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一周

One Week,一周

主演:乔舒亚·杰克逊,莲妮·芭拉班,坎贝尔·斯科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9

《最后一周》剧照

最后一周 剧照 NO.1最后一周 剧照 NO.2最后一周 剧照 NO.3最后一周 剧照 NO.4最后一周 剧照 NO.5最后一周 剧照 NO.6最后一周 剧照 NO.13最后一周 剧照 NO.14最后一周 剧照 NO.15最后一周 剧照 NO.16最后一周 剧照 NO.17最后一周 剧照 NO.18最后一周 剧照 NO.19最后一周 剧照 NO.20

《最后一周》剧情介绍

最后一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泰勒(乔舒亚•杰克逊 Joshua Jackson 饰)被告知身患癌症,即使治疗存活率也只有10%。心灰意冷的本买了辆摩托车,暂缓与未婚妻萨曼萨(莲妮•芭拉班 Liane Balaban 饰)的婚礼,瞒着父母独自一人踏上了西行之路,立志遍游途中的加拿大平原小镇,与所有巨大的地标合影,直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岛,并寻找儿时的“格朗普斯奇兽”。旅途过程中,本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包括未竟的作家梦。在中部的班夫国家公园,心急如焚的萨曼萨终于飞来请求本返回多伦多进行治疗,却发现二人的感情也出了问题。固执的本继续西行,直到终于发现旅行的意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亡幻觉无间道长午夜佩拉宫杨思禄冀东抗战小禾卿卿有点田欲望商店城寨英雄诡打墙大宋有奇案租房惊魂在冲绳喜欢上的女孩子方言讲太多太棘手了前妻别跑2剧演的终章文德森·奴尼斯:我就这样住住4终极细胞战爱情与子弹鳄鱼乔尔亲爱的吾兄Muv-LuvAlternative第二季范·德·沃克第二季盐和樟脑六个视线别碰我心底的小柔软东京伤情故事特别篇萨克拉门托亲密的陌生人窈窕淑女第二季还我清白抢银行

《最后一周》长篇影评

 1 ) 看完总得留点什么吧……

上午去上海影城看了这部。

其实翻翻这次电影节的几百部电影,我只早早的订下了这部的票,以为会有很多人去,结果上座率都不足一成,而且大爷大妈太多年轻人很少。

可能是因为上午场吧,不知道另外几场会不会好些。

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人有几个能真正看懂它呢?

那些荒诞的情节他们都笑不出来,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怎么了。

电影的内容之前看简介就知道了个开头,一个癌症病人的一周。

真的去看完,才明白原来是讲的一个人解放自己的心路历程。

当然这种题材的电影很多,套上公路电影这种类型片也很难再突破,所以真正吸引人的还是JJ的表演。

很自然的想到了非诚勿扰,北海道的美景更鲜艳,而秋天的加拿大则更空灵。

类似的治愈系题材,冯小刚真的是浪费了那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再加上葛优这个被定了型的影帝,看着就是不觉得舒服。

换做one week,JJ的表演更能贴近人心,无论是开始一段的荒诞,到中间的莞尔,以及最后的平淡与希望,如果换一个男猪也许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了。

再对比一下fringe,科幻电视剧总是需要演员演得很用力,JJ当然也不例外,我还是更喜欢电影里的他。

每个人都在寻在自己的grump吧!

 2 ) 活在当下

借着电影《2012》,加之这几个月诡异的天气和频繁的地震,大家交谈中不乏2012式的调侃,常常是“没两年了,该享受的快享受吧!

”,“要是今年6、7月份还冷,我立马把房卖了周游世界去”,“别管吃的东西有啥不健康的了,口味喜欢就成,没两年了。

”,当然,这只是调侃,大家依然要在美食和健康间纠结,盯着房价焦灼,要真六月飘雪了也只能加上几件衣服而已,卖房?

疯了啊!

所以,世界末日看起来飘渺,但是个人的末日却没准就会出现,在电影《最后一周》中,一上来就是一段追问“当你得知你只能再活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时候,你会做什么”,而片中的主人公本•泰勒正是以自己的实践阐释着生命中最后旅程的厚度,没有奇迹,却更多引人思考的内敛情怀。

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现实,选择说多也不多,所少也不少,可以选择自我了结,多的只是死的方式;可以选择治疗,多的只是不同的治疗手段和药丸;还可以选择活在当下,这样的选择下常常发现有太多未了的愿望。

本没有专门写下遗愿清单,却以旅行的方式去追寻余生和一生的意义,欧美文化中,“在路上”总是一种探索和成长的姿态,本于是在一段旅程中开始人生最后的旅程。

在自感来日方长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对于自己心中的愿望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哪怕它其实只需要你做出很小的努力,很浅的突破。

如同文火加热的锅中蛙,渐渐的丧失对生命热度的感知,任生命消失,永远的想着“等明天”、“等时机成熟”、“等明年年假”、“等后年婚假”、“等儿子长大后”、“等儿子结婚后”、“等退休后”,渐渐的发现自己已经做什么都力不从心。

“锅中之蛙”是比“井底之蛙”更悲剧的命运,井底之蛙看不到,而如果看到了,眼睁睁的看着愿望远去却是更大的悲哀。

当本决定不管未婚妻对摩托的反感,驾车远行的一刹那,他就开始了赶超生命的突破,他不愿躺在病床上等着一个永远看似在明天的治愈的愿望,而是享受余生的每一天。

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一个偶遇的女孩的对话,女孩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深深的感染了他,两人那感受当下的性爱温情动人。

面对最爱之人的生命即将消逝,爱他的人又该做些什么呢?

这常常是个涉及伦理的复杂问题,不顾一切的救治常常是第一反应,这已经成了文化传承的自然反应,一种“爱”的表现。

是的,站在不同亲人身份的角度,为求最爱的未婚夫、儿子、兄长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吗?

然而,有时候这种爱又充满了一丝让人不得不承受的强制性,本的选择被认为过于怪异,荒诞,让亲人流泪相劝,这带给本的无疑是一种纠结的压力。

提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美国电影《这究竟是谁的生命》,片中,一位车祸中全身瘫痪的男人肯,顿感人生如此继续的无力,他其实很乐观,一直积极的面对生活,开朗的大笑,感染着医院的每一个人,但是他也冷静的感到,作为雕塑家,全身瘫痪到手都无法动弹对于他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被剥夺感。

所以,他并未直接冀望安乐死,而是希望离开医院,让自己来抉择自己的生命如何继续。

而与很多类似情况不同的是,他的恋人恰恰最懂他,没有哭喊的求他活下去,而是深深的懂得,这才是爱人最想要的生命形式。

这部影片中,极力“阻挠”主人公的恰恰是医院的大夫们,特别一位主治大夫,对于寻死的病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坚持认为病人是神经处于抑郁状态,不具备自我决策能力。

正如肯后来所说,这些医生的“阻挠”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医德,他们是很好的大夫,却不是能最懂他心的大夫,主治医生带着良好的出发点,但是对病人的关爱却依然带着强制的力量,以至于到了后面,他几乎是以战斗的姿态和病人离开医院的愿望对抗,善良的动机也慢慢走样,以至于要靠法律来评判。

“这究竟是谁的生命?

”,这是个看似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生命常常不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要承载亲人的爱、医生的医德、社会的关怀,这几乎成了传统的,一代一代往下模仿和学习的流程,它有好的一面,给了生命末期的人一种选择,一份爱的支持。

但是,它有时候又是一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希望平静离去的肯的呼声老是被当作不正常的精神宣泄,希望远行的本的抉择被当作一时冲动,一些病人哪怕有过一丝想静静离开人世的念头,面对亲人敖红双眼的努力,也只能忍着不断加深的病痛“与病魔作斗争”。

在《最后一周》的后段,本的未婚妻也坦承了自己的心理,那种爆发式的求本回来接受治疗的动机,多少也是缘于一种社会效仿,怕放任未婚夫活在当下,会被社区看作一种失责。

活在当下是一种洒脱和不留遗憾的生活态度,它其实本应是生命还很长的更多人可以体会的美好,但是,恰恰又是余日不多的冲击才能尽情体会的奢侈。

《最后一周》末尾一段味道醇厚的男声的独白令人感到温暖和感动,“还没说出的秘密”、“还没表达的爱意”、“还没看过的乐队”,等等,多是多么平凡的小事,只需一点点活在当下的行动力就可实现。

努力活在当下,同时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为了体会当下的生命温度而做出的抉择,为他们祝愿,也为自己。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2d1c03dca4bdacb9e3d620d.html

 3 ) I miss Toronto

充满了加拿大🇨🇦元素的电影,随处可见都是加拿大的国旗,出租车🚕上都有。

多伦多熟悉的街景,多大的照片,主角买摩托车的地方很像我居住的bathurst st.导演应该是爱加拿大爱的深沉,才会借路人之口说“u live in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of the world”哈哈。

叙事很慢很平静,在昆明人在囧途的晚上一边喝酒一边看,问我男友愿不愿意跟我去加拿大,哈哈。

和女友sam的纠葛,在意她吃饭吧唧嘴,让我想起woody allen的《纽约的一个下雨天》里边,男主的朋友也介意未婚妻笑声太魔性。

如出一辙的介意和黑色幽默,哈哈。

自然风光真的治愈人心,and I certainly miss toronto already.

 4 ) 旅行的意义

本片讲述了一个患了癌症的年轻人泰勒,在面对死亡的最后阶段,选择了一路摩托骑行到西部。

这个过程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路上经历了许许多多,于泰勒于观影者都生出了诸多的感触。

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按照社会的轨迹行进,按住了自己内心的许多“白日梦”,诸如泰勒的音乐、写作等。

但是如果生活遇到某种巨大的外力之时,或许就是改变原有轨迹的开始。

泰勒亦是如此,在遭遇癌症后,终于不再压抑自己,迸发了内心的激情,开始了西部骑行之旅。

也因此在骑行的路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内心。

其实年少之时,我们也萌发了多少的白日梦,只是在社会的打磨过程中,不得不丢弃或者一直放在心里,慢慢成为一个社会工具人。

虽然泰勒是出于特殊状态之下的一次旅行,但是却也给我们这些尚处于正常状态之下的人启发了一个人旅行的意义。

面对单独旅行,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什么?

秀丽的风光?

奇特的人文?

意外的遭遇?

其实这些或许只是附带品而已,我更认为旅行是一个对于过去内心纠结而无法放下的事情能够彻底放下的过程,当然自己也不奢求在这段旅程中能够明白多少人生哲理。

因此自己内心也油然而起一种想在某次回家的过程中,能够有一段骑行的过程,虽然会比较辛苦,但是在这段不同风景不同过程不同心境之下,能够有一个让人在这个不同且安静之中放下一些过往,活得更加轻松一些。

观看影片时,也让自己想到了《白日梦想家》这部影片,两者有其相似之处,但是《白日梦想家》更倾向于绝美的风光和奇幻的旅程。

而本片却是一种实实在在,贴近生活之旅,是于我们可能也是可行的一段旅程。

泰勒面对暂对身体没有产生破坏的癌症,能够只是一路的骑行,中间也会遭遇车坏、事故、迷路、悲观等,也会想到是否会存在误症等。

最终泰勒也会回到现实生活中。

当然如果悲切一些,其实应该是在海面冲浪之时,游向远方。

当然本片更深层次的启示,是在片尾中电台所言: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

最后的镜头停留在泰普书店的书架上《one week》的书籍,无论泰勒的结果是如何,在最后的时刻内心终有所获。

最后附上电台中的一段文字: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明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想拼命留住他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是虚假感人的,最后最本质的问题始终应是: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

让你继续生活的动力是什么?

还有何秘密要倾诉?

还想看哪个乐队的演出?

还要向谁表达爱意?

还想达成什么未了之愿?

还有哪家异国的咖啡店值得你前去一尝?

还想写本什么样的书?

 5 ) What would YOU do?

What would you do?

一部电影就是一次旅行,当你自己在尝试进入一次旅行的时候,也许没有影片中那些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也不会有那么默契的音乐陪伴,甚至沿途的景色也是差强人意,但那里确实有只属于你的什么正在等待着你。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此确信无疑。

《最后一周》(One week)是一部2008出品年的加拿大电影, Michael McGowan作为导演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同时他也是本片的编剧。

相比于导演,在最近备受关注的美剧Fringe中饰演Peter Bishop的男主角Joshua Jackson可能更为人熟悉一些,他在影片中饰演Ben Tyler,一个被医生判定为命不久长的人。

影片的Imdb链接为http://www.imdb.com/title/tt1104806/,评分7.2,1300余人参评。

在构思一部电影的时候,相信很多导演都是主题先行的,“我想拍一部什么什么电影,它所讨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通常,主题构思先行的电影往往不好看,因为这样的电影往往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如果想把一部这样的电影拍的好看,那么,《最后一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部典型的主题先行的电影,本片全片就是一个问题,“当你的生命只有一天、一周、一个月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男主人公怀揣着一肚子懵懂上路的时候,就是导演开始发挥的时候了。

我们试着解读一下导演的创作思路。

影片开始,死板的正反打就着沉重的话题砸向了观众,但导演随后就用他贯穿全篇的幽默感开始了解构:一个鸽子撞在窗户上的特写镜头,一个冲自己太阳穴开枪的特写镜头,还有一个脑袋流血,躺在地上的近景。

配合这三个镜头,是一个全知视点的旁白,说了类似“当时,他有几个想法……”这样的一番话。

在影片后面的部分,这样的技法——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影片的特征被多次使用,说白了就是一个小人物在肚子里憋点坏,胡思乱想,然后旁白。

把刚刚推向情绪高潮的一切再拉回影片的一个水平线上,然后伺机再寻求下一个变化。

好的影片和这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一样,是以波形的概念推进的,振幅不断加大,周期逐渐变短,大的波形里包含着小的波形。

一般的电影靠事件、靠情节推动;在没有情节、或是情节不足以来推动波形的时候,导演就要用技巧去改变波形,这本片里,导演用自己技巧——直接的镜头语言、有呼应特性的、把心理活动外化的表达习惯辅以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气质——去控制影片的节奏和的几个重要的情绪段落。

在此之上,导演还有意地把影片的视野进行了扩展,通过历史镜头、世界各地的动物镜头、主观臆想镜头、照片、追踪探访似的路人的未来生活变化段落参差地揉在了影片里。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观众不感觉憋得慌。

毕竟影片本身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故事的,就仅仅是一段“历程”。

还不像《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同样是旅行/探险类型的电影,http://www.imdb.com/title/tt0758758/,Sean Penn 导演,8.2/10)只是情节偏向与现实感而不是戏剧性,本片可以说是在剧情推动力完全不够影片向深度发展的情况下,导演努力把影片主题和视觉感加以延展和丰富。

这么做,第一个感觉就是导演从一个侧面承认了这个片子不那么深刻,第二个就是,他希望主流观众可以更方便地接受这部电影。

最后要说的,就是影片的其他构成。

不得不说,影片的音乐是最得我心的地方,粗粗回想,影片用过的歌曲片段应该在15段以上,有很多歌词和旋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得不说,美国的公路电影——哪怕仅仅是沾有一点公路范的电影——与音乐的默契配合都让人感到由衷的赞叹,那种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如同几代人美国梦的一部分。

影片的最后,导演把旁白者从幕后拉到了台前,这既是对影片故事结构的一种重构,也是对影片所讨论问题的再一次回答,导演从始至终的直白让影片十分完整。

但遗憾地是,导演在影片的结尾过程中也显得过于强势,给观众留下的空间反而不如之前影片中段做得更好。

对于一部促使人思考的影片,也许在结尾的时候,导演可以不是去试图解决全片进行的题设,而是把影片引向新的问题,或者是原有问题新的变化;不是去试图完善影片的波形,而是再试图把影片的波形放在一个更大的波形里面,让观众们去试图寻找这个新的波形的一切,那样不是更好么?

就如同文章开头所言,属于我的答案也许只来源于我自己开始的那一段旅途。

2009/10/22

 6 ) 旅行的意义

看完电影,心里闹腾的,正如剧末写到的那几行字:奋斗、寻觅、追求、永不放弃。

人的生命有限,谁都会死。

这应该是全世界最公平的地方。

活着并不难,当你知道生命突然要被压缩了,你会怎么办?

紧张?

厌世?

还是顺其自然,去发现那本该去发现的生命之美?

我觉得特别是现在社会的人们,面对多元化的选择面前,面对压力徒生的社会,更值得去看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明白,在自然面前,我们才会找到自己。

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一切琐碎的感动都可以在天与地之间的交谈里被清晰放大,或许置身于那一种环境里,更容易让我们回归一种对生命原始的认知。

活着真好,一场变故后醒来发现自己无恙,真好。

即使知道时日不多,却依然可以自由追逐,真好!

在孤独的荒野里,还有人牵挂你,真好!

原以为可以自私的狂奔后安静下来享受一个人的孤独时,发现那些爱你的人无时不刻不在等待你,真好!

我的座驾载着我最后一周的梦想,却让我攒够了足以一生回忆的感悟和记忆。

我一路的狂飙却让我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

斯坦利杯,勇气和幸运的象征;那荒蛮广袤的草原,让我感受了一番牛仔的奔放不羁;那一夜,无爱也可以有性;我不欺瞒对你的爱,可是我知道,你是爱我的,于是,不论如何,我的回归是一种必然。

亲爱的,虽然那时候你问我说为什么向你求婚是因为找不出不求婚的理由。

现在才知道,爱你,是一辈子的事。

还有,爱你们,我的家人。

加拿大的风光真不错,虽然是浮光掠影,但还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满足。

一次旅行,或长或短,在乎心灵的历练和对生命的意义的追求。

如果我们能把有限的生命都当成宝贵的当下,相信,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会变得更有意义。

对,活在当下。

谢谢身边爱你的人!

 7 ) Looking for Grumps. Always.

GO WEST YOUNG MAN咖啡杯沿上的文字告诉你中得了怎样的奖,Taylor得到了最大的那一个。

要去历险,去体验,去经历人生和生活——在成为病人之前。

“不成为病人”是向病魔的抗争。

“搭车就输了”。

“学会正视现实”就必须等于“回家”“回归机械但能赚钱活命的生活”吗?

很多坚持或许到头来是妄想,但这世界总需要有一些敢妄想的人。

不到头来又怎么知道自己最后拿到的小球上写着的是什么。

也许出去可以更好的回来呢?

甚至还可以拯救其他人的生命或生活呢。

生命的底线是什么?

- 我从没骑过马。

- 那你显然是白活了。

当可以尽情舞蹈时,不要等。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总是羡慕北美长长的山谷间的公路,眷恋的蜿蜒着,从东向西,从海到海。

West,就像拉萨一样吧。

charming word一个人胡思乱想的时候偶尔也会冒出一个“如果我今天得了绝症”的念头,想来只是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个足够的理由去潇洒的告别按部就班。

“按部就班”和“生活”之间怎么能连上一个“的”?

按部就班的不是生活。

可像我一样不敢说告别的人太多。

人的天性里大概有一味“逃避自由”的毒药。

尽管毒很难解,常常伴随一生,但内心里总有个声音一直在传递生活的呼唤,企图让人振作清醒。

"You should always looking for Grumps."当你见到它时,你一定会认出它来。

To strik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Go west young man.当你不确定生活的方向时。

-公路就该配最美的音乐,下面是片子里我最爱的几首:Imaginary Bars - Great Lake Swimmers (http://www.xiami.com/song/2269459)The Great Escape - Patrick Watson (http://www.xiami.com/song/1770036943)Pacifist's Anthem - Sunparlour Players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645776/)Skyway Bridge - Melissa McClelland (http://www.xiami.com/song/1770036942)Calendar Girl - Stars (http://www.xiami.com/song/2105654)Don't Bother - Kupek (http://www.radiomaru.com/kupek/mp3/triesagain/04_Don'tBother.mp3)Un Canadien errant/流浪的加拿大人 - Luke Doucet/Melissa McClelland (http://www.xiami.com/song/1770036941)A Million Dollars - 影片原声版本(路边吉他艺人)(谢Mr.Soup的帖子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4100563/discussion/22343927/ 完整歌曲清单见http://music.douban.com/review/2800352/)

 8 )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ow you only have one day, one week or one months to live?What life boat would you grab onto?What secret would you tell?What band would you see?What person would you declare your love to?What wish would you fulfill?What exotic locale would you fly to for a coffee?What book would you write?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者一个月 你会要做些什么?

你继续活着的动力是什么?

你有什么秘密需要倾诉?

你最想看哪个乐队的演出?

你最想向谁来表白爱意?

你最想达成什么心愿?

还有哪家咖啡店你会去静静品尝?

你最想写一本什么样的书?

 9 ) 《最后一周》观后感

《最后一周》一个生活固定、本应按部就班的过完一生时光的小学老师 本,在查出身患癌症之后,鬼使神差地买下了一辆诺顿摩托,开始了摩旅。

他在旅途中经历着、感悟着,重新审视着自己原来的生活、原来的选择。

他想换一个活法。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踏入旅途,和别人产生交集,你会改变他人与自己的生活轨迹。

很多故事里,身患绝症的时候都是人顿悟的时机。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回想自己的感情,他发现自己与女友并不是太合适,这样的感情真的好吗?

他并不是因为绝症而和女友分手,而是觉得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不一样。

他不想循规蹈矩地活着,像父辈那样。

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在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而男主本,也是这样一个人。

我非常能理解。

我们是一种人,在生命的纬度里,爱情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值得追寻的东西。

在爱情与寻找真我的选择中,我们选择真我。

这并不只是一部公路片,它在探讨生活。

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

虽然大家小学就知道裴多菲的那首诗,我个人觉得挺俗的,但这精炼的小诗还是道出了我们这种人的心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最后结束旅行的本,回到了女友身边,女友对于他当时的选择表示理解并原谅了他。

当他在旅途之中,饱览大千万象,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发现心底之中,还是对女友的不舍。

女友对于本的接纳与理解,让我想起了《安河桥》的那句:“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这电影里有很多首加拿大民谣,民谣的搭配与电影画面、男主的心境很应景。

这电影的精华我认为是男主和别人的对话,男主在旅店与家里和女友的对话更是值得细品的部分,有两性关系的感悟在里面。

另外截图是挺累的。

摩托的品牌,已经深入欧美人的骨子里。

我上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诺顿是切格瓦拉的自传电影《摩托日记》,那里面是一辆诺顿500。

诺顿摩托和电影都挺好看。

我希望中国也能多点探讨生活的公路摩旅片。

 10 ) one week.nice day~

因为听到『calendar girl』才来看这个电影,OST确实很棒。

事实上我已经不想再看公路电影了,就像ben认为自己不会唱歌,不会写小说一样,觉得自己早就过了背个包穷得瑟的年纪。

但和ben不同的是,看完这部以后也只是更坚定而已。

人生的不幸不会因为你正在遭遇而消减。

车坏了,除了像疯子一样大喊why,你还是得继续前行。

你会遇到一条死狗,一个会修车对size有要求的女农场主不过,总比车坏了好很多。

摔了一跤,意识到自己还活着(这真是个老梗),你还可以随性起舞。

尽管会让人侧目,至少这首叫的『nice day』歌不错你所遭遇的不幸也不该成为你所作所为的借口。

samantha,看到她会为ben看高尔夫甚至录下来,直到ben出走,她依然会告诉他比赛结果,我实在想不出伤害这个女孩的理由。

她尽力了。

她会赶最近的一班飞机从多伦多来到ben的身边,尽管ben此时在野战。

虽然,她此行要求ben回去的目的我不认同,可这是抛开一切去逃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ben也确实每次有想法时都会给samanrha电话,我想他们俩都努力了。

况且,假如真有一天这个矛盾不复存在,那么公路电影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那些牵系确实会限制我们所能及的高度,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剪掉一切,飞向空中,最后“砰”地一声爆破。

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附OST链接http://www.1ting.com/album/34/album_30993.html,发现虾米少了『nice day』,不开心!

这么欢乐的歌

《最后一周》短评

emm,很一般啊

3分钟前
  • dearSue
  • 较差

小青年的美好愿望

8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剧情太散。

10分钟前
  • 寂地花开
  • 推荐

fake and pretentious

13分钟前
  • 76
  • 较差

加拿大公路片,风景不错。活在当下这个主题,也许只有当人们面对死亡时才能真正醒悟?

16分钟前
  • 老米
  • 较差

个人认为最后的一幕和父母见面是全局亮点。

19分钟前
  • 实验你个毛线
  • 还行

人总要到这种时刻才真正放下所有牵绊,纯粹得只为梦想而活。因为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主角有几分像裘德洛。

21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有家庭,有工作,有爱人,可是有一天发现迷失了,只有大自然和陌生人能够救赎你。

23分钟前
  • 柚柚
  • 力荐

音乐还不错,演员一般,剧情一般

24分钟前
  • 越小墨
  • 还行

渣渣

27分钟前
  • 咫尺天涯
  • 很差

三星半。一些内容与蝴蝶效应式的分岔还不错,但是手法不敢恭维,短片式MV式手法比比皆是,背景歌曲一首接一首放个不停。

32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还行

我想说的是,如果我的人生将在不久后结束,我也会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果断出发,潇洒上路,尽情挥霍(金钱、激情、生命),总而言之,怎么痛快怎么来,活出真我。

3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MB不放歌会死吗

38分钟前
  • 面B
  • 较差

灵魂与肉体的绝对忠诚。。。PS:当我看到他跟别的女人ML之后满足的表情,就开始对他没有好感。。。2nd PS:OST不错

40分钟前
  • 多多
  • 推荐

不是我的菜……快进看完

43分钟前
  • smellingcat
  • 还行

我看见了海狸,我看见了小鹅。我带着一箱moose啤酒,坐着火车。

47分钟前
  • 南国来的孩子
  • 还行

一路上寻找自己......To strive,to seek,to find,and not to yield.

51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比较失望。本以为这个题材的电影至少也得有些enlightenment的东西在里面,可我觉着说教很刻意刻板,无味。里面几个黑色幽默的小插曲还比较有趣,却显得和整个剧情脱节。也许不该judge将逝之人,可这个人的价值观我还是无法认同。另外,里面的风景拍的似乎也不好看啊 。

53分钟前
  • aluminumatom
  • 还行

没想象的好……

54分钟前
  • yu
  • 还行

配乐还行,摄影一般,风景很美。可惜“peter”很逊,故事很“学生作品”...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