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战争

Krigen,英雄战犯(港),一场战争,A War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图娃·诺沃妮,达尔·萨利姆,索伦·莫灵,夏洛特·蒙克,艾历克斯·休·安德森,杜菲·阿尔-加布尔,雅各布·弗劳伦德,菲利普·辛·丹白克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阿拉伯语,英语,丹麦语年份:2015

《战争》剧照

战争 剧照 NO.1战争 剧照 NO.2战争 剧照 NO.3战争 剧照 NO.4战争 剧照 NO.5战争 剧照 NO.6战争 剧照 NO.13战争 剧照 NO.14战争 剧照 NO.15战争 剧照 NO.16战争 剧照 NO.17战争 剧照 NO.18战争 剧照 NO.19战争 剧照 NO.20

《战争》剧情介绍

战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连长Claus M. Pedersen率领着他的士兵驻扎在阿富汗的一个省。远在丹麦,Claus的妻子Maria的生活也遇到了很多的烦恼。丈夫在很远的地方参加战争,让她提心吊胆,而且孩子们也哭闹着想见到自己的父亲。在一次看似寻常的任务执行当中,士兵被困在了火力凶猛的包围圈之内。为了拯救他的士兵,Claus做出了一个会给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造成难以想象后果的决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重案组第二季秋寒江南火红的日子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密电风云毛驴县令之宛如格格少主且慢行第二季春假邪恶力量第八季你喜欢希区柯克吗?孽扣被蹂躏的她20世纪少年:第二部最后的希望七周意大利头山娘道赛拉和黑桃乐队血溅鸳鸯楼警犬来啦夏岛悬疑夏花文德森·奴尼斯:唱诗讲道雪崩依然是你爱情香水无法抗拒的谎言新生万喜风云之十里洋场无与伦比的美丽毕业那年

《战争》长篇影评

 1 ) 你会如何选择?

看完电影后,马上来看影评,剧情分析什么的已经有写的很好的了,在这里也不再重复,从看的时候到结束,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主人公是自己,究竟会怎么做?

影片里重点有三次出现脚的特写,一次是寻求帮助的一家人被杀害,小孩子被裹在被子里露出的一双小脚,还有苍蝇不时地在上面叮咬;第二次是法庭上的证据,被炸死的平民中孩子的断脚;第三次是男主给大儿子盖被子,还是露出被子的一双小脚。

男主在看到儿子露出被子的小脚后,呆滞了一下,相比是想到了之前那两双脚了吧…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是男主造成的。

这时我又想起了男主在劝说来寻求帮助的平民父亲时的场景,男主说我有三个孩子,我了解你的处境。

你想要我们帮助你,你就要回家。

平民父亲说可是你的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如果我的孩子回家他们就会被杀。

男主还是因为遵守军营里的惯性规定拒绝了他们就在这住的请求。

还记得有一句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不记得出处是哪里了,好像是奥运会的宣传语吧,在记起这个场景后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可笑,你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我生活在战乱的地区,怎么可能有同一个梦想呢?

不能细想下去,越想越觉得悲哀。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是我的话,我跟男主的决定是一样的,选择撒谎来脱罪,或许这样的选择会更痛苦,囚禁四年或许就赎罪了,起码负罪感会轻很多,像是这样逃脱了处罚,却要将这责任背负一辈子,每当深夜无人之时,接受灵魂的拷问。

可是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我有我的家人。

正因为拥有着,所以才更害怕失去。

这样说虽说很自私,但我不想失去家人,我的家人也不能没有我。

就像我一直很想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义工,帮助处于贫困和战争中的人们,可是无奈家里境况也不好,不可能丢下家人一个人离去。

或许都是不勇敢的借口吧,我不知道,真是无奈。

尽管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无奈之事,我还是相信着活着是更好的,起码第二日的曙光就是一个新的希望。

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看完就忘了吧(ง •̀_•́)ง

 2 ) 丹麦明显在给美国佬的滥杀辩护。

丹麦明显在给美国佬的滥杀辩护。

本片显然是在一个小的冲突中,本军被袭击,人员伤亡后发起的空中打击。

但就这样了一个小小的战斗,导致的平民伤亡却让前线指挥官陷入了法律的纷争中。

我想问如果每个一线指挥官都要上法庭。

军心怎么办?

所以明显丹麦在小题大做。

丹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美国佬辩护吗?

的确非常的像。

不过本片也反应了西方局部小规模战斗的特点。

1、情报 2、火力!

 3 ) 《战争》超140字影评

味道在后面,片头软趴趴的巡逻软趴趴的军营气氛,是虚晃。

当然,片头各种解释为何来战,似乎要么是洗地资本主义价值观要么是大兵真蠢。

70分钟已经可以给男主贴上程心的标签。

这价值观,真是成心啊。

easy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既不完全世俗化也没有完整、平衡哲学心的男人,简直了。

7.2铺垫过去,重要的笔墨展开来。

我明白这里在试图刻画心里天平、文明天平(平衡性,进化的可能性),可是有些东西太不适合刻画。

这样的刻画与描写,我在杰克伦敦的文字中体验过,往往,文学家能够创造一个隔离的环境,全心全力去描写影响人心影响选择的变量、轨迹。

而带有人际关系的日常社会太复杂,每个人每件事都被多条隐形的线牵扯纠缠,没有绝对的好 没有绝对的坏,刻画起来是卖力不讨好,多数观众也看不清楚。

甚至这一部片子的导演已经尽力弱化了许多因素,凸显出来的内容还是不够清晰,弹幕的撕扯就是极佳明证。

激进的讲,这类片子在价值观上有倾向表现文明优越性的嫌疑。

文明的平衡是一回事,文明的健康是一回事,文明的进化是一回事,可是,文明规则适用范围一定不是无穷大,为何基督教子民还是顽固、可爱的如百年前千年前传教士一样,推广自己呢。

你们的文明有其价值,你们的文明有活力在进化,你们的文明没有短板?

你们的文明洁白无瑕?

金玉、庄严的外皮下,吸收、同化其他文明(文明也是资源,这样看)的手法手段非常aggressive。

人的弱点,人类的弱点,也毫无疑问是文明的弱点。

欲壑难填。

这里再讲几句。

生存没有面临危机,人们就会去追逐(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看来不切实际的)东西。

对完成原始积累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这样的潮流更加清晰吧。

然而,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的任何一个进化阶段,力量,才是支配一切的。

弹幕里开始探讨法律的存在,我发上一条弹幕「法律完美么?

法律适用一切人一切事么?

法律不必进化么?

——吾日三省吾身」。

以我现在的理解,法律管理着人类的混乱,细致一点说,是人性的恶,群体的恶,是止损工具。

法律是文明在人类社会的止损工具,不扬长只抑短。

当一个人玩法律玩到幽深,往往有失去自我的忘我感,迷惑在精细美貌的建筑里,忘记自己的出身、根源,忘记自己从何来、为何事、去何方,忘记熵有多么强大,忘记力量。

会这样的人,不仅数量不会少,格调、能力都相较《头文字D》中的馆智幸差不止一个段位。

再聊一聊心里落差。

前些天在浙江宁海,和大宝、小龙、林子的一次聊天中,几个人提到赛事体验。

我讲了港百,落差控制,尽可能将一落千丈(比喻义)变为100、200、300、400这样缓降的形式。

而在我的认知系统中,这一方面,西方文明是要弱于东方文明的。

其实人、群体、民族、文明都是不喜欢落差的,一旦感知到并意识到(落差)不会停止,会本能止损,采取各种工具甚至暴力。

同化、吸纳,这样看,也是存在于东方文明体内的基因,只是表现的更加柔和。

弹幕很能看到一些东西。

对立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也不少,比如“博弈困境”什么的。

时间所限,不能展开思考、讨论、分析。

资源留一下,b站3805754这片子还是值7.2的,没有奥利弗的反战片精彩,甚至难望《熄灯号》的项背。

 4 ) 山姆大叔你在哪里。

丹麦电影。

看这没硝烟成本的战争题材电影毫无意思,有意思的是拍这种反战题材背后的国家情结。

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极度疲惫消极的意思反倒让我想起很多。

现在的北欧“发达”国家都已经僵化,尽管表面看起来秩序,内在却已经毫无国家动力。

当曾经的世界警察USA罢手不干了,这些小掌柜们不得不出来收拾世界烂摊子的时候,我可以看到有些国家如土耳其沙特倒是愿意,大多欧洲国家都表现的跟他们的国家机器一样僵硬拙劣。

这里面包含的世界格局之悄然变化,才使人深思且有趣。

 5 ) 无可逃避的道德困境与两难选择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条交叉的铁轨,一条上面有五个小孩在玩,另一条上面有一个小孩。

此时一列火车迎面驶来且已来不及刹车,而你恰好站在道岔旁,你会把道岔扳向哪边?

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会随时随地让人面对无可逃避的道德困境,将人置于这样的两难选择中。

作为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片中主人公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曾接受联军帮助的当地人一家四口受到塔利班死亡威胁而进入军营寻求庇护时,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影片没有对这样做的理由进行说明,但设身处地联想:战区营地不许当地平民留宿的规定(或是惯例,从片中看来约束力似乎并不强)给了他作出选择的理由,让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主人公希图通过这种把一切交给规则的方式来减轻一旦选择出错后的自我负罪感。

隐含的恐怕还有潜意识里对当地人的不信任(担心其已经投靠塔利班而在军营中搞破坏?

)。

同时还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第二天再去救援也来得及。

以上多种想法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主人公作出选择。

可是,事实击碎了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一家四口均遭杀害。

这一场景除了给主人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之外,更是质疑了其作出第一次选择的理由:按规则办事,最终造成如此后果。

也为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不顾规则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困境出现在军事行动中,己方火力被完全压制,而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救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方能脱离险境。

在战场形势无法进行有效观察的情况下,主人公作出了不顾规则的选择:不论是否可能造成平民伤亡,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为此不惜进行欺骗。

此时主人公吸取了第一次选择的“教训”:把规则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侥幸心理依然存在: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空袭顺利消灭了敌人,中弹的士兵也被救活,一切似乎都很完美,然而这不过是命运和主人公开的一个玩笑:事后调查发现空袭共造成11名平民死亡,而现场音频记录证实主人公并未按军法确认平民情况,因此其必须接受遣返并面临审判。

至此,主人公两次选择的心理基础全被颠覆:不论是否按规则办事,最终均造成严重后果。

从他此刻不知是麻木还是坦然的态度看来,这恐怕也是一种解脱,起码不用再留在战场上随时面对道德困境与两难选择。

相信他也作好了接受制裁的准备,希望以此来减轻因自身的两次选择而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负罪感。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再次将主人公带入了困境:“你可能杀死了八个孩子,但这里还有活着的三个!

”如果拒不认罪,固然有机会逃脱制裁,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如果接受制裁,做一个敢作敢当的诚实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里将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整个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而影片前半段中妻子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的种种艰辛更是极力渲染了这一责任的重要性。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如此挥之不去,以致其欲认罪、赎罪亦不可得,只得接受律师的安排,把无罪释放作为目标。

而在庭审现场面对控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主人公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两难选择时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主人公被判无罪释放。

这一结局与其说是其自身的选择,不如说是战友“屠夫”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主人公而当堂翻供作伪证的结果。

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们欣喜若狂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揭示了其最终的宿命:肉体上的牢狱之灾虽已逃脱,但精神上的残酷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害的一家四口、空袭死亡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从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

 6 ) 《战争》影评:引人注目的战斗场面

托比亚斯·林道赫姆的电影穿插在哥本哈根的家庭生活和阿富汗冲突之间。

战争既发生在国内,也发生在前线。

家庭和妻子的痛苦。

丹麦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劫机》)的《战争》,横切了哥本哈根的家庭生活——一个妻子/母亲和三个孩子——和阿富汗之间的关系。

在那里,留着胡子的年轻连长(《权力的游戏》中的皮卢·阿斯贝克饰)正带领他的士兵进入塔利班的炮火和更糟糕的地方。

随着暴力的蔓延,冲突区域从战争的创伤和悲伤延伸到丹麦的法庭,在那里,电影上演了最后一幕。

阿斯贝克轰炸平民大院的致命决定达到了高潮。

可悲的是,这是最弱的。

正义的运作似乎被剧本对我们英雄的同情所感染。

令人不安的、手持的、低分辨率的视觉效果——在战争迷雾中如此有效——开始尖叫“电视剧”。

真正吸引人的是战斗场面。

危险像沙漠的风一样吹在我们的脸上,近在咫尺的简易爆炸装置,致命而又无形,让人惊慌失措。

最后是陷阱般的危机,和《卡贾基》一样有力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的近亲很快就会看到丹麦的最佳外语片角逐。

By:Nigel Andrews

 7 ) 一切都是也许

这又是一部让人心中充满忐忑的作品,这里指的是每样事物另一面带给人们的冲击。

claus在队员牺牲的情况下做出了跟随队员巡逻的决定,就像副手说的,有利有弊。

claus的本意是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士兵的安全和心理,但另一面失去了指挥官在前线外的冷静和判断,如果没有这个决定也就没有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可能就不会在救下当地女孩后和那一家产生的信任关系,他们就不会被塔利班盯上,这一家也不会来基地求救,claus又面临一次选择,军纪还是人情,这次他选择了军纪拒绝了这家人,但人情让他在带上了队员在明知有埋伏的情况下深入虎穴,当然这也是军人的责任,接着果断中招,在危机时刻需要拯救全队的情况下, claus又做出了决定结果是他们被救了,死了11位平民,其实6区里到底有没有敌人呢,如果有敌人,那这11位平民就是官方可以存在的战争牺牲品了吗,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塔利班在,平民都已经是牺牲品了。

如果claus没有亲自巡逻,也许死的只是那个被烧伤的小女孩,也许她不会死,是残疾,也许她可以熬过去,谁都好好的,这一切都是也许,也许会有另一个更惨烈的版本。

人情与军纪,保命与规程,战场与人权,这些在极端状况下产生的冲突本身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个故事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就这样发生了。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战争惹的祸,虽然电影并没有直接以反战为主题,战争发生后的各方都有其自身的立场和必须要做的事,但是战争一定要发生吗

 8 ) 战争之殇,正义之痛

电影节观摩北欧学院派导演作品《战争》至今将近一个月,一直犹豫怎么码字写点感想。

因为“学院派”这三个字把我难住了,尤其在电影领域。

好吧,我仔细品味下来,赶脚学院派就相当于服装中的黑色或白色正装,放在大部分场合都不会怎么出错(别跟我说特殊场合),中规中矩地把故事讲给你听,然后你陷入三观的刷新整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有与生俱来的学究气质。

八卦一下发现,《战争》的编剧和之前的虐心电影《狩猎》是同一人,难怪“作案手法”雷同——结局都是事儿摆平了,但是当事人内心涟漪难平。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着眼于一支驻扎在阿富汗某省的丹麦部队,学院派就是那么稳扎稳打,2小时不到的电影着力点越小越容易把故事讲明白。

画面没有太多夸张的修饰,因此视觉感受更偏向纪录片。

剧情走向基本是Y字型,前半段是阿富汗战场和丹麦家庭生活两条线,后半段主角被遣返回丹麦接受审判并行成为一条剧情线。

相对简单的线性结构,对于一般观众更容易理解,学院派也许不会轻易触碰烧脑片吧。

影片开头就让观众切实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巡逻时不幸踩雷的战士因为失血过多牺牲,而当时巡逻小队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援助。

军心不稳,Claus作为老大不得不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巡逻任务中。

此时,Claus内心对于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一定有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在巡逻时面对当地老乡的求助,Claus带着士兵们冒着风险搭救老乡的女儿。

然而老乡一家由于接受Claus部队的帮助,被塔利班盯上了,可谓性命堪忧。

老乡提出要全家住在军营时,Claus这次没有选择相信老乡,而是选择遵守军纪,其实也是选择保证整个军队的安全。

但是第二天在老乡家看到的是一片血肉模糊的惨状,部队也遭到了塔利班的突袭。

士兵受重伤,这次Claus选择抛开一切顾虑,在没有完全确认6区是否为军事目标的情况下请求增援,结果造成6区的11名阿富汗老百姓死亡,士兵成功获救。

那边厢,Claus后院状况不断,妻子Maria一个人独挑大梁,不仅自己有工作还要负担起照顾三个孩子的任务。

这里有个观影细节,当荧幕上Maria带着最小的孩子去医院洗胃,并且淡定得让老大照顾弟弟,影院里爆出了赞叹声。

中国家长可能是三、四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还忙不过来,大家看到了差距或者说是奇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里,我用拙劣并且不合逻辑的算数来总结下Claus的功过得失:士兵踩雷而亡-1,Claus无能为力;救助老乡女儿+1,Claus尽心尽力;老乡一家被杀-4,Claus有心无力;士兵负重伤得救+1,Claus倾尽全力;无辜平民丧命-11,Claus始料未及。

最终有十六条鲜活的生命消失,挽回了一条性命的同时误杀了十一条人命,这笔生命的账算是一笔坏账,而Claus可能终生都要默默偿还这笔账。

从Claus救助他人的过程来看,在最后一次救助时他是最费心力、最义无反顾的,当然他也绝对没想到反而因此造成了更严重的伤亡。

两次成功的救助,第一次救下了小女孩Claus是完全站在正义一边,第二次救助士兵他是站在相对的正义和绝对的仗义之间。

最后出庭的士兵更改证词,Claus无罪获释,对于无辜的十一条生命,正义已经哑然。

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小脚丫子,第一次是老乡的女儿脏脏的脚丫,第二次是被误炸的平民血淋淋的脚丫子,第三次是Claus获释后帮自己孩子盖被子时看到的白嫩脚丫,这其中的对比大家都能get到。

在多次庭审之间,Claus备受心理煎熬,其中有一次瘫坐在阳台上,把帽衫的帽子耷拉在头上,这样的侧影有点像耶和华。

同样影片《狩猎》男主备受冤枉,在教堂那意味深长的回眸,也是用到了宗教元素。

我个人YY可能是编剧惯用这样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

战争的殇是看得见的,而正义的痛却是隐匿的。

 9 ) 影评c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这部电影的线索我认为就是选择,影片中,主人公一共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关于是否接纳一家四口进入军营庇护,这一家四口之前已经受到了塔利班的多次恐怖威胁,当时的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我们可以自然地想到其中的原因,让平民和战斗人员生活在一起这显然不妥当,收留一天可以考虑,那么平民如果要求长期收留又该如何处理?

考虑到这种规则或者说是惯例,也是自己内心中的侥幸心理在作祟吧,男主人公选择了拒绝收留。

可以想象后面的剧情,那肯定是侥幸心理被击碎,一家四口均被杀害,男主人公的心里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做法,自己在律和情之中选择了律,但结果却有点不能令人接受。

虽然这是电影,肯定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我们抛开这些想一想,是什么使得主人公面临这样残酷的选择,是战争。

第二次的选择出现在军事行动中,男主的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抢救,但此时,己方火力被压制,战场的形势无法得到有效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才能脱离险境。

主人公再一次面临选择,这一次,他选择了不顾规则——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不管是否可能会造成平民伤亡,为此不惜进行欺骗,谎称自己确认了作战区域。

此时的男主人公,也许是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这一次的他,将规则放到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但同样的,这一次依然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经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结果是他们被救了,死了11位平民,那么6区里面到底有没有敌人呢,如果有敌人,那这11位平民就是官方可以存在的战争的牺牲品了吗,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塔利班在,平民都已经是牺牲品了,杀死他们的与其说是男主人公,不如说是战争。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让主人公第三次面临选择:为那11个平民8个孩子赎罪,还是为了活着的三个孩子逃避。

如果拒不认罪,诚然,逃脱法律制裁的机会很大,但是随之而来的精神上的制裁——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将无时无刻不压在主人公的心上。

如果接受制裁,诚实的承认,做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主人公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能独留妻子一人照顾孩子。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由于男主人公的工作,孩子们很少见到父亲,很想念父亲,男主人公几乎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如果他认罪,那么意味着他就再也无法弥补,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本想着认罪的男主最终选择了接受律师的安排,已无罪释放为目标。

而在法庭上,当他面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时,男主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选择两难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的结果是无罪释放,但是,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欣喜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虽免去了牢狱之灾,但男主的心灵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死的一家四口,被空袭杀死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一生都无法摘去。

人情与军纪,保命与规程,战场与人权,在战争这个极端的情况下,这些冲突的存在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个故事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这样发生了,如果真要找一个谁错的话,那也许是战争吧,战争的开始就是最大的错误。

而当战争开始,当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无论如何选择。

cueb

 10 ) 战争:老调重弹的学院风

<图片1>若非这部电影,世人恐怕很难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童话王国丹麦与万里之外的阿富汗战争联系在一起。

影片成功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激发了我一睹这部北欧文艺范儿战争片的好奇心。

影片的剧情结构清晰明了的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采用双线叙事,彼得森是北约驻阿富汗军队中一个巡逻小队的连长,他一面要安抚因战争焦虑而情绪失控的部下,一面又忍受着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孤独。

偶尔给家人拨打的卫星电话是这场孤寂战争里唯一的精神慰藉。

此时,远在丹麦的妻子要独自承受着儿子的叛逆,爱情的缺失、生活的重压令她日日企盼着丈夫的归来,双线情节的对照直观的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家庭失衡,但又有些老生常谈的沉闷感。

<图片2><图片3>影片后半段情节突转,彼得森在执行任务中为拯救受伤的战友,下令轰炸一处据点,意外的造成十一名贫民的死亡,他因此被军事法庭控诉,提前解职回国。

影片至此双线叙事合而为一,故事的焦点脱离战场,集中在控辩双方激烈争论的军事法庭,这场审判戏构成剧情里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与人道主义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彼得森内心懊悔却又渴望逃离法律制裁的心理矛盾。

两种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题——战争中的人性。

本片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曾是虐心影片《狩猎》的编剧,后者对儿童本性的“天真”与“邪恶”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战争》中对人性的表现同样细腻,令人印象至深的是军营中士兵们一起观看受伤战友拉斯发来的视频,短片里拉斯用写满幽默词句的卡片鼓励着战友的士气,这一幕是残酷战争里不可多得人性闪光。

影片对主角彼得森的人性塑造更为复杂,当法庭宣判他无罪释放时,他的战友都在为他呼唤,此时镜头给到彼得森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迷茫的面孔。

在人道主义者眼中,彼得森在战场上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是人性的自私,但对于他的部下而言,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拯救小队而不惜一切的勇敢上司。

<图片4>战争片向来是好莱坞的热门题材,而本片虽为丹麦电影,但却讲述着一个极为美国化的故事,只是导演在题材表达上比较克制、内敛,缺少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与娱乐化。

北欧电影向来疏离、荒凉的气质赋予这部战争片严肃、沉重的观感,这种观感恰好符合老成持重的学院派口味,但这种工整严肃的态度却也制约影片挖掘更深次的主题,对战争的反思依旧是老调重弹的讨论战争对人的影响。

或许战争会令人变得自私、冷血、残酷,但这并不能断定人性的自私与丑恶,因为本恶的只有战争。

《战争》短评

拍得像部记录片,真心不好看。

7分钟前
  • RongYan
  • 还行

最佳外语奥提片,[狩猎]编剧的导演作。写实记录般的手持摄影风格,前段战争和家庭双线,后段面临战后指控,如何衡量法律道德义务责任和善恶良知的矛盾,主旨还是战争带来的人性困境,喜欢这个点只是力度就那样,说到底错的还是丢给战争本身。

8分钟前
  • ShuuHaku
  • 还行

讲人性的,丹麦嘛,阿富汗战场。。。没听过

10分钟前
  • Benoît Magimel
  • 推荐

由战场过渡到法庭,丝毫感受不到剧本和表演的用力,不喜欢战场牵连故乡妻儿心的设计,法庭部分主要看结果,Tobias Lindholm是个道德主义者。

15分钟前
  • Oasiis
  • 还行

可能是丹麦语的缘故,情绪带不进去。

18分钟前
  • _在云端_
  • 还行

丹麦抖动摄拍又一力作.

19分钟前
  • 618
  • 推荐

比肩Jagten,题材加手持造成观影不适。Full of issues of survival, of morality, of death and life. However, these aren&amp;#39;t the things that you need to know,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is how to deal with suffering. Cause at this very moment what makes you ask the question, is suffering.

24分钟前
  • springjournal
  • 推荐

道义

27分钟前
  • 海王星北
  • 还行

文明素养高的国家就是天堂。本片战争场景拍得不明晰,有模糊拖沓的感觉。

31分钟前
  • 恋恋风尘
  • 还行

很多事情就没有对错之分,角度不同,立足点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但叙事和剧情的布置很巧妙,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肉体还是灵魂上的审判,对与错,好难...题材加手持造成观影不适

33分钟前
  • Chimera
  • 还行

类似的片子太多就无聊了,是不是所有北约成员国都要拍一遍,比如已有加拿大和丹麦

37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较差

丹麦申奥片

42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经过狩猎和战争,我成了导演林道赫姆的粉丝了。不管是死去的,还是活着的,都受到了战争的伤害,虽然克劳斯无罪释放,但是他依然会被内心煎熬一辈子,然后现实中真正的罪魁却住在大房子里面心安理得的享受财富的带来的满足

46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力荐

入那教不就完了,杀戮将变成荣耀,让内疚、负罪都见鬼去吧。

50分钟前
  • Azumi
  • 较差

看半天一直以为是德语。

54分钟前
  • 平板车
  • 较差

救下战友,代价是牺牲平民,战场上的选择,法庭上的审判。丹麦的战争片,北欧的学院派。

57分钟前
  • Will王喆
  • 推荐

片子白描仿纪录片。平民无辜,但却很难指责士兵

59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还行

战争早已失去了正义与邪恶的意义,只有杀戮和伤害。影片到是换了一个视角来窥探战争。即使打着正义的名号,也无法抹灭战争带来的伤害。消灭恐怖分子的烈士我们铭记,难道战争国百姓的死就该被漠视?导演对于战争的思考很有独创性,虽不算太深刻,但却引发思考!

1小时前
  • 男孩的火柴
  • 推荐

摄影师不知怎么了,都是近景拍摄,看着很晕。还不停旋转镜头,还对不准焦,真是无语。电影情节也很无聊,死了一个士兵,全员大呼小叫的,还有被吓哭的。那你参军干嘛呢?丹麦也不适合打仗,二战直接投降,来阿富汗干嘛呢?真逗。没意思,水太多,竟然能提名奥斯卡,奇怪。

1小时前
  • 赵旭丹
  • 较差

6/18 @ 亚新星光 SIFF 16

1小时前
  • 小宇@白兰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