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国动作片《血战摩苏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定级R,豆瓣评分7.7,时光网评分7.3。
这是一部精华全在结尾的带有悬念色彩的小制作动作片,影片的大部分情节是类似于《黑鹰坠落》那样的巷战,动作戏戏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眼的地方,动作戏比重也不大,在街头巷尾短兵相接的枪战。
本片是那种一句话剧透的类型。
影片以一个新加入特警小队的菜鸟警察为视角,将特警小队出生入死的任务目标设置为故事悬念,导演故意误导观众以为任务目标是铲除大反派之类的高大上正义目标,而在结尾时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主题升华——出生入死,枪林弹雨,只为能让战友回家与亲人相见。
本片的豆瓣评分7.7,在NETFLIX小制作动作片中是很高的评分了,如果不是结尾的升华,评分不至于7.7这么高,除去结尾以外的部分都是小打小闹,没什么亮点。
本片的口碑评分证明了“二八定律”——收个好尾要远比开个好头更为重要,本片正是胜在了结尾剧情的转折上,将观众的情绪在铺垫了九十分钟后一下子升华到感动。
一开始以为是讴歌美国军队在摩苏尔的战斗和牺牲,没想到剧中人物全程阿拉伯语,实际上讲述了一群在摩苏尔战斗着的伊拉克“尼尼微”特警的故事。
在满是残垣断壁的摩苏尔,伊斯兰国即将溃败,这群特警在这个档口在执行一次极为特殊的任务。
影片开始,一名年轻的警察遭遇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围攻,差点丧生,前述的特警们恰巧路过,将他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于是这个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在连续不断的突进中,特警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年轻人越来越好奇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如此值得特警们浴血奋战,在所不惜。
当特警们冲进居民楼房间的大门后,妻子和孩子出现的时候,答案一下子揭晓。
不是为了抽象的国度,也不是为了泛化的人民,而是为了营救出自己的家人,简单而有力,合理又合情。
只有家人的安危,才能催生出如此巨大的动力和潜能,让这帮热血男儿不顾一切杀入险境,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直到任务的完成。
就像特警队长说的那样,家人才是一切,代表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的未来,伊斯兰国已经被打败,等待他们的是家人的团聚和家园的重建,有了这些,历经多年战争的伊拉克才能恢复原来的模样,才有希望,才有明天。
奥卡姆飞刀 2020-12-01 10:06:53《或许这是一个快速辨别善恶的方法》天生愚钝,且身处墙内,信息闭涩,很久以来就有一个困惑:怎样划分出善与恶的边界,从而更快一点辨认出善与恶。
人之初,那有性本善这么简单,善恶纠缠,正邪交织,人之思想有善有恶天人交战,掌控自己已经很难,那又如何来辨认别人的善意与恶念呢?
这个问题哲学家能写出一屋子的书来,演说家能把大海喝干再灌满,政治家能把白忽悠黑。
但是把一件事无限外延其实是一种无能,只有破开问题找到最关键的核心才是找到答案的正确方法。
云雾缭绕中只要一点红日,一切迷惑自然消散。
一部不经意的电影,或许能成为理解这个问题的钥匙。
《 Mosul》(《血战摩苏尔》)把镜头探入以前极少能够了解的伊拉克战场。
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ISIS已经不用多说了,但它最早可是打着幸福天国的旗号的。
伊拉克尼尼微特警却没有什么宏大的口号,战友一个个倒下,但始终目标不变,计划不改。
影片中强大的爆炸场面很少,印象中那个视如珍宝的火箭弹在关键时刻成了哑弹;因为是私自行动,也不可能有炮火支援。
更多的是在废墟中一步步向前,在枪林弹雨中穿插,在信念的支撑下短兵相接,近身搏杀。
只因为真正强大的爆炸是在心中。
结尾亲情的碰撞才是最真挚的爆炸最强烈的冲击。
这就是唯一的计划:拯救亲人。
这就是核心,这就是关键,这就是一把钥匙。
将这把钥匙拿在手中,很多苦苦思索的疑问豁然明朗,很多困绕心中的迷茫迎刃而解。
或许为了加强这个印象,脑中不自觉的浮起另一件事,一件就在这几天发生的事。
某个自称学者的傻缺公开说:今年的疫情中才死了4000多人而已,死4000人等于一个没死。
刚知道这个事情,我脑子中嗡一声,然后竟然空白了一下。
一个完整的家才有多少人,明明白白4千人以上的死亡,至少几万人直接的丧亲之痛,全国人十几亿人的努力,无数的心酸,无数的挣扎,无数的痛入骨髓的伤,就在这个无耻之极的小人狰狞而得意的哈哈大笑中没有了、消失了?!
而就是这样低劣到极点的人竟然就是当今中国的学者,在随意篾视别人的生命的同时快活的收割着大笔流量。
如此邪恶的人,居然还有脸说代表国家,国家是这样的人可以代表的吗?
这和ISIS说代表天国有什么区别。
这其实就是另一把更深刻的钥匙。
如果你不是恶的本身和帮凶,不缺失良知,那么或许可以试着和我一起用这两把钥匙来分辨善恶。
左手的钥匙——不要看他的外衣,不要听他宣传的内容。
不能看到披着羊皮的就全是羊,披着羊皮的狼,是狼而不是羊。
比如披着天国外衣的ISIS实际上是罪大恶极的恐怖组织,披着国家外衣的这个傻缺实际上是个人渣。
右手的钥匙——看他的行动,认清他的真相,他的真正行动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影片中的特警没有宏大的口号,就算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的行动就只有一个——拯救亲人。
他们没有在拯救亲人的时候长篇大论扯什么理论。
而相反的,这个傻缺用他的篾视和恶毒伤害着所有死者和死者的亲人。
连人都不爱,却声称自己爱国,手中一刀刀切割着国家的肉,口口声声却代表党 和 国家。
其实似乎这些话也有点太长,那么我再试着把两把钥匙合在一起。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字:人。
人,才是本源核心。
亲人,友人,所有人。
爱护人就是善,伤害人就是恶。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血战摩苏尔)附:好久没来豆办,偶然进来,发现这么一个偏僻的小文,竟然被删掉了,只因为提到了某个傻缺。
呜呼,怪哉。
也对,这个容易与他人重名的傻缺也确实不值得被人提到,遂删去其名以傻缺代替。
这是这几年看过最好的最贴近真实的现代战争电影之一,细节满满,跳弹打到主角,巷战平移被误伤,扶着rpg,再压着rgp~等等~没有主角光环,“有的亲人被美国人杀了,有的亲人住在美国”台词也是绝……虽然有几处明显是战术硬伤,但毕竟电影嘛,总归要电影化一下……愿世界和平,这些事别发生在我们身上
看到最后才知道 血战摩苏尔 居然是华谊出品,片尾大大的王中军王中磊。
关于城市巷战的电影不多,大多是二战背景,美剧里有一些现代的,也是表现美军四等人海军陆战队的。
毕竟当代几次大规模巷战主要是俄罗斯在打,而且俄军主要手段是用炮炸毁一切。
所以摩苏尔战役的轻步兵巷战拍成电影尤为可贵。
毕竟讲库尔德人战斗的 太阳之女 最后还是野战。
90分钟的正片就是突突突,从开头打到结尾。
不剧透,但最后那一下为谁而战的升华把前面所有的血腥残酷都做了合理解释。
技术手段就有瑕疵了,全片手持,一来体现记录性和真实性,二来也为了加快节奏。
但导演在文戏上对手持机位的调度是混乱的,依旧如战争场面一般根据主角的动作在调度,有点为了长镜头而手持,剪辑师也没有加其他人物反应。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头晕而且奇怪。
这批伊拉克锄奸队的战斗队形也有点奇怪。
人物背景是伊拉克前特警,所有的队形手势都是美军那一套。
实战中也许管用,但台词里这批人好像恨死了美国佬。
包括伊朗的革命卫队,在他们眼里都是外来侵略者,而他们在为家园而战。
瑕不掩瑜。
无论华谊出于何种考虑最终将平台落在Netflix,对华谊海外和Netflix北美来讲,都是一个在内容上的翻身之作。
故事发生在伊拉克,两个警察正在圣战的人,最后在两个人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来了一支部队拯救了他们,然后男主唯一的亲人他的叔叔战死了,然后这个部队正好又缺人,然后问男主要不要加入他们,男主同意加入了,另一个警察年纪比较大了,没有加入,而且让男主考虑清楚了,最后男主和他们走了,另一个警察带着他的叔叔尸体走了,没多久部队一行人找到了一个建筑物,大家在里面休息,男主一直在问这次行动的目标是什么,但是没有人愿意去提,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发现走的那个警察开车回来了,而且丢下了一个信号弹,过了几秒钟一个自爆车开了过来,一行人里面有一个人被炸死了,男主很生气,然后他们继续往前走,在路上他们被人狙击了,然后他们成功的打败了他们,然后还遇到了一个军火商人,他们要男主一行人拿香烟和他们换军火,在他们交易的时候,军火商人那边还有一堆俘虏,其中就有那个警察,在他们相持不下,要换那个警察的时候,男主上去把警察宰了,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男主也变成了一个冷酷的人,而且大家也开始认可他,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圣战分子的老挝,然后在打败他们之后收拾战场的时候,首领看到一箱色情书,在拿走的时候触发了机关挂了,然后大家都很伤心的时候,男主要他们继续心动,完成任务,最后他们闯入了一个住宅,原来他们的目标是为了让其中一个队员和家人团聚,团聚之后大家开始变得漫无目的,然后男主问另一个队员的孩子在哪里,这次他们的目标是让另一个队员和家人团聚,男主也成为了他们的首领
很多评论着眼于第一视角战斗,战争的真实与血腥,只浅浅提到结尾的温情。
其实,这样评论没有抓住重点。
影片结尾特警队员见到自己的女儿和妻子正是全片的主旨,前面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这一幕铺垫,对无辜市民的拯救、与伊朗部队的接触,甚至端掉了一个ISIS的一个总部,这些都为结尾的一幕张本。
特警SWAT队长带着小队人马执行任务,新加入的年轻队员不断追问任务到底是什么,但队长一直不说。
这样的感情持续酝酿和压抑,直到最后一幕才骤然释放,任务居然是拯救队员的家庭,从ISIS分子手中营救被占有的妻女。
所以即便队长牺牲,一个队员的家庭已被拯救,新队员突然提出来要拯救另一队员的家庭,突出了家庭温情的力量。
私信+++qun:
看本片的过程中心里很压抑很沉重 它提醒着你在这个地球上还存在着和我们如今生活两级化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中仍然战火纷飞 仍然有很多人为了生命为了信仰为了家园在战斗 仍然有很多无辜的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炼狱中。
影片本来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再加上演员的诠释和拍摄的手法 几乎最大化的还原了现实中人们和战争的状态 影片中出现的特警队员也好 平民百姓也好 从他们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仇恨 信仰 悲苦 恐惧 更多地是对生死的麻木和对生活的迷茫 我想 我们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和平国家的人们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 所谓的那些个信仰 那些屠杀 以及处于当中的奋起抗争或者忍受的人们的想法和感受。
每当看到这种电影,不免总会觉得我们这些人对比起来,对待生死之外的那些小事也许都是无病呻吟的矫情了。
还是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和平吧 但愿几十年亦或是一百年以后,世界上不再有这种可怕的角落,如今战火纷飞的国家已经游人如织,可以自由的像全世界展现它们古老的也好新的也好,独一无二的国家文化。
那么除了祈祷世界和平,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只能是珍惜现有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人事物,放宽心胸,拥有一个大的格局吧。
战火中的伊拉克,手持摄像机拍摄的接近纪录片的战争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010年代后半段,伊斯兰国如强弩之末,控制区域只剩下伊拉克曾经的第二大城市尼尼微省的摩苏尔市。
摩苏尔当地有一支民兵武装,被称作“特种部队”,队员前身大多是当地的警察,在伊斯兰国占领摩苏尔后就一直在城市的瓦砾深处通过游击的方式猎杀ISIS恐怖分子,伊拉克联邦确认了这支部队的合法身份,但从来没有哪个官方组织声称对这支部队的行动负责,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为这支部队提供后勤援助。
电影中的“特种部队”,只剩下最后的20人左右,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时,解救了一名年轻的库尔德人警察,这名警察的父亲被ISIS成员杀害,“特种部队”接收了他。
“特种部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亲人受到伊斯兰国侵害的当地精壮男性,虽然库尔德人也不怎么安分,但当时局势下伊拉克人和库尔德人都有共同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支伊朗志愿武装,在小队被敌人无人机围困时,这支伊朗武装为小队解围。
小队用香烟交换了伊朗人的弹药,年轻的警察在双方队长的口角高潮中用工兵斧结束了叛徒的性命。
伊斯兰国站在所有哈理发国家的对立面,ISIS成员大部分都是曾经的犯罪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对伊拉克人民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引起了全世界伊斯兰国家的不满。
伊朗虽然和伊拉克水火不容,但同样是面对共同的敌人。
两方人马起初还比较友好,但当发现叛徒警察后,因俘虏的归属问题两方队长产生了分歧,口角中牵扯出两个具有很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国家划分和民族起源方面的争论,好在年轻人手起斧落,不然友军互殴在所难免。
“特种部队”小队一路进发,进入伊斯兰国控制的摩苏尔市区域,年轻的警察不知道这支小队执行的任务具体是什么,但在一路并肩作战中,他发现所有队员都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甚至队长(曾是摩苏尔市刑警)被敌人的诡雷炸死,他意识到小队执行的任务一定很重要。
最后的“特种部队”只剩6个人,他们突破ISIS最后一道防线,抵达任务目标——一幢居民楼。
当队副用藏在军靴里的钥匙打开一扇房门,队员相互配合击毙房内的恐怖分子,年轻警察才明白,小队的秘密任务,是解救被伊斯兰国控制着的还活着的亲人。
本来就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经过战争的伊拉克几十年恢复不了元气,满目疮痍的国家还没重建就在残垣断壁中滋生了一个新的恐怖组织,让这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乱状态。
而活下来没走的人,之所以一边杀人一边活着,是为了解救家人再度重逢。
那些没了家人的人,是为了复仇以血还血。
这样怀着深厚的仇恨往复循环,这个国家将永无宁日!
年轻的警察看着被解救的战友亲人,突然意识到这项任务的伟大意义。
影片的最后一句对白,是他向另一位战友说:“你的儿子离这还有多远……” 也就剩下亲人的爱,或许能让仇恨产生的仇恨不再恣意蔓延。
随手收拾垃圾这动作导演设计的太做作了,战场不能随便碰东西,尸体下都可能压着手榴弹。
还有巷口坐在小板凳上的小孩,凳子下那条电线没交代清楚,还以为是个路边炸弹呢。
救出来的母女俩看着生活条件还不错,桌上还有水果。
话说为啥跟伊朗人换子弹,摩苏尔到处都是子弹,最多的就是ak的7.62口径子弹了。
每次接敌都一样短暂、慌乱、满是倒霉的意外,永远于至少一方的措手不及中开始与结束——当美国人用中国人的钱,在北非拍一部有关中东宗教混战的阿拉伯语电影时,巷战的真面目变得如此清晰。
2.5,好闷的军事片,虽然都在说巷战怎么怎么好,但打枪上家伙的戏份属实不多,一个半小时跳字幕片尾时候我都没有一头雾水毫无波澜,更像是导演跟拍搞了个平平淡淡的纪录片,甚至还不如,因为纪录片好歹穿插旁白和采访做注释,关于穆斯林宗教战争这块我是真看不懂,还是另请高明吧
不说别的,就说那个雷吧,要是是一伙俗人进去(比如说我),那肯定招呼大家全都过来看,“诶诶诶你们看啊这是啥噢这些逼还说自己怎么圣战结果都在看这些玩意儿啊”“歪日挺会玩啊我看看还有啥”“啊呀还费那劲看啥看啊直接分了得了都挑个自己爱看的啊”“挑啥啊挑这不有筐的吗一锅端走拿回去分拿回去分”。。。然后就被一锅端了。。你说战争可怕不可怕。
拍的乱七八糟的,简直就是伊拉克版的红海行动。
……?
渣渣
伊拉克真烂。轻武器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
战斗场面非常写实,氛围营造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星:国度焦土,人物焦虑,摩苏尔的血与沙。总体上城市巷战的战斗场面贴近写实,而叙事比较克制,观影代入感不错。
微观视角看巷战很精彩,然而这是什么战争为谁而战都模模糊糊畏畏缩缩不敢说。。。
拍战争题材的电影,电影工业硬水平是不能缺的,因此想看非美国视角,纯伊拉克本土演员、对白和故事的电影就会少之又少。而本片就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一个中东版《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故事,一群不被承认的死士复仇者部队,每一颗打进恐怖分子身体的子弹都异常痛快。放弃了美式英雄的战争片看上去是如此真实,每场战斗我方必有伤亡,枪会卡壳,RPG有哑弹,手榴弹会被弹回,跑到正在开火队友前方的人会被友军误杀,一个不经意的物件也会安装炸弹埋伏杀机,看着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也会被防不胜防的冷枪干掉。可能本片文戏确实略显薄弱,但它恰好准确地站到了影视制作大敌——假大空的对面。
质感很好,剧情有点啰嗦,枪战戏不够多镜头太晃
节奏特别慢,很多男主的镜头有些不合时宜的拖沓。军事真实感很强,握枪姿势和战术配合很酷。
很真实的网络战争电影,比国产“特种兵”系列好看太多了。室内近战拍的很精彩,小伙子的近战能力瞠目结舌!伊拉克人的自强精神很让我敬佩!
创造一个没有美国没有萨达姆的新伊拉克
菜鳥青年警員加入屢戰屢失的特勤隊頗帶有Fury的意味走向, 卡瓦最後戴著遮蓋面部傷口的懲罰者圍脖也是表明其轉變和成長. SWAT隊長和聖城軍上校的針鋒相對也是頗有玩味.
真实到像纪录片,但可惜算不上精彩的电影。一开场一片废墟焦土的伊拉克把我震住了,知道那里战火纷飞,但竟不知已是一寸好地方都没有了。没有萨达姆、没有西方人、没有ISIS了,不知苦难的伊拉克人,家园现在重建得如何了?
硬核伊拉克特种小分队演绎在伊拉克废墟中为家人、为孩子、为伊拉克未来的一丝希望而战斗的故事,真实感十足,战斗场面不大但无尿点。
作为战争片来讲,拍的很不错。故事有主线,人物有特点,战斗场景真实而残酷,把伊拉克惨烈的生活状况拍的很真实。这是一部属于男人的硬核战争电影,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
这么一部冷峻的伊拉克人视角电影居然有人批评太标准、太美式,不知道是否光听了个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