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千与千寻》中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事不可能忘记,只是暂时想不起来而已。
” 事实上,我们的一生,正是由一束束过往的记忆、当下的细微感知与对未来的预想所构成的。
问题是,应该如何处理好生活与记忆的关系?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新作《时光机》便对此作了意味深长的讨论。
年轻女孩小琴回到家乡,迷上了“断舍离”美学的她看不惯哥哥阿杰与母亲对家中旧物的不舍,誓要用“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来彻底整理杂乱拥挤的屋子。
说干就干。
影片由此引入断舍离的“六步指导”。
断舍离后的室内(预想图)『第一步:设定目标,寻找灵感』。
小琴拜访了设计师,在家中学习日本极简主义家居达人的教程。
『第二步:不要怀念过去』。
所有的旧书都要丢弃,因为“出版业已死,电子书不占空间”;旧CD唱片也要扔掉,因为“现在是苹果音乐及在线音乐平台的时代”;自己用过的黑白屏旧手机、电子词典、旧课本、成绩单,以及各种纪念品,都要装进黑色垃圾袋中。
小琴的想法恰恰反映了互联网数字时代的伦理:过往的物件不再珍贵,一切都变成虚拟的,小小的手机藏进所有,轻巧便捷的“在云端”取代了沉重笨拙的实物。
不过,哥哥阿杰却并不赞同——实物即便再普通细小,也蕴含着某人的心意,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小琴则坚持:感情用事只会带来麻烦。
不过,小琴真的能做到弃绝所有的感情吗?
于是,我们来到了『第三步:不要有太多感觉』。
小琴收拾旧物小琴的好友阿萍前来,却见到她要丢掉自己以前特地买给她的唱片,十分生气:“有些事只是你自己遗忘了,并不代表会就此消失,双方都要释怀才算真正结束。
”没有错。
物件上承载、寄托着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记忆与情感。
而记忆与情感经由沟通与礼物的交换,便不再独属于自己。
至此,小琴开始意识到情感的意义,而影片也就此进入了断舍离与追寻记忆相交织的阶段,这亦是一个充满反讽与反思的旅程(第四步之后的小标题均与故事实际进展截然相反)。
『第四步:别动摇,要无情!
』小琴拼命追上收废品的大叔,将数不尽的大黑垃圾袋又要了回来。
她把所有昔日好友送给自己的礼物都标上名字,亲自上门,一一送还:有的人早已忘记了过往;有的人则喜出望外——原来,小琴曾在去日本时答应帮对方带一本画册,之后却谎称卖完了,其实是悄悄占为己有了——小琴自私与失信的一面在此昭然若揭;有的人已经与小琴决裂,同样是由于她的一次爽约。
之后,小琴用快递的方式给前男友安哥寄还礼物,但邮件却被退回了。
小琴只好亲自上门,为自己以前的不辞而别道歉。
安哥一脸微笑,看上去并不在意,只是请她再煮一次自己好久没喝的玉米汤。
小琴在他家找到了自己不舍得买的极简主义设计杂志,拍下了自己想要的3页,并见到了安哥的新女友小蜜,三人相谈甚欢。
小琴重见安哥
小琴的前男友安哥小琴兴奋地告诉阿萍:“真是如释重负,一切都结束了,他已经释怀了。
但事实上,当时站在那里,我不停地自责。
”这时,旧友阿功打来电话,想让她帮忙找一张之前拍的照片,那是他和女友的第一张照片,希望能放在婚礼上。
小琴犹豫再三,还是开始浏览海量的过往照片。
正在这当口,安哥和小蜜整理了两大箱小琴留在他们家中的物件,交还给小琴。
瞬间跳出又一个反讽式标题——『第五步:不要增加东西』。
自然,安哥对小琴难忘旧情,也被女友小蜜看在眼里。
终于,小琴经不住过去的召唤,打开了箱子,往昔的情感逐渐袭上心头。
小琴赫然发现安哥母亲几年前写给自己的卡片,打电话给安哥道谢,才得知安妈妈早已过世,遂与安哥一起去殡仪馆看望骨灰盒。
原来,安妈妈死前最想念的,是小琴煮的汤。
安哥告诉小琴伤痛往事
小琴愕然小琴忧伤而困惑地问他,为何当时不联系自己,安哥说:“我得放下过去,我得靠自己,我不该联络你。
遇到好事时,真的很想打给你,可是又不行……遇到坏事时,不知道要打给谁,我也不能打给你。
妈写给你的新年贺卡……我无法寄给你,也无法丢掉,只好收在抽屉。
我觉得好孤独,脑子里只想着:不能再执着于过去。
”然而,真正刻骨铭心的情感,哪有那么容易放下呢?
我们或许能够短暂遮蔽掉过往的回忆,尽力地迈步向前,但心底却注定有一片笼罩着魔影的区域,那里的时间永远停滞在了过去。
唯有直面伤痛,正视往昔,揭开时光的封条,才能让过去与当下向彼此敞开,慢慢交融,生成未来全新的自我。
实而安哥正是让自己内心的一角永远沉没在了往日情殇的堰塞湖底。
他的女友说,安哥经常很孤独,自己又帮不上忙,但是她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
在安哥的帮助下,小琴终于找到了朋友要的照片,阿功与女友喜极而泣。
那是一张与美丽、精致毫不搭边的合影,两人相距遥远,一前一后,姿势各异,一个看不清楚表情,另一个则显得疲倦而呆滞。
但“看起来像很普通的照片,现在却是无价的”,因为正是它定格了两人关系里的原初时间与本真样态,毫无做作矫饰之感,历久弥新。
珍贵的第一张合影镜头一转,切入断舍离倡导者在莫斯科街头的采访片段。
受访者说,过去的记忆对自己始终很珍贵,主持人则继续坚称:“过去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最难断舍离的。
我的建议是,如果已经没有用处,就想办法遗忘,然后全部割舍。
”——然而,经过这一切,小琴似乎已经认识到了过往物件的价值,不再想一味地断舍离了。
弟弟阿杰找到了一张旧相片——儿时的兄妹俩与父母一起欢快地弹琴,唱歌。
久已从两人生命中消失的父亲恍然间浮上心头。
于是,照片又一次成为牵系起过往回忆的关键,仿若时间的幽灵,撕裂了连贯的时间流,令遥远的过去刹那间重现。
童年老照片阿杰追问道:“你真的要把那架钢琴丢掉吗?
”——在此,钢琴成了感情与过往的象征,在小琴对老照片的含泪凝视下,父亲的影子在琴声流淌中变得渐渐清晰。
『第六步:不要留恋!
』小琴打电话给父亲,而父亲却已不认得她的声音,并说不会再回来了。
小琴只得把残酷事实告诉母亲,母亲却竭力阻止她往下说,并坚持要保留钢琴,有了它,就能不忘记过去。
至此,人与人之间记忆与遗忘的错位关系终于彰显出来:我能断舍离,对方却不舍;我至终挂念他者,殊不知早已被遗忘。
小蜜把小琴最后留在安哥家的物件——一件上衣送来。
原来她已经和安哥分手了,她很想恨小琴和安哥,但是恨不起来。
因为没有理由。
我们都得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她全都懂,只是泣不成声。
小蜜百感交集小琴与安哥最后一次见面。
安哥终于坦然面对:“你都是为了你自己吧,你为了自己才把我的东西还给我,你为了自己才向我道歉,你为了自己才想帮助我和小蜜复合,这样你才能毫无歉疚地甩了我。
小琴,说真的,你来道歉时,我很生气。
感觉就像是……道歉之后就不必负责了。
所以我只好原谅你,对吧?
如果我不原谅你,就是我的问题,就不再是你的问题了。
仿佛……你把所有的罪恶感全加诸在我身上,然后你就一走了之。
”小琴愕然:“我道歉是真的在乎你。
”安哥回道:“那就不要道歉,去一辈子承受你的罪恶感啊。
别逃避啊,你办得到吗?
……你真的爱过别人吗?
……只要承认你很自私,继续去过你的人生就好。
我们看见想看见的,记得想记得的,不过就是这样。
继续去过你的生活吧。
”小琴哭叫:“可是我都说过对不起了,我已经道过歉了。
” 遂夺门而出。
小琴与安哥最后一次见面这种对道歉行为中双方心理的洞析,犀利而明彻。
实际上,致歉的结果有三种可能:宽恕、不原谅或遗忘。
第三种可能在鲁迅的《风筝》(参见《野草》)中有所述及。
鲁迅因二十年前粗暴地毁坏了弟弟偷偷做的风筝而感到内疚,他终于找到机会向弟弟说起此事,并暗自希冀能够得到“我可是毫不怪你呵”的谅解(“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没想到弟弟却完全不记得有过这件事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在本片中,正是对旧物的整理迫使小琴正视自己自私无情的一面,她也在对安哥的道歉行为真切地生出了强烈的罪疚感,但这种罪疚感又不乏自私的维度,因为越是诚挚的忏悔,才越能触动对方的心弦,从而导向宽恕的结果。
而一旦宽恕达成,罪感与耻感便得以洗净。
所以,道歉的过程,也是自私与罪疚相互交织的时段,而整个行为则近似于一场赎救的仪式。
它并不能真正消弭过往的错误,却有望使自己从道德磐石的重压下解救出来。
最终,小琴决定把剩余的东西交给哥哥来丢掉,自己一个人去住旅馆,孤独地度过新年,并把那张见证着童年时一家人的幸福时刻的照片也一并撕碎、留在床上以待打扫了。
她下定决心,在手机上解除了与安哥的好友关系——一个信息化时代终结人际关系的典型手段。
最终的断舍离于是,经由抛弃过往——重拾回忆/直面情感——再次断舍离的迂回过程,似乎便可以与自己的记忆和解了。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再度发问:这种和解是否能够达到超越于记忆或遗忘的境界,让过去、当下与未来真正融为一体?
影片的情感表达并未堕入滥情俗套,往事只存在于对话之中,全然没有许多电影所借重的闪回,而是依靠观者的想象与共情来重构记忆。
沉静克制中暗含着千钧力道,哀而不伤的点滴配乐也余味悠远。
此外,影片的大部分对话均发生于二人之间,没有喧闹与冗杂,促使观众得以集中注意力于人物的内心。
剪辑时的景别顺序由远及近,最终往往用浅景深的近景或特写镜头来呈现人物,稍露出对方虚焦肩背的对切镜头则缔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略为飘渺的氛围。
导演也比较钟情于横移镜头(包括几次贴近灰暗物体后平移的匹配转场),在缓缓的移镜头中,往事不再如烟,而是浸染上了洞穿时光的气息。
首发于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一起看佳片,赏经典
此刻窗外正是一片晚霞,可惜有防盗窗挡着,我冲下三楼,拍下了这一刻,因为稍作犹豫,它很快就过去了。
这是我这半年里的第二次搬家,搬家是劳身劳心的工程,特别是随着年纪渐长,随身的物品越来越多,往往打包这一项,就足够让人身心俱疲。
3月的时候,我看了《就爱断舍离》,这是有点傻的电影名字。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2019年的影片,它还有一个翻译的名字-《时光机》。
我不懂泰语,不知原名更像哪一个,电影内容呢,隐隐有与两个译名都有点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导演讲事情的方式,摄影的风格和人物的设定。
上一个让我着迷的是他2017年的《死于明日》。
与之相比,《就爱断舍离》有了简单的故事梗概,剧情不复杂,看了开头,便知结局如何,也是,普通人的生活,走向一直都很明晰。
长大,离家,租房子,买房子 ,离开一座城市,继续租房子,换房子,漂泊的人,始终不安稳的心。
身边的熟悉的人,窗边相似的晚霞,会在某个瞬间让人觉得,始终没有远去,还在那个你长大的地方,仿佛一转身,叫一声妈,她就能从门外进来。
更多的时候,思念其实是附着在那些一直带在身边的物品上面。
几件衣服、几双鞋子、一张照片,一件电子产品,一条手链,甚至一床被子。
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两千年刚刚走过第一个十年。
母亲给我做的褥子,我从湖南带到贵阳,又回到西安,用了好几年,直到她又做了一床新的,我不舍得丢掉旧的东西,是因为它们依旧完好,因为它们在是重要的人给予我的,因为它们是我努力换来的,因为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电影里,女主觉得旧物会牵绊人的生活,让人沉浸在旧日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里。
幼时坐在旧钢琴前弹奏的父亲,已经完全听不出电话里女儿的声音,儿子的工作间依然贴着全家往日开心的合照。
女主离开家乡,觉得思念一种负担,便生硬的掐断了和前男友的所有联系。
回来之后,她粗暴的以扔掉所有旧日物品的方式,与自己的过去切割,却发现一切都没有像扔掉旧物那样简单,于是以和解的方式规划那些无用的物品,给自己疗愈的同时也帮助别人。
可人的感情最难捉摸和揣度,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人人都领你的情,你想和解的时候,别人未必肯释怀。
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会因为你的放下而结束,有的时候,怨恨比爱更持久。
物品可以扔掉和归还,感情却不可以。
电影似人生,人生仿若电影。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无数种生活态度中的其中一种,有人因此而放下过去,但不是人人能做到如此,感情是复杂的,悲伤里也有欢喜,此时的欢喜谁能料到彼时却成了悲伤的过往,甜蜜往昔不复存在,不代表她没有存在过。
割舍--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心底仍有缱绻滋生,人生即使切割成碎片,情愫依然流淌在血液里。
我的抽屉里保存着好几条手链,有爱人和朋友送的,也有我自己买的,它们有的伴随了我很久,纵使我很少戴上,可是依然保存着,它们并没有成为我感情的负担,看到它们时,并不只是有离别的伤心,更多的是那些人,那些把酒言欢人生几何的场景。
想想,也许对于有些难以释怀的过去,并不需要去关闭它们,这是人生的一部分,在我们浩瀚的心宇宙中,总能找一个小小的空间和角落,就让那些往昔静静的待在那里,既然存在过,何必抹掉呢。
如果不能遗忘那就丢东西吧…在这个过程中我挖掘了自己的强大。
断舍离原本只是一个快要被喊烂的口号,《时光机2019》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还可以这样断这样舍这样离,有过程分步骤,有人物内心的挣扎,有单眼皮女主加持,高级感充斥。
她不能直接丢弃,我能。
本以为是我的境界高于她,错了,她才是对自我人生的颠覆性设计,通盘考虑了全局,亲情友情爱情捋顺了,在自己的天地经营爱好,搞事业,这是彻头彻尾的大女人。
内心要多稳多有力量,多没有杂念,才能替妈妈做主,丢掉承载母亲一生所爱、一家四口的过去的甜蜜和幸福的父亲的旧钢琴;不用寒暄不问现状,擅自跑到前男友家归还旧物,做了前任爱吃的饭和现任一起吃,这就算了,还提出要见前任妈妈,人家是给你写过卡片,虽然但是…都过去了呀姐妹儿…甚至偷师学艺,拍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我顶你。
姐妹儿观影中我也经历了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从不理解、讨厌到佩服。
我做不到:没有的东西,多此一举,有用的东西,我厚着脸皮用,有价值的,我更舍不得,我可以做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粹用物质和价值衡量了,但我做不到女主的大局观和圆满。
断舍离—-删掉承载回忆的东西真得有用。
至于心里的残星点点也许只能交给时间。
时光机,知道是断舍离的故事。
沿着这条断舍离的线,延伸出来的人的关系故事确实看的我五味陈杂。
女主一开始是个很自我的人。
男女关系上,她觉得前男友不是自己的那个人,分手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出国留学后把联系方式完全掐断,也不告诉人家。
因为她觉得“你喜欢我那是你的问题我没有必要去为这件事负责”。
三年后被朋友说动,觉得当时的做法太自我了,自己应该为自己做出的伤害去道歉。
男主一开始表现的放下往前看了,而且自己也有女朋友了。
可是后来延伸出来的各种情节后,还是和现女友分手了。
女主来劝他为什么,男主说“你一直都是很自私的人。
你觉得你道歉是为了我吗?
不是,是为了你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你觉得你道歉之后就把问题抛给我了,如果我不原谅你我就成了那个坏人。
如果你不自私的话,那你就应该一直承受着这份内疚和负罪感活下去。
只要你承认你很自私,继续去过你的人生就好,不要担心,每个人都这样。
”亲情上,她和哥哥和妈妈在小时候就被父亲抛弃了。
但是她妈妈一直不愿意面对这件事,家里还和她父亲走的时候一样。
她想扔掉父亲留下的钢琴,也希望妈妈能走出来过的更好。
她妈妈不让扔掉,她哥哥还找到一张他们一家小时候围着钢琴的照片,一家很幸福的样子。
她给爸爸打电话,问要不要把这个钢琴拿走。
她爸爸竟然连她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她很伤心的问“我为什么不直接把这架钢琴扔掉?
为什么要去问他?
如果直接扔掉不打电话我也不会像现在这么伤心。
”她和妈妈说爸爸已经认不出我的声音了,他一点留恋都没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沉湎于过去。
她妈妈说,我就是不想忘记过去,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自私的要我去忘记过去。
她却说,现在是你自私,如果你不想忘记过去那你就不要忘记,但是我们想忘记过去。
最后,她趁着哥哥带着妈妈出去玩的一天,把钢琴卖给了一个古董收藏家。
她也把那张照片撕的细碎。
她妈妈在外面的痛彻心扉的砸门被她用耳麦隔离开来。
最后家里终于被她断舍离的干干净净,她却没有了当时要去做断舍离时那颗无所畏惧的心。
记得片尾曲的一句歌词,翻译过来:生活本身就向着没有意义的地方漂浮,如果现在停下来会不会没有痛苦。
名字叫断舍离,表面上物品也在做断舍离,但内容却是情感的“反向断舍离”。
女主的性格本来就是一个极简的性格,从情感上来说是一个很自我没有同理心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私的人。
而她此次建设工作室进行断舍离的过程,让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开始在意别人的感受,开始怀念过去,这虽然给一些朋友带来了一些幸福的会议,但也给一些朋友带去了不好的回忆和影响。
而面对妈妈的回忆,她却最终还是残忍的卖掉钢琴。
虽然最后换的了空荡荡的房间,但这不是我喜欢的“极简生活”。
就像她妈妈讲的“不要干涉别人的生活”,自己一个人的极简,不能强迫家人进行;另一方面,女主也为了自己情感的愧疚之心,却是对别人的再次伤害,与其这样不如继续保持原来那个冷漠的自己、极简的性格。
而女主最后离开让弟弟帮忙处理掉所有物品,并在酒店里撕碎照片,大概也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周折之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初心吧。
极简也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自己与否。
🎬简介:就爱断舍离Jean要改造自己的家,多年旧物相继被清理出来。
虽然这些物件对自己毫无作用,但每一件所承载着那些往事,同时也遇到了阻碍:妈妈责怪她随意处置别人的东西,朋友觉得她不在乎她们之间的感情,她也会因愧疚把东西又重新拿回来…——————有些东西无法断舍离,是因为你的罪恶感❗️❗️🌲一些东西难以割舍,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与感情,扔掉了,就仿佛觉得同时也抛弃了曾经的人、曾经的感情、曾经的人生…这样的话你会有种罪恶感,会感觉自己无情。
❤️但是,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久了就成了执念,也成了前行道路上的负担,所以该断就得断。
断掉执念就如同扔掉一件废物,让人生恢复一丝轻松与清爽。
•“💚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
如果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
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后来女主把东西分别还了回去,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交代。
•✅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自身经历:以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每一样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收藏起来,不舍得扔掉,总觉得那代表着一种回忆,是人生的一部分。
就像女主要把家里的钢琴扔掉,妈妈不愿意,因为那是他们已经离开的爸爸留下的。
•后来东西实在太多了,加上有些也确实不能再用了,所以也就不得不选择扔掉。
处理掉的那一刻,整个人以及整个精神状态都清爽了不少。
•再后来,定期清理东西,清理一些人和事就成了一种習惯,因为甩掉包裹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断舍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它还是一种身体及心灵的超脱,让我们逐渐懂得放下执念,珍惜当下。
《时光机》也叫《无痛断舍离》,是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在2020年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入围了第15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看完之后我不觉得本片中断舍离的过程是没有痛苦的,相反,我觉得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在揭伤疤的过程,直到最后我依然觉得小琴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然可能更多的是解脱。
片的基调是缓慢且悲伤的,通过诉说主人公小琴断舍离的过程,来展现小琴逃避情感维持的现实,一步步解脱,一步步成长。
1·友情·做一个好人阿萍是来帮助小琴设计改造工作室的好朋友,支持小琴的断舍离行为。
直到她发现小琴扔掉了她送的礼物,生气的对她说:“你要是实在不想要,你可以鼓起勇气给我,我可能觉得难过,但我不会生气。
”当小琴如无其事的邀请阿萍去吃饭时,阿萍只要求小琴对她说声对不起,这是小琴说的第一声对不起。
看到这里,导演的意图仿佛更深了一层;小琴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琴一样的人,我们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总以为自己没有错,却在无形之中伤害到别人。
阿萍教会了小琴面对自己的不足,要勇敢说对不起。
后小琴学会了将朋友的东西物归原主,并且收获了朋友的理解与赞赏。
这是她处理关系的第一步,也开始有了人情味。
2·爱情·说不清原因小琴与安哥的回忆从一部相机开始,这是三年前小琴去瑞典学习时安哥送给他的礼物,但她们分别之后小琴就与他断了联系。
但是小琴的理由却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这里看来小琴的人设还是一种极端,极度自私到常人无法理解。
电影将人物性格极端化,来体现蜕变的过程。
相对于小琴自私的极端,安哥的表现却又让人心疼的不满。
一开始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当我们知道安哥一直对小琴念念不忘时也理解了他的做法。
相比于小琴的冷酷无情,安哥的善解人意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小蜜的出场让人出乎意料,,安哥对小琴的感情也变得扑朔迷离。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不难看出小蜜只是小琴的替代品,而安哥对小琴的情感也是超乎寻常的深情,相比于努力忘记过去的小琴,安哥对回忆的依恋程度真的很深。
然而,个人对小蜜的结局感到惋惜,但也是意料之中。
一个人的替代品往往是没有好的下场的,走进一个住着人的心里,就像是拼命挤进超重了的电梯,哪怕是踏进一只脚,最后也会被刺耳的叮叮声给挤出来。
但是现实中拼命试探的人倒真的不在少数啊!
3·亲情·要学会放弃家庭中,父亲的形象只出现在一张全家福当中,而钢琴成为了全家人的情感寄托。
母亲对丈夫的情感是卑微的,即使被狠心抛弃,也始终对丈夫能回来抱有幻想,阻止小琴扔掉钢琴。
钢琴是母亲对丈夫的唯一念想,她不想扔掉,不想忘记,更怕忘记。
然后就是小琴和哥哥对父亲的情感,打完电话的小琴后悔自己把钢琴留到现在,这样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我个人认为结果可以不用说出来,以最后卖掉钢琴来告诉观众结局,可能会更有悬念。
除了那些可以自己亲手丢掉的东西之外,还有不能丢的东西,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放在那里让别人帮你丢掉。
真正的断舍离实际上是和回忆的一场告别,那些承载着回忆的旧物,会占据自己的内心,那些没有处理掉的感情更会纷扰你的思绪,逃避问题只会让心里更乱,不如理清自己的内心,勇敢的说抱歉,勇敢的说爱,勇敢的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是去年看的了,平时很少看泰剧,大部分还是看韩剧,就是无聊时候随便看的,因为这个剧的名字有点有趣吧,Jean要改造自己的家,多年旧物相继被清理出来。
整理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属于前男友Aim的东西。
虽然这些物件对自己毫无作用,但每一件所承载着那些往事,不禁令Jean思绪万千。
为了找寻这些东西的出路,她做出了一个决定。
有时候不能释怀的是被伤害的人,而不是伤害别人的人。
有些伤害别人的人,早就忘却。
只不过他更早懂得利己。
有很多细节 展示的画面还可以 。
1.对她性格的描述和来源用过去资料的方式展现也挺有意思,有说服力。
2.多愁善感只会增加麻烦。
3.清冷的色调,很合适。
4.会独自展示物品,以一个中近景,仿佛赋予它生命。
5.音乐的对比,扔别人的东西时美声交响乐,很宏大略欢快;但到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比较悲伤的钢琴单音独奏。
6.情感爆发时的追拉走垃圾大叔的长镜头设计的太好了。
坐在钢琴边哭的长镜头也很有力量。
7.还礼物开始变得有趣了。
8.长镜头声画不同步。
9.放CD的那个天黑天亮的转场很高级。
10.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小琴和小蜜站在门外,全景,拍的太好看了。
这个片子拍的好像我,有很多感触,前几年的我就是很冷血无情,不会留恋任何人任何事,离开了某一区域过了某段时间就也会相应的离开那段记忆的人,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开始有很多以前感觉很复杂的感情,才明白真的爱一个人是不能放下的,也许永远也不能,以前的我确实没有真的爱过除我妈以外的人。
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新意的一点,就是她与自己的对抗,自己带来的阻力很大,而不简单是外在压力的压迫,这样的话,很多的情绪就很有爆发力表现力很合理,很多的长镜头我都很喜欢,比如结尾。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空间的思考很吸引我,题材比较新颖,无论是居住空间还是心灵空间,这些思考我觉得能成为未来热门的话题和趋势。
而且音乐也是极简风格,主要以单音为主,这样整体就很和谐融合。
关于剧情设置有一点是我没想到的,我原本以为父亲是去世了,没想到竟然是抛下他们离开了,所以和妈妈对话那一段,我真的真的觉得写的太好了,拍的太好了。
衣服的设计也很好,就是当时小琴就知道小蜜的角色设定,而观众看到那儿才知道原来小蜜是替代品,她心里其实也明白,是不过爱情就是没办法控制的事情。
还有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角色,对于归还物品和道歉对我态度不同。
嗯……但是我觉得还是欠缺一些什么东西,就是想不到,总觉得解决妈妈对爸爸的情感的那一段还欠一个交代,是和外在压力有关的,应该是给一个结果的吧,起码外化的结果也该给一个。
这几年大热的极简主义在其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来的是对物品做极致的减法。
大片的空白,没有多余的用品,甚至可以说可见之处几乎没有可用之物。
它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超负荷的过度忙碌而呼唤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对物质欲望的一种反思。
小琴向往的极简空间 电影里女主小琴从斯德哥尔摩留学回来,非常迷恋这种风格,一心想要把家里改装成极简主义的工作室和居室。
但家里堆满旧物的现状,预示着她将要面对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理革命。
在她看来,她与极简主义的距离在于家里所有的物品,所要做的就是打包丢弃这些物品。
她参考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和近藤麻理惠的《整理魔法》得出了感情用事只会带来麻烦,最好是打个响指全部消失的扔东西准则。
她异常坚定异常绝情,买下超市所有的垃圾袋,打包了所有的东西。
根据断舍离的步骤指导,一步步靠近着自己想要的极简风格。
但在计划推进的过程中,她渐渐遇到了阻碍,这些阻碍来自母亲不愿意丢弃父亲留下的钢琴,朋友送的物件随意丢弃让朋友很生气,归还前男友留下的物品同时也被前男友归还物品。
这些旧物不断超越物品本身的意义,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角度不断拷问着看似情感冷漠的小琴。
“垃圾”堆断舍离六部曲 虽然断舍离步骤的字幕将电影间隔成若干段,但剧情并没有跟着步骤的提示而推进。
第一步:设定目标,寻找灵感。
第二步:不要怀念过去。
第三步:不要有太多感觉。
到这里,小琴都还非常坚定着自己一定要把杂物全部扔掉的信念。
她面无表情的将所有的东西打包。
她坚决不买纸质书,因为纸质书占空间不符合极简的理念。
哥哥说“丢掉生活物品很容易,私人物品却很难”因为私人物品里有太多私人的情感,小琴不以为然。
她不断给家人洗脑,”扔进垃圾袋的东西你根本记不得都有什么。
”“感情用事只会带来麻烦。
”第四步:别动摇要无情。
当好朋友阿萍发现送给小琴的CD也被打包准备丢掉时,被小琴的无情惹恼,非常生气。
小琴也因为亲自织的围巾被哥哥丢掉,而体会到了阿萍的感受。
接受了阿萍的意见,小琴开始逐一归还朋友们的东西。
在归还的过程中不得不直面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各种问题,这个过程让人心累,但做到无情丢弃真的很难。
直到送还前男友安的东西被拒收,小琴不得不亲自上门归还。
原来小琴曾无情的抛弃了安,就像丢垃圾那样,甚至没有任何交代。
归还物件成为小琴道歉的第一步,她逐渐开始面对被自己有意忽略的往事。
断舍离第五步是:不要增加东西,讽刺的是安带着女友归还了小琴所有的东西,被归还物品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啊。
至此,小琴已经逐渐陷入了旧物带来的情感烦恼。
到了打出第六步:不要留恋的字幕时,小琴终于鼓起勇气去面对爸爸留下的钢琴,小琴的全家带着被爸爸抛弃的伤痛度过了许多年,再打电话过去时,爸爸已经听不出她的声音了。
至于留下来的钢琴,也早已无所谓。
这让小琴下定决定卖掉钢琴,甚至不惜与妈妈对立。
小琴被这场清理革命折磨的心力交瘁。
钢琴始终是矛盾的焦点 断舍离六部曲,条理分明。
但执行起来却异常艰难,在内心与外力的双重作用下,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最后小琴不得不把清理工作交给哥哥的灭霸之手抛下这一切逃到宾馆独自跨年。
尽管她的极简主义工作室最终完美呈现,但过程中留下的内心伤痛只有她自己明白。
自私与逃离 小琴是个自私的人吗?
当然是的。
很显然她已经自我惯了,也许是被爸爸抛弃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了性格缺陷。
她私自决定重新装修家,并没有和妈妈哥哥商量,无视妈妈的反对卖掉爸爸的钢琴不管出发点是什么,离开安没有任何交代把所有的痛苦丢给安自己去消化。
但她自私的又不够彻底,在整个清理过程中,她不断面对过去,面对自私的自己,很多次她想直接丢掉所有垃圾袋但她还是狠不下心,她追着已经骑走的收旧物的三轮车,追回了所有的垃圾袋,然后坐在垃圾袋堆里被之前自己所戒备的“垃圾情感”淹没。
跨年日决定割舍的往事 自私的不彻底的人更擅长逃离,当她到达斯德哥尔摩,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与人,逃避感情变得轻而易举,她逃避了对安的所有交代。
当她卖掉了爸爸的钢琴,妈妈崩溃敲门,她戴上耳机打开主动式降噪功能屏蔽质问。
当她感觉已经无力面对这些情绪,便丢下烂摊子躲进了宾馆。
而她自己也是被爸爸抛弃又逃避的“旧物”,也最终成为安想要彻底摆脱的“旧物”。
反噬的记忆 极简主义究竟是什么?
乔舒亚·菲尔茨在他的《极简主义》一书中说:极简主义不是要你一无所有,而是要你穿越物质的海洋,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而乔舒亚·贝克尔在《极简》中说:极简主义是关于给予什么,而不是带走什么。
它竭力倡导对我们最有价值的生活,并清除任何阻碍我们获得它的东西。
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令我们充满了希望。
但究竟什么才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生活,这其中充满了与生活的博弈。
一开始哥哥说分享整理术的近藤麻理惠是穿着天使衣服的恶魔,小琴不以为然,到了最后,她却说没必要全部丢掉,保留一些也可以啊。
过去是我们的敌人,是最难割舍的。
即便你扔掉了所有的东西,也无法释怀过去。
强行遗忘,最易受伤。
极简主义的清理革命,最终两败俱伤,物质消解,而革命者被记忆引发的情绪反噬。
也许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才是小琴追求极简的本质原因 所以说小琴对极简主义的执着追求到最后只能浮于表面。
到最后也无法释怀安对她的怨愤。
“极简生活的本质是刻意地扩展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并舍弃任何阻碍我们得到它们的东西。
有时候,与我们拥有的物品告别,意味着放弃自己想成为某种人的梦想。
有时候,将拥有物品极简化,意味着一个梦想必须破亡。
”她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极简空壳,或者说扔掉的越多,她的内心越繁杂,离她想要成为“某种人”的理想越远。
前男友
普通居所与极简风格 电影英文名叫《Happy old year》,旧物才是主角。
钢琴承载的亲情,相机承载的爱情,各种小物件承载的友情,是牢牢扎根在小琴生活里的记忆,丢弃记忆是对自己的背叛,当事人必然失魂落魄。
当我们越是加快脚步向前走,想追赶上新的自己,旧的自己就越是如影随形。
这些正是极简主义里所包含的新与旧,空与满的哲学关系。
挂羊头卖狗肉。
前作是散文般的,带来细微拂过式的体验,而这部附着情节显滞重,女主哭的次数也太多了点。
主演还是厉害的,虽然没有之前看的天才枪手惊艳。好像最后也没见主演在装修好的极简空间里生活工作,是个遗憾,只有几张照片而已。
女主和黑木华气质是有点蜜汁相似的。这个故事其实多半在我们的想象里,整理了旧物想到了什么人,然后扔了,真的把想象拍出来,那是会打扰到别人的非正常行为。
编剧吃屎了。明知妈妈舍不得钢琴你女儿就还是擅自作主把它卖掉。女儿还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近年泰国电影的典型处理方式,用情感空间取代环境空间。用极简去除掉空间层次,又用垂直推轨作为主运动方式,极大地弱化掉透视关系。其实是一个如何彻底拥抱数字时代的故事,从原始的书籍/音乐/图像,转向数码初期的数字介质(CD/硬盘),最终去介质化成为云上的一串数字。无法处理的实体物件则将移到废纸篓,停顿,倾倒废纸篓。末尾两处更是明显,母亲多余的哭诉杂讯被降噪的反向声波抵消,烟火是电视图像,时间是手机数字。
7.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这是个问题。影片由《如何抛弃》手册的章节组成,在“极简主义”思潮的掣肘下,“断舍离”行为是当代消费社会中年轻人的一种行为风尚。每件将要被舍掉的物品(实体性存在)都承载着一段难以割舍的过往与情绪(精神性存在),却在不断建构回忆序列的时空再现装置——照片自身的媒介转型(胶片——数码)中,造就了一种优雅的平衡。似乎物质与精神,怪异与怀旧可以是一体两面,同时是可以被舍离断的。好在纳瓦彭是有创作自由与才情的作者,没有给出乌托邦承诺的想象性解决,Jean就像我们一样需要时间来处理。|影片采取低饱和、平光、淡层次的方式,去呈现的多少带有模糊性与回避感的视觉风格来讲述苦乐参半的经历,如同逝去的时间难以描述。
🎥故事题材:“简”不断,理还乱;🎯主题主旨: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断舍离对我这种人来说真是可怕到极点,那意味着回忆被连根拔起后,再亲手做一个残忍的抛弃动作。所以我的反应会更接近于Jean的妈妈,当有感情的旧物被瞒着扔掉时,会有非常锥心的绝望。其实是不是断舍离都好,涉及到一个边界问题,为什么片头说会因此让家人四分五裂的,就在于此,逼迫别人遵循自己的方式,这就是自私,甚至残忍。Jean在这段历程中极力干净利落,却往往被现实的拖泥带水整得狼狈不堪,可一旦觉不出这狼狈,那种心狠就过于叫人敬而远之了,哪怕有过被父亲抛弃的经历。可哪怕电影在用这个新鲜角度来讲人与人的情感羁绊,我还是不由得在想,没有得到任何解释的妈妈,该要伤心多久。(今天很巧,正好Jean前男友Aim的母亲去世三年。)
不可能完全扔掉过去,扔掉的只是自己的负罪感和自私而已。
瑞典留学回国之后,准备极简主义搞装修,从断舍离过渡到无法割舍的旧爱,电影进入故事的方式还挺高明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物品都有记忆,拿起一件物品,只要没有心动的感觉了,就可以丢入垃圾袋。如果扎起垃圾袋,你根本不会知道那里面是什么,那留着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道理好像是如此,但真要去做,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东西总是难以被割舍,就像女主角断舍离过程中通过物品审视过去,审视自己的生活,虽然片名叫Happy Old Year,但却一点都不happy,跟自己和解的过程处理用这样的方式拍出来,值得学习。
有一种自私叫“伤害了对方过很久才道歉 ”
人生总是事与愿违,要放下的都是放不下的,要逃离的都是逃不开的,向别人道歉只是为了自己,最后活成了讨厌的你的样子。钢琴可卖,照片可撕,关注可取消,装修可极简,但时光记忆抹不去,心里的杂物丢不掉。|音乐真棒。
极简主义是幌子,讲的还是时间、记忆和情感。
主题是断舍离。这几年来很热门的话题。崇尚极简,东西却越来越多。尴尬做人,做事,对待一切事物,复杂很容易,简单很难。但是简单不等同于肤浅,贫乏。谁不是一边忘记一边往前走。被时间被周围的一切推着向前走,但我们也需要适当回头。留住美好的事物与记忆吧,生命中欢喜的时刻少之又少
导演得搞清楚,自己想拍“断舍离”,还是“睹物思人”。如果每一次“断”,都要来一曲“回忆好想哭,一个人太孤独”,那还不如了断自己来得痛快。
我不喜欢没有气质的电影
尾巴收得太啰嗦,还是觉得停在床上撕碎的照片更好。所谓的断舍离啊,那只是一句“告别过去”这么简单,也从来不是挥别回忆的先决条件。搬空屋子是忍痛面对友情、爱情、亲情的过程,明知无用却眷恋不舍的物品,都承载着过去真实存在的痕迹。“你说出抱歉时我很生气,感觉就像是不用负责了,我只能接受,如果不原谅你,那就是我的问题。所以就不要说吧,一辈子去承受罪恶感,别逃避啊,你办得到吗?”
名为时光机,切入点是断舍离,意思吧是扔了时光机。于是电影的点还是回到了我们熟悉的人与人的那些事,扔掉了时光机,扔不掉那些时光啦,你们懂得,小清新款。总的来说切入点很新奇,镜头竟然一点都不泰国,原来滤镜加得好,哪哪都可以性冷谈的哇~~~最后一八,女主扔东西的时候,我竟然强迫症了,啊啊,这些不能扔一起啊,没有分类啊~~~~~~
情人节前夕,单身狗又自虐式地去看了一场伤悲的泰国电影《Happy Old Year》。🎉🎉🎉下午4点半的电影院因为最近病毒的关系,包括我只有寥寥4名的单身观众。电影很好看,画面很养眼,配乐也很悦耳,但故事真的非常虐心,但也会大力推荐。👍第二次演出电影的泰国模特儿Chutimon还是演得非常好,或许是天才型演员,又或许是导演的功劳,整部电影很细腻,配乐也做得很好。电影最后要达到的message是:”Everyone have to move on.” 你move on 了吗?😢 泰国电影都偏心的给5星。- 新加坡 (13/5/2020: 第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