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我要在我爸妈的帽店工作。
”店主:“最近帽店周年庆很重要,你别添乱,先送你回家。
”女主跑回来,不顾帽店的重要场合,只一个劲问:“我要找我哥。
”店主:“你知道我花了多少力气才维持住你家这个帽店吗??
”女主:“我不管,我要找我哥。
”店主:“你哥很危险,你还是来帽店老老实实工作吧。
”女主:“什么鬼帽店,我要找我哥。
”(??
excuse me??
这不是你一心要来工作的你爸妈的帽店吗??
)路人甲/乙/丙/丁:“你哥是恶魔,他待得地方很危险,你别去。
”女主:“我就要找我哥。
”在经历了差点被强暴以及各种猜谜之后找到了她哥,发现她哥真是个凶徒,杀人放火。
女主:“卧槽!
你放我走!
我要回帽店!
”然后杀了她哥跑回了帽店和店主说:“我该听你的,我哥真的凶。
”店主:“那你好好在帽店工作准备皇室的订单。
”所有人都在赶工,女主还是不好好干活整天瞪着个眼木着个脸乱跑:“我要去找真相,你对帽店的女孩们做了什么??
”店主:“你听我的,别去舞会,好好做帽子。
”女主:“卧槽,你贩卖你的店员给皇室干肮脏的事情,我要拯救她们,我要代她们去!
”到了皇宫人家还没多过分的事情,想给她喝杯水(大概是迷药),女主就炸了,然后被人锁了起来。
等帽店老板带着真的选中的店员来了,店员进去献身了,女主毫无波澜地跟着店主回去了。
WTF??
那你闹这么一出是干嘛??
你不是要救帽店的女孩们吗??
你不是要自己献身吗??
你是来体验生活玩一下不高兴了就回去了了吗??
然后帽店老板把她送回自己房间还找医生来看她。
突然一个小工把她门锁上了,她就掐指一算知道她哥的手下要来冲击帽店了,疯狂捶门要小工警告店主。
小工不理她,她就自己从窗户跑出去了。
我特么以为她要自己去警告店主了啊!!
结果她又跑回她哥的大本营了!!
然后跟着凶徒们来到了帽子店!!!
店员们在她眼前都被蹂躏致死,店铺被烧了,店主被杀光了。
她就默默逛了一圈走开了。???????
我看了俩小时看了个这玩意儿,除了满头的黑线和问号我特么还能说什么???
别跟我来什么象征着帝国余辉文明夕照女主是旁观幽魂那一套,隐喻了不起吗?
有隐喻就不要讲故事逻辑了吗?
要做这样表征和比喻有很多种讲故事的方式,反正我不喜欢导演拍出来的这种。
画面和服化道是毋庸置地美,但也弥补不了其他方面啊!!
有豆友说女主不仅长得像Emma Watson连演技都像。
如果不是导演故意安排的,就凭她在电影里的表演约等于没有演技,比Emma Waston的演技都还差着呢!
我特么从头到尾就没怎么看出她的心情和表情有什么变化,倒是很符合所谓“游魂”的比喻呢┓(´∀`)┏
在得奖首作《索尔之子》以破格观点呈现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后,拉斯洛·奈迈施将深焦镜头再推前,凝视一战的世道崩塌。
神秘孤女爱丽丝来到布达佩斯,欲在亡父创立的帽子名店求职竟被拒门外,由此开展一趟追寻兄长恶魔幽灵之旅,重回过去,揭开家族的隐藏真相。
延续前作风格,长镜紧随爱 丽丝穿梭暗黑时空,聚焦局限观点、狭窄视角,如梦魇般朦胧影像的压迫感袭人而来;以家族老店残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殒落。
我喜欢这部戏,啦啦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哈哈哈在得奖首作《索尔之子》以破格观点呈现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后,拉斯洛·奈迈施将深焦镜头再推前,凝视一战的世道崩塌。
神秘孤女爱丽丝来到布达佩斯,欲在亡父创立的帽子名店求职竟被拒门外,由此开展一趟追寻兄长恶魔幽灵之旅,重回过去,揭开家族的隐藏真相。
延续前作风格,长镜紧随爱 丽丝穿梭暗黑时空,聚焦局限观点、狭窄视角,如梦魇般朦胧影像的压迫感袭人而来;以家族老店残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殒落。
我就着“电影美就值”的想法走进了电影院。
可惜,只有几幕称得上美丽:定格的开场,荡漾的水波。
更多时候,摄影机只是在摇晃中呆呆跟在女主身后,机械、凝滞,并非传统叙事的节奏,也非情感流动的节奏。
或许从女主抬起头开始,镜头就执行起监视器般的任务,既没有时代,也没有空间。
女主大胆偷窥伯爵夫人的秘密时,本可以有关于堕落关于腐朽最绮丽深刻的描写,而镜头,只是坚定站在女主身后贯彻自己的理念,仿佛女主的内心和脸一样僵硬麻木,眼睛不会转动、不能聚焦。
如儿戏般闯入王宫,闯入驿站,依然一样的麻木,不知该怪演员还是怪别的什么,所有表达都是软绵绵的。
文明,权色,革命,所有概念的表现都贫瘠得不可思议。
剧情的问题几乎不想挑剔了,每个人都认识她,每个人都让她离开,每个人都不愿意好好说话;女主需要谁,谁就出现,给出女主需要的信息。
没有一个人物有立体感,就像没有一个建筑有灵魂,有情绪,扁平得连空洞都算不上。
还有服饰……总想着这么厉害的帽子店应该有特别特别好看的帽子吧!
可惜导演没有这个打算,美丽的帽子和背后的腐朽一样没有被目光凝视,只有监视器,模糊地记录了一些。
绝不应该出于对华服的好奇去看这部电影,特写镜头里只有女主那张越看越无趣的脸。
我真的什么也没感受到,比它美的电影可太多了。
同样漫游,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伴随着让娜莫罗走了一夜,就那么吸引我,打动我。
华美服饰、贵族落幕看维斯康蒂,光影流动、政治隐喻看贝托鲁奇,何必看这部日暮。
《日暮》几乎是国内银幕上能见到的最费解艺术片。
我的观感几乎是厌恶。
又是那种让我烦死了想从银幕里拖出来打的沉默主角(如安哲电影里的哈维凯特),在作者延续性的浅焦镜头下,更如同纸片人一般,挺着揉皱的脖颈,随意穿梭在一战前布达佩斯的精品商店、穷街陋巷和帝国皇宫中,穿梭于对她好奇、警惕、支持又防备的各阶层人群中。
完全不再跟随于形式感的剧情,也就像一张随意揉捏的纸片,让人全程读不出作者究竟要写啥、写了啥。
片名的指涉其实相当明确了,就是一战到来前欧洲大陆的“日暮”,君主制的“日暮”。
但怎么可能通过其含糊甚至放弃讲述愿望的微观叙事,来让观众跟着一道,如1910年代初布达佩斯的市民那样,不知所措的沉浸共情呢?
《索尔之子》那套创新的视听语言,或许适用于残酷到不再能写诗的集中营,勉强服务于同样让人费解的信仰主题,但换到欧陆的“日暮”,就真的形式和内容完全脱勾了。
《柏林巴比伦》,因为紧凑紧张又不至烧脑的剧情,必然深受观众青睐,且能寓教于乐着,让不熟短命魏玛共和国历史、没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绝大部分观众,牢牢跟随着过瘾的故事,简单了解到在国家尊严的外衣下,民主就是一个脆弱的空中巴比伦。
汤姆·提克威提炼出一个1929年将让魏玛走向末日的德国。
相比追求实验性创新的匈牙利人拉斯洛·奈迈施,曾以游戏存档式时间观念拍出《疾走罗拉》确实因为对观众实在友好,而不像挑衅的艺术家了。
而我也渐渐如费恩斯《发掘》的古船般懒惰保守,不再接受先锋艺术了吧。
众神的黄昏,欧洲究竟是在哪一刻堕落?
这是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维斯康蒂电影。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制了一种美学,一种沉浸式历史微观叙事视角,但谁能想象拉斯洛的第二部就会如此野心勃勃通过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女子在欧洲大陆最深处来经验欧洲日暮时分一整个旧世界崩塌。
我们甚至能更强烈感到这种微观视角本身无序混乱荒诞,一种个体化历史视角的不可能,前作所有缺点几乎都在新片上得以进一步放大,文本自身不稳定仿佛随时都能和电影中世界一起瓦解。
但又没有办法不为之震颤这种回到历史本身巨大冲击。
1913年布达佩斯,黄金时代最后一年,奥匈帝国末世当前。
不再是禁闭高压下的集中营,而是完全敞开的大街小巷、帽饰店等公众场所,导演试图用同样的摄影手法来制造沉浸感难免有炫技的嫌疑。
其次,剧中女主角一意孤行寻找亲生兄弟的设计也跟《索尔之子》里父亲一心想为儿子体面安葬如出一辙。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的出发点是令人生疑的,由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依靠模棱两可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关系来推动情节及制造悬念,令观众逐渐坠入一场不知所终的猜谜游戏。
由此可见,导演一心想延续的独特美学风格,在这个叙事文本上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从深层隐喻来看,女主角好比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思想或执念,这种植根于昔日辉煌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心态,在面临权力/荣耀日薄西山之时,难免会像女主角一样深陷焦虑,四处碰壁而无法找到出路方向。
影片高潮部分,女主角进入被侵占的珠宝店,却始终无法见到自己的兄弟,而当她靠近窗户俯视楼下群情汹涌的暴动民众,听到呼喊的不是别的,而是她的姓氏。
到了这一幕,导演似乎才向观众揭示这位神秘女主角的真正含义,她是一种抽空了现实意义的象征符号,连同最后一个镜头也再次明确了这种隐喻。
在得獎首作《天堂無門》(2015)以破格觀點呈現納粹集中營的人間地獄後,尼美斯將深焦鏡頭再推前,凝視一戰的世道崩塌。
神秘孤女愛麗絲來到布達佩斯,欲在亡父創立的帽子名店求職竟被拒門外,由此開展一趟追尋兄長惡魔幽靈之旅,重回過去,揭開家族的隱藏真相。
延續前作風格,長鏡緊隨愛麗絲穿梭闇黑時空,聚焦局限觀點、狹窄視角,如夢魘般矇矓影像的壓迫感襲人而來;以家族老店殘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殞落。
我想任何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拿它与《索尔之子》作比较,甚至可以说这种比较的心理在还没有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那么就先来说一下这两部影片。
在拍摄手法风格上一脉相承,却也有明显的差异与发展。
《日暮》的主角为女性,观众们跟着艾瑞兹·莱特的步伐,内敛又敏感地经历了整个电影时间。
集中营中的索尔因处境而自带弱者身份,而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主角更是这样,人生地不熟的她要面对太多谜团,太多变化,太多陌生的人们,复杂的空间和扑朔迷离的过往加剧了她的无力,这一点很讨巧,因为观众们更容易也更愿意融入弱者的视角之中;她看似坚定又沉思的姿态并没有令人心安,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无依无靠,有时候剧情转折太唐突,有时候其他角色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观众们也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去与她一起经历一切,这是导演独创的这种沉浸式微观叙事视角给我印象最深的。
但是,《日暮》并不想让观众去进入这个“弱者”的内心,甚至有意阻止观众去体会她的心路历程,《日暮》的创作目的偏偏不是给观众一剂宣泄情绪的泻药。
本片中对聚焦的主人翁的面部特写较《索尔之子》少了很多,这导致观众很难看到主人公在面对种种事件的神情变化,遂难以进入人物角色并与之共情,同时本片女主端庄的仪态与少言寡语也加剧了这种态势。
观众只能跟在女主角的背后,在模糊的焦点之外去观察这个电影空间。
这样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电影语言从主观传达到客观传达的一次转移。
可以说,观众似乎被本片的镜头所排斥,这导致影片大部分时间观众都云里雾里,因为串起整部电影的不再是主人公连续的动机与情感体验,而是她所遭遇的一连串看似无序的,离奇的事件。
虽然摄像机的镜头牢牢地对准追踪女主角的后脖颈子,但是画面却失去了心理的投射对象,观众们与女主一起被安排在各种情景之中,要去主动、独立地去接受并且解码,这种叙事构思似乎也反映了导演从现代主义向碎片化的后现代的转变,虽然十分考验观众专注程度与洞察力,但确实也丰富了影片故事的维度。
这种叙事维度的膨胀虽然独到且有趣,但是在我看来,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受制于客观因素,故事中留下了太多间隙与空白,令人费解且为任何主题上的深入探讨设置了障碍。
虽然我刚看完也是一头雾水,但后来仔细品味,我反而觉得,虽然《日暮》主题上的探究确实弱了,但是在审美和叙事手法的层面,都较《索尔之子》更加大胆前卫,值得一看。
电影片名为《Napszállta》(英文名译作Sunset;中文名译作日暮,在我看来都有不妥之处)。
这个词来源于古匈牙利语的nap-ză,意思是在夜晚来临之前,细品这其中的细微差别,我认为电影的重点不在于太阳的落下,不是对“日薄西山”的怀缅与惋惜,而在于即将到来的黑夜:影片设置在1910年代的奥匈帝国,正是该帝国步入战争并走向解体的那段时间,1913年,也可以说是萨拉热窝事件的前夜,而影片静谧含蓄的表达与惊恐悬疑的氛围,正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这是对历史的回顾,当然其中夹杂了导演的一些态度与价值趋向。
影片在人物设计上直指当时的皇室。
第一、奥匈帝国的解体也意味着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的终结,该家族由攻占奥地利兴起、之后又借联姻称霸欧洲,达到统治的巅峰。
这与帽子工坊的“选秀”仪式如出一辙,而且通过帽店老板布里尔所说我们知道,这种以女子讨好权贵的手段从女主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存在了,俨然是家族传统。
第二,影片暗示烧死女主父母的纵火犯很有可能就是她的哥哥卡尔曼·莱特,而伯爵夫人一直身着黑色为卡尔曼默哀。
这让我想到《Sisi: Mythos und Wahrheit》中明确指出茜茜公主在鲁道夫皇太子死后,郁郁寡欢,偏爱黑色礼服,以悼亡子,这是不是影片隐喻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我很难给出完美周到的证明,但我相信这种人物设计与历史的平行对应,再加上影片中提到了茜茜公主,完全有理由把哥哥卡尔曼·莱特与鲁道夫皇太子联系起来。
后者在历史上是皇族中的自由派、革新派,这导致了他与父亲的关系紧张,也一步步引他走向死亡。
如果这样看来,哥哥卡尔曼在片中要颠覆帽厂传统的激进行为有了原因,但这只是猜想,而这一个仅有的猜想还是太过狭隘,哥哥反对的究竟是什么?
他究竟是离经叛道,还是革命先驱?
我们都跟女主一样,犹豫不决,难以判断。
第三,影片中提到在帽厂的一间密室中,茜茜公主曾经遗失过一枚发卡。
要知道这枚发卡,在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作用:它别在头发上是用来固定帽子的。
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意相——帽子。
匈牙利语中的帽子是Kalap,源自古语的ḱa-lep,意思是“a cover for a pot (keeps something hidden)”。
同时,在匈牙利文化中,这个词也可以代指“某人的某种特质或者某人扮演的某种特定角色。
”贵族们要让选中的女帽工脱去象征自己根基的鞋子,带上隐藏身份的帽子。
帽子既是一种伪装,也是一种身份象征。
拉斯洛·奈迈施在专访中也明确回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帽子,无论富穷。
这些非常个人化的私人物品有时候会传递出精细微妙的生活信息,包括它们主人的品味、地位、财富、文化等等。
这个由代码和符号组成的分层世界,非常有趣。
”那么作为皇室的茜茜公主丢了发卡,她的帽子就戴不稳,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可以深入解码了。
由此可见,从很大程度上,这部电影都在回顾20世纪初一战前奥匈帝国皇室与社会的风貌。
虽然大多数都不够深入,甚至可以算隔靴搔痒,但是却还原了一个历史回顾者的真实体验:当你反思历史,各种资料、各种角度、各种观点都向你涌来,它们都只是碎片、都只是符码、而你却没有能力把它们有机组合,你选择了一些就要丢掉另一些,你确凿了一种可能性就灭杀了其他所以可能性。
历史不似文学艺术,它经不得暧昧的逗留,却不得不反反复复给反思者以新的玩意,去窥探它的暧昧,《日暮》就带领观众体会了一个回顾历史的人的纠结与矛盾。
另一方面,影片对大动乱中的人的个体处境和个人精神进行了探索。
女主深陷大变局之漩涡之中,站在文明走向的十字路口,她的行动投入到真相的探究与价值的权衡之中,但是她的思想却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游荡;对于个体来讲,原本清楚明了的外部世界慢慢融入晦暗,当一切不能一目了然的时候,每一个人在日暮之时都会踌躇,都会不知所措。
目之所及是如此的局限,以致于不能做出确定的判断,这是在历史洪流裹挟下人类个体的真正悲剧。
开场的第一句台词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让女主将面纱撩起。
女主是谁,她要去做什么。
这难道不是人生的终极思考吗?
然而这也成为了整部电影的悬疑所在。
一开始我们同店员一样以为她是顾客,结果不是,她原来是来应聘的,后来发现她原来是已故老店主失散多年的女儿,她回到帽店里有何企图?
影片继续,女主听说自己还有个哥哥,她转而去追溯家族历史,父母的死因是什么?
哥哥还活着吗?
现在哥哥在何处?
当她找到自己的哥哥,她又面临抉择,哥哥是好人吗?
哥哥所说的家族帽店的秘密是什么?
我们也跟女主一样,跟着悬疑一心去一探究竟,结果迎来的却是更多的疑云。
没有时间让人再去考证,事情就已经发生了,最后一切都坍塌了,终结了,你还没有搞懂上一个时代的种种,就已经置身于下一个时代的壕沟之中,你仍旧一脸狐疑,不止所错,小心翼翼不能给你任何帮助,而鲁莽行事却又让你步向悔恨的深渊。
人生似乎就是在这种举步维艰中度过,努力探索与深刻自省都是徒劳,你如女主一样,还来不及歇一口气,就被时代卷入新的时代。
也许《日暮》在哲思上并无可圈可点之处,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而拉斯洛·奈迈施让我们体验到了猫头鹰的迷惘与无奈。
影片最后,任何主题的高度与思想内涵不再重要,观众的观感体验成为了先导,猫头鹰的飞翔赋予了影片真正的意义。
这不同于刺激感官的特效大片,而是用35毫米画幅的放大镜去引导你去用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细腻又微观地方式去审视自己观影时候认知的过程,以优柔的拍子轻扣你的心灵。
导演不需要你去进入到女主的内心世界中去,你只需要跟着她在电影所映射的虚拟镜像中走一遭而已。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庆祝电影“使人(世界)成为可见的”,我想拉斯洛·奈迈施用电影让人们可以认知自己的认知,并使得认知的局限性被观众看到,这大概是导演对于当下电影主体干预现象阐释权的放弃,独辟蹊径地批判吧。
这既可以是历史不可全面追溯反思的局限性,也是在外部世界变幻背景下自我内省的局限性。
这是时间、空间、个体脑力、体力所造成的必然,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在“日暮之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因这种反省的局限而深感无力。
先剧透一下。
我觉得这是一部必须被剧透了之后观众才能耐着性子看下去的影片,否则真的要被导演搞的很烦。
影片讲的是一个有一脸不招人喜欢的神情的中年女孩来到布达佩斯一家帽子店门前,这家店是她父母的,后来被意外烧毁了,两岁的她被送去孤儿院。
现在成人的她回来了,想在这家店里做一名帽子女工。
新任老板先是拒绝后又接受了她。
她又冥冥中得知自己有个哥哥。
但所有人都对她哥哥这个人讳莫如深。
于是她拼命想找到哥哥。
后来也没遇到什么困难她就找到他了。
他哥是个暴力帮派的头头,本来她哥想撵她走,她死活粘着不想走,她眼睁睁看着她哥杀人放火。
这下她又想走了,她哥又不想让她走了。
纠缠了一会,她走她哥追,后来她用船桨把他哥打死在湖里了。
她回去找帽子店老板,生活继续。
帽子店要接待国王皇后,店里上上下下的忙。
女孩又冥冥中觉得不对劲,结果她发现帽子店的女孩们要被选中一个送进皇宫,她得知之前有一个帽子店女工就被选中送进皇宫,她特别想知道这些女孩会咋样,于是她趁被选中的女孩还没有上马车的时候就自己跳上马车被送进皇宫,皇帝和几个男的看到并不是被选中的女孩被送来了,也没说什么,就让她试戴了几个帽子然后让她喝水。
女孩觉得那个水不能喝,就歇斯底里的推开皇帝跑。
皇帝也没有为难她,就放她走了,她出门的时候看到那个真正被选中的女孩走向了皇帝的房间。
她特别幻灭,她也终于理解了她哥,原来她哥早就发现自己的父母把帽子店当作秘密妓院给皇帝送女人,她哥就把自家店和父母一把火给烧了,现在轮到这个妹妹了,她鬼使神差般地她穿上她哥的衣服回到她哥的老巢,结果聚集在那里的人们高喊着她的家族姓氏开启了一场新的暴动,暴徒冲去帽子店烧掉了店铺杀死了老板。
影片的结尾是那个女孩像鬼魂一样怒目圆睁出现在一战的黑色战壕里。
影片结束。
故事就是上面讲的那些。
现在来讲为什么导演彻底激怒了我:首先,导演罔顾内容需要而强行选定了形式,主要就是为了秀他的拿手绝活:第一视角跟拍。
这个技术在他的第一部影片《索尔之子》里取得了成功,令人愤怒的是年纪不算老的导演就像学不会新把戏的老狗一样在他的第二部长片里故技重施,结果就是这部影片被他的第一视角跟拍彻底的搞死了。
《日暮》是一部彻底的失败之作。
形式极大限制了内容的需要!
相信没有被剧透的观众看了十分钟之后就能感觉到一些不舒服。
这个总是一脸愠怒的女人到底是谁?
要干嘛?
观众看不到她的全身,而是永远象半尊胸像一样的特写镜头,永远一张令人不安的脸。
永远象鬼一样飘来荡去。
这尊胸像按照导演的意图,在抹去了所有必要情境,省略了所有细节承接,忽视了所有人物内在自主性之后,她自由的仿若上帝,想去哪就出现在哪。
公爵城堡,暴徒老巢,布达佩斯任她四处闯荡,帽子店任她进进出出,皇宫也无法设防。
第一视角镜头成功印证了人物内心?
第一视角真实还原了布达佩斯的风貌?
no!
帽子店门前方圆一里地的面貌都看不到,女演员像傀儡一样被导演扯着线伸手抬脚,导演野心勃勃的将女演员作为摄影机而呈现的视域范围还不如一只复眼苍蝇,纯粹的卖弄肤浅的技巧,毫无意义的制造困惑与焦虑!
我一直都在说“女演员”而不是“女主角”。
这个长着一张令人厌烦的脸的可移动半身女子胸像是女主角吗?
谁能说出她的动机,她的行动,她的情感,她的性格?
能对这位女演员在剧中扮演的人物进行任何描述只能在看完影片之后才能做出(前提还是你能看明白导演到底讲了个啥)。
整个观影期间,任何观众都无法对这个半身女子胸像有任何理解和认同。
这部影片没有主角,那位女演员只是导演用来制造自己风格的工具,是导演悬挂在镜头前面的木偶,顶着第一视角真实的羊头卖着导演自己故弄玄虚的狗肉!
这个女演员只有在影片开头和影片结尾的两个短暂瞬间为自己赢取了一点作为演员的尊严。
影片开头,摄影机正对着她的脸,揭开面纱,试戴帽子。
影片结尾,她身着护士服站在战壕里,摄影机正对着她的脸。
对于演员来说,这两个瞬间才让她短暂取得了自己作为一名演员的合法性,但同样是这两个瞬间让导演的失败更加明显:除了开头和结尾,这个法西斯一样的导演篡夺了演员所有的权利,将自己的恶意操纵贯穿始终,他居然可以如此傲慢的实施自己的暴政,还颇为为得意的想要获得电影节的赞誉?
所以戛纳拒绝了他。
只有威尼斯,这个法西斯一手创办的,现在只能经年吃着戛纳的残羹冷炙的电影节接待了他!
(好吧,威尼斯这个是纯粹为骂而骂。。。
)最后再扯点宏观,这部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
《索尔之子》本来就是一个政治正确到无法受到任何质疑和嘘声的主题,在那种极端环境下,唯一的视角,摒弃一切杂物的情境,人物情感和行动的无选择性可以被观众迅速理解和接受。
所以导演的第一视角跟拍这个“花活儿”让他获得了成功和赞誉。
而《日暮》不是一个发生在极端环境下的故事,导演在开篇和末尾增添的也许不必要的注脚(开篇文字和末尾一战)很明显的表明他要讲述的是一段历史。
历史是复杂多义的,历史的大忌是挑拣出一个碎片以偏带全对过去作出解释,在历史叙事中任何交代不明或者事实混淆都会令观众拒绝接受和进入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
《日暮》的导演做的更过分,他不是回避复杂,他是挖掉了所有历史的细节,他别别扭扭的讲述了一段旧事,要表达的居然是他俗气的不能再俗气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观。
影片开端的一屏文字交代了故事背景:多民族多语言环境下的奥匈帝国,繁荣兴旺的布达佩斯。
这个开篇的注脚要么多余要么导致了影片的歧义。
影片中任何时刻观众看到多民族了吗?
如果不是了解奥匈帝国历史的人,看着影片里说同一种语言的人谁分得出来个民族?
影片是在称赞(或者反讽)奥地利皇帝治下繁荣兴旺的布达佩斯吗?
完全没有,影片只表现出单维度的阶级矛盾(暴民洗劫公爵府可能是因为繁荣掩映下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作为一个匈牙利人,原则上怀揣着对母国的热爱与骄傲,在影片中对奥匈帝国皇帝进行了无情的谴责(尽管在电影中能看到这位皇帝唯一的罪恶就是在民间挑选美女供自己和其他贵族享乐)。
多民族,繁荣昌盛,一切的矛盾,国仇家恨,在影片中似乎都缩减到影片中的帽子店了,在影片中新店主就将其称为文明的巅峰。
新店主利用昔日店主的姓氏装裱品牌以接待皇室,一个被贵族认可的帽子品牌。
这家文明巅峰的帽子店是一种隐喻吗,奥地利吞并匈牙利就像这个新店主一样是无耻的鸠占鹊巢?
好吧,导演挚爱的母国就浓缩为一个帽子店,而实际上这家店一直是奥地利皇帝的秘密妓院。
(不重要的八卦:茜茜公主不幸福的婚姻大家现在都知道了,不知道的是深爱茜茜公主的弗兰茨皇帝也在这家帽子店里买过春?
至少导演是这么暗示的。
)影片末尾,导演让故事结束于如地狱般黑暗的战壕。
这个结尾对于前面整个铺陈展开的故事来说突兀而牵强。
如果不是在片尾将一战与影片故事强行绑定,在影片进行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有什么东西能让观众预测到影片讲述的故事和影片里的人物就是将要不可避免的卷入战争?
战争压根不是那家帽子店和女演员的逻辑结局,这个结尾来的真是莫名其妙毫无意义。
唯一的解释就是导演刻意要给影片增加的宏大面向,《索尔之子》讲述二战,《日暮》讲述一战,为什么不呢?
我就是这么一个有历史责任心的导演啊,又这么有才华,我用我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观众呈现了两次大战的眼睛,我可太牛逼了。。。。
这世界就怕野心勃勃的知识分子在那胡说八道!
不像二战,参与一战的所有欧洲国家没有一个是无辜,没有一个可以代表正义,女主角站在战壕里能说明什么呢?
她是被迫参军的吗?
匈牙利的纯洁只能在于证明她是被动卷入奥地利人发动的不义之战。
可是看上去她也不是被迫啊,那么她就是一个为了正义而战的女英雄?
别扯了,她是刽子手团队的一员,她是暴力和邪恶的化身,一个起初将他的哥哥视为恶人而最终走向她哥哥同样道路的女革命家。
她的家族姓氏在布达佩斯领导了暴乱,她还将暴乱的种子洒向世界!
也许唯一能将她的暴力罪恶视为相对合理的战争应该是为了争取匈牙利独立而对抗奥地利皇帝的战争,肯定不应该是成为奥匈帝国军队中的一员对抗法国英国和俄国!
导演混乱的历史观和民族国家观让这部影片更加糟糕的一塌糊涂!
导演丝毫不肯挖掘细节,深入探讨东欧民族情绪和国家观念的复杂本质,而是投机取巧,移花接木,用他的“花活儿”讲述了一家妓院和拉皮条的人的故事,然后跑到世界舞台上以受害者的姿态甩出各种大词滋哇乱叫,是虚伪,滑头,爱慕虚荣且爱偷懒的左派的一贯做法。
同学一句评论最触动我:“《日暮》这部片具体xxxx讲了啥?
——情节对应什么不重要,重要的不是逻辑,而是这种视角受限的感觉。
”可是我不懂,我想要知道所有的信息啊?
——难道你平常生活中能知道所有的信息吗?
” 一时间我语塞,我突然又一次地发现,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周遭的世界,然而我却连自己的生活也不懂。
我盲目乐观而过于自信,即便现在不懂,也相信只要沿着目前路径之指引必定能抵达最终的胜利。
可是随着世界进一步显露,揭示出的却是无序与混乱的原风景。
我无法掌控自己全部的生活,甚至无法知晓自己的身体,又何况整个社会,哪怕另一个别人!
+电影↑ +镜头:晃动的表达;特写、近景、远景,既有代入感,又有疏离感(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视角, +历史背景:法国“美好时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奥匈帝国最后的辉煌。
日暮!
- 并非爆米花大片,也不是最激进的拍摄形式,可能我试图用好莱坞逻辑套文艺片,用哲学要求电影(
近期院线上映的电影中唯一想看的一部,不是那种强行煽情、集体刻奇的纯娱乐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长,并不觉得沉闷,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排片太少,而且都是偏僻的冷门影院,时间还都是夜里、工作日中午……为了看这片子,不得不花800多住了一晚上酒店。
就看苦主一脸木然兜兜转转找自己,还把失散多年的亲哥给害了,最后成了一战战壕的接线员,这是心愿达成了吗?
耐着性子看完总算似乎摸到一点门道。实在不喜欢这种故弄玄虚的讲述,叙事和场景过于随心所欲让人不好理解,女主角无时不刻不瞪大眼睛眼里却毫无内容,好像梗着脖子的斗鸡,越看越感到发自内心的烦躁。
拉斯洛·奈迈施在光影处理上有着深埋骨髓的感知,明暗变化上显得尤其突出。女主角的微表情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来讲太少,但这种滞涩感却极符合角色特征。在寻找兄弟的颠簸中认识自我,却发现内心所想一直就挂在脸上。奈迈施或许未来该在文本上更下些功夫,才更衬得起他这独有的形式感。
[日暮]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剧情架构上。奈迈施重复了自己在[索尔之子]里用过的伎俩,希望通过不间断的跟拍主角的运动来把个体和历史融为一体。然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在这部神秘兮兮之作的后半段,我们意识到这个主角该是个象征性角色,代表着某种“见证人”一类的民族共同体。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个不是人的角色漫无目的的寻找,却只能从模糊的背景里猜测究竟她看到了什么?在她谜一样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帝国日薄西山的悲壮美,只有一种个体处在历史变革中的莫名其妙感。而艺术不应只把观众扔进某种情状里,更有阐明解释的任务。于是真是可惜了这个好概念。
虽然看不懂背后的历史隐喻,不过道具服化还有第三人称视角的沉浸式拍摄方式还是很不错的,(感觉这个 沉浸式手法可以廉价实现?
拉斯洛·奈迈施的调度+运镜大师班,但是故事和力度不及《索尔之子》
这种电影胆气惊人,几乎通篇的近景跟拍在刚开篇极易将观众晕跑,但作用也很明显,将摄影机的视点紧紧锚定在女主身上,让观众只能跟随女主的视角去一点点了解一件家族隐秘。这种局限视角(观众知道的信息比女主还要少)、精致画面与浓厚的悬疑气氛共同打造出了独特的游戏式的沉浸体验。影中的人物讲话总是在打哑谜,给出一个线索抛出更多疑问,女主勇莽地好似毫无人类情感,最后也没有明确告诉观众本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因为它根本没在讲故事,它是在用影像做一场游戏探秘。叙事层面将哥哥看作是幽灵,或者是女主的暗面人格就很说得通了。
比導演第一部作品豐滿了許多,不了解歷史的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还是索尔之子的拍法,紧紧跟住主角的视角。只是放在这个奥匈帝国日薄西山的故事里,人物更多、情节更复杂,显得力不从心了。
拉斯洛导演喜欢追身贴脸拍摄并伴着虚化背景(像印象/朦胧派油画)拍摄,这种很适合单主角的,并且和悬疑类型也很搭,因为一直这风格容易看腻无聊,陪着疑云一步步翻来可以抵消一部分无聊。不过我看的时候看到伊丽丝单独回去再找哥哥那里会觉得节奏慢了,开始腻这种追身贴脸风格了。不过之后的自己变成开尔曼,开启女权的主题,我又笑了呀。女性也能像男人一样领导革命,参加战争。但受不了一圈男性的指指点点,也不接受:只男人进入、家暴、挑选;两次戴帽子被人(女、男)围着。
拍得不赖。忒长,一个半时候后失去耐心。延续《索尔之子》的风格和叙事模式,但缺乏类似“集中营”的话题加持,再加上语焉不详的表现形式,观众很难被引导到女主的神秘家事,产生共鸣。
一个目的明确的匈牙利女子在幽幽的《日暮》中寻找着欧洲人共同的身份,然而紧贴历史的摄影机实际上是在拒绝观众再次进入他们的历史。任何以历史主义之名的考据考证于此都是荒唐而又无效的过度解读,戴着唯物史“冠” 的奈迈施最终将民族历史拍成了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迷。我们随着漩涡一样的剧情越陷越深,直至跟着女主角一同来到记忆的尽头抑或初始:她用自身的道统、美学和眼界设计了一顶包罗万象宛如时光机的帽子,带领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精致、华丽、昏黄色的梦。
没想到如此彻底的延续了《索尔之子》那一套,但并不那么凑效了,尤其是浅焦跟拍和画外声音设计,尽管剧本构思从出发点上来说是没问题的。观影体验更像游戏了,但同时角色和观众之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无法调和的距离和隔阂,与形式完全背道而驰,只剩景观展示式的空壳概念。不认为加入配乐是正确的决定。35mm影像质感特别棒,夜戏摄影尤其突出。
3.5,2020.05.07@光點
胶片放映的画质让电影很精美,但恕我直言,内容真的太晦涩了
他人的只言片语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带来更深困惑;对人和事的认知从间接的残片中拼凑而来;空攥的力量在迷惑中乱投;以及为富人阶级的极度精细化需求而劳动时产生的机械感、抽空感和依赖感等等。电影在这些层面是具有启发性的。我看到一个力在冲撞、兜转、迷惑和消耗,最后可能自认为做了一个比较有确定性、比较终极的选择,但其实卷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冲撞、兜转、迷惑和消耗之中。
人人都想拍史詩。令觀眾備受折磨的shallow focus long take總讓我想起第一視角驚悚video game。不是失敗的作品,但在節奏,敘事能力,情感把握上都不在精湛之列。LFF18
没加「剧情」标签, 哪有剧情啊……作为一个历史盲, 完全看不懂时代背景与什么隐喻。声画美轮美奂, 加了一星, 布光与胶片的纠缠令视觉极为突出, 但声音和声场的设计可以说是更为突出, 随着后跟镜头移动, 置身感极强烈。人物不说人话, 要不就是不回复, 要不就是回复一半被打断, 要不就是全说完了也不知所云。女主角除了四处游荡, 满世界地搅和外, 一点正经事没干。
无从下手的解密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