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棒的现代爱情神话。
适合包括但不限于业余民俗学爱好者、《美国众神》粉丝、《最后的仙女》读者和奇幻爱情片爱好者在内的所有人。
精灵回忆线中历史与神话相交织之带来的奇幻魅力,与《美国众神》中爱尔兰精灵的故事不谋而合。
而来自阿拉伯半岛,因《旧约·列王纪》而闻名的绝世美人示巴女王更是在两个故事中都有出场(双厨,啊不,是三厨狂喜)。
而女主角最初的研究方向(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使神话和故事失去了意义)以及后续剧情中电磁波对精灵的伤害,恰好与《最后的仙女:颓废故事集》中19-20世纪法国颓废派诗人作家们的灵感来源一致。
在当时面临着工业化和科技带来的冲击,以及各种社会、政治、文化变动的法国,作家们写下了一个个法国人民最热爱的童话角色——仙女与快速转变中的人类世界之间的碰撞。
其中既有关于科技发展使得仙女魔力变得不值得一提的故事,也有现代化的都市容不下仙女的故事。
本片中,女主最初精灵相遇的时候,就基于理性主义角度反对许愿;而电磁波对精灵伤害很大更是主角二人刚回英国时就已埋下的伏笔。
全剧更像是精灵的成长史,透过他的历程和故事,讲感情的内核。
电源还有一层主旨:爱应该是双方自然产生,而非单方面给予,或是施加自身意愿给他人。
通过三千年的时光和磨练,在剧末精灵终于明白了,不强求对方和听他人诉说。
从单恋女王,被所罗门封印(用test中拿到的红线,很可能说明,精灵是背后给女王出主意的谋士。
所以所罗门要用那条红线来复仇挡路的人),到给女科学家他认为对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将自己封印瓶中来表明真心,却导致女科学家怒删记忆。
)到最后,主角们明白爱不是施予,而应当是双方从心内一同生出的感觉。
开头的一幕,女作家会下意识的抖腿,女科学家也喜欢抖腿。
这种暗示在最初还不是很明显。
至于女科学家和作家的联系,剧中的瓶子很可能有着另一条故事线。
到大巴扎女主选瓶子时,通行的人建议买个精致的红瓶子,但女主坚定的选择了残次品蓝瓶子。
而之后红色瓶子出现在在了女科学家丈夫给她带来瓶子,和精灵为她封印书籍这两幕中。
这很可能证明,当科学家许了最后一个愿望 ;她希望忘了精灵时,她和精灵的全部记忆也就消失了,同所有知识和数学一起。
那些装满知识的瓶子也被卖掉了,因为没人记得那些瓶子里有知识。
她也很可能在生火与沉的孩子时,引起了火灾。
至于所罗门,看过的书都忘的差不多了。
也没法写什么。
但是女王和所罗门身后的臣子们,应该是有含义的。
所罗门身后的是人,女王身后的是各种精灵,这些精灵在片头也出现了。
具体意味等大神来给讲讲吧。
第一阶段,女性独立且强大,但受到男性花言巧语哄骗沦为附庸;第二阶段,女性彻底沦为奴隶,愿望就是得到男主人的青睐并怀孕,在其他女性面前耀武扬威,而且无法掌握自身生死;第二阶段后半:女性拥有的些微权力也是男性的施舍,且无知到甚至对改变自己的命运毫无想法;第三阶段,对知识的渴望开始觉醒,哪怕黑袍加身只能露出一双眼睛,哪怕依旧生活在男性的掌控下,终日被囚禁于室内,也开始渴望世界上一切美好真实的知识;现阶段:开始希望用付出爱来获得男性同等的爱,而后意识到作为彼此独立的个体,爱就是不要求对方,让对方自由选择爱她的形式。
话说,现在电影都拍得那么直白了吗……
女主在片中有一种理性的冷漠,如她所说她的感性(feeling)来自于其他人的故事,我倾向于认为女主和精灵在后半段的相处是对于情感的体验,她对于故事化的一种向往,而精灵从女主的第一个愿望开始就陷入了又一种囚禁(精灵无疑是情感、意识、感性的代表,他对于爱的感性两次都让他陷入瓶子的困境,而女主却许愿让他再次倾注这种情感,所以我不认为精灵这一次会拥有he),至于女主,她会被故事的情感所打动,以至冲破自己对于“许愿故事没有好结局”的思考许下第一个愿望,但同时她的理性催动着她使她保护着自己,编写下一个“没有自己”的故事——让精灵用对示巴女王和泽菲尔的爱来爱她,或许她也回馈着这种感情,但就像对待故事里的角色那样,我想她心里有明确的界线(在这条界线模糊的时候精灵的濒临消亡又把她拉了回来,也算一种故事性的无奈吧)——这应该也能解释为什么她自称是一名叙述家,而非作家。
女主这个角色,藏于理性的城墙下有丰富的触角,善于感受容易共情,在理性的自我保护机制加持下具有洞察力和敏锐,使她不会轻易踏入陷阱,所以她不许愿,不写自己的故事,但当然她对于情感也有着正常需求,促使她从故事中获得感受。
疏离和亲密的拉扯感,从万花筒的观口离开和看入的一瞬间。
三千年的渴望电影观后感故事情节就不重复了,大多的评论都是从女权和爱为出发点为主题分析的,我呢总是看到一些偏见的东西,性格使然,没办法。
叙述学主要指从故事与传说中发掘其内在联系,以更好地解释故事,文字甚至历史本身,这里面包含了传说与历史的部分片段,有些传说曾经因为群体或权力中枢的相信与否,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也会修改传说的表达重点。
如果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传说会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就像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
原因就在于传说中存在着人类历史时期中各个族群的对世界对自身的感知,存在着人类不同群体部落的各种精神核心,包括生死、恐惧、愿望、勇气、起源、繁衍、发展等等。
从这个万花筒中仔细观察就能看到人类发展的一些必然,有必然的发展也有必然的陷阱,有共同的好恶与共同的困扰。
不同时期的人类愿景和欲望都能从传说故事中体现出来。
世界各处类似的故事和传说与其说曾经有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不如说是人类各部落群体中一种共同而必然出现的精神需求,自然神、谷物神、动物神,直到代表神权的王权通过金枝获得法统,失去金枝则意味着神力的衰落,最初出现实质也是与神灵的沟通互动,权力的最初本身是一种灵媒。
权力其实也就是为保护群体相信的故事的延续性而存在。
没有了对故事的信仰也就失去了群体聚集繁衍发展的核心,人类会迷茫、会失去共同的方向,意味着分散,内耗,成为没有灵魂的蛆虫。
故事传说中的各种神力起源,勇气与恐惧,生存与毁灭,丰收与灾祸就像一条条波浪交织,画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上限与下线。
我们本身都是宇宙中的尘埃,是星星消亡的一部分,基本构成的最初就是一体的状态。
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互相关联的,愿望愿景是一种心里投射的光影,本身没有作用,当追逐它的时候就会对周边事物产生影响,世界就是在各种人群愿望与自然界的客观意志中光影变幻的过程。
当有了愿望就会有与物质界的交集,不论是远期的还是当下的,特别是在群体中与各种价值观交织的时候,内心必定会时不时荡漾在对愿望的观察当中,时而肯定时而怀疑,把各种愿望在心中不断排序,这就是无尽的内耗。
过度的愿望不建立在对自身的实际了解和对愿望所属范畴影响范围的深刻理解上大多都会失去平衡,或长或短,或重或轻,被自己困扰或者被外界困扰。
任何索取性质的愿望不站稳根基会几乎都会变成欲望,不可掌控的愿望随时可能失去,更可能把自身拉入陷阱,最终主体自身被反噬,变得迷茫或偏执。
但是没有愿望的状态若不能保证静态平静的生活环境又会变得虚无,而成为不能承受之轻。
故事主角,熟读各种传说故事的阿莉希娅清楚愿望的份量与可能存在的陷阱,她知道万事万物都有互动,给予索取都有因果,因为恐惧未知的痛苦而不愿意许愿。
把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放在外在的投影之中来肯定自己的意义,为存在而活着,为知识而知识,为财富而财富,为权势而权势,为各种获取而获取,本质跟作为奴隶生活下去没什么区别,失去了发自内心的本真的愿景,自身就融入了这片传说意识形态之海中,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切。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音调,自己的传说。
即使从存粹的动机出发去实践本真的愿景也并不能保证故事的稳定,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客观环境与群体愿景的影响,从最初的纯净变得如同泡沫一般千变万化,一眼望去置身迷茫之中。
只有从当下的,脱离了时间长短刻度的切片中去观察最初动机的形态,排除外界愿景的杂波,才能保证自己活在当下,确定自己是否存粹!
把愿景的形态沉淀在每一天具体的分分秒秒中,去付出去收获去体会,过去和未来都只是一副你自身画出的图景,欣赏她而不要背负她,你正在路上,你正在作画,无论快慢,无论色彩,具体到当下,面对当下。
切莫别被别人的画笔沾染,切莫被别人的愿景影响你的内心,你可以选可以不选,但是一旦画上去的,就是你自己的故事,价值和意义就在这本真之中。
只有在当下真正接纳,相信,面对,故事才能继续下去,最初的本真愿景导致的确定的等待本身也算是一个好的有意义的故事。
现代的生活方式中人类被各种信息淹没,这些信息本身知识的、实践的、事实的部分很少,解读的,感知的,判断的,被加工的部分却源源不断,充满着各种群体的愿景与解读,不断地转化成各种欲念,忽而向东忽而向西,总是乱作一团不知先后,不知长短,不知真假,像一个迷宫,一堆红线,找不到线头。
当不回归自己内心的稳定状态,内心必然会被卷起波涛,不得安宁。
最终导致得到的愿景并无太多自己的部分,与人分享更如同鸡同鸭讲,实践中付出索取害人害己,但这不是个人的过错,这是必然,这是群体,这是发展,只是看你自己想怎么活。
喧嚣中自我保护跟自我革命一样不可能有效并且长久,要么改变环境,要么加一层保护壳,这层壳可以是一种表象的生活状态,不得不做出的妥协,电影中这个保护壳是精灵完全的肯定的付出,这里面只是真切的实现愿望,我不认为有爱的部分。
被别人保护的状态也是不公平的,不可持久的,损毁是必然,消逝是必然,需要修复的空间和时间但是保护壳会损毁,无论是创造的外界保护环境,还是别人的无限制付出,或者生存智慧中虚伪的一部分,需要更新需要维护,不可回收,不可再生,属于消耗品,用完必须放弃,当与本真混为一体的时候,会带来整体的坍塌。
叙事家小时候的自我隔离状态属于性格使然,关闭了一面墙就构建出另一面墙,纸片人是当时的主角的知识能构建出的故事形象,示巴女王存粹的原始需要是权势、声音和魔法提供的,取决于对方的需要和给与,不可保证自身愿望的长久,过度索取意味着会最终变成所罗门王的附庸,主动褪去腿毛,慢慢的变成欲望的奴隶。
这个愿景取决于所罗门王的愿景,依赖于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像互相干扰的波纹,频率稍有变动,随时会消亡而不能长久。
古尔滕对王子无止境的付出和索取,不顾当下实际,忽略人的嫉妒之心和实际政治环境,被反噬,意味着愿景也没有建立在实际的客观条件上,人与人是一种互动,政治是一种平衡的发展。
国王完全沉迷在对敌人的怒火和传奇的故事中,作为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只考虑当下,因为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忽略了精灵的吸引,失去讲故事的朋友后便一蹶不振,喝酒也不能安慰他,他代表存粹的实践主义者,实践的却是母亲的愿景,没有自己的。
国王弟弟繁衍的欲望被当成家族的任务,欢愉变成了被动的任务也变得一蹶不振,这也是母亲给的愿景,没有自己的愿景。
糖糖还没来得及理解灯神的意图就把他扔进海底去了,这是一个因为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抛弃精神世界的人,这得给她点个赞,如果不考虑这种生活的可持续性,活在当下的存粹也算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泽菲尔代表知识女性,在发展自己的天赋,获取知识的同时附加了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愿景,这就把自己置入了囚笼之中,而忘记了得到的原因最初是为渴求更多知识,通过知识,世界被她解构了,任何事物情景丢可以被计算出来,她解构了世界却不能理解自己,她明白了爱情的虚无与不长久,愿意放弃爱情许出第三个愿望,这也意味着放弃精灵,这时候的状态变成了精灵被爱束缚,她被欲念束缚,愿景各不一样必然各奔东西,不可长久。
故事家识别出来这些故事中愿望和现实的矛盾就在于这个愿望是不是主动索求,只要是主动的索求这个愿景就会影响周边而反馈到愿景本身,这跟她的性格有关,逃避现实是她一贯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经验。
她认为只有被动的接受确定的结果,不主动要求,才会有可预期的没有后果的结果,但是这就免不了孤独的状态,人类的本能中就有在故事中的渴望,渴望在故事中找寻意义,群体中的意义,但是这个故事中不能只有一个人的愿景,那就不是故事,故事中不能只有一个人。
宁静安定是一种不受干扰的状态,而孤独是反本能的状态,这对主角生命中的其它存在而言是不公平的,这里指无限制付出,作为保护壳的精灵,这种被动地接受现实对自己无损,但是如果这个现实是建立在别人的愿景之上,将会给别人带来无尽的失望痛苦。
【概览:秘技·反复横跳】作为现代好莱坞的缔造者,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近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对电影主题与类型涉猎颇为广泛:抛开近200部(挂名)制片,名下的导演作品种占据绝对多数的是幻想和(虚构和非虚构)历史题材,横跨了从儿童、科幻、战争、动画、惊悚和浪漫爱情等多个门类。
多样化的选择,也佐证了他作为电影叙事大师的绝对实力。
尽管作品数量不及斯皮尔伯格的三分之一,来自澳洲的乔治·米勒也有着同样罕见的广度。
他的主要电影作品都围绕着《疯狂麦克斯》系列展开,但也有成人和儿童童话(《东镇女巫》《小猪宝贝》),奥斯卡最佳动画(《快乐的大脚》)和当代抓马(《洛伦佐的油》)。
即便在《疯狂麦克斯》系列范围之内,也有着从传统西部/公路片到更大规模的动作电影的不同变化。
但与斯皮尔伯格不同,乔治·米勒的不拘一格有其无奈和被动的一面:身为外来者,他在对抗美国大制片厂的时候没有足够话语权,最终导致了他总是在开发地狱里徘徊——《超时空接触》《正义联盟》《太空奥德赛》的流产,《疯狂麦克斯》续集开发的迟滞。
但幸运的是,这也为乔治·米勒的每部成片保留了非凡且独特的创意和生命力。
从极致的动到极致的静,《三千年的思念》有着COVID时期电影的显著特征——舞台的局限性,CG的(过度)运用,可以再多下点功夫的剪辑和配乐——这也构成了乔治·米勒美学的另一个重要侧面;而他以区区六千万美元,就换来了非常惊艳且独树一帜的视觉体验。
就其文艺电影的本质而言,六千万的成本又注定无法回本:非动作类型,主演缺乏票房号召力,连个像样的高潮都没有。
米高梅和联美选择在传统淡季的秋季档公映,已经显示了对其票房表现缺乏信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千年的思念》缺乏吸引力或可看性——只是缺乏足够广泛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经济账显然也不是乔治·米勒的头等大事——事实上,乔治·米勒的多数电影都无法靠票房回本(包括商业上最成功的《狂暴之路》)——他更在乎能讲出什么样的故事,是否能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三千年的思念》有一种舒适的午后阅读感,对戏剧冲突毫无谄媚。
这种安静的力量在当下好莱坞的电影环境中极其罕见,似乎也只有外乡人能够去真正将其实现了。
【制作:伪幻想的Stage Drama】BFI在90年代曾推出过一个“世纪电影”系列片,其中乔治·米勒为澳洲电影拍摄的一集名为《四万年的梦想》。
作为他在《狂暴之路》后的首部电影,《三千年的思念》似乎与其有着奇妙的呼应,在暗示线性时间上的某种无法避免的轮回。
《三千年的思念》显然不是乔治·米勒最好的作品,但这需要考虑到其作为疫情电影的独特语境。
由乔治·米勒和他的女儿奥古斯塔·戈尔联合撰写的剧本在开发和成本受限的基础上,不得不将全球视野的野心转换为了小剧场的串联。
这种变化使得《三千年的思念》有了更多源自舞台戏剧的典型特征:在形式上延续了从《与安德烈晚餐》到《日落号列车》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辨,而在(文本和视觉)内容上又有着《十日谈》式的讽刺和荒诞属性。
这一表现在实质上回归了所谓“叙事”行为的本源。
时下的好莱坞在创意人员和公关部门的操作下,将“叙事”的概念再包装,将其表述为电影/电视节目的某种价值属性。
但叙事原本就是视觉化的正当本能,过分强调“叙事型”不过是在掩盖缺乏创意和吸引力的借口而已。
就《三千年的思念》而言,剧本允许在嵌套叙事中同时审视故事和叙事这一行为(同时是动机和目的),并以不同风格的画面和基调之间的转换来传递微观和宏观尺度上的隔阂感。
乔治·米勒和退休再出山的摄影师约翰·希尔(《英国病人》《冷山》《狂暴之路》)在有限的条件下提供了充满活力的视觉保障——尽管并非所有观众都会喜欢这种东方主义过剩的气质。
总的来说,《三千年的思念》提供了足够简单的故事概念,同时为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视听环境以提供一种启发性的体验。
这种体验的成功与否与影片质量无关,而在于观众能否和蒂尔达·斯温顿的角色一样,体察到自身在某一时刻的确切感受——这与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珍爱泉源》异曲同工,冀望观众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自己汲取其中的寓意。
这就是storyteller的本职所在。
【表现:唯有孤独与矫情永恒】《三千年的思念》可以看作是乔治·米勒对“摩登情爱”的思索——虽然这一过程一点也不摩登,甚至还很传统。
艾莉西亚(蒂尔达·斯温顿)和迪精(伊德瑞斯·艾尔巴)之间的对立是典型的纯粹理性vs.浪漫主义,两者之间在生命长度上的差异让这种对比显得更为有趣:永恒眼中的爱情理想主义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
是一种暂时的形态和意想,还是能够从物质依靠中抽离出来的某种存在呢?
与《真爱泉源》不同的是,《三千年的思念》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只是罗列了几种可能的方向。
这些不确定性为童话和寓言故事带来了诗意和模糊的美感,恰如《疯狂麦克斯》和《快乐的大脚》,提供了超出作者意识以外的解读方向和空间。
尽管商业价值无法与流行明星们相比,伊德瑞斯·艾尔巴和蒂尔达·斯文顿是当代最出色的锚点演员。
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R.I.P.)类似,二人无论是作为中心角色还是支持角色都有着非常可靠和扎实的表现。
艾莉西亚(蒂尔达·斯温顿)这一角色虽然是名义上的第一主角,在二人关系之中却处于相对弱势,因为直到第三幕之前,她对叙事的贡献寥寥,而第三幕本身又存在一些叙事动力上的缺陷。
这当然不是表演的问题,蒂尔达·斯文顿对此类文学阿姨实在是太过熟悉和信手拈来了。
2022年是劳模伊德瑞斯·艾尔巴的又一个忙年,规模较小的《兽》是近年流行的荒野求生类型之中的佼佼者,成名作之一的《路德探长》也要在年内推出电影版。
迪精一角显然更受到剧本的青睐,他表演中的真诚和广度也让电影对情感的探索更加可信。
一个凡人要如何与不老不死的角色分享和体会他的悲伤和折磨呢?
伊德瑞斯·艾尔巴给出的了触手可及的答案。
蒂尔达· 斯文顿和伊德瑞斯·艾尔巴为电影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美感和艺术气质,然而《三千年的思念》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徘徊,这种犹豫不决,或者说决心不足,是无法被表演的成功所弥补的。
也正是由此,《三千年的思念》在表演、技术、和叙事手段上的成就,要远远强出它与观众之间先交流,再互相取悦的能力。
【总结:奇观与日常】《狂暴之路》七年之后的乔治·米勒的疫情电影来的有些晚了:如果能在过去两年间上线流媒体直面宅家观众群体的话,会有更好的效果。
但这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结,六千万的成本也是不小的回本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近乎与零的时候。
电影有着个人特色鲜明的视觉效果,当代最好的表演和叙事体验,但不少主观和客观的障碍阻止它获得更高的成就。
【月度回顾】电影《13条命》剧集《医院五日》【月度预览】电影《别担心亲爱的》剧集《特殊病人》
1,应该忠实原题,叫“三千年的孤独”。
2,表面是灯神的孤独,实际是女性三千年的孤独。
3,四个小故事,示巴—古藤—糖块—泽菲尔。
从一路下滑到重新崛起。
4,女人一路下滑,同时男人也在一路下滑。
所罗门-穆斯塔法/苏莱曼-穆拉德/易卜拉欣,跟泽菲尔搭配的是一个老朽。
5,贯穿全片的问题:女人最想要什么。
答案应该是爱。
但不是男女之爱。
然后通过泽菲尔和艾丽西亚两个故事,校准了爱的定义:既不被灯神控制,也不控制灯神。
6,灯神代表某种“前文明”的力量,包括“讲故事”这种方式。
前文明未必是“蛮荒”,“蛮荒”是文明/下滑/男性的偏见。
它到底是什么,仍然有待发现。
可以叫原始丰饶、初民、道、春天,等等。
7,一点启发:如果你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参考点,可以考虑lover角色,而不是父、母、主人、老师、大哥,等等自带权威感,只能单向交流的角色。
如果,这部片子真的像《一千零一夜》一样,从头到尾让Djinn把它(他?
)在过去3000年间,身为一个瓶中妖精所经历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给我的观感可能会更好一些。
影片前半段剧本的创意我其实非常喜欢。
从《阿拉丁》到《七龙珠》,我们从小到大,或看过、或听过太多此类许愿神灯的故事,其中的核心矛盾来来回回都是正反两派争夺许愿权,这种套路看久了自然会有些乏味。
阿拉丁vs贾方
《龙珠》中每次召唤神龙都会引发一场大战所以当又有一个“灯神”故事出现在眼前,但里面的主人公却不愿再重蹈前辈覆辙的时候,观众就会突然感到耳目一新。
这位叙事学专家Alithea,出于自身职业的优势,比屏幕前的我们更加熟悉此类故事的每一个“陷阱”,面对满足三个愿望的诱惑,却迟迟不肯开口,反倒是让手握魔法的精灵急得团团转。
直到此处,我还在期待Alithea的坚持会让电影有一个出人意料的走向这种反套路的做法,让电影在前面一个小时中始终保持了很好的悬念,我饶有兴致地想知道:一个拒绝了瓶中诱惑的许愿者!
好极了,导演会让这个故事如何收尾?
然后,Alithea开始许愿……影片从此开始,让我目瞪口呆。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来到天竺求取真经,佛祖说早知道就用QQ传给你们了谁能告诉我,为什么?!
影片前面花了一多半的时间,用了各种桥段在反复向观众强调,这个女主角是多么的独立、优雅、与众不同,结果她的终极渴望就是谈恋爱?
导演和编剧(据说是导演的女儿?
)是不是对女性内心渴望有什么误解?
若说对方是个涉世未深头脑简单的青春期少女倒也罢了,但影片中一个深谙各种历史典籍,专门研究讲故事艺术的学者,居然早餐都没吃完的功夫,听对方说了两个无法证实的野史传说,就疯狂爱上了这个从瓶子里钻出来腿上长毛的精灵,这其中的说服力在哪儿?
你不是号称自己无欲无求了吗?
就被这种水平约等于老友记里乔伊用来泡妞的“欧洲旅行故事”击中了?
Friends S8 04好,退一步讲,即便我接受这是因为Alithea被Djinn过去的痴情故事唤醒了内心荒芜已久的爱情幻想好了,但是反过来Djinn凭什么会爱上Alithea?
合理性在哪里?
要知道后续情节解释了这并不是因为许愿的力量,难不成就是因为Alithea拒绝许愿,所以Djinn就霸道总裁上身,开始演“女人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样?
WTF
这个镜头颇有《水形物语》的既视感这种流俗的转折,让影片前面很多线索都变成了意义不清的废戏,比如,Alithea小时候头脑中那个有名有姓,笔墨不轻的虚拟小男孩,为什么后续却完全没有再提及?
还专门安排了一个真人来演同样是这个场景,既然告诉观众女主有哮喘病史,为什么这个设定再也没有参与剧情的发展?
除了最后跟邻居大妈吵架时又出现了一次为啥非要把示巴女王设定为精灵?
除了引出那个烂俗的“腿毛梗”以外,还有什么对故事更有意义的作用?
古代人把女性有腿毛当成笑话,现在还拿这个梗出来做文章简直恶趣味影片开头Alithea在机场和演讲时遇到的两个精灵,意义在哪里?
为什么后面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只是想说明伊斯坦布尔暗藏魔法世界的话,为啥只有Alithea看到了,别人没有这个资质?
小哥你人去哪儿了?
为什么Djinn的第三个故事中,Zefir看书时手指划过文字的动作和抖腿的习惯与Alithea这么像?
两个角色有什么情节上的呼应?
Alithea 抖腿+划书
Zefir 抖腿+划书,后续哪怕再安排一个镜头让Djinn注意到两个女人都有类似动作也好得多等等这些细节,我在看的时候,全都以为影片要在后面将其收拢起来,把故事引向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但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从此之后,就是一个古怪阿姨和她的秘密男友的爱情故事。
唉…说实话,你们两个真要谈恋爱,可能回到漫威宇宙中效果会更好。
专门拍一集古一法师和海姆达尔两个“死鬼”磕CP,艹,这不比看雷神4演什么“前女友再爱我一次”有意思多了。
反正你也cue到漫威和DC了不是吗?
The end.
一开始被所罗门王弹奏的音乐吸引,然后把全片看完,很喜欢男女主和电影的画风。
灯神讲述他之前被封进瓶子的经历,有点一千零一夜的感觉,不自觉的被他带进故事里,见他所见,想他所想。
灯神的故事讲完后,女主突然的表白打破了我对故事的思考,感觉这个转变太硬了,和前面荡气回肠的故事有点接不上。
如果后续情节再饱满点,感情来的不那么突兀的话,可能就完美了。
隆重推荐《三千年的思念》。
虽说我对这类片可以说是相当的“严格”,但是在我这里都有四⭐8.5的高分了。
目前今年个人十佳第一。
(暂定)怎么说,其实这片会让很多的人懵,或者觉得神话悬念效果一般,爱情也很没新意并且“老套“,并不是讨好观众的片子。
乔治·米勒应该自己也很清楚这个“故事”真的太多人看不懂的。
所以我就需要思考他拍这部片子的用意了。
一直以来,各大电影节的“正确”,误导了很多人,于是,一出现肤色问题就会成为一种“吐槽”,大部分人却不会去思考“使用方法”的利弊。
而这片,绝对是我看过无关历史类用的最好的黑人演员片,因为他足够的“准确”。
准确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形容。
无论是用画面讲故事,还是用“故事”顺序讲故事,好的导演就是这样,说话你句句能听懂,杂而不乱,顺序也都不会乱。
对,“真实”,也是如电影这般一样的过程和顺序。
用意:这可能是乔治·米勒送给“朋友们”的“爱的故事”。
不管你在哪一个“故事”中,都是对朋友的一种关心和对话。
孤独的开始,总有一段时间会孤独的行走,乔治·米勒确实是个很温柔,很浪漫的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告诉着“朋友们”,“我们”并不孤单,谢谢我们都能拥有“精灵”的陪伴[合十][合十][合十][太阳][太阳][太阳]Ps:我现在懂他的“精准”了,因为大部分导演其实是放弃大部分观众的,所以用画面去说的“精准”,乔治·米勒的“精准”是很容易懂的精准,只要你沾边都能听得懂,让更多的人“温暖”。
善良了[合十][合十][合十]
平铺直叙。
画了好大个饼,一嘴咬开里面全是沙子。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前半部分一本正经,后半部分胡说八道。
故事结构有不小的问题,前边魔幻色彩铺的很好,后边成了心理疗愈,所谓前言不搭后语,偏题了。
听故事的时候,时间会过得很快,就像我听精灵讲最开始被关瓶子里的两段故事,就已经过去了40多分钟。故事前半段的节奏虽慢到把握得还可以,第三个故事结束之后就开始迷了,“我想让你像你爱她们一样爱我”,反而让本来没有世俗欲望的女主和影片落入俗套。不过影片特意以一本童话书的形式呈现,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种只属于童话的梦幻色彩。
啥啊……
浮华却空洞无物!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孤僻缺爱的老年女文青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
无聊的我翻白眼,怎么敢拍110分钟
肤浅之见,故作高深。
古一法师与海姆达尔外传
独身女性的希望?最早的女王,是孤独的;女奴隶的愿望,是单纯的;女主的愿望,是自由意志难以实现的;结局的敏感才是重点吧,爱人与孩子,或者只有朋友;
挺好的,这个应该是那种全息电影或者VR的才更好。
一个还挺好看的童话故事。只是我看Tilda,总觉得她有种超越性别的美,因此不是很容易在她身上看到对爱的渴望。以及,随便看个电影还把麦克斯韦方程组看出来了,死去的电磁场突然攻击我。
前半段是PS精修的华丽大片,分分钟要穿越到异域风情的奢侈品香水广告,对君士坦丁堡的东方主义式想象也让人不免皱眉(不过嗜血君主好帅)后半段是有点别扭的爱情故事,讲真如果落入一切都是女学者幻想的俗套,我可能反而更能进入一些。影片好像想说,人类,历史,权力,爱情的真相仅仅依赖于叙述和诠释的方式,但好像又只是蜻蜓点水之后又转向了纯爱,踩不到导演的点。
时间旅行者阿拉丁鲁密夜谈神话学家
1美术极度舒适,镜头给得美丽畅快,剪辑没拖后腿。2像《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旅馆密闭空间➕浴袍➕突如其来的一个男的,明明付过费了(亲手开瓶),服务和精灵都是亲自送上门,还详细介绍产品手册(说明书),女主却扭捏了。男的开始施展百般武艺,希望说服女主赶紧消费呀。两个片儿相似的还有,女主一直抗拒拒绝态度十分坚决,但电影过半女主突然就要了,略尴尬。但祝你好运比这里男主欲多了。
我很喜欢乔治米勒的这些想法,靠讲故事来推进叙事,这还真几乎就让人喜欢上了。故事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关于爱和友谊。另外,它还与愿望有关,以及我们最终有权从他人那里要求什么。对我来说,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节奏,但我依然会原谅一部充满奇思妙想、且结尾如此有趣的电影,7分,一个接近中评的好评。
后半段故事不行,硬生生变成了中老年政治正确版的我的精灵男友。Tilda和Idris都很好,但俩人完全没有化学反应。
很后悔,在戛纳的时候没有观看这部电影
stinking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