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香港上映後好評不斷,帶著少許期待去觀賞《白日之下》,看完出來不至一無所獲,演員們的演出都算是亮眼,不過電影本身的觀點與形式卻讓我有些疑慮。
最大感覺這部電影是對議題作娛樂性處理的電影而非真正探討有關殘疾院社的照護及延伸的社會問題。
全片以作為記者的女主角成長為核心出發,電影是關照著她的,到電影後半,甚至是會讓我思考作為記者的意義,但等一下,原來是講記者啊,我一直以為是講香港老人照護問題…電影也沒有希望我們理解殘疾院舍的問題所在,只點出他們做得多惡劣,沒有試圖呈現他們的另一面,彷彿世界只有好人與壞人之分,而電影的最後,一眾院友因院社關門而被迫搬遷,鏡頭關注的還是女主角,姜大衛飾演的老人甚至跟女主角說出「不要因為做了對的事而感到愧疚」彷彿只有她是正義的。
因為這是真人真事改編,在真實社會中,這些事情被揭發可能的確對社會帶來正面作用,所以我無意否定真實事件本身,但電影則是導演觀點的選擇呈現,電影通篇沒有打算真正關心真實社會事件受害者的感受,在描述的篇幅中基本上都是說他們有多慘。
正常人與壞人/被害人的界線分明,有種站在高處悲天憫人的感覺,連片頭片尾的白日意象都忍不住讓我有這種感受,片中多次說到院方沒有把院友當人看,但在我的觀影體驗上,電影也沒有把院方以及院友當成立體的人看待,他們只是單純擔任了加害者/被害者。
在現今關注社會的方式如此之多,一部電影利用真實事件去達到娛樂性以及歌頌記者揭發黑暗事件、歌頌站在道德高地之人,到底對社會有什麼意義?
電影開首女記者訪問從事社服的人員香港有關照護的問題是什麼,點出如土地、人手不足、政策跟不上等等實在的問題,但後面卻沒有打算要真正探討,實屬可惜。
從形式上看,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議題電影,以我所理解的最港式劇情片形式被呈現,就是以戲劇張力掛帥,再以專業演員的賣力演出動容觀眾,一切的出發點都是要好看/娛樂性,這在以娛樂性為主的香港電影中可以說十分合理,但作為議題電影,個人會期待看到更真實的影像能被呈現,該如何面對一個如此複雜難解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只是在獵奇的社會事件裡走一遭。
所谓“白日之下”,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但绝大多数的我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于是,这成了一个“白日之下的隐秘角落”。
十年前,香港导演蔡敬文拍摄了一部名为《不是白痴》(2014)的电影,其题材与《白日之下》(2023)密切关联,讲述了一个贫病母亲和她的弱智儿子的故事。
影片以笨拙而刻意的白描手法拍成,只能算是勉强及格的写实之作。
影片的制作成本极低,以半数预算请来黄金绿叶陈丽云主演,但陈的表现只是中规中矩,差强人意,远不如她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那般出彩。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演技比较生硬,或者是导演指导能力不足所致。
但影片所彰显的社会现实与社会良心还是让我颇有触动。
我因为这部影片才知道香港的公共福利机构的床位是如此难申请,轮候时间往往超过十年。
影片中的弱智儿子若不是因为母亲患癌即将无人照料,根本无法提前入住公共福利机构。
而《白日之下》中的残疾院舍“彩虹之家”,是香港社会福利署外包出去的私人经营的残疾院舍。
为什么要外包?
当然是为了省钱省事。
政府经营的公共福利机构,人员配备相对充足,管理、监督也比较到位,但运营成本也高。
外包的残疾院舍,政府只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一定的资金补贴,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床位。
花更少的钱,做更少的事,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一(床)‘位’难求”的困境,何乐而不为?
问题是,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私营残疾院舍还要盈利,除了极限压榨不幸的“舍友”们,这些私营残疾院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于是,“舍友”们只能吃过期的食品,遭受护工的打骂、凌辱(暴力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参加毫无尊严可言的集体淋浴,甚至,在长期的虐待中或意外或“正常”死亡。
他们为什么不说?
首先,他们本来就是社会上最没有声量的边缘群体,大多数人甚至不具备正常的表达能力。
其次,如果他们揭露、反抗,等待他们的往往不是搬入正规的残疾院舍,而是流落街头。
他们的家属为什么不说?
住在这种条件恶劣、护理欠缺的私营残疾院舍的“舍友”们,要么来自底层家庭,要么是家庭的嫌弃者或遗弃者,他们的家属要么无力发声,要么不想发声。
这个白日之下的隐秘角落,是他们的地狱,却也是他们的港湾。
所以,当记者凌晓琪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开给公众看,并引来社会福利署的取缔的时候,一些“舍友”并不感恩戴德,甚至怨恨她把他们的“家”弄丢了。
“彩虹之家”的院长章剑华是性侵惯犯,却总能够洗脱罪名,因为他抓住了性侵对象难以有效控诉或不便作证的“命门”。
凌晓琪试图以小铃被性侵事件对他发起致命一击,最终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让他轻松逃过法律的制裁。
作为一部社会写实影片,它实在得让人深感无力乃至窒息。
私营残疾院舍的脏、乱、差难以得到真正的治理,公营残疾院舍的床位紧缺依旧,甚至,坏人继续逍遥法外,法律的“有限的正义”得不到声张。
去年内地上映的同类题材的《不止不休》(2020)虽然也没有迎来圆满的大结局,但国内一亿多的乙肝患者在近十余年的待遇是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的。
当然,《不止不休》成片于“破局”之后,而《白日之下》拍摄的时候,香港残疾院舍的问题,仍然是“困局”。
电影改变社会?
这不是没有先例,当年的X级影片《强奸》(1993)便意外地推动了保护女性权益的立法。
但香港的残疾人和失能老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部电影能够带来多少改变?
我个人是持悲观的态度的,但乐见它推动香港相关政策的变革及慈善机构的介入,让那些可怜的人们活得有尊严一些。
“Happy ending”是很多观众的心愿,但对于一部反应社会问题的电影来说,电影结束于残酷的现实与尖锐的问题也许更有力量。
影片以16项提名领跑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如果影片在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影片的能见度将会大大增加,也许真能够给现实带来一些改变。
记得在“双非”年代,那些协助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中介总是强调香港的社会福利多么好,孩子生在香港成为港人就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事实上,香港虽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但其福利政策和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孩子生在香港远没有达到“躺赢”的程度。
香港与内地复关以来,赴港旅游风光不再,而港人北上成为了新趋势、新现象。
就拿近日的复活节清明节假期来说,港人北上消费越演越烈,已经导致香港本地的一些食肆(餐厅)倒闭。
近日又有媒体报道,港人北上吃喝玩乐之外,看病就医也成为了一些港人的选择。
香港市民是享受免费医疗的,他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花钱看病?
这个问题和残疾人及失能老人的社会福利问题有点类似,就是等不起!
香港的免费医疗是真的,但就诊、手术等同样要轮候。
小病忍不了,大病等不起,有时候还是得花钱解决问题。
套句时下的流行语,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说完了社会问题,谈谈电影吧。
很多人对香港电影的刻板印象是:打打杀杀、搞笑胡闹、爱来爱去,分别对应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三大类。
其实,香港也拍摄过不少反应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影片。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香港电影中的社会边缘人》的文章,介绍了《何必有我》(1985)、《癫佬正传》(1986)、《听不到的说话》(1986)等几部反映香港社会的边缘人群的影片。
香港关于边缘人群的社会写实片,还有一部经典之作,是我在文章中没有提到的,那就是张之亮导演的《笼民》(1992)。
但此后30年间,香港再也没有同类的佳作出现,直到《白日之下》来到我们的面前。
有意思的是,《白日之下》的监制尔冬升和主演姜大卫,正分别是《癫佬正传》和《听不到的说话》的导演,而且,他们还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尔冬升和姜大卫还有一个大哥,叫秦沛,是《癫佬正传》的重要配角,奉献了神乎其技的演出,他也凭借这个角色同时斩获了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可以说,秦沛、姜大卫、尔冬升这一家子在电影艺术表现上的“社会责任感”可为香港影坛的楷模。
《白日之下》是导演简君晋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影片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节奏控制等方面,都已经表现得比较成熟。
影片开头和结尾的歌曲,低沉、舒缓中有悲伤,也有期待,这样的起手式和收势,和影片的主体故事看似疏离,却起到了淡化情绪、冷峻叙事的效果。
“水哥”胡枫今年已经92岁高龄,他自1953年入行,一直到近年还戏约不断,演了70年有余了!
他现在演戏已经不需要演技了,演啥是啥。
姜大卫饰演的通伯看到一半时我才认出来,其实,他那标志性的笑容和肢体动作,和半个世纪前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我最近看他的戏少了,记忆的刻度变浅了。
通伯看似糊涂,实则是大有智慧的老者,可谓藏而不露,而他确实演出了大侠(智者)归隐之感。
他的哥哥和弟弟都得到过金像奖的肯定了,这一次,希望他也能捧回小金人。
林保怡很少饰演这样猥琐、变态的角色,这一次也算“毁容”演出了。
这种高反差的表演是最容易获得评委青睐的,在五个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者中最有竞争力。
《白日之下》也许成不了经典之作,但大奖加持之下,说不定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相对于电影史留名,这个成就更有意义。
本文应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之邀, 为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写下这篇影评,从社工的角度剖析香港的养老问题与破局之路。
2022年,我到在香港读社工研究生。
乘叮叮车在上环穿行,常见到高耸楼宇中的许多招牌,如XX养老之家等。
那时,课上我们时常讨论养老服务,我常常想: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中,长者们入住的体验是怎样的?
一年后,《白日之下》向我展示了楼宇内部的景象。
影片中,女记者凌晓琪的卧底报道展现了香港安老院舍中的黑幕,如:虐待、性侵院友,八个月内六人离奇死亡等。
这些情节均有事件原型。
但是,报道并没有带来「正义」。
当安老院被吊销执照,记者却受到了院友的强烈指责,因为院友们无处可去。
记者提出问题,电影展现真实,而谁能够为这样复杂的情况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电影直指香港社会福利署和社会结构;而负有责任的,不仅仅是他们。
1.香港与安老院影片中的「彩桥之家」安老院,通过收纳尽可能多的长者、残障人士以获得收入。
那么,香港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如何呢?
在香港,如果一位老人需要长期护理,先会申请社会福利署的统一评估,再被分配到不同类型的院舍入住。
这些院舍主要为三类:非政府机构运营的津助护理安老院,竞争投标的合约院舍以及私营安老院。
与前两者的直接监管不同,社署通过【改善买位计划】向私营安老院购买宿位。
那么,对于私营安老院来说,收纳更多的院友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然而,人越收越多,服务水准却没有提升。
按照规定,每100人的高度照顾院舍应当配有20名护理员,8名助理员等。
特定钟点(早上6时至晚上10时)须有3名助理员,2位护士(或4名保健员)及5名护理员值守。
而正如「彩桥之家」,现实许多机构中2位保健员要照顾100多个人。
每当社会福利署来检查,院方便会从其他地方调人顶替,甚至让患有精神疾病的院友工作。
而对于院友来说,能够入住这样的院舍已经不易。
根据2021年的报道,2020年轮候人数达到3.75万人,平均等待时间为3年5个月,有7000位长者「等到死」。
而在电影中设定的2015年,残疾人入住安老院的平均等候时间为15年,能够「有瓦遮头」已经不容易。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浊水漂流》。
那些没能成功入住安老院的老人被迫流落街头,面临另一个困境。
2.当院友受到虐待在上述背景之下,院长和工作人员对院友的控制更加根深蒂固。
一方面,院长和工作人员与院友长期相处,是最了解院友们生活的人。
他们提供的照顾哪怕仅能维持生存,也回应了院友们最紧迫的需求。
另一方面,流落街头是院友们更大的恐惧。
而且,他们大多为缺少社会支持的残障人士或者长者,在遭遇虐待时更加没有反抗的能力和资本。
因此,他们只选择忍气吞声。
而当记者深入安老院,想要帮助遭受虐待、侵害的院友时,面临的是重重制度性困境。
比如影片中设定的2015年,安老院院长多年来侵犯多位患有智力障碍的院友,却始终没有获罪。
过往几位受害人因为精神疾病而做出前后矛盾的证词,导致证词失效;被侵犯的小玲甚至无法完整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
当小玲的案件开庭时,律师选择撤诉;因为她患上了严重的PTSD,出庭再次见到加害者只会病情恶化。
此时需要的是更多制度性的改变。
比如,针对智力障碍人士出庭的特殊情况,香港警队于2015年5月成立「关注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人士工作小组」,与社会福利署、医院管理局、非政府机构等协同参与,评估当事人状况,在审讯中提供专业陪伴。
再比如,2018年,在香港公益机构「风雨兰」与一位求助者的共同努力下,受害者可以隔着屏风出庭,庭审结束时可以走特别通道离开;而精神上无行为能力的人或未成年人可以在隔壁房间用视频直播的形式出庭。
现在,香港警务处也专门整理了【性暴力求助资讯】,帮助受害人了解审讯的流程及自己的权益。
社会福利署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建立更完善的监管制度。
不仅留意到工作人员数量这些基本的信息,还要更加关注院友们的真实生存状况。
在安老院这样的封闭环境中,院长和工作人员的绝对权力让反抗变得不可能。
而社会福利署的监管是将困境打破的唯一途径。
在2018年一份报告中,社会福利署坦承工作中存在大量延误执管甚或不执管的情况,在跟进一些虐老个案时没有积极了解调查结果。
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普通院友该如何反馈这些问题?
这是社会福利署应该努力的方向。
3.照顾的责任相比于指责个体,影片提出了一个更加沉重的问题:谁应该承担老人和残障人士的照顾责任?
比如凌晓琪的爷爷,被她妈妈送到了安老院,最终导致爷爷自杀。
但是她指责妈妈时,妈妈说:「那你只能怪你的爸爸死得早。
如果要骂,把你的叔叔、姑姑一起骂!
」而晓琪自己也因为工作忙没有经常去看望爷爷。
此时,妈妈说出了一句更加无奈的话:「人老了就是包袱。
」为了不给女儿增加更多负担,她也决定离开香港,回到中山乡下养老。
再比如水哥,早年间离开自己的家庭,导致女儿对自己心生怨恨;如果他都已经没有付出养育的义务,子女有责任赡养他吗?
而小玲妈妈的话更让人心碎:「我不应该上班,不应该把小玲送到安老院。
」如果自己照顾女儿,母女俩就会失去生活来源;而将女儿送到了安老院,却导致女儿受到了侵犯。
我想起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一条路上形形色色的老人,有的头发花白身体精瘦,却还在用力推着装满纸皮的手推车;有的孤身一人站在街头,背了好多蛇皮袋;还有的正在翻找垃圾桶。
这样的场景,我也在香港街头见过无数次。
如果他们没有家人,没有子女,没有住所,甚至没有获取相关福利政策的渠道也没有符合政策的身份的话,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除了公益机构,谁能够来填补这个空白呢?
这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4.公共制度建设近年来,香港院舍的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根据研教所2023年3月发布的数据,现在的轮候人数已经从疫情初期的近4万人减至约1.8万人。
轮候时间也已经缩短至16个月。
居住在私营安老院中的院友在三年间减少了3700人。
究其原因,除了院友病逝、自然离世等原因,还与政府的举措息息相关。
除了增加宿位,社会福利署推出的【社区照顾服务】,能够让长者在日间中心、社区接受照顾,或者进行居家照顾,也缓解了院舍的压力。
与此同时,香港许多公益机构也在关注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
当然,这些都远远不够解决眼下的困境。
在期待制度性变革的同时,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我与一些香港同行交流时,他们提到,香港照护最大的困难是空间不够。
去年开始,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推进「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鼓励香港长者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
今年2月19日,7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机构被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这会是香港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吗?
我们拭目以待。
分低了,至少上9,希望更多人能观看。
人们有时候不去追逐真相,除了事不关己事未关己外,我想仲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法面对。
因为就如余香凝饰演的记者上司话佢听:“善未必有善报,恶也未必有恶报,妳还想改变呢个世界?
这个世界何曾改变过。
人们都是善忘的。
”她回“记住两日都好”、“就算无法改变,我都会永远相信公义和善良”。
预料之中结局真的很真实,伸张正义却被人指责和怨骂,本以为天台拍冲凉画面是前面不断冲击我刺痛内心最后的破防,没想到姜大卫饰演的扮傻通伯,对咗晓琪讲:“有的选已经很好,选的对更是太少,不必为做对了的事情而内疚的。
”在电影院哭到无法自控,到写下这些感受的文字还未平息难以言明的情绪。
无数次在一些事情我都不知是否选对,让人崩溃的是连自己都质疑自己的时候,原来仲有人知道你没有错,你做了对的选择后,不说旁人就连你帮的人都不领情时,有人同妳讲,不是你的错,It's not your fault! 就如同以为来错世界无人懂,某个瞬间发现还有人是同频的,认同妳的,听得懂妳在讲咩也知妳点解甘样做。
对于电影的主题联想——如何给予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真正的照顾?
如何给予他们生命最后的尊严?
也许我们不是残疾智力障碍的人,但都终有一日成为会成为老者。
也许这世界未来确定依旧不会改变,但我相信依然会有和晓琪一样的记者相信真理、公义同善良的存在,继续追寻真相,为那些可能并不被感恩的人们发声,公道自在人心,问唔问心无愧,自己骗不骗不了嘅。
影片结束后伴随字幕:“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片尾曲「日光漂白」响起,看看速速离去的人们和哭成狗无法走出去的我,真他妈讽刺啊,“顶你个肺”!
一如上届的《正义回廊》,十六项提名在手,《白日之下》诚然是本届金像奖热度最高的一部。
这热度,简君晋时隔十年才拍出第二部自编自导的长片,非常需要,金像奖影响力总被判为式微,自然也需要。
在二者相辅相成的催热关系外,还有另一重相互成全。
《白日之下》所取的材,乃是曾经轰动全港的安老院系列恶性事件,包括2015年,剑桥护老院的老人家被脱光后露天冲洗,2016年,康桥之家院长张健华性侵女性智障人士,十四岁自闭症智障男孩跳楼,统共六位院友在大半年间离奇死亡等等。
相对应的则是,正因为电影叫好又叫座,当年这些不乏不了了之的事件得以重回公众视野,并且引起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最终,哪怕受害者家属持续上诉却依然能够置身事外多年的张健华,上周被定了罪。
现实往往比电影残酷,但现实偶尔也可以比电影解恨。
哪怕现阶段只治了一个小小的「标」,距离「本」的疗愈仍有漫长距离。
而这对于导演曾经构想的,「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事实上起码进了一步。
康桥之家改成彩桥之家,张健华改成章剑华,如此显白的控诉,正是郁结在心的导演,对迟滞现状提出了理应尖锐的质问。
这也是对人人或真或假健忘的网络时代,做出一次打捞、归档、质询的重要动作。
而这样的动作,哪怕是对事件外沿的我们,不对,应该说,尤其是对同在漩涡当中的我们,展现出极富人性的示范,并且提醒我们,很多已经消失在视野的公义、抗诉、记忆,依然有在开花,也有在结果。
概念先行,却又做到不负众望,继而众望所归,《白日之下》并不简单。
特别是,它本身并不容易控制的矛盾性,有被处理得颇为漂亮,或至少是让人信服、叫人动容的。
它首先是个野心很大的电影,要囊括长者、病患、残障人士、女性等弱势群体面临的诸多议题,有适才提及的虐待、侵犯,就有施虐者的明知故犯与逍遥法外,这当中有关乎权欲、色欲、利欲熏心的人性扭曲,也有社会资源严重不足、制度保障明显滞后、司法漏洞无从填补等等结构问题。
更需要彰显的,是当下媒体持续娱乐化、流量化之后的严重倾斜,严肃社会新闻被一再挤压、遮蔽乃至抹煞,心灰意冷的记者由无从在场,渐渐变成不愿在场。
由里到外,从上到下的万马齐喑,是《白日之下》竭尽全力在呈现的悲哀。
电影的源起固然是简君晋对往事的念念不忘,但在转化的过程当中,当事人也有参与。
余香凝扮演的女主角,「A1新闻社」侦查组记者凌晓琪,还有同事阿亮,主管Eric,原型分别是当时任职《香港01》侦查组的记者龙婉琪、劳显亮和采访主任蔡传威。
可以说,这是不甘消失的记者借助电影这另一种媒体在留痕,甚或翻案,哪怕依然不在起初怀抱多大希望。
而简君晋和《白日之下》,则成了另一种记者与新闻报道。
无论是这些记者,还是导演,在声量早被调低的行业里,本来都是声量较小的存在。
小人物孜孜不倦地借助比社会新闻受众更广的电影观众,还有知名演员、知名奖项提名等等来放大声音,很聪明,也很不易。
有时候电影人就是需要这些野心,但这句话不是对霸占资源的财奴、小丑和庸才说的。
野心给到依然善良且依然相信正义的能人,才是好的,他们会想尽办法,争取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发声机会,这样才有可能做出更多改变。
反过来则是,合该让这些人尝到名利的甜头,这样很多事情才会连带着不再蒙尘。
完成了这种闭环的《白日之下》,野心所对应的落脚实体,其实容易被指摘为简单。
本土历历在目的真人真事作为骨架撑着,电影在凸显真实的力量时,并没有太多出人意表的改写,最多是把坠楼者的年龄加大,给人物关系增添必要的戏剧性联动这些。
说实在的,很多人与事,至少在大的走向上,观众可以判断个七七八八。
放在一般的悲情电影里,那就是套路过深,人物太平,情感太滥。
但这些评语,我们不太会关联到这部电影。
《白日之下》所传递的焦虑与揪心,构建在曾经的罪行上,也构建在依然发生的苦难里。
它潜在地吻合了大众的认知,甚至重申了大众的惊恐。
它的简单恰恰在这样一个先天熟知的方向里,强化了现实的避无可避,以及改变的迫在眉睫。
简单点说,它很通俗、迅疾地取得了最广大受众的信赖。
先天的题材优势拿到了,《白日之下》又需要在另一组矛盾的拉力间,打破简单带来的廉价,即质朴得来,也要高级。
电影名为「白日之下」,用导演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总觉得罪恶发生在黑夜,但其实很多时候,那也会发生在光天化日中。
相对片名带来的明亮,电影调光恰恰是偏灰偏暗的。
从一开始,我们就很容易走到一座不再具象的罪恶都市的阴影里。
它本身的审美偏好,带有刻意的病态寓意,那种灰暗,既是现实难以割舍的压抑氛围,也是身为发声者乃至英雄的凌晓琪们,长期目睹怪现象后心灰意冷的精神状态。
电影虽然遍布寻常碎片,但是组装起来,往往喜欢在反差对比中寻找一些出乎意料的拐点。
如果说「驯服」黄小铃的法宝,她母亲不愿上诉的顾忌,明仔决心自尽的契机,潘律师拿到证据后的作为,各有触动情绪的预判,那么,院长章剑华应对公众的话术,院友周健通应对环境的装疯卖傻,则是跳出窠臼更强的推力。
从记者到导演,诚然都在以正义之士的立场,为弱者维权。
林保怡饰演的施虐者章剑华得以逃脱罪名,恰恰在于利用这两个身份,他既是被抛弃的残障人士,也是所谓避免院友流落街头的监护者,通过狡辩,钻了体制漏洞,打破受害者与施害者的界限,成为电影控诉与反思的双重落点。
至于姜大卫饰演的周健通,看透世事,也知晓运作方式。
他在电影里成为带领凌晓琪,也带领所有「好人」走出所谓道德困境的灵魂人物。
当安老院被吊销牌照,院友齐声责骂凌晓琪的时候,他说出了导演借机表达的关键意思,「不要因为做对一件事而内疚」。
前阵子大热的港剧《新闻女王》,也有对天台冲洗这些虐老事件的披露,但是终点止于记者忍受千夫所指。
周健通这句话的重要,不只是推动电影境界更上一层,而且是在升华里,为早该平反的公正、正义平反,重新召唤记者,召唤新闻,召唤监管与呼喊。
在这些基础上,人事编排,戏骨支撑,再加上反高潮的设置,对冰山一角的叹谓,戏里戏外的紧密呼应,《白日之下》确实是港片当中相当老道且出彩的。
无独有偶,《白日之下》与本届劲敌《年少日记》之间,有着很多相似点。
它们都取材自曾经轰动且依然延续的社会民生事件,都在关注受难者本身,又通过受难者观看整个外在环境,最终通过事件本身的残酷性、紧迫性,对比事件解决的可能性、迟滞性,拓开非常广阔的审判、反思空间。
尤其是,两部电影的导演,都相对年轻,都处在创作的开端,都很无畏与赤诚,都还愿意相信黑暗里仍有一线希望,而且,都因为地位与题材面临募资的困难,又都在香港影坛前辈的帮助下,出色完成作品,反哺影坛。
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电影没落的这些年,除却票房相对较高的动作片、警匪片与喜剧片,很多时候能够拿来印证生生不息的,往往是这些新锐人马通过冷静的触角,考究的编排,对老弱病残、性少数等弱势群体一叶知秋的普世体恤、整体观照。
过去的十年里,这一特色颇为突出。
从《踏血寻梅》《幸运是我》《一念无明》《黄金花》《沦落人》《翠丝》《叔·叔》《浊水漂流》《流水落花》《正义回廊》等等电影,一直到《白日之下》《年少日记》,都是年轻创作者初执导筒的出色作品。
不是说无可挑剔,但恰恰是不惮出错的「冒进」,在颓唐的港片序列里展现出更多可能,更多火力。
我们见证了这些现实题材创作的兴盛,而它们也成了我们再度从港片里寻找新希望的坐标。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看到前面,也就是章院长准备性侵前这部分时候,我的感觉是主角应该还会跟踪报道,甚至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深挖吧。
所以当时脑子里闪过《不止不休》的时候,我觉得《白日之下》应该会讲个更不错的故事。
但后面落到了性侵案,甚至视角从香港整个疗养院制度转到了彩虹之家资质和个人问题时候,我突然觉得,导演格局小了,尔冬升监制应该也不是单纯想拍个这样的着眼于一小处的题材吧。
其实主题和矛盾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不过貌似没看到有这类题材电影出现:老人是否是这个社会的负担。
而这个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答案也正在向我们不愿接受的那个方向接近。
所以在看电影前半部分的时候,无论是彩虹之家中护工短缺、护工中善良的阿姨、狠毒的护长以及帮助照顾护工,同样在彩虹之家的明仔以及章院长。
除了护长的塑造脸谱化外,个人觉得都是性格复杂的角色,同时也有着小人物的无奈。
也正是此,当琛哥说报道要讲到制度问题时候我觉得可笑,可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及跟议员的采访,包括给老人毫无尊严的洗澡这块,在报道出来后,我真的觉得电影要继续往制度这块深挖。
但可惜,随着章院长个人的被调查后,故事开始往彩虹之家这个小家庭的视角展示,而模糊了疗养院资源紧缺、私人疗养院化问题以及社署是否该收回监督权等问题。
短评里有人提到《不止不休》,所以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不止不休》和《白日之下》谁在哪方面做得好,谁又在另一些方面做得好。
《不止不休》中血牛帮助伪造乙肝体检证明后,在电影快结束的部分医生交代了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些,包括自己的无奈、也包括后面这些群体的苦、也有乙肝体检证明的不合理问题等。
而后便是白客的调查,采访众多乙肝患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传染性。
而在《白日之下》,这部分也仅仅在与议员的采访中有提到,(以及有一处不太明白的就是死人为什么不叫救护车和警察,这段可能是要算人头还是什么的,不太理解)但后面几乎就不再讲了。
而《白日之下》尽管被批评格局太小,但却落在了真实的个体身上,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老人的处境。
这里面包括水哥参加孙女婚礼被赶出来、妈妈吐槽人老了就没用了以及周老爷子装糊涂大智若愚。
哦对了,不得不夸的还有电影里色彩处理和音乐所调动的感情。
水哥去参加婚礼,三人带出来看海,画面从冷色调的疗养院到海边夕阳下的暖色调转换,以及周老叼着烟让拍照,都告诉观众他们此时的放松。
而院长性侵小玲时候的房间、阴冷中透着浅浅的绿色,加上掏耳朵时候的诡异音乐,就算一开始不相信是要准备性侵了,在此刻已经确信接下来要做这些畜生事了。
也正是拍摄和音乐的功劳,整部影片虽然让人觉得失望,但情绪调动拉满,比起《不止不休》端着的样子反而更加真实。
也因此后面爷孙女两人假戏真做后将要离别时候的悲伤,以及晓琪最后开车时候的哭感到合情合理。
这个片子必须在影史留名,也许注定会在影史留名。
感觉明年会拿大奖。
很多人都在说香港电影的没落。
其实我并不觉得。
大家所关注到的所谓的没落的部分更多的是商业电影和商业电影市场。
虽然这一部分不可能再有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快速来钱的电影少了,却让更多的电影人会放弃这一部分,转向拍更多的非商业题材的电影。
从讲香港因为人口问题大批学校关闭的《五个小孩的校长》,到独居底层人士的《幸运是我》,到关注情绪病患者的《一念无明》,再到描写在香港工作的女佣群体的《沦落人》,讲述残障运动员的《妈妈的神奇小子》,以及香港和内地青年现状的《金都》,还有关注老年人的《杀出个黄昏》,再到关注联合国难民的《白日青春》,以及現在的这一部《白日之下》(我还漏掉了很多)。
这么多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是过去这十年香港电影发展到另一个时期或阶段的印证。
《白日之下》里讲述的真实案件被报道出来的时候,我正好是确诊抑郁症的时候。
看到了新闻,却不敢点开来阅读全文。
会让我想起来香港的第二年,在地铁上和表妹闲聊。
就读社工专业的她告诉我她跟随老师和同学去探访笼屋的居民的见闻。
只是听她寥寥几句描述,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再到后来,专门又看了许鞍华导演的《投奔怒海》,尔冬升导演的《癫佬正传》,还有一部讲述避风塘渔民上岸电影,不记得什么名字了。
感觉现在这个时期,虽然像许导《投奔怒海》这样艳惊四座的电影也许没那么多,但是,以上提到的这些电影和《白日之下》都是对现下香港最好的记录和反思。
这部电影尔导是监制。
还是挺有他的风格的。
直白,不弯弯绕绕不过度煽情,也从不遮遮掩掩。
电影的配乐很不错,我的表达有限,能想到的词是“恰如其分”,给电影加分但不喧宾夺主。
存票根
昨天下班就赶去电影院看了片子,小县城排片都是国语,没有粤语,小时候看TVB的剧都是国语配音的,本以为影响不大,但是看完之后才觉得,可能粤语版本的能真正感受到演员们的情绪和表达,国语配音还是差点儿事。
为了表示支持,也只能这样了。
大家都知道,《白日之下》是根据社会事实改编的,导演拍得还是很克制的,但看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很压抑,可能本身是悲观主义者,一想到这样的现实,肯定还在各处都存在,就有种绝望感一直涌上来,很心痛。
电影其实包含了很多方面,首先是记者以及新闻这类的媒体存在的现状,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载体,在娱乐至上,铺天盖地都是娱乐新闻的现如今,追求真相,关注社会现状的记者和媒体也存在,但是相对还是少了很多,就算现在坚持存在的,也像影片中的记者一样,处境并不好过,而且就算通过自身努力,报道了,也并不能改变多少现实,是种悲哀。
不过相信还是有人像凌晓琪一样,就算人们只能关注两天,也是值得的理想主义者在坚持着他们心中的正义。
记者的卧底取材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目的是为了揭露彩桥之家对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的虐待和非人的对待。
在彩桥之家,餐餐都是过期的烧麦和米饭;老年人双手被绑在轮椅上,在屋顶上,光着身体被水管上的水没有尊严地冲洗着,护工戴着橡胶手套的手就在老人皮肤上摩擦;存在其中动不动的打骂行为以及院长拿着冰激凌引诱性侵智障女孩。
这些都是发生在彩桥之家魔鬼般的事情,然而在香港,这样的“彩桥之家”有无数个。
彩桥之家里面的恶人当然有恶,但是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对于对此采取漠视的社署以及背后的制度愤怒不已,都是因为这些灰色地带的存在,那些无辜的老人以及残障人士才有此遭遇。
电影中凌晓琪采访的张议员说的一句话也挺值得人思考的,他说的大概内容就是因为这些类似彩桥之家私营院舍的存在,大部分的人才会能坐在有冷气的茶餐厅沙发上喝咖啡。
这句话无非是说出了一点现在社会现实中的发展与福利设施健全的冲突,但虽然现实如此,也并不能是他们对此漠视以及默许的借口。
关于老年人,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了“老了就是包袱”这句话,如何照顾好老年人是个大问题,除了子女本身个人的善与恶,更多的是社会整体制度的支持和改善。
在对待一个为了家庭和生活努力了一辈子的老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有义务去保留他们的尊严,保证他们相应的权利。
里面明仔和小玲的遭遇以及他们的两个妈妈,也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在儿子死后,又难过又感觉自己终于解脱的母亲;一个在女儿受到侵害后,才下定决心自己爱护和照顾自己的母亲。
当时看到那里,爆哭,就都太心疼了,都太惨了,每个人都太惨了,到底是为什么?
明仔自杀之前,想象在阳光下摇荡秋千的他是多么美好啊,可惜,他没有真正感受过阳光,一直生活在被虐待的阴影中。
关于演员,确实都很厉害,从通伯和水哥在车里看外面世界开始就忍不住哭了,老演员的感染力真的是很厉害。
林保怡演得也确实很好,把院长的复杂性演出来了,除了他是个恶人以外,他本身也是个残障人士,确实很出彩。
虽然影片拍摄的是残疾院舍的黑暗,但它不仅仅是单纯个人作恶,背后的成因是更复杂社会各个方面造成的,所以也从侧面看出它很难从根本上去解决,但就像导演说的“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
现在起码有人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因此我们也会或多或少地关注他们,总能有些许的改变。
(让一个天生悲观主义者说出这些话还是多少有点艰难),当然还要记住一句话:永远不要为做对了一件事,心怀内疚!
报业救不了社会,电影救不了记者。
白日之下,数十年来都如此,红星照耀,电影的结局也快要完。
看到有说“余香凝不停抽菸看起來卻不會抽菸”,真是这样啊这电影可能好在,濒危的职业又关于一次剑指社会制度的报导,倒是技法没够熟练,刚刚够做一件临终的分内之事。
不觉得好看,但是也珍贵。
一间院舍两个案子,视点由姜转林有些散乱,不过能看出来是要拍记者。
可这个职业的戏份并不多所以有些模糊,不晓得影片在关心谁。
开始以为姜大卫的角色是外人眼中癫,疯人心里明,听懂他的记者是融入到这层语境中的。
但电影没有取用这个视角,就像在说“我替你们发声,听到否”全片最动容的地方,我感觉是通伯水哥出狱那里:车窗落下,看看天空白云、水边夕照,能透口气(打工的畜生也算知晓这点意思了)
《白日之下》。
8分。
简君晋编剧、导演,姜大卫、余香凝、林保怡主演作品。
触目惊心,现实主义作品永远都直指人性的恶、社会的暗,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世界总有人在作恶,也总有人在为除害而斗争,悲痛的是,并非人人都会醒悟。
故事根据新闻记者报道的真实案件改编,一家名为“彩桥之家”的残疾人慈善院残暴对待、伤害甚至侵犯残疾人、智障女的事迹被揭露,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余香凝饰演的晓琪是这起案件的追踪报道记者,她利用伪装的孙女的身份走进了慈善院,扮演了姜大卫饰演的痴呆老人通伯的亲人,过程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彩桥之家的院长和工作人员不仅虐待老人,残暴对待残疾人士,林保怡饰演的章院长更是对智障女长期实行性侵。
而这一切,都被慈善院的离奇死亡事件逐渐引爆。
人性本恶。
换句话说,里面有人很坏,外面的就都是好人么?
姜大卫和林保怡奉献了惊人的表演,老演员确实有两把刷子。
而余香凝表现也很不错!
值得点赞!
无解的社会问题,只落脚在了性侵上。
【C】意外的还行,虽然依旧是题材力度大过电影本体的那类“现实电影”,甚至到最后议题的过度铺陈也使得女主的视角显得更加虚伪。但关键时刻保留暧昧的态度依旧让本片没有彻底沦为《不止不休》那样的“金句发射器”(虽然本片的金句也挺土的说实话)。
三星半。能看到《聚焦》《阳光普照》的叙事影子,关注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港府外包养老院的生存问题、纸媒的日渐没落,也审视着社会和司法制度的不完善,整体完成度较高,末段的情感处理稍显流俗。影片最突出的还是一众演员的表演,余香凝、梁雍婷、林保怡很好,但金马不给姜大卫提名好离谱,周汉宁也很棒。
后劲很大,从余香凝卧底进入黑心疗养院调查为轴,牵扯出香港的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与《不止不休》一样探讨媒体人的信仰,坚持正义和真相的意义,却比后者挖掘出了更深层的弊病,林保怡的院长具有更复杂的人性切面,作为残疾人本身干出如此下流之事还在为自己鸣冤黑心疗养院一案也绝不仅仅是黑心的院长护工一手造就,从上层的不作为到底层的养老,陪护困境,才能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制度连一个小女孩都保护不了的拷问,为恶并非有恶报的无力感叹息。结尾余香凝走在路上被养老院的人指着鼻子痛骂突然回想起《药神》的最后一幕,对比太鲜明。她和姜大卫的对话更是直戳泪点,人永远不要为自己做的正确的事情后悔,因为很多人压根不会选择去做,选对的人更少。最后一幕更是给人刺骨寒凉,看似离开了一个炼狱,走向光亮,却依然面临更大的困境。(9/10)
《桃姐》后首次“回访”香港私营残疾院,补足了《不止不休》调查记者的那口气,尤其是前段,没有“新人入行”的叙事套路和猎奇采访的打怪升级,记者与被采矛盾又联结的关系通过女主与老人的人物关系托出,集中营的意象、美丽新世界的讨论内里,“老人是包袱”则刺穿文化里始终讳言的部分,很喜欢水哥去世后理房间的镜头,《喜丧》那句“等床位”的名台词,这里实打实地呈现“排队等死”是如何凄凉与真实。但影片后段却和前段有较强割裂,报道发出后应该直接接结尾,记者最无奈的真问题此刻才真正展开,要面对的是更加无解的大象。此时选择“扳倒院长”,加重情节,将矛盾集中到个人,还是打boss的思路,《熔炉》和虐老都可单列成片,编导终究没能把高潮放在现实思辨。而影片本质的香港庶民电影创作思路,通过抒情升格来点缀现实,也令人感到厌倦。
期待过高,有些失望。几乎全靠话题取胜,电影本身拍的很一般,让人昏昏欲睡,甚至感觉都没有《不止不休》好看,人物都很扁平脸谱化,主角记者让人没有代入感。不过有意义的是,据说就在前几天,这个故事的原型院长终于被定罪了,也算是电影推动的吧。
白日之下无新鲜事,日光终可漂白一切。里面数次问及“未来还有没有”式的问题:未来有被社会“优化”的我们,未来没有新闻和侦查组;未来还会有坚信公义真相的人,未来没有那么多适龄机构。它最开始是一首理想主义的赞歌或者写给传媒的情书,你真的以为“凌晓琪”在揭发各种事情时都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但最后能做的仍然只是一次拷问和聚焦,角色或为所有的无能为力而感触, 或用装傻再苟活。其实最大的震撼点是片尾切进Cath的歌曲时,看的时候仿佛一直憋着一股无法舒出来的气,她却仍然牵着你的手仿佛在说“还有我”“还有无数紧跟其后的人”;想为了这首歌再看一次。Bowie真的可爱可怜又可憎。
女主不会抽烟就不要硬演好吗,演技是好平啊,后台是有多硬要这么多老戏骨给他跑龙套。只有我一个觉得剧情太过单薄了吗?想要表达深刻但是明显不够啊!失望到了!(为保怡大卫枫叔静姐献上二星)
导演应该是时代的发声者,喜欢这类关注现实的题材!但是到了天台洗澡这类大戏的时候,情绪起不来,感觉铺垫不够,半🌟给结尾
电影表达一些道德高点下的社会不合理现象。不过我觉得没有抓到要旨,任何试图推动社会进步努力都不是能立竿见影的事,剧中人个个不能明白似的,一直在叨叨没用的,没用的。做善事不一定得善报,做恶事的也不一定得恶报。这不废话吗,有辣么值得当电影内核。人是复杂的,院长性侵弱智女孩是抖得最烂的包袱。居然在塑造弱势群体的悲伤跟无助,就好像他们内心全部明白自己是在遭遇什么。然后还有明仔受不了了跳楼,全部都是胡扯,是在以正常人角度揣度边缘群体的心理。明明真实的诟病全部是在社会预算身上,没钱谈你麻痹的道德。
新導演完成的算很好了,製作很不錯,從記者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作為切入點很好,林保怡演得真心好。但最重要的一場天台戲,我覺得拍砸了,突然風格大轉的high speed加特寫並沒有給到老人家毫無尊嚴天台集體裸露洗澡的震撼感。以及我覺得低智商小女孩的劇本有bug,住了三年如果是之前有性侵的情況亦女生覺得痛苦就不會與院長這麼親近,甚至會懼怕雪糕,這兩個都是最重要的戲,有點減分。配樂真的干擾,煞有介事的轟炸你以,人生最討厭劇透的配樂。sorry。對了,鮑姐是驚喜。
2014年的事件,在电影上映之际我们看到了新的进展,施暴者被判赔偿119万元。虽然民事赔偿无法代替刑事定罪,但是十年的努力起码没有白费。看电影的过程非常难受,因为制度之下是这些边缘人物的自相残杀。即使晓琪做对了,她也没有获得院友们的感谢。真正的资本家操盘者说等风头过后换一个名字再开始。不过我相信只要一直有人发声,为正义奔走,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坏。
其实遗憾还是有不少的。但这个题材,当下华语电影很少见了,唉。
老演员都演得好好,一出场就引人落泪。虽然是反高潮,但是很多情节和发展可以料到,或者早就有了伏笔。喜欢结尾,女主迎着雨一路往前开,终于迎来日光。镜头一转,一群记者蜂拥而上,他们向前奔跑着。这白日之下,有许多潮湿的、太阳照不到的阴暗处,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但无论如何,也有人在追求真相,那些阴暗之处总有曝晒在白日之下的那天。
最重要的两场虐待戏,一个洗澡、一个性侵,分别像是装置艺术和青春片,形式的美感让人不适。没有很懂林保怡的角色设定,演出来的样子像是智障,但他应该不是,所以并不觉得演的好。女主有点儿让人想到张静初。姜大卫特别特别棒!结尾的雨天搬家段落有点儿煽情过了。也许淡淡的绝望更现实、更有冲击力。/想到去香港时买来的各家报纸,当时的感觉也是:香港确实是快没真记者了。以及养老问题真的严重,港府已经在鼓励大家去广深养老了……(粤语版)connection:聚焦、不止不休、熔炉
无聊,无趣,没有新意
SIFF#10 谢谢上影节让我看到这么棒的电影,本届最惊喜。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好棒。表面冷漠世故其实坚守正义的成熟女记者、装傻为了更好在福利院生存的情深意重爷爷、被赶走也笑眯眯道歉的水哥、智力低下其实什么都懂的明仔和小玲、初入社会充满理想的新人记者,喜欢这里的每一个人物。故事太揪心了,跟着剧情哭惨了。没有什么反转,一切都跟现实,现状没有因为新闻报道而变好,但是记者依然会存在。也许我们什么都无法改变,但是不应该因此放弃正义和善良。再次感受到港片的力量,不止不休真的应该好好学学
免费吃住了,还要什么人权,换大圈仔来那是要磕头喊万岁的。老院长教弱智女孩们知晓男女之事,为将来可能的婚姻生活做好准备,反被诬陷为性侵,但都以证据不足无罪释放告终,他就真干了什么过分事,也那也是古道热肠,妙手仁心,做了人们不敢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这是投身喂虎的菩萨精神,该给他立碑做传送锦旗的。
香港电影能有今天 真的让人惋惜 无厘头或许拍拍喜剧还可以凑合看 什么题材都是无厘头的逻辑 自嗨过头了 就该死了 香港电影 别再见了
徒有主题深度,其他都是一盘散沙。老弱病残生存现状,院舍黑幕,新闻行业困境几个议题各说各的,没有在故事层面有效融合,哪个都没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