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丽柠在炙热的夏天,中考、高考终于结束了!
毕业生扔书的扔书,撕卷子的撕卷子,想尽办法释放这憋屈了三年的“厌学”情绪。
借此机会发泄的不止是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
同事的儿子去年高考,我问她考完之后,母子俩去哪里玩?
她说,“玩什么玩,让他赶紧在我眼前消失!
甭再成天到晚地跟我提要求:什么今天晚餐加个牛肉饭吧,明天放学之前一定要给买好一箱饮料,在冰箱冷冻层里放好!
都甭跟我提了!
爱干嘛干嘛去,我也解放了!
”不过,没几天,女同事就不这么神气十足了。
因为儿子认为自己考得不理想,非要出国念书。
听说夫妻俩彻夜相商,想尽办法不让儿子出国,哪怕留住一年也好。
他们最不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是:这个小子怎么能说走就走了呢?
十八年白养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就是中国式家长。
在中国,这样拧巴的父母还真不在少数。
但在拧巴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控制、一种博弈、一种亲情、一种自我实现,一种随着现代社会变化而变得更为沉重的“相爱相杀”的家庭关系。
最近开播的《少年派》,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关系。
我看这部剧,本来就是想看看几个孩子的高中住校生活,看看他们嬉笑打闹,跟老师家长斗智斗勇,随着他们放松一下的。
但当我看到闫妮扮演的林妙妙妈妈连珠炮似地数落女儿,对她不按照自己的规定安排生活时的那种愤怒,我忽然发现,嗯?
这个妙妙妈,我认识!
我身边像她这样的妈妈至少能找出一打!
我顿时觉得遇见熟人了,这部剧给人感觉还挺亲切的,连手里的手机都放下了。
这么有“看点”的戏,谁还边看边刷手机?
因为只播出集数不多,妙妙妈还是有名字的。
至少,在张嘉译扮演的妙妙爸林大为跟她吵架时,林爸爸会大喝一声:王胜男,你还讲不讲理!
我估计接下来,王胜男同志的名字,除了自己的老公,会越来越少有人这么叫她。
取而代之的是:妙妙妈。
无论是在家长群里、家委群里、补课班群里,她都只有一个名字:妙妙妈!
没有妙妙,就没有她,而不是没有她就没有妙妙。
妙妙妈的胜男是没用的,现在她得胜女,胜过她闺女。
我们一点不否认妙妙妈对女儿的爱。
她事无巨细地关心(控制)着孩子,甚至连大姨妈什么时候来,记得喝红糖水这样的隐私信息,她都能过电话告诉老师提醒孩子。
而且,老师也“尽职尽责”地在女生宿舍的大门口对林妙妙大声地传达了这个信息,以至于妙妙尴尬地看着周围窃窃私语的同学们,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这显然是在说,你林妙妙,在我妙妙妈面前是不许有秘密的。
虽然我没有机会活成你,但是你必须活成我!
呃,这种控制欲。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点偏执。
作为母亲,她们好像理所当然地要将这种偏执用到孩子身上。
通过那些细微的镜头,我捕捉到了一个信息:妙妙妈有洁癖!
哈,有洁癖的人其实挺可爱的。
我有个同事,至今出差自己带全套的住宿用品。
出差就像搬家。
她居然带被!
但如果有个有洁癖的妈,好像就不这么好玩了。
电视剧的开头,家长们送孩子去精英中学寄宿。
别的家长都守着自家孩子,只有林爸爸给别人家各种帮忙,而妙妙妈在为寝室擦地;妙妙住校的第一晚,爬到上铺才想起来没刷牙。
之后说一句,今天不刷了!
语气里还带点小小的逃亡胜利感;女儿住校的日子里,妙妙妈说,孩子不在家,连垃圾都少了;女儿回来了,从吃饭不洗手到吃完不刷牙,再到刷得不彻底,至少要一分钟等剧情,完全说明了妙妙妈的洁癖无处不在。
其实,洁癖这种事……我一个朋友说,打扫卫生很治愈啊!
因此,我们可以侧面推测,妙妙妈内心的焦虑。
至少在今天,我们的社会还不承认,全职妈妈是份工作,应该领工资!
妙妙妈,既要看住老公,就像她在回家的路上揶揄林爸爸向其他妈妈献殷勤,以不断宣示主权;又要管好女儿,就像在家里小黑板上写着的距离高考一千零十几天,那不是写给林爸爸和妙妙看的,这爷俩白天都不在家。
那是写给妙妙妈自己看的,至少告诉自己,妙妙妈的存在与林妙妙的高考是同等重要的事!
一千多天的重要呢!
一分钟也不能少!
Fighting!
正是被这份焦虑把持着心的妙妙妈,在剧中戏码特别足!
闫妮演得不错。
虽然表面上林妙妙大大咧咧,但她还是个挺懂得斡旋的小姑娘。
她对妈妈显出的那些畏惧和听话,都说明这是个情商蛮高的孩子。
她对爸妈说出的那句话,颇耐心回味,“你们大人啊,得学会自立,不许总依赖孩子!
”可是,所谓的父母儿女,因为抹不掉的亲缘关系,或许一辈子都无法相互独立。
当有一天我们为人父母时,也许就真正理解了爸妈。
尽管他们的爱那么重,有时还有点痛,但他们终将是那个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人。
不管在外面遇到多少困难,想到有家,有爸妈,心里就会温暖。
没有一个人天生是父母。
我希望这是一部教会大人如何成为大人的剧,从中有所得。
转载请豆邮联系
本人高一刚毕业,说说看这部剧的感受钱三一这个人设真的是有问题啊,一副高高在上清新脱俗的感觉,鹤立鸡群你们都是弱智的莫名优越感,感觉就他是上等人我们都是小学生。
别说我羡慕嫉妒恨,高中这种装逼狗会被人打死的,在这脑残剧里还有全班粉丝,至少这种人在我们这种俗人高中不可能受欢迎是没体验过高中生活啊 写得些什么狗屁东西 真得好想怼 有一集 让钱三一讲个知识点 竟然唱起歌来了 我真的服了 很尴尬,还有一回还说骨折不吃肉要吃素,你莫非进化出了叶绿体?
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看着好想喷
电视剧《少年派》热播过后终于迎来了大结局,之前网上众说纷纭,有说林妙妙高考发挥超长成了文科状元的,有说钱三一当众向妙妙表白的。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心也跟着大起大落。
如今收官,钱三一和林妙妙的感情线也有了答案。
原来现实终究还是现实,钱三一作为“学霸”,“状元”不负众望考取了清华,还引得各大名校争抢,甚至惊动了记者。
而林妙妙虽然底子好,但是由于有一段时间沉迷直播,荒废了学业,又因为王胜男生了二宝林够够,出于照顾弟弟的原因,留在了江州。
江天昊同样留在了江州,邓晓琪则考了中戏,和钱三一共赴北京。
以前一直觉得喜欢就该在一起,青春不该留有遗憾。
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的青春,好像也有很多遗憾。
车站里林妙妙和江天昊送别钱三一和邓晓琪。
钱三一红着眼睛,这里不得不说演员郭俊辰演技还是到位的。
他红着眼睛对江天昊说:“照顾好她(林妙妙)”这一句话惹得多少人泪奔T﹏T林妙妙却始终不解其意,反而勾着江天昊的肩膀说:“放心,我会照顾好他(江天昊)的。
” 其实,个人觉得,林妙妙也未必不懂,高二时候钱三一要去少年班,林妙妙也是伤心难过的,钱三一的车装了后座的时候,她也幻想过坐在三一的自行车上,一副单车一双人。
只是再大大咧咧的女孩子也总有弱点,三一家世好又那么优秀,妙妙难免会自卑。
送录取通知书的邮递员对她说“江大和清华差距太大”“我就是江大毕业的”等等,可能都是隐藏的线。
妙妙表面不在乎,实则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
可能这就是她不表露自己心意的一大原因。
最后,钱三一和邓晓琪搭上远方的车,邓晓琪问:“你为什么不告诉她。
”钱三一默默收起了手里的纸,千言万语,化成了无奈和心酸:“你们都看出来了,为什么她看不出来。
”
而林妙妙,在江天昊问她会想钱三一吗的时候,还是嘴硬说,想得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四个在一起的时光。
或许她在等待钱三一一句话,却没有等到,或许钱三一于她而言,只是和江天昊邓晓琪一样的哥们,谁知道呢。
我不知道林妙妙还记不记得这个帅气的大男孩总是不厌其烦的给她讲题,高二不会就从高二开始,高一不会就从高一开始。
他说:“我是疯了,被你逼得。
”林妙妙沉迷直播无法自拔,他比谁都难过,却别扭着,像是普通朋友的关心,眼底的温柔与忧愁却出卖了他。
——他说,照顾好她 ——他说,林妙妙你的脑袋是锈死了吗 ——他说,你们都看出来了,为什么她看不出来 回不去又忘不掉,得不到又不甘心,车站里人来人往,皆是看客。
少年红着眼眶,却终是说不出口,可能因为是青春吧,总要留点遗憾。
而她,终是不明白。
虽然,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并不令人满意。
因为现实太残忍了啊,所以想让你们一直生活在童话故事里,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年少时情之所起,此生便不再敢忘。
《少年派》是非常少见的连续正面展现时下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状态的电视剧每年的6、7月份是高考季和中考季,也是毕业季,因此电视台常常会在这个档期推出一些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电视剧。
比如6月9日起开播的《少年派》。
该剧接档霍建华、杨幂的《筑梦奇缘》播出,首播收视率比《筑梦奇缘》大结局还高出一小截,第二日收视率便破1%,之后一直位列收视榜首。
《少年派》海报《少年派》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毋庸赘言。
尤其是中产阶层在崛起,教育方式和教育选择越来越多元,从学区房到课外补习,从假期游学到留学国外,都是舆论中长盛不衰的话题。
选择越多,问题就越多,教育引发的冲突也越来越常见。
影视剧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这些年来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电视剧大量涌现,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孩奴》(2014)、《陪读妈妈》(2014)、《虎妈猫爸》(2015)、《小别离》(2016)等。
《少年派》聚焦的是国内的高中教育。
该剧讲述的是,中年夫妇林大为(张嘉译 饰)和王胜男(闫妮 饰)日常互怼不断,而随着鬼马伶俐但成绩堪忧的女儿林妙妙(赵今麦 饰)升入重点高中,三口之家正式开启高考“备战”状态,日子更是鸡飞狗跳。
林妙妙对王胜男产生逆反心理,林大为与王胜男的教育理念也有分歧。
“虎妈”王胜男与“猫爸”林大为跟当前市面上教育题材电视剧一样,《少年派》既反映教育问题,同时也以教育为一面多棱镜,反映其他受关注的社会议题,比如教育观念的差异、中年夫妻的多年之痒等。
但它的一个新看点是,它还以教育观念的差异,反映出代际之间的冲突,由此表达了年轻派的声音。
《少年派》中的王胜男,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式母亲,人生的唯一重心就是子女,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但她也会对子女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操控欲,要求子女必须按她所认定的“好”的路线走。
在教育观念上,她坚信不疑的是“死读书”、成绩压倒一切,恨不得女儿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都在学习上用功。
在女儿生活的大小事上,她一天到晚就是碎碎念个不停,全方位地干涉:“小姑娘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洗手了吗?
”“以后闲书少看”“你作业做了吗”“今天拉大便了吗?
那你刷完牙赶紧蹲会”……
王胜男念功一流
没有什么是王胜男不能念叨的这些都让网友感叹“原来全世界的妈妈‘唠叨’起来都一个样”“这就是我妈本妈啊!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但在以往电视剧中,面对“虎妈”的压迫,子女只是一味承受。
像《虎妈猫爸》中,孩子还未上小学,还未人格独立,也不懂得如何说“不”,代际之间的冲突并未得到体现。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不一样,她会对王胜男的压迫表示“反抗”。
一开始对于王胜男的碎碎念,林妙妙采取的策略主要是一耳朵进一耳朵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但当林妙妙第一次考试垫底,王胜男要求林妙妙退出广播站时,这触及到林妙妙的“底线”,她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向王胜男表示“抗议”,希望得到更加平等和民主的对待。
非原则性问题,林妙妙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女儿吐槽起自己的母亲,也是“话狠”剧集成功地塑造了以林妙妙为代表的00后群像。
林妙妙在学校里有三个同班的好朋友,分别是学霸钱三一(郭俊辰 饰)、乐天派江天昊(姜冠南 饰)、校花邓小琪(王玉雯 饰),虽然成绩有好有坏,性格也各不相同,但却有这样的共同点: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经济条件相对优渥,衣食无忧;青春期的他们正处于价值观“自我认知”与“群体认同”的关健时期,“迫切需要自信、安全感,和爱的关系”,因此重视友谊,渴望认同;他们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比任何一代人更加频繁地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等媒介来传递、获取信息……
剧中穿插的一些动画表现林妙妙与四个死党的关系,很有“网感”总之,这是更新潮、更自我、更大胆、更具网感、更讲求尊重和平等的一代人。
赵今麦将林妙妙的鬼灵精怪、爽朗活泼的个性演活了,非常生机勃勃。
王胜男是棍棒式教育的“代言人”,林妙妙发出的是来自年轻群体的声音,二者的对抗颇具代表性,也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从这一点看,《少年派》是属于典型的客厅型电视剧,老少皆宜,无论是哪个群体都可以从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中获得启示。
该剧新派的另一点是,它是当代电视剧里非常少见的连续正面展现时下高中生真实生活和学习状态的。
有人或许会质疑,市面上不是有不少反映高中生活的青春校园剧吗?
话虽如此,但其实绝大多数青春校园剧只是把校园生活当做一个背景,它的重心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
学校里发生的所有冲突,也是为推进男女主人公情感服务的。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咱们对校园生活本身,还是不要太苛刻了。
《少年派》里,就目前来看,闫妮和张嘉译出场的时间相对有限。
事实上,让张嘉译和闫妮多出场唠嗑几句,轻松又简单,观众也爱看,但剧组并没有“投机取巧”。
目前的剧情里安插了很多有张力、有趣的情节,比如:林妙妙是怎么处理宿舍小矛盾的、怎么和同学相处且建议友谊的,学霸钱三一是如何在课间“散发魅力”的,班级如何开家长会,学生怎么考试、怎么文理分科,学校怎么开运动会的……以歌舞段落浓缩反映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也挺新颖。
其传递出来的那种学校生活氛围,挺让人感同身受的。
穿插的歌舞桥段,浓缩地反映校园生活
学生们做广播体操
“前方向我们走来的是……”运动会走方阵,一下子把人带来了学生时代换句话说,《少年派》是时下众多以教育为主题的电视剧里,突出年轻人群像、真切反映年轻的00后一代学习生活状态的电视剧。
它的风格并不是婆婆妈妈家庭剧的调调,剧名也不是以父母为核心,不是“虎妈猫爸”“陪读妈妈”“跟着爸爸去XX”等命名,它是当之无愧的“少年派”,是属于少年们自己的故事。
这只不过是那些已经成年的导演编剧瞎编乱造出来的青春,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学子经历的是学习的繁杂,考试的痛苦和同学间的攀比。
这样一个不符合中国学生现状的电视剧简直是对我们青春的亵渎。
从电影拍摄的角度来说,这部电视剧拍得毫无技术,首先对于名字而言(名字取得简直糟糕透了),就可以看见编剧并没有用心,对于他们的角色设定也不过是非常老套的精英阶层,不符合中国学生的普遍现状。
剧情没有新意,想走情感流却没有一点带入感,显得十分尴尬,还有那呛人的台词语言,灯光也不合适,,,,现在我觉得一星都不想给了,湖南卫视一直推出这种没有脑子的电视剧,收视率全靠脑残粉维持,我真的不知道这样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个现状什么时候才能改变?
一点也不像青春女主妙妙一直傻白甜,没看到什么努力,并且课余生活也太多了。
一点也不真实。
高中生的有那么长时间可以在寝室。
还有男主的设定,一个中考状元,难道这个学校就不会吸引中考第二?
无厘头,中间有个舞,也难看。
还有,男二和女二。
一言难尽。
女二喜欢男主的花痴,她们好像也没怎么学习。
都是考好要奖励,不好希望爸爸承担妈妈的怒火。
我在这剧里面只看到了一些无聊的玩笑。
一个霸道学霸爱上我的戏码。
再爱也只能到这了,不能再多了,大成若缺,再多就真没眼看了,也真没分了。
《少年派》一出场其实就有很多的观众,很多人都在微博上说自从追了少年派,就没有在12点前睡过觉。
因为少年派是凌晨更新,所以说它拍的很好,以至于那么多人坚守在一线想看刚出炉的更新,可是后来的它也是真的长歪了呀。
我是在它更新了15集后,被同学强推看的。
老实说,这部剧的的确确在一开始就打动了我。
活泼好动、积极乐天的林妙妙戳中了多少青春期的“女汉子”,还有美丽动人的校花邓小琪,四肢发达头脑也不简单的江天昊,还有每个青春剧都有的学霸钱三一,他们四个的小组合符合所有青春剧的模板。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这过于真实的家庭和学校。
林妙妙的妈妈像全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管天管地,管孩子吃、管孩子喝、管孩子穿衣、管孩子补习,生活以孩子为重心,想尽一切办法插手孩子的生活,以防她多绕弯路,更年期,脾气差,三两句说完就要吼了。
妈妈几乎都是这样的妈妈,但是林妙妙的爸爸可以说是所有爸爸中最理想的了。
他从没训过孩子,都是以推心置腹的说理为主,治愈温暖,真的是“宠成爹了”的那种爹。
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状态,我就想到“慈母多败儿,父慈则子孝”,真的是典范呀。
林妙妙家也像太阳一样,温暖着身边所有不太健康的家庭,比如钱三一家,和邓小琪家。
还有精英中学也是格外的真实接地气。
严厉的理科老师、温柔的文科老师,还有阴魂不散那得生活老师。
就连上课爱接老师话的江天昊,几乎每个班级也都会有一个。
这些真实才让我们看的格外舒适,可惜后面的剧情真的是为了情节而情节,强行情节,不免添了俗气。
所以我就停在29集了,我依然觉得,他们四个还是一如既往的积极向上、乐观好学;他们的家庭也是一如从前一地鸡毛却欢声笑语,还有他们青春期的喜欢,心里波涛汹涌,面上不动声色。
我依然愿意说,即使它有很多的不成熟,穿插着各式网络语,还模仿印度电影的串烧,它依然是我看过的所有青春剧里面最真实最动人的。
山一程,水一程,风雪又一程,这一路,我就陪到这了。
槽点太多了,看了前8集,笑点都是网上抄的段子,网红句子,看那群演技用力的小演员演绎出来只有满满的尴尬。
女主整天除了学习什么事都干,最后考倒数第一还怀疑人生,我的天哪,她不倒数第一谁倒数啊?
我看她怀疑人生,我都怀疑人生了。
分了班开始尬舞,虽然知道你想表现开心的心情,能不能换个表现形式,自己看了不尴尬吗,高中了喂,还当小学一年级呢。
对男主的过度吹捧,父母的过分宠溺,女主的过分渲染,只让我感觉深深的尴尬。
设定在全国最好高中,还在上海,剧里随便吃东西,放学时候天正亮,哪个地方重点中学高一这样。
演员没上过重点高中就算了,导游编剧没去上海看看那里高中什么样吧,坐家里拍拍脑袋就把剧本写出来了吧,中国东部城市好点的高中哪会这样?
这就全国重点高中,那真正刻苦的,学习成风的学校都倒闭了?
剧中逻辑不合理之处比比皆是,不是不能细推,而是推都不能推,想都不能想,得不带脑子看心里才能愉快的看剧。
本来冲着封面闫妮张嘉译去的,看了六集这两位的戏份加起来顶多一集,拿老戏骨吸引眼球太作了吧。
片长也是问题,一集35分钟,片头加前情回顾(第一次看到那么久的前情回顾)加片尾得有10分钟,能看的就25分钟,电视剧拍出了动漫的长度,更厉害的是,他一段尴尬完了,我感觉快结束了,一看进度条,怎么还有十分钟?!
这部剧想演绎真实的高中生活,又想突出其中的丰富多彩,但开头起点太高,中间没有平衡好学习和课余,我看到了导演的想法,但没有看到他实现想法的能力。
看这部剧我觉得不如把重点放在孩子与大人关系,或者别放在重点高中。
我看微博下还刷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这是重点高中吗?
是上海的重点高中吗?
这是向往的高中吧。
6.1分实在太客气了,处处是硬伤,充满尬点,《我只喜欢你》虽然主讲感情线,但其中高中偶尔拍到学习的桥段都甩它10条街。
看 我只喜欢你 有种在看人家真实的故事的感觉,能让我进入剧情,而看青春派,时时刻刻都提醒我在看一部虚假的造作的毫无诚意与用心的国产剧。
哪位小鲜肉说过句"名言”:大概意思是演技好不好不重要,只要观众看的开心就行。
这演技好不好我就不说了,但着实是没法开心起来。
XXXX年9月1日(为了不暴露年龄,具体年份我就不说了),我去高中报到。
还记得先去学校的操场上见班主任,班主任面前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每个人先坐过去与她交流。
我下意识就把椅子让给爸爸坐了。
后来班主任深深记住了报到时唯一给家长让座的我,让我当了班干部……我为啥突然想起了这件十几二十年前的旧事呢(感觉还是暴露年龄了)?
因为这两天在欢乐地追看电视剧《少年派》。
谁也没想到,刚高考结束呢,电视上就给大家重新复习起高中生活来了。
第一集就是爸妈带着孩子热热闹闹去开学,报名,打扫宿舍……校门口挥别,于是一幕幕记忆就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了,因为我当年和女主林妙妙一样上的也是个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高中。
学校没收手机,亲切!
我们当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人为了偷带手机,把厚厚的字典中间挖空了放手机;每天早起跑步,亲切!
我们当时管理宿舍的都不称他们老师,而是喊教官;老师拖堂学生饿得肚子咕咕叫,亲切!
我记得有次我饿得实在不行,当时的好友从书柜里拿出偷藏的巧克力从地上滑给我;吃饭不许男女生同桌,亲切!
我们当时吃饭都要列队跑过去呢;打电话排队,出校门刷卡,亲切!
只不过当年我们出校门没这么高科技的刷卡机,而是凭老师签名的“出门证”才能放行,于是有段时间我就苦练模仿班主任签字,帮助了很多同学……
《少年派》在学校生活的展现真的很真实。
而且别的校园剧,开学之后应该很快就要男女主邂逅啊,一见钟情啊,误会啊,上课什么的都是背景,仿佛校园就是恋爱的温床。
我记得我们高中课程排挺紧啊,好不容易谈个校园恋爱都是下课十分钟还有五分钟被老师拖堂两分钟迅速去厕所解决生理需求剩下三分钟才能说个情话拉个小手分秒必争。
《少年派》一上来就先陆续展现了几堂课教学,从语文到数学到英语……上课场景也是无比真实,老师讲得下面人那个困啊……几堂课下来林妙妙就已经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灰头土脸。
结果好不容易挨到自习课了,班主任还前来霸占。
哈!
这才是我们真实的高中生活嘛!
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都是数理化英,史地政生……苦海无边,哪哪也不是岸。
然后我们的林妙妙为了短暂逃离,就想方设法进了学校广播站。
从此之后成为班上最令人艳羡的崽,每到广播站值班,就可以堂而皇之不上自习课。
这让我想到当年班主任让大家好好自习而我骄傲地说要去学校出黑板报的自己,以及说要去文学社校对校刊的自己。
宿舍生活也很真实啊!
虽然我没有住过女生宿舍,但是林妙妙她们宿舍为了个空调开关问题就要闹到换宿舍长类似的事情我们男生宿舍也有过。
宿舍长大概是大家最不愿意当的官吧,学生那么懒,宿舍总是脏,吃力不讨好。
另一个大家不愿当的官就是劳动委员。
结果林妙妙两者皆得,也是天选之女了。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算是很真实。
男主钱三一是中考状元,就能享受一切优待。
不但老师喜欢他,学生也会围着他转。
没办法,谁让人家会改计算器呢。
说实话,中学时候光会埋头苦学的学痴没人会喜欢,但学习好又会玩的学霸(重点还长得好看)还是很受欢迎的。
没办法,我们那时候就是没见过太多世面嘛,班上看到那样有趣的计算器不得多看两眼啊!
不得崇拜这样会改装的同学啊!
况且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那才是真正的激动。
后来我们见多了,也麻木了。
那时候的友谊也是珍贵。
林妙妙、邓小琪、钱三一、江天昊四个人的友情也有点令我陷入回忆。
校园中的友谊真的就是那样,我当年一进宿舍,下铺的男生已经来了,后来我们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作为一个在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上过学的人,同学们每一天都抬头不见低头见,朝相处过夕又相处第二天还要再朝夕相处,那种感情和其他学校就是不一样的。
我至今还跟当时的好朋友保持着很深厚的友谊,哪怕已经各奔东西,一年也才见个一次面,但感情的基础是那个时候就打下的,到底不一样。
《少年派》还有一处更真实的地方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真实。
真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妈了。
很多时候以为是我们在备战高考,其实都是爸妈吧。
林妙妙和妈妈王胜男之间的对手戏是我最爱看的。
闫妮演的王胜男有些极端,有些歇斯底里,但其实又不失真实。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段关于便便的深刻对话了。
前面是林妙妙一起床就催她去上厕所,排宿便。
后面镜头一转,林妙妙上厕所不出来,她又要去敲门,骂她拉便便……而且所有孩子都爱在马桶上看书(包括我),然后所有妈妈都要反对(好像也没什么用)。
还有林妙妙的爸爸林大为总结的关于孩子回家王胜男的表现那三点也很有群众基础啊!
一、不回家的时候想啊!
于是刚回来各种嘘寒问暖。
二、回来一会儿就开始这里那里看不惯了,开始挑刺,开始互相不对付,嫌弃。
三、要走了,就又开始舍不得,孩子就又变成自己的心肝宝贝儿。
这“三步曲”我想所有做过孩子的人都很熟悉吧。
反正我到现在回家也不能超过十天,不,一个星期吧……其实两三天后,爸妈对我们的新鲜度和热情就退却了,直到再次离别将我们彼此的心灵拉近。
我很喜欢林妙妙爸妈张嘉译和闫妮的配置。
张嘉译一看就是女儿奴,超级暖爸的那种,又惯会和稀泥,孩子住校第一晚睡不着,半夜爬起来睡到妙妙床上去了。
闫妮演的妈妈其实有些偏激了,不管是关心还是责备有时候都显得很神经质,看得出编导也是想将很多矛盾冲突的关键点放在她身上来,但因为是闫妮演的,又反而演出了一种可爱。
反正目前我并不像看很多校园剧中的讨厌家长那样不喜欢王胜男,反而觉得她每次的发神经都很有笑点。
而且金句频出:“你看你这头发帘厚得挡着眼睛,你能看到你的前途吗?
”“一看书就上厕所,脑子难道跟括约肌相连吗?
”……说实话我就想问她,也问天下的妈,这些因果关系是怎么想到的?
现在回想,高中时代之所以会那么印象深刻,发生过那么多激烈碰撞的事情(后来我们的人生可能就平顺了,也平淡了),其实有一种悬刀之下的偷欢,可怕的高考迟早要来的——反正还没有来到。
这其实已经是学生时代的尾声,之后的大学生活几乎自由到没有可比性,而之前,我们又没有那么多的自觉,那么多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我们的躁动青春期啊!
又撞上了爸妈可怕的更年期。
就像彗星撞地球,就像老鼠爱上猫,就像喧哗与躁动,像盖茨比来到了灰烬谷,像包法利夫人去到里昂……希望《少年派》后面能把这样真实的感觉一点一点都拍出来。
很多5星4星的评论,都是唯一的评论。
这些账号一般从来没有评论过其他的任何一部剧。
是特意为刷分而制造的吗?
顺便问一下写篇文章到底多少钱啊,把分刷了这么久才刷到6.7,真是糟践了。
能不能找一些老号来刷分啊?
整部剧的编剧相当的飘。
完全看不到精英学校重点班的感觉。
真正好的学校的好班最多放一两个差生进去。
好班的班主任是非常强势的。
不保证,如果是这种学生,班主任会不会直接就发飙了。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剧,它让我懂得过往的回忆都有它的意义,原来我曾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也许当时的我觉得很煎熬很否定,但现在明白了它的价值,它让我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他的难处与精彩,有他人生的必经之路,也许我曾深夜失声痛哭,也许此刻的我仍然深陷泥淖,但我明白多年后回味起来的欣然一笑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是活过的痕迹。
校长和老师的这些说辞是认真的还是讽刺现实?
能不能接点地气?剧组是没人上过学?
顶着被捶死的风险也要说,闫妮演啥啥不行,佟掌柜是白月光了。
楼下说不接地气的都是认真的吗?剧中设定是2017年的高考生,我是2016级的高考生。除了学校设定是贵族,校服不符合之外。其他的比如学习、宿舍以及家庭生活就很贴合我们这代人啊😂闫妮演的妈和张嘉译演的爸简直就是神符合。开家长会、周末回家等等,还有王后雄、曲一线😂分分钟让我回忆起自己的高中。高一也是实验班,除了学习压力之外,社团活动学生活动等的确很多姿多彩,高二高三才开始苦。
虽然高考不是一段美丽的回忆,但是是部很有趣的剧了。
编剧的词汇量是有多贫瘠 无休止的引用网络用语 当广播里说了三遍老郭的你死不死呀的时候 我默默的弃剧了
现在的高中生活都这么丰富多彩了,我怎么记得是考试考试再考试,做题做题再做题
早上洗漱就是修罗场啊,抢水龙头抢厕所,哈哈哈,笑死我了。
当我嘉在开车时转过慈父脸对女儿笑的时候 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小亲亲啊 这个样子是要出车祸滴呀😓😓
编剧肯定没有体验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水深火热的6127的高中(尤其高三/四)生活🙃咋滴?IP剧翻拍遇冷限古令又来,荼毒完国内职场剧跟大学校园剧都不够爽,圈钱魔瓜又伸向高中了?WTF🙄真·全面小康社会靠悬浮国产剧
滤镜太白了,宿舍太壕了,对比一下我大概是贫困生,需要支教的那种。果然是精英学校,女主演的有点神经,不过这种性格的校园剧女主角挺少的,先观望吧。
见面掐 离开想 和妈妈相处的真实状态
根据宣传,我以为讲父母与孩子只是因为高考而发生冲突的故事。前两集全是女主校园生活,做铺垫也正常。看到第四集我明白了,就是女主校园生活,张和闫根本没什么戏份。而且编剧可能想塑造大大咧咧又直爽的女主,可看到现在,突出的都是一个成绩不好走后门,但是在班上又爱折腾和出风头的形象,在现实的高中生活中,这种人绝对会遭人厌烦,毕竟你不学习别人还要学习,何况实验班。甚至说到实验班,为什么题目只有状元会做,其他实验班同学是作弊考进去的吗?编剧想为了突出男主,就把其他同学弱化了,可是全剧不就是主打校园生活吗,弱化同学那主线不是又偏了吗?看到现在,完全不知道编剧意图是写男女主在校园里遇到的各种事,还是男女主和各自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是男女主怎么努力学习应付高考。
有趣的校园剧!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经历过,才知道那些细节和眼神的故事。谁的世界里没有一个钱三一呢?谁的世界里又没有这样有血有肉的父母呢?或许我们曾经都是林妙妙,亦或许我们只是那个坐在他们四个人前后左右的某同学。总之,喜也好,怒也好,哀也好,乐也好,都是最单纯的小时光。
闫妮和张嘉译终于演上了夫妻!
有点不真实 但每条线好看
张嘉译和闫妮的CP档不错,赵今麦太活泼了,高中生活有这么嗨吗?后期变化太吓人。另三个演得也不错。结局有点淡淡的伤感,估计北上的2个也单飞,留下的2个或许会成一对,但也不一定。
两位主演,唉。为什么拍这样的东西呢?咱也不知道,咱也懒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