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一个夏天,吃完饭大人看电视,我不想做作业也凑到旁边站着看,电影频道正在放《五月八月》,一部讲述1938年南京被日军入侵那段时期的故事,叶童饰演几个小孩的妈妈。
看的时候正好播到叶童把孩子藏在阁楼上,自己出去给他们找食物和药品的片段,记忆中的剧情似乎她会失踪好好久才回来,导演并没有拍她在外面遭遇了什么,只有家里紧张不安等待的孩子,和她每次回家时一次比一次更加疲惫的脸和凌乱的头发衣衫。
有一天夜里她冒险出去给生病的小孩找药,再三叮嘱孩子们不准下楼,乖乖等她回来。
但孩子们太害怕母亲一去不回,于是悄悄下楼去寻找。
眼看着找到了母亲,却发现前方出现了巡逻的日军,叶童一下子惊吓到极点,回头望望鬼子,又望望孩子,咬咬牙主动弄出声响,吸引鬼子后往另一个方向逃去……孩子们本能地跟着追去。
可以想见母亲很快被日军抓住,拖进了帐篷,而后面的画面太可怕了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叶童被拖进白色的帐篷,从孩子的视角看去白色帐篷里影影绰绰,只听到男人兴奋的笑声和母亲的哀哭,突然叶童奋力把头伸出了帐篷,冲着孩子大声哭叫着“快跑!
快跑!
”帐篷上的黑影攒动,她猛地被拉回了帐篷里,更加惨烈的哭喊声……她又奋力一挣把头伸出叫孩子们快跑!
可以想象白色帐篷上一个女子的头竭嘶底里挣扎哭喊的画面吗?
手脚似乎都被强力控制在帐篷里面,一副永远无法挣脱绝境……再被拖回去以后,便只有声声惨叫。
镜头转到了又害怕又伤心的孩子们,他们终于抛下妈妈逃跑了回去……隔天再没见过母亲。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残酷的女性受到身体侵犯的场面(我是女生),并且是发生在小孩心里具有权威象征的女性角色身上。
之后几天那个帐篷上的画面在心里一直阴影不散,直到今天想起还是会心跳加快几乎要流泪……2018.4.8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这样的大制作比起来不是很出名,但是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战争片。
我喜欢这样的角度,这样的方式。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社会学家,只是普通人。
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战争带来的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死了多少人,怎么死的,而是我失去了最亲的人。
对于稚嫩的孩童,爸爸是她的天,妈妈是她的地。
而侵略夺走了她的父母的时候,她的天地也就失去了,无依无靠,无法生活。
在孩子的世界里,她还无法理解太多,不知道什么是侵略,什么是耻辱,她只有一个强烈的简单而痛苦的想法——我想要妈妈!
我想,如果为了让后来人记住历史,不一定要多血腥,不一定要多残酷,但凡抓住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就会让人牢记。
其实还是两年前看过这个电影,大部分情节快记不起了,但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们在长江边大声哭喊,妈妈,我爱你!
那个时候,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我爱你,祖国,我爱你。
看到孩子们无助地哭泣,相信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的,都会痛恨那段回忆的。
这是一个多婉转的解释啊,父母们已经被烧化成灰尘了,形成了烟云,然后又变成了雨水,落在长江里。
孩子们还太小,还不到该接受屠戮事实的年纪,所以,就有人这样告诉孩子们。
当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看到滚滚长江的时候,他们也就相当于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长江不逝,民族不衰,我们即便历尽百般磨难,都会生生不息。
电影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觉来描写战争的残酷,五月八月是一对很可爱的姐妹,姐姐五月在父母奶奶离世后迅速成长起来,她记得母亲死前告诉她拼命跑,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她记得如何照顾妹妹,她学会了很多,她也失去了很多,而八月就是她在流离中的依靠,她们互相扶持,互相取暖,八月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她还太小,她不懂得战争是什么,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她会奶声奶气的问姐姐,姐姐这是什么,姐姐那是什么,一个因为会背春晓而沾沾自喜的孩子,会令人讨厌吗?
不,不会,你之所以讨厌八月,是因为你的无知,还有你的安逸,历史总是沉重的,而沉重总会被迅速遗忘
当年差点被叶童老师美死了素衣,发髻,温柔,美丽,词穷了,不会形容,一种非常特别的美……让人极度舒服惴惴不安,女人特有的敏感……特有的警觉,特有的坚强,智慧,包裹在素色夹衫里演员找的很绝。
叶童外柔内刚的机警敏感美,林泉斯文固执安稳的美,林泉书生气质又不失文人的舒朗淡然的风骨。
于不经易间流露出来。
叶童老师居然有这样温柔文静果敢的一面…………夫妻本是同林鸟,写叶童老师的角色,少不了对剧中父亲角色的描写。
他很年轻,特有的青涩和稳重。
跟叶童老师CP感太足了乌黑的秀发,简洁的温婉发髻……质朴温和的衣着。
刚毅的性格,有些神经质的预感,母性的温柔,还有一种孩童般的清纯……因为她香港人,特有的口音没有任何维和感,反而让她清隽脱俗。
有种清醒感。
提前练习孩子们跑步,挖地,吃饭时候的不安,被侮辱时候杂碎镜子,转移士兵注意力,掩饰孩子的啜泣。
在白帐子里被刺死时候对五月喊:跑,拼命跑……锯断阁楼梯子改成密室错乱中的冷静这智商太令人有安全感了……舅舅和五月身上也有这种特质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推荐这部片子,然后说一些关于叶童的事。
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有点特别的,整部片子最吸引人的部分反而放在了前半部分,由叶童一手带起所有的情绪和爆发,以她的视角来引导观众进入情绪,看的过程中很清楚的就能感受到叶童演技的巨大张力和厉害之处,很多人吐槽她的国语,在我看来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香港演员,香港演员演国语片能够用国语演,哪怕她的国语略有瑕疵,但是在她很棒的演技之下,是瑕不掩瑜。
她是一个非常敬业且认真的演员,这一点我要为她点赞。
这部片子可惜的地方就是前半部分爆发的太快,而在叶童的戏份结束之后,后半部分演员的演技实在不怎么样,且剧情单调,导致后半部分很失望。
八月和五月两个小演员演的挺好,可是看完又在想,如果五月坚强一点,不去尾随妈妈,妈妈自己一个人绝对是可以安全回到家的,一想到因她,害死了妈妈,内心深处不免对她有一点稍嫌怨念的指责,可是如果没有她尾随,大概我们也不会看到片中如此伟大的母爱。
大概这就是我可惜的地方之一吧,想看见妈妈在经历苦难后能够生还,想看见叶童一直演下去,就会错失最精彩的母爱之处。
真的是熊掌与鱼不可得兼。
叶童在前半部分的演技和表演方式,让我想起了1993年她主演的《新孽海花传奇》,不过在相隔近10年之后,她的演技相比那时候更加沉稳,深藏不漏,我很喜欢她的《新孽海花传奇》,抛去台湾制作的粗糙及剧情的被迫删除导致的BUG,叶童在其中演技之精,在了解她之后,她堪称我最爱的演员,没有之一。
对于不了解叶童作品的人而言,很多的人都把她局限在了内地知名的反串角色—许仙,每当有人说起叶童无论演什么都是许仙的时候,我很是有些无奈,但是又有一些轻嘲,因为他们不懂叶童之好。
就算在家喻户晓的《新白》里,没有仔细静下心看的人,也不会懂这部戏里叶童的演技是有多么的精湛。
所有的赞美与盛名,20年来的火爆不断,在内地永远脱离不了的许仙之名,静看之下才会知道叶童演技的厉害之处。
对如今的港台来说,叶童大概已经荣升为上一辈的演员。
她与周润发同走星路,见证上世纪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以《和平饭店》送周润发赴好莱坞,以精湛演技为周润发送行。
她与赵雅芝同行一道,于年少初识,于而立之年共成《新白》,后又有《三花》,成四部剧,走五世情缘。
在她的时代,她是港台最耀眼的女星之一,(本来无“之一”二字,未免争议加上)。
她的片酬曾坐拥港台第一名,(需要的话我可以贴出当年报纸截图),而赵雅芝紧随其后,她的演技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质疑,她的与众不同和风情万种于角色之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她曾是香港无数男人女人的爱慕者,她也曾在十六岁就许己一生。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叶童的好,因为喜欢她是真的值得的。
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人对她有着太多的偏见。
她曾说,她喜欢演绎和从前完全不同的角色,只要有机会就想要尝试。
所以后来她拍摄了一些别人觉得很差的剧,但是某些角色却是她喜欢的。
我们没办法决定一个演员的优劣,因为你不能代表那个人决定她想要什么。
因此我能平和看待一些大众认为她出演的评论略差的电视剧,也依旧很喜欢她。
喜欢她洒脱的态度,自我的人生,喜欢她仿佛飘荡在空中的思绪和精神领域,而近十几年,她用大部分的时间环游世界各地,做她想做的事,让我很是钦佩。
她十六岁出道,她是香港最独树一帜的演员,周润发在香港红了二十年,叶童从开始到最后与他一起合作,作了全程见证。
她或许称不上容颜美貌,她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时,在她的妩媚中都带有落拓的味道,她的眉目和眼神永远是英气的,在温柔与倔强之中徘徊。
内地观众谈起叶童时似乎只有一个《新白》,而谈起赵雅芝时,多加一个《上海滩》。
可是啊,八九十代的当年,金像奖史上第一个拿到双影后,1次金像奖最佳女配,6次被金像奖提名的她,大概只有生在那个时代,才知道,那个年代,是真正属于她的。
在成就上,哪怕是林青霞也要望其项背。
横跨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女演员,除了张曼玉大概没谁比她成就更大。
而张曼玉的成就,属于她的运气,也是遇见了好多作品,堆也堆出来了。
在我看来,她的演技远不如叶童。
而叶童,她太低调,根本不做任何宣传,在00年前几乎内地综艺活动都不怎么参与,而商业活动更是不理,如果在香港问道叶童如何你说她不是巨星,有人会笑你无知的。
她低调到内地大部分人只觉得她是许仙,让我非常难过。
众星云集的九十年代,那是一个让我向往的时期,因为有她——叶童。
可惜我晚生了二十年。
在此安利一个早起的帖子: 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234710-1.shtml讨论张曼玉与叶童叶童——成就记录金像奖:2次影后,1次最佳女配,提名6次。
金马奖:提名1次最佳女主。
最后说一句,我确实真的是CC的粉,她是我最喜欢的演员,没有之一。
这部片子是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吧,一般这种电影看过都很难留下什么印象,唯独这一部让我记住了,长长久久,以致于到了大三,提起抗日题材的电影,首先想起来的还会是这部《五月八月》。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结尾——无数个孩子走向河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被鬼子杀了,尸体化成了灰,被风吹到天上,变成云,又变成雨,最后又会下到河里去。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眼泪跟开了水龙头似的,哗哗哗哗流个不停。
还有里面的一些动人的细节,许多年没看过,但依旧记得非常清楚。
有一个场景是一只狗叼来一个东西,镜头拉近才知道那是两姐妹父亲的断手,相当震撼,而叶童饰演的母亲蒙住嘴强忍悲伤的样子,也真的非常非常催泪。
另外就是两姐妹流落到一个河边,妹妹身上长了毒疮,姐姐帮她洗,洗着洗着突然有一具血肉模糊的浮尸飘了过来,姐姐为了不让妹妹吓着,用脚把那具浮尸踹着荡远,相当有感染力的情节。
再来就是,两姐妹去一个亲戚那里投靠,结果被各种嫌弃,日子过得比流浪时好不了多少。
在那里,她们遇到一个独自生活的男孩,她们很好奇那个男孩为什么每顿饭都把米做成锅巴,男孩说,这样可以吃得更久些。
很感人的电影,经年难忘。
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是在大二的时候,每年的九一八,抗日情绪一夜骤然上涨,与之前的平静的反差,让人觉得九一八昨个儿刚发生一样,各大影院都是免费开放,一遍一遍的播放着此类的影片,那些宣称标语一夜之间贴满街头巷尾......当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悲愤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冒出来,无法控制。
第一次看五月八月真心流泪,这个影片通过两个孩子来看1937年底到1938年初的南京,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对于五月八月她们,没有童年或者说童年是黑白色的,黑色阴暗白色恐怖,战争让她们打小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人生的残酷,勇敢的活下去。
母亲在每次看到残暴的情形,都是先搂住孩子,遮挡着孩子的眼睛,不让他们看到这个残暴的现实。
同样,姐姐在看到河面上漂来的尸体时,强装着镇定,挡住妹妹的视线,推开尸体。
也许在这个残酷的年代,她们能做的是,不要再增加她们亲人的恐怖和伤痛了。
“南京大屠杀”。
我不知道在听过太多人讲述,读到太多书籍,看到太多影像资料之后的人们看到这个词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一块厚而深的疥疤狠狠烙在每个人的爱国心上。
疼,难看,不愿提及…亦或已然麻木迟钝。
时间和观念的流转早已在这道疤上缠绵了无数次,渐渐变得朦胧。
但我还是要说。
那一年的南京林木蓊郁、绿瓦盏盏。
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庭院里安静得生活。
会演戏的猴子、高高水缸里喂养的金鱼、吐着舌头跑跳的小白狗、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生活真的可以简单而快乐。
一户教书家庭里有两个乖巧的女儿,大的叫五月,小的叫八月。
而她们的成长,注定要经历一些非比寻常的生离死别,因了那个暴力疯狂的年代。
一声枪响。
两声,三声…进攻与蹂躏瞬间由远而近。
不认识的乡人倒下了,邻居倒下了,父亲、奶奶…连母亲也为了给妹妹抓药,死在了羞耻与剧痛里。
战火纷飞,火药的浓重烟雾笼罩起原本安谧单纯的村庄。
不到十岁的年纪,骸没有来得及听够母亲讲的床边故事,没有关系听够那柔和温暖的催眠曲竟成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姐妹。
都走了。
小金鱼也死掉了,漂在水缸肮脏的水面晌,像块块凝结的可怕血迹…终于被舅舅找到后又传来舅舅也倒下的消息。
她们始终被遗弃。
五月认识一个会画画的男孩。
他的视野宽阔却不失细腻,但涂抹的全是战火城市,是累累尸体,是空洞绝望的眼睛,是薄如水草一样的生命…这样悲凉的画面出自于一个十几岁少年,实在让人觉得残忍。
在这样美好干净的年纪,他们应该是欢笑着走过,一路草长莺飞。
但是。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
幸福家庭的支离破碎,国家的耻辱,长江边腥红流水的吟吟哭诉...亲人的血流进江水里,水会慢慢蒸发变成天空的云…爸爸妈妈就在上面看着我们。
五月说。
所有失去亲人的孩子朝向远方,朝向天空,高声喊:妈妈,再见!
…江水一汐一汐拍打着低低的岸,像母亲的手掌拍在自己幼小的脊背上,眼泪终于绝堤,再也止不住…这就是一部叫做《五月八月》电影的内容。
想来虽是一部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回忆起的片段却更多的是两个小女孩干净的双眼和无邪笑容,还有母亲细腻的关怀,还有邻家小丽漂亮的粉色蝴蝶头花。
一幕幕的彩色,一幕幕的温暖最终灰白绝望。
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很多很多眼泪。
流淌出的是有关离别的残破感情,祭奠的是冲刷不掉的历史耻辱。
曾经以为一个人面无表情两眼寂灭而流下两行浅浅的泪是他最灰心的时候,但现在我深刻理解到那还不是最深刻感情的宣泄。
在感受到心的狠狠碰撞和情绪的极限之时,滂沱的泪像暑日里逐渐酝酿成的狂风暴雨,披头盖脸,呼吸艰难。
内心的难过和感动太过膨胀,泪的宣泄口瞬间崩塌,两腮冰凉的液体一直流到电影最后一幕黑白,恍若在刚才的影像里,身临其境。
此星只为影片题材,如今我们的青年只知道评论这个国家有多少缺点哪些弊端,大加赞赏国外有多好,想着出国赶紧离开这个国家,那你永远都只是个“逃兵“,享受他人成果的”寄生虫“,为什么你从来没想过你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改变他的不足呢?
也许你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能改变什么,可是还有我,还有大家,改变需要带动,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我们也该像八月五月一样相互照顾学会生存,不是出国逃离。
对于那些只知道评判这个国家有多不好的青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们都有责任为这个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只是批评改变不了什么,躲避也只是懦夫的所谓!
一句话:退去南京大屠杀的外壳,就是部垃圾电影除了叶童,其他人的演技太差。
一些台词蹩脚(比如五月舅舅回家,五月询问有没有找到妈妈的时候,等等),让人觉得很小儿科情节安排很难以让人理解,一盘散沙,尤其是最后的结尾。
至于和不和史实,有很多人评论过就不说了。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一点都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感觉。
真实感不是说哭戏多,人杀的多了,尸体多漂几具,炸弹再炸几下就能成的。
评论的人也是,比起实际的电影内容,更对于他的象征意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是影评,不要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看了国内上映过的所有这一题材的电影。
南京大屠杀唯一推荐的就两部,《南京!
南京!
》和《金陵十三钗》,侧重点各不一样。
至少这两部任何一处的真实性都比这部作品强上几十倍
一星给儿时看电影的回忆
自然,让人感到亲切,犹如发生在身边之事。没回避世态炎凉和人性自私,用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去看待。悲痛中并未沉沦,残酷中也有温情,是儿童片,也是不分年纪的佳片。
我看得原来是删节版啊。。= =
真的是我看过最最最令人动容泪目的日军侵华电影了……里面的小朋友的演技都太好了,泪目泪目,真心建议全国中小学生组织观看
很难过的电影,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再去触碰
被人手吓尿了的我,高中一年级
少年阴影电影 如果在三分之二的时候截止 就是非常厉害的电影 可惜续了貂
小学时候去电影院看的。不得不说学校选的片子最好的一次《纳尼亚传奇》我去竞赛没看上…
在CCTV6看的,还记得片中娘三在家苦等父亲,家中的小狗拖回了父亲戴着戒指的手。。。。
记不得剧情了,只记得哭得很惨,但是也不想再去看第二次。
当时看的时候特别感动。
别样的叙事角度还值颗星,其它的都把握不住分寸;导演应该先去看看<杀死一只知更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虽然没有大场面战争,但是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角来还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也是不错的选择,叶童的出色演出令影片加分。
给姐稚嫩的心灵留下了心理阴影
妇女节好日子来评,8岁时被统一拉去看的政治任务。父权实在很擅长把女人当做羞耻的意象,把国家被侵略通过女人被性侵犯来表达,北宋把女人卖了黄金60万锭白银260万锭之后,南宋有关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才藻非女子事也的厌女说教空前加重,既然本国女性被敌国军人奸污会被父权社会认为是最可耻的,言下之意则是被本国男性奸污是不可耻的(本质是保证每一个男人有自己的奴隶的婚姻保障了每一个男人拥有合法的奸污权),因为父权把女性物化成男性所有物,当男人输了他的所有物他才感到可耻,但女人不应为“本应被本国男性奸污却被敌国男性奸污”这种自我物化意识而羞耻,女人首先应为人权被剥夺感到愤怒。8岁的我看到女儿们看着母亲被强奸的场面,那时机可能就是姥子反洗脑能力的萌芽和厌粉红教育的开始,就像不干净的环境反而增强了婴儿的免疫力
哭死人啦。
故事、演技,大问题。
很感人
电影的长度电视剧的制作质量。
娃挺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