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部片子期待很久,而这主要是因为本片的导演是Paul Greengrass。
到现在为止,这位英国导演还没有拍出过一部我觉得不好的片子。
去年秋冬之际,盛传此片有可能竞选奥斯卡,毕竟导演资格够老,片子制作够精良(成本1亿美元),卡司够强大(Damon主打,外加超强配角、Gleeson、Ryan),题材也够醒目(好莱坞左派热爱的反伊拉克战争)。
为了此片,我甚至还去看了原著《Imperial Life in the Emerald City》 ,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欣赏Greengrass的手法。
但是,影片后来被宣布推迟至今年3月上映,当时我就觉得隐隐不安,毕竟这是个烂片时段。
果不其然,此后影片虽然口碑不错,但票房惨淡,继续了伊战不卖座定理。
为了一探究竟,我在此片一出后就立刻观看(高清BD格式,赞一个),结果大失所望,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非常一般的片子。
当然,这不是说片子拍的不好,Greengrass毕竟还是质量的保证,这一点是可以放心的,要不我深爱的两位影评人A.O. Scott和Roger Ebert也不会力挺此片。
但是,我在阅读两位影评大家的作品后,发现这是少数我和两个人意见极度不同的影片,而其他们认为影片出彩之处,恰恰是我心目中影片的败笔。
在.Scott和 Ebert的影片中,都是首先称赞了影片的质量。
之后,两个人在澄清这是一部惊悚动作片,并非一部记录片之后,认为此片的出现恰到好处,可以(笼统的)在7年后告诉美国群众伊拉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这部成功的商业片,因为其题材的野心而得到了升华。
但我恰恰认为,这部片子把背景设在伊战起始阶段,是影片问题的全部来源。
要说明这点,我们不得不先从伊战说起。
任何战争本身必定是复杂的,但伊拉克战争尤其如此。
在今天,美国左右两派的人士依然在扯皮;而且鉴于目前泄露出来的文件尚不完整,我们无法确切的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一般不喜欢读这种即时作品(拜村上所赐),尤其是在所有事实尚不完成、对于事件的叙述依然在不断变化的时候。
但是,鉴于此片,我读了《Emerald City》;由于对《纽约时报》专栏作家Frank Rich的喜爱,读了他叙述伊战之作《The Greatest Story Ever Sold》;并且因为《时报》的推荐,读了Meyer的《The Dark Side》。
虽然只有此约1000页的资料,但伊拉克战争的复杂性已经让我记忆犹新。
我确信,这1000页不过是蜻蜓点水;等将来资料越来越丰富后,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势必更多。
因此,如此复杂的一个叙事,要想在2小时之内用镜头语言讲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Green Zone》为了讲大概说清楚,势必要挑挑拣拣。
这也难怪,你怎么可能用Amy Ryan 10分钟上下的出场时间,讲清楚整个Judith Miller事件的前前后后,以及美国第四权和史上最强势白宫之间的恩恩怨怨呢?
在缺乏内涵的同时,电影的“不真”又大大的破坏了影片的商业吸引力。
众所周知,电影要吸引观众,首先就是要把观众信以为真,不然就算戏再精彩,冷眼相看的观众也不会上心。
而这也正是本剧所犯的大忌。
比如,瘸子伊拉克翻译跟着Damon出入Green Zone如入无人之境,但任何读过《Emerald City》的人都知道,伊拉克人要想进美国人的地盘,连祖宗八代都要供出来。
诸如此类为了保持剧本结构而牺牲了的细节,让人完全无法入戏,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欣赏Greengrass的功力,却不能对戏剧张力产生一丝一毫的兴趣。
英语有谚语说,上帝位于细节之处。
《Emerald City》等书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其并不是想当然(当然有个总体构思和叙事在所难免),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细节,带给了读者一个相对丰满真实的伊拉克。
比如,读此书后我们就会知道,一开始美国人连如何把钱带入伊拉克都没想好,还是一个零工特立独行,才想到从科威特转账过来,之后带着现金直接进入巴格达。
如果没有他,Damon也就不可能带着百万现金走来走去。
就是因为缺少了此类真实感,才让《Green Zone》整部电影都像一个习作,而非一部严肃作品;整部电影缺乏了太多的深度。
而即使作为商业片,片中很多细节也根本禁不起推敲,充满了《南方公园》屡次攻击的垃圾逻辑(美国兵杀了伊拉克杀手,所以这个美国兵肯定是Damon,因为在战争的混乱中,不会有其他美国兵杀持枪伊拉克人)。
诸如此类问题也都影响欣赏片子的乐趣,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又是因为片子太过想要那肤浅的深度。
我认为,两位大师之所以对此片赞不绝口,是因为此片很符合他们本身的想法(共和党人误导美国民众,酿成大祸),而他们又认为美国很多人不知道真相,于是觉得此片恰如及时雨,寓教于乐。
在阅读了这么多关于伊拉克的咨询后,我认为共和党人误导民众,在后期解决问题时无能,应该和真相距离不远。
但问题时,美国观众信息并不缺乏,连我远在千里之外都想方设法能读到书,他们如果真想一探究竟,应该不是难事。
如果7年之间并无作为,那么估计是因为他们对真相根本毫无兴趣,或者心目中有着不同的真相(比如William Kristol)。
对于这些人来说,一部二流惊悚动作片很难有什么帮助。
虚构永远没有生活那样充满魅力,特别是伊拉克战争这样的魔方。
预期期待《Green Zone》能够治愈美国人7年的无知、同时娱乐大众,不如让影片专精一门,只负责其更适合的娱乐,把生活的魅力留给其他媒介。
将将及格的主旋律/政治/动作/反恐大片。
Matt Damon和《谍影重重》系列导演Paul Greengrass又一次合作。
主题正经,节奏紧凑,动作场面火爆。
Matt Damon扮演不顾上级命令的小队长俨然伊拉克战场上的孤胆英雄Jason Bourne.不过这一次他有一帮听话的小弟。
前半部分都还不错,不苟言笑的正派主角,为了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反派官僚,还有刨根问底儿跟真想较劲的中情局配角刺头儿,不明真相最终弃暗投明的媒体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主旋律商业片具备的一切要素都齐活了。
但就是最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枪战有点脚软,大坏蛋的下场也没有交代更详细,悬念留得有点大。
该片入选了《福布斯》2010年度十大赔钱电影第八位。
Green Zone是关于伊拉克战争一部电影,介绍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美军军官找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捏造谎言”的经历。
采用类似纪实角度讲述,情节一般。
使我感兴趣的是,该片中所体现的美式权力均衡,即由多个组织来对同一事件进行调查。
那个美军军官主要是一个执行单位,即根据情报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谓”藏匿点“查找证据。
但多次的无功而返后,他对于所根据的情报产生了怀疑,并进而卷入真相查找的漩涡中。
在一个执行部门内,对所执行的行为有所怀疑,是任何一个组织中都会面对的管理问题。
在美军中,似乎存在一个很特殊的机制,即其执行者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进行质疑操作,一种是直接通过军部,即五角大楼;另一个是通过其它情报组织,如本片中的CIA。
如果相信电影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这一前提,我可以认为该片反映了,在美式组织机构中,往往会为了实现权力的制衡而增加多个信息渠道。
而在不同组织单元中的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向另外的组织传达信息,从而实现信息非封闭性,避免在某个组织中的“信息独裁”。
而“信息独裁”有时就是“权力独裁”的基石。
虽然是战场,虽然在纪律性最严密的军队中,权力均衡的思想仍是最根本的。
和谍影重重一样的不仅有抖动的手持摄影,还有个人反抗国家意志的内核,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个看似正义的党派在帮他,但是这个党派帮他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对手站在正义的反面,而不是正义本身。
而最后达蒙和那个高官的对峙就好像两个世界的对话,对方所说都是普通话,但是就是听不懂。
我如果能够知道他们俩所掌握的信息,那站在两个人的角度上都能够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们两个人停下来仔细从对方的立场角度考虑一下这件事情当然也必然能够“理解”对方所做的事情,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这个其中的合理和他们理解对方的那个理解一样,都是和物理规律上一样的理,和法律一样的理,情理之中的那个理。
如果故事继续下去,各个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甚至是报道次日,政府高官依然在为了国家利益干着“不可告人”的事情,达蒙依然在为了自己“正义”世界不崩塌而努力。
又或者是高官在退休后可以匡扶正义的事像年轻的达蒙一样倾尽全力,而达蒙在遭到数次打击之后选择曲线匡扶正义,在从大兵到政客身份转变的过程中,手里掌握的信息不断变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达蒙正义世界的一砖一瓦不断被替换。
达蒙区别于其他高官的地方可能在于遇到年轻时的自己选择无语凝噎,接受批评。
这是宿命。
国家,政府,企业,团体,个人在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一小部分人不断揭露这些丑恶、暴力、龌龊的事情,就像蠢驴追着眼前的萝卜,结果是主人来收磨好的豆浆。
(有剧透)这是我盼了许久的那种很男人,而且很粗的一部片子。
这里“粗”。。。。
是噪点粗。
曝光速度快的胶片在很暗的地方拍,就会很粗。
这个电影之粗,过去十年都没有先例。
结果一看,英国的摄影指导。
果然粗犷。
至于“男人”,指的是能够有节气地把要说的观点坚持住。
过去一年中的政治片,都是阳痿的不行。
两部批评美国政治的电影《nothing but the truth 》《State of the Play》都是开头雄心勃勃要揭露当权者的阴谋,最后又通过人物的儿女情长,把本来高潮时刻能够表达的道德和正义感,通通当成避孕套一般,偷偷地从马桶里冲掉了。
这个片子,作为一个政治题材动作片,对自己的主题的贞洁操守那是呵护有加。
这个片子尽管描述了战争的情景,但是不是所谓的"战争片", 那种什么《野战排》,《黑鹰降落》,《拯救大兵雷恩》对士兵成长,情感走势关注的战争电影其实属于娘娘腔的自我陶醉。
战争面前这些脆弱的人们展现了他们深藏的人性,从而明白了生命,生存的意义一类的屁话,都是给大众洗脑,或者发泄叛逆情绪的。
你恍然大悟发现在体味生命的意义,“情感”让你不容面前残酷的杀戮和奴役。
你当年青春荷尔蒙迸发,想要宣泄内在暴力倾向的动机被国家机器抓个正着,忽悠你放弃了自由选择权力,而深陷令行禁止的军营的时候,抱歉,不幸的事实就是没人会跪下感谢你解放了他们,或者保卫了他们。
而在Green Zone里面的士兵一个个都是高效杀人机器,直奔目标,完成任务。
职业终结者。
片子里面的人物,从萨达姆的独裁将军,敬业的大兵,权威的间谍,野心的五角大楼走狗,矛盾的名记,还有智慧与勇气并重的Freddie 阿拉伯老拐腿 没有一个人物有什么男男女女,人生感悟的情感线索,或者心理线索。
故事里面的人物,面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符号。
他们代表的都是一种 “价值观”。
大兵要的是最直接单纯的职业意义,说白了和环球小姐的目标没啥区别——世界和平啊; CIA 头头就是要实行最有效的,百试不爽的新独裁政权,当然,萨达姆当年不就是他们栽培的么(自己却不承认,CIA的地位不同当年越战了); 五角大楼特派员就代表了布什、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的利益集团——找理由花纳税人的钱造武器(制造新的争端就是最好的办法),找石油,找人重建伊拉克借钱给他们; “黑桃勾”将军,审时度势当墙头草。
。。。
当这些代表不同价值观的符号为了自己的目的,进行简单粗暴的碰撞的时候,故事也就讲起来了。
伊战七年之后,可能地球人不再关注美政府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不至于因为这个去买票捧场,但是主流的观众对世界和平的期待还是恒定的。
所以当单纯正直的大兵miller 质疑作秀的搜查,去为了伊拉克的真实的和平,结盟CIA,准备保住大将军,安插独裁新政府的时候,我们都对他的价值观表示认可,希望他能获胜。
与此同时,看到华盛顿特派员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又看到Green Zone 里面美国投机分子一片奢靡天地的时候,我们看到侵略者的冷血和贪婪,鄙视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希望他们得不到想要的。
但是突然一个伊拉克的老拐子冲出来了,和大兵说,你觉得我们这些路人甲乙丙都只是为了帮助你们实现你想要的么?
我们就为了你们那点奖赏么?
我们是爱国啊!
我的腿都捐给国家了!
我也希望你帮我实现我的愿望啊!
多么深刻而生动的一课。
但是我们这些看客早就习惯伊拉克的国民没有任何发言权了,从而我们也不相信他们有任何梦想,有任何欲望,有任何价值观了。
但是老拐腿的第一堂课就告诉你,这个故事别把我们伊拉克人的价值观忘记咯!
大兵似乎是心领神会,但是最终没有能超越老拐腿的第二堂政治课。
在这个并不具备Jason Bourne 的身手和智慧的大兵借助自己的运气快要成功的时候,老拐腿以小马哥式的干练枪法让大兵的好梦破灭了。
所有的政治斗争,最后的胜利者都能够语重心长的告诉那个失败的人,别难过了,这就是命。
老拐腿才是这个故事的胜利者,也成为了价值观最高级别的人物。
“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事情啊。
”影片高潮的这一句话,对于大兵来说比一颗火箭弹来的要猛烈。
可不是么,你的错误不是因为谎言,或者错误的原因来到伊拉克,你的错误是以为自己可以借助某种托词,侵略一个主权国家。
故事里的所有美国人都一直以帝国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侵略行为,认为这个是正义之举。
其实呢,你有什么权利在人家国家干这干那啊。
明白无论你想如何安排我们的国家,这都是侵略,而不是正义,才是关键。
Paul Greengrass 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人直愣神。
太男人了,这才是政治电影应该有的态度。
我说的就是你美国侵略别人不对,你美国对别人指手画脚不对,人家伊拉克是要由人家伊拉克的老瘸子当家做主人的。
美国的保守派马上会给这个导演贴上共产主义者的标签,谁让他主张让无产阶级穷人当家做主呢。
主题......狂汗,师出有名,没有就他妈的造一个,这个道理领导知道、干事知道、当兵的知道、老百姓知道,连小孩子都知道啊。
君不见,赵小龙同学翻王小菲同学的书包时会说我的铅笔不见啦,会不会在你这里啦?
皇帝的新衣具体是什么内容忘了,大致应该是老百姓看赤裸裸的皇帝心想,是皇后就好了,但看看也蛮爽,免费的脱衣舞类,管他身材怎么样,结果一小孩毁了大家饭后观赏的乐趣,寓意应该是该装傻就装傻,凡事点明了就不好玩了,此片就是那个小屁孩,似乎冒了天下大不韪说明了真相,显示美帝国主义民主高挂,人人参政,正义感强烈的直上九霄,然后阅片结束后的观众们或大哭或大笑,不是慷慨上书就是去白宫丢披萨、鸡翅、西红柿,再然后举国哀悼参与莫名战争的两国人民,立马撤军,再再然后赔款万把亿美元的,把喝下的石油抛向伊拉克的什么什么河,最后把什么屎盆子啦、夜壶啦往前总统小布屎身上一扣,民主正义得以完美体现,可能伐啦?
此片节奏明快,小板砖演得正气凛然,可看,不错。
不虚度的2个小时,如果电影的基调要基于现实来拍摄,那么本就不应有英雄主义。
23年再回过头看这部影片,我充满了先知者的上帝视角,阴谋都隐藏在水面,冰山上的一角露出时,牌桌上的大人物们也还隐身着。
忙碌的都是小人物在疲于奔命,平民的命更是什么也不算,即便如此电影也已很是活波了,片中三方都自诩为正义的英雄从天而降,行使使命。
结尾大兵米勒成长在灯塔国下的正义被弗雷迪轻飘飘一句话打破:it's not for you to decide what happens here.为这句话电影暂停了5秒钟。
这沉默米勒在硝烟下都无法打破,最终谁都不是正义的使者,记者不是,DC不是,五角大楼不是,专家不是,逊尼派不是,米勒也不是。
像极了这个世界,所以现实生活中又有谁在争相扮演正义的代言人呢?
米勒是一个好人,但他不是正义本身;我悲观的觉得正义就是个伪命题,这与人性相违背,活在这个世界,谁没有位置、偏见、盲点、利益制肘。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圣人都孑然一生的原因吧。
有意思的是,当祖国强大时,绝对的国家利益为先,当祖国贫弱时,国家的利益往往可以出卖给个人的利益。
抱着看波恩系列的期待去的电影院,结果虽然主演和导演都是原班人马,完全不同的故事。
马特戴蒙不再是再生战士,以一顶百,而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支持他的只有一个信念:找出关于WMD的真相。
豆瓣上有人说,别天真了,给布什骗一次,再给好莱坞再骗一次。
但是我却同意纽约时报评论家A.O. Scott所说,不晚,刚刚好。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7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在今天的美国媒体上,已经很少看到有人谈论当初是为了什么原因发动这场战争,而开始忙不迭地讨论“民主伊拉克的出现”。
这部电影又硬生生地把人拖回到7年前,那些已经模糊的印象又再次清晰起来。
在当鲍威尔宣布有确凿证据伊拉克拥有WMD的时候,国会迅速通过了出兵的决议。
没有人仔细追查过这些情报的来源和准确性。
事实上把萨达姆政权摧毁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是缺乏何时的出兵理由。
Green Zone就从事后回顾了这个过程。
究竟有没有WMD?
WMD在哪里?
谁给的情报?
这些看似当然的问题背后却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但是人们不再关心。
“反正事实已经在了,关键是如何善后,而非刨根问底”,电影中国防部官员Poundstone说,“Democracy is messy”,但是他看到的只是政治交易和选举,他并不关心伊拉克人民的生存状况。
他大张旗鼓地请回一位流浪的异见人士,却根本不知道城外成百上千缺水少粮的老百姓正在艰难度日。
电影的名称Green zone,就是指在盟军总部周围划出的绿色地带(已经被美国人清理了),在那里有游泳池、披萨和冰冻啤酒。
当然电影剧本难免夸张,但是争论美国人去伊拉克的目的容易忽视一个问题。
对于马特戴蒙所饰演的米勒士官长来说,开战的理由永远是重要的——正像导演要传达给所有的美国观众的那样;而对于那个我根本不认识是谁扮演的瘸腿伊拉克人“Freddie”来说,这个问题却是“我们的命运不是让你来决定的。
”电影末尾有一个他在夜色中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定格画面,我想这就是对于这个民主国家最好的注释。
我不由想起去年佩里安德森在清华演讲最后所引用的那段话:Auferre trucidare rapere falsis nominibus imperium, atque ubi solitudinem faciunt, pacem appellant. 蹂躏,屠杀,篡夺,他们谎称为帝国;他们制造出 沙漠,然后称之为和平。
原文:http://www.makzhou.warehouse333.com/2010/03/12/2271/
很多人觉得这片子的立意怎么能如此之低,美国的虚伪不早就在百多年的近代史里面被反复证明了吗,竟然还有一帮人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借口当真,要知慧眼如炬的中国人民,从饱学之士到贩夫走卒,总结伊拉克战争的时候都能说得出石油二字。
把美国抽象成一个人,把伊拉克人民抽象成一个人,把萨达姆政府抽象成一个人,甚至把整个西方抽象成一个人,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率的思维方式。
人类天生就会利用分类、归并的思维逻辑,为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东西贴标签,这个方法估计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为个体最迅速的划分敌我,为在复杂的关系中快速判断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阿玛蒂亚森在他的书中却指出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认知本能是人类暴力冲突的原因所在。
影片最后,伊拉克人枪杀将军时候对美国大兵说,“我们的命运不是让你们来决定。
”,估计有百年屈辱的中国观众看到此处都心里暗暗赞一声,可是,伊拉克的政治命运为何让一个普通的伊拉克退伍兵的个人好恶来决定就是合理的呢?
整个伊拉克战场充斥着混乱,这是因为将一个复杂的群体抽象成一个单一的个人是最容易造就冲突和对立的方式。
伊拉克的将军可没有耐心去思考美国人内部的政治派别和观念,对他来说华盛顿就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美国人认为暴力既然在我手,找一个流亡在外的政治领袖搭个台子唱戏就好,可伊拉克内部的宗教政治派别之复杂,使他们的想法变的粗暴又简单。
假如在这出大戏中,中国的精英人物们只看到石油两个字,岂非一样天真的可以。
还是那句老话,魔鬼藏在细节之中。
我依然记得,经济学老师在课上很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一个以群体为出发点,判断群体行为的科学理论。
他让我们记住,经济学永远是以个人为出发点,解释个人行为的理论。
把世界简单划为你和我,敌和友,虽然是操作简便,指导性强,但却往往会看不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所以“绿区”虽然肯定避免不了价值观导向的东西,但展示的层次足够复杂,足够多,我觉得它还是一个不错的片子,粗粗看上去似乎就是个简单的政府阴谋论的题材,但是往深了看还是有不少东西可以说,片中两位美国官员关于新政权建立的争论,巴格达“绿区”的展示,这些随便一个都可以再写一篇评论。
能够向观众抛出问题的电影,是不错的电影。
绿色地带》是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马特·达蒙、格雷戈·金尼尔主演的战争动作电影,于2010年3月12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记者拉吉夫·产德拉斯卡兰的小说《翡翠城的帝王生活:伊拉克绿色地带深处》改编,讲述了美军一级准尉罗伊·米勒奉命在伊拉克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渐渐发现了调查行动背后的真相[1]。
中文名绿色地带外文名Green Zone 其它译名绿区出品时间2010年制片地区法国、美国、西班牙、英国导演保罗·格
马特戴蒙也开始回帖不看帖了。
晃晃悠悠的镜头显得电影更加的乏味。
看了1個半小時的槍戰啊。。
'It is not for you to decide what happens here'
对达蒙一向不感冒!
好久不看这题材了。。。
“帕金森式摄影”并不是万能药,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的。另,此片看碟都晕的厉害,要是看大银幕,估计能看吐了……
没完没了的枪战。现实很残酷。
米国大兵很神勇嘛 男猪脚也是帅哥 不过我还是看不下去
伊拉克爱国青年的形象较单薄;虽是动作片的皮囊,对美国式民主黑暗一面及国家恐怖主义的刻画都很现实。一亿制作,赔本收场,很多负面政治评价——美国的内忧外患使其舆论环境日益保守。
镜头晃你妈啊,看的我想吐,matt怎么会出演这片,擦
2010.6.12 谍影重重的导演和男一号,结果大失所望。倒是有谍影重重的风格,摇晃镜头和配乐还不错,可是剧情实在无聊透顶而且老套,题材是美国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谎言,也没啥新意。谍影重重版的拆弹部队,但差远了。当然只是就电影来说。但其反战意义还是更大,而非拆带可比
无头无尾的政治电影,但是最后米勒的愤怒是感受到了。
节奏慢,镜头摇得无新意,主题无新意。
一般般,虽然是马特达蒙的片子,但是和谍影重重比起来差太多了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
真TM难看
不怎样
值得一看,没以前的经典了。。。
好典型的美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