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改编自经典悬疑小说和电影的国产电影不是很成功,最主要的是没做到本土化,基本就是把原版故事原封不动地叙述一遍,缺乏创新点和新奇点。
所叙述的三条故事线也互相杂糅在一起,每一段故事的叙述都很平淡,没有突出的地方。
成龙饰演的杂货铺写信老人形象却非常经典,演出了老人的那种慈祥与和蔼,观影时瞬间就感觉成龙大哥老了不少。
去年过生日的时候,一位朋友送了一本书,叫《解忧杂货店》。
这是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阅读东野圭吾先生的作品。
书不厚,我大约三四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心中的温暖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真的到很久以后,才会明白,每一个选择只要努力过,都是正确的选择。
今年很高兴的得知这本书要拍电影,后来更高兴的得知上映时间是最好的朋友的生日。
也就是今天。
我们傍晚打车到商场,用一个小时风急火燎的吃了一顿烧烤,然后跑到电影院赶7点的电影。
电影拍的很不错,是原著该有的味道。
没看过的书的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会不会嫌故事太鸡汤,或者节奏慢。
但是作为一个喜爱原著的人,我深深的觉得,这就是我心中的那个故事。
那个有点环环相扣的悬疑感,又更多的是温暖和带给人思考的故事。
我正处在对人生怀有迷茫的年纪,解忧爷爷的最后一封信,让我内心触动很多。
他说每一个找他的人其实心里都有答案,他的回信,不过是给每一颗下定决心的心,一点鼓励罢了。
我们也会幻想从未来得知某种讯息,然后功成名就的毫不费力。
但是如果不努力,知道了又怎样呢?
道理说穿了,就觉得很简单,但是对这些问题有思考的人,会思考的更深。
至于演技什么的,我只想说,没有一个人让我出戏。
总的来说,我非常不理解一星的是怎么想的。
看到有人对本片打低分,说王俊凯、迪丽热巴演技差。
对此,我表示严重不服。
这电影的问题是出在演技上吗?
这彻头彻尾都是一部烂片啊,你就是请奥斯卡影帝来也无法补救。
(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也无法补救)电影由三个小故事构成,拍好了就是《真爱至上》《荒蛮故事》,拍不好就是故事会。
《解忧杂货店》就属于后者,让我又回想起了当年《全城热恋》《私人订制》给我造成的伤害。
第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梦想”。
秦朗(李鸿其 饰)是一个北漂,梦想成为歌手。
有一天,他回到老家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却说:你现在立刻去北京继续打拼,就算是失败了都不要回来。
第一次听到有人把“断绝父子关系”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可能父亲的想法是无条件支持儿子,但这台词给我的感觉就是他要和儿子断绝关系。
于是,秦朗重返北京,四处演唱。
后来来到孤儿院,教会了小女孩张维维唱他写的《重生》。
结果当晚孤儿院失火,秦朗为了拯救张维维而牺牲。
多年以后,张维维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歌唱家,她在演唱会上演唱了《重生》。
但是人们只知道张维维,没人听说过秦朗,感觉像是张维维用秦朗的歌曲招摇撞骗。
可以,这很《寻梦环游记》。
但是想归想,想的是拍《寻梦环游记》,结果拍成了《逐梦演艺圈》。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很“燃”,因为男主整个人都着火了,最后被活活烧死了。
(误)所以,这个故事叫《为了梦想,燃烧吧!
》。
第二个小故事是关于梦想和家庭。
小男孩浩博是MJ的狂热粉丝,他把MJ视为榜样,放学了要模仿他跳舞,所有零花钱都用来买他的光碟,回家就把他的歌放到最大声,整个房间全是他的周边产品……所以,后来,浩博长大成为了一名画家。
所以,这个故事叫《我要向MJ学习做一名画家》。
这个故事原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并不是说有了梦想就一定会实现,但是你把电影拍成这种感觉就很严重了。
电影大量篇幅在讲MJ,而画画的片段却非常少。
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最后一点卵用都没有,显得头重脚轻。
浩博那么热爱MJ都没能成为音乐人,而关于画画的部分就那么一点点就让他成为了画家,完全没有说服力,在观众眼中就是一个很大的槽点。
这感觉就好像是《摔跤吧!
爸爸》花了150分钟讲女主如何刻苦学习摔跤,最后10分钟告诉你,她终于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豆浆店。
就像《缝纫机乐队》主角辛辛苦苦组乐队、招募乐手、勤奋排练、举办演出,最后终于成为了街边贴膜的。
就像《火星救援》前130分钟讲人们怎么煞费苦心营救男主,最后10分钟告诉你,主角发现他确实没办法活着回地球了,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等死。
就像《越狱》前21集讲主角各种密谋策划,最后1集告诉你,主角发现越狱是行不通的,还是应该安安分分坐牢,等待刑满释放。
第二个小故事的另一个主题是家庭。
浩博除了喜欢MJ外,还是一个富二代。
后来,家里欠了一大笔债,父母准备逃亡,结果浩博以上洗手间为借口逃走了。
本来觉得这孩子太傻了,为什么不跟着父母远走高飞去没有债主的地方,继续当他的富二代呢。
原来这孩子脑洞清奇,别具慧眼。
别人还在拍戏的时候,他就去偷看了剧本,早就知道父母会在逃亡的路上双双遇难,所以那么坚定地离家出走了。
(他爸爸也没有白死,至少玩了一次真人版极品飞车)所以,这个故事又叫《我失去了家庭,但我赢得了生命》。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他后来改名叫张默却又不去唱歌也不足为奇了:他虽然失去了歌手的名声,但是因祸得福摆脱了吸毒的下场啊。
多年以后,浩博回到家乡,在旧报纸上看到当年父母遇难的新闻,忍不住哭出了声。
你以为浩博是因为想念父母才哭,我看他哭是因为被奸商坑了。
他小时候从音像店高价买走MJ的光碟,又被母亲以超低价卖掉,老板又以低价回收,不愧是生意人。
这下长记性了吧,下次应该上XX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没错,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说好的领衔主演王俊凯、迪丽热巴、董子健呢?
王俊凯、迪丽热巴、董子健的戏份非常少,他们三个就是开头出现一下,中间出现一下,结尾出现一下。
他们是电影里三个小故事的见证者,仿佛不是演员,和我们一样只是看戏的吃瓜群众。
他们毫无存在感,如果去掉他们的戏份,不但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还会使得电影更流畅,不至于那么混乱。
他们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指导了第三个小故事的主角的人生。
第三个小故事发生在20多年前,身为舞女的晴美(陈都灵 饰)感到十分迷茫,就写信向解忧杂货店倾诉。
2018年,在解忧杂货店的王俊凯三人收到了晴美20年前写的信,还可以通过时光通道给她回信。
董子健就写信说:当舞女不是长久之计,要好好学习。
于是,晴美开始好好学习,20多年后终于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老板。
果然是奇幻片啊,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你叫她好好学习,她就可以这么顺利地成为大老板?
过程呢?
那是不是我现在叫你好好学习,20年后你也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要是电影都像这样拍,《摔跤吧!
爸爸》《社交网络》《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通通10分钟就演完了。
反正可以从未来对过去写信,你不如把未来20年的彩票中奖号码写给她呢,我觉得这样还更靠谱一点。
所以,第三个故事叫《你特么说好的来自未来呢,就只会叫我好好学习?
你不如把彩票中奖号码写给我》。
并不是原著好,拍成电影就一定好。
上面所说的槽点,有些是原著小说就是这样写的,但不见得说原封不动拍出来就没问题了。
小说的确是这样写的,但如果导演能力不足或者没发挥好,同样会很有槽点。
在日本很正常的东西,可能在中国就会很违和。
小说里很正常的东西,可能电影里就会很违和。
这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漫威影业把漫画拍成电影,对人物的造型做了很大改动,就显得很酷炫,如果照搬漫画会非常雷人。
而《超凡战队》就是几乎照搬原作,结果就很土,像是送外卖的。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是造型,还是设定、剧情、台词等等,拍成电影都要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变通,尤其是把其它国家的小说拍成电影,更要重视本土化地改编,否则观众就会觉得有槽点,觉得不符合常识。
导演和编剧(这里指的不是东野圭吾,而是电影真正的编剧)想打造文艺、温暖、治愈的故事,但是发挥得相当失败,还浪费了几个好演员,害得别人的表演事业产生了人生污点,害得成龙实现了“连续两周上映两部烂片”的壮举。
想拍文艺青年,结果拍成了二逼青年。
想拍《寻梦环游记》,结果拍成了《逐梦演艺圈》。
这绝对是东野圭吾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电影开头,王俊凯演着演着就吐了;电影演到三分之一,陈都灵也演着演着就吐了;电影后半段,导演把陈都灵呕吐的片段再放了一遍,两个演员前前后后一共吐了三次。
连演员自己都吐了,看来电影实在是太恶心了。
看完《解忧杂货店》,我更忧伤了。
《解忧杂货店》根本不能解忧。
何以解忧,唯有吐槽、差评、打一星。
剧情方面: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的情节环环相扣,兜兜转转的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
治愈向,很催泪。
明明没有什么大喜大悲的情节,但看着看着就是哭了,我觉得自己泪点还是挺高的都差点没忍住,然后回家的时候再听了一遍主题曲汪的一声就哭出来了。
演员演技方面:王俊凯相比长城来说演技有了很大的提升,感觉是下了功夫的,不过还是有些略有不足,毕竟拍戏经验摆在那里啦哈哈哈。
有几个片段有很强的爆发力,很棒!!
董子健没有看过他以前的作品,但看解忧杂货店觉得他的演技还不错,绝对不会出戏。
不过人无完人啦有几句话那里刻画的还不是太好(个人感觉)然后然后就是我们家热巴同学!!!
首先这个假小子的角色是她第一次接,也算是一个新的挑战吧,有个片段很好的刻画出了彤彤假小子的形象。
不过有些地方刻画力还是差了一点点,相比之前作品还是有一定进步的在这个剧里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其他的几位演员演技也很棒!!!
可能没有达到那种优秀完美的地步,但是确实是不会让人出戏的。
个人体验:三点四十到五点半几乎两个小时,但是这是我少有的不看时间不去wc的电影。
有些伏笔埋的很好,背景音乐所用音效与情节相呼应,真的好看。
我觉得这部剧就好像体现了两句话,这里是个人理解:其一是life is hard,其二则是life is a miracle。
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红了眼眶。
“在寄出这封信之前,人们的心里就有了答案。
”
一直以来很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除了白夜行,最喜欢的就是解忧这本书了,知道要翻拍一开始有点儿抗拒的,昨天有幸提前欣赏了这部影片,结果意外超出我的预期,很温暖很治愈,重要的是很流畅也很贴合原著,看书的时候比较烧脑,但是电影很好的进行了结构调整,让人清晰易懂又有恍然大悟的惊喜,而且整个剧情没有强行煽情冲突,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发生着,调动着你的情绪,配乐和场景设置能看出导演在年代感上的用心融合,很舒服,容祖儿的重生真的给小城音乐人那一段加分不少,眼泪止不住的流。
王俊凯,热巴和董子健也很好的串起了这部戏,每一个人的角色演绎都很到位,不突兀,节点卡的很准,以前对王俊凯不太了解,看演员的诞生觉得小孩挺谦逊的,这次看了电影,觉得小孩挺有模有样的,模样好看,戏也不错,热巴也中规中矩,陈都灵的舞女真的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以前看左耳觉得是演清纯学生那一类的,这次的造型意外适合。
总结下来,这个作品很用心,导演和演员都很用心的去尊重原著了,作为书粉很感激也很满意,东野圭吾曾经所传递给我的能量这一次又一次加深了,一生那么长,会有无数次的选择和止步不前,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解忧杂货店。
这算是少数我看过小说再去看的电影,小说本身很喜欢,但没有到小说迷的地步。
但是对于小说本身的环环相扣,各有牵连表示很惊叹。
所以电影上映前,就约了一样看了小说的朋友去看。
由于第一天大量的一星评价,让我对电影的期待值降低了。
看完后,我们都表示还原度有点小惊喜,有原著的味道。
电影对于原著小说有改变,但是剧情改编得挺合理的,改成中国的故事背景,让没有看过小说的人更加容易理解,把时间改成93年-17年的跨年,刚好是目前大部分观影者经历过的年龄,故事背景变得熟悉,同时在元旦假期上映,戏里跟戏外一齐过新年,感觉也挺温馨的。
其他的改编,比如93年没有手机,不知道什么是网红、直播;把歌手的偶像改成“迈克杰森”(因为字幕也是写中文的),而不用“披头士”,其实也是迎合年轻市场。
这些改编作为一部商业片、爆米花电影,我个人觉得非常不错了。
另外,作为一部拥有三大流量小生资源的商业片,没有过硬的广告植入也是让人舒适。
小说最大特点是每个故事都有牵连,这点还原得很不错。
几个故事的挑选我也觉得不错,本身就是小说里面记忆点最深的故事,而且都有触动的地方,如果说电影拍得不好,我觉得就是故事没有拍到让人洒热泪吧。
每个故事都有动人的点,但每个都点到即止。
最后想说王俊凯的脸挺适合大荧幕的,没有黑评们说的那么夸张。
三位主演其实只是故事的过渡,每个故事的演绎才是电影本身,也才是更需要演技的地方。
这里并没有三位主演太多演技发挥的地方,我就不明白为啥一直吐槽热巴和小凯了,他们本身就不存在太多需要演技的地方。
从开篇大特写王俊凯的脸,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粉丝,三位主演都是流量本身,导演也是给粉丝们足够的“交代”了。
七年前在影院看的,现在重新看了一遍。
看了评论区,不由得生发出一些想法,还是想记录一下。
很多人从各种角度批评这部片子:“平庸”“鸡汤”“故事会”“中国特色”……甚至有人觉得故事情节本身荒谬。
但我想说,从我自己的观影体验来看,这部影片远没有那么糟糕。
我们看了太多的精彩的电影,都有着意味深长的隐喻、丰富的内涵、演员绝佳的演技、完美的情节构思……但我们仿佛忘了自己看电影的初衷是什么,人类创造电影出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我们把电影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时,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不可否认拍电影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活,拍好电影很难,需要专业人士经过长期的学习与研究,但这并不是我们在看完完美的作品之后用同样严苛的标准去评判所有作品的理由。
在我看来,电影,能够展现人类所创造的世界的一个侧面,就有它一定的价值。
无论是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世界的真善美,还是揭露生活的残酷真相、社会的险恶,都是它的意义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忧杂货店》并不坏。
看过一部影片,心中哪怕有一点触动,就够了,不是吗?
在我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不止一次地受到触动。
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通过写信这样的方式,一位开杂货店的老人,为许许多多心中感到迷茫的人,带去了人世间的温暖,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传递了一份善意,成为了在他们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的一种力量。
长评中,热门排序第一的是“朝暮雪 ”写的,他觉得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并且认为电影的三个故事情节极为荒谬。
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第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天,他回到老家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却说:你现在立刻去北京继续打拼,就算是失败了都不要回来。
第一次听到有人把“断绝父子关系”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可能父亲的想法是无条件支持儿子,但这台词给我的感觉就是他要和儿子断绝关系。
”这里我的理解是,父亲并不善于表达对儿子的支持。
父亲希望儿子能接替自己的工作(这当然是最好的局面),但他又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他对儿子的性格再了解不过了,儿子绝不可能回来接他的班,于是陷入深深的矛盾中。
最后内心的妥协便体现在这句话:“你现在立刻去北京继续打拼,就算是失败了都不要回来。
”父亲因为要强的性格不会直接服软,但又不愿父子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导致断绝关系,最后说了这句话,可以见得他还是非常爱儿子的。
“但是人们只知道张维维,没人听说过秦朗,感觉像是张维维用秦朗的歌曲招摇撞骗。
”显然不是,剧中迪丽热巴饰演的“彤彤”听到邮箱中传来秦朗的唱《重生》的歌声时,便问王俊凯饰演的“小波”以及另一位同伴:“你们都听过这首歌的故事吧?
”显然人们知道张维维,也知道《重生》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很“燃”,因为男主整个人都着火了,最后被活活烧死了。
(误)所以,这个故事叫《为了梦想,燃烧吧!
》。
”秦朗因为在火灾中救下小女孩而牺牲,这位网友却在这里开玩笑,不知道居心何在。
第二个故事。
“小男孩浩博是MJ的狂热粉丝,他把MJ视为榜样,放学了要模仿他跳舞,所有零花钱都用来买他的光碟,回家就把他的歌放到最大声,整个房间全是他的周边产品……所以,后来,浩博长大成为了一名画家。
所以,这个故事叫《我要向MJ学习做一名画家》。
这个故事原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并不是说有了梦想就一定会实现,但是你把电影拍成这种感觉就很严重了。
电影大量篇幅在讲MJ,而画画的片段却非常少。
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最后一点卵用都没有,显得头重脚轻。
浩博那么热爱MJ都没能成为音乐人,而关于画画的部分就那么一点点就让他成为了画家,完全没有说服力,在观众眼中就是一个很大的槽点。
”这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观众会有这么大的误解,仿佛情节的设定一定要按照逻辑上必然的推出关系因果关系才算“正确”。
要知道人生并不是事事如愿,没有人会预料到将来会发生什么。
如电影拍成“向迈克尔·杰克逊学音乐”,那才是过于循规蹈矩了。
相反,这里突出了偶像的力量与追梦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这一核心观点,并且还很好地体现了人在成长中的变化:小时候喜欢音乐,随着年龄的成长,可能会发现未必是自己所最擅长的。
但有着童年时对偶像的崇拜、景仰,同样在绘画上能够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有所建树。
这里同样也表达了“跨界与人学”的“所有领域实则共通”以及“世界、人生的不同部分是同构的”等思想。
“原来这孩子脑洞清奇,别具慧眼。
别人还在拍戏的时候,他就去偷看了剧本,早就知道父母会在逃亡的路上双双遇难,所以那么坚定地离家出走了。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他后来改名叫张默却又不去唱歌也不足为奇了:他虽然失去了歌手的名声,但是因祸得福摆脱了吸毒的下场啊。
”“偷看剧本”“吸毒”出处?
“你以为浩博是因为想念父母才哭,我看他哭是因为被奸商坑了。
他小时候从音像店高价买走MJ的光碟,又被母亲以超低价卖掉,老板又以低价回收,不愧是生意人。
这下长记性了吧,下次应该上XX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简直是胡说八道。
小说改拍电影,满足不了那20%小说忠粉内心所开的杂货店。
电影是用镜头说话的艺术,小说是用语言来说故事。
解忧之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歌手、运动员、披头士男孩、木匠、经理人之间每个小故事虽然各自成体但都由两根暗线:与浪矢爷爷通信、在丸光园孤儿院成长平行串联起来。
小说读起来,那种隐隐约约的千丝万缕之间的联系,在每一章中都能朦胧的体会到,甚至有时线索浮出水面只那么探下头,我都会感到热血浮动,心跳加速,感觉到东野奎吾很能抓住读者内心的心理走向,迎合不失矜持地牵着我的手在他所构建的往复穿插的时空“社区”中绕场一周,走马灯式过场,但因我心牵系每个故事之中,常常将主角置换,感受他人之烦恼,抉择他人之人生而忧之患之,在看到主角们采纳浪矢爷爷来信建议后,每个人成功地意识到自己内心已有决定得到了肯定,抑或是内心的爱欲被唤醒后欣之慰之,那种读后的酣畅淋漓通透之感从未有过。
从未有过的还有“人生地图”之说,谈到这里,前有洪堡环游世界攀登最高峰亲身结束水成论,后有小王子守护鲜花用童心爱心坚守纯真。
罗素曾说:“须知世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东野奎吾到底还是想说关于幸福之路的故事,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罢了。
于我们真实的现世,“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than you've ever dream of,my dear.”常敬畏,吐哺,归心。
解忧之电影,从画面的冷暖色调依情节变换,场景道具如糖果机、一元纸币百元毛币、绿皮火车、桑塔纳轿车、CD机等儿时映像都让我感到温暖,仿佛一时之间回到十一二岁,回到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童年。
同时,秦朗最初的“F4”发型的颓废落魄与后期精致的背头带来的阳光正气气息形成强烈的反差,佐以伤情,着实令人惋惜,一首《重生》,寥寄哀思。
歌者,小说不能及。
韩寒填词容祖儿演唱的这首歌,歌词写实寄情,旋律动听婉转,隐约有《Remember me》的意思,无口厚非,同是伤离别罢。
小说改编电影,难免剧情修剪粘合,改得地道之处(商业粘合),改得不地道之处(编剧修剪),显得时而突兀时而莫名,先看电影再读小说和先读小说再看电影之感细思后定有不同,由于我和她都是读书在先,电影的尴尬之处挥之不去,再加上改编确实忠于原著颇多,叙述平实,时间紧凑,歌手、舞女、画家戏份依次减少,内心描述浮于言表,年轻人演技乏善可陈,代入感缺失,导致观者能就着温馨入睡(宝宝差点睡着ヾノ≧∀≦)o)。
如果编剧刻意如此安排而加重浪矢爷爷(无名)内心戏份也好,记者在采访爷爷时爷爷只说:“没什么可说的。
”在和自己侄子对话中也只是担心自己言失,要知道,爷爷提笔之前的思绪万千,替他人着想的心思和下笔时战战兢兢落笔千言而斟词酌句的心忧,惶惶恐恐,在电影里只看到成龙大哥颤颤巍巍碎步的影子。
遗憾,如果IP就此落幕、遗憾,如果治愈没有波动。
欣慰,能和你一起读过东野奎吾,读过《解忧杂货店》、欣慰,能和你一起见证它的画面,虽然那是导演的故事,但你我心底解忧杂货店里的浪矢爷爷的故事还在继续,他能为我们将来的生活出谋划策。
8.0分,给这个故事。
还有2.0分,是我们的故事。
特写拍摄张小波用脚丈量大地,为发现时间变慢埋下了伏笔信件和男人在外寻找人相穿插,神奇事件回到1990年的北京,音乐变得欢快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林浩博才能够短暂逃离现实摇镜头拍摄杂货店,进行转场,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带着烦恼来找我的人,他们心里都有答案”墙绘转场,从小孩长成了大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同一个房屋转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在为来信人答迷解惑灯红酒绿歌舞厅和温暖孤儿院形成对比,表明张晴美并不是贪慕虚荣的人摇镜头旋转着拍摄三人给张晴美回信,也表示他们的迷茫和不确定“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走向了更好的人生,咨询鑫的答案只是在鼓励一颗已有决定的心而已”
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解忧杂货店》这本畅销书。
连续四年上榜亚马逊最畅销图书;在Kindle上,2769个段落,被标注356797次;仅在豆瓣读书这个平台,标记读过的人就有近26万人。
当得知它要被拍成电影时,在最终真正看到电影之前,很多人都是不看好电影版《解忧杂货店》的。
我也是。
或者说,我曾经也是。
抱着一种期待又忐忑的复杂心情,看过了电影,竟然还行,是的,竟然还行。
事实上,《解忧杂货店》并不是完美的,但是不妨碍它是温暖的。
它不是产生于百年工业体系下的成熟类型之作,也不是剖析社会现状的话题之作,它只是治愈的。
在丧文化当道的今天,“温暖”、“治愈”听起来显得格格不入,但无法否认的是,我们仍然需要它们,正如标题所说,如果你觉得这个冬天太冷,也许它真的能温暖你。
温暖治愈:关于梦想、爱与救赎小波、彤彤和阿杰,是彩虹孤儿院的三位好朋友,一天晚上,他们抢劫完一位有钱人的家里之后,发现了一家无名杂货店的秘密——在这家杂货店里时间是不流动的,而且能够与24年的人通信。
清奇的设定,却包裹着温暖的内核,关于梦想,爱与救赎的故事。
电影只保留了三个故事——音乐人秦朗、喜欢音乐的小孩浩博和舞女晴美的故事,基本上每个人都能从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秦朗,在大城市打拼,却一直看不到出路;浩博与父母之间有严重的矛盾,时刻想着逃离父母;晴美在舞女和独立之间的摇摆;而解忧三人组,面对未来,不知所措。
“他们内心有破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渐渐流失。
”
但《解忧杂货店》并没有止于此,它给出了答案,或者说,答案就在他们自己心中,只是等待着被发现。
这几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在某种程度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解开了心中的心结。
最喜欢的是秦朗的故事。
这是一个残忍的故事,却也是最能温暖我的故事。
秦朗努力了,努力了很久,一直没有放弃,可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活着站上舞台。
他说“爸,我也算是留下足迹了吧?
虽然我打了一场败仗。
”但是我不觉得他打了一场败仗,他是勇敢的,我很敬佩他。
这个世界很糟糕,这个世界是一个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回报的世界,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也许和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被梦想与现实撕扯,和家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矛盾,被现实折磨,对未来迷茫。
我们也许没有解忧杂货店为我们解忧,但就算是解忧杂货店和解忧爷爷并不是万能的。
因为重要的其实并不是答案,而是过程。
这也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
”改编及格:保留原著精髓下的本土化改编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别国ip改编电影,有相对较好的,比如《重返20岁》,也有烂的,比如《深夜食堂》,当然主要还是以烂的居多。
而到了《解忧杂货店》,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其实还是改编问题,毫不夸张的说,改编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了电影的好坏。
那么,《解忧杂货店》的改编怎么样呢?
我觉得至少是及格的。
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解忧杂货店》的改编难度还挺大的。
原小说叙事就很复杂的,两条时间线,多条叙事线,多个人物,故事是一个闭环,两条时空线穿插,在一个略显奇幻的设定,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在109分钟内,想要完整的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改编难度的确很高。
大家比较看好的日版的评分,也只有7.4分,日版的导演广木隆一,可还是2016年年度最高分日剧《火花》(9.3分)的导演之一呢。
改编难度可见一斑。
原著就是很温暖治愈的小说,在这方面,电影很好的继承并传递了这一份温暖。
而本土化方面,《解忧杂货店》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从美术布景上,就很怀旧,很有90年代的风格(电影将原著里的70年代改成了90年代)。
琳琅满目的杂货店,打开时会“咯吱”一声的木门,脱了漆的门窗,像是瞬间穿越回了90年代。
在细节上,《解忧杂货店》也做了不少改动,使其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就拿迈克尔·杰克逊举例吧。
电影将小说里的披头士改成了迈克尔·杰克逊,我觉得是很好的一处改动。
披头士在日本的影响力很大,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
成长于那个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披头士的影响。
众所周知的村上春树,他书中多次出现披头士;伊坂幸太郎,他的《金色梦乡》就是取名字披头士的同名歌曲;还有岛田庄司的《螺丝人》,灵感就是来源于披头士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但是披头士在中国的影响力,就小得多。
相比之下,迈克尔·杰克逊在中国的影响力,是大于披头士。
将披头士改成迈克尔·杰克逊,也并不是随手一改。
看过书的都知道,披头士在文章中并不仅仅是作为主角的偶像存在的,它与主角的故事形成了互文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符号。
而在电影中,迈克尔·杰克逊也与主角的故事有联系。
当主角对家庭绝望时,迈克尔·杰克逊身陷娈童新闻,偶像与家庭同时坍塌;而当主角最终明白父母之爱时,迈克尔也早已洗清了冤屈。
由于时长限制,《解忧杂货店》压缩了篇幅,只保留了原著的三个故事,去掉了两个角色。
这样改编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去掉的两个角色——月兔的那位母亲,他们出现的那两个章节(小说第一章和第三章),视角都没有放在他们身上,而是解忧人的身上。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所以为了压缩篇幅,去掉他们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很正确的选择。
问题出在月兔的那个角色身上。
刚刚说了,他们出现的章节,视角都是放在解忧人身上的。
第一章,是提出过去和未来连接的这个设定,是现在看过去。
而第三章,是进一步解释解忧的规则,是过去看未来。
月兔那个角色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性就在于她要帮助主角了解时空连接的设定,小说中花了一整个章节来解释这件事,而电影中,只花了十几分钟。
所以难免显得仓促。
而且在去掉了两个人物之后,原著那种多线叙事和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和惊喜感也会削弱一点。
我一直都很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像《解忧杂货店》多角色、多线叙事的电影,演员真的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是及格的。
而所有担心流量明星演技问题的,可以不用担心了。
《解忧杂货店》每个演员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分内工作。
基本上大部分演员的表演都是中规中矩,不会让人出戏,包括王俊凯和迪丽热巴,也有个别出彩的,比如成龙和陈都灵。
抛开那些粉粉黑黑的,我觉得《解忧杂货店》是可以一看的。
冬天太冷,今年太丧,而它就像冬日里的热饮一样,是温暖的。
并不是我预料中那种烂到我中途离场或是看一半睡着的片子。导演/编剧做的本土化处理勉强合格,难谈精妙,原文中为数不多的情怀也因此消失殆尽。镜头一次次给到王俊凯,镜头拉近,他的木讷呆板被放大。平庸的烂片。
关小解忧什么事!也劝有些人不要混水摸鱼,五星。
当年我就是在这部电影里get了王俊凯和陈都灵的颜值!!!我说是陈都灵的时候身边都没人信!!!还说我认不清!这二位快去多拍些剧吧!
每一个写信咨询的人,其实心里都有了答案,只是需要一个坚定的鼓励!wangXX全程面瘫,减一星,演技还是不行
没看过原著,所以感觉还可以没有传说中那么差,至少国有化做的不错。不是鲜肉粉,但是董子健确实演技碾压另两位。三段式的故事和主框架乱中有序,细节也照顾到了,第一段还可以,北漂的人感触比较深。至于画家心中的MJ和靠未来信息逆袭的舞女就无趣了,很难有什么代入感。解忧?早已有答案!不是吗?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觉得剧情有点乱,有些地方的衔接不太合理,演技嘛,也很失望,特别是迪丽热巴的演技真的是不敢恭维!
都知道是根据日本的小说改编,能改成这样,个人认为已经是非常好了。时间的穿梭,不同时代的梦想与难过,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的事,有个暖心老爷爷倾诉鼓励,大概每个人心中的梦。改的已经非常中国化了,和中国时代息息相关,而核心温暖的关怀与鼓励却没有变。虽然没看过原著但已抓到精髓。
角色有些空虚。小故事间感觉有些不连贯,看完觉得联系有些混乱。但是不完美的电影也有美妙之处吧。电影里温暖的老爷爷和他的杂货店,一个个角色之间的交集,还有清脆而又温柔的配乐,都让我讨厌不起来这部电影。
挺可惜的,典型的翻拍IP+流量主演+众星客串拼凑出来的怪胎,我全程都无法入戏。布景假,角色假,毫无生活气息,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有演技的董子健倒显得用力过猛了,还是人物有问题,太苍白。看完没觉得暖心只觉得是流水账,还不如乘风破浪打动人。唯独陈都灵的舞女style让我眼前一亮吧
由内而外,都是一股子腐臭味!台前幕后的人啊,你们不觉得害臊吗?
王俊凯和热巴演技太尴尬了,平时偶像剧觉得还不错,怎么这里这么不和谐。原著太好了,所以总体挺不错的。
勉强三星。因为没有看过东野圭吾的小说,所以总体没我想象中的那么差。没有动作戏的成龙是个看点。一年四部电影,两部配音,辛苦了。叙事太平淡了,很容易看睡着。仙女迪丽热巴和小帅哥董子健他们俩那种造型、妆容简直不能忍。王俊凯的角色也几乎没有存在感。可以被故事打动,但是无法被这部电影打动。
董子健(竟然)全程领演。
为什么豆瓣才5点几分,很好看啊你们考虑过看了 机器之血、妖猫传、奇门遁甲的观众的感受了吗……跟他们一比,这片真的逻辑严密、故事全程在线啊😷😷😷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有必然的定数~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每一个写信提问的人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是缺少那个鼓励你坚持走下去的声音!而最终好的结果,也必然都是依靠你自己的努力而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启迪和治愈的故事,学会感恩,让我们传递正能量给更多人,温暖更多人~
电影没有大家吐槽的那么差,电影改编不少,但基本的东西都在,看过小说的看电影感觉非常有意思,我看到的满足了我之前阅读时想象的。个人而言,这票钱不亏。
三位演员引出的其他的故事,他们三个戏份很少,不存在什么“大咖给流量小生/小花做衬”这回事。锅不能全让演员编剧背,你看日本版也就那样,本子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平淡的不好改的故事。不过编剧还是把温情改的四不像装逼不成变杯具。说到底,小镇老人开个叫“无名”的杂货店给人写信,这本来就很迷幻
预售9.9买的票,当时就觉得分不会太高,昨天看了评分都在想要不要去看。可看下来,竟然发现没想象中差。这本书本就难拍,一部电影很难表达其中的内涵,中国的翻拍本土化还不错,故事也叙述清楚了,没有明显的槽点,演技也过得去,在我心里就及格了。一星给这首重生,一星给成龙,一星给鸡汤。
从来没有看过原著,如果没有任何背景地凭空冒出来这一部电影,我当然会说编剧编得挺好啊,我才不在意是从原著拆出来几集完不完整,只要在电影里能讲得圆满就好啊。几个新人偶尔会有些呆板,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是线索人物,不影响三部子戏的表现。最后因为拍摄地是青岛,熟悉的城市,有情感加分。
本土化比我想象的好,没觉得特别像日本的改编作品。影片节奏有小小问题,王俊凯的发怒演技也很差劲,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该有的感动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