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美国人在意大利的故事,但大部分演员还是英伦背景,以至于衬得范宁的演技无比的适配人物角色。
8集的长度既不美剧也不英剧,每集还有独立的主题。
有盛年的马特达蒙和裘德洛这种珠玉在前的电影,相比下来这个剧集里面人物的阶层从巨富下降了一个层级,人物上也多了些现实意义,以至于角色并不是那么讨喜。
可见剧集讨论得更多是任性中的恶,而并非是人物阶层的悲哀。
迪肯的角色身上并没有裘帅身上那种少年意气风发过于突出而显示出来的神经质,同样呆萌之余加了些社会阅历下富家公子的谨慎和随和,无论是美貌还是气质都圆润,远不如裘帅的尖锐。
同样雷普利身上那种对上层阶级生活的欲望通过很扭曲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感觉厌恶,算是演员年龄带来的一点儿小小遗憾。
剧情上雷普利在护照上贴自己照片的安排,让这个剧丧失了电影里面“取而代之”的玄妙快感,有点可惜,却花了大篇幅在主角犯案过程的描写上,过程暴力且描写细腻,让人压抑,同时几次险些被撞破的场景非常抓人。
剧情节奏上张弛有度,甚至还有许多笑料插入其中,主要来自迪肯的抽象画作,在意大利这个传统画作占据主流的国家生活的警探面和画作大眼瞪小眼时候的混乱及茫然。
迪肯是不是深柜即做了铺垫,也留了开放式的答案,手法比电影版好很多。
黑白滤镜非常契合此剧,黑白对比度之强让人想起了《SIN CITY》里面黑色电影式的叙事手法,全篇定格摄影鲜有推拉,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极具审美,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
总体来讲,是更贴合原著的演绎,逻辑上丝丝入扣,比电影要更加符合犯罪逻辑,只是人物上面缺乏裘帅和达蒙少年感的耀眼光芒, 不讨喜,但胜在人物的真实感,黑白的演绎增加了现实和历史的质感,也更加贴合演员的年龄,画面构图和镜头语言上相当讲究,相当学院盘,每一帧几乎都好像认真考虑过构图,是奈非剧集里面稍有的审美佳作。
雷普利杀死迪奇后,不断在意大利游走探访卡拉瓦乔的名作,除了替换迪奇身份的一种沉浸式体验外,卡拉瓦乔的艺术与暴力性子也跟雷普利这个冷血魔鬼有着对应关系,编剧巧妙地把卡的几幅逐一安插剧中,画的主题隐约展示了剧情走向以及完整了雷普利的性格塑造。
借着对卡的喜爱与搬运外国影评,尝试介绍一下卡拉瓦乔画作的几次出场。
第一次,第二集中的迪奇带着雷普利参观那不勒斯的church of 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里面有卡拉瓦乔的七种善举,隐喻着迪奇这个富二代烂好人,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the seven works of mercy第二次,第四集,老雷做掉了迪奇后,跑去罗马,先去了church of San Luigi dei Francesi,看了卡拉瓦乔的三幅作品。
这三幅玩意是他第一次收到公共设施的要约而画,直接画在教堂里面,几百年一直在原来位置不动,比起那些著名博物馆艺术馆的画作,一开头都是某个大家族大人物的私人珍藏,公众无缘目睹。
而这三幅是一诞生就在公共地方,大家都可以欣赏,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个教堂位于万神殿大约六七百米的地方,既然万神殿是罗马必去景点,那顺带看下卡哥三幅一直无换位置的画作,特有历史厚重感,那千年的风霜压得雷普利都狂性大发了啦。
如剧里所示,卡哥的画平时呈现黑暗状态,您得投币五毛到二欧元后,会亮灯给您,亮灯多久就看投币金额多少了。
小弟那次投完看完一次后,就等在那里等其他人投币,灯光与画都是无私的,谁自己不投等着别人投的是小狗。
The Inspiration of Saint Matthew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这幅在第八集返场,雷普利看书看到这幅的光影得到启发,布置室内灯光,接待罗马侦探到家问话
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 第三次,第五集,雷普利杀佛雷迪之前,跑去了Galleria Borghese(广州白鹅潭新开的广东美术馆分馆开馆典礼介绍说借了这个博盖蒂的名作,不知会否借到卡拉瓦乔的什么作品来呢?
)看卡哥的大卫与歌利亚,博物馆解说解读杀人者与被杀者都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雷普利杀死佛雷迪后,也回想起这幅画,冷血魔头之所以冷血,在于能冷峻冷静看待被害人,代入其中把玩对方绝望的心态从而得到乐趣,另外也映射着他杀了迪奇使用迪奇假身份的意味。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第四次,第七集,雷老板跑去了巴勒莫,在Oratory of Saint Lawrence看这幅The Nativity with Saint Francis and Saint Lawrence,这幅玩意早于六十年代被盗,已不复存在,至今不知怎去再复寻(最近都喜欢听swing,这里可以使用其歌词),历史悬案,对应的是咱们雷老板不一直都逍遥法外么?
The Nativity with Saint Francis and Saint Lawrence第五、六次,第八集开头,以卡哥身份代入的剧情,先是士兵闯入卡哥工作室,墙上呈现的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后有卡哥在成为通缉犯后跑去Palazzo Colonna in Paliano避难,在椅子瘫坐看着自己的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Anne ,这画实际上不在这个宫殿,而是在Galleria Borghese,剧情需要做了一次不合实际的改动吧。
剧中几次特写圣子脚踏代表邪恶的蛇,难道是要意味着最后罗马侦探看到了女作家游记上真正迪奇的照片,会把雷哥捉拿?
但以意大利侦探全剧中的尿性,就算面对面站,也恐怕能给雷哥逃掉吧。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
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Anne (Dei Palafrenieri)
优秀的电视剧里,摄影构图背景音乐故事叙述台词风格,和人物表达一样重要,完美的犯罪,像一件艺术品一般,需要各方面完美的演绎,缺一不可。
此文不评价影片包含的故事和演员,甚至有二刷的冲动——即使看过另外的电影版,也早知晓这结局和来龙去脉。
很难相信自己居然在一部黑白的悬疑剧里对意大利🇮🇹产生旅游的无限向往。
有机会真的要去欧洲(罗马,意大利……),在随时随地艺术品的城市,反倒纽约显出的商业气息庸俗至极。
别人给我推荐时,说是我最爱的悬疑惊悚类型,所以我对它的期待是——要么草蛇灰线环环相扣,要么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但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剧应该是文艺犯罪生活片(降智版)。
男主学东西很快,但他的行骗手段并不高明,反侦查能力也很一般。
除男主外,全员智商不在线,这个设定挺生活化的,幽默。
弗雷迪:我发现你是坏人,你盗用了迪奇的身份和物品,但我不去立马报警,而是在你多次建议我离开后,仍然挑衅你激怒你,就怕你不发疯!
警探:调查的标准化流程中,第一步就是指认照片,比如走访玛吉等人时,就应该拿着汤姆照片直接问:“你认识此人吗?
他叫什么?
你们什么关系?
”但本剧警探就不!
媒体:探案过程甚至诸多细节在报上刊登,放了费雷迪、玛吉的照片,但就是不放热点人物迪奇、汤姆的照片。
警探四处找人,结果是把警探自己的照片登在报纸上!
私家侦探:查到迪奇的假朋友,却没查出这人是真骗子。
雇你干什么吃的!
玛吉和迪奇父母:作为迪奇最亲近的人,看不出信件出自别人之手。
每个人的语言习惯不同,一般有自己独特的“文癖”,即使迪奇没有自己的小习惯小标志,那么,明明大家已经知道汤姆擅长造假,对他评价并不好,就不觉得迪奇在信里大赞汤姆很奇怪吗?
迪奇卖掉船和家具,他们推理出:迪奇要自杀。?
卖了那么多钱,然后自杀?
把爷整笑了。
一般人都知道,谁是受益者,谁嫌疑最大。
结果大家都不去怀疑突然发财的汤姆,也不觉得戒指出现在汤姆家里蹊跷,反而对他赏识了起来??
你们之前也知道他是个造假的啊喂!
更让人觉得割裂的是,剧里面这些蠢蛋都长着精明的脸。。。
画面唯美,艺术氛围浓厚,还挺黑色幽默,但是情节绕来绕去,办个案跟过家家一样,毫无逻辑,是想讽刺谁?
讽刺全人类吗?
FeSo4啊!
第一次听说这部剧的消息时,得知主演是Andrew Scott,就有了点期待。
他的作品没看过多少,但Fleebag中的神父,印象实在过于深刻,所以对他的演技很是信任。
第一次看到剧照,黑白画面上,坐在车里的Andrew已然化身Ripley,期待就比较迫切了。
终于开播。
摄影师是Robert Elswit,凭借There Will Be Blood拿过奥斯卡,另一部提名作品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也是黑白摄影。
难怪这部剧的构图精雕细琢,每一帧画面好像黑白明信片,与60版和99版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的观感。
刚看第一集,的确很新奇。
到第四集时开始拖进度条。
等了几个月的剧,就这么拖着,直到看完。
故事的主角们本来是一帮bright young things,本来在故事发生地阳光明媚,游人如织。
可是新剧似乎在模仿Ingmar Bergman,怎么阴郁怎么来。
看不到Dickie与Marge的纠葛,看不到Tom对Dickie和其人生的渴望,也看不到Peter对Tom对纯情,甚至Dickie和Miles之间那种因为来自同一阶层所以天然形成的友谊,也看不到。
黑白影像中的意大利精致而冰冷,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淡漠而疏远,如果这就是导演想追求的效果,那作为观众我无话可说。
摄影手法本身并非错误的选择,但在剥离色彩的同时,选角和改编也剥离了青春、美貌和炽热的欲望,只讲人性的丑恶,好像Bergman 也不是这样拍法。
导演做的最明显的补救,只在年代感上。
蹭Mina,蹭Sophia Loren,60年代意大利金曲一首接一首,丝毫不介意把剧拍成广告片。
直到看到动态画面,才发觉Andrew Scott其实不是Ripley的合适人选,Johnny Flynn,Dakota Fanning的选择更令人困惑。
年近50和已过40的两位男士,举手投足都透着人生阅历的打磨。
并非有意身材羞辱,但中年人的臃肿和年轻人的微胖,还是有区别的。
而全剧唯一主要女演员Fanning,年仅30却无论何时都驼背耸肩,再加上好像从头到尾没有换过的九十年代感宽松九分裤——就算我不喜欢Gwyneth Paltrow,也不得不说新Marge一点都没有可比性。
从老版电影里截一些图:
60版的Ripley。
25岁的Alain Delon。
60版的Dickie和Marge。
33岁的Maurice Ronet和21岁的Marie Laforêt。
60版的Dickie。
不算年轻人,但魅力依然。
99版的Dickie。
27岁的Jude Law。
99版的Dickie。
这个角度几乎媲美Alain Delon。
99版的Tom。
29岁的Matt Damon。
99礼服版的Tom。
99版的Marge。
27岁的Gwyneth Paltrow。
99版的Meredith,新版没有。
30岁的Cate Blanchett,光彩夺目。
99版的Peter Smith-Kingsley。
26岁的Jack Davenport,选角简直神来之笔。
99版的Peter Smith-Kingsley,新版没有。
60版的Dickie和Marge是这样的,新版的两人很像精神恋爱。
99版的Dickie和Marge是这样的,新版的两人都很像性冷淡。
但最让我失望的不是三人组。
作为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粉丝,最不能接受的是新Freddie Miles的人选Eliot Sumner(Sting的女儿,人称代词“他们”)。
为什么选他们来演Miles,导演说:“I auditioned literally 200 people [for that part] and I would say 95% of those people were doing a [Philip Seymour] Hoffman impression…You know, he was so good in that movie. He’s indelible to people in that in that part, that when actors came to read for the part, they kind of did him. And Eliot didn’t.”(“有 200 人[为那个角色]试镜,其中 95% 的人都在模仿Philip Seymour Hoffman……你知道,他在(99版)那部电影里演得太好了。
他在那部电影中的表现让人难以忘怀,当演员们来为这个角色试镜时,他们都会模仿他。
而艾略特没有。
”)没有模仿,不表示他们原本就有能力模仿,也不代表他们有不模仿也能演好的能力。
制作团队或者平台想在作品中加一些“多元化”点缀,无可厚非。
但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既然有不可超越的Hoffman在前,新版中这个角色无论如何也要首先根据能力选择吧。
Miles在被Ripley杀害之前,两人有一场很重要的对手戏,坚决不模仿Hoffman的Sumner,自始至终用同一个表情接应着Andrew的完美演绎。
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模仿得最好的那个。
全剧最大的惊喜是Louis Hofmann,客串一个莫名出场又莫名离开、没有下文的角色。
他出现时我还以为这是新版Peter Smith-Kingsley,略有激动,然而并不是。
从形象气质上来说,作为新版Ripley他倒有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为这是新版Peter Smith-Kingsley
然而不是。
角色叫Max Yoder。
这里走了就再没出现过。
能感觉到,导演铆足劲儿想拍一部与前作不一样的作品——确实也做到了。
但是否忠于原著?
是否超越前作?
只看过电影版的我只能说,原本期待的是风华正茂的Dickie Greenleaf,等来的却是中老年Tom Ripley。
好像被AI改写重发了呢,LMFAO
喜欢刷抖音的肯定是看不下这剧的,接受不了故事性和演技为电视剧主体,只看颜值的是看不下这剧的,真的超好看,其中第四集不好看,其他几集都是一口气刷完的,因为悬念太大,吊着人心追下去的,我也不敢相信我能看这么长时间的黑白片,还一半的意大利语台词,导演和摄影都好厉害!
男主演技太好了!
这剧可以说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想必男主心里一定乐开了花吧!
上个月,不知道看什么电影,重看《天才瑞普利》,看了一半,到豆瓣上一搜,发现网飞翻拍了限定的剧集《雷普利》。
预告片里,黑白到底,光影迷人,瞬间有了兴趣,当即就分享给朋友。
雷普利是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一系列书里的主角,他出身底层,聪明有才,雷普利是20世纪的“于连”,已不会为命运的不公而多余争辩,也不以世俗的道德约束自己,想靠自己灵活的应变,抓住每一次机会。
2020年上海译文出版的《雷普利全集》,里面的简介这样写道——“雷普利是20世纪犯罪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和心理历程,不仅在类型小说领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而且其文学价值对此后的小说,尤其是所谓的‘邪典小说’,影响深远。
”1960,本书就被搬上银幕,还是正值风华的阿兰 德龙主演,导演是雷内 克莱芒。
影片直接以Ripley和Richard的放荡生活开始,两个男人艳遇了一个女人,一路快活取乐,而到了Marge出现,Ripley被排除在外,这对比说明Ripley始终是一个局外人,但法国人的随性弱化了三人关系中的矛盾。
后面在船上发生的两件事,都像是两个男人之间恶劣的恶作剧,凶案发生前的对话,两个人言语里是玩笑的试探。
直到Ripley将刀插入Richard的胸膛,种种表明不是偶然间人性天平的失衡,而是他心里早就没有世俗的道德标准,在犯罪前不会挣扎,犯罪后也不会忏悔。
而影片将Ripley的犯罪动机主要归因为他对Marge的迷恋。
电影片名为《Plein soleil》,直译是阳光普照,指的是凶案就发生在日光之下,又暗喻天网恢恢,真相终将大白;中文译名是《怒海沉尸》,这两个名字一结合,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版本聚焦的是犯罪,且罪恶逃不过审判。
99年的影版名字和书名一样,都是《The Talented Mr.Ripley》,中文即是《天才瑞普利》,这里的天才是指Ripley有着一项非常突出的才能,就是从声音语气、神态动作到写字签名,都能惟妙惟俏地模仿别人。
这一版本的电影深入挖掘了Ripley的这点,他观察Richard,模仿他,又不可控制地迷恋上了他,当他穿上Richard的衣服,成为他的时候,Ripley又喜欢上了镜中的自己。
这揭露了爱情中的一个心理,当我们迷恋一个人,我们会不自觉喜欢他/她喜欢的东西,甚至修正自己的喜好来讨好对方,这种行为是渴望用他人的完美来弥补自身的缺点,而当这个人变成同性的时候,修正更容易变成模仿,一旦模仿过度,会造成自我的丧失,变得自卑又讨好,但当自我总会不时要争夺自己的地位,势必造成激烈的冲突。
在电影中冲突具体情节的表现,是Richard决定抛弃Ripley,加上言语的羞辱,给Ripley造成了双重的自卑——即现实中两人阶层的巨大落差,更深层次的是完美拒绝卑下的自己的融入。
于是他只能杀死Richard,选择了取而代之。
之后的Ripley,一直游走在卑下和完美之间,无法完成自我认同的时候,便只有杀死现实中逼他看清自己的人。
网飞出的这一版,黑白两色,简约典雅,情节、犯罪手法、人物心理一切从简。
当Ripley第一次见Richard,他看见了毕加索的画、高档的签名笔,还有他手上的那颗宝石戒指。
镜头是他的视角,直接表现了他对上层名流生活的渴望。
金钱和金钱带来的体面的生活,成了他犯罪的直接动机。
Richard不再是之前两版里具有侵略性,高人一等的样子。
面对Ripley他会紧张,似乎怕被他看穿;他爱Marge,但没有Marge爱他那么深,他对两个人的关系也没有把握;他喜欢绘画,为了绘画留在意大利,但是他也清楚自己没有什么天赋,做什么也做不好;当黑手党找上来的时候,他惊慌害怕。
这更像一个空虚脆弱的富家子的形象。
Ripley作案手法朴素,甚至有些笨拙,还是因为瞬间起的杀机,忽然下手。
“杀人容易,毁尸难”,剧集3-6集,都是在写Ripley处理尸体的“艰难”。
也因为过于真实,所以牵动人心,观众不自觉地会偏袒罪犯,甚至不希望有任何露出的马脚。
而将犯罪早早暴露于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全然不知晓,真相总是半明半昧,利用观众的心理,加强悬疑感是希区柯克的拿手好戏。
只不过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藏好的绳子还是会被发现,Ripley却将众人玩得团团转,最后全身而退。
为了重新诠释Ripley,本片引入了卡拉瓦乔。
在之前影视作品中对具体的男人和女人的迷恋,成了Ripley犯罪的动机,而本剧中Ripley迷恋卡拉瓦乔的作品,鲜明的光影中透出浓烈的不安,又通过卡拉瓦乔一生,天才与罪恶,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卡拉瓦乔和他一样,因为某种冲动,犯下了不可挽回的罪,侥幸逃脱后,卡拉瓦乔画下了《圣乌苏拉殉道》——自己割下了自己的头颅,皱眉凝视;而Ripley则是会在睡梦会看见水中浮动的Richard的尸体。
Ripley采取了卡拉瓦乔的方式,审判自己的罪恶的人,只有他自己。
1. 敏捷的棕色狐狸跃过懒狗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a lazy dog. 一个测试打印机的有趣句子,刚好包含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
这个细节当然可以有很多解读,雷普利自傲、计划周全,对富二代哥心里鄙视……但我单纯觉得这个句子很好玩。
翻译出来的意境也很棒,不愧是天才雷普利
2.撒谎技巧:以退为进、按兵不动、用语模糊、先套话……以退为进:雷普利差点被二代哥赶走,但搬出友情至上的说法,问对方是不是讨厌他,就能让二代哥良心不安。
如果对方直说,雷普利就表明他受到了伤害。
但只要对方没直说,雷普利就可以装傻。
按兵不动:在民风淳朴的意大利,雷普利只要站定在楼梯上,他不需要解释楼梯上的血迹,房东太太就会主动找补,责怪无辜的小猫。
被发现可能的罪证戒指也没关系,雷普利只要表情惊愕,麦琪就会先一步发现迪奇自杀的“真相”。
还有无数个被认为是gay的场景,雷普利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人们自圆其说,自行脑补的能力。
说谎是门艺术。
3.影片特质:黑白画面+干净音效以现在的视觉技术,要把画面填满色彩太简单了,但高饱和对现在的观众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剧中既要放中世纪的画,还要呈现贵公子的奢华生活, 若继续使用彩色,本片可想而知会变得非常浮夸。
当画面用黑白调之后,雷普利一肚子花花肠子就是最大的看点。
这部剧也很适合在晚上失眠时关灯看,对眼睛很舒服。
另外,在视觉上精简后,听觉的音效显得十分干净。
开车、关门、铁轨、海浪、洗澡水、电梯锁链、尸体下楼梯……尝试闭上眼睛去听,是很特别的体验。
4.杀人容易抛尸难,真的难第三集小船杀人+抛尸看笑了,怎么会有这么搞笑的反派。
雷普利后期看起来很镇定,但总有一种分不清他是自信还是傻的感觉。
蠢材雷普利。
罗马警探非常绅士,但如此低效的办案速度,也说明了为什么探案不能绅士风度!
雷普利犯案这么粗糙,但警探和助手更加愚蠢,搜查嫌疑犯的家,居然对厕所浴缸这种处理尸体的地方都不重点观照一下!
越往后越精彩!
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拍成黑白电视剧。
排除掉彩色的干扰,可以把焦点聚集到构图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没有太多台词,靠动作神态的表演和光影、构图来让观众自己推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故事。
第三集怒海沉尸有够惊悚。
整个架构和《寄生虫》电影异曲同工,都是不同阶级意外发生接触后的故事。
而且都通过一些类似的元素和情节转折特意体现出来,比如《寄生虫》富人家庭三番五次闻到男主一家的气味(半地下室房间的霉味、一家人用同一种平价洗衣粉的气味、长期使用衣服的酸臭味等)后出现下意识的反感。
这部剧里变成男主挑选的睡袍颜色用词不‘地道’(紫红色或勃艮第色)、品味被嫌弃。
甚至第四集情节都如出一辙。
电影里宋康昊一家全部寄生成功,登上巅峰,转头就被临时回家的主人打入深渊。
甚至为了仅仅一碗炸酱面对前管家下死手。
本剧变成男主刚改头换面开了两周的酒店豪华套间,就被正宫家里一通电话吓到退房。
被原主朋友查到新地址后的惊慌、撞鞋后的强作镇定。
这种反转凸显的人物心理既可笑又可悲。
用细枝末节来表现出,上层阶级伤害下层人的过程可以完全是下意识的本能行为。
巨大的伤害可以仅仅来自一碗面、一个不精准的形容词。
比用“现场炫富”“语言侮辱”等狗血剧的常见手法更加深刻。
而下层人努力往上攀爬的过程如此不择手段尸山血海也不过是一戳就穿的窗户纸。
看到中间了,大概猜到男主会是精疲力竭后自我毁灭的结局。
拼尽全力去模仿和追逐另一种生活,迷失自我的人还是自己吗?
我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看过那版已成为经典的电影,这部剧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
原著译名是《天才雷普利》,从观剧感受看,雷普利肯定算不上天才,但却是个人才。
雷普利身上有很多帮助他成功的因素,他有混迹底层和灰色地带多年形成的street smart:胆大心细,察言观色,遇事不慌,目的明确。
他用比常人更短的时间掌握意大利语,模仿被害人的语气,练习他的签名,随身带着他的打字机,观摩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调整行为…比起天赋,我看到的更多是时时用心和处处努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角色塑造也是有遗憾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成型的犯罪者,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过什么挣扎,包括第一次杀人,空寂的海面上木桨一次次砸下去,对向他求助的被害人没有一丝动摇,被害人死后拿走他的一件件所有物,也是镇静自若,条理分明。
可以说少了点人味儿,但也可以理解为他和Greenleaf是两个世界的人,就如Greenleaf从未想过优渥懒散的生活会被什么动摇,雷普利则从生下来就没踏上过实地。
这是他的软肋,也是他一路险中求富贵的原动力。
当然,雷普利的“成功”,其实主要还是靠着那一点点的运气。
雷普利的时代有着现代犯罪者做梦都会羡慕流泪的犯罪环境:车子没有gps,没有手机定位或随时联系,没有视频通话,没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没有消费记录每日打卡生存和轨迹,没有联网的个人信息…所以犯罪者可以大大咧咧在楼梯留下血迹,浴缸里放着浸满血的抹布迎接警官询问,护照上照片不替换只要覆盖粘贴,面对疑惑的目光只要堂堂正正,别人就会不好意思滴把目光转开。
然而他还是有很多机会被识破:如果银行职员坚持他们的怀疑,如果警探对玛琪桌上的照片多问一句,如果车子在追来的人脚步到达时还没有启动,如果女邻居深夜听到动静打开门望向楼梯间,如果Greenleaf朋友和女友的怀疑朝着正确的方向,如果警探识破了雷普利的伪装,如果…如果…他一直都在走钢丝,就像走在威尼斯豪宅正门前被苔藓覆盖的湿滑台阶上,稍一疏神就万劫不复。
剧集把所有对犯罪的控诉都装入了沉默的容器,猫之眼、羊之眼、雕像之眼、画像之眼,它们眼中装入了不见光的秘密,无声地注视着雷普利犯罪的每一步。
而人之眼,却总带着怀疑和自我怀疑,带着自己的推测、权衡和算计,躲闪着让真相从眼前闪过。
故事终结在了雷普利骗过周围人,成功开始新生活之后,终结在负责的警探发现Greenleaf身份真相的一刻,也就是说,在雷普利的好运背后,惩罚仍在步步紧追,也许下一次遭遇,就是他身陷囹圄的结局。
而这部作品的出众,除了堪称艺术的摄影,当然也有故事和讲述方式本身,因为作为观众,它能做到让我怀着一点罪恶感,暗暗希望雷普利的运气维持得再久一点。
《怒海沉尸》《天才瑞普利》《雷普利》一蒂三朵连连看。
美/不喜欢黑白
故弄玄虚。白瞎了那么好的镜头美学
很无聊 两集弃
为何全程黑白,不如默片把对白也去掉算了。那么好的影版剧化了个什么东西?
艺术化的一部剧集,这可是意大利啊!角色气质太特别了,比如Freddie,罗马的Busi房东。但整体的角色设定上,Marge完全可以用只有她跟Dickie两人知道的方式,同时Freddie的角色对Tom来说太碍眼了,很聪明又不太聪明的样子。8分。
网飞25年后的翻拍太牛逼了(电影版就一直是我最爱电影的前3,也是可怕,原来电影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莫娘的雷普利其实比电影版的马特戴蒙更有带入感,一颦一笑自带莫娘的背脊发凉当然如果Dikkie的选角能接近电影版的裘花就更完美了
顶级摄影构图,但剧情不太行
最懂hitchcock的大編劇做導演,全程營造氣氛看到爽,整個義大利美景都是氣氛營造的舞台。最喜歡兩段殺人後處理現場的戲,從來沒看過這樣的寫法,事無巨細之外又合理又荒謬,更能讓看的人緊張不已,為此獻上我的五顆星。
硬拗出来的格调感显得格外低俗平庸。当代无数演员的做作扭捏使得黑白画面的质感更显低廉粗糙。《兹山鱼谱》显然也并排同列于此队当中,《灯塔》则略优于两作。
前面三集很拖 节奏太慢了后面开始有意思了 构图摄影都很棒 没有移动镜头都是固定镜头很有特色 体现一种割裂的跳脱感 犯罪手法并不完美 甚至觉得很多次都应该被抓 但好像逻辑又能说得过去是怎么回事
就这?如此高评价却如此拙略
演Freddie的演员竟然是Sting的女儿诶!我从头到位都在疑惑这个角色的性别,谁承想竟然是女扮男啊!
怒海沉尸天才瑞普利
慢节奏惊悚剧,但细节极丰富,过程极扎实。这个犯罪远谈不上完美,错漏百出,随时会翻船,乐趣在于观察人物越挣扎,脖子上的绳索套得越紧的过程,剧版比电影版放大了这一乐趣。黑白影像极其优雅,构图、光影非常考究,找回了看希区柯克、卡罗尔里德的感觉。最神奇的是,虽然抽离了色彩,意大利却美得越发不可思议。年度最佳,期待第二季。
假装黑白片但是拍得一点也不好,黑白片是镜头长不是节奏慢
3.5星。因为安德鲁斯科特演戏太讨厌所以连带着这剧的制作风格看着也很难受
为什么要黑白呢。。。不喜欢看
制作精良,镜头考究,有影版珠玉在前,剧版对角色大刀阔斧修整。马达版雷普利是青春的欲望,猥琐又可怜,自卑又可悲,看得到他黑暗的源头也能理解他人性的沉沦。裘花版迪奇更是留下了银幕经典富二代形象,举手投足优雅高傲,对不同阶级的热情与轻蔑轻松拿捏。剧版雷普利则是中年的贪婪,卡拉瓦乔的艺术创作是唤醒他释放恶意的灵感,游刃有余的一恶到底。迪奇从爵士乐狂热分子变成毫无天赋的画家,更是毫无魅力可言。用更长的篇幅塑造更扁平人物。两版在艺术审美和家居品味都非常到位,极佳的意大利旅游宣传片。
上半年最佳剧集。构图精巧,悬疑看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