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记忆回忆,可能没有完全指出。
1、在杨找来双性人脱衣舞娘被老板训斥后,出门有幻想所有同事为自己欢呼。
2、party上遇见东山再起的瑞秋,那个曾经含泪说着:我会永远记住的女星,对杨说,你是谁,我好想见过你吧?
3、在假面舞会上,杨知道梅根和上次复合后,呆坐在一边的时候被上司过来取笑。
欢迎补充这是一个高素质愤青的遭遇史只能说是遭遇史,说成长、发达、堕落、醒悟都不怎么靠谱。
男主又贱又萌,是个勋爵哲学家的儿子,读到了哲学硕士,却喜欢裹在名利场里。
说话做事不经大脑,有自己的正义感和英雄主义倾向。
其实现在看来就是一部中二史:“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中二最终醒悟混上主流,又彻底而决绝的退出了…汗,被我一说简直变成了瞎折腾…还好最终抱得美人归。
喜欢上 SimonPegg 后,翻出这片子来看,才发现自己很早以前就看过。
不过那时只觉得过于癫狂,现在却觉得心酸之余结果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这其实只是部好莱坞电影。
不像是英伦风格。
倒是对原著很感兴趣。
ps :Simon穿上阿曼尼简直帅到爆表!
主角梳着一头Radio Head主唱在Karma Police MV中的发型,然后惊世骇俗的奔驰在男版The Devil With Prada中安妮海瑟薇的道路上。
或者说,我更愿意将之比作英伦范儿的《The King of Comedy》,由罗伯特德尼罗演绎的喜剧之王。
同样是两个执著的疯子敢于摈弃一切世俗的价值观,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叫欲望而不顾一切。
有人这样评价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帕金:首先人物的行为都是极端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浓缩与夸大;另外所有的表现都是真实的,是具有这种环境与性格的人物的自我宣泄。
先不说“浓缩”和“夸大”与“真实”到底有没有自相矛盾,我极端厌恶一种说法,就是一部电影“提炼”或者“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
没有什么能影射生活,这就是生活。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主角的行为尽管只涉及到自我实现的奋斗过程,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任何社会个体的权益,但是他的举动超出了道德或者“文化”的界限,让某些社会中坚分子感觉不适,所以他是一个不为身边众人所容忍的疯子。
生活中有许多正经的男男女女,也有不少疯狂的傻叉。
从很小的时候起,后者就是我的心中偶像及梦中情人。
现在想想,这估计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天生的好奇狂,一个人敢于作一件旁人都不敢做的事情,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这种人的脑子里,一定有很多超乎人类极限的奇思妙想。
能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我的一生一定不会平庸。
我不是为了来一部电影中寻找尼采,哪怕事实上他的哲学鼓舞(或者说煽动)了一个民族,然后上演了人类进化史至今最疯狂的奇迹。
我只是痛恨一个柏拉图式的结论——在理想国中,哲学家之所以无法称王,是因为正常的公民不会去选择他。
每一个哲学家都在等着别人选择自己,这注定是一场悲剧。
因为你知道,去他的自由选择,我不需要别人来帮我选择,我只愿意做我自己。
I want you to noticeWhen Im not aroundYoure so fuckin specialI wish I was special可是,这个顶着Thom Yorke发型的小丑居然没有坚持到最后。
他不敢如帕金一般把自己的偶像绑在椅子上,然后在数千人的剧场之中以一个接一个的笑话完美谢幕。
他穿着德拉古拉伯爵的袍子,却又摘掉了牙齿,然后如小丑般跪在大雨之中祈求两个怪物的施舍,以及上帝的原谅。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你以为你得到了蜘蛛侠的女人?
你以为你找到了自己的mary jane?不,我们依然都只是懦夫,然后无能为力的缩进沙发,等待生活拿走本来已经属于我们的一切。
我害怕平庸,我害怕单调,我害怕一种超感觉的病,我害怕我的一生只在无能为力的漩涡中忍受眩晕,而世界就像一只生锈的齿轮只在日复一日的消耗磨损,然后不对宇宙的进化产生任何意义。
我想迸发出火焰,不管那是变成天使,还是烧成灰烬。
I dont care if it hurtsI want to have controlI want a perfect bodyI want a perfect soul——Radio Head, Creep感谢Radio Head, 伟大的民族果然是心意相通的。
很久之前看得一部片子,不是俊男美女。
国内好像译作《如何众叛亲离》。
How to系列好像已经成为一个经典了。
看完片子之后想到的一个词,社会化。
是做自己所坚持的事情,还是做合理的事情。
想起嘉比曾经问过我,人一生,应该是做自己想做的呢,还是做别人想我们做的呢。
人要有多清醒才会记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
after making the heroine a set of continent breakfast, the hero put on the LP, in which was the OST of heroine's favorite movie.then here comes my favorite part:they dancing ,swinging with the melody. what a lovely scene! all the mess has gone and left them alone, they hold each other and enjoy the sweet moment in the music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能用一种开心愉悦的心情去看喜剧,并能够得到最简单快乐,所以我们国家的喜剧貌似更多是让你欢笑就忘却了,当然也会有像《大话西游》这样让你在笑完后落泪的喜剧,这样的喜剧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你并不会注意,但久而久之你总会在欢笑之余为故事落下眼泪,而这样的喜剧更能让人感动。
电影《如何众叛亲离》改编自托比•扬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来自英国的作家在纽约的高级时尚杂志社中努力适应一切的故事。
西德尼•扬是个郁郁不得志的英国小知识分子,对于时尚名流这个圈子他是既憧憬又有点蔑视,身为英国一家杂志社的记者,以专门戏弄调侃那些一天到晚被媒体关注的明星名人为乐。
有一次他 竟然在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颁奖典礼后的宴会上扮作疯狂的“猪宝贝”。
不曾想这一“癫狂”举动使他得到了美国顶尖娱乐杂志《Sharps》主编的青睐,并向他递来橄榄枝——邀请他到曼哈顿工作,千叮咛万嘱咐西德尼•扬,如果想在纽约的时尚新闻界追求卓越,就务必要使自己优雅、迷人并且讨好所有的人。
但这个有些傻兮兮的英国佬终究还是“水土不服”,在梦幻般的花花世界里依然我行我素:激怒了他的同事——同样是该杂志社记者的爱丽逊;敢将矛头指向有权有势的明星经纪公司公关经理埃莉诺;他甚至得罪了他的顶头上司劳伦斯,为了挽回他的过失,他甚至邀请了脱衣舞娘在职员会议上为劳伦斯激情献舞;当然,他“出格”的与人沟通方式并不仅仅于此,他像个刺猬几乎得罪了他身边 所有的同事。
但俗话说“傻人有傻福”,不止火辣小明星也向他示爱,几乎同时,同事爱丽逊也和他有了更深一步的交流,并相互理解。
而爱丽逊对他的情谊似乎是将他救出“交往困境”的唯一希望。
而最后西德尼•扬为了自己能更好的进入杂志的高层不惜放弃自己的那一身傲气放弃了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底蕴的导演的尖酸刻薄的品论,而这样带来的则是自己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而就在自己即将完成自己事业时,西德尼•扬却发现自己真正爱着的是那个在自己困难时给自己最大帮助的爱丽逊,于是他便放下自己所有的成就找寻他的真爱。
其实故事比较老套,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作为一部英国人对于好莱坞文化的讽刺,我们在微笑之余也不得不说声,原来娱乐圈的潜规则到处都是啊。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让人无奈的升职过程,为了升职出卖自己的信仰,让自己为社会所同化,这样的故事似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但真正有几个人在真正开心的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呢。
也许电影比较浪漫的,在男主角认识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是什么时,他况且知道如何去找寻自我,而更多的人似乎已经不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当然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或许让我们值得深思一些,到底我们在被社会同化的同时你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了吗,抑或是继续迷茫。
其实我对于西德尼•扬与他父亲那段对话不免有些感慨,一个演员的丈夫对于自己妻子曾经的事业似乎处于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那么这样的感情或许是没有基石的,但两人的感情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一段近乎于完美的,可见对于你爱的人是否爱她的事业或许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对于她的事业的全身心的支持。
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了空姐对于西德尼•扬上电视的漠不关心,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我们本身就无权让别人喜欢你,以及你的事业,即使你是该行业的精英,在旁人看来也不过是和他们一样的凡人罢了。
所以今天在看到一大群为了东方神起在雨中等候的歌迷,我想对于他们来说这的确是他们世界的神,但请不要为了你们的神而让世界停转,毕竟这世界上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去珍惜。
社会是个让人复杂的染缸,在这个染缸里,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被打磨掉一些棱角,但我希望每个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孩子请你了解你的信仰,在你觉得事业不在那么重要时,去勇敢的找回她,“或许你不会是个成功的人,但请做个有价值的人”
或许是因为现实残酷,电影总是愿意来个童话般的美好结局。
在《如何众叛亲离》的前2/3,深刻地揭示了这是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所有人都现实得一塌糊涂,生活有着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要穿着得体;纽约女人不会和窝囊废约会;你不是罗宾汉,从来都不是;我拍他们马屁,他们拍我马屁……阿玛尼、拉夫·劳伦、欧米茄……当然还有身材火辣面容姣好的美女,在这个花花世界,男人们面对的是一大堆的诱惑,还有成功的压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能成功——我能成功,我就知道。
”男主角西德尼·杨对着他哲学家老爸语无伦次。
此前,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生活原则,不被明星贿赂,拒绝经纪人的各取所需,不把名流当一回事。
他要嘲弄、抨击、贬低所有自以为是的名流!
多么矛盾的人生,就像《穿prada的恶魔》一样,身在名利场,却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骄傲姿态。
是幼稚还是高尚?
——“我和你们不一样。
”——“你们是什么意思,人类吗?
”——“电梯对时尚敏感,如果你没穿prada,它就会夹断你的手。
”——“你就不能长大吗?
”在他失去心爱的女人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成功对一个男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地向现实妥协,去他妈的自尊,去他妈的特立独行,只要和名流一样装逼,名啊利啊就全部滚滚而来。
他再不是那个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英国怪胎,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40份杂志之一《锐利》的中层管理者,他是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纽约的重要人士,他拍名流马屁、名流拍他马屁,他在一定程度上呼风唤雨,美女纷纷投怀送抱……唯独他嘴角常带着的一抹笑,是在嘲笑丢开原则的自己吗?
法国女作家萨冈说过:“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
”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的男主角忽然思考起了人生,而后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他又变身成为旧日的犬儒,大出洋相,飞越千山万水去追寻他的真爱。
多么美好的结局。
男女主角都找回自我也找到了真爱。
然而我们不是男女主角,我们有那份勇气吗?
因为是媒体圈的故事,所以饶有兴趣的看完了。
杨的这种个性确实适合做媒体,而且,适合做有个性的媒体。
影片看下来,感觉英国人很敢于创新,而美国人却成了因循守旧的一派。
国内外的公关和媒体运作的规律惊人相似,看来,天下乌鸦都是一个颜色的,呵呵。
本该荒唐,却看到忧伤。
上位,上位,不停地上位。
努力没有错,只是你的努力是成就了自己,还是妥协给了功名利禄。
安全系数再高的limo, 价格再不菲的衣装,都不如内心的安定来的美丽。
什么英雄冢,什么温柔乡,最想的还是心之所向地有他/她在身旁。
豆瓣给的分不高,只是自己窥出了点门道。
规则1: 得到一份工作可能是因为你与众不同,可是继续混就要熟悉游戏规则。
所以,当大BOSS把你找来,或许是因为你有他年轻时的影子,但是你要记住他现在改了是有原因的。
规则2: 在任何单位都要有一两个死党,否则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规则3: 如果不想别人拿你的CREDIT,最好开会的时候才说。
规则4: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
不要因为和BOSS不对眼就辞职,忍一忍,他可能把位子腾出来。。。
规则5: 识时务者为俊杰。
只有熟悉规则的人才能成功,能够改变规则的人要有运气和智慧。
愣头青是成不了事的。
规则6: 和老板婚外恋是愚蠢的。
规则7: 名利场的规则是互相利用,损人利己的事最好别干。
人人都锦上添花,落井下石。
雪中送炭没人记得。。。
规则8: 电影终究是电影,那个结局大部分没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 别太当真。。。
英国愤青杨同志,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老爹是著名哲学家,老妈是名演员,自己也混到了哲学硕士。
可惜老哥偏不爱在哲学圈混,非跑到演艺圈里折腾。
在伦敦办了一本杂志《后现代评论》(Post Modern Review),号称专门用后现代的手法来解构娱乐圈的明星。
因为老讽刺明星,不招人家待见,也弄不到什么猛料;因为写的东西太文艺,普通老百姓不爱看;又因为招的一堆不靠谱的员工(都是像IT CROWD里ROY那样的),杂志销量惨淡,濒临倒闭。。。。。
一天杨突然接到国际性知名八卦杂志主编银发老头的电话,说看上了他,请他去纽约滴干活。
杨高兴的立马就飞了过去。
到了新单位,杨还是以前那见谁愤谁的范儿,结果混的异常失败,人人都把他当作totally shit。
连喜欢的漂亮妞也离他而去。
这下刺激了杨同志,从愤青开始往营销专家身上变,和那些他以前觉得totally shit的公关和明星打的火热,也慢慢变得越来越牛拜,混到了走红毯穿阿玛尼的份。
但是,TO BE OR NOT TO BE COMMERCIAL,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最后杨同志还是决定了NOT TO BE,也赢得了落跑漂亮妞的欢心。
说实话,其实这剧情有点俗。
但看完这片,我觉得有趣的是片子里男主角其实和主演的轨迹还是蛮像的。
扮演杨的是著名的英国演员Simon Pegg,此君以僵尸肖恩、热血警探等带点kuso和黑色幽默的片一直为豆瓣众影迷津津乐道。
但是近年来,pegg同志越来越和以前常讽刺的好莱坞电影工作者合作紧密,像和ROSE老兄合作的《肥仔快跑》,这部和蜘蛛侠女友、变形金刚女主角合作的《如何众叛亲离》,但无论是我,还是豆瓣上的众影迷(我通过看评论感觉)都觉得影片质量越来越下降了。
后来利用洗澡的时间,我思考了一下。
觉得这其实和片子里一样也是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咱也应该理解pegg同志,人家也想受众更广些,不能光给你们豆瓣上的人看吧,还有天涯、猫扑、网易什么的呢。
长尾挺好,但变成中移动肯定也没人会反对。
写着写着,我突然想起在我还是个愤青的时候,我看那些傻x乐评人的乐评,当他们说某某乐队的某某专辑销量巨好,是对商业的妥协,商业性很强,我就会立马对这张专辑嗤之以鼻,甚至都不会去听一下;而当他们说某某专辑有多艺术的时候,即使我觉得非常难听我心里也有点会把人家当成圣经那感觉。
后来我渐渐对这个商业社会的运转开始有了粗浅的认识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以前太偏激了。
商业是这个社会的基础,离开了商业,艺术根本玩不转,但艺术这玩意又有自己的特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商品,必须保持自己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TO BE OR NOT TO BE COMMERCIAL,还真是个问题。
找到其中的平衡,还真挺难的。
不过作为一个学过几年经济管理的同学,妄自尊大的给pegg提点建议:长尾是基础,没有Google的天才,没有党国的支持,中移动还真不是一天建成的!
看完这片,我又看了遍Hot Fuzz,我不得不说,真TM好看!
有simon pegg怎么可能不好看~~不过对英美文化的对比还真是有趣,和表面上的相反,英国文化反而更生机勃勃更不拘泥啊~~居然有那么多向big lebowski致敬的部分,Jeff Bridges也甚好~~还有原作者居然被禁片场,这人看来是太折腾了
严重的剪辑问题……硬伤太多啊……
乏味,不好笑
好本子让狗拍了
真的到了香格裏拉才發現一切都是浮雲 賴以生存的無非還是愛与真誠
这片看演员表的话我简直是豪不犹豫的收下了,包括配角都是我 喜欢的it 狂人里面的jane和roy 为什么剧情这么没劲这么无聊呢
与其说是“如何众叛亲离”,不如说是“如何收获真爱与名利”。首先呢,你得妥协于自己的信条,那种东西,等到功成名就时再找似乎也不迟……
那个变性人把偶吓倒了T_T
瞎鸡巴拍
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怎样才活得真诚?你 是谁?
男主啥时能再演个好片子
放弃自我就能得到的东西是如此高昂又如此低廉,我们珍视的,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一部自大的,无聊的,几乎是灾难的喜剧电影
98 古早喜剧,除了男女主都是摆设。意义在于,考察一个没有手机时代的爱情关系、考察一个2008年之前的美国梦、考察一个过了时的文艺梦想。
如果有这样一个男人,我想我会爱上他。。。剧里还是有几段笑料的:比如那个有双性特征的性感XXOO。。比如杨一个人在舞台里疯狂乱扭,知道舞台中间只有自己一个人,这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纯真,善良,有自己的信条。无论他的游戏规则是否是当时能适用的游戏规则,但是,这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不就
冲着dunst去的
How.to.Lose.Friends.and.Alienate.People.DVDRip.XviD-DoNE
我喜欢西大萌!
哇塞,可能是因为心情不好然后一看就心情好了的原因,我觉得多好笑的。还有蜘蛛侠的女朋友和变形金刚的女朋友。我更喜欢蜘蛛侠女朋友,因为有小虎牙。
没想象中的好 如果MOSS也在就是IT狂人集体客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