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电影频道播了新近导演黄精甫的《阿嫂》。
尽管《阿嫂》在网上是骂声一片,偶还是要表扬黄精甫几句: 作为新进导演,在风格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很重要。
黄在很多细节把握上体现的精致和独特的视觉是让人感到惊讶和赞叹的。
比较有特色的几个镜头—— 1、片中杂糅的两段线条动画,虽然有人说这两段动画让人对于电影的风格产生了混淆,但偶觉得这种极端的运用在本片中更显得有生命力。
当纯真面对这复杂的世界,与后面悲剧性的极为产生了极为浓烈的对照; 2、菲站在自动扶梯去开会的时候,那段平行拍摄的镜头非常有独创性,画面构图都可谓出类拔萃; 3、菲跑出去,几位叔叔跟在后面跑出去的镜头,突然逆时针旋转90度,也是影片给人的亮点之一。
让我突然找到《不可撤销》里的那种晕眩感。
不过,影片得到众多恶评也确实因为该片自身存在的缺陷:电影首先是在讲述故事,如果故事都没有讲好,细节再精致、画面再漂亮,观众都还是会抱怨。
实际上,看完本片,我倒觉得并非是黄不想好好讲这个故事,而是这个故事里掺杂了太多的东西,使得原本清晰的故事变得晦涩和艰深起来。
先不说一众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单是表达主题的关键——林家欣饰演的骆华和菲之间的对比性——都显得太过肤浅和苍白。
结尾的警察收拾残局,又和整部电影的节奏格格不入,实属画蛇添足。
「換湯不換藥」之作。
這齣戲不知要從哪說(罵)起﹐也可簡單地說我覺得這齣戲真不堪入目。
由外到內先說海報﹐天氣熱達文西更熱﹐先來一個佛祖版《最後的晚餐》﹐不覺中西合壁會有驚喜﹐還有點俗套。
角色中沒有一個比較鮮明﹐想用視覺上的顏色來分辨角色﹐但來得雜亂無章毫無美感﹐結局一幕的生果欄是算「大雜燴」嗎?
前作的《江湖》中已經拍來很多無謂鏡頭﹐最深刻當然是餐桌上的一幕﹐「獨立」與「商業」有時真很難相處﹐這次鏡頭剪接看似真有點是「為玩而玩」﹐意義全失。
故事安排說內裡有象徵意義﹐看不出﹐只知道原來現在的黑幫仇殺已不用刀劍﹐換以碰碰車決鬥﹐錢多是也?
還是現代的黑幫都真的統統轉型了?
暨要捧導演又要捧新星﹐各位影帝看來也支持不住﹐每人都像用同一樣手法去演﹐沒有突出之處﹐相信也不需要用上劉燁﹐謝君豪作閑角﹐劉心悠似是掛名女主角﹐戲份沒有發揮只有眼淚攻勢。
大公司大老闆大明星﹐只有包裝﹐怪不得香港電影每況愈下﹐究竟是換新血還是換壞血﹐好電影不一定要用金錢推砌出來。
故事最終所講的做人處世道理﹐現實殘酷的老土對白﹐我看來正正就是要帶給黃導演這個道理﹐這幾年在電影圈中的護蔭下真對他有害而無利﹐再試試找《福伯》的另類劇本﹐不要再談膚淺佛學了。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5/08/mob-sister-aka-ah-sou.html
看了《阿嫂》。
技巧的痕迹太过明显,简直无处不在提醒它们的存在,其结果就是连色调气韵都不一致,更不用提神韵。
本人没看过《无间道》,今次总算一睹六大影帝的风范——果然是演技派,一个个都在那里拼命斗技术活儿。
任达华刘烨的角色本身面目模糊,再怎么卖力也是白搭;方中信的角色是乐天派,于是他就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傻笑;曾志伟又恢复了他在《房东老爸》里的慈善本色;黄秋生永远在那里犟头倔脑——舞台腔那么重,干吗不去演话剧?
或者索性去走T台,装酷耍威有的是机会。
都在卖弄自己,到底有没有人从角色本身出发去体察、去领会、去演绎的?
六个影帝衬托一个阿嫂?
原本以为这个新鲜的题材可以再现中国妇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结果还是一个黑帮、纯真、佛理搅和一团的杂烩——香港导演天真起来还真是纯洁得可怕。
硬生生搀和进佛理,又做不到化入无痕,不免令人想起若干年前那一出令人作呕的咩咩咩。
理与人纠缠半天,理还是理,人还是人,理不融于人,恰似油不融于水,导演忙着加油添醋,大概忘了自己其实一脑子的水。
——需知,我与我佛最远的距离,不是脚踩佛像大口啖肉,而是明明就坐在佛堂手执经卷,却言不及义。
刘心悠同学饰演的角色,一句话,就是天真得可耻。
她忘了这一切都是因她而起?
到头来只有一句“我什么都不想做”,有用吗?
林嘉欣是个好演员,当年找仇家灭门时的痛苦被她表现得很真实感人,然而剧情和角色本身的局限又令她好似浮光掠影般淡出淡入,纯属浪费。
再加上她轻柔温婉的嗓音,扮凶斗狠时也不免语带缠绵,这可怎么办呢!
本来两个迥异的女子之间也许可以撞出点东西来,终究也是草草收场,白白糟蹋了上百只沙瓤大好西瓜。
多好一个题材,给黄精甫拍臭了,丫还不如王晶。
如果让银河映像去拍,估计又是一个传世之作。
编剧司徒锦源是银河的人,莫非这是那帮人拍剩下的?
黃精甫的火氣一直很盛,《阿嫂》較之上一部初登主流之堂的《江湖》更具火氣,可惜從電影的整體質素看,黃導是次實驗的火玩得太無節制了,把優秀的演員、故事和資金都一一搞垮。
不用累贅詳細講解,本片的鏡頭運用具極高實驗性,除了精雕細琢的構圖、前衛的影像如把畫面分隔成三個小圖和九十度旋轉鏡頭外,黃導也大玩了不少概念先行的電影語言。
比如是片末清一色全黑的車戰表達了同門互鬥、象徵清純樂觀的小紅帽和秋生殺害兄弟後的切指儀式等。
上述臨臨種種的動作對於但求四平八穩穩住票房就功德完滿的影業低谷無疑是連番難能可貴的實驗。
只是,過度沉溺在自我的模塑和實驗而忽略其他投入到電影的單位實在是一種罪行。
我不知道黃導有甚麼魔力能吸引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和不少的投資;我只知道就算一直為人所詬病,比較妄顧觀眾和投資者的王家衛至少能為香港影業取得歐洲一邊的知名度和為演員帶來一座座的獎項,而反過來,黃導可以交給大家的隨了連串失望外,還有甚麼呢?
本片令人不滿的地方不少,為首的一定就是故事交待的缺失。
前作《江湖》的編劇同樣被批評為平淡欠高潮,但這尚且是技術問題。
今回《阿嫂》真正令人氣憤的地方不在其編劇的質素卻在於黃導撚弄鏡頭有餘,劇情交待不足。
這是態度問題。
依故事的主題「兩隻小白兔跌入狼群....」出發,觀眾不難發現故事的內容較之影片展示的劇情可以豐富得多。
電影的監製竟可容許導演犠牲一個完整的劇情交待以換取撚弄鏡頭的時間,較之黃精甫,鄭丹瑞看來更該被問責一下。
依筆者的愚見,既然黃導的強項在於畫面構圖和影像調度,他的作品自然不該抹殺自己的長處;只是較之在同一組鏡頭中重複玩同一種技巧,何不多添幾種花式玩多幾組鏡頭呢?
換句話說,黃導何用重複慢鏡特寫一個接一個掉落的硬幣?
何用反覆特寫劉心悠和劉燁於車內的一段對話?
又何用單調地把車撞足五分鐘?
不若多添幾組情節,如洛華出身、兄弟間的性格背景和背叛者是誰的懸疑鋪展等,再在其中繼續表現黃導的運鏡花式,不是劇情和靚鏡都相得益彰嗎?
另外,筆者認為較之前作《江湖》,本片被明顯比下去的還有氣氛的凝造。
縱然《江湖》被批評為MV味過濃,但最少影片交出的氣氛完整統一,比較能夠煽動觀眾的投入。
然而《阿嫂》一片的基調則讓人難以捉摸(沉鬱凝重、純真溫馨、寶相莊嚴等不斷穿插),甚至電影整體的節奏也是不著邊際地失衡,觀影時筆者甚至覺得無所用心,因為根本難以投入!
說了不少壞話,其實本片也不是全然沒有佳句的。
開場花哥買生日熊仔一段、有教父第三集影子卻別具美感的演奏場襲擊和向東手機的「她」都是匠心獨運的地方。
所以總的來說,黃精甫導演的《阿嫂》雖然因實驗性的比重過高而落得慘淡收場,唯對於處身低谷,急需求變另覓出路的香港影業,黃導始終是一員不可缺少的猛將。
从优秀到卓越,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是真正的天堑鸿沟。
迈不过去的始终就是迈不过去。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分割来看的话,其实《阿嫂》已经具备太多的因素来保证它的成功。
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结构,一个特别的切入角度,一大群实力超群的演员,一个敢于颠覆的新生代导演。
认真地看这部电影,会发现黄精甫真的在里面投入了许多的心血。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精心设计的场面,多得都没有办法列举。
无论结果怎样,还是很感动于这个新锐导演的投入和仔细,起码这真是一部用心完成的作品,只是这一点,就已经很难得。
然而这些过于刻意过于精致的镜头,这些因为青春和不成熟而过于支离破碎的镜头,也是这部电影最终没有跨过那一步鸿沟的原因之一。
一个导演如果有很好的摄影和构图的能力,那么他就有潜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
但是前提是他要能讲好一个故事,这条标准不是用来衡量大师的,这是一条区分好导演和不那么好的导演的一条基本的分界线。
《阿嫂》这个不错的故事结构没有能变成一个不错的故事,是因为黄精甫还没有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
给人的感觉是他已经开始关心更高层面上的东西,在完整地表达出他的故事以前。
他精心地设计了故事的开头和发展,但是结尾却草率得让人不可思议;他认真地作了每一个人物设定,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这些人不但过于理想化脸谱化而且缺乏交代;他在自己的海报上都写出了这部电影的重点,但最后大家都没有能看到这个重点。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表达很多,所以往往忽略了自己叙述的能力。
还是青春的代价。
另一个付出青春代价的人当然是刘心悠。
其实作为一个新人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令人欣慰了,虽然她的表演是青涩木讷了一点,但是跟这个角色原本设定的气质上还算是比较相近的,而且这跟黄精甫把故事砍得支离破碎有很大关系,不能全怪刘心悠。
至于其他的演员,曾志伟,黄秋生,任达华和方中信表现都有相当出彩的地方,但是考虑到他们本身的演技和对于这种类型角色的熟悉程度,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让人喜出望外的感觉。
相反刘烨和林嘉欣都让我比较失望,不是他们演的不努力,而是给他们的角色实在不适合他们。
我一直觉得刘烨是已经定型的演员,至于林嘉欣,我个人非常喜欢她,但是她实在太过斯文甜美,导致她的戏路也不宽。
气质对一个演员来说真的是致命的,跟演技没有关系。
用文艺片的方式来拍黑帮片,是一个很大胆也很值得期待的主意。
我们都太习惯银河映像镜头下那种黑色的,张力十足的黑帮,有一些新的尝试总是好事。
虽然大家的审美习惯导致一时之间很难接受,但是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也是包容多样的。
(P.S:这部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是模仿《最后的晚餐》设计出来的,想想剧情这个设计也真是够别出心裁的。
《全职杀手》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再烂的电影剪出来的宣传片也会很好看的。
这个定理应用在海报上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
这部黑帮片带给我们的不是黑帮本身,是人性的魅力,这是本片的精华,是与其他香港黑帮片不同的地方。
为了它的新意,我给出三颗星的评价。
这是青年导演黄精甫《江湖》之后第二部作品,有着与《江湖》一样对于帮派分子背后底层人性的判断和讨论。
通过这两部电影,黄精甫似乎认为黑帮中的利益争夺并不是表面的枪战或者人为战术所发动或者解决得了的。
因此,关注他们背后独特的人性的扭曲或许是他的着眼点。
在这个意义上,《阿嫂》的用意比《江湖》更加明显。
我很喜欢电影的色彩上的语言。
比如阿嫂的一成不变的红色的衣服,还有她永远清纯的表情,无论在父亲面前还是仇家面前。
这其实是最后改变帮派中所有权谋利益的钥匙。
影片中最多的场景出现在寺院,而且总以巨大的金佛像为背景。
我们由此可以想到,阿嫂其实就是佛的化身。
她的红色的衣服就是佛光。
她总是在追逐幸福和快乐,以至于除了对于失去父亲(或者说是丈夫?
)的痛苦,根本不知道身处何种出境。
在这种对比下,帮派间的陷阱、仇杀与她显得毫不相干,直至她不知不觉地用生命换来理解和尊重。
在这独特的、反衬的、平行的双线结构中,电影的内容得到发展,主题也得到了发挥。
阿嫂死了,却感化了他人,正如片尾出现的字幕:她改变不了命运,但她却以最大的可能改变了别人。
这便是佛的精神。
记得有一种化学材料,滴进墨汁中会奇迹般的使墨汁变回透明的液体。
如果你信奇迹,这种材料就一定存在。
生活中你又想改变什么呢?
好多人会说,由不得你。
因为似乎被一股力量推到了某个位置上,我们就变得被动了。
如果你是落入狼群的羊,你会伪装自己是狼呢?
还是用心去改变狼?
不要急着回答,请像我一样,看完《阿嫂》。
出现字幕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下错电影。
白底紫色的字,像是一部浪漫电影的开始,缓缓传出的背景音乐,也让人觉得非常温馨。
“阿嫂”,不是所谓的涉黑电影吗?
投影仪,画面上的小女孩活泼、可爱。
画面停止,几个大男人在忙碌的准备礼物:百德忙着做菜试菜,阿花精心挑选了一个娃娃做大,大风逼着经理买了商店的非卖品水晶,辰在裁判面前放下一垛钞票,要他们看着办……原来画面的小女孩长大第一次参加音乐比赛!
有人偷袭,百德等人迅速撤离。
音乐比赛、庆功宴立刻取消。
怀疑人:洛华。
15年前她因丈夫被杀,发誓要杀阿鬼全家。
百德对着大家说那个3岁的女孩到18岁就娶她,她是阿嫂,谁都不可以碰她!
洛华离开。
15年后的现在,洛华要百德实现诺言,否则她就可以……转眼,百德被杀。
怀疑人:洛华。
辰说百德临终决定要小妹做他位子,大风反对。
第一次开会,小妹被吓哭。
回家后,大家决定送小妹回美国。
途中出事,保镖向东决定把她送到寺院里。
那是他们最后的坚守阵地。
同时,阿花知道百德是大风所杀,找他理论,遇害而亡。
小妹遭人追杀,向东惨死。
怀疑人:洛华。
小妹去找洛华问话,得知是叔叔们的内部争斗。
辰承认当时百德并没有叫小妹做他位子,是他怀疑大风而故意说起的。
他决定清理门户,除掉大风。
次日,多辆汽车在公路上相撞。
小妹带着和叔叔们的合照赶到现场,却被大风的车撞倒在地,血流不止。
洛华和辰急忙上前救她,她说:“先救叔叔。
”据警方报道,两大黑社会集团互斗现场,有一18岁女无辜死者,与此案无关。
黑社会集团重要负责人洛华、辰被捕,所有成员解散。
看完电影,会觉得导演有点天真。
在电影中特意安排了“小红帽”——小妹男朋友的角色,他们因为救人而认识,小妹在日记中写到:“他是一个好人。
”故事最后,“小红帽”到达现场,送上生日礼物。
还记得小妹说:“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记得我的生日?
一定有人会记得的,我的叔叔们很疼我!
”小妹的确在改变她的叔叔们和那些黑社会老大们,但她真的没能改变什么。
即使她努力了,也不见得得到什么。
两代阿嫂,不同的选择。
一个选择伪装,一个选择改变。
是你,你选什么??
林嘉欣演这个阿嫂就好象瘦子吃了大力丸一样。
还是回家拍广告好了,顺便说说她新的护书宝广告做的不错啊。
刘心悠象日本人,难道象日本人的长相就一定代表故事开头提到的“小白兔”?
刘晔暗恋她,我喜欢看到这一段。
最后死的时候才看出来,来电显示是“她.......”
故事编的比江湖还烂,尤其是看到最后大家合力救阿嫂和大风的情景,我都要吐了。
黑社会就是黑社会,盗亦有道,江湖局势若能被一个少女的天真纯良轻易的扭转乾坤,人性也太简单了。
辛德勒名单里小女孩的那条红裙子,只是为了从视觉刺激上反衬战争的罪恶,同时给黑夜里无助的人一点光亮,斯皮尔伯格可没幻想过用它去感化希特勒。
感觉黄精甫在模仿早年王家卫的路线,企图另辟蹊径寻找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同时大玩各种前卫的拍摄技巧,同样有大牌影星助阵。
阿嫂的画面确实够眩够唯美,都可以切割成若干部MTV了。
可惜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看看张艺谋的口碑就知道了,尤其今天的港片更是剧本为王的时代。
王家卫在英雄片横扫香港的时候剑走偏锋,旺角卡门的故事生动的描述了小混混的悲欢,就此一鸣惊人开辟了自己的天空。
黄精甫选的剧本确实都非循规蹈矩的套路,却让人觉得荒谬且无趣,黄自己又没有王家卫驾驭影片的功力,能摆脱剧本的束缚用精妙的影像深刻的展现人性和情感,却在形式主义的技术流路线上越走越远。
更令人悲哀的是,众影帝的表现因为故事的糟糕而形如跳梁小丑,看到开头送礼物的片断我就知道各位大牌在他们的作品库里又添了一部烂片。
装酷这种东西,行险如走钢丝,不小心就会让人反胃。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段,周润发吴宇森那样富于直接感染力的具体真实的风格淡出之后,江河日下的黑道片穷则思变,演化成简约抽象的表现方式和错综繁杂的人物关系,给演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片故事的平淡和无理,使得每个人的演出都显得很可笑,即使他们都是浸淫黑道片多年的老江湖。
黄秋生没有出彩的地方,曾志伟只会故作深沉的傻笑。
任达华不适合那种心机深沉的师爷形象,扮相和黑楠一样土。
方中信转型的表现不够自然。
刘烨就懒得提了,他的戏路太窄。
刘心悠作为新人可算合格,林嘉欣接这个角色则是自不量力,成为影片中最弱的一环,剧情也没有给她合理的表现方式,无法和刘心悠的角色形成冲突的张力或并立的比照。
她旁边那个小弟是谢君豪吗,一看就是在模仿吴镇宇,太没创意了。
这是黄精甫的第二部片了,在电影圈众多大腕的鼎力相助和殷切期望之下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锐意进取是值得赞赏的,可是作为新人,必须要有能证明自己实力的作品问世,要么叫好要么叫座,否则观众和投资方都会失去耐性。
整部影片不知所云,结尾牵强无趣,竟然还打上字幕说什么用纯真感动、改变别人,我反正没从影片中看出来。不知怎么回事,林嘉欣怎么会老演那种阴暗甚至变态的角色,虽然我蛮喜欢她,但这样的角色演多了就有些恶心了。
故事有些矫揉造作,但刘心悠很惊艳的,莫名最近再次见到她出现在TVB剧里居然就整容了,一点也不好看了
看了《阿嫂传奇》,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部黑社会争斗为背景的港片。不禁跟杜琪锋的《枪火》联系在一起了,里面同样也有黄秋生、任达华,几个熟悉的身影。可风格却迥然,这部片子更多的走深沉的西方的风格多了一些,没有太多争斗的场面,多了几许对话和表情来讲述电影的内容,还有就是通过服装来表现,记得特别是最后撞车后洛华(林嘉欣饰)和任达华抱着菲比出来的那一个场景,洛华是白色的,任达华是白灰的,其他人是黑的,而菲比却是红的,似乎传达给人的一种视觉信息。尽管她这样的举动似乎为了戏情节的安排,而做的效果
林嘉欣。。嘿嘿
香港旺角百老汇
为了林嘉欣和刘烨看的,结果戏份少就算了,剧情还这么迷惑
港片难以重现无间道的传奇
多年前看的,众影帝参演之最佳烂片~是为了力捧刘MM吗?也没捧起来!
这是小妹传奇 慢镜分镜多到想吐 圣母你好 圣母再见 这就是不黑化的下场
那么多大牌烘托出个什么结果?--一部烂片
喜欢<<我信>>..女主角很纯...
林嘉欣摆脱邻家少女的角色突破
如果不是有着一些不错的镜头架构,就奔一星了
整部电影调调还不错 就是感觉剧情不怎么样
剧情确实很乱,但是有很多别出心裁的地方,电影开篇三位叔叔为了女主的举动,刘烨手机来电显示的“她”等等。一些镜头语言挺别致,但是也有点冗长浪费,剧情交代严重凌乱不清不楚,不知道是不是删节的缘故。总之。。这片子看看6大影帝+1位影后彪戏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明白也许还不明白 世界上那么多无奈 我还是相信爱
电影不算好看,但有这么多影帝的加盟,也算少有。女演员一个漂亮一个演技好。我从这个片子开始注意刘心悠,可惜这么多看一直不红。
林嘉欣很气势
什么玩意儿,剧情漏洞百出
结局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