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师

The Master,世纪教主(台),灵师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米·亚当斯,杰夫瑞·W·詹金斯,艾米·弗格森,W·厄尔·布朗,凯蒂·宝蓝德,杰西·普莱蒙,安拜·柴尔德斯,拉米·马雷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大师》剧照

大师 剧照 NO.1大师 剧照 NO.2大师 剧照 NO.3大师 剧照 NO.4大师 剧照 NO.5大师 剧照 NO.6大师 剧照 NO.13大师 剧照 NO.14大师 剧照 NO.15大师 剧照 NO.16大师 剧照 NO.17大师 剧照 NO.18大师 剧照 NO.19大师 剧照 NO.20

《大师》剧情介绍

大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9年,太平洋战争已经结束,备受军中无聊生活困扰的弗雷迪·杰奎(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终于返回美国,然而返家前的精神治疗没有给他实际的帮助,弗雷迪陷入了一种恍惚乏味的人生体验无法自拔。次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工作失败后,弗雷迪在醉后登上的客 船上结识了经历复杂的“大师”卡斯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卡斯特建立在时间理论之上的精神治疗法引起了弗雷迪的兴趣,在卡斯特的“引诱”下,弗雷迪尝试敞开心扉,寻求解决自己的问题,并越来越亲近卡斯特松散的“缘教”组织,为其摇旗呐喊、打击异议者。在“治疗”过程中,弗雷迪与卡斯特的关系分分合合,愈发复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上黑天使丑女无敌第一季心跳一线间北方警察珍妮宝贝夜总会看门人蜀山传她的业余爱好我不是王毛白月光下爱情悠悠药草香通往春天的列车女子落语OAD宛若淑女实习医生风云第二季美女总裁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冰冻之河复活的鲁路修第一速度爱情碟中谍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SingforYou~情满吊脚楼法外情真第一季暹罗之战隐婚男女世界奇妙物语2014年春之特别篇大漠江湖DC超级英雄美少女:亚特兰蒂斯传奇中国影像方志

《大师》长篇影评

 1 ) The Master 观影笔记

战后,Freddie和其他的士兵们陷入一种麻木迷茫的状态,广播里宣布胜利,士兵却在偷酒喝,战争的结果对于这群人来说仿佛是一个荒诞而无聊的玩笑。

电影通过佯装砍手、色情玩笑等荒诞场面展现出Freddie的异样。

退伍后,Freddie成为摄影师,却与顾客打架,展现出他的冲动应激以及心灵的创伤。

随后他又转行去菜园工作,却被人误认为给老人下毒,于是他只能再一次逃跑。

Freddie来到海边,顺便溜进了一艘游船,他从不会在任何地方停留太久,直到遇见大师。

那时处在美国禁酒令期间,而Freddie嗜酒如命,他用乱七八糟的东西兑酒,喝鱼雷燃料,医用酒精,漱口水,用各种烈酒掺上油漆稀释剂一并饮用。

大师非常喜欢他调制的这种“特殊饮料”,于是让他留在船上继续为他调酒。

大师创立的源教(The Cause)会通过催眠疗法来唤起信徒的前世记忆中的创伤,并加以纠正,让人回到内在的完满状态,大师声称这可以治愈从过敏到白血病的任何疾病。

源教有一个著名的时间洞理论,时间洞对每个人来说的意义都并不相同,它是一个让人的一生陷在里面的洞,这就代表着人需要回到过去,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然后准备好重新来过,这样才能摆脱这个无底洞。

尽管Freddie将信将疑,但在他尝试了一次“非正式评估”后,大师便取得了Freddie初步的信任。

大师让Freddie在不眨眼的情况下快速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起初只是询问一些基本信息,后来逐渐深入,在生理的压抑状态下,Freddie的情绪逐渐变得激动,他对大师倾诉道自己有一个酗酒而死的父亲、一个被关在疯人院的母亲、一个心爱的女孩Doris,以及自己杀过人还有和姨妈乱伦的千疮百孔的过往。

大师做到了其他所有医院正统疗法都没能做到的事情——让Freddie卸下心防,敞开心扉,将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直面自己的内心。

大师通过这种类精分的谈话游戏帮助Freddie认清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爱和家庭的渴望。

从这时开始Freddie接受并加入了源教,并成为了其教义的坚定捍卫者。

此时的大师是文明和极端理性的象征,但他也有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比如与Freddie一起偷偷喝酒、失态、爆粗口、与女信徒暧昧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他本质上是与Freddie一样的人,他们有着同样的爱好——酒、Kool香烟和女人。

Freddie身上有很强的动物性特质,性欲旺盛,冲动易怒。

大师和Freddie二人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体两面的存在,二人后续的互相影响和分道扬镳也在暗示着这一点。

随后的晚宴为大师女儿的婚礼而办,大师在婚宴中途讲了一个他拿着鞭子驯服恶龙的故事,这象征着文明对兽性的征服。

其实这也正是源教治疗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一种理性的,冷静的,克制的,混杂着宗教神秘色彩的现代文明精神对人性中动物性欲望的那部分的克服。

这个隐喻也将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整部影片。

这部电影并不意在揭露宗教/邪教团体的幕后真相,当我仔细感受这部电影的基调时,其实能够感觉到大师并没有在糊弄Freddie,他是真的相信着自己传授的内容,也相信着理性、文明、科学和节制是疗愈创伤的办法。

然而,随着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源教的阴暗面也逐步显露,大师的家庭内部有诸多矛盾,他的儿子并不相信源教的内容,他的妻子实际上在操控着大师,大师的现任妻子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可以说大师目前的公众形象是她一手打造的,她通过维持大师在信徒面前的体面形象来谋利,现在源教的核心教义与其说是Lancaster Dodd的思想,还不如说是他妻子的。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师本人做出的一些非常明目张胆的虚伪表现,他以一个体面的、有风度的学者形象示人,可是他却会在面对质疑时展现出暴怒和粗鄙,以及和女信徒眉来眼去。

并且,大师的妻子很快就发现了Freddie这个不速之客的出现让大师的行为受到了影响(大师向往Freddie身上的自由和原始),她精心打造的大师形象开始朝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

于是她与儿女串通好说法想把Freddie赶走,但大师却认为正因为Freddie是一个情感、本能至上的有诸多缺陷的人,才更应该去帮助他。

于是Freddie开始接受源教的训练,训练一共分为四部分——自由联想(摸墙)、坚持信仰(想象眼睛虹膜的颜色)、压抑性欲(听大师妻子念色情文章)、克制情绪(听大师儿子说刺激他的话)。

在这个训练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Freddie在训练的时候摸窗户能感受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操场、植物、星星,以及他想触碰到的一切,但在摸墙却只能感受到"It's a fucking wall"(或长满青苔的石头),这里两组意象的反差已经暗示出他对逃离这个与世界隔绝的小团体的愿望;二是这个时候大师也开始质疑自己的学说,这不仅体现在这里的训练已经没有任何回忆前世的内容,而是有大量想象训练,更体现在后面大师的第二本出版的书中把"recall"的引导词修改成了“imagine”。

回忆把人困在沉重的过去,理解过去并一遍遍地重复它并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改变,但是自由的想象却可以,在联想的过程中,我们是带着我们的整个过去面向未来去创造的,这也是Freddie给大师带来的灵感。

在Freddie意识到大师并非深不可测,而是一个同样有缺陷,有欲望,会失态的人时候,他对大师就已经祛魅了,他们已经成为了和彼此越来越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知心朋友。

但他仍然接受了整套训练,可能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归属感,也是因为他想尝试一次是否能成为像大师一样即使有欲望但依然能在大部分时候保持体面的人。

另外,在蓝光碟的删减片段中,大师出版的第二本书其实早已完成。

1945年,大师在军医院做手术,他死亡七分钟后,突然苏醒。

他从这段离奇的经历中得到灵感,于是写下了《分裂的军刀》,又名《最黑暗的云》。

这本书记录了所有历史疑云和所有生命的真相,读完这本书的人,要么死去要么得救,有些人读完后直接自杀身亡了。

大师和Freddie一起在戈壁中挖出那本书后,把书交给了Freddie保存,但Freddie却把书稿焚毁。

补充了这一背景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师在出版新书的演讲时,会表现得有些紧张。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Freddie会在出版商说大师的新书写得不好时,会对他拳脚相向。

但是这样一来,可供阐释的余地又变得有些单一了。

大师在新书发布会上演讲时,说他发现万物的起源是笑声。

说完后大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画面切到了Freddie的反应镜头,Freddie皱着眉,严肃而沉默。

这样的剪辑方式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大师的这句话其实就是讲给Freddie听的,他知道Freddie深受战争的伤害,而笑作为一种积极的肯定性的力量,能够让人接纳过去,治愈伤痛。

我们往往在面对残酷到无法令人置信的真相时,会笑出来。

“万物的起源是笑声”显然不可能是被焚毁的那份书稿中的内容,而很可能是他在游船上写的内容,即混入了Freddie带给他的灵感。

在此前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师在和Freddie的相处过程中多次提到过,“笑是好的”。

这一观点也和以往大师的学说完全不同,过往在大师妻子的影响下,源教强调理性和节制,强调压抑本能、情绪和欲望,而这时,大师却宣布万物的起源是一种情绪,是笑,是喜悦。

大师的这一举动代表着他对妻子的反抗,和他对Freddie的彻底理解与接纳,他们的关系也如这本书的标题一样,在最大程度融合的这一瞬间,即将走向分裂。

Freddie无疑在这个名为“The Cause”的家里感受到了太多的善意,但这也就是他要离开的时刻了。

过多的爱和关注对于像Freddie这样的人来说是要逃避的。

所以,在那次骑摩托车的游戏中,他还是离开了,他从对大师信仰的原点出发,向着远山快速离去,没有回来。

这也是唯一一次,他主动选择的离开。

他去往了他过去的生活世界中,就像是亲自实践着“时间洞”的理论。

他希望和心爱的女孩Doris在一起,那是他内心深处认定的自己生活的意义,即使那份曾经美好的爱情早已成为是某种臆想或是事后追补的完满。

Doris从高二女孩变成了23岁的已婚女性,生有两个儿子,他离开太久了,他记不清Doris的年龄,也永远失去了和她组建家庭的机会。

于是他再一次陷入迷茫,他想回去见那个曾经指引他的人,从他身上发现优点的人,和他一起抽烟喝酒,陪他笑的人,那个曾经保护他,给他家的人,那个Freddie真正的朋友,于是他前往英国,找到了大师,但大师在英国创办的新学校也不再是能让他找到昔日归属感的地方了。

Freddie是一个永远自由的水手,他习惯随风而去,四海为家,而大师却因为有社会责任有家庭而停在原地,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The Master——自由和超越本身。

于是——大海一出现,Freddie就又要和过往的自己告别。

电影结尾时Freddie与酒吧遇到的陌生女孩上床,和她玩起了以前和大师玩过的提问游戏,在这一刻,一切都显得同样可笑。

最后一幕,Freddie躺在一个沙子堆起来的裸女身边,一如影片开头的那样。

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但是一切早已经变得不同。

Doris已经结婚,大师的学校不再是他的避风港,文明和规训不属于他,一切又回到了沙滩女体和艳情玩笑,但只要一个轻柔的海浪就又能把它带走,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这一切是一场梦?

一份追忆?

还是Freddie真的来到了一个“不需要侍奉任何大师的地方”?

或许他现在成为Master口中“真正的大师”了——远离人群,无视伦理,“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又或许PTA拍了一个色调明快、气氛轻松版的There Will Be Blood结尾。

而这个结尾也完美体现了我最爱的PTA电影特征之一:没有夸张的戏剧情节,没有离奇的突然死亡,没有巨大的角色转变。

Freddie似乎没有从他经历的这一切中学到任何东西。

尽管电影讲述了很多事,但真正发生的“事件”并不多。

所有的一切宛如一个圆环,一个轮回。

但现在我们见证了Lancaster和Freddie的友谊,也眼看着有些人注定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漂泊,永远也找不到目标和归宿的模样,这是一个快乐又悲伤,孤独又真实的故事。

战争的残酷、家庭的破碎、生活的荒唐,一切的伤疤都没有愈合,或许也无法愈合。

但好在PTA总是会对自己笔下的角色倾注温柔,尽管从表面上看他总是对人性和生活有着极度悲观的态度,但他所有的电影又总会流露着一种文学般的诗意和幽微的温情。

最终,Freddie 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一丝不挂,动物般本能地跟女孩上床。

他还是有他本来就有的那一大堆问题,但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他在最后仍持有着自己的独特,完全的赤身裸体,孤独,自由。

 2 ) 邪教的起源与魅力

邪教的起源与魅力——《大师》的客观精神文/空语因明 0】《Master》,这是一个关于邪教的故事。

但该影片并非带着明显的批判意图去讲述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基本停留在个人或心理层面,并没有过多讲述这个教派在公众现实中的行径。

它的讲述如此现实化或如此客体化,以至于可以让一些人感觉这个邪教的方法是正当的。

邪教之被认为邪,由于它和正参照着,由正义来规定。

如果正义模糊不清,甚至缺席,那么邪教也就不那么明显地邪,甚至于可能占据正义的地位。

这在历史中有相当多的例子。

在这种意义上,正与邪的规定从根本上说关乎信仰。

若信仰被奉在彼岸,此岸的善恶似已无济于事。

这篇评论,并非要表明邪教处于完全邪恶的地步,对邪教做出排斥性的批评。

对邪教做出排斥性批评的做法看似明智,其实已经到了无视事实的地步,并且也已经具有了邪教的性质。

此评论的目的只是将事情明晰地放到现象中。

〇【该故事的情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一群在战争中被压抑和被剥离原本生活的美利坚海军士兵。

其中有一个名叫弗雷迪的美国水兵,他那弯曲的疲惫身姿像个早已苍老的人,举止像个不自觉的小丑,躺在沙滩上拥抱着沙子堆成的裸女;他也是一个酒徒,会自己调制各种奇怪的酒。

他是一个心理被压抑到几乎失去生活意义的人。

他在经过军队的心理治疗后,被安排了工作,成为一名摄影师。

但他心理中的压抑与缺失和他调制的危险的酒,让他失去工作,逃了出去。

就这样他逃到了那个被称作大师的人所在的船上,这个所谓的大师自称是一名作家,医生,核物理学家,理论哲学家。

许多想要引起人们赞叹的宗教领袖都乐意添加众多名头,俨然一副超凡之人的架势。

这位大师也不例外。

这位大师收留了弗雷迪。

2】据说这位大师以船长的名义驱船出海,是为了远离那些攻击他观点的人,潜心写作他的理论,并且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工作。

这位大师以类似于谈话心理疗法和催眠疗法的方式对弗雷迪进行所谓的治疗。

弗雷迪则跟随大师,见识到了大师的理论和大师所受到的欢迎和质疑。

弗雷迪还攻击或报复那些质疑大师理论的人。

弗雷迪应该在大师的群体中获得了认同感,他也将自己认同为这个信赖“起源教”的群体的一员,追随它,宣传它。

在凤凰城举办了“第一届起源教宇宙大会”之后,弗雷迪离开了这个群体,去寻找以前的恋人,当然,他寻找到的只是失落。

后来大师通过电话找到了弗雷迪,并告知他,大师已经在英格兰开办了起源教的学校,邀请弗雷迪过去。

弗雷迪去会见了大师,但最终没有留在大师的群体里。

他似乎已经被认定为一个不会停留在群体中的人。

弗雷迪在内心中并不是一个尊奉者,不是一个真正的追随者,而仍然是一个叛逆者。

因此之故,他被认为是不想变好的人,在根本上不会束缚于大师的群体。

故事最后,弗雷迪偶遇到新伴侣,并试着向这位伴侣使用大师的催眠方法,“回忆前世”。

在弗雷迪的模仿中,大师的方法看起来只是个游戏而已。

一【起源教的内容要素·邪教的内容要素】3】这个故事里,这位大师的方法被称作“Cause Methods”,这也代表了起源教的主体内容。

起源教内容中的大前提,或者说起源教的信仰是:人不是动物,人超越动物;人是精神(spirit,或在此译为“灵体”);人的灵体(身体)记录着今生的各个阶段,也记录着前世与来世(31:45-34:05)。

按照这种前提,个人的灵体(身体)能够通过类似催眠的心理疗法唤起(recall)自身的起源,唤起前世,甚至前瞻来世。

人们的灵体生活在整个时间之中,以不同的载体存在。

在唤起的过程中,个人的灵体(身体)经历以往的创伤,经历它的每个细节,这样的经历重复一遍又一遍,直到创伤失去作用,这对于处于现世的人而言,就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这个唤起起源的疗法,可以唤起到几千年前,甚至万亿年前。

也就是说,通过在唤起的过程中经历众多的前世,就可以治疗现世的疾病,甚至那些现今医术难以治愈的疾病,比如癌症和白血病。

有批评者将大师的这种方法称为“时间旅行催眠疗法”,并通过认定时间旅行的荒谬来批驳大师的方法。

而大师本人则将其疗法称呼为“去催眠化”或“反催眠”(de-hypnotization)。

所谓“去催眠化”的意思应该是,人的灵体已经被催眠,沉睡在现世之中,并在这种沉睡中具有很多思维缺陷或身体疾病,而大师的方法则是去除这种催眠的影响,将个人的灵体唤醒,让其意识到众多的前世,意识到自身的起源,从而将自身治愈。

4】从起源教的主体内容可以看到一般邪教所具有的思想要素或观念要素。

①,此类宗教宣扬人的优越性,人具有非自然的神秘特质,人具有非自然的潜质。

以此为前提,此类宗教才可能宣称让个人唤起深藏在自身之中的超自然特质,让个人在对大师的教导的服从中升华自身,达到一种理想的层次。

正像这个影片中的起源教,宣扬“人不是动物,人是灵体;人的灵体记录着人生的各阶段,记录着前世与来世”。

②,此类宗教的信条可以治愈疑难绝症,使人达到卓越状态。

这种治疗往往通过对个人意识的催眠来起作用。

也就是说疗效不以可观察的结果作为证明,而是以个人感觉作为依据。

这个影片中的起源教的疗法可以通过唤起个人的前世或起源来使个人达到完美状态,治疗癌症和白血病等绝症。

它的疗法甚至可以矫正文明,消除战争,消除贫困,消除原子威胁。

③,此类宗教宣称包含了宇宙的终极原理,并且要认识到这些内容必须依靠发现此种原理的超凡之人,或大师。

由此信徒意识到,作为信徒有必要为其付出财力物力,甚至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

与此终极的宇宙原理相比,个人的财物和生命,简直太微乎其微了。

可以让微乎其微的个人获得宇宙终极原理,简直太值得了!

④,此类宗教采用科学术语或技术描述表达它的教条,并宣称它的方法比正规的科学技术更加高明。

因此之故,既然成为信徒可以依赖超越了科技的知识,那么人们就没必要傻乎乎地只相信有限的科学了。

该影片中的起源教的方法,就利用了心理学的方法,但它比心理学方法更高明的在于,起源教的方法可以让个体回忆到万亿年前的事情。

即便是现今的物理学才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有一百多亿年的历史。

起源教大师宣称,那是由于现今的物理学并没有起源教的认识高明。

⑤,此类宗教将其教条与其领袖的高贵或卓越身份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将其教条和其领袖当做不可置疑或不可侵犯的。

与那作为信仰的教条相比,个体信徒的认识能力是微乎其微的;对待那作为超凡之人的宗教领袖,个体信徒应该以服从作为美德,以质疑作为罪恶。

二【邪教之被认可的原因】5】简单地说,邪教之被认可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相当有吸引力,有魅力。

此类宗教具有符合人们天然倾向或现实欲望的内容。

人的现实欲望的原因不仅是本能,还有环境的作用。

通过该影片,考虑一般情况,可以简要地将邪教被认可的原因列出。

①,个人生活的失落与不安。

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被打击的经历,或者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亲人的丧失,自己患上绝症,等。

这时候如果个人不想由此消沉下去,而现实又很难给出脱离困境的途径,那么这时候个人可能会抓紧任何希望。

邪教就给个人以希望,宣称可以让个人克服生活中的失落而升华,可以治愈很难或无法被治愈的疾病。

②,社会环境的压抑,战争或动乱。

社会环境的压抑不仅出现在社会的正常时期,也出现在社会的非正常时期。

这些因素的作用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将个人剥离出生活,让一个期待美好生活的人看到生活的支离破碎。

而邪教可以提供更有凝聚力的社会群体,为个人提供新的生活统一体,似乎新生。

在这种新的生活组织中,个体的意义似乎得到了肯定,并且有了向更高层次上升的空间。

③,个人固有的依从大师的倾向。

这位大师就说,“如果你能找到任何一种不依从大师而生活的方法,那么你将成为史上第一人”(02:04:10)。

人是依靠群体而生的,人们不仅寻找群体,而且众人在这种寻找中倾向选出领导者,遵循其步伐。

④,信徒被应许了其得以盼望的事物。

三【邪教的魅力】6】邪教的魅力也就是宗教的魅力,邪教被认可的原因也就是宗教被认可的原因,甚至可以说,邪教被认可的原因也就是社会体制被认可的原因。

当我们追溯到原因的时候,善恶的分歧似乎已经落在身后了。

情况确实如此。

宗教(religion)在本质上做的无非是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关系体,从而让信徒在其中具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意义。

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与不安,以及社会环境的压抑往往是促成宗教兴盛的原因。

历史上的宗教与邪教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

而邪教之被认定,往往是由已经确立了地位的正义体制来做出的。

有一种相当不客观的看法认为,邪教的特征在于此类宗教对信徒进行思想控制,为信徒提供这类宗教的生活规范,从信徒那里获得钱财,甚至反对固有的秩序并提供新的秩序,等等。

但事实上,这些事情是已有的社会体制都在做的事情。

除非采取一种相当保守的观点,只认同已经被认同的正义体制或社会体制,否则邪教被认定的理由就不会充分。

但若保守地看待,那么革命也会因为破坏已有体制而被认定为邪恶的。

这无疑会将任何现存的人置于反讽的处境中。

7】当然,邪教之被排斥,并非由于其魅力,而是由于其罪行。

概括地看,邪教的罪行在于它没有兑现它承诺给信徒的应许之事物,没有提供真的有利于信徒个人生活的关系体,并且吞噬着信徒个人的利益或生活。

邪教之邪,在于其狭隘地寻求个别领袖或个别组织者的物质利益,而损害信徒大众的利益。

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到,邪教的邪恶必然会体现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

任何宗教理想或社会理想,一旦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变得狭隘,那么它们也就具有了邪教的性质。

8】相应地,宗教要远离它自身的邪恶,也就必须远离它自私的物质利益。

正义的宗教仍然可以给生活世界中的人们提供超越的关系体,但它必须是在观念层面的。

既然作为有限者,个人的失落和不安,社会环境的压抑,个人对关系体的渴望,这些大概都是无法完全摆脱的,那么宗教应该总是必要的。

宗教自身的善,大概就在于迎合它自身的必要。

四【如何克服邪教的迷惑】 9】除非那些执迷不悟之人,其他人似乎都乐意不被邪教迷惑,摆脱邪教的影响。

鉴于石头没有被邪教迷惑,树木没有被邪教迷惑,动物也没有被邪教迷惑,而只有人会被邪教迷惑,并且人们大概也只关注让人摆脱邪教的迷惑,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这些非人的层面去克服邪教。

人们之被邪教迷惑,就在于其观念,那么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也应该通过观念。

10】在观念的意义上说,要克服邪教的迷惑,人们应该具有个体精神或理性精神,或者说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该就是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以及个体的实证。

个体精神否定那种“群体先于个体”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确定的是一个虚伪的群体,压抑着个体的判断,同时也违背理性精神。

群体首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只有通过个体的交流,群体才可能在容纳个体的情况下成为具体的观念。

当抽象的群体观念作为具体观念来使用,这样就产生了超越个体之上的领袖的观念,这也就是非理性的和不可动摇的领袖,这种领袖就是潜在的邪教领袖,这样的邪教领袖在现实利益中也就展现为真正的邪教领袖。

11】科学精神并不意味着消除信仰,相反,它意味着让信仰通过理性发挥作用,或者说理性成为信仰。

从根本上说,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就是让信仰与理性综合起来。

由此,信仰不再是非理性的和不可质疑的,而是理性的;理性也不再只是个体化的和有限的,而是意志的必然依据。

这时就只有一种信仰是必要的,不再有信仰的冲突,理性的质疑体现出思维的韧性和有意义的生命。

12】然而,这样的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只是在理想的意义上来看待的。

在这种理想中,不仅邪教可以被克服,而且那些现存的宗教也会不再必要。

信仰不再成为问题,对信仰的执著强调也不再必要。

很难说那会是一个有活力的世界,很可能的是,如辩证法所意味的那样,在邪恶被消除之后,正义也不复生存。

13】在某种诚实的意义上说,邪教是几乎不可被克服的,它只能被忽视。

邪教起作用的根本原因处在信仰之中,此处的善恶只是潜在着,并非明确的相互分离。

信仰原本就无所谓善恶,只有在它与现实融合的时候才分化出善恶。

恶如影随形,不可摆脱,克服恶几乎相当于自杀。

个人需要信仰来维系生存,个人期盼稳定的体制,邪教的因素就在这样的需要之中潜伏。

邪教不只是那些宣扬教主神威,残害个体生命的神秘教团,而是可能广泛在社会体制中以正义的名义活动着的。

邪教宣称被克服,是由于黑夜已经降临。

 3 ) 孤独的游魂,寻找不到的落点

几个重要段落自己的解读1.华金的表演比joker还joker。

2.开头水军生活的交待,很奥尼尔的《毛猿》,异化,群体生活的不理解。

3.照相馆置于商场公共空间同理(还可以通过卖衣服女人的视点炫技)4.农场同理,是以上两场的加强,还是要强化华金的“格格不入”和“异化”,两个点,一是亚裔的设定,华金在一群Asian中间,显像了他的孤独;二是老头的设定,华金说“你长得像我父亲”,然后老头死了,结合后面和大师谈到的家人景况,应该是强调了华金在“亲人”这一关系中的毁灭性。

5.很有趣,和《血色将至》一样,《大师》也几乎没有放任何篇幅到人物的前史,主人公的前史全部通过零星的主观叙述带出,几无真实性可考。

说明pta没有兴趣关心人物的过去(大师的回忆疗法同样不是强调此世的回忆),因为他强调的是“当下”,是如今的我们如何存在。

同时,说明pta没有兴趣走传统的叙事路线。

在我看来,《大师》相当反叙事,《血色》正常很多,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6.旷野长奔+上船,很浪漫很非现实,幻灭和逃避。

重新回到船上,重新开始漂泊。

配乐结合镜头很有种菲茨杰拉德的感觉。

7.和大师第一次见面,小景别,大面积的猩红,狭窄逼仄的空间,疲惫且晦暗。

8.船上生活,没啥特别的,介绍概念居多,顺带补充一下各个出场人物。

拍的很漂亮,层次很丰富。

9.但也是这场戏开始,船的意象贯穿了,这里pta应该参考了包士的名画《愚人船》(卢浮宫藏),愚人船泛指人类的精神现状和灰暗处境,一艘无桨无舵之舟,泛行于无望之海上,画中乘客的狂欢结合婚礼的意象——迷乱和娱乐。

由此,《大师》里一个主题浮现:人类的生命只是玩愚不可及的游戏,实现触不可及的目标,所以,如何寻找生命的落点?

10.正是因为需要寻找一个落点,所以大师才有路可销。

11.但大师本身孤独,大师也是人,华金也是人,虽然华金并不真的相信这些,但这两个人同样需要寻找落点。

因此,这两个人互为扁舟,尽管他们不在大船上,却也在小船上。

这艘小船是《大师》第二个主题:亲密关系。

因为孤独,所以可以逃避那些娱乐,但也因为孤独,所以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

12.愚人船上一个很大的特点,淫乐和食欲。

这两点片中均有体现,在大师第二本书的销售现场,纽约赞助商出场和华金对话时也是端着个盘子在吃东西。

13.遇到挑衅那场戏后面的剪辑非常漂亮。

和回忆Doris的剪辑是快慢的极端,太厉害了。

14.色欲的诱惑。

其实说诱惑不是很合理,因为色欲本身没有对错,但诱惑有点贬义,只是这一切(女儿或者波提切利《春》那样的室内欢歌)都很空虚,给华金带来了巨大的疏离感。

15.入狱戏的前后,着重刻画的是华金和大师的亲密关系,他们身上有能互相吸引的点,这种点可以穿越如同监狱铁栏的隔阂。

(顺便给两人飙戏,这应该是重点)16.出狱那个镜头太漂亮了。

16.训练。

这边的训练,两个戏剧学院常用的演员训练法,一个是迈斯纳训练,就是华金和queen龅牙一对一面对不断复读激怒的场面;另一个是蒙眼感受空间的视点训练法,美国用了挺久,这两年国内院校开始引进。

这两个训练法着重的都是亲密关系感受力,(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在训练法,有人觉得是邪教,这个太离谱了,首先这种训练法在国外很普遍其次,这种训练法临场用起来真的很搞笑,也许pta是觉得这种呈现的效果非常滑稽)大师希望能够以此将华金训练成“人”,大师的第三个主题体现在这两人亲密关系的交互之间:human nature。

(沙漠骑车戏是个佐证,不单独说了)17.但很明显,大师没有成功,因为华金在意的只是亲密关系本身,虽然这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上的追求都失败了(华金和Doris,大师和他的家人,以及他们彼此的分道扬镳),但pta完全没有给出他的态度,这是我最费解,也是觉得这电影最神奇的地方(也许中式教育让我的思维模式固定为我们的表达也要有一个落点)。

华金只是很生猛地在追求一个存在,甬道、浪花、砂砾,这一切都永恒但又无法长存,大家都孤独,也都很徒劳,也许人的天性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包罗万象。

18.结尾的床戏,很神圣,也很美好,让人觉得平静。

华金的疲惫来自于他试图寻找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大师也是,这两者都是妥协。

但妥协或许已经是在现世中安宁的最好方式。

19.世界纷乱如恒河沙数。

20.这真是一部非常神奇的电影,可供解读思路之多,方向之广,让人真的非常好奇pta是怎么创作这部电影的。

有个朋友和我说,灵感来源是一部讲战后ptsd的纪录片there will be the light(有点像血色将至的名字哦),但,这肯定只是一个起点,如何发散到后面如此多的篇幅,实在是难以想象。

宗教的解读也ok,但宗教本身也是来源于对世界的不安以及孤独的无处安放,所以我还是觉得,以及感受到,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孤独,而它的孤独是如此繁冗,以致达到不可言说的地步,只能说,pta是一个神奇的导演。

 4 ) 难当自由

弗莱迪有着厚实的,好看的下巴,他总是将它微微扬起,搭配他上唇的疤痕,走形的肌肉吊起唇角将他的桀骜不驯写在脸上,当这张脸充满表情,你会觉得他充满挑衅的意味,是神经质的、癫狂的。

和“正常人群”有着明显的分隔。

实际上他也的确被“正常人群”所厌弃,他离开战场就被社会机构送进精神病院,回归社会后在她的每个位置上都表现出不受欢迎的特质,所以弗莱迪只能半被迫地进行自我放逐,放逐——其实就是在一个人群和一个人群之间重复融入和背离的经历。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从来是纠缠着自由意志与权力庇护的冲突,虽然当弗莱迪误打误撞跑到那艘搭载着快乐的人群的小型游轮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快会沦入新的人群所带来的包容和排异,他无法包藏的原始欲望带有人类最本初的需要,对性的极度需求(和军队生涯中一直被压抑的性欲作比),对自我存在被认同的极度渴望。

所以在人群中总是卓然拔群的兰开斯特挤出人群的时候,他们相互产生了吸引力,弗莱迪尝试着兰开斯特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发现”来治疗他颠沛流离的半生记忆,兰开斯特也在给弗莱迪开窍的同时,找到了共鸣,渐渐的他会不经意的忘掉他与弗莱迪必须拉开的一个主人与凡人的距离,而将他引为知音。

这样的结果为两个人都带来了不同凡响的一段手足关系的攻防。

正如很多影评提到的,弗莱迪和兰开斯特是复杂人格中的两面,他们彼此欣赏又同时有着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

首先,弗莱迪在兰开斯特身边,与为数众多的拥簇者相同,他感受到兰开斯特巨大的个人魅力无疑是难以忽视的,他乐于接受他宽厚的拥抱与笑容,引导他去向一个稳定的集体当中去分享人类相互依存的秘密。

但这仅仅是出于对象是兰开斯特,而不是他的思想,弗莱迪愿意收拾锋芒留住兰开斯特的友谊甚至经受他给的任何考验,但他从本能上抗拒了,也无视了兰开斯特的思想控制,他不能在他的羽翼下强壮,也不能永远,可以直接说是,他否定了他作为权力本身的形象。

戏里共出现三次,弗莱迪暴躁的为兰开斯特受到的外界质疑“打抱不平”,他无法忍受别人对兰开斯特本人和他的事业的侮辱、讽刺,他愿意用暴力去维护兰开斯特,这种极端的为兰开斯特设想的行为,除了惊吓住别人的疯狂以外,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误以为是证实他绝对“忠诚”的表现,是一种被成功奴役的形象,兰开斯特一时也得意忘形,意图使弗莱迪成为自己意志胜利的活生生的案例。

弗莱迪也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本身,就是兰开斯特的自我怀疑的人格对立的形象。

兰开斯特与弗莱迪的相遇被刻画的如此偶然,出于一个机遇有这么一个人的出现,为你带来了新的启示,弗莱迪个人自觉的自由意志,接近病态的不受控的生命状态,作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让熟稔于攻破心灵密匙的兰开斯特倍感挑战的乐趣,但终究是这段难忘的相处,使自己意识到对方就是自己道路无法摆脱的心魔,兰开斯特将弗莱迪置身在自己身边,他不放手外界的咄咄逼人来妨害他和弗莱迪的关系,但也绝不允许也不能够让弗莱迪脱离他的势力范围,否则殃及池鱼,会毁灭了他力量的源泉。

说到底,弗莱迪对兰开斯特的需要,是人群中相互依存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被奴役的需要,当弗莱迪靠近人群时,却发现人群离不开奴役,他崇拜兰开斯特,而兰开斯特也需要他,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能是平等的,虽然他们在精神上彼此支持,但出于人群中主仆关系的明确,一个人只能以控制另一个人来稳固人群的规则和秩序。

所以兰开斯特还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人格时刻提醒他捻灭那些来自外来的干扰。

master的妻子作为另一种更加有统治权力更加警觉的人格,敏锐的发现了弗莱迪对兰开斯特的消极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他们事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唯恐弗莱迪的不被征服,最后反使master的自我怀疑占了上风,这对于他们的事业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

人对共同体的趋向性是天然的,在我们的自由意志还未开发成熟的阶段,我们自然会为一个强大的、目的明确的集合所吸引,它象征着安全、提供保障、被接纳认可。

这在我们的意识中已经成为了“胜利”的标准。

兰开斯特不止一次的对他的信众们强调,笑容。

笑容对生活,对解决他们的问题,解决人类的困境所起到的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纵观我们的历史、政治、周围的环境,我们可以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强大的共同体总是对他的受众宣传快乐、笑容、激发人们的乐观的天性,来积极应对生活,去坦白,去分享自己,没有秘密,遏制欲望——而弗莱迪似乎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欲望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弗莱迪接受了兰开斯特的庇护,另一方面弗莱迪也在这个集体中人人得以快乐的那些信仰、治疗不为所动,无论兰开斯特绞尽脑汁压制在他身上有多么强大的驯化的力量,甚至这种关注本身招致其家人、教徒的嫉妒,弗莱迪都无法从这种共同体提供的“保护”当中得到生活的解救。

谁能不为兰开斯特所折服?

在例行的听析诊断、平常集会的欢声笑语中,只有弗莱迪,只有他可以自然而然地跳脱出来,背负着自身的记忆、真实的生活体验,而没有前生今世的包袱,却依然疲惫不堪。

这是不能被接受的。

在人前征服弗莱迪,突然成为了兰开斯特完成他事业野心的关键节点,弗莱迪代表了他对生活价值的一部分向往跟肯定,他的反叛,他的不被征服,预示着他的事业在世事艰难中既无法帮助人群找到自由和安宁,同时预示着无论有多么强大的阻力,自由意志的觉醒都不会被消灭。

在众人面前,兰开斯特训练弗莱迪从客厅的一头摸到另一头,一头是窗户,一头是墙壁。

在无数次感受中他寻找着兰开斯特要求他找到的东西,最后他们相拥在一起,与人群的矛盾在众人面前消解,却在暗处滋长。

他知道他永远不会被接受,他也永远无法和他们融为一体。

对于弗莱迪,还不存在一个真正好的世界。

在这里,兰开斯特不能成为他的伙伴,他为这样的环境带来威胁,如果他选择不从这个地方跑开(破窗而出),他的破坏性就会从内部倾覆这个房间的立场(踢打那面墙壁)。

兰开斯特致命的吸引力就是弗莱迪再熟悉不过的包围、侵害、奴役本身,他离开了兰开斯特,但很快又被更大的空洞吞噬,他无法摆脱外界与他的不相适宜所产生的冲突,就像不能摆脱兰开斯特在他心目中奠定的位置。

不久他又因为孤独,希望重拾在集体中的温存,他再找到兰开斯特,兰开斯特仿佛在对着另一个自己讲话,希望他有另外的出路,而不是和人人一样,被权力的意志奴役着过活。

《大师》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宗教(人的组织)发迹史,它同时应征了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我们的自由仅仅是选择在不同的权力意志下表达屈服。

由此观之,科学教在历史中以往的邪恶不过是照猫画虎罢了,我们从来不该惊诧于它以何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中间,实际上,“上帝保佑世人”,被庇护,是一定需要自由作为代价的。

说到最后,正常人群又究竟是什么呢,总体处于上升期的一切人类的集合?

在或大或小的共同体之下享受着彼此尊重和相互信任的社会共识?

之所以正常,是因为我们在肆意地为维护我们的“稳定”而将之视为异己的形象进行打压、进攻、消灭。

宗教毕竟是人的组织,人的组织为人的善恶驱使,我们的社会制度、政府机构、社会群体皆不出其外。

影片最后,弗莱迪重又回到酗酒、肉欲的贫乏的生活中。

并没有新的世界向他敞开怀抱,我们的自由世界还没有到来。

我认为,肯定有更适合我们的生活有待我们发现。

 5 ) 难以描述的主题

从整部电影看完的感受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感受源自于电影所带来的矛盾感。

电影的主题是期望关注到华金所饰演的佛雷迪的精神治愈还是大师所代表的整个时代精神文明空虚的状态。

在电影的主题上是模糊的,所以感觉佛雷迪的精神状态的转变是令人困惑的,从暴躁到忠实的信徒再到找到自己的过程,在我的感受中是有些突兀的。

大师对于佛雷迪的执着也是有些毫无根据的,从大师的一些行为能大概推断出他是个依靠欺骗起家的诈骗团体,佛雷迪和大师相互关系像是相互依偎,相互证明的过程,佛雷迪转变为似乎在印证大师不是在诈骗,而大师也从这佛雷迪的变化中感受到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更加信任自己理论的,但导演期望是反诠释的,这些表现在电影中都并不明显。

而反观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迷茫感似乎和佛雷迪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一样,空虚又迷惘。

好在电影的叙事是明确的,电影的画幅大量的聚集在了演员的面部,演员都贡献了极佳的表演,华金在电影中佝偻的身影像极了受尽生活摧残的人们,而脸上深邃的皱纹也似乎在诉说着他所经历的一切。

电影的配乐也衬托着整部电影所带来的怪诞的感觉。

总而言之,该片非传统鉴赏风格下所诞生的作品,风格也游离在传统叙事和文艺电影之间,个人评分:7.8,希望有不同体验的观影者可以观看。

 6 ) 我们和畜生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的丁丁有理性

1我们和畜生唯一的区别是,有时候我们还会保留一点理性。

我们喜欢评价别人“不正常”,只是因为他不够社会化而已。

可能,他才是正常的那一个。

有的黑猩猩选择不为谁理毛。

2二战当中,太平洋海战当中,体会过那种无差别的自由,还有生命随时垂危的危机感,你怎么能说我们的生活状态是正常的呢?

大家看不懂的原因是不懂得互文的出处,前十分钟他在向约翰·休斯顿在二战以后拍的一部纪录片《上帝说要有光》致敬,就像《黄金时代》当中,二战士兵无法融入正常生活一样,他对这种奇特的人格类型感兴趣。

所以看什么都像是逼。

我们为什么热爱弗雷迪?

是因为他有这个世界上罕见的真挚。

他的所有怪癖,都可以归罪于战争。

3大师,是他研究的另外一个人格,如同Lem的惑星,又奇特的把广阔的空间带给我们⋯但是它依靠的是——说,通过我们的前世的谈论、回忆和描述。

比如在英国的小余波,大师L Dodd说曾与弗莱迪一起放信鸽。

away 各种脱敏疗法⋯现在中国的现实也是这样,很多人说知道我们的前世,虽然他们是骗子,但他们告诉我们有一个更广大的时空在那里。

这是邪教的起源。

The Cause!

4大师喜欢弗莱迪。

所以有这种相互寄生的关系,一是爱他釀的Moonshine hooch,二是研究者钟情于奇特的个案。

在第40分钟关键的心理治疗中,我们知道弗莱迪的母亲关在精神病院,父亲酗酒死了,弗莱迪还跟姨娘贝尔莎做过三次爱。

想和马萨诸塞州的多丽丝逃走、结婚;又畏惧、犹豫、辜负了人家、得知她嫁给别人反而松了口气。

也许他以妻孥为赘,也许害怕“不正常的”自己遭遢了人家。

某种程度上,这次非正式访谈如同戴斯得摩纳听了麦克白的诉说而产生了互相的钟爱,大师也彻底不能离开弗莱迪了。

5这种寄生关系还和这个大师的妻子有关,那明显就是一个教母的角色——控制着一切,这也是一种寄生关系,还有他的女婿、儿子也是母系氏族的寄生虫。

虽然不是她生的。

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人生,都是依靠一个瞎子来引导我们这样一个盲者。

瞎导瞎,聋导聋,哑巴成网红。

我们都是残疾人,互相帮助,仅有弗莱迪是自由的Away,让瞎子去引导一个自由人,非常无理,非常无理,这是邪教的起源。

海波无限,我们的记忆没有尽头⋯

 7 ) 无论是病态的抑或自以为很能的大师,也不够是普通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把它定义为难啃的电影,庆幸终于啃完了这第二遍,想体会导演表现的高深的东西,似乎对我来说很难,我也只是能从几个主要人物的表演中体会主角们的心理,他们无论是病态的患者抑或自以为很能的大师,也不够是普通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大师也不过是个当妻子给他打飞机时可以一切都答应的凡夫俗子,他也只为感受那一刻的快感而全部应承。

电影很安静,我只想说说大师这个人物,大师以为他很有本事,思辨能力很强,可以以此来收敛财富,养活家人,还可以网罗信徒,说不定还能帮助信徒,其实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不堪一击的,只有思维短路的人才会相信,所以我注定是个唯物论者,理论对我来说,基本都是扯淡。

 8 ) Have No Doubts: League of Masters Scores Big

Fireworks never flash across the screen, but “The Master” celebrates the genius of acting, screen-writing, set design, directing and almost everything else about cinema with no less fuel and splendor. It is your typical Oscar suspect: an art-house independent film with more than a streak of ambition, an idolized director notable for his uncompromising style, a fierce cast, an intriguing story and as always, something contentious that nests at the tongue of the critics and the public alike. And yes, it is irresistible to an upper-middle class college town. In fact, last Friday night saw a packed main theater at the Amherst Cinema — an unusual spectacle.Though early chatters surrounding a Hollywood project generally do not accurately predict the merit of its final quality, the situation changes when they focus on the director. For five-time Academy nominee Paul Thomas Anderson, the touted wunderkind who churned out contemporary classics such as “Boogie Nights” and “Magnolia” and returning with his first feature film since “There Will Be Blood” in 2007, “The Master” puts anticipation out of the question. In contrast, whether he would bring back his calm grittiness and idiosyncracies concerned Hollywood more. Fear not, Anderson fans, for “The Master” faithfully follows his legacy, even if it leaves out the darkness and ruthlessness that defined the haunting presence of his last critics’ darling.As with “There Will Be Blood,” “The Master” projects both spreads of social landscape and anatomies of individuality without hesitation. Here, post-WWII America struggles with its inheritance of angst and pride, and ideological fervors begin to bubble angrily. Such is the environment that envelops retired navy and eccentric alcoholic Freddie Quell (Joaquin Phoenix), a soul tugged by sexual frustration, pompous contempt and outbursts of violence. After a slew of volatile episodes, he stumbles onto a ship and unknowingly enters the world of Lancaster Dodd (Phillip Seymour Hoffman), head of a new religious movement named The Cause.Despite the diplomatic dodges of the production team, there is no getting around that The Cause resembles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 in more ways than one. Physical resemblance of the two spiritual leaders, connection with the navy, timeline overlay and identical names aside, the atmosphere of rejoice, rage and devoutness that clouds sound reasoning incubates division and controversy like no other. At the center of the division and controversy stands Freddie, whose inability to assimilate and embody The Cause despite Dodd’s personal mentorship divides the movement. Conflicts heat up as the movement sways halfway to endorse a new methodology that suggests imagination’s substitute for memory and past life’s trauma, the equally dubious former doctrines concocted by Dodd.Concoctions come in more than one glass in “The Master,” and if the literal presentation of the word is any indication, the mixology of Dodd and Freddie’s dispositions is straight up and dry, without garnish or fancy, and altogether defies delicacy. A luridly fascinating wrangle, their relationship at once excites and provokes with force, just like the rush to Dodd’s head when he gulps down Freddie’s potion of paint thinners, hard liquor and darkroom liquids. Therefore, Mihai Malaimare Jr.’s exquisite cinematography wisely loosens its deliberate grip in scenes where Hoffman’s and Phoenix’s characters confront each other. The camera generously rests and focuses on the two actors, whose monstrous command of their roles moves mountains with a twitch of the eye or a tightening of the lips. The qualities of their energy could not have stood in direr contrast: Hoffman’s juicy execution of a man whose visions and temporal polarity vie for superiority is an elegant study of insidious instincts, while Phoenix’s explosive animalism and gawky embodiment of an unbridled but damaged creature is reminiscent of some of the best Method performances in Marlon Brando’s era. The to-and-fro of close-ups during the scene of Freddie’s first “processing” session reminds one of “Frost/Nixon” on steroids. It is orgasmic.Beneath the wonder of acting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delicate though overshadowed performance by Amy Adams as Dodd’s latest wife and backbone of the movement) runs a rhythmic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weaving in elem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psyche and the movement’s catapult into simultaneous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piritual abandon. Interludes of Freddie’s nautical voyages when he departs the navy and arrives at The Cause parallel those of the chapters in Anderson’s script. In the last interlude, Freddie runs away from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Cause to revisit his young lover, to whom he promised to return after discharge. Yet from that moment on, the film dampens its savage power and transforms into a collage of mere decisions and images. This turn casts confusion over Anderson’s intentions: is he trying to give us an open ending? Has his offence of charm and erratic spurs collapsed to a poetic shamble, or do they inject mystery for the incidents that stand superbly alone but lack a final verdict? In the end, Anderson’s eloquence and rawness leave little to doubt, but it is his conviction of perfection that is called into inquiry.Well,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perfection is overrated. In this case, the glitch might be another magnet of the film that draws in acclaim and fandom. Like a well-placed scar on the face of a war hero, it might even act as a testimony of the brashness, bravery and bravado that “The Master” harnesses. Is there a more tantalizing way to live out the danger and seduction of the dominance of the mind? I doubt it.---The Amherst Student, 142-4.

 9 ) 论精神分析的无效性

看过此片已经好几年了。

有一些问题和画面,久久驻留在脑海里。

主角是如何治好自己的?

大师对他采用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

两个问题互相关联,一直困扰着我。

主角明显是自愈的。

从过程上来说,片中的狗屁心理治疗(现实基础是科学教的精神分析)的确促进了人心灵的展开,但它并非终极方案,无助于心灵成长,也无法带来幸福——这也是主角最后与大师决裂的原因。

如果我们将人的心灵视为一个只输出信息,但不知道何时在摄入信息,也不知道算法的黑箱,那么从星座到精神分析的所有体系,仅仅是在尝试对黑体发送一些符号而已,然后观察其反应而已。

比如禅宗的“无门关”,和片中的“心理咨析”,追问“你是谁”,不断地否定现有的答案,尝试推动问题的不同指涉。

仿佛从精神碎片中取出一把矛枪,刺向自己,人在产生自我怀疑、怨恨、否认现实时,恰恰容易打破原有的固有认知。

遭受到攻击的黑体开始反抗,反而具有了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精神分析,其假设是一套对黑体的实验总结:当我们输入符号a,这个主体(或者假设的人格)输出符号集合「b」。

我们继续投入产物b,得到解释集合「c」,以此类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a-b-c的关联性,逆推算出主体的算法(比如xx人格)。

but,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唯一算法,于是必须为它加上环境参数cdef等,事情便开始复杂起来。

这个过程,还挺像粒子加速器的实验,我们看不到粒子f,只能用公式推算。

丢进去一堆,观测到碰撞的轨迹,参数,倒推模型。

绕了这么大一圈,我想说的是,精神分析的假设明显是套套逻辑的,它是一种尝试而非公理体系。

说白了,任何公式,都不能表明黑体中的初始算法,也不能推断出最终的算法(详情见康德对人类可知范围的证明),但可以在既有体系中给予黑体一个象征物,比如荣格的自性化,佛洛依德的ego,id,superego。

像是从虚空中取一物,给予魔鬼,看能得到什么,纯属侥幸。

揣测魔鬼的心思,还是算了。

至少,对于公式本身,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去证明其合理性(哥德尔问题)。

这一难题可以从符号学来看——因为等式的两边存在太多未知函数。

符号学的公理:1.符号是片面化结果,所有符号产生意义的过程是通过解释体系(把一个符号解释为另一个) 这个过程包含内在解释体系和外在解释体系 f(x)=g(a)?

m(b)至于两者如何共同作用,不知道。

3.心灵过程负责内在解释,a=g(a)文化习俗形成外在解释体系 b=m(b)两者的关系,一般被认为心灵是文化的基础,外在解释体系(文化)是内在解释体系(心灵)留下的残骸和遗迹,而文化也反作用于心灵的解释法则(思考:信念,认知模式)。

4.心灵解释体系本身是黑箱 m(x)=?

皮尔斯、威廉·詹姆斯、怀特海、索绪尔、拉康、荣格、康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佛陀所构造的心灵黑箱各有千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承认心灵是不可解的无底之底(维特,康德,荣格,佛陀)和假设心灵有固有模式的(拉康、皮尔斯、现代心理学体系)。

前者仅仅承认心灵只能直观,不能假设公式;后者则试图用符号公式本身去推演黑体。

从个人来看,当人出现困惑的时候,表现为他并不清楚公理4的运作。

但对于精神分析体系来说,由于公理3无法完全成立,体系从根部就失效了。

这个问题类似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如果将精神分析看作是一套自洽的体系,那么这个体系中要么存在它不能证明对错的命题,要么,它无法证明自身体系的绝对合法性。

而只要我们关注于当下的现实,涌起来的感觉、判断,想要言说之物,就是那个新命题——你不知道它是真的符合体系,还是在体系意外。

如果退而求其次,精神分析和塔罗牌一样,诉诸概率,怕是大数定律还要更顺手一些。

威廉·詹姆斯倒是认为,比起复杂的精神分析,自省是最简单也最有用的方法。

借用一句话来说,哲学不过是反刍自己的思想而已。

另一种直观黑体的方法,植入信念而非符号,也许能带来一点光明。

事体系者,每往前推一步,都如履薄冰——不过水里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些河流,淌过去了,就无需回头。

 10 ) 狂妄为大,装腔即师

(图文日志版:http://www.douban.com/note/261921898/)2012着实是个电影大年,各类佳作神片前赴后继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我谢幕后你又涂脂抹粉闪亮上台,尤其是在经过了暑期档一系列视觉系科幻片的重磅轰炸和票房绑架后,蛰伏已久的一大波竞赛片和独立电影从九月下旬起猛地杀将出来,和年初以及年中的两批电影在风格和内容上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与断层,无论是从影片主旨、卡司阵容、导演大牌度、电影音乐原声带等方面都拔升了数个档次,这场持续了近一个多季度的影视井喷给全球各国的影迷带来了一次次的视觉盛宴与脑力考验,可谓惊喜连连,高潮不断。

关于这部在颁奖季伊始便如雷贯耳的《大师》,我不想用过多无用的文字去描述它斩获了多少大小奖项,这些讯息在我个人的影讯相册中可一一寻得,其横扫各类颁奖礼最高奖项的那种“一家独大”之无敌求败之感,一度令我瞠目结舌,也正因此我抱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昨天观摩完了这部电影。

一语蔽之:名副其实,所言非虚。

从上一篇《相助》的影评开始染上了喜欢先分析电影海报的臭毛病,这次也继续从海报开始吧,人懒是种病,得治!

这张海报并不是电影上映时的官方海报,而是之后奥斯卡组委为竞赛片们专门制作的海报,风格普遍更加凝练和具有侧重点,并且关于影片所申报竞争的各大奖项也会悉数写在海报的显眼处。

《大师》的这张海报出彩之处在于画面中下方两位主角都使用轴对称的方式一内一外镜像地呈现在海报之上,而影片的男一号则以一个完整的上身和忧郁愁苦的面容居于两位角色之上,这个充满张力的设计无疑是提前为这部“精分”电影渲染了气氛,也很“下流”地先暗示甚至剧透了观众:注意那两名镜像的角色,他俩有问题,他俩表里不如一,有双重人格,有两面派作风…… 而男一的相对完整则更强调了三人间关系的一种荒谬性,大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和深意在其中,让观众对正片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高,实在是高!

确实称得上大师级别的海报作品。

作为一部叙事类电影,137分钟的时长使得整部电影的内容和线索非常丰沛与厚实,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从一开始就保持在一个非常高速的叙事节奏中,几乎任何一处细节都有暗示和前后呼应,要求观众具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持续的思考能力,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一将散落一地的细枝末节捡起并拼接,时刻联想各部分看似游离的故事之间的微妙联系,方能跟上《大师》的脚步,彻悟《大师》的真谛。

诚如以上所言,整个故事非常细致并纠结,但考虑到其题材的特殊性,我就不再像分析《少年派》和《云图》那样跟做逐帧动画似的面面俱到走“攻略”影评路线,仅仅浅谈一些我个人发现的特别有意思的桥段以及这部电影所运用到的某些精彩技术。

《大师》这桌电影饕餮大餐一开场便先给食客们上了道油腻重口的咸猪手,男主简单粗暴劈开一个椰子饮上两口后不知道哪来的这股精虫上脑的性欲对着海滩边这个众人堆起的裸女沙雕激情开搞,其忘我投入之情状让观众都怀疑眼前这个沙雕到底是不是真人。

然而导演远远没有让重口味结束在这一幕的意思,之后的诸如“面向大海,撸管花开”等一系列众目睽睽之下的猥琐行为应有尽有,口味清淡的观众可能还没尝到主菜先已经反胃不适。

之后伴随着电视屏幕上的叙述影片简短交待了电影开头海滩上这群男人的历史,他们经历过战争,经受过创伤,战后多少有些人格扭曲地活在这个战后的世界。

在一次图案测试问答的过程中电影明确给出了男主在某方面有性格缺陷的暗示 —— 他所有的回答中都脱不开性的话题。

紧接着影片用少量的篇幅开始向观众完善和展现这个由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战后军人的形象,表面端庄正派内心狂躁纠结,这些从他敷衍的搭讪、赞美和莫名其妙挑衅惹怒他的拍照客户等情节均可窥见一斑。

但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从这里开始整部电影对于色调、光影、人物面部特写以及整体画面质感的超强驾驭力:电影的故事时间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人物的着装和场景的构造都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时代面貌,风格以陈旧和古典为主,但是把这些元素整合到一张画面上时却又能展现出油画般的鲜亮质感,处处透着考究的美观;对于灯光的运用娴熟得让人叫绝,你可以从每一帧画面上看到人物脸上配合着情节需要有着严格的光暗比例,这一技法使得影片的几位主角个个棱角分明,独一无二。

在男主梦游般登上一艘名为Alethia的私人邮轮后,霍夫曼饰演的“大师”开始了他精彩绝伦的个人秀:口吐莲花,说教布道,催眠读心,虚实难辨,面对需要“医治”的病人和需要“劝化”的教徒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上天遁地探囊取物无所不能,一番像模像样又玄乎其玄的乌托邦式催眠疗法,“治”得病人神魂颠倒服服帖帖,这些病人中的绝大多数从此成为了大师的忠实信徒追随其左右。

这一幕真的是太有趣了!

影片毫不掩饰地从大师出场开始就不停地给出各种细节暗示大师的缺陷与漏洞,大师的那套漂亮理论实际上和前两年那位鼓吹“吃绿豆包治百病”的庸医并无二致,并且这一荒谬和他角色本身想要塑造出来的绝对权威、真理辉映出一种剧烈的黑色幽默感,使得观众之后的观影过程都如磕了违禁药物一般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愉悦感。

也正是从大师的角色出场后,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开始逐渐显现 ——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这部电影融合了诸如《盗梦空间》、《搏击俱乐部》、《禁闭岛》、《亲密治疗》等多部涉及心理和臆想的影片精髓,并且将这些电影中最精妙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就植入了影片的理念当中,不断地像在放彩蛋般给影迷带来惊喜。

一如男主Freddie(连名字都和禁闭岛中小李子扮演的“警探”如此雷同,我不认为这是巧合)神经质地用各种试剂和酒精调制出独门的“鸡尾酒”的桥段,这简直就是《搏击俱乐部》里的诺叔人格分裂出来的布拉德·皮特在我们面前做肥皂啊亲!

Amy Adams饰演的大师妻子亮相后使得《大师》又进一步带上了《盗梦》+《禁闭岛》两部影片的特色:既然盗梦首创了梦中梦、多重梦,和盗取梦主信息等新鲜概念,那么《大师》也借此应运而生了催眠、催眠中内嵌双重催眠,洞悉被催眠者的过去并且向其灌输理念等…… 而看过《禁闭岛》的你是否到现在还始终为“精分论”和“阴谋论”的取舍耿耿于怀难辨真伪?

那这部《大师》同样令你头晕发昏看不清“大师”是敌是友,是男主真的有病还是大师那一派人集体精分,抑或是在《禁闭岛》中间还搀和了《盗梦》+《少年派》,所谓大师,还有那一整艘邮轮和之后的事情全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男主Freddie自行脑补出来的?

其实男主一直被困在开头的那个沙滩上从未离开?

这些疑问足以引发影迷间的狂热争论。

感谢电影对于超近距离人物脸部特写的偏爱,使得Amy那张近乎无美丽死角的脸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关于来回反复摸墙和摸玻璃的“理疗”过程是影片的一大高潮,信息量巨大,个中奥妙需要读者们亲自看过电影后方能体会,我在此也不便多说。

如果说之前那些零散的细节还不足以诋毁大师的伟岸形象的话,那从Freddie为大师拍照和大师开始作个人第二本著作的宣传演讲的情节起,影片开始毫不留情地剥落大师那神圣的外皮,让观众亲眼见证那金玉其外内部的败絮。

所谓的大师,所谓的个人第二本著作,亦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只把第一本作品中的Recall一词全部改成Imagine,换汤不换药,这个细微的变化被一名忠实的信徒发现并指出,但在他的说辞中这个更改是卓越的飞升,因为Imagine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大,大师的慈悲更显无私。

而至于有没有用,那就全都见鬼去吧!

不得不提的还有杰昆·菲尼克斯那入戏到癫狂和神经质的天才表演,他所饰演的Freddie一角也是2012年所有的电影人物中唯一让我觉得能够和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总统大人”林肯一拼演技高低的角色。

可以说,《大师》的精彩与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剧本和团队,但更离不开杰昆·菲尼克斯的天才表演。

总而言之,《大师》就像是一盘用上等瓷器盛放的精心炖煮出来的大杂烩,满足不了食客的口味,但分量惊人,初尝不填饱吃着吃着就发现盘中之物已经快超出自己的消化极限。

其色、香、味调配比例之完美带给人无法形容的奇妙口感,似乎只有一味叫作鲜但是饭饱茶足闲聊扯淡之余却结结实实地打出一个五味杂陈的饱嗝,叫人好不畅快。

《大师》短评

高境界忽悠;很美。

7分钟前
  • jiji
  • 还行

科学教的兴起?精神的空虚?海军摄影师收割工3904颓废的精神希望找到寄托但是超脱和人性又不可调和,最终分分合合.不去理解只为崇敬而崇敬。

10分钟前
  • hungry
  • 还行

菲尼克斯长了一张“来操我”的脸

11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大约探讨了人的精神困境(失控与失调)以及宗教(在这里多少披着精神分析的现代外衣)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功能。1,宗教不是科学,将宗教说成科学的与用科学论证宗教一样是没有意义的。2,教主与信众是相互成全的,他们相互需要。3,绝大多数情况下,人需要权威,需要归属,需要精神的家园。4,信则灵,不代表信仰就是假的,你不相信,不代表别人相信就是错的。只有信与不信之分,而无真假对错之别。影评里提到“imagine”代替“recall”,的确也有意味。

16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推荐

PTA大概是美国70后导演中对电影语言的掌握最出神入化的一位了,然而他对人性的理解却愈发走上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过于独特而难免显得偏激、怪异的道路,这也导致他最近的电影无论哪个单独片段拿出来看都是大师水准,连在一起却都变成了莫名其妙的呓语与神经病发作,只能说让观众和演员都同受折磨。。。

17分钟前
  • Rilkelee
  • 推荐

没看太懂,镜头好锐。找一个点。

18分钟前
  • 未卜
  • 还行

在讲什么呢?在讲谁呢?

19分钟前
  • 肥皂侠
  • 较差

配乐和摄影都还好,表演也还凑合吧,被剧情拖累了,另外摄影又何尝没有被无聊的故事拖累?开场挺惊艳,但是托马斯安德森很快暴露了无聊傻逼的本色

2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1.5 一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电影,无聊的重复场景太多,主要角色的行为没有任何动机可言,弗雷迪为何反复的入教、离教?他对教主为何那么重要?“The Cause”教的魅力究竟何在?演精神病人真的太简单了,驼背,双手叉腰,胡乱爆发一通脾气就万事大吉了。

21分钟前
  • LOOK
  • 很差

额 无聊 看不下去

25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这世上有的是时间——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可他一吻她,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的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好吧,就让它去吧,他如是想;四月已逝,四月已逝。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27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部不能给予丰足的符号来让其获得解释的电影就是被失去意义的电影。诚然, 遍布可供读解的符号令人着迷,它引导出观众思维层面的潜力。但对我而言,最妙的肯定是下面这类的电影:它塑造起一个完备的世界,所有要素都坚实地浇筑于一体。我们沉潜其中,宛若偷取了一段美妙时光。

32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值得再看一遍····最近在补PTA的电影···········

34分钟前
  • ①个人滴童话
  • 推荐

大师,你又在故弄玄虚了,大师。

3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较差

又一部普通老百姓无法接近的片子,没看出啥名堂,暂且差评吧。

44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不要看。强烈不推荐。整部片子里充斥着无缘无故的暴力和愤怒和奇怪的色情场景。难以置信居然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了那么多奖。

47分钟前
  • 玑衡
  • 很差

PTA的标准模板,只是过程不易让我focus

52分钟前
  • k-pax
  • 还行

"华金"Joaquin看得起鸡皮啊. 看完背后阴风阵阵, 他是真的变态了, 还是"I'm still here"的延续? Phillip表演仍然很可信. Focus pull的很有问题, 原来DP不是ASC的, 各种Close-up和Low-angle.

54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推荐

该片的配乐、演技、摄影都很棒,只是故事没那么的吸引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电影风格迥异,上一次看他的电影还是那部较为诡异的《木兰花》,也许思维方式的不同,很难与他的电影思想产生共鸣。

57分钟前
  • LoCo
  • 还行

完全的不合胃口,男主格外讨厌.

60分钟前
  • W I l l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