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郑晏,伯乐波斯,艾伦·麦克法兰,吴庆宝,吴大猷,唐绍明,王汉斌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西南联大》剧照

西南联大 剧照 NO.1西南联大 剧照 NO.2西南联大 剧照 NO.3西南联大 剧照 NO.4西南联大 剧照 NO.5西南联大 剧照 NO.6西南联大 剧照 NO.13西南联大 剧照 NO.14西南联大 剧照 NO.15西南联大 剧照 NO.16西南联大 剧照 NO.17西南联大 剧照 NO.18西南联大 剧照 NO.19西南联大 剧照 NO.20

《西南联大》剧情介绍

西南联大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禁忌关系之双非干掉小明恶魔犬单身毒妈第八季我的同学不是人机动战士高达THEORIGIN前夜赤色彗星青春皇家恋曲:玛格丽特公主念念手纪南城警事第二季幽灵世界旅行者的需求诛仙番外之铃心剑魄攻壳机动队:崛起4马赛克誓约红月反派第二季散华礼弥OAD名扬花鼓女座头市和前任的第二次恋爱肮脏的心多彩人生那些野兽铁拳人栗资源拾光的秘密在糟糕的日子里心之静寂归顺

《西南联大》长篇影评

 1 ) 浅析纪录片《西南联大》的艺术特色

纪录片《西南联大》以深厚的文化品格感染了广大观众,获得一致好评。

它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西南联合大学本身的精神魅力,也离不开其在艺术创作上不落窠臼的锐意创新。

由徐蓓导演、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出品的5集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自2018年11月开播以来便好评不断。

影片之所以能打动广大观众,不仅因为对西南联大历史的娓娓道来和对西南联大精神的细致解读,其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同样功不可没。

一、叙事视点:自叙和他述同驻,情感与理性共生《西南联大》第一集《八音合奏》以蒋梦麟的自述口吻拉开帷幕,低沉浑厚的男中音诵读其自传体作品《西潮》,将一幅19世纪末期中国江南乡村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但影片并未完全以蒋梦麟的主观视角展开,在开头短暂地通过《西潮》引入之后,随即转为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解说。

以1889年这个时间节点为轴,横向展开,依次引出蒋梦麟、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等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位人物。

这种明显模仿《万历十五年》的“年鉴学派”①式解说词,在建立不同人物间关系的同时,也生发出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韵味。

随着讲述推进,代表蒋梦麟个人回忆的《西潮》和体现创作者理性认识的解说依次在几个关键节点出现,贯穿该集全片。

蒋梦麟的自述,和旁知的他述,一主观、一客观,穿插交错,相映成趣。

其他人物的回忆和诉说亦点缀其间,如张伯苓自述、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梅贻琦妻子韩咏华自述、钱穆《师友杂忆》等,在不同情境下深化了观众对当事人内心感受的认同。

韩咏华的自述,还特意用了女声配音,可见创作者刻意区分不同叙述主体的用心。

这种解说角度的自觉转换,使影片的叙事视点丰富多元而活泼灵动,构成了《西南联大》最引人入胜的特色。

《西南联大》共分5集,每集一个主题,并有服务于主题的解说词作为主线。

纵观全片,“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

”②此外,还以大量当事人的自叙、日记、诗文等第一人称感受作为旁白,用于辅助叙事。

作为纪录片常见手法的访谈,也被运用得恰好好处,影片把对西南联大变迁历程亲历者和研究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采访,剪辑在合适的地方,起到解释说明、整合信息、强化主题的作用。

纪录片也需要叙事,而解说词在此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但作为创作者理性思维和主观情感的直接外化,如果解说词使用过多,也会使纪录片显得有失公允,甚至说教气十足。

《西南联大》巧妙地把第三人称的解说词和第一人称的回忆、讲述交织在一起,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替叙事中,呈现出西南联大的气象万千。

通过这种多元视角,使得全片既有宏观视角的把握,也不乏内心感受的描摹,既宏大磅礴,又细腻动人。

这种叙事上的创新,在建立一种纪录片新型结构的同时,也打通了历史和当下的界限,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事、物,通过“西南联大”这一媒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影像素材:水墨插画悠远深邃纪录片是视听艺术,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影像来呈现斑斓世界和传达创作诉求。

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历史类纪录片往往面临着影像素材匮乏的创作困境。

尽管可以将既有的图片、文献等资料作为素材直接引用,但规模宏大、内容庞杂的创作目标,依然令许多创作者捉襟见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为历史类纪录片找到丰富、动人的影像素材,就成了考验创作能力的关键一点。

《西南联大》不仅展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变迁和群星璀璨的学术贡献,更映射出其傲然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气韵。

从这一点出发,导演选取了具有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插画,用在不便实拍或搬演处。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画的代表,在“钩、勒、皴、点”和“烘、染、泼、积”之间,通过“焦浓重淡清”的变化错落和散点透视法的灵活运用,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底蕴深厚的美学思想。

④映射着中国美学情致的水墨插画适时穿插片中,不仅有效弥补了素材的不足,更与影片内容相得益彰,助其形成了宁静悠远、淡雅深邃的整体风格。

《西南联大》每集片头的影像,即是水墨画配以古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名篇《旅夜书怀》,它所表现的“国破山河在”之景与旅途凄孤无依之境,暗合了西南联大师生在狼烟四起时的颠沛流离与漂泊不定。

这便和水墨画影像一起,奠定了全片的文化氛围和情感基调。

在正片中,“厚重的水墨加上历史照片营造的环境,巧妙地契合了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也契合了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⑤达到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水墨插画在片中的运用,也并非作为单个的静态图像,而是与其他视听元素一起,服务于叙事和表意。

比如第2集里,在以陈刘求、陈美延的口吻回忆《先父陈寅恪失明的过程》时,伴随着蟋蟀等昆虫鸣叫,横移镜头交代了陈寅恪的家宅环境,画面转为陈寅恪立在父亲遗像前时,哀婉幽咽的提琴声也如泣如诉地响起。

“和作为符号的摄影影像一样,动画同样可以指向现实。

特别是经常出现在声轨上的现场同期声,更让观众明确感知此时创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指涉的意图。

”⑥在这里,水墨画和音响、音乐相辅相成,烘托出面对国难当头和父亲离世,为了不给日本人办事,陈寅恪决定放弃右眼治疗时的复杂心境。

“任何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不同的电影技巧来制造风格的印象,而电影工作者将在历史环境条件的限制之下,对这些技巧作出种种选择。

”⑦在影像素材稀缺的现实情况制约下,《西南联大》的创作者巧妙构思,以纪录片的内容和意涵作为依据,将具有古典美学韵味的水墨插画有机融入片中,不仅有效弥补了素材的欠缺,更使其本身形成了浑然一体的风格。

三、音乐运用:不同凡响,一唱三叹作为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每集一个主题。

第一集《八音合奏》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求同存异的团结精神,第二集《刚毅坚卓》颂西南联大教授艰苦卓绝、浩气长存的高洁品格,第三集《大学之大》叙西南联大学生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杰出贡献,第四集《火的洗礼》忆战火摧残下坚守学术或投笔从戎的西南联大师生,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西南联大及其精神对云南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每集而言,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咏怀,音乐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南联大》的音乐总监由台湾大提琴家和音乐制作人范宗沛担任。

范宗沛率领团队,以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等乐器为主,为影片的不同场景创作了风格迥异而独具匠心的配乐,“既富有年轻的朝气,又不乏款款深情,刻画出联大师生的青春过往和赤子之心。

”⑧片头响起的《西南联大(主题)》低沉、空灵而不失大气,为影片确立了情绪基调。

作为片尾曲的《西南联大校歌(弦乐)》则音色明亮、情感婉转、格调悠扬,给观众以意犹未尽之感。

在正片中,小提琴配乐也反复出现,比如第3集结尾在表现“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时,就用了《杨柳》作为配乐;第4集讲到西南联大学生暂停学业、奔赴前线时,也伴以激情昂扬的《旅途5首(之一)》。

小提琴是最接近人类声域的乐器,这样的配乐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情感穿透力。

片中的歌曲更令人难以忘怀。

第2集结尾,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枪杀时,《也许》恰到好处地唱起。

《也许》原本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立瑛的葬歌,以凄婉哀伤的格调,表达了对早逝女儿的抚慰和思恋。

重庆工商大学教师、光荣之夏青年剧团团长张蜀之认为:“这首诗里蕴含着群山般厚重、江河般深情的多种情感。

”⑨感动之余,他为其谱曲并倾情演唱。

清脆明亮的嗓音,配以舒缓的旋律,赋予了《也许》以新的旨趣。

当唱到“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画面上出现字幕“1945年初冬,陈岱孙教授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代办。

闻一多说,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

”⑩此时,画面由仰拍窗外摇曳的竹枝叠化为阳光下的竹叶特写。

无疑,歌曲所传达的意境,与影像和字幕信息一起,指向了“刚毅坚卓”的意蕴。

在这情景交融的氛围里,歌曲不仅起到了抒发情感的作用,其诠释主题的功效也同样不容小觑。

第5集中,陶云逵因贫困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病逝时,这首歌再次响起,表达了对这位民族学、人类学先驱的缅怀和哀叹。

此外,第2集中出现的歌曲还有《桑塔露西亚》和《迢迢长路联合大学》。

前者是闻一多在流离途中唱过的英文歌曲,他以此来歌咏祖国美景。

后者则是赵元任为迎接西南联大湘黔滇步行团而作,系根据一战名曲《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重新填词,赞颂了步行团披荆斩棘、长途跋涉的壮志豪情。

这两首歌也都由张蜀之演唱。

第3集在展示“政治系学生沈叔平摄影集”时,配以台湾歌手黄舒骏的歌曲《未央歌》。

黄舒骏创作此曲受到了吴讷孙长篇小说《未央歌》的影响,小说《未央歌》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为背景,讲述了抗战时期大学生的青春、友谊和爱情。

纪录片《西南联大》则直接引用小说作者吴讷孙对“未央”的解释,伴随着悠扬轻快的歌声,诗化了大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和文化风骨。

结语除文中提提到的几点以外,这部纪录片精练的整体结构、厚重的解说风格、生动的动画图表,以及丰富的历史素材也都值得称道。

该片以令人击节称叹的艺术巧思,展现了西南联合大学动荡的变迁历程及其恒久的精神魅力。

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西南联大》则让我们得以真切地领略这座高峰的风采。

纪录片《西南联大》通过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不仅让当下观众体味到西南联大人血脉里流淌着的家国情怀、坚韧不拔、乐观豁达和高风傲骨,更为当代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求真尚美的新风。

注释:①法国年鉴学派,指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他们主张打破过分专门化导致的历史研究的狭隘性,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解释历史,把新观念和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明史研究专著《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方法受其影响。

②豆瓣网网友“凝湮”短评: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151530/comments?status=P③参见〔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版),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215-237页。

④参见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孙红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120页。

⑤吴月玲:《纪录片<西南联大>:烽火中,中国人的刚毅坚卓诞生的奇迹》,《中国艺术报》2018年11月23日,第3版。

⑥王迟:《素材的含义——对动画纪录片争议的延伸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第88页。

⑦〔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355页。

⑧虾米音乐《西南联大 原声大碟》专辑介绍语:https://www.xiami.com/album/2104452638⑨李星婷:《用全新角度述说一段历史风云:纪录片<西南联大>在央视播出获好评》,《重庆日报》2018年11月10日,第6版。

⑩影片中这段字幕共占两屏,分行显示。

标点为本文作者所加。

 2 )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最近在复习有关西南联大战后诗人群这个章节,为了多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就找个纪录片来看。

看完之后,对很多背景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对一些作家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记得老师曾点名让我读穆旦的诗歌,我记不得是《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还是《森林之魅》了,我当时读完就觉得这首诗阴森森的,有点恐怖,很特别,完全读不懂。

当时老师介绍作者和赏析作品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啦,这次通过记录片,了解了穆旦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再看这两首诗大概可以理解其中写的内容了。

还有汪曾祺的作品,闻一多的作品,都可以可以理解一些了。

就我自身来说,这个纪录片还是帮助我了解一些当时的背景的,同时也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记得大一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如果有一个机会,你们愿意回到民国吗?

”有的人回答愿意,有的人回答不愿意,不愿意是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不知道会生到什么样的人家,万一生在穷苦人家,不是被饿死就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所以不愿意。

我当时是没想这些,回答了愿意,这与我在高中看过的一本关于民国文人佚事的杂志有关,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民国时期虽然动荡,但是青年勇敢无畏,文人也都博闻多识,如果有机会回到民国,一定要见识一下教科书中的人和事。

但是随着阅读相关的书,观看相关的影视,我觉得还是不要回去啦。

虽然那个时代有很多让我们崇敬和怀念的人和事,但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个好时代。

那是民族存亡之秋的动荡年代,物质需求都很难满足,像我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想来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联大只是当时的一角,但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艰苦,战争残酷。

越是艰苦,越是困难,往往也越容易激发人的斗志,联大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刚毅坚卓”的校训不是一句口号。

五集的纪录片有点意犹未尽,但从中也了解到很多,学习到很多,片中提到的书籍和书信,有空要找来读一读,觉得都很有趣。

 3 ) 观后感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在炮火的洗礼下,在战争的摧残里,国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遭受炮击,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

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决定南迁。

在昆明,西南联大诞生了,它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可以说西南联大的成立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路也要绕道越南,才能进入昆明。

也可以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住、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开的张伯苓、北大的蒋梦麟、清华的梅贻琦,陈寅恪的双眼、费孝通的书稿、邓稼先的原子弹、沈从文的写作经,李政道的求学生活、汪曾祺的美食记忆、许渊冲的铮铮铁骨……故事在那里发生着。

纪录片一共有五个部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4 ) 那是一个没有大楼有大师的年代 那是一个不会被大风吹倒的年代

西南联大:一个短短八年零八个月的传奇蒋梦麟 梅贻琦 张伯苓 陈寅恪 冯友兰闻一多 吴大猷 郑天挺 费孝通 李政道华罗庚 杨振宁 邓稼先 赵九章 周培源汪曾祺 朱自清 沈从文 叶公超 金岳霖 …………………………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院士那是一个没有大楼有大师的年代那是一个不会被大风吹倒的年代

 5 ) 联大

题材是好题材,不过整体框架把握不够好吧,有的地方表达的含糊,尤其看完最后一集,感觉这讲一讲那讲一讲,对于整体的把控不清晰。

这五集的脉络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为了突出每一集的主题这样倒也可以,可是拍出来的结果是每一集都有大量时间轴覆盖的部分,来来回回的,而想表达的主题也没有拍出深度,可惜了这样的好题材,没有拍出应有的深度。

 6 ) 西南联大 | 信仰的力量

西南联大 (2018)9.32018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徐蓓 / 程贺南 裴宜理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闻一多、吴宓、沈从文、金岳霖、穆旦、冯至、黄道一、许渊冲、杨振宁、钱穆、朱自清……《西潮》、《也许》、《森林之魅》、《西南联大碑文》、《昆明往事》、《吴宓日记》、《边城》、《未央歌》……战火连天,颠沛流离,笔耕不辍,诲人不倦,生命不止……被那一代人对学术、知识的热烈渴望,对教书育人、爱国救国的孜孜追求,对一路艰辛依然纯真烂漫的情怀和对信仰的执着所折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7 ) 云南八载 弦歌不辍

——浅析《西南联大 · 八音合奏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西南联大》是由徐蓓导演的一部历史纪录片,日寇铁蹄肆虐神州,国破人亡,哀嚎遍地,那是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

然在这风声鹤唳的“至暗时刻”,有一帮人,告别亲人、远离家乡、背起行囊、拾起书本、仰望苍穹、双眸沉思……导演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水墨画的结合运用是对那个黑暗年代的真实写照,使观众产生思想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共鸣。

通过平淡质朴的画面和镜头一方面符合了纪实性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凸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影片通过历史影像来展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现状,将一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画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眼中。

该片通过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这三条“线索”交替展开同步推进,形成相互烘托的关系。

导演通过这三条“线索”进行叙述。

他们本可以留洋任教,高官厚禄,告老还乡。

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一起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去到祖国的西南,严谨治学、传承文化、发扬科技。

在物资匮乏的西南地区,饱受饥饿与贫困,战乱与流离。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虚怀若谷,心怀天下!

影片作品的核心是人物形象,影片中人物的形象之所以能使人萦怀不忘,就是在于他们所创造的人物,一直清晰地活在观众的心里。

建校元老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在学校管理上默契的合作,各个大师教授的学养与尽职,实在让人感慨这果真是求学的天堂。

他们为战时、为战后我国的复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还对云南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颇为重要的是,其中镌刻着的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至今仍是每一位学子真切的向往啊。

教育之宏伟力量可见一斑。

爱国情怀本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拥有的。

中华民族能从那段艰难困苦中走出来,靠的其实就是奋斗,从农民到工人到知识分子到党的领袖到千千万万爱祖国爱人民的人,团结一气,众志成城,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由此形成磅礴之力,可排山倒海,可改天换日!

奋斗精神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传承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勇向前,要深知,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启程!

严以致学、苦中作乐——就是这些当时或许还有些年轻的文人学者,用他们可敬的治学,可叹的风骨,和可爱的精神,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片天:在纷乱战火中,为无数心怀梦想的学子,布置出一张安稳且整洁的书桌。

 8 ) 刚毅坚卓

隔离中偷了半天闲,开始看这部心仪已久的纪录片,一发而不可收,竟一气看完了五集。

社会上提起北大,第一印象总是“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但也有副作用,对于北大学生,偶有“眼高手低”“浮躁”之类的负面评价。

但是,北大学生也有“刚毅坚卓”的一面。

这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北大唯一有校训的一段时期。

在昆明,联大师生头顶上是日机轰炸,脚底下是尘土飞扬;穿的是从北平、湖南带过去的旧棉布袍,吃的是混杂了砂石、稗子、糠皮、老鼠屎的“八宝饭”,住的是40人一间的茅草顶“大通铺”,经常还要靠两条腿“跑警报”。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还是完成了学业,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脊梁。

不必说他们中有多少两院院士、各大奖项得主,也不必说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仅仅将中华文脉传承下来这一项,就是莫大的功劳。

印象最深的,还是田曰灵教授回忆自己在联大化学系做实验:用煤球炉子加热,手舀水槽中的水做冷凝。

不过这部纪录片对联大理工科师生教学科研情况的介绍还是太少,不得不说是美中不足的憾事。

如今的条件,与当时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理应更当好好珍惜。

而我前几日、前几年的表现,着实有愧“刚毅坚卓”四字。

汗颜。

 9 ) 2022年观《西南联大》浅想

身为一名大三学生,我自小学时代便对西南联大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成长过程中,我时常了解到联大是大师云集的高等学府,是孕育人杰的丰饶土壤,更是民主开放、志存高远的教育丰碑。

此片具象了我对联大的想象,带给我交错的惊叹、感动、尊敬、惭愧。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若杜甫此诗的首联与颔联是乐景衬哀情,联大的处境则正巧相反,是哀情乐情。

即便家国飘零、时局动荡、战争侵扰,但联大的师生确展现出非凡的乐观与豁达,刚毅与坚卓。

片中有几处带给了我意外的启示。

留洋转专业庚子留学生中,不乏有专注数理、科学、工程的理工类的前辈,也有许多钻研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社科类大师。

可能出于自身转过专业的经历,那些从理工转为社科的前辈给我带来了鼓励和勇气。

在一条道路上专注研习自然是可以提升专业、著书立说、言传身教。

但人生天地间,若是在和世界碰撞的过程中,能了解自身的水平和位置,及时改变调整,也同样重要。

有很多可以预见的道路,有更多可以参考的坐标。

人人不同,而各有所长,大可不必执着于洪流。

尊重内心,担当选择,就可以了。

观晚霞至美1937年7月6日 星期二 晴晚7点至8点,偕陈寅恪散步,坐体育馆后球场,观晚霞,至美。

吴宓日记我很容易被一些宽广高远的境界和理想吸引,但看到此处时,觉得这才是真实可感的世界。

现在的我并没有足够的毅力追逐,身边如晚霞、挚友却是触手可及。

也算是开阔思路、打开感官。

欧洲名著选读在此列举欧洲名著选读课的选取的十一本名著及其讲师。

钱钟书先生教《荷马史诗》、吴宓先生教《柏拉图》、莫泮芹先生教《圣经》、吴可读先生教《但丁》、陈福田先生教《十日谈》、燕卜荪先生教《堂吉诃德》、陈铨先生教《浮士德》、闻家驷先生教《忏悔录》、叶公超先生教《战争与和平》。

那是学业一定相当沉重,内容也必定晦涩难懂,然有大师启蒙,自然可以承袭一些智慧的微光。

总之,感谢本片缩影了那个年代的”务实浪漫、艰苦活泼“,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精神力量!

 10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将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我始终不遗余力的在热爱里求索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一文一赋,一字一词,那是民族文化的铺陈,是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民族气节的外现。

未央未央,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纪录片《西南联大》 宅家一天,纪录片《西南联大》相伴。

故事很短,竟泪眼婆娑。

本以为枯燥满篇学究气的论述却意外充满希望和能量。

以此觉得“先生”一次格外有深意。

这群特殊年代里的大学,上至教授下至学生都可称谓“先生”。

正如邓康延在《先生》一书序中所言:“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

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的正面。

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

有人在远方忧伤。

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

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念书时读的那些文章,有必要拿出来再读,再读,再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西南联大》短评

文人的长征,但是纪录片又过于浅显了,没能看到自己想看的。

4分钟前
  • 农夫渔夫
  • 还行

信息密度极低,来回车轱辘话,除了报菜名还是报菜名。对于制作组而言,似乎西南联大流传于后世的只剩下了那些名字了。诸位大师的不朽无法也不能为本片做任何背书。

7分钟前
  • 芷色的云
  • 较差

战火中孕育的联大,兼容并包、百年树人,最不拘一格、最自由的学风,在中国教育史中难得一见,犹如梦中。

9分钟前
  • 小山chow
  • 推荐

读书有用~于危难时救国,于太平时育人,于每一刻利己~“技多不压身”,待到用时方恨少~

11分钟前
  • 小鬼家的师公
  • 力荐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办教育真是令人敬佩

12分钟前
  • coco
  • 还行

环境 气氛造就了他们的不朽,而年代背景 仅是推进剂。另择 领头人是多么重要 论一个运动 一个国家 都需要一个领导人 一个榜样 同理 领导者以自身的力量带动周围的气氛 影响众人。此理可举一反三 看看我们现下的样子 不羁惊出一身冷皮

14分钟前
  • Birdy.H
  • 还行

叙事极烂……配乐唱歌的男声混响更是用力过猛……同一个事同一个镜头出现好几集也不是什么特殊安排。里面有许多感人的事,出现的人物名字都如雷贯耳,但讲述也太笼统了,完全是人物采访和文章朗诵堆砌起来的强硬抒情。不过在里面看到许渊冲老师真的忍不住流泪了……

15分钟前
  • 二十三
  • 较差

西南联大,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20分钟前
  • 呼呼
  • 力荐

每一集可当作独立作品观看 串联在一起反而显得不够连贯 最喜欢《大学之大》很鲜活的师生群像

2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28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战火的洗礼中,这些后来的我们听着如雷灌耳的大名人,是中国名族重新站起来的文化脊梁、科学技术脊梁!看着大师们在动荡年代的求学之路汗颜无比,自己读的叫什么大学......

31分钟前
  • 须臾
  • 力荐

只有闻一多那段拍得特别好。其余片段都很无感。有点可惜

35分钟前
  • 芍药
  • 还行

“西南联大”这四个字,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名称。它承载了太多,时代、家国、与读书人的傲骨。一段令人神往又敬仰的历史,向每位学者致敬!

39分钟前
  • 邓佳璇
  • 力荐

真的做的很差。。。。单纯当补充知识了,连个时间线都要自己理,逻辑混乱,毫无深度,情感加分

40分钟前
  • noneedtoknow
  • 还行

文案策划组文学功底深厚 理科生羡慕了🥰

44分钟前
  • 贩卖捌爪鱼
  • 力荐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45分钟前
  • KINGKO
  • 推荐

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大精神不朽,不仅是因为大师云集,灿若星辰,也因为思想之独立,不与权势苟合。作为一部大学的纪录片,却独独漏掉了联大教育、思想独立的篇章。

49分钟前
  • 苍耳
  • 推荐

最好的知识分子活在了那个时代,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生活在现在的已不多。杨振宁和许渊冲显得尤为珍贵。

51分钟前
  • Elika
  • 力荐

史料详细,有所突破,但是似乎还是带着一种任务感。

52分钟前
  • 这个名字有点难
  • 还行

中华民族曾有那样的力量和荣光。

56分钟前
  • 不要焦虑浣熊妹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