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有些细节改得好,本土化还算成功。
原作未处理好的细节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比如男主打架背后扎把刀的感受,反派助手由男主而非被反派干掉。
犯罪真人秀的剧情改编的很棒,算是将电影本土化很成功的地方。
处理男主被囚禁二十年的孤独时,加入了类似《荒岛余生》中的排球还有小白鼠的假象伴侣,比起原作的黑暗夸张,这里多了一些可共情的真实感。
男主令人讨厌的地方比原作渲染得更多,反派的复仇变得更加可以共情。
多出来的血腥场景很合我的个人口味。
... ...缺点:剧情走向彻底崩坏,毫无逻辑。
原版的立意全无,只剩乱伦和血浆的精神污染。
自以为比原作更明快炫酷,实际上只是平添恶臭而已。
莫名其妙出现的舌头(对应原作的手)算什么?
逻辑严重缺失!
二十多年女儿不识生父,见到找女儿的父亲而且对方女儿和自己曾用名同名居然不敏感。
女儿的角色是不成立的。
原片父女产生交集发生暧昧靠的是男主多年禁欲、女儿被控制催眠等原因,这些都是反派掌控之中的东西。
而美版里父女暧昧靠的只是女儿对陌生男人自然而然的保护欲和性吸引,反派的计划也太佛系了——剧情圆不回来。
烂俗的双人过肩对话,一段剧情一段对话,每段剧情都还原,但每段剧情的镜头语言和原作相比都太过普通。
———————————————————————————————————————————其实两部电影的故事都猎奇得让人反胃。
但原作至少追问了“禽兽也有生存的余地吗?
”这使得人物的遭遇更具悲剧色彩。
对应了前文“笑则世人同乐,哭则独自哭泣”。
这是主角对造化弄人的反应。
崔岷植的演绎高明至极。
但改编版结尾男主那一抹意犹未尽的微笑让整个故事一下子变得恶俗至极。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这一副打开新世界大门后意犹未尽的碧莲结尾是怎么个意思?
还有,黑人关白人,太“正确”了。
变态大反派英国口音,太套路了。
话说美版反派是父子/女恋,而非原作的姐弟恋。
是怕牵扯到关于美国南方的刻板印象吗?
我没看过原版,不过这种报仇方式还真是奇葩,也很是完美,完全达到了身心的完全契合。
剧中两个男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反派,我不知道以一个什么态度看待他的行为,不过一个明明白白从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仇恨的缘由,而另外一个却直到最后才明白。
看完之后明白一个道理,摧毁敌人的肉体真的是弱爆了,真正的狠人,是要摧毁敌人的灵魂。
一个是以绝望的复仇支撑着活下去,另外一个是以希望的复仇活下去,都活得不容易,最后两人都被绝望笼罩,不过一个自杀了,另一个生不如死的禁锢自己。
忽然觉得两个复仇的人都很“善良”,都非常的“脆弱”,强悍的都只是外在表现,内心早已经支离破碎,甚至忍受不了自己所犯的罪行却仍旧在犯着罪行。
乱论是被唾弃的,但是大反派确实希望通过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进行复仇,主角虽然镜头最多,但我却认为大反派的内心才是最大的亮点。
大反派是一个可怜人,整个家族被唾弃,活在痛苦之中,生无可恋,身为富二代,要整死一个落魄仇人简直太简单了,但是他的复仇方式升华了,充满了文艺范。
猛然间想到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武功“斗转星移”。
昨晚本来觉得《辛德勒的名单》太虐心想看一个轻松一点的,便冲着剧情动作的标签看了《老男孩》,没想到,即使是被评价为翻拍后口味轻了不少的美国版本,也如此地虐心。
今晚紧跟着又看了原版的《老男孩》,韩国人得版本更走感情,意境的路线,而美国版则是更加逻辑和注重场面。
韩版的音乐对氛围的渲染给这部片子加了很多分,同时采用大量的主角独白的形式来展开故事,以及很多预言类语句及《论文》引语的运用,还有蚂蚁幻觉的运用给全片蒙上了一点神秘的色彩,反派作为中学故事的直接参与者也更符合如此深重的复仇之心。
父亲和女儿的相爱是因为安排,催眠,这个乱伦是外力促成的,而反派的乱伦是自然产生的,虽然受到世间伦理的排斥,但是在音乐和画面看来,创作者对这段爱情是承认的,但是从男主口中反复的你的儿子也是你的外甥等言语来看,影片里也存在对这种乱伦爱情的纠结。
而韩版的结局,长舌者在乱伦的无限痛苦中自己剪断了舌头,却最终在催眠中得到了解脱,与女儿最终在一起了。
再回想片头片尾强调的一句话“纵然是禽兽,难道就没有生存的资格?
”,这也是创作者对乱伦的一种默许,纵然是孽缘,但真爱是可以存在的。
另外纵观整部电影,两个复仇者都是因为爱情,与姐姐的爱情,与妻子的爱情,与女儿的爱情,这些爱情,凄凉而美丽。
而美版的影片则是重新整理了整个逻辑线索,整个故事显得更加连贯,符合现实。
撑伞女子作为了整个复仇的线索引导,对男主不认识女儿的原因也解释得更加详细,男主与女儿更像是在安排的相遇里因为血亲的缘故产生了感情,只可惜完全没有想到是父女的可能性而落入了反派的圈套。
整个电影一步紧扣一步,非常连贯。
而影片中对男主被囚时压迫处境的表现,则更多是通过一些现实的表现,动作来体现了,比如老鼠,以及练拳的血红的绷带和用血涂鸦的枕套。
而美版的结局则少了男主心里防线全面崩溃以致放弃尊严自残的行为,只是通过哀嚎来表现其痛苦,结局里却是更突出反派对于自己复仇成果的欣赏,音乐响起,反派张开双臂,拥抱自己倾其所有打造的复仇的结局,如欣赏自己亲手做成的艺术品一般,表情里有享受,更是一种解脱,终于从复仇的阴影里面解脱出来的快感。
让人响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变态警官。
最终男主回到囚禁自己的监狱,女主在无知中安然生存,暗示自己一个人抗下所有的罪与罚。
从美版的情节,包括反派父亲与其姐姐乱伦恋情的匆匆带过,反派一家的悲惨结局,以及最后与韩版颇为不同的男主离去等情节来看,创作者或者美国文化里对乱伦行为的极度排斥,已经毫不顾忌其中是否有真爱,完全是一段孽缘。
相对起韩版对爱情的突出,美版的《老男孩》则偏向了亲情,反派因为惨遭灭门而复仇,父亲因为对女儿的亲情而复仇,男主写信的对象是女儿,重拾求生欲望是为了女儿……或许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种爱和之后乱伦伤害的巨大反差来体现这个悲剧。
其实两个版本还有一个区别是囚室里的画像,韩版的是一个凌乱的头,写着笑则所有人赔笑,哭却一个人流泪。
而美版的则是一个嘻哈黑人的形象。
韩版的囚室营造恐惧压抑的氛围,而美版略带嘲笑以及对人性的践踏。
这也是韩美文化差异的体现。
最后关于两部电影的共性,也是剧情里最没有更改的本质,便是这场复仇。
“回答错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错了问题,那就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了。
”男主从被关进去,便一直疑惑自己被关的原因,出来之后再加上反派的如若能答上两个问题的引导,更是没有去想自己本该被囚禁一生,却在15年后出来的原因,其实这话也同样地在告诉观众,复仇不仅仅如此而已。
乔·杜塞特,这位在广告界小有名气的男子,生命的航船在酒精的汪洋中迷失方向,直至在命运的风暴中触礁沉没。
他的人生充斥着失误,而最致命的,莫过于对家庭的疏离与忽视。
在他女儿米娅的生日那天,他宛如往常一般淹没在酒精的海洋中,意识模糊之际,他就像被夺走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成了一个无名的囚犯。
醒来时,乔发现自己关押在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昏黄的灯光下,仅有的家具是一张破旧的床,墙上挂着的电视机成了他唯一了解外界的窗口。
这间不见天日的牢房,变成了他的新家,也是他绝望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流逝,乔的灵魂在孤独与绝望之间摇摆。
他的内心在愤怒与自我怀疑中交战,双眼无数次凝视着电视屏幕,希望从中窥见自由的曙光。
身陷囹圄,他目睹了自己在社会上的“死亡”——妻子凄惨的谋杀案在电视上被反复播报,而他被指认为凶手,这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切割开了他已经破碎的心灵。
然而,在这个漆黑的世界中,乔发现了一线生机。
他开始将愤怒和绝望转化为力量,他举起简陋的哑铃,开始锻炼,将自己的肉体雕琢成为复仇的利器。
每一个挥汗如雨的夜晚,都让他更加接近自由,更接近对那些无形敌人的复仇。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要揭开这个囚禁他的阴谋,要让那些在幕后操纵他命运的人付出代价。
乔·杜塞特那意想不到的释放仿佛是一道突如其来的曙光,尽管它带来的是更多迷雾和谜团。
他在一个神秘的旅行箱旁苏醒,这个箱子就像是一个希望和绝望的小宇宙,里面存放着一部手机和一些现金,以及成堆的问题和线索。
手机成了他和绑架者之间的纽带,一个无形的线索,引导他去揭开被囚禁背后的真相。
释放他的人似乎在玩一场扭曲的游戏,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乔能解开这个令他失去自由二十年的谜团,他就能赢回他的女儿,重获新生。
在这场自我救赎的征途上,乔遇到了玛丽,这位温柔的社会工作者被乔复杂的故事吸引,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决定帮助这个受尽苦难的男人。
她用她的同情和聪明才智成为了乔生命中的灯塔,照亮他迷茫的前路。
他们一起追寻着那些模糊的线索,探访着乔过去的人际关系,那些被时间淡忘的友情、爱情和仇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被压抑的回忆,乔那些被酒精浸泡的失误日渐清晰,每一个片段都如同镜子,反射出他曾经的自我。
乔和玛丽在对过去的重新审视中建立起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联系,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界,但却因为那些隐藏在乔记忆深处的秘密而紧密相连。
他们的关系在共同经历的艰难中逐渐加深,玛丽的存在不仅为乔提供了支持,也给了他一种新的看待生命的视角。
在齐心协力面对困境时,他们意识到,这场冒险远比他们最初想象的要危险和复杂得多。
随着真相的逐步揭露,他们越来越靠近那个神秘人物,那个绑架者,那个掌握着乔命运的人。
这场人性的较量,不仅仅是对乔的考验,也是对玛丽信念和勇气的考验。
乔·杜塞特终于面对着他的过去,一个充满痛苦与惊恐的面孔——阿德里安。
这个人物,曾在乔生命中仅是一道微弱的光影,现在却以一个全知的操纵者的姿态出现,握有着乔命运的线索。
阿德里安,这个在他青涩年代边缘的名字,现在承载了乔人生中所有的恐惧与困惑。
乔回忆起在学生时代的一次无心之举,一段被误解的真相,正是这段尘封的历史,成为了阿德里安复仇的动机。
阿德里安用心险恶、手段极端,设计了一个复杂的报复剧情,让乔在不知不觉中演了二十年的独角戏。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乔发现这整个囚禁的游戏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惩罚,还精心编织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关乎他最宝贵的,他的女儿米娅。
阿德里安的报复让乔不仅面临肉体上的极限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他让乔在不自知中伤害了自己最深爱的人。
乔的复仇之路变得愈加艰难,他的内心在愤怒与悲伤中挣扎,每一步都沉重如履薄冰。
乔在经历了无尽的心灵折磨与肉体煎熬后,理解到复仇的滋味远比他想象中要苦涩,他的过去行为带来的后果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生的悔恨。
他必须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是逃避还是直面,都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实。
电影以一种近乎悲剧的方式展现了乔的故事,一个在仇恨的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旅程,一段在囚禁中学会自由的心灵历程。
斯派克·李的《Oldboy》是一部烧脑的复仇者之谜,其织造了一个紧密的心理悬疑网。
乔什·布洛林饰演的乔·杜塞特,一个被囚禁并迫于找出真相的人物,呈现了一种几乎是希腊悲剧式的英雄衰亡感。
影片以其错综复杂的剧情和深刻的角色刻画,成功地将观众的情绪牵引至高潮与低谷之间。
斯派克·李保留了原作的暗黑风格,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文化解读,将这个复仇故事置于美国的街头背景中,使其叙述更贴近西方观众的情感体验。
然而,影片的核心——复仇的循环和人性的阴暗面——是普世的,超越了文化界限。
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剪辑节奏紧张,音乐与场景的配合又增加了悬疑感。
乔·杜塞特的转变从一个醉生梦死的男人到一个铁血复仇者,不仅仅在肉体上的重塑,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层面的重建。
这种转变,伴随着一系列的暴力与血腥,但也不乏对人性深处的剖析。
《Oldboy》是对复仇主题的一种挑战和重新解读,它问世界何为正义,何为宽恕。
乔的故事激起了观众对复仇冲动的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对这种冲动后果的深思。
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深渊、记忆的迷宫和人性的双刃剑的寓言,它将留给观众深远的思考。
(完)欢迎关注公众号——瓦库影视,有感情的阅读电影
肉体精神双摧毁——《老男孩》
今天介绍一部美国翻拍电影《老男孩》。
片名Oldboy (2013),别名原罪犯 / 复仇(台)。
这部2013年的美国电影翻拍自2003年的韩国同名电影《老男孩》。
其实当年我看过韩版《老男孩》时,斯派克·李的美版《老男孩》还没消息。
后来听说斯派克·李翻拍了《老男孩》,也并没有多少想看的欲望。
因为一般来说,翻拍的作品很少有能够超越原著,绝大部分都是依样画葫芦,往往只拍出了形,而没有拍出神。
时隔多年,美版《老男孩》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原因很简单,因为大火的《复仇者联盟4》的几位演员均在《老男孩》出现过。
当灭霸一脸蒙圈地对绯红女巫说“我不认识你”时,观众们纷纷表示鄙视,真的是提上裤子就不认人了啊。
在美版《老男孩》中,灭霸扮演者乔什·布洛林担任男一号,绯红女巫扮演者伊丽莎白·奥尔森担任女一号,两人有一场激情四射地爱情动作戏份,没想到仅仅过了六年,乔什·布洛林就能说出如此“冷漠”的话。
除了这两位《复仇者联盟4》绝对战斗力担当,《复仇者联盟4》中的神盾局局长扮演者塞缪尔·杰克逊和螳螂妹庞·克莱门捷夫均在《老男孩》中担任重要角色。
别看螳螂妹在《复仇者联盟4》里面人畜无害,她在《老男孩》中可是一个莫有感情的杀手。
撇开影片外的闲扯言归正传,美版《老男孩》几乎完全复刻的韩版《老男孩》,剧情设置上做到照搬照抄。
男主角乔·杜塞特Joe Doucett莫名其妙地就被人绑架囚禁,连着囚禁了20年后,又被莫名其妙地释放。
期间他被栽赃陷害成杀人凶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谓惨绝人寰。
憋了一肚火的乔重获自由后,唯一的事情就是找出事件真相,同时还自己一个清白。
韩版《老男孩》男主角吴大修吃了20年饺子,美版《老男孩》乔也吃了20年饺子。
韩国人吃饺子比较容易解释,美国佬顿顿吃饺子就显得有点儿太懒了,宁可把囚禁地点放到唐人街,也不愿意把饺子换成汉堡。
可能斯派克·李也认为好吃不过饺子吧。
韩版《老男孩》最令人称道的一段戏就是在过道里的一段长镜头肉搏,美版《老男孩》则完全保留这个优点,同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过道长镜头打斗,其中连后备中刀都如出一辙……
总体来说美版《老男孩》血腥程度高于韩版,但感情的细腻程度不如韩版。
《老男孩》在体现血腥变态方面,美版采用更加直接直观的方式展现,就像老美的B级片一样,简单粗暴。
将血腥镜头赤裸裸地放到大荧幕上,不需要太多铺垫,直接上血浆完事。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版《老男孩》对角色的折磨不如韩版。
韩版《老男孩》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吴大修为了保守秘密而剪掉自己的舌头。
乔除了痛苦地活下去,似乎也没有过多自残行为。
其实减去舌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呼应情节。
当年吴大修就是因为乱嚼舌头造成惨案,现在剪去舌头算是自己方式的赎罪。
正所谓祸从口出,一句无心之言很可能对别人造成重大伤害。
全片颜值担当奥妹《老男孩》的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好人,除了蒙在鼓里的可怜玛丽。
艾德里安家族的最恶行为并不能成为外人犯错的理由。
乔原本就是校园霸凌人物,喜欢欺负新同学,长大后喜欢勾搭人妻,也并不是什么正义之士。
遇见错误行为,他可以选择阻止,也可以选择沉默,但恶意传播就有点过分了。
而艾德里安在发生家族惨案前,并没有对外人造成伤害,后续行为只是他用有钱的方式进行变态报复。
但是这里并不是比惨比坏的比赛,不能因为自己经历过不幸,就要将不幸无限制地传播。
最终杀敌一千字损九九八,落得两败俱伤,完全得不到好处。
摧毁肉体是最容易实现的事情,一把刀、一支枪都可以搞定。
摧毁精神意志才是终极目标,需要几十年的铺垫。
有时候不知道真相,反而会更加幸福。
《老男孩》们穷尽一生进行复仇,而两位复仇者都用自己的一生做代价。
在巨大的罪恶感下,生死并不是评判胜负的标准,活着反而会遭受无尽的折磨,死去倒会省去很多心理折磨。
吴大修、乔在了解真相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与其痛苦的活着,余生都在懊悔中艰难度日,不如爽快的死去。
奇葩复仇二十年,肉体精神双摧毁。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我觉得相对于原版,这部的囚禁戏份少了,没有让我觉得压迫感,女儿在电视出现我还觉得莫名其妙,以为导演改编了。
后来女主一出现那样子根本就和电视里小时候的样子一样好嘛。
我每次都惊讶于美国电视电影找的小演员和大演员很像。
真有种是小时候的错觉。
我以为美国版会更血腥,打戏不残暴,大boss比原版还一副gay相。
这次的男主有硬汉的感觉,而崔岷植只是一副废材大叔样。
boss身边的sm女打手不如原版的大叔。
当看到boss的美好家庭→看到爸爸就脱裤子脱衣服求宠幸。。
是有多饥渴。
我还是忍不住了。
我艹。
bullshit!
简直无法比喻了,这终于是美国节奏了,没有很变态只有更变态啊。
nonono。
boss死的好不负责,还有虐男主呢,还要割舌头呢。
导演似乎用了个更加和谐的结局啊,不那么开放式了,不过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的结局。
如果我是男主我倒是也希望自己从没出来过。
在文学、戏剧和影视领域,有一种著名的情节布局方式,名为“象棋大师(chessmaster)策略”。
它的含义是,两方相对抗,其中一方如同一名技艺非凡的象棋大师,能准确预料和引导对手的每一步行动,直到令后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局。
显而易见,只有当布局者的段位远高于入局者,该策略才有水到渠成的可能。
这一设定在古典推理文学中很常见,侦探已揭破真凶面目,但苦无证据,.........
韩国原作动作戏,牛逼是渐进的。
我个人觉得韩国版,好看的动作戏就两场。
韩国版1.挑衅混混试拳脚吴大秀在禁闭室撸管也练拳。
15年的想象训练,到底有没有用,吴大秀也不知道。
刻意找小混混试拳,挨了一脚躺地上感受人世的质感和情怀,感人至深。
起身后简单几个动作,潇洒痛快。
下手不轻不重,只为试拳,并无杀意。
一个俯身飘拳便到了鱼缸前。
可见流派是轻盈技巧派。
2.走廊群战古惑仔这段长镜头动作戏无敌。
当初徐克看完,都激动的问朴赞郁是如何拍就如此杰作,有没有人受伤之类粉丝向问题。
比如吴大秀背上的刀是怎么搞的?
其实吴大秀背上无刀,那是CG特效。
在那长镜头前,朴赞郁还尝试了他熟练的花样混剪。
虽眼花缭乱,但震撼力比长镜头版本那是差远了。
接着再说贯穿各个海报的榔头。
吴大秀看到一群小弟,扔下刀子拿起榔头。
他觉得,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敌人,击倒便可,根本不需下杀手。
于是从榔头打到空手,都是务实的拳击打法,击倒便可,普通打架而已。
结果打的气喘吁吁,电梯门开,又是一群小弟。
电梯门再开,吴大秀笑着离开。
黯然昏倒在街头。
美国版1.球场力挫榄球员乔悲催,刚从箱子爬出来,就看到拿着把韩国老男孩致敬版太阳伞的女人,这就不叫暗示直接是明示了好吗!
那肯定得追啊,于是追啊追,就到了橄榄球训练场!
球员很绅士了给了乔一击青春侧拳。
可是,乔下手就是狠招,只捣咽喉就将青春少年击倒,接着撩阴脚命中前来救援的队友,再接着踩断另一位青春少年的脚腕。
这里,展现的是乔的阴狠,以及,力量。
是的,美国版老男孩,乔不再是技巧派。
而是阴险力量型选手。
在打斗中,大男人被打的飞起那是常态。
可见美国人果真不讲仁义礼智信,复仇道路上的一切,都要毫不留情的挫灭。
2.旧屋轰杀嘻哈众我一直很期待,那场牛逼闪闪的长镜头走廊打戏,如何翻拍。
好么,看到了我懂了。
美国版把长廊打斗分成了两部分,可以简单分为榔头篇和拳头篇。
榔头篇里,力量型果真够威。
敌人的击打是无效的,复仇的铁锤直接敲翻轰爆嘻哈混混。
拳头篇里,乔不光展现了威猛的拳力,还夺过小刀直接贯穿敌胸膛,球棒直接爆头。
我想,他的战斗力,此刻是胜过吴大秀的。
秒杀完一干废物,忽然有人冲过来给他背上扎了一刀,乔此时才呻吟着走下楼梯,货舱门开(不愧是美国!
一切都大!
),再来一帮嘻哈青年。
货仓门再开,一把尖刀穿胸而过。
嘻哈青年倒下,乔却爬出了货仓......单看动作戏,美版也算上成。
只是缺了细节,太过凶狠了......
《老男孩》先有韩版,十年后出了美版,我则是先看了美版。
美版叙事中规中矩,配乐加分,男主表演还是很有水准的,保持了好莱坞男星橡皮人身材的敬业传统。
演反派的男演员我看着好眼熟,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后来查了演员表才发现这哥们就是演《第九区》里被感染后变身成外星人的苦逼男主啊。
这哥们后来在《极乐空间》里演的则是彪悍的反派,真是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233。
013年的惊悚片《老男孩》(Oldboy)以暴烈美学与禁忌叙事,将复仇主题推向了伦理崩塌的深渊。
这部由斯派克·李翻拍自韩国经典的作品,延续了原作的悬疑内核,却以更赤裸的暴力与情欲冲击,撕开了人性中最隐秘的疮疤。
影片中乔什·布洛林与伊丽莎白·奥尔森的癫狂对峙,让观众在战栗中反思:复仇的终点,究竟是救赎还是永恒的诅咒?
——当自由沦为谎言,肉体便是最后的刑具。
▍囚禁20年的“活体实验”:一场精心策划的伦理核爆广告商乔·杜塞特(乔什·布洛林 饰)在醉酒后莫名遭绑架,被囚禁于密室长达20年。
期间,他通过电视得知妻子惨死、女儿失踪,自己更被诬陷为凶手。
当他在密室中疯狂训练复仇时,却不知早已踏入幕后黑手的剧本——一场关于乱伦与道德毁灭的“社会实验”。
导演以极具冲击力的长镜头展现乔的囚禁生活:徒手生吞活章鱼的癫狂、用筷子刺穿耳膜的自残、以及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正”字刻痕,将孤独与仇恨具象化为视觉暴力。
而突然的释放并非救赎,而是更高阶的操控:乔必须在五天内找到真相,否则将永远失去女儿。
▍大尺度背后的禁忌真相:父女乱伦与复仇的闭环影片的“大尺度”绝非仅限于血腥暴力。
乔与神秘女子玛丽(伊丽莎白·奥尔森 饰)的情欲纠葛,实则是复仇棋盘上的致命陷阱。
两人在雨夜酒店的缠绵戏码,以湿发纠缠与若隐若现的裸露镜头,将情欲推向高潮,却也为后续的伦理暴击埋下伏笔。
当真相揭晓时,所有感官刺激皆化为利刃——乔与玛丽竟是失散多年的父女!
幕后黑手以催眠术操控二人发生关系,只为报复乔年轻时无意揭露的校园丑闻。
这场乱伦戏码的冲击力,不仅在于肉体交缠的视觉尺度,更在于它彻底碾碎了道德与亲情的边界。
▍暴力美学的巅峰:走廊“1挑N”成影史经典影片贡献了影史留名的动作戏:乔手持铁锤在狭窄走廊单挑数十名打手。
长达3分钟的一镜到底,镜头跟随乔的喘息与挥锤节奏晃动,鲜血飞溅与骨骼碎裂声交织成暴力交响曲。
这场戏的癫狂美学,既是对肉体极限的宣泄,亦是对精神崩溃的隐喻——当乔最终瘫坐血泊中,观众才惊觉:暴力的快感,不过是另一种囚禁。
▍结语:复仇是条单行道,终点只有深渊《老男孩》的震撼,在于它拒绝提供任何救赎的可能。
乔最终选择割舌赎罪,却仍被困在记忆的牢笼;玛丽饮弹自尽,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伦理创伤。
导演斯派克·李以黑白画面定格乔的扭曲笑容,向所有观众抛出血淋淋的质问:当复仇成为生存的意义,我们与野兽还有何区别?
改编的不如原版绝望,真的显得很山寨。
已无原版那种虐心感受,和欧美人很难产生共鸣!!!
长镜头打斗那段差点没让我笑出来
看过原版的飘过。
没有韩版的好看,阴谋来得爷不够强烈冲击。
这种二十年磨一剑的隐忍复仇故事就不适合在美国文化背景下讲。
翻拍通常不会讨好,原版崔泯植疯狂的演技也确实很难超越。给本片差评的都是先入为主,不可否认新版在演员个人表演方面较原版要逊色不少,但影片完成度较好,对结局的改动也不错,算是不错的翻拍。
还是原作更给力
翻拍过来还是个B鸡、没意思
我给了韩版3星,我认为这版不如韩版,所以我给两星本身我是属于慕名而来,绯红女巫懂的都懂,但是这个情节安排和冲突完全没有韩版的剧烈,也体会不到男主的那种内心挣扎看过韩国的原版男主之后,再看这部男主就感觉选的不够好,这长相简直太像特工军人超级战士之类的主角了这感情线来的太突兀了吧,相差超过二十多岁了...这男的少说也得有45岁以上吧,女的才23岁,感情戏就像年轻人那样说来就来咩,这可能也是韩版为什么要催眠的原因?这个反派完全没有韩版的反派有魅力,韩版的反派有那种尽在掌握的感觉,也有内心的挣扎,而这版的反派只是一个工具人总的来说就是,韩版是两个人的内心挣扎,而这版反派基本就是个工具人,尤其是反派最后干脆利落的自杀,属实是没想到的,感觉好单薄啊
真的是简单粗暴哈
翻拍的什么烂玩意……就像无间道一样,与原作完全是两个水平。
肤浅
20年前的情节拖沓的如同韩剧...一些情节改编太过刻意。主角的表演功力确实差原版几条街都不止。让人失望的翻拍作品
自然不如韩国原版,但选角都还蛮合适的,小olson的头次床戏竟然以如此重口的情形呈现,美国人应该很不能欣赏这种亚洲重口吧
看来老美翻拍只能给老美看 感觉啥都没拍出来 就着急讲故事了
灭霸大战猩红女巫
翻拍的不如原版 我竟然还是看完了 手贱~
结局没想到
斯派克李太挫,完全没有创意全部照搬不说,还把原片的亮点全部抹没了.布洛林演除了板和硬 情绪起伏太差,离崔岷植的张力有一个太阳系那么远.科普雷的男二存在感太差,好好看看原版男二刘智泰,这才是真正的温文尔雅高智商犯罪.一部100分片子被改成了50分的爆米花类型片,斯派克李到底有咩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