出《天才捕手》过于模式化,这一点我是完全同意的,套路上几乎和《知无涯者》完全一致,甚至人物关系也能对应。
两部影片都是以伯乐和天才为主体,一个是文学的,一个是数学的,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人物也亮相其中,《知》里的李特尔伍德和罗素,《天》里的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故事的核心都是天才和伯乐的共事,外围是几个人物的家人,主人公最后的命运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情。
如此一对比,模式化的标签是摘不掉了。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观众被真切地触动是做不了假的。
为避免过于平缓,影片也刻意设计了一些可以被称之为戏剧冲突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轻松的笑点。
不过我最发自内心的笑是来自于沃尔夫新作出版后编辑告诉他有评论家甚至把他和詹姆斯•乔伊斯相提并论,而沃尔夫直接回答我比乔伊斯写得好多了。
这样的文学梗对我是非常受用的。
虽然《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就电影本身而言是处于相同水平线上的,但因为涉及的领域不同,我对前者的好感自然而然要多于后者。
下面就以本片为引子,谈谈与之相关的文学话题吧。
1.两种“三角关系”
左:海明威 右:菲茨杰拉德影片里的“三角关系”是指沃尔夫、珀金斯及沃尔夫妻子,从选角上可以看出这三位对于全片的分量。
电影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与之对照的“三角关系”,就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及菲茨杰拉德妻子。
他的妻子泽尔达(就是电影里有精神疾病那位)曾经对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关系这样调侃过:看,他们才像是一对情侣。
珀金斯是沃尔夫的伯乐,菲茨杰拉德是海明威的伯乐,这两段关系从后面的发展看几乎是沿着相同的轨迹在行进,从蜜月到隔阂,最终都是以某个人的突然死亡而告终的。
正应了海明威那句“所有的故事,要深入到一定程度,都以死亡为结局”。
2.写作风格
《天使,望故乡》英文原版没有完整地读过沃尔夫的作品,只能从电影情节、其他作家的描述和资料中了解,对其写作风格也算有了大致的认识。
这是一位写大部头作品的作家,几乎都是自传性质,文字风格如河流一样缓缓流动,却又生生不息。
评论家把他与詹姆斯•乔伊斯相提并论,他自己又提及欣赏普鲁斯特的风格。
有人甚至把沃尔夫一系列作品构成的体系称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由此种种,可以知道阅读他的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论是乔伊斯还是普鲁斯特,在我的印象里,都属于那种被谈论得很多,却被阅读得很少的作家。
3.自传性质
上:沃尔夫的几部长篇 下:《追忆似水年华》托马斯•沃尔夫有一个非常顽固的观点:“一切严肃的文学作品都是自传性质的。
”这是他的一大文学理念,他一直都是这样践行的。
关于之一点,往远一点看,我想到的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拿来与沃尔夫相提并论的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也是这样做的。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同样符合标准,只是故事性更强一点。
恐怕把自传性质这一点做得最彻底的,除了沃尔夫,就只能是普鲁斯特了。
4.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夫妇盖•皮尔斯扮演的菲茨杰拉德在本片中有三四场戏(恕我记不准确),我认为这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人物。
由此想到,以他的一生(少不了海明威的部分)拍成电影或许会比本片更加精彩,这是另一个天才的故事。
从惊艳登场到渐渐末落,直至把写作的雄心消磨得一点不剩,这时疾病缠身的他已经时日无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主人公沃尔夫去世两年后,菲茨杰拉德于1940年去世,年仅44岁。
他的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于是我们奋力向前滑,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回到往昔岁月,那段最好的往昔可能是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的菲茨杰拉德。
对于那时的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书,那他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无数美好的可能性曾经摆在眼前,但都与之后的唯一现实有着不可触及的距离。
5.同时代最好的
福克纳与海明威那是一个产生天才的时代。
除珀金斯合作的三位大作家外,另一位大师也出现在当时美国文学的版图上,那就是威廉•福克纳。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福克纳的名字在后世的叙述中常常与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并列。
但在当时的文坛,福克纳最推崇的则是他的同胞托马斯•沃尔夫,他认为沃尔夫是同时代里最好的。
他的排序是沃尔夫第一,自己第二,第三是多斯帕索斯,第四是海明威。
在海明威那里,最受推崇的同时代作家自然是菲茨杰拉德。
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小说在文体风格上刚好是两个极端,但都对后世作家有深远的影响。
6.编辑的作用
麦克斯·珀金斯工作中编辑是否可以让一部文学作品变得更好?
这是本片里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怀疑。
他怀疑自己没有让一部文学作品变得更好(Better),而只是让它们变得不同(different)。
其实像珀金斯这样的大编辑家早就发现了,书是属于作者的,自己的工作只是发掘和塑造有才华的作者,同时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些作者的作品推向读者,使读者接受他们。
他要求作家们要照顾自己的读者,他对菲茨杰拉德说:“我完全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但我认为不能这样写。
即使人们都错了,你也必须尊重那些热情而又真诚的人们”。
鉴于此,沃尔夫个性化的写作要与读者见面必然经过大刀阔斧地删改,至于出版后的《时间与河流》真正比最开始那满满三箱稿纸要好多少,这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文学、电影及其他艺术),套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就是“价值的客观佐证根本就不存在。
若想吹毛求疵,要多少瑕疵都能找得出来;若想珍重对待,怎样视若瑰宝都不为过”。
7.天才们的结局
菲茨杰拉德夫妇的墓碑以今天这个时间点回望过去,一切都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脑炎。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肺病,并发心脏病。
麦克斯威尔•珀金斯(1884—1947)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用猎枪自杀。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晚年疾病缠身,死于心脏病突发。
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生卒年几乎一致,虽说不上相生相克,但我觉得从多方面看,他们都可称之为“宿敌”。
顺带一提,“意识流”的两位代表人物,乔伊斯和伍尔芙有着更惊人的巧合,同年生同年死,1882-1941。
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4—1945)
上:沃尔夫、菲茨杰拉德 下:福克纳、海明威按美国文学史的代际划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大黄金时代。
本文中反复提及的几位经典美国作家都活跃于这一时期。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就成长于这一时期,他称沃尔夫为自己的文学偶像。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黄金时期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难找到可以和这批作家匹敌的美国作家了。
直到二战结束,一批新作家才登上舞台,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诺曼•梅勒和欧文•肖在这时出场。
之后有索尔•贝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尼格……从“迷惘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各有各的精彩,总之它们都好过无聊的一代又一代。
9.诺贝尔文学奖
雷蒙德·卡佛和村上春树的两部作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展望美国文学的未来时,重点推荐了几位年轻的同胞:沃尔夫、海明威和福克纳。
他说沃尔夫的作品毫无疑问可以和我们最佳的作品相媲美。
刘易斯提到的这三位中的后两位都最终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沃尔夫去世得实在太早了。
成名较晚的福克纳比海明威更早获得国际性的认可,拿诺奖也比海明威早了5年。
海明威早年在与菲茨杰拉德的交流和对撞中明确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雷蒙德•卡佛先是模仿海明威的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条线再往后拉一拉,我想到了村上春树。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卡佛都是村上春树十分推崇的作家,他还以自己是把卡佛作品介绍到日本的人而自豪。
常年陪跑诺奖的现实并不能说明什么,村上春树之为村上春树靠的是作品。
上述的沃尔夫、菲茨杰拉德和雷蒙德•卡佛都没得过诺奖,谁也不会否认他们的伟大。
如村上春树自己所言:“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项……至于海明威得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得过),博尔赫斯得没得过(他得过吗),究竟又有谁会介意这种事呢?
文学奖虽然能让特定的作品风光一时,却不能为它注入生命。
这是不必一一言明的。
”10.蝴蝶翅膀上的图案
这是海明威的一个比喻,用于形容菲茨杰拉德的才华。
他说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自然”。
这个比喻的后面部分说的是就像蝴蝶不会关注自己翅膀上的图案是如何构成的,菲茨杰拉德也不在意自己的才华是从何而来的。
但到了后来,蝴蝶发现翅膀上的图案开始破损,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起飞了,唯一能回忆起的是当初在天空中的翱翔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啊。
这个天才耗尽才华的过程被海明威写进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
天才的才华是自然而然的,单看这一点,同时代的其他天才都适用于这个比喻。
突然想到《社交网络》的开篇说到:中国天才数量可能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
但是,天才都到哪儿去了呢?
数下来最后简单谈了十点,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其中每一点都还可以展开详细说,但没有那个必要了。
我也只是想点到为止。
关于文学,说得再多也不及一个简单的行为,那就是翻开书去读。
自己去领会、去判断,比听谁说都来得更实际。
有一些电影是我久久不愿碰触的,因为盛名太多。
比如,教父,比如,美丽心灵。
外界的赞誉太多甚至在你看的时候你就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有人在给教父评两星之后说,觉得不好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电影本身。
所以对于所谓的经典电影100部,评分最高200部之类的我一直有一种抵触心理。
废话了这么多的结果是我依然因为某种原因看完了这部戛纳影片天才捕手。
虽然已经没有办法脱离别人告诉我的这是个好电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好歹在看这部电影前,我对Thomas Wolfe,Of time and the river,Look Homeward,Angel 一无所知,所以应该还是勉强可以写出相对公正的仅仅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
Kolin Feith,Jude Law,Nicole Kidmen几位影帝影后级的人物无疑分量足够。
整部看下来,竟然发现我印象中一直很花瓶的Nicole的表演最让人深刻,Jude Law不够疯狂,绅士的感觉挥之不去,而科林许是因为角色本身的缘故,有些中规中矩。
故事层面,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些跳跃,时间线衔接不够流畅,没有清晰的转变表达时间的变幻。
除去开始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过程,of time and the river时两人对小说修改了两年多之久,但是这个时间仅仅体现在科林的一句话中,从电影本身你是看不到这个时长的,电影本身的场景也没有正确地体现出这种时间变换,所有的人物场景都没有任何变化。
到之后Thomas和Max因为Scott发生冲突,这时两人距开始已经认识已经很多年,这个时间同样靠科林一句话交代,电影本身的场景依然无法给观众时间变换的感觉。
这是让我对电影最失望的一点。
除了时间线的不清晰,故事本身的冲突也不是很明显,想要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囊括盛名,分歧,以及本就复杂的感情线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觉得我和一个曾经的朋友10年友谊将尽的时候看这部电影却有了独特的感受。
人的感情是最奇妙的东西,相同的客观事物折射到不同人感情上的结果发生着变化巨大的折射。
也许是因为人们以往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的折射率。
感情最先变化的的是Aline,在Tom取得盛名之后,这个为了情人抛弃丈夫孩子家庭的女人敏感的觉察到她要失去他了。
tom成功了,他的生活不再只有她。
能够在全世界否定他时给他鼓励的人变得拥挤,她不再是值得珍惜的唯一一个。
曾经留住tom的东西现在都变得稀松平常一文不值,她除了无能为力的失去他还能做什么呢?
尤其是她没有什么再能付出的情况下。
付出了恐怕tom也不再稀罕。
正如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
也不是谁的错,只是我们的生活轨迹慢慢错开,我们不能再拥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不能再被塑造成同样的人,就这样,除了说再见,除了变的陌生,我们别无选择。
看着逝去的背景,我们只能挥挥手,farewell。
再然后就是Max和Tom。
有人说,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作家,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只能把别人的作品改成理想中的样子。
各司其职没什么不好。
但人都是复杂的动物。
tom盛名之下开始觉得Max对自己的作品修改过多。
他认为自己的每个字都有价值,不应该被随意的舍弃,甚至大段的划掉。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候又过度自信。
如果这些文字都不删除会发生什么?
会不会得到更高的赞誉?
会不会成为更优秀的著作?
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阻止不了的生根发芽。
最后Tom对Scott发泄自己对Max的不满,而过来人Scott却知道时间还很长。
Genius,说的是海明威,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还是背后默默无闻的Maxwell Perkins?
中文译名 天才捕手则明确了这种指向,不是那些名垂历史的天才,而是使这些天才发光的catcher。
现在影评终于写完,我也可以允许自己去google Thomas Wolfe的生平了。
Bye。
没有想到这本书可以翻拍成电影,麦克斯帮忙成就的伟大作家实在很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擅长的题材,以及不怎么圆满顺利的私生活和家庭。
电影选取的算是书中中后部分的一些故事,保留了性格上更有张力的伍尔夫和生活上更有点的菲茨杰拉德等人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情节。
那个麦克斯常年呆着的办公室和办公室的灯光,还原的很好。
影片的中文翻译远远没有英文来得准确和有深意,虽然 Maxwell 不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这些作家一样有着小说载体的作品留存世上,但作为这些“天才”作家背后的推手,谁又能说他不是有着另一种天分的天才呢?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海明威的《当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托马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漂流》,这些响当当的影响了整个 20 世纪的美国小说家都不是今天我们的重点,今天的主角是将他们一手挖掘出来的编辑 Maxwell Perkins。
1884 年生的 Maxwell 在非常年青时就显示出卓越和超前的作家挖掘机才能,毕业后在《纽约时报》做过短暂的记者之后,加入了 Charles Scribner's Son 出版社。
就是在这里,他成功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由贫困书生推成当红炸子鸡,不仅仅是文学界和美国,而是世界范围内的声名享誉。
当时的出版社通常只出版成名作家的作品,但 Maxwell 看到即将到来的新一代文学风潮,他排除众难,致力于发挖掘有潜力的新作家作品,菲茨杰拉德的成功是他卓越远见的首个实证。
当菲茨杰拉德拿着 The Romantic Egotist 《自大狂的罗曼蒂克》(日后改名为 This Side of Paradise《天堂的这一边》出版)出现在 Maxwell 眼前,后者新知道美国新文艺浪潮已经到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让菲茨杰拉德成为媒体追捧的焦点,但他和妻子泽尔达(这个女人不得了)的肆意挥霍和酗酒不断地破坏着他和 Maxwell 的关系,但即使如此,Maxwell 作为朋友仍然一直陪伴和支持着菲茨杰拉德到最后。
亚马逊在年初也专门制作了关于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传记题材剧集《缘起泽尔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第一季 10 集已全部放出。
菲茨杰拉德的成功也并未为 Maxwell 扫除多少的障碍,尤其是落到海明威身上。
虽然与菲茨杰拉德互为好友,海明威的文风可和大走文艺青年风的前者大不相同,常常在作品飙粗口,当时 Maxwell 为了出版《太阳照常升起》顶住了公司内容保守派相当大的压力。
看惯了传统文学风格作品的读者,读《太阳照常升起》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原版小说),当你看到 Brett 说 you know it makes one feel rather good deciding not to be a bitch 时会让你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直到海明威的第二本书《永别了,武器》出版并登上了畅销书榜首,才算是封了出版社的反对之声,也进一步巩固了 Maxwell 在作家挖掘机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 Maxwell 作为历史第一位被称为“作家编辑”之人,潜力作家的挖掘只是第一步,将未经打磨的文字编辑成阅读性极高的作品才是他真正担得起这个头衔的真正原因。
严谨的文字控制能力和结构感是 Maxwell 可以将一部部经典作品送上畅销榜的真正原因,而这个能力非常明显地体现他和托马斯的合作上。
托马斯在遣词造句上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不像菲茨杰拉德那般惜字如金也不如海明威那样直白,对自己的文字过分依恋,第一本书《天使望故乡》出版前 Maxwell 就已经让他砍掉了将近 9 万字。
后来的《时间与漂流》的编辑工作更是长达 2 年之久,而且在编辑期间托马斯还不断地写入新的内容。
在工作过程中,Maxwell 也不断地拷问着自己,自己对作家这些文字所做的修改和意见,究竟是让作品变成更伟大的作品,还仅仅只是让它变得与众不同(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态)而已?
但事实证明,Maxwell 是对的。
也正正是 Maxwell 这超比寻常的编辑才能,让后来成名的托马斯越来越介意媒体中流传的“《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漂流》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 Maxwell”,争吵也越来越多。
但 Maxwell 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不仅仅有着卓越的眼光和编辑才能,更是一个非常体贴和礼貌的绅士,但凡和他合作的作家,他都处之与诚,即使是在菲茨杰拉德凄凉的后期生涯,Maxwell 也一直保持着这个落魄作家的支持和帮助,托马斯在临死前也终于看清这一点了。
也正因为 Maxwell Perkins 卓越的编辑能力,“作家编辑“这个名词才真真正正成为业界的一个称号。
影片在细节上刻画了一个非常立体的 Maxwell,除了将不少的时间分配在他和女儿们的互动上,其中一个细节也非常触动人。
当Nicole Kidman 扮演的 Aline 在出版社电梯口失魂落魄地等待着不会尾随出来的托马斯时,Maxwell 骤然意识到工作的执迷正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庭,而他看到过太多的所谓大文豪最终惨淡的孤独收场,从而将生活重心慢慢移往自己的妻子和五个女儿身上。
相比之他所合作过的处于镁光灯下的“天才”小说家们,Maxwell 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的成功。
如果你愿意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细节分享和私密感受
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琢磨,天,这部电影最尴尬的地方是,除了编辑的夫人,主要的演员没有一个是美国人。
美国作家和美国编辑的故事,你这全是老外演,这就尴尬了。
先说好的吧,的确是工整的电影,摄影和色调都很好看,演员阵容,各位演员的扮相也都算对得起时间和票价。
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电影的期待就在于“文本编辑”这个方面,影片也的确展示了编辑如何删减作家的篇幅,使其成为成功作品的过程。
我的期待得到了满足,所以还觉得这个片子不错。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对文学的一切都不甚了解,所以对影片所呈现的内容没有任何先入之见,所以接受程度颇高。
包括编辑开始读作家的作品,编辑和删改的过程以及菲兹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客串,既有新鲜感,又能通过历年从电影中获得的美国文学八卦找到一些熟悉感。
(对我美国文学都是看电影了解的)表演方面其实我没什么可说的,我很难发现外国人“演技差”这回事,对我来说极其糟糕的表演只存在于春晚舞台或者林志玲姐姐演的电视剧(但觉得志玲姐姐人很好,但真的别表演了)。
本来就疯狂的角色其实很难拿捏,还要说美国南部口音,这卡斯是不是考虑过麦康纳黑呢?
可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他是怎么演这个角色的吧。
另外这是裘德·洛和妮可第二次演情侣了,上一次是《冷山》。
妮可的角色我觉得还不错,编辑的夫人也很不错。
不好的呢,其实就是剧情。
但是这可能也是没办法,毕竟是真实人物,风格也是这种写实的风格,可以发挥的空间可能不太好操作。
当然这也不能成为剧情陈腐的借口。
如果能把重点更多的放在“编辑”这个方面(不是这个角色),而对双男主的家庭和情感更言简意赅一些,可能会使电影更有特色一些。
另外据说是该导演的银幕处女作,那么其实拍的这样完整也算是完满的完成了任务。
只是有些情绪可以更强,没有放出来。
结果就是拍了一部温吞的文艺电影,剧情也非常的按部就班,如果我是对这位作家有过了解或者是冲着故事去看电影的话,想必也会失望的。
说来说去,包括最近的叮当狼3,我最大的感想是。
Oh, how much I love the rain...
2018.01.14 ...我终于看完了...观影体验不愉快很煎熬...主要是缓慢和...无聊...但是我又逼着自己看完..........啊.........期间还看了别人关于电影在小说?情节上的补充...感觉我要出一个弃之可惜的影剧list
後面一個老妹兒哭到要斷氣 真是莫名其妙的一部電影啊
互为知己互相欣赏彼此成就。真羡慕那个年代啊,每一个文字都在发光,每一个名字都是神赐的,每一本书都能掀起巨浪。
《情书》by 岩井俊二
总感觉似乎看过这部电影,实际没有,译名真的要减分,即便是发现天才作家的天才编辑是个传奇,但整个影片色调总是很压抑。
2.5 值得深挖的地方粗糙略过,又在其他地方狂加各种戏剧化鸡汤。尴尬突兀的剧本被历史人物料足这块遮羞布遮掩。感觉也没几年,裘花的颜咋这样了...
叙事太平,浪费了一众好演员。在科林·费斯面前,裘德·洛还是继续靠脸吃饭吧。编辑对于作家来说就是伯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也许我们不会读到那么多好的文学作品。电影还原的年代感还是很到位的,如果是导演处女作,那也是四平八稳的及格+水平了。
编辑与作家的惺惺相惜,引来作家女友三人关系大作战。友情大于一切系列,还是平庸了。
为什么我要用圣诞夜看个基片!!!就算有脸叔也不能忍!其实原著传记非常好看,比这电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而且max最有名两个作者是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这里头只是惊鸿一现非常可惜,当然从戏剧冲突的角度神经质伍尔夫更有可看性,但这电影拍得一点也不有趣……还有裘秃是要学小李子用颜值换奖杯?
电影真不适合呈现这种文学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对话,两个人在酒吧里讨论删改稿子的过程真实做作又无聊。
3.4星。1.这片子多亏了有几位好演员撑着。2.为何大家都这么dramatic?就因为都混文学圈么?3.妮可基德曼的角色吃醋吃的太早了,前期铺垫不够。4.好多作家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偏执狂。5.结尾略弱,可以再煽一点。6.沃尔夫就是个渣男啊~伤男又伤女。
都说和爱乐之城撞梗,其实并没有,要有也是爱乐之城参考原著,优点在于对原著里优秀台词的保留,得以看到天才和他的编辑之间精彩绝伦的对话,缺点在于导演对书中人物关系的把控和对天才们闪光点的放大和刻画,其实观众想看的大都是天才们那一瞬间的灵气和才气迸发,还有友情写着写着就有了基情的嫌疑。
差点看睡着不知所云
《天使望故乡》我试了几次都没读下去,但电影里读起来真是太美了。。有些文学作品真的只能读原文
作为英美文学专业毕业的人,似乎找不到不看该片的借口。挺平庸的片子,裘德洛在脸叔面前真是弱爆。
原著名叫“天才的编辑”,大陆译名比英文和港台片名更贴近原意,重点在编辑,以科林费斯饰演的编辑/伯乐的视角去看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短暂的一生。两人个性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两位演员的表演亦如此,形成互补。好在没有卖腐,倒显得女友吃醋很神经病。羡慕这种文思泉涌写书成山拦都拦不住的技能……
可入“一个烂剧本如何坑了N个好演员”系列。作家写作家忒不讨好,即使你写过《角斗士》和《飞行家》。
一言难尽
我也一直在confuse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 是纠葛的情感和不堪一击的才华 还是每天吃饭的时间都要蘸的那碗辣椒酱
开头脸叔家里坐着一桌女娃就有点微妙,所以碰到裘叔之后内心那种激情我居然很是理解,太太也很了解脸叔想要个儿子,只可惜妮可在drama的世界里YY成了基情,和裘叔在舞台的那场争论也印证了这很drama的官方吐槽咩?最后只想说: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