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闽南语的电影,跟乡音相似的背景,让一直都是看国语英语的我仿佛闻到了雨后芭蕉清新的空气,有被感动和惊喜到。
看一段在“熟悉”的环境下发生的同性爱情故事,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有对爱情消失的不舍难过、对“乡音”的亲切、对大环境的愤懑、和对貌合神离的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感叹,杂糅成对青春回忆的遗憾。
整体来说片子没有太专一于爱情的描写,而是用孟娟和书兰的相恋经历串起“美丽岛事件”、同性恋接受过程、台湾戒严时期等内容。
表达的内容太多有时会让人出戏,相反觉得对感情的深入探索还不够。
les电影总能给人唯美感伤的情绪,可能真与女性的细腻有关吧。
“什么都不要说”,无论是书兰和孟娟的分开,还是孟娟后面的选择,都是大环境造成的遗憾,历史终究是牺牲个人。
片子突出个人权利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是我觉得在表达或影射意图上过于明显的一点。
说一些题外话,对台湾历史一直不太熟悉,但是靠着背景的勾勒,也大概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
有些传统还真是一脉相承,大陆与宝岛,tg和国民党,好的坏的都一脉相承,可以感受到导演想批判或者影射的对象,但也偏偏是这层影射,让我感觉到两岸的创作者在感情上、认识上始终存在一条鸿沟,也因此有些悲哀失落。
像是家门的两兄弟,却因为争吵最后分道扬镳,明明是家人,说着一样的语言,有着一样的经历与回忆,却回不去从前。
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
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 围困着遭遇双重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
“我已经想清楚了,我应该回到正常的道路上。
请你对外,再也不要讲起我们俩个的事情,我是不会承认的。
我们俩个的事情,都不要讲,请你不要说,什么都不要说。
”这段台词好像那些转身去结婚的拉拉说的话,这电影看得我,哭的鼻子都不通气了。
太多的欲言又止,很多故事我只能留在在记忆里,也会像主角一样意识不清楚的时候,却还是记得那些过往,那些故事我再也不对任何人诉说。
两个女孩在夏天睡凉席,用芭蕉叶扇风,脱下外套乘凉。
两个相爱的人,窝在一起,看杂志,闲聊天,教对方自己家的方言,这样的夏日,也许真的用一生都难以忘记。
虽然是简单的故事,但是周导真的用心拍好了。
孟娟在课堂上因为同性恋画家和同学争吵,哥哥入狱后变得特别谨慎,再加上这一段,画面的布局。
学长说要保护阿蘭,但他其实是遮住了她的阳光。
我依旧是对青春时期女孩子们的热恋故事爱得无法自拔,周美玲导演真的太会拍了,这部电影不好说是经典,但是足以在华语青春电影市场里留下痕迹。
虽然有些剧情不够流畅,比如阿兰入狱的前后,学长的身份和权力,但是周导还是给我展现了一个清晰的学生时代深刻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娇柔做作的伤痛,没有女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没有流产打胎的疼痛。
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短暂而深刻的爱恋。
我很反感一些电影,把情情爱爱拍的很无趣,故意去刻画女生之间的尔虞我诈,深化“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样的刻板印象。
又或者是去拍前任现任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聊故事,拜托,那些男的有啥好,需要女生这样苦苦追求。
当然我并不是不喜欢男女的爱情,真诚的爱值得一切尊重,而周导这部戏里的爱情更让我动容。
阿蘭的口音把我一下就带回了家乡,这样可爱的乡音,这样可爱的女孩。
为了自己爱的人,学习台语,去做香蕉园里的粗活,就为了和孟娟呆在一起,睡来抵。
广东口音再加上闽南语,这样娇滴滴的女孩,又十分十分的坚强。
所以当她说和学长在一起时,我清楚这背后肯定有苦衷!
她是那样坚强勇敢的女生,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爱的人,她又怎么会害怕而隐藏自己。
尽管猜到了故事走向,但是在看到阿蘭入狱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要哭,太好哭了。
阿蘭的声音轻轻的,带着哭腔的,细细地诉说着她对孟娟的情。
她希望接她出狱的人是她,但又害怕是她。
也是这次入狱让她明白了,在这个环境她们的爱只能是留在芭蕉园里的秘密。
讲真的,周导真的给观众带来了好作品,很可惜没能在院线看到。
电影看完后,还有很深的感触。
六月份是骄傲月,今年的骄傲月可能还是很安静,在学校论坛里看到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讨厌同性恋”,这样的留言获的赞比踩要多得多。
有时也会自我阉割,会问自己“我有什么好因为同志身份而骄傲的呢”。
谢谢周导提醒了我,因为在三四十年前,孟娟不知道要以什么身份去找阿蘭,因为在二十年前大陆才将同志去病化,因为到现在还有广电总局发布禁止同志内容影视的通则、南航空少被辞退、学生做同性恋反歧视演讲被退学、年长的同性恋者被对方家人起诉、同性情侣不能用游乐园情侣票等等数不清,诉不尽的不平等事件。
正因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公,所以我们更要骄傲,我骄傲。
表述白色恐怖受到的伤害令人动容,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直观完整的场景描绘,受到冲击。
这个对抗不了、不能言说的暴力,和所有人不敢为同性恋画家说话,甚至需要一起嘲笑他的这个暴力是一样的。
暴力源于我们对不同的恐惧。
迫害面前沉默就是允许。
是我们允许去侵犯人的权益,是我们允许因为一个私人的理由去嘲笑一个人的人格,去言语霸凌同伴。
用白色恐怖来寓意,或者说让主角发现同性不容的伤害有点不直接。
我更愿意解释为因为政治原因,保护自己也保护她而分开。
前者是主旋律,映射了后者。
模糊的照片,不能明说的观点。
不知还要花费有多少人的眼泪、受伤,它要求我们去发声、斗争,只为一个不那么害怕的人群、不那么怒气腾腾的世界。
台湾电影首先要警惕的问题是过度文艺。
其次,不要总拿政治和性别说事。
一者是风格上的,脱离现实的土壤;一者是主题上的,博取眼球。
对于后者,我们很能理解。
当社会从保守走向开放,批判前种环境的压迫是人之常情。
因此,大量台湾电影把视角聚焦在“白色恐怖”和“LGBT题材”,这实属正常。
问题在于,创作者一旦预先设定好探讨的主题,然后发展故事,有坠向主题先行的危险。
《弓蕉园的秘密》直白地把性别与政治结合,几乎像一则控诉“白色恐怖”的檄文。
同性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习俗和执政理念的违逆,同样算一种政治性表达。
《弓蕉园的秘密》甚至抛弃了大多数同性电影都会表现的角色摸索性向的过程。
两位女性角色在电影开始便已经一起,好像理所当然、名正言顺。
这难道不正显示出创作者急功近利的意图?
为了表达主题而硬生生地虚构人物和配对人物。
从最开始镜头里电视播放的“zhan-中”事件,也能看出创作者强烈的政治诉求吧。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必看,因为即便不看,仅看剧情见解,我们也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当故事不再能构建额外的意义,全部在预期之内,这样的电影还有拍摄必要吗?
我想,这或许反映出台湾电影人在拍摄环境越发自由的情况下,反被自由限制的困境。
当什么都可以拍摄,很可能什么都拍不出来——因为发出的声音往往针对着那些无法发声的时刻。
当然,大陆观众也不要对岸一拍涉及政治或同性的电影就兴奋,跟看a片一样。
活生生把一部烂片或及格的作品捧成佳作,还呼之为“华语电影之光”。
这是多么见过世面呢,你要在那样环境里,你也能拍出来,还能拍得更好。
首先剧透一下,结局是BE。
两个人的感情戏份比较朦胧,主要表达的是环境对于爱情的影响。
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是在表达对政治环境的控诉吧。
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年代,因为政治原因最后被迫分开。
同时也在想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敢于突破现状,发出不同的声音,台湾的同性婚姻法才会得以实施吧。
对于爱情可怕的不是没有回应,而是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开。
我看完之后对于学长是不是到底是不是告密者或者说有些事是他告密的有些或许不是 产生了很多疑问,还有就是他既然做到这份上的话 并且他又不喜欢孟娟,为什么不把孟娟也举发了呢?
第二个疑问就是书兰最后到底是回马来西亚了还是真的被关绿岛了?
许志祥这边故意当着孟娟面说被关绿岛,实际在背后和同学承认是回马来西亚。
但最后哥哥嫂子又说在绿岛上还有一个监狱没查,所以到底是哪个答案呢?
已经是周导近年最佳了 不同于成都北京新加坡的错位感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
看完以後一夜未免,開頭即是結尾。
看的時候就在想,如果是當時的我,也會選擇靠著回憶等一個人一生嗎?
周導的作品看的不多這是第三部,然兒每看一部都會沉思很舊。
從癡呆的孟緊靠著一點點的回憶完成了整個故事鏈條。
不論是男主的陰謀論也好,大環境下被迫選擇也好,還是整個正直體系也好,這樣的愛情從古至今都不被認可,但是總還有先行者為之努力奮斗者,不為別的只為自由,然兒(自由)一詞包涵了太多太多…… 從影片中感受到1:有些細節已經透漏出孟的家人無形中已經接受她和藍的事情了(在回憶中有一個鏡頭就是她倆拉著手分別的那一段,鏡頭後面有個人在偷看個人感覺那個人的身形很像孟的爸爸)所以應該是聽到了她們的對話,故而才有了後來孟躺在床上她爸爸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媽媽還在的話……他哥哥和嫂嫂就不用說了,是他們發的那封信…… 從影片中感受到2:大環境帶來的壓迫是致命的,是你想反抗也反抗不了的無奈,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太勢單力薄。
這不正和現實中的環境一樣嗎?
G家不認可家人認可有什麼用嗎?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參與任何性質的批判!
啊是想拍成《蝴蝶》没拍出来 她俩怎么好上的?长发女的声音和长相真的好婊啊啊 看不下去
周导还是多拍喜剧片
性取向与政治取向一样,充满禁忌,它们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尺。女二演的好,有风情也有苦情,电影到一半故事就结束了,剩下的都是情绪抒发,主线太短,结尾可以做的更有力量一些。信的部分很煽情,看哭了。
还不错啊!
和李安的断背山还差了一百个上瘾。。。。。。。。
救命 好难看 为啥台湾总喜欢把同性恋和政治联系到一起 这个剧本真的是烂葬 好幼稚啊
「我們兩個的事情就跟那個雜誌一樣,都不能說。」互喻的哀歌的回环。
我再也不要看BE了!!!
台湾拉片好像一定要有个短发铁t似的,十部有八九部都有个短发铁t
电视剧
……政治因素的加入和时代背景不能让一个烂片变好电影,情感关系和人物表演太尬了,尤其是那个滨城女
一部不满90分钟的电影N次想要快进,太傻的剧本了,同样的情节闪回好几遍,莫名其妙,电影不是PPT的堆砌,还有要是讲不清楚政治可以不要讲,两位女主也是很尴尬,怒打一星。
先甜后虐没有剧情,她俩咋好的...
好短,不夠看,cp感還蠻強的,運鏡緩慢但節奏不慢,最後一個鏡頭戛然而止,導演是不忍表現殘酷嗎?是,生活中大部分的殘酷,表面不都是看似平靜的嗎?後半段帶入感很強,讓人感到深深的心疼和悲涼,時代影響的人的一生不是潛移默化就是家破人亡。影片中學長所做的事情,現在仍然每天還在發生著,位高權重的人大多都是踩著別人屍體爬上去的。這個世界會好嗎。一個無解的問題就不必再用問號結尾了吧。
照片拍的不错
2.5
3-,电视电影,内容煽情,人物简单,结构粗糙
后半程给力,是女导演的细腻。那封信太感人了。但愿有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和爱情。我们的恋情从夏天开始,现在冬天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无法继续了。愣是哭了。210425
拍的还不够好,感受不到浓烈的爱
故事是不错的,但拍得非常捉襟见肘。还没有和人物建立起关联,就很快到了下一步。香蕉园的意境也没有用得很好,摄影太平了。惊喜是看《与恶》的时候就觉得大芝看上去很有姬味,终于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