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复仇,一朝降临就格外生猛,有时甚至还有点变态。
市井之中,最常见的就是“小人物”。
没钱、没权,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穿大流的衣服,做不起眼的工作,看上去似乎总是畏畏缩缩。
他们太普通也太常见,没人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没人去管他们是否遭遇了冤屈和不测。
他们鼓足勇气说的话,也没有人认真去听。
[犬舍惊魂]中的养狗人马塞洛,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看起来也就是个遛狗群众他的委屈和恶念,在无人理会时沉默着发酵,酝酿成了吞噬血肉的深渊。
某天突然暴起,就走上了自己早已谋划好的复仇之路。
①“小人物”的复仇,好人难当,复仇变态马塞洛的“敌人”是西蒙。
体格差不要再明显西蒙粗鲁、恐怖、吸毒成瘾,是当地恶名远扬的前拳击手,有一个冷酷的母亲。
而马塞洛只是一个小小的养狗人,开一家犬类商店,女儿跟着前妻,和周围的人一样对西蒙敢怒不敢言。
西蒙的店铺就是他的家他卖毒品给西蒙,西蒙从不付钱,甚至不顾马塞洛的哀求,在他的店里就开始吸毒。
但两人之间相处还算平静。
直到西蒙和他的朋友去入室抢劫,要求马塞洛帮他们开车。
趁着他们不在,他救出了被关在冰箱冷冻室差点死掉的小狗。
这件事仿佛是一个开始的标志。
西蒙找到了马塞洛的“供货商”,打劫了对方的地盘;带马塞洛去夜店,夜店里的女孩对马塞洛露出了甜美的笑容、和他接吻。
夜店里的女孩笑容艳丽,被西蒙推着亲吻马塞洛这是完全超出了马塞洛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生活的他,尝到了暴力所带来的话语权,以及随之而来的甜头。
西蒙塞给他的几样小首饰,没有卖出多少钱,但足够他带女儿去不那么远的地方潜水。
他的女儿平时跟前妻住在一起,父女两人能拥有的最好时光,就是一起潜水,然后静静坐在船边看海。
难得的温情时刻,足以传达马塞洛对女儿的爱紧接着,西蒙要马塞洛支开隔壁的弗朗哥,然后砸开了两间店铺之间的墙,把对方的钱财洗劫一空。
不肯出卖西蒙的马塞洛锒铛入狱,失去了朋友,也没得到被许诺过的报酬。
去喝酒,被酒吧老板赶到大街上,推推搡搡随着兜头指责。
他去找西蒙请求,被一再敷衍。
气不过,砸了人家的机车,然后被痛打一顿。
鲜血四溅,早已没了人的形状像马塞洛这样的小人物,有什么办法呢?
在废墟般的城市中,还是有股劲儿在心底里抻着,好像他就是这么个没用的人,就是要认下这么没用的命。
兔子逼急了还要人,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的金福南,被丈夫猥亵女儿和朋友的冷眼旁观压垮,用血洗清了自己的仇恨;
举起镰刀的金福南,即使看不到脸也能感受到愤怒[我要复仇]中Ryu和东劲之间有着人命铺垫的仇恨,不死不休;
东劲的眼神也是吓人[亲切的金子]中,金子忍受了十三年不白的监狱之冤,出狱之后马上开始了自己的报复。
做一个冷酷无情的杀手小人物的复仇,一朝降临就格外生猛,有时甚至还有点变态。
马塞洛用毒品和打劫其他人的借口,把西蒙骗回自己的店里,关在了狗笼中;西蒙挣脱后,又用球棒把他打得头破血流。
最终,西蒙试图勒死马塞洛,却被拴在脖子上的铁链挂住,自己杀死了自己。
场面相当血腥即使是在复仇中,马塞洛也仍然表露出了懦弱的一面。
这种摇摆不定的性格立场,反而使他的形象看起来更加真实。
他去砸西蒙的摩托车,只砸了几下就落荒而逃;处在完全的优势上,却只要求西蒙给自己道歉;打完西蒙的头,又马上给他缝针。
甚至西蒙的死,实在也不能算他下的手。
发现西蒙死去的马塞洛,步步后退到黑暗中没有荡气回肠的报仇、没有让人心中暗爽的戏码,马塞洛的复仇之路好像一只燃料不足的火箭,飞是飞起来了,但总也飞不到脱离轨道的那个点。
②撕开外皮,恶念难驯,人犬难分《好莱坞报道者》评价[犬舍惊魂]“真实地刻画了一个被魔鬼诱惑的好人”。
马塞洛对暴力的态度是既恐惧又渴望的。
他和西蒙之间的关系,其实无限接近于他和犬舍中种种烈犬之间的关系。
再大的大型犬,在他手里也温顺听话西蒙是一个大了一号的“巨人”,他本身具有的力量、性格中原始的粗鲁,都会引起马塞洛内心的比较。
马塞洛渴望拥有西蒙一样强壮的体魄和随意施行暴力的“特权”,但潜意识里,他对西蒙这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性格又感到轻蔑和不以为然。
他矮小、软弱,但毒品就像一根结实的铁链子,让西蒙勉强处在他的掌控范围内。
西蒙对马塞洛不以为意,但他就像电影开场那只凶猛的斗牛犬,从对着马塞洛表情凶狠,到最后温顺听话地被他吹毛。
马塞洛自身的暴力,也像被铁链拴住的犬。
犬睁大眼睛,玻璃般的眼珠上倒映出一切。
最初他畏惧西蒙,只敢唯唯诺诺地跟在他身后,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出狱后他怨恨西蒙,暴力顶破了恐惧的冰层,他砸坏了西蒙的机车,反而被暴打一顿;接着他要复仇,撕开了老好人的皮囊,用谎话把西蒙骗到狗笼里,西蒙在试图杀死他的同时杀死了自己。
到最后,一人、一犬、一具尸体,坐在废弃城市的台阶边,无言地面对这荒唐的残局。
泄了劲儿的马塞洛,带着尸体不知道要去哪马塞洛也许确实是好人,但未必是被魔鬼诱惑了。
他是耐心的训犬人,温柔的父亲;也是软弱的跟班,暴力的崇拜者。
他的暴力从冰箱起缓缓解冻,到最后破笼而出,带着血液上头的狠劲儿冲到球场边,大喊“来看看我做了什么!
快来看!
”。
獠牙毕露,凶相难掩。
-文:子囊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After dipping his toes into the fantasy realm of TALE OF TALES (2015), Italian movie-maker Matteo Garrone returns to the familiar sordid ground of social realism, this time, corralling his vengeance tale within Rome’s sink neighborhood of Magliana and the title DOGMAN denotes the name of the dog parlor Marcello (Fonte) opens, where he dedicatedly grooms our canine friends with alacrity and elation, call each one “amore”, and later during the burglary foisted on him by Simone (Pesce, a towering menace seeping through every pore and grunt), he even hazards to return to the crime scene, only to save a chihuahua, slopped inside a freezer by his partners-in-crime (Garrone’s very realistic treatment of a frozen dog might hazardously be reckoned as an act of animal cruelty in the eyes of radical animal lovers). Indeed, Marcello is a very nice man, content with his own occupation, pally with everyone else in the rundown neighborhood, enjoys some familial bliss with his young daughter Alida (Calabria) in their diet of sea-diving or dog-grooming contest, who lives with his ex-wife. But he is also a small-time drug dealer, which links him to the bête noire Simone, an ex-boxer turns criminal who terrorizes the area. Juxtaposed by their sheer physical disparity, a pipsqueak and soft-spoken Marcello and a thickset and truculent Simone make an odd bedfellow, albeit being constantly bullied and commandeered by Simone, involuntarily Marcello develops a wrong impression that they are buddying up, especially after saving Simone’s life when he is shot. A case of an omega-male’s toxic worship or subjugation to the heftiness of masculine physique and violence. After taking the rap for Simone for a strongbox theft in the adjacent jewel shop, Marcello is incarcerated for one year, and becomes a pariah by the rest when he returns, when he demands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rom Simone for his prison stint, the latter just keeps fudging the issue. Only after being publicly drubbed and humiliated, the battered doormat finally exacts his revenge on his victimizer (who is not too bright after all), although he only tries to extract an apology from the bullish Simone, their David-and-Goliath confrontation soon ends in casualty, owing to Marcello’s self-preservation instinct and a quirk of fate. In a desperate move to mollify his wounded manhood and reclaim an acceptance from the community, he foregoes his original corpse-incinerating plan, instead flaunts it to prove his worth, but Garrone cunningly suffixes it with a desolate coda tampered with a light touch of surrealism, granting Marcello Fonte a killer long shot, during which, the actor runs an impressive gamut of how excitement is blunted, and subsumed into a state of daze and disconsolation, commendably wins him Cannes’ BEST ACTOR honor for this gritty, gripping, gruesome cautionary tale delving into the insalubrious psyche of male pride and bullying dominance. referential entries: Garrone’s GOMORRAH (2008, 7.2/10), REALITY (2012, 7.8/10), TALE OF TALES (2015, 7.2/10).
两度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的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继上一部走国际化路线的神话魔幻题材后,今年的新作又重归他最拿手的郊区/乡村故事。
其背景和《格莫拉》《真人秀》一样,发生在饱受贫困与暴力肆虐的海边小镇,导演一如既往地在环境刻画上花去不少笔墨,破败的房子街道、荒废的广场、阴暗的狗狗宠物店等等,不断突出这个经历没落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而对于警察的官僚主义以及暴力行为猖獗的鲜明对比,更暗中地将批判矛头指向意大利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然而这部并非揭露社会问题的尖锐作品。
跟之前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物刻画,导演将焦点集中在主人公身上,通过一系列他与损友之间发生的事件,不断制造出叙事上的转折,甚至在后半部有转向惊悚类型片的设计。
最大的问题出在主人公身上,他究竟是愚蠢还是懦弱?
剧本里始终是模棱两可的刻画,而没有最终透露答案。
为何他与损友有如此忠诚牢靠的友谊?
为何每次甘心帮损友做坏事却不主动拉他一把回正路?
为何面对损友的暴力却不懂得向亲人好友求助,反而选择盲目相信?
为何明知道是损友故意害自己,还要替他去坐牢?
为何狠下心杀了损友,却到最后准备烧尸体时心软灭火?
这些主人公身上矛盾的性格展现都让人看得相当费解,令我难以相信现实生活中有这种人,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这是导演故意埋下所谓的动物隐喻(驯良的狗狗忠诚于善变的主人)与政治隐喻(平民百姓对暴力权威的臣服)。
但这种忽略社会环境因素而主观上过分强化人物矛盾性格的做法,则无形中令人物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这应是影片最为失败之处。
星期五言:首先,这部2018年出品的意大利电影《犬舍惊魂》(原名:Dogman)拿下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
但这个殊荣绝不仅在于演员的演技——除此,片中男主角作为电影的一个“轴”所承担的框架与段落节奏上的作用功不可没。
因此,我认为看懂了这部电影主角的人格特点也就看懂了这部电影的结构与层次以及导演的意图;其次,“犬舍惊魂”这个中文翻译很恶心,恶心在它给中国观众产生了一种“类型片”的误导。
试想,带着“小鬼当家”、“稻草狗”、“电锯惊魂”心态看这部电影的人,不失望才怪;再次,从“好坏美丑间的灰色地带”来讲,这部《Dogman》可比《小偷家族》极致的多。
(注:本文牵涉大量剧透,请酌情阅读
剧情回顾:一个靠经营宠物护理店为生的离异单身男人,因为跟个泼皮无赖为友而不惜偷摸拐骗甚至挨打、背黑锅、得罪朋友;他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开心不惜背叛兄弟锒铛入狱;他出狱后为了要回自己的分赃款敢于惹毛社区谁都不敢惹的泼皮无赖;他为了得到尊严甚至用最下贱的手段将对手骗到笼子里,只为要个道歉;他为了换回朋友的信任不惜改变了毁尸灭迹的方案,将尸体拖回到大庭广众下……看完以上复述,有人会质疑了:这叫什么“剧情”!
没错,这部电影其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便是这部电影的“剧情”,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框架”,而他面对问题做出的种种行为便是这部电影的“段落”。
由此,这是一部纯粹的以人为轴心讲述故事与阐述导演思想的“反类型片”。
带着这种认识,我们先来对电影里的每个段落逐一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你会发现微观社会下的好坏对错是多么的复杂与含混不清。
之后我们再来看电影藏在这些段落里的“节奏”与“递进”关系。
一、狗男的“友情”狗男的“朋友观”是这部电影里最有趣的部分了:你说他是为了利益交友吧,可每次牵涉到分赃他都几乎得不到任何好处,傻子都能看得出人家那是在耍他欺负他;
你说他是因为胆小怯懦而被迫交友吧,可他在没从同伙手里要到钱后能一气之下砸烂了对方的豪车(要知道,对方可是社区没人敢惹的泼皮无赖);
你说他交友是装腔作势吧,然而在那个泼皮被仇家射杀后他能义无反顾地驮着自己的“朋友”去抢救;
最后,你说他没道德底线吧,可即便那个泼皮已经在自己掌控之中了,他还为他对朋友的失格行为道歉、为其擦伤口……
反观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朋友”,如果哪个对自己没有了利益关系,或者那人是主流道德观下十足的“人渣”,再或者那个人会影响到我们的“口碑”,我们还会视这种人为朋友吗!
更别说这种人还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如此看来,狗男眼中的“朋友观”也太纯粹了,纯粹到他才不管你朋友是好是坏,干的事情是对是错,交这种朋友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他能想到的只是保持好关系、赚钱、维持最基本的生命(包括别人和自己的)。
这就是狗男的“朋友观”!
二、狗男的“亲情”狗男在这部电影中的亲情戏很单一,就是他跟自己女儿的关系。
除此之外,他兄弟也好,前妻也罢,导演都处理的极其简单与模糊。
我们来看父女间的戏份:通过剧情我们知道,狗男对女儿没有抚养权,只能有限制的与女儿见面。
而似乎这位“失败的父亲”跟小女儿处的还不错——他们一起欢笑玩耍、一起参加宠物化妆大赛、一起出海、一起潜水……
其实我们再仔细想想的话不难发现,狗男其实对身边每个人都这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希望社区每个人都好。
不但希望每个人都好,他大概希望社区的每条狗都好!
想想他在伙同别人入室行窃后,还能回去救那只冻在电冰箱里的狗...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这种“老好人”,他们没钱没势,没美色也没美言,他们没强壮的身体也没暴躁的胆气,他们唯一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武器就是“老好人”的作风与心态——谁都不得罪。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不得罪人”绝不等同于“趋炎附势”。
自然,狗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非得说不平等,那只有他对自己的女儿可能会付出的更多一点,哪怕是入狱,哪怕是忍辱负重。
对他来说,理想就是理想,为了给自己女儿凑去红海的钱,他才不管达到这个理想用的是什么手段。
没错,狗男的“理想”也是纯粹的!
说到这顺便谈下男主角狗男的表演吧:其实他的表情包就两个——龇着牙的和不呲牙的,
他面瘫式的表演不禁让我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李(卡西·阿弗莱克饰演)”,好在后者还有个哭戏,而这位狗男的演员(马尔切洛)几乎连滴眼泪都没掉,照样拿大奖!
比起我们的宫廷神剧里的那些大哭小叫的演员们,到底差在哪呢?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男主角的表情不扯远了,接着往下看——三、狗男的“性情”到此我们大概对狗男的性情(人物性格)有了基本了解了,我实在想不出除了一个“老好人”还有什么别的词汇能准确的形容他。
你说他胆小我绝不认同,要知道,他生活里面对的只是一个泼皮无赖的朋友,可他进了监狱可是一群泼皮无赖(警察曾以此威胁过他),一呆就是一年,你能想象这得需要多大的胆量;
你说他没文化素质低我更不敢苟同,他在对女儿的教育上非常懂得拿捏火候把握尺寸,包括对吸毒贩毒行为的掩饰,包括对自己脸上淤青的掩饰,包括说话的语言与表情;
你说他这个人麻木呆滞也站不住脚,看看他跟那些狗以及女儿之间的亲密,这是个多么懂得浪漫的人。
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人,他(她)们真的很难用善良、丑陋、胆小、木讷等这些词汇去概括形容,因为他们处在好坏之间的灰色地带,他们有自己的处事规则,有自己的性情,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只不过这些元素无法用主流社会规范出的那些词汇标签罢了。
四、狗男的“尊严”狗男在跟自己的无赖朋友要钱无果,还被痛打了一顿后,他耍了个小诡计将无赖朋友骗到了自己家的狗笼子里。
注意这个“小诡计”,这再次证明了狗男可不是那种没脑子的蠢人,更不是什么刚正不阿的愣头青!
他为要回自己的尊严可以保持头脑冷静,可以保持思维清晰,他甚至可以利用自己和别人的弱点来诱骗对手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最终狗男的计划成功了,他终于将那个无赖控制在了自己手心。
然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样一个饱受欺凌、忍辱负重的小人物被迫所做的这一切计划最终为的不是“报复”,而仅仅是要个“道歉”来换回自己的尊严。
然而,一个人如果连最后的尊严都要不回来的话,他会怎样?
五、狗男的“道德底线”在求生的欲望下,终于,那个泼皮无赖被狗男用狗链子勒死了!
随后,他把尸体包起来,拖上车,拉倒山坡上,浇上汽油,点上火,毁尸灭迹。
至此,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再符合狗男的性格不过了——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要知道,在这个社区里,没人不希望那个泼皮无赖活着,也没人会怀疑那个无赖最终不会被人干掉。
换句话说,那个无赖如果死了或者消失了没人会去追究,甚至警察。
(毁尸灭迹会远远降低狗男的入狱风险)然而,对于一个失去了亲情、友情、钱财、尊严、乃至道德底线的人来说,受不受刑事处罚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与其说狗男看到往昔那些朋友在球场上踢球的场面是幻觉,倒不如说那是他精神上唯一剩下的需求了。
最终,狗男扑灭了尸体上的火,硬生生把尸体扛到球场外……没错,他要向那些人证明自己杀了那个“泼皮无赖”,换回大家的原谅。
然而,球场已是空无一人,清晨,他该何去何从……
六、总结(电影的故事线)根据以上对电影人物的分解陈述,我们不难缕出一条线来:狗男交朋友——狗男被朋友耍——狗男为亲人朋友入狱——狗男众叛亲离——狗男要钱——狗男险丢性命——狗男想要回朋友的谅解——狗男孤独无助这条线同时也是电影演的东西,他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事件,而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和角色围绕着“狗男”这一个人物转。
而这些孤立事件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便是:一件事得不到,退而求其次去寻求另一件事,直到最终一无所得。
这便是我们这位主人公的现状,也是他所代表的那个社会群体的现状。
电影末了,我想起了狗男所照顾的那些狗——凶残的、暴躁的、温顺的、冷漠的……恍然:他对待那些狗的态度不正是他对待身边朋友的态度吗,哪怕那条“狗”是条疯狗赖狗。
如此看来,狗男岂不非常的伟大!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这10部电影让你足不出户了解意大利 浅谈《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表演 为“社会边缘人”而拍的10部电影 看《小偷家族》前你必须知道的五件事 描写“底层社会”的10部电影
一个逼良为娼的故事 不得不说主角演技精湛 台词不多 但是每一个表情 都千言万语 可升级剧情很自相矛盾 为了带女儿度假做一年的牢 希望能拿到自己的份额 但是就不怕坐牢见不到女儿啦?
既然为了得到朋友的认可 愿意杀人曝尸 但是却又不愿意揭露坏人?
多么矛盾的小人物。
总以为养了那么多的恶犬 狗的镜头无数 最终会跟故事情节有关 但是狗狗们看起来不过是客串。
这部意大利电影《犬舍惊魂》,好像是参加当年戛纳电影奖,跟日本电影《小偷家庭》竞争败下阵的,但我感到比《小偷家庭》要好。
按写实的手法拍的,没有半点儿意大利电影的浪漫,活生生的现实令人深省。
西西里还是这么MAFIOSA,以前一度是大规模的官黑勾结、残酷激烈的黑吃黑,从上到下渗透社会每一个毛孔,现在的MAFIOSO似乎又回到当初小打小闹的起点,有重新开始的苗头。
故事不错,人物刻画的更是精彩。
一个十恶不赦,一个稀里糊涂,没有原则,天生的奴才相,最后设套想威逼对方妥协,结果还是把大家伙误杀了,也了结了他们之间的恩怨。
西西里离半岛并不遥远,但好像有些融不进整个亚平宁。
搞MAFIOSO的最初都是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好像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就难受,非要通过MAFIOSO来发泄一下能量。
对政府怀着深深的不信任,有事总想通过自己想办法解决;法律也是可有可无,只有做犯法的事才能赚到钱,不做点儿铤而走险的事就没出息,这就是MAFIOSO的思想基础。
从电影里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整体上缺乏文化氛围,不象意大利其它地方,都充满高格调的文化艺术。
而在这里,大家好像都不想通过学习、通过文化来提升自己,这也是MAFIOSO的社会基础。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叫“Dogman”,因为主人公马切洛(马尔切洛·丰特 饰)是一名兽医,他经营的宠物店就名为“Dogman”,可理解为“狗男”,或者说“像狗一样卑微的男人”。
马切洛在西蒙和邻居们眼里,一直是个卑微的滥好人,不,应该是卑贱的。
马切洛为了满足女儿的潜水爱好,不惜用贩毒、偷盗的方式赚钱;为了维护与西蒙的“友谊”,或者说害怕西蒙,又甘愿替对方坐牢,真的是骨子里的卑贱;但当他杀死了西蒙,又急着向邻居们展示这一壮举,以期待赢回邻居们的好感。
可是影片的最后,根本没有人理会马切洛,只有一条狗陪在他的身边,结尾那段也是演技最爆棚的一段,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马切洛的表情特写,从近景到远景,主角那从兴奋到失落、空虚、迷茫最后领悟的心情全都写在了脸上,这还真不是一般演员能hold住的,戛纳影帝,实至名归!
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影帝桂冠由《犬舍惊魂》男主角马尔切洛·丰特摘得。
《犬舍惊魂》是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的作品,该片不仅在戛纳获得了一个影帝、一个金棕榈提名,还将作为意大利的申奥片,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提起马提欧·加洛尼,国内影迷最熟悉的可能是他执导的那部黑童话电影《故事的故事》,该片也曾获得过金棕榈奖的提名。
故事的故事 (2015)7.72015 /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 剧情 恐怖 奇幻 / 马提欧·加洛尼 / 萨尔玛·海耶克 文森特·卡塞尔事实上,马提欧·加洛尼和贾樟柯一样,是戛纳的常客。
他那部描写意大利黑手党的《格莫拉》,以及讲述那不勒斯底层故事的《真人秀》,都曾获得戛纳的评审团大奖。
再加上这部《犬舍惊魂》里充斥着犯罪、贫穷的意大利小镇,我们还可以说,按照某些人的观点,马提欧·加洛尼与贾樟柯绝对是一丘之貉,他们都属于那种“丑化祖国,取悦洋人”的导演。
(手动滑稽)
《犬舍惊魂》在国内的反响不高,在IMDb上则有三千多人打出了7.5分,口碑中规中矩,讨论更多的可能还是男主角马尔切洛·丰特的演技。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像是一部意大利版,或者说是男人版的《江湖儿女》”,因为两部影片不仅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同台竞技,在故事情节上也非常相似。
《犬舍惊魂》的英文片名为《Dogman》,因为影片的主人公马切洛(马尔切洛·丰特 饰)是一名兽医,他经营的宠物店就名为“Dogman”。
马切洛是一个滥好人,在邻里中有着不错的人缘。
他热爱动物,心地善良,还有着一个可爱的女儿,表面上看,马切洛就是一个地道的老实人。
不过在这个贫穷、破败的意大利小镇,马切洛的另一个身份是毒贩,他必须通过贩毒来贴补家用,因此结交了一些三教九流的损友。
西蒙就是马切洛的损友之一,他身材魁梧、脾气暴躁,出狱后给邻居们带来很多麻烦,大家甚至要买凶干掉西蒙,只有马切洛还愿意和他做朋友。
西蒙有一个盗窃团伙,他拉拢马切洛入伙,在小镇里四处作案,期间马切洛还救过西蒙一命。
虽然是犯罪,马切洛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某种善良和道义。
有一次,西蒙和同伙夜里盗窃一户人家,为了避免吵闹,把这户人家的宠物狗关在了冰箱里。
负责望风的马切洛得知后,偷偷回去把狗救了出来。
还有一次,西蒙在马切洛宠物店的墙壁上掏个洞,然后偷窃了隔壁的商店,全然不顾马切洛因此被警察怀疑。
马切洛出于“江湖义气”,拒绝供出西蒙,于是顶包坐了一年牢。
《江湖儿女》中,巧巧替斌哥坐了五年牢,出狱后迎来的不是感恩而是背叛,马切洛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当马切洛回到小镇后,发现他已经被邻居们排斥,因为大家都巴不得西蒙进监狱,而马切洛却救了西蒙。
他找到西蒙,发现对方开着酷炫的摩托车招摇过市,全然不在意自己这个“朋友”。
马切洛对西蒙说,我替你坐了牢,至少给一万欧元当做补偿吧?
结果钱没要到,还讨了一顿打。
此时,马切洛终于明白西蒙只是在利用自己,然后他该怎么办呢?
正常人想到的肯定是复仇,马切洛却没有,他居然向西蒙道歉,送给西蒙白粉,还提出了一个合伙抢劫其他毒贩的计划。
马切洛卑贱的态度,不仅骗过了西蒙,也骗过了观众,一度让观众以为他真是一个贱骨头。
直到他把西蒙骗到狗笼里,然后上了锁,我们才发现他早就计划好要报复。
而马切洛的报复并非要致西蒙于死地,只是想说一句:“你必须尊重我!
”随后西蒙挣脱出狗笼,两人扭打在一起,最终马切洛用一条狗链子勒死了西蒙。
“Dogman”直译为“狗男”,引申义可以理解为“像狗一样卑微的男人”。
马切洛在西蒙和邻居们眼里,一直是个“呼之即来,喝之即去”的滥好人,某种意义上,就像主人对宠物狗的态度一样。
马切洛为了满足女儿昂贵的潜水爱好,不惜用贩毒、偷盗的方式赚钱;为了维护与西蒙的“友谊”,又甘愿替对方坐牢;甚至当他杀死了西蒙,也急着向邻居们展示西蒙的尸体,以赢回邻居们的好感。
可是影片的最后一幕,根本没有人理会马切洛的呼唤,只有一条狗陪在他的身边。
不同于《江湖儿女》的各色配角和时代背景,《犬舍惊魂》基本上就是男主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种剧作上的倾斜弱化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却也助力马尔切洛·丰特登上影帝宝座。
演员马尔切洛·丰特此前的作品寥寥,在本片中的表现却很精彩,几乎是用自己的演技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当马切洛与女儿参加宠物狗的造型比赛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和最疼爱的女儿,这时他的笑容非常灿烂。
被西蒙背叛、殴打后,马切洛的表情变得阴沉,与女儿潜水旅行时也无法强颜欢笑。
他在船上不停的眨眼,仿佛一不留神眼泪就会掉下来。
而他假意向西蒙道歉的时候,笑的又那么卑微,见不到丝毫怨气,似乎马切洛这个角色的人格就是卑贱的。
当然,最考验演技的当属结尾那段3分钟左右的近景、特写镜头。
没有一句台词,马尔切洛·丰特却将主人公那种由兴奋到失落、空虚、迷茫的心情全都写在了脸上。
不是哪个演员都敢挑战这种大特写镜头,尤其是这种蕴含了情绪变化的,由近景拉到特写的长镜头,影帝实至名归!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今年戛纳可谓意大利电影大年,有拿了最佳编剧奖的《幸福的拉扎罗》,而最终拿下戛纳影帝的《犬舍惊魂》,还将代表意大利出战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片名有「惊魂」,不过不要误会,它并非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犯罪类型片包裹下的颇具讽刺与张力的社会寓言。
故事很简单:一个憨厚老实的离异男人马塞洛,在意大利西南部临海某个肮脏、混乱的城郊小镇生活,经营着一家给狗梳洗毛发的小店,每天把爱犬们照顾得很好。
马塞洛常常和附近的朋友们晚上一起踢球,看上去似乎人际关系和生活都不错。
但在本分生活的背后,马塞洛却是个毒贩,靠贩卖可卡因撑起带女儿出海豪华度假的宠溺。
马塞洛最近出狱的朋友西蒙也是他的忠实客户,只不过很久就不再付给他钱,而是以拳头威胁替代。
随着西蒙变本加厉的威胁与控制,马塞洛一味忍让,事情却终于在西蒙的一次犯罪之后产生转折。
需要钱的马塞洛没有从西蒙那里拿到原本说好的分成,只有一张被揍得鼻青脸肿的脸,他下定决心复仇......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了戛纳结果,带着「剧透」心情去看的这部电影,我真的很难想到,这个足足两分钟开场戏连男主正脸都没露的电影,最后会捧得影帝大奖。
但随着电影节奏渐入佳境,男主的形象越发立体丰满。
电影开场不久后,出狱的朋友西蒙毒瘾发作,找马塞洛要毒品,上一秒还在陪女儿的马塞洛用尽力维持着一点自尊的卑微语气恳求他离开,一个既珍视女儿又惧怕自己朋友,想两边讨好的老实人形象立刻活灵活现。
从一开始,我们就能强烈地感觉到,马塞洛这个人物是孤独的。
自始至终,他似乎都生活在一种不自知的深刻孤独之中。
他对离婚后跟妈妈住的女儿格外热情与保护,又对不拿他当真朋友的匪帮混混朋友西蒙逆来顺受,晚上跟爱犬一起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饭,对狗说话比对人多。
结尾那一场关于「错觉」的戏,或许最能体现这种近乎荒诞的孤独感。
准备焚尸灭迹的马塞洛看到不远处球场里,昔日的朋友们正在踢球,于是拼命拖着毁掉他生活的西蒙的尸体,但等他再次走近球场,那里空空如也,刚才的叫喊和跑动好像都是一场梦。
这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放大》的结尾:男主看着一群嬉皮士兴致勃勃地打着并不真正存在的网球赛,他也不知不觉参与其中,捡起那个并不存在的网球。
马塞洛看到的球赛是不真实的,那么他是渴望用这一场报复谋杀赢回的名声和正常生活吗?
马塞洛的朋友西蒙,一个冷血的拳击手,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让社区的每个人都敢怒不敢言。
马塞洛对他却是毫无底线的好,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
我不禁想,到底是什么吸引了马塞洛这个老好人?
他的态度是否也象征着人类对于原始暴力的病态崇拜?
西蒙犯下抢劫案之后逃之夭夭,留下一地狼藉的烂摊子给马塞洛。
在警察局,经验丰富的探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马塞洛在协议上签字,这样他可以走了,而警察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直接逮捕西蒙。
「家,还是监狱,你没得选。
」马塞洛喉头轻轻滚动,眼睛里灰蒙蒙的,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别思考了,签吧。
」「不!
」于是他锒铛入狱,捧着监狱制服的表情依然是惯常的低眉顺眼。
而从压抑到爆发的马塞洛式悲剧,到底是作茧自缚,还是社会使然?
导演只是在结尾,用一个升高的固定机位冷冷地俯瞰着这片黯淡无光的土地。
影片临近尾声,马塞洛开始实施他酝酿已久的报复计划。
把西蒙诱骗到犬舍这场戏,再次体现了男主的影帝级演技。
看着看着,我们已经无法分清马塞洛此刻对西蒙的点头哈腰究竟是性格使然还是不露痕迹的完美演技,他又有多少成分在扮演那个一如既往的老好人马塞洛,只能从他平静的外表下隐隐感受到翻滚的愤怒暗流。
终于,他的愤怒和屈辱得到了全部的释放,以前胆小怕事的老实人现在不动声色地看着眼前一摊鲜血,对暴力的恐惧变成了品尝暴力的快感。
暴力可以杀人,报复心也可以。
在视听语言上,依旧是导演马提欧标志性的略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上帝视角的固定镜头,创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虚无的氛围。
一开始就引人眼球的诡异幽暗的色调,再加上大部分时间的夜戏,使得全片沉浸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很难不让观者注意到故事发生的环境。
马塞洛和西蒙所生活的这个小镇,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失败社会」的缩影:经济停滞,人们的生活单调而死气沉沉,年轻人们热衷去夜店寻欢作乐;街道肮脏无人清扫,虽然在海边却并非什么旅游胜地,马塞洛宁可冒风险赚钱带女儿坐游艇出海度假。
你甚至能在这样的地方嗅到明显的原始气息——女性存在感极低,雄性荷尔蒙充斥着每个角落,用机车、运动和小帮派实现男子气概的满足感。
人人都想变得更强硬以求自保,而对更强硬的人退让三分。
与此同时,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几乎大于一切。
导演马提欧·加洛尼(Matteo Garrone)早年拍纪录片起家,他着迷并擅长描绘意大利底层社会。
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一直是意大利电影的优良传统之一,这也体现在导演马提欧身上。
马提欧出身文艺之家,爸爸是戏剧评论家,妈妈是摄影师,马提欧却对复杂野蛮的底层现实充满兴趣,他的作品大多以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及其周边地区为背景,展现了一个与发达的意大利北部完全不同的世界。
对意大利当代社会的讽刺与批判,以一个个或底层或地下的小人物的命运万花筒折射出来,总能感受到藏在黑色幽默背后的惊心动魄。
2008年,他讲述意大利那不勒斯黑手党故事的影片《格莫拉》(Gomorra)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从此开启「戛纳主竞赛常客」模式。
《格莫拉》运用「类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甚至找了真正的黑手党成员来出演,将撕破表象而令人不适的真实重重地扔到观众眼前。
2012年,他自编自导的长片《真人秀》(Reality)抛出媒体与人关系的议题,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并最终再度获得评审团大奖。
2015年转型奇幻与魔幻现实主义,新作《故事的故事》再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电影改编自那不勒斯语童话故事集《五日谈》,颇有些帕索里尼《十日谈》及《一千零一夜》的影子。
而这次的《犬舍惊魂》,虽然没有明显提示故事背景地,但实际拍摄地点是在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的一个临海小镇,其首府便是那不勒斯,也直接影射了意大利南部的社会现状。
凭借本片的精湛演出摘得影帝的马尔切洛·丰特(Marcello Fonte),在此之前非常低调,虽然在欧洲影坛耕耘已久,但作品不多,除了自己2015年导演的一部《会飞的驴》之外,从未担任过电影男一号。
而这次遇到半个戛纳嫡系导演马提欧的《犬舍惊魂》中几乎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主角马塞洛,不可谓不幸运。
他也用入木三分张弛有度的表演证明了自己。
《犬舍惊魂》不一定是导演马提欧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它摄影、表演、场面调度的成熟度毋庸置疑,简单直白的故事所蕴含的精巧政治隐喻也是呼之欲出。
结尾,大口喘着粗气的马塞洛如刚刚搏斗完的困兽,独自坐在空无一人的废弃游乐场里,眼神再次变得与头顶的天空一样灰蒙。
克制的镜头让我的感受也变得复杂起来。
既疏离又油然而生一股同情,甚至还夹杂着隐隐约约的奇怪的希望。
仿佛明天,没有了西蒙的他,就能重新开始有狗、有女儿、有朋友的平静生活。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马塞洛在贫穷的城郊生活,是位宠物狗梳毛工。
他生性低调,人们都很喜欢他。
一天,他遇到了刚刚出狱的好友塞蒙诺。
塞蒙诺是位吸食可卡因成瘾的前拳击手。
出狱后,他开始在街区内敲诈勒索,很快便扰乱了当地的平静。
出于对好友的信任,马塞洛也被慢慢卷入犯罪的漩涡。
可是,在经历背叛和抛弃之后,马塞洛决定展开复仇……马尔切洛·丰特凭借此片荣膺2018年的戛纳影帝。
烂尾了很可惜,他一开始不停强调自己的女儿,最后一节女儿就不见了,从脑海里抽掉了?人物性格刻画不够彻底,转变不是望望大海就达到的。一年的监狱就这么跳过了,没留下任何思想改变。剧本问题真的一大堆。光打得很不错,狗狗的场面趣味十足,但也仅限于此。多的一颗星给男演员。展现意社会问题看懂了
故事干净利落,叙事表达精简准确。人物塑造立体丰满。感谢没有强行展开,使得观感上大加分。戛纳影帝名副其实。
ヾ(≧O≦)〃嗷~哎呀!想起了妹子和我自己的经历不由得还是感到悲凉
意大利啊意大利,小个子男人真是好看、耐看,让人心生怜惜。很好的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凭着他的手艺,如果能够搬离贫民区,一定可以让生活有起色。
被冰冻的小狗活过来的时候快哭了…训狗和训人在犬舍一首一尾的呼应,震撼。才知道还有狗狗金棕榈,哈哈
飞机上看的。有些人,只能让他自己烂掉的。
男主这种又怂又蠢,为了一万块就能出卖街坊,甘心被人渣疯子毁掉人生的人,我要是他们邻居也希望让他滚蛋。挨打和进监狱都是活该,还以为会看到他会用多么智慧心机的方式复仇呢。
从戛纳提名影片的片单里,总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片子~
荒蛮故事,天注定,狗男。福茂是tm有多喜欢这种题材。脑壳痛。
从镜头语言到阶级寓言,各种意义上与跟燃烧不谋而合。黑幕落下第一次响起自然声,鸟鸣虫叫。然而我居然,全片都在想nanni看这个片子是什么想法,我真是没救了。
影片质感不错呢,但是这个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的隐喻故事有点无聊了,据说这位意大利导演和贾樟柯一样特别热衷于戳祖国弱处,还能有种浓浓的乡愁,我哈哈哈了,怪不得我接不了意大利某地脏乱差乡愁这个地气啊。谁翻译的电影名字叫惊魂,惊你个头的魂,没睡着是想知道戛纳影帝到底有多牛。
这个电影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不要欺负老实人,老实人发起耿劲来常常是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故事比较简单,但对男主唯唯诺诺的样子难以忘怀,如实贡献出了戛纳影帝级别的表演
明明很简单的故事,导演拍起片来就是喜欢玩深沉,玩哲学,玩思考。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大幅削弱了影片的张力,显得故作深沉,无聊透顶。唯一可称道的地方就是丰特对主人公卑贱性格的演绎。
“Dogman”在《Dogman》这部电影里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处空间。将这个空间里的人当做“犬”来看待是一种极为野蛮的解读,因为影片的第一幕提示观众它正在由凶狠向着温顺转变。但稍显直白的动物性隐喻并非指向整个意大利社会的未来,而是强调这个国家有着嗜血成瘾的过去和暴力倾向的现在。加洛尼以及这位和平主义者在古典阴郁的影像里几乎奉献了最好的导演和表演,为此我们看到人性里恶的部分难腐蚀而善的部分易挥发。
这个故事有意义么?
利他还是为我?存在即被感知?现实投射在艺术上的思考
并不复杂的故事写出人性的复杂之处,生活最痛苦的就是没有选择。
弱小的人能否驯服庞大的恶犬,这便是过分简单的[狗人]里唯一的动机。影片一切冲突最终都落脚在身体的强弱上,任何正义与道德坚持都因力量悬殊而无法实现。欧米茄男的权利只能在以足球比赛为代表的规则世界获得伸张,而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这当然不可能。如此显而易见亘古不变的道理,加洛尼却要揣着明白当糊涂,人为生造了男主这样一个角色,他的心理转变因此实在不可信。多亏了演员的表演以及导演自己功夫不浅的调度,这部电影还能维持住某种寓言的架势。
7.0。对《格莫拉》所构筑的情景片段再做一次串联,放弃独立而仅在两种强权之间选边站,无疑是人堕落为犬的最大体现。
我是真没看出来政治隐喻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