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电影节展映】此前因为懒并且不太看盗版,一直到现在才看张律作品。
身世、家乡、父子、日本、咏鹅诗、朝鲜族、尹东柱等元素,在首尾呼应的倒叙剪辑下,构造出喜感、温暖又有内涵的表达。
全场观众笑了很多次。
看完方才恍然大悟,回味无穷,不禁莞尔。
男女情感部分处理得有种洪尚秀的浓浓喜剧风。
醉舞《咏鹅》,是否就是Young-Ah的所指呢?
比较遗憾的是,朴海日的那句中文说得再标准一点就好了
(借用一下慢三老师的书名尴尬时代,一个值得放大的命题,只是慢三老师轻易滑过了)1 一部洪尚秀式的文人小品?
如果你是一个洪尚秀影迷,那么片子一开始就轻易地让你想当然地进入一种文人小品的调子里。
所谓洪氏小品的标配,必然有几个百试不厌的经典元素:一个背包的知识分子主人公,在一个旅行的异地,发生一段三角恋(甚至多角恋)或者求而不得的情事,再有几场屡试不爽的尬聊,最后不余遗力地揶揄一下直男癌。
张律的《咏鹅》前半段似乎全部不谋而合,见识诸多洪氏套路而成为老司机的你逐渐掉以轻心,甚至开始快进,以为这又是一场A与B暧昧的同时B又与C好上并且A也对D产生好感而B纠结于是A还是C的男女情事时,逐渐增多的政治符号使你警惕,认为导演不只是揶揄直男癌还有一点小野心揶揄一下本国政治。
直到片子进行到一大半,大概77分钟左右才莫名其妙地出现名片,一个多少显得尴尬的时间节点。
在此之后突然开始“变调”(更搞笑?
),政治性的符号开始直接出现,随着主人公父亲作为韩战老兵的功能性角色登场,导演的意图终于开始暴露,一种对主人公家庭生活的探源回溯使得所有的男女情事沦为一种外在表现,一个工具,醉翁之意不在酒,男女的情事只不过是一种试图接近当下一代生存境况的便捷方法。
这种“变调”仅仅是将原本的先后叙事顺序通过剪辑人为分割,将真正的开头置于后段,将作品真正的动机不至于过早的暴露而让作品犹抱琵琶半遮面,后半段的揭示让人回味前半段散漫叙事的深意。
2 不同于李沧东观照当下的另一种方式如果说李沧东的《燃烧》借由村上小说的改编注入本土的细节,以一种戏剧性、强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当下一代的愤怒和暴力因子,那么张律则试图通过一种更加日常、含蓄以及非诗性的方式来接近当下一代的虚无和尴尬。
这种日常和含蓄就在,无非就是拍一个韩国无业青年的四处流荡、想睡女人而不得还有家里一些破事。
特别是主人公和刚离婚的嫂子不避嫌疑地好上,一方面嫂子也对他保持暧昧又不愿委身于小叔子(即主人公),另一方面又对前夫怀恨在心但又怀有感情,加之密集出现的政治符号,很难不联想到嫂子与韩国地缘政治的对位,韩国与中日美大国之间的夹缝周旋显得栩栩如生。
还有主人公去母亲的故乡(即电影开头部分场景地群山)溯源式回访也不能不说富含深意,一种对当下境况的反抗或者说对一种已经远去的历史图景怀念,尤其是主人公特意提到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孤儿,亚细亚的孤儿。
3 最尴尬的一代?
虽然有众多的评论者将张律视为洪尚秀的簇拥者或者模仿者,但张律显然比洪尚秀有更大的野心,不仅仅停留在男欢女爱或者个人层面,而追溯到民族和历史层面,则也使得个人的尴尬超越了洪氏作品中的直男尴尬或者人生经验尴尬。
在《咏鹅》中,浅层的尴尬在于主人公的在男女之事上的尴尬,想睡女人而不得的尴尬;进一步的尴尬在于主人公作为无业游民、失败者的尴尬,被父亲描述为无用的人,对社会和国家无用的人,只会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而更为个人或者时代性的尴尬在于主人公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在对待父辈、对待历史的暧昧、虚无,以及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就像整个一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一个多余者;当然这也隐喻了韩国在国际政治中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处境。
这种历史性的尴尬何尝又不是我们当下的真实写照:“ 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
东张西望,一无所长。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
喜欢养狗,不爱洗头。
不事劳作,一无所获。
厌恶争执,不善言说。
终于沦为沉默的帮凶。
”只是作为一个时代中的尴尬青年来说,个人的自我表达总是那么无足轻重又词不达意,在一次次压抑许久之后借由酒精(性、药物或者其他)来实现短暂地释放,就像主人公咏儿醉酒后又舞又跳奋力歌唱,又或者在《燃烧》中少女惠美飞叶子后的夕阳独舞……
前半段我以为导演是诗人。
很少的台词简单的情节表达的内容却饱满的要爆点,话不用说看了你都懂得。
情感的丰富,反而会因说了话像是走了气失去了力度。
看了后半段发现导演是醉汉。
一碗鯷鱼面看见了爱情。
别怪深渊凝视你,因为你眼里就有深渊,你就是深渊的本身。
我好奇怪女主的眼泪,你本身就很作啊,你把爱当作挡箭牌、当寻求刺激的兴奋剂,当做寻求平衡的砝码。
爱在你眼里始终都满足一己私欲实用之物。
看不到一点尊重和敬畏,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责怪前夫呢。
当一份希望重新唤起时,你又何尝不是用前夫的方式重复着自己痛恨的样子。
在民俗主人的眼里你的价值不了海边的随意的风景,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也抵不上一碗鳀鱼面。
所以好奇怪为什么导演要安排眼泪呢?
说不上自闭女孩的那份鯷鱼面爱是否会有好的结局或是长久但是却是带着真诚,真切的关心别人想去呵护爱的人。
静静的放下鯷鱼面关上门然后还要在外面偷偷的听送去的那一碗面,他有没有吃。
当她听见里面吃的稀里正香的时候内心是满足的吧,或者她也做好了送去的那碗鯷鱼面即使放凉了她也没有去打扰里面的人,这碗鯷鱼面或许才是爱情的样子吧。
那这样说的话,男主对女主曾经是心存觊觎的,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走进女主的内心,他只是女主用来寻求内心平衡或者渡过空虚期的一个对欲望的替代品而已。
贼喊抓贼整部片子对爱情最不真诚的就是这个到处宣扬自己是受害者的女主。
其实她是最大的施害者。
他前夫和她离婚,从咖啡店里的情景看得出他前夫还是挺在乎那个漂亮的女孩的,如果她前夫伤害了她,但对继任者至少还看得出在乎和真诚。
可是她对于这个青春活力的“咏鹅”是不计后果无情的践踏。
单从影片也可以看得出来,男主完全不是她能hold的住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代品,男主发现她暧昧民俗主人后立刻没收了她在他这赋予的权利。
所以她最后的眼泪不是给男主的,因为男主从来就没有走入她的心,那大概是赠给是给自己或者前夫的眼泪吧。
在东亚,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导演时常关注于盘踞在中日韩历史和当今的社会流动的身份认同问题。
他就是延边大学的教授张律。
从张律的拍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在东亚跨国界的游走。
在其早期的电影中,其强调的是生存在中国的韩国人和朝鲜族人:《重庆》的中韩跨国情感下的社会现实记录和《芒种》中对于少数民族边缘化的批判。
之后张律前往了韩国,开始拍摄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韵味的情感,其中包括《春梦》的虚实结合的“三人行。
”黑白的色调以及散漫的叙事让人回忆起些许戈达尔《法外之徒》的趣味,但同时也夹杂着对于对边缘群体,包括“脱北者”等身份的关注。
随着其电影在韩国的声名鹊起,其多部电影都成为了韩国釜山电影节的重点制作。
《春梦》是他的电影第一次成为釜山的开幕片,这部电影在选角上更像是对韩国独立电影的一次巡礼。
三位韩国当代重要的独立电影人成为了《春梦》中的三位男性角色:拍摄过《绿头苍蝇》的夺得鹿特丹金虎的导演梁益俊,戛纳参赛电影《特工》的导演尹钟彬,以及拍摄《茂山日记》而获得釜山“新浪潮”奖的朴庭凡。
由三位导演作为主角撑起来了一部电影,也增添了其电影的观影趣味。
自从2018年的《咏鹅》,我感受到张律的电影变成了一种更加“多声部”的场域。
这种“多声部”不仅呈现了一种角色身份政治上的多声部,也同时还有语言的多声部。
在《咏鹅》中,角色的出身和讲话方式都让角色本身的身份谜样或复杂。
电影的开始,我们看见朴海日演的允英和文素丽饰演的颂贤来到海滨旅游城市群山,然而在这座城市见到的人都有着截然不同或者难以捉摸的身份。
开餐厅的老板娘在被问及其故乡时没有答案,但却在之后讲起了连贯的日语;在群山的日本殖民时期的房屋开办民宿的老板,与日本旅客交流用韩文,最后却声称自己是来自福冈的在日朝鲜人;而允英和颂贤的身份也是谜一样。
被错认为中国朝鲜族的颂贤是不是朝鲜族?
会说中文的允英是否是韩国人?
其实这部电影在角色上,总会引起观众不断得询问“他们究竟来自于哪里?
”这样的问题。
而在群山,朴素丹饰演的少女却仿佛是犹如鬼魂版,在群山这些扑朔迷离的角色之间飘来飘去。
她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允英对颂贤表达欲望,在他一次对颂贤的亲密碰触和颂贤的故意离去之后,电影突然出现一个不知名的岛屿,而这个少女拿着日本的布偶,走向丛林之中。
她的身份是什么?
虽说她是民宿老板的女儿,她却仿佛一句朝鲜话都不会说,而她的日本语却表达流畅。
她也逐渐接近着允英。
文化和身份是存在叠加的。
语言,宗教,符号,信物等属性能指涉文化和身份。
但当这些属性存在交叉,文化和身份也不再变成一种本质主义的范畴。
这一点当然在张律这部电影中也出现。
当我们观众或许还保持一种本质主义的视角去观察每个角色的身份,我们却发现根本无法解读。
它的无法解读甚至就像男女之间暧昧时传递的信息,是一种蛊惑人心却莫名其妙的距离和趣味。
或许这就是张律用一种情感的时而疏离时而靠近去阐述历史和当下碰撞出的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的状态。
在《咏鹅》中,角色和角色之间都是暧昧的。
但是当影片到达中间的时候,对于允英而言,这些暧昧都最终失效,留下来的只是他一个人的怅惘:颂贤越来越亲近民宿老板,允英因为少女未成年而被疑为流氓,而之前见过的任何人,就连他的父亲成了老年痴呆,都不再认为与他存在任何关系。
在这个群山故事的末尾,被骂被嘲讽的允英落寞得躺在公园椅子上,当他看见一个公园里健身的女人时,他却靠近紧紧地盯着她,当然结果是,她很不舒服,就逃走了。
而允英一个人孤独和哀愁得沉思着些什么。
之后,电影出现了公园的夜景,片名才出现,用中文书写的《咏鹅》,以及朝鲜语书写的:《群山:咏鹅》。
电影为什么叫《咏鹅》,这一点在前半段允英回家的时候给出了一个答案。
我们看见了他痴呆的父亲,对着一直鹅,呼唤着允英儿时的小名“允儿”,但是这个윤아,却听起来很像中文的咏鹅。
在我理解,这个电影其实最终讲述的,就是男主人公允英的故事。
在这时电影由回到了时间顺序上的某个起点,我们看见允英参与到了在韩朝鲜族的抗议,我们由此看到为什么允英为什么见到颂贤,以及这次群山之旅的起因。
当然这种时间顺序的倒叙在叙事结构上都在揭开电影前半段种种事件的成因,但在感情上,或许这段是允英和颂贤感情最浓的状态,是一段珍藏的情感,以及一种永恒的心灵。
张律热衷于未果的爱情,这一点在他电影中通常的主题。
然而在我感觉,张律和洪尚秀还是不一样的。
洪尚秀中的男性是游手好闲之徒,有时过于主动,有时摇尾乞怜,当然这种状态换来的结果是一种尴尬的邂逅,洪尚秀爱用变焦来模拟窥视的视角,放大这种初遇的尴尬。
而张律中的感情,女性往往是主导的,女性在靠近男主人公,但是最终先离开的也是女性本人,或许张律影像下的情感,更强调的是安东奥尼奥式的疏离感,而并没有洪尚秀那种偷窥狂式的诙谐。
当然到了《福冈》,这种忧伤给了两个岁数更大的痴情老男人。。。。。
悲伤到极致的喜剧。
不过,在本文的最后,我不由得想为即将在北京尤伦斯举办的张律影展做个人肉广告。
《咏鹅》也即将在那里放映,张律和男主角朴海日都会到场,希望各位北京的朋友能过几个多种语言交相辉映的“春梦”。
我们小时候学的第一首诗是什么来着?
是《锄禾》还是《咏鹅》?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在进行社会批评的话,后半部分就是在自我解嘲。
韩日关系里面掺杂着近代历史、现实政治和文化联结,抛开哪一个去作判断都不准确,在一国国内还要再加上各方的立场,就更复杂了。
同样的胶片,对着不同的东西拍,就会有不同的事实被记录下来,随之吸引不同的观看者,进而唤起不同的回音,最后导致不同的结果。
就像连演歌的起源各方都说法不一那样,历史总是任人装饰的,本来应是幸事一桩的同出一源,被人各取所需后只能天各一方,虽然都不乏举旗拥护者,却苦了只想好好谈恋爱的普通人。
为了在参与公共话题的时候不被当作外人,叙述者的身份(朝鲜族)在前半段被抛弃了,电影甚至专门为此安排了一场戏。
但“以什么身份去批评”、“有什么资格去批评”这样的问题不可能被一直回避掉,所以后半段,身份又被捡了回来。
作为副作用之一,“外人”这个标签也如期而至,结果就像在咖啡馆和小饭店里那样,尴尬成了最终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面对尴尬,大义凛然是会被消解掉的,所以就算电影打算回应关于身份的质疑,最后也只能始于被迫而终于自嘲。
至于《咏鹅》,因为关乎于记忆,换句话说也就是关乎于自我认同,大概是这自嘲之中最严肃的部分了。
前后两段分别构建了两种人物关系,前一个是追求与被追求的三角循环,后一个则是“外来者”与“自己人”的二元对立。
无论是哪一种,无论这些修辞的背后是社会实际还是个体处境,它们都指向现实。
就像《咏鹅》一样,精心雕琢的语言之下,其实就是一副客观的景象:一只鹅的姿态。
影片中有关那些政治、身份和家国大义的因素之前已经有许多人探讨评点了,我就不再赘言,只谈谈影片中关于情的那部分吧。
也许因为本片叙事的顺序与众不同,先展示两人的发展,再回溯他们的缘起,因此,带来许多美丽的误解,也令观影的体验变得有趣起来。
影片刚开始的一大段场景和对话,一直让人错以为是作为姐姐的松贤在主动追求并迷恋着允永,而寡言的允永似乎只是被动地回应。
所以,当松贤迅速转而挑逗民宿老板,另一方面,允永与老板女儿朱恩也开始心生呼应时,我感到有点突兀;甚至松贤独饮闷酒与面馆老板娘的对话一度让我以为其因允永而情伤;再推进到允永独自回到首尔,并去牙科医院要求看夜景,那一刻,我们完全不明所以然。
影片随之一转进入回溯,整个故事的脉络完全明朗起来,情伤的是允永啊。
看夜景其实是允永在通过牙科医院院长向其表妹松贤发出最后的信号,但松贤在和表姐的电话中明确回绝了允永。
这一刻,看着被赶出医院躺在公园长椅上的允永,他的痴情表露无疑,他的孤独那么无助。
原来女人来到世上也是为了让一个男人心碎。
影片前后两部分的呼应非常完整,构图和氛围也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导演张律的功力,非常期待他的新作。
好吃不如饺子,好玩不如...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表姐转载请注明出处有一部片,表姐期待太久了。
因为一个女人。
文素丽。
她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女演员之一——不是长相,而是演技。
从十几年前一部《绿洲》,让观众误以为请来了真的脑瘫病人,
到最近演个配角都有一群粉丝嗷嗷叫着专门来看她,
这中间,磨的就是演技。
之前大热的十九禁《小姐》,她演的姨母风头完全盖过金敏喜。
尤其是在朗读会上那段惊艳四座的表演,绝了!
这次新片一出,表姐立马扑过去尝了个鲜。
怎么形容呢?
嗯...回味无穷。
《咏鹅》Ode to the Goose
故事表面看,很简单。
就是一男一女到一个叫群山的地方旅行。
可这么简单的故事,却很有嚼劲。
这对男女,什么关系?
亲情?
恋情?
还是...奸情?
单从细节琢磨,好像都有那么点意思。
可我敢说,就算开场一个小时,你也猜不到这俩人到底什么情况。
是导演张律水平太次,故事没讲好?
恰恰相反,他活儿太好了。
哎,不是,是他讲故事的手段太高明了。
片子里,剧情发生的地点依次是:首尔——群山——首尔。
三块拼图,一旦合起来,故事的脉络瞬间清晰,但也...四平八稳,特别没劲。
导演故意把拼图彻底打碎重组。
先群山,再首尔,又回到群山。
第一时间把高潮亮给你,同时又让你摸不到头脑。
嗯,这是勾着你往下看呐。
不过这点玩法就称高明?
无非就是非线性叙事而已。
前几年洪尚秀的《自由之丘》,用的同样是打乱结构这一招。
加濑亮和文素丽在里面舒服极了
但若论高下,表姐斗胆投《咏鹅》一票。
再斗胆说一句,这可能是近几年玩结构玩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你问谁给我的勇气?
就是导演张律。
这一招,不那么容易。
玩不好,容易散。
比起其他片子,《咏鹅》更像是导演打的一次太极。
黑与白,因与果。
刚与柔,是与非。
就像阴阳鱼的鱼头交鱼尾,前后有回应,有解释。
一个圆满的闭环。
看完后,满足之余,还平添了一股命运的无常感...
今个咱们就庖丁解牛,好好捋捋这部片子。
故事一开始,男主允儿和女主颂贤已经人在群山。
开场一段在小饭馆里的戏,就够你琢磨半天的。
饭刚下肚,女人上来就是一句:“我们要不要找个地方睡一觉?
”
嗯?
果然温饱思淫欲。
一上来就搞腐化?
下一秒,男人回了一句:“那也可以啊,姐姐。
”
哎?
等等,姐姐?
合着人家这是姐弟俩出门办事吧。
可还没等你为自己的低级趣味不好意思时,女人的下一个动作又开始暧昧了...只见她轻轻把手覆在男人眼前,眼波一转,又说了一句:
“要不我们在这里呆几天?
”
这又是什么意思?
一个邀请,一个准许,或者更直白点,一次勾引?
短短几秒钟,一个场景都没动,疑问已经在我们心里打了好几个滚。
再下一秒,小饭馆老板娘开他们的玩笑,两个人又能笑得一脸坦然:“我们不是那样的关系。
”
可一出门,男人就问女人:“你喜欢白天做,还是晚上做?
”
更吊诡的还在后面。
民宿门口,镜头突然切到监控画面——老板跟女儿,正死死地盯着门口这对男女,细细打量着...
开场还不到5分钟,导演就把炸弹埋进了这个小院。
接下来,就是划亮火柴,点着引线,看着火星子一点点爬向那个芯。
我们不妨来个倒计时。
5。
民宿房间,一段对话。
男人:“闭上眼睛,让我摸摸。
”女人推开手,来了一句:“这样不妥。
”没有推搡,也没有厮打,就这么两句话,矛盾立住了——一个有情,一个无意。
4。
民宿老板和女人一起吃面条,男人负气不来。
女人看似随意地给老板夹了一筷子菜,老板侧头看了她一眼。
没有情话,也没有床戏,可故事又深入了一层——对上一个无意,对眼前这个有情。
3。
老板的自闭症女儿端了一碗面放在男人房间。
关上门没有离开,听着门那边男人吸溜吸溜吃面的声音。
没有表白,没有甜言蜜语,可意思很明白了——她对你无意,我对你有情。
2。
老板的暗房里,女人把头往对方肩上轻轻一靠。
对男人的彻底背叛。
1。
老板女儿把男人的手放在自己锁骨上。
这一幕刚好被出门回来的女人撞见。
boom!
炸药爆炸。
四个人胶着的关系被炸成了碎片,可留给我们的疑问还是那么多。
这对男女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眼见自己的父亲失手害死母亲后自闭的女儿,平时谁都不见,为什么偏偏认准了男主允儿?
这家由日本人在韩国开的民宿,怎么最不欢迎的,就是日本人?
看了一个小时,脑子里堆满了问号。
这时导演才不疾不徐地出了电影名字,也开始一点点地解谜。
后半段谜题的答案,表姐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但我可以提示一下题眼——命。
别误会,咱们不搞那些封建迷信。
我想说的,是因果。
过去种下的因,未来结下的果。
乍一听神神叨叨,什么意思?
用表姐很喜欢的一段话解释,大概就是: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天,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杀鹌鹑的少女》都说逝者如斯。
可过去的时间——小到一次闪念、一个冲动,总会作用在你身上。
如果允儿不是遇到颂贤时一个冲动,就不会来群山。
不来群山,就不会遇到跟自己同样丧母的老板女儿,彼此救赎。
不来群山,颂贤也不会从失败的感情里走出来;心已经死去的民宿老板也不会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去爱人。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回忆。
站在当下唏嘘感慨,多亏当初那一个闪念,一次冲动。
犹如轻轻弯腰扳动道轨,人生从此驶入了不同的方向。
片子的结尾,导演又一次安排在了群山。
最后一个场景,是允儿和颂贤坐着大巴第一次从首尔来到群山。
彼时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
太阳升起来了,光照在他们脸上。
沮丧的两个人还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人会给他们答案。
如果可以给这个场景命名的话,表姐想叫它“希望”。
世界上哪有“逃离”这一说啊。
逃离只是用一些困难交换另一些困难。
我更喜欢的,是王家卫那句说烂了的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那些让你如鲠在喉的,辗转反侧的,抓心挠肝的糟心事,永远不会自行消磨掉。
可只要你一心求解,生活总会给你答案。
不是在此处,就是在彼处。
不是在此时,就是在彼时。
这也是为什么表姐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
丧逼就丧逼,迷失就迷失,但只要咬紧牙关活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不是吗?
文/表姐(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其实,电影表达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是很困难的,制造氛围让演员最大的自由发挥,才是最好的表演。
看多了洪尚秀,总觉得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没有情节,顺水推舟的发展,通过闲聊照顾一下空旷的场景,在散漫中,让观众去意会、填充。
这大概是因为过于抽象,所需要的互动吧,在他的电影里,吸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男人女人都很享用烟草给与的自信。
这也就是韩国的风格,不拘于环境,不拍成风光片,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街巷,那种烟火气,拉近观众,看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中,人们无聊的打发时间的方式,跟你我一样。
但咏鹅,却又增加了许多幽默因素,两位演员的自然表演,几乎很生活,在慵懒散漫的片子主题下,有些新颖,因为明星的加盟,也因为影片潜在的张力,人物关系在变化,也很有故事可看,期待姐弟恋的实现?
期待群山故事的继续发展?
一对儿,变成2对儿恋人,一切都有可能。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最佳,意犹未尽。
在仅仅两个小时的片中,我并没有觉得枯燥,反而希望在进行下去,其实生活是多变的,永远不停歇,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再慢散的生活中,才有慎重、才有期待、才有可能,它所倡导的是慢节奏,在现实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却又真的很难得的体验。
张律导演镜头里的那种迷人大概是因为身份特征吧,和密不可分的中日韩之间的羁绊与纠葛的历史。
已经习惯他的标志性影像:黄绿色滤镜,模仿动物姿态的行为/舞蹈,男人和女人之间由“也许我们在哪儿见过”或者“你还记得我吗”开始发展的关系,墙上的画,相框里的构图,通过镜子反射,穿插的间歇性黑白色画面,晾晒在庭院里的植物或食物总会遇上下雨的天气,街道旁不起眼的算命店。
女人表面上看起来更主动、追求刺激,在很“容易”的男人身上找到自信,并给他们贴上“魅力、特别”的标签来引起另一个男人的注意和妒忌,受伤之后却只能从同性那里得到安慰,然后深呼吸,重新挺起背,其实表面反复无常的情绪化爆发,都是敏感又清醒的内心,脆弱,需要爱,但也想保留自尊。
男人其实更懂男人,永允一看到民宿老板就觉得这个老板很奇怪,而松贤对老板说的是“你对我不好奇嘛”这种意味深长的暧昧,又不同于永允——名字、说话、行为的暧昧,他在隧道里问松贤:你喜欢白天做还是夜晚做。
松贤主动提出分别住两个房间,迅速了解了老板的妻子女儿的信息,和老板一起在厨房里吃拉面,早上一起在楼顶上做一百零八拜,去海滩上散步。
老板有个自闭症女儿,整天躲在房间里看民宿的监控录像,陪伴她的只有那只日本式娃娃,或许饭店里的女老板是她母亲也说不定,有一天下雨,她打了一把伞坐在楼顶上,隔天永允也坐在那里,像个思想家的雕塑,那天晚上,她给他送去一碗拉面,坐在门口听他吃面的声音。
松贤看到永允和老板女儿坐在门口,问他,“你在干什么?
”,永允回答:“你行,我就不行吗?
”,后来换成松贤坐在门口抽烟,警察问那个头上贴着创可贴的女儿是不是受害者,女人淡淡地说:“我已经23了,他没有对我做任何事情”。
那些出现片刻的人像更像是浮世绘的旋转,和鹅说话的父亲,半夜推开女佣的门,在路上遇见儿子又假装不认识他,是因为儿子对别人说父亲已经去世了,演讲募捐煽动情绪的男人,健身器械上的女人,信任永允的药店老板,松贤的情敌(恩彩真是好美啊,超级适合穿衬衫,清冷气质型无敌了),神秘的饭店女主人,她一眼就看破永允和松贤的关系,夜晚打拳的男人,将松贤错认成顺尹的女人。
不铭记历史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你留在哪儿,哪儿就是你的故乡。
注:UNICEF;尹东柱;群山(地名)。
:)文素丽真的保养得很好啊,自律又优雅的美。
韩艺璃身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太适合这种电影风格了。
如果词语们争先拥有一面镜子声就光折向我心的反相那浅浅的轨迹,线谱状的想象嗡群山红色轮廓的母亲在温馨的废墟中静坐,绿的蜕,尘与阴影蒙蔽烈阳般的时间,腐随观察者而变我只能问你真正的奇异微生物的政治镜像才能成立就停在美丽的开端即死亡海襁褓摇月弯船,黑白默默然的巨浪谁的眼角汀过一丝过去的光我替你忽略来的龙去的脉血浆震荡,像一次接触你想完所有暂时能想到的无力夜霞等着你我们等着你咏唯可视之辉坐的忧郁,长传去头尾的号角我在似永远的等待里不再失去热雾不降临,蒸腾不升,中都是莫须有的,你的你的,都是假的假的静坐,假的等待,假的触碰,假的夜风假的酒虹假的歌病假的痛你爱我蛛网般的暧昧伏在空中晶莹如宝山晨露叶隙回首句子瘫在影化于膜中的过程里水漫啊漫你只聚焦眼前廓之温形雨的使者东一动你好像忽然汀过腐潮的原因那是细长错乱明明而又唉声的过去你只想牵我们的手或某只手甚至电子手就开始迈步让鞋尖的划痕带领路的摩擦力像舐的倒刺托乳着你才能继续走去 走去
从B面到A面的史政人文小品,故事的尽头回到追溯的源头完成了闭环。群山部分于过去殖民地的母亲与白衣女孩的失语,首尔部分于当下地缘夹缝的父权失落与自我迷失,贯穿始终的是情欲暧昧蒸腾,悠悠不可得。质感延续庆州和春梦,但结构与元素还是联想起洪尚秀的自由之丘。
非對稱式結構。兩個失去「母親」的人彼此的慰藉,朝鮮族的身份追尋命題,不過後段太白,不如前段的曖昧過癮
剪辑把叙事时间轴拆成两段,并且前后对调,变成了谜团和解谜的过程。身份来带的困扰贯穿始终,关于历史关于民族,和无法打破的边界。如果播放器能自动循环播放,那么这部电影可以无限衔接下去……(并且能跟《福冈》组成连续剧)
太寡淡了
徐徐平移捕捉着静物环境而并不理会同步人物动作对话的摄影机,两段式,神秘主义,尤其前半部,话不多的人们凭触摸沟通。。。所以。。。韩国阿彼察邦?
政治想法嵌入到一种慢节奏的电影中的想法很好,但观感稍显碎裂。
#BIFF# 从故事中间讲起,分别朝向结尾和开头。非线性的时间交织着梦境般的故事。严肃的幽默遍拾皆是。将韩-日/韩-中裔族群及其历史具像化在群山一座旧屋般B&B里。兼有对于影像本身的思考(监控摄像头及照片)。
4.5 是啊,有谁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又有谁的关系一开始就是那样的呢?特别的观影体验,让这句“我们是不是以前在哪里见过”更有趣了。个体情愫与东亚历史的交织,看完更觉得这番体验绝妙了。
谈政治谈得不高明,谈情感谈得不松弛。
行动暧昧,说话暧昧,连名字都暧昧。而我早已看睡💤!!
张律作为朝鲜族华裔导演的视角算是特别的,韩朝归属和男女暧昧被放在一起展现。作者性导演的属性很强,旅馆、算命摊、失意的男人、画、诗,算是他常用的元素了。片中一组跟踪长镜头、空镜的印象比较深,但这种表达欲很强但又文艺修饰很多,制造朦胧感的文艺幻灯片已经提不起解读兴趣了。
“让我摸一下”,进入民宿房间,短暂沉默后,男人说出了第一句话。几分钟前在饭馆,当她提议要不要找个民宿休息一下,男人还故意提高音量叫她“姐姐”,跟饭馆阿姨解释,我们只是普通朋友。在情欲面前,男人总是这样的,短暂的道德挣扎,便迅速攻势猛烈。前面的犹豫为后面的行为做道德安慰,房间内外,两种气概。
今年看的几部韩语片缠在一起了。《庆州》让我回忆起十年前的庆州行,这部《咏鹅》里提到了半年前去过的龙井市,尹东柱诗人的纪念亭。《薄荷糖》采用倒叙,《咏鹅》采用可以循环播放的结构,以一句“太疯狂了”开场,到中间才出片名,有几处爆笑瞬间。以下人物描述可能涉及剧透........朴海日角色外形延续《庆州》,但多了不少丧和无能;文素丽不留痕迹地从《绿洲》《女演员》中走出来,扮演一个非常“精彩”的女人,一位只想着自己是受害者,未意识到自己也是很随意的加害者;一位以为是守着爱情,其实是因妒嫉和变老而歇斯底里的前妻;一位以为举着正义的标牌寻求公正,其实当被误认为援助对象时极度不快,只是显示优越感的示威者;一位以为守着身体,其实是当作筹码,不断选择奉献时机和对象的女人。这看似普通的角色,刻画和表演都太精彩了!
这里的尴尬是真尴尬
“请问还有别的什么药推荐么?”哈哈哈哈。专注探讨中日韩三中族裔“关系”的张律总在不动声色之间力透纸背!
好的好的知道导演就是中日韩transnationality本人了…往人物里塞了太多符号让人物都消失了,不明白牺牲人物的必要性(明明春梦还做得很好的啊;能把文素丽拍得这么没有魅力也是很难得了
男主长得像 Paul Dano 滤镜厚重的部分都很不喜欢 有点厌倦看东亚文青的日常了 以及这个名字咏鹅 what’s the fucking point
张律的片名往往是个包含多重意义,又或者说是没什么特指的符号,这一次的生活切片也不例外。个体飘忽摇摆的情感和心态、人之欲与其对象的缘分和距离、家国历史遗留的民族性问题,尘世间的矛盾可不像坏掉的牙齿那样,敷上止痛药,或者干脆拔掉就能即可、彻底解决的。中段出现的片名,只为揭晓两端时空线的先后关系。影片以《咏鹅》全诗作结,而咏鹅则是公认的文学性较低,直白、通俗、无意象的古代文学,或许我可以认为张律希望表达的是,作品并不陈义高远,能从表面看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
8.2/10 东亚文化圈最复杂难懂的文学交融,张律的片有着充分的错位感或者是顿挫感。这种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关系,时空,空间的电影描绘,更充分体现了东亚文化的奇特多元。对民族关系的探索有些归于直白,但特点突出。
太喜欢了 丧失理智!时空的交错,爱情和政治的荒诞,冷静克制的视角,身份认同。镜面和监控录像的运用很有趣。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痛苦却分享着相似的孤独。喜欢酒后跳舞背鹅鹅鹅的部分hhh 还有张律啥时候也修炼出来一套冷场幽默大法了?!那么的似曾相识但又和洪尚秀的那种尴尬不太一样...(当年居然因为嘲笑海报丑而没去看...) 结构令我想到中国的手卷画 韩艺璃真是越看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