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耶特经历了太多的被人抛弃和不幸,但他好像拥有两条时间线,它们同时进行,像两个平行世界,不管经历什么、面临什么,他的眼睛只能看得到他的钢琴和他的音乐。
他的人生充满着孤独,作为盲人,学会怎样处理孤独更是难题。
但是电影很高超地让人满目皆是孤独,但是心里却充满着温暖。
(电影想表达什么是一回事,能拍出来让人感觉的到又是另一回事,很厉害很厉害。
) 最后他写出了能描述他一生的钢琴曲,他与父亲和解的同时与自己、与命运和解。
他不再酗酒,不再用热闹排解孤独。
他在流泪的时候戴上墨镜掩饰自己,面对爱人都不摘下墨镜。
但是在最后他终于打开窗户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可能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钢琴天才”本就不应该和“陨落”这个词放在一起。
与其说“陨落”,我更愿意把它描述为“成长”。
米耶特是随性的,所以他的快乐和悲伤都是自由的。
就像电影里那个老人说的:“他没有坠楼,他只是去云游了。
”(天才就是天才,他努力装成和身边的人一样的时候,才是最孤独的。
所以他后来“放飞自我”虽然很疯,但我看得很爽hh。
(说点跑题:第一个女人肯定爱过他!!
最后一段采访太明显啦。
(原谅我记不住角色名字……
钢琴师在一阵阵被放大了的吵杂噪音、观众怀疑的氛围中不断回忆着童年被遗弃的过程,砰一下关闭的沉重的门,像一道隔绝现实生活的铁墙,从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被遗忘在无法被共情的世界。
只有钢琴,只有音乐可以激起对生命的抗争。
那一曲激昂流畅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震撼着每一个倾听的人。
离开后希望不再孤单。
米耶特小时候因为遗传而几乎失明,之后被母亲送到盲童学校。
在那里他学习钢琴,但是后来完全失明。
还好上天赐予他音乐的天赋,这个天赋再加上他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让他更加畅快淋漓地在爵士钢琴的世界驰骋。
从小他的母亲告诉他音符是有颜色的,那么音乐就可以变成一幅画卷。
然而童年的遭遇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些疏离,而内心对正常人际关系的渴望让他变得很矛盾。
唯有在音乐里,在爵士音乐的极度欢快的旋律中,他才能找到自己。
情节略显拖沓,看完有些压抑。
演员真情演绎,极具感染力。
只看米耶特弹琴时的神态,你可能以为那是一个疯子,正沉浸在一些世人无法理解的狂举里。
而在他看来,自己的音乐被人听到,使人感动,不止是荣耀成就,更是一种巨大的麻醉,让他暂时忘记这个世界过去和将来要加诸在他身上的所有伤害。
身为享誉波兰乃至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钢琴爵士演奏家,米耶特的内心是充满不安全感的,这很大程度因为他是个盲人。
我们不会忘记成名后的他独自坐在酒吧里,请求在打烊前再来上一杯酒,努力不在语气里暴露乞求。
也不会忘记闹翻后他被女友抛在街头,多高的才华,多大的成就,这一刻也要无比尴尬地高声求助。
剥开他钢琴神童、音乐奇才的皮囊,里面是个小孩,孤立无助且遍体鳞伤。
自从童年开始视力衰退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会明白一件许多人也许永远无法领会的事,那就是快乐是短暂的。
他曾经悲观地以为快乐会随着视力不断流失,直到永远失去,却不料有一天摸到钢琴的黑白键让他如获新生。
电影并没有高光他在某一刻被那种悦动所救赎,他被爵士乐的即兴魅力所俘获也没有浓墨重彩,这实在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
商业电影喜欢把一个灵机大做文章,但真正的救赎往往是悄然而至的,就像那些最自然而然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你发现自己被某个东西抓住了,然后就变得欲罢不能。
那些经历塑造了他的天才之路,也让他变得难以与人相处徘徊失控边缘,情商这种东西在他身上微不足道,那是因为他体内被厄命滋养的魔鬼如此强大。
他时而像孩子一样笑着,摆出一副高深的样子说些俏皮话,但心里认定接近他的人终于会厌倦他,就像他终于也会厌倦这些凡俗。
他乐此不疲地玩那个把戏:其实我看得见,要替我保守秘密哦。
他的采访感言是我的专辑封面真的蛮好看。
他喜欢用卓绝的听力来表演一些魔术般的小奇迹,让观者短时间陷入一种真真假假的猜疑中,然后争分夺秒地笑一笑,因为那种以假乱真如此脆弱易逝。
电影开头就是成年的米耶特,然后不断穿插回溯他的童年,于是我们开始原谅他怪异绝伦的处世方式,毕竟很少有人可以在经受那些之后仍然显得“正常”。
尤其是来自父亲的巨大伤害,放在电影的后半程才托出,相比之下他的任意妄为显得那么人畜无害。
只是再真诚的友情爱情和理解襄助,再多的自嘲玩笑和烂醉如泥,再危险的窗台行走和离经叛道,都不足以对抗内心的波澜。
只有音乐可以。
当他发现即兴爵士乐的美妙,当他见到启蒙导师时欣喜如狂求签名,当他全神贯注推敲每一个音符,当他手指翩翩起舞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敲击键盘。
他的音乐字典里早就撕掉了跟妥协有关的所有字眼。
对伴奏近乎变态的高要求,对亲近的人恶语相向,把阻止他弹奏的人揍翻,在状态欠佳时起身离场,为了听力不惜放弃终于有救的眼睛,这一切都是发自本能不需犹豫的,因为但凡少一分就不是完美不够入神,就体验不到那种稀缺的快乐。
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他演奏时歇斯底里似的狂迷。
感官爆炸堆酿出的快乐在荡开,虽然短暂但足够强烈,在他的心灵孤岛边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把过去和未来的黑暗都阻隔在外。
只有真正绝望过的人才能彻底沉浸在这样稍纵即逝的快乐里,再恶劣的过去,再不确定的未来,都无法侵蚀那一刻的畅快淋漓。
没有那样的快乐时常清洗灵魂,他的生命难以为继。
父子告别那个段落本来有一种二次伤害的哀伤,但父亲临终前的絮叨却传出了另一种况味:你是长子,要没有失明本该继承农场的。
突然在米耶特的心里,那些遥远的噩梦和伤害变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宿命因缘,让他可以站在聚光灯下闪耀,而不是变成一个晒太阳嚼李子朝天吐核的庸人。
庸人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艺术的殿堂里会少一道明亮的弧光,我们的银幕上也不会有这两小时的华彩。
写艺术天才的电影很容易也善于挥洒传奇,譬如题材相近的《海上钢琴师》那样极致的浪漫主义,狂收狂放,让人情绪大起大落。
而这片总是慢慢吸进一口气,很辛苦地憋住不吐出来,譬如爱情仿佛来了,又在一些争吵后分道扬镳,譬如像是自暴自弃了,接着又突然振作了起来,譬如那个晴天霹雳一样的结局。
就连那场暴雨梨花般的斗琴也是点到为止,没有胜负和掌声,直接切到了酒吧里:我的手还在抖呢。
这样的处理当然没有励志鸡汤豪灌的爽,但看得越久就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真实。
这个电影开头我以为会是乏味的,结果却兴致勃勃守到了最后,还满怀兴趣去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听一听他的作品。
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没有被拍得绚烂壮怀,这种跟惯例的背道而驰有一种别样的魅力,反而让我们可以贴得他更近一点,听见天才的心跳。
主人公米耶特出生在波兰一个农场,是一个爱吹口琴、受到父母宠爱的活泼小男孩,12岁的时候(电影里看起来更小一点)他逐渐失明,无药可治,小小的米耶特绝望地在黑暗中四处碰壁,亲情离他而去,快乐更加遥远,他像溺水者一样紧紧攥住他能抓到的唯一一个东西——钢琴。
因失明,他变得对声音极度敏感,而音乐天分也完全被激发,甚至近乎癫狂。
可是,钢琴能救赎他吗?
《盲琴师》讲述了米耶特曲折的一生。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们还是个正常人,当我们对自己轻易得到的东西视若无睹、习以为常,是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么幸运的。
西藏让我体会到空气的珍贵,《沙丘》让我体会到水的珍贵(题外话:并不是《三体》,《沙丘》通过对一个极度缺水的星球及围绕水建立起的社会秩序的描写极富想象力、入木三分,比直接说缺水带来的真实感和冲击力猛烈太多,非常有代入感),当你拥有的时候,是没办法妄谈“理解”的。
观影过程中我有设想假如是我自己失去视力……感觉未来就会突然变成一个黑洞。
不敢再想。
失明给米耶特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不便,影片甚至几乎没有花精力在这方面(除了米耶特在街心中间茫然四顾呼唤玛塔的时候),更是情感上强烈的不安全感。
原本疼爱长子的父亲把他放在马厩鞭打马试图乱蹄踏死他,他失去了来自父亲的情感维系;母亲发现后匆忙把他送进修道院,从此再无联系,他失去了来自母亲的情感维系;在音乐学校深造他迷上了爵士,在考试中对他“误入歧途”表示失望的教授转身离开,他失去了来自老师的情感维系;朝夕相处照顾他一切起居和演出的同学兼伙伴结婚离开,他失去了来自最好也是唯一朋友的情感维系;金发结巴的女歌手——他的“白月光”、他音乐生涯的缪斯,拒绝和他恋爱、不愿随他去美国并找了新的搭档,他失去了来自恋人的情感维系;一直欣赏和支持他、不遗余力为他奔走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的经理人被他斥走,他失去了来自支持者的情感维系;面对要音乐还是要光明的选择,内心矛盾挣扎、情绪起伏不定、事业一落千丈的他,染上了酗酒的毛病破罐破摔,终于逼走了女友,他失去了来自爱人的情感维系……每一次关门,米耶特都失去一次他情感上完全依赖的重要关系,而在他不断失去的生命中,只有钢琴始终不离不弃。
因此,在我的理解里,当医生说他右眼有希望恢复视力,但同时会损伤听力的时候,这个两难选择,并不仅仅存在于“过正常人的生活”还是“继续当钢琴大师”之间,而是意味着,他是否要去主动结束陪伴他最久、最为根深蒂固的这段依赖关系——他和钢琴。
而最后他的选择表明,这项情感维系,是他宁可失去生命也无法割舍的。
整部影片剧情的推进、镜头的运用、节奏的把握、演员的诠释都可圈可点。
首先,叙事上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穿插交代他的童年,往往在情绪和行为的夸张表达之后,再以不带太多感情色彩的客观视角去讲述,凌而不乱,散而不飘,观众被稳稳地牵着、托着、带着——它没有说:我在解释,也没有说:你需要知道——但是观众就这么懂了,于是有了一处处不理解之后的恍然大悟,以及一片片羽毛沉落垒出的千钧之重。
它没有试图引起观众激烈的情绪反应,全程没有眼泪、没有击溃,但是那抽丝剥茧般一点点缠绕的惆怅和沉重,最终让我在回顾整部影片时,体会到了更为强烈的心碎。
镜头的运用极为纯熟,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对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的选择都花了心思,既完美流畅地推动和衔接剧情,又揭示出了更深层的没有言说的意味,寥寥几笔,内有春秋。
让我体会到,好的镜头运用本身就是在表达,就好像我们有表情语言、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而导演比我们还多了一种镜头语言,使得它的表达更加有层次、有深度。
娴熟的同时,运镜还很有特点,如果形容人的话那就是辨识度很高了。
印象特别深的,是前半部表现米耶特弹琴的癫狂状态时用了非常多的特写:他的人在大幅地剧烈摇摆,大胆地用特写去捕捉他的半张脸、头发、晃动的衣服,甚至更大胆地把镜头也晃起来了——人在晃,镜头在切换,忽而侧拍、忽而仰拍,但是完全没有晕眩的不适感,而是极其近身地感受到了他的癫狂是来自内心深深压抑的猛烈的情感需要,既有索求的需要、亦有给予的需要,一切都在他的指尖与琴键的飞速碰撞中喷薄而出,如入化境。
得益于内容的故事性、铺陈的方式、镜头的转换等,再加上整部影片节奏很好,有张有弛,既让人完全沉浸,又不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和大脑疲劳,浑然不觉已两个小时过去。
想起最近看的两三个令人昏昏欲睡或坐立难安的电影,高下立判。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电影的演员真是演技炸裂,每一个演员都好像是在演自己,毫无表演痕迹,极具张力。
无数次产生疑问,饰演盲琴师的大卫·奥格尼克,是不是真就是个盲人?
是不是神级钢琴大师?
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他就是本人,完全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
剧中有一处情节是他第一次和女友亲热,玛塔试图摘下他的墨镜,他当时的反应——拒绝、柔声解释“怕吓跑你”、厉声大喊、疯了一样的激烈反应、迅速摸索着找到又戴回去、沉默、缓缓摘下、等待、怯怯地说“你没有吓跑”、得到温柔回应后笑出声——太真实了,也太动人了。
他的笑声里有那么多重意思,自嘲,笑自己没必要的担心,释怀,开心,放松,暖意…… 全片太多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没有一句没用的台词或多余的动作,举手投足全是故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米耶特童年还没有完全丧失视力时,和母亲坐在房后的长凳上,母亲拿花给他凑近了看,让他用口琴吹出来,记住这个颜色;后来每一次他摁下琴键,念这是红色、这是黄色、这是蓝色……他是在努力用美好的回忆去救赎自己,让颜色填充自己黑白的世界啊!
无言,唯剩深深的心疼。
片中还有多次他站上窗台的情节,第一次是他第一次听到即兴演奏爵士乐,为了拿到那张唱片;第二次是晚宴觥筹交错间,他恍惚了,意识到自己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一个没人真正关心的“装饰”,他站上了阳台;他的最后一个镜头中“看”向天空时脸上的神情终于一扫阴霾,灿若窗外的阳光,此时影片却没有再拍他站上窗台了,而是用隐晦和唯美的手法避过,用流浪汉的话证实观众的怀疑:钢琴大师云游去了。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和他的人生一样。
用这种方式去处理他的死亡,再恰当不过了。
在对他生前重要的伙伴一一采访时,他的“缪斯”说:“我爱过他”,然后又笑了,说“开玩笑的,我没有爱过他”。
沉默半晌,她加重语气重复道,我没有爱过他。
但是她的眼睛里说的,却是相反的话。
我想,这一刻,我们每一个人,都爱过他。
什么苦其心志,什么劳其筋骨,如果有唾手可得的幸福,请让我远离这些折磨; 什么天才,什么疯狂,如果有来世,我只想继承父亲的农场,做一个农夫,安安静静走完我的一生。
以上,写于2021年12月11日。
看到《盲琴师》豆瓣得分只有7.5,我认为这是被低估的一部好片子,是一部值得我坐在电脑前认真写一下影评的电影,恰如此时此刻我正在做的。
虽然排片很少但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精彩,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却在平淡琐碎中展现出一个天才艺术家注定痛苦挣扎不被大众所理解的短暂一生。
上天在给与他非凡的天赋时也剥夺了他凡人应有的安静平淡的生活,他一直挣扎着、同病魔、同不理解他的人们。
他也有过快乐、遇到知音时的欣喜若狂,坐在琴凳前是他最肆无忌惮的时刻,他用音乐勾勒着不存于现世的美好,正如《海上钢琴师》中,那88个琴键是有限的,但钢琴家们却用它创造出无限的世界。
艺术家们仿佛都是如此,不为名利只为音乐本身,面对琴键是对他们而言最简单的事,比起面对生活中各形各色的人,音乐要简单得多,他们纯粹的心灵与这个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们常常在痛苦中,却无私的将美妙的音乐带给世人。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都叙述着天才音乐家短暂却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们始终是孤独的,他们也曾追求友情、追求爱情,最终却还是一个人与音乐为伴。
那些天才音乐家在短暂的生命中为世俗之人留下美妙的音乐最终又回到了属于他们的纯粹的天堂。
喜欢电影和音乐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盲琴师》,喜欢作家型导演的片子更要去看看❗它的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太强太妙了,每个镜头都是那么用心和讲究,但完全不是为了炫技,都是为讲述而服务🥺而且给我一种强烈的看文字叙事的感觉,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是意剧《我的天才女友》,当然我觉得《天才女友》那种特有的文字细腻感无人能敌了。
但《盲琴师》的编排构架让我有种散文和小说的结合,而不那么像传记电影了。
各种插叙闪回和时间线的跳跃,但形散神不散,每次转折都有关联和指向性。
塑造男主和剖析男主时又像小说构架,从开头到结尾像是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指向童年。
中途一度想导演和编剧这么默契吗?!
一看到结尾导演编剧是一个人,瞬间就懂了😭这个电影代入感太强,明明一点都不煽情也没那么激烈,我和朋友都泪目了好几次。
在第一次登上舞台,男主有种压抑又狠命挣扎冲破的情感挥洒在他的音乐里,我莫名共情了,第一次流泪。
他小时候在马蹄下的惊恐和痛心,我替他委屈得不行,哭得稀里哗啦。
男主真的是个痴人,音乐是他的生命之火,他的全部,他好的坏的都是因为音乐而起。
过于纯粹的灵魂,一到音乐,很多时候就像个孩子。
🙁谢谢导演的温柔和尊重,在最后给男主的结局一种浪漫化的处理,“他只是云游去了。
”,主观镜头下落后又缓缓升起。
没有去揣测他坠楼时的想法和心理,我觉得不管哪种揣测对当事人都很不公平,莫名代入了类似的经历的哥哥,现在的人还对张国荣的坠楼心理各种解读,作为粉丝真的心里不舒服。
真的好喜欢这部片子,都去看看吧,要不是机缘巧合就错过了,完全没看到人安利!
😭😭
由于喜欢音乐才去看这部电影,谈谈想法。
米耶特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农场家庭,在盲童学校他接触到了钢琴,在接触到即兴爵士,他发现自己是天生适合演奏爵士乐曲,用它对抗来自命运的不公。
音乐一直不曾放弃他,他不是坠楼,他是和他的音乐一起去看世界了。
这部电影开头比较吸引人,后面就比较平淡,总的来说还是可以吧
还是听到了心心念念的爵士乐 没有空静下心来写长影评~先记录一些碎片感受~ 我觉得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现实于音乐世界的极大反差,爱听爵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极强的渲染力和表达力,乐手以即兴的方式将自己全部的情绪谱在曲子里,而传达的是何种情感,对于听众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天才盲琴师米特卡具备能将自己的苦闷,孤独,欲望,无奈,悲情所有情绪完完整整的用爵士用钢琴诉说,而离开了音乐,他像是外星人,不会说话,脾气大,渴望恋爱而不得,没有一个交心朋友。
最终他被孤独淹没,选择结束了自己的29岁生命,但他的音乐确蕴含着人的情感,拥有着火热的生命力。
当米特卡在弹琴时,他的生命似在绽放,也似在消逝,因为离开的音乐,他的孤独感沉重的让我有些窒息。
虽然蓝调就是用嘻哈的音乐表达不如意的,述说着乐手是以积极乐观态度看世界的,但是现实就是冰冷骨感的,音乐不过是逃避的手段罢了。
我非常敬畏米特卡对生命的态度:“我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
”
自由高飞,风景如画自幼双眸黯淡,自卑不已伯乐赏千里马,何其感激一曲成名,众人稀奇狂欢过后的孤独落寞,是我还是你曲终人散时的关门响声,无比清晰失明呀失明,让人情感细腻瞎子配口吃啊, 敏感脆弱的神经,不可思议语言不通,但音乐心灵相契镜头前的斗琴,让人化敌为友,惺惺相惜新曲初成的喜悦,无人分享多焦急深爱的金发女郎,将我毫不犹豫地摒弃多年之前有慈母救我于马蹄如今有谁可将我勉励?
状态一落千丈,一片狼藉我不需要你,我不再需要你!
转角遇到的爱,亦失望远离我浑浑噩噩,不知所觅至亲造访,带来消息与父和解,在他弥留之际当我远去,是否有人惋惜?
维也纳和卡梅洛,荣耀在里蒙特勒,留有我的足迹音乐——那是我存在的意义自幼弱时,便拨起涟漪想你,满腔爱意,如花一般铺满地让我告诉你,让我告诉你那纵身一跃,展开的是自由的双翼!
奔向自由
把坠楼的点处理得非常诗意,整部影片非常巧妙地展示了什么是被童年伤害一生的人。主观视点呈现得非常棒,这不仅是关于钢琴师的故事,而是一个和孤独相伴一生最终在黯然里寻找幸福的故事。
拍的什么狗屁东西
他人即地狱
阅
“他不是跳楼,是去云游了”。孤独让他拥有异于常人的才华,也让他一生活在痛苦中,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男主小时候把颜色对应音阶,狭窄视线中一次次关上的门,受惊的黑色骏马,逃跑的父亲母亲,这些都是不能和别人分享的刻在骨子里的痛苦与孤独。音效满分,剪辑很棒,故事完整。很喜欢最后从窗户坠落到地面又扬起拥抱天空的镜头,作为电影的结束很有味道。
SIFF23 wjj选的片子,还蛮好看的,略平淡的人物传记...
看不明白
孤独的人,从一开始在餐厅弹唱,不能随心所欲谈自己曲子,而是被完全不懂音乐的餐厅经理训斥,事业上的不得志,而这是他唯一引以自豪的钢琴,最后暴揍了餐厅经理被解雇,情绪也在那次弹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后来被伯乐相中,前往波兰拿了不少奖,但是他在一起其他方面还是自卑的,比如被合作的唱歌女拒绝,就买醉想要跳楼,以及后来想法不同的不合作也让其很情绪化,卑微愤怒,可以从小时候被亲人抛弃这些成长经历看出他也是挺痛苦的,孤独的,没有安全感的,极端的才华和内心极端的撕裂。
#时间线有点乱,更爱小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一扇扇被逐渐关上的门天才似乎都是孤独的不过我确实也没做功课我看到的天才是有点嘴欠,有些急躁,有些孩子气,又极度自负。所以太多这样的情绪让成年期后的他不怎么讨喜反而小时候的故事我觉得很精彩小男孩红红的眼睛里留下的泪妈妈的絮叨爸爸看似关切却致命的爱我觉得有些时间轴切的有点太乱了导致情绪都没办法更深铺垫下去题材是好的但,最多7分~
米耶特的生命让人羡慕,又让人心碎。他的天赋那么卓越,而他又可以那么倔强的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成就那份卓越。他的生活又总附着在他人的帮助下,他总说[我一个人就行,不用别人]。而实际上,他需要朋友需要家人需要来自亲密关系的肯定。所以,最后的结局,我很能理解。听不懂他音乐的流浪汉,却懂得他内心的一部分。[米耶特去云游了]多好的理解和祝福。
拍的有点混乱,男主好像曼达洛人男主,ps男主找应召女郎的时候指定要金发的,然后后面就和金发钢琴家从对手成了好朋友,是不是一种暗示?
想来影史上有过多少钢琴家的故事,更有过多少类似的艺术家与他们所饱受的人生苦难的经典片,影迷的心理预期被拨到很高,因而此类题材要出挑就很难了;仿佛是自带高敏感度的接收上帝讯息的天线,天才的孤独与天才的天赋互为因果,他所爱的人一个个都对他关上了门,他的孤独无以复加,一再一再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一再自毁,也毁周围亲近的人;恰恰与片中所论及的“钢琴技巧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一说相似,电影技巧同样如此,亦贵在“忘记琴键”,本片剪辑太跳跃,太过于集中在所谓的盲人视角下的视听,也过于耽溺在孤独自毁的情绪中,本来可以将故事置于更有气魄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的,波兰片啊本应该做到的
他没有坠楼,只是云游去了
好多扇门重重关上,一扇门被关了好多次。每扇门被关上之前我都已经合上了眼,每次都在爵士乐声中醒来,最后打开了一扇窗,飞身跃下冲进流浪汉栖身的街道,没有温顺地走进音乐的良夜。
观影体验不是很好。剪辑过于碎片化,镜头切割比较生硬,影响了叙事和人物塑造。用于补充叙事的蒙太奇太多了,时间线太碎。不过让我这个从小学钢琴的人看到了钢琴和爵士的结合,已经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限。斗琴那段有些乐理知识会看得更投入。开头修女用“我要是嫁人要嫁你这样的男子汉”安慰幼年男主可见波与我国社会底色之相似。
“他不是坠楼了,他是云游去了。”
所有的门都为他关上,孤独只能与流浪汉分享在黑白键里酩酊大醉,不是演奏而是绘世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等待,颜色的真实却永远也无法抵达故乡的小屋里,马蹄声碎,看不清的彼此却深深凝望所有的门都为他关上,最后他为自己打开一扇窗缤纷色彩,终可触碰——却只是云游
天才大概总是有点心理疾病
无力
前半部分还不错,后半部分实在尖锐音效太刺耳。略冗长。想多纳多雷来拍。盲琴师,波兰的真人真事传记电影。前半部分拍的真是好。盲人爵士钢琴家,第一段配乐就是餐厅里弹格什温。客人里有慧眼识英才的。第二段是肖邦练习曲的爵士即兴变奏。弹这么好的钢琴家是克拉科夫音乐学院毕业的。科班出身,放弃了肖邦国际比赛的选拔,非得去小酒馆里弹爵士,29岁了此一生。真人传记。波兰有肖邦,他们对艺术对钢琴家有情节。 万达真是萧条,电影业也一样。那么好的影院没有人。场次只有两场,还是国语配音,配音(当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译配的最佳年代了。现在的配音)听着很生硬。钢琴家艺术家在哪个时代都不容易。天才的世界,常人眼里看觉得难以忍受。但多些宽容吧,艺术家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