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很喜欢《招魂》,看了至少5遍,不仅因其“吓人”,更因其“动人”。
所以,一直想为《招魂》写点什么,但找不到角度。
这次由于也想不出拉啥片,就想随便涂几笔吧。
第一章 温子仁与吓人我们先从对温子仁的采访中,概括一下他的手法。
温子仁在拍完《潜伏1》后,很想拍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恐怖电影,他想要追求一种更加真实的观感。
毕竟无论是《电锯惊魂》还是《死寂》《潜伏》都是完全虚构的故事。
因此,一个关于调查过1000多起灵异事件的沃伦夫妇的剧本递到了他手上,温子仁觉得很酷,就接下了。
在看过海耶斯兄弟编写的剧本后,温子仁希望删除一些“jump scare”的恐怖段落,因为太多了。
海耶斯兄弟说,“可是,温,我们这是要拍一部恐怖电影啊。
”温导回答,“我们要注重氛围的营造,要更浓的气氛,而不是更多的吓人段落。
”
这就点出了温子仁的“法宝”,氛围营造。
这也是温子仁能够从众多恐怖片导演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很多人觉得,恐怖片嘛,光线调暗一点,地下室、阁楼啥的往那一放,就行了,就够“恐怖”了。
但他们不知道,所谓“恐怖氛围的营造”是需要镜头打磨的。
说白了,这是需要从布景、服化道、摄影角度、光线等各方面综合构建的。
温子仁愿意动脑筋、下功夫,所以他的影片才够恐怖。
而具体拆分“温氏恐怖营造”,有三个方面——日常元素、受阻的视线与看不见的声音。
首先,温子仁非常注重日常生活的真实再现,而《招魂》的“鬼屋”模式,恰好是与“日常”最契合的题材。
因为“鬼屋”其实等同于“家”,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最熟悉的场景。
此外,单一的场景让“鬼屋”成为一方搭建出来的舞台,这种“古典化”的设计恰恰最能体现戏剧的力量。
换言之,温子仁的恐怖片之所以“好看”,“恐怖”自然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古典叙事”营造的戏剧冲突,没有弱化一个“故事”应有的戏剧性。
其次,受阻的视线体现在很多地方,除了最常见的半开之门与床底、门后等死角,还有温子仁最拿手的“走廊镜头”。
走廊镜头可以让观众产生更深的代入感,并且对即将见到的东西产生与主人公一样的未知恐惧。
而且,走廊的长度与亮度,温子仁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
最后,就是温子仁所认为的恐怖片真正的“源头”——声音。
观众经由声音听到的,而非看到的,才是让他们害怕的。
关于声音的运用,无非两种,一种是道具发出的实景声响,一种是后期配上的音效与音乐。
这两种,温子仁都拿捏得很好。
前者包括半夜听到的木质家具的咯吱声,突然响起的风铃,开门的吱嘎声,虽然“老套”,但很真实而日常,所以更容易吓人;后者方面,约瑟夫·比沙拉是温子仁的御用配乐,在《招魂》中的音效绝对吓到橘猫不止一次。
有了这三点,恐怖氛围就很足了,但在温子仁看来,还是不够。
他认为,拍摄恐怖片的关键,还在于让观众在看完影片后,依旧感受到影片中的冲击力,所谓“后怕”不绝。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瘆人”,那就需要情节的加持了。
本章最后,分享一则温子仁亲自讲述的幕后段子——某天深夜,温子仁正在改剧本。
当时,他刚领养了一只小狗。
小狗突然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吠起来,还龇牙咧嘴的。
温子仁看到小狗似乎在跟随什么,并穿过了客厅,随后就停了下来,不再吠叫。
温子仁一路跟着小狗,啥也没看到。
第二章 情节与手法我们简单拉下片,重点是温子仁的拍摄手法。
由于《招魂》可以看作单一鬼屋模式的恐怖片,人物并不多,就算佩伦一家生了5个女儿,所有主要人物加起来,也就十个左右。
至于“鬼”的数量,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巴斯希巴、胖夫人、胖夫人的儿子、女仆,以及一个未露面的男孩鬼魂。
再提一点,《招魂》是按照剧情顺序进行拍摄的,可能是为了让演员更有代入感。
电影开场,是“安娜贝尔”的序曲,一方面是烘托影片氛围,一方面是介绍沃伦夫妇的行事风格,另一方面,自然是温子仁夹带私货。
真正的“安娜贝尔”此处,说两个幕后段子。
真实的安娜贝尔是个二手的破旧布娃娃,是唐娜的妈妈在一家hobby shop买的。
现实中 ,“安姐”不仅在羊皮纸上留下过“墨宝”,还曾攻击过客人的胸膛,留下了抓痕。
现实里的布娃娃有点搞笑,所以温子仁用了一个看着更诡异的瓷娃娃代替。
而电影中“安姐”写的“miss me”纸条,是影片编剧之一的查德·海耶斯的儿子,在写了21张纸条后,由温子仁精挑细选出来的。
序幕之后,佩伦一家登场,是来自“鬼屋”的“鬼视角”。
温子仁也经常运用“鬼视角”,不同的是,温的“鬼视角”很“冷”,既不像《鬼玩人》那样“一路狂奔”,也不像别的恐怖片,一看就感觉到是“鬼在观察人”。
这种“冷”实则也是氛围的营造手段。
接下来,狗不进屋、捡到八音盒、发现地下室、房间很冷、有臭味、半夜传来的三次撞击声和钟表都停止在同一时间3:07等一连串信息,都对应着之后沃伦夫妇会讲到的“恶灵三阶段”中的“出现”。
而且你会发现,这些情况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况,这样一来,观众看完《招魂》,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宠物有点异样或挂钟突然停了时,“瘆人”的感觉就出来了。
之后,卡洛琳的淤青和狗莫名死去,其实已经对应着第二阶段的“骚扰”了。
然而,这不是“骚灵”,“恶灵”的可怕就在于,它们要置人于死地。
场景随后切换到沃伦一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摇椅,朱迪坐在洛林身上梳头,这呼应着之后恶灵到沃伦家,借着“安姐”警告女儿朱迪的段落。
随后,出现了温子仁经典的走廊第一视角镜头,以及走廊尽头半开的门。
此处左侧的灯很重要,否则就太暗了,“啥也看不到”与“能看到一点”所产生的的恐惧是完全不一样的。
八音盒的运用也很棒,声音配合着受阻的视线,让人大气都不敢喘一下,更有助于无缝衔接“jump scare”。
温的“jump scare”少而精,而且混杂着许多“假高能”。
这才有“jump”的意义,也更能让人“scare”。
女儿开始梦游,头撞衣橱,既瘆人,也为剧情埋下伏笔,更是氛围营造,房子周围死去的鸽子同样也是。
而橱柜这种童年的“恐怖之源”,也非常能让人产生共鸣。
之后的段落里,半开之门的视角接连出现。
而“捉迷藏”的加入又是妙笔,继续推进氛围的恐怖程度。
至于“鬼拍手”,则是声音,虽然于观众是看得见的声音,但对于主人公卡洛琳来说,就很吓人了。
一旦观众产生代入感,就会感到“瘆人”;就算观众代入感较差,看见衣柜里伸出的一双手,也足以烘托恐怖氛围。
所谓“恐怖氛围”的镜头打磨,就是尽量不要有“闲笔”。
随后,恶灵的“骚扰”继续升级,出现了恐怖片里经典的扯脚、床底、门后三连发。
倒置的视角在《招魂2》里也有所运用,但橘猫觉得还是第一部的吓人,“床底”直通“门后”,这实在是童年时几乎人人都做过的“噩梦”。
恶灵的“骚扰”终于爆发,小孩的笑声、照片坠地,一片狼藉。
地下室忽然门开,黑暗涌出。
空间连接黑暗,想象源自声音,温子仁“杀招”连出,恐怖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
卡洛琳进入地下室,很多人不理解为啥她胆子这么大。
但如果你将自己置身于“家”中的话,很多“大胆之举”就自然发生了。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仰视角,这可以看作一种“鬼视角”,但橘猫觉得,更多的是温子仁在运镜方面的巧思。
原本完全可以不加这么一个镜头,但加上以后,一种独有空间感和未知性被营造出来,以很难形容的方式为恐怖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
等到球抛出时,其实已经不那么吓人了,因为恐怖片有一个“公式”:恐惧感与具象呈现的程度成反比。
越具象时,比如巴斯希巴登场时,恐怖感就降到了冰点。
“鬼拍手”段落,实际上创意已经高过了恐怖感。
待到衣柜上的巴斯席巴现身,恐惧也就彻底消失。
虽然这一整晚的“灵骚”可谓“全程高能”,但最后的收尾稍显“败笔”。
但这也是恐怖片导演无法解决的问题,毕竟如果不让“鬼”现身,后续剧情的推进会很困难。
这里还有剧情上的一个困惑,把卡洛琳困在地下室的,应该是另一个男孩的鬼魂,橘猫认为不是胖夫人的儿子,也不是巴斯希巴。
至此,“鬼屋”已经“搭建”完毕,接下来就进入了“驱鬼”阶段。
沃伦夫妇检查屋子,说出佩伦一家无法逃跑,因为恶灵就像口香糖。
这也解决了剧情上的一个结,否则“鬼屋”就白搭了。
之后录音消失,借沃伦夫妇之口,把“鬼屋”的历史告诉了观众,录音恢复算是一种警告。
就在一派看似祥和的境况下,第三阶段“附身”开始,此段的创意也无需多言了。
这一段的重点,反而是埃德与罗杰、洛林与卡洛琳的对话,展现了两个家庭的理解与沟通,体现出平凡而真挚的情感。
这也是温子仁的“法宝”,他左手吓人,右手动人,从不为了恐怖,而罔顾人伦常情。
很多恐怖片导演会忽视这一点,如果把“吓人”比喻成一株奇怪的食肉植物,那么,人伦常情则是土壤和肥料。
从《招魂》的角度而言,因为有了这些平凡而美好的人伦常情,才让恶灵显得更为可恶,也让沃伦夫妇所做的努力变得伟大而动人。
接下来,警察德鲁遭遇女仆,也是让人吓一大激灵的段落,依旧是温子仁的惯用伎俩,视线受阻与声音突然变响。
洛林发现衣橱暗道,也顺便解开撞衣橱之谜,还发现了八音盒与上吊绳。
洛林掉入地下室后,胖夫人现身其实并不吓人,真正吓人的是巴斯席巴的脚,至于原因,依旧是受阻的视线与声音。
巴斯席巴的作案手法被洛林识破后,气急败坏地开始施暴,并用朱迪的浮尸幻像警告洛林,甚至去“偷家”。
此处,运用了同样的仰角镜头,以及与之前呼应的摇椅梳头,“安姐”算是友情客串了一下。
等到了驱魔段落,氛围所呈现的重点不再是“恐怖”。
很多国内观众可能出于宗教角度无法理解和代入,但实际上,不需要宗教基础,需要的只是人的同情心。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恶灵在折磨一个母亲,如果我们把恶灵换成一个恶人,也许就会更好地代入和理解“驱魔”段落的情感张力。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的妈妈或妻子在遭遇这一切,你会有何感受?
当然,温子仁不会忘记氛围营造,群鸟、鬼屋、黑夜、地下室加上摇晃的灯,教科书级的“营造法式”。
此处,巴斯席巴故意向罗杰呼救,这是恶灵的常见手段,先软后硬,如果博不到同情,就大开杀戒。
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看看老版的《驱魔人》。
此处的驱魔,是一种被称为“Vade Retro Satana”(意为“滚开,撒旦”)的驱魔仪式,由圣本笃在中世纪发展而来。
埃德念诵的全文为“CRUX SACRA SIT MIHI LUX / NON DRACO SIT MIHI DUX VADE RETRO SATANA / NUNQUAM SUADE MIHI VANA SUNT MALA QUAE LIBAS / IPSE VENENA BIBAS”,大意为“愿圣十字作我的光,愿红龙永不为我的向导,滚开,撒旦!
不要妄想用虚荣诱惑我,你予我的只是邪恶,愿你自饮毒药。
”说句题外话,在现实里,驱魔仪式并未在佩伦家进行。
而且,非神职人员不仅无法被授权进行驱魔,从神学角度而言,也不可能驱魔成功。
在天主教神学中,只有主教才有权力以基督的名义驱逐恶魔。
主教可以委托牧师履行这一职能,但一个未经任命的人不能进行驱魔仪式。
此外,非专业人士进行驱魔,很可能被附身。
通常来说,被附身者需要经过多次驱魔仪式,才能被彻底净化。
关于驱魔段落,温子仁一直在思考和自问,“这段戏哪里会吓到我?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为了不让卡洛琳的“变脸”显得突兀,故而设计了她不断攻击周围的人,进而用白布蒙住她的脸。
这么一来,后面的吐血和变脸,才会更有震撼效果。
最后,击败巴斯席巴的,是“恶魔的真名”与“爱的真义”。
与其说是亲情或母爱,不如说,是人性,是人性的光辉驱散了恶灵的阴霾。
我们一直说米迦勒击败了撒旦,其实是善良击败了邪恶。
什么是善良?
什么是邪恶?
我们就算抹去所有后天教育与宣传影响,在心中还是会有一把隐约而又明晰的秤,在做出决定的刹那,就能一眼分辨。
海滩一天的回忆,代表的就是人性的美好,《招魂》之可贵就在于这种向善的心念,温子仁用一部恐怖电影,做到了许多“正片”或“宣传片”无法做到的事。
真正打动人,不需要劝观众相信上帝,只要相信人性的善良即可,这就是所谓的“劝人向善”。
这也是为何橘猫看《招魂》的次数越多,被吓到的次数虽然变少了,但每一次都能被感动。
第三章 真实与幕后既然《招魂》片头字幕就是大大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真实事件是怎样的。
佩伦一家显然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疑惑,这庄园死了这么多人,难道他们不知道吗?
答案是,佩伦一家还真不知道。
罗德岛州政府不要求卖房者向潜在买家披露所卖房屋曾发生的犯罪记录,更不用说是闹鬼了。
这就是为何佩伦一家不知道房子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现实中,佩伦一家搬入住宅后,卡洛琳的腿部出现淤青与疼痛。
在与邻居的交谈中,她得知前一任房主从早到晚都不开灯,邻居劝她,“为了孩子着想,你最好晚上也开着灯。
”接着,他们开始听见房子里总有小孩痛苦的低语,“妈妈,妈妈”地叫着。
卡洛琳半夜在卧室里闻到烟味,有时走在房子里,头发会被轻轻撩起。
现实中的佩伦家五个女儿与其扮演者卡洛琳自称见到了巴斯希巴的鬼魂,后者对她下了诅咒,并说,“下次我们再见面,就是你死的时候。
”沃伦夫妇虽然多次前去帮助佩伦一家,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洛林·沃伦称,她知道这房子有不干净的东西,但找不到源头作祟,哪怕知道有巴斯希巴存在,也无法净化。
后来,佩伦一家搬离,灵异事件便渐渐平息了。
卡洛琳称,她不会去看《招魂》,更不可能再回去那所屋子。
一直以来,她有时仍会感到受着无形的威胁。
据说,在拍摄《招魂》时,剧组在真实的“鬼屋”附近,找到了合适的拍摄场地,并邀请佩伦一家去参观。
佩伦一家的女儿们表示,片场非常冷,确有当年旧宅的感觉。
现实中的洛林·沃伦(左)与其扮演者维拉·法米加至于“驱魔人”沃伦夫妇,洛林·沃伦自称在7岁时,就可以看到人们周身的光圈,她意识到自己可以通灵。
埃德·沃伦则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他学过一段时间艺术,经常绘制鬼屋素描。
1952年开始,他们便致力于神秘学的研究,埃德也是美国当时为数不多的恶魔学专家,二人也是美国最早的一批“捉鬼人”。
同时,他们也开设课程,向大众普及神秘学知识。
当时,玩“通灵板”很流行,沃伦夫妇告诉大众,玩这类游戏就意味着打开了一扇门,一些鬼魂可能进来,一些恶灵也可能进来。
这些举动会给予灵体能量,有了能量,它们就会为所欲为。
洛林也说,对鬼魂的恐惧会消耗自身的能量,给鬼魂可乘之机,所以她从不害怕。
洛林每到一个“鬼屋”,就能够分辨哪些是人类灵魂,哪些是非人类灵魂。
有些恶灵会让人感觉,像是一片要带走呼吸的乌云。
在拍摄《招魂》时,洛林担当了影片的顾问,并在第二段讲演戏时,客串坐在了观众席的第一排。
洛林·沃伦与她的“珍宝室”洛林曾说:“只要我保持健康,就不会退休,因为魔鬼总在引诱人们。
”虽然埃德已经去世,但他也说过:“上帝与魔鬼都真实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决定追随哪一边。
”这也是影片引用的一句话。
沃伦夫妇是很容易被误解的一群人,但橘猫觉得他们俩也不是缺钱的样子,至于名声,若不是《招魂》系列的走红,也没多少人知道他们。
既然不为名利,那事情就比较容易判断了。
要么是爱好,要么便是使命,在沃伦夫妇身上,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这世上,还有太多我们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情,而行使正义的方式各不相同。
至少,在橘猫看来,愿意帮助他人,总是可敬的。
当然,橘猫还是觉得,在作恶方面,人比“鬼”要可怕多了。
更多电影和艺术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橘猫的艺术小报”(jucatart)
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去电影院看恐怖片,结论是,导演还是很厚道滴。
这部电影其实主打温情和怀念旧时光。
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的美国,灵异体制的一家人搬进了一间鬼屋。
这间鬼屋实在太厉害了,从猎杀女巫时期一个特别邪恶的女巫把自己孩子贡献给恶魔然后自己自杀以后阴魂不散,发誓寄生在母亲身上杀害孩子。
之后房子就死了好多人,包括被虐致死的女仆,意外死亡的男童,等等。
于是一家人就不断遇见怪事,各种各路鬼怪来捣乱。
好在见义勇为的趋魔夫妇听到故事以后赶来帮忙,简直就是寸步不离的跟随保护。
虽然邪恶的女巫鬼魂成功寄生到妈妈身上,一家人还是用强大的亲情打败了鬼魂,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我觉得这是一部不以吓人为主旨的影片。
虽然也有恐怖的画面(说实话我都是从指缝里看的,所以估计没受到什么影响),但是整个影片的调调实在太积极了,一旦有恐怖情形发生强有力的干预力量马上就到(包括精神强大什么也不怕的爸爸,趋魔夫妇,他们的帮手亚洲小伙子,还有孔武有力的警长等等)。
影片较大规模的涉及到了宗教(基督教中天使与魔鬼的角力),witch hunt这个历史事件,有强大的武器对付邪恶力量(宗教的趋魔仪式)等等。
另外,鬼怪有点多,分散注意力。
所以说我觉得真的可怕的是人。
我当年看Hide and Seek 的时候真的吓到魂不附体。
所有的恐怖来源于人与社会的脱节,心境上的悲哀无人体谅。
所以像本片一样家庭幸福互相倾听,陌生人肯出手相助的温暖社会怎么会发生太可怕的事情。
[The Conjuring 觀後感]前天無意中看到微博上有人推薦這片子,查了預告才發現裏面有自己喜歡的美劇《Lie to Me》裏面Lightman博士的女兒Emily。
為此決定去圍觀,雖然它的預告片並沒有真正的激起人觀看的慾望(在這一點上,《驚天魔盜團》香港預告真心絕了)。
早場,上座率3/4,大部份都是一對兒對兒的,果不其然在恐怖情節的時候周圍一對兒對兒的人都”依偎在一起,從此永遠不再分離“(跑偏了)。
故事很簡單,前半段一條主線:老房有鬼;副線:捉鬼夫妻。
兩條線交匯在電影進行到中段的時候,至此才開始了真正意味上的超自然碰撞。
但是坦白說,前半段的雙線剪輯令人在觀影時帶有強烈的抽離感(尤其是捉鬼夫妻這邊,頗為雞肋),換句話說,就像這部電影在跟觀眾對話:”嘿,這他媽的沒什麼好怕的,只是個故事“。
這就造成了雙線交匯時的突兀和後半段的略顯雜亂,本來可以三星半的故事,最後只能拿三星。
而之所謂打四星,多出來那一刻,給媽媽的。
是的,故事老套,剪輯硬傷,然而演員和音效沒話說,略有加分。
而最後一位母親幫另一位母親除靈的那裡,著實騙到了幾滴眼淚(我向來對歌頌母愛偉大的片子沒什麼抵抗力)。
另外幾個小鬼對於鬼的詮釋也令人脊背發凉:我看得見,它就在那裡,你怎麼看不見呢?
這種問題擺在誰的面前都能被唬住幾分。
全片最嚇人的亮點是神來之筆的兩次拍手(衣櫃和地窖)。
那種只看得清一半的真相最令易令人陷入胡思亂想后膽戰心驚。
另外,”老房有鬼“這個梗實在讓人不難聯想到《美國恐怖故事》第一季,那棟死了N多人的房子,而始作俑者,以及最終解除詛咒的人,也是母親。
不過那畢竟是十餘集的電視劇,在敘事及情節鋪墊上,兩者不可比。
總的來說,瞭解到了一些關於惡靈作祟的知識(惡靈對三體的侮辱、腐肉臭是因為靈力波動等),也被嚇到3次、大笑1次、感動1次(值回”恐怖片“票價?
)。
算起來近些年真是沒有看到過比這個更像樣的恐怖片了,想看的人可以一看。
【Copyright © 2013 AKIRASTAR(獨孤樹) All rights reserved.】
作为诞生最早类型电影,恐怖片凭藉着人类恐惧情结和恐怖心理的先天性,不仅被赋予了最广泛的受众,也因此成为了最具活力的类型电影之一。
黑暗恐惧、科技恐慌、精神异常、肉欲迷失抑或宗教信仰,这些恐怖片元素无一不直指人心。
恐怖电影之所以能保持长青,便是源自世人潜意识中对邪恶事物既惊恐又向往的矛盾性。
九十年代以降,恐怖类型片的内容和题材日趋繁杂。
至新千年后,网络黑洞、媒体暴力、恐怖主义以及金融海啸等新形式的恐怖元素逐步登上了历史潮流,代替了被玩坏了的狼人与吸血鬼。
但是像灵异、变态杀人狂或者基因变异等老牌恐怖元素仍然生生不息,而且目前的趋势是在淡化早期恐怖电影所寄托的精神内核的同时,提升观影的猎奇效果、增加观感体验。
带来这股恐怖新浪潮的,正是以温子仁和伊莱·罗斯为代表的「嗜血帮」(The Splat Pack)。
在灵异文化盛行的亚洲,擅长于鬼魂事件中糅入母爱亲情。
作为马来西亚籍华裔,温子仁自然深谙如何把握灵异题材之道。
种族的差别令他的恐怖观迥异于伊莱·罗斯等人对血浆和肢解的恶趣味,而是更喜爱在悬念迭生中一步步制造心理惊恐。
《招魂》是温子仁继《电锯惊魂》系列和《潜伏》之后又一部备受好评的作品,也堪称是新千年灵异类恐怖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总体观感而言,《招魂》有一定的局限性,故事无非是《驱魔人》的翻版,而「驱魔」加「古宅」的老套元素亦一应俱全。
同时,影片好几处有明显的致敬痕迹,布景、服饰、画面质感也展现出七八十年代的复古风。
在这样的处理手法下,要说《招魂》有多么吓人倒还真不至于,然而在温子仁满满的诚意下,全片的质量应属相当不俗。
个人觉得温导令人欣赏的地方有二——其一:从日常的行为中堆叠气氛。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做「孤岛心理」,意为人们会在信任渐失的现实中逐步孤立、脱离集体。
运用到恐怖片中,便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事物往往会成为被恶灵附身的东西,比如各种玩偶,本片伊始的「安娜贝尔娃娃」即是典型的例子,之后出现的八音盒也同为此理。
不仅是物件,温子仁在营造恐怖气氛时还擅长从很普通的行为入手。
最显见的例子就是佩伦一家搬入宅子后姐妹之间以及母亲与小女儿之间玩的几场捉迷藏,通过游戏的关键动作「拍手」慢慢带出了藏在衣柜里的异灵。
此后,三女儿睡着时脚部被拖拽、四女儿的多次梦游、母亲身上不断出现的淤青更是加剧了宅子里的阴森诡异。
直到恶魔现身衣柜上方,一家人的心理防线终告崩溃。
其二:在传统的基础上玩出个性。
以「驱魔」为例,温子仁镜头下的驱魔并非单纯的驱魔,更有为人解惑的过程。
传统的驱魔电影,基本不解释恶灵的由来,而温子仁却在驱魔过程中加入了恶灵附身的来龙去脉,再联系到本片原本就改编自真实事件,从而在提升了故事可信度的同时,使恐怖效果也得以倍增。
更值得一提的是,《招魂》中的驱魔过程也远非传统的十字架加圣水那么敷衍了事。
摄像、录音、监听等现代化设备一齐上阵;沃伦夫妇在驱魔之前需要请示当地的神父,甚至还要得到梵蒂冈教廷的批准。
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丰富了灵异类恐怖片的科学性(你也可以认为是伪科学性)、趣味性和可看性。
当然,佩伦一家战胜恶灵的契机仍是「母爱亲情」,佩伦夫人用对丈夫以及五个女儿的爱赶走了附身的魔鬼,虽然显得老套,可也能自圆其说。
说到底,恐惧和爱都源自人心。
便如片尾引用的艾德·沃伦说的那句话:「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至今犹是。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恶魔和上帝确实存在。
对我们凡人而言,我们的命运取决于选择站在哪一边。
」
《招魂》野心足够大的上乘恐怖片!
鬼王温子仁的片子很少让人失望,不同于大部分传统欧美恐怖片,《招魂》没有反转、没有血腥、没有一惊一乍。
前半段用一个个细节做足了恐怖氛围的营造,让后半段的所有诡异事件显得既出其不意又合情合理!
看似在帮助别人的主角夫妇,何尝又不是同命相连的受害者呢?
风中的人形床单、黑暗中耳旁苍白的双手都成为了经典的恐怖画面!
8分!
推荐!
ps:其实全片最大的恐怖点是“真实事件改编”!
结构合理,叙述合理。
首先没觉得这个电影有多恐怖,剧情也就是个超自然现象的初级版本,到了最后本来以为会有什么反转或者出人意料,事实证明我是想多了,影片最后可以用虎头蛇尾来形容,以至于我看完正部电影过了没几天就忘记了大半的情节,是的,我写影评的时候还要看下简介来回忆其中的情节,在我看来是我所看的惊悚片中比较平实的一部作品,倒也不是我的口味重,只是它的点可能没有刺激到我,所以我没有与之产生必要的化学反应或者共鸣。
所以我的综合评价是还不够“诡异”,但是也可以看看,处于中等水平吧。
很多人是无神论者,因为人们常常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但是耳根子又很软,一些听说过的未见过的事情又让我们半信半疑。
所以,这个世界有鬼, 你信么?
影片中有一段说到,鬼的入侵分三部:1,出没。
制造各种声音造成目标开始产生精神困扰。
2,接近。
更近一步摧毁你的精神意志。
3,附体。
精神垮掉了,心识没了力量,人很虚弱,ta就可以成功附体完全操纵了。
整个过程看起来是鬼在作怪,其实是自我意识毁坏的过程,因为被外境所迷导致了心志的崩溃才让其有机可乘。
不止人如此,鬼也一样。
因为生前的怨气太重所以不能离开那时间那空间和那时所受的痛苦,这样的痛苦就像宅子里的死亡事件一样不断的重演,都起源于心生怨恨,有它在,没办法进入下一世,在原地开始死循环。
道理大家都懂,但要控制心识的确很难,这时候怎么办呢。
依靠宗教的力量。
驱魔仪式开始以后,鬼魂感受到的力量,可惜它过重的怨气,这力量只能使它更痛苦和愤怒,逼使它更加紧迫的要重演杀死孩子的事件和杀死被附之体。
那超越了圣经超越了宗教的力量还有什么呢。
就只剩下被附者自己的心意了。
只有她求生的欲望强过鬼魂的怨气才行。
最终她确实也是因此而得救的。
相反的,鬼魂也是如此,被叫到名字的一瞬间它也停住了,其实只需要一念之间就能解决所有痛苦,一下子想通了,自己也得救了,再也不用留在那烂房子里悲叹自己的过去,杀死一个又一个的人妄想能平复怨气。
中国人常说,那个人一身正气,神鬼不侵。
也会说,鬼怕恶人。
极善,极恶,都是内心强大之人不是么?
虽然影片中的一家人都不是教徒都没有受洗但本身已经具战胜鬼魂的力量。
而信仰的作用也正是为了能唤起那力量,直至能任意使用。
就算是没有信仰的人,心够强大的话,胜已胜人胜鬼魂。
氛围营造的不错。
虽然对于我这种整天沉溺在恐怖片中的人来说。
某些刻意表现的吓人场面已经司空见惯了。
但要说起对整个片子的感觉来说还是不错的。
我喜欢那对无偿为人驱魔的的夫妇。
很专业很有范。
虽然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两人只是出来领盒饭的。
话说看完以后一直以为这片是好多年前的电影。
整个感觉真是复古的很。
从魔鬼的出场方式到演员的入场方式到镜头的移动方式。
分分钟都说明了这是部很久以前的电影了。。
但。
当我看完电影看电影介绍时才知道。
竟然是今年的电影。
真是。。。。
好吧。。
让我更喜欢了。。。
其实刚开始想看这部片就是因为那个动态图。
晾衣服时白被单罩住了一个人形。。
从没想过竟然是今年的片。
真是惊叹。
片子刚出就很认真地看了,然后我完全不记得讲了什么……只记得是跟表妹一起看的,“新房子院里的树上吊着一只鬼”……后来出了《安娜贝尔》和各自的续集,我都不知道自己看的是哪一个了……仔细摸索才知道怎么回事。
我觉得2要好一些,起码给我留下了印象,虽然可能是因为我听过那个故事,且我想让自己记起来曾经看的是哪一部……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恐怖片,专门挑了半价票日,想着这天人多会不那么怕,要不然万一整个放映大厅空空荡荡就不好了。
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半数以上的座位被占满,从头到尾十分欢乐,其乐融融,大大降低了恐怖感。
只要努力不去想这些观众有可能都是变出来的就行。
一开场女娃娃的半个头突然出现在银幕上,本来鸦雀无声的大厅里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MM被惊吓到的低呼:"Oh my god",一下子全场爆笑。
之后每到故弄玄虚/真的吓人/轻松好笑的桥段,都会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惊叫/尖叫/轻笑/大笑出现,能立刻把人拉回现实世界,少了代入感,就不那么恐怖了。
尽管我还是需要不时闭眼或半睁着眼才存活下来。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选择在拥挤的电影厅里看恐怖片就不是那么太好的主意。
有个大叔每次在人群骚动的时候都要更大声地“shh....." 可见他是多郁闷,他一定是想好好到电影院充分享受声光电的全方位效果的,结果被一群大妈大姐小妹妹们活活的破坏了气氛。
话说回来,电影没有想象中吓人。
没有牛逼的情节,没有悲剧的结尾,也没有太多鬼现身。
太多影评有些过誉。
不过它也没什么硬伤,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小女儿们都很漂亮(眼镜妹看着眼熟后来看评论才想起来是lie to me里面的女儿),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并不让人觉得虚度。
只是不大可能会让人禁不住回想。
没有像SAW第一部,最后那个躺在地上的背景男突然站起来的场景带来的震撼。
当然也是类型不同,否则就会变成《神探狄仁杰》,演到后来狄大人身边的新面孔不是卧底都不好意思跟观众打招呼。
温子仁
可能是我太期待了吧 看完没觉得多好
James Wong对恐怖元素的驾驭已经相当娴熟了,吓唬人是要有想象力的,不然就只能靠狰狞恶鬼和一惊一乍来耍流氓。以此片的成功,James Wong可能会继电锯惊魂之后又奉献一套长青恐怖系列电影了。大半夜关了灯自己看,还是没有被吓到,是我太大条了
七夕看鬼片,自己作死怪不得别人...
老实讲,挺无聊的。
虽然是传统鬼片,但是相当吓人
时差党+住house的不推荐看。代入感极强!
普普通通吧,速度與激情7的主角大概會是大眼睛木頭人偶。
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
我很无语,看着豆瓣上的高分我觉得我也没必要说些什么,废话连篇而且俗套的电影
由此片可见,美国是一个多么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民族,因为他们连捉鬼都是带着科学仪器去的……
衰烂尾
对于这种类型有点审美疲劳了,虽然拍得还不错,3.5星吧
这是我极少的“大众给高分而我给低分”的片子,但我必须尊重我自己的感受,来做豆瓣上的标记,作为一个十几年的豆瓣用户,标记只是记录给自己看的。从一大堆人一起跟“恶魔”对着干开始,这就变得没有任何悬疑、恐怖可言了。恐怖片的看点来自于“未知”,当一切都曝光,都已知,都开始所有人与之对抗后,就特别没意思
还等着剧情反转呢。
温子仁真是个挺有才气的导演,招魂算是找到了那些老派驱魔恐怖片的精气神,制作上很精良,剧情中规中矩,吓人倒不怎么吓人,就是那些七、八十年代美国恐怖片的精髓能出现在今天那些恐怖片身上很是让人高兴
ORZ,身为irreligious表示理解不能。。。再说哪里吓人了,全片就死了条狗
气氛不错,让人很紧张,整体还是传统的惊悚类型,标准的类型片。★★★☆
这片算是学院派恐怖片?有点水呀
我居然忘了标记,温子仁算是在好莱坞发展最好的华人导演了吧。其实这部电影最恐怖的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