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奔四的开始一开始是很长很长的序幕,只有纽约的夜景在缓慢的变换,忍住,相信能这么开始的片没准有点东西,结果没让我失望。
奇怪学校的网站把它定义为惊险片,其实这个故事节奏很缓慢,缓慢得就像monty遛狗时经过的那条大河。
我想起我的那些中学哥们,想起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我更多的想到自己,在经历了很多人生的选择之后,turn left or turn right or go straight,发现自己依然象monty一样想fuck everyone,fuck myself。
不知道影片中谁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貌似都会有。
结尾,我多希望那个温馨的暖色调的生活会是monty或者我所拥有的,可是的确,monty应该没机会重新来过。
还是那句老话,人生没有回头路,我们不能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看远方,路依然很长,我们还有很多选择要做。
看这部电影的相信大多是Ed的影迷。
可以说是一部Ed的独秀,当然作为主人公的朋友,影片的两条复线也很精彩。
失去这两条复线,影片的立意将变得不完整。
影片讲述了一贩毒为生的主人公Monty入狱服刑前的24小时。
最吸引人的高潮,可能就是主人公Monty对着镜子的大段独白了。
Fuck me?
Well, fuck you, too. Fuck me, fuck you, fuck this whole city and everyone in it……主人公似乎从未觉得自己的主观行为导致了自己的不得不面对的结果。
而是这个社会,这个社会让即使靠自己努力赢得奖学金能入学私立学校的来自贫民区的穷小子Monty,似乎看到希望,而最终不得不靠想富家子弟兜售毒品来生活。
在似乎过起体面生活之际,生活又与Monty开了个玩笑,他被告密了,自己信任的伙伴,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人,于是他又一次被有转机的生活抛弃了。
美国,梦想的国度,这个给全世界各地去往美国,寻找美国梦的地方,又给了他的国民什么呢?
影片惊鸿一瞥的世贸大楼遗址,911之后,国民们在政府的大力反恐,振兴经济,又给予了民众什么保护和支持?
影片充满讽刺。
是一部回头细细品味,才会发现,故事不但要说的是Monty在最后一天中的心态,故事,珍惜时间那么单纯,而是有了对时事政局的探讨,反思。
对社会阶层的探讨。
影片从Monty的两次试图改变生活,改变现状,无论哪种方式都最终失败的缩影中给予于美国梦的彻底嘲讽。
故事最后,Monty没有选择逃避服刑,而是让爸爸载着自己驶往监狱。
Monty有认识自己的错误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至少,Monty正视自己了,社会并不美好,因为不美好,所以才美好。
结局那些Monty大段Fuck的对象似乎美好起来,这不是Monty的价值观改变了。
而是一种接受,正视、融入的态度。
就像【美国X档案】中Ed对异教和黑人歧视,当辅导老师问:你仇视这国家对你的不公,那么你有为你的生活努力过么?
Ed不得不说:没有生活中有你讨厌的,却不得不面对的。
这就是世界,是你生活的社会。
我们在影片最后看到希望。
也看到编剧给予观众的一抹亮光。
别单从片名,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这是部好电影!
强烈推荐!
演技没得说,叙事手法高超取景也很到位,很多镜头都可以当海报两个小时压缩主角的入狱前最后24小时的故事,还有那时间之外平行于脑部世界的美好想象生活的一个小时,共计二十五小时!
女友的爱信任,与被怀疑,情窦初开的年纪让自己勇敢选了爱情,并坚持了下来!
金融精英男,用自己的科学理论怼别人,平头论足,风流撩拨,对于自己看重的友情,许下的也是一辈子的诺言,看着公寓外的废墟,即使有危险自己也不前走、骨子里他才是最倔强的崽老师,最后也跨出了那一步,越过了自己的底线,触碰准绳,一直都在坚守的原则,不改分数,在自己内心深处感情释放的时候也被冲击的溃散了……只希望学生对老师也是真爱这就能开心吃瓜了!
父亲,一个背负着愧疚与自责生活的老男人,靠着对儿子的父爱做自己当下觉得最正确的事,酒吧,警察,黑老大都不是个!
就是想给儿子做点什么来弥补!
伙伴,肥胖的俄国佬,一直在插科打诨的生活,说话被老师纠正过一次,和男主经历了很多,对其有很重的信任,但是没有交代什么原因,也是把这份信任糟践了!
应该没有烙个好结果……主人公和狗,一起说一下,都是这个杂乱世界,努力活下去过更好的角色,狗很幸运遇到了男主,男主的贵人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出现,是谁都有可能,也可能就是他自己!
挣扎一下,总比直接投降要好看些,脸上的伤不能白弄了!
狗是一种人生的抽离用动物来间接展示了一把!
导演,服男主,服
如果一天里真的有第25个小时,那么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所为何用?
是深入内心的反思,还是痛定思痛的赎罪,是抛开现实的幻想,还是充满希望的期待?
影片开始时,Edward Norton饰演的主人公开着豪华轿车游曳在纽约的夜色中,一时兴起地救了一只在街边奄奄一息却依然能朝着靠近的陌生人嚎叫的狗,因为他感觉出了它求生的欲望。
而影片结束时,坐在父亲老式吉普里的伤痕累累的他却只能无力的斜靠在座位上。
他又何尝不想被拯救,从而赎回一份本应是平淡的生活。
如果你人生中的一个选择,让你必须面对7年的牢狱生涯,且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那么,在你失去自由的最后一个24小时里,你会做些什么?
在那亦真亦幻的第25个小时里,你又会做些什么?
Edward Norton饰演一个生活在纽约的毒贩,因为东窗事发而要入狱7年。
本片要讲的就是他失去自由前的最后一天里发生的故事。
清晨,哈德逊河边,镜头由远及近缓缓地切入河边长椅上我们的主人公和那只黑白斑点狗。
一天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一人一狗走过破旧衰败的街道,回到他曾经就读的中学,却得知自己在校队的篮球助攻记录已经作古,而那可能是他生命中唯一引以为豪的一点辉煌。
还是一人一狗穿过华丽整洁的街道,回到家。
门前的石阶上坐着苦苦等待的女友,那个多年以前坐在公园里的秋千上,让他一见钟情的女孩。
事发前的甜蜜温情因为对女友告密的怀疑而化成今日的疏远冷漠,即便在搭档面前依然固执地为自己曾经的最爱辩解。
他去和经营小餐馆的父亲吃最后一顿晚餐。
二人的对话中透露了他的家庭背景和当初干起毒品生意的被迫无奈。
本应被安慰的他故作坚强地安慰着不断自责的父亲,而洗手间里,崩溃的他却是那样的不堪重负。
晚上和儿时的两个朋友在夜总会狂欢,享受这让他得到富贵同时让他失去自由的那份特权,却终于发现告密的人竟然是自己一直的搭档。
再次回到家中,把狗托付给朋友,将心中的愧疚倾诉给女友,然后去了却最后一桩心事。
又是清晨,又是河边,三人一狗的背影在镜头中由近而远。
因为担心着未来铁栏内暗无天日的生活,他恳求继而激怒自己儿时的挚友在入狱前把自己揍得鼻青脸肿以破相。
拱桥下一场打斗后,他在朋友撕心裂肺的哀号中踉跄的离去。
生活经常和人们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
很多时候,我们迫于现实,不得不作出一些不情愿的选择。
也许当初你也曾挣扎,也许慢慢地你学会适应。
但若干年后的一天,现实会不会猛然间让你坠到谷底,感觉就像跟你开了一个荒谬绝伦的玩笑。
你突然发现,你并没有勇气承受昔日的选择带来的结果。
于是你绝望,无助,你丧失了所有对你无比熟悉一切的耐心和希望,就像Edward Norton在洗手间里对着镜子那段经典的内心独白。
绝望的他fuck了他生活中的每一个人,fuck了整个城市的一切。
可是到最后,他发现其实是自己抛弃了自己。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话,“生活是铺天盖地的欲望,而我们是赤手空拳的孩子”。
太多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我们走向那虚幻的峰顶,走向那坠落的一刻。
我们需要多少克制,多少责任,才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社会编制的法则里全身而退。
可能更多时候,是像jacob在夜总会的洗手间里吻完自己的学生后那样落荒而逃。
影片接近结尾时,Edward Norton坐在父亲的车上向监狱驶去,最后一次打量这个熟悉无比的街道,突然觉得自己曾诅咒过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蔼。
看着他和旁边公车上的小孩互相在车窗上划出自己的名字,一丝温暖霎时流过我的心田。
而结尾处父亲娓娓道来的生活,那个属于第25个小时的生活,都是浸在暖暖的色调里,和贯穿全片的冷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是一种多么平凡却又美好的生活,一种曾经唾手可得却和自己擦肩而过的生活。
有那么一刻,我真的愿意相信这就是结局,但镜头一转,那张伤痕累累的脸将我们拉回残酷的现实。
这种一天一地的巨大反差凸现了那份悔恨,一切就差那么一点就成为可能。
也许,我们要记得的只是:在那第25个小时里,面对生命中的那许多个路口,选择自己能够承受的转弯,然后勇敢地向前。
【25小时】被我封存了两年。
原本以为这又会是一部晦涩难嚼的闷片,只是因为爱德华·诺顿,我决定忍了。
对应“原本”,下面当然是“事实上”:这次斯派克·李的刀很细致地为我们层层剖开,没有肃杀和恶心,甚至阳光明亮,画面清朗。
开篇配乐就很大气,把这“最后一天”的情绪浸染得悲壮到雄浑。
蒙帝在第25小时就要入狱了,因为贩毒。
这一开始,我的价值评判就出现了偏颇:爱德华·诺顿精致内敛的风度,和他的衬衫一样,很熨贴地契合着他的型。
(我原本以为古天乐在《创世纪》里把立领风衣穿得最帅,只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看到他。
)他救了那只很受伤的狗,因为他在它眼中读懂:它还没准备好(死)。
最后一天,阳光得一塌糊涂,他牵着他的狗悠闲地散步。
它衬着他的酷劲,他衬着它的温良。
她穿着银色礼服热舞的样子很撩人。
想到可能是她出卖了自己,他一阵火一阵寒。
该死,他爱她!
父亲是对的,吁不是她。
父亲的自责让他难以直面。
因为母亲的早逝,父亲酗酒;因为这困窘,他贩毒。
这该诅咒的世界,其实最该被诅咒的是他自己!
朋友们整夜陪着他,在光怪陆离的酒吧,肆放憋屈。
可热闹是他们的,他什么也没有。
每个人都还有机会,因为这里是纽约;每个人都在挣扎,骗人骗己,因为他们是纽约人。
“你出狱的时候,我一定会在那里。
”去他妈的,在纽约,傻子才会相信这鬼话。
“我”信!
因为,“我”相信天堂。
对未知的恐惧是最大的恐惧。
他不能这么面目光鲜地进去,那些家伙会像饿狼一样把他撕了。
所以他对朋友的最后一个请求是:揍他,揍到面无完肤。
这最后一次挣扎,为尊严,也为活命。
父亲构想的那个西部乌托邦,“差一点点就没了”。
车窗外滑过他曾经诅咒过的一切,在这里,斯派克·李让冷峻喘息了一下,而让救赎的意味温存了一把。
可到底还是差了“一点点”。
片尾字幕上来时,良心拷问我的价值观:他是毒贩,他罪有应得!
可我却彻头彻尾地把不忍的感情给了他。
一个人的覆灭,不能只怪生在了这个“罪恶城市”。
可天知道,置身那种境地,我又会怎样挣扎?!
其实导演编剧演员都挺优秀的,但这个组合真的很失败。
故事挺有意思的,单看简介或者听别人描述就能让人产生极大的兴趣,但这个叙事感觉没能很好的把这种兴趣延续下去,当然跟演员有很大关系!
首先,Edward Norton,with all due respect,这个角色不适合你,演的相当烂。
主人公应该是个会耍小聪明、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意志力薄弱、经不住诱惑、混迹于社会底层的毒贩,对不起,一点没看出来。
首先Ed的荧幕形象一直偏正气,在这里更像个不知为啥有着底层口音的落魄贵族。。。。
我想说脸圆的人,除非满脸横肉,就很难演滑头的形象,总觉得让Ethan Hawk来演应该会好很多,同样英俊小白,就长相来看更能让人进入这个角色。
故事节奏让人觉得太缓慢了,不紧不慢的开场,很多铺垫完全没有作用,两个朋友的back story不知道有什么作用,尤其那个老师的意淫,那段关于percentage的谈话,跟主角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
就主人公而言,所有情节都在重复的描画加深人物的同一面,除了交代人物的背景外,没什么其他作用,通篇都是这个感觉,他那大篇独白的内心戏除了宣泄一种愤怒,读不到任何更多的内容,而且这样的主人公竟然是个愤青?!
我可以理解一个命途多舛沦落至以贩毒为生的小人物会有很多对社会的成见和固执的偏执,也可以理解他一定程度上的愤世嫉俗,与一群市井混混为伍但内心对这个群体并无归属感,冷漠的看待世事,但他一定不太可能有特别敏锐的对世事的洞察力和口才,一番长篇演讲让人觉得蛮突兀的。
而且这个人物不需要多正面,他是个有爱心有爱人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遭遇本身值得同情,不用硬是被Ed演成遭小人陷害大义牺牲的英雄既视感。
女主角,无力吐槽。。。。
主角和一群男人脑子都进水了吗?
这种姿色有什么可垂涎的,Latino里她的颜值和身材绝对不算高,(样貌上看觉得她似乎不是Latino,但这么重要的配角外形真的很重要,哪怕是个white trash的白人女人也更可信一点)还让主角被迷得神魂颠倒,为了满足她留住她才不断贩毒,这姑娘也不是单纯外貌的问题,她必须是有种神秘的魅力的女人,这个Latino角色设定就是需要一种南美女人天生的热辣、奔放、邪魅的气质,可演员的表演里我只看到僵硬,呆板,笑的令人尴尬,跟Ed的搭戏也糟糕,没有亲密感,没有可信度,情侣间的猜忌和敏感没有体现,只有两个生人在镜头面前被迫近距离相处表现出的尴尬。
这个配乐,让人频繁出戏,什么品味,有的噪音实在让人不想吐槽了。。。。。
感觉是Edward Norton被硬贴到了这个project上,出于他的明星价值也好,导演偏爱也好,不合适的主角电影一定不会好。
作品的整体观感就是,分裂,夹杂着导演私货的奇怪混搭,所有信息和情感都漂浮在表面,只有看到最后15分钟才能进入角色,情感和主题才慢慢显现。
总的来说就是部不可信难以产生代入感的电影,无法相信主人公是个毒贩,无法相信他的口音,无法相信他good with people,无法相信他迷恋他老婆,无法相信他老婆是他老婆,连他的恐惧我也无法相信。
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爱德华诺顿的表演出色,如果单就角色而言,主人公是罪有应得,试问一个毒贩人赃并获,被判7年徒刑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主人公跟他的两个朋友有什么可比性,人家一个是大学教师一个是成功的证券从业员,都是社会的精英,主人公就一个小混混,跟着黑帮混饭吃,栽了就老老实实坐牢去吧,人家女主角死心蹋地跟着他还怀疑是告密者,真是个有眼无珠的失败者。
活该进去反省一下人生。
最后忠告大家不要象主人公那样生活,要对自己负责,虽然人生有时候很无奈,不过活得精彩是重要的。
今天又重看一遍,重新打分给5分。
片头救狗狗的一段,我觉得是全片Monty最开心的一段。
全程,Monty目光都注视着狗狗,先是悲伤地看着狗,生气“他们把它像垃圾一样乱丢”,要给它一个痛快(看看纽约毒贩子的善良哈)。
然后你看到Monty用赞赏宠溺的笑脸及眼神望着狗,要收养它。
因为“它还挺猛的,它很有种,它才不会坐以待毙,它还不想死,它想活”。
他爱这只狗,他骂了一圈世道,连上帝也未幸免,但是他没有骂狗。
人狗出行,因为有人爱,这狗子自信帅气,一路遇到人都会被赞,是只cool狗狗,连中学老师也沾了狗子的光,能被靓妹赞一句。
Monty托付狗子也是做了细致思考的。
他看人也很准,片中所有人都没有提起过Monty进牢里后,小狗怎么办,只有中学老师在和Frank聊天时关心狗子会去哪里。
Monty把狗托付给最单纯最坚守道德的中学老师,狗子会得到实心实意的照料。
Monty骨子里和狗狗性格相投,他们是一种属性。
你多少可以看到他、它在命运上的重叠--当命运将Monty要抛弃的时候,要是有一个人出手,他会继续读书各项优异,成为一个社会精英。
但是没有人帮他,他用自己的方法挺过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Monty。
不可否认,Monty是头脑聪明的人,他在私立学校拿奖学金,校篮球队优秀队友;到了贩毒团队,他混的也相当不错,不是每个毒贩都住得起市中心的高级公寓,在毒贩的bar里,每个人也很尊敬他,包括毒贩头子也不愿对他造次。
片中,有父亲、 Frank、女友对Monty贩毒历程不曾有效劝阻的内疚讨论。
然而,Monty在意的是什么呢?
他真的很害怕去牢里。
但最打击他的不是坐牢。
他贩毒多年,他有足够的钱可以收手,但是,他没有。
他心里承认,用毒虫的钱今天这个下场是咎由自取。
在毒贩bar的老大那里,他印证了一件事,然后,我认为他是带着心灵的温暖去坐牢了。
之前,他安慰爸爸,安慰好友,他没有安慰女友,他两之间弥漫着隔阂怀疑的情绪。
他内心最不肯承认的、最惴惴不安的是爱人的背叛。
当他确认了女友的忠诚,他很开心,他把怀疑告诉过父亲,在去牢里的路上把印证消息告诉父亲,你看出Monty的开心吗?
我们最在乎的那个人要是背叛了自己,杀伤力是最大的。
诛人诛心是最致命,还好Monty没有那么惨。
所以,在片尾,他看到邻里四方,都是那么可爱温暖。
他告诉女友,再找个人幸福的过日子, Monty因为被人爱着所以他愿意为他人考虑他们的未来生活。
他会在牢里好好保护自己,他的世界还没有崩塌。
相信7年以后Monty会重新回来。
911,并没有让纽约人离开这个城市。
尽管,废墟上的掘土机被巨大的悲伤笼罩;乏味的老师,高度压力的经纪人,开酒吧的消防员……他们各自也都过得并不美满,但是,纽约有让人温暖的东西,所以,纽约人能够忍痛再建,这就是纽约人的信念吧。
所以,请相信,Monty会再带着片头那样的笑容回来。
影片讲述了一个黑帮小头目在入狱前最后时间,一边调查自己被出卖的事情真相,一边与亲友道别的故事。
打动我的是影片披着暴力、糜乱外衣下的温情,这种温情有时表达方式很特别,甚至有点暴力,但却忍不住感动,尤其是最后十分钟关于如果还有第二十五个小时的想象—在一个陌生的小镇,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给孙子孙女们讲那些离奇的黑帮故事—瞬间飙泪。
爱德华诺顿的演技一如既往的精彩,狠毒、张狂、温柔自由切换,完美诠释了一个本性善良的黑帮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形象的多面.
结尾,爱德华·诺顿看到公共汽车里的黑人孩子,孩子在车窗上写下他的名字“TOM”,从诺顿的角度看是“MOT”,然后诺顿写下了自己的名字“MONTY”,用“MONTY”减去“MOT”,看看你得到了哪两个字母?
导演是斯派克·李,所以这不太可能是巧合http://www.imdb.com/title/tt0307901/board/thread/96008336
厉害了 2小时电影拍出了25小时的感觉
艾玛我以为会有大阴谋,结果叨逼叨了两个钟头_(:з」∠)_诺顿叔依旧帅,中间独白超赞!
这么沉闷的片子也值8分?!估计都是因为诺叔的颜值太高了,黑风衣帅炸了。这片也浪费了这几个这么好的演员了。美版凤姐已经跟我俩男神配对了,画面都太美不忍直视,虽然昆汀很欣赏她,可是拍这种文片就是很不搭啊…
又是一部看不完的电影,10分钟就放弃了,女主是为数不多让我忍受不了的演员
那段fuck台词和最后一段很经典啊!永远的爱人诺顿!
太深奥有内容的电影我看不懂!
假如自由只剩24小时……诺顿依然痞坏~已办、未办,都在最后24小时给个交待,如同生命最后的遗嘱~待得重生归来,恍惚交替,又是别样人间~
连看两部斯派克·李的后911时代的纽约电影,片子里多次出现本拉登通缉令,且借诺顿之口发泄了一通纽约移民们的相互仇恨。因为是已知的事件(主角坐牢前的派对),只能从人物上做功夫,但霍夫曼的保守派老师对女学生的幻想也没有什么有印象的人物。最后居然是摆脱责任感,用说教口吻让主角在小镇重新开始人生,这也许是对应911后美国田园神话的重建,在这方面和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结尾不谋而合了。阴暗、高饱和度的影像有股忧郁气质。
人生如此短暂,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但离别时刻的好友,爱人,亲人,狗,以及爱恨交织的NYC不仍是那样隔着车玻璃却伸手可及吗?
不太喜欢无穷无尽的自以为是和絮絮叨叨...给诺顿加一星...
得沉得住闷,方能把整个故事完完全全的看完。
好无聊啊,絮絮叨叨的,没个头绪
对着镜子骂街,37分左右提到特朗普。1小时10分钟的夜店光影与街头自然光在人物身上的转换绝了!但是后面父亲的一堆畅想过于矫情了,甚至有些说教。电影讲的不是一个将要面对牢狱之灾的人的心态,而是讲的纽约这座城市赋予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有Good,也有Fuck。
看了诺顿很多电影 这个好烂 还有什么传说中的37分钟 喷人喷的豆瓣逼er要高潮了吗 各个吹上天了
#影评# 牵着狗的诺顿叔要多性感有多性感啊,到了监狱绝对会马上被饥渴的饿狼们扑倒,不管脸上挂了多少脓包,西部只是老爹神神叨叨的梦想,现实是痛苦而绵长的
基本上不知所云啊,表演似乎也没有怎么很投入。。也可能是我看的不够专心了
太流于表面了
硬撑着看完的,有点平淡,有点无聊。美好只存在于睡梦中,醒来后世界并无两样。多数段落看着犯困,诺顿的大段独白是亮点!
一部神奇的电影。最大的神奇,在于它总给你一种下一秒就会出现神奇事情的强烈感觉,但神奇一直没出现。
EdwardNorton 他比谁都清醒!却逃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