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评选中,两位女主角都靠三级片获得了提名。
最终,内地影迷的老熟人蔡卓妍、阿Sa却与影后失之交臂。
这是她继口碑之作《稚妓》之后,再次错失影后殊荣。
综合评判下来,阿Sa的确输得心服口服。
首先从演技本身来看,阿Sa在片中的表现毫无突破,只能算中等水平,并没有打破她以往的人设,和故事的融合感比较勉强,没有将受困于性压抑的女性状态表现出来。
另外,为了票房和帮助阿Sa冲击影后,发行方在前期的宣传上大打情色擦边球,用挑逗眼球的方式,试图吸引观众注意力。
结果,用力过猛,带歪了观众的观影期待。
目前,《非分熟女》在网络上得分仅仅只有4.8分!
简直惨不忍睹!
阿Sa开始接这种三级烂片了?
其实并非如此。
网络上的4.8分来自60多分钟的内地“删减版”,而原片长度达108分钟。
整整剪掉40分钟左右内容,先不说影迷期待的大尺度场面,最后连故事都说不通,观众不怒打低分才怪。
在看过《非分熟女》的粤语完整版后,胖哥表示,这片子给到7分以上是没问题的。
导演和编剧曾翠珊拍得相当用心,从文本层次搭建,人物内心刻画,以及主题闭合上都做的非常细腻,绝非单纯吸引眼球的情色商业片。
《非分熟女》的确既谈了情,又讲了色,但影片的主题却相当前卫和积极。
影片和去年另一部大热的港片《翠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剧本和叙事上远比其出色几倍。
两部影片都讲述了社会“性少数”群体的压抑和解放。
《翠丝》是跨性别者对于社会歧视的反击,以及自我性别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非分熟女》则刻画了女性,性压抑者所遭受的歧视和偏见。
影片一开始就突出了“食色,性也”的文本结构,通过食物的“吃”和“做”来隐喻和互文男女之间的性关系。
影片里,结婚5年的小敏(蔡卓妍 饰)居然还是处女。
她惧怕性关系,即使面对从同学时期就相恋的丈夫,她也无法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排斥。
来自性上的压抑,导致她在生活、工作、婚姻上节节败退。
经营了一辈子餐馆的父亲因为她的婚姻问题在医院卧床不起;婚姻走到尽头,丈夫已经决定离婚,而且在外面有了新欢;并不喜欢的工作,加上生活的压力,让她的工作漏洞百出,上司对此大为不满;最后,一切回到原点,她坠入谷底,只能回到父亲的餐馆,一方面为了保住家业,一方面可以转移注意力,希望可以重新开始。
这时,从澳洲留学旅游香港的厨师家豪突然从天而降,希望通过自己的厨艺改变餐馆的经营状况,同时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在做饭与试菜之间,家豪与小敏渐渐互生情愫,食欲的打开,仿佛让小敏获得新生,尝试着与家豪有更为亲密的身体接触。
当然,《非分熟女》强调的并非那些大众“期望”的接触,影片的主线是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解放,以及性权力的把控。
影片中,最为香艳的镜头反而不是那些激情戏,在我看来片中的激情戏一点不超纲,而且不激情。
反而是几场“做饭”的戏看得人欲望膨胀,打开了五感。
而全片两场激情戏都在厨房发生,其中用意不言而喻。
另外一场戏,家豪利用各种食物教小敏“识味”,男人不断把食物递到女人口中,女人蒙眼尝试,一个主动,一方被动,但相互之间甜蜜无比。
食欲刺激了情欲,两人的关系就像弗洛伊德所描绘的那样,从初级的口欲期,往更深层的欲望蔓延。
食物是对女性精神压抑的排解,那么片中多场钢管舞的戏份设计就象征着女性身体上的解放。
除了男主角家豪,影片还设计三位关键的二级人物,一位是小敏的老同学,一个教钢管舞的酷女孩。
她引导小敏尝试学习钢管舞,不为其他,只是希望改变小敏内心、压抑的性格。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小敏开始感知自己女性身体的存在。
她的衣着从棉麻性冷淡风逐渐变为颜色艳丽的阳光型,而且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
即使同样身处餐厅中,旁人都能感受到她从内由外的微妙改变。
那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解放带来的灵魂复苏。
除了落脚小敏的自我解放,影片还将她放置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展现偏见,然后剔除它们。
两个男性二级人物就是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压制的功能性角色。
首先是小敏父亲。
父亲一辈子在厨房,却不允许小敏当厨师。
乖乖女小敏听父亲的话,安心读书,工作,结婚,买房,全都顺从,结果自己的心理问题却无法获得父亲的安慰,只有埋怨和歧视。
另外一个痴迷小敏的男性路人,天天来餐馆吃饭,属于闷骚型。
已经彻底解放的小敏邀请他作为自己第一个脱衣舞表演的观赏者。
结果跳到一半他就尴尬离开。
第二天要求小敏嫁给他,不要继续在餐厅工作,他养她。
觉醒的小敏感到很愤怒,没有妥协,她认为餐厅工作并不“低贱”。
在家豪的引领下,她成功做出了父亲因为味觉退化,很多年不敢再做的招牌菜。
父亲认可了她的厨艺,懂得女儿的心思。
一个有点李安《饮食男女》味道的温馨结尾,小敏继续跳着舞,然后开始系统学习厨艺,原来耳濡目染的她从小就想做一个厨师,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影片落幕,小敏突破了性的压抑,突破了男权,也突破了父权。
这正是从社会到家庭,再到精神上,一层又一层给女性建造的囚笼。
《非分熟女》无论是剧本,还是叙事,人物关系,都脉络清晰,推进顺畅,结尾有力,是一部带有强烈女性气质的细腻影片。
从该片的超低分,剪辑版,还有宣传,却恰好反应出了与影片主题相违背的现实。
宣传期的关键词,钢管舞,大尺度,限制级,还有情欲戏,全都把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定义为“欲女”。
标签化,符号化,粗暴又简单,无理又蛮横。
而删减版更是不看主题,只看画面,就做出的“保守”决定。
两个极端,无论是宣扬,还是规避,其实都是对于女性符号化的偏见造成的。
从银幕到现实,这一切正在严重伤害女性们,而作为社会镜像的女演员们首当其冲。
阿Sa目前在香港中生代女星中已经具有跻身一线的地位,但这部小成本《非分熟女》之后,你会惊讶的发现,她几乎无戏可演。
你有多久没有在大荧幕上看到香港女星出彩的戏了。
再说说内地女明星。
近日,海清在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的一段“中年女演员感言”引发轩然大波。
她感叹,中年女演员没有好机会,希望台下的导演、制片人看到自己和女性同行们。
她说,宋佳不敢结婚,姚晨不敢生娃,女明星都怕“老”。
只能一次又一次在大银幕上装年轻,充当花瓶。
她最后还强调,“我们一定会比胡歌便宜,也一样好用,希望大家给我更多机会!
”海清的话再度表征了女性在社会、职场,生活上遭受的偏见。
内地银幕上不需要“熟女”,只要年轻漂亮的花瓶。
各种剧都是男性视角的“霸道总裁”,古装戏都是妃子围绕一个男人争斗,一地鸡毛后,所谓的心机算尽,不过为了证明自己在男权体系中能够生存。
大女主的戏,在内地几乎绝迹。
而《非分熟女》中对于女性觉醒的表现,才是真正的女性视角,有点模样的大女主。
正在消失的香港女星,演不上戏的内地中年女星,都呈现出女性在性别和年龄上遭遇不公。
看看好莱坞最近的变化,在看看拥有顶级话语权的女星年龄构成,你会发现好莱坞的女星“越老越吃香”,中年女明星把持着顶级的资源和声望。
再看看韩国和日本。
这两个盛产年轻女团的国家,韩国中生代女演员主演的电视剧近年来备受好评,一众70后的韩国女演员几乎“霸屏”,作品热播屡获大奖。
不要小看我们银幕上的镜像世界,它是我现实的投射,观念的反应,意见的表达。
今天是这群女星哭诉,明天是更多女星没戏演,而下一个,就是你们。
上来就十分冲击视野,是一部讲述生活的电影,一眼就知道了。
压抑的氛围及剧情使人乏善可陈,闷得不行。
细节上的诸多压抑元素一股脑儿的倾泻而出,在BGM上,在洁癖上,在性压抑上……HK竟在如此高强度的压力中运行,难怪会爆发。
场景运镜过于分散,不知是不是被经费所制约,总之没多少时间,就一个切换,甚至就是一段简短的对白过后,就是一个场景切换。
前一半时间,找不到重点描述的方向,让人摸不着头脑。
过快过多的无序情节加入显得那么乱,缺少重点的描绘,实在无法接受。
整部电影的色调十分HK。
香艳镜头为配料,可是稍欠火候。
每一次笨拙的尝试,都有点滴成果汇入身体,直接网约,被逃房,真的很丢人,感受得到的丢人!
睡衣趴上的诡异音乐到底是搞什么?
极致文艺的厨房激情戏是我没想到的,镜头和视角用色都极为和谐有爱,那种长时间的压抑得到了解放,长达三分之二部电影的铺垫有了一个很好的爆发点,果然只有不懂女人心的男人,没有不被欲壑难填所吞没的女人。
在得到雨露滋润之后的女人是如此艳丽动人。
难怪有人会说蒙娜丽莎的那抹微笑是在高潮之后所绽放的。
你永远不知道你心心念念的女神背后有多少烂糟事!
渣男套路就是溜,炮完就走,还留下信息——我知道你对我的不辞而别不会记恨云云,随便把地址一丢,表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不是随便玩玩就走的人,你可以找到我的态度。
留待下次再炮?
还给人留下了重情义的温情,还让读这封信的女人有了充分的遐想空间,不得不佩服渣男套路深,又懂浪漫,在屁股后面追着夸漂亮,满足女性虚荣心,好男人只能等着女神玩腻了垂青。
活该一辈子单身!
短评太少好多话没说话。
这里继续,从开始的性压抑,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拒绝外界,这种内心的挣扎最后都回归到小时候的父母的问题,这部电影虽然不多的镜头反应父母问题,本质上最后表达的还是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虽然后面的情节有些流于套路化,男孩回法国了,女孩从新变为人妻,多少有点狗尾续貂。
但不能否定这是部优秀的作品。
如果说许鞍华是老一代的香港导演的女性电影人代表,代表那一代人对于香港一种底层无语的气与神的描绘,曾翠姗不遑多让,作品细腻出成熟,带兼具有现代性,对时下多变社会年轻人内心更多深刻的理解感受。
繁华热闹的香港,又有多少个空空飘荡的虚无的灵魂,都市的寂寞无从诉说,没人理解,也看不到,阿sa的角色,很好的呈现出这一氛围,压抑寂寞空虚无力,想起迷失东京里那个迷离女孩的眼神。
相比内地女演员们忙着轧戏,捞金,代言,跑综艺,能看到香港新一代女演员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努力与追求,没有烂的角色,只有烂的电影,这波我给阿sa点赞,她配得上一座金像奖最佳。
有一说一,下载这个片子的原因就是因为归在了情色类里,男人啊,呵呵。
实际上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看了个寂寞,可能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不同,我们对于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共鸣度不高,对于其中市井小民生活的种种不易缺乏一些感同身受,以至于对于影片开始的艰难维持到后来的初现起色再到最后的寻找自我,没能很好的明白其中的起承转合,所以在影片最后打出字幕本片由真实人物故事改编时我不禁黑人问号:这个故事改编的价值的点在哪?
这不是就我们平常人的生活吗?
所以,真的没看到什么想看的东西,包括动作片段也有充数嫌疑。
我坦白,啥都没看见。
因为吴慷仁刻意去看的片子~老吴真的,好帅~是浓浓的荷尔蒙和温柔,也是华灯初上里风骚和风情并存的妈妈桑,也是有生之年里,有点混,又有点小可爱的老大~被老吴彻底迷住~也因为有阿SA,对这个片子有些好奇~被困住的小敏,在婚姻,工作里双双失误,和父亲的关系也是别别扭扭。
在父亲生日所有问题都终于崩溃,溃散。
然后,父亲住进了医院,小敏接管了父亲的餐馆,遇见了法国来的家豪。
家豪来到餐厅,开始一点点复活小敏父亲曾经做菜的味道。
小敏也在和家豪以及跳钢管舞的久别重逢都朋友的接触中,开始慢慢探索自我,试着打开自己,探索自己,无疑,这两个人都出现,确实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小敏,她变得有生命力,变得有些鲜活。
最后的最后,家豪复刻出了“荣记”的两道招牌菜,然后离开,小敏和父亲的关系也有缓和,小敏也选择关闭餐馆,继续探寻找到自我。
看网络上的评价,这部电影评分不高,前期宣传着重了擦边,结果上映后,很多人看到的是删减版,因为感觉意兴阑珊。
我看到的,大约是完整版,与其说,这是情色,不如说这是顺应人物而必须产生的情节,情色真算不上[笑哭R][笑哭R]看这个电影电视时候,脑子里一直闪现李碧华那句话“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
如果你把它当作一部情色片来看,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2019年这个时间点拍一部如此平庸的伦理片,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其实很多香港电影都是有思想性的,你不要只看表面故事。
一个地区的文化,习性和认同感往往在举手投足的不经意间,深深刻在每一个市井小民的心里。
也会反映在电影的制作方和观众身上。
香港电影已经没落了,这些年鲜有好作品。
这跟它的地区衰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港片已经江河日下,香港的辉煌已经不再,然而香港人是不愿意承认这些的。
就如同女主明明结了婚却不肯从了她老公。
因为打心里她并不想接受个事实,就如同香港和内地的的关系。
早些年的志明春娇系列后来转战大陆,杨幂饰演的大陆女子虽然美艳乖巧最终却抵不过杨千嬅的人老珠黄。
为什么?
因为香港人的自认高贵,心眼里是看不上大陆的,觉得可以cao你,但你配不上他!
这就是藏在港片港人心里的认识。
包括《一路向北》无不流露出这种对内地的轻佻气息。
可惜现实是无情的。
如今内地今非昔比,香港一落千丈,却还停留在昔日影子里。
电影里还是二十年前的做派,从生活到生活,从电影到电影,香港这二十年停滞了。
内地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香港却无法放下老旧的执念,且渐行渐远……怎么办?
于是出现了电影里台湾男,女主把固守了5年的贞操献给了他。
然后,这男的提上裤子走了……留下的信说什么?
我知道你不会怪我不辞而别的。
你看,这就是香港人的心理潜意识。
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这个设定。
或许在这个多事之秋,他们在心里念念不忘的只有台湾了……
不在香港生活过的人是不能欣赏这样的片子的,很真实、也很揪心。
这个地方太局促、压力太大,所以很多人都不正常,也包括性方面,女主就是这样的吧。
只有遇到像男主这样有烟火气的人,才能找回生活的原貌,这大约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吧。
女主的原老公的刻画有些单薄,不能很有说服力地展示他们是如何走到哪一步的,大约不止生活压力,也有女主的工作性质(医生)有关吧。
一个女人不能同男人完成那个过程,本身说明她没有真的接受他。
这么低的评分应该和删减有关。
我看的是完整版,作为女性看完之后觉得有些小感动。
电影的元素其实很多,禁欲,婚姻问题,母亲早逝,父女隔阂,单亲家庭,甚至还有物像方面的元素,茶餐厅,香港租赁现状,新老更替。
(插一句,真的好羡慕香港这种一开能开三十几年的老店,有自己的例牌,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味道和灵魂的店)泪点是父亲尝菜那边,冰封多年的父女情在那一刻终于得以缓释了。
交代完具体事项讲下感受吧。
其实在那个时候遇到家豪也是因缘天定,再早点,再晚点,那段激情戏都不会让人感觉刚刚好。
小敏无论在心理上(看心理医生,找到好朋友决定学舞,在夜店与丈夫做了情感了结)生理上(真正用舞蹈打开对自己感官的认知,近距离亲眼看到了xxoo)都已经为接受家豪做了准备。
后面的事就有些顺理成章了,在最脆弱的时候被安慰。
不得不提一下激情戏,拍得比较隐忍,可以说是打开整部剧的开关,因为这是小敏从紧闭到放开的节点。
不能太荡,又不能太拘。
不过家豪真的好会,很有照顾到女主,进退分寸也很好。
(就是看完觉得很舒服,不会有脸红心跳的焦躁,但是心理层面特别舒服)最后家豪对自己人生过往和将来的思考,以及小敏对家人的心结,在之前的剧情或台词上都有照顾到,在最后结尾也很好地作出了解答。
而片中一些明显或不明显的隐喻也都拿捏得不错,让人意犹未尽。
尤其是男女主喂东西吃那里,很有情趣,很能感受到爱意。
回顾起来感觉男主的形象性格满立得住的,演技关系很大。
女主就稍微单薄了一点,眼睛里还差点东西,没把光收放得更自如。
但是总体剧情很撑得住,很喜欢的一部作品。
在看这部电影前,一度曾经被评分和评论劝退,但真正看完之后想为它伸冤:它的评分因为删减版而被大大看低了。
虽然被诟病剧情简单,但其实也完整,可以看出想传达的主题,女性怎样打破身上的枷锁,破除凝视,找到自己的自由,无论是性也好还是人生选择也好,在几年前算是很前卫的了,可惜。
看到有些人疑惑为什么小敏和前夫就不行,和男主就可以,而为什么和男主做就能解决一切,其实不是的。
这本质上是一个和男主的相处中被尊重、被看见,从而自己开始掌握主体性的过程。
小敏从小就是乖女,什么都听父亲的安排,而结婚后前夫刚进房间就急吼吼想要发生关系甚至等不及换衣服,后来问她要不要尝试也是没有怎么做前戏就想插入,甚至到了后期蒙面舞会上,前夫也不曾看见真正的她。
虽然电影的开头是小敏在自慰,可是她有多少程度是为了取悦自己,又有多少程度是试图服从男人的意愿来挽救失败的婚姻呢?
从小顺着父权社会的大流,自我早就不知迷失在何处,却因为童年阴影和不被尊重导致的性“冷淡”还是偏离了所谓幸福的航道,又怎能不感到挫败呢?
没有什么是一顿烤鸡不能解决的(和男主这段关系的互相拯救,虽然在我期盼里可以写得更好一些,但我是能get到男主对小敏的触动。
男主是个很有自己原则的人,着急出餐也要在菜上面撒一把葱花保证卖相,采购蔬菜宁可自己补差价也要选最对的食材 (虽然这里也体现出设定有一点点扯淡),而与此同时又对美食对世界充满了感受力,会专门回香港来茶餐厅打工找回童年和有着父母记忆的味道,会以最夸张的表情欣赏很街头的美食,会忙里偷闲跑去海边欣赏日落。
这两点结合起来让男主看起来不那么“正确”但又自由,对当时还缩在厚厚的硬壳下,以洁癖与拒绝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小敏来说像是撬开了一小个角,足以让她对着男主鸡汤发言时偷偷翘起嘴角又小声嘲讽“老套”。
无意间窥见男主和他人发生关系,是目睹了男主的性自由,而钢管舞朋友也展现了类似的不受拘束,让小敏也开始逐渐尝试打破自己的保护壳,去交友平台聊天约人等等。
而为何跟男主进展如此之快,其实很简单,男主一开始就是对小敏有吸引力的,虽然一开始小敏的动作和眼神都克制而拘谨,但还是能看出暗暗涌动的吸引力,在给扣肉按摩那段尤其明显。
和男主发生关系,重新遇见老朋友去学钢管舞,和上交友软件,进入从小被视为禁地的厨房,都是小敏剥去所谓“恰当(proper)”外壳去真正感受世界接纳自己而做的尝试。
导演在采访中说: 「這電影是開宗明義談女人 尋回自己的SEXUALITY!
」所以,這部電影的重點,從來都不是怎樣做,和誰做,而是為什麼要做。
甚至是,作為一個女人,面對著被強 加諸於身上的各種枷鎖,如何透過情慾解放,讓自己的身與心重新找到 自主和自由的可能。
而男主对小敏无疑是尊重的、耐心的、温柔的,对比电影中三组亲密戏份:小敏和前夫、男主和姜店老板、小敏和男主,就能发现男主和小敏的亲密,一点点循序渐进,逐步推动,先是照顾好小敏的体验,加之眼神交流,再逐步由慢到快,和另两场的区别一眼便知。
话说回来,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the Lady Improper. 对“be a proper lady”这句话的初印象,是当时看Pygmalion, 看着一群绅士老男人教一个卖花姑娘如何言行举止假扮一个"proper lady", 父权下老男人们想把各式各样的女人改造成他们洋娃娃。
女性意识觉醒以后,对这个词过敏得如同中文语境里的“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
到底谁给了他们权力决定什么是proper的, 恰当的,安分的,有女孩子样的呢?
知书达理做一个体贴的妻子,结婚买房生子,最好儿女双全?
真是受够了。
电影的结尾,小敏对着阿谦“我们可以结婚,我可以养你,你就不用再做茶餐厅了”的提议,淡淡地说了句“我不觉得茶餐厅有什么不好”,其实也不是真的要做一辈子茶餐厅,也不一定要独身或者一直做爱,只是受够了父权对女性欲望与自由的枷锁,再次点题非分与"improper", 给父权话语下的“安分”带来收尾一击。
导演关于剪辑修改的自述导演剪辑版,有一段关于是谁摘下小敏口罩的更改,由男主取下变成小敏主动取下。
特别触动我,新时代女性,时时刻刻要警惕不陷入陈旧的视角,随时掌控好自己的主体性。
除此之外,这个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色调都非常细腻,不愧是女导演。
sa和吴慷仁的演绎也相当不错,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阿sa神态的变化。
电影一开始的小敏,眉头和眼神都透着拘谨和疲惫,而大半张脸的表情都藏在口罩的保护下(前疫情时代),到了电影后半段,逐渐变得明媚起来,和男主的一段还有在舞室的一段,甜笑得如此动人。
舞室剧照,好美好美当然,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不止我这里提到的这些,剧情细节上和其他主题表达上也有一些瑕疵经不起推敲,但不妨碍我把它当作一部被看低了的女性佳作来欣赏。
希望能有更多好的女性演员女性导演拍的优秀女性作品,也愿每个女性都有Improper的自由。
做个自由的"非分"女人
吴慷仁在荧幕里真的有魅力虽然角色的塑造有点扁平化,没有过于立体,我觉得是导演的功力问题....不过角色上蔡卓妍真的挺到位 各种拿捏 情绪 前期女主的压抑 都铺垫的很到位 能够带动到观众进去她的情绪,说服力不差最后那场performance蛮惊艳,阿Sa的眼神妖艳到让人感到层次反差。
她今次的表演细节上比雏妓还要自然顺畅。
捕捉到一個寧寧!
看的是完整版。曾翠珊很努力地要“成熟”一点,但一不小心就矫情了。居然没有看出来演父亲的是刘永,邵氏当年最帅最风流的乾隆皇帝。
劇情好鬆散,故事不吸引,阿sa樣子看去太童顏,局限了角色,劇入面好多角色都可有可無,導演手法未成熟,跟觀眾說故事不吸引。
看的无删减版,可能我泪点太低,看完哭得不行。非常能感同身受那种拘束压抑到放开找回自我的感动。唯一遗憾的是男主是个渣男。
花了六块钱看了腾讯视频的阉割了三分之一的版本,剩下的是两星。然而完整版也不行,删掉的就是正常的戏份,不知所谓。
算不上情色片。阿SA连续在本片和《雏妓》里上演噱头十足的敏感题材和所谓的“大尺度”,看来是想尝试不同的戏路也跳脱以前清纯的形象。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虽然故事真实,但却没什么真实的意义。开始女主这一人设会给人想看后续发展的想法,影片过半之后,却发展的理所应当。曾翠珊导演曾经拍出过很有意境的《大蓝湖》,这一部在影片后期能看到一些属于导演风格的影子。但是却与前半段故事衔接的很生硬,整体结构很松散。导演犹如在写一篇命题作文,开始谨慎的按照既定的路线,到了字数将足之际却放飞自我了,将一篇本应在及格线上普普通通的文章,拉入了不及格的境地。
《雏妓》之后蔡卓妍身上又多了个情色标签,但都是噱头大过内容的伪情色,只能卖卖话题了。
有点港版《美食、祈祷和恋爱》的意思,探寻真我的过程,比较细腻。千万不要看腾讯和优酷的乱剪版,去看完整版。
床戏跟闹着玩似的
吴慷仁的Pat pat加一星。
1.食色性也,我对食物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人的感官多为互通,用食欲表现情欲很喜欢。2.阿Sa的身材是很多文艺导演最喜欢的那种,能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电影内容上。3.作为处男的我,感谢有这么多优秀的影片教我如何尊重姑娘。4.极光居然用的是Mp4吧的资源,荧幕上出现水印还是太可恶了。
就这部电影而言,女主角在里面那演技能提名金像女主真的要多谢她的英皇爸爸了。还有这电影实在是难看
没有把想表达的重点抓住,是个人洁癖?还是对性的恐惧?还是别的什么心理?而且吴慷仁在电影中的角色似乎也有点不知所云,蔡卓妍总觉得在这部中没看出什么演技,为何还能提名最佳女主角呢
細膩的小品。人物鮮明真實。
内地引进版的 都删成什么样了
开篇还可以……后面就真难看了……
白瞎吴慷仁 108减到66真绝
107min版,前一个小时冗长枯燥的铺设,后面蝴蝶出现女主就突然莫名跳跃式蜕变了,能看出英皇极力想捧转型熟女的决心,但这力道EMMM。找来吴慷仁这么好张脸也不好好用,男主被安排成纯为挑起性欲的颜值摆设,阿sa又演技撑不起,全片崩塌。情色部分,阿sa钢管舞拍出来索然无味,还有男女主坐凳子腻歪那段拍得平易近人。情色不是需要脱和露,请参考《过春天》红色密室绑手机,或者韩剧《密会》四指钢琴,这才是大家想要的东西吧。给与男主更有CP感衣领微湿街角买姜的女老板+1分。2019.5.5 2/10
挂着个情色的名字想讲一个有内涵有意义的故事,结果场面不如五十度灰,五十度灰只好还可以截图欣赏,至少还把成本都拿去做配乐了,这个呢?像煮汤煮出潲水一样
翻看导演过往履历,其实还进步了,但真的才华有限,所以才这么土洋结合。男主选的不对,不够浪。至于阿sa,加油也没用。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