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粗野派

The Brutalist,粗犷派建筑师(港/台),野兽派,粗野主义者

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菲丽希缇·琼斯,盖·皮尔斯,乔·阿尔文,拉菲·卡西迪,斯塔西·马汀,艾玛·莱尔德,伊萨赫·德·班克尔,亚历桑德罗·尼沃拉,亚里安妮·拉贝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年份:2024

《粗野派》剧照

粗野派 剧照 NO.1粗野派 剧照 NO.2粗野派 剧照 NO.3粗野派 剧照 NO.4粗野派 剧照 NO.5粗野派 剧照 NO.6粗野派 剧照 NO.13粗野派 剧照 NO.14粗野派 剧照 NO.15粗野派 剧照 NO.16粗野派 剧照 NO.17粗野派 剧照 NO.18粗野派 剧照 NO.19粗野派 剧照 NO.20

《粗野派》长篇影评

 1 ) The Brutalist 粗獷派建築師:美國夢的破碎

一開始先寫些不重要的:Adrien Brody只要刮了鬍子就依然是我心目中的不老男神!

多了滄桑但深情又憂鬱的眼睛依然美麗,他演出來的破碎感真的讓人可以原諒他在電影裡做的破事⋯⋯最喜歡電影中點完煙甩打火機的動作,真的帥翻;Joe Alwyn發福了之後看起來還真的蠻邪惡的,充滿世家公子那種放蕩不羈,但還是瘦點好看很多呀⋯⋯廢話完了就進入正文。

猶太移民建築師László代表的是經過戰火蹂躪的歐洲;而Harrison一家則代表著強盛的美國。

美國是宏偉卻未完成的建築,充滿希望、充滿遐想、充滿包容、充滿一切光明的前途,帶給移民者無限的想像,就如同László在美國設計的社區中心,一張張草圖就能看到美好的未來;而歐洲是古老又美麗的建築,可以是教堂或美術館,做工繁複又細緻,然而在戰火洗禮下,能保存下來都已是幸事,多的是只能在回憶中保存,就如同László本人與他早期在歐洲本土設計的建築一般,能飄洋過海來到美國被認識都已經不容易,更遑論去偉大。

然而美國是商人與政治家的國度,毫無文化底蘊,一切皆由利益與金錢驅使,社會的根早已腐爛,雖然充滿希望,但希望卻是留給資本家的。

資本家利用移民者的創造力與勞動力,將美國夢吹得又大又圓,毫無節制,貪婪持續地膨脹,唯有夢的泡泡幻滅那天,他們才會稍稍收手,但往往他們在不久後又能憑藉著雄厚的背景,重新吹起一個新的七彩泡泡。

在啃食美國這塊土地時,資本家將掉下來的肉屑作為施捨,讓移民者甘心為其所用,因為這點資本家看不上的肉屑普通人需要努力一輩子才可能搆得上。

移民者渴求的機會,對於資本家而言,不過就是灑灑水、裝修個廚房如此簡單輕鬆的事而已,階級的差距在這個廣袤的新天地是如此的巨大。

自以為自由時,反而是被奴隸的。

在美國正是如此,看似自由,其實都在被奴役、壓榨、掠奪;看似海納百川,卻始終涇渭分明。

在吹著美國夢的資本家眼中,他們始終是排外的,所謂的包容不過是吸引奴隸的標語。

他們對於人的骨氣是不屑的,他們不容許心高氣傲的人存在,因為這使他們失去了上位者的從容,使他們慌亂。

對於移民者,尤其以本片的猶太移民者而言,他們早已歷經過集中營裡肉體的鞭斥與羞辱,歷經漫長的歲月才來到美國,他們的肉體再也感覺不到苦痛,只有精神上的毀滅才足以打擊他們。

當László以為來到了幅員遼闊的新大陸,實際上是來到了精神的囚籠。

他是精神崇拜者,無政府主義、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沒有信仰,只相信自己的靈魂,甚至連肉體他也已經拋棄。

我個人對於László與妻子Erzsébet之間的關係是這樣解讀的:因為已經無法再感知到肉體,所以性愛與嗑藥都只是麻痹自我以達精神層面的手段,對他們夫妻而言肉體的出軌不算是出軌,精神上依然是純潔的,這也是我認為導演加入性愛情節的原因。

對他來說性愛不再是為了滿足肉體的愉悅,而是靈魂的交媾,只有在那個當下,László才能放下所有桎梏,坦然去面對現實。

我也感覺到本片對於美國本位思想強烈的批判。

資本家的美國霸權主義正在霸凌著歐洲文化乃至於整個地球,他們正致力於入侵世界上每個角落。

面對歐洲,美國是嫉妒的、自卑的卻又看不起的。

Harrison強暴László時的臺詞讓我深刻的感覺到美國資本家與移民者之間始終無法逾越的鴻溝。

Harrison見不得László的高高在上,欣賞他卻又鄙視他,利用他卻又看不慣他,所以以強暴的方式將其拖入泥濘中,摧毀他的自尊,使他喪失原來堅定的心志,才能成為資本家的傀儡,才能維持自己統治的地位。

美國人想要,所以便粗暴地去搶,他們對待外國人的方式我看到了美國至上的殖民統治,並非土地的掠奪,而是對完整的個人乃至於國家全面性的侵略,我其實覺得導演很有勇氣,在如今這樣的政治情勢下,在電影裡依然能提出如此犀利且尖銳的質疑。

László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仍然會被美國社會踐踏以至於迷失自我,丟失靈魂。

電影一直強調並讚揚開闢屬於自己的新天地這個概念,所以最終László與妻子也選擇跟隨姪女的腳步回到耶路撒冷,離開令人厭惡的Harrison一家,回到由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並大放光彩,成就真正的偉大。

本片除了是一位虛擬的建築師傳記片,我更覺得是現代政局的一封警告信,更認為是以色列人建國史的互文。

強烈政治隱喻下的解讀與分析使電影更令人玩味,深度也更上一層樓。

而製作上完全是曠世巨作,完全沒有讓我想挑剔的點。

我看到了美國夢的輝煌與破碎,看到了人性在現實與夢想中的掙扎與糾結,看到了廣大天地間的狹隘與堅毅心靈中的廣闊。

一個未竟的時代,造就了人們與命運的糾葛,拉扯之間,唯有人格堅毅者,方能倖存。

 2 ) 纯属电影人炫技

Brutalist 剧情有点拖沓无关紧要,人物和世代有点架空,(虽然有特定年代和人种,但感觉角色内核没有完全阐述给观众,譬如男主为什么坚持,为什么觉得家庭和美国梦这么重要,而后面这为什么又慢慢破碎,缺少了一些很关键的视听语言对比和给观众的hint,作为没有经历过难民视角的观众来说稍微难以感同身受)但cinematography和服设道设计真的牛,好多场景都很喜欢,纯属电影人炫技,印象深刻煤矿场三角站位,和长镜头晃动跟随演员welcome to America,过曝到看清楚天空中的自由女神像太神了,只有胶卷才能拍出来的质感。

制作组很用心中场休息也是在胶卷上倒计时,alice tully地点局限只能看35mm,但导演还特别制作了70mm在walter reade能看到,如果剧情稍微紧凑点,对话更加浓缩就非常完美。

属于刚看完觉得冗长,但越回想越有味道,想再看

 3 ) 《钢琴家》的平行宇宙故事,美国是比集中营好,但没有特别好

开场很惊艳!

一个东欧女孩被军官询问她舅母的住址,女孩非常惶恐,没有回答。

军官说,你不想说可以写下地址。

下一幕,Laszlo在去往纽约的客舱里面醒来,客船到达了纽约,是时候离开客舱了,客舱里一片混乱。

Laszlo一开始醒来的时候甚至找不到自己的行李,然后他拿着行李去出口,旁白响起来Laszlo的老婆Erzsébet的来信:她们在欧洲大陆忍受着战争的摧残,幸好自己的外甥女来到了自己的身边——开头那个东欧女孩就是Laszlo和Erzsébet的外甥女(是Laszlo的姐妹的女儿)。

然后,船舱的门打开了,Laszlo走到了外面,这时小号声响起了,Laszlo抬起头,看到了自由女神像,旁白还在继续,但是因为字幕是黄色的,我也不懂匈牙利语,所以压根没看清字幕。

无论如何,Laszlo总算是到达了美国。

Laszlo抬头看到的自由女神像就是海报上那样的小号声真好听!

Laszlo的扮演者是Adrien Brody,他曾经凭借《钢琴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是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如果2025年3月2日甜茶拿了最佳男演员奖,那这个记录就被打破了)。

之前看到有人开玩笑,说Adrien Brody长着一张1940年代的犹太人的脸,我很赞同。

不同于《钢琴家》里面Adrien Brody扮演的流落至集中营的犹太人钢琴家,在《粗野派》里面,Adrien Brody扮演的Laszlo顺利地离开了欧洲来到了美国,Laszlo是一个犹太人建筑师。

《钢琴家》里的钢琴家Wladyslaw

《粗野派》里的建筑师Laszlo《粗野派》很显然是一个移民故事。

但是由于《钢琴家》的存在,《粗野派》也像是一个平行宇宙的故事:如果那个犹太人没有流落至集中营,如果他成功逃离了纳粹的魔爪来到了美国,他的命运是否会好一些呢?

《粗野派》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Laszlo的经历展示了美国梦的破灭。

而作为看过《钢琴家》的我给出的答案是:去美国比去集中营好,但不是最好,至少对于Laszlo来说不是。

Laszlo刚到美国的时候找了一个sex worker,sex worker给了Laszlo一个handjob。

我对这一段的理解是:初到美国的Laszlo是有欲望的,但是他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其实后来Laszlo的妻子来到美国的时候,也是给了Laszlo一个handjob。

在快到了片尾的时候,Laszlo才和Erzsébet有了一场痛快的性爱。

为什么Laszlo来到美国或许比进集中营好一些,但是也没有好很多呢?

因为接下来,Laszlo开始了他异常艰辛的营生。

很多移民都是这样的,因为在自己的国家活不下去了才来到了美国坐上大巴来到了费城,Laszlo来投靠他的表兄。

坐大巴这一段,caption在银幕上走过,非常有创意的报幕方式,而且字体好漂亮。

Laszlo的表兄经营着一个小小的装修公司。

而且Laszlo的表兄还把名字改了,他说:这个国家是catholic。

虽然美国并没有集中营,但是仇犹这件事情是全世界泛滥的,连我爸妈都不喜欢犹太人,可问题是我爸妈也没见过犹太人啊!

Laszlo和他的表亲某一天,Laszlo表兄的公司接待了Harry(Joe Alwyn饰演),Harry说他想要Laszlo改造他们家的图书馆,给他的爸爸一个惊喜。

好不容易接到活的Laszlo撸起袖子开始干活,同时还把在食物救济站遇到的黑人朋友也拉进来一起干。

结果,Harrison(Harry的爸爸,图书馆的真正的主人)回到家的时候非常生气,因为他不喜欢惊喜。

然后甲方就没付钱。

Laszlo的表兄把这段糟糕的经历归咎于Laszlo,所以Laszlo搬了出去,和黑人朋友(以及黑人朋友的小孩)一起住在挖碳工人的宿舍里……这个宿舍里的摆设很像集中营的摆设。

而在这个集体宿舍里,Laszlo在用鸦片,因为Laszlo在欧洲的时候受过伤。

整部电影他一直在用鸦片止疼。

Laszlo给Harrison设计的图书馆,好漂亮某天,Laszlo出去挖煤,然后Harrison出现了,道歉了,付款了。

而且Harrison对新的图书馆的观念也转变了,觉得新的图书馆非常好,非常modern,新图书馆甚至还上了杂志封面。

Harrison发现这个口音很重的建筑师Laszlo还在欧洲小有名气,设计过很多不俗的建筑。

Harrison邀请Laszlo去他家参加聚会。

Laszlo没把他的邀请当真,夜晚,他去Jazz bar打算留宿但是不让,然后他去看禁片希望在电影院睡觉,但是也不让。

在街上游荡的Laszlo熬到了早晨,遇到了Harrison派来的司机,司机接送Laszlo去Harrison家参加聚会,聚会上,Laszlo说起了自己在欧洲的遭遇,聚会上的一对夫妇说自己可以给Laszlo提供帮助把妻子和外甥女接过来。

在聚会上,Harrison谈起了自己的家庭:他由妈妈抚养长大,自己发达了以后外公外婆来要钱……由于Laszlo的口音太重,我没听清他说了啥,但是说完以后,Harrison很开心,Harrison评价Laszlo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被Laszlo stimulate以后,Harrison邀请所有宾客去附近的山坡上,室外温度很冷,Harrison当即宣布:在这个山坡上,我要建造一个礼堂,建筑师我已经找好了,就是Laszlo。

在挖煤的Laszlo和前来道歉的Harrison

Harrison让Laszlo设计礼堂影片的第一部分结束于Laszlo设计出了礼堂的模型的时候。

然后就是十分钟的intermission。

由于电影太长,这部电影贴心地给了观众休息的时间。

15分钟的intermission,是Laszlo和Erzsébet的结婚照第一部分的剧情很贴合一个移民来美国的经历和感受。

的确,没了纳粹和战争却是好了不少,但是,一个移民初来美国从零开始从头做起的艰辛也不是旁人可以体会的。

电影第一部分的Harrison是Laszlo的贵人。

Harrison有两个小孩:一对龙凤胎:Harry和他的twin sister Maggie,他们是Harrison的两面: Harry有着白人男性的傲慢,Maggie则友善友爱对Laszlo很友好。

Harrison对待Laszlo就是有高傲,也有友善。

然后,在电影的第二部分,两人的关系直转急下。

Harrison和Harry,Joe Alwyn很适合演自大的白男啊,有木有

Harrison的女儿Maggie,人很善良电影的第二部分开始于Erzsébet和外甥女Szofia的到来。

战争摧残了她们,Erzsébet因为饥荒所以下肢无法动弹,坐在轮椅上,而Szofia完全不说话。

Harrison邀请一家三口来吃饭,但是他在宴席上扔了一枚硬币给Laszlo,并说道:“或许你可以把这枚硬币捡起来。

Laszlo去火车站接Erzsébet和外甥女SzofiaHarrison对Erzsébet的态度很奇怪,表面上很友善,但是,Harrison看到有Erzsébet陪伴的Laszlo感到醋意大发。

Szofia和Erzsébet,Szofia前期没讲过话在Erzsébet到来以后,Laszlo在工作上也和同事矛盾重重。

Harrison找了另一个建筑师(好像叫James)来和Laszlo一起工作,目的是减少预算。

为了减少预算,James决定砍掉Laszlo设计的很多细节,Laszlo非常生气,而从他与很多工作人员有了矛盾。

由此可以看出,Laszlo有着艺术家的高傲,有一说一,我如果在工作场合遇到Laszlo这样的同事,我可能也不会很高兴。

之后,Harrison家族的生意遇到了事故,礼堂的工程被迫中止了。

Laszlo一家三口去了纽约。

时光荏苒,Szofia已经可以开始讲话了,还怀孕了,还决定去耶路撒冷了……我脑子里不禁冒出疑问:耶路撒冷的生活会比较好过吗?

我不是犹太人,我是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可能对于Szofia来说,她需要一个有宗教信仰认同的地方。

Harrison的人在这么多年之后还是找上了Laszlo,Laszlo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意大利好朋友的,大理石作品介绍给Harrison。

这些大理石是艺术家最开始用来做反抗纳粹的装置艺术的。

但是在意大利,Harrison强奸了Laszlo……这段情节其实是为了展现艺术家如何在资本面前失去自我的~~~失去自我Laszlo非常痛苦,在工地发脾气……我看到强奸这个情节觉得很震撼!

Laszlo和Harrison在意大利一天夜里,Erzsébet腿疼,Laszlo给她用了鸦片,导致Erzsébet口吐白沫。

overdose了。

Laszlo把她抱起送到医院。

在医院里,Erzsébet说“This country is rotten…”两人似乎也决定和他们的外甥女一样去耶稣撒冷。

最后,Erzsébet来到Harrison面前,控诉Harrison是个强奸犯,Harry非常生气,强行拖走了Erzsébet,反倒是Maggie冲上去阻止Harry,还对Erzsébet道歉。

尾声:Laszlo很老了,他的作品在威尼斯展出。

他坐着轮椅来到了展厅,以前是Erzsébet坐轮椅,现在是他坐了,以前是Szofia说不了话,现在是他无法说话了。

Szofia在台上致辞: It is the destination – not the journey.It is the destination – not the journey.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认同 what the matters is the journey not the destination. 但是,Laszlo的经历太过苦难,最后建成的礼堂居然是用来纪念那个强奸他的男性的妈妈的。

如果光看这个礼堂(destination),礼堂本身是很好的。

但是一看journey,journey过于苦难,Laszlo牺牲了很多,这样的journey不值得提倡。

对于强奸的戏份,我觉得这段其实是一段隐喻并非真实的情节。

我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突然很怀念《阿诺拉》,《阿诺拉》里面都是真人。

《钢琴家》里的Adrien Brody无论是钢琴家,还是建筑师,他们都幸存了下来。

 4 ) 建筑、音乐或者电影,从来都只关心天才

Brutalist 用反安兰德的方式证实客观主义:霍华德洛克、弗兰肯或者华纳德都明白天分或者智力牢不可破的正当性,他们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也会极度理性地活下去,可是 Laszlo(阿德里安是个出色的演员,但是布拉迪并不真正从内心深处崇拜这个伟大的建筑师角色)没有洛克与生俱来的坚持,和理应由绝对客观的智力统治一切的坚定。

这显然是因为布拉迪,他贫瘠的理解/想象只能被限制在一个“颠沛流离的天才”叙事里,然后耐心地套用了大量技法来实现它。

70mm 胶片版的光影效果确实帮助布拉迪完成了一些目标。

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些技巧感到厌烦,因为它们被堆砌在电影里从来只是时间问题,而革新影像需要真正的创造性的天分,你无法通过熟练度再现一部作品的灵韵。

布拉迪不是霍华德洛克,也并不在乎 Laszlo,他甚至用一个华纳德的化身故意羞辱 Laszlo(华纳德不会);布拉迪也对建筑本身漠不关心,这个四合一模型显然只为了一个镜头存在,除此之外它在所有的叙事中都不真正拥有电影表面上宣称的重要性。

布拉迪甚至不尊重 Laszlo 作为犹太人的信仰,宗教符号首先作为一个功利性标志出现在电影里,它最终为亵渎行为增加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对罪恶的谴责。

通过展示这种扭曲,布拉迪无趣地解释了一遍这个他眼中的人物史诗。

在 Brutalist 里既不存在历史(年份只是一个背景板),也不存在因时代走上浪潮的人。

这部片子的终点,时间流逝所证明的粗野主义建筑那种不可动摇的美,都随着电影时间轴推移被逐渐庸俗化,因此 Laszlo 的天分不是通过对他建筑成就的肯定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陈旧刻意的第三者眼光,所谓大众的赞美。

我们已经在太多好莱坞的商业片里见过这些套路了,布拉迪有顶级的技巧,可他这些刻意的操弄最终适得其反。

尽管 Brutalist 是运动的图像,它最终呈现的效果反而接近静止的图像。

布拉迪在拼接一个故事上显得极其粗苯,观众只能被迫地坐在座椅上接受他机械而且流水线式地装配每个时间点。

不谦虚地膜拜天分(客观真理),反而在大银幕上恶心地炫技,套用文化革命风格的口号 “路线错误,做的越多证明越平庸”。

 5 ) 请导演们停止【奥本海默】式自恋

[The brutalist]的观影体验总体比较痛苦。

看的时候时常气一打不出来全片采用的上世纪的电影拍摄手法,带着观众穿越到了百废待兴的二战后美国。

如果不是开头倒着的自由女神像,还以为在看建国大业。

那是美国一战功成的年代,那是机会遍地的年代,那是一张船票(欧洲白人)就可落地成为美国公民的年代。

因为整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所以我只能理解为每一处情节都有其用意,因而我不喜欢整个故事:富有艺术才华的东欧犹太难民来到美国,想一展宏图,为家人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广播里播放着以色列国建国的新闻,同为犹太人的他还在美国苦苦寻觅机会。

他被中产的表兄赶出家门后辗转于风月场、难民窟和工地之间,好在一个富商看中了他的才华,男主在几经犹豫后同意为富商修建天主教教堂,过程却非常不顺利。

最终教堂建成,男主的价值却被榨取干净,精神几近崩溃,黯然离场。

多年后伤痕累累的男主在大洋彼端的威尼斯还是取得了瞩目的影响力。

前面主打一个爽文剧情:表兄收留,然而富商诋毁他的工作成果后表兄从热情洋溢到赶人不及;后来富商认清了他的艺术才华,转而登门拜访,想结交这个有才之士,希望能跟他合作大项目。

这段过山车剧情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段落。

第二个段落充满了委屈和愤怒。

合作者平庸傲慢,项目进展不顺,打工人受气trigger warning。

妻子终于解救来了美国却落下一身残疾。

到此几乎可以肯定里面的女性角色的象征意味都很浓厚。

金发、信基督教的堂兄妻子代表着美国,表面恭谦,背地里却闲言恶语。

残疾的妻子代表伤痕累累的母国。

妻子在床上反复问着:我残疾了,你对我还有感觉吗?

你还爱我吗?

第三个段落最为低沉。

项目彻底搁浅,男主和妻子都靠药物维持精神,男主被富商强奸。

妻子差点病亡,而侄女和她的丈夫选择去往以色列。

当男主妻子去往富商的庄园控诉其受到的伤害,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被愤怒的拖出门外。

虽然男主一家在美国的经历充满的悲剧性,但客观来说,把妻子弄残废的是他们的母国,美国一度将他们解救。

而最后正如男主期望的,建筑和艺术在这场丑陋的资本主义厮杀中还是完成并存留了下来,他们可以摧毁男主,却无法抹去艺术的价值。

和[a real pain]一样,这部电影刚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不耐烦,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渐渐感受到导演的很多意图。

美国梦被倒置,此处非吾乡,导演用无与伦比的镜头、光影和音乐带着你回到梦幻的40-70年代,却在讲述在那个时代被忽视的初代移民的失意和犹太人的困境。

当然这对于我一个中国长大的女性来说已然是某种优越性,毕竟那是排华法案存在的年代,华人别说承建一个社区项目,连跟当地人通婚的权利都没有。

至于女性,就算是清教徒白人,都尚且还没上桌。

让人难受的是整部电影剧情拖沓冗长。

和【奥本海默】一样,我丝毫没看出来整部电影需要超过三小时的必要性。

里面拍摄女性的镜头让人不适,所有的性爱场景都让我困惑,以及我没有特别明白为什么要让男主立一个留恋风月场又疑似性功能障碍的瘾君子人设。

当镜头频繁对准男主俊美忧郁的面庞,我只感受到导演浓浓的自恋:如此美强惨的男人,你怎么会不爱不同情?

而长达三个多小时对主角的大写凝视,充满了导演的自我投射。

简单来说,就是导演的意志盖过了演员,演员只是导演思想的载体。

至此,人物失去了本身的生命力。

即便主演美如Brody或者Killian Murphy我也难以欣赏了。

资本在里面是显而易见的反派,是丑陋庸俗的。

投奔基督教的犹太人是虚伪无情的。

至此,剧情在我眼中已然过于造作,非要说一个优点,那就是少有的,我在关于美国梦的大电影里面看到了美国以外的世界,虽然,它依然是犹太人的世界,是西方的世界。

不同于[a real pain]中落地生根的犹太人故事,[the brutalist]的男主和其后代逃难来了美国又离开了美国。

正如两部影片展示的,作为他者的一代犹太人,带着才华也好,普通也好,都要吞咽难民的伤痛。

而留在美国的后人,依然有他们的孤独和痛苦。

每代人之间命运的鸿沟和独特的体验也加剧了代际隔阂。

这是犹太民族的故事,但这也是在美国生活的很多移民的故事。

我又想起了[过往人生]所讲述的,移民既不是母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而是永远的第三方。

当我们回过头去把第三方的故事诚实讲述,才发现其中有数不尽的失落、矛盾、愤懑和归于沉寂的接纳平庸。

迎接你的可能是另一种柴米油盐和消磨意志的社会试炼。

我在想,今后还可以迭代成移民故事3.0: 人们来到美国,意识到这里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回到自己的母国,却发现当初逃离的原因依然存在,也依然让人痛苦。

于是自己彻底成了无所归属之民,还意识到世界永远都有不完美,你只能去努力明白自己是谁,然后做出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选择。

2025.03.08: 修改了一些错字和一些自己不满意的表达。

 6 ) 粗野主义建筑、文明创伤与反犹主义的幽灵 ——导演布拉迪·科贝特试图抒写的文明寓言

97届奥斯卡颁奖礼之际,3个多小时的粗野派看完。

导演布拉迪·科贝特这次执导电影粗野派野心过大,未能撑住其可能“自以为是”的宏大主题,而叙事上有含混不清,甚至崩坏的倾向,试做分析:一、粗野主义建筑:战后创伤的凝固与文明的象征 粗野主义建筑诞生于二战后欧洲的废墟之中,以其裸露的混凝土、几何的压迫性与功能的绝对性,成为战后创伤的凝固象征。

这种风格不仅是对装饰主义虚伪美学的反叛,更是对人性深处暴力与文明的辩证表达。

在《粗野派》中,拉斯洛(Laszio Toth)这一角色设计正是这一象征的完美体现。

他的建筑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对自身精神创伤的回应——从欧洲战火中逃生的经历、毒瘾的折磨、妻子的瘫痪,这些苦难在他的设计中化为混凝土的冷峻与几何的压迫,成为一种对文明的拷问。

当拉斯洛的野心设计在移民过程被试图移植到美国过程,粗野主义建筑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美国,粗野主义不再是战后创伤的产物,而是“新文明”的象征。

哈里森.李.范(Harrison Van Buren Sr.)对拉斯洛的赏识与支持,表面上是对艺术的尊重,实则是对“外来文明”的驯化。

哈里森的“文明人”面具逐渐剥落,暴露出内在的野蛮——一种因嫉妒与失落而生的暴力。

这种暴力并非资本主义体制的结构性产物,而是个体对文明本质的恐惧与抗拒。

科贝特通过这一叙事,暗示了粗野主义建筑的双重性:它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对伪文明的批判。

二、拉斯洛的遭遇:文明与野蛮的个体化冲突 拉斯洛的经历并非犹太移民的血泪史,也不是资本主义压榨的寓言,而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个体化冲突。

哈里森失意下终于破防失控对拉斯洛的“强奸”行为,并非源于阶级压迫或反犹主义,而是对新文明本质-接纳野兽派的恐惧与嫉妒。

这种恐惧并非抽象的opo体制问题,而是具体的心理反应:哈里森作为“成功人士”(其实从二人交谈过往的相知过程中他是一位“暴发户”),表面上支持拉斯洛的设计,实则无法接受自己的文明面具被揭穿。

影片通过哈里森的崩溃,揭示了“伪文明”的脆弱性。

他的暴力行为并非针对拉斯洛的犹太身份,而是针对拉斯洛所代表的文明本质——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直指人性深处的艺术力量。

这种力量让哈里森感到失落与恐惧,最终以野蛮的方式试图摧毁它。

科贝特通过这一情节,暗示了粗野主义建筑的核心悖论:它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对伪文明的暴力揭露。

个人认为其遭遇和美国对移民、资本主义对移民,甚至整个资本家对移民的排挤无关,反而拉斯洛作为犹太移民是一个成功案例,因为他的才华很快被发现并获得了机会,最终成功证明了自己。

这正是美国战后50年代时对各国移民机会以平等的体现。

三、锡安主义 vs. 反犹主义的幽灵:模糊的指向与深刻的暗示尽管影片并未明确指向反犹主义,但拉斯洛的犹太身份与哈里森最终的暴力相向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

哈里森对拉斯洛的“赏识—背叛”,表面上是个体冲突,实则暗示了美国社会对“外来文明”的矛盾态度。

拉斯洛的成功与哈里森的崩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对比,更是文明与野蛮的象征性冲突。

电影中是否存在反犹以及锡安主义的问题根源是否隐含其中值得探讨:比如拉斯洛在被哈里森问为什么要做建筑师所回答的穿越people circle 永恒的理想,以及他因为为达到该理想抓住这个千载机会所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招人恨的以前欧洲流行的犹太人的精明能干的民族文化或者甚至说是一种天性),而有可能遭到哈里森.李 范家(主要是父与子)的嫌弃到导致个人的悲剧;影片通过拉斯洛侄女的演讲,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她的言辞既是对拉斯洛的赞美,也是对“伪文明”的批判。

当她说“我们容忍你”时,不仅是对拉斯洛个人偏执的抱怨,更是对“外来文明”的隐性排斥。

这种排斥并非系统性的反犹主义,而是个体对文明本质的恐惧与抗拒。

科贝特通过这一模糊的指向,暗示了反犹主义的深层根源:一种对“他者”文明的恐惧与嫉妒。

四、粗野主义的艺术表现:暴力与文明的辩证科贝特的最大野心,在于将粗野主义建筑的美学与叙事暴力相结合,试图揭示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

拉斯洛的设计不仅是建筑的革命,更是对“伪文明”的暴力揭露。

Harrison的“强奸”行为,不仅是个人道德的崩塌,更是“伪文明”对文明本质的暴力回应。

然而,科贝特的叙事并未完全驾驭这一主题。

Harrison的动机被简化为“嫉妒才华”,缺乏更深层的心理挖掘;拉斯洛的“粗野”行为(如对工人的呵斥)则显得过于个人化,削弱了文明冲突的象征性。

尽管如此,影片通过粗野主义建筑的美学与Harrison的暴力行为,成功揭示了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文明既是暴力的产物,也是对暴力的批判。

结语:未完成的文明寓言《粗野派》是一部未完成的文明寓言。

科贝特试图通过粗野主义建筑的诞生,揭示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却在叙事中迷失于个体冲突与符号堆砌。

Harrison的暴力行为与拉斯洛的设计成就,既是文明的胜利,也是伪文明的失败。

然而,影片未能完全驾驭这一主题,使得“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显得模糊不清。

最终,影片成为一则关于文明本质的隐喻:粗野主义建筑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对伪文明的暴力揭露。

科贝特通过这一隐喻,试图质问“什么是文明”,却在叙事中暴露出自身的粗野——一种对主题的过度简化与符号化。

若文明的真谛在于包容矛盾,那么《粗野派》也许恰恰需要证明这种包容的代价:所有尖锐的棱角,终将被磨平成景观。

而导演却未能做到。

伟大的演员倒是将拉斯洛一角演绎得栩栩如生:

Good luck, Adrian Brody!

 7 ) 观众写废话能咋的,大而丑的水泥墩

首先是建筑,多功能建筑,没毛病,游泳馆和教堂,图书馆和剧院,怎么看,过路人的看凝视 ,属于漫无目的刷ArchDaily自然光,人造光,是几分颜色,请看AI废话自然光洒碧罗天,七彩分明,灿烂如画卷。

晨曦微露金辉暖,暮霭霞披,绚丽难言倦。

人造光燃夜未央,几许昏黄,灯火映楼前。

街角霓虹纷变换,万千颜色,共舞尘世间。

八声甘州·大而丑的水泥墩望荒原突兀水泥堆,丑陋映斜阳。

叹庞然巨物,空遗荒野,徒惹愁肠。

昔日繁华梦断,唯有野草茫茫。

谁料今朝景,丑陋非常。

可笑人类愚妄,造此无用物,浪费时光。

问苍茫大地,何处是归航?

枉自将、自然之美破坏尽,留下的、只是满目疮痍景象。

凭栏处,讥讽声声,期盼回望。

历史看法,单极世界格局 ,哈哈,什么自我实现美丽国,做梦,电影以中场休息做切割,人生从来讲前后,财富大不如前,健康也大不如前 ,电影也是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sed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8 ) 一种硬核粗犷的美

歌德的格言“最无可救药的,是那些沦为了奴隶却错误的认为他们还自由的人。

”结局肯定跟想的不一样,不是更好,就是更糟。

万物之道,不言自明。

“还有笔立方体本身的结构,更能阐述立方体的定义的存在吗?

战争爆发了,我认为,很多我建造的项目还是保留下来了,它们在城市里巍然不动,当欧洲的可怕回忆,不再让我们感到耻辱的时候,我期待看到它们成为一种政治上的激励,激发出那些在民族命运周期中反反复复的社会剧变。

我可以预见,人类愤怒和恐惧的众生相,这可笑的洪流也许会不断起伏翻涌,但我的建筑会在动荡中屹立不倒,抵御住多瑙河岸边的侵蚀。

”“多么诗意的回答!

”“也许幸运终于眷顾了我一次。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得到了一次有趣的尝试机会,也是我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失去母亲是无法想象的巨大痛苦,失去生母,就等于失去了在世上立足的根基。

思想可能意识不到这是多大的损失,但心灵可以。

“归国就意味着解放”(耶路撒冷定居)“你这个民族的人这么对待自己,如果你们憎恨自己所遭受到的迫害,那么为什么又要成为如此容易被攻击的目标?

如果你们游手好闲,靠救济为生,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怎能理直气壮地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你有这么大的潜力,然而你却在挥霍它。

”“你叔叔关上了一扇门,和我结婚的那个男人在里面,但我却无法破译门锁密码。

”“当狗生病的时候,它们总会咬恩人的手。

直到有人善心大发给它们一个痛快。

”他的人生理想不仅仅是定义一个时代,还有超越所有时代。

在他的回忆录里,他把自己的设计形容为一台没有多余零件的机器,那是最好的设计、也是他的最佳水平,拥有一种稳固的核心,一种硬核粗犷的美,一种将它们当地居民的感知原原本本引入这个世界的方式。

山脉和岩石这样的具体事物的固有法则定义了它们。

它们什么也不象征,它们不传达任何信息,它们只是单纯地存在着。

“无论其他人试图向你灌输什么,那都只是目的地,而绝非旅途本身”

 9 ) 无标题

制作层面:1、VistaVision 70mm胶片重出江湖。

今村昌平使用其拍摄过《人类学入门》,据说是当时最后一部用这种胶片的片子。

2、本片设置了中场休息,也都是滚胶片计时的。

(真有点浪费资源)3、片长近三个半小时。

4、本片主角原型来自两位犹太裔匈牙利建筑家:马塞尔·布劳耶和Erno Goldfinger。

故事也参考了小说《The Fountainhead》。

5、不太了解建筑,粘一个科普,粗野主义(Brutalism)是建筑流派的一种,可归入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当中。

主要流行的时间介于1953年到1967年之间,由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发展而来。

其建筑特色,是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感受层面:1、首先,片中的教堂设计像是对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一种模仿,其他的建筑作品也杂糅自各种不同的建筑师的作品。

2、得知本片纯虚构后,对整部影片感到困惑。

虽然女主角爆发的戏份很有感染力,但整体非常流水账,且段落划分、故事设定也都是传记式的。

除了伪纪录片,伪传记片这个类型格外需要让观众有代入感,不然这一些都是假的,我为什么不去看著名建筑师的纪录片?

(其他类似门类比如《西力传》,还有一些别的,一般总是跟奇幻、悬疑有关,让人接受它们为何是虚构的)3、导演的访谈中能察觉,他想另辟蹊径,拍摄不被观众定义的大胆传奇影像。

我觉得事与愿违。

4、这部电影的刻意与怪异都令人失落。

他似乎挑战观众对剧情片的认知,试图让你无法猜测剧情走向。

可恰恰相反,电影台词和剧作的无起伏令人越来越不在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他用奇观(任何一个时代,展现奇观都是创作者的主流想法),如视觉质感的刺激,精美的字体设计,重新唤起观众对老旧叙事的激情。

我不知道媒体在吹什么,Adrien Brody的表演也并不再让我感到生动。

5、完全没有必要3个半小时。

6、有些片段还算有感触:艺术家人格大概率会残害亲密关系,毁灭是一种诱惑;主角的妻子忠贞坚毅,为丈夫挺身而出,最终却离开人世,男主的伤痛文学我真的不太关心;丈夫为妻子注射毒品导致其入院,这一幕真绷不住;妻子大声质问土豪是强奸犯贡献了大气的表演;男男qj戏也算奇观吧,很难挨得上隐喻。

(美国残害侵犯了犹太人,他们在哪都不被尊重。

2025年的好莱坞依然只在乎犹太人的苦难)7、一种矫情。

8、同情电影院里煎熬的观众。

贴一个letterboxd上看的好玩的review:

9、导演幼稚的渴望拍摄史诗般壮烈影像的诉求,凸显了他表达的内核苍白无力。

想炫技的心溢出屏幕,一幕幕堆砌着没劲的情节。

真说不好它和《善良的种类》哪个更浪费观众时间。

10、片中穿插很多宾州的发展历程,这些素材真的跟主题有关系吗?

幕后相关:有空再补充

 10 ) #观影手记# 2619 3.5

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实至名归。

主题曲非常史诗感。

太冗长了,分两天看都烦躁。

弄这么个黑蛐蛐的教堂,大家是瞎的吗?没人反对?

最后介绍建筑理念是建造没有多余零件的机器,可这建筑上面那两个立棍还带造型的,完全没功能性可言。

既然模板是集中营,何苦对挑高有那么极致的要求?

看标题还以为是致敬粗野主义,或者着重在其巨大压迫感和背后的极权主义阴影,结果合着只是推广了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另外尽管肯定受其影响,粗野主义创始人里有从包豪斯出来的吗?

竟然真是盖皮尔斯,以为是个像他的不知名演员。

明明前面铺垫的是不懂艺术,选大理石时搞那么陶醉有必要吗,就为了展现演技?!

大佬被揭穿,反正空口无凭,坚决不承认就好,第一反应就这么做的,然后腾腾腾跑出去自杀?

另外吐槽女儿对建筑师妻子的声声道歉,非常扯淡,或者心知肚明父亲做过龌龊事,或者恨她如此败坏父亲声誉,这两者不可能兼容。

既然把挫折都归咎在犹太教信仰不为基督教世界所容,外甥女要去以色列的时候,他为什么不去?那时候正不如意,更应该去大展拳脚建设以色列。

《粗野派》短评

无聊。光是想到为一个虚构人物做这种大长篇传记就够无聊的了。

6分钟前
  • 钱多多。
  • 较差

hoax

11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较差

大失所望。这可不是当代的美国往事,并不是时长够长就可以被称为史诗,滥竽充数的影像只会让人感到笨重。把美国梦的破灭简化为资本的剥削与卸磨杀驴,是最没有想象力的拍法。对移民困境的刻板印象式展现,也并没有让这个议题在深刻性上往前走任何一步(Cine Club会员优先场@Emperor Cinemas Tai Wai)

16分钟前
  • Mirar
  • 较差

70mm胶片版。并未按照一部长片的既定逻辑来组织梳理,将创造影像/叙事的方法论与建筑的设计/建造所并置,理念并不开天辟地,但蕴含着难能可贵的野心与勇气,最终所追求的形态便是无序,奢侈,美丽,破碎,然后延续到后世留下历史印记,一种对美国梦的精准测写

20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part1拍得太美,像记忆一样的摄影和像微风一样的音乐。Diaspora感觉未来要大面积回潮了?🤔

22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史诗电影,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三个半小时毫无尿点

23分钟前
  • zhang 2nd
  • 力荐

Epilogue是灾难级地毁坏了原有的质感,特别是在一些少有不错的戏码后面,比如消失的父亲。破碎感对于Adrien Brody来说再轻松不过了。如果再拿奥奖BP的话就真的太过誉了

28分钟前
  • 霍陈
  • 还行

倒置的自由女神,被排挤的美国梦。电影视觉和配乐时而严谨肃穆,时而跳脱不羁,如同设计的建筑风格一样,确实很粗野,也很A24。不了解犹太人漂泊寄生并存的历史,只感觉这个虚构传记太高开低走了,模仿《奥本海默》比较失败,好在先锋的视觉语言足以支持我看完这部几乎三个半小时的冗长电影。在巴以冲突导致犹太口碑下降之际,不得不感叹,犹太人群体真的很擅长宣传自己的民族苦难,时不时来个文娱产品,总是能拔高成普世价值,受到世人同情。然而正如那位鸡奸男主的资本家所说的——看到你们民族对待自身的方式真是可悲,如果痛恨遭受的迫害又为何又把自己搞成容易得手的目标。所以,犹太人擅长宣传民族苦难,以此表达示弱无害,既是称赞,也是诅咒。

29分钟前
  • Zzzezzezez
  • 还行

预告片比原片好看很多很多很多。

30分钟前
  • CharmGris
  • 还行

从一开场倒立的自由女神像便表达出导演强烈的“反美国梦”的主题,在逆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真的还需要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吗?原本以为会是一部如同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般讲述一个中产家庭走向灭亡的故事,可惜电影的内容承载量还是不如剧集或文学,但布拉迪·科贝特依然拍出了属于他的史诗感。没有什么比建筑师这个身份更适合讲移民身份了,外国人、移民、异教徒,多重身份却构建一栋屹立的社区建筑,对本地人无疑是强大的入侵。不禁让人联想扎哈在其生涯中不止一次因其身份还引发对其创作的排斥。结尾的双年展也让人想到24年威双的主题“处处是外人”,这一路却花了129年。最后,粗野派对水泥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不也是移民?便宜、坚固、而又耐用。

32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非常的cinematic

37分钟前
  • Leave no trace
  • 较差

你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跨越阶级,可到头来阶级上的人动一根手指头你就又会万劫不复,这不就是美版《寄生虫》吗?ps:这么顶的片子竟然输给了加长版抖音剧《阿诺啦》我真的是服了。

38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推荐

主体部分都在庆祝「到来」,或者说一场(现代视角而言的)对时代的呼唤。从倒置的自由女神像开始,导演便已经如同传记作者口吻般对历史/美国梦添加上了符号的解读,同时笼罩于整个历史故事之上的虚构性就像那些同为光影艺术的建筑空间一样,以一种游离着的姿态包裹在不同人物四周但又如此紧密地与故事本身产生联结——哪怕是刻意的留白,都像是被视为游历者的观众在参观漫步时从不同视角和光线角度去观赏一件建筑那样。

41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野心挺大的,摄影是真的好

42分钟前
  • Breeze
  • 推荐

当欧洲可怕的回忆,不再让我们感到耻辱的时候,我期待看到它们,成为一种政治上的激励,激发出那些在民族命运周期中,反反复复的社会剧变。我可以预见,人类愤怒和恐惧的众生相,这可笑的洪流也许不断起伏翻涌,但我的建筑会在动荡中屹立不倒,抵御住多瑙河岸边的侵蚀。

43分钟前
  • 李先生
  • 推荐

Welcome to America. 新的语言,新的生活,共建宏伟的资本主义集中营,悼念现代的逝去。血色将至、大师、狐狸猎手,一代代的美国电影不断揭示的梦的糜烂,到科贝特这里还是差了一个量级,不是拍了3个小时就能是史诗的。一贯沉着但远不及当初光之声给予的震撼,它在文本层面的优秀无法弥补影像的贫瘠,其实第二段本可以像光之声一般蜕变,在Cassidy开口之时(光之声亦然),只可惜那点真正的痛点(锡安主义代表的保守性)不了了之。我努力找寻Mona的影子,大约是那些又去无回的信笺,诉说着片中为数不多的真情。

47分钟前
  • 霸王吃🍵3050岚
  • 还行

从艺术的角度看,《粗野派》是一部扎实复古、气势磅礴(前半部)的传记片,在当前浮躁的大环境中尤为珍贵,摄影配乐表演都是顶级,3个多小时丝毫不觉得漫长。然而文化作品始终无法脱离阶级和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寄生迫害其它民族的犹太资本,又双叒叕一次把自己包装成被压迫驱逐的受害者。之前的卖惨片至少有原型,这次不装了,直接拍伪传记片。影片开头出现的联大181号决议,在如今听来竟是那么刺耳!

48分钟前
  • 糖葫芦
  • 还行

#pff24 开篇倾斜的自由女神,这片土地上从未消散的罪恶和堕落。但epilogue真的既不聪明又不敏感,急切地给出归纳、毁掉所剩无几的暧昧性,还板上钉钉了如此problematic的zionist视角

49分钟前
  • Kevin
  • 还行

建筑师在美国重塑自我与以色列顽强独立形成呼应,由此暗示导演可能会认同一条我们非常熟悉的口号:“强大的祖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抛开犹太复国主义的种种争议不谈,在战后体系行将崩塌之际,布罗迪忧郁的面孔倒使弱肉强食多了几分正当性(吊诡的是以色列今日的强势正是的反对弱肉强食的体系赋予的)。对Brutalism及其共产(社会)主义、平等观念的根源避之不谈,但整个建筑项目的执行打着公共利益旗号欺骗宾夕法尼亚老乡,倒是颇有极权政治之风。对大屠杀的哀悼主题直到最后才揭露,而在社区宣讲会就只大谈建筑和信仰的永恒,对当地居民悼念权的漠视潜藏的是艺术家的自溺。而这种自溺承载着道德的绝对合法性盛行至今,使犹太人身份某程度上变成了加害更弱势者的武器。美国梦是破灭了,民族主义的春秋大梦正以和平之名肆虐。

51分钟前
  • DX
  • 还行

完全没有想说的

54分钟前
  • 孤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