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城市24小时》通过拍摄:进货人、拉货郎、卖面人、理发店与餐厅老板等人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展示了厦门的24小时,以原住人与外来人的不同生活视角来揭露这座城市在时间长河里新旧变迁,冲突矛盾与融合。
导演用镜头跟随着城市生活的参与人之一,以一个厦门人的视角,客观的记下城市在24小时内的经营运转。
旧与新,是旧的原住民与新的住户游客相互融合,是新的鼓浪屿发展道路与传统人力板车拉货的配合,是菜市场的古老存在与他的新潮元素添加,或是木偶戏与传统歌的空间并存,变老的人与事物,习俗与各处新来的人带来不同风情,与新兴发展方向的对比融合,以及在快速发展下,厦门作为沿海城市在“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地位,从微观视角出发,以不同身份市民为了生计,在各自岗位上为城市经济的连转运营做贡献,展现了城市发展,离不开这些个体的努力工作。
导演用视听语言按时间顺序的剪辑为新与旧并存,做出了和谐共生、互相包容的真实记录。
片头用一个展示城市的延时镜头,与流动的车灯,逐渐变换的机械齿轮,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告诉观众本片的主题内容是城市的快速发展。
这篇中大量运用了远、全景别拍摄城市远景全景,在展示城市间不同特色风景的同时,也印证了篇中所处的时间。
在拍摄不同人物的工作片段,到大远景以及中近景的切换,暗示了城市里还有许多与片中人物一样,在辛勤劳动的民众,拍摄的部分也只是城市中偏安一隅冰山一角的存在,给出时间,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联想,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多次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使用跟镜头,镜头的晃动感,能使影像更加真实动人,具有生活气息的片段,能让快节奏发展的城市,产生一层慢生活的温暖感情。
如何在影片中展现过去与现在的连接?
导演使用了一个跟镜头,跟着老年夫妇提着乐器穿过一条所谓鼓浪屿最窄的小巷,如同穿越了时间回到过去,连接未来。
………………(上个月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写完,咕咕咕)
看完了城市24小时,选取了郑州、武汉、成都、深圳、厦门五个城市来进行介绍,不得不说这几个城市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大城市,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城市节奏的缩影。
郑州给人留下的印象就像是位本分的老农民,吃着最朴实的胡辣汤和烩面,干的却是最重最苦的活。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但同时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又给城市的居民带来了较大的生活压力。
但是这座城市里勤劳能干的人民,也正是中国底层的缩影。
作为生活在郑州的一名打工人,衷心地希望郑州能够越来越好。
武汉是个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城市,由于靠着长江,水运十分便利。
同时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诞生出一批巨大的新生力量。
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武汉也体现出了它巨大的包容力和历史感。
有机会一定要去武大的校园里逛一逛了。
成都给我的感觉是个无比悠闲的城市。
天府之国的美称可不是白来的,美景美女美食无一不有,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深圳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充满了活力与气息。
城市的快节奏引领了全国的脚步。
同时与香港的连接,也打通了香港和内地的大门。
最文艺范儿的厦门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美不胜收的海边风景和唾手可得的海鲜便是其独一无二的证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属于它本身的独特符号,随着人潮的涌动,又彼此交汇相融。
这城市,有你有我有爱!
以下只是一些随手的记录,希望有一天能够有钱有闲真的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1、郑州:也许你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但也许明天就会路过郑州火车站银基商贸城二七纪念塔胡辣汤郑州莆田车站(调车作业)豫剧、梨园春紫荆山路陈砦村郑州国棉四厂西郊烩面(四厂烩面)富士康新郑机场张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即使外表一样,代表每个城市的故事却是唯一的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过早(码头气质)、热干面汉阳:玫瑰街过江、武汉长江大桥司门口武汉江汉关大楼二号地铁线的人多光谷,光谷资本大厦武汉大学(老斋舍,樱园)人的一切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生活,真是个沉重的词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武汉东湖、武汉楚天台《汉阳门花园》bgm《归元》归元寺庙六渡桥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武钢、宝钢、红钢城知音号游轮(三步踩)汉口夜市、吉庆街、宝成路夜市、中山大道 3、深圳:还有比跑得快飞的高更刺激的吗?
有,跑得更快,飞得更高中金(投行)深圳福田三和人才市场深圳南山华强北商业区,一米柜台赛博大厦,一米台面城中村千间房屋一张床,百亩田地三顿饭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跨境儿童深圳北站,香港西九龙园岭小学科兴科技园大中华国际交易中心“胡润财富排行榜”深圳书城:当整个城市堕入黑暗,这盏灯仍然为你点亮栖息精神的永无乡 4、成都熊猫基地鹤鸣茶馆、抚琴社区茶馆,碧潭飘雪(茉莉花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再瞌睡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可以在一杯清茶中得到和解玉林菜市场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看得见的地方藏着修仙娱乐,看不见的地方有着勤劳能干宽窄巷子农家乐、徐家大院天府软件园成都人才落户九眼桥酒吧街西岭雪山余生很长,何事慌张5、厦门:文艺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很厦门”厦门海鲜(水产品)时令和新鲜(400万人)鼓浪屿海沧大桥跳岛、厦门岛,厦门高崎机场船的引航员(高级引航员不足200人)八市菜市场(文艺而正宗)沙茶酱沙坡尾(追星和怀旧—文艺)(拉呱,聊天)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BGM《鼓浪屿之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曾厝垵厦门软件园圣妈宫娘娘无锡:梅花天心台、念劬塔、岁寒草堂、开原寺、清芬轩
我们在520表白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的时候,是否想起承载着我们日常生活本身的城市呢?
图片来源:央视网央视纪录频道携5集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亮相,影片以24小时为刻度,以郑州为起点,从0点到24点,从城市里弥漫着的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到每个抵达这里的人们的希望和梦想,从四面八方的铁路交汇,到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相遇……整个片子温暖平实,但又把思考和感慨融入到每个细节里。
晚上9点的二七塔,车水马龙(图片来源:央视网)从铁路符号看郑州全貌 以小见大望向远方对于郑州,《城市24小时》以“铁路”这一典型的符号浓缩了郑州的城市气质:“也许你没有到过这里,但可能明天就会路过。
”而如何体现中原十字路口的交通枢纽地位,影片用两位平凡人物的故事,以小见大的还原了这所与铁路息息相关的城市全貌。
凌晨4点,紫荆山路上的一个快递小哥(图片来源:央视网)有多少人行色匆匆路过这里,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走向远方?
即便是到了凌晨,郑州火车站的值班站长也在彻夜马不停蹄的为旅客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直到晨光熹微才能交班休息。
凌晨,郑州火车站候车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图片来源:央视网)这里的铁路能够连通多广阔的世界?
旭日升起,调车员李新忠几十年如一日的悬挂在列车上行进,保证列车能够安全地直达他从来没有去过的亚欧大陆的另一端。
凌晨的郑州火车站站台,一列火车即将驶入(图片来源:央视网)影像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把整座城市融进了郑州火车站平凡的日常当中,并以故事化的表达勾连出琐碎细节当中的起承转合;从平凡人物的默默付出中,可以折射出交通枢纽的客流量与繁忙程度,可以将郑州的城市概念外延到与世界的连通当中,以此让城市的功能体现的更加细致生动。
从24小时看历史进程 碰撞打磨影像品质郑州的城市运转过程被镜头分解到24小时的时间刻度中,以饮食为例,早餐时分的胡辣汤、中午时分的校园午餐、夜幕降临后的烩面香气……影片细致的描摹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但郑州的24小时并不单纯停留在当下的生活,影片将拍摄对象聚焦在不同群体的不同生活选择当中,通过碰撞与磨合,24小时的时间线拓展到更远的历史与未来。
戏校学生靳明明刚才参加完一次选拔赛,结果不是很理想(图片来源:央视网)纵使许多村庄不断被拆迁改建成楼房,这个城市也依旧热爱并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因为在午后的豫剧学校里,10岁的小女孩为了能够登上《梨园春》的舞台,苦练经典曲目;傍晚时分是国棉四厂的老人们悠闲的时光,他们随纺织兴起来到这座城市,并如此循环度过了大半生,相比之下,几个小时后夜幕里下班的年轻工人,他们显得更有想法有活力。
图片来源:央视网每个人带着属于各自时代的印记,在人与人的相遇之时拉长了时间的范畴,现代化城市如何传承传统,年轻一代与父辈之间有何种差异与联系,都是以时间碎片拼凑出的更深远的主题。
影像以短暂的24小时,浓缩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蓝图。
从记录场景到寄托梦想 立意深化,城市品质突显这部纪录片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城市当中不仅有人们的生活,更寄托着每一个奋斗者的梦想。
镜头中不断闪现密集的人群:深夜火车站里拿着行李奔走的游客人头攒动,午餐时刻豫剧学校里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稚嫩的年纪离开家来到这里学习技艺,夜晚的富士康厂房门口大量工人下班后开启了难得轻松的夜生活……
富士康员工刘乾武,下班之后无聊的时光(图片来源:央视网)这座城市有着密集的人口,人们不惜离家来到这里,为了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影片对“梦想”不着一字,但是却将城市承载着人们拼搏、争取更好生活信念的内涵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对万千怀揣梦想来到这里的人们来说,处于十字路口的郑州带着包容万象的城市特质,让外来的人们也能很好的融入这里。
晚高峰时中州大道的车流(图片来源:央视网)深夜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到更真实的城市运转,八千多张床位正常运转,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的付出,在这份保障之下,无数望眼欲穿的等待得到积极的回应,无数新的生命带着喜悦诞生。
晚上10点,郑大一附院,一个病人从急诊中心送到病房(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的功能便在此体现,影像记录的不仅是城市生活的表象,更是需要在度过24小时后,深入的思考人们和城市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24小时——郑州》:旅客的沿途,梦想的归处
1.郑州郑州火车站,中国最忙碌的火车站,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火车经过,可以通往所有省会。
服装物流大省。
铁路搬过来的城市,胡辣汤。
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
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梨园春,号称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戏曲节目。
八大古都之一。
四厂烩面,童年的回忆。
富士康的普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球最大的医院。
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
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人在自己家里做早餐。
“过早”,因为码头兴盛起来的城市,九省通衢。
热干面。
武汉长江大桥,传统轮渡,养桥人。
光谷创业,创投会。
2018年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突破了120万,超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武汉大学,最美大学。
风光村,全中国位于城市中心的小渔村。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不能国外展出。
武汉东湖,城中湖,是杭州西湖的六倍。
雪松路的小龙虾3.深圳三和人才市场。
每4件国际专利申请中,有4件来自南山。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华强北,一米台面,就可以是一个公司,必须是创业公司。
全世界最多摩天大楼的城市,圈海造地。
深圳没有老龄化的焦虑。
深圳77位入选胡润全球富豪榜,人数仅次于北京,纽约,香港。
深圳最爱读书的城市,人均购买书全国第一。
4.成都大熊猫基地成都私家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
早高峰的时间,至少比全国晚开始15分钟。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一年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超过50天,于是,晴天便成了节日,过节要去泡茶馆。
鹤鸣茶馆。
绿茶+茉莉花茶,名曰碧潭飘雪。
成都,看得见的地方写着休闲玩乐;看不见的地方藏着勤劳能干。
成都的回锅肉。
宽窄巷子,锦里。
成都是最盛产农家乐的地方。
天府软件园。
春熙路成都是中国最晚入睡和最常熬夜的榜单冠军。
成都的酒吧数量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成都共有书店3460多家,只排在北京之后。
5.厦门鼓浪屿的生活补给来自600米外的厦门岛,禁止机动车同行,所以200多名板车工人,保障着小岛最基本的生活。
鼓浪屿没有淡水,管道输送的淡水只能满足生活所需,没有洗衣店。
鼓浪屿的人口密度,是厦门市的三倍,岛上一万多常住人口。
游客的鼓浪屿。
跳岛。
中国76个国际机场中,某种意义上中国最繁忙的机场,因为只有一条跑道。
国际港口,引航员。
中国的高级引航员只有不到200人。
80多年前,厦门岛先后出现了9个以序号命名的农贸市场,唯独第八市场存活,最古老新潮文艺的菜市场。
10间店铺就有一家沙茶面,海洋文化的融合。
厦门最不缺少的就是文艺。
沙坡尾,过去的沙坡尾是避风港,如今是文艺的代名词。
我还真见过厦门大学网红导游,老纪。
曾厝垵,传统与潮流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实这部片子感觉真的不咋样,但我真的很想抛掉一切专业的东西,仅仅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观看,其实还是不错的(个人觉得),但我真的要感谢,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终于做了一次人。。。。。。。。。。。。。
再次谢谢您,最后祝各位都有个好成绩。。。。。。。。。。。。。。。。。。。。
,。。。。。。。。。。。。。。。。。。。。。。。
,。
第1集:郑州按语:也许你没有到过这里,但可能明天就会路过。
郑州火车站、二七塔报时、胡辣汤、调车作业、铭功路豫剧小学、城市考古、城中村改造、国棉四厂、四厂烩面、富士康工人的夜生活、郑大一附院第2集:武汉按语: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
过早与热干面、轮渡过长江、武汉长江大桥检修、江汉关大楼报时、光谷创业路演、武汉大学樱花与老斋舍、湖北省博物馆、楚天台编钟表演、胡翔民谣、武钢红钢城、前武钢工人的三步踩、夜市与小龙虾第3集:深圳按语:还有比跑得快飞得高更刺激的吗?
有。
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投行晨会与股票交易、三和人才市场的工人招聘与猎头公司、南山科创企业的机器人研发、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与创业孵化、城中村改造、跨境口岸的学童与高铁、小学生共享家长、独自打拼年轻人的简单婚礼、创业者晚上路演、慈善拍卖、午夜的24小时书吧第4集:成都按语: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熊猫基地、坝坝茶、菜市场与农批市场、在家里做一顿回锅肉、宽窄巷子的小吃、农家乐、明月村陶艺人的窑炉烤鸡、天府软件园的游戏开发与测试、排长队吃火锅、九眼桥酒吧、午夜书店第5集:厦门按语:文艺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很厦门”。
水产品批发市场、鼓浪屿板车工人、厦门港入港引航、八市的海鲜与沙茶面、沙坡尾老街、厦门大学的敲钟人与旅游者、鼓浪屿的婚纱与音乐、鼓浪屿轮渡、曾厝垵的戏曲歌声、嵩屿码头夜间装卸
这个纪录片讲城市,切入的角度巧妙、精准,并且也很有包容性,通过24小时串起一个城市的特色和生活。
第三集说深圳。
深圳应该是中国最年轻也是最累的城市,连解说词都不回避加班,说996是常态和标配。
创新、创业、速度、金钱、拥挤,是深圳的关键词。
即使被时间和工作填满,深圳的人们也不会透露任何厌倦和彷徨。
依靠时代滚轴全力向前,这是深圳的命运,也是他的法则,依附其上的人只有奋力追赶,持续加油,以同步的笃定和百倍激情,才会尝到甜头。
所以当镜头给到30年坚守在城央逼仄城中村小店的阿姨,你都不知道别人多有钱;为了工作把孩子寄宿在同校小学生的父母家里的那个妈妈,你不知道她老板给她的薪水有多丰厚,才让她安心地赎回原本属于自己陪伴孩子童年的时间;那位头发稀疏、因两天未睡而眼袋浮虚的程序员,因为一个创意点子,亢奋地决定再加班一夜晚,你不知道他的梦想有多大力量。
很显然,他们可以凭努力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好像又失去了什么。
片子有一段超有意思:深圳是中国最爱读书的城市,最畅销的图书类别是财经类,还热爱成功学、心理学和小说。
一个城市看的书,是这座城市的读心师,从中能知道他们心里渴望什么,焦虑什么。
深圳踩着油门在物质的列车上狂奔,但夜晚来临,才能窥到城市的光鲜和凛冽背后,那些许的裂纹和温暖。
我很喜欢这一集,我也很羡慕他们的高亢的激情,但说在深圳生活,我不向往。
纪录片结尾,黑夜,灯火辉煌的高楼,一个个小格子的窗口,是盯着屏幕加班的年轻人。
欲望和孤独,梦想和煎熬,这里在匆忙上映。
漂泊和归宿,深圳都会给你。
你能在这里得到一切,也可能失去一切。
因为没有好不好,只有喜不喜欢,相不相信。
观看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100846/?p=3
看了些排名靠前的热评,都是批评,主要问题是“外地人角度”,怎么理解一座城市。
角度问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那些能够达成共识的城市元素,却往往让人觉得不够本地视角。
这其实就是城市题材纪录片优劣的最大分歧。
没有人能够完完全全的描述一座城,如果可以,那只能去采访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那不是纪录片,那是治安监控!
即使不是一个城市规划局的总规划师,你去评价一座城,也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你不接地气,你不了解这座城,因为你肯定不了解批评者的胡同或者楼道,或者这说你不如他了解。
也就是说,城市纪录片,是创作团队以他们的角度去看一座城,来寻找认同或其他。
观众评价的应该是他们的文案、剪辑、影音之美,那些违背你认知东西只是借给你一双眼睛重新看一座城,慢慢感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的评价文案:几乎满分,骚气十足,又不失回味,爱你文案!
旁白:这个熟悉的声音,像是《无间道》陈冠希、《志明春娇》余文乐、《天龙八部》陈浩民,一种极具代入感的声音,你也可以称之为生活化的声音,我喜欢。
配上那骚气十足的文字,绝配!
光影色彩:不炫技,让人看着舒服。
导演:之前的那些赞美同样献给导演,因为这个局是他攒的。
他想象的城市肯定更美。
一、郑州——20200120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觉得我对广东省以外的区域都不太了解,于是看到北方城市的生活才会觉得这么新奇。
火车拉来的城市,开头讲的就是郑州站,各式各样的人在这来来往往,车站的工作也很忙碌。
看上去火急火燎甚至有点“凶”(个人感觉)的站长,在遇到走丢了的小朋友时,脸上流露出了微笑与温情,令我感觉很真实。
学习豫剧的小姑娘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被送到豫剧学校学习。
棉厂里的伯伯和昔日老友吃着烩面、富士康的工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光,回想起来记忆点也不是很多,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真实也很感人。
二、武汉——20200121一上来就是吃!
早餐,过早,热干面,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来买早餐的景象,热闹非凡,每家早餐店都排得水泄不通,又是我没见过的场景。
早餐店的工作者、制作面条的工人,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准备了。
北方的城市总是给我一种秋天才有的萧瑟之感,可能是我想到北方时总是想起光秃秃的树干吧,但武大的樱花除外。
下午时分是修整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刻。
晚上总是大家放松的时候,小龙虾供不应求。
三、深圳——20200122与前面两个城市不同,深圳一上来就是投行老板上班记,高楼大厦、西装革履,少了点吃东西的烟火气。
996在深圳进行的如火如荼,大老板分分钟几千万上落。
接下来是三和人才市场,各种HR在招聘各种人才。
关于深圳的故事几乎没有吃喝玩乐,大多是奋斗、拼搏、高科技。
但城中村里的老阿姨、青梅竹马的小学生也让人感觉有丝丝温馨。
四、成都——20200122本来挺期待成都的,但是感觉时间线比较混乱,比不上前面几集。
先从大熊猫说起,这里就有好几个时间线了,大熊猫憨态可掬,和饲养员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有很多人还想再看多一点熊猫,但是我觉得关于熊猫的内容过长了。
接下来是茶文化,成都出美女,男女老少皮肤都很好,脸蛋还红扑扑的,很可爱。
接下来是太古汇、宽窄巷子、徐家大院、陶艺,陶艺师突然做起了叫花鸡哈哈哈。
本来是很期待拍摄的成都的火锅的,但是只拍了排队的场景和网红直播,都没有拍到关于火锅的实质性内容。
五、厦门——20200123文艺之都,鼓浪屿、曾厝垵、沙尾坡、厦门大学……闽南语真的很温柔,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文艺。
即想借鉴日本人文节目《纪实72小时》又想拍城市主题片,结果故意矫情四不像
现在纪录片做的都挺好看的,特别喜欢郑州的那集,好接地气啊
身为河南人,在郑州生活了三年。虽然不全面,但总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生搬硬套舌尖上中国的台词,分镜混乱,看了第一集能不能先调查好郑州?
每个城市不同的市井人文、地理历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拍的厦门简直太差了。二十四小时基本没有出过思明区,这还是一个游客视角的厦门。
Ep1:深圳年轻有冲劲向天要地,向海圈地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少一成,创造出了"共享家庭"模式深圳平均四个人里就有一个老板,但人均阅读量位居全国第一Ep2:成都慢节奏下的小悠闲独特的茶馆文化拥有的酒吧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拥有的书店数量仅次于北京Ep3:武汉 有江有湖,江湖儿女江湖气在上个世纪,中国只有两个大城市:大上海和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码头文化孕育出了武汉的“过早”文化,近一半的武汉人都外出“过早”武汉:120万,拥有大学生数量许多的城市潜江小龙虾:要养殖的外来入侵物种这个时代属于年轻人,也属于过去的年轻人留一方天地给她们和过去的岁月握手言欢。野生于武汉民间舞厅的“三步踩”
文案……
看完明白了为什么成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但是#不争,慢,吃饭等座位,熬夜酒吧#没一样适合我 #书店多这点还是让人敬佩#
关于在郑州我知道的…挺多的…
带动城市呼吸的,总是日复一日行走的普通人,城市是载体,而人是核心。
期待第二季
看了郑州,武汉,成都三个城市,看不下去了,总觉得台词有点尬,尬的原因是内容过于的绝对,没有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核心和多元化,刻板印象的概括了一个个城市,24小时的内容显得空洞,并且每个城市没有完整的逻辑性。
我认为的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更是有思想导向的。这个片子剪辑、素材都很平平,像流水账一般。再加上有些刻意的温情牌,看得我好尬。看完感觉中国人民好辛苦。
本人生活在郑州,所以特意看了第一集。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高楼宏宇,也没有官方gdp式的城市色彩,里面是这个城市里最有温度的人物,行色匆匆,来去无名,被裹挟在这个城市的机遇与没落的洪流中。本集呈现的郑州像一杯泡好的茶,用力一摇,茶叶,茶根,茶渍,在杯子里翻滚,混混不清,但有茶香飘过。
央视拍得挺好的,旁白好舒服
比起72小时,显得谋篇太刻意,叙事太啰嗦,前看后忘,maamaa
构想很不错,但视角有限,素材有限,不够多元,深度不够,吸引力也不够
效仿NHK的著名人文&生活纪录片系列节目"72小时",,,不过此片幅比日本同类长些,聚焦当地地标,典型场所,及部分代表人群个体。
很没有水平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