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静静地看,能看出味道。
偏远封闭的乡村。
仿佛被上帝遗忘之地。
时间永无尽头。
一个老人,一群羊。
老人家徒四壁,他一个人死去了,羊群没了主人。
这一部分给我带来感触,是因为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不管他是一个人死去,还是死在众人的目光下和怀抱里。
我凝视着老人的生活时,也不免会想,如果我是他,如果我也一个人形影相吊,如果我也在这样一个闭塞的乡村,牧着一群羊,身体携带着自己的病痛,并且有一天,这病突然夺走生命……这意味着什么。
仿佛也不意味着什么。
我并没有像他那样在这样一个闭塞的乡村,(暂时还)没有一个人在暮年之际形影相吊,还无疾病来缠我的身体。
我是比他幸运一些呢,还是根本无所谓差别?
甚或,他其实比我活得更加强大?
这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生活就是一趟不确定的旅程,当人的确定性渐渐减少,也就伴随着年老,当确定性消失,就是死亡之时。
我庆幸自己,这些年来,在巨大的生命不确定性中,开辟了目前这样的一条路来,远比我少年时能想象到的要精彩。
我也想知道,我还有什么新的可能。
正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前景依然抱持着巨大的好奇以及信心,所以我觉得,我还并未老。
我也很害怕,这种好奇和信心会突然间消失,或者被我自己死死地认定,它不过是虚妄的。
那将是多么残酷。
残酷的不是孤独本身,而是不确定性的消失。
《生命的四次旅程》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作品。
继《幸福的拉扎罗》后,又一部走到心底的意大利文艺片。
全片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语言,只有自然的声响,人、羊、树、炭在各自独立又相系的寻常存在与生命来去中发出本能的声音(咳嗽声和喘息,铃铛响和咩叫,风吹树叶声,木炭开裂声)。
导演“万物平等地存在”的生命大爱观自然地表达坦露,正是这种“人的语言体系消音”,人的居高临下“霸权”式的表达视角的消解,才能在作品中践行这种态度与观念,“只有从自然里发出的声响才是无差别的、通行的“语言””。
拍摄的视角也无处不在提醒我们放下“人类绝对第一叙事与观看主人公”的傲慢、蒙昧与乏味,小白羊、松树、乃至黑炭与烟尘,也有各自生命存在形态的对这个与人类共享“同租”的世界的观望,一个生命对自然中其它生命的观望与见证,而它们的视角也许比人类彼此间及投注于自然世界的更为平等坦率甚至有情。
我在夜里小羊看向镜头的双眸中的星星点点,与风拂过山坡松树沙沙回应的画面中,直接地领会到了这种自然本真因而平等的目光。
生命宁静真实在一起的感觉。
无差别的生命存在每一刻都是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的如实回应,即使是多年如一日的早起穿衣、赶羊上山、坐在同一片山坡放羊咳嗽、傍晚赶羊回家吃饭吃“药/尘土”睡觉,或是一年四季站在同一片山坡面对晴天清风与雨雪风霜。
死亡可以是偶然事件,而生命不是一场随机无主的偶然。
以自己的生命形态张开每个细胞的生长力与感受器,去体验这场自己主体在场的体验旅程,别轻漫与错过自己每一刻的临在吧,这就是活着的“好日子”。
有一个场景觉得很难划过,老人应该是知道每天从教堂求来服下的“咳嗽药末”其实只是教堂清扫得来的灰尘,他仍然天天服下,那一天丢了药包的他连夜赶到教堂拍门讨要,然而无人回应,第二天他被发现逝去在自己床上……这种表达感觉到了作者对宗教很复杂的态度,很有余味的处理。
结果就是全片静静默默看完,给微恙低能量的人提供了一场特别对症的心灵镇静与梳理抚触。
地球上万事万物,不外乎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循环,亿万年来如是。
电影简单朴实的故事,没有对话,用人,羊,树木,木材,所谓的四次,或者灵魂的四次旅行,来反映生物的生死。
哲学的层面,看待万物,看待生死,从而观照自己。
所谓的宗教,古老的巫术,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这永恒的话题,也是理不清的。
庄子“箕踞鼓盆而歌”。
死亡是终极的哲学主题。
这部由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执导的影片没有对白,没有剧情,大多用固定机位和长镜头来呈现事物本真的状态,但却讲了个及其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消亡宛如结尾烟筒里飘散的袅袅炊烟一般,残酷而温存。
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有一位牧羊的老人,他的羊每天都会被他带着爬上山坡的草地去吃草,那群羊大概二十余只,黑的,白的;有犄角的,没犄角的,有几只羊已经老得毛发失去了光泽,乳房无精打采地下垂着。
而在这段散漫的时间里老人则会倚在树皮都已经脱落的泛白的树干上闭上一会眼,时不时发出一声咳嗽声,睡没睡着也无关紧要了。
到了傍晚,他带着羊穿过林木茂盛的幽长小径回到家。
他知道自己已时日不长,却不甘心就此死去,于是他去教堂以求得生命的延长,古老的教堂在阳光的照射下漂浮的尘土都显现出来,而这些尘土被他当做了灵丹妙药。
他将一瓶刚刚挤出来的羊奶作为回报,便回去了。
生活在这个老人身上仍然一如往常地继续着,放羊,行走,在田地里拉屎,吃药,睡觉。
连地上的石头,远处的山峰,天上的云彩都没有变化。
岂不知岁月是把杀猪刀,悄无声息地便消解了生命。
老人还是在一个午后死去了,无力地挣扎了那么几下。
那一天的光线尤其敞亮,羊们从被撞破的羊圈里鱼贯而出,有的爬入老人的房间,带着新奇感,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躺在床上的老人已经长眠了。
而小镇的人们则聚在一起,将老人送葬。
但也仅此而已,太阳西落,夜幕降临,人们在葬礼之后散去,羊群也回到了羊圈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在老人死去之后,一只幼羊出生了,幼羊是白色的,落地时身上还残留着纷杂的羊水和长长的脐带。
幼羊一如其他同类一般成长着,羊群自然也换了主人。
除了有常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之外,无论人还是动物,都还得面对着命运无常的作弄。
小白羊在一次外出吃草是被羊群拉下,它悲伤地嚎叫了几声,随后来到一个树下,那棵树如鹤立鸡群一般,比其他树高出来一大截,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中遗世独立。
而羊则蹲在了树下的凹陷的坑里,大小正好,仿佛上天给它准备好了的葬身之处。
天空依然澄澈,羊望着它,最后一次思考这世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至少羊的尸骸都还已无影无踪了。
人们成群结伴地来到这个大树下,电锯一响,大树应声倒下。
大树被拖回小镇“参加”古老的祭祀仪式,它再次立了起来,即使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甚至还被一个男人攀爬至顶。
仪式结束后,大树被大卸八块,白色的枝干犹如白骨,好的“骨头”作了木材,成了家具或者房屋的栋梁,而细小的“骨头”作为木炭的材料,用作燃烧。
木炭厂里,从小镇拉来的木块被堆了起来,接着外面撒了厚厚一层煤灰,宛如巨大的坟墓,当炭火放进去少顷后,灰黑的木炭就完成了。
紧接着小镇的居民会开着车买上一车木炭。
木炭被扔入了壁炉,屋顶的烟筒里冒出来袅袅炊烟。
影片结束。
我尝试着复述了影片的内容,但毕竟文字过于枯燥而抽象,相对于影像的丰富性力有不逮。
所以接下来我就电影本身而言分析一下。
一:在主题和情节上虽然说电影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情节,但正如我上文所说,用看似散漫的镜语诉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而导演借四个消亡的故事其实是在说世界的永恒与生命的轮回。
《四次》这个标题即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
而导演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来讲述小镇的故事。
从人到羊到树再到木炭,正好对应人、动物、植物、矿物四种,而且影片开头既是结尾时工人制造木炭的镜头,于是整个影片形成一个闭环,预示着万物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打动我,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其不加修饰的生活化内容,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什么,也没有去人为地制造冲突,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而且缓慢随意的节奏也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去思考人生与世界。
而有些生活化的动作也能够引起共鸣,比如在影片中间一个孩子在追赶大人的时候被一只狗挡落了去路,于是和狗对峙着不敢前行,抓住机会才冲了过去,而此时大人们早已不见了踪影,于是小孩哭着跑了。
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生活。
电影不正是如此吗?
艺术不正是如此吗?
那些共通的情结最能打动人。
二:在镜头语言上首先,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对白,而且全程自然音响,不仅是对原始电影默片时代的致敬,而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减少了制作字幕和找字幕的麻烦。
要知道,在电影诞生伊始,是纯粹的光影的艺术,而且是以写实性和长镜头为主,而本片中静默的远景、全景以及长镜头的使用,让荧幕变成了一扇窗户,观众在窗户里边,故事在窗户外的远方。
这样做使影片从生活和艺术两个层面上做到了返璞归真。
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作为意大利电影,本片依然能够看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子,而且导演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对电影叙事技法和运镜上的探索和创新,无疑这种创新是有价值的。
夜晚,阳台,晚风,早秋沙沙作响的叶子。
一部四季轮回的故事,无对白的电影。
我曾经邀请一个人死后一起树葬,埋在一棵柠檬树下,或者任何一棵我们想变成的树木。
那样就可以以另一种形式感受风,以另一种方式看云,以另一种方式交谈…比起一棵树,我们太过孤独了。
以前时间的流逝是美好的,是遵从大自然指示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我们春耕秋收,生老病死。
与自然交流,用自然定义时间,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诗意的节气指导我们的行动,自然就是最伟大的神灵。
如今呢?
时间是怎样的。
我们睡眠时间是工作时间的空隙,吃饭时间是工作时间的空隙。
交流的时间以自我此刻时间为标准定义为一小时前,三天前,半年前,一年前。
我们不耕种,不期待,我们活着。
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孤岛化,忙着交友,却不交心,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如果内核是空虚的,灵魂的种子如何发芽扎根呢?
前两天,又和朋友谈到永生,如果可以永生,那跟死了有何区别。
万事万物没有消亡就没有新生。
没有死去的恐惧就没有活着的美好。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一只白羊,一个牧羊人或者别的什么。
老人衰死,群羊出圈,这是第一次。
小羊迷路,卧死于树,这是第二次。
巨树被伐,装点成仪,这是第三次。
木炭源木,入囱化烟,这是第四次。
唯二的趣味来自第一次的狗取石、车破栅,和第二次的人攀树、众喧腾,两次都是仪式。
第二次或许也是,毕竟羊戴上辔头,有约束的意味。
最后一次,算是最为静而隐晦的仪式了,所有生命都变为焦黑。
所以,以“仪式”的端庄耗尽“生灵”,四次。
我们玩一个游戏,一个幻化游戏,一个轮回游戏,你将不止是人类,你也会不懂语言,你会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岛的一个村子待上一年,不过没关系,你用心看,用心听就好了,保管让你有熟悉感。
春:一个老人的春天你是一个老牧羊人。
你在树下靠着,但一声咳嗽突然从肺里爆出,“咳咳咳——”都快要把整个身体掏空了。
原野上,风吹草的沙沙声,羊身上铃铛的叮当声,狗的汪汪声才刚从坡上由远及近地传来,却被你的咳嗽声打得破碎。
仰头间,树上正在阳光下吐绿叶呢。
希望我的春天也能来啊,只是这个希望还未吐出来就又被涌上来的咳嗽压下去了。
还是这样在暮色里归家,羊什么时候在羊肠小道里跑得那么快了,一溜烟就穿没了,你还要被中途喷出来的咳嗽逼到路旁缓口气,天旋地转间瞥见狗还蹲着等你呢。
日出而作,日落而出,就这样子一直过下去就是你最大的心愿了。
最不安的一刻还是来了,从教堂取来的药丢了。
你在深夜死命地敲着教堂的门,那扇门依然那么严密。
第二天,羊等了你一早上都跳到房子来了。
你“哼哼”地喘息着,从丟药的那一刻你已感到征兆了。
春天树上抽出新芽来,那就会有旧叶要落下的。
昨天是你少有的着急,现在你已无法动弹了。
原来这就是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啊,你眼前看见的是——羊啊!夏:一只迷途的羔羊你从血泊中降生,“嗷嗷——”是你挣扎站起来的呼号。
你不知道,你的这“嗷嗷”声在旁边年长的羊听来宛如天籁,像是从刍草中吸取鲜美的汁,他们是好久没感受到充沛的生命了。
你终于站立起来了,世界从此就摊在你眼前了。
不过,你还小,只能和其他小羊在圈子里乖乖等妈妈和主人回来。
白天还可以和小羊闹,傍晚小羊们都玩累了趴在地上了,你踮起脚翘首,未长好的角伸得高高的,好想快快长大。
哦,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这绑在脸上的线让你难受,但你终于可以和妈妈一起出去到郊外了。
然而你没想到的是这次将你困住的不是那小羊圈了,而是更广阔的世界。
你一声声的“咩咩”呼叫被淹没在沟里了。
你不相信,你急你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觉得是同伴来找你了。
嗓子哑了,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你一个了。
你终于累到叫不出声了,夜来了,你在那棵绝然独立的树下蜷起自己。
你是被世界困住了吗?
秋:一棵树的孤立你原本是那棵绝然独立于自然的树,现在的你依然独立,但却是孤立无援。
你立在一堆矮房子中,忍受着底下的人的喧闹狂欢。
这也是他们要把你带到这里的原因吗?
你不甘,你挣扎着身子。
你是成功地倒下了,只是你被大卸八块捆绑在拖拉机上,此刻,熟悉的山林、原野正在后退、消失。
最后,你被送到了煤炭场,你揪着自己的心,怎奈热火不是在你的心上,是燃在你的身上,怎么扑也扑不掉。
你想起了刚被送到这里看见的黑黑的家伙。
从高耸入云到低至尘埃原来也只是一瞬间。
冬:化为一团气的木炭你醒来了,是被类似杆子敲被子的声音吵醒的,他们就是那么在你身上打着的,要把你打的又松又软才是合格的煤炭。
你被包在袋子里装在拖拉机上,周围一团黑看不见,哦,反正你也是一团黑。
当听见狗“汪汪”叫,你知道到达村庄了,当听见“铿铿”敲门声,你就知道你的目的地到了。
你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吗?
很快就可以玩升天游戏了,穿过烟囱,你飞啦!
你化为一股气,飘在山的怀抱里,升腾在云间。
恭喜你,人间才过了88min,你却觉得像一年那么长,你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完成了人—羊—树—煤四个角色的转换。
你知道了,这不是什么轮回游戏,这是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
阳光投下的影子告诉你时辰,山川树木的色彩告诉你四季的变化,万物之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你见证大自然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与萌动,它们躁动地生,静谧地死,完成了一个个轮回。
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生发,你也无需讶异原始中的信仰,死亡的荒诞,生命的野性。
在日复一日中亦有奇特的瞬间,哲理藏在朴素间,感动埋在生命里,我们唯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他认为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不过你还会是一粒灰尘,一条狗,一块砖头,一只蚂蚁,你要再来一次循环吗?
最近刚好看了梭罗的日记,觉得两者是相通的,梭罗日记的信息量很少,减少了人事,自然是那么可爱,这颗心那么真诚。
也想起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是打算读老子的道德经。
其实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界线不是吗?
这里在下了快1个月的雨后,今天天晴了。
自然是不会停下运动的脚步的。
哦,今天刚好是感恩节, 这部片子会让你感谢生命,在静默如迷之中感受万物有灵原文来自个人公众号 ——哇片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岛的一座村庄。
电影的四个故事分别围绕不同的主角:一位病危的老牧羊人,一只刚出生的山羊,一颗巨大的杉树和一堆木炭,用诗意的影像描绘了生活和自然的联系。
电影完全没有用到任何配乐,对话和视觉特效。
自然景观,环境音和非专业演员的运用让这部电影在形式上趋近于纪录片,但是独特的镜头语言让它在现实主义的形式框架下独具一番魔幻的色彩。
影片中四个不同种类,不同阶段的灵魂相互叠加,转述了一个哲学式的现实寓言。
毕达哥拉斯 ‘灵魂论’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主张灵魂不朽和转世轮回的思想。
他认为灵魂死后摆脱躯体还可以继续存在并达到完全的和谐与自由。
经过一定的周期,灵魂会再次投生到新的躯体(人或其他生物),继续另一个轮回的生命。
《四次》的主题基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论”。
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人类,动物,植物和矿物之间反复循环,经历死亡和重生。
“灵魂论“的思想贯穿了电影的主线,将看似无关的四个故事链接在一起:老牧羊人的死承接了小山羊的出生,小山羊走失羊群后死在杉树下,将灵魂传递给了杉树,杉树被人类砍伐后其灵魂化作煤炭。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村庄烧煤升起炊烟,暗示灵魂经过四次传递又回到了人类的躯体。
除此之外,毕达哥拉斯还主张灵魂的平等,即万物的灵魂在自然中承载着相同的分量。
他的主张与人类中心主义论对立。
在《四次》中,这种主张通过灵魂所附着的四个躯体在影片中所承担的相等的主体性表现了出来。
导演通过视点的切换,让动物,植物和矿物担任了不同故事中的主角,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以人类为中心的叙事方式,给自然的元素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让动植物和非生命之物有着与人类相同的尊严。
镜头语言与叙事方式《四次》是一部不依赖传统剧情片叙事和好莱坞式视听技巧的电影。
它通过不同景别,镜头移动,主客的镜头视点切换,让非人为的元素参与到叙事当中。
*镜头的重复*“同样是拍一架飞机,好莱坞会让这架飞机飞过,扔下炸弹并被击落,但是在意大利电影中,这架飞机在同一片天空飞过一次,两次,三次。
”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探究的是生活在重复中浮现出的真理,而摈弃了对生活“意外性”的具体描述。
现实主义对真理的探究方法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传承。
这个镜头在第一个故事中重复出现了八九次,以此来反应人物生活的重复性但是电影在重复的记录中隐含了寓言式的叙事。
在这个村口的镜头出现的第七次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牧羊犬拨开石头让卡车冲破羊圈这个非常规事件打破了现实的常规,暗示了牧羊人生命的终结,标志了山羊成为牧羊人灵魂继承者的转折点。
* 象征性元素的重复*这部影片非语言化的叙事关键,不仅在于利用重复的镜头,还在于利用重复的象征性元素。
相同的元素在不同故事中重复出现,被赋予表意之外的指涉意义。
故事1和故事3中的牧羊犬
牧羊人脸上和杉树干上的蚂蚁
故事1和故事4中 同一户人家在购买煤炭与自然和生活相关的种种元素看似偶然地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实则被作者赋予了指意,暗示了万物灵魂的相互纠葛,使四个看似绝望的故事暗藏轮回的希望。
巧合被制造,平淡而重复的现实被赋予意外性和荒诞感,这是对现实主义的改良,也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精神向真理跨进的方式。
*非人物的主观视点*主观视点的运用让非人物的角色“说话”,通过镜头给生物,甚至无生命之物赋予了意志,呼应了“万物有灵”这一电影的核心概念。
杉树干做前景 眼看着自己走向毁灭
小山羊的主观视角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安东尼奥尼曾在文章中表述 “景观也可以成为影片主要角色”。
《四次》印证了安东尼奥尼的主张,让自然成为其本身的叙述者,并通过摄影机完美地呈现了这一意图。
波河上的人 (1947)7.51947 / 意大利 / 纪录片 短片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1947年影片Gente del Po - 以自然景观(river Po)作为电影主角现实与宗教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都融入了宗教的元素,并由此提出“宗教信仰能否救赎现实的苦难”这一哲学性的开放式问题。
经典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主角和儿子闯入正在礼拜的教堂,儿子误将神父认成贩脏者,掀开了忏悔室的幕帘。
极为讽刺的一幕暗示了作者对宗教消极的审视在电影中,老牧羊人将教堂的灰尘当作药材,但最终未能被信仰治愈。
他没有遇见神迹,被基督救赎,但是在电影营造出的“灵魂论”现实中,他的灵魂得到转世,并在动物的躯体上获得重生。
在新现实主义时期,以探究自然真理为核心的电影避不开对宗教和现实问题的权衡。
宗教,作为意大利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被重新考察,不同作者的态度影响了宗教在现实中的权重。
《四次》作为新现实主义的沿袭,也切入了对宗教的思考,但其导向不是天主教-灵与肉一同诞生和死亡-的观念,而是灵魂与肉体分离并实现自主的循环和重生。
尘:是信仰的良药,是未被原谅的过往,是被舐犊的爱,是盘根下混杂的泥,是被切割时的木屑,也是那燃烧殆尽后的尘土。
黑白:是黑蚁在白须间的游历,待归盼来的忠犬,是教堂门前的黑影,是与生俱来的斑点,是白雪皑皑中的屹立,是布袋里的黑体,也是交替的昼夜。
自由:是被羊顶翻的铁锅,是被汽车撞坏的栅栏,是不再出声的挣扎,是被套牢的龙头,是水渠前的怯懦,是四天般的四季,是被剥光的茂密,是被熏烤的土窑,也是那一缕屋顶上飘出的青烟。
水:是混入了浑浊前的清澈,是哺育生命的奶水,是干枯后的陷阱,是长青的痕迹,是被火焰带走的氧气,也是那环绕着山头的云雾。
森林:是喂食羊群的草地,是途间小憩的拱廊,是炎热之处的树影,是装着离别的木棺,是历练成长的木桩,是迷亡林间的枯枝,是安心依靠的大树,是周而复始的寂静,是祭奠之时的欢愉,是家家户户的温暖,也是那密林间的众相。
我迷失于衰老,迷失于路途,迷失于岁月,迷失于思变也重生于清澈,重生于雪白,重生于赤裸,重生于光明我既不是火光,又仍为火光我即茫然无知,又为生命引导我是那千万之中的一个,也是千千与万万是来处,也是去处。
老人、狗、羊群、村落,简单的四元素延续着老人普通而平淡的日子。
日复一日的重复,平衡而有序。
仿佛在这个偏远而人烟稀少的小村落里,不会再有任何意外。
人与动物与自然,各有各的生存法则,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继续再继续。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打破了平衡。
电影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看似多余被老头丢下不起眼的石头,被士兵捡了去,再然后,一个小男孩为了躲避一条狗的吠叫,随手那么一指。
车滑下来了,羊群放出来了,狗跑了。
这个普通的桥段在其他影片中可能并不起眼,但在这个播放了四十分钟却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中却显得如此的设计巧妙。
平衡和有序也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无论你怎么的墨守陈规,生活总是会给你一些意外,未必是惊喜,未必是惊吓,但一定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随后,有人离世,小羊出生进一步印证了关于生命轮回的命题。
生命如画圆,从一个点开始,中间不论你走了多远,也不管你画的够不够圆,最后得以另一个点处结束。
人离开了,小羊出生了。
整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止运转,生命一样的开始、结束。
小羊和老头一样重复着作为羊的生活。
然后这种平衡又一次被打破,小羊离开了羊群,走入了森林中。
夜幕再一次的降临,如同老头闭了四次眼睛一般,随后我们不知道小羊的命运如何,是逃离还是解脱,是在森林中饿死或是继续更好的生活。
冬天来了,春天又来了,四季遵循着固有的自然规律按部就班的来着。
影片进行到一个小时,这种四季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
人,更多的人。
抬着砍伐的树木,,在人们的欢呼中,这棵走过春夏秋冬的树完成了它的使命。
树的生命到此本该结束,可当地人用它烧成了炭,那围起来的高高的烧痰的窑像极了坟墓,只是这埋葬的可以是一切生命。
当工人用一铲子铲子的土盖到窑上时,尘归尘,土归土,生命的终结也无外乎如此了。
但影片让最后这棵树完成了另一次转化,它成了炭,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炭最后又被送到村庄里的各个村民家中,生命在这里仿佛又完成了一种循环。
从人到动物到植物再到没有生命的矿物,达尔文的自然规则在从高等到低等。
神说众生平等大概正是如此,人的离世,动物的出生,再到树的转化。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开头的那个场景,那条通往村庄的路继续延续人类的文明,可路边住的老人不在了,养羊的地方已经成了草地。
整部电影时间、地点不详,人物不详,甚至连一句对白都没有,从主流电影的观赏角度看,算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闷片。
可看完整部电影,你不得不相信,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老人、山羊、大树乃至到最后的炭,生命便在这四种物质形态中转换、反复。
生死之间如若只是时间万物的存在形式,那么我们便很好理解故事中关于这四者之间的联系。
此片没有完整的叙事情节,也没有以往电影的各种戏剧冲突,有的只是静静的描述,以纪录片般的方式中立的讲诉老人、山羊、树的生死轮回。
当你静下心来观赏之后,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一段电影的感官,更多的是对生命轮回的敬仰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尊重。
万物有灵
这种电影就适合什么都做不进去时打发时间用。
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嘛
【2020桃花岛影展】生命的四度轮回。构思极巧、画面极美、调度极神。影展个人最佳
这只能看评论才能知道在说什么啊😂 但是如果要说“众生平等”,就应该排除人类的因素,然而牧羊、砍树、烧柴,其实都是人类行为呀… 觉得想要说一个“寓言”的意图trying too hard了…太刻意
无对白无配乐,只有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自然之灵在人、羊、树、炭等不同载体中的传递。
万物,生生不息。如果万物皆有灵,真的会在一种状态消逝后转变成各种状态的万物呢?
小羊从生到死那段让人动容。需要心境平稳才能看。摄影用光很美,不是那种带滤镜的人工效果,就是自然本身的美。
能看下去,但并未被打动
过于哲学,看完会有种“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的哲思。
近来眼睛越来越不好,准备做白内障手术,所以看片较少。这部意大利电影一个月中分三次终于看完了。以前这位不到60岁的导演的《洞》已经惊艳了我,这部《四次》更是独特:牧羊老人、新生山羊、百年老树、新烧木炭四个人与物的生与死,无台词,全部用画面声音讲述自然中生命的轮回。用剧情片手法拍了部纪录片,也可以说是用纪录片手法拍了部剧情片。这样的视听人文天才式的作品值得观看和鼓励,打五颗星。
风物诗 好像云南啊……山区果然都好像
嗯,应该是在装,每次看到镜头转到动物的时候就有一种快要被说服的赶脚,“这人是关心圣灵的大湿”,全篇看完觉得他真的是想在鱼龙混杂的电影界浑水摸鱼,想打擦边球,可惜怎么看也看不出内涵,随便一个农村娃都能达到这水平,不就是随性嘛,不就是糊弄人嘛,这类不缺人才、如果喜欢,住那里不就结了
这是哲学
白白
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树!
演的吧?演的怎么了?人生如戏,不能演吗?真搞不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天天在下面怀疑别人演不演的,爱看不看不看拉倒!就是演的也比你们强,整天看到你们在这里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真的气的我眼泪在眼眶打转,手攥紧了衣角整个人都在颤抖,太让我失望了更多的是心寒,我想退网一段时间安静一下,希望你们支持我。
虽然摄影剪辑都很好,但不得不承认,是鄙人境界低了。
村落遗失在时间长河里,老牧羊人过着日子热爱着生命、小山羊孤独的眼神望着前方、杉树烧成木炭,木炭燃成青烟...我知道时间,冷冷经过;我知道万物,有生孤独。
4.8 靜物/生命平淡的交疊/非敘事非紀錄/沒有音樂與對白,鏡頭太強了/影像詩 ,回歸最簡單的基礎,真讓人無地自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