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俊俏的艾利斯估计到影片最后也没能弄清楚玛德这个成年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便是少年和成年人对于爱的理解差异。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看起来就像是电影版《汤姆索亚历险记》,貌似少年历险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令人唏嘘无限的某种爱的道理:这世间存在着一种爱,值得我们为之执着奋斗,也许注定没有回报而需要放手,却仍然值得有所坚持。
玛德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那风一般矗立在河边的英姿,也不止于他面对野外世界和近乎蛮荒生活的坚强意志,而在于他对一份明白人都看得出来的没有回报之爱的执着与奋斗。
倘若我们都有爱过,就会明白这其中会存在一种这样的情况:所有人都觉得你是疯子,而只有你觉得沐浴在幸福之中。
这种情况存在的时候往往是爱得足够深沉的时候,这种爱让爱情本身极具魅力,以至于爱的人沉醉其中无以自拔。
沉稳老练的狙击手早已看出玛德爱着的那个女人并不具备靠谱的条件,甚至明白无误的用极具摧毁性的言语刺激过玛德。
而事实也证明了玛德爱着的那个叫珍妮佛的女孩确实令人忍不住想喷脏话,一个随便在酒吧里就和人表现得十分亲热的女人永远都是值得保持车距的。
可玛德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思维世界里,她是他的唯一,并且为了这个唯一的爱,他甘愿自己背负罪名,甘愿颠沛流离,甚至不惜冒上牺牲生命的风险。
导演杰夫·尼克尔斯试图用纪录片一样的镜头向我们展示密西西比河原始、彪悍的一面,在略显几分冗长和沉闷的镜头里,我们能够看到奔流不息且浑浊不清的密西西比河所渗透出来的力量。
这种河流的力量赋予了沿岸人们的生活信心,却也由此让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窒息感。
河流中的污泥和砂石以及游离不定的蛇,让河流本身变得无比强大。
但即便是河流如此之强大,玛德也并没显现出畏惧,相反,他敢于搏击河流的浪头,敢于挑战河岸的事物。
这种勇敢与其说是源自于他打小就生活在河边,倒不如说是源自于他内心的爱。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视角独特,让所有人都以为本片是以小男孩艾利斯为主角,实际上却只是借少年的角度去反映成年世界的爱。
在男孩艾利斯看来,他所认为的世界本应很简单,简单到,可以用一拳赢来一个女孩的芳心。
他所理解的爱情也因此变得简单,就是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
所以当他勇敢的对女孩表白的时候,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单纯让人为之触动却又难免产生一丝怜悯,因为这注定没有结局。
影片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当他喜欢的女孩不再接电话而和其他男孩嬉笑的时候,艾利斯伤心了。
可这种伤心并未让他真正明白大人世界的爱情。
他把他父母离异的原因归结为可恶的城镇以及河岸管理条例,把玛德对珍妮佛的执着理解为他的怯懦和不诚实。
孩子的视角对于爱情而言,永远都应该让大人值得反思。
但现实是,大人们的世界往往又不能像玛德那样只有爱情,因为还有生活。
电影本身不得不说是很优美的,这得归功于密西西比河自身的天然风光(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并不喜欢那浑浊发黄的河流),也归功于导演杰夫的镜头语言。
导演杰夫·尼科尔斯用一种近乎克制的手法将密西西比河的原始和压抑表现出来,同时又用一种隐忍的节奏将故事慢慢道来。
这使得观看本片也像坐在小艇上随着密西西比河流动一样,几乎四分之三的时间里,我们坐在小艇上风平浪静的慢慢流动着,到最后四分之一的时候开始遇上急流,节奏明快地进入整部影片的高潮。
河边木屋的枪战多少有种古老的味道,并不特别炫酷,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真实。
这也正是导演杰夫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慢慢的,有克制的运镜,隐忍地叙事,将一个男人对爱执着和奋斗的过程展现出来,接近真实,直抵人心。
影片能够如此富有价值还得归功于两个小男孩以及老狙击手的角色。
就像《汤姆索亚历险记》里一样,男孩们总是那么勇敢无畏且富有好奇心。
他们独自驾驶小船去探索未知小岛的劲头很容易勾起观众的童年记忆,不就是这样么,小时候的勇敢从来都毫无理由。
而老狙击手的存在除了给人一种神秘和敬畏之外,便是他的过往:在失去自己深爱的人之后便孑然一身的面对余生。
这种对爱的执着令人动容,由此也对之产生无限敬意。
或许,《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并不能像《爱在黎明破晓前》那样浪漫悠然,也不能像《那些年》一样充满明媚阳光,却能够在一片污泥中给人以爱的启迪。
有时候,爱是拥有,需要供养;而有时候,爱是得不到,却值得坚守。
得不到却为之执着奋斗的,没有什么判断标准来评判好坏,但谁都会知道,这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令人尊敬。
就像影片结尾呈现出来的宽阔河面一样,只要有爱,便会有希望。
PS:饰演艾利斯的男孩真是像极了“上尉诗人”詹姆斯布伦特啊!!!
My dad says"You can't count on women loving you"你不能指望女人爱你,Ellies傻傻地以为May pearl是真心愿意和他交往,一句打电话给我、一个浅浅的吻,就坠入爱河。
“I love you”最希望对方也能以同样的话回答吧。
人家姑娘根本不把你当一回事呢,一个初中生,估计毛还没长全。
男主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单方面认为)和别的男人坐在一辆车里,就冲上去打。
你怎么能这么认真呢?
也许此刻Ellies明白了他爸的话。
Mud不管被女友抛弃多少次,都会重新接受她,还要暴打一顿那个伤他的男人。
Mud说自己也是在Ellies这样的年纪,遇到那个女孩。
也许也是因为一句打电话给我、一个浅浅的吻,就认定自己找到了对的人。
要承担“爱”与“责任”。
我相信Mud的女友是爱他的,但这种爱没有足够的强大。
让她能愿意抛弃一切走向那个为她抛弃一切的男人。
Mud说“That's not true”,他不愿承认“不能指望一个女人爱你”,因为他们都陷得太深,Ellies的爸爸说的这句话,到头来还是放不下老婆,你不能指望女人爱你,潜台词就是,就算她不爱我,我也爱她。
Ellies对年长的女生动心,被Mud女友亲脸颊时好像又动心,最后成熟的隔壁女人向他招手,他又笑了。
是不是有恋母情节?
(这个我有点乱扯啊)阿肯色州,两旁都是草地的公路,坐一只小船在无人的河上游荡,一两首Country Music,美啊。
Ellis和好朋友Neck发现的一条的破船却被一个男人先占了,为了得到这条船,他们约定好他们给他食物,等到他等到朋友,他句走,船就归他们。
随着接触,他们知道Mud在等心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报仇杀了一个人,为了躲避追杀才躲到这个岛上。
但是警察在公路上堵截他,他只能走水路,所以要修船。
他说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让对爱情充满希望的Ellis答应了帮助他让船下水。
期间他喜欢的一个高年纪的女生在玩笑中亲了他,他真的把她当作了女朋友。
船修好了,Ellis按照约定去接Mud的女朋友,却发现她去酒吧和别的男人搞暧昧。
然后他帮Mud送了分手信,他自己的女朋友也只是把他的话当做玩笑。
面对所有的爱情都落空,他重Mud发火,说他是个骗子。
掉进了蛇坑,Mud不顾危险送他去医院,然后和女友做了告别。
晚上Mud 跑到Ellis床边和他告别。
谁知追杀他的人杀了过来,Mud受伤逃走,被Tom救下来,两人开着修好的船行驶在密西西比河上。
船屋被拆了,Ellis随妈妈搬到了城里,那家门口他遇到了一个爱笑的女孩。
Neck就像他叔叔说的他崇拜Ellis。
因为Ellis遇事表现的比他冷静,老练。
比如Mudde 女友第一次看他们送的信是,Neck张嘴就说:“我们已经看过了。
”他两次说“Tom 是不是Mud的爸爸?”第一次Ellis说“不知道。
”第二次他直接问Tom, 太单纯了。
Mud的女友和Toms都说Mud是满嘴谎话的骗子,也许他说的故事中真的有虚假的成分,为了骗两个男孩帮助他。
但是他为了追求10几岁就喜欢的女孩,跑遍了打扮个国家,替她报仇,甚至杀人都不惜,说明他真的爱她。
他的女友偏偏不喜欢他这号人,每次都相信人渣的甜言蜜语,然后上当,然后Mud给她报仇。
也许她真的在某个时候爱过她,但是她最爱的永远只有她自己。
就算Mud想要带她浪迹天涯,她却不想过流浪的生活。
一味付出和一味索取的人下场都是失败的。
Tom因为失去过了最爱的女人和未出世的孩子,就独自生活,我不是提倡他的做法,但是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会这样做的。
片子结尾Mud没死,Tom救了他。
还算不悲剧。
影片讲述一个别名叫玛德的危险逃犯与一个14岁少年之间不同寻常的友情,少年协助逃犯躲避警察和追击者。
影片以小男孩的视角讲成长道路上的爱情经历,Mud是他的精神教父。
他以为应该像Mud一样为纯洁的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然而却不懂爱情愈是深爱愈有折磨。
这是美国本土风情、成长电影与丧失纯真的三合一。
从头到尾的出色表现,标志着马修·麦克康纳演艺生涯的新起点。
杰克·尼科尔斯是一位大有前途的导演。
只要足够成熟,你就会知道,爱,是可以相信的,只要你真正理解爱。
14岁小男孩Ellis纯真地为了一个沧桑男人的和自己理解的父母的,自己的爱,担忧奔走,铤而走险。
他理解的爱,在电影里慢慢萌芽,成长,被摧残,被重塑。
爱不是简简单单的yes or no,也不是清清楚楚的黑或白。
Mud,爱Juniper,不想从爱她的美梦中醒来,但是也有自己抹不去的性格束缚和冲动。
Juniper,等mud,但也有躁动的需要被安抚的身体和心灵。
爱的时候,你就用力爱,使劲哭。
动摇的时候,就让它摇摆,让它流浪。
爱是一种感受,一次经历,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事,更不是一辈子。
你的性格,你的内心,你的过去决定你的爱,是一个人或是很多人,一辈子或是一阵子。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英文原名为mud,直译过来就是污泥的意思,同时mud也是片中男主的姓名。
对于污泥和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这两个译名来说,我更喜欢前者,因为本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布满污泥的河流旁的小镇上,而故事中每个人的经历与命运似乎都如同污泥般浑浊。
剧情的节奏并不算快,但在这缓慢的叙述中却轻易的敲动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神经,使得在电影结束后整个身心为之战栗。
本片的剧情故事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复杂。
十四岁的男孩艾莱斯和伙伴奈科波恩生活在一个被密西西比河横穿的一个小乡镇上,两人在一次偶然的冒险中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结识了一个叫玛德的男子。
他说他为了女友而错失杀人,现在正被势力强大的仇人追杀,因此策划和女友珍妮弗见面并私奔。
两个男孩虽然对此表示怀疑,但内心善良的二人仍然选择帮助了玛德,却在帮助过程中印证了玛德说的话。
全片围绕小男孩艾莱斯的视角展开,他就像世上所有处于那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单纯勇敢不谙世事,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与荷尔蒙。
更与处在那个年龄你我一样,以为抓住了一只蝉便能抓住整个夏天,以为看见了彩虹便能拥抱全世界,以为生活最大的烦恼无非就是完不成的作业与父母的唠叨,以为生活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下去。
那时候眼中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崇尚的感情,非爱即恨。
但却在突然某一天的某个时刻,我们才发现,一切只是我以为罢了。
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法用对与错简单概括,每个人与每份感情都很复杂并且难以真正了解。
而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我们将那一刻以及那一段历经创痛的阶段称之为成长。
污泥正是讲述了艾莱斯青春时期成长的这段历程。
成长必会带来不可回避的创痛,就像蝴蝶必须历经疼痛与苦难才能破茧成蝶一般。
艾莱斯也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苦痛。
第一次是父母感情出现裂痕,父亲想待在这个河流小镇安稳度日,而母亲却想去城市中改变生活现状,对未来人生的不同规划使艾莱斯的父母走向离婚。
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跟随母亲离开热爱的河流与小镇是艾莱斯面临的第一道坎。
但艾莱斯还是保留着心中对纯爱的那份坚持,任然相信既然相爱那就应该在一起。
秉持着这份信仰他决定一定要帮助玛德和他的女友逃离这里。
然而,这一次也出乎他的意料,在万事俱备后,玛德的女友珍妮弗逃避了,她不愿跟一个杀人犯过上四处奔逃的生活,即使彼此相爱。
艾莱斯带着玛德的分手信找到珍妮弗,看着珍妮弗哭倒在床上,那纯澈的眼眸突然蒙上了薄雾,他看不清,也看不懂,为什么明明他们相爱却不在一起。
而击败艾莱斯的最后一击是艾莱斯爱上的女孩,他以为她真的喜欢他,却发现她只当他是个小孩。
当自己的一片真心被他人践踏与嘲笑过后,艾莱斯对这个世界有些绝望了,那稚嫩的脸上透出了一分成熟的面庞。
他将一切对生活和爱情的质疑和恼火发泄在玛德身上,之后意外掉进蛇窝。
玛德不顾被人发现和自身暴露的危险将艾莱斯送进医院。
之后玛德在逃离的夜晚与艾莱斯告别,却在这时遭遇仇人的伏击,玛德为了吸引敌人枪火纵身跃入满是污泥的河流,一去不返。
在艾莱斯痛苦的嘶吼中,我明白了,这便是他成长的尾声。
该片是送给成年人一份回忆少年时期的礼物,我们在当时也许无所察觉,长大后再回顾那段青涩的时光,有点想嘲笑自己的傻气,又有点不可思议,觉得自己那时候怎么这么不“懂事”。
成熟的确要付出代价,我们在不断成长中逐渐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甚至可能成为了我们原先最讨厌的那类人,但成长就是这般叫你又爱又恨。
你感谢它给你带来了成人的规则,感谢它教会了你成熟,却也怨恨它让你失去了纯真,失去了无所顾忌的去爱的能力。
成长的利与弊一直是争论不休得不到答案的话题,但争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显得有些幼稚。
年少的我们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长大了之后,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个人认为本片关于玛德的结尾是个败笔,并不应该交代他最终获救并奔向自由的结局,这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就应该让他最终神秘下去,让这个故事有更开放的结局。
长大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就发生在一瞬间,发生在艾莱斯父母离异的那一刻,发生在与玛德诀别的那个时刻。
而我们也在这一个个不经意的瞬间逐渐成长,逐渐与属于青春的年轻气告别。
我们都曾是艾莱斯,我们都曾义无反顾的相信一件事、爱过一个人,我们也都曾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到达心之所向。
你称这为幼稚,而我却说这是青春。
男孩通过三条故事线(父母离异,Mud和Juniper的最终分手,自己那懵懂的爱情)看到了爱情的另一面从而获得了成长。
美丽的Juniper虽然爱着Mud,但她天生就是一个爱情的游牧民族。
被迫困在岛上的Mud终于和她一笑释怀。
爸爸对这个家庭的责任感承载着对妻儿的爱,即便是影片最后还是关照儿子要照顾妈妈。
影片中充满了男人对爱情的诠释,还包括那个妻儿因难产而双亡的老头。
总的来说电影描写了美国中南部,密西西比流域美国人民在城市化推进的夹缝中艰难生活的故事,通过爱情和现实的摩擦这个角度,找到矛盾的激化点,将本片推向高潮。
拍摄手法成熟稳重,平静的推进中,暗流涌动,电影配乐对影片情绪的控制恰到好处。
最后要提一下马修麦康纳。
他在2011年初到2012年中这一年半里拍了6部片子,除此之外,还有报童,伯尼,杀手乔,魔力麦克,林肯律师。
人物诠释一个比一个细腻,推荐大家都去看下。
时值奥斯卡进入到最终投票阶段,预祝其能拿影帝。
我是个直女癌,从来都是。
相对于中国的男生题材电影,我更喜欢欧美的。
不过,以前我还是比较喜欢女性题材多些的。
我人生的此时此刻,也许也像男主玛德一样,孤独的无助的,玛德的形象,满嘴谎言,自我感觉良好,总是从自己从发着想,看起来强壮可靠,其实也是孩子般容易感情用事,总是不得已制造麻烦。
他不是不好,只是还不够成熟,但是这就是他迷人的地方。
他的浪漫所在吧。
就像我们身边的大多数男孩。
总之,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更加了解男生,各式的男人甚至为他们着迷了。
其实最近,我一直在相亲,似乎遇到的男生都让我感觉情商不行,只是,其实并不需要对他们太多不必要的要求。
这也是我看了这部电影后对自身的一个让步。
其实,好多时候我不知道为啥就鄙视男生了,也许是因为我的家庭,我母亲对父亲的强势,还有父亲做事的糊涂。
也许不该怪我父亲的,其实我们都没怎么关心过父亲,男人的能力,压力,其实真的让人该疼惜的。
我曾经看过一个给身边的女人带来不好影响的男人,能让他影响到的都是他本该保护好的人,他的女儿,发妻;还好,后来的老婆看起来不那么易受影响。
只是他的人生,我无意中作为一个知情人的存在,也是叹息的,男生的际遇,男人的事业,男生是否能成功,真的好重要。
搭上一个失败的人,注定失败,这话出自汤姆,玛德对孩子说,汤姆是个杀手,即使玛德需要汤姆帮助,其实汤姆是部队的人,枪法了得,因为老婆死后隐居的。
其实汤姆是对的,他好心的骂了没心没肺的玛德不该拉两个孩子进入自己的麻烦中去。
在这电影里,汤姆表现的理智与感情是最成功的,其他男人的理智与感情也有表现,首先是父亲母亲的矛盾,叔叔与公主的矛盾,以及玛德与女友,还有孩子与高中生 的矛盾所在。
有矛盾的地方就会有成长,有结果。
玛德最后奋不顾身救了小男孩,小男孩面对新的邻居美女,枪击之夜弄破的河边小屋,汤姆出手相助。
叔叔其实知道弟弟的所作所为选择默默的帮助。
还好,最后结果还是美好的,想到一句话,所有的事情的最后,都该是皆大欢喜的,如果不是,那是因为还没到最后。
嗯,相对于女人的情情爱爱,我还是更喜欢男生责任中的柔情。
活着,真好
初看《污泥》,让我想起了《伴我同行》,讲的同样是乳臭未干,但又满嘴成人语言的躁动少年探险与成长的故事,但是与《伴我同行》不同的是,《污泥》主题更偏向了关于成人世界爱情与家庭的介入、童真与成人世界接触之后的蜕变成长等等,内核上更加的沉重,充满文学味道,又是一部深厚的南方电影。
影片中痴情的浪子,南国的少年,沉默的密西西比河等具象的符号让人印象深刻,缓慢的叙事之中,蕴藏着宽广的诗意。
14岁这个年龄非常尴尬,身体还未长成,但是心却加速的想摆脱童年,学着满嘴成人的语言,学着忧郁成熟,但是却又被排除在真正的成人世界之外,少年Ellis的忧郁来至于家庭的破裂,在父母的婚姻无耻的撕扯掉爱情的美好假象之后,家里只剩下硬生生、剑拔弩张的生活,Ellis渴望成长,渴望跳出这个局促的家,但是眼里只有迷茫,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人指导,可是这时候Ellis父母对Ellis的作用几近于失效,而莫名其妙的,Ellis把这种情感需求转向了偶然认识的逃犯Mud身上,Ellis感觉Mud似乎和镇上的凡夫俗子不一样,开始接触他,而恰好Mud是个痴情的浪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奋不顾身,杀了欺辱自己心爱女子的人,这段“传奇式”的梦幻爱情,几乎是Ellis心中最完美的爱情吧,这自然而然的扎根在成长期的Ellis身上,Ellis认为这种奋不顾身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心生憧憬,认为Mud是个真正的男人是个英雄,潜意识中把Mud当成了某种榜样,不余余力的与同伴游荡于沉默又充满生命力的密西西比河上,千方百计的去帮助Mud。
家庭的不堪和争端让男孩更加逃避现实世界,不断的往Mud藏身的小岛跑,因为男孩把自己对爱情,对成长的最美好的憬寄托在了Mud身上,成长常有节点,对于Ellis而言,当这种憧憬破灭的时候,也就是男孩长大的时候罢。
而关于道德方面,Ellis这个年龄的男孩对于道德的衡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朴素的阶段,对于成人世界即成的道德,Ellis他们有不同的标准看待,现实生活之中的种种不堪让他对英雄的崇拜、对冒险的渴望,对完美爱情的憧憬都深埋心中,在密西西比河沉默奔腾的河流之中,南国的少年重复着成长的故事,影片用较为诗意的方式讲述了这个很南方的故事,缓慢但是不冗长。
很快少年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Mud也计划着带上自己心爱的姑娘远走高飞,Ellis从最初只是单纯的冒险行为,到此时真心不余余力的帮助Mud完成他的计划,精神榜样的作用让少年似乎找到了成长的方向,剧情至此开始缓慢的掉入另一面,没有急转直下,而是一点一点缓慢的把爱情的假象打破,似乎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导演杰夫•尼克尔斯不露声色的捅破了这层薄薄的假象,最终少年发现这些所谓的“爱情”都是假的,都是不堪一击的,他愤怒的扑向Mud,大声斥责这成人虚伪的谎言,愤怒的指责Mud也不过是这小镇的凡夫俗子之一,这些破灭的憧憬,成为了Ellis成长的祭品,沉默壮阔的密西西比河见证了这一切,在密西西比河边长大的孩子,一生的重要蜕变都将染上乡土的气息,杰夫•尼克尔斯对密西西比河不动声色的描绘更增添了此片的魅力。
在成人世界的残酷洗礼之下,Ellis的成长之痛,隐隐浸染了影片,在沉静缓慢的叙事之下,这种感觉更加的浓厚,平静缓和之中,孕育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复杂的情感。
影片最后,少年向对新来的姑娘露出微笑,而Mud也在密西西比宽广的怀抱中驶向大海,一种宽和的力量给影片留下了最终的注解。
影片以少年纯净的视角看待这个未加掩饰的成人世界,情感不加修饰真挚动人,充满感染力,另外Mud与Ellis的忘年之交算得上是此片为数不多暖色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纯粹平和,与影片中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种种格格不入,但是真是这种格格不入,方才是一路下来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痴情的浪子,南国的少年,沉默的密西西比河,这一切都似乎在澄净的诗里,又仿佛这一切都在浓厚的现实之中。
又超了。。。
片子7分,给4星。
献给如此美丽,如此平静的密西西比河。
这河太适合拍慢电视了,倒数第二个镜头我能看一天。
总觉这篇得几年前就看过,就连《mud》的片名字都如此熟悉,可是一看是2012年的,大概是记忆出了错。
片子讲了三段爱情,三段放下。
就像许廷铿歌名《我的离开也是爱》。
小情圣的爱情观得到提升,理解了父母。
喜欢这种不让人绝望又能让人领悟些东西的片子。
片子里的爱情尽管都已分开为结局,但却不是告诉你不要相信爱情,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解释爱情。
感觉应该会适合刚失恋的tx观看。
mud在楼下微笑着挥手跟女友道别那幕有点小泪目。
然后。。。
总觉得小短毛对小情圣有着深沉的爱。
中二病也要谈恋爱吗?
影片很粗糙,两个小男孩的表演非常好,加上一个长不大的大人,所谓的爱情都是男人不同年纪时的幻想,另外你得忍受很长的铺垫。
比較喜歡neckbones這廝。還有dirty three。
尴尬😓
最喜欢的少年电影,但是理解不了剧中各个人物做事的动机和方式,但是看着真别扭,即便披着少年成长的外衣
爱情是从失去中成长,又从成长中得到自由
too artistic to awake
一小孩眼中的爱恨情仇,马修真的蛮酷的,小孩子很凌厉
南方的片子感觉很不一样
意外感动到,痛诉遭蛇咬冲向医院一段相当感人,全片情感高潮,后面反而显得刻意;比存身和猎枪好很多;南方风情配合慵懒乡村音乐,一曲难忘大河恋;孩子视角的纯真感情,虽然现实中夭折,但也改变了彼此;主配角均非常出色,四星半。
怀旧的光影带入童年往事。爱情、女人、责任究竟是什么?是可以为之奋不顾身,还是会被毁灭?开场阴郁诡秘,以开阔阳光结尾。故事颇有《远大前程》和《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味道。
Mud是主演名字,谁直接翻译污泥的晕。中规中矩,反正我觉得无厘头,没被打动!两个14岁男孩谈爱不爱的,有点接受不了!为了帮逃脱命都不要,至于么?
有点拖拉
三段感情呼应成章,爱的世界里哪有什么谁对谁错
从多种位面看男人的情感欧~
一条河流,三段破裂的感情,成长里没有涅槃,只有放下。
写实手法遭遇浅薄着实难看。人物疲软。平。
今年十佳之三 非常好看的美国独立电影 后摇配空镜 故事起承转合张弛有度 未成年视角+成长主题 严肃的青春片 应该有机会入围奥斯卡吧 导演1978年出生 值得关注下
对于country life就该多给landscape 视角总是狭窄 有一种踢腾不开的感觉 至于情节 毫无吸引力
至少要比前作存身的假大空好太多,流畅饱满而兼具十分强烈的个人风格。两个少年虽不是美型,但小雀斑看起来还真是萌到家。感动不至于,但传递的感情接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