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弄》2024年5月24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入围非竞赛单元。
6月14日,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开幕片进行中国首映。
影片目前已定档6月21日。
《酱园弄》改编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酱园弄杀夫案。
影片讲述了詹周氏因不堪多年凌辱,最终杀死丈夫并分尸的故事。
导演陈可辛在戛纳首映后表示,影片在上映前4天才完成剪辑。
这部影片因其表现的时代的特殊性与人物身份的复杂性而受到多方关注。
其中,有关女性困境的话题更是引发了广泛地讨论。
采访、校对∶忠泽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01抛开书本×《酱园弄》戛纳采访Q抛开书本:我是来自中国的“抛开书本”的记者,我想向陈可辛导演提一个问题。
这个项目最初被公布为一部剧集作品,是变革影业最早推出的几部(剧集)作品之一。
可以请您说明一下它是如何由一部电视剧变为一部电影的吗?
您是从一开始就想把它拍成电影,还是说这个项目历经了从拍电视剧到拍电影的转变?
谢谢!
A陈可辛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它就是一部电影,一部很长的电影。
由于所展现时代的特殊性,以及角色的数量较多,我们给予了它与通常的电影相比更长的时长。
我是一名经常产生新主意的导演,我的改变主意是出了名的,有时候我甚至会在片场改变主意。
你知道,当一个演员在拍摄的早晨给我一些非常好的建议时,对于我的团队来说,要跟上所有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要说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其实我在影片形式的选择上摇摆不定,把它拍成两部电影或是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我认为我有能力去讨论可否拍摄一部有中场休息的,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一一至少在首映时安排一个中场休息,让人们可以去喝杯酒,然后再回来看电影的后半段。
当然这都是做梦啦,我是一个梦想家,尽管我的大多数梦都还没有实现,但我仍然保持梦想。
在某些时候,我一度认为一部由8至10集组成的剧集可能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佳方式。
最终,我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讲述这个故事的形式。
第一版剪辑比现在的成片要长,我们必须努力把它剪短,但不能牺牲任何角色的情况,而是靠收紧台词之间的空隙,收紧剪辑。
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个时长内完成它,这对于一部中国电影来说还是很长,但这是我目前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Q抛开书本:陈可辛导演好,刚才发布会上您讲到,在创作的时候不会刻意的去回应某一个议题,而是从故事中、角色中您感兴趣的元素出发。
但我还是想追问,因为哪怕涉及的是几十年前的女性的困境,也一定会引起广泛的讨论。
并且本届戛纳其他导演的作品,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回应可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些议题。
所以我想再听您讲一讲,《酱园弄》在当下这个时代的出现,是否有它的必要性,以及您如何看待电影对时代议题的回应?
A陈可辛我希望我不要讲太官方的话。
但我也不知道(当下)怎么能够(回答出)更满足你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的电影都是讲人的状况,英文是human condition,就是在那个时候(《酱园弄》发生年代)的状况,那个状况肯定会有我当代(创作年代)的感受,因为我不是活在1945年的人,但故事发生在1945年。
为什么它会让我有感觉?
肯定是(因为)我现在的经历。
但是说我代入进她或者她(指两位女性角色),其实是比较难的。
女人最了解女人,我是一个男性导演,我可能会在别的角色里面去找到我的共鸣。
《酱园弄》有女性议题是无可避免。
但我觉得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看,看一个人在一个时代里面,可能“时代”对我来讲在这个作品里更重要。
我知道避免不了(讨论),因为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个电影。
所以我刚刚也说,我想拍《酱园弄》的(时候)是2015年,不是现在。
这几年我开始弄这个剧本,跟年轻导演、年轻编剧去聊,跟团队调整剧本的时候,我发觉跟几年前确实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我的编剧都是女性,包括韩帅导演、潘潘、原编剧,包括更年轻的、实习的编剧,在现场帮我们改剧本的编剧都是年轻女性。
我也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学习,因为我们要拍到老,就得学到老,因为世界还是年轻人的!
02《酱园弄》戛纳发布会香港导演陈可辛继动作电影《武侠》(2011)在2024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将20世纪40年代上海发生的一件骇人听闻的谋杀案的真实事件改编成了一部电影。
本片在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作为最后一场红毯首映。
章子怡在《酱园弄》中饰演的是一个极为丰满的女性角色,她在被日本占领中国土地的最后几个月中被指控谋杀并肢解其丈夫。
在某些方面,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老派作品,每一件破旧的旗袍、沾满血迹的地板和监狱的铁栅栏似乎都触手可及。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有些老套,比如使用慢镜头突出痛苦的情绪,或者用柔和的光晕效果与黑白色彩倒叙。
但《酱弄园》赋予了这一历史当代的意义,以一个骇人听闻的真实犯罪案件引申,揭示它是一个家庭暴力题材的电影。
在一个2015年才通过首个关于家庭暴力法律的国家,最近又因一系列案件和病毒式的微博视频备受瞩目,陈可辛的电影正在掀起一股浪潮。
影片在海外的上映受益于宽银幕的魅力、女主角章子怡的回归,以及感伤的剧本,但也不乏趣味。
例如,将猪头警察薛至武和剧作家、记者兼离婚妇女西林等配角穿插在一起,并接手了所谓杀夫案。
章子怡饰演的角色最初的名字是詹周,这是与他丈夫姓氏的组合。
她不识字,胆怯,毁容留下的印记使她被当作贱民,被警察发现时,她正蜷缩在与丈夫(王传君饰)合租的破旧公寓的角落里,她的丈夫身材魁梧,人送外号“大熊”。
他现在已经是一具被肢解的尸体了一一除了头颅再也找不到了。
詹周立即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且毫无疑问是她所为。
接下来主要集中在寻找共犯上——因为公众被媒体的恐怖报道煽动情绪,拒绝相信一个身材娇小的女人能够杀死并分尸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也不相信任何一个女人会杀死自己的丈夫,除非她有情人。
但最主要的是,这是一部“为什么要杀人”的悬疑片,通过将蓄意谋杀的凶手描绘成真正的受害者,将犯罪故事的悬疑和震撼力发挥到极致。
赵丽颖饰演的原女性主义者西林是一位抽烟的现代独立女性,她在报纸社论和她根据此案创作的一个俗气戏剧中为詹周辦护,部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雷佳音饰演的警察,对她的杀人动机不感兴趣。
他将这一罪行认为是对男人指挥、女人服从的自然秩序的侮辱,并将确保将她处死刑作为个人使命。
《酱园弄》中1945年的上海并不是很多电影中那个鸦片烟雾笼罩下的颓废城市。
这是一个布满肮脏公寓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勉强维持生计,或者有像大熊一样放弃生活开始赌博的人。
这里还有冷冰冰的机构一一法庭、监狱、警察局一一就像在柏林一样。
西林演出的热闹剧场为故事背景的黑暗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并在影片结尾大胆地加入主要的审判部分。
影片中有一处豪华住宅一一詹周辩护律师的女儿住在这里。
这座融合了中式、日式和欧式设计元素的建筑,主要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家庭暴力跨越了阶级障碍。
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前一天,詹周首次出庭受审,她漫长的司法历程跨越了日本和中国的两届政府,文件被烧毀,死刑犯被立即处决,这一切都为影片增加了一丝危险。
《酱园弄》 也许是一部乐观的作品,它用政治转型来隐喻当代中国社会所希望的态度转变,但在这部电影中一个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女性幸存者的故事,应该被人们看到。
《酱园弄》中三个女性角色的塑造到底差在哪?
“当暴力成为女性觉醒的唯一注解,我们看到的不是解放,而是另一种剥削。
” 1詹周氏詹周氏被塑造成彻底的失语者。
影片用大量虐女镜头渲染她的苦难,然而这些暴力奇观并未转化为人物深度。
詹周氏在影片中太沉默了,哪怕到最后她在法庭念出西林的台词,她的底层声音仍被知识精英的话语覆盖,她只是一个传声筒,可一个能挥刀杀夫的女人,怎么会一点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声音都发不出来呢?
这些对女主主体性敷衍和漠视的处理体现出男性创作者的傲慢和轻视。
观众只见她被动承受拳脚,却不见杀夫前的心理挣扎:对婚姻的恐惧、逃离的尝试、自我意识的萌发被完全抹去。
她举起屠刀之前的心路历程缺乏交代,观众无法感受到结构性压迫下这场悲剧的必然爆发。
创作者希望观众能共情詹周氏,却选择了不断地展现詹周氏如何遭受暴力,但是詹周氏被打得惨并不等于就能让观众动情,反而是感到生理不适。
这种偷懒处理反而淡化了它原本想讨论的结构性困境,转为了詹周氏个人的困境。
影片一面控诉社会压迫,一面用詹周氏与丈夫的甜蜜往昔闪回消解批判,请问塑造这些粉红泡泡是为了让恋爱脑观众惋惜他们死去的爱情吗?
就像是一部反赌博的教育片,仿佛在说:你看呐,他们曾经也相爱过,这个男人也没那么差,是痴迷赌博毁了这个家庭。
这种叙事偷懒将系统性暴力窄化为个体遭遇,背叛了女性结构性困境的议题初衷。
2西林西林作为知识精英,本应是底层女性的发声者,却沦为悬浮的喊口号机器。
西林没有遭遇詹周氏的困境,影片暗示的理由似乎是因为她可以玩弄男人于股掌之间并且利用他们,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西林的形象更像是男性创作者对于女性主义者的意淫,充满了刻板印象。
她看似是拯救詹周氏的“圣女”,事实上又承载了片中男性角色的恶意,是多管闲事的毒妇。
我并不能从她身上感受到创作者对她的爱惜和正面的处理。
她以笔为矛撰写《为杀夫者辩》,质问“女人杀夫为何一定要有奸夫?
”,却在阶级隔阂中彻底失焦。
影片赋予她两种造型:旗袍名媛与短发先锋,却未赋予她理解詹周氏的能力。
当她宣称“要救千千万万个詹周氏”,其行动本质是俯视的想象。
酒会上与薛至武的辩论、法庭上的慷慨陈词,皆是与底层苦难割裂的精英表演。
3王许梅大姐大王许梅则彻底沦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
她帮助詹周氏的动机是什么?
从让詹周氏睡便盆旁到送蛋糕示好,其转变毫无铺垫;从上海舞厅头牌到成为狱中“大姐大”,身世更是模糊不清。
王许梅展现出对詹周氏的帮助是苍白生硬的,她教詹周氏认名字、送蛋糕的情节,被塑造为觉醒转折点,但分蛋糕的温情瞬间无法弥合逻辑断层。
她为何青睐詹周氏?
影片仅以“看了西林文章后同情”敷衍解释。
王许梅的牺牲也沦为推进男主线的燃料,她的死亡更显仓促,且死状惨烈,这正是男性创作者最善用的符号剿灭:把女性角色虐到极致,最后让她惨死,强行煽情,收割观众的眼泪,并推动情节发展。
《酱园弄》的困境恰是当下女性议题创作的缩影。
它用暴力奇观替代深度叙事,用精英代言淹没底层声音。
《酱园弄》中所谓的女性主义,最终呈现的仍是一个需要知识女性拯救的底层哑女、一个为男人错误殉葬的悲剧。
真正的女性电影,应当让詹周氏们自己说话,而非在血腥与粉红泡泡中将结构性压迫简化为遇人不淑的个体不幸。
一定要在大螢幕上看醬園弄中的眼神這部電影的角色很打動我,上周看完之後,有點激動;電影中的表達,個人覺得很當代,解讀角度很多,以小見大,驚濤駭浪,大螢幕上的幾個眼神,後勁很強,難以忘懷。
命運的眼神詹周氏被薛至武手電筒照亮時,那個只求來生斬斷孽緣的眼神。
被薛至武逼供的詹周氏,那種只求饒卻已經不求生的眼神。
開場的兩個眼神,我已經分不清楚我心中是恐懼還是同情?
是經歷什麼時代洪流下的什麼人生,才會這樣看著我們?!
西林和王許梅的眼神西林看到自己以「離婚」為主題的戲被更獵奇的「殺夫案」所取代時,眼神中的不甘與野心,化作文字中的「為殺夫者辯」,我感受到西林害怕在這個時代失去的一席之地。
王許梅主動認識詹周氏時,那種好奇又耍著小聰明的輕浮眼神,有靠山又懂得怎麼生存。
這兩個角色,一個通過文字一個通過行動都讓詹周氏開始有了變化。
詹周氏總用自卑和恐懼的眼神,看著大塊頭、債主和薛至武;但王許梅看她的眼神,西林的文字,都開始慢慢改變詹周氏。
薛至武然後當詹周氏再度看著薛至武時,我們才得以見到,薛至武自大的眼神開始瓦解,他自己也很可笑的只是被時代暴虐只能屈服的另一個詹周氏,但薛至武不敢反抗時代,詹周氏敢反抗他!
詹周氏是一個會留下名字的角色太單純又太複雜,即精準又浮動。
大螢幕的表演幾組眼神中,我們窺見了詹周氏的一半歷程;還有很多懸念,很期待下一部。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案件、题材具备社会深度与情绪浓度的电影,《酱园弄·悬案》理应具备强烈的叙事冲击与观念穿透力。
但走出影院的我,却一时间很难将它准确归类——它似乎什么都想要,却又什么都没立住。
以为憋了一出狠戏,结果是一场宏大野心与力不从心的拉扯;以为是刀刀见骨的女性群像,结果是浮光掠影、狂拽大词式的女权朗诵会。
先讲优点。
必须承认,制作上,《酱园弄·悬案》还是花了钱、下了功夫的。
上影厂1:1复刻的老上海弄堂景致、美术置景、服化道、年代调色等都属上乘,尤其酱园弄地标的还原感极强,去年我还去看过拍过那处搭景地。
此外,章子怡在片中的表演直接封神,好几场戏的眼神摄人心魂。
杨幂、雷佳音等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人人都还是在属于自己的角色里,但这一切,并未能支撑起一个合理的电影叙事。
电影《酱园弄·悬案》最根本的失败,在于结构与表达的全面失衡。
导演试图搭建一个以群像为主线、案件为引线的复合式叙事架构,然而影片开场不久即显露出整体铺陈的混乱与重心的漂移。
一场本应具备强烈叙事牵引力的杀夫案,没有形成贯穿始终的情节张力,悬疑的基底仅维持了短短几场戏便迅速崩塌,后续情节陷入松散且杂乱的交错中。
影片想说的太多:女性命运、时代暗涌、法律与权力的斡旋、个体意志的挣扎……但它没有能力消化这些主题。
叙事无法承载表达,角色无法承载主题,于是观念只能以最直接的方式灌输于观众耳边,诸如“时代”“世界”“觉醒”这类词汇反复出现在人物台词中,成为情绪表达的替代物。
但这些“词”并不能代替情节,更无法承接人物关系的递进。
于是整部电影,情节不成系统,人物不成弧线,主题则停留在概念输出的阶段。
影片另一个显著问题,是主角与重心的错位。
雷佳音饰演的角色原本应作为案件推进的旁观者与串联者存在,但他在片中的戏份显著偏重,甚至多过章子怡,关键这个角色又坏得莫名其妙甚至坏得有点蠢。
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角色非但没能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反倒“喧宾夺主”,稀释了女性人物的叙事份额。
至于易烊千玺、李现、大鹏、章宇、彭昱畅、梅婷等众多明星参演,则几乎都是无甚重要的“工具人”。
看着热闹,不过是徒添电影外的喧嚣,类似这种明星堆明星的浪费且无效的配置,上一部还是张艺谋的《长城》。
更灾难的是,《酱园弄·悬案》还要分上下两部。
这部里已经塞了如此之多的冗人冗事,还偏偏不给交代。
你一边看着影片不断支线横飞,一边又知道这些支线不会有结局,因为它们被留到了“下部”,于是愈发失去了观看动力。
一部电影,本应完成一次完整的情绪闭环,而不是提前告诉你“你得再掏一次钱我才会告诉你后半句”。
是的,作为一部打着“女性主义”大旗的影片,《酱园弄·悬案》完全没有拍出女性真实的愤怒与困境,而是用无数大词和标签去堆砌“女性立场”。
它不尊重观众的情绪节奏,不尊重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尊重女性经验的多样性。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女性主义内容,是空洞的、无效的并未经过内容真正诠释的,不过只是生硬的把片中女性角色们当作政治正确的容器再使用。
最后说句最扎心的实话:《酱园弄·悬案》想要拍出一部时代女性的控诉史,结果却沦为了一场概念先行、表演用力、结构涣散、节奏混乱的“符号化叠叠乐”。
你能感觉到它每一秒钟都在试图震撼你、打动你、唤醒你,但当你坐在那里,脑中唯一的想法是:导演你到底想干嘛啊?
一部电影最怕的不是无聊,而是浮夸的无聊。
《酱园弄·悬案》最致命的不是它不好看,而是它试图用表面的好看来掩饰它没讲好一个故事的事实。
题图:《酱园弄.悬案》章子怡剧照你还可以:时间飞快,电影永恒大多数的告别是可预见🌇夕阳自由计划://2022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今日份,来自@城市蓝天,摄于6月14日。
王许梅说,女人有三件宝:脑子,奶子,肚子。
对于死刑犯的王许梅来说,这就是她求生的三样法宝,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脑子想法子。
奶子钓凯子。
肚子怀娃子。
只要肚子里有娃,嬷嬷开一纸怀孕证明,那么孩子生下来之前自己都性命无虞,孩子生罢该如何,都在一个“拖”字,乱世时代日伪军颓相已露,但教拖得改天换地,未必等不来大赦天下。
因着这怀孕的肚子,王许梅虽为死囚身份却无性命之忧。
因着这奶子勾来的情人,自己在狱中竟得了几分体面,甚至可以读报了解时事。
因着这活泛的脑子,方寸囚室里她成了老大,还能时不时从嬷嬷那里换来几根烟,过过烟瘾。
这日号子里才空出一床位,就又添一新囚,这姑娘形同枯槁,满面凄惶,仿佛受了颇多苦难,但这死囚监牢里,谁人又不似这般模样呢?
王许梅先前总以为人先有罪,所以才枪毙或坐监。
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但这名叫做詹周氏的女子,似乎并不一般,她时不时就被狱警提去,归来时总新多些伤口,审问拷打,在日据时期张扬跋扈的警署本也不是怪事,但这女子偏要把一口银牙咬碎,将所有苦痛咽下的模样,还是有些令人动容,也让王许梅对詹周氏生了些好奇。
凭着一份外面送来的报纸,一个署名西林的女作家,洋洋洒洒一篇《为杀夫者辩》,才让王许梅知道了詹周氏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但当詹周氏听说自己见报,央王许梅读报给她听时,观詹周氏那般痴迷的模样,王许梅才晓得,詹周氏的杀夫并不是甚么女性之觉醒,而仅仅是妇人在被逼迫地走投无路后的一场泄愤。
然而又奇异地,在这杀人之事已尘埃落定的时刻,透过这文字之辩,詹周氏竟慢慢理解了自己的处境与杀人的前因后果。
詹周氏让王许梅把这文章读了又读,仿佛要记住里面的每个字眼。
詹周氏絮絮叨叨说起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这只是无数个旧时代女性无可所避地坠落的记录。
但是抛开那些固然是漆黑的,腌臜的过去,詹周氏说,她最期盼的便是打工时路过的一家洋果子店橱窗中的蛋糕,如果有机会的话,她希望一尝其味。
会有机会的,王许梅告诉詹周氏,日本人马上就要倒台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王许梅为了詹周氏的这份愿望,托人买了个蛋糕,谎称自己的生日分享与詹周氏,给她了唯一那放着糖腌樱桃的一角。
兴致起来,再一曲《十八相送》,哪料到还没唱完,倒把自己送去了刑场。
自己不是还有肚子里的孩子吗?
王许梅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这保命的法子就这般稀里糊涂地失效了。
她死前痛锤自己的肚子,或许是捶死挣扎,或许是恨那肚子不抵用,但她还是死在了日本撤离的前夜,死不瞑目。
但王许梅大概就该知道这一刻或早或晚会来临的,靠着男人的誓言,靠着孩子的保命法子,终究无可牢靠。
“男人刚遇到女人时,哪个不是一副好面孔,相处到最后都一个腔调。
”这不是说王许梅做错了什么,因为从电影里看,她依附或不依附男人,横竖都是死路一条,她相较囚室内的其余活下来的女人,或许也只是多了份不幸。
于是正是这不可避免的死亡,才更让王许梅之死更显出彻骨之悲凉。
人们说,这世界从不公平,对女子尤甚,从来如此。
但从来如此,便对吗?
#SIFF27 我的上影节场刊【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 3分(满分10分)恭喜《酱园弄·悬案》提前入围2025年最难看院线电影竞选行列!
作为本届上影节、甚至是今年被赋予最多期待、收获最多关注的电影,看到海报、宣发和预告的质感,包括我在内都是满怀热情来支持,真是没想到能拍成这个样子。
所谓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儿,偷懒实在是太容易了。
赚快钱把人逼成伥鬼,陈可辛都成陈思诚了,一惊一乍和惺惺作态改变不了写在脸上那种明显的商业欲望,看香港人拍爱国、看男导演拍女权,实在是魔幻,也再次告诉我们一部电影有一个好编剧多么重要。
惊悚与悬疑应该是一种感觉和氛围,堆砌血浆尸块、拍一场又一场殴打强暴,实在是太低级也太恶俗了,各种莫名其妙的臆想场景和奇怪设计,刑讯逼供用野猪,我现在复述这个情节都觉得疯了。
看不到和上海的强联系,弄堂、上海滩和外白渡桥仅出现在背景板里,各种元素只是在拼命告诉你,天啊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这可是大上海啊!
下一秒应该就能看到制片方从银幕里爬出来质问观众,你们还没折服于这惊心动魄的恐怖气息和风起云涌的上海滩吗!
演员们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无法自拔了。
没有看到各位做出任何想要共同演绎好一部电影的努力,每一个人都在非常忠实地扮演作为明星的自己,力图争锋出彩,然后让粉丝拼命夸自己。
在《酱园弄红毯秀》中,你可以看到(根据豆瓣演员信息表顺序)王传君用力过猛演话剧,易烊千玺超绝气泡音,赵丽颖烂到极致的诗朗诵,雷佳音在上海讲一嘴东北话,杨幂沉迷扮演大姐大,李现美美凹造型,反正就是每个人出场几分钟,然后美美出片。
章子怡倒确实是有实力,可惜没几句台词。
个人认为易烊千玺之前的几部电影作品都很不错,然后也一直觉得赵丽颖演电影是真垃圾也是真能营销,不知道一直在吹突破自己,到底突破了个什么。
影片给自己的叙事找到了一种很圆满的逻辑,即预设一个坏人群体——因为他们是坏人所以我们的不幸是他们造成的——由上一步易知他们造成了我们的不幸——所以他们是坏人。
每一句台词的设计,都在努力成为出圈金句,最好是剪成切片发在抖音、在加上下面观众一脸震惊或者痛哭流涕的现场reaction,用于谦的话来说,这又是一道不错的小菜儿。
类似于“啊啊啊日本人都是王八蛋”“啊啊啊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然后精神小伙和中专厂妹们就可以抄下来当自己的独立宣言了。
至于其中的逻辑,不重要。
但问题是,民族上的国仇家恨和家庭中的不平等既然已成为每一个人不可磨灭的烙印,难道我们就在这样的娱乐和戏剧化中,一部部削弱各种议题的严肃性吗?
无论是在国际上、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里,是不是更应该推动相关保护立法、建立独立经济主权、提高正式对谈话语权、武装个人思想和理念,来实现打倒西方国际霸权,打倒阶级社会独裁,打倒男权家庭专政?
在商业电影里把本应该全社会严肃讨论的问题当作视觉惊爆点和商业卖点,一步步削弱话题的严肃性和尊重,这到底算什么呢?
不推荐,祝票房大赔,口碑扑街。
演员粉丝、不信邪的和想要看完获得讨论入场券的观众可以去看。
采访:csh策划:廖赫、连旌乔、孙馨访谈内容首发于NOWNESSNOWNESS:后果与命运是影片的重要主题,我们要如何理解詹周氏的命运?
章子怡:对詹周氏这个角色来说,在忍受了十年不幸的婚姻与家庭暴力后,决定挥刀的时刻,就是她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即便她是个不识一字的女人,她也知道这一刀意味着什么,她也知道杀人要偿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可她还是决定要结束这一切,因为她已经被逼上了绝路。
但是,她以为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
她还需要丢掉那颗头颅,还需要承受警察的审讯,还需要面对法官的质询……所谓的临界点,不只是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在那个瞬间结束以后,还有一系列沉重的后果。
NOWNESS: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片中其他角色仿佛都只在意“现世”的安乐,只有詹周氏时刻考虑着“来生”。
她最大的恐惧也是因为这个“来生”继续和丈夫纠缠的预言,您怎么看待这种浓重的宿命感?
章子怡:在宋瞎子(算命先生,易烊千玺饰)的影响下,詹周氏下定决心要斩断自己与“大块头”(詹周氏丈夫,王传君饰)的孽缘,所以才要丢弃他的头颅。
但是,我觉得这种执念不是简单的迷信。
她已忍耐了长久的折磨,“大块头”每次都告诉她,以后会好的,他只是失控了。
然而,家庭暴力只要有一次,就会有一万次。
所以詹周氏才会想要做个了断,终结这一切,杀了他还不够,必须保证他来生也不会来纠缠自己。
NOWNESS:我注意到这个角色身上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一方面如您所说,她有主动要终结一切的渴望,她也不断倔强地抵抗着外界的侵袭,但另一方面,她似乎又表现得有些被动,影片中一些重要的戏剧性转折,都是由其他角色推动的。
您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章子怡:她一开始确实是被动、软弱的,或许只是想着有人能给口饭吃,能活下来就行了。
但无论是婚后还是杀夫以后,她生存的环境从未善待过她。
而她在一步步走向绝望的过程中,内心抵抗的本能反而觉醒了。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角色的姿态中,起初她总是在底层、在低处,而薛至武(警察,雷佳音饰)则高高在上地俯视她。
但随着她不断被逼到绝路、又不断反抗,她终于找到了站起来的机会。
在影片临近结尾处,被俘虏的薛至武被按在铁丝网上,詹周氏第一次与他平视,甚至像是俯视着他。
时代的洪流推动着她,虽然汹涌的河水带给她痛苦,但求生的本能也给了她活下来的能力。
她渐渐发现,自己似乎不需要以命抵命,似乎总是有一线生机。
所以原本决定认命的她,反复选择不去认罪。
所以,这个角色内部其实有转变,只是这个转变发生得非常原始、微妙。
NOWNESS:电影里许多角色都有重要的言语表达戏份,但您的角色詹周氏更多地使用了身体来表达,您可以谈谈自己在影片中的身体表演吗?
章子怡:我想,詹周氏想要传达自己复杂的情绪,确实只能通过身体。
她所处的时代,底层的女性相对而言没有什么自我,和西林(赵丽颖饰)这样擅长写作的女性不同,詹周氏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传达内心的声音,只能用身体最直接的反应来保护自己。
我们看见她遭受家庭暴力的时候,会本能地抬手挣扎。
如果让她深思熟虑,她真的敢反抗“大块头”这样的丈夫吗?
她肯定不敢。
但在那样的时刻,手反应得比大脑更快,因为她的身体知道,只有这样才存在一线生机。
NOWNESS:身体动作与脸部表情的配合,在重视特写的现代电影里始终很重要。
您是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最微妙、最适宜的表情的?
章子怡:我始终认为,表演不该是封闭的、程式化的,所以我在创作时心态总是很开放。
譬如就算要演一个懦弱的女人,并不意味着就要摆出懦弱的表情,选择那种有气无力的演法。
在影片开场的时候,薛至武走进那个阴暗的房间里,见到了角落里的詹周氏,她那时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她应该示弱吗?
在我看来,她首先必然是疲惫的。
我当时剁了好几斤五花肉和排骨,就是为了模拟她碎尸时付出的劳作。
你想,就算你前一天只是打了几个小时的羽毛球,第二天拿筷子吃火锅都会抖,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验。
像大块头这样的男人,你要把他剁成几十块,根本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事在当年也是个谜。
无论如何,詹周氏肯定累得不得了。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她的心灵也经历着多重折磨。
她会担惊受怕,为什么一个人的身体里可以流这么多血?
她不知道,她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不曾经历过,一切都是第一次。
她会不知所措,接下来究竟会怎么样?
这个警察会对我做什么?
就像刚才说的,做出决定固然很难,但更难的,是面对那些沉重的后果。
这些疲惫、恐惧和迷茫,全都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迫使她呈现出那样的状态。
所以当薛至武看见她的时候,她才会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NOWNESS:在您看来,想要进入一个角色,必须真正去感受,去把握每个情境里复杂的情感层次。
章子怡:没错,所以就算要我总结表演的诀窍,我也很难用语言去阐明,其实很多微妙的细节,都源于内心不同情感的碰撞。
陈凯歌导演曾说过,“入境”对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不是要去设计一个角色,而是要进入这个角色所在的情境。
我表演的那些事件,我当然根本都没有体验过,但我必须要相信它们,相信的力量非常重要。
在薛至武凌辱詹周氏的一场戏里,她抬手抓住了他的手臂,这时影片闪回至她被大块头殴打的瞬间,观众看到她做了同样的动作。
我觉得在这两场戏里,她相似的反应非常关键。
她除了是在抵抗,也是在恳求,甚至还展现了那么一点点的、非常微妙的柔情。
我相信,在被大块头频频施暴的时候,她一定想过躲,但他把你像鸡仔一样拎起来扇巴掌的时候,躲是没有用的,强行反抗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她才想出了这种方式。
她不只是在紧握他,也是在触摸他,似乎她怀揣着一丝微薄的希望,想用自己肌肤的温度,稍稍融化对方那颗冰冷的心。
所以,当詹周氏对薛至武摆出同样的表情时,他简直要吓坏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女人是不是疯了?
詹周氏不可能真正反抗他们,也不可能坐以待毙、被殴打致死,更不可能真心想要用情欲诱惑他们。
但是,当她身处那样的情境,每一个不可能,仿佛都在某个瞬间转化成了一点点的可能,这就是人性的微妙与复杂所在。
要展现这一切,就不能想当然地给角色贴标签,只能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种情感的可能性,捉摸表演的层次感。
NOWNESS:我想这些层次不会写在剧本里,这是不是独属于演员的一种“电影创作”?
章子怡:当然,在拍这场戏之前,大家其实都没有特别深入地考虑过这些细节。
我的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到底应该演到什么样的程度?
当你还没进入那个情境,无论怎么探讨,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有些情绪,只能依靠演员之间的交流。
我只知道,我要把面对大块头时的情感,拿来对付眼前的薛至武。
在这样的时刻,那些复杂的感情才会在我心中浮现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只属于演员的东西,那就是表演的“惯性”。
因为只有演员会在片场做出重复的动作,而身体感受的重复,和剧本里撰写的重复是很不一样的。
正因为詹周氏曾不断地抬手抵抗,不断地思考阻止大块头的方式,她才能够在面对薛至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做出相似得令他恐惧的反应。
NOWNESS:还有一些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在一场戏里,她瞪着薛至武,眼睛露出红色的血丝,那个瞬间甚至接近恐怖片、惊悚片的呈现。
章子怡:如果观众都觉得恐怖,那么这个女人一定经历了更深重的恐怖。
她原本在家中已经受尽折磨,本以为丈夫死了就能解脱,没想到又来了一个薛至武来凌虐她。
那些极端绝望的表情,其实就是在表现这种走投无路的困境。
红眼其实也是我想要的效果,这能诠释詹周氏极度疲惫的感觉,达成这样的效果,妆效的设计与物理的刺激都很重要。
NOWNESS:上面提到的这些表情与动作,仿佛都展示着身体的本能反应,表现出一种“动物性”。
您怎么理解这种状态?
章子怡:虽然这些表演确实有动物性,但并不意味着我想象自己成为了某种动物。
我是在捉摸那种原始的情感,寻找那些本真的东西。
在我看来,詹周氏是个未曾经历过多修饰、非常纯粹的角色。
但这种纯粹,其实是一系列压迫的结果。
因为她始终生活得非常封闭,不断被辱骂、殴打,被剥夺了所有的尊严,她的一切社会身份都被撕成了碎片。
最终,詹周氏变得一无所有,只剩下倔强。
不只是人类会倔强,动物也会倔强,毕竟如果不去顽强求生,就无法在自然界存活下去。
她生活的无意义性与不确定性,反而激发了她内心的反抗。
所以,她才一次又一次地在这部影片里挣扎,企图重建自己的生活。
NOWNESS:在表演这样一个被世界抛弃的角色时,您会不会有种超脱感,觉得似乎仿佛不在片场,甚至游离到现实之外?
章子怡:我是第一次扮演这么绝望的角色,在表演的时候,也确实被她的经历所震慑。
在某些时刻,我甚至无法分辨,那是詹周氏的恐惧,还是我自己的恐惧。
当一整盆血淋在我头上的时候,当薛至武放野猪来撕咬我的时候,当他威胁我说自己已经“找到头”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害怕,那是种我在生活里没有体验过的感觉。
我浑身颤抖、嚎啕大哭,哭到雷佳音和陈可辛导演都来安慰我,他们不知道我究竟怎么了。
在那些瞬间,我觉得我不只是“入境”了,甚至还“入定”了。
NOWNESS:除了您对角色的塑造,角色是不是也会反过来塑造您?
这个角色是否对您自己产生了某种影响?
章子怡:回头来看,我其实挺佩服詹周氏的。
虽然她没有什么文化,却是个非常聪颖的女人。
她知道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她能够凭借自己的本能,不断顽强地生存下去,就像是一棵野草,就算被踩进泥潭的最深处,只要有一点阳光、一丝雨露,立刻又能在缝隙中成长起来。
她的学习能力很强,虽然不识字,但王许梅(杨幂 饰)指着报纸告诉她,这是你的名字,她立刻就能记下那些陌生的符号。
而且她非常敏锐,很快就意识到,哪些人想成为她的光,哪些人又想熄灭她的光。
许多人都希望她活下来,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内心的希望。
从她身上,我学到了本能的力量,就算被整个世界团团围困,依然可以学会如何呼吸。
赵丽颖Vs杨幂,谁赢谁输?
1.看完电影,肯定很多粉圈的人最关注的话题就是这个。
所以单论这部电影里面到底谁的演技更好呢?
赵丽颖的粉丝直接会说赵丽颖好,也有可能会直接说杨幂不好。
反之杨幂的粉丝也如此。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在这里面,杨幂的表现确实略胜一筹。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人设的功劳。
本身这种女囚犯的角色在乱世之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人物弧光。
如果再在这里面加上一些很凄惨的人物背景,那就更有人物张力了。
就算演技传达的不彻底,那也是很有看头的。
不过表现得最好的应该是她跟章子怡的那段戏还有枪决之前的那段戏。
不过我怀孕了四个字从她嘴里面念出来,对演技就又是另一种感觉了。
不过总好过在电视剧里面的表现。
而反观赵丽颖演的女作家西林。
造型是最大的缺点。
演技还是发挥的中规中距。
不过这一部毕竟还没死,下一部里面还有戏份。
所以等下一部的时候再看吧...2.虽然说整部电影看下来,章子怡的眼神特别的传神。
特别是将眉毛剃了之后,头发剪短之后,那股坚韧的力量更有张力了。
只可惜整部电影都被虐而虐。
特别是与王传君的对戏,两个人的演技都不好。
那个台词还有那个说话的调调,听的人一股尴尬
3·锐评雷佳音那张布满坑痘的脸,吃面那段戏那个声音听得我一股无名火,油腻的感觉直接溢出屏幕,直达每个观众的脑海。
当年第20条拿影帝我就并不赞同。
从来没有觉得他的演技在电影里面有那么一丝丝的好过。
可能是人到中年吧,发福了,如果说是符合人设,那大可不必。
因为这张脸放在这个大荧幕上本身就很恶心🤮这里我已经不想喷了。
接下来还有许多他演的电影,不知道那个人臃肿成什么样子。
还有就是他打章子怡那几段戏看得真的是生理不适。
4·锐评某四字男演员不是化妆画得好就代表演技好。
什么都要演残疾才能表达你的演技难道正常人就赢不了吗?
就非得要靠残疾来博得关注?
然后让那些对你爱的死去活来的饭圈粉丝们沉醉在捧杀之中无法自拔。
明明是年轻人的声音,演了个老年人,非得要夹着声音说话。
就导致那股子永远改不了的气泡音越发明显。
从小红花里面这个气泡音就很让人出戏,再到这部电影里面这么多年了依旧如此让人出戏。
当然我们的粉丝宝宝们肯定不这么觉得。
一个劲的夸什么沉浸在艺术世界里无法自拔。
不是化妆画得好就代表你演技好了,把你那个可恶的台词练练吧!
😅5·陈可辛导演时隔这么多年拿出这样的作品真的很难让人信服。
不仅让雷佳音的戏份甚至超越了章子怡。
也让他就像电影中的那头野猪一样横冲直撞的直接把章子怡的戏眼全部抢走。
偏执狂一样非要致女主于死地。
同时又是非常愚蠢的。
6·李现的演技也很油腻。
大鹏就出现几秒钟的意义是什么?
很难想象第二部还要加一些新的人物,为了这盘醋而包女性主义的这盘饺子。
恕我直言,真的大可不必,其实我也能看出来,导演也是有意想把这个案子跟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来展现小人物在乱世之下的的挣扎,以及她的命运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这种风格。
还有权益的博弈只可惜出了章子怡,稍微可以将这个剧情扭转回来,其他人都很不给力。
没有演出导演想表达的内容。
如果第二部里面,章子怡把雷佳音演的那个警察杀死,兴许这个电影的口碑还有逆转的可能否则,就等着豆瓣开分五分吧另外,评论区喷得最多的虐女问题,虽然电影中确实有大量镜头来展现这个东西。
但是原型案件就是如此。
至于把这些镜头拍得如此详细是不是导演的私心,那我就不知道了,就不做评价了。
我只知道章子怡离婚后拍的首部电影烂成这样,估计竹篮打水一场空也要被气死吧。
《酱园弄·悬案》。
今年第一部让我如坐针毡的大制作。
要戏剧性没有,要情感张力没有,要精妙结构没有。
只看到满屏的人民币在漂浮。
陈可辛导演,你离了张冀做编剧,能力是后退很多哈。
这次编剧明显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成为了导演意志的传声筒,没有取舍,一味追求所谓大画面,导致最后四不像。
陈导,当年你在封禁的时候表达对本土电影的失望,宣布制作泛亚洲作品的时候,大家都很震惊,可能当时你心中的故事就是酱园弄。
结果转头拍完了,大家一看傻眼了,这不就是超级豪华版MV嘛!
还做成这样…你让当时的泛亚洲宣言看起来很像笑话!
空口无凭,不列举点例子很难表达我心目中的失望。
接下来就详细聊聊——
一、主题飘忽不定一部电影如果要做到极致,往往只能选择一个主题。
如果摇摆不定,只会让观众一头雾水。
在我看来,酱园弄这个选材,面临着两个主题的选择:【詹周氏(代指女性)反抗男权社会】和【中国人民反抗汉奸】。
一个是性别议题,一个是国仇家恨。
无论选哪个,都需要很强大的剧作取舍能力,因为选择一个就必定意味着另一个的表达时间被挤压,不然很容易让主题分散。
而《酱园弄·悬案》恰恰就是夹在中间,导致两个主题都没写好。
这在影片中是有依据的:片子开头,先从二战背景开始切入,史诗感的字幕出来,立刻给人一种“国仇家恨”的感觉。
等观众刚调整好期待,雷佳音的角色突然开始暴打章子怡,戏院又是演“玩偶之家新编”又是演“杀夫案”,观众会感觉是在讲两性问题,男权社会压迫女性;可等杨幂的角色被枪毙后,立刻又切入了大视角,各种焚烧日本文件,国军接管,史诗感字幕出现,又回到了国仇家恨。
看到最后,大家不禁疑惑:你到底想讲什么?
一共就90分钟,两个主题还到处飘忽,这怎么可能观感会好呢?
假如选择【两性议题】,那就应该开头就切入詹周氏的悲惨命运:她为什么杀夫?
她受到了多少虐待?
她又是怎么从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成为大家都尊敬的对象?
这就不该从抓詹周氏开始慢悠悠叙事,应该参考《肖申克的救赎》,直接做个女版肖申克,让她在生活的细节和决策中赢的别人的尊重,而不是单纯的“被虐打而不招”这种低劣的招数;假如选择【国仇家恨】,那就应该尽早切入雷佳音的视角,让他变成土皇帝,成为日本人走狗,那詹周氏出现就是他的眼中钉,她做什么都是错的。
只可惜,正片里日本人甚至都没出现过几次,但又拍了很多焚毁文件的镜头,这就导致这些只是碎裂的“素材”,连不成电影,观感大打折扣。
一部电影观感上不好了,它剩下的就算再好都是骨头渣里挑肉,不成体统了!
二、人物塑造问题这个塑造问题不仅是剧作上的,还有造型上的。
主要问题出在两个主要人物,章子怡的角色和雷佳音的角色上。
一个个来说。
【章子怡的角色】从宣传口径和电影呈现来说,章子怡肯定是代表正派的角色。
那么她的形象就算有狼狈时刻,也必定是让人同情的。
结果《酱园弄·悬案》是怎么给这个人物做造型的?
让我们看看图片——
Ber,你说这好看吗?
你知道什么类型电影用这个造型吗?
电影里一般是什么角色用这个妆容吗?
必然是贞子、伽椰子!
是作为反派的女鬼,是虐杀好人的角色!
也许有人说,“导演就是让章子怡像女鬼,来凸显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OK,也许可以解读到这层,但这种妆容有没有必要这么极致,极致到跟女鬼没有差别?
如果形象上像女鬼,也没有问题,那剧作上就得面临另一个问题:如何用巧妙的剧情,化解人们心中对于贞子这种已经吓了观众25年的形象?
换言之,你怎么让大家“爱上贞子”?
那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真得贞子拯救银河系才能爱上她了,不然这个形象一出现就让人恐惧。
当然,在正片里,编剧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让她一味被虐打,没有层次和突破,也谈不上让观众“爱上她”了。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章子怡的角色在造型上就很难成为主角正派,剧情上也没有做出特别大快人心的举动。
这也难让观众共情到她,更别说为她鸣不平了。
【雷佳音的角色】全篇看下来,能看出电影意图把雷佳音塑造成一个“土皇帝”,一个利用日本占领上海的时期翘小尾巴的小人物,是电影名副其实的大反派。
但问题是,我不恨他。
不仅不恨,他出场我还想笑,总联想起他出演的“小东北”。
为什么?
因为他不够坏!
这当然不是反派必须坏的原则。
而是他在这个位置上,还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居然手上没几条人命,着实不合理。
你看,《无名》里面王一博的角色手里都有几条命,你土皇帝没有?
他这个所谓的作恶程度,还没我在咖啡店里听官二代讲的那些故事主角狠,我怎么恨他?
这就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反派给我的冲击力还没我喝杯咖啡听到的故事的冲击力大,那我看这个电影干什么呢?
中间还有一段雷佳音赎犯人的戏,一度让人以为他要撞死那个犯人,结果车一拐,走了。
喂,这是反派?
那他被章子怡的角色整活该啊,这就是喜剧!
雷佳音角色的拉胯,导致这一整部电影戏剧张力的缺失。
反派不够狠,主角又像女鬼,你让我看谁?
看谁?
杨幂和赵丽颖?
她们不是主角,实在很难代入。
这就像游戏里本来打辅助的人突然要成为主攻手,这根本打不过的!
三、创作动机的疑惑这一点主要从观感出发。
电影宣发嘴上说要为“两性发声”,实际上却拍摄了大量女人被虐打的戏份。
Why?
Tell me, baby, why? 虐杀女性最后被反杀的片子我看过,《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我唾弃你的坟墓》,但说实话,2025年了,谁会真的把这种电影当两性议题来聊?
前两年的港片《智齿》也有大量女性被虐打的镜头,刘雅瑟一战成名,但我看人导演郑保瑞也没说这是部为女性发声的电影啊?
从这点来说,我看出电影面貌的问题:【既要又要】,以剥削为前提表现剥削。
但你不管套多少层壳,你本质还是剥削电影,你敢说女演员拍摄的时候不用做任何牺牲吗?
像是前面提到的《我唾弃你的坟墓》,原始版本是1978年的,那可是快50年前的东西了,拿到现在玩,不奏效吧?
而且这也有前车之鉴,就在几个月前,《想飞的女孩》里面导演以剥削文淇为前提提出反剥削的内核已经被舆论大面积否定了,还拿出这点说,不妥吧?
这就让我对创作动机产生了疑惑。
感觉是编剧导演都想拍类似的虐打桥段,并且说干就干。
拍的很过瘾,有B级片的感觉,后面为了搂回来一点说这是为女性发声…干嘛呢?
剥削电影你就大方承认,电影拍得好,没人会有意见。
《某种物质》《钛》这种片子就从头剥削到尾,照样拿奖照样口碑好。
最怕就是事情干了还想立个牌坊…哎。
最后总结,这片子,可以不看,有空看影评解说就挺够的了。
陈导,我还惦记你的泛亚洲宣言呢,能不能整个真正像话的东西啊?
😂
先说电影,很冗杂剧情不连贯被太多角色割裂成一幅单独看很可以连起来看乱七八糟的一部平行剧本杀电影。
说“女性主义”没体现多少,雷佳音太多戏了。
虽然说什么野猪是隐喻但是观感就是恶心,一头猪和一个瘦弱的女人在狭小的空间搏斗。
这个画面和镜头完全就是猎奇的令人不适的,背景落地在上海也没看出多少地缘特征。
上海弄堂的人文特色也没体现,你把这个故事放到北京胡同、香港鸽子笼一样成立。
上部像一个预告片,每个角色出场走一遍拉开序幕。
再说角色,我无法客观的评价章子怡但是在这部电影她是最像演电影的演员。
杨幂的王许梅绝对精彩,像回到了十年前杨幂刚涉足电影的状态。
对表演的爱对表演的追求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剧情不能透露太多。
只能说王许梅绝对好看,这个人物并没有像几个男性角色一样被赋予太多笔墨,但是杨幂的演绎抓住了角色。
杨幂抓住了王许梅这个角色被创作出时想要表达的一切,杨幂的表演也足够丰富。
比起上一次她投入在故事里尝试塑造一个角色的电影《宝贝儿》这一次的王许梅更精准不拧巴,一切的表现都合理都是属于角色的,虽然篇幅不多但是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都好看。
赵丽颖的西林,我不懂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
你把这个角色拿掉也不会影响这个故事,其实我觉得把很多明星来演的角色拿掉都不会影响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苏青,杀夫案这个故事的灵魂人物之一。
但是在电影里,这个西林很差。
像是承担了画外音和旁白解说的工具人角色,仿佛只是作为一个喇叭说一些想要表达的女性主义。
赵丽颖的演绎很差,这个角色根本立不住。
她也没有挖到这个角色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这个角色的出场处处都很矛盾很格格不入。
赵丽颖的表演也是,电视剧演员无法抓到大银幕的镜头。
赵丽颖也抓不住下西林存在的意义,这场85花同台竞技输的很惨。
按理说西林的篇幅和笔墨是远超王许梅的,但是赵丽颖和杨幂两个人。
一个把小角色演活演透演丰富了,一个把有内容有意义的角色演浮了演简单了。
最后本部电影最差的角色最难看的角色就是雷佳音演的警官,难看至极。
这种角色不难塑造,一个被压迫后内心变态的中层掌权者,折磨下层谄媚权贵的二狗子。
篇幅太多,太难看了。
这到底是女性被压迫的杀父起义,还是塑造一个变态男警官的破案故事。
四不像的电影四不像的表演,如果删掉这个角色绝大部分的内容然后去丰富詹周氏的动机去丰富她的改变会好看很多。
鬼舰女战士,一个皮肤粗糙、干巴巴的冤死“女鬼”在艘破船上乱杀,毫无看头的鬼故事。
这是什么疯批电影...没头没尾的 就是一顿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