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静寂的鼓手(台)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金属之声》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金属之声 剧照 NO.2金属之声 剧照 NO.3金属之声 剧照 NO.4金属之声 剧照 NO.5金属之声 剧照 NO.6金属之声 剧照 NO.13金属之声 剧照 NO.14金属之声 剧照 NO.15金属之声 剧照 NO.16金属之声 剧照 NO.17金属之声 剧照 NO.18金属之声 剧照 NO.19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金属之声》长篇影评

 1 ) ”金属”之声

以为会是非常嗨的摇滚乐,没想到是个自我最求和救赎的过程。

金属之声又是大鼓的金属乐又是利用类似扩音器产生的声音,电影名不错双关。

其次在剧情里面前半段甚至大部分是非常通俗的拯救心灵的过程,然后重回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行。

但是有个x因素就是她女朋友,他女朋友本身家境优厚,但是因为想反抗父亲就离家出走了。

跟随着男主一起巡唱。

然而就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她(男主女朋友)在回到自己的父亲身边之后,变得温顺了,变得与上层阶级的人进行客套的聚会和交流。

当男主发现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了。

他走到路边,才知道要接受真实的自己,为什么想拼命做成”正常的“自己,为什么听不见就是残疾,也正是因为这个反套路的结局,才不让这部电影落入俗套。

结局让我想起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区别,一个热血青年,一个平稳,安静只想过正常的生活,难道老了就会这样吗?

并不是一个热血青年可以一年之内变成稳定老人,老人也可能一直如此充满热情和激情。

只不过是因为大部分的老人经历了更多的酸甜苦辣的事情罢了。

 2 ) 好一部聋人互助会宣传片

往大里说,这是部关于(突然)失去、(急切)找寻、和(最终)放手影片。

往小里说,这是部聋人互助会的宣传片和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抵制片。

可以想象这种探索心灵之旅的姿态会很受影评人推崇(烂番茄97%)。

不过我这个搞科研的怀疑论者只能表示不以为然。

“聋哑人不是残疾人”的信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和减少社会的歧视,这我承认。

但因此就应该拒绝医疗救助吗?

追求平静就一定比追逐理想高明吗?

那种没收手机不让上网的大家长式做法很容易变成邪教好吗?

菜鸟导演和他弟弟教科书般的音效处理让我们对失聪的男主(以及其他听力障碍人士)更能感同身受,值得点赞。

英国小生Riz Ahmed自己也玩音乐,不过主要是嘻哈和说唱。

此次演一个重金属乐队鼓手想必不是难事,但花了八个月学手语还是精神可嘉。

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是最好褒奖。

 3 ) 残缺的万应之道

大量引入的第一视角视听感受,使人代入性极强,仿佛身临其境,看着难以置信的突聋降临之始,他暴躁的反抗以失败告终,又在经历令人心碎的离别后,日渐温和地走入友爱的听障社区,再到为了爱情孤注一掷接受手术,却发现正常的生活已经全是奢望,世界尖锐嘈杂,美妙的歌声也变得刺耳,最终不堪其扰,拔掉人造耳蜗,开始主动接受绝对的安宁。

自始至终,我无所选择,内心备受冲击,与角色一同揪心、窒息、绝望。

恍然意识到,哪怕仅仅是“正常”的身体和生活,都是一种莫大的恩赐。

突如其来的残缺实在太残忍,最难的是如何接受无法失而复得的人生。

不止是听力,人生还充斥着各式各样珍贵的逝去,在无法实现失而复得的理想之际,学会和自己讲和才是万应之道。

既然无法再选择廉价的幸福,那就接受高贵的苦难吧。

当然,我也知道远远没有说起来这么简单,轻飘飘的“接受”二字后,有多少次崩溃的发问“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我偏偏这么不幸”。

对于没有信仰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仍然似乎难以回答,处境也难以接受。

影片里用听障社区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社区的理念很有意思,也有普适性。

困境无时且无处不在,不要把失去当成缺陷,要视其为生命不同阶段的新体验。

推之四海,或许,以相同的信念构筑起牢固的信任,围绕以充沛的集体友爱与支持,再辅之以自己葆有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敏感,破局会变得容易许多。

 4 ) 坦然面对一切,不再纠结

(此文由手语讲述翻译成汉语)我用手语讲观后感,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想尝试这样的想法:先打手语再转写成文字,可以比较一下手语讲述和文字写作有什么区别?

对我这样的听障手语使用者来说,是哪种表达方式会比较自然?

前些时候下载了《金属之声》电影,一直忙着没有时间看。

直到一位好朋友催着我要好好看这部影片,我朋友和家人都支持我植入人工耳蜗。

于是,我终于找个时间好好看《金属之声》,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故事。

我结合个人感受用手语讲述的观后感可能有些剧透,本人经历和感受比较特殊,读者们可以自行决定是看不看。

一开始就描述一位主角……对了,我的手语讲述为什么不提主角的具体名字?

这其实是手语的一个特点:打手语讲某某是以"以貌取人"方式抓住对方的脸型、身体特征赋予手语名字,不会直接给出具体姓名(其实是因为有些姓名无法用手语直接表达)。

好了,继续说下去。

那位主角(鲁本)和女朋友(露)都是做音乐的,男方击鼓,女方唱歌,他们有自己的房车,吃喝穿住都在车里,经常到处跑,搞搞演唱会挣点钱,还卖些东西比如小礼品等等,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有一天,那位主角击鼓时候发现自己听力下降,去医院看病。

医生给他做检查,发现他听力确实下降,不能再恢复到正常水平。

主角急切问医生,能做什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听水平?

医生明确说他听力已不可恢复,但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维持正常听力那个状态,植入手术需要6-8万美元。

这笔数目对他来说非常昂贵,又没有什么积蓄,对此非常纠结和犹豫,要回去和女友商量。

自从他听力下降之后,女友都是先用笔写下要说的话再给他看,他看后开口说话表达想法。

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他们来说非常费劲。

主角是靠击鼓为生,零听力几乎做不了什么音乐工作,为此而烦躁,甚至脾气大暴发。

他女友跟一个聋人社区联系,希望能改善一下他的烦躁心态和暴躁脾气。

社区负责人(下面简称“老人”)也是一名听障者,因为他参加越战,炮弹落到他耳边爆炸致聋,但保留了之前的说话能力。

老人说主角可以去社区适应失聪生活。

老人跟他交流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屏幕能够显示老人说话声音的内容,这样他能看文字了解对方想法,省去笔谈麻烦。

那个设备并不是自动语音转文字设备,是美国很早就普及的人工速记设备,人工速记员在幕后听着讲话人的声音快速打字,输入的文字会有所延迟,但比较准确。

老人给他提出一个要求:入住社区,一不能用手机,二不能上网,还要呆很长时间。

最后,她女友租了一辆车回家,只留下他孤独一人在社区里。

在社区里聋人们聚餐的时候,他们彼此用手语交流,有说有笑。

他在当中什么都听不懂看不懂,感觉很孤独。

后来他虽然学会一些手语,仍然感到不快乐,孤独感始终伴随着他。

老人找了一个备有纸和笔的房间让他单独待着,并教给他一个法子:如果无法平静,就用笔写下心情,这样可以慢慢找到一个平静时刻。

主角尝试多次,始终无法接受,不断回忆着和女友相处的那些美好时光。

后来他下决心变卖心爱的房车以及乐器、生活用品,悄悄地去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可是还没等手术伤口愈合,他又希望能够赎回那辆房车,于是回到聋人社区找老人希望能借一些钱,老人拒绝了他的请求。

老人意味深长说聋人社区本是给失聪的人们一个平静,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聪事实,这是他们和社区的重要信仰之一;主角却不能接受这一切,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将导致他们的信仰消失。

最后,他黯然离开了聋人社区。

老人曾提到他的手语名字是"猫头鹰"。

猫头鹰象征不安,正好符合他的心态和性格。

等到人工耳蜗开机一段时间后,他找到女友家并住几天。

女友家里开了一个朋友聚会,他此时发现带着人工耳蜗一对一说话能听清楚,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却听不清别人说话,这正是人工耳蜗的局限所在,即使最好的人工耳蜗并无法恢复到正常人听力。

他终于明白昔日时光不再回来,当和女友相视的时候,他心里流泪流血。

等女友睡觉的时候,他一个人又悄悄走了。

他无目标游走着,周边充满乱七八糟的声音。

他找了一把长椅坐了下来,望着眼前的一切,嘈杂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最后他拿下人工耳蜗体外机,此时此刻他竟然感到了一段平静,正是社区那位老人所希望他的那样……我也是聋人,跟他不同的是小时候就因为发烧打针致聋,第一次入读聋校,初次看到同学们都用手语交谈,又害怕又好奇。

后来因为年龄小,很快接受并习惯于这一切。

但聋校毕业后走进社会却发现自己无法跟正常人流畅交流,不能表达所想所要,很多时候需要笔谈,对方也需要有些耐心和爱心才能认真交流,沟通障碍重重。

幸亏科技发展很快,可以上网用文字交流,又用上语音转文字,给我们听障群体的就学就业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但是即使拥有这一切,我们的沟通障碍并没有完全消失。

正常人更习惯于用语音交流,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打电话和面对面交谈来解决的,他们甚至其中而不知觉。

我虽然是一名手语使用者,但更清楚除了专门从事聋教育或手语工作之外,正常人学手语是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根本不可能奢望他们学好手语跟我们通畅交流。

所以我们必须从狭小的交际圈子跳出去,更现实去认识这个“残酷”的美好世界,我甚至考虑过做人工耳蜗手术,从头重新开始呀呀学语……然而,《金属之声》给了我一个启示:即使戴上人工耳蜗,也永远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可以做到通畅交流。

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平静”其实就是认清失聪生活的真相,摆正自己的身份定位,坦然接受一切。

我现在可以坦然说,我是一名听障者,习惯跟聋人同胞用手语交谈,和正常朋友手口并用交流,与领导同事用文字交流(信息必须准确,不耽误工作)……人工耳蜗手术,我到了合适的时机也会去做,但只是改善听力状况,聆听一些声音,享受快乐音乐。

谁也无法预料此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也不知道,还是顺其自然吧。

 5 ) 就差一点点回到从前

〈Sound of metal〉译为《金属之声》,它讲了乐队鼓手Ruben因听力受损,来到远离城市的听力障碍者社区学习、生活,但因自己的理念一直是想要手术来恢复听力,和社区接受听力障碍是自然的理念相悖,他毅然决然离开,并做了手术。

而手术后Ruben模糊、伴有杂音的听力,仿佛又让他回到了当初失去听力时的无助和茫然之中。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平淡地讲了人如何面对人生的变化这件事,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像Ruben一样在面临失去和变化时,想到的总是要回到从前,但我们向着从前奔跑的步伐越坚定,我们得到的结果不说是越偏离,而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面对的就只是那么一小点偏移,但它就不是从前。

然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出发,一次又一次地偏离,渐渐地,那种一小点偏移,变得越来越歪歪斜斜,直到你不再知道你当初要回到的从前是什么样子。

而听力障碍者社区的创办人Joe,接受失去听力这件事,把它当作自然,平静地生活在几乎无声的世界里,把生活风险的随机性控到了最低。

当然这只是他这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别人也可以继续去愤怒,去against the world,但其实我们越以强烈的姿态去against the world,越会发现against the world的人群中那股平静的力量有多么宝贵。

 6 ) 大家真的不知道男主为什么最后和女主分开吗?

为什么要离开?

因为爱,以及和解。

重新看1h50mins,男主和露易丝说未来两人的生活时,女主低下了头,仔细看她在做什么?

在抓胳膊。

整部电影都没有告诉你男女主到底有过怎样的创伤,但是整部电影其实都暗示了,他们两个是成瘾者。

女孩是自杀成瘾者,她在自残之前习惯性动作就是抓胳膊。

遇到让她感到不舒服或者有压力的事情时,她就会无意识的抓胳膊。

男主看见了,所以明白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

这时候有一个长达几秒的沉默,接下男主说了一句全电影最感人的台词:“it‘s ok” “what?

”“it’s ok Lu”刻骨铭心的爱也不一定是捆绑,有时候放手也是爱。

有人说这部电影过于压抑。

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很治愈。

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哪有什么双向救赎,都是自我救赎。

我遇见你,我爱上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我和你都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也与这个世界和解。

然后我们彼此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离开我会变成更好的你,那我们就分开吧,因为我也找到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式。

 7 ) 鲁本之于露:男友其实是我妈

鲁本和露的relationship非常有趣,就是我一直想描述的一种非主流relationship的典型体现:在男女感情关系内部,相较于男友,鲁本的角色更像露的母亲。

在遭遇突发耳聋时,鲁本很少崩溃,惊恐不安也是独自一人时处理消化(洗澡时)的。

一般来说接受这样的打击就需要很久的一段,但鲁本简直是迅速接受了惨烈的状况并迅速开始寻求解决之道,偶尔的崩溃也是因为和露达成不了解决方案上的共识——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影响到他和露的乐队的安排,或者说影响到露(似乎刚开始好转)的生活:露有自残旧习,也似乎是刚从毒瘾中戒断成功不久。

尽管鲁本和露同在一个乐队,住同一辆房车四处开着巡演,分享着同样的生活节奏,但我们可以一眼看出鲁本是完全围绕着露转的:他做饭、搞卫生、开车(即使聋了这么不安全的情况下也是他开,露在旁边睡觉),乐队打杂的事情也是他的(摆摊卖周边T、维护器材),但乐队的决定却是让露做(今天卖什么样的T,巡演下一站去哪儿)。

我们看到之前他提前很早起床独自准备好非常健康(还难吃)的早餐,敲鼓槌叫露起床温柔得像叫孩子起床上学。

他和露的相处方式也很有趣,有大量的肢体接触,拥抱时大范围地将皮肤贴上露,几乎想将自己整个投入露身体里,但这触碰与偶尔的吻都似乎完全不带性冲动。

之后我们知道,四年前,他是在露母亲自杀后捡到了露,照顾当时情况很差的她,让她和自己都戒了瘾走上了健康的生活,还培养露成了小有所成(离开他也有乐队示好)的主唱。

——很像个育儿有方的好妈妈吧,而且比露的亲生母亲做得还要好。

在两人刚刚步入正轨后,鲁本遭遇了突发耳聋,按此类文艺作品的套路应该是男性角色先崩溃很久再由女性角色抚慰并鼓励他面对,这次不是,聋的是鲁本,一心安慰露迅速考虑耳聋后怎么继续巡演的也是鲁本,还不知道严重性先瞒着别人然后对病情轻描淡写安抚别人的也是鲁本,稍微崩溃一下后看到露受打击又赶紧振作起来的也是鲁本。

而他不愿留在互助会并不是因为不想治疗(手术贵多了,难度也大,他倒是很积极地要做),而是怕“我不在谁来照顾你呢”,最后居然是露以自己来威胁他留下来“你如果hurt urself我就hurt myself”,即使他屈服了,也是坚持“你爹照顾不了你”“你在你爹那里过得不好你立刻回来,我会解决的”。

而他离开已经适应得蛮好的互助会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看到露没有他也能独自演出了,便惊恐万分地迅速去手术+去见露——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离开了露的原因,并不是他不爱了,也不是露不爱了,而是他发现露不再依赖他了。

现在露没有他也能过得很好,反而是想到如果和他再次上路却焦虑得挠手臂,他看到后立刻就放弃了:他意识到自己变成了露焦虑的根源。

从露的支柱变成了困扰,这样的理由使鲁本选择离开时也同样是出于一种非占有欲且不出于情欲的爱,他一直说“没关系的”“你是我的全部”“你是我的生命”,但哭得像个骨肉离巢的鸟妈妈。

这种relationship的type也不是特别少见吧,但是由于照顾者一方是个男性,就很少见了,挺有趣的。

 8 )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失去究竟是人生的残缺还是必经的过程?

换个问法,失去什么人生才算不再完整要人怜悯?

我觉得Sound of Metal在片名双关,结构互文,台词沉心的基础上,其实探讨了这个更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虽不是音乐人,但看着Riz Ahmed(Ruben)外星人一样的大眼睛,我们却依然格外心痛片中Ruben失聪后如同失去人生的执念,多多少少人都会有,只是筹码没有那么大; 互助会一样的庇护所则提供了一面完美的镜子,没有什么需要修补,也没有什么需要找回,只是人生需要学会新的体验,走进新的角色女友Lou的出现和离开也同样给出了对待失去的不同行为,当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时,救赎的方法是付出微薄的所有接纳一切,还是斩断羁绊让对方成熟面对片子尝试用Ruben两种人生观皆有的体验,以及争议性地用addiction来比喻对鼓手生涯的追求,来留白对于失去命题的答案,让观众跟着金属声走向静寂的同时,听见自己的内心,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人生即是失去,听障人士应当只是生活方式与我不同,救过命的感情终将在对方报完恩后失去羁绊。

听上去残忍,但就像歌里唱的,去挥霍和珍惜是一件事情…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9 ) 【视频】干货!《金属之声》全片解读!

陈小姐:2021奥斯卡黑马佳作现身!

全片读解!

影片是在亚马逊流媒体上的线。

一上来很猛喔,一场重金属音乐的现场演出,乐队一共就两个人,他们是影片的男主女角。

金属乐非常复杂,分好多好多流派。

短短一场戏,有几个标志性元素可能可以帮助观众迅速做一丢丢判断。

他们应该属于重金属音乐中的死亡金属乐。

这种音乐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超高速、强有力、攻击性的鼓点,另外主唱的演唱几乎不带旋律感,而是以一种近乎咆哮的方式嘶吼。

在歌词方面,死亡金属乐写的内容总是会涉及到一些极端的行为。

还有,请注意,男主角最显著的正面纹身是please kill me,切一个房车里的镜头,让你注意女主角手臂上的自残痕迹,表示她有自我毁灭的倾向。

点点滴滴均暗示着强烈的死亡符号。

这些信息都在最短时间帮助着观众建立对人物的判断。

好的导演不是用台词叙事。

好的导演就是懂得用视听语言叙事。

有观影经验的观众,要习惯接收到这些信息。

这又是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今年的奥斯卡绝对不是小年啊,新人辈出!

他们生活在一辆房车里,以巡游演出为生。

平日里两人的闲谈话题也会时不时涉及死亡,聊了以后,有些话就会直接变成他们的歌词,soulmate,很令人羡慕。

又是一站巡演,两人在做着准备工作,影片到这里,我都以为这是一支音乐题材的电影,但是很快剧情直奔主题。

男主人公,鲁本,忽然失聪了,原来矛盾做在这个点上,一个鼓手失聪了。

鲁本非常惶恐,他独自去药店咨询并迅速接受专业检查。

女友也很崩溃,决定立刻停止巡演,把他送去一个失聪人士的互助社区。

离奥斯卡颁奖日期越来越近,所以我最近集中看了大量的奥斯卡各奖项入围影片,与上一个读解视频所推荐的《thefather》一样,这部作品也拿了6个重量级提名,我记得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和最佳原创剧本。

我看了以后的感觉,这是一匹十分值得期待的黑马级的作品。

这个片子,男主和男配都太强了。

甚至让我时不时去对标那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今年,看了《father》,原本以为安东尼爷爷的影帝已经稳了,但是鲁本,演得太好了。

今年的演员奖竞争超厉害喔。

而且根据经验判断,最佳男女主最后也很有可能颁给《蓝调天后》的两个黑人主演,因为奥斯卡真正的风向标——工会奖,已经揭晓喽。

乔是失聪社区的精神教父,在他的组织下,社区无偿为失聪人士提供住所,教他们手语,组织他们互助。

突如其来的失聪让鲁本陷入绝望,女友为了让他安心留在社区,毅然离他而去。

鲁本勉强开始了他在社区的生活,导演很有耐心地细致展现了这群弱势群体在深林中的生活内容,他们的世界虽然无声,但是他们很快乐。

一个以声音为生计的鼓手,失去了他的声音,等于失去了世界。

影片经常用音效模拟出鲁本的主观听觉,让观众切身感受那种什么都听不清,仿佛被蒙在鼓里的那种感觉。

这是一种忽然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鲁本很郁闷,超郁闷。

剧作对主人公心理刻画的走向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你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这种突如其来的绝望。

乔带鲁本来到手语学校,手语学校有个漂亮的女老师,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个片子的演员真的都非常好。

思路那么清楚、表达也那么清晰的影片,难以相信这又是一个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导演耐心地展现鲁本在失聪后的郁闷,有些怪怪的乔,可以说是他的心灵导师。

他要鲁本学着安静下来。

乔在一开始就说了,这里修复的不是一个人的听力,而是一个人的心灵。

影片就此构筑起了一对矛盾,也是本片深刻的主题,到了这里你看出来了吗?

鲁本的进展是做在与孩子的一场对手戏上面,这里也设计得很好,闷闷的金属振动有点像鼓声,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为自己找到了一丝存在感。

鲁本开始渐渐与这个无声的世界交融了。

他开始能坐得下来了,可以写东西了。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很纯粹的、不带功利性的交流,其实是非常可贵的,非常温暖的。

导演处理得也很纯粹,很节制,不煽情。

乔看到鲁本的状态越来越好,提议他留在这个世界,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

鲁本忍不住又去网上找女友的视频,他疯狂思念女朋友,他想念外面的这个有声的世界。

让他重新听到声音,当代医学不难做到,只是需要钱。

鲁本变卖了他所有的家当毅然去做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

乔对他非常失望,他拒绝再为鲁本提供帮助,把他赶出了社区。

当观众第一次跟随电影声效,跟随鲁本重新获得世界的声音的时候,我也与他一样激动不已,但是他听到的始终是一个失真的世界,所有的声音都呈现出一种尖锐的金属质感。

鲁本飞到法国,找到女朋友的家。

女朋友其实是富二代,不得不离开鲁本的她,回归到了布尔乔亚的生活中。

当天刚好是女朋友父亲的生日party,昔日的重金属女王不再嘶吼,而是唱着忧伤的法兰西香颂,曲调与歌词都暗示了两人情感的分道扬镳。

两人分手的戏也处理得隐晦而含蓄。

女友的造型变了,她从前染白眉,长发及肩,手臂上遍布伤痕。

如今她活脱脱适应了白富美的新角色,俏丽的短发,漂亮的眉毛,不再伤害自己,讲优雅的法语,唱香颂。

他们曾经那么要好,无话不谈,空气在他们的交流时不会冷却。

但现在,他们已不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一场高明的分手戏,其实不需要太多。

能懂的观众可以懂。

鲁本离开了女友家,他在街上坐了下来,看到一群孩子。

他开始思念失聪社区的孩子们了。

影片的结尾处理得非常非常高明。

教堂的钟声传来,在鲁本听来,仍是刺耳的金属之声。

他终于,主动摘下人工耳蜗……世界忽然安静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其实一直在说,不能这样结束,我靠你这样结束我抽死你鸭。

影片,结束了。

眼前一黑,我又一次体验了被一脚踹下山崖的感觉。

从6个奥斯卡奖提名可以看出,这匹黑马处女作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看点,也是影片极大的优点。

技术层面,影片的剪辑、声效非常出色。

影片的对白量不大,因为是描述一个听不见的世界,所以要靠镜头来讲故事,出色的剪辑让叙事很清晰,人物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

声效很用心,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境遇。

两个表演奖的提名是对演员的充分肯定,男主是英国演员,也是一位说唱歌手,生于198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

鲁本这个角色在表演上很有难度,镜头数量多,几乎整个影片是他的独角戏,大量内心的激战,深沉内敛的情绪处理,他太棒了。

男配在饰演一位古怪的心灵救赎者时,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寥寥几场谈话戏很见角色性格,据传他自己的父母就是失聪人士,所以他流利的手语很可能源于真实生活。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关涉弱势群体,但是,如果导演把重点做在对他们给予同情,那就真俗了。

他们,不需要同情,需要同情的过得猪狗不如的是我们啊!

如果,这部影片仅仅只有简单的一个鼓手失聪的故事,它是不可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

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我觉得是一匹黑马,是因为在一个失聪的表层故事下,我又一次看到作者探讨了困扰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永恒的问题。

那就是,科学技术的昌明,真的能带领人类前往更美好的家园吗?

其实,这部视听语言极其朴素的作品,探讨的问题与炫目的英剧《黑镜》,和我读解过的美剧《西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

影片中指代科技的是现代医学,指代精神家园的是林中失聪人士的社区。

现代医学,尤其是西医,哪里不好医哪里嘛,对吧,哪里坏了换哪里,几乎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上帝,而科技这个“上帝”究竟会把我们带去何处?

我生活在上海,以中国现在的国力,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所出产的文艺作品,怎么能不去触碰人类共同的痛点命题呢?

不知道托了谁的福,还真没有。

只看到新外滩滨江带多漂亮,房价有多贵。

所以,难得出一两个娄烨,探讨都市现代性,不容易啊。

西方最前卫的影视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均是指向这个主题。

因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可以说就是西方当代哲学的核心中的核心。

对于这部影片的理解,我觉得可以借用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应强调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失聪社区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貌似回复到了一种前现代的纯粹和美好。

然而鲁本强烈的要回归正常生活的欲望还是促使他倾家荡产拥抱了现代医学,将科技奉为上帝的他,却永失所爱。

故事的走向是一种作者态度,是意识形态,是创作立场。

最后,街上的孩子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交往关系,头顶的教堂钟声指向的是精神世界,是信仰,是家园。

这部作品好就好在,提出了思考,但并没有尖锐的批判性,导演只是让鲁本摘下了耳蜗,在影片的最后,重新思考他的人生抉择。

所谓“金属之声”,象征的正是这个物质世界露出来的本质材料。

这个本质,真的是我们想要去往的方向吗?

 10 ) 失聪与重金属的碰撞与融合

《金属之声》是一部由达里尤斯·马鲁德执导,维果·莫腾森和艾莉森·托尔曼主演的电影。

该片以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为主线,讲述了主唱鲁宾因听力问题逐渐失聪,最终在乐队成员的帮助下,找回自我、面对困境的故事。

电影通过鲁宾的视角,展现了失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挑战。

在音乐的世界里,鲁宾是舞台上的王者,他的嗓音犹如金属般锐利,充满力量。

然而,当听力逐渐丧失,他开始感受到与世界的隔阂。

这种隔阂不仅来自于外界的喧嚣,更来自于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影片中,乐队成员与鲁宾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也伴随着冲突和误解。

当鲁宾陷入困境时,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音乐和陪伴,帮助他重新找回自我。

这种情感纽带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友情的真挚,更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

《金属之声》还探讨了听力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听力问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障碍,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

鲁宾在面对听力丧失时,经历了从困惑、挣扎到接受、克服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更让他学会了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电影中的音乐元素也是一大亮点。

重金属摇滚与失聪的主题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音乐在电影中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的慰藉。

通过音乐,鲁宾与观众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金属之声》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感动的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失聪与重金属的碰撞与融合,通过情感的纠葛与音乐的渲染,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与珍贵。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思考了听力问题对个体的影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勇气和坚韧的力量。

《金属之声》短评

三减一星 因为那个互助会太像河北高中了 切断联系追求所谓的平静 排除异己

7分钟前
  • 要一个黄昏
  • 较差

今年颁奖礼又一部惊喜的导演处女作。并不是摇滚音乐人的传记题材,而是讲述意外失聪的音乐人如何克服内心骚动,接受面对现实,与残疾缺陷和平共处的故事。声音处理令人眼前一亮,真实展现出听障人士的困境,而男主角的表演更是令人信服和难忘。

11分钟前
  • 罗宾汉
  • 推荐

6/10。原来摇滚只是一个背景设定,全片关注点在失聪人士的生活方式上。社区也许对男主来说是“乌托邦”,但他心中仍有坚持的梦想。离开女友,放下助听器,他在接受一个全新的自己。

13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声音的处理挺好的,整个过程终于释怀还是能感受到平静。

18分钟前
  • 楚小葵
  • 推荐

烂片! Riz是好演员无疑 戴上兜帽瞬间变混混了

20分钟前
  • 我也不在乎
  • 很差

“大流士”导演的处女作。不纠结事业线也不纠结感情线,主题是探讨一个人如何对待突然降临的不幸。聋人社区的态度是处之泰然,坦然接受,主角的鼓手职业和有个富家女歌星伴侣决定了他选择不惜一切抗争到底,要回归“正常”。最后摘下耳机仿佛是悟到了在社区中没学会的“寂静之境”,接受不完美之路虽然还长,到底迈出了第一步。各种声效的设计和剪辑很用心,在主角和旁观者之间频繁切换,有效推动叙事和表达。

25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还行,对于声音的处理相当值得称道。难的不是接受失聪后的世界,而是接受失聪后的自己。世间嘈杂纷纷扰扰,何处寻得一方净土?如果一切无法回到当初,放下执念或许才是出路。

3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力,你不断挣扎,试着去挽回自己的听力。可你当再次拥有“听力”时,自己听到世界已经不是当时的世界了,于是你拔掉助听器,整个世界彻底从内而外的宁静。

34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除了毫无惊喜的声音设计之外没有任何亮点,甚至包括这种声音设计也在一、三人称中反复切换,让我感受到inconsistency. 卡司比起原定也不怎么有说服力。拜托影评人不要尬吹了

35分钟前
  • megaclubdiolis
  • 很差

莫名其妙又平庸至極。一時不知道是這個更爛還是nomadland。

40分钟前
  • 667DJP
  • 较差

除了聋人社区里的内容以外,我觉得影片中最出彩的地方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两人在极其有限的影片时间里用非常丰富的细节讲了一个其实很复杂的背景故事,正因如此,两人最后的结局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带来惊人的情感力量。

45分钟前
  • James Cool
  • 推荐

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透过鼓手执着的人生追求和真实又绝妙的角色成长来体现,隐忍却动人。表演和音效都是极佳的水准。

46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推荐

#2021上影节# 这部片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男朋友的选片能力

47分钟前
  • wzy
  • 较差

没意思啊,最佳音效奖,但是讲述的是失聪的故事啊,所以是模拟失聪音效做得好吗?剧情各方面也意思不大啊。。。

52分钟前
  • 左手玫瑰右手枪
  • 较差

鼓手突然失聪,原因是吸毒和酗酒,那我就放心了。

56分钟前
  • 私房歌
  • 较差

平平无奇,患难情侣哭泣相拥在夜里说着彼此拯救的那些话。恭喜男主找回了或是找回了一部分他当丢失了的重要东西,但爱意也像听力一样有时候特别的刺耳。

60分钟前
  • 三桥
  • 较差

在自我妥协中抗争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北影节双井ume,绝对适合大银幕而不适合别的地方看的电影

1小时前
  • 摆摆手
  • 推荐

不是喜欢的电影类型

1小时前
  • Jencese
  • 很差

海报挺好的

1小时前
  • fxxx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