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铺垫的开场跟模糊处理的画面,让我差点被这样一种小成本风格的开头劝了退。
还好想看妹子的本能强烈地将我挽留了下来。
就像自身小成本小人物的气质一般,《援助》聚焦于一个“无足轻重”的机构中那些被冷落的群体,讲述了在新冠病毒的突然爆发下,这群人原本平静规律的生活被完全摧毁的故事。
而似乎创作者的野心并不小,意图通过简单人物关系和一部影片来展现“个体精神的挫折与成长”和“如何在世俗冲击下保存个人的完整”两个主题矛盾的发展。
但是两段式的主题相性不是太好,100分钟的时长又不足以充分的表达意图与诉求。
前者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外在困境时真实的无助感与一往无前的勇气,震撼且张力十足,可以说是影片的重头戏与绝对主战场;而后者则在个人与tizhi对抗的这个本应该更为深刻的老课题下,讲述的即不够充分,也在特定时代与环境的局限下缺少了普适性,就像是来客串充场面的配角。
甚至把第二个主题看成一个对《飞跃疯人院》致敬性质的戏仿,也不是不可。
虽然两个主题都具有充分的高度,但好像并不适合“挤”在一部作品里。
关联性的缺失,甚至带给人一种演员前后拿着两个剧本在演戏的割裂感。
然而本片却胜在了一种毫无保留与扭曲的对真实的还原上。
这种“真实性”的缺乏,正是导致现在这个时代所有作品无法直抵人心的通病。
《援助》绝大多数时间都采用了手持拍摄的方式,无数近焦虚焦的应用,在晃动的镜头和大量面部特写的表现形势下,烘托出了张力十足的气氛,始终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
这样一种颇让人压抑的手法确实是一种更为艺术且有效的表达方式,虽并不适合所有人(不适合观众同样不适合导演,如《好时光》),但恰恰在本片中发挥出了巨大威力!
高潮部分20分钟的长镜头,不只是创作者对自身艺术诉求的精准表达,也不仅仅是明星演员对高超演技的强力展现,更是对一个普通个体在人生低谷中迸发出伟大人性力量的崇高致敬。
这个长镜头把新冠疫情战场上没有枪炮却满是硝烟、没有厮杀却随处可见的生命流逝、没有有形的敌人却时时刻刻剑拔弩张的情景,还原的无比贴切,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感同身受地体验那种不曾感受的,来自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了解在极限状态下人物形形色色的反应,让我们知道这里既不是某些作品中粉饰出的一尘不染的天堂,也不是不怀好意者所篡改出的惨不忍睹的地狱。
我们能看到危机并焦虑、能看到崩溃并同情、能看到危险并退缩、能看到责任并坚毅。
最为重要的是,他能让我们理解并接受那个“舞台”上所发生的所有“不合理”的合理性。
我想,通过“真实地“了解他们以来了解真实的他们,应该是我们普通人对那些不幸的逝者和一线工作者应保有的尊重中,必须的一环。
很可惜我们太缺少这样的窗口与视野了,我们只有庆功晚会与颁奖典礼。
Help可以根据情景或语境翻译出很多种延伸的意义。
在另一个同样以Help为题的种族问题影片中,“援助”这个带有明显方向性的词则被带有明显平等意味的“相助”所替代。
伴随着数次出现的那些孤寡老人苍老的手部特写,片名“HELP”也极不常见的被数次打在了屏幕正中间,这种公益宣传片的典型手法,正是是每一位缺少晚年关怀的老人无力的呼喊。
同时我想,这也何尝不是大疫情时代下每位孤立无援的个体绝望的呐喊。
“No one is coming…”确实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一些人永恒的心理创伤。
当新冠疫情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不再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异样时,当我们已经多多少少接受了随处可闻的酒精、口罩上麻木的双眼这种新常态之后,好像我们已经完全接纳了这样一种属于自己时代所给的“处置”与“安排”,彻彻底底地迈入了“后疫情时代”的新纪元,开始展望未来。
但我想们不应该不做任何回顾的就这样继续走下去,跳过铭记就直接走向遗忘。
《援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一个承担起“铭记历史”责任的机会。
感谢主创、感谢朱迪。
我们既需要这样的“脸”,也需要这样的“特写”声控灯用得太棒了。
当然,如果本片中的主人公能跳出这个电影的话,一定会觉得片名的不合理是存在的。
莎拉作为一个护工,她所能做的都做了,她所不能做的也都做了,但莎拉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内心上的宁静,更多的时候,莎拉对于英国目前的现状,对于她所在的护理院的现状是不满的,然而她并没有能力去改变,只能心痛不已,然而这并不解决问题。
很多国家层面的问题并不是一两部电影就能解决的,又岂是英国。
《援助》是一部讲述一个年轻护工的感人故事,本片确实感人,一个被家人和社会都定义为一事无成的人,突然在某一个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惊喜或者是馈赠,莎拉更是如此,孤僻的人原本并不孤僻,只要她找到适合发挥的地方,她就能做的比任何人都好。
沙拉就是这样的人,她也做到了。
被家人排斥的莎拉自从来到了护理院,就如同鱼儿有了水一样,不仅工作做的井井有条,而且还跟院内的病患们成为了好友。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托尼跟莎拉的关系尤为密切。
然而好景不长,新冠疫情爆发了,处于风暴的中心点的英国在自由主义的思潮下彻底的失控了。
而处于这个失控中心的护理院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莎拉开始了自己的崩溃之旅。
疫情肆虐,整个英国上下却依旧是没有一个整体的抗疫方案,即使是政府系统也仅仅只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至于说民众的死活,这个时候的英国政务机构是没法兼顾的,而护理院多集中老人,而老人则是新冠的主要进攻对象,因此,这个曾经的夕阳天堂,此时此刻却成为了一个让人恐惧的地方。
从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传染病的英国卫生系统崩溃了,从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感染人群的护理院自然也崩溃了,而从没有经历过这么多死亡病患的莎拉却没有崩溃。
她一个人身兼数职,且兢兢业业的做着每一件事情,莎拉努力的拯救着生命,然而她非常努力,能力却总是有限的,莎拉最终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因此,当院长想要通过制度来替换温情的时候,莎拉也崩溃了。
评价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很难不做一些对比,但是当我们做了对比之后,就会更加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对于本片的评价,声音最多的则是对比我国的国产抗疫电影,很多影迷都觉得,如果国产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那才叫行。
当然,从电影的多样性来说,从电影的质量来说,《援助》确实是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它借用了能借用的每一个资源或者是话题,且火候掌握得非常精道。
这是本片毫无争议的优点,但是。
为什么说但是,因为一部以显示为背景的影片一定要看看现实,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冷静的看待现实,这才是重要的,如果忘记了现实,那么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还有意义吗?
因此,我们框进去现实之后,再看看莎拉的选择,好像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援助》这部电影体现的依旧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范围内的小确幸,我们可以用英国输了,但莎拉赢了来做一个概括,但这样的概括未免太残忍。
我们站在艺术的角度可以接受莎拉赢了,但站在现实的角度如何去接受“英国”输了?
英国本身愿意输了吗?
当然不愿意,每一个国家愿意输了这场抗疫之战。
我们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牺牲了多少才换来了今天的生活基本上不受影响。
对比一下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下的民主之巅们,他们做了多少,他们做了什么?
当然,莎拉的个人品质不容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有爱心且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好人,但这种在电影中的升华的选择却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
艺术当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升华主题,但现实往往教育我们,理智要占据大脑,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当莎拉自觉没有选择的时候,让一个密切接触者逃离护理院并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当莎拉在镜头前放声疾呼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对于这种行为的批评能力。
没有人可以批评莎拉的不理智,但这仅仅停留在电影中,现实中的莎拉并不能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当然,这种错误的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英国政府的不作为以及西方民众们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并无力对抗病患来袭,除了可悲,再无其他。
当别人哭丧的时候,你的存在就带有原罪,这对于莎拉来说过于残忍,但苛责对比的时候,能否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拍不出《援助》,就如同英国等西方世界没法有力应对疫情一样,为什么啥事都要反省自己?
……你好,再见
《HELP》无意中看到这部英国上个月刚刚上映的关于护理院、护工以及新冠疫情的影片,豆瓣评分7.9分,结果大为失望。
难道敢于抨击就是高分的唯一理由了么?
更令人失望和心寒的是豆瓣上这些人的评论,觉得人家的好也就罢了,也不要说我们的不好吧!
疫情初发、最严重的时候我就在发热门诊,政府是怎样统筹组织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是怎样勇往直前奔赴疫区的、社区工作人员是怎样没日没夜的奉献的、各行各业为了抗击疫情大家都付出了多少……这些难道都看不见么?
还我们不拍这样的,我们为啥要拍这样的?
我们有过打了一晚上急救电话没人来,一大早病人死了的事情么?
不要总是人家是文化大国,看不起自己的人没人能看得起你!
想要强大得自己先看得起自己!
本来我是一个不喜欢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但是真的觉得现在似乎多了很多自己并没干啥对祖国有用的事,却成天看着人家好而抱怨祖国不好的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值得深思!
Any single person is just nothing in a huge system. The meaning about this movie was totally in Sarah's yelling. But all her yelling just something we're already know. What can we do if we're in this situation?
In my opinion, this movie is just good rather than well, especially when Sarah took Tony out of the nursing home. Their relationship is developing too weird.Each time I saw this type of movie, there were definitely some comments like 'why can't China make such movie?
'. I thought the answer was obvious. Only a few people will go into a cinema to watch a movie like this. In this world, everything is about money. If directors don't make a movie for money, then for what?
今天推荐一部关于疫情的电影——《援助》。
推荐理由:全靠同行衬托。
电影的切口非常小,聚焦于英国的一家小型护理院,里面住着20位或患有阿兹海默症,或已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病毒席卷之下,医疗资源挤兑,它们这种小型护理院是最先被放弃的。
据影片片尾字幕卡显示,英国疫情刚开始的三个月,40%的死亡案例是护理院住客,提供给老人的个人防护用品只有他们预计所需的10%。
护理院内,一开始有20个住客,疫情开始后被迫接收了8个,已经死了9个,剩余的19个人里面已经有12个确诊感染。
朱迪·科莫饰演的护工Sarah竭尽全力保护护理院内的住客,但她无私为病人考虑的护理方式被老板认为不够高效。
老板觉得情况已经如此危急,住客能活着已经万幸,并不设法隔离感染者和非感染者。
对一些会到处乱跑的阿兹海默患者,还喂吃处方药让他们在房间安稳待着。
Sarah无法忍受这种对待人的方式,她要帮助47岁的Tony逃离这个死亡之地。
剧情非常简单,Sarah视角的单线叙事,但就因为小而聚焦,完成度很高,且题材选得足够有代表性,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
在疫情还在肆虐全球的当下,我相信今后还会有非常多关于这个议题的电影出现,导演马克·穆登能在疫情刚开始爆发时,敏感快速地抓取到这个题材,拍出这样一部动人的作品,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影片的动机和朱迪·科莫的表演都令人尊敬。
电影的社会化表达很有肯·洛奇式的质感,解剖刀似的剖视疫情中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直视镜头高声对政府的质问。
几个小时拨打政府、医院各种求助热线都占线,即使拨通也被告知并无医疗资源可调用;医护人员和他们的个人防护用品极度短缺,护士护工要连续工作超20个小时,垃圾袋当防护服……这些,我们也都经历过,但我们没有这样的电影。
朱迪·科莫的表演非常好,几乎有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
尤其是那段20多分钟的深夜戏。
凌晨的护理院,只有她一个护工,一名感染上病毒的住客已经快不行了。
黑黑的感应灯走道,镜头跟着她打打不通的电话,竭尽全力为临终病人翻身好让最后时刻的呼吸稍微顺畅些。
怼脸的浅焦镜头拍出了她的慌张无助、愤怒勇敢,感应灯忽明忽灭,她的呼吸声急促不安,她怜悯这名77岁的临终患者,她信奉众生平等,她要拼命挽救他。
所谓援助,就是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力做个人。
That's what we all need to think about and keep qustioning.-“It’s not my department,love.”-“No. No. No, it never is, is it?? No, never… Never is. Never is. It’s always someone else. It’s the way this country works now. You know, keep our eyes down to the rest of it. You know, cos if we see people queueing up for food banks and if we see people lying… Lying on the streets, if we see disabled people being left to die, we’ll feel sorry. We can’t cope. We can’t cope with Tory. Not us. Not any more. Underlying health conditions.What’s in them? When did our lives stop being worth the same?”
一个护理院的故事,一个被遗忘的地方,一个几乎可以被称作为炼狱的地方,一个护理员和住客之间的温情故事。
相对而言故事的框架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全世界人民都难忘的艰难时刻。
千人千面,我们已经有太多的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去讲述了这一段日子。
但我喜欢这部的地方在于,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有英雄事迹,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赢,我们是会痛的,我们是会有牺牲的。
这一点,我们无需否认或回避啊。
我甚至也不觉得Sarah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的人。
她不过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女生,但是在那一刻,放眼望去已经无人了,可这么多可爱的住客们却一个个经历生死而倒下。
此情此景,她别无选择,只能坚强去面对。
Nobody's coming. 可能就是有这样无奈甚至绝望的时刻。
我们只能艰难自救,而可以依靠的,也只有彼此。
国内疫情还在继续,并屡上热搜。
#近万名游客滞留内蒙古额济纳旗##本轮疫情波及7个省市#等事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很多网友将此次疫情的源头指向国外,说“国外疫情一日不清,国内防疫一日不能停”。
近日,英国推出一部抗疫片《援助》,从疗养院护工莎拉的角度,讲述英国的抗疫情况。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国外政府的抗疫行为。
与《中国医生》不同,《援助》没有对疫情做全景式的展示,反而“以小见大”,通过个体在疫情中的遭遇,揭露政府与体制的不当作为。
01照顾他人 补妆、漱口、深呼吸。
女主莎拉(朱迪·科默 饰)将车停在路边,紧张地准备接下来的面试,念念有词:我喜欢笑,喜欢出去玩,非常友善,考取了成人护工证书……显然,莎拉很重视这份工作,但她不够自信。
等待面试时,疗养院的病患托尼笑着问她,要不要来杯茶。
莎拉没等到茶,先等来了面试官院长。
院长说话直来直往,指出疗养院对护工的要求很高,质问莎拉:你工作的地方是别人的家这份工作是要体面地对待别人我不是随便找个人给病人擦屁股我看了你的简历,你的技能就是个笑话之前的工作也好不到哪里去你以为53小时的一级训练就能让你胜任这份工作了吗?
莎拉被激怒了,她立马反唇相讥,指责面试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尊重。
莎拉说想做护工,是因为小时候爷爷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帮爷爷的过程让她找到了存在感。
她喜欢帮助别人。
强势的院长听后立马改口,宣布莎拉被录用了。
但莎拉正在气头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莎拉启动汽车时,托尼偷跑出疗养院,给她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茶。
一杯茶,暖化了莎拉的心。
她如期入职。
回家后,莎拉告诉家人找到了工作,父亲嘲笑她五分钟之内就会搞砸,母亲对此毫不关心,弟弟指责她不该开车出门。
被父亲PUA,被母亲无视,被弟弟苛责。
莎拉的不自信与家庭环境关系巨大。
敏感脆弱又自卑的她,能完成这份工作吗?
02当疗养院碰上疫情 早起喂饭,让每位病人都能吃饱;小心翼翼地给病人戴牙套,提醒对方别再咬她了;一边给病人讲笑话分散她的注意力,一边给她擦拭身体......莎拉在疗养院过得充实忙碌也幸福。
照顾别人的过程,让她找到了自我价值,也在不断的自我治愈。
比如,与托尼的故事。
47岁的托尼患有阿尔兹海默病。
他常从疗养院偷跑回家找妈妈。
其实,妈妈已经去世了,家里的房子也被政府收回。
莎拉一遍遍地告诉托尼,疗养院就是他的家。
莎拉也和托尼分享自己的故事,两人像朋友一样谈天说地,过往的悲伤都变成了笑话,平等的关系让双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成长。
圣诞节,莎拉组织托尼和大家一起念诗、唱歌、跳舞,其乐融融。
这一切,被新冠肺炎打破。
最初,医院因为床位紧张,要将部分长期住院的病人送来疗养院。
莎拉提出担心,院长安抚她:这是医生的决定,我们只是暂时分担医院的工作,一切都会过去的。
没有人意识到疫情会来得这么快、这么严重。
亦或者,即使他们意识到了也无力改变。
医院送来了一位发热咳嗽的老年患者。
莎拉和运送者确认,老年患者是否是新冠患者时。
对方冷冰冰的回到:那不是我的工作能把他弄进去了吗我今天还有其他5个要送。
关于防护,政府呼吁:物资紧缺,不建议民众戴口罩,要先保证政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当晚,老年患者持续咳嗽发烧,不幸离世。
院长意识到新冠肺炎的可怕,实行全院隔离。
前来探望的家人只能隔着门窗交谈,但病毒已经在疗养院蔓延。
老人肯尼深夜发病,发烧咳嗽喘不过气,憋得满面通红。
莎拉给诊所、急救中心挨个打电话,要么接不通,要么没人管。
一是医疗资源紧缺,医院的人首先被派去上电视作秀;二是公共卫生部更在乎全民医保的体系运转,他们首要救治的人群,不是疗养院中的病人。
体制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但对莎拉来说,这是朝夕相处的伙伴。
没人帮她,莎拉必须振作自救,她按照急救知识,想让肯尼俯卧呼吸通畅些。
但莎拉力气不够,她问托尼,是否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帮肯尼。
再紧急,莎拉也一再确认托尼的想法,尊重他人,是莎拉的生活准则。
托尼说:我是个没用的人,但只要我能帮上一点忙,就很好了……两人齐心协力帮肯尼翻身,让他尽量以舒服的姿势离开人间……直面病人离去却无能为力,莎拉的愤怒与伤心无处发泄。
她哭得不能自已。
电影以大量的浅焦镜头展现莎拉的崩溃伤心。
该片的导演马克·穆登说:电影中间那部分可能会看着特别难受,但那绝不是人为制造的恐怖效果……我就想让观众能真正体验一下护工们在那时候的境地与感觉。
疗养院原有20位住客,加上医院送来的8位,共28位。
先是9人因不幸因感染去世;接着又有12人被传染……疗养院的空房间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严。
但莎拉一直尽最大的努力,保证疗养院里每个病人的尊严。
03 生命不再平等?
托尼太想妈妈了,半夜,他拉断电闸,想偷跑出门。
院长不得已,对托尼用药,让他丧失自主活动能力。
院长也并非坏人。
他经营疗养院的目的之一,原本是要让所有病人有处可去,有尊严的生活。
但疫情不断蔓延,疗养院人手不够,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上层的不作为,导致了底层的互相碾压。
莎拉不忍看托尼被“治傻”,她偷偷将托尼带出养老院,住进了郊区的房车,希望隔离够14天,送托尼去别的地方。
但第12天,莎拉和托尼被举报,警察要强行将托尼带回疗养院。
莎拉哀求警察别把托尼带回疗养院。
警察说:这不是我们该管的。
这话是不是很熟悉?
当医院将新冠肺炎患者送到疗养院时,运送者也说过同样的话。
莎拉直视镜头怒问:这就是这个国家现在的运作方式对不该我们管的事情视而不见如果我们看见人们躺在大街上如果我们看到残疾人被遗弃我们只会为他们感到遗憾而无动于衷吗?
托尼再次被送进了疗养院。
可以想象,未来托尼要么被喂药成为没有意识的行尸走肉,要么感染新冠肺炎死亡。
影片最后,莎拉褪去了刚入职时的青涩怯懦,变得果敢坚定,她怒问:“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生命不再平等了?
”这是抛给所有掌权者的问题,它关乎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
影片引用了一组数据:2020年3月到7月,英国政府为国民健康保险体系提供了他们所需约80%的个人防护设备。
只为成人社会关怀部门提供了他们所需约10%的个人防护设备。
2020年3月到6月,40%的新冠罹难者是疗养院住客。
底层人再努力自救,也抵不过体制的碾压。
比灾难更恐怖无情的,是每一位掌权者的冷漠。
尊重与平等,原本是个体基本的权利,却被剥夺。
加缪在《鼠疫》说:“这世间如果还有一样东西,人总是渴望,有时也能获得的话,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愿这份温情,一直存在。
文/听林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顺手点个在看和转发到朋友圈吧~
第一次短评写不下所以放在这里:1、后面i love you我觉得并不突兀,Tony很细腻能比常人更多倍地看到Sarah的善良,他虽然时常糊涂但总能清醒地感觉到Sarah对他的特别和真正的关心,所以他才这么信任她。
所以我觉得他说爱更多的是像亲情一样的依赖和信任,最后广袤的天地下到处都是水深火热,只有Sarah带着他远离病毒想让他平安,他懂的。
Sarah也爱他,不然不会这么拼命保护他。
2、结尾冲破四维的独白我觉得也很好,前面积压的情绪是时候用怒火喷射出来,越冲击越好,不然对那些草芥人命看不到底层、没有同理心的人来说还是不痛不痒。
也是让观众反思,你现在的平安健康不代表病痛离你不远,不代表社会机制的不公就与你无关,不要到了最后无力指责的时候才想要控诉。
影片里指出来的问题不像故事道理需要慢慢意会感悟,他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时间让大家慢慢看透假新闻了。
3、我真受够了国内动不动就宏观叙述大场面大震撼的片子,没有人不承认国家应对方案和反应速度的优秀,但是没人去赞扬个人人性的光辉和聚焦个人命运的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请明星不敢拍戏的原因,角色模糊不清的剧本不找明星拍观众连谁是谁都分不清(这里推荐张艺谋的狙击手,管他谁演的我就是想看好故事)。
弘扬集体荣誉不应该是通过淡化个人光芒吧,没有个体哪来的集体,社会风气大方向上只强调集体的时候真的就很细思极恐,就像说铁链有人跟我说世界到处都产铁链这是正常没办法的一样,这难道不恐怖吗?
谁慢慢习惯俯视众生看不到也不理解底层各种各样的困难?
谁思维歪曲不懂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有机统一不可偏颇?
谁慢慢被洗脑真的觉得春暖花开欣欣向荣?
就是些想法,可能激进可能不成熟,但是想记录一下。
朱迪·科默又又又有新片啦。
在主演《失控玩家》票房告捷,有望开发续集,站C位的《最后的决斗》即将上映之时,她的一部电视电影播出了。
由英国公共电视台Channel 4出品的《援助》,从一家老龄人护理院的角度出发,反映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的方方面面。
烂番茄只收获了几个好评,还没有出分,豆瓣就率先开出8.1分,网络上已经积聚了不少的好评。
防疫做得一塌糊涂的英国,竟然拍出了一部高分抗疫片。
先说说我们的“小变态”朱迪·科默吧。
多数人认识她是因为2018年开播的剧集《杀死伊芙》,剧中她扮演一名精神病刺客,与吴珊卓扮演的英国安全局后勤特工上演了一场史诗式的猫鼠游戏。
随着剧集的持续热播,朱迪·科默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2019年出现在了《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之中,饰演女主角雷伊的母亲。
今年他一口气就有两部好莱坞的A级制作,并且都是女一号。
而作为一位英国女演员,她还是有继续在英国拍片。
去年的英剧《新喋喋人生》,在豆瓣就有8.9分。
不少观众都是冲着她出演的那集去看的,不然也不是“当红炸子鸡”了。
《援助》是她继续在英国本土拍摄的新戏,合作的演员是曾出演过《爱尔兰人》、《纽约黑帮》、《偷拐抢骗》等犯罪佳作的斯蒂芬·格拉汉姆。
斯蒂芬·格拉汉姆扮演一位护理院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Tony,而朱迪·科默扮演护理院的一位新护工Sarah。
影片开头用25分钟讲述了她从应聘到熟悉工作的过程。
本来她的面试并不顺利。
护理院负责人想要“欲擒故纵”,但却把Sarah给惹毛了。
也许你会看得一头雾水,这院长也就是小小吐槽了一下她有证书但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很多HR也会这样对面试者提出疑问,怎么一下就炸毛了呢?
因为Sarah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不怎么懂得与人打交道,简而言之就是不太好相处。
但因为Tony的出现,Sarah有了接受这份工作的理由。
也正因为和Tony的相处愉快,令到Sarah找到了平时所没有的舒适感和存在感。
还有使命感。
剧情还深入到她的家庭生活。
和家里人的相处简直就是一团糟。
这是非常重要的铺垫。
塑造角色的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她在后面会这么注重护理员的老人和病患。
否则整部电影就变成了一部圣母片。
只有在护理院里,Sarah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她要维护这得来不易的“礼物”。
所以当疫情爆发,护理院被病毒入侵的时候,她就有可能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援助》和国内的许多抗疫片的视角和氛围不同。
没有什么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没有惊天动地的救援,没有配乐拉满的煽情,只有疫情时代下,微小个体的无奈与挣扎。
众所周知,当时疫情爆发的时候,英国的防疫措施简直就是a piece of shit。
《援助》从一家护理院的角度,就展现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是一种怎样的遭遇。
因为病毒的爆发,医院床位开始紧张,Sarah所在的护理院就接下了收容8位本来住在医院的老人的任务。
当医院送来老人的时候,Sarah等护工都不知道要戴口罩。
因为他们只被告知,要在感染者附近才需要戴口罩。
而被送来的老人有没有感染,他们不知道。
更讽刺的事情是,当Sarah问医院工作人员,老人有没有检测过,如果感染了我们就要戴口罩啊。
没有的话按照规定就不用带不是?
工作人员的回答却是,那不是我的工作。
也就是说,感染不感染关他屁事。
结果就是医院成功把病毒也送到了护理院。
老人们不断被感染。
原来有20位住客,加上医院送来的8位。
先是9人因不幸被感染而去世;接着又有12人被传染……
Sarah努力守护的地方,眼看就要被病毒所毁灭。
所以她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她想要守护的人。
前面说过,她这么做不完全是出于职业精神,更多是个人原因很重视这个地方,比自己的家庭还重视那种。
当角色的行为有了合理的,人性化的动机,就成功避免了假大空的感觉。
这还不是《援助》的最大优点,这往往只是一部佳作的基本操作。
更大的亮点是,导演用长达20分钟的长镜头表现手法,呈现出个人在面对疫情来袭时的无力感。
朱迪·科默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以来最为出色的演出之一。
护理院里的老人因感染而疯狂咳嗽,Sarah只能是叫救护车;然而救护车迟迟不来,她只能是自己来照顾老人;奈何她不是专业护士,眼看吃药也没用,老人的病情不断恶化;她只能是被迫请求Tony的帮助……长镜头带来了强烈的临场感,观众可以感同身受,他们宛如在末世中被抛弃的人,只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对抗可怕的病毒。
所以英文片名《help》,其实是有着求助的意思。
help的字幕也在片中多次出现,暗示着护理院里的人们需要援助。
然而,英国的国家力量几乎没有给到他们任何帮助。
没有对于病毒的正确认知,没有足够的防护装备,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结果就是,这些护理院成为了英国疫情的最初爆发点。
在2020年3月到6月,40%的新冠罹难者,是护理院住客。
因此《援助》选择了这个角度,以小见大,表现出个体的遭遇,批判了英国官方的无能。
无路可走的Sarah不能眼睁睁地看着Tony也被感染。
她只能是用自己的方式,把Tony送出已经沦陷的护理院。
而去其他地方要先隔离14天,带着Tony“出逃”,成为了整部片子的高潮部分。
其实计划无论是否成功,结局都注定是一个悲剧。
Sarah的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对抗病毒,无法对抗体制。
就算把Tony救出护理院,英国官方还是在佛系防疫,那么整个国家就不会有一个安全的地方。
Sarah怎么做都只是徒劳,她只有是对着镜头控诉,控诉国家的冷漠,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告诉观众这当中明显存在着错误,才能有那么一点希望,去拯救像Tony那样的弱势群体。
有人说,文学、影视作品的功能不只是用来批判和反思。
但同时,也绝不是只用来歌颂和慰勉。
仅抗疫题材而言,我们就值得去挖掘更多不同的角度,也期待《世间有她》等国产制作,能够绽放出不一样的光。
2022.09。09
Comer搭Graham,戳穿心的组合。
疫情初期得不到医疗援助的一家疗养院,护工为了保护其中一位病人私自把他带出疗养院。这是目前以疫情为背景的电影里视角最小,但情感抒发最直接的影视作品,作为电影一般吧,但是直击且耿直。这里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甚至是不太懂规矩的普通人,工作上尽职尽责也保护不了疗养院的住户,跟政府闹,跟老板吵也不过是发泄情绪,偷偷带走关系好的病人作为个人理由充分,事关生死,作为社会人,违反的可不止是一点点规矩,可是规矩能保命吗,这是个难题,最后sarah冲着镜头呐喊你们管过普通人死活吗,高潮结束,多一句都是多余·~~~
拍得不伦不类,多少有点自以为是了,结尾再扣一星,但立意是好的。“兔子”永远保有着一些敏感点,却永远不会想要做一个脱敏手术。这部电影于我而言是场糟糕的脱敏手术,但至少是种态度。
前面很好 后面那个走向就比较迷了
m21271:小人物的善,大国家的“公正公平”!人类就是这样!
帝国主义的宣传不行,老是赞美个体,问责政府。
电视剧,背景是新冠初期一家养老院,养老院则是英国新冠死亡的重灾区。影片起首不凡,简洁,幽默,让观众很快入戏。中间那段新护理人员独自值班二十小时的情节,很是揪心且感人。其后的发展,方向就有些游离了。为了强调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安排女护理员违规带出痴呆病人,既与主题不符,且有些太逾越常规了。
名叫援助,其实更像是这位护工对病人的扶持。有点公益广告的味道——疫情下的边缘群体,更需要社会人士身体力行地关怀,而不是口头问候。大量的大特写长镜头,像看《索尔之子》时一样焦虑。
全程怼脸拍 喜欢
这正是我们该努力的方向,不是把所有问题最大化,而是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搞清楚怎样的行为会让状况变好这才是王道。
外国疫情电影,和国内的同题材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灾难之下,医疗体制的崩溃,情感的崩溃,往往都在一瞬间。而灾难里人与人的连系也变得愈加容易亲密。
女主作为一个社会评判标准下的问题少年,突然变成了十全好护工,这不太可能。护工是一个需要很多爱,耐心和毅力的职业,如果问题少年能有这些特质,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也能极大减轻护工急缺和问题少年再就业问题。其次,女主和阿兹海默患者前期互动太少,最后把患者带走的举动缺乏动机。3,想表现covid期间养老院的问题,但角度不够好
啾迪就是我心中的大明星。【剧情太唏嘘了】
一个疫情大爆发,并且现在还是捉襟见肘的国家拍的抗疫电影,让部分zg键盘感动得不行。还反过来嘲笑《zg医生》,我笑了
没能看到最后。节奏太慢了。
这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国”为中心的电影的区别。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和紧张,每一个镜头都是为了人这个个体。又摆脱不了个人在国家、社会、体制面前轻如鸿毛。最后无奈的质问镜头问的绝不仅是英国!
还行吧。
新冠疫情影响这么大,相关电影却不多。一个英式颓废家庭出来的女孩,意外在护理中尽心尽力,对比出来的是政府责任这块的不足,医疗短缺和救援响应迟缓。不过结尾带着护理院老人出逃的处理有点摸不着头脑。
浅焦镜头虚化了背景,让人专注在眼前的人物的脸上,他们彷徨迷茫恐惧,而且模糊的背景仿佛把人推进迷雾里,整个电影弥漫着不确定。Jodie演技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