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 看电影 我们不应该抱着去研究的态度去看 有些东西 以你的理解去研究 肯定会让你对电影产生误解这部电影 并没有讲什么深刻的道理 没有什么大反转 剧情杀 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想到的是我小时候美好的童年 那些旧时的记忆浮现眼前 我们身处在中国 无法体会美国加州的文化 但是我们之间也有连通性 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在公园里滑溜冰鞋 在街道上玩那种二轮滑板 偷偷地跟着大孩子一起去水上世界冲浪 跟着邻居小孩去探索那些小荒地 一起去捣蛋 砸消防栓玻璃 踩橡胶水管 那时候 我们也不富有 但是每天都喜笑颜开 在租的十几平米的小平房里 每个角落都摆放着东西 那些映着红花的白铁盆 大红大紫的被褥 粉得老气的床单 和妈妈一起对着相机拍照 等等现在回味起来 真的很美好 以前的所有东西缺一不可 如果说跟我一样 有类似经历的人能体会到电影里的真谛 一切都有美感 小男主 出生于单亲家庭 哥哥有暴力倾向 他很缺乏安全感 所以想要找到小伙伴 找到依靠 他认为那些玩滑板的孩子很酷 但是他的妈妈认为这些人都是流氓 不敢正经事的人 在中国也一样 一些家长会让小孩不去和那些所谓的酷的孩子在一起 认为会带坏他的孩子 可是家长们又不拿时间去陪伴孩子 相反 那些酷的孩子却真心对待他们 孩子很简单 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 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们善良 勇敢 电影里男主角就是这样的孩子 而那些酷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酷也是有原因的 从电影里你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坏 男主很小 但却没被特殊对待 朋友也不应该如此吗?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觉得很美 很美 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也许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影片开头的两幕令人印象深刻:空镜定格于屋内狭长的走道良久,男主从隔间被狠狠推出,重重摔在墙上,男主的哥哥从里间冲出,将男主按在地上暴打;镜头停在房间一角,缓缓扫过散乱的床铺,男主呆立在镜子面前检查身上的伤口。
在这两幕中,空间作为稳固的客体首先入画,在给予观众足够的凝视时间后,人物以闯入者的身份,显形于既定的空间。
至此,空间成为盛放的容器,也预示着环境与个体之间捆绑与吸纳的关系。
只可惜以上“空间先行”的创作思维并没有得到延续,很快,镜头便聚焦于人物的具体行为,空间的容器性被彻底忽略。
为什么空间感在此片中尤为重要?
因为《90年代中期》着力勾勒的便是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个体如何在社群中演变进化,成为茫茫众生中的一枚颗粒。
导演应该看看安德里亚阿诺德和肖恩贝克在《鱼缸》和《佛罗里达乐园》中是如何做的。
他们如建筑师一般着力于筑造一个复杂有机的情境空间,所有的密闭房间、开放街邻、质地温度、气味色彩都被周密的整合成一个完整巨大的体系,人物被生拽入空间,成为逃不出的幸存者。
于是他们的困境成为一种可以被辐射的共感体验,其一举一动都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导演应该明白,拍摄一个少年的成长史,人物与环境的摩擦与碰撞至关重要。
而绝非像《90年代中期》所呈现的,动态镜头与静态镜头完全割裂,人物浮于情境表面,动则像摆拍,静则像话剧。
多次出现的滑板少年从镜头一边入画、另一边出画,美则美矣,配乐也足以展示导演的好品味,但实则毫无生命力可言(对比一下今年华裔导演刘冰的爆款纪录片《滑板少年》,高下立见)。
以上是创作方法的崩坏,回到内容本身。
《鱼缸》中桀骜不驯的女孩被有妇之夫骗情骗炮,被追赶着跌倒于黑暗之中;《佛罗里达乐园》中天性烂漫的女孩被强行带离妓女母亲的身边,不能自已地号啕大哭。
这便是影片在情绪积压许久后的力量爆发,在生猛痛感扑面而来的瞬间,才得以彰显成长的意义。
而《90年代中期》呢?
一次与哥哥爆发、一次与母亲对骂、一次与塑料友情决裂,十足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更别说与黑人小哥哥互诉衷肠的段落,更是令人完全解High。
于是片尾所转向的一切都归于Peace&Love的圆满结局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代表了好莱坞最Cliche的一面,一场车祸,一次探视,所有的困境都在这莫名其妙的温暖氛围中得到了和解。
拜托所有好莱坞导演,请不要再痴迷于这种可笑的“让爱治愈一切”的创作思路了。
就算再爆多少句粗口,喝多少酒磕多少药,如此疲软至极的故事内核都只能成为一场无酒精的mocktail假High局。
I kept guessing if this was an autobiography of the writer-director, who I previously recognized as the fat mad man in Wolf of Wall Street. He could be anyone, and this movie could happened anywhere in America in the mid 90s. Why is studying and going to harvard corny? Why is Stevie always alright and free of head injuries after fatal accidents? Why is the closet where everyone keeps their secret wounds so broken but simply put? Why is being a mom breastfeeding two children in her 18 birthday so real of a character in the movie? Why do I keep thinking about Bryan. The film was shot in the aspect ratio and quality that very much misfits in this era. I was taken back to a time when I was probably not born, in another city that I would not have heard of till middle school, but I felt so connected to Stevie, who would poke his wounds after he gets beaten up by his brother Ian, and gives a gift after he sneaks into Ian’s room and listens to his CDs. He was not appreciated, and the wind of social/racial inequality haven’t became articulated reality for a boy yet. “What’s black people?” Ain’t that genius? It’s such a cliche to make a film about a boy who doesn’t fit in and feel appreciate at home and thus tries so much to cover for his real self. It’s such a cliche to talk about skate like it’s the freest and most healing thing in the world. Doesn’t this remind you of Minding the Gap? Of course this is more subtle in some ways and more deliberate in others. The domestic abuse, the absence of good fathers and helplessness of a gentle mothers, the “skate to live” philosophy, the senselessly hilarious jokes all move me so much I couldn’t even begin to analyze it while I watch it.Many of the shots were brilliant and original, like the long still take on the road when the group skate among the cars, the chasing police, the cutting between moments in the party, the last second before the car accident, etc etc. I have seen another film about a coming of age girl finding a community and a calling through skating too. That film also explored racial dynamic and sexuality, youthful rebellion and helpnessless, probably unintentionally. But compared to this one that was just a pretentious kitsch.This film is, nothing short of a poem. The boy so devoted in his anger and joy, so genuine with his voice seemed to be too real to be fictional. I know this is a beautifully constructed reality of all the best (with most modified harm of drugs and domestic violence and most un-dramatic human relationships) that could happen in this context. Los Angeles in the summer, no school all play very much far from the adults’ problems. “You look serious, kid.” “I’m alright. I just can’t deal with this shit sometimes.” The boys emotions and concerns are demonstrated by them spending the night out sleeping on the street or on the couch, and their lives looks so much cooler than it would have been without all the fantastic music choice. I love it, you know?
看完减肥成功的Jonah Hill和石头姐的《Maniac》才得知他也迈出了自己当导演的第一步。
马上冲到剧院去欣赏这部随时都可能下线的只有不到90分钟的可以被列入文艺片的电影。
说是电影,他的主题,色彩,画面,4:3的比例,甚至略微粗糙的带有颗粒的画质,都仿佛在按时我们这是一部家庭录像。
就像20年前流行的那些家庭录像一样,这个电影带着太多私人的感情色彩。
每个喜欢看好莱坞喜剧的影迷,怕不都是看着Jonah的电影“长大”的。
哪怕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要看见他的双下巴,就会无厘头地笑起来。
认真扮演丑角的人,首先都是认真的人,其次他们的目光往往远远超越搞笑。
这第一步走得踏实,未来不可期量。
-dingdingding下面可能带有剧透--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
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
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
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
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
在LA的夕阳和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第二感觉,整部片子基本目光锁定了这么多的男孩,却缺失一种男性的视角。
主角Stevie有妈妈,有个哥哥,却没有出现过爸爸。
哥哥长期家暴自己,如若无人保护,那就只能自己强大起来保护自己。
那个年代的美国小孩,大概觉得只有在某个团体当中才具有安全感。
滑板,看似贯穿了电影,但我始终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Stevie只是觉得这帮人很酷,才去自学了滑板,但他是不是真的喜欢滑板我们不得而知。
第一次打入这个小团体,获得Sunburn这个外号,跟他花钱买滑板没什么关系。
被大孩子们接受,是因为stevie的流血和勇气,哪怕没有滑板,他也会这样做。
当一个孩子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去努力的时候,哪怕这件事要牺牲自己,他也在所不惜。
荷尔蒙的冲动下,Stevie还是会选择say thank you和在做错事情之后惩罚自己(拿梳子刮大腿,用绳子勒自己)。
从小到大的教育,和大脑内部的冲动形成了一种对抗。
就像他对抗哥哥,对抗妈妈一样。
青春,满满的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与原生家庭割裂,寻找自我意识的青春,都在这部片子里。
每个人的人生太过不同,却又相似无比。
再后面的种种醉酒,集会,边缘性行为,暴怒,甚至撞车,这些事反而成了水流自然而然的方向。
这不是Sunburn必须做出的选择,但又注定会发生。
哪怕是注定会发生,电影却又塑造了一种刻意的感觉。
仿佛Stevie不经历这一切,就枉费了他初次偷妈妈的那40刀去买的第一块滑板,枉费了他13岁的青春年华。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电影一定带有着导演的真实经历。
可能有些敏感的快乐和忧愁,Jonah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记录下来并且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鸣。
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繁荣发展,没有人会考虑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孩子们都还有着自己的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我们再也踏不进那条河流。
一代的年轻人长进了世俗里,开始怀念自己的青春。
历史又不断的重演,惊人的相似。
90's : 童年以后,青春期以前用16mm胶片机派拍出的无滤镜复古色调,Wu Tang, Cypress Hill 和 Mobb Depp唱出的专属于九零年代的剧烈节奏,为这部半自传影片奠定了相当得体的基调。
仿佛名角登台,还未开口,扮相已先声夺人。
90年代,电脑手机还未横扫世界,人们的社交生活也还几乎未被电子产品侵占,这是本片发生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那个年代的魅力之一。
剥掉90年代这个壳,影片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怜少年的成长困境。
缺失的父亲,严肃的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本来定的人选是Michelle Williams,后来因为档期问题换成了现在的 Katherie Waterston),霸道的哥哥,压抑的家庭让十二岁的Stevie急需一个逃生的出口。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朋友,友情替代了亲情。
他开始玩滑板,开始抽烟喝酒讲脏话,开始体会到融入,尊重,关爱,以及最重要的-释放。
有些释放是显性的: Stevie拎着一瓶酒咕咚咕咚不停往肚里灌;被哥哥半夜暴打,却被威胁不许发出声音,只好用枕头蒙住头捶墙大喊;和好哥们在众人面前大打出手(长期生活在暴力哥哥阴影下的报复转移);在车上和妈妈吵架,高声骂着脏话叫她闭嘴。
有些释放则是隐性的,片中的两次重大事故(滑板高空坠落和车祸)都是以Stevie的受伤流血告终。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事故后Stevie都表现得极为平静甚至安定,而不是痛苦,因为无论是高空坠落还是车祸,本质都是碰撞,也意味着强度更大的力量喷发,释放和宣泄。
导演既仁慈又残忍,他给Stevie一颗暂时的解药(友情和滑板),但药效一过Stevie似乎就得靠伤害和摧毁(别人和自己)才能镇定下来。
绕来绕去又回到了源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压抑了他; 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还教会了他暴力。
Stevie就这样跌跌撞撞地结束了童年,纵使血迹斑斑,因为导演是回头去看,所以总是美丽动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叛逆期,或早或晚。
我觉得人的成长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年少时价值观在酝酿,怀揣着梦想,行事冲动,愤世嫉俗,处理自己与家庭的矛盾,就像电影里的少年一样。
电影的配乐很棒,《Dedicated To The One I Love》让日落时分加州公路上的滑板少年永远印刻在我心中;镜头调度也很好,印象最深是fuckshit走向冰箱拿啤酒然后往外走,青春的张扬溢出屏幕。
电影里很多场景转换像是戛然而止或是卡住然后跳转到下一个镜头,我想这种粗糙正好契合少年未经雕饰而狂野的心境。
电影塑造了5个性格各异的青少年,他们年龄不同,却都面临着青春期的迷失、沉沦,也映照出青年一代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家庭教育、社会管制缺位造成的集体迷思。
Ray价值观很正,是5人中的领袖,把控事态的发展;Fuckshit具有流浪的气质,沉迷于外界的刺激,内心脆弱;Fourth grade沉默寡言,喜爱摄影,本性纯良;Ruben得失心重,深受家庭的创伤;Stevie年纪最小,思想不成熟,易受他人影响。
最后一幕Fourth grade在Stevie病床前放映制作的短片时让我很感动,镜头里的大家青春洋溢,鲜活快乐。
事实上在我得知他的爱好是拍电影时,已经对他产生莫名的好感,全因我自己也很热爱影视、热爱创作,看到最后他制作出影片时真心为他高兴。
表面上看,电影是关于一群teenager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有时还扰乱社会治安;但实际上,这是一群抱团取暖的年轻人跌跌撞撞相互扶持,在成长路上对抗规则压迫,勇敢走下去。
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实现梦想。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看过两部Dogtown(一部纪录片,一部带有写实意味地drama)的影迷们再看这部时会更有助于对滑板文化的了解和带入。
Dogtown讲述的就是滑板文化的起源以及skater们的一些习惯是如何来的(有的人经常问为啥他们这群毛小子非要在人家泳池里滑板??
)看了就会了解。
像这部里面出现多次不同的spots,以滑板商店为‘聚点’的方式,Sunburn如何融入他们的朋友圈子,喝水的方式,谈话用语的方式(比如最开始Sunburn生怯害羞的和他们交谈,大家说他不要像一个gay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贬义),party上的sex part以及女孩们对于男孩的抱怨,都是滑板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导演版教程-菜鸟如何进入滑板圈子)。
个人认为比起Harmony的Kids,这些细节刻画少了些drama更多了些真实的味道,实实在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
只是那个时候的滑板文化已经不同于最开始的Dogtown,更为成熟,已经构架起自己的一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系,说得暴力一些:要按我们的规矩办事(这在商店party那场戏里Ray和fuckshit与别人交谈时也有所体现)。
关于演员导演也是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直接用真正的skater。
他在一个采访中被问及选演员的事情。
他说:“我认为那些曾经以滑板为特色的电影的问题是,他们有演员,他们试图教他们如何滑板。
我认为我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很有魅力,而滑板运动吸引了某种人类,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作为一个群体的那种个人主义 - 对我而言,我宁愿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演员,而不是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滑板运动员。
我不认为反过来是可能的。
这些孩子非常有才华,我很清楚,如果他们想要的话,他们就会成为伟大的演员,而整个体验的最大部分就是看着他们加强并认真对待并成为如此伟大的演员。
”此处无限掌声。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也给了这部电影新的可能。
你不会听到真的skater看到这部电影时吐槽说:Wtf is this?
要知道,滑板小哥最不怕的就是碰瓷。
你要是把我们文化拍烂了,不但骂你 ,还要拿滑板砸你。
这段重点写Harmony Korine。
巨大的彩蛋出现在Sunburn母亲的房里(只有几秒中)。
也算是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另一种缅怀。
以Harmony Korine的做事风格,他的出现也足以说明对90s的热爱。
毕竟只有90s,才能造就Harmony Korine。
人到中年他胖了不少,但是招牌式低靡眼神出卖了他,有一秒我觉得他在笑 :) 和我同行的同时代成长的滑板基友也是当作他是个中年大叔而已。
这位美国青年亚文化的教父就此变成了Sunburn母亲的男人。
其他现场的美国人不得而知,铁粉估计都认得没什么好解释的。
摄影方面,胶片画面质感尺寸没什么好说的,颜色层次丰富有内容。
一些细节的安排,配色上相比其他很美式的电影,更讲究。
道具比如橙汁,演员之间肤色,发色的变化。
都成为画面丰富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Fourth的DV相机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质感很90s,只是最后结尾放映的片子制作过于“精良”。
再“糙”一些,或许更有味道。
每个人爱上滑板文化的理由不尽相同,抛去所有的外界因素,导演真的说出了滑板文化的精髓-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这是我人生第一篇影评,曾经有个影响我很深的人问我 我想追求什么,我说,我不想追求,我想一直去体验,去感受。
他说,你要的太奢侈了。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像我一样每天做梦都想飞的人。
I am never in control.
90s,青春期,滑板,叛逆,性,小混混,那时就是这样的。
不像现在,孩子们拿着手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叛逆,也要躲在二次元里,拍婆子,也要网红版的。
90年代的青春期是多元的,第一次喝酒,挑战社会秩序,接触社会人,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择偶观。
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是矛盾的,很喜欢这类型的电影,还有一部<阿黛尔>,把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路刻画的十分生动。
对于那些无比向往的时代,单纯回到特定的地点已对渴望的心无济于事,老旧滑板上的裂痕、沾染血迹的T恤还有掷向远处的带冰块的可乐,没有这些物件,没有一个时期人的思考方式,再真实的还原都对于渴望无济于事。
能做的只有尽力以那个时代的思维,在脑中重演第一次完成某个滑板动作时的喜悦,还有掷出可乐时的惊心动魄。
乔纳希尔就以这种方式,缅怀了他无比向往的时代。
4:3的画幅还原DV的质感,旁观者的视角:固定机位横摇,中景框的运动镜头,略高于主角的低机位,像一个路人或者邻居,无意中关注着滑板少年的成长与挫败,又在不经意间夹带私货,夜晚的远景,极度浪漫的打光下第一次成功的滑板动作,还有第一次与伙伴穿梭于车流时所调配的夕阳所带有的不真实感。
呈现记忆中的时代而非一味的还原,是成就其基调和铺垫其追忆的关键,去除类型元素后的似真似幻恰是每一位向往者对一个时代最原始的冲动。
但去除前半段《少年时代》式的平缓,后半程类型元素和对反叛情绪的过分记录,又将影片的格调拉回了原点,那些所谓的痛点:朋友的嫉妒,兄长的欺凌,母亲的责骂早已沦落为青春片的类型元素。
前面小男孩内向自卑的性格,以及不断试图融入群体时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被之后张狂暴戾还有堆加的类型元素消解,剩下的只有一发入魂的OST。
冰淇淋与肥胖,是属于我盛夏童年的记忆,独自躺在午饭后的凉席上,昨夜飞蛾突袭过的纱窗仍旧触目惊心,床沿和墙壁之间,卡着至今不知存不存在的橡皮玩偶。
当很长一段的生活阶段被更长的生活所覆盖,除去了过于私人化的琐碎之后,弥漫在思绪周围的,就是某种似真似幻、意识流的片段,而这样的片段,在电影创作中往往更能还原一个时代并赋予它更多的私人情感。
姜文的盛夏《阳关灿烂的日子》中,原本京城小巷的脏乱被记忆中的整洁肃清所代替,这种遵循记忆而非事实的创作方式,赋予了这样一部回忆体电影本真和纯粹。
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同样如此,漫天的尘菌、大雪后的孔雀、雾中的群魔乱舞,都是那个意大利边陲小镇中费里尼导演独有的记忆,它未必真实但半世纪的沉淀,让那种“虚假”更直击观者之心。
如水般的铺陈是回忆体电影最让观者沉溺的呈现方式,也是追忆似水年华时平缓的脉搏。
DV质感相当复古,整体呈现流于表面,不过好在足够真诚。中意穷小子拍摄中的在场状态,两段影像构成了微妙的回忆空间/真实场景的间隙,叛逆的虚无和青春的说教。
如同在水面费力扑腾,结果发现离池底只有一米。与好莱坞大多数猎奇式边缘人物浮世汇一样,导演又一次滑向爱能治愈一切的创作死循环,将人物包裹在软绵绵的沙发海中。
少年儿童的认同感
10天里无心看了3部关于滑板的新片…非常想去买个板了
*本片导演jonah hill*first impression:very SUNDANCE*感觉挺零碎的,就像是抒情散文,感觉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倒是后面有一段ray跟stevie在公路上踩滑板的那段拍的挺美的,很LA/加州*大概讲的就是百无聊赖的初中生厌倦了一潭死水的家庭氛围,于是走出门去认识新朋友,刚好跟一帮玩滑板的高中生混一起了,于是开始尝试抽烟嗑药泡妞打架,最后去party路上发生车祸的故事,很街头
我的青春崇拜又回来了!Johan hill蛮有才!
和Steve一起看的
道德、良知。看前段的时候,觉得人生放纵一点也是可以的。转折之后,人还是要走正经路线,要有道德和良知,Ray还不错,能静下心来告诉Steve道理,这段真的很好了!四年前就想看了,到现在才看🥲。Ray最后那句话:你知道你没必要这么做的对吧?
《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版。
看到Donovon Piscopo是唯一让我注意力集中的时刻
2018.12.26
一看就处女作,自恋,没有节制(尤其音乐),乱七八糟胡塞一通,以及严重模仿痕迹。完全不能共情。前半段太难看。支持一下孩影海蜇丝了。字幕有好多错
以自制影像收尾很有力,一个将时光凝结为可追忆年代情结的表达昭然若揭。小男孩和那部DV一起才是导演Jonah Hill作为当事人“在场”的投射。和柯西胥的差距在于,感悟式说教有些长,对时代金曲的过度引用并不能很好地构成对情绪的提纯。
American street boys 的无聊生活 真挺无聊的
青少年题材+独立小成本+处女作,本片已经是正确打开方式的典范了,在技法方面一再吹毛求疵有点没必要了。加州公路、迷幻公园,滑板上的少年寂寞地寻找着环境认同以及自我认同。结尾四年级的夸张的小短片,其实就是本片的原形吧,一个简单但执着的愿望,在镜头中体现出的全都是自由肆意。配乐也非常有时代特色了,喜欢这独属于90年代中期的少年气质。
非常的VICE了
拿来做教育片不错哦
这部片成功的把我消费了,电影票子就当擦屁股了
我讨厌这里面的每一个人。
比较自我陶醉的一部片子 dv风和4比3比较讨喜但整体略显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