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五季。
说编剧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真的不夸张,这是一幅baltimore的社会众生相,也揭露了美国政府中司法,教育,社保体系中的漏洞,政客,商人,警察,罪犯,几百号人物,林林总总,主角个个刻画的丰满深刻, 对于体系中的漏洞描写的揭露的入木三分,整整五季从社会不同层面切入,构成一本当代社会醒世录。
可说的太多了,看到最后一集,发现无论怎样怎样整治,人物变换,一切都只是轮回,政客永远把赢得选票作为第一位,警察局力求高破案率低犯罪率,媒体只关心精彩的故事无论真假,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职业升迁放在第一位,至于事实是什么,who cares,最后一集结尾仿佛带人回到了一开始,Sydnor向法官告密成了新的McNulty,以为能带来新气象的Carcetti还是脱不去政客的贪婪,俨然就是当年的Royce, Mike打劫大哥的毒品好似新的Omar,Marlon或许成为下一个被律师议员利用的Stringer? 不过还是有温情一面,Daniels和Pearlman幸福的小两口,Bubbles终于上楼和家人同桌吃饭,可是枪杀案还是超常发生,毒品交易满大街,腥风血雨依旧,政客风光的背后,这其中的尔虞我诈谁又能琢磨透,执法者,犯罪者,一代代的更换下去,这一切都是轮回。
这就是现实,每个行业都有游戏规则,如果你不按照规则来,你就出局,这就是剧中反复提到的 the game. 在这场棋局中,得胜的往往是国王和王后,小卒无论归于哪派终究都沦为牺牲品,最后一集的quote “the life of kings"在犯罪高发区黑人的生存状况是给我冲击最大的,Bunk说“你说如果一个城市每年有300个白人被杀,他们还不派特种部队来”, 如果说在这些人的命贱真的不为过,我记得在课堂上学过,在美国,贫穷和犯罪总被认为是个人问题,外界总认为他们选择成为坏人,这是他们不努力的结果,青少年辍学是因为懒惰或愚笨。
但现实就是他们生错了地方,生长的环境使他们没有选择,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就是贩毒混黑帮,没有别的,大部分的孩子都出生在破碎的家庭,目睹过暴力,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伤会死。
我们看到的十恶不赦杀人如麻的犯罪团伙,只是故事的一面,他们的世界是这个社会的肮脏角落,没有人愿意真的去触碰去了解。
在第四季里描写的几个混街头的小兄弟,他们出身一样,可是最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混的好的就像Mike变成大哥的打手,混的一般的就会像Bodie和Poot一样当一辈子小弟,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于非命,混的不好的就像Bubbles或者未来的Duquan,在街头为了下一口饭奔命,再把挣得的每一分钱花在毒品上。
孩子们有未来吗?
又有谁关心他们的一辈子?
他们的父母吸毒酗酒,离开家,或流落街头,或被纳入早已不堪重负社会福利体系内,而学校也早已被升学率考试成绩等数据所压制, 像Noman那样有伯乐相中离开那样的环境,被悉心栽培的,有权利选择未来的,毕竟是冰山一角。
大部分的孩子,等待他们的只有贫穷,犯罪和死亡。
整部剧完结了。
我想几十年后我起码应该还能想起议员Clayton Davis那夸张的发音“shit”“shameful shit”和嘴脸,甚至原本令人讨厌的角色也因为对这部剧的喜爱而变得可爱。
他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地贪腐一直从第一季坚持到了第五季,而在第四季被市检察院调查,第五季他被起诉,当大家都觉得他完蛋了,观众等着看好戏,他的对手弹冠相庆,而他的队友劝他接受事实,低调应对的时候,他反手给了美国司法制度一个响亮的耳光,不仅被无罪释放,还在民众面前大放厥词、深得民心。
要说整部剧中,哪个角色是大家公认讨厌的,应该就是这个Clayton吧,偏偏是这样的角色最后还是没有得到报应,而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尽管如议会主席所说,即便他被判有罪,不过入狱2年,出来照样可以得到党团的支持,有事情做,有钱赚。
同样,还有那个专为毒贩服务的律师Maurice Levy,最终逍遥法外,没有因为洗钱、行贿被抓,反而是因此大赚一笔。
还有Marol结局不过是金盆洗手,最后还赚了毒贩1000万的信息费。
还有那个靠编造新闻上位的记者Scott最终赢得了普利策奖。
反而是Daniel坚持原则,不得已从警察局长的位置上辞职当了律师。
Lester坚持调查到最后,却没有能够伸张正义,反而差点身陷囹圄。
这部剧似乎就是要用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这就是现实。
起码他们是用这种手法、这种结局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现实,感觉这部剧真实。
而这部剧,我觉得也就好看在这种调调上。
在现实感和刺激感两者中找平衡是很难的。
刺激的观剧体验,能很轻易地吸引观众,但这样的手法只能吸引观众,很难赢得他们的认可,因为太低级了。
往往是打发了几个小时的时间以后,或是肾上腺素飙升,或是笑的前仰后合,然后光记得这部片讲了什么,却不得它要讲什么。
而太写实的手法并不是缺少刺激点,而是吸引人的东西布置得太稀疏不够密集,让人看起来很容易分神,觉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
而如果把一些不怎么刺激好看的东西都删减掉,就又会导致叙事不清,因果不明,于是又变得不可信。
而看《wire》我就一直觉得明明有点慢节奏,明明有点枯燥的剧情,怎么偏偏就会让我一集集迫不及待地看下去呢?
我想是因为里面的每一条线索都描写的足够细致深入,所以各线交错推进的时候,即便是有些线索推进比较慢的,拎起另外一条线索就又可以把观众的胃口吊起。
大的线索,从第一季开始,就有案件侦办之外的整个专案组的蜕变和警察局与法官之间、案件本身与警局、局长声誉之间的博弈,而第二季的辅线是码头、码头工人、公会、Frank一家的兴衰和转变,第三季是政治、街头贩毒自由区实验,第四季是街头少年的教育,第五季更是多线并进,政治、新闻、教育、司法等等。
而剧中的各个人物,可以说叫得出名字的几乎都有他们的故事。
Orma,悲情英雄,他的故事模式被好莱坞演绎了无数次。
也是比较神奇的存在,有点像是中国式的侠客。
Bubbles,彷徨、犹豫,想要改过自新,却又缺乏勇气。
想要帮助别人,又是勇气不足。
一直活在矛盾中,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而更多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烂人,但最终回头是岸,终于回到姐妹家的餐桌前。
Marol,一个24岁就成为街头毒帮领袖的小伙子,他的两个心狠手辣的手下为他一路清除障碍。
而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干什么。
年纪轻轻赚足了钱,有了资本,而当我们都觉的他要丧命街头的时候,他却露了一手。
Micheal,本来以为会成为Marol的接班人,却成为了另一个Orma。
他睿智、坚毅,他拒绝Marol施舍的钱,去练拳,为朋友抱不平。
但最终兜兜转转,却还是加入了Marol的团伙。
Duquan,一个底层少年,在接受Prezbo的帮助后焕然一新,而且展现了一定的学习天赋。
本来以为他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一个好的前程,起码会脱离街头脱离社会底层。
可他仍旧是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流落街头,最终混迹于以收废品为名的小偷中间,开始吸毒。
最后,还骗了唯一对他有好感的Prezbo250美元。
而在段情节中,Prezbo尽管只是出现了短短的几分钟,但是他完全演绎出了这种明知道自己以前的学生是骗他的钱,还是选择把钱给他时的那种矛盾的感觉。
看着褴褛的Duquan居然借口要去报名参加考试,想向他多借50美元。
先不说在露宿街头,衣食无着的,已经在街头混迹了那么久的黑人孩子怎么会下定决心去参加考试获取工作机会,光是这个考试在Prezbo的理解中还在读高中的年龄的Duquan是没有资格报名的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令他否定他说的是真话了。
Prezbo不忍心拒绝,他继续试探:或许我可以带你过去,如果真的可以报名,我可以开张支票给他。
但是迫不及待想要拿到钱的Duquan没有耐心陪他走一趟,居然说在学校门口等了他半天的自己今天有事,没空去报名。
尽管已经基本确定了Duquan是在骗他,但Prezbo还是没有忍心戳穿他或者拒绝他,而是抱着最后一丝丝可以挽回Duquan的希望对他说:“钱我不在乎,但过几天我会去报名处看看,如果你报名了,那么我会为你高兴,我们还是朋友。
如果没有,那么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这样的滥好人,相信谁都当过,可能在事后也会懊悔于自己的决定,即便不是为了钱,也会觉得自己软弱,不会拒绝,甚至感到自己被愚弄了而生自己的气。
偏偏,这种对善良0.001%的期望,还是放不下。
类似这样的情节很多,正是这样深入的刻画,让剧中的人物,整个故事,整个巴尔的摩城市都变得具体而真实。
McNulty站在公路上,望向城市,画面从法官办公室、Micheal打劫轮胎店、吸毒的Duquan、调查现场的Kima和Bunk扫过,似乎意味巴尔的摩街头的一切又进入了一个循环。
看完《The wire》一部剧,感觉不只是听作者讲了一个故事,而是它陪你走过了一段人生。
《火线》这部美剧看完已经一个多月,我是在除夕那天晚上看完第五季最后一集,看完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描述。
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当时的郁结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可以远远的来看这部剧,写写自己的感想。
概括一下《火线》的内容,就是警察和毒贩的斗争,以此为中心,又牵扯到工会、政治、教育、媒体、个人情感等多个主题,比较详尽的描绘了Baltimore这个城市的下层尤其是黑人社会。
这个剧的特点包括没有明显的道德批判,主角不鲜明,情节复杂,近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方法,这些特点使得整部剧显得真实,有力量。
刚开始看第一季我觉得警察是好人,毒贩是坏人,后来随着剧情的铺陈,各色人等的加入,我的这种好坏人的观念就淡化了,直到最后我认定Clay这个受贿的政客总算是一点好没有的坏人了,结果Clay被陪审团裁定无罪,对此的忿忿不平在看完整部剧后才释然,因为Clay也不过是整个游戏的微小的一环。
这就要讲到所谓的游戏,就是体制,每个人受到所在群体的压力,想摆脱却总也摆脱不了,坦白讲,看完整部剧,里面的角色没有一个是我不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和挣扎,都能在某些时候让我共鸣,最终你能讨厌的就是这个无处不在的体制对个体的压迫,讨厌这绝望让人愤怒的生活。
Baltimore的权力结构大概能分作三层,上层是政治人物市长、议员、法官、警局高层,中层是普通警员、老师、媒体、律师,下层是毒贩、学生、港口工人,每一层把问题都向下推,通过这种方式把每个人网在体制里,除非你说你什么都不想要,也什么都不怕失去。
剧中有三个人在我看来,是对抗了这个体制,分别是Daniels、Jimmmy、Omar。
Daniels是努力向上爬的警官,同时他也想彻底革新整个城市的治安,本来他寄希望于新上任的市长,结果一次次失望,新市长和前任市长没任何区别。
没上台前说的冠冕堂皇,上台后就就变成另一个样子。
他在即将当上警局局长时,选择辞职。
Daniels可以说是彻底看透了这个体制,看透了上层人的虚伪。
Jimmmy是一心只想破案的警察,他不想升职,只想抓毒贩。
但是他所在的环境里,往往破案不是最重要的,领导的意志才重要。
于是他的命运只能是一贬再贬,最后他通过手段抓到大毒贩,自己反而被炒了鱿鱼。
Omar是很特别的一个角色,他单枪匹马,靠抢劫毒贩为生,因此他不需要一个组织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想要什么就自己去抢,所以他在剧中活的最潇洒,最能贯彻自己的意志,最少妥协,代价则是自己随时处于危险之中。
他的结局是在超市买东西时,被一个不认识的小孩用枪爆头。
剧中其他人或多或少都要玩这个游戏,要生活下去就得如此,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当我回想起这些角色,回想起Baltimore这个城市,是如此真实,感觉到的只有安慰和怜悯。
The Charm City本不值得,可他们依然爱着它。
McNulty naughty了大半季,他是群戏里地位特殊的那一个。
警察工作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他好不容易决定好好爱自己,可立马又被Baltimore勾走了魂魄。
最后以他的凝视收尾的众生相,道尽了每一个人的来过、爱过。
(Dominic West, AG, Saoirse Ronan...我感觉自己已经有某种Irishdar了)Lester Freamon一稳到底,活得潇洒。
一个小木雕赚200块,还去管局子里的那些破事干嘛。
Daniels和Pearlman神仙眷侣,不愿沉沦,那就远走高飞吧。
这一季突然get到了Jay。
这人蛮搞笑的,一边把老婆孩子的照片贴在墙上,一边每天上班看不可描述的杂志。
他和McNulty、Lester这种显然不一样,但是他对上面听从却不奉承,对下面挖苦打压却也真心尊重。
他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得很合适,也很舒服,这也是一种境界啊。
大导演McCarthy演了一个dick哈哈,Scott是怎么能脸皮那么厚,明知自己造谣,和人吵却一点不心虚?
不过和Clay Davis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总有这么一类人,明明能力有限,却常常自命不凡。
好像周围的一切都配不上自己,在哪儿都觉得受了委屈。
本季最喜欢的角色是Gus。
他明明长得不好看,还胖,还秃,但我就是很喜欢他崇拜他。
这样的男人真的很适合结婚啊。
他周全、大度,犀利、敏感,他爱自己的工作,爱太阳报,爱Baltimore。
最后从编辑做回小记者(是这样吧?
),他也依然自由快乐。
Carcetti,良心未泯,却也对eat shit一事越来越适应。
他可是真能说啊!
AG背台词应该挺辛苦的吧。
Norman是个特别好玩的角色。
帮Carcetti成功上位,却不投票给他,会欣赏地注视着演讲的Carcetti,却也在McNulty那场闹剧曝光之时毫不掩饰地嘲笑他。
他和Gus真像啊!
Carcetti的演讲稿子都是他给写的吧?
Nerese和Clay Davis给人的观感极差。
人来人往,潮起潮落,“只有Clay Davis的一句shieeeeeeet长流。
”现在我们看到Carcetti还会跑去和Clovin握个手,道个歉,就觉得他比这俩人还强一点儿。
可等他在州政府待几年,一定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本季两大心碎时刻:Clay Davis高举胜利的双手走出检察院,McNulty被警局的同事勒索。
善良的Randy为了活下去,变成了孤儿院的bully,Michael成为了下一个Omar,Dukie放弃了自己的好脑子,他会是下一个Bubbles,还是Sherrod? Namond在Mr. C的照料下胖...胖了一圈,you lucky boy。
Marlo是个我一直get不到的角色。
最后,我的傻小子Prez, Mr. P, 这一季变成了大胡子(老油子)Prezbo。
他的老丈人最后竟然当上了局长,一时都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了。
最后的最后,私心附上最终集一组快剪的Baltimore City。
omar:第五季末michael的人生轨迹其实交代了omar大爷前传内容---他以前也是帮派muscle,因为受不了滥杀无辜,走上了贫民窟罗宾汉道路。
rawls:本剧最爱说cocksucker的是哪位,没错就是这位隐藏极深的兔爷。
另一位兔爷omar虽然谈吐举止粗鲁,其实很少吐脏话,甚至不喜欢恋人说。
mcnaulty + freamon: 站在high rank的角度看,mcnaulty是眼看着他给自己惹麻烦但很难阻止的人。
而freamon是捅你一刀后悠然点根烟看着你,然后对想要冲上来的你亮出一把点50的家伙。
他跟mcnaulty不同的地方是,他坐了14年3个月的冷板凳,期间他想了很多,学会了耐心,唯独没忘记的就是要报复系统。
两人一搭档我就想笑,果然最终季p6jimmy也说:"i gotta tell you lester, i dont want to hurt your feelings, but you are the nightmare of the supervisor, i can see why daniels cringe everytime you opened your fucking mouth."说实话,往后走,mcnaulty的段位与之相比简直不够看,一个查毒贩查毒品,一个查政客查资金,一个外出搞街头情报,一个坐镇搞分析指挥。
遗憾是,两个巴城最优秀的警察押上了人生,也没能撼动系统一分一毫。
clay davis: 演员创造性的打造了超带感的拉长版shi.........t. 政治掮客,黑白通吃。
这么一个超不靠谱的投机分子偏偏所有人拿他没办法。
我认为他坑的钱固然部分成为了政治投资,在选区收买人心应该也花了不少。
注意,这个狡猾的家伙可是管最穷的区。
b&b:线哥其实是学院派商人
因为:Mcnulty与本片另一正面形象denial不是同一类人。
denial代表着体制内相对清廉、有能力的官僚,但是他们洁身自好,当改变体制遇到挫折时,只要达到他们基本认知的道德水准他们可以与体制妥协。
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但也关注自身的利益。
而MCulty则代表努力打破体制的人,当他们改变体制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宁愿自己付出沉重代价也要前行。
“天生的警察”这至高无上的荣誉给Mcnulty,不仅因为他是一名具备优秀侦破能力的警察,还因为他是一位真正执着于Police Work的警察,是真探。
所以Landsman在葬礼词中最后真诚地说,如果有一天他卧尸街头,他希望MCnulty负责查案。
Landsman这么说,不仅因为他对Mcnulty的侦破能力非常信任,还因为MCnulty绝对不会疏于对待案件,不会因为破案率等因素将凶杀案变成其他案,更不会因为上头命令或其他因素而退缩,最终会“给我们一个真相”。
landsman的葬礼词发自肺腑,中途甚至一阵短暂的悲伤,可能是想到了这样一名优秀警察竟然落到这样的下场吧。
MCnulty在全剧中并没有特别多的戏份,但是却是全剧的主角+灵魂人物。
Barksdale一案,正是MCnulty导致的调查,而MCnulty通过调查angleO的死因,导致Stringer和Avon黄金组合决裂,给了Barksdale集团致命一击。
港口案,MCnulty调查集装箱女尸成为整个案件的起源。
Marlo案更不用说,MCnulty宁愿承担丢工作入狱的风险也要为调查Marlo的案件提供资金支持。
在全片的最后,MCnulty深情地看着自己守护的城市,一句“lets go home ” 结束了全片。
MCnulty是一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在体制看来,他情商很低,他可以当面羞辱高他好几级的官员;在家人看来,他无视家庭,为了工作整日在外,同时还酗酒。
关于这点,Landsman的葬礼词简直屌爆了,哥看到这段差点下跪。
Landsman先用屁眼这大俗的词形容Mcnulty性格就是个大坑,继而引用莎士比亚大雅的语句强调这坑之深,以致“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
这大俗大雅联合起来,短短的两句话就将MCnulty性格缺陷的破坏力概括得淋漓尽致。
即便如此,这种缺陷却让MCnulty形象更加丰满,因为当一名true police,你不可能不付出代价。
当然,MCnulty的人格依然有魅力,他的同事对他是又恨又爱,他的前妻在第五季中不经意间表达过不舍,而最终他和美女港警终成眷属。
看完了 the wire ,看到了美国几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各种深刻的场景始终令人难忘,但最终萦绕在我心头的依然是那句: Natural Police, true Police........
(请允许我站在2016年来回顾这部2002年的神剧)在谈论剧情之前想跟大家讲述一下本人观看《火线》时的心境变化,也是给还没有看并准备欣赏这部HBO神剧的各位打个预防针,人参虽好进补要适量,这口浓汤,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喝得下去的。
为什么会想到要看《火线》呢,还是要怪SPN,人物总试图跳脱次元墙,第十一季重伤的Castiel被Dean安利在家补剧上瘾,什么《权游》《女子监狱》《奥普拉脱口秀》,又一口气看了两遍《火线》,不管怎么样总比看披萨男打保姆屁屁强对不对。
然后我就寻思起来要不要看看《火线》,于是就打开了一集……哎妈呀,这节奏比第一集的《权游》更甚,人物众多,叙事琐碎,除了巴迪摩尔(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平房区生活众相一览,完全看不出个鸟。
想想我看完第一集《权游》也弃了两年才突然追下去的,于是我决定再来两集……哎妈呀,依旧不知道这个剧要表达什么!
是的,从来没有任何一部剧能跟《火线》一般让我每一秒的观看体验都度日如年——即便它每一集只有60分钟,再刨去2分钟的片头曲。
有那么好几次我都怀疑自己看错剧,你们口中的神剧不能这么难看吧!
原谅我作为一个长期——40分钟观影,20分钟刷汤不热——注意力集中度极其低下的观众,当时真的觉得只有“发条橙疗法”才有可能让我看完这部。
即便如此我要对得起流量,自己杀的猫哭着也要看完,于是开始已每天一集的龟速啃食,期间一位朋友问我《火线》好看么,我说好看,就是故事推进的便秘程度也就比《真探》再慢个十倍吧,友淡出。
从一开始的如坐针毡到慢慢习惯,就这么每晚坐在黑暗里观看巴迪摩尔的蛇鼠游戏,第一和第二季还是架构相对简单的罪犯和警察的对立,由一起凶杀案开始将剧中人物的关系串联起来,前四集都是背景和铺垫,剧情平淡且琐碎,毒贩子坐在社区街道上聊天,警察坐在警车里聊天,探长在办公室里扯皮聊天,说好的毒品犯罪网络好像和每天上班打卡的吃瓜群众并没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回事啊。
大概是到了第三季,我才第一次被McNulty的段子逗乐,在看前两季都无法想象我竟然觉得《火线》很好笑。
有段时间我跟另一位朋友抱怨《绝命毒师》(又一部神剧)第二季看了一半没看下去,友鼓励我,熬过这段就好看了,后来越来越好看,而这个规律并不适合《火线》,第三季依旧保持着剧集固有的节奏,但由于出现了政府势力让剧情更为复杂,基本上每一集都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更不要说两眼一抹黑的第四季(同时也是最好的一季),那个心情比McNulty看到Stringer的尸体还难过,第五季Marlo的落网也就让人清爽了五分钟,就那么弥足珍贵的五分钟,编剧又一个大手把观众拖入阴谋的深渊。
《火线》讲述发生在巴迪摩尔的一场游戏,你不玩,就被玩死。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中渐渐溺亡。
故事从毒品交易猖獗的巴迪摩尔市开始,势力最大的毒贩子兼死党Avon和Stringer控制了街道,Avon将平房区的管辖交给了他的侄子D'Angelo,毒贩通过寻呼机和共用电话拿货交货,一心想整治市内毒品问题的中尉Daniels和部下通过监听平房区的共用电话试图将Avon等人绳之以法,而监听小组也就是《火线》这个剧名的由来。
在贩毒网络中,Avon凶狠而Stringer严谨,他们发明的传呼机密码很长时间让警方不知所以,每次扫荡都扑空,要不是Lester智慧过人(这哥们是火线小组智商担当)突破了Avon的密码,这个贩毒网络几乎无懈可击。
但是真正的威胁永远来自内部,D'Angelo背负家族使命成为平房区的分销头目并非出于自愿,他逼迫自己学会叔叔们的江湖道理,但从心底对于犯罪是抗拒的,他和女友去高档餐厅吃饭,怀揣大把票子却格格不入,D'Angelo不属于正常的世界,又无法完全认同Avon的世界,这种矛盾的情绪在他的小弟Wallace卷入一起凶杀后开始动摇,又因为Wallace的被杀彻底崩溃。
D'Angelo是剧中第一个出局的玩家,而死亡是退出游戏的唯一出路。
入狱的D'Angelo试图与Avon一众划清界限,并期许刑满之后离开过上另一种生活,然而这种期许完全是假象,Stringer权衡利弊后解决了团体中的漏洞。
Avon因为杀害女友入狱后,Stringer独掌大局,除了主使谋杀D'Angelo,他又对团队做了诸多改革,从供货商的变更到地盘划分,更不得了的是染指房地产,试图转型为资本家。
Stringer对贩毒网络知根知底且做事严谨,即便火线小组已经盯在屁股上也抓不到把柄,而就是这么个近乎完美的毒枭头子却被炒房地产的无耻政客Clay Davis耍得团团转,明知被骗却无可奈何。
Stringer的死很有因果报应的意味,身为打死Omar伴侣的主谋一开始藏得很深,使计谋指向影响他供货的纽约杀手Mouzone进行火拼,最后死在了两位债主的枪口下。
Stringer死在他投资建设的大楼里,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转身成了杰出商人。
McNutly搜查Stringer公寓时从书架上抽出本《论国民与国家财富》时说:“我他妈的追查的是什么人”。
所以司法正义拿Stringer怎么样了么?
Avon的下场是典型的飞蛾扑火,从对待Stringer向他坦白谋杀D'Angelo以后的态度可知,Avon更看重江湖和兄弟义气,Stringer的死让Avon瞬间按耐不住集结了打量军火准备突突了Omar,于是被早就把他的行动轨迹摸清的警方就抓了个人赃俱获。
所以Avon的锒铛入狱是持有重军火,而贩毒记录上依旧一片空白。
随着旧势力倒台,Marlo成为新的毒枭头头,他的性格可以视作Avon和Stringer的综合体,既心狠手辣又做事严谨,整个第四季Snoop和Chris埋掉的尸体都该算在Marlo账上,随着野心与日俱增在第五季的两部棋导致了他最终的命运,Omar干了票大的之后本已金盆洗手但Marlo认为不杀之无法巩固他的名号,捅了一把马蜂窝;第二件就是杀死Joe,他借口Joe出卖自己给Omar导致被抢劫,实则为了垄断与希腊人的生意,严重破坏了巴迪摩尔的游戏规则。
火线小组最终突破了Marlo的短信密码截获大量毒品定罪,极尽周旋后Marlo断其左膀右臂全身而退,拿着剩下的资本洗白,在Clay Davis的作用下继续Stringer未完的蓝图。
最后一个镜头里,Marlo从挤满政客商人的宴会里逃出来和两个街角的小罗罗大打出手,追忆自己独霸街头的岁月,却不知道Cheese已经血债血偿倒在了Slim的枪口之下,打拼下的王国土崩瓦解。
第四季里出现的四个新角色,Duquan 、Randy 、Michael、Namond,这四个人的命运正是揭示了之前提及的毒贩的由来。
在进入“街道”之前,巴迪摩尔的孩子也要上学,生活背景原因或多或少都与毒品网络有交集——Namond的爸爸是Avon的手下,所以他的妈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Namond应该子承父业掌管一个街角赚钱,然而Namond和D'Angelo一样不认同家里的期望,他只是个孩子,喜欢玩乐和新衣服,父母施加给他的使命只能让他困惑和害怕,所幸的是他最终被前督查Colvins收养脱离了犯罪,这里就更唏嘘D'Angelo所向往却永远失去的生活。
剩下的三位小伙伴就没那么幸运了,命运对于他们甚至是极其残酷,Michael孤僻的性格被Snoop视作冷血杀手培养的条件带走,过早的经历杀人如麻的生活,最终变成Omar这样的孤枪侠;Randy因为害怕校方处罚无意间说出平房谋杀的内容被其他孩子视作“告密者”饱受欺凌,而司法领养程序问题最终被送进少儿看管所,他终于学会了规则,从被欺凌者成长为恶霸,Bodie这些打手成长经历大致如此;Duquan对电脑痴迷平日有点小聪明,离开学校后跟着Michael一起看街角但是无法招架恶霸而退出,又因为年龄关系被打零工的地方拒绝招聘,流落到靠收废品为生的平民窟里,最后他接受了收置他的师傅的针头,这与Bubbles的人生无限吻合。
巴迪摩尔并没有给他们任何选择的机会,要么贩毒要么死掉,Namond的幸运只是个例。
Duquan和Michael道别时,问他记不记得故事开始时他们不过是拿着装尿的气球砸恶霸的小屁孩儿,Michael说完全记不起,这是整部剧里最令人心碎的一幕。
似曾相识的是,Avon和Stringer最后一次谈心也是类似的内容。
成为毒贩是否是唯一的选择,站在Michael的角度是如此,其实剧中还有一个角色给出了第三个选项,拳击教练员Cutty摆脱牢狱之后发现街道已经不是当年的街道,想重操旧业却被小罗罗打劫,于是开始了后毒贩时期新的生活,面向青少年的拳击训练场。
整个第四季都在探讨青少年在巴迪摩尔这样的世界中的成长,Cutty是为数不多的正向内容,和街头的游戏、校方的管制不同,拳击向这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少年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完全不同的C选项,虽然这种努力是微弱的。
同样被排挤在游戏之外的Bubble是挣扎在巴迪摩尔最底层的渣滓,过着最卑微的生活,从垃圾中挤出维持生计的一分一厘,大部分人把他当做笑话,利用他又抛弃他,活着的每一天对于他都是残酷的折磨,相依为命的Sherrod意外身亡击碎了最后的希望,他在凶杀组审讯室上吊希望结束噩梦。
尽管打心底Kima也会觉得Bubbles早晚在某个角落里死于吸毒过量,但是还是将他好好安置,戒毒后的Bubbles开始帮助社区服务站帮助流浪者,并和他的戒毒导师建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Bubbles的善终也是《火线》少有的温暖之处。
说到死得其所,Omar的结局是对于这座罪恶城市理想派的解读,作为剧中最神棍的存在,以一种匪帮罗宾汉的姿态横扫各大毒枭的窝点打家劫舍,无论是Avon还是Marlo或者Joe都无可奈何,他不在乎钱也不在乎明天,贱命一条早就抛诸脑后悬于裤腰,有人抱怨Omar死得太草率,没死在枪林弹雨的街头也不是顶尖刺客的枪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将将能扣动扳机,把Omar的脑浆崩溅在韩国人杂货铺橱窗上,嘭!
没有比这样更好的了。
没人能逃离这个游戏,它吞掉了街区里一代代的黑人少年,也席卷着风雨飘摇的工人阶级。
第二季(本人最喜欢的一季)将叙事焦点放在了协助毒品流入巴迪摩尔的港口码头,通过码头工会主席Frank在毒枭“希腊人”和火线小组的周旋,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巴迪摩尔人们生活的绝望。
在码头集装箱发现14具女尸之后,Frank硬是将凶杀组的Bunk顶撞回去拒绝让工人接受调查,他对着Bunk发飙,实际上是对于每况愈下的工会状况的愤怒,政府的无所作为使Frank决定与希腊人合作偷运毒品,用这笔赃款拯救工会。
Frank为了工会卷入了这场博弈,却因为亲人而丢了性命。
他儿子Ziggy代表着白人对于毒品犯罪的误解,杀几个人再赚上大钱,这也导致Frank的悲剧收场。
尽管侄子Nick转为证人端掉了希腊人的党羽,执法部门中的猫腻使希腊人脱逃,最终工会没能保住,大批工人面临失业,与此同时变卖的码头资产被地产商所利用,成为市政建设的表彰项目。
最后一幕里Nick扒着铁丝围栏瞭望码头,他失去了一切而巴迪摩尔的太阳照常升起,毒品还会通过其他途径流入这个城市,游戏不会因为Frank的尸体被发现而停顿哪怕一秒。
第一二季里另一方重要组成部分火线小组,可能是史上最没有主角光芒的正义方了,申请调查毒品犯罪中各种吃瘪,因为毒品交易不足以立案调查,靠着恶性凶杀案才拿到窃听资格,Daniels向各个部门要人,结果被看做清理麾下的废物和眼中钉的机会,麻烦精McNulty,废柴Pryzbylewski,因为女同身份被排挤的Kima,有小偷小摸习惯的Herc和Carver,与人格格不入的Lester。
和其他破案剧集中如有神助行云流水的破案过程不同,火线小组的窃听活动可谓屡屡受挫,谨小慎微如Stringer稍感不对头就停掉了平房区的公用电话,码头的Frank一招空城掉包计让截获毒品的行动扑了个大空,面对这些智商破表的坏人,小组往往无可奈何。
McNulty是Omar之外最有个性的角色了,办案能力出色但不守规矩,私生活一团糟还严重酗酒,要是搁在别的破案剧坨坨的男主光环,在巴迪摩尔只有被操的份儿。
司法部门三番五次漏过大鱼让警察工作付之东流终于促使McNulty在第五季赌了把大的,通过制造连环杀手谋杀流浪汉假象骗取政府拨专款投入窃听Marlo走私犯罪的行动中,帮助Lester获取了Marlo的犯罪证据,然而谎言失控,闹剧最终以McNulty离开警局为代价收场。
这里其他观众肯定要跳脚怎么能这么对待英雄,事实是,McNulty在这场博弈中无足轻重。
Pryzbylewski正好是McNutly的对立,他在破案刑侦方面完全是个废柴,因为丈人是警局局长的关系一直在部门里供养着,丟到火线小组时包括Daniels也不认为是可塑之材。
窃听是一向枯燥且漫长的工作,在这种机械的工作中Pryz渐渐找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尤其是监视码头集装箱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原本这样一个笨拙的角色不值一提,直到他在一次外勤中误杀了一名黑人警官,他的命运开启了U型转弯。
离开警局后Pryz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Randy因告密被欺凌时他出面阻止,当Bunk试图继续对孩子套话时,他选择保护他的学生。
在Duquan走投无路时找到Pryz试图骗走两百块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不在乎钱,我在乎的是你是否真的去参加入学考试。
” 最后Duquan把两百块交给了收留他栖身的师傅,一个数学老师,在这趟混水里能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微弱了。
Herc和Carver代表了警察中最普遍的态度,要打击犯罪没问题,但是我的工作该有所回报。
被Daniels抓包私拿赃款后两个人就立马改正,说明他们并非坏警察, Herc想在街上痛扁毒贩,Carver参加警官考试谋求晋升,然而火线小组之外的警局形式复杂,到底是灵活变通还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这个矛盾终于在Hamsterdam(Colvins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激化而分道扬镳,Carver的尽忠职守导致他在部下面前的众叛亲离,所以又如何定义一名“好警察”呢?
Herc因搞丢偷领的摄像机而离职,转业成为Marlo服务的律师行的侦探,因为他的关系找到了Lester取证的破绽帮助Marlo成功脱罪,这里是否可以定义一名“好侦探”呢?
Lester作为小组里的谋士成功破译了Avon的传呼机密码,Frank的集装箱猫腻,Snoop的气枪藏尸,还有Marlo的时钟暗语,这么一位神探却熬不过官僚下任由毒贩逍遥法外的现实,在McNulty想出连环杀手的幌子后Lester放弃了作为一个警察恪守的准则,Kima无法认同这种剑走偏锋的做法告发了此事。
火线小组诠释着好警察坏警察以及复杂局势下的灰色地带,不管初衷为何, 最终Lester的名字从功勋簿上悄然抹去。
Lester不是官僚下的唯一牺牲品,第三季中区域督查Colvins(又名Bunny)同样书写了勇为“害群之马”的下场。
面对上级要求降低犯罪率的硬性数字指标,Colvins想出了一计Hamsterdam,即将毒贩赶到制定区域,从表面上使毒品交易从社区街道消失。
故事节点正值市长Clarence准备下一届竞选,在得知Colvins的小动作后市长并没有马上取缔Hamsterdam,而是继续享受低犯罪率的表功为自己拉选票。
纸保不住火,随着自由贸易区内匪帮的争斗,以Herc为代表的片警对Hamsterdam的质疑,虚假的太平盛世终于被戳穿。
当媒体开始注意到猫腻后,一夜间Hamsterdam不复存在,Colvins被迫降级辞职,他的上级可以继续享用遗留的数字业绩给自己表功。
从第三季开始,故事的关注点从毒贩和警察的对立慢慢转移到更深层的问题,为何火线行动屡屡受挫,毒贩锒铛入狱也同走马观花,天长地久的街头游戏里,正义方为何如此无力?
这里要讲到局子中两种领导,正直的Daniels,和同样正直但更深谙官僚的手腕的Rawls。
Colvins的铤而走险和Rawls为了业绩压榨下级有很大的关系,强硬做派是这片泥潭里生存的必要素质。
面对Herc的小偷小摸Daniels不过予以警告,而到了Rawls的管辖范围只有杀鸡儆猴的份儿,从这个角度Rawls对于纪律的恪守更甚于Daniels,但是面对Hamsterdam以及McNulty的闹剧他在其中的斡旋和斟酌更为缜密和严酷,Colvins和McNulty的牺牲是必然的,选择恰当的时间来保全任职的市长才是博弈的首要任务。
他的部下Landsman面对Lester要挖出气钉门后每一具尸体时断然拒绝,并非不愿执行公务,更多的尸体不会对局里的出境带来任何好处,哪个市长喜欢在自己的任期内听到重大凶杀案件。
Rawls还有Landsman难道不比McNulty、Lester更懂“警察的工作”么?
他们故意忽视真相细节来保全部门的利益,这点是后者永远学不会的游戏规则。
再反观Daniels,在抓捕希腊人受挫前后的起了很大变化,一开始他是个一心要打击犯罪的好警察,面对上级的刁难不卑不亢,同时对下属竭力维护,雄心壮志要拔掉城市的毒瘤。
希腊人蒸发后,他睡了司法顾问Rhonda,对于执行部门的极度失望转化为对权力的渴望。
然而Daniels的仕途命运却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时值Clarence和Carcetti为竞选市长恶斗,作为Carcetti扶植的党羽被恶意中伤,又在Carcetti获胜后顺势提携到副局的位置,而这一切与他在打击巴迪摩尔犯罪上的作为毫无关系。
在McNulty的闹剧被揭发后,Daniels本意公事公办,但考虑到会连累Rhonda后终于站回了Carcetti的阵营,风波之后被提携到总局长的位置上,这一次彻底击溃了他对公权力的信心,无论Clarence还是Carcetti,只追求表明的盛世,任何猫腻都可以掩盖在表功大会的欢呼中,牺牲的不过是两个无足轻重的探员。
所以巴迪摩尔这个屎坑是不是该怪在Clarence或者Carcetti身上?
Carcetti准备竞选时找到退休的前市长,前辈语重心长的说:我坐到市长办公室第一天,一个黑人端来一盆屎让我吃,我吃完了,第二天来了个白人端来一盆屎,后天又是不同人端来的屎……和Daniels一样,Carcetti新官上任也想过让巴迪摩尔变得更好,然而市长所能做的不过是发表些鼓舞人心的演讲,让群众相信政府正努力着什么。
Carcetti面对McNulty骗局和Clarence处理Hamsterdam烂摊子处境如出一辙,比前市长更机警的是,Carcetti和他的班底不但全身而退还借此官晋一级跳上了州政府的大船,而巴迪摩尔的烂摊子就永远留在了巴迪摩尔。
尽管是个屎坑,总有人能从粪球中扒出金子,Clay Davis就是这样的政坛奇才。
帮助Avon脱罪,给Stringer洗钱,介入Clarence和Carcetti的竞选,即便被司法盯在屁股上调查行贿也能把来者Sheeeeeeeit到哑口无言,而他在法院门前极尽无耻之能有精彩绝伦的自我辩护堪称政客修养的典范教材,最后一个鲤鱼打挺带着脱罪的Marlo摇身变为地产商继续游戏在巴迪摩尔的淘金天堂里。
第五季出现一个全新的视角就是报业,媒体的介入很大程度促成了McNulty骗局的达成。
记者Scott夸大流浪汉身世引起公众舆论同情,报道如同窜火箭搬惊动了市长表达要治理城市流浪人口问题,整个城市陷入了“流浪汉狂热”。
通过添油加醋的专题报道,Scott拿到了普利策,而报业去伪求真的行业精神也随之被践踏个粉碎。
同时,因为连环杀人案上头条,局里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统统流入McNulty手里,而Bunk的匪帮凶杀案化验报告被排到了等待列表的末端,官僚的涟漪泛出阵阵恶臭。
每一季的《火线》都会以巴迪摩尔普通的一天作为结尾,街上的交易依旧红火,政客沉浸在权力的狂欢中,有人横尸街头有人纸醉金迷,一些游戏的输家不知何去何从,更多人只是醒来继续这场无休无止的游戏。
《火线》被比作美剧界的红楼梦,这是一群人一座城市的故事,有好有坏有忠有奸,权利和游戏,悲剧和最大的荒谬剧,这个故事对于我最大的教育:手机真不是个好东西,早晚坑进去。
尽管这是部漫长、繁琐、沉重、且好人不得好报,现实意义极为黑暗的剧集,如果能下决心断网关机并远离零食,我可以保证最后的观影体验精彩到让人连呼不枉此生。
本人以为《火线》最神来之笔的几处情节*Bunk和McNulty调查Avon女友被枪杀实地侦查,谋杀现场再现手法碾压全套SCI*Frank掉包集装箱反侦察*Omar追杀Stringer*Snoop买气枪*Bodie的死*Kima抱着女友的孩子和巴迪摩尔道晚安*Michael杀死Snoop*Clay Davis “Sheeeeit”————Carcetti的演员Aidan Gillen因为出演《权游》中的小指头为人所知,看了他在《火线》中对于政客狡猾诡辩的诠释就不难理解其塑造的小指头精妙之处。
Omar的扮演者Michael K. Williams另一个为人所知的经典角色是《大西洋帝国》中的Chalky。
《大西洋》也是本人极力推荐的年代剧,前三季。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过对the wire的推荐,当时看了个开头几分钟,觉得不像期待的警匪故事,就没往下看。
前段时间再次看到一些推荐,才又开始看,并且决心至少先看完一季。
起先几集十分平缓,根本看不到一般警匪故事里的曲折情节或火爆场面,于是渐感不耐,等到第一季后半段,开始咂摸出一些味道:原来本剧的醉翁之意根本不在酒上,人家作者根本就不是要描写什么神探干探智斗狠斗狡匪悍匪或什么离奇案件层层剥开真相大白等等这些!
看完之后明白了,这剧一开始乃似上好的茶,入口清淡,品咂有味,余香袅袅,绕梁三日。
但越往后,这剧又越似烈酒,让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让人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头痛欲裂时而如释重负时而又如堕冰窖。
当最后剧终时响起那首“down in the hole”,伴随着各色人物继续他们的生活,伴随着各种丑恶及罪恶及无奈如新生韭菜一般割了又长(或者说,本就没有割掉?
),我心里涌起一股深深的幻灭感。
这就是人世间,这就是人的社会,太阳会照常升起,黑暗也会如时降临,谁也无法改变。
起于 McNulty,终于McNulty ,一直不舍得今天还是看完了《The Wire》第五季。
对这部剧的喜爱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Mad Men》。
在展现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上,我没见过那部剧能够超越MM。
但对体制的剖析,体制内各色人等的描写,The Wire无疑是最好的。
编剧一开始就没有把视角局限在罪案上,而是集中展现了美国城市底层的现实生活。
其真实程度甚至达到了可以当做社会学案例来使用。
对体制刻画,可以说是本剧最经典之处。
如果说这剧有个主角,那这个主角就是McNulty,他是个体制内的傻瓜,和体制格格不入。
我不知道乔布斯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指的是什么。
但我们有时候都应该感谢傻瓜。
用McNulty来做开头结尾不是巧合。
不想再评价The Wire 的深刻、纪实风格等等,美国主流媒体已经极尽溢美之词了,也不想细论他“过于真实”,又“比较灰暗”而难被艾美待见。
还是品味下全剧开头结尾的两段剧情,纪念这部伟大的剧集吧。
最后,感谢HBO推出这样一部剧,尽管收视率不是很理想,还是坚持到最后。
感谢风软,一直坚持翻译这部既冷门,又很有难度的剧,让国人能看到这样的剧。
开场:McNulty来处理一个赌博出老千而杀人的案子:“如果每次鼻涕佬都会把钱卷走,为什么你们还要让他来赌呢?
”“一定要啊,这是美国,哥们”结尾:McNulty载着被他藏起来的神经病回到巴尔的摩“Let’s go home”画面定格在巴尔的摩街景
本文译自《危险地做梦之年》,Verso,2012,第八章,“《火线》,或者,在非事件性的时代应该做些什么”。
齐泽克所说正是我们所感所想却说不出来的话,借此译文表达。
译文含视频版本由微信公号BothAreWorse分四部分首发,经授权将文字版转发在此。
12岁的儿子得意洋洋地宣布自己要去听David Guetta的音乐会。
我问他:“谁是David Guetta?
”他看着我,就好像我是个白痴一样,回复道:“谁是莫扎特?
Google一下莫扎特,有500万个词条;google一下Guetta,有2000万个!
”我还真去google了一下Guetta,发现他就像是一个当代艺术策展人:他不仅仅是个DJ,更是一个“有主动精神”的DJ;他不仅仅索要音乐,更混合、乃至谱写自己所播放的音乐。
这就如同那些不仅仅为了展览而收集艺术品、更常常直接委托艺术家照自己的要求制作艺术品的策展人一样。
对于David Simon【译注:The Wire的制作人】而言,情况同样如此。
这位“策展人”与许多导演和编剧(包括Agnieszka Holland【译注:波兰著名导演】)合作完成了The Wire。
这种做法并非仅仅出于商业考虑。
这样的合作更是代表了一种刚刚萌芽的新的集体创作形式。
仿佛近来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从电影转移到了电视剧上,尽管后者仍然在找寻自己的形式。
事实上,The Wire的内在格式塔并不是电视剧式的——Simon本人就曾将The Wire称为一部长达66小时的电影。
此外,The Wire还不仅仅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它比这更进一步:现实生活中的律师、吸毒者、警察等等演的就是自己,就连有些角色的名字都是取自真实人物(“Stringer Bell”这个名字就取自两名现实中的巴尔的摩毒枭,Stringer Reed和Roland Bell)。
于是,The Wire为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城市的集体自我再现,就如同希腊城邦在希腊悲剧里集体排演自己的经历一样。
巴尔的摩的集体自我再现:演员Snoop=角色Snoop。
如果说The Wire是现实主义电视剧的范例,那么,更应该称其为主观现实主义,而不是客观现实主义(即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某个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这是一部由经过明确界定的、现实中的某块社会整体来排演的电影。
有一段关键的场景表明了这一点,这段场景的意图正是在于展现本剧与原生态现实主义的不同,这就是第一季第四集中著名的“all-fuck”调查段落。
六个月前,在一间公寓里曾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此时,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在一位管家的默默注视下,警探Jimmy McNulty和Bunk Moreland正试图还原当时的经过。
在整个调查段落中,他们只说了一个单词:“fuck”(或是其变体)。
他们一连说了38次“fuck”,语气各异,意思也各不相同:有时是无聊到不耐烦,有时是兴高采烈,有时是对谋杀之残忍感到痛苦和震惊,有时是对意外的发现感到心满意足,高潮则是“fuckin’ fuck”这一反身二连击。
想象一下,同样一段场景,但把每个“fuck”换成更“正常”的短语(例如“又一张照片!
”、“哦,真痛苦!
”、“我找到了!
”,等等),会是怎样。
这段场景有几重功效:1.打破禁忌,使用禁词;2.诱惑观众(在看了好几个小时的“严肃戏”后,这一场景是特意用来让普通观众爱上The Wire的);3.作为纯粹的“阴茎笑话”,显示本剧与“标准的”社会现实主义电视剧的不同之处。
回到那个问题,我们在这里谈论的究竟是哪种现实主义?
让我们从剧名说起。
“Wire”有多重含义(走钢丝,或者当然咯,戴着窃听器),但据Simon表示,剧名里的wire主要指的是“位于两个美国之间的、几乎只存在于想象中、但不容侵犯的界线”,也就是说,做着美国梦的人和被抛在后头的人之间的界线。
因此,The Wire的主题就是阶级斗争,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Real(实在)及其文化后果。
正如詹明信所言:“两种文化在地理上绝对接近,但毫无接触,毫无互动,甚至压根不知道对方:就如同哈勒姆区和曼哈顿其他地区一样,就如同西岸和那些曾属于西岸、现在也只在数里之外的以色列城市一样。
”两种文化与Real产生关联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前者与Real的关联是吸毒与上瘾这些恐怖场景;后者则是通过经精心筛选的reality(现实)与Real产生关联。
(注释1)我们甚至能够想象,未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富人成为了生物学上的新种族,免于疾病困扰,基因干预和克隆技术令其如虎添翼;与此同时,此类技术则被用于控制穷人。
(注释2)Simon很清楚如此彻底的分裂是在何种具体历史背景之下发生的:我们假装在向毒品开战,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在残酷地对待城市下等阶级,使他们变得不像人——我们不再需要这个阶级来提供劳动力了……The Wire讲述的不是关于美国的故事,而是关于被抛在后头的那个美国的故事……如今,毒品战争成了针对下等阶级的战争。
就是这样。
它的全部意义只在于此。
Simon宿命论般的世界观,正是基于这幅悲凉的景象:“The Wire是一出希腊悲剧,在这出悲剧中,后现代的各种机构相当于奥林匹斯诸神:警察局、毒品经济、政治机构、学校体系,或是宏观经济力量——它们在释放闪电,没什么理由就给了人们沉重一击。
”过去几年间,我们似乎的确见证了一种新形式的拟人化现象的兴起:说话的那个东西,就是市场本身;当提及它时,就仿佛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可以作出反应、给出警告、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甚至能够像古代的异教诸神那样要求人们牺牲。
以近来的几则媒体报道为例:“当政府宣布了旨在消除赤字的措施之后,市场反应谨慎。
”“道琼斯近来的下跌……清晰地表明了这一警告:市场不会这么轻易就感到满足,更多的牺牲是必须的。
”(注释3)这些“奥林匹斯诸神”的确切身份似乎是模糊不清的:它们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本身(正是这一体系导致了工人阶级的消失),还是各个国家机构?
有些评论人士甚至提出,要将The Wire当作对官僚式异化与无效率的自由派批判。
的确,国家官僚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同时也是一项被常常加以描述的功能),是再生产自身,而不是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甚至于为了给自己的存在正名,还去制造出问题。
回想一下Terry Gilliam的《巴西》一片中的著名场景:主角家的电力供应出了问题,他秘密地邀请一位非法电工(由德尼罗客串)上门维修,后者的罪行就只在于修好了故障。
对于官僚体系的最大威胁,反对其秩序的最大胆阴谋,正是来自于那些真的试图解决官僚体系本应解决的问题的人(例如McNulty那一组警探,他们真的想端掉贩毒团伙)。
然而,对于资本主义而言,情况不也是一样吗?
资本主义的最终推动力同样不是满足现有的需求,而是不断地创造出新需求,以便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很早就将市场那专断而匿名的权势比作了现代版本的“命运之神”。
因此,一篇探讨The Wire的文章题为“巴尔的摩的希腊诸神”,真是恰如其分:近来好莱坞拍了一系列大片,古代的神或半神(Percy Jackson里的Perseus,Thor里的Thor)发现自己陷在了一个困惑不已的美国青少年的身体里;The Wire难道不就是这些大片的现实主义版本吗?
在The Wire里面,这种神圣的在场是如何被感受到的?
【译注:后文里齐泽克再度谈到了The Wire对这一抽象力量的呈现是不足的。
为了防止遗忘我就把这个注写在这里了。
总体来看是这样。
不过我想提一下的是,第三季开头那片公房区高楼爆破后,一阵妖风挟着尘埃席卷了现场的所有人——政客、毒贩、普通居民——这可不可以被理解为是再现/表现了这种抽象力量?
】在讲述“命运之神是如何影响个体并打败他们的”这一故事时,The Wire系统性地一步步展开,每一季都更进一步,考察得更加深入:第一季呈现了毒贩与警察这一对冲突;第二季后撤一步,考察了其根本原因:工人阶级的解体;第三季讲述了警察局内和政治上的解决策略,及其失败;第四季表明了为何(对黑人工人阶级青年)的教育同样不足以解决问题;最后,第五季关注的是媒体的作用:为何公众无法充分了解问题的真相。
正如詹明信所指出的:The Wire的基本手法是,不仅仅局限于表现残酷的现实,而是将各种乌托邦之梦也呈现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表明这些梦也构成了现实本身。
以下举一些例子:第二季中,Frank Sobotka用毒品交易赚来的钱来建立人脉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重建巴尔的摩港,令其重焕生机。
“他了解历史;他也明白,除非港口复兴,否则工人运动以及围绕着工人运动组织起来的整个社会都将无法继续存活。
这就是他的乌托邦目标;即使‘乌托邦’一词指代的是‘不切实际’和‘不可能实现’等意思,他的目标都仍然算得上是‘乌托邦’——历史从来不会以这种方式倒转。
事实上,这一幻梦最终摧毁了他和他的家庭。
”同样在第二季中,D’Angelo对毒品交易变得越来越心存疑虑。
当无辜的证人William Gant被杀后,D’Angelo震惊了,认为是他的叔叔Avon下的命令,要对Gant出庭作证实施报复。
McNulty和Bunk将D’Angelo带到警察局问话,McNulty和Bunk诱使他给Gant的家人写一封道歉信(两位警探展现出了拉尔斯·冯特里尔【译注:拍《狗镇》的丹麦导演】式高超的操纵技巧,从警察的办公桌上拿来了一张两个男孩的照片,骗D’Angelo说这两个男孩是Gant的儿子,现在成了孤儿)。
在D’Angelo写下能证明他犯了罪的话之前,贩毒团伙的律师Levy赶到并阻止了他,D’Angelo随后被释放了。
后来,当再一次被捕后,D’Angelo决定为检方作证,检举他叔叔的贩毒组织。
然而,他妈妈在探望他时用“对家族的责任”说服了他,他也退出了与检方的交易。
拒绝合作的他被判处了20年徒刑。
说服D’Angelo不要作证的这位母亲,所动用的不正是家庭这一乌托邦吗?
第三季中,Colvin少校未告知上级,便进行了一场新颖的试验:他事实上将西巴尔的摩的毒品交易合法化了,划定了一小块名为“汉姆斯特丹”的类似阿姆斯特丹的地带,街角毒贩被允许在这里做生意。
通过将反正也无法阻止的毒品交易限定在一定区域内,Colvin消除了那些会导致谋杀率上升的日复一日的地盘争夺战,极大地改善了多数地方的生活质量。
原本惊恐的街区恢复了安宁,他手下的巡警不必再开着警车无休止地追捕街角的贩毒小子,终于可以开始进行真正的警务工作了:巡视自己负责的街区,去了解自己服务的那些民众。
(现实原型并非阿姆斯特丹,而是苏黎世。
1980年代时,苏黎世火车站后方的一个公园被划为“自由区”。
十多年前,巴尔的摩也进行过类似的试验。
)同样在第三季,友谊本身也被展现为一种乌托邦。
Avon和Stringer相互背叛。
就在Stringer被杀的前一天晚上,两人在Avon的海景公寓阳台上最后一次共饮,追忆过去的时光。
两人表现得就仿佛他们昔日的友谊依旧完好无损一般,但事实上他们均背叛了彼此。
这样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假装或虚伪,而是真诚地希望事情如果还是这样该多好!
正如John le Carré在A Perfect Spy中所言:只有爱过,才可能背叛呀!
在关注教育的第四季中,乌托邦元素是Pryzbylewski用电脑进行教学的试验,以及他对州和联邦强加的教学评估体系的拒绝。
【译注:我觉得当然还应该包括(同样转了行的)Colvin与那位“研究彼此的研究成果”的社会学教授共同进行的试验。
】此外,Stringer Bell自己难道不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物吗: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僚式罪犯,努力想把犯罪升华为正儿八经的生意?
暗含的微妙之处在于:如果说这些乌托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正是这些乌托邦才使得世界得以运转下去,那么我们岂不是就超越了善与恶?
Simon在DVD评论音轨中的话就有此意味:“The Wire真的对善与恶没有兴趣;它感兴趣的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
”詹明信同样过于匆忙地驳斥了“‘善与恶’这一过时的伦理两分法”:在别的地方我就反对过这种二元体系:尼采证明了这一体系不过是事后形成的对他者的印象(这一体系同样也试图制造他者):我们以及和我们相似的人就是善;其他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就是恶。
尼采只不过是这类先知中最为惊人的一位。
然而,出于各种原因(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如今社会中的差异正在消失,于是,“恶”也在随之消失。
然而,这样的表述未免太轻率了。
如果我们认为将善与和我们类似之人等同起来(“爱你的邻居/敌人”这一命令又该怎么说?
)这一前现代(甚至是前基督教)的观念不再重要了,那么The Wire在伦理方面所关注的,不就正是伦理行动的问题吗?
也就是说:一个(相对)正直的个体,在当下这种状况下,能做些什么?
用巴迪欧的术语来说,这种状况(至少在The Wire拍摄时,也就是十年前)绝对是非事件性的:并未显现出任何激进解放运动的潜力。
【译注:“事件”(Event)是巴迪欧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简单说就是“真理”显现出来的那些断裂时刻;有四种独立的“真理过程”:政治、科学、艺术、爱;对“事件”的忠诚使得人成为“主体”】The Wire表现了许许多多“(相对)正直之人”在这种状况下的所作所为:McNulty、Colvin,以及Cedric Daniels(尽管他随时准备让步,但还是为自己设下了底线:拒绝在犯罪率数据上造假)。
关键在于,以这种方式或是那种方式,他们都不得不违反法律。
例如,回想一下在最后一季中McNulty是如何做手脚,从而充分利用这一事实的:大众文化中的反派就只剩下了硕果仅存的两类“恶”的代表。
这两类真正反社会的代表,一是连环杀手,一是恐怖分子(多数是出自宗教动机,因为种族因素与宗教因素是等同的;而像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样的世俗政治人物基本已经不再存在了)。
McNulty想要通过制造出存在一个逍遥法外的连环杀手的假象,令媒体对警察局产生关注,从而为Marlo Stanfield(在Avon倒台后的新大佬)的案子争取到足够的资金。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在犯罪现场做手脚,并且篡改罪案记录。
然而,在此基本的教训是,个体行动是不够的,需要更进一步,超越个体英雄,迈向集体行动。
而在当前的状况下,这样的集体行动看上去只能像是一件阴谋:孤身一人的私家侦探,或是全情投入的警察——这一类熟悉的情节可以追溯至浪漫主义英雄及反叛者(我想,应该始于弥尔顿笔下的撒旦)。
如今,在这个变得愈发社会化和集体化的历史空间里,正在逐渐变得清晰的是:真正的反叛和抵抗必须采取阴谋团体的形式,采取真正的集体形式……McNulty自己的反叛性(无视权威、酗酒、在性方面不忠,以及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遇到了一群人们通常不会考虑得到的同志和合谋:一名同性恋女警,一群聪明但不可靠的警察,一名有着黑历史的lieutenant——他预感到只有这个看上去对他不会有帮助的案子才会助他晋升,一名笨拙的裙带——后来才发现他其实对于数字有着惊人的天赋,司法界的各位协助者,以及最后,一位安安静静、不显山露水的定海神针。
这群人不正像是一个原初的共产主义阴谋小组,或是狄更斯小说或弗兰克·卡普拉电影里的一群怪人吗?
分配给他们的那个破旧的地下办公室,不正是用来秘密地策划阴谋的巢穴吗?
在此,切斯特顿的著名论断“法律本身就是最大和最有胆的阴谋”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确认。
这个“原初共产主义阴谋小组”进行秘密策划的巢穴。
这群怪人中来自对立一方的非正式成员,就是Omar Little。
将布莱希特《三毛钱歌剧》里的名言加以逆转,就成了Omar的格言:“与抢银行相比,开银行(作为一项合法的行动)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4)Omar与2006年上映的电视剧Dexter的主角来自同一个谱系。
Dexter白天为迈阿密警察局做血迹分析,到了晚上就成了连环杀手。
他在三岁时失去了双亲,被迈阿密警察Harry Morgan收养。
发现小Dexter有着杀戮倾向后,为了避免他滥杀无辜,Harry开始教他行事准则:只能杀那些曾滥杀无辜且有可能再开杀戒的杀手。
和Dexter一样,在截然相反的表象之下,Omar其实也是一名完美的警察。
他的准则简单且实用:只杀那些能够下命令杀害他人的人。
然而,The Wire里这群怪人的核心人物还要数Lester Freamon。
詹明信的确有理由如此称赞Lester的才华:他的天才不仅仅在于巧妙地解决问题,更在于他善于解决建筑、物理,或是工程问题,并把侦探对神秘事件的痴迷部分地替换成这种方式。
换句话说,他的风格更接近于手工艺,而不是抽象推演。
事实上,当最初受邀加入这个特别调查小组时,Lester差不多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警察,将闲暇时光全部用来制作微缩版的古典家具(然后出售)。
这一情节隐喻了人类的及智性的生产力遭到浪费,被荒废在一些微不足道的活动上(对这个案件来说,这种“荒废”倒是幸运的)。
Lester正是“无用的知识”的最佳代表。
他是这个阴谋小组的大脑(而不是专家),因此能够有效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那么,这个小组能做些什么?
他们同样也陷入了悲剧性的恶性循环中吗(在这一恶性循环里,他们的抵抗行为恰恰帮助了整个体系的再生产)?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希腊悲剧与The Wire所处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项重大差别。
正如Simon自己曾解释的:“太多电视剧都只是在提供一个宣泄的渠道,让角色最终取胜、实现救赎。
正因此,一部讲述各个后现代机构压倒个体、道德及正义的电视剧,看上去就有些与众不同了。
”在希腊悲剧宣泄式的高潮时刻,主角会与自己的真相遭遇,并在坠落中实现伟大与崇高。
而在The Wire中,命运这一大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统治的:体系(而不是生活)就那么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压根没有宣泄式的高潮。
(注释5)很容易就能察觉到悲剧从古代到此种当代形式的转变会导致什么结果:闭合型叙事和宣泄式高潮的缺席;狄更斯笔下的大善人这一类情节剧式的人物不可能出场;等等。
(注释6)这样的转变同样为电视剧这种形式正了名: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终局,不仅仅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揪出终极罪犯(当下的密谋背后,总有新的密谋),还因为法律体系的目的就是实现自我再生产。
The Wire的最后一个段落就揭示了这一洞见:McNulty从桥上注视着巴尔的摩港,随后出现的是一系列闪回,以及整座城市中日常生活的一瞥。
这个段落并非最终的收场,而是展现了反思式的疏离这一原初黑格尔式的绝对立场,即从直接介入中抽身而出:这里的意思是,我们的各种斗争、希望、挫败,都只不过是更大规模的“生命循环”中的一环,这种“生命循环”的真正目的则是自我再生产,或者,就是这一循环本身。
马克思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他注意到,尽管从有限的主观立场来看,生产的目的是产品(即能够满足人们实际的或想象的需求的各种客体;换句话说,就是使用价值);但从将整个体系作为一个总体这一绝对立场来看,满足个体需求只不过是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机器不断运转的必要手段。
因此,开放叙事这一形式,是建立在其内容基础之上的。
正如詹明信所言,在The Wire这部调查“谁是凶手”的电视剧里,凶手是社会总体,整个体系,而不是个体(或群体)罪犯。
然而,我们在艺术中如何能再现(或者更应该说是,表现)当代资本主义这一总体?
换句话说,总体不是从来都是终极罪犯吗?
当代悲剧有何特别之处?
要点在于,资本主义体系的Real是抽象的,是资本的抽象/虚拟运动。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应该借助拉康对reality和Real作出的区分:reality遮蔽了Real。
“Real这一荒漠”是资本的抽象运动,马克思提到的real abstraction也是这个意思。
或者,正如The Wire的联合制片人Ed Burns所言:“我们只是在影射real,real太过强大了。
”马克思描述过资本的这种疯狂的、自我强化的循环。
今日元自反式的(meta-reflexive【译注:谁能告诉我这词该怎么翻吗,我暂时只是将就着硬译了一下……不过应该不影响理解,大意应该是指那种不断的毫不涉及实体的自我翻炒式金融】)期货投机就是资本唯我独尊式自我增值的顶点。
(注释7)有人会认为“这种自我催生的怪兽丝毫没有人性或环境方面的顾虑,只顾着追逐自己的目的”的观点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抽象;在其背后,总归得有实实在在的人以及自然客体,资本流通必须以他它们的生产力和资源为基础,资本就如同吸收其养分的巨型寄生虫。
但这种想法恐怕太过天真了。
问题在于,这种抽象不仅仅是金融投机者对于社会现实的错误感知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抽象还决定了各种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的结构——它之所以是现实的(real),也体现在这个意义上。
资本唯我独尊式的投机之舞,可以决定整整某个阶层、乃至某个国家人的命运;资本追逐着盈利这一目标,心安理得地对自己的运动会对社会现实造成何种影响毫不在意。
马克思的意思不是要把后一维度简化为前一维度【译注:后一维度是Real,前一维度是reality】,或者说不是要证明商品那神学般的舞蹈源自“现实生活”中的对立。
相反,他的意思是:不认识到后一维度,人们就无法充分把握前一维度(即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等社会现实)。
主导这出戏的,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发展与灾难的,是自我推进的资本运动。
资本主义根本上的系统性暴力就在于此。
这种暴力比前资本主义的任何直截了当的社会/意识形态暴力都要诡异得多。
这种暴力不再能被归咎于某些个体及其“邪恶的”意图,而是纯粹“客观的”、系统性的、匿名的。
【译注:齐泽克有一本《论暴力》,进一步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拉康对reality和Real作出的区分:前者是与参与交往与生产过程的活生生的人相关的社会现实;后者则是资本那不可阻挡的、“抽象的”、幽灵一般的逻辑,这一逻辑决定了在社会现实中会发生些什么。
有时候,你拜访了某个步履蹒跚的国家,在那里人的处境和生态环境都十分糟糕;然而,经济报告却告诉我们,该国“在经济上十分健康”;此时,你就能明白无误地察觉到将reality与Real区分开来的那道缺口——重要的不是reality,而是资本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问题:这个Real在美学上的对应物是什么?
“关于抽象的现实主义”能是个啥样子?
我们需要一种类似于切斯特顿所想象的“哥白尼式诗学”的新形式的诗学:想象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世界会形成一种哥白尼式的诗学和哥白尼式的想象习惯吗?
我们是否应该用“地转”的说法取代“日出”?
是否应该不带感情地说起“仰望雏菊”,或是“俯视星星”?
如果我们有朝一日真这么做了,那么会有大量有趣的素材等待着我们,足以完成一部新的神话。
在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的一开始,音乐女神介绍自己的开场白是:“我是音乐女神……”(io sono la musica...)后来随着“有着心理活动的”主体入侵舞台,这种角色不正是变得不可想象了,或者说,不可再现了吗?
直到1930年,舞台上才再度出现了这种奇怪的角色。
例如,在布莱希特的“在演中学”的戏剧(learning play)里,演员上台时会对观众说:“我是个资本家。
现在,我要试着通过扯一些资本主义的平等来哄骗工人了……”这种做法的魅力在于,它令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结合在了同一个演员身上——就仿佛身处一出戏的剧情现实里的人物,也能够不时地跳到自身之外,“客观地”点评自己的行为与态度——而从心理角度来说,这种结合是“不可能的”。
我们正应该照这种方式解读拉康在论“弗洛伊德的‘物’”的文章中的“是我,真理,在说话”(c’est moi, la vérité, qui parle)这句话:在没人预料得到的时候,一个词语令人震惊地出现了——“物”自己开始说话了。
在《资本论》的一个著名段落里,马克思用拟人的手法揭示了商品交换与流通的隐秘逻辑:“如果商品会说话,它们会这么说:‘人们也许是对我们的使用价值感兴趣,但使用价值并不属于作为客体的我们。
属于作为客体的我们的,是我们的价值。
我们商品自己间的交往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彼此之间仅仅作为交换价值来产生关联。
’”我们能够想象某种拟人化的歌剧吗:商品自己来歌唱,而不是交换商品的人们代其歌唱?
也许,这是排演《资本论》的唯一方式吧。
The Wire形式上的局限就体现于此:它没能解决通过电视剧的叙事,以何种形式才能呈现一个被抽象所主宰的世界这一问题。
The Wire的局限也是心理现实主义的局限:尽管刻画了客观现实,甚至还刻画了其中包含的主观乌托邦之梦,但未能刻画“客观之梦”,也就是资本这一虚拟/Real的领域。
要想唤起这一维度,我们必须打破心理现实主义(途径之一也许是欣然接受那些愚蠢可笑的成规烂套,就如同布莱希特和卓别林分别在Arturo Ui和《大独裁者》里所做的那样)。
(注释8)“具体的”总体(这一总体囊括了整个社会现实,也包括参与其中的个体的生活经验)具有典型心理现实主义特征,它抽象得也更加激进:它抽象于将Real与对Real的主观经验区隔开来的那道缺口。
而且,至关重要的是,要意识到The Wire形式上的局限(囿于心理现实主义)与其内容上的局限(即Simon的政治局限)是相关联的。
Simon的视野依然仅仅停留于“相信个体反抗被操纵的体系,并争取尊严”。
这样的信念证明了Simon依旧忠于美国意识形态的基本预设:人是可以被塑造得完美的。
与之相反的则是,比如主张“改变制度,而非个体”的布莱希特式态度:“Muddle先生对人类评价甚高,他并不相信报纸能变得更好;Keuner先生对人类评价则不咋地,但他相信报纸能变得更好。
‘任何东西都能变得更好’,Keuner先生说道,‘除了人。
’”各种机构与个体抵抗行为之间的张力导致The Wire的政治空间仅限于温和的社会民主主义式个体改良主义:个体是可以试着改革这个体系,但取胜的终将是后者。
这种观点无法领会的是,这些个体在斗争之中都丧失了自己的纯真——这倒不是说他们就被败坏了,而是说,即使他们正直和善良依旧,他们的行动也要么变得无关紧要,要么事与愿违错得可笑,反而为他们所反对的那个势力注入了新的生机。
The Wire的第一个场景就给予了我们暗示:McNulty和一个黑人男孩就如同希腊悲剧里的合唱团一样谈论着被叫作Snot Boogie的另一名黑人男孩之死:McNulty:你管这个哥们叫啥?
黑人男孩:Snot Boogie【译注:snot意为鼻涕】。
McNulty:我去。
Snot Boogie……这孩子,他妈妈也是费了一番心思,才给他取了个Omar Isaiah Betts的正经名字……你看,他忘穿外套了,鼻涕流个不停,然后哪个混蛋,不给他递一包清风,反而叫他“鼻涕虫”(Snot)。
然后,他就永远是“鼻涕虫”了。
这可不公平……黑人男孩:我想说,每个周五,在Cut Rate那家店后面的巷子里,我们都赌钱,你明白吗?
所有哥们都来,赌到很晚。
McNulty:在巷子里摇色子,是吧?
黑人男孩:每一次,鼻涕虫都会玩一会儿,等到钱罐一满,抢了就跑。
McNulty:什么,每一次?
黑人男孩:丫就是管不住自己。
McNulty:让我捋捋。
每个周五晚上,你们都会摇色子,是吧?
每个周五晚上,你的哥们“鼻涕虫”都会等着钱满,然后抢了就跑?
你们就让他这么干?
黑人男孩:我们会逮住他,痛扁一顿,但没人会做更过分的事。
McNulty:我得问问了:如果每次“鼻涕虫”都会抢了钱然后逃跑,那你们干嘛还让他来赌?
黑人男孩:啥?
McNulty:如果每次“鼻涕虫”都会偷钱,你们干嘛还让他来玩?
黑人男孩:得啊。
这里是美国,兄弟。
这个场景是在以一种悲剧的眼光看待毫无意义的(生命与)死亡,并无希望的抵抗才是其唯一的救赎——潜在的伦理格言差不多是,“抵抗,即使你知道最终会失败”。
“鼻涕虫”(真名叫Omar)当然是在隐喻后面剧集中的中心角色,Omar Little:每次他被痛扁,他都一次次地奋起,直到被杀。
而且,你不光会失败,你的死亡也只会是无名的死亡,就如同最后一季快收官时的Omar一样。
我们看到他的尸体停放在巴尔的摩市的停尸房里,只有一张名牌能够表明他的身份——一开始,这张名牌还错放到了另一具尸体身上。
他的被杀不会水落石出,他的死亡也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人会像安提戈涅一样要求将他埋葬。
然而,无名的死亡反而使悲剧变成了喜剧,但是是比悲剧本身更加残酷的喜剧:犹太人遭受的大屠杀不是悲剧;出于同一理由,“鼻涕虫”的死也不是悲剧。
悲剧必须是由性格注定的,英雄的失败是由于其性格的缺陷。
但“犹太人之所以遭受大屠杀是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这种说法实在是恶心。
喜剧维度还体现于名字的专断性: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Omar之所以成为“鼻涕虫”,完全是由于外部的专断理由。
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并没有深层原因,就如同希区柯克电影《西北偏北》里的Roger O. Thornhill完全是被专断地当作/误认成了“George Kaplan”。
然而,“鼻涕虫”、Omar Little、McNulty、Lester,以及其他人,仍在继续抵抗。
在第一季的稍后几集,McNulty问Lester为什么情愿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要违抗警局副局长的命令,执意追查一个案子的元凶。
Lester回答说,他这样做的理由,和McNulty违抗上级意愿(他们只想草草了事),追查Barksdale团伙的理由,是同一个:没有理由,有的只是某种无条件的伦理驱动力;也正是这一点将这个阴谋小组的各个成员联系了起来。
因此,毫不奇怪整部剧的最后一个场景又重复了第一个场景:就如同“鼻涕虫”/Omar一样,McNulty(以及其他人)坚持着自己那贝克特式的不断失败【译注: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然而这一次,失败者终于不仅仅被打倒了,他还实实在在地输了——丢掉了工作,也就是经历了职业生涯的死亡。
McNulty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回家吧”——家,也就是公共空间之外。
“回家吧”,McNulty等人拥抱了自己的贝克特式命运。
人们常常从“权力与抵抗(或者是,法律与僭越)之间的关系”这一福柯式观念的视角来解读The Wire:正是顺从的管制这一过程催生了它“压抑”和管制的对象。
福柯在《性史》中提出的论题是,正是以规训性欲为目的的医学/教育学话语生产出了它试图驯服的那一“过剩”(也就是“性”);早在古代晚期,这一过程就已经发生了:基督徒对于所有可能的性诱惑的详细描述,回溯着催生了他们试图压抑的对象。
因此,愉悦的泛滥恰恰是试图管制这些愉悦的权力的另一面:权力本身催生了对自己的抵抗,这一过剩是它永远无法控制的;性欲化了的身体,在服从于规训标准时会有何反应,是无法预测的。
不过,福柯依然有些模棱两可,他将重点从《规训与惩罚》及《性史》第一卷转移到了《性史》的第二三卷上(这种转移有时几乎是无法察觉的):就这两例而言,权力与抵抗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但福柯起初强调的是抵抗在事先就遭到了权力的挪用,于是权力机制就支配了整个场域,我们恰恰是在抵抗权力的那一刻,臣服于了权力。
然而,后来福柯的重点转移到了“权力是如何催生出它无法控制的过剩”上来——由此,权力不仅远远不能操纵抵抗,还无法控制自己引发的结果。
想要摆脱上述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放弃“抵抗某个权力装置”这一范式。
这一范式指的是:某个权力装置决定了自我的行为网络,但它同时也为主体的“抵抗”、为主体(部分地和边缘地)削弱该装置、使其脱位打开了空间。
解放政治的任务在于别处:不在于详述从边缘主体位置来“抵抗”主导装置的各种策略,而在于思考主导装置本身可能以何种方式发生激烈的断裂。
我们总是在谈论“进行抵抗的场所”,反而往往忘记了——如今,这一点的确难以想象——我们所抵抗的装置也是经常要改变的。
正因此,以一种十足黑格尔的方式,马拉布呼吁我们不要再把对现实的批判——无论它以哪种名字出现,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性批判”,到20世纪的“批判理论”——作为我们思考的根本立场。
这种批判立场无法做到的,是彻底完成自己的姿态:通过彻底的批判性自我否定,将对现实的主观否定/批判态度激进化。
即使这样做会招致“‘退回’老年黑格尔派立场”的指控,我们仍然应该站到这一真正黑格尔式的绝对位置上。
正如马拉布指出的,这一立场包括了自我向绝对进行某种冥思式的投降,即某种赦免,或者说,从介入中抽离。
但是,这种抽离是以黑格尔的辩证方式实现的:不是说主体沉浸到了无所不包的绝对这一更高级的统一体之中,而是将“批判性”间隔——这一间隔把主体与它所抵抗的(社会)实质分隔开来——刻入了社会实质之中,将其作为社会实质自身的对立或自我疏离。
The Wire最后一个场景所体现的反思式的抽身而出,正是代表了此种“向绝对的投降”。
在此,这一姿态专指的是法律及其违反之间的关系。
从“绝对立场”来看,显然(法律)体系不仅仅容忍不合法的行为,更需要这种行为,因为它是体系本身得以运转的条件。
我还记得服兵役时(1975年,声名狼藉的南斯拉夫人民军)的一段经历:在“法律与爱国主义”课堂上,授课军官一本正经地宣布,国际规章禁止射击尚在空中的伞兵;接下来,在讲授如何使用步枪的课堂上,同一名军官向我们讲解应该如何瞄准尚在空中的伞兵(要考虑他降落的速度,因此得瞄得稍低一些,等等)。
我有些幼稚地问道,你现在说的和上节课说的难道不是矛盾的吗。
他鄙视地看着我,就好像在说:“怎么会有人蠢到问这种问题?
”更一般而言,众所周知的是,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靠着黑市才能运转下去(例如,30%的食物都来自黑市)。
要是定期打击黑市的官方运动真的成功了,那么整个体系都将崩溃。
就The Wire的世界而言,毒品交易处于何种地位等问题并非探讨法律秩序与其僭越之间关系的重点,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法律体系所打击的犯罪行为,大多都是该体系催生的。
真正关键的问题更加隐蔽,也更加令人不安:本剧所描述的这些(乌托邦式)抵抗行动,处于何种地位?
它们也是总体体系里的一瞬吗?
Snot和Omar、Freamon和McNulty的个体抵抗行为,也只不过是这个体系的另一面而已,并最终支撑着这一体系?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答案虽然与直觉相悖,但仍显而易见:要想使得体系无法运转下去,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停止抵抗。
在此,让我们绕个道,考察一下安·兰德的小说(这可能是有点让人意外),也许有助于我们认清这一点。
在她的两部小说里,“原动者”和(依赖于“原动者”生产天赋的)“二手者”群体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真正的冲突——“原动者”及其女性性伴侣之间的紧张关系仅仅成了这一主线的次要情节。
“原动者”之间的冲突、“原动者”(代表着纯粹的驱动力)与其歇斯底里的伙伴(潜在的“原动者”,但仍陷于致命的自我毁灭辩证法之中)之间(性欲化了的)紧张关系才是真正的冲突:例如The Fountainhead里的Roark和Dominique,Atlas Shrugged里的John Galt和Dagny。
在Atlas Shrugged中,一名“原动者”告诉Dagny,“原动者”的真正敌人不是“二手者群体”,而是Dagny。
的确得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这种说法。
Dagny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原动者”开始从公共生活中消失时,她怀疑有一场黑暗的阴谋,一名“毁灭者”在强迫“原动者”离开,从而令所有社会生活逐渐瘫痪。
但她还没有意识到的是,她所认为的“毁灭者”这个终极敌人,正是她的真正“救赎者”。
直到这个歇斯底里的主体终于挣脱了束缚,意识到“毁灭者”其实是她的拯救者,问题才得以解决。
然而,为什么?
“二手者”自己不具备本体论上的一致性。
正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打败他们,而在于打破那条迫使“原动者”为“二手者”工作的链条。
当这一链条被打破后,“二手者”的力量自然就会消散。
将“原动者”与扭曲的现存秩序捆绑起来的链条,恰恰正是“原动者”对自己生产天赋的依恋:“原动者”情愿付出任何代价,包括忍受十足的羞辱,即滋养反对自己的势力,只是为了能够继续创造。
因此,歇斯底里的“原动者”必须转而冷眼看待自身的存亡:她必须不再愿意接受“二手者”的讹诈;必须准备放弃自身存在之内核(对她而言这就意味着一切);必须接受“世界的终结”,即(暂时)停止供应维持世界运转的能量。
为了得到一切,她必须准备失去一切,跌至零点。
(注释9)对于The Wire而言,情况几乎一样,只需稍加修改:要从改良主义前进到激进变革,我们必须穿越零点,放弃那些实际上维系了体系的抵抗行为。
我们必须完成这种有些奇怪的“放手”,停止担忧其他人的担忧,抽身而出,消极地观察体系自我毁灭的圆周运动。
例如,就当下正威胁着欧元和其他货币的金融危机而言,我们应该停止的担心是:为了让整个体系继续运转下去,如何才能防止金融崩溃。
像这样“保持距离”的典范是一战期间的列宁:他无视一切关于“祖国有难”的“爱国主义”忧虑,后退一步,冷静地观察着帝国主义的死亡之舞,并为未来的革命进程奠定基础——他所担忧的并非大多数同胞的担忧。
正如兰德清楚地意识到的一样,如果我们想要促成真正的变革,那么我们的担忧与关切正是我们的主要敌人。
我们需要停止那些反对体系惰性、试着令各处细节好转的小型战斗,转而为即将到来的大型战役做好准备。
“绝对立场”是足够简单的,是可以达成的,要做的只是撤退至总体这一(通常被美化了的)位置——就如同《狮子王》里的流行歌曲“Circle of Life”一样:生命在循环我们都在转动通过绝望与希望通过信仰与爱直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条展开的道路上在这个循环里生命的循环唱这首歌的,当然,是狮子:生命是个大型循环,我们吃斑马,斑马吃草;但等我们死后归于尘土,我们又会滋补草,这个循环就完成了。
对于位于顶层者而言,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好消息莫过于此。
但重要的是,我们为这种“睿智之言”添加怎样的政治意味。
是仅仅抽身而出呢,还是作为激进行动条件的抽身而出?
(注释10)换句话说,是的,生命总是会形成一个循环,但(有时候)仍然有可能不仅仅是在等级秩序上攀爬或是跌落,而是去改变这个循环本身。
在此,我们应该跟随耶稣基督:身为绝对的他,反而放弃了绝对立场,而是持一种极具“批判性”的态度,以有限代理人的身份投入了俗世间的斗争。
这种态度是非常黑格尔式的。
黑格尔的主要论题正在于:绝对足够强大了,能够将自己“有限化”,以有限主体的身份采取行动。
再换句话说,反思式地抽身而出至绝对立场,并不意味着退缩和不采取行动,而是意味着为激进变革打开空间。
关键不在于抵抗命运(并由此帮助命运的实现——例如俄狄浦斯的父母,以及从巴格达逃往萨迈拉的仆人【译注:一名巴格达商人派自己的仆人去市场采购。
仆人面色煞白地回来了,告诉商人自己在市场上看到了死神,死神还对他做出了威胁的手势。
仆人借了商人的马,飞奔到了数百里之外的萨迈拉,以为死神找不到自己了。
随后,商人又来到了市场,找到了死神,问她你干嘛要威胁仆人。
死神说,我没有威胁他呀,我当时只是感到吃惊;在巴格达见到他真让我意外,因为我其实是今晚在萨迈拉和他有约呢。
】),而在于改变命运本身,改变其基本配置。
戈达尔曾提出过这一格言,“不做任何改变,从而令一切都变得不同”(Ne change rien pour que tout soit différent)。
这是“做出某些改变,以便一切照旧”的反转。
在某些政治情势下——例如需要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才能维系自己的晚期资本主义这一体系——拒绝做出任何改变的人,实际上才是真正变革的代理人:他们改变了关于变革的原则。
The Wire结局的不明确之处正在于此:它代表的是悲剧地认命,接受了“睿智之言”?
还是为更加激进的行动打开了空间?
在这一问题上的不明确,给认为The Wire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者梦寐以求的电视剧”(这一评价来自一位赞赏本剧的左翼评论人士)的乐观看法蒙上了一丝阴影。
Simon自己的态度倒是明确的。
当被问及他是否是社会主义者时,他表示自己是社会民主主义者,相信资本主义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你面前这位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承认,(资本主义)是能够产生大量财富的唯一途径。
”【译注:如果在今天再问Simon这个问题,他也许会给出更激进的回答。
考虑到The Wire对Carcetti竞选活动及政治生涯轨迹(以及D’Agostino这个肯定会在日后成为民主党体制派的角色)的刻画,在克林顿与桑德斯之间Simon如果会选择前者那才是见了鬼(而桑德斯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
由此可见,事情的确正在起变化啊。
】
也许是全剧中最有力量的一句台词。
然而,他的悲剧世界观与这一改良派社会民主主义立场难道不是矛盾的吗?
尽管将自己的信念寄托在个体反叛之上,他却对这个沉迷于资本的寡头体制的各项机构,在未发生彻底的经济大萧条(新政、劳方集体与资方谈判的兴起),或是未出现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中产阶级生活的系统性道德溃败(越战,及其引发的对我们在全世界执行的残酷外交政策的短暂反思)的情况下,会改革自身,感到怀疑。
如今,我们不是正在接近“彻底的经济大萧条”吗?
这样的前景能催生集体性的反机构吗?
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只有当我们彻底接受了Simon的悲剧性悲观主义,承认(体系内部)没有未来,激进变革的开端才会出现。
注释注释1:例如,称水刑算不上酷刑,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如果不是引发了即将死去一般的痛苦和恐惧,这种刑罚又怎么可能让死硬的“恐怖分子”开口呢?
注释2:Andrew Niccol的电影In Time的预设就是,到了2169年,基因技术使得人类在25岁后就不再衰老,此后,人们需要赚取额外的生存时间,不然就会在一年后死去。
“生存时间”可以被交易,取代了货币的地位。
人们的手臂上会植入一块手表,上面显示着还剩多少生存时间,当时间变为零时,这个人就会立刻死亡。
社会按照阶级分成了两个镇子,富人可以在奢侈的环境中活数百年,穷人(大多是年轻人)则生活在贫民窟里,每天必须辛苦工作以多赚取几小时的生存时间,同时用这些时间来购买日常必需品。
在这个敌托邦社会中,真真正正地,“时间就是金钱”;穷人和富人成为了两个种族。
随着近来生物基因技术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愈发有可能成为现实了。
注释3:然而,我们不应该轻蔑地认为一切(Jean-Pierre Dupuy所谓的)“具有自我超越性”的结构(这指的是:某个体系,尽管要依靠各个参与其中的主体的不断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和维持下去,却总是被这些主体认为是独立于其活动而存在的固定的实体)都是“自我异化”和“物化”的例子。
Dupuy举出的主要例子是市场:尽管我们知道某个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上百万市场参与者的互动,但每个参与者都将价格当作是客观施加的、独立的。
然而,更加恰当的例子难道不是拉康所谓的“大他者”,也就是象征秩序吗?
尽管这一秩序不是独立于参与其中的各个主体而存在的,但每个主体都必须完成最低限度的“物化”或是“异化”,也就是说,认为这一秩序是被客观决定了的实体。
这种“异化”并非意味着病态,反而是代表着常态(也就是说代表了铭刻在语言之中的规范性):要想让我们服从某项规范(例如“不能随地吐痰”),只是说“大多数人都不随地吐痰”,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更进一步,说:“人们都不随地吐痰!
”必须把许许多多人中的“大多数”替换为经过了最低限度的“物化”之后的那个匿名的、非个人化的“人们”。
【译注:的确,我们在表述社会规范时动用的主语总是“所有人”、“大家”或者“社会”。
】注释4:类似的,关于共同智性被私有化,布莱希特式的教训应该是这样的:与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相比,窃取知识产权(也就是盗版)又算得了什么呢?
正因此,反对“反假冒贸易协定”的斗争,是今日最重大的解放斗争之一。
“反假冒贸易协定”的目的是建立国际性的法律框架,打击冒牌商品、通用药物和网络侵权,并由现行机构以外的新的管理机构(也就是又一个“无关政治的”技术官僚式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注释5:Jon Stewart曾表示,他希望每个新当选的美国总统都得会见五个陌生人,让他们告诉他美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注释6:那么,The Wire是一部狄更斯式的作品吗?
Bill Moyers曾说过:“一天,看了几集The Wire后,我惊呆了。
狄更斯又回来了,以David Simon的名字。
”然而,The Wire中缺少的恰好是狄更斯小说中大善人在最后时刻进行干预这一情节剧式的剧情。
注释7:不同阶段货币的主导形态似乎符合拉康的RSI三角(Real-Symbolic-Imaginary):金子是货币的Real(即真正的价值);纸币则是Symbolic(纸钞本身没有价值,只是象征着货币的价值);最后,正在浮现的新的货币形态则是纯粹的Imaginary:货币会愈发成为一个全然虚拟的算账用的参照物,没有任何实际形式——无论是real,还是symbolic;想想所谓的“无现金社会”。
【译注:最后一种不就是支付宝和微信里的那个数字吗……】注释8:《V字仇杀队》里著名的微笑面具成为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象征,这一事实代表的正是对心理现实主义的超越。
不应认为抗议者这么做仅仅是为了隐藏身份,避免被警察认出;这样的举动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洞见:讲述真理的唯一方式就是戴上面具;或者,如拉康所言,真理有着虚构般的结构。
注释9: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场罢工,不是由兰德笔下那些神话般的“成就者”来发动,而是由“体系内固有的僭越者”来发动——这些“抵抗”体系、违反规则的人实际上反而使得体系得以为继。
想象一下,如果当下古巴的黑市交易者停止活动的话会如何:经济大概会在数周内崩溃。
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在西方国家发生,即所谓的“照章办事式”罢工:医疗或海关等敏感部门的国有雇员彻彻底底地照章办事,从而使得体系几乎瘫痪。
注释10:难道我们能够想象稍稍改动一下电影《美丽人生》,让父亲对儿子也唱出一首类似的歌?
“在奥斯维辛,纳粹杀死了我们;但是儿子啊,你应该明白,这些都只不过是更大范围生命循环的一部分:纳粹也会死掉,成为草的肥料;牛会吃掉草;牛会被屠宰;而我们会把牛做成肉饼吃掉。
”
人类历史上最牛逼的电视剧。既荒诞又悲天悯人,在这个城市,无论你想要达到各种目的,只能欺骗,而无论你如何努力摆脱宿命,也大多是掉进另一个轮回。谁都会死,但巴尔的摩永生,这里永远都有一个毒枭,一个强盗,一个政客,一个瘾君子,一个警察,一具尸体,他们都是没有家的流浪汉
有人说剧中所有人物都被新的人物所代替,虽然平行结构在本剧中屡见不鲜,但与其说他们是前者的复刻,形成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如说这些个体或体制之间的相似之处根据品质强度和状态作用于不同的情境,每一次的“重复”因为背景和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重复性的“差异”。非常巧合的是,在评论栏里头看到有人将它形容为美剧界《红楼梦》,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似乎确实非常符合浦安迪所说的“闭路式交替运作”的模型,潜在的、无限多的连续统一体像重叠、交叉、间隔、角度变换的无数轴线。相当有趣。
不愧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剧
R.I.P Omar Little
集数少一点,剧情癫一点,完全没影响这套剧集完美的收梢,新闻界的黑暗、Omar的只身复仇、Marlo西装革履从酒店晚宴偷溜出来在街头跟人打架,舔着血,永远也无法收手、警界同僚在酒吧对McNulty的致辞,夸赞他是个真正的警察、本季开篇那段警察用复印机骗犯人是测谎仪引出本季主题【撒谎】、剧终时,似乎是新一代的轮回,Mike成为新的Omar,Duck成为新的Bubbles……巴尔的摩的街头永远有毒品交易,永远有杀人被杀,The game is the game,没有人是赢家,只是有人输得慢一点。
看碟中谍什么的就像吃过一顿饭,看the wire 就像爱过一个人!
看完了整五季才知道,这不是讲缉毒,是将人如何对抗这个荒谬的体制
「It's Baltimore. No one lives forever.」「Everybody's getting what they need behind some make-believe.」 McNulty如出軌火車,Lester居然一道搗蛋,還好圓回來。 改變最多的該是跳出科層的Daniels及尋常過日的Bubbles。喜歡Bunk、Rawls及Walon。 看完低落鬱悶迴盪於胸,排不出去。
几季中最差的一季,换了导演,每个人物草草收场,不再有H&B,趣味全无,全剧倍速看完
2013.8.22E01 8.23E02E03E04 8.24E05E06 8.25E07E08E09E10 这段观剧的日子也随着暑假结束了,很完美的剧集和完美的假期.
绝命毒师,毒枭,毒枭墨西哥,火线,一路看下来,火线排第一
西山日暮后总会有旭日初升,城市和街角的群英们就像太阳和潮水升升落落,不过雨打风吹去不留痕迹总让人唏嘘不已。火线,刷新了我对美剧的认知,希望在以后也能时常被人提起。
系统,系统。这个剧就是整个系统,每个人在系统下了解规则,玩弄规则,从规则中获利。
引入新闻线,这部剧总体是伪犯罪剧,实际是全方位反映美国一个的城市,但是有点繁杂,只有港口工会那季是真不错。这个大结局实际并没有填坑,也没有所谓的伸张正义,兜兜转转回到了开始,一切还是那样。
‘迈克,我头发看起来怎么样?’
哦泡泡
美国大城市浮世绘,方方面面。体制如何影响每一个人,人在体制中的挣扎。太深刻太牛逼了,跟毒师一样都是那种睡之前看会失眠的五星传世经典。
神一样的最终季。最后在主题曲way down in the hole一首歌的时间里交代所有结局,不是结束,只是重新洗牌,新一轮游戏的开始,每一个角色都有了替代继承,完美。The game is still out there,yo!街头传奇Omar,R.I.P.
此剧看了两遍,美剧中的神剧,美剧中的莎士比亚,我这一辈子也不敢奢望、幻想能写出这么深刻这么牛逼这么现实这么神这么精彩绝伦的电视剧。瑕疵:风软翻译的版本是阉割版,许多细节去掉了,最初翻译的第一季被和谐了,虽然完美但已经找不到。
神作完结,感谢风软字幕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