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9分是极尽搞笑的喜剧,也是长驱直入的讽刺。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罗马尼亚,当时,罗纳尼亚属于共产主义阵营,但广大民众对共产主义完全不屑。
他们在乎的只有生活,虽然这生活在最初看起来是粗粝的、下流的,甚至是低劣的,但其实这就是生活的真实,要比共产主义描述的那种虚伪的圆满要更加值得追求。
他们开粗鄙的玩笑,与妻子争吵,去酒吧酗酒,对荡妇调情,看马戏团,看电影,这些都是生活,这些生活与共产党毫不相干。
他们鄙视那无用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看来,共产党就是默剧里的小丑,总是在干一些荒谬可笑的事情。
1953年3月份斯大林去世,9月份消息才传到罗马尼亚,军官下令一周内不得举行庆祝仪式,包括婚礼。
可小两口的婚礼已经备好了,猪羊宰好了,酒备好了,连桌子都摆好了。
村民们决定悄悄地办婚礼,于是一场寂静的婚礼出现了。
场面十分好笑又可悲,讽刺又温暖。
最后电影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
整个电影拍摄手段是极具想象力的,能明显看出导演在故意将各个片段切分开来,每个片段以一种电影类型来表达,据我不完全统计,至少包括:伪纪录片、惊悚片、爱情片、默片、搞笑片、战争片。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不同的电影类型来叙述这个故事,我想,主要是为了表达在那样的意识形态统治下的生活的不稳定性,或者多面性。
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心绪来接受电影的下一幕,就像生活中不知道下一个政策指向何方,完全不知剧本走向。
对底层人民来说,生活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中,甚至快乐和悲伤的权力都不属于自己。
从南京到上海的动车要走2小时,刚好用这部罗马尼亚电影打发了旅程。
没戴耳机,车厢里也不便公放很大声,于是基本是静静地看完《静静的婚礼》,这丝毫不影响观影——一来因为所有的台词都是罗马尼亚与或者俄语,根本听不懂,二来影片的点题的段落就是一场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到的婚礼。
这是个很精巧的故事,搞不大清楚它的真实性,但年代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地点是笼罩在苏联强大威慑下的罗马尼亚的偏远的小村庄。
开头和结尾的桥段大概是在当代,几名记者在市长的带领下去探访一个诡异的寡妇村——顾名思义,村里只有象孤魂一样游来荡去的穿黑衣的寡妇,这是怎么回事?
市长开始讲这个故事:就是这个村,在四五十年代那会儿,(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最近看得片子都是讲这个时代的某个村的故事-_-||)和东莫村比起来,这里的村民没那么乌托邦,他们经常吵架拌嘴,为一大堆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打闹闹,村子的酒馆里聚集着无所事事的酗酒的老头和丰满的妓女,青年男女在庄稼地和谷仓里放肆地野合,这个村还有苏俄的走狗,不失时机地鼓动见到的每一个人加入TG,被老头和妓女们当成是笑料。
回到野合的那对儿小青年,终于,女的老爸不干了,说你小子要么离我姑娘远点儿,要么娶她,总在庄稼地里搞我闺女当我是空气阿?
小伙子说,好,我娶她。
于是本来要为这个事儿打起来的两家突然成了亲家,接下来就是欢天喜地筹备婚礼。
农村的婚礼,讲究起来那是小气巴拉的城里人不能比的,杀猪宰羊,呼朋聚友,热闹非凡。
但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姑娘,也是小伙子原来搞过的,眼看着自己的心上人要结婚,心里不痛快,一时没想开,赶在婚礼前夕富士康了,不但死得跟耶稣似的,貌似死前还下了诅咒,继而影片大有向鬼片发展的倾向。
不管怎么着,婚礼还是要进行,毕竟猪都杀了,神父也打点好了,亲戚也都叫来了。
于是大伙很快就又乐和起来。
可就这功夫,之前那个被当作笑料的共产主义大叔领着一个苏联上尉和一个高大的翻译出现在村口。
苏联人用悲痛但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村民,斯大林同志逝世了,举国哀悼七天,七天内不得有任何庆典和欢笑,否则按叛国罪处理。
村民们在俄国人枪口下知趣的四散了。
是夜,就像预谋过的一样,村民们陆陆续续鬼鬼祟祟地闪进举行婚礼的新娘家,桌椅餐具都用布包好,门窗用布帘严密遮挡,孩子们被堵住了嘴巴,连请来的吉卜赛乐手的乐器都做了静音处理。
村民们打着手势猜着哑谜结合肢体语言为这对新婚庆祝。
反正不让说话并不影响咱们吃手抓羊肉耳语荤段子给新娘屁股底下塞红包,虽然时不时地要警惕一下俄国人或者罗奸的耳目。
这别开生面的婚礼,是全面的最高潮,相当出彩,就像回到默片时代,看一群卓别林集体演出最后的晚餐。
结局呢,算了,不剧透,虽然影片比较偏门,但保不齐哪天你就碰巧找来这片子看了。
其实看了开头你多少也能猜到结局。
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不比希特勒强多少,(有些西方出版物把毛也和他们并列进去)前段时间波兰总统坠机,一干政府要员名人团灭,本来是为了纪念卡廷惨案。
波兰总统和这些要员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很多人可能此时才知道什么是卡廷惨案。
卡廷森林,俄国人屠杀所谓的波兰精英,然后栽赃给纳粹,足可见斯大林比希特勒更加的不堪。
波兰这么惨,罗马尼亚也没好到哪里去,借共产主义之名行践踏主权人权之实。
电影将这场悲剧归因于小姑娘殉情后的诅咒所致,貌似给了苏共一个台阶下,实际上是一记响亮的大耳刮子。
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有权利践踏人权和自由,如果它这么做了,它便是非法的伪政府,所行使的是暴政,任何人皆有权利将它推翻,用民选的合法的尊重民生和民权的政府将之取代。
人民,并不只有选择沉默的权力。
这部电影讲述了小村庄里一对相爱男女兰库和玛拉准备举行婚礼,战争和时代带来的“规矩”使这场婚礼连连受挫,更被禁止。
为了不发出声音被发现,村庄里的人在一个夜晚偷偷举办了一场无声的婚礼来祝福以这对新人,最终无法忍受这滑稽的做法的大家放声庆祝,引起了强电者的注意与愤怒,一场时代的悲剧也接踵而至。
电影整体呈黑白调,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破碎,在那个灰色年代的灰色婚礼是让人心碎的。
电影中很多给不同人物刻画的细节和剧情,都给人从一个幽默诙谐的形象中传递出莫大的悲哀。
从无声婚礼开始推向高潮,被纱布包裹的酒杯防止碰撞声音,被收掉的刀叉,众人静默传递着祝福,没有音乐的演奏,新人的共舞,被丝带封住的小孩的嘴,精细到连蚊子、小猫的的叫声都让大家胆战心惊。
金-叉◎大家看似合理的进行着这种行为,又为电影增添了点无稽和嘲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没有祝福的声音,欢声笑语的婚礼潜在是悲伤的,画面还特意给到被胶带封住口的小孩悲悯的眼神,给到的暗示太到位了 !
一场无市的婚礼,也象征性的代表着对于那个时代,无声的抗议与无力的斗争。
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兰库和玛拉马上就要举办一场婚礼。
值得一提的是,刚得知两人正在热恋时,双方父亲都非常生气。
甚至当场动手打了起来,觉得对方配不上。
当兰库喊出一定会娶玛拉时,两位父亲突然又喜极互拥,一口一个亲家,这操作令人猝不及防。
小村庄嘛,有人结婚自然是大事。
全村老小统统发动起来,有力出力,婚礼的一切都准备就绪。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家都翘首等待第二天的婚礼。
坏就坏在这个“东风”上,实在太欠了。
婚礼前一天晚上,苏联军官来报:斯大林同志去世,除了哀悼活动,禁止其他一切公众活动,违者按叛国罪处理。
当年因二战反法西斯而驻扎罗马尼亚的苏联军队一直没有撤离,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这些年早已在罗马尼亚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斯大林死了,这下完蛋。
葬礼都不能办,别说热闹喜庆的婚礼了。
可村民们并不认同,不让明着来,那就暗搓搓得来呗。
于是夜色下,一场悄无声息的婚礼,在苏军眼皮底下偷偷进行。
杯子缠上抹布,乐器塞住发声口,所有的交流全靠手势+唇语。
可怜的孩子们管不住自己,只好都被堵住了嘴。
婚礼以一种诡异又创意的方式默默进行着。
如果你是新人,一定不满意这场婚礼,不让说话不让热闹,你跟我说这是结婚?
看到玛拉郁闷的脸色,老父亲于心不忍豁出去了,摔破酒杯站起来怒吼:尽情欢畅,祝福小两口!
一时,村民们high翻起来!
然而苏联的禁令不是开玩笑的,坦克说开进来就开进来,大兵蜂拥而至,男人们杀的杀绑的绑,玛拉的父亲也被军官一枪打死。
整个村子只剩下了一个男童。
这是一场婚礼,更是一场悲剧。
影片最荒诞的部分,就是婚礼上二十多分钟的静默。
人们一人对一人传递着给新人的祝福,即便最后进入新人耳朵的祝词早已变成了黄段子。
乐队奏着没有声音的乐曲,你知道这是结婚进行曲。
老头撅起屁股半天才坐回去,你知道这是沉默而悠扬的屁。
村民们没有说话,但脸上却都是笑容。
所有人都是这场默剧的出演者,肢体动作、变化的表情,还有角落里被捂住嘴的孩子,导演通过喜剧的方式,将当时荒诞的环境放大。
观众笑了,也为之后再也笑不出来的结局做好了转折的铺垫。
坦克推平小屋,男人被处理干净,洁白的婚纱洇出鲜血,这血是父亲的,是丈夫的,更是被压迫的自由。
回到影片开头,电视台一行人来到村子原来的地方,想要进行采访。
可一路上没碰到什么人,这里已经变成了寡妇村。
曾经明亮活泼的村庄败落,那片被兰库和玛拉亲热时压坏的油菜地长满杂草。
追逐打闹的女孩们坚守下来,成了穿着黑衣在远处驻足观望的老妇。
昔日的欢声笑语变成了今日电视台纪录片冷漠的素材。
导演残酷地将一切美好打得稀碎,也正是如此,那段历史才被演绎和铭记。
背后的村庄早已默不吭声,像极了那场无声的婚礼。
可我们都知道,无声不代表不存在。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看完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么少人看过?
豆瓣上参与评分的人少的可怜,影评也都只言片语。
这种关注度与电影的精彩极不相称。
豆瓣上关于电影的一些评论也让人感到很失望,“原来罗马尼亚也是社会主义啊?
”、“电影比较夸张,看不出为什么恐惧”、“为了一顿婚宴而失去性命不值得”等等,还有一部分短评集中解释了电影风格与库斯图里卡相近,因为不是很了解两位导演,也不敢妄加评论。
罗马尼亚在社会主义时期,一直处于齐奥赛斯库的领导下,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统治最粗暴的可能真不是齐奥赛斯库,但是最露骨的肯定是他,四十多年的统治,政府和政党成了夫妻店、家族产业,这已经不是意识形态华丽外衣所能装饰的独裁统治了,简直是近乎一种裸奔着独裁统治。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小镇对政治嗤之以鼻,并且天天迷迷糊糊,酒气熏天。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人睡醒喝酒、上班喝酒、下班喝酒、睡前喝酒,无时无刻不在饮酒(不是原话,大意),于是就出台了一个禁酒令,结果当年的伏特加产量急剧下降,由此使苏联经济更加凋敝。
真是一个荒唐的笑话。
愚蠢的镇长(党代表),几个闹哄哄的跟班,凶残的苏联人,几乎是当时很多东欧人对这些人的固有印象。
但是,他们毕竟处在这个天堂里,当苏联军人来通知他们斯大林去世,而不能主持婚礼时,女孩的父亲仍然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向苏联军人说明情况,希望能获准办了这场婚礼。
这就是极权统治的“魅力”,无声无息的穿透你的膝盖,你以为自己还能站起来,可是却使劲浑身力气跪了下去。
婚礼前半段虽然无声,但并非索然无味。
搞笑的桥段接连上演,后半段隐喻也耐人寻味。
当夫妻俩跳无伴奏舞蹈时,妻子看到了被用布条封住了嘴的几个孩子,顿时眼神就黯淡下来。
是谁封住了人们的嘴,限制了人们的声音?
我认为这是个很巧妙的隐喻。
妻子看到了这一幕后就失去了跳舞的兴趣,回到座位上沉默。
这时候一声惊雷,妻子的父亲狠拍桌子,音乐响起,人们载歌载舞,重新“发声”。
其实雷声也代表着唤起人们觉醒的一种力量,而不是像很多人说的因为雷雨声可以盖过音乐声,所以人们才敢发出声音。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
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
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
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近年来,写普通人生活的书和小人物的回忆录也多了起来,让我们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
苏军破坏了一场无声的婚礼,一个阳光明媚的小村庄从此变得灰暗阴冷。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像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罗马尼亚最终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把罗马尼亚共产党赶下台,在枪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之后,随即宣布废除死刑。
历史已经迫不及待的把一些东西扫进垃圾堆。
但从历史中走过的人却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变得失去了光彩,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如影片中记者那样放声大笑的理由。
如果我们这代人对几十年前的发生的事情都模模糊糊,甚至对过去的曲折理直气壮。
等我们经历的时代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后人,如何告诉他们今天的故事?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
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
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
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
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
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
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如果提到婚礼,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什么?
我想,大家在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闪现出的几乎都是热闹甚至有些吵闹的影像:比如震耳欲聋的欢快音乐、新人在宾客堆里各种敬酒、小孩子们激动地跑来跑去、来宾们喝的酒酣耳热大喊大叫等等。
但你是否见过这样一场婚礼,明明所有人都是能够正常说话的人,却一点声音不敢发出来,甚至是婚礼的乐队都要虚空演奏?
《无声婚礼》就为我们上演了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无厘头的婚礼故事,而在这个荒诞可笑的故事背后,却是无尽地沉默与悲伤。
01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座小村庄里,彼时的罗马尼亚已经是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罗马尼亚政府自然也承受着苏联老大哥无微不至地“爱护”。
不过,在这个遥远的如同世外桃源般地小村庄里,人们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整个村庄的景象就如同赵本山《咱们屯里的人》唱的那样:“别看屯子不咋大,有山有水有树林,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
”生活在这座村庄里的都是一群最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举止言谈粗鲁,但却也有着最质朴的情感。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掌权的政府是谁,对他们来说生活并没有多少影响,哦不,也有些影响,那就是大家的土地被以人民的名义征收走了不少,同时村里还多了几个扛着红色旗帜的小丑,不过也还好,不耽误过日子。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村里的一对年轻男女相爱了,他们在山野天地之间,用自己的身体尽情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最终,他们决定用婚姻来彻底锁定对彼此的承诺。
然而就在双方亲朋到齐,所有牲口宰杀完毕,婚礼即将举行的时候,却从城里来了一名苏军军官,他在宣布伟大领袖斯大林的死讯的同时也警告所有人,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哀思,从现在开始七天之内不许有任何的活动,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
然而,婚礼的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尤其是那些被宰杀的牲畜,七天之后肯定早就腐烂了,而这些牲畜已经是一个农民家庭能够负担的极限了。
为了避免损失,大家机智地趁着夜幕的掩护举办了一场“无声婚礼”,大家沉默地吃饭、用口型无声地为新人献上贺词、乐队虚空演奏、人们沉默跳舞,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滑稽,让人忍俊不禁。
最终,女方父亲忍无可忍,一巴掌重重地拍在了桌子上,所有人都不再沉默,尽情肆意地挥洒着自己的喜悦,而且一切的代价,就是引来了附近的苏军,村里的全部男性都被带走枪决,只剩下一个小男孩逃过一劫,从此,这个总是充满了男人粗野笑声的世外桃源,变成了死一般寂静的寡妇村。
02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了血泪,同时也充满了讽刺。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仅仅5年之后,苏联的驻军就撤出了罗马尼亚,不过之后罗马尼亚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去,整个国家在齐奥塞斯库夫妇的统治之下一路下坡,最终被忍无可忍的人民给掀翻,罗马尼亚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一切对于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一批压榨自己的人而已。
在影片中,那个唯一活下来的小男孩在多年之后成为了这个寡妇村的村长,面对来采访的记者,他仍然像他那些死去的父辈一样,用粗野的笑话调解着生活的荒诞,他说:“这里以前是个村庄,后来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庄推倒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庄,是度假村哈哈哈”虽然他笑得很开心,但谁都能感受到,这背后的荒诞与悲伤。
而这种荒诞与悲伤,在后面的采访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当记者对当年幸存下来的女主角说“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的时候,老妇人一脸困惑地问道:“你们还想从这儿夺走什么?
”
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幕,镜头逐渐显示出这座村庄的大远景,曾经成片金黄的麦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都已不见,留下的只有破败的教堂、灰色的工厂废墟,空旷荒凉的街道上,只有那个洁白少女的幽灵跑过。
这一幕像极了《利迪策大屠杀》的结尾,男主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场景。
对了,那部电影讲述的也是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让一个村庄遭殃的故事,1942年5月27日,纳粹党卫军核心人物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杀,希特勒选择了一个名叫利迪策的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展开报复,整个村庄的所有男性和动物全部被屠杀,女人与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房屋全部被烧毁,最后连废墟也全部被拆毁运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抹平”一个村庄。
03“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我想大家已经都很熟悉了,而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出的,就是我们个人头顶上的这座“山”,是如何突然出现,又是如何瞬间压垮我们的一切生活的。
村里的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遥远国度一个大人物的死亡,却让他们这些没有任何思想的小老百姓遭殃,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虽然有抱怨,但却并不敌视,地被收走那就收走好了,只要还给我剩下点儿,我就能快乐地活下去。
但就是这么一群淳朴的农民,却最终成为了“叛国者”,那些向他们射出子弹的苏联军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坏分子”,却丝毫没人在意,这些人其实根本连伟大领袖长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他们只是不想浪费,不想让自己受损失,不想让这对儿相爱的男女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留下遗憾,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了呢?
为什么这个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人死掉了,却要让他们的一切生活也因此停止呢?
那既然如此,伟大领袖过生日的时候,怎么不给村里每个人都分上二斤猪肉一杯酒呢?
“他”死了,无数人都要诚心祭奠,天大的事儿都必须要放下;而“他们”死了,却根本没人在意,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
我想,那些死去的村民大老粗们的灵魂如果能够回到村庄,恐怕还会举起酒杯,彼此笑嘻嘻地说:幸好,“他”和“他们”都只能死一次。
在六千十年代,由于与苏联在敌对立场上的一致,罗马尼亚电影成为少数几个进入中国传播的社会主义电影之一。
从那时候罗马尼亚电影就有着其它同阵营国家不同的质性,“搂搂抱抱”的小资情调是罗马尼亚电影的特征之一。
到了新时期,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这种情致有增无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sex场面,这些性爱场面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许多电影里遮遮掩掩的猥琐。
在七十年代,罗马尼亚除了有《侦察英雄》、《爆炸》这样的典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电影在中国传播,同时还有《多瑙河之波》这样的以非党员为主角的电影,电影对于人性的肯定,在一个以集体为话语特征的非常时期,对个人命运的关照让这部电影极具魅力,影片的价值观即使放到现在也不为过时。
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已经成为加入欧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有着古罗马血统的国家沿袭了古罗马人对人类欢愉的追求,显然这种追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
整体上社会主义执政党提倡的是一种清教徒式的道德观。
这种道德观看似神圣,但其对人性的压抑是导致扭曲暴力出现的直接原因。
电影中,那个衣冠楚楚的俄罗斯军官奸杀了那个戴着花环的纯洁少女,并在最后杀了新娘的父亲。
斯大林死了,但极权并未消失,婚礼也只能无声进行,但难盖罗马尼亚人民的生命精神,在一声惊雷中,人们不再畏惧,跳着笑着……
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年轻人正要举行婚礼,为了这个婚礼,父亲准备了牛和猪,神父也已准备金就绪,亲朋好友也凑齐,正在载歌载舞欢庆之际,斯大林去世了,于是苏联军官强迫他们停止婚礼,不然按叛国罪处理。
可是准备了那么多的婚礼,众人皆不愿意,于是半夜偷偷聚集在一起,最后招致苏军的屠杀,婚礼变成了葬礼,喜剧变成了悲剧。
电影中让我最感到比较有冲击力的有两段。
第一段是村民聚集在一起看红色政治宣传片,当大家都情绪饱满地感动时突然来了一队马戏团,观众不再看宣传片,而是目光聚焦在滑稽而又有点诡异的马戏团,虽然不太看得懂这队马戏团的寓意,但是这个场景的转变带给我的冲击感还是很强的;第二段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华片段,半夜大伙聚在一起险中求乐,为了让婚礼如期举行的同时不违反禁令,杯子绑上了布料、乐队假装奏乐、孩子们被绑上布料封嘴,为了不弄出声音,大家很努力地维持这沉默中的快乐,突然一声惊雷让所有人都不再束缚自己,开始放肆纵情欢乐,然而悲剧也就此降临,墙被坦克冲破,父亲被军官射杀,男人们都被抓走,婚礼的美食被掠空。
百度百科了下罗马尼亚的近代史,二战期间参加法西斯同盟,为纳粹德国干活;后来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借助共产党的力量罗马尼亚赶走了法西斯;55年加入华约,04年加入北约,07年加入欧盟。
再看下其地理位置,简直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强敌环伺四周,夹缝中求生的小国,作为棋子,其命运也只能是任由大国摆布。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抨击共产主义、批判苏联的电影,在斯大林的统治下,罗马尼亚的人民活在沉默中、活在压迫中、活在禁令中,然而电影所要讲的也许并不止如此。
影片一开头就有段台词“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电影的最后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重复说了这段话。
可见,不管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村庄于它们而言只是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至于这个村中有什么不重要,也不关心。
如果能结合其历史,结合其地缘政治,再结合电影中的这句台词,也许它要说并不仅仅只是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
之所以批苏那么明显,也许是恶心一下已死的苏联,毕竟它也不会再反击,假如灯塔国倒下,也许某石油国也会拍一部自己的无声婚礼吧。
电影的最后,当那个老去的新娘因为听不清记者的电话而说了句“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时,几个记者哄堂大笑。
这一段笑,笑的是多么刺耳。
对这些记者们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来这里找寻特殊的素材,听完镇长说的这个婚礼的故事,很显然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这个故事所涉及的这些当事人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所以面对年老色衰、耳背口讷的寡妇们,他们可以大声嘲笑。
历史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素材,可以拍,可以卖,可以笑。
听着他们刺耳的笑,你会感到多么的冷酷、麻木、无奈。
不懂历史不可怕,就怕历史被遗忘。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了,我反省下我自己...
一群男人真的好吵。
片子还可以,但太刻意了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四星半.精彩绝伦的小品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村庄。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子,做度假山庄。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其实想给三星,导演处女作,又模仿罗马新浪潮,把本可以深挖的一部片子拍得过于直白,但二十多分钟的无声婚礼部分加分不少
讽刺和批判都过于直白
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就因为一个领导人死了,非让大家都被快感带来的欢乐给憋死,最后憋不住了,结果大炮来了。嗯,有点库斯图里卡味道
放弃了复杂性整体呈现出的是一个小品格局,这个前提下方向是对的,罗马尼亚村庄的自然奔放和苏联体制笼罩下的严肃压抑,强烈的反差感做出来了,但后一半剧作或者“无声婚礼”的概念是比较牵强的,即使不考虑现实合理性,剧情要求的十几分钟无对白场面本来在视听上有极大的表现空间,导演居然还没什么想法,这就太可惜了。
插科打诨对上刺刀见红的直白,很奇怪的搭配和观感。
树先生是不是借鉴了这个呢
一部荒唐年代的荒诞剧,很好的题材,不过不少表演过于小品化,正剧的方式也许更好,3.5星。羡慕一下别的国家可以这样拍。
今年看到最惊喜的影片。气质超绝。一个被共产主义者推平的村庄,一场反叛的婚礼,这里的雨水同我见过的所有暴雨一样凄厉,这里的泥土同那些腐臭的硫磺的气味喷涌而来,这里有一个整日酗酒的‘荡妇’,一个企图登上天空的浪荡儿,一对在庄稼地里纠缠的年轻人...这个村庄在书本里出现了无数次,粗砺,寒烈。又同一宿命地被毁坏。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无声婚礼一段不错。但其他时候要么累赘冗长,要么古怪恶俗
真有点老库风格,所以也就看着一般了,某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原以为可能是讲述聋哑人的婚姻故事,可没想到是处处透着政治讽刺和映射的反抗片,本就原始粗俗的小镇竟是从对抗权威中获取乐趣,不禁让我想到的人类社会两大最根本的喜剧来源:性与政治,虽然不喜这种荒谬夸张的的疯格,但放在这片子里倒是尤为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