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已经不看韩剧了,但是觉得这部电影真的不错哦因为他介绍的韩国敢于直面的问题,还有之前看的《熔炉》,韩国的电影真的越来越走在天朝的前面了,我们拍了一部《亲爱的》都觉得特别好,但是一对比到邻国,真的已经不能望其项背了,有点悲伤的话题。
在电影中,韩国人也自嘲自己的自大,但是他们能面对这个话题,就说明他们已经能自己直视自己了,觉得韩国真的是不错的国家,文化产业和娱乐产业越来越发达,如果能正视自己的历史就好了但是一对比我们,就只能呵呵呵同样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一定也有,但是完全没有提上日程呀
韩国常有改编国内真实事件的电影作品,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举报者》(제보자)竟然改编自被许多韩国人视为有损大韩民国颜面的国耻:黄禹锡事件。
这个造假事件,可以说是千禧年后第一个十年最大的科学丑闻。
《举报者》有多么忠于真实事件?
作为一个观看者--观看真实事件也观看改编电影--其实很难论断,但可以确定的是,许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角色,电影里头也都有出现。
除了李长焕代表黄禹锡之外,电影中尹敏哲在现实生活中叫做韩鹤洙,爆料的沈敏浩则是前研究员柳永俊。
电影中的电视台 NBS 在现实生活中是韩国大媒 MBC,而〈PD 追击〉实际上则是一个叫做〈PD 手册〉的节目。
李道亨这个角色的确存在(一时查不到名字),而且黄禹锡团队密切的合作对象也是在美国匹兹堡大学。
换句话说,在真实事件当中扮演起承转合、穿针引线的角色,在电影中也了撑起剧情的推展与转折。
说实在,这部电影并不刺激(虽然海报看起来蛮厉害),但难得的地方是,它忠实呈现了每个角色在事件当中的挣扎,以及当时韩国社会的氛围。
「真相」与「国益」的拉扯,是电影中许多场景不断出现论题。
当尹敏哲向上级呈报制作计划,他们问的是「真相与国益哪个重要?
」;当大众知道电视台正在质疑李长焕,他们说的是「怎么可以伤害国益?
」;当青瓦台(韩国政府)知道事态严重打算介入调停时,他们考虑的是「应该保护真相还是国益?
」这个拉扯如实反应了当时黄禹锡事件发生之际给予韩国带来的巨大影响。
当黄禹锡被赋予韩国最高科学家的号称、当黄禹锡被视为韩国教育系统的优秀产物、当黄禹锡开始象征韩国的国际地位,整个国家就开始陷入一种「科学的国族主义」当中。
就韩国的历史习性来说,科学的国族主义在韩国可能比起其他国家更为严重一些,因为这直接关乎所谓的「民族自信心」。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真相的重要性,但在事关民族颜面与自我肯定的情绪中,对于真相的追求常常只能退居第二。
任何对于黄禹锡的指控与责难,都是间接对于韩国的贬低、对于大韩民族的侮辱。
如果指责来自外部,那么或许比较容易接受,因为群众在心理上可以将其归类为「外敌」,而外敌本来就没有理由对韩国说好话、做好事。
但当指责来自内部…完整图文影评: http://bit.ly/1uQM387
电影讲述了韩国电视台的记者与举报者共同努力揭露受到国民特别期待的知名生物学家的造假的重大研究成果的故事。
影片中,由于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及国民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刚开始被批露造假的时候,国民并不相信,并将枪口对准了记者与举报者,甚至电视台高层也选择迎合国民期望放弃继续播报相关采访。
直到后面,部分网友在网上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并且自发寻找生物学家的论文造假证据,记者与举报者也顶住压力坚持争取揭露真相,事情才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这当中,有多少国民只是选择了相信一个好结果而不是选择相信真相,又有多少国民被舆论带着跑。
真相也从事实变成了国民愿意相信的东西。
影片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至少也应该怀疑一下吧”。
在由于信息技术与刻意宣传而使舆论引导越来越容易的今天,具备怀疑的能力是显得那么难得。
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真相的,又有多少真相真正经得起推敲。
只能说,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寻求真相的过程。
举报者的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男一号尹敏哲是一档调查类节目的导演,接到举报后发现著名生物学家李章焕涉嫌干细胞造假、欺骗全世界,尹敏哲在取证调查的路上遇到了无数阻力,到了最后,国民的集体反对令他走投无路,直到节目播出后,真相才得以公开。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10分钟就可以猜到结局的电影,所以,开篇就会感觉很无趣,电影的节奏也是有点问题。
前半个小时太过拖沓,没能引入精彩部分;
仅从电影角度上来讲 马马虎虎 身为记者和医生的正面角色们凭着一腔热血为真相不懈奋斗 与学术造假的无良科学家斗智斗勇 说实话剧情平淡 也没什么亮点 给个三星及格分 闲着无聊的时候看看也不错 洗洗三观 感受感受热血。
但从这部电影的背景题材来看 其实有点拍瞎了 反面角色李章焕的原型黄禹锡博士 是韩国十几年前的明星科学家 类似于袁隆平在中国的地位 但很可惜他没有袁老的气度涵养 在名利作用下 急于求成 学术造假 身败名裂 但实际上这个人是很有能力的 他的研究方向事后也被证实了是正确的 而他这个悲剧其实是由韩国乃至整个世界当时科学界的体制和风气合力造成的 是科学界传统西方范式与东方力量崛起冲突下的悲剧缩影 如果将这个事件搬上荧幕的话 真不如以从黄禹锡这个人 这个点切入 以这些为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样整个电影的格局就截然不同了。
像现在这样 仅仅将故事聚焦在媒体记者们不畏强权 揭露真相这个角度 说实话 真的有点小家子气。
像局内人里的检察官 熔炉里面的老师 辩护人里面的律师 在韩国电影里面已经有太多这样不畏强权 为真相为公理奋斗的斗士了。
不是说观众看了会厌烦 而是对于黄禹锡这件事来说 赞颂真相斗士有点牵强和媚俗 反倒是一个已经功成名就了的科学家为何会不惜羽毛的学术造假更值得公众们反思和讨论
我在台灣呆了快4年了,很多台灣的朋友都會問我,你們那邊政府是不是打壓你們的言論自由等等,我的回覆是,我一直都認為我們的言論是自由的。
同樣是電視臺,可以看到台灣的電視臺多了一個名嘴,怎麼出名就是炮轟當局者,你罵的有理,罵的有據,大家為你拍手,但是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在罵真的事情,有多少揭露政府,從而監管的政府呢,這個我不能夠感同身受。
看完舉報者,我深切的意識到言論的自由的重要性。
看完之後有沒有一種國家正在因為這個播出而倍受鼓舞,我心裏想:對,就是要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會變的更好。
我不需要什麼賭神什麼的賀歲片,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啟發,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東西的電影。
來客觀的談論下我愛的祖國,不知道寫完下面的這個能不能在豆瓣送發送成功,但是我還是認證的講一講:因為不是新聞從業者,所以我不知道業內是一個什麼狀況,從醜聞來看,最近幾年確實報導出不少貪官污吏,不能從這個就說明我們的言論是自由,你看那大官員也被抓下來了,有人解讀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產物。
但是至少,這樣的事情再越來越多的發生,至少現在身邊要看到的請客吃飯的相對少了,我們在往正確的方向走。
因為個人比較喜歡看網文,深切的知道我們國家的監管力度還是很強的,有些涉及政治的文章就不能被發表,這不只是個別現象吧。
之前在網上很火的你們摸著的奶,我們看看也不行的武則天。
我不是憤青,但是我會用客觀的東西去看待世界,中國本身的匯率,利率自由化還有待發展,但是我們為了作為一個貿易大國轉型為經濟大國加入SDR,我深深的為此感到高心,國家在進步,有問題我們一步一步的去克服。
如今的台灣因為太陽花運動,這是他們的自由,不願意加入 服貿,但是真的去攻佔立法院的那些人,懂服貿麼,我不知道,這個和晚清閉關鎖國有什麼區別呢,我可以在這裡打打嘴泡,因為自由。
我也希望媒體,也像舉報者裏男主向社長說的那樣:擁有廣播電視編製和報導的自由權,自由權僅為國民的權益和利益,有著人的行駛,無論何事都要守護自由權,我們用迅速準確的報導和有品質節目對社會和文化做有貢獻的專業人員,是實質實踐,地址從內到外不正當的壓力和干涉。
願越來越好
一恨那青瓦台,心慈手软白受了钱粮,信息管控疏漏如网。
二恨那好事者忒多,赶不尽杀不光,沆瀣一气把哨儿吹响。
三恨那老百姓,看图识字翻脸快,朝秦暮楚将炮口转了向。
一时间皇帝新衣走了光,星辰大海翻了浪,惊醒一枕黄粱。
枉了您衣冠楚楚、白发苍苍,负了您万般算计、巧舌如簧。
愿君来生投胎犀利邦,许你个国士无双,也来把院士当当。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7 6:13:59□ 从2005年,黄禹锡受到造假指控,到2009年韩国法庭对黄禹锡作出正式判决,这四年间,世界干细胞研究沿着黄禹锡当年的道路,取得了飞速进展。
□ 《科学》在黄禹锡事件中的双重标准和处理手法很不寻常。
东方要寻求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化与平等待遇,这让一些西方人相当焦虑。
□ 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随着东方的崛起,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所难免。
事件篇“2005年秋后的日子,是黄禹锡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
”首尔不相信眼泪□本报记者 洪蔚2007年9月,在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乔治·达利教授的研究团队,确认了黄氏干细胞有效,“很有可能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
2009年10月26日, 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仅以挪用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两项指控,判决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这项判决中并无对黄禹锡学术造假的指控。
从2005年,黄禹锡受到造假指控,到2009年韩国法庭对黄禹锡作出正式判决,这四年间,世界干细胞研究沿着黄禹锡当年的道路,取得了飞速进展。
极速“落马”的民族英雄回过头来,重新审视2005年舆论对黄禹锡造假的狂轰滥炸,科学史专家江晓原,作出了这样的评述:“2005年秋后的日子,是黄禹锡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
”2005年秋后,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黄禹锡就从“韩国民族英雄”、“最高科学家”的耀眼光环中,跌落下来,其被颠覆的速度,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
这背后种种“诡异”的情节,也一一展开。
最先对黄禹锡发难的是他的合作者杰·夏腾。
2004年,在黄禹锡一篇论文被《科学》杂志退稿后,夏腾加入了黄禹锡团队,成为主要研究人员,并利用自己在欧美学术共同体中的有利角色,为黄禹锡的论文多方游说。
对黄禹锡团队的工作,夏腾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件“比研制出疫苗和抗生素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工业革命虽然起源于英国……如今在韩国首都汉城也许已经发生了能够改变人类历史的生命科学革命”。
2005年11月12日,夏腾忽然对黄禹锡提出指控,指控他在获取干细胞方面存在伦理问题。
为此,黄禹锡在12天后,黯然宣布辞去首尔大学的一切公职。
在黄禹锡的论文受到公开质疑后,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夏腾,却从各路媒体中隐身,在吸引全球眼光的黄禹锡事件中,不再发表任何话语。
2005年12月18日,首尔大学介入黄禹锡事件调查,调查过程进展神速,5天后,便公开了调查报告,称黄氏11个干细胞的实验数据中,有9个系伪造。
随后,黄禹锡辞去首尔大学教职。
又过了6天,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宣布,黄禹锡根本没有培育出与患者体细胞基因相同的特制胚胎干细胞。
2006年1月10日,在调查进行了23天后,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除了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条克隆狗外,黄禹锡所谓“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2006年1月12日,距首尔大学介入调查24天,美国《科学》杂志便正式宣布,撤销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等人两篇被认定造假的论文。
时任《科学》主编唐纳德·肯尼迪发表声明,反复强调说,稿件撤除的最终依据,是基于首尔大学的调查报告,编辑部对论文数据概不负责。
时至今日,在《科学》杂志的官方网站上,黄禹锡的那两篇论文“该文章已被撤销”的红字依然如故。
整整4个月后,2006年5月12日,韩国检察机关对黄禹锡案件正式提起诉讼,指控他在干细胞研究中犯有欺诈罪、侵吞财产罪、违反《生命伦理法》等罪名。
其中欺诈罪就是针对学术造假而言,检察官认为,黄禹锡是整个论文造假事件的总策划人,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行为已涉嫌构成欺诈罪。
2006年7月18日,韩国政府决定取消此前授予黄禹锡的科学技术勋章和创造奖章。
至此黄禹锡跌入了学术与声誉的最低谷。
飞速发展的干细胞研究2007年,就在黄禹锡“落马”之后不久,世界干细胞研究却进入了新的拐点。
2007年8月2日,《时代周刊》科学专栏就发表了有别于主流大众媒体言论的报告,根据新近科学进展,宣布确认黄禹锡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重大价值。
当天,哈佛大学的乔治·达利教授发表在《细胞》上的一篇论文宣布:由韩国胚胎干细胞专家黄禹锡博士于2004年建立的人类疾病基因胚胎干细胞株,已被该研究团队确认,这些细胞株的建立方法是不含外源性基因污染的单性繁殖胚胎干细胞,很有可能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
在宣布自己研究进展的同时,达利教授也不无惋惜地对媒体表示,2005年,巅峰时期的黄禹锡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到自己科研成果的价值,就已经被涉及“伦理和造假”的舆论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法顾及对科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制定下一步的科研方向。
与此同时,许多西方学者却从其初步的分析报告中,预见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的一缕曙光。
不久后,消失了的夏腾再次露面。
2009年1月,夏腾与匹兹堡大学同仁一起提交人体干细胞克隆技术专利申请,其中许多细节,与他曾经的合作伙伴黄禹锡的技术如出一辙。
2009年8月31日 9月3日,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对黄禹锡作出一审判决前一个多月,韩国在2009年首尔干细胞论坛上,向全世界高调推出“一切为了患者的科学与技术”。
在韩国继续向2015年进入世界干细胞研究三强、相关产值占领全球市场15%份额的宏大目标全速迈进的时候,昔日明星黄禹锡已经出局。
2010年5月,夏腾故技重演,在《自然》杂志上用 “一个毋庸置疑的里程碑”来评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佐佐木恵里博士的研究成果。
2011年2月,美国《血液》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日本研究人员的最新进展,从这些进展的脉络中,黄禹锡当年的实验,清晰可见。
而此时,距首尔大学公布黄禹锡事件调查结果,时间整整过去了5年。
访谈篇在世人谴责学术造假的激情消退以后,两位学者持续五年跟踪黄禹锡事件,梳理史实……周旋于东西方话语之间“2007年11月是一段令人感慨的岁月,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达利教授确认黄氏干细胞株有效,功成名就。
”江晓原、方益昉持续5年跟踪黄禹锡事件,今年年初,以这样一段值得玩味的表述开篇,将题为《当代科学技术中的权益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之后续发展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
近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全文转载了这篇学术论文。
采访人:本报记者 洪蔚受访人: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方益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博士韩国制造记者:韩国法院判决结果,没有对黄禹锡造假指控,为什么在2005年世人都说他造假时,他似乎无力为自己辩护?
方益昉:黄禹锡是一个很特别的科学家,是彻头彻尾的“韩国制造”——无外国学位,无留学背景,他对主导当今科学的所谓西方范式敏感度不够。
当他成为科研项目“老板”的时候,这种对“西方范式”不敏感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对拿到他面前的干细胞试验数据,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当时的黄禹锡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抵达一个重大突破的关口。
由于当时克隆出的干细胞缺乏传统识别标记,面对学界的质疑,他没能也无法据理力争。
江晓原:世人都说他造假,但是无论公众还是媒体都无法参与检验他造假的证据,甚至大多同行科学家都无法参与。
所谓造假,不过是极少数“权威”科学家的指控。
方益昉:黄禹锡对西方范式不敏感,也表现在伦理学层面,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触犯了西方文明的规范,和这种违规可能带来的后果,被人抓住把柄,以伦理发难,卷入学术争议的漩涡,最终在科学与经济竞争中落败。
记者:判决后的黄禹锡失去了什么?
江晓原:他失去很多。
当取消造假指控后,当年他快得到的科学成果,已经落入别人囊中。
这就像是在竞选中常见的“故事”:在竞选的关键时刻,有人指控竞选者有“性丑闻”,等竞选结束后,调查也结束了,尽管结论是诬告,而卷入丑闻的竞选者已经失去了当选的机会。
焦虑的西方?
记者:二位在文章中提出了三个关键词,黄禹锡,干细胞,科学政治学。
什么是科学政治学?
江晓原:我们所说的“科学政治学”,是指在科学的运作过程中,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黄禹锡个人来说,他从一个科学家,到肩负韩国全民期望的民族英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作用。
当西方学者打击他的时候,韩国为了维护国家声誉,迅速跟上,将黄禹锡拉下神坛,其中政治因素也起了明显的作用。
科学早已不是象牙塔内的学问,而是跟利益勾连到了一起,纵观“后黄禹锡时代”的干细胞克隆技术发展,其巨大的商业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从黄禹锡事件看,科学的竞争是存在的,经济利益的竞争则隐藏在科学竞争背后。
而被用来首先发难的却是东西方伦理冲突。
记者:回顾当年对黄禹锡的指控,夏腾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方益昉:从夏腾几十年的科研经历上看,这个人在很多事件中,都表现得像棵“墙头草”。
鉴于夏腾是在黄禹锡获取干细胞的途径方面首先发难,引发伦理争议的。
一般理解是,夏腾本应是西方伦理道德标准的忠实实践者,而2009年夏腾的表现却并非如此。
记者: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在学术争议中的举动,应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评价2006年初《科学》杂志的反应?
方益昉:《科学》的态度代表了西方权威科学杂志的态度。
在黄禹锡事件上,《科学》杂志的表现非同往日。
在首尔大学介入调查仅24天后就宣布撤销其论文。
一个著名反例,当属1986年的“巴尔的摩事件”,这场牵连到1975年诺贝尔奖得主巴尔的摩的科学声誉维权之争,历时10年,几起几落,官司甚至打到了美国国会。
以24天对10年,《科学》在黄禹锡事件中的双重标准和“不寻常“,恰恰反映出学术共同体的西方中心主义,正越来越多地遭遇东方技术的挑战,东方要寻求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化与平等待遇,这让一些西方人相当焦虑。
“失语”的东方?
记者:在论文中,多次提到话语权问题,话语权在黄禹锡事件上的争夺是如何表现的?
江晓原:所谓话语权,表现之一就是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说某人某事“不好”的时候,没有人敢大声说“好”,反之亦然。
现代科学体系是按西方文明体系建立起来的,很多规范是西方式的,话语权也掌握在西方人手中。
从政治层面而言,以举国之力承担国家战略,是儒家文化圈中理所当然的原则,而这似乎又犯了西方民主理念的大忌。
方益昉:具体到韩国国情,它既是东方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又是西方科学经济共同体的一员,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两难处境。
江晓原:从黄禹锡事件看,韩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急于与西方接轨,过度看重国际标准,因此在西方人站出来指控黄禹锡的时候,韩国迅速进行了180度转弯,将这位英雄拉下神坛。
现在回过头来看,韩国当时的举措恐怕失之轻率。
记者:对这场话语权争夺进行反思,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方益昉:我们研究韩国的案例,但更关心儒家传统文化下的中国科技界,在全球化转型进程中开拓思维,把握主动,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的经验及教训。
江晓原:对中国的借鉴,简单总结就是要有东方的自信,不应容忍西方长期独霸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随着东方的崛起,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所难免。
这也提醒我国科学界和媒体反思,以后中国出了优秀的科学家,很可能也会受到国际竞争者的打压,我们不要一味跟进,而是应该采取冷静、慎重的处理态度。
黄禹锡科研年表1995年 2005年1995年,开始牛克隆技术探索并取得成功。
1999年,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牛。
2002年,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猪。
200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抗疯牛病牛”。
2004年2月,成功利用SCNT技术复制胚胎干细胞,从克隆人体胚胎中提取出世界首个人体胚胎干细胞。
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05年5月,黄禹锡团队宣布,成功把人类的体细胞移植到人的卵子细胞,提取出世界首例与病患者人体基因一致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并成功把细胞培养成为胚胎。
论文发表在《科学》上。
2005年8月3日,黄氏团队成功完成了狗克隆技术。
在3000多颗受精卵中,有三颗成功长成胚胎,并有一只狗出生,起名史纳比(SNUBBY)。
黄成了韩国民族英雄,头像上了邮票,被韩国科技部授予“最高科学家”的称号。
2006年2011年2006年3月16日,韩国保健福祉部宣布取消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资格,同时禁止他为了研究目的而获取人类卵子。
2006年8月18日,黄禹锡通过其律师宣布,将重新设立研究室,开展动物克隆研究。
黄的律师李建行说,本月早些时候,黄禹锡在首尔南部的生物研究设施已经开始运转,有30多名他以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与他一起工作。
当日,韩国科技部证实,黄禹锡已于上月14日从科技部获得设立“修岩(Kogene)生命工程研究院”的许可。
该机构由私人出资25亿韩元设立。
2008年6月18日,黄禹锡的Sooam生物技术研究基金会与美国加州的“生物艺术”公司通过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拍卖5条狗的克隆服务,每条狗的克隆服务起拍价为10万美元。
2008年6月19日,黄禹锡博士为首的一个科研小组成功克隆出了17只中国濒危动物藏獒。
2008年9月25日,“人类干细胞研究以及制造方法”获得澳大利亚专利号。
发明人共有19人,此项发明的全部股份都归黄禹锡所有。
自2003年12月起,黄禹锡等已就人类干细胞研究技术向11个国家申请了专利。
2009年4月底,韩国卫生福利部有条件接受查氏医学中心(Cha Medical Centre)申请,从事人类成体干细胞克隆的研究工作。
项目主持人李柄千博士曾为黄禹锡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
2006年至2009年6月,黄禹锡继续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
2011年3月,黄禹锡在两年缓刑期间试图重新开始他的研究生涯。
但是因为利比亚战争的爆发,黄禹锡失去了最新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系Sooam生物技术研究会与利比亚双方共同资助。
公众舆论:一个失衡的砝码?
江晓原、方益昉的这篇论文,在2009年10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黄禹锡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后不久,就已经完成。
尽管论文的主题人物——黄禹锡,曾是国际舆论界的“风暴之心”,然而,刊出几个月以来,这篇论文,却少有人提及。
然而几天前,《新华文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先后全文转载了江晓原、方益昉这篇坐了几个月“冷板凳”的论文。
在江晓原、方益昉跟进黄禹锡事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同行学者表示出兴趣与支持,但二人也遇到了不少质疑,质疑的理由大多并非出于学术上的探讨,而是简单地表现为对“为黄禹锡鸣冤”的不解。
在黄禹锡事件的观察中,江晓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谴责黄禹锡造假时,舆论铺天盖地热热闹闹,而此后的科学进展证明黄禹锡的贡献时,却很少有人关注。
甚至在韩国法院作出的裁决中并无造假指控时,公众与媒体似乎也都对这一重要事实失去了兴趣。
江晓原认为,其间有很多东西值得大众舆论去反思。
确实,一个当时的英雄被指控造假,远比后来他造假的罪名未能坐实,更能娱乐大众。
在本报采访了江晓原、方益昉后,又联系了几位生物医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征询他们对黄禹锡事件的看法,几位受访人都以“不了解情况”为由推托了。
近年来,江晓原和方益昉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开创了“科学政治学”的研究方向。
曾在生物医学领域从事科研20多年,随后在生物医学企业创业10多年,方益昉对生物医学领域中科研竞争、利益纠葛、政治博弈体会颇深。
因此在弃“科”从“文”后,便将兴趣点放在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政治上。
用方益昉的话说:政治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处在学术、资本、政治、文化、宗教、法律和媒体等等问题中心的生物医学,恰恰是研究这种平衡的理想范本。
近年来,生物医学在技术、伦理等方面的进展,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江晓原看来,媒体与公众舆论也是这种平衡中一个重要的砝码。
在涉及黄禹锡事件的种种表现上,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砝码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洪蔚)《科学时报》 (2011-07-27 A3 科学 社会)
当我在电脑上打不出“黄禹锡”这个词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举报者》电影的原型——黄禹锡干细胞造假案已经过去了15年。
而距离《举报者》的上映,也已经过去了快六年。
【1】韩国是个几乎可以饭一切的国家,自2002年卢武铉粉丝们把卢武铉抬进青瓦台以后,连政治家都有饭圈。
电影里的李璋焕博士自然也是如此,他们将李博士的干细胞技术突破看作是自己亲人获救的希望、韩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对于反对者自然不弄死不罢休。
在真相揭发的前夜,粉丝们手举烛火,围着电视台的大楼高呼“守护国产技术”,要求电视台停播节目并道歉。
为了国民揭发真相的记者们反而遭到了国民的围攻,看到这一幕的人也许会愤懑,但更多的是替记者们感到心酸。
想当好记者,不光要有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更要有一颗超级英雄般的强大心脏。
【2】电影的情节中有两个举报人,一个是坚持到最后的沈敏浩,一个是中途放弃的李道亨。
在现实中,揭露黄禹锡造假的《PD手册》也被身在美国的黄禹锡团队前成员指控“受到记者威胁而做了假口供”。
这样的选择虽然不高尚,但是可以理解。
比起英雄,这世间更多的是人——会害怕、会退缩、会担心自己明天丢掉工作的人。
沈敏浩和尹民哲的对手,不仅仅是韩国克隆技术界的泰斗,更是韩国的国家级科学家,受到全民追捧,甚至连青瓦台的能量都能调动。
一个拖家带口的人要和整个国家对抗,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惟其如此,坚持吹响哨声的沈敏浩,才更加伟大。
“你是赌上一切走到这里的,而我是抛弃了一切,才走到这里的。
”
【3】现实中的《PD手册》听MBC的话,MBC听大股东放送文化振兴会(放文振)的话,放文振听青瓦台的话。
电影里的尹民哲为了让节目播出,同样面对着五关六将。
李璋焕能随便把电视台的高层请到路边摊吃饭,电视台内部对他的不信任和“管他真的假的,国民相信了就是真的”的价值观,还有来自青瓦台的神秘人物——谈起尹民哲在学生时期的“前科”,甚至拿出电视台高层的“一级情报”逼迫社长就范。
最后尹民哲拦车喊冤,以一段发自肺腑的呼喊打动了社长,节目才得以播出。
“我们铭记观众才是节目的主人!
基于公正性、正确性、客观性,我们用事实说话!
我们根据刑法和广播电视法的规定,拥有广播电视编制和报道的自由权,该权利仅为国民的权利和利益,有责任地行使......”这一情节在令人感到热血沸腾的同时,也令人感慨情节之外的可能性——如果社长什么都不敢播呢?
再恶劣一点,如果社长什么都不让播呢?
不幸的是,新保守十年里公营电视台的社长,往往是最后一种。
“下面为您播放虚假的新闻。
”——《共犯者们》
【4】“真相和国益哪个重要?
”“我认为真相最终会对国益做出贡献。
”李璋焕带来的“国益”,是肉眼看得见的,而且也是韩国国内普遍认同的。
比电影里还惨,OTL的《PD手册》播出后,也没什么人对其表示支持,反而是一致地认为它“不顾国家利益和大局”,甚至该栏目的12家赞助商一致撤回广告。
黄禹锡一炮而红的背后除了民族情绪下国民和媒体的热捧,国家的支持也不在少数。
黄禹锡的科研项目作为“21世纪国民希望项目”,韩国政府投入了数百亿韩元的资金支持。
事发后,韩国科学技术部和保健福祉部更是一言不发,王顾左右。
甚至有青瓦台官员替黄禹锡喊冤,认为他功大于过,犯点错不算什么。
这样的论调和“国益大于真相”的价值观是一致的——给“国家”带来好处的人是可以无所不为的,只要“国益”不受损就行了。
至于非法买卖卵子、强迫实验室女学生捐卵、伪造实验数据,都不重要。
抛开真假不论,这样的“国益”,不过是以“国”之名维护少数人的“益”罢了。
【5】黄禹锡无疑是一位有才华的科学家。
在被爆数据造假500多天后,有实验团队用黄禹锡的思路复现了实验。
而在被判缓刑幸免牢狱之灾以后,他也没有停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脚步,与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多国合作,在商业化克隆和科学研究的边缘徘徊。
他还和中国企业合作,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商业化克隆公司。
对黄禹锡,我只能说,“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年后的2008年,卢武铉在满耳的非难声中卸任韩国总统,那个“绝不给MBC打电话”的总统走后,MBC陷入了长期的黑暗中。
韩国社会学者李敏泰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最后感慨过一句话:“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全斗焕、卢泰愚时代,会怎么样?
大概是政府出面,替黄禹锡遮遮掩掩——直到公众都丧失了黄禹锡的信任,却始终无法确认真相。
”11年后的2016年,清华大学教授颜宁通过社交媒体质疑河北科技大学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论文实验结果可重复性,“韩春雨事件”爆发。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最终论文被撤稿。
《举报者》的英文名,叫whistle blower. 15年后的2020年,还有人在纠结whistle blower这个外国词汇变得广为人知的背后,是不是境外势力的阴谋。
李敏泰在采访中还说了一句话,“值得思考的事,不能让它白白过去。
”
首尾呼应,升华主旨(大雾)
相比于娱乐圈,人人可以评头论足,推翻科学界的国民偶像难上加难,专业知识是小红帽的披风,里面其实是一只大灰狼。
人民需要精神寄托,如果有个科学家,出生贫寒,靠着自己刻苦努力,一路读到博士,发现在足以媲美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成果,多么好的一个故事,解救那些因为疾病而痛苦的生命,让轮椅上的孩子自由自在的奔跑,一双双殷切的目光注视,鼓舞着一个个期盼的个体和家庭。
所以当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加上舆论的引导,民众发现居然有人敢调查他们的偶像,这是污蔑,是诽谤,是走狗,是西方世界派来的间谍,他们怕我们的科技发展的太快。
好在媒体是自由的,韩国这个社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哪怕是青瓦台的干预,事情的真相呈现在公众面前。
北朝鲜呢,记者可能已经被抄家了。
真相就是国益。所有广电新闻人都应该学习的教科书式的电影。
#🍋观影# 内核还是挺热血的,就是拍的太温吞了。真相和国家利益哪个更重要?你说呢……
电影完全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这个改编自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的故事虽然简单且程式化,但是完全能够保持住观众的注意力,大概因为寻找真相是每个人的天生属性。作为一部商业电影,除讲了一个科学骗子的覆没,女导演任顺礼用这部电影也狠狠地嘲讽了韩国的民智,没有故意地讨好观众。
这是一部需要沉得住气才能体会精彩的真实事件改编韩影;当国家利益与学术真相冲突时,新闻自由权利让韩媒义无反顾选择后者,诚然揭露事实会付出代价,而且专业领域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即使勇敢喊出真相也未必获得理解,更目睹群众的无知是多么可怕。
“真相和国益哪个更重要?”“真相。因为真相永远有利于国益” 研究员好像一国欧巴哈哈哈
结局反转没讲明白
这是剧情前后部分才让我有感觉,中间太无聊了。
片名是《举报者》,海报是媒体工作者,表面说造假者,内核则是《共犯者们》。
剧情非常老套,走得常规的韩国片子的套路,但是没有抓住观众的点,可能取材也不是那么吸引观众。总之非常一般。
影片中的一些台词耐人寻味男主(记者):“我以为只要说出真相,所有人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男配(博士):“如果继续下去,不仅对我不利,对你对国民都是打击。”路人(出租车司机):“有钱就移民了,大韩民国这样还是个国家吗?”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电影的荒诞远远比不上现实,只是在某些国度里不允许这样的电影播映。一档挖掘事实真相的节目,当面对社会阻力,如何作真相与社会利益的权衡?也许真相才是代表着真正的社会公益。另外市民的民意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维度,也许民意也有被操纵的时候。王牌女摄像(金星)气质不错。
2.5
实在看不下去了..
7.4分。没有高潮。群众被刻意拍得太过弱智了。真相是?(影评里有一篇转载的报道)
节奏略缓,但仍然是好电影。为什么总感觉只要是伸张正义,捍卫真理、民主的电影题材都是干涉我国内政呢?(2014-1)
把黄禹锡事件搬上银幕也掩盖不了棒子民族急功近利的丑态
反转的很突兀
一般吧,偏纪实风格,标配:虚伪的上位者和追求真相的执着记者。
又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工艺剧
原来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真实故事是科学家遭到了质疑诬陷,最后名利两空,结果科学家实验是真的,韩国居然反着拍出来,我只想打一星。东方实验技术薄弱导致在国际没有话语权,一被西方质疑就不知道怎么反驳了,结果五年后被西方科学家证实这也太讽刺了吧,电影追求真相的主题可以,但是不能让科学家背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