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赵婷自编自导的美国西部片,算是半纪录片吧,真人真事,演员都是本人出镜,看起来都很真实自然。
片子节奏很慢,讲了一个很厉害的训马师,在一次骑马比赛里(野马上窜下跳那种)落马后,头部受重伤,可能是颅骨碎了,放了块钢板,还想继续追梦骑马训马,最终放弃的故事。
他一直都想着骑马训马回赛场,连工作都是找的临时性的,逢人就说,恢复一阵就回去~但是他的右手、身体、医生时常会提醒他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生活了~他的一个好哥们莱恩在骑牛比赛里受伤全身瘫痪,只能用左手比字母交流。
即便这,也不能阻挡莱的骑士梦,当他骑在假的马背上,开心得不得了。
片尾莱仍在鼓励他永远不要放弃……不知道他当时心情几何。
从来都不让人摸的野马,给他调教一会就让他骑起来,就是这么厉害,问他和谁学的,说都是和父母。
可见他父母在这方面也不是一般人物,母亲早逝,话里话外父亲也是因为什么放弃了这个梦想,整天为生计发愁。
看来向现实低头的不只是他一个。
他妹妹像是有些智障,需要他照顾,他既是哥哥又是父亲。
当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正是场边父女二人的出现让他放弃了这个连命都可以不要的梦想。
西部旷野景色很美,在那种景色里奔腾,感受风在耳边吹拂,一定是很美的事。
大声唱起来——让我们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莫名其妙就想到这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吧。
影片中的众多角色都是素人出镜,细心的朋友都会发现,演员名单中各角色的名字,几乎就是演员自己的名字。
据说导演有一天在逛牧场,遇见了布雷德,就向他搭讪,问他:“这马背上的东西是什么?
”当时布雷德回答:“这是上帝放在马背上可以让他扶住马鞍的东西。
”我当时看了这句话,便在心里对自己说,天,他离上帝好近。
布雷德的确是一个天之骄子,他和我们不一样,没有上过学,所有知识都是父母教的,还有就是从小在马的背上自己学习来的。
是上帝教会的他怎么做人,所以他的眼睛像湖水般宁静清澈。
他在驯马界很出名,老资历的农场主看见他的驯马术都要经不住赞叹,觉得那简直是奇迹。
为什么残酷的事情会发生在这样美好、单纯的一个人身上?
我突然醒悟,只有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才会觉得有些事是应该发生,而有些事是不应该发生的。
我们在写小说时总喜欢让主角有俊美的外型,有浪漫的爱情,有衣食无忧的财富,有名动天下的事业。
聪明高贵的人总是会获得成功,愚笨下贱的人则会灾事连连。
但是在上帝主宰的真实世界中,没有什么是不应该发生的。
布雷德觉得痛苦,他的痛苦源于自己信仰的崩塌。
他曾认为,每个生命活着,都有上帝指派给他们的使命,而他的使命,就是骑马。
他的前辈大哥曾代他说出过这个迷惑:“除了骑牛(马)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如今不能再参加牛仔比赛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他曾无数次拿出他的左轮手枪。
在牛仔的世界中,一匹马一旦不能奔跑了,就会被人用枪打死。
布雷德可能是在希望有人能够出现,也这样一枪打死他。
但是人能打死马,是因为人是马的主宰,而人的主宰,只有上帝。
上帝没有处决布雷德,他比人类要仁慈太多。
人认为马儿不能再奔跑和嬉戏了,很可怜,活着也是浪费资源,不如去死吧。
上帝却说,不用去死,不能奔跑也没关系,请继续在这草原上漫步着吃草吧。
马不想死,却不得不死。
上帝给人活,人却还在那里自寻烦恼。
布雷德的脑袋被植入金属板后,右手就会间歇性痉挛。
它会死死地握在一起,不能松开。
不能放手,有时候是很危险的。
他在驯养那匹灰色母马时,就差点因为没有及时松开缰绳而遭到马的攻击。
现在,在这个久别重逢的牛仔赛场上,他的手又紧紧握在了缰绳上,他的旁边是喧闹嘈杂的鬼门关,而他手里握着的,是他的使命他的天职他所有的骄傲。
最后,布雷德选择了放开、放手、放下。
他对他的好朋友说:“再见”,挥别了这个花花绿绿的牛仔世界。
他获得了重生。
前段时间,赵婷因为《无依之地》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后,很多人开始翻出她2017年拍摄的电影《骑士》,我也如此,而且还顺便看了她的第一部长篇电影《哥哥教我唱的歌》。
两个片子有很多共性,从背景上来看,都是表现美国印第安人的生活,赵婷对这个族群的关注,和整体故事的质朴语言,让我想到的是贾樟柯电影里的山西。
虽然这种比喻不太恰当,但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到我想表达的那层意思。
两部电影看过之后,有一种姐妹篇的感觉,其中相似的表达也有很多,把两者一起谈论,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暂时还看不到《无依之地》这部影片时,我倒是很好奇赵婷未来要拍摄的好莱坞大片《永恒族》将是怎样的感觉。
毕竟,从她最初的两部长篇电影和《无依之地》的预告片来说,可以看出某种延续下去的相同气质。
而《永恒族》这样的漫威电影和她之前三部长篇作品的调性是完全不同的。
那就进入今天的主题,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
01 印第安人之所以说想到贾樟柯,就像《哥哥教我唱的歌》故事的发生地“青松岭印第安保留地”一样,它和山西某个无人知晓的小村镇一样,很少会有人关注它。
这样的边缘和弱势群体的符号,自然也是贾樟柯早期电影的某种标志。
我们通常印象里的印第安人都充满了神秘色彩,比如《燃情岁月》里,一个美国家族中的印第安长老,带有野性和神性的光环,代表某种深层的精神依靠。
而在赵婷的电影里,处在新时代的印第安人,却是非常现实的存在,他们的生活状态窘迫,真的是有种“无依之地”的感觉。
所以影片中的男孩想要离开这里,去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寻找愿景的生活。
但他还是留了下来,只有这片土地才是他最熟悉的,去洛杉矶,也许就像《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去面对他无法掌控的陆地生活一般。
而《骑士》里的男主角,除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还有他信奉的某种理想,骑马奔驰对现代生活来说,是无比奢侈的。
在都市人眼里,那是一种消遣,而对一个花样赛马的“骑士”来说,则是终身的职业,甚至是生命的全部。
02 以牛马为伴骑马本身就是《骑士》的主题,《哥哥教我唱的歌》里,最开始的镜头里,也是主角哥哥在骑马。
同一个导演,相似的人物属性和故事背景,的确有成为姐妹篇的天然理由。
在这个特殊的族群里,马和牛往往不仅是生活伴侣,也是职业伴侣。
在第一部电影里一带而过的内容,在第二部长篇故事里,则是主要元素。
被马踩伤头部的“骑士”意识到生活中的一个现实困境,他还敢不敢像以前那样骑马?
除了自己受伤的因素外,面前还有一个住在医院里的“英雄“等着他。
一个类似《沉默的真相》里明洋那样的角色。
那位因骑牛比赛而摔成伤残的好朋友、好兄弟,是他学习的榜样。
而另一方面,那也是潜藏的一种警示与提醒:想要继续这种职业比赛,就会有致伤致残的危险。
可在骑士背后的纹身图案,正是这位骑牛者的形象,可见这种精神的力量对一个驰骋者是多么重要。
但驾驭生活比驾驭牛马更难。
《哥哥教我唱的歌》里的男孩虽然也会骑马,但那好像是一种血液里天生的技能,他不以为然,他对车更感兴趣,因为有机会带着女友去洛杉矶生活。
而那辆车被人当面烧毁,则有一种宿命感,同时充满了矛盾。
这个地方越是有人看不惯自己,就越不能远走他乡。
那燃烧的火光意象,让人想起李沧东的电影《燃烧》。
03 兄妹从第一部的片名里,就知道这种兄妹的感情是影片的一条主线,刚失去父亲的女孩,是不希望哥哥也马上离开自己的。
母亲不希望走自己母亲的老路,说是要保护好女儿,但这和男性的情感,比如父亲及兄弟是不同的,后者更有依赖感,有无法替代的雄性力量。
在废墟中流泪的妹妹,寻找往日岁月的痕迹,见不到父亲的尸体,就只能寻找和父亲相关的物件,睹物思人。
《骑士》里的男主也有个妹妹,而这个家庭和上一部电影里相对的是,母亲的缺席。
哥哥对妹妹的关心和维护,可以从他们日常的对话里听出来,比如当父亲言语尖刻时,他就会站在妹妹一边。
同样的,当在酒吧里,那些喝酒的男孩对妹妹动手动脚,他也会出面制止。
虽然影片里没有交待,但是观众应该可以看出妹妹是有些智障问题的。
也许正是这个处境,同时也让他想起医院里伤残到不能说话的那位好兄弟。
04 捕食猎物与动物的相处,是一种天然的应对机制,《哥哥教我唱的歌》课堂上同学们和老师的手里都有把玩的动物,大到一条蛇,小到像蟑螂一样的昆虫。
当然,也意味着杀戮,影片中有一段剥掉鹿皮的场景,混杂着一点青春的冲动,别的姑娘主动示好,亲了男孩。
在两个人单独相处的环境下,女孩做出这个举动后还是产生了一点罪恶感,毕竟她知道男孩是有女朋友的。
《骑士》里,主角用手枪猎杀兔子,然后吃掉,这是一个野性和孤独相伴的场景。
我们后来会看到,那把枪也会用来杀掉没用的牲畜,比如受伤的马。
骑士无法面对射杀的场景,把枪交给了父亲。
他也因此想到自己,想到面对生命的不公平。
自己同样也受了伤,但不会被杀,但马受伤,治不好就要被枪杀。
可能那一刻,他脑中又闪现过那位伤残的兄弟。
05 歌唱与篝火适合这片土地的娱乐方式是围坐在篝火旁聊天唱歌。
《哥哥教我唱的歌》里的男孩和女友在打算离开家乡前,曾一起参加了盛大的篝火派对。
当然,他们并没有离开,否则就很难有机会重温眼前的一切。
同样是火焰,之前恶徒烧汽车是一种毁灭,这里的篝火却又带来某种希望。
结尾处,最终没有抛弃家乡亲友的男孩卸下了重担,在当地找到一份工作,欢快的歌曲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正是家乡带给自己的最单纯的快乐。
《骑士》开头的一场戏,是几个好兄弟在篝火旁聊天,有人弹唱,但主题是悲伤的,因为他们聊到了“英雄”从牛背上坠落。
这种围火而坐,促膝长谈的机会很难得,交谈和歌声是非常及时的抚慰。
06 文身《哥哥教我唱的歌》里有一个浑身上下布满文身的年轻人,嗜酒,也喜欢唱歌,妹妹就跟着这帮人瞎混,一天去酒吧时,还被警察撞见。
文身对于女孩来说,在内心中,也许没有艺术的概念,但类似涂鸦的感觉,是她所喜欢的,她看着文身者自己在一个体恤上画画。
她不可能总游走在哥哥和女友的生活中,充当当电灯泡,她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她也就十一二岁,这个世界对她来说还是太复杂了。
警察载着她回家,在路上,他们聊起了女孩的父亲,一个全片里经被提及的不在场者。
而“骑士”的身上,刚才已经提到,有一个朋友帮他弄了文身,就是那个骑牛者的图案,虽然是外在的形象,但其精神直指内心。
而在骑牛者的背上,也有一句倔强的话,是对命运的挑衅,但透露着某种难言的悲壮:“说我不行,我偏行。
”
那些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挣扎的骑士们,还在不断挑战中前行。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往期推荐影剧电影《刺杀尼克松》|英剧《问答》|电影剧集集合推荐|法国电影《阿尔德曼夫妇》|电影集中推荐|日本电影《大空港》|美国电影《莫娣》|美国电影《魅影缝匠》|美剧《大小谎言》第一季|中国电影《暴雪将至》|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国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国电影《村戏》|日剧《贤者之爱》|日本电影《蒲公英》|BBC版《无人生还》|韩国电影《计划男》|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国电影《卡罗尔》|中国电影《山河故人》|华语电影《刺客聂隐娘》|英国电影《房客》|中国电影《双鱼陨石》|日本电影《儿童食堂》|英剧《伦敦黑帮》|美剧《上载新生》|中国电影《春潮》|美国电影《房间》|美剧《真相捕捉》|日本电影《默片解说员》|国产火爆网剧《隐秘的角落》|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日本电影《摇摆少女》|悬疑剧集《极地暗杀》|日本电影《雨停了》|法国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韩剧《恶之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电影|原著改编成的电影(4)|日本小说改编的电影(3)|关于日本艺术家的电影|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2)|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1)|15部悬疑电影推荐|关于日本艺术家的10部电影|关于何冰“后浪”事件|功夫片岁月|惊悚片推荐|战争电影不完全片单|电影导演和他们关于上海的电影|囚禁与捆绑|中国好故事,全球拍出来|一根筋的角色们|体育运动类电影盘点|影剧笔记|文学纪录片推荐
看完电影还挺感动的。
因为事先没有看过简介,看的时候觉得镜头很稳,尤其是最后30分钟,情感很强烈,所以原以为会是一个更加老成一点的导演。
当Brady拿枪指着Apollo的时候,我的心都颤了一下,心想,这导演可真狠呐。
看的时候就有几点很疑惑,其中之一就是像horse riding这样高难度的戏应该很难有演员可以完成,所以开始以为是在选角方面下了功夫。
到电影结束看到字幕才知道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以为这部电影的精彩仅仅只是因为导演说了一个好故事,那你就错了。
因为这除了是一部“传记电影”之外,还是一部“纪录片”。
因为片中每个人都是在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当然,这里的“纪录片”要引起来。
除了男主角Brady一家改了姓,其他人均使用原名男主角Brady的经历在影片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之后在采访中他有说除了受伤部分,其实很多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这里我想说的是Brady的好友,影片中也有出现的——Lane Scott。
影片对于Lane的经历并没有细说,只是通过开头几个牛仔的回忆提了一下。
所以我原本以为他跟Brady一样也是在比赛中出现了意外(其实不是)。
甚至Brady在医院里播放的那几段关于Lane的视频我都一度以为是虚构的。
(emmm……主要是视频中的Lane和轮椅上的Lane差别太大,很难想象是同一个人……)然而,并不是。
Lane Scott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至今仍然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在影片中由他自己本人出演。
电影《骑士》中的这一片段是在医院进行的实景拍摄如电影中的视频所说,18岁的Lane曾经是个superman,在“牛仔圈”所向披靡。
LaneScott_cowBoy在Brady2岁半,Lane3岁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学习如何成为牛仔。
所以Brady在电影中说,Lane对于他就像是一个big brother。
但是2013年的9月3号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车祸,悲剧降临在这个19岁少年的身上。
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网上说的不多,所以我也无法了解。
只知道这之后Lane就陷入了长达7个月的昏迷状态。
在Google上搜索Lane Scott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名叫#PrayersforLaneScott#的Facebook主页,是Lane的家人和朋友建立的。
Facebook主页上为Lane祈祷的照片第一篇帖子发表于2013年的9月5日,车祸发生的第二天。
之后,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更新,为大家讲述Lane的实时状态。
主页上第一篇帖子但是帖子目前已经停更了。
我个人猜测应该是Lane的状态已经基本达到了稳定,加上后来《骑士》这部电影的拍摄,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
最后一篇发表于2015年9月3日,车祸发生的2周年那天。
它比较详细地讲述了Lane从昏迷到苏醒的过程。
主页上最后一篇帖子翻译一下吧:2年:2013年9月3日,这一天让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坐上了充满恐惧、祈祷和巨大希望的过山车。
但不知为何,Lane和我们都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去(与死亡)斗争,并且一直如此。
Lane昏迷了7个月,终于在2014年5月醒来。
从那以后,他在治疗方面非常努力。
Lane在几天内自学了手语,这样他就可以和护理人员、家人和朋友交流了。
2014年12月,我们实现了圣诞愿望..Lane终于可以回家了!!Lane每天都在进步。
他思考他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更重要的是,Lane真的经历了太多。
Lane的进步以及他今天仍与我们在一起的事实简直是一个奇迹。
Lane有他自己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们。
我们也相信他会的。
Lane自始至终都很幽默,这可能也是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Lane喜欢有人来拜访他,也喜欢使他们为难。
(笑脸)有时我们很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我们仍然感到非常幸运,因为Lane现在仍然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非常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医务人员,他们在Lane的康复过程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并将一直如此。
在这其间,我们遇到了很多人,他们最后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和家人。
对于你们一路以来的祈祷、善意和支持,我们永远无法回报,但我们仍要再次感谢你们。
“告诉我我做不到。
告诉我我甚至不应该尝试。
告诉我这不可能。
告诉我这里面风险太大了,挑战太多了,成功太难了。
告诉我我不会再去尝试了,但是我仍会去做的!”# sayiwont之前也看过几部关于牛仔的电影,所以对于一个牛仔所要承受的风险有一定了解。
他们是的确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因此,我也十分佩服他们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当灾难降临,我们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
但是,如果一切已成定局,我们或许可以考虑用另一种更加坚强的方式去面对。
就像乐观的Lane一样,面对病痛,面对梦想,永不言弃。
这种精神,远比电影里表现出的要强大。
即使生活已经把你逼到绝路,你也要再搏一回。
电影《骑士》截图无论Brady在最后的比赛前选择继续上场或是转身离开,他都没有错。
他当然知道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然人生毫无意义;但是,他也知道,在马场的另一边,有两个爱他的人在等他平安地回家。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各有选择,没有对错。
最后,贴一段在油管上找到的Lane Scott跳舞的视频,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也希望我们在今后在面对生活的苦痛时能够像Brady一样走出阴影,像Lane一样勇敢面对。
LaneScott_dancingCowboy*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如有错误请指正。
(文/杨时旸)《骑士》到底是哪里动人?
仔细想想,或许就是因为导演自觉地收敛,绝不铺张野心,但反而是这份聚焦、专心和安静的凝视塑造出了一种难得的阔达。
这个故事只呈现骑手小小的世界,这个偏僻、荒蛮,充斥着黄土、沙尘、风与汗的世界,也展现了一种动人的精神力量。
《骑士》是特别美国的、特别西部的,它所展现的丰沛细节,是典型的从内部拍摄内部的呈现方式,不浸入已久的人是难以如此自信、准确又信手拈来地把控,但它的导演是一位华人,宋丹丹的养女,在美国学习电影,这就更加耐人寻味,如果不了解背景,没有人会想到它的创作者不是从小生活在美国西部的,也没有人会想到它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换句话说,导演剔除掉了所有外部标签,族裔身份的,性别身份的,而只把自己当做一位“导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纯粹成就了这部作品。
年轻的牛仔布拉迪意外受伤,头部的重创已经开始引发癫痫,他被医生宣告此生或许会远离赛场,但他并不认可命运的宣判,坚持着一次又一次骑上马背,但最终只能换得一声叹息。
《骑士》没有大开大合、避免了一切戏剧性,没有起承转合,坚定的反高潮,像一首完全不想押韵的诗,点染着西部的苍茫光彩,写尽一个年轻骑手不对外人诉的怅惘。
更多的西部片,人们看到的是雄性的、向外的、充满攻击性的形象,但《骑士》中呈现得更多的却是他们的落寞、孤独和无助。
布拉迪在病痛挣扎中,经常去探望一位好友,他也一样曾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骑士,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几近瘫痪,只能用手指比划出字母,进行简单交谈。
在病房里,两位年轻的骑手互相开开玩笑,看着以前的比赛、采访视频,那景象真令人唏嘘。
一次又一次地探望和交谈之后,在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刻渐渐升腾起一种独特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他们彼此互为镜像,或许可以把那个瘫痪在床的骑手看做是布拉迪的一种投射,甚至一种对未来的警示,从这个角度去看,布拉迪一次次重返那间病房探视,成为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对方用几个还能动弹的手指比划出的单词,布拉迪都能识别,其实,他想说的,或许也是布拉迪想要说的,在那些时刻,他们二人是彼此交织、重叠的。
他们是两个人,但又是一种人,到底是哪一种呢?
或许是“失魂”的人。
《骑士》中一直呈现的就是一种寻找精神意义,寻找精神身份的拉锯,对于布拉迪而言,牛仔,是一种职业身份,靠此养家糊口,而更是一种精神支撑,那是与生俱来的,家庭和周遭文化熏陶出的身份和精神认同,他的病痛其实不只是肉身的,更多的是一种强行地对于自我精神认同的剥夺。
旁人觉得,他大可以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就像他所尝试的,在养病的短暂期间去往当地的超市做收银员,而这种单纯的谋生,对他而言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死刑。
他是一个牛仔,沉默和坚韧是一种“品格”,所以,他无法对外人叙述自己内心的困顿。
这部电影的所有台词几乎都故意兜兜转转地回避掉了布拉迪内心最强烈的轰鸣,只在角色间的对话中保留那些对生活、工作的细碎的来言去语,以及某些插科打诨,所有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生活化的琐碎对话却更让那些避而不谈的内心轰鸣发出暴裂的声响。
《骑士》用一种异常安静的方式呈现了内心的炸裂。
这个故事在平缓的叙述中其实已经在一次又一次地递进情感,最终,布拉迪选择枪杀掉那匹受伤的马,当他在旷野上吹起口哨,向那匹野马告别,同时也是在向自己的身份与过去道别。
那个离开赛场的结尾意味着什么?
是放弃吗?
还是一种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和未来的责任感的体现?
或许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成熟?
又或许是这个古老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凋落的隐喻?
《骑士》像截取一个小小的片段,展露一些隐秘的哀愁,一些不诉的衷肠,一些未竟的梦想,还有一些惆怅之后的疏朗。
野马难骑,何必强骑?
好帅气的骑士。
戴上牛仔帽,大家都很帅。
他受伤了,叔叔要求抱抱他,以安慰他。
年轻肌肤贴上黄色五角星贴片,挺靓。
野马难骑,需要慢慢调教。
曾经的斗牛骑手现在脑外伤后几乎成了废人,令人感慨,但大家都对他很友好。
野马喜欢懂它的人。
不想长大的少女。
上帝给了每个人不同的使命。
野马背上的癫狂。
肉体上屈服,但精神上不屈。
三星半
什么是梦想?
美国小镇青年,固执,善良,纯厚。
在广阔天地间,自由。
骑马是他从小熟知的事,也是引以为傲的荣耀。
生活简单到只有家人和马。
梦想有价,是健康。
我想起《Free Solo》里的Alex。
同样纯粹,固执,沉溺。
也同样是高风险高代价的梦想。
这2人有相似处。
Brady青年丧母,Alex青年丧父。
失去至亲让他们明白生命的虚无,梦想的意义。
当你不顾一切追求一件事时,大多数时候你会成功。
另外一些时候你会灭亡。
Brady最终没有拿生命冒险,而Alex义无反顾决绝赴险。
我想最大区别,是Brady家人的陪伴,让他感受到生命平淡却珍贵的温暖。
而Alex一直孤身一人,世上没有事物再值得留恋。
Be or die. 我是谁,比我做了什么,重要多了。
Brady是幸运的,他有爱他陪伴理解他的至亲。
所以死亡不是他的唯一征途,家人是他可以说服自己的妥协。
另一个亮眼角色是Lane Scott。
用余生的瘫痪,交换梦想耀眼的瞬间。
把生命全部燃烧。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做了选择。
犬儒的,激烈的,追寻梦想的,回归家庭的。
我这一生,也希望在犬儒以前,有过辉煌与抗争。
向平凡生活抗争,向世俗抗争,向一切约定俗成抗争,向所有的一切抗争。
我知道,在我心里,我一直是英雄。
不曾妥协放弃。
这一生,我只活给自己看。
To all the rebels: be or die.May God's glory always shine with you.
纪录片般的真实,风景画般的隽永,诗歌般的情韵,民谣般的婉转。
这是一群祖祖辈辈搏击自然在恶地上讨生活的人,但镜头下的他们却如此细腻温情。
这是一个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骑马者的故事,但使他真正成为“骑士”的却是他最后主动离开赛场的举动。
扮演本片男主Brady的演员也叫Brady,他本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位苏族职业牛仔竞技表演者。
片中他的父亲和妹妹(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是他现实中的家人,那位在医院里生活不能自理的青年也的确是他脑部受损的好友。
导演赵婷是两年前在当地拍摄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时认识Brady的,她说她想让Brady作为自己下部影片的主角,但具体情节并未想好。
后来,Brady遭遇意外,头骨被马踩裂(即片中那个用订书钉缝合的伤口),赵婷于是决定拍摄这个人物在康复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这种真实和虚构界限模糊的构思(后来查资料知道这种电影类型叫docufiction),配上她冷静克制的摄影风格,带领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通常不太被关注的美国原住民(拉科塔族),感受他们简单但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
放手比紧握难与其认为赵婷凭借特殊的文化身份的好奇心呈现出“外来者”眼里对于对美国西部文化的观察,不如说《骑士》是一次对于“人”本身以及所处环境的一次凝视与反思,以至于影像回荡着一抹对与人之内心永恒追问的最强音:”To be,or not to be”。
我们可以说,《骑士》是一个讲述人在奴役(虚拟的牛仔荣耀)中通过思想斗争最终获得解放的故事。
忧郁的布雷迪正是一个处在选择的男人。
我们能看见电影结构起大量二元对立的概念,并通过布雷迪身边的两匹马划分了电影的结构:代表昔日荣耀的白马、空荡荡的马厩,狂野的黑马以及他最后脱离牢笼受伤后的处死,四个阶段中马与布雷迪的关系作为了人物心理的聚合与表征。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诸如文明与野蛮、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囚禁等概念的对立,这些异质的碰撞时时刻刻围绕挤压着人物,导致布雷迪反反复复地选择“骑”与“不骑”。
最终集汇到牛仔的精神属性与他们如今在商业社会中扮演的商品属性把二元分离现状。
布雷迪在阿波罗(象征光明与太阳的马)被处死后的话作为引证。
他告诉他妹妹:“我相信上帝给了人不同的使命,对于马而言是在草原上奔跑,对于牛仔而言,是骑马“。
我们不难发现,二分思想背后把我们源自于柏拉图对于理想型的阐释,换而言之,现实不可避免地与梦想对立。
一方面这一思想的结论使得布雷迪彻底放弃了牛仔竞技,但一方面他却撬动了那一扇“窗户”,关于真正解放的自我意识,彻底让布雷迪明白源自于马背上的施动不过只是将死牛仔精神奄奄一息的一声叹气罢了。
我们对虚拟出的尊严幻象继续讨论。
电影一开头,布雷迪就像观众展示他在头上的伤疤。
我们能看见上帝通过意外关闭了布雷迪身上的某一处“门”,他所认为的重返荣耀的竞技场闸门,于是他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下寻求一切办法打破这一扇被关起的尊严之门;直到电影最后他意识到了头顶的一扇窗——一种对于牛仔精神之死的感性认知,并从中获得解放的神性感召。
那扇门也许通往竞技场,但已经和早已和尊严无关。
这样的尊严是充满男性特征的,电影同样也通过互文的手法完成人物在追求尊严的挣扎。
对打工和教授驭马段落一并潜在地刺激了布雷迪想要回到竞技场的渴望。
在超市段落中,电影引入了现代文明的空间架构。
我们能看到在琳琅满目的超市空间中,视觉是丰富的、拥堵的,景观是封闭的、条条框框的;与之对应的人确实孤零零的,心思绪乱的。
这对于昔日接受众人欢呼的牛仔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在现代主义消费的商业化进程下,超市与商品作为消费文化与流动资本的象征,组织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换句话说,超市所代表的资本文化为牛仔文化提供了“合法性”。
牛仔们比赛、表演杂技;当牛仔们为了生计搏命演出,观众愿意掏钱观看;像是杀死阿波罗的那一颗子弹,牛仔精神在“自然主义”的意义上已经宣告结束,仅仅留下了娱乐文化的消费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布雷迪把玩左轮手枪作为超市段落的转场点,那把手枪似乎视为一种逝去的旧式观念,不复存在的牛仔尊严。
如果说超市段落表现了一种身份错位所引起的焦虑,那么教授驭马段落则表现新生骑士嫉妒,从更深层次说,他意识到了一种牛仔命运的轮回,他指向自身命运正在与父亲重叠的现实,一种无法逃离的宿命感都在促使他做最后的选择。
”To be,or not to be?
”,是骑,还是不骑?
是放弃,还是继续?
是沉沦,还是新生 ?
我们在追着这种“宿命论”的观点,越来越发现牛仔的生活——这一片“镀金”的天空,“飘满死者弯曲的倒影”。
残缺不全的人在牛仔世界中屡见不鲜:少了胳膊的师傅,在牛术比赛中摔成重度障碍的哥哥,以及被野马踩了脑袋引发癫痫的布雷迪,还有无数无法重新上台的骑手,他们通过搏命换来的掌声与荣耀准瞬即逝,成为了牛仔精神的牺牲品。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式硬汉,更没有正义与恶的对抗,只有被资本异化的“骑术表演者”。
哥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骑上了复检用的马鞍,那一匹曾经奔向美好的马被一条蕴藏深厚情感的缰绳代替。
幻象破灭,他们只能相互依存。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出现的两次触摸。
第一次是妹妹对布雷迪的轻抚,第二次是布雷迪训马时对马颈部的抚摸,他们都闪烁着一种崇高的“神性光芒”,即一种精神上的同调。
西部世界几乎以一种纯洁的图景展开,“性”本身兽性中的概念被抽离,留下的只有“野蛮”,是动物本性的,也是环境造就的。
布雷迪终究是意识到了这番处境。
在最后一刻,他站在竞技场的大门前发现了上帝为他留的窗户—他亲爱的家人,至亲的朋友、尚未彻底残废的躯体;曾经那一支紧握不放的癫痫右手阻碍他纵情驰骋,现在他却花费更大的努力放手——从生理上对于躯体的重新支配,更是心理上对于牛仔光芒消逝的承认。
赵婷在访问中谈到了马力克之余她的影像美学的影响。
对我来说,不会先想到泰伦斯马力克,而是安妮普鲁笔下广袤、残酷的西部世界——有关人如何寻找归宿的追问。
牛仔们那个早已活得乱七八糟的生活里,胯下狂躁凶猛的动物成为了不可控、非理性生活的直接隐喻;他们孤身一人与抽象上的自然力量对抗,把征服动物的脊背当作西部牛仔的尊严与理想,仿佛鞍上是他们梦想唯一的栖地。
尽管现实的经济问题早已侵入了西部世界;昔日雄风的牛仔在今天被推向非健康、破碎家庭、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马背上的西部精神已经脱离不了被肢解的命运,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在广阔的天宇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显得狭窄,甚至连回忆也只能通过电子屏幕作为主观情绪的载体,直到主人公离开了竞技场,那一次纵情狂奔宣告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对于重构精神家园的热烈渴望,也许他们还有选择的权利,前提是必须有放弃一切的勇气。
《骑士》的荣誉The Rider年轻的南达科达州牛仔布雷迪(布雷迪·詹德罗 Brady Jandreau饰)是个驯马的好手,可惜在一次马赛表演中不小心被马踢破了脑袋受到重伤后,因此只能回到家里休养。
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对马的热爱。
在养伤时候,他或者和发小一起在草原上度夜。
为了补助家用,他还得在当地的零售商店里打杂。
当然有时候还帮助牧场主驯马。
只是大夫告诉他由于脑伤太重他不能再参加马赛了。
一天他用省下的积蓄在老爸的帮助下买下了一匹好马阿帕罗。
他的幸福就是在辽阔的草原上骑着阿帕罗。
哪知有天阿帕罗越过了铁丝网伤了自己的腿,他不得不忍痛杀死了他。
他又一次试图重新参加马赛,当他准备上马时,由于旧伤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在抓紧缰绳。
他慢慢的放下了绳子,和同伴握了下手,离开了心爱喧闹的赛场,慢慢走向场外等待他的家人。
可以说这是部奇特的片子。
总的来说,这是个真实故事,而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演员本人,其他的演员也都是他的家人。
当然故事也是他本人的经历。
现在不得不提一下北京出生的导演赵婷Chloé Zhao,她可以说是个星二代,独自来到美国打拼。
她在拍摄上一部《哥哥教我唱的歌》“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 (2015)”时候见到了男主布雷迪,当时就酝酿了拍摄他的想法。
一年后布雷迪受了伤,她决定把这段故事搬上银幕。
本片荣获坎城国际艺术与散文电影联合会奖。
我最初还看作为一个励志故事。
更不如说是一个人生中的挫折后的苦难经历。
面对着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当然有过痛苦和挣扎,幸运的是,他还能靠着马的陪伴才帮他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看下来,发现马赛虽说不上是刀口上舔血的活,但也是充满了危险。
他的发小也是由于马赛受伤而瘫痪在医院,他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探望他。
最后就是他们俩回顾当年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
我们每个人事业上或者感情上,或多或少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不一定像布雷迪这么恐怖。
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过程走过这段路。
从这个电影可以看到他的过程, 在本电影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可以看到布雷迪已经走出了阴影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
尽管布雷迪最后认了输,但他还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啊。
使用真人出演角色本人的电影以前也有过。
最近大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The 15:17 to Paris (2018)”就是一个例子,但要把一个故事说好就不这么容易了。
布雷迪当时说过,既然她不怕马匹,我也就不怕摄影机。
他们果真成功了。
南达科达州属于美国中西部几个比较荒凉的州,在美国各个州中人口和人口密度都是倒数第五位。
按我们的说法,比较土。
因此也有不少印第安人的居留地(见我的博文、“腥风血雨的《猎凶风河谷》 ”)。
可能是土地宽广的缘故,而适于养马。
作为一个中国人赵婷对这里感兴趣也是桩稀奇事,她的第一部影片《哥哥教我唱的歌》就是居留地的故事。
我们中国人来到美国,总喜欢在大城市落脚,如果和中国人抱团就更好了,所以美国的大城市都有唐人街。
想象中,国内的人最容易拍摄唐人街的故事,譬如著名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93)”,或者至少是中国人的故事,如最近走红的《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 (2018)”(见我的博文、“《摘金奇缘》 摘了什么”)。
而她却去了连美国白人都不多的居留地拍摄当地的风光人情,并且获得影界好评,太爽了。
假如你喜欢骑在骏马上奔驰在荒野大漠,这部片子就更是你的菜。
编导:赵婷布雷迪·詹德罗扮演的就是他本人。
不只是安静的镜头语言,而且还非常专注:画面不是男孩就是马,或者是男孩和马,这种专注性带来了情感重量,让人与马命运并列在一起时特别有说服力。电影结尾男孩的选择让我想到“极速风流”,哪怕有千般不舍也要学会放手,因为有人在等你回家。
7万美元的独立制片,能出一部成规模的作品让人尊敬。不过这种自我救赎的题材实在难以拍出新鲜活力,感觉都是在千部同类型作品的框框里跳跃,高度有限,乏闷感充斥着每一分钟,像某位友邻所说,实在难以共情,而共情与否又恰好是这种题材胜负的关键点,所以勇气可嘉,可来路艰险,并非此时,但值得等待!希望在未来能看到赵婷导演拍出更有个人魅力的流光幻影,加油!
赵婷有点像是北京郊区顶级国际学校里的学习委员,大队长。学影像,学精神,学最 local 的中部人文+自然景观,学表达,一直学,一直学,学导演事业发展,学习幽默,学习背离故乡的姿态。
华人导演可以将这个西部故事演绎得入木三分可能得益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疏离感」,当下世界与日渐远去的「牛仔/骑士」精神的契合,有浓郁的「海边曼彻斯特」式的「丧」(当然家庭是最后的希望与庇护所),最后主角仿佛对自己打气的「不要放弃梦想」看起来却真的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很惊喜在NYFF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看到了最喜欢的一部。。。节奏很稳,虽然缓慢但不会觉得无聊,画面和光影以及配乐都无懈可击,素人演员的表现非常非常好。整体的手法简单但是恰如其分,必须推荐的一部。能从电影里读到一点导演对王家卫和李安的欣赏,但也避开了直白的模仿。非常好。
【C】怎么全在说马力克?就因为本片大量采用自然光拍大全景吗?马力克才没有这么肤浅!同样以此角度切入,那些被拍摄的风景更像是素材堆叠,似乎更应感激自然的馈赠;而马力克总能挖掘出影像的更多可能,这才是区别所在。
骑马与痛苦同在。
满满的性冷淡风,一般的职业励志故事,大量的内心写实篇幅让观感枯燥,马仔和马的宿命令人唏嘘
Better than any sleeping pills
【2】风格上美则美矣,但内容还是挺无趣的,只有方法上还算自然。不过无论跟马力克还是雷查德对比,都有明显差距。
去年有两位女性导演拍摄困于社会大环境的男性,一位是Lynne Ramsey,一位是赵婷。但是相比Ramsey这种老油条,赵婷在这位年轻男子角色上的内心探索差了一口气。这种早期马力克的风格讲一个人的矛盾和情境在我看来显得小家子气。。不过我很赞叹这个年轻女导演的作品对于女性电影人的意义。Women‘s film not only means showing the women as subject, but also means showing men as an equal object.
鸡蛋里挑骨头吧。导演的上一部片更有灵气一些,像一匹没驯化的马,但故事性也更弱些。这一部像驯化了的,有了些匠气但可看性更好些,但也因此感觉不像上一部一出来感觉那么独特,不过同样很棒了,定位不同罢了。brady最终放弃骑马的那场戏真的很powerful,那几个主要演员应该都是非职业的,都没的说。
8.0 生活不易,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太痛苦了(镜头真的美)
又是一部关于马的悲剧电影,哀叹着美国开国精神的病态。不能够驰骋的骑士,失去雄风的牛仔,沉湎与酒吧的老爹,永远不想长大的妹妹,一家人都病态了。或者说,整个美国病态了。
大工业糖精结尾狂暴轰入,可见文艺片并不一定不商业
请不要放弃你的梦想!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医生的百般劝阻,兄弟的前车之鉴,家人的万分担心,自己的长长疤痕。我对这类慢节奏传记式电影真的是不感冒。
赵婷拥有着动人,成熟,粗放而细腻的电影语言,这部作品里看到了她非常不中国却骨子里深受东方价值观影响的部分,像早期的李安。虽然可以把骑手看作是文艺版的摔角王,但影片最后部分的隐喻之死却让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我认为赵婷只要不被漫威绊倒,她极有可能会是第一个拿奥斯卡的大陆导演。
3.5;摄影非常漂亮,空镜头虽有滥用重复之嫌,然而与人物情感的绵长延伸倒也契合,自然光线中仿佛能感受到骑马奔腾的呼吸与律动。人物“成长”弧度明显有套路痕迹,但也算拍得真挚;其实最触动我心的反而是那匹名叫“阿波罗”的马,它仿佛是照亮迷惘的太阳,让一度失去的希望仿佛能再次燃烧起来,而现实教会他的却是退步与妥协——向现实低头,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但或许我们也可以无需放弃梦想。
更像是部纪录片
拍出对牛仔的关怀和对人内心的探索,粗野的乡下人其实内心细腻温柔。那么久的铺垫,最后几场戏见功力,情感的厚重得以体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