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can you be so sure if you don't know whether it is real or not?" If you cannot prove it but you choose not to believe, why cannot I choose to believe?Like Carl Popper said, scientists have been trying hard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metaphysicians, however, science in itself involves a huge amount of metaphysics. Because it is based on a lot of very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that you can never prove.This world, I would like to say, is contaminated by materialism. There was once a time we people could tolerate and probably accept the existence of all different kinds of believes and we all tried so hard to understand this world. But now, like what scientists would not like to admit, we adore science too much as the flies' passion on rotten foods. We suddenly stopped thinking. We are satisfied with what we have and we are crazy playing with it. We are not only enjoying it, we want more. Still not knowing what we are and why we are here, we keep a thirst for the things that we don't even know if we are supposed to possess.All creatures, with or without a brain, do stupid things when they are satisfied. Once upon time we were so happy declaring that we were unique. However, after years, we turned no more than the dirty monkeys in Gulliver's trip. So we came to Solaris, with great ambition and unexplainable confidence. We came here for the entire human race on the Earth, although we still don't have a single clue of what we are on that planet for.A lot of humanists sensed this huge question mark. Kubrick's 2001 also demonstrated a possibility of getting closer to the keys of big questions by not depending on science too much. If there are most arrogant scientists, the craziest words they could possibly say might be, ok gentlemen, we are familiar enough with our planet. Only the most stupid of the most arrogant believe that we can explain things even out of this planet, such as in Solaris, using what we learnt on Earth.I know that my interpretation involves some subjective thoughts and feelings. However, I can be sure that Soderbergh doesn't deny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explanations of the world or the universe and he believes that we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among them. "Hello, Neo. Look, here is a Matrix inside which people live regularly with rules created by God and guaranteed by computers. Also, you have the power of destroying it. What do you think? To be, or not to be?"Solaris is such an elegant movie with profound retrospection, beautiful photography and reasonably good acting. It is set on a stage that seems so strange but so familiar. It could be Solaris. It could also be inside our mind. Soderbergh reminded us again, that if there is anything that makes us human race so special, it is the spirit we possess. It is that we do something that the creatures who only have a brain cannot understand.
他所看到的,是他所回忆的吗?
仅仅是他回忆的吗?
为何有些又在他回忆之外,超出他的控制?
我们都做过梦,梦中的,只是“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吗?
他所爱的,是什么?
是他的妻子?
是他记忆中的妻子?
还是,只是他自己?
你所爱的呢?
你是的那个TA?
是TA的离去而在你世界中的投影?
还是,你根本就是爱你自己?
他为什么爱这个长像相他妻子的她?
是爱屋及乌?
是自欺欺人?
还是爱情转移,或者寻找替代品?
他明知这个此她非彼她,他为什么还不离不弃?
我们所欢呼那个诗情画意般Though lovers be lost,love shall not是很美这是善意的谎言吗?
假如在你死之后他持续的思念和爱并非对你而是对他所想象的“双胎胞”妹妹不知道,我们所奋力呕歌的是否就是如此爱情?
然而,爱情又是如何?
主体为谁?
受体为谁?
为谁而作?
你的爱情呢?
你爱谁?
你身边的TA是我记忆的投影吗?
你的父母?
你的前朋友?
或者,你在同时拥有众多的TA?
在满足你的要求?
我们所爱的,到底是谁?
一部科幻片被索德伯格拍出纪录片的效果。
当心理学家返回地球时,他并不觉得地球更不陌生。
其实他已经不在地球,也不在太空,而是身处索拉里斯。
索拉里斯,这个神秘的事物、神秘的地方,一方面他毫不客气的凸显在你的面前,你清楚它的所在,可同时,你对他一无所知。
就像复活的爱人,他就在你面前,你对他那样熟悉,可那并不是他。
索拉里斯是一个不解的谜,不是难解,而是在它的面前,我们都失去了解谜的欲望。
最迷人的魅力不在你的微笑,而在微笑的背后,那乖异的感觉,那服从的感觉,像接过男童伸出的颤抖的手,让电流通过全身。
索拉里斯,具有无穷的魅力。
很吸引我的是前后切手的细节,死亡仅是一个转折一个契机,血是爱情是拯救是希望是存在,启示就出现在那一刻,然而又被迅速遗忘。
因为之前看过塔可夫斯基的版本,所以总是下意识的拿两个版本比较,其实两个片子没有可比性,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完全被索德伯格化了,完整的体现着索德伯格的个性和美学观,它情节完整,逻辑严谨,简洁生动,不同于老塔的开放性多义性版本,它们是两个导演的两种思路,是两个题材相近的不同电影。
索拉力星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有什么寓意么?
索拉力星创造的人到底和真实的地球人有什么区别?
飞船飞向索拉力星,最后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克里斯进入到另一个时空?
看完了感觉一脑子浆糊啊
茫茫宇宙中流动的电波与Chris睡觉时脑波活动是呼应的。
事实上,他们都是电波,还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两者没有关联。
很多人曾说过:21世纪,人们上天入地,但是对于支配这种高难度行为的人脑,却仍然知之甚少。
记忆是什么,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和这个客观世界有什么联系?
很多人觉得主导中心思想的一段话是关于Dylan Thomas 关于死亡的那首诗。
但我觉得,影片想讲的,大过”死亡“。
宇航员,心理学博士。
他们以他们的经历,知识,认知,一同讲述着这个超乎寻常的故事。
虽然故事并未包含太多的科学理论和奇幻情节,但是这个故事包含着一个最宏大,最基础,最深远的科幻观:存在。
当Dr. Gordan极力主张毁灭“来访者”时 ,Chris发表的这段话值得好好体会:"你的来访者是谁?
是什么?
它有感情么,能够触碰么?
会说话么?
你怎么能断定,它不是生命?
你不能就此封锁它,扼杀它,单单因为它超出你的理解范围!
"从Gordan与Chris的第一次座谈时就能体会到,Gordan尚存理性,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精神状况,对行为作出审慎的分析。
从Snow断断续续的描述来看,Gordan也是反对回地球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包含着一定的责任情节(如果把这些"visitor"带回去会否引发灭族威胁?
),也包含着科学家的傲气情节(一定能够用战胜这个科学难题和处理好这些visitors). 虽然她也对失控充满着恐惧,她对于自己所理解的那个“科学”还是充满信仰的。
Chris却不同,情感,这一他所擅长处理的东西却很快侵袭了他,支配者他,让他产生畏惧,或者说,让他无所畏惧。
Gordan和Snow somehow已经切断了自己的情感线,因此他们再没有visitor到访,而Chris的妻子确是去了又来,死了又活,还同时出现几个,如记忆中一样脆弱,迷离,因为那是永远存在在他心中的爱。
有一个细节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片头,Chris切开手指时,那道伤口是个旧伤,甚至留不出血来。
他的那些病人所讲述状态:对世事无感,行尸走肉,其实就是他的写照,用他自己的独白来说:用尽全力仿造地球人,凹出生活的造性,这,不是存在。
但是片尾,当飞船撞向Solaris时,Chris再度看到自己切开了手指,献血如注,他抬头,看到了妻子,对他说:生死已不再重要,我们在一起了。
或许,飞船撞向的那个星球,并不是Solaris, 而是我们自己的心。
Gibarian在他的遗言录像中曾经说道: We don't want a new world, we want mirrors.
本以为是72年的塔可夫斯基版,结果片子一开始,克鲁尼出来,看看他的年纪就知道这是个新版的于是将就着先看了2002年的这个索德伯格版应该说没有让我失望吧,很安静的片子,很美的画面,很动听的配乐,行云流水,却让人有种时间静止下来的感觉,看完了觉得有点恍惚翻看了很多评论,有人大骂烂片,有人吹捧得天花乱坠的,正如IMDB上一句评论:It's certainly not a film for everybody... 也看到原著作者的一个评论,说索德博格拍的不是他小说里想写的,至少他写的绝不是简单的Love in the outer space...哈哈,觉得挺搞笑的不过觉得索导驾驭情节的能力还是挺强的,毕竟商业化的电影,把一本很小众的小说拍成这样挺不错了。
同样一部《索拉里斯》,不同的导演能够将它拍出截然不同的气质,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令人大饱眼福的。
塔科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是诡谲莫测的,索德伯格的索拉里斯则是神秘迷人的;塔氏的索拉里斯是哲学化的,索氏的索拉里斯则是神学化的。
总的来说,索德伯格的改编,是游离于忠实与创造之间的,较之塔氏的选择,原著的影子更为细若游丝。
但是如果像当时莱姆透过影评而对本片所持的否定态度那样,认为全片只是关于爱情,那也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
其实,就像那句有关“哈姆莱特”的名言所说的,莱姆在《索拉里斯星》这部短小精悍的“巨著”中所蕴藏的内涵,也是如此包罗万象,以致从任何一个切入点进行发挥,都足以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显而易见,任何一部改编作品,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涉及到原著的方方面面,索氏的改编如此,塔氏的改编亦如此。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联系本片与原著的关系,就不难看出,它确确实实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么简单了,而是达到了它应有的水准。
简单来说,索氏本次的改编侧重于对索拉里斯的神性的探讨。
因此淡化了原著中很多关于造物瑞亚的设定,以及凯文在空间站的种种遭遇;而深化了凯文和瑞亚往事的展开,以及在空间站二人关系的重建。
为的,就是酝酿影片结尾有关救赎的情绪。
当然,索氏的救赎是基督教式的,这在剧本中改变和突出的诸多设定可以轻易看出,比如戈登女性视角的引入、狄兰托马斯诗歌的暗示、该隐弑弟的隐射、《创造亚当》的隐喻、重回伊甸园的结局,以及无数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索拉里斯犹如巨神一般凝视着空间站的镜头……这与莱姆文中的“进化神”和“绝望神”观点不同,但也切合了他另一个观点,也即“索拉里斯的婴儿期”,索拉里斯看似压制性的稳定和冷漠,它可能是在冷静地审视着空间站里发生的一切,它也可能是在好奇地观察着人类的思想。
所以,索氏取舍无可非议,因为莱姆本人就从未想过要给读者以确切唯一的答案,相反,他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只一种很可能无法被证实的假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因为就像尼采所谓的“透视”观点一样,索拉里斯的真相,只有穷极所有人的所有视角,才能全息地显露出来。
除此之外,一些塔氏曾经舍弃的桥段也重新被索德伯格放入了故事,作为了补完影片架构的一块基石,这无疑是对观众的另一个馈赠。
本片当然仍是十分索德伯格式的,我认为可以算作他生涯中的上乘之作了。
叙事、节奏、剪辑、配乐、构图无不精雕细琢而游刃有余,配合起来,十分引人入胜,而且美学效果独特,令人身心愉悦。
而且可以看出,本片的一些镜头和设计是明显有对《2001》致敬的倾向的,而另一些镜头,则显然是借鉴了塔氏对本作的改编的。
因此,从制作水平来说,本片水准高出塔氏版本很多,虽然这是时代进步导致的理所当然,但也应对索氏努力为观众呈现出的这一优秀成品表示肯定。
当然,占有原著中大量篇幅、充斥着莱姆非人般想象力的对索拉里斯各种奇异景象的描绘,至今仍未能够被改编作品表现出来,也许,我们接下来所要期待的,就是一部讲诉人类对索拉里斯超过半个世纪研究的太空史诗了吧。
看完了这部披着科幻外衣讲述凄美爱情的《索拉里斯》, 还可以,给四星,多一星是给乔治克鲁尼的!
电影讲述在未来某年,在外太空的空间站“普罗米修斯”上驻扎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切断了空间站和地球的所有联系。
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受命去调查。
空间站围绕着一个液体星球Solaris旋转,这个星球蕴藏着神秘的能量。
到达后,凯尔文发现有人神秘自杀,另外两人则情绪极度不稳定。
Solaris让他死去多年的妻子蕾亚重新复活,给了他第二次爱情的机会!
电影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人们要珍惜当下,别等到犯错失去才知道后悔惋惜,不然一切都只会成为回忆,过往的一切终将会围困你不堪一击的心灵,陷落在往昔的点滴残梦里,苦苦挣扎,建造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在那里只有你和曾经美好的一切!
纵使一切只是幻梦,人们也愿意选择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希冀一切可以重新来过,改写命运!
索拉里斯星——与记忆的博弈 前苏联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写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先后被俄国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和美国电影奇才索德伯格拍成电影,可见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从小说改编的两个电影版本里,能初步打探到作者的写作中心——人类和自身记忆的故事。
索拉里斯星是人类尚在研究中的星球,科学家发现该星球内部能释放出“复制人类”的神奇力量,几乎每一个在索星上工作的科学家都被这种力量所困扰,只要还有记忆,这种力量便会创造出人所思恋,已不在世间的人,也就是可以“再生”人。
一个为失去妻子而悔恨的丈夫奉命到索拉里斯营救被困在飞船上的科学家,但当其到达目的地后,即被那股神奇的力量给勾引,死去的妻子复活了,在他眼前出现了长发飘逸的景象和熟悉的味道,同时在脑海里,妻子的影像也如胶片般重复滚动。
女郎的相貌和声音与妻子毫无区别,只是话语中多了些停顿,仿佛在等待男人进一步回忆往事。
实质上,酷似妻子的女人并非妻子,她只是靠隐匿在索拉里斯星球上那股神奇力量而存在的物质,其一切特征均来源于男人自身的记忆。
尽管“复活”并非真的起死回生,但留给观众的却是浓浓诗意,如果电影是根据童话小说改编,这种诗意还将继续,可惜原著小说已被冠以了“科幻”之名,使这部影片朝现实更靠近了一些,甚至在观影途中,人都会时刻联系现实,微颤胆寒的自问道:这样的“复生”在将来会发生吗?
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现实生活里的现象创作,《索拉里斯星》无疑是在人类的记忆之海上做文章,记忆是一个人过去时的状态,并非所有过去都记得清楚,但总有那几个明晰的记忆点,这明晰的记忆点将萦绕人的一生,就算再理性的科学家也会陷入记忆的泥潭,犹如《索拉里斯》中的男主角,在索德伯格的版本里,他最终被“记忆之海”给带走,而索拉里斯星表面的金黄色光芒实质也就是象征着“记忆之海”。
那股神秘的力量哪怕没有索星的存在,也会被人们在某刻“创造”出,只不过人类创造的过去停留在脑中,索星则能生产摸得着,闻得到的过去。
《索星》完成的是小说家寻找过去和杞人忧天的使命,可以设想作者也曾有一位心仪的姑娘,可是早已失去了联系,于是便创造出索拉里斯这个地方,通过那里的神奇力量能将逝去的景象复现。
但在渴望复现过去的同时,小说家也对自己的这种奢望饱含忧虑,《索拉里斯星》中的主人翁是使妻子离开的罪魁祸首,如果以前珍惜着她,也便不会有失去,更不至在外星球上被记忆的假象给困恼。
然而像“与其追慕着已消失的精彩,不如珍惜正在身边的事物”的箴言恐连作者都难做到。
塔可夫斯基将《索拉里斯星》作为自己“诗电影”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在之前的《伊万的童年》以及《镜子》中,他通过诗意的叙事手法表达了对父母,年轻时代情人的追忆。
《索拉里斯星》则是其对妻子(所爱之人)的追慕,影片的故事没有结尾,观众只能在最后看到索拉里斯星表面耀眼的光芒,但在打字幕的时候,巴赫的大提琴音乐再次响起(第一次是在主角回忆妻子时),使电影笼罩在浓浓的宗教氛围里,这也给电影增添了一层与宗教相关的解释,或许在某种层面上,宗教、记忆分别代表着人类世界的过去与个人的过去。
《索拉里斯星》一方面实现了作者、主人翁和观众的非现实理想,另一方面却打消着人们追寻过去的念头,犹如索德伯格电影版本中一位飞船上的科学家所言:长期陷进假象里,人只会走向灭亡。
看来记忆中明晰、美丽的点也是一朵带毒刺的玫瑰,人类必须拿出大智慧与其博弈。
这电影看的那叫一个郁闷。
找工作找的反胃,躲在出租屋里看pp。
刚开始看星际迷航,正沉迷于星舰的撞击,就充满期待的点来Solaris。
主角手破那会儿我正以为要来场,地球超人大战外星怪物呢。。。
谁想一直到我看完影片,也就个3D红球球在那转啊转的,看的那叫一个郁闷啊!
主角开始难道就不是个“人”,就后那个穿着宇航服要回地球时的回忆,一下子把我给打击翻了,最后的结局更是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哦?
也许不对,或许这玩意儿叫神——God。
主角是“人”的时候送走那个女人,是不是在讲理智的面对感性呢?
选择留下来到底是选择了什么?
做为一种脆弱的生命体的仿制体,拥有着同样脆弱的精神领域,这是不是一种进化不完整的体现?
完整的进化体现是否应该是那个球球呢?
没有感觉,没有语言,却拥有完整的,或者说是种强大的存在?
混乱的想法就像那个有胡子的小伙子,杀死自己人类的形态,或者说是杀死自己原型的生命体,是得到了完整的自己,还是失去了自己完整?
这电影根本就没有去太空,完全就是对不完美或者说是对难以琢磨的神经系统的哲学思考。
试着摆脱物质生命体的存在,思考精神独立存在的可能,如同那些玄幻网络小说中的游戏。
当思想离开本体独立存在于某种介质当中,没有死亡的威胁一切都可以再次组合,这到底是永生还是灭亡?
神话里盘古开天辟地从球里诞生,他是不是在追寻从思想到生命体的进化?
这个想法有点傻,神话应该是先祖们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应该是思想的存在。。。
没有谁能解释一下生命和思想原点,进化论依旧还在进化之中,也许还会任然进化下去。
谋杀、贪婪、欲望、控制、文明……延续的生命延续着这一切,直到某一天的到来。
是科学计算的太阳毁灭地球,还是科学计算的陨石毁灭地球,或者是人类毁灭地球……似乎我们总会被毁灭,在一切被毁灭之前,明天我还要去找工作,然后……到底要干嘛?
看错了,虽然这部也是我要看的,但我以为我看的是塔可夫斯基那部。。。啊哈哈,最近怎么老发生这事。。。
喜欢这种剪辑,怪异神秘的场景交集,完美的女人和魅力痛苦的男人,跟随着不断交叉的现实和过去,让你完全沉浸在影片营造的情绪中,直至最后。
先看这个翻拍,使劲坚持看完,没有什么力量
这应该是克鲁尼不多见的科幻题材作品,和从一开始的发展来看,我的预想和故事的进展差不多,所以没有什么惊艳的地方,其实故事超越现实,将现实与人类心理活动融合,强调答案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个人觉得导演在镜头处理上会让很多人迷惑,并且重点不够突出,表现力一般。
还是要看老塔和原著才是
这是我看过的最不爽的科幻片了,稀里糊涂就放完了。关于里面爱情啊神马的对与我这种单身汉来说看起来非常蛋疼,还十大科幻电影呢。哎,就这样吧,好像找错电影了,我应该看的是较早的一部同名电影
庄周梦蝶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说“不要把科学难题变成一个爱情故事”,结果索德伯格就这么干了hhh抛开改编,单纯作为一部电影还是可以的
说实话,没看懂。不过那个液体星球,非常漂亮
没有解释原理,没有来龙去脉
2010.1.6 很有意境 雨夜和太空 结合神秘 恐慌 伤感的音乐 很好的诠释了记忆和爱情 给人带来思考 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
“We don't want a new world, we want mirrors”.Solaris不是“另外的世界”,是一面镜子,映射我们内心的企望。没有答案,只有选择。Though lovers be lost love shall not,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总觉不知其意,只知其美。。。
现实与意志 争真实
Though lovers be lost love shall not;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
把记忆变成实体,从而获得永生,使人类进行补完,弥补过去的遗憾。
难得的一部没法去评论的影片。
原来这是翻拍老毛子的电影。
索德伯格的当代演绎,cliff的配乐是亮点,剪辑拉低了档次,完全可以更高级一些,有些可惜。
不是每个科学故事都可以改编成爱情故事的,好嘛,索叔~~~
真的还是苏联的那一版更好看,虽然没有什么宇宙空间的镜头,那个奇幻的星球也是用海面变化来表达的,但却能理解还十分有美感。可是这一部就完全是科幻爱情片,而且是科幻为爱情服务的,有种假科幻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