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角色,各位豆友绝对想不到!
历经沧桑的坚韧之美 Anne Sampson 唯一一个脑子清醒、有点正义感的女警官!
怀疑一切,始终跟国安局局长对着干,敢于绑架budd的女上级命令少狼主调查内政部长,第六集广场对峙,迅速拿出女强人的风范,都要准备下令开枪射爆“人弹”了。
开始的时候,一副高高在上的寡妇样,像大妈但不是骂街的那种,随着剧情推进,到第三第四,形象逐渐正面化,人物也亲近了一些。
可以说演员对角色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
查了一下,演员 Gina McKee,但是诺丁山里完全没有印象,可能是老了许多吧!
《赎罪》里也有吗?
真的不记得了。
《摩斯探长》只有一点点印象。。。
惭愧了。
相比那些动辄几十集的注水剧,英剧一直以短小精悍著称,其特点是节奏快、不墨迹,最接近电影质感,因此一度处于"观剧鄙视链"的顶端。
最近BBC的一部新剧《贴身保镖》在英国收视大爆,第一集播出当晚就有1040万人观看,成为近10年来开播收视最高的英国剧情类剧集。
该剧的男主角由"少狼主"理查德·麦登出演,他饰演阿富汗战场的退伍老兵大卫,在退役后成为一名政府要员的贴身保镖,并卷进了一场政治阴谋。
女主角则由凯莉·霍威饰演,她在剧中饰演英国内政大臣茱莉娅,也就是大卫的保护对象。
该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快节奏的剧情展开,没有家长里短的铺垫,几乎每集都有恐袭事件作为爆点,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另外剧中探讨的极端主义、隐私安全、反恐战争......全是西方社会的热点议题,也增强了该剧的话题度。
例如第一集开场就是惊心动魄的火车炸弹袭击,编剧只用了短短20分钟,就把寻找炸弹、警匪对峙、疏散人质、拆除炸弹的过程讲完,几乎是一整部电影的剧情容量。
这个开场,不仅用惊悚情节勾起观众的兴趣,也塑造了主人公大卫的初步形象: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相比激进的进攻方案,他更喜欢用谈判的方法,避免出现无谓的伤亡。
与之相对的,内政大臣茱莉娅则是一名鹰派政客。
在英国本土的遭遇恐怖袭击后,她主张通过一项法案,以加强对网络、通信的监控,被不少人指责侵犯公民隐私。
她还曾多次支持英国向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派兵,导致大量士兵和当地平民的伤亡。
作为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老兵,大卫对茱莉娅有一种天然的反感,甚至是憎恨,然而职责又让他不得不保护这个女人。
因此,大卫与茱莉娅的复杂关系,成为本剧的另一个看点。
战争创伤让大卫与妻子的关系紧张,家庭面临破碎。
大卫还有一名遭遇更惨的战友,那个战友的半张脸已经被毁容,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咒骂那些鹰派政客。
得知大卫成为茱莉娅的保镖后,战友质疑他:你怎么可以去保护那些人?
你应该杀死他们!
而且战友不只是说说,他真的策划了一场针对茱莉娅的暗杀,但是被负责安保的大卫阻止。
走投无路之际,战友选择自杀,并留给大卫一句话:必须有人去阻止她。
大卫的舍身救主,赢得了茱莉娅的信任,而且不仅仅是信任。
作为一名离异多年的女强人,茱莉娅对这个救了自己性命的"小狼狗"产生好感,得知大卫的婚姻也亮起红灯后,茱莉娅的挑逗更加主动。
于是在白天,大卫是茱莉娅的保镖,到了晚上,两人的酒店房间竟然只隔一道暗门。
果然是"贴身"保镖啊......
但是大卫和茱莉娅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化敌为友",战友的遗言犹在耳畔,大卫又牵扯进英国警方与国安局(军情五处)的派系争斗。
遭遇刺杀的时候,附近的警察部队迟迟不来支援,引起了茱莉娅对警方内部的怀疑,于是她选择与国安局合作,架空警察部门。
一方面,是茱莉娅进一步展现出政治野心,同时对大卫日益信任,并且在茱莉娅朝着首相之位迈进时,更多针对她的暗杀接踵而至。
另一面,大卫纠结于保护还是刺杀茱莉娅的时候,警方上司向他提出了监视茱莉娅的任务,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复杂。
此后大卫的每一次窃听,都让我心惊胆战,唯恐他暴露身份。
可以说,这种卧底窃听的任务,比枪林弹雨中的保镖任务还要惊悚,因为主角光环可以保护大卫不被枪杀,但不会保护卧底身份不露馅啊。
除此之外,该剧还在前几集有限的时间内,埋下了其他伏笔。
例如暗杀行动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茱莉娅与首相之间有何密谋?
恐怖分子的下一次行动会是哪里?
大卫如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保护家人的安全?
仅仅是填上这些坑,就足以保证该剧不会烂尾。
当然,最让人猜不透的还是大卫与茱莉娅的关系会走向何方。
大卫最终能否放下仇恨,成为茱莉娅的保护者?
而看似坦荡的茱莉娅,是否仅仅把大卫当做自己的一枚棋子?
答案只能在结局中揭晓了,我们拭目以待吧。
更新:终于第一季6集全看完了,果然没有烂尾,虽然女主从第四集就开始全程下线,有点虐CP粉,不过神剧不按套路出牌也是正常的。
大卫和妻子重归于好其实也是最幸福的结局了,试想茱莉亚如果没死,她绝对不会站在穿着炸弹背心的大卫身边。
最后一集拆弹的情节还是挺惊悚的,虽然知道主角肯定不会轻易狗带。
穆斯林女人的反转真的没猜到,不过黑的这么彻底也难怪国外会有穆斯林抗议了。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从2000年初上大学开始接触英美剧,看到大概2013年左右就不怎么看了,因为看多了,你会发现都是一个套路,而且可能是为了收视率,几乎每个剧都放了太多的Sex元素,作为一个看了十几年英美剧的人来说,实在是觉得有点要看恶心了。
最近老板推荐了这部Bodyguard,说在英国收视率特别高。
于是,国庆假期就开始看了。
说实话,看第一集我觉得很普通,好像没有特别出彩。
但是你会问我,既然第一集都觉得不好看了,你怎么还继续看呢,这不是就证明了还是好看的吗?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之所以看下去,是因为我被男主这种Well-controlled, 工作时一丝不苟,特别认真,内心却有很多故事这个演技吸引了。
看下去就是为了看这点。
结果到了第二集,果然如我所料,sex元素又来了,看到俩人第一次激情,我就又开始反感了,这都8012年了,就永远脱不了这个套路了么!!
这剧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看!!
但是我还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开下去了:外表well-controlled 的男主,压抑着内心的激情,一有机会就爆发出来,这种反差萌,我真是欲罢不能啊!
我想肯定有那么一部分观众和我一样,哈哈哈,因为这个原因又忍着看下去了。
过了第二集,我觉得剧情才进入了高潮,没有了sex元素,反而特别好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错综复杂,终于因为剧情,我被吸引了。
剧情有那么多人讨论,我就不再赘述了。
而且,我也觉得,剧情虽然吸引人,也不是没有bug的,但是总是好过那些没有剧情靠狗血sex关系来维持剧集的!
这是一大进步了呢。
再来说说演员,对于欧洲的演员,我一直的感觉都是,颜值相对较低,都靠演技来补了。
这部剧也是一样的,男主的颜值和剧中性格是我喜欢的,其他演员对我来说颜值都不高,但是演技真的都很好,看着很舒服。
可能是我国产烂剧看多了,现在对颜值一点没有要求,只要演技好,我就特别开心,有种踏实的舒服感。
其次,女演员不管多大年龄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
剧里的女性角色都是有一定年纪,成熟型的。
而且没有太多的花瓶。
作为观众,看了太多国产烂剧,可能都是花钱买的角色的那种花瓶,真的对花瓶们已经无力吐槽了。
希望国产剧什么时候能在这点上改善,美丽的花瓶已经看腻歪了,能不能给我们点有演技的好故事!
剧集里面很多细节刻画,让我看得有种强迫症满足感。
最后一集拆弹那段,我竟然看得津津有味!
听着那些专业术语,看着男主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很well-controlled但是又很害怕的那种感觉,真是真是太能满足我对细节和完美的追求了!
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快节奏和不完美,所以我现在就喜欢这种节奏稍微慢一点带有掌控感的镜头。
总体来说,这剧并没有让我觉得多惊艳,但是我确实看下去了,对现在的我来说,能看下去的就算好剧了。
因为上面说的几个点:男主的人设性格,细节的刻画,没有太多的sex镜头。
高收视率是有其道理的,如果剧组还拍后面几季,希望不要又拍成狗血的情感剧了。
我说过我会保护好她的,可我食言了。
她是万众瞩目的女政客,而我,只是她身边的保镖。
我仍记得那一天,她在大学讲台上说服着底下的听众,我曾说过我想当医生,而她竟然将这份心愿写入到自己的演讲稿里。
我曾以为没有人会在乎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我曾以为再也没有人会关心我的内心,我曾以为这个世界不会有人愿意主动来包裹住我这颗破碎的心。
那些身上的伤疤绞缠着我的灵魂,那些曾经痛苦的记忆再蚕食着我的意志,那些仇恨从心里蔓延进我身体的各个细胞。
是她,让我在即将被吞噬尽无尽的漩涡时给我了用力挣脱的勇气。
水在茱莉亚的手中摇晃,褶皱那张因之前的恐怖袭击而不安的面庞。
我……想帮她,想安抚她,想告诉她,已经都过去了,不要怕,我在。
单薄的衣衫挂在她身上。
我伸出了自己的手,想去稳住那不住颤抖的水杯,在即将触碰到那只细瘦的手指时,我怔住了。
我在干什么?
不可以,不可以。
她是你要保护的人,她是内政大臣,她是万众瞩目的女政客,她是你痛恨的战争支持者,她是你曾经的战友自杀也要杀掉的人她……“我不是女王”“你可以碰我”她开口了,语间不再有往常的冷静与锋芒,只有脆弱在她身边回荡,只有孤立无助在她眼中盘旋。
我…..我又何尝不是?
她总是高高在上一定很累吧,她随时都要提防着别人刺杀她一定和我一样难以入眠吧,她的犀利和周身的刺是为了保护自己才萌发的吧。
她握住了我的手。
我望向她,不知所措。
再下一秒,许久不曾有过的湿暖漫上了我的嘴唇。
我知道,那一刻我的所有防线都崩塌了。
我的眼里只剩下了她。
那个愿意信任我的,愿意把自己的脆弱展现在我面前的女人。
我们像两条沙漠里的蛇,爬行了许久终于寻到一片湖泊。
我们在这水中纠缠,享受着水的波纹的在我们皮肤上游走。
原本冰冷的触感在交尾的摩擦中生出异样的温度。
我们退下了所有的防备只为在这一刻坦诚相见。
我们是如此的渴望彼此,甘愿堵上所有的声誉名利。
这部剧男主演技爆棚的一段就是男主应激反应抓住女主脖子后松开,女主逃回自己的卧室。
他们隔着门,男主当时的表情,脆弱,伤心,无助,他想说sorry,而sorry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歉意,然后理智克服了一切,他对她最先说的是,是否需要帮她叫医生。
期待第二季,希望女主复活,虽然第一季结尾男主貌似回归家庭了,但他和女大臣的感情戏我还没看够呢。
女主死后男主终于开始发力了,最后一集我到是没觉得烂尾,只觉得男主超帅。
《贴身保镖》是一部政治反恐题材的电视剧,我最爱的却是内政大臣Julia和她保镖David的感情戏啊!
Julia第三集就下线了,以至于我把前三集有关她的片段看了十几遍!
每看一次都多爱她一点,我已经彻底为她沦陷了😭😭😭 怎么来说Julia对David的感情呢?
克制又饱满!
Julia,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政治家,位高权重,高冷傲气,精明干练,做事雷厉风行,气场强大又风情万种,散发着成熟女性特有的魅力,御姐气质十足!
David是个患有战后创伤应激障碍的退伍老兵,为了养家糊口隐瞒病情继续工作,但是和妻子分居,日子过成一地鸡毛。
两个地位悬殊政治理念不合的人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David因在火车上独自一人凭借着主角光环阻止了一场恐怖袭击,提升为高层政要的保镖,进入了Julia的视野。
第一次的见面在内政部办公楼前,David出于安全考虑要求Julia走地下车道,Julia以要赶着开会拒绝了,她的秘书告诉David说Julia喜欢引人注目。
回家路上David出于安全考虑要求Julia司机改道,让Julia特别不耐烦。
最后把Julia护送回家又让她在门口等半天自己进屋检查是否安全,此时的Julia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让他检查完赶紧滚蛋。
一个盛气凌人,一个做事一板一眼,第一天的相处不是很愉快。
当Julia翻了报刊知道David是阻止恐袭的警察,对他的态度有了转变,非常大气地主动握手言和,要求原谅。
有了以后的感情线。
到了一定的地位,谈爱似乎太奢侈。
但Julia还是先动情了。
爱一个人,嘴巴不说,也会从眼睛溜出来啊,眼神是不会骗人的!
剧里的一些细节太动人了!
(凯莉霍威的眼里都是戏啊!
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Julia在进录播室之前被秘书洒了一身咖啡,旁边的助手也束手无策,David脱下了自己的衬衣拿给了Julia,对于David来说或许只是举手之劳,但恰是这个举动让Julia对这个应变能力强的保镖产生了一丝好感,在Julia穿上带有David体温的衬衣时,她默默回头望向David,空气里氤氲着一股暧昧(˶‾᷄ ⁻̫ ‾᷅˵)穿男士白衬衫的julia简直太撩人了!!!
我要死了!!!
David孩子就读的学校周围发生了恐怖袭击,David被认为是“安全隐患”被调离julia的安保团队。
另一边Julia召集警察局防恐部门和国安局就学校袭击这件事进行开会,这个片段我都不知道自己看了多少遍,非常过瘾!
刚开始不动声色听部下汇报工作,等到时机成熟,佯装发飙,气场全开,一石二鸟,既把更多的权利交给了国安局,又要回了David,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完美散会,绝不拖泥带水,霸气侧漏。
在政治场上,Julia的眼神犀利冷酷,不容置疑,也绝不留情面。
我一直都相信Julia对David是真爱啊!
这份爱非常动人!
她放下所有的身段放下她在政治场上的强硬犀利,在David面前展现了一个女人的柔情!
玻璃窗里的Julia总是能百转千回地把自己深情妩媚的眼神落在David身上,看似不经意其实是不由自主。
在车内,Julia装作对David的电话毫不在意,但David说的每句话她都认真在听记在心里,知道David在为儿子就学的问题困扰,Julia默默地联系了自己教育部的同事给他儿子安排了一所特殊学校,David叫他妻子love她也记着呢。
Julia拒绝与助手两人共进晚餐,随后和David在家里吃pizza,还试探性地问了David的婚姻生活,最后还舍不得David离开,留他下来喝茶,眼里满是期盼😍试问谁能拒绝这样的眼神啊!!!
在第一次David送她回家的时候,Julia忙到忘记吃饭,打电话叫助理给她带些外卖,从David的视角看,助理想要搭Julia的背,Julia有意地躲闪了,对于这种讨好谄媚毛手毛脚的助理她应该很厌烦吧。
只有David能碰好吗!
Julia受到枪击,两个人在等救援时David握住了惊慌失措的Julia的手,并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护了Julia,给了她绝对的安全感。
被安置在特别保护酒店的Julia还是惊魂未定打电话叫来了David,Julia披散着头发穿着松垮的衣服不像平时办公室里那个强硬的部长,“I’m not the queen ,you’re allowed to touch me”,把头埋到David肩上,此时的Julia她也只是一个柔弱无助需要呵护的女人啊,在这一刻她卸下她所有的面具、所有的防备,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脆弱在David面前展露无遗。
美女也难过英雄关。
我不知道此时的David到底对Julia有多少真心,还只是纯粹的肾上腺素飙升与Julia发生的关系。
但是双额相抵的这一幕太美好了啊啊啊啊啊!
(说真的,凯莉霍威虽然已经步入中年,但是和小鲜肉演激情戏还是毫无违和感,简直魅力四射!
)
我希望他们是彼此需要,彼此吸引,相互喜欢,相互治愈。
我说“希望”是因为David对Julia的感情更复杂一点。
在派去保护Julia之前他非常恨Julia这种主战派政客,因为正是这些政客断送了他的美好生活,甚至动了杀她的念头。
好不容易和Julia感情升温又受直属上司挑拨说Julia是在讨好利用他,再一次让他对Julia感到愤怒并陷入怀疑,并且答应上司去监听Julia的一举一动。
Julia一向沉着冷静,运筹帷幄,但是在David面前,在感情面前,她难以自控。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她和David之间的那扇门,理智告诉她不能开那扇门,只要推开那扇门她和David的关系可能从此就改变了,但是情感难以抑制,在一番挣扎之下她缓缓转动把手,迎上了David火辣辣的目光,David逼近,Julia所有的理智在这一刻都土崩瓦解“your job,my job.It just complicates everyting.”明知不可为奈何她对David有太多的眷恋。
“Sex with the Home Secretary. it’s a heinous crime.”事后清晨的这一幕是Julia这部剧里面唯一的一次开怀大笑,政坛上的权力倾轧尔虞我诈让她得时刻保持高度紧张,只有和David单独相处的时候才能让她有小女人的俏皮逗趣温柔绻缱。
还时不时“调戏”了David一把,我的妈也太甜了叭!!!!
冷艳大臣撩起人来简直要命😂😂😂😂
Julia对David爱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他的信任,Julia一个女性能走到内政大臣这个位置,应该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是她完全没有想要提防David,只是有一些国家机密不便多说罢了。
密会首相,只让David一人知道,手里藏有重要机密的平板David也能趁她熟睡的时候偷偷翻看,可David还是背弃了她的信任,虽然是把监听内容有所保留地告诉他的直属上司,没有伤害到Julia。
David因为患有PTSD半夜掐了Julia脖子,受惊的Julia锁上了门,David问她是否要换掉他的时候,她倚门失声痛哭。
内心的纠结痛苦无助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集的尾声,Julia去大学演讲,她不希望David对她有所误解,向他坦白自己为何知道他孩子学校的名字,她在他面前不想当高高在上的部长,她只想David的心能和她走得更近。
她拉起David的手,“You being my PPO makes this difficult anyway.I want you right beside me…not because it’s your job…but because it’s our choice.”这是冷艳威严女政客Julia最勇敢浪漫温暖却又克制的告白。
David的心都融化了吧。
演讲的内容里面处处有David的影子,David跟她说过的事她都记着。
所有的真情与温柔与理解都在她看David的这个眼神里❤️
被炸死的Julia定格在这一幕,简直是我的大型失恋现场,我沉浸在这部剧的前三集根本走不出来💔💔💔💔💔
Julia的这份爱太不容易了,因为不易,所以动人。
最后多希望David能一直这样护着Julia走下去,能听他对着对讲机里说:”Lavender on the move.”对着Julia说:“Yes,ma’ma.”
这篇流水账放在备忘录里好久了,因为我无法表达我对Julia的喜爱!
人们对政治故事的许多认知,都在本剧中发生了变化。
去年3月,一名恐怖分子驾驶汽车,在位于伦敦的议会大厦旁的威斯敏斯特大桥,撞击多名路人,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
袭击案发生之后,英国议会大厦周围设置了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安全屏障,防止汽车冲撞。
但袭击仍然再次发生。
今年8月14日,一名叫做萨利赫·卡特的苏丹裔英国人,驾驶汽车撞击人群及议会大厦外的防护栏,造成多人受伤。
英国警方迅速逮捕了涉案司机,并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
遭袭后的威斯敏斯特附近现场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此次袭击事件是英国17个月内遭受的第6次恐怖袭击。
而英国政府工作人员透露,自从2017年3月开始,他们已成功阻止13起恐怖袭击计划,其中有一次就发生在上个月。
大量数据都可见,英国的反恐形势不容乐观,形势愈发严峻和复杂,安全警报随时拉响,整个英国社会都面临着长期挑战。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表示,目前的恐怖袭击,是“我们所面对的最严峻的威胁之一”,希望民众保持警戒,同时更要团结在一起。
“恐袭行为试图使我们的民主销声匿迹”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在恐袭事件后建议,在议会大厦附近禁止车辆进入,实施“交通封锁”,将附近广场及街道改为步行区,但这一建议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伦敦警察局长官卡塞达·迪克表示:“不应让恐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会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恐怖主义——过度安保措施会侵犯人们的行动自由和隐私。
”而近年以来的恐怖袭击事件,在新诞生的诸多影视剧中都多多少少有所体现。
女政客的应对措施,和通过渗入民众隐私来实施保护的争议手段,在BBC的这部新剧里,被毫不含蓄地拍了出来——
不止是含沙射影,讽刺性极强与许多政治剧集不同的是,虽然内政大臣茱莉娅·蒙太古在[贴身保镖]中以女主角身份出现,但本剧并没有以其视角作为主线——而是选取了一名新上任的保镖。
以此为角度之后,通常人们对政治故事的许多认知,都在本剧中发生了变化。
而以“惊悚”和“犯罪”为题材,[贴身保镖]又是怎样呈现这两个元素的呢?
①一分一秒,拉紧神经本剧一上来,就给了观众一个不小的惊喜。
开头便是一段占据了近全集三分之一时长的反恐戏:通过这二十分钟,展现了男主角和列车员发现可疑人物,到最后成功化解危机的全过程。
狭小空间中的对峙,向来都充满了亮点——不管是情绪起伏、还是肢体动作。
鬼祟的男子,紧张的列车员无需任何台词,男主角目击到的两个非常规现象,足以立刻说明这段情节的由头——这趟车厢被恐怖分子盯上了,危机一触即发。
背景里,火车运动时尖锐的金属碰撞声,幽灵般的汽笛嘶吼,都配合着单音配乐中的紧绷感。
以单一场景的长时间对峙为重头情节,这一做法在剧集并不多见,更多可能出现在电影里——
比如连姆·尼森主演的[通勤营救],整个故事都发生在列车上和[通勤营救]的主题与人物设定也非常相似,[贴身保镖]的男主角大卫·巴德,简单交代他是一名警官,锁定了可疑人员;不同的是,前者是被迫安插在影片选取环境之内,而后者通过展示身份,自发地参与了整个事件的进程。
巴德的人物作用,就此由一名普通的乘客,变为了推进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
“列车上有自杀式‘人弹’”足以概括本段内容,重点就落在了转折和解决上。
这二十分钟内,经历了多次情节的起伏目标人物身份的模糊,新的目标人物出现——就在观众认为男主即将“把恐怖分子踹下车”并了结此事时,事态迅速滑落又回转,暗示故事只进行了一半;可疑男子的平静,造成了暂时舒缓、却暗藏更大危机的效果;其妻子激动的情绪对比,更是助推情节走向高潮,观众神经也紧绷到了顶点。
这段高潮一直持续到最后前十分钟交代破案前,后十分钟交代破案后;故事线中隐藏的威胁,也由“全车人的安全”,转向了“‘人弹’是否会引爆”。
而在这十分钟里,被用作“人弹”的纳蒂亚与巴德进行了交流:这在反恐题材里也是罕见的直白——我们不常看见恐怖分子一方的内心被如此深挖。
纳蒂亚不稳定的情绪变化,也给本应处于“解决”状态的故事仍留下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当然,我们说谁要去关心恐怖分子经历了哪些纠结挣扎,在以往的影视剧里最多也都是一小段背景故事带过呈现;但正是这段交流,提供了这部分剧情的另一种可能性;并且,通过这段交流,我们也迅速地了解了男主角巴德过去的经历遭遇、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为什么对可疑人物如此敏感、为什么显得如此经验丰富、为什么要主动提供帮助,并在反恐警察面前冒着生命危险、尽全力保全纳蒂亚性命的行为动机。
巴德的遭遇被一次次暗示对于全剧来说,开头这二十分钟可能只是个引子,是直接导致男主角立功、并为女主角工作的原因;但仔细揣摩后我们可以发现,男主角的性格、背景、精神状态等一切暗示他之后行为的要素,在这二十分钟里都以无比直接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出来——人在面对极端情况的处理方法,有时可能就是最“自我”和“本我”的时候。
他在交流中与纳蒂亚一切真诚和共感的尝试,都是他内心的反映。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二集和第三集中已播出三集的高潮部分,分别设置在了第一集开头(列车恐袭)、第二集中间(枪击事件)和第三集结尾(演讲爆炸)。
三次事件以类似的起因触发,并且根据剧情的推进,叠加了更复杂的元素——比如女主角的野心激怒群众等,与恐怖分子的企图充分糅杂;每次的冲击力都十分巨大,每次巴德的应激反应都有相似和不同之处。
正是在这样的一步步挖掘中,对男主角这一人物的塑造,才以颇有层次感的节奏,逐渐丰满了起来。
②情绪交叉,收张自如男主角的经历和挣扎,不仅形成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也对情节上的外部矛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展现男主角性格冲突的方法,在本剧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兀”——这个词用在这儿,绝不是贬义;尽管题材敏感、男女主角性格都隐藏着极端,但导演显然在情绪表达上相当克制(一如英剧一贯风格);
但镜头的运用上,就显得更加大胆了比如第一集开头的列车戏,从第一分钟起我们就能通过男主角的特写,瞬间浸入惊悚的气氛;后面的剧情中,同样也是运用了无数次特写,更加强了代入感。
看过的小伙伴可以明显察觉出,男主角在工作状态下几乎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显然,他十分严肃,相当专业,“保镖”状态下容不得一丝松懈。
一举一动都如机器人般的工作状态,使观众也没法放松那句让我听了三集都快被洗脑了的带着口音的“ma’am”,也呈现了他不厌其烦的严谨。
对这单一表情的特写,还配合了大量的缓慢变焦和推轨;进行这种运镜的同时,我们在开头火车上听到的尖锐配乐就总是又响了起来。
这种手法下,即便我们无法认知到男主角在想什么、或是即将发生什么,紧张的情绪依旧很容易地被调动了起来。
预示情势急转时,也会使用较迅速的镜头变化
达到相似效果的手法,还有频繁使用的俯角拍摄通过这种几乎极端、甚至有些令人不适的俯角镜头,也能加强悬疑惊悚的气氛。
这些手法,有不少都是常被运用在恐怖片里的——其实是挺传统的风格,但在本剧的政治和信息元素之下,就显得十分现代,紧张感十足。
还有架设较高较近的肩上部分镜头,在本剧中也不断出现。
封堵了周边环境的感知,加强压迫感而男主角巴德的工作状态显得如此高强度、坚韧的同时,他依旧无时不刻承受着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折磨——他在阿富汗的服役经历造就了他现在的为人,他的精神状态也显然与其相关。
剧中呈现他创伤状态的时刻并不多;并且每次出现得非常短暂,情绪波动转瞬即逝。
比如接手保镖工作后第一次紧急传呼,比如枪击发生的一瞬这些起伏都呈现得十分私人,也十分微妙;但我们都能看出,这一潜在要素,构成了全剧发展的威胁之一,PTSD的阴影即使不流露于情绪变化,也影响着男主角的行为。
这一不稳定的悬疑分子,比较明显的外在体现,就是男主角的动机不明——本剧中对于一切情节触发点的视角都十分简洁:男主角大卫·巴德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
两位主要人物行为的出发点完全不同视角如此单一的情况下,主角动机不明,也是不很常见的——这就大大加重了悬疑成分。
男主角和女主角有着根本的政治观念冲突:他受过创伤、反战;而她激进、支持武力打击、支持信息渗透。
视觉方面做足了之后,这也从剧情方面给故事发展留下了疑点:忠诚保护女政客的男主角,是否有别的企图?
再想想他隐瞒枪手身份的反常举动,也为此疑点做了铺垫;即便最后证明是大家想多了,也足够吊人胃口。
男主角唯一一次明显的PTSD发作,对女主造成了直接威胁这一突发情节中使用压制感极强的仰角,颇有动作片中的惊悚效果;女主角茱莉娅的尖叫和巴德恍惚的神情,更叫人看得心慌慌。
这是视觉和剧情上同时设置惊悚气氛的完美结合——人物之间的冲突终于由“非自愿”的行为被触发,经过前几集故事高潮的疯狂抖腿,之后的情节,大概要更精彩了。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一直就想找点谈恋爱的剧来看,想让恋爱废料填满我的脑子。
于是去看了最近大火的韩剧江南美人,去看了最近大火的国产剧延禧攻略,but sorry, I failed. 奔着看谈恋爱去的,这两部有着明确男女主感情线的电视剧却都让我提不起兴趣。
为什么?
因为我发现,即使是谈恋爱,我也希望主人公们在一个互相平等、去标签化的背景下去谈。
互相平等就是时间设定不在一个由男性来决定女性地位的年代,去标签化就是主人公不是“暖男”或者“绿茶婊”,他们只是活生生的人。
这一点在《贴身保镖》里实现了。
你可以给男主贴标签,说他是“小狼狗”,你也可以认为这段关系是“老牛吃嫩草”,无论你想如何扁平化、标签化男女主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我只想把其定义为两个脆弱的人之间的互相扶持。
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远远超越前面所提到的两部电视剧中“皇帝爱上宫女”或“校草爱上路人”这样简单的剧情设置,这种关系不是可标签化的,单一的,迎合观众的,而是复杂的,这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这才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观众也许都很喜欢看王子爱上民女之后为她抛弃名誉地位等等,但当故事中的“王子”是一位从政的女强人,表面坚强实则内里脆弱;而“民女”是一位男性,表面是 “big man”内心备受 PTSD 的折磨,这种把电视剧中常有的性别地位的把戏对位交换一下,再加上两人身上的种种脆弱之处,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比任何偶像剧都让我震撼。
什么叫谈恋爱,在我看来所有缺乏思考,千篇一的土味情话,亲亲搂搂抱抱之类“发糖”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恋爱”。
西方人把恋爱称为 “relationship”,也即“一段关系”,只与在这段关系中的两个人相关。
它不一定非要是“甜”的,我认为它也需要囊括一些痛苦,一些脆弱。
一段关系不只是两个人分享快乐,而是两个人作为人分享痛苦,互相扶持。
从这种脆弱的互换中我看到爱,和一些与人类之间最亲密的情感相关的东西。
That’s why vulnerability is beautiful, it reminds me of the best that could happen between human beings. 当女主把手颤抖着盖在男主手上,我看到的不是政客和保镖,而是两个内心哭喊着“抱抱我,我很痛苦”的人在试探着、周旋着,那一刻他们太美了,他们身上的所有标签都剥落了,所有保护都融化了;而当你想到有人试图用“老牛吃嫩草”去理解这种感情,怎么会不忿忿不平呢。
我想表达的是,当大部分电视剧都在试图构建一种虚假的恋爱关系,试图让观众相信情话、发糖组成了一段关系的全部,《贴身保镖》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关系”,不要试图拒绝痛苦和脆弱,they are what make you real.
它曾是一种抗争手段,也最终成为一种被滥用的暴力。
BBC最近新出了一款英伦型男、禁欲系保镖弟弟和女政客谈恋爱的大剧《贴身保镖》。
反恐政斗,是其中的背景线。
它首集一上来,就是一段长达20分钟、惊心动魄的恐袭事件。
男主大卫在火车上发现了藏身在洗手间的恐怖分子,一个将炸弹绑在身上、手持开关的年轻女人。
这显然是在大卫意料之外的,看到同样惊慌无措的女孩,他最终改变了作战策略,劝降了这位人肉炸弹女孩。
©《贴身保镖》火车上的人肉炸弹女孩女孩成为人肉炸弹是被丈夫强迫的,大卫对她说:“你爱的人为什么会希望你死呢,你被洗脑了,他也是,而受益者是那些政客,别让他们赢。
”国外有评论家写道:这部剧的开场太真实了,尤其是对于目前受恐怖威胁严重的国家来说,太熟悉了,正是它的真实性,使其成为真正恐怖的惊悚片。
它的惊悚,不仅仅是恐怖分子带来的安全威胁,还是那些甘愿做人肉炸弹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05年,一场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带走了52个鲜活的生命,还有700多人受伤。
事件的策划者是一个名叫穆罕默德·西迪克·汗的利兹当地教师,家庭幸福,还有个小女儿,在当地社区也深受爱戴。
而他联系的几个其他引爆者,也都是才刚刚19岁、22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着再正常不过的日常生活。
读书、上学、工作,是别人眼中的好邻居、好儿子、好丈夫。
但他们在去过巴基斯坦的基地组织后,回国决定发动所谓的“圣战”,作为对美英出兵伊拉克的报复。
这一事件,也成为英格兰历史上最严重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发动的恐袭事件之一。
不久后,英国导演克里斯多夫·莫利斯受此事影响获得灵感,拍出了一部颇有些英式幽默风格的电影[四头狮子]。
©[四头狮子]中的四人电影里所谓的“四头狮子”,是四个生活、成长在英格兰的阿拉伯裔青年。
他们懂英文,有家庭,本来也有着稳定幸福的小日子,奈何,几个人却是“圣战”的狂热崇拜者。
就像西迪克·汗那群人一样,他们也筹划着动身去基地接受训练,然后开始“人肉炸弹”行动。
电影开头,就是四个人在模仿想象中的英雄,录制一支具有威胁性的“圣战”视频,结果因为太傻了,拍的素材全都不能用。
不过,小小的失误并不能阻止他们继续前进,虽然一路傻得冒泡,糊涂事不断,比如干出因为摔倒意外引爆这类的蠢事。
但在最后的伦敦马拉松行动上,虽然搞出了一场大闹剧,他们却意外使得爆炸成功了。
©[四头狮子],在马拉松上变装成“人肉炸弹”[四头狮子]是把悲剧拍出喜剧感的一出黑色幽默,也是那种能让你笑完背后一凉的惊悚片。
你以为恐怖分子都是装备齐全、计划周到、又生猛暴虐,不是的,这些普通的年轻人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间、毫无计划地走向了末路。
就像在最后的马拉松上,有人不想炸了,却也骑虎难下,和警察谈判时,被问到他们要什么,他们自己也陷入了迷茫。
巴黎《查理周刊》恐袭事件、曼城演唱会恐袭案、布鲁塞尔机场爆炸案...似乎从新世纪以来,那些以“圣战”名义实施的宗教式恐袭就开始层出不穷,而人们对此记忆的起点自然是17年前的911事件。
伊斯兰极端分子制造的911事件规模空前,造成了近3千人死亡、2千多人受伤,也成了一个转折点。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浪潮期。
他们针对平民使用杀伤性武器,将对美英等国的仇恨散播开来,想要按照伊斯兰的教法来重新组织世界。
©2015年,40余位外国领导人在法国参加巴黎反恐大游行但其实,最具威胁的,不一样是基地这样的特定组织,而是极端思想,会像病毒一样在整个欧洲和世界快速传播。
可能无需去过基地,可能并不需要了解这个世界,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一旦被洗脑,就很容易甘愿成为“人肉炸弹”。
“圣战”变成了这些人不甘于平庸生活的“英雄壮举”,所有对生活积攒的不满和恶意都是他们行动的动力。
[四头狮子]里,四人以狮子自比,成为“人肉炸弹”是为了能微笑着上天堂,这般荒谬又可悲。
所以,即使各国都在不断增强反恐策略和行动,但也并没能阻止极端主义的蔓延。
我们受此威胁,比17年前只多不少,而且受影响范围的庞大和受伤害的残酷性,也是此前所有恐怖浪潮都不及的。
意大利“红色旅”、德国“红军”、日本“赤军”、法国“直接行动”、秘鲁“光辉道路”......有人说,利用现代技术袭击公众,用舆论来扩大影响、制造恐慌,“人肉炸弹”的自杀攻击,以上的老牌恐怖分子才是这些手段的真正老师。
其实,倒也没错。
公认的现代式恐怖活动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1968到69两年间,开始出现一系列暗杀、爆炸、劫机等恐怖活动。
也因此,国际上把1968年作为现代恐怖主义的起点。
而这一切,又起源于60年代的学生运动和抗议活动。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德国导演乌利·埃德尔拍德国红军支队(Red Army Faction,简称RAF)的兴衰史。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中的RAF电影一上来,就是68年,西德的学生运动遭遇到警察的暴力围剿,棍棒加身、消防水龙,甚至直接开枪。
无数年轻的学生在抗争中倒在大街上,而西德学运的领袖之一鲁迪·多茨克,也在一次集会运动之后,遭到暗杀。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德尔和他的女友古德伦、还有记者迈因霍夫成立RAF,成为了第一代领袖。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RAF的成立者巴德尔和女友古德伦六、七十年代,正是左翼风潮席卷全球的时代。
美国那场不得人心的“越战”是学生运动爆发的契机,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饱受年轻人质疑。
而苏联主导的匈牙利事件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反之,年轻人们更崇尚的,是在南美丛林里“为了解放全人类”而打游击战的战士切·格瓦拉;是古巴革命和卡斯特罗,是越南领袖胡志明,还有正在进行“文化革命”,以红宝书语录红遍西方的毛。
他们要实现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反抗不公、重塑社会体制。
©在南美枪林弹雨的切·格瓦拉,是他们的偶像但年轻人们的街头抗议运动在警察群体的暴力,在格瓦拉、马丁·路德·金、肯尼迪、和鲁迪·多茨克接连被暗杀的现实面前,显得愈发无力和受挫。
鲁迪被杀前,反共、反学生运动的主流报纸Bild-Zeitung已经在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就叫“Stop Dutschke now(暗喻:现在就杀了他)!
”此后,RAF的创立者迈因霍夫宣示:烧毁一辆汽车是犯罪,烧毁一百辆汽车是政治行动!
极左激进分子终于将抗议活动,演变成了主张暴力“解放”的恐怖活动,他们自诩“革命家”。
他们抢银行、刺杀银行行长、商业大佬,为的是“替人民夺回被资本主义掠夺的财产”;给警察放炸弹,轰炸法官、警察,为了对抗国家机器;当第一代领袖入狱后,其他人开始制造更加不在乎平民伤亡的爆炸、劫机事件。
大量血腥的暴力行动,与他们解放全人类的初衷愈发相遥远。
西德的“红军”当然不是孤例,几乎同一时期,意大利“红色旅”、日本“赤军”、法国“直接行动”等等极左组织都在制造着自己的“革命”。
©日本“赤军”劫机的报道日本“赤军”为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英勇斗争”,在以色列路德机场制造了对民众机枪扫射的惨案;意大利“红色旅”绑架了总理莫罗,在将其囚禁了55天后,对他的身体开了11枪;法国“直接行动”和西德“红军”结盟,将刺杀和爆炸行动扩展到了国外......从68到80年短短几年间,全世界恐怖事件就发生近7千起,共有3千多人丧生,每一年劫机事件都在百起以上。
这其中,这些极左恐怖组织贡献了大部分数据。
直到随着80年代末东欧剧变,左翼理想的最终破产,大部分极左派组织才不再活动了。
而西德“红军”是直到98年才宣布解散,彼时,他们仍引用无产阶级领袖罗莎·卢森堡的话来作为结束语:革命说:我曾在、我存在、我依然如此。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剧照,RAF领导者这些对“革命”充满“浪漫和天真”情怀的恐怖分子,大多是中产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他们学切·格瓦拉,学阿尔及利亚反法独立革命运动中的反殖民战士,用炸弹和机枪来说话。
它曾是一种抗争手段,也最终成为一种被滥用的暴力。
而到现在,虽然这一波已经消减,但新的一轮恐怖主义狂潮表现出的毁灭性和狂热性,显然成了更大的威胁。
以后会怎么样呢?
谁知道呢。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这部剧虽然结局还算明亮,但仍掩不住全剧内核散发出的深深的悲情。
男主角大卫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救人的医生,但却成为战场上杀人的军人。
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因为患上了PTSD,家庭面临破裂。
他孤独沉郁,但无处倾诉。
他在火车上不顾一切救下了一枚穆斯林女人肉炸弹,没想到他对她的同情和信任成了他日后悲剧的根源。
后者用她亲手制造的炸弹杀死了他的爱人,甚至还差点杀死了他自己。
他对自己跟随多年的上司深信不疑,没想到对方却利用他的忠勇让他做完美的替罪羊,几乎置他于死地。
他友善对待被辞退的女助理,没想到日后却被她诱骗导致他被制作成人肉炸弹。
所有他善意对待的人,不但没有对他温柔以待,反而利用他的善良和正直,加害于他,直接或间接地要他的性命。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唯一一个他怀疑甚至背叛过的人,却也是唯一一个对他最真心,最信任的人,而最后,这个人却因为他对其他人的善意而惨遭毒手。
还有比这更悲情的人生吗?
整部剧,很难看到大卫展露笑容。
是的,大卫和茱莉亚的感情是这部剧里面最柔暖的部分,但这份带着复杂的柔暖却又加重了茱莉亚惨死后大卫身上的悲情。
他们之间的关系,值得好好说一说。
在还没有成为茱莉亚的保镖之前,大卫对茱莉亚的印象并不好,甚至可以说讨厌,因为她的政治观点。
接触后两个人也互相看不上眼,集霸气和傲气于一身的茱莉亚完全没有把整天ma’am 前ma’am后的大卫放在眼里,只想他赶紧完成例行工作后滚蛋。
大卫也因为茱莉亚对战争的看法而倍感愤怒。
但是表面上机械化的大卫却是一个忠于职守且心思细密的人,在茱莉亚碰到问题的要紧关头,他总能果断反应,化解她的困境。
几次过后,茱莉亚对大卫刮目相看,好感上升。
她开始暗中留意他,把他的儿子安排到大卫夫妇想申请的学校,大卫也因此对茱莉亚心怀感激,她并不像她看上去那么高傲冷漠。
在日复一日的近距离相处中,大卫对茱莉亚的印象慢慢开始改变,两个人的关系日渐亲近。
真正改变他们关系的是那次枪击事件。
大卫的英勇和安抚无疑成了浑身血污,处于惊吓状态中的茱莉亚的救命稻草。
她对眼前这个舍命保护自己的男人的信赖与依恋在枪声中奔涌而出,达到顶峰。
当天晚上,惊魂未定的茱莉亚把大卫叫到自己的房间,那一刻,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内务大臣,她把自己的孤独与脆弱完全呈现在大卫面前。
也许,在经过生死一劫后,她所需要的全部就是一方可以让她卸下面具安心依靠的肩膀。
这些,只有跟她共赴患难的大卫才能给她。
而大卫有着和茱莉亚同样的孤独和脆弱。
在茱莉亚的拥抱中他那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紧拥着茱莉亚不自觉地松了一口气,所有防御在那一刻被彻底瓦解。
在冷硬的创伤里,谁又能拒绝这片刻的温存?
政治以外,孤独与脆弱的灵魂,热切渴望另一颗灵魂的靠近。
这一幕非常的动人。
在彼此的需要和满足中,在无声的靠近和融合中,他们不再是高官要员和贴身保镖,而纯粹是的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情感交集,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建立起链接,肌肤相亲相互疗伤的过程。
所以整个过程的性意味也非常淡,镜头全部集中在人物的脸部和手部,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也许,相比起生理,此刻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
如果说他们的第一次是基于同生共死后的相互抚慰的话,那接下来发生的就是挡不住的激情了。
有如久旱之后的森林,他们所需要的远远不止毛毛之雨的一夜情,而是此后无数个夜晚的绵绵甘霖。
当他们在床单下相拥而眠,茱莉亚轻抚着大卫背上的伤痕(这一动作内涵深刻,大卫一直对送他们上战场出生入死的政客心怀愤懑,没想到最后安抚他身心创伤的人,正是当初他所怨恨的人),彼此说着一些情话傻话和自己过往经历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就已经不止停留在肉体上了,而是开始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
这是大卫和茱莉亚最甜蜜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大卫对茱莉亚的感情始终是复杂的。
一是因为茱莉亚的政治观念和他自己的理念相违背,二是因为上司要求他提供茱莉亚的情报,而他自己也对茱莉亚心存怀疑。
他利用茱莉亚对自己的信任和彼此的亲密关系,获得了一些绝密情报,但又有所保留地没有全部呈报给上司。
另一方面,茱莉亚位高权重,行色匆忙,和他的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也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失落情绪。
第一次大矛盾发生在大卫PTSD发作误伤茱莉亚后,惊恐万分的茱莉亚爬回自己的房间并锁紧了房门。
大卫在内疚和痛苦中问茱莉亚会不会把他换掉,而茱莉亚则哭着回答:我不知道。
然而过了一会,察觉到大卫的痛苦的茱莉亚又反过来安慰大卫: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要伤害我的。
事情发展到这里,大卫已经作好被换掉的准备。
所以茱莉亚在临上讲台演讲前对他说的“你做我的贴身保镖让一切都变得困难,最好做一些改变。
”并不出他的意料。
然而,茱莉亚接下来握着他的手对他的表白却是打死他也没想到的。
这句话让大卫无比动容,也是他心中永远的最深的痛。
在被大卫误伤后,茱莉亚不但没有和大卫分手,而是选择表白,希望和大卫以伴侣的关系一直在一起。
叫大卫怎能不震动? 此时此刻,他知道茱莉亚对自己用情至深。
事实上,这段关系自始至终都是茱莉亚主动的,除了因为她手握主动权外,还因为她对大卫动了真情,以至于她不惜自降身份也要把大卫留在身边。
看看她的生活,每天都是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争权夺利中没有人知道卸去光环后的她是什么样子。
看看她身边的男人,恶毒的前夫,猥琐的助理。
她是孤独的,没有哪个人与她站在一起;她也是恐惧的,不知道潜在的危险什么时候会突然爆发。
而和这一切无关的大卫,给了她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她之所以对大卫产生如此深的信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太需要这份安全感了。
她渴望有一个自己可以信任且可以守护自己的人,大卫的行为给了她强烈的信号,他就是那个人。
从此,她的需求满足了,即使被大卫误伤也再对他无法割舍。
或者,对于在她这个高位的人来说,这正是她致命的弱点。
然而,就在人们对这段纠结的关系都抱着极大的好奇,想知道它将走向何处的时候,它就那么轰然结束了,茱莉亚被炸死,留下悲痛欲绝,愧疚不已的大卫收拾残局。
他没有理由不悲痛,面对茱莉亚的表白,他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回应。
他也没有理由不愧疚,他身为她的贴身保镖,却没能保护好她,更何况他还曾背叛过她,辜负了她的信任。
这一切的一切,他再没有机会去偿还。
所以大卫对着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
这一枪空弹,救了大卫的命。
至此,大卫和茱莉亚的感情戏全部结束。
有人说狗血,有人说牵强,在我看来,这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当然了,不只是因为男女主角有动人的亲亲戏,还因为这是表现人物内心和推进剧情最重要的部分。
更主要的是,这段感情的发生再自然不过了,完全符合人物的内在逻辑,这样一对男女,在经历了这样一些事后,没有发生点什么反而令人奇怪了。
死而复生的大卫开始追查杀害茱莉亚的凶手。
那些利用他陷害他的人只看到了他的正直和单纯,却低估了他的机智与细密,事情并没有向他们设计的那样发展,他们不得不步步紧逼。
而大卫在追查中也渐渐发现,他不但是在追查真凶,更是在拯救自己。
最后一集他被装上炸弹背心一触即爆,这一幕和一开始火车上的那一幕何其相似,只是没有人像他当初去救人肉炸弹那样去信任自己,解救自己。
他只能靠自己的智慧争取生的机会,靠自己的勇气与死神决战。
当真相大白,大卫终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盘大棋里的一枚棋子,所有的悲剧都缘于他的善良和单纯,救下了不该救的人。
他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他一开始舍命救下的人肉炸弹,最终发现她已经完全无可救药,还因此导致自己的爱人和其他无辜的人丧命。
他也曾舍命去救茱莉亚,但却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她在自己眼前惨死。
最后,大卫发现他费尽心力,能救的只有他自己。
除了悲情,是不是还颇有点反鸡汤的味道?
居然变成爱情片了
我就問問這部戲在豆瓣8.6是怎麼回事???【果然不能對豆瓣er的審美有太大的期望】
被男主圈粉,我要说我真的很喜欢看这里面的床戏会不会被喷hhhhhhhh看完补更,呵呵呵,床戏没看够,女主就挂了
完全出乎意料,女主竟然突然没了??!!
节奏快,萝卜头帅,德雷尔妈妈这么一看也很性感,可能是政客自带性感buff,两集两人就搞上了后面的走向很期待
看到第四集,四星。Jon Snow,你大哥的演技已经甩你好几十条街拉!最后一集拉低一星。结尾纯是狗血。
前两三集很紧凑,挺不错的。女主一死就崩了,剧情散乱找不到主心骨和条理。简直是一个男人在一堆女人中的生活,只有潜在的敌人和对手是男的,女客户、女上司、女警察队长、女谈判专家、女炸弹人、女律师、女反恐队长、女反恐部门头头、女前秘书、女老婆……前几集氛围很到位,女主也韵味十足。寡言直率的小宅男只适合被厉害女豢养。后段大崩。总体变成了,充满了噱头的话题剧,质量渣渣。肉欲、秘史、影射、阴谋、权力斗争、恐怖袭击、中东、派遣、士兵、国安、反恐。逻辑混乱,叙事风格糟糕。
人人字幕组
单纯觉得这里面男的太man女的太有魅力。两人的戏太细腻太有张力了。
在权游没看够的萝卜在这里很满足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趣味 使女里的司机 这里的保镖 话少冷漠且够型 @2018-09-05 04:31:07
阿西/这种演了一半女主彻彻底底死透了的设定我真的吃不下/一直觉得男主是幕后boss的我看到结局还是懵【居然真的是善良正义小白兔嘛!!】/政治线好混乱啊
前三集四星,中间三星,最后一集二星
逻辑严密,但格局越走越小,人物情感紊乱而单一,形象扁平而俗套。对一开头抛出的几个不错的主题没有沿着主线深入地探讨下去,取而代之的政党博弈又显得乏味枯燥,让人难免失望。
全剧最大BUG:女穆斯林作为一个技术型的铁杆恐怖分子,怎么会一开始被男主吓到不敢引爆炸药?她和男主周旋的时候有N多机会按下按钮,让全火车陪葬,成全她的圣战梦想,为什么要装成被丈夫胁迫的受害者,放弃任务,甘愿入狱?再者,她作为能独立制作炸弹的技术型人才,恐怖组织安排她去做人肉炸弹是不是浪费了?她活着制造更多炸弹,让真正被胁迫的妻子们去做人肉炸弹,不是更符合逻辑?
整体张力是及格的,某些细节的逻辑误差和潦草的收尾也算瑕不掩玉。男主又帅又有责任感,让人想宠爱~
剧情有些扯,罗曼史莫名其妙。
前三集非常好,后面怎么就像又换了编剧又换了导演似的。
四星半。平时看英剧少,看完有惊艳之感。佩服编剧敢写敢编,节奏控制得也好。前五集不疾不徐,让人疑窦丛生,成年戏也在克制中自有一番情挑。第六集大爆发一下子亮了,紧张感一触即发,点到即止意犹未尽。所以,很多剧有必要拍那么多吗?更觉得没必要了。准备多开启点英剧了。
什么烂东西,真是受不了不好好工作,忙着有一腿的情节
真的是把 Jihadists 黑得很到位了!!摄影和配乐等等各方面都很不错,并且给了角色足够的发展空间。政治正确得不刻意(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