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青年马克思的电影,青年马克思是以青年马克思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青年马克思从一名在法国学习的工人到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大会,结识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工人运动领袖恩格斯、费尔巴哈等人,通过一系列事件,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影片展示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和王若飞等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影片可以了解到马克思在巴黎结识王若飞并开始交往,并逐渐了解马克思的生平。
影片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青年马克思从一名工人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执委会委员、德国共产党党首、英国伦敦共产党总书记、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书记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书记,最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
观看了电影再看《青年》,使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马克思;我更相信人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思想。
这部电影我以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经历与相互友谊的建立:借恩格斯的周遭反映出当时工人的悲惨处境;通过马克思的生活、社交——《莱茵报》、《德法年鉴》、蒲鲁东和燕妮,一是将思想家马克思人格立体化,一是显出当时社会主义运动背后理论的空虚。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后的情节,彰示了理论的破与立。
一是反对蒲鲁东与魏特琳,一是建立以分析生产关系为首的一套社会理论。
同时主要人物的性格在此更加丰富化。
最后一部分可以算是二人扛起左圈大旗。
讲了马恩参加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伦敦会议上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与起早《共产党宣言》的事迹,以《共产党宣言》作结。
情节中恩格斯让马克思认识到了若不通过宣言这种简单的读本将思想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写再多的哲学也是徒劳的。
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否认,拍一部卡尔·马克思的传记片是尤为困难的。
究竟该侧重人物的何种方面、如何表达其思想理论、当时左圈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何塑造,这都是会令编剧和导演感到棘手的问题。
于是这部电影也仅仅选了马克思的一段青年时期——从《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1848年。
尽管如此,电影中还是牵涉到了许多人物与派别,不能留出篇幅专门解释,因此这部电影对观众的理论基础是有一定要求的。
若观赏前对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威廉·魏特琳、正义者同盟和后来的巴枯宁主义能有一定了解的话,看得会相对轻松一些。
一个朋友在QQ空间以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道:“以生产关系为首的社会关系生长于物质生产之上”,这部电影恰恰鲜明体现了这一论述。
马克思在电影中多次提到要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要解释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动。
在我所划分的第二部分里,恩格斯带着马克思去见一位雇佣童工的资本家,资本家能用供求关系、市场效率解释自己为什么雇童工,为什么付不了高薪,马克思随后用这只是当前社会下生产关系反驳之,但当然资本家是听不进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理论也还尚未为大众所知。
这是琼·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市场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之殇,亚当·斯密企图通过人类道德情操弥补之,马克思则通过分析生产关系变动的理论透析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的本质。
马克思与资本家的对话,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憾、马克思由生产关系的变化之切入角度的新颖、马克思理论与未来的「正统」经济学演进轨道的注定不同。
电影情节有致,按时间展开历史但显然并不流水账,因而是非常可观的。
美中不足的是,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形象在电影中大多透过一场场演说给脸谱化了,但考虑到时间限制与传主是马克思,透过几句演讲像观众展示一个人的大致思想主张也无可厚非了。
电影在语言上应当是比较考据的。
知识分子公开讨论时用法语,马恩私下聊友情用德语,书信中多法语,马克思与燕妮讲法语(日耳曼地区方言内部差异过大?
燕妮贵族缘故?
)跟英国的工人们用英语……听到影院里坐我后面的一位台湾观众说,他们的德语用词跟今天有很多不一样,想必电影是顾及日耳曼各邦间方言差异的。
谢幕过程中,用《Like a Rolling Stone》的背景音乐配上当代诸多游行、抗议、华尔街的画面,似乎是在告诉我们非正义非公平的世界依旧存在,剥削的方式在有的地方改变了,有的地方没改变,资本主义也已经进化出了新的面貌……
青年马克思——平凡而又伟大的思想家在我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后,印象中的马克思是带着伟人的光辉的,缺乏真实的观想,没有去设想他作为平凡人的一面,感觉自己有着马克思所批判的英雄史观。
在看完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后,我去除了哪些对马克思符号化、空想化的刻板印象,对马克思及恩格斯的人物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部电影中,从头到尾对马克思及恩格斯无不从常人的角度去刻画他们,马克思饱受着生活贫困的烦扰,无处不展现他对妻子燕妮和孩子的爱,并在寻找工作中不断碰壁,无数细节突出马克思也是血肉人群中的一员,但他有思想,有志向,也正因此,他才会显得伟大,从广大平凡人中有着不平凡的一面,想要改变大多数平凡人的命运,改变世界秩序。
电影开头的一句话:“有两种腐败现象,一种是人民不遵守法律,一种是法律本身使人民腐败”。
并以捡枯树枝是否为盗窃引观众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捡枯枝的人群只是被压迫阶级,他们甚至不享有法律,但他们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时,所有的合理都只是不合理,他们只是被压迫的,所谓法律中宣扬的自由、平等只是对少部分人而言,甚至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电影中马克思曾说过一句话:“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家做的只是解释,解释这个世界,但世界必须被改变”。
他的这句话让我再一次领会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以及思想先进之处。
一切浮于表面、空谈的理论都是自欺欺人。
就如后半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扛起正义者同盟大旗,把一切皆兄弟改为共产主义,随即成了共产者同盟,并起草了《共产党宣言》指导工人阶级运动,让工人阶级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之光,真正能让思想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拥有崇高的思想觉悟是多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以及世界观。
马克思在批判社会、政治,用自己的方式,乃至最后自己被逼到了穷途末路也没有放弃,仍然为共产主义的宣传做努力。
电影的结尾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结尾,历史事实证明,真理总是随着历史的长河闪闪发光。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是对的、社会主义才是出路,他对现实的批判是那么深刻,同时也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至今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无产阶级的目标也就是消除阶级、消除私有制,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永远处于对立面,而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就像《共产党宣言》的最后所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宣言我们应多读它几遍,这才是历史的必然。
4.每天都在课本里看到的两个大胡子在屏幕上活动了起来难免会感到神奇。
可是新鲜感劲一过留下的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流水账了。
如果十分满分,我给电影四分。
接下来仅仅是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并非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首先先说一下优点,第一,电影的服化道方面还原的比较真实,不会让人出戏。
第二,看到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拍历史政治题材的,所以对小细节方面比较用心。
第二,把马克思从伟人形象拉回到现实,看到了他生活的窘迫,理想的坚定,实现了人物立体化。
然后说一下缺点方面,作为一部历史传记题材的电影,历史背景介绍的非常的模糊!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储备的人非常不友好,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到底是啥样的?
仅仅是电影开篇和结尾蜻蜓点水了一下,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缺席的,只有一些青年黑格尔学派、蒲鲁东主义、威廉维特林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嘴炮。
完全没有说服力也完全得不到观众的共情。
其次是电影说白了就是讲了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缺乏理论支撑,以及马恩坚持不屑成功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发表《共产主义宣言》的故事。
然而电影并没有讲什么有用的故事,而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渲染这种状况。
不断的说那些当时社会主义领导者多么愚蠢,马恩受尽折磨但依然坚持己见。
所以电影缺失了最重要的东西——科学社会主义到底是这么诞生的。
最后总结一下缺点,第一是电影架空了背景对观众很不友好。
第二是电影像流水账重点在当时学术环境的矛盾,不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怎么诞生的。
讽刺的是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但是电影不仅丝毫没有着重的讲阶级斗争,而且完全架空了阶级斗争。
所以看似在纪念马克思,实则背其道而行之!
①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早期”是指电影中的内容,即1843年1月19日,普鲁士政府通过决议,自四月一日起查封《莱茵报》到1848年2月24日左右《共产党宣言》于伦敦出版。
②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工作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者说是写作《资本论》,偶尔的“摸鱼”是因为现实革命的需要,或是因为对第一国际内部错误思潮的批评所致。
③本文的作用是为了大家能够理清并了解马克思的早年活动及电影情节。
④由于本人精力有限在内容上可能会出现错误,欢迎各位的指点与批评。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卡尔·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1843年1月19日普鲁士政府通过决议,自四月一日起查封《莱茵报》,封闭之前进行极为严格的检查。
3月17日 马克思退出《莱茵报》编辑部。
6月前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著作。
9月——10月 马克思因《德法年鉴》决定在巴黎出版,迁居巴黎。
12月至44年初 马克思研究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同时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他阅读了亚当·斯密、让·巴·萨伊、弗·斯卡尔培克等人的著作并作札记。
1844年1月底 马克思收到恩格斯由曼彻斯特寄给《德法年鉴》的两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英国状况。
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2月底 《德法年鉴》在巴黎出版。
马克思发表了自己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致卢格的信3月前后 马克思与卢格决裂,因卢格对马克思带给《德法年鉴》的共产主义倾向持否定态度。
由于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建立了通信关系。
4月——8月 马克思继续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
阅读了斯密、李嘉图、詹·穆勒、麦克洛克、西斯蒙地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摘要。
在此期间,马克思写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方面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黑格尔辩证法及哲学的批判等文章。
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月底—9月初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见面,这次见面给他们为无产阶级事业进行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他们着手合写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9月11日 马克思在巴黎继续写《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他大大地扩充了他和恩格斯最初拟定的计划,在这部著作它利用了他的一部分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利用了有关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笔记和摘录。
(9月底——45年3月 恩格斯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1月下半月 马克思结束了《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一书的工作,将手稿送给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出版商。
马克思又给该书的标题上加了四个字,即《神圣家族》12月底——45年1月 马克思在巴黎继续研究18世纪和19世纪头几十年的英法两国经济学家的著作。
1845年2月1日 马克思和在巴黎的出版商列斯凯签订合同,出版两卷集的经济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2月——7月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继续写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阅读毕莱、麦克库洛赫、洛西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摘要。
2月末 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问世。
春天 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恩格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五月底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莱比锡出版)5月——7月上旬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研究经济学。
7月12日——8月上旬 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伦敦和曼彻斯特旅行,目的是研究英国的经济文献,同时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熟悉英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英国工人运动。
9月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因此,马克思就停止了整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卷手稿的工作1846年4月底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夏 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各主要章节。
由于德国书报检查条件及德国当局的反对,手稿未能复印。
8月1日 马克思写信给出版商列斯凯拟完成《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计划。
该书未完成。
到年底马克思阅读欧文、魁奈和傅里叶等人的著作,并作摘要。
12月28日 马克思写信给俄国作家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批判了刚刚读完的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同时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原理。
1847年1月——6月 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
于7月初出版12月间 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闭幕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着手写《共产党宣言》12月下半月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做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
1848年1月下旬 马克思写完《共产党宣言》。
手稿1月底寄往伦敦。
2月 马克思整理他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稿准备复印。
2月24日左右 《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1881年12月2日 燕妮逝世,享年67年。
1883年8月14日 马克思逝世,享年65岁。
1895年8月5日 恩格斯逝世,享年75岁。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家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
大英图书馆藏法语版第一版《资本论》中马克思手写的序言参考文献《资本论年表》王乃恒
《馬克思:時代青年》(又名《年輕的卡爾馬克思》),是講述年輕時期的馬克思,面對19世紀中,整個歐洲因為工業革命,產生的社會動亂,以及階級差距等經濟及社會現象,到撰寫《共產主義宣言》的過程。
整部電影拍的非常混亂,沒有章法,而且敘事手法非常枯燥,不會因為看了這部電影後,對「馬克思主義」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有別於《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僅著重在一個事件的描述,這部電影企圖用「流水帳」形式,介紹年輕時的馬克思思想的啟蒙,以及演變。
我個人還是覺得前者拍的比較好看,而且會引發我對漢娜哲學思想產生好奇和興趣。
“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也是电影《青年马克思》的最后一句台词。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
今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这个年份观看他的传记电影是再合适不过了。
电影以马、恩两人友谊为主线,讲述二人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片如其名,电影聚焦的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建树足以让我们每个大学生汗颜。
他博学、正直、坚韧,以笔为武器,与腐朽的资产阶级作斗争。
他的眼界深入到哲学的深处,对大师的论著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妻子燕妮,本是贵族后裔,却同样憎恨上流社会的生活,甘愿与马克思过着清贫的生活。
而恩格斯的爸爸是工厂主,是他所抨击的压榨工人的剥削阶级。
比起马克思,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这件事上,恩格斯所做的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的决定也许更加勇敢。
但大思想家马克思也有脆弱和窘迫的时刻,正如每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样。
因为找不到工作,马克思拿不出钱补贴家用,而当局更是把他视为眼中钉,将他举家驱逐出法国。
幸而有好友恩格斯的资助与支持,马克思一家才得以渡过难关。
电影较为平实而客观地记录了马克思在写作《共产党宣言》以前最重要的人生经历,那些口号、演讲、争辩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但换个角度想,对这些元素的过度使用让这部传记片更像是一部政治电影。
电影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故事的铺陈就像在赶进度,一路狂奔向起草《共产党宣言》的时刻。
对于不了解马克思生平的观众,看到眼花缭乱的事件只怕会一头雾水。
而对于熟悉他的观众,显然也不会满足于这种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塑造。
影片对友情、爱情的描绘都缺乏必要的深度,使观众无法产生共情。
这是今后再拍马克思应该注意的地方,或许也是所有传记片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而这部电影则像是“对纪念的纪念所做的纪念”,纪念的对象由马克思引申到那些事件、那个时代。
这个选择无可无不可,但故事的取舍和影像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我而言,我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年马克思。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华已逝,他抗争的对象不再是政治势力,而是自己羸弱的身体。
他在与时间赛跑,抓住每分每秒进行《资本论》的写作。
回顾马克思的一生,他会有遗憾吗?
我只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期望。
(然后我就写了这篇交了上去)《青年马克思》电影看完之后,我努力想把一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电影本身乃至对现实的反思感想变成文字梳理出来。
电影带来的诸多的思绪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
“从电影中马克思对拾柴者所受迫害的心悸、恩格斯对纺织女工所受遭遇的忿忿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明确地砸烂这个旧世界,而是出于朴实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责任感,走上了革命之路。
然而,这里必然有一处结合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中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社会实验造成人道的沦丧、为什么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纷纷走向崩溃?
我的反思是:一方面,是生产力尚未达到能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之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说,“当一项事业——哪怕是很高尚的事业——要求众多的参与者长久地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要以普遍牺牲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欲望为代价时,它就必然要走到其初衷的反面,必然导致虚伪与欺骗。
悲剧还在于一旦虚伪与欺骗成为维系一个社会的主要手段,我们再也不能对它抱有任何的希望,期待这项事业能引领我们走向它曾经许诺的光明未来。
”但辩证地看,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想想没有马克思,我们都不会有双休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所有人的自由和解放、平等理想——却对后世的一些人们及其活动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便是那些反对变质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抗争运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影响。
可惜电影人物塑造苍白,缺乏张力和转折。
青年马克思的困苦和恩格斯面对自己的阶级和理想的矛盾,都也只是一笔带过。
作为左派电影不算成功。
电影比较加分的地方在于对恩格斯学术力的肯定。
相信很多的观众在观看本片之前都只觉得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好友和赞助人,却对恩格斯本人的能力缺乏了解。
想想恩格斯24岁就写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吾辈青年相较之真是要汗颜了。
这里,不禁想到,我们青年一代真是太缺少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觉了,总觉得自己生活水平不错就觉得自己已经迈入小资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的行列。
实际上一点生产资料也不掌握的我们无非仍是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罢了。
还是回到毛主席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是应该拿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的时候了。
(最后组织嫌我这篇不够正面,不予采用)
马克思是德国犹太人,思想锐利,但是贫困。
妻子珍妮是贵族出身。
恩格斯是英国大资本家的公子。
珍妮和恩格斯都是马克思写作的助手,都会提供意见。
马克思以为报社写文章为生,颠沛流离,从德国到法国到比利时到英国。
后来和恩格斯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他敏锐的指出,这个组织缺乏明确的纲领目标,并把这个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把口号从 人人皆兄弟变成了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
为了这个组织写了著名宣传小册子的共产党宣言,然后完成了毕生著作资本论。
<青年马克思>/
你確定這是26歲的馬克思,不是36歲???看幾個德國人在一起說法語gives me cringe…就因為導演是海地人???一點都沒有交代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的革命背景⋯⋯(August Diehl的法語說得好好。。。
比教科书还硬,难怪无人问津
从马恩初相识到共产党宣言的产生
电影本身太平庸
纪传本来就是很无聊的 俩男主不搞基?他们是怎么做到多国语言流利切换的?
欧洲的噩梦
别提这几个字
沒吃午飯餓着肚子看這個電影真是太合適啦;感覺更多的是一個十九世紀哲學史的劇場版,青年黑格爾派蒲魯東巴枯寧都非常親切。這樣一個充滿了哲學家和演說家的時代啊。最後兩個問題:1、原來馬克思是個做網絡的(工人運動的network);2、沒讀恩格斯的傳記所以不知道恩格斯夫人的避孕大法到底成功了沒有
真的没意思。去年标放看的。
唯恐天下不乱的一伙白左祖师爷了
练听力了!
一文不值。
开头就差点哭...
名人传记的流水账系列,这种题材并不是每位导演都可以驾驭的,多一颗星纯粹是给导演编剧们的勇气。两星。
就。。我觉得今时今日国产献礼片都能拍得比这个inspiring
没有评价的那么差!所谓的“无聊”恰恰是因为导言十分节制(为了严肃对待马克思?),很多地方故意不煽情,例如结尾本可以像悲惨世界一样弄成共产党宣言大合唱,结果只是倒高潮的平静的旁白念了几句,另一个优点是没有把重点放在个人生活,二人的“爱情”部分都被完整地舍弃,重在还原历史-社会语境
这就是个低配版的《建党伟业》啊!虽然从剧本、镜头到表演都是一股电视剧味道,倒是没有回避阶级斗争,最后落脚到“马克思改变了我们的制度”,相当温和。
马克思和恩格斯见面,恩格斯坐到他对面说,“我读了你的书,实不相瞒,在我看来你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眼神发直,但仍装作不动声色地回复道,“想知道我对你作品的真实看法吗?”恩格斯正了正身子,略显不安地说:“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被人打击。”马克思:“你写得很出色,或者可以说,简直就是伟大。”(大意)。笑死。
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人
动人的友谊,伟大的理想。1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