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待业在家,又有疫情,实在不想找工作,其实都是种种借口。
机缘巧合,重刷《半生缘》,感慨颇多。
悲剧是否是必然?
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是否如大多数第一次恋爱的人般不懂如何去爱?
曼桢是勇敢的、有思想的。
一个人去六安找奶奶,被人跟踪,便转乘去南京找世钧陪伴,我不知现在的大多数女子是否有此般魄力,反正那个年纪的我,是没有勇气的。
对于爱的人能做的只是默默爱慕,甚至是相爱的人,也只会默默期待他能懂我。
世钧呢?
却是一个没太多担当的人。
虽然在吵架后也主动去找曼桢,但吵架的缘由确是他的不成熟,以为曼桢结婚后,没多久就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婚后还想逃离自己的发妻,以工作做正当之由。
本来我想说,太憋屈,恶准婆婆,富家刁蛮女,文文弱弱不果断的公子哥男主,苦情女主,是琼瑶剧的感觉,可是我忽然发现,自己出了《一帘幽梦》《还珠格格》,和书《情深深雨蒙蒙》,自己根本就没看过别的琼瑶了,那我要怎么判断呢。
所以感觉,还是得去把琼瑶经典给看一遍吧,哪怕大快进都是好的,哎,就这样决定吧,有什么办法呢,其实这次刷剧就发现,我很多很多当年的印象,都是错误的,刚好用琼瑶剧确认一下吧。
【桥段】07集,本来很尴尬的两人,曼帧被水烫了之后,医生超级紧张,二话不说就开始麻利处理。
一切男女主有矛盾啊大误会啊的时候,都可以用,有观众们在场更好,什么女反,男二三四,男主的朋友下属巴拉巴拉。
忽然明白【为什么憋屈】了,因为所有误会和冲突,都不会带来好的补偿,没有一边虐着误会着,其实是在给糖给男女主关系变好,或者给女主各种宠,是真的在毒女主,所以觉得简直要命简直憋屈。
现在的人应该受不了这种了,一定要边虐边发糖,表面吃亏,本质上一定要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女反人设】一个有意思的设定,女反在之前,耻高气昂高高在上,其实是对男主对她明显没有多余意思的一种自卫和反击,但是在发现男主喜欢女主,自己有真实的威胁存在,忽然就崩了,放下身段,耍手段,哭诉各种,这个可以看性格心机程度,决定是大坏还是小坏,还有黑化程度,来确定是小反派还是大反派,从而决定下线时间的长短。
【女主小桥段】追求者邀请去上流场所的舞会,送来了全套衣服首饰,试穿超级漂亮,但是最终女主出现的时候,穿的是自己的衣服。
然后礼貌地谢绝礼物,说自己不习惯,这样显得有教养,自尊自爱。
第1次看见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觉得林心如和蒋勤勤很漂亮很美。
尤其是林心如在这部电视剧当中,将那种温柔体贴,贤良淑德的形象演绎的很好。
本身他的形象就是属于那种看似很温柔的样子,所以以他的样貌比较适合这部剧的角色。
再说剧情有的时候觉得也挺气人的,有那样的一个姐夫。
可是最后的我却不是那么太喜欢,因为毕竟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那种甜蜜了。
我们只是回不去了,多么伤感的一句话,这是《半生缘》中,曼贞和沈世均相遇时所讲的话,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在岁月的无情变迁中,错过了一生,再也回不到从前。
其实想想,不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任何事,任何人,都在不停地错过,都是再也回不去了。
和童年伙伴在繁华的街市偶然相遇。
他乡遇故知,本是件很令人兴奋的事,可是,童贞不再,欢乐不再,岁月已经在我们的脸上,乃至我们心灵刻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尴尬的表情,附和的话语,这一刻,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同学会上,一张张面庞似曾熟悉,却又感到陌生。
女同学施上粉黛,男同学西装革履,让人猜想不出他们高雅的装束里裹着一颗怎样的心。
共同的议题只有回忆学校的美妙时光。
事隔多年,回忆起来恍如隔世,就像又一次回到了梦里。
生命的旅程已经把我们推向了下一个站台。
过往的种种只是一个交点。
而今,我们却成了平行线,各奔前程。
这一刻,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多年以后,不经意地游逛,竟然遇到初恋情人。
不禁感慨万千,没有分手,没有伤害,有的只是岁月无情的变迁。
这样的日子里,我们紧紧握住每一天。
可是谁知,你握得越紧,它流失的越快。
我们就在这样的流失中开始迷离,迷离让我们在这一刻形同路人。
我知道,我们不是不爱了,我们只是回不去了。
半生缘。
卧室里有了电视,前两天无聊,忽然想重温一下。
03年的剧了,记得当时没看完,印象一直停留在第二十五集那个雷雨夜,类似童年阴影。
今天重新刷完了这部剧,却是不一样的感受。
有门当户对的阻碍,有世事弄人的无奈,也有结局已定的宿命感。
可能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原因吧,不同小说的男主大多不尽人意。
最开始十八春后来改写成半生缘。
电视剧改编得温和了很多,对感情和人物也美化了很多。
世钧和叔惠放在现在也算谦谦君子。
但是,在处理感情上依然软弱无力,只有动情的勇气,没有担当的作为。
世钧温和良善,从第一次偶遇就帮忙的好印象到之后有缘再见绅士风度再到后面找手套去六安的种种,两个人相爱得理所应当,人人见了都会觉得是很好的一对,郎才女貌。
可是到中间两个人吵架,轻而易举地就信了别人的一言两语,轻而易举地就回南京对此时脆弱不那么强势的翠芝有了一点点动心,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寻找与他人结婚。
就连世钧最后和曼桢最后相聚,听到曼桢这些年噩梦般的经历时,说出来的竟然是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恨我此类无关痛痒的话,而后哭着说我想和你回到过去。
到最后被曼桢一语道破,你出了这个房间,就会这么说了。
而后镜头切回家里,又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
曼桢让我感觉是难得书里,没有多少缺点的女主。
从家境一般,勤工俭学,到努力工作,挣钱分担家里负担,再到为了孩子与姐夫结婚,进而离婚,养家糊口。
从对爱情无比期待且坚定,到最后心死如灰,没有了幻想。
当那个噩梦撕碎了少女所有的纯真,她并没有就此自弃,反而愈加坚强。
她善解人意,遇到世钧的温和体贴,便如金风玉露相逢。
她思想独立,会一直鼓励世钧追求自己的理想,也会在所有人面前为姐姐据理力争维护她的尊严。
她知进知退,可以在家里需要的时候打几份工,也可以在杨先生示好并提供更多的薪酬的时候婉言相拒。
她不卑不亢,能屈能伸,被姐姐称为烈女,也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和姐夫做名义上的夫妻。
然而。
大多数这样的女主,不会太幸福。
最后那句,我们回不去了,不知道碎了多少人的心。
小时候看剧觉得曼桢最悲剧,现在再看,是曼璐。
张爱玲写的东西总带有点宿命感,比如曼璐。
她也必然想像曼桢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做一个干干净净知书达礼的女孩子。
可是命运使然,从她为了家里走上舞女的路开始,就决定了她这一生不可能会安宁喜乐。
她也曾是别人心上的白月光,穿一件紫色的旗袍,眼睛里都是光芒。
可是她知道自己做出了选择以后,那些日子都成了幻想。
后来她嫁给祝鸿才。
她爱他吗?
我记得有段剧情,祝鸿才为了救她和妹妹,挨了一刀,她瞬间被感动,那个不惜为了钱出卖自己的女人,却双手把多年的积攒奉上,给了那个最后毁她一生的男人。
结婚后便是花天酒地和她流产后的冷眼相待。
这些并不算什么,最后让她绝望的是,那个曾经视她为白月光的男人面对穿着紫色旗袍的她,告诉她,对妹妹有点心动。
哀莫大于心死,她变得歇斯底里,开始了那个最可怕的计划。
03剧版的曼璐是蒋勤勤演的,这个被琼瑶称为水灵的姑娘,虽然演风尘女子也并无违和,演技过人,但是我就是恨不起来,她亲手葬送了妹妹的幸福,可是,她的幸福却从未有过。
剧版的结局里,曼璐因病去世,曼桢离婚独自抚养孩子,世钧与翠芝依然三观不合,却是彼此的好丈夫,好妻子,叔惠找了一个比翠芝还要有派头的大小姐,但是终究是把别人当影子而后离了婚,祝鸿才和别人的妾室孩子在一起,有了之前没见过的收心和体贴,豫瑾妻子被残害自己被抓。
曼桢有这样一句独白,"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这些年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生活和心态都有了变化,我们之间,便是隔了生生世世了吧。
冲着蒋勤勤去看的,不出意料地被她的演技震撼到了。
曼璐 从 前面对家人做出的重大牺牲 到 后面的 与祝鸿才狼狈为奸的自私 再到后面的 低声下气的努力和挽回 都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曼璐太不容易了…相比曼祯,可能有许多人会觉得她更可怜,她的确是,可是我无法忘记曼璐在老家本差点要和初恋订婚却被人认出来是舞女 然后不顾奶奶的劝阻走下河里 边走边说自己 跳进河里 洗的干干净净的就不会被人嫌弃了…还有她的临终前那一番话 她对祝鸿才说“你可以抱抱我吗”结果当祝鸿才的手臂想要伸过来抱抱她,她却立马用自己的最后一口气 拼命咬住他“你毁了我的一辈子,也误了曼祯!
”…… 心疼曼璐,在我心里她是主角,蒋勤勤的曼璐让我看的不禁流下泪水,相比之下林心如的曼祯 只是让人觉得她太惨了 。
很早以前用这个题目写过一篇关于《十八春》读后感的文章,也就是后来的《半生缘》。
今天在柜子里翻了出来,依稀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就借了这个题目,用如今成长了的心境,来看张爱玲怎样凭借冗长的文字,繁杂的情节,编织这样一个传奇绮丽的故事,并且,为这样的一个传奇故事以及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缘分留下只言片语。
故事讲来话太长了,都不好长话短说,又不好铺排陈述。
所以只好说核心,顾曼桢和沈世钧相爱,曼桢的姐姐因为生不了孩子,设计让自己的丈夫——曼桢的姐夫强奸了曼桢,曼桢生下了孩子,终于逃了出去,一切也都物是人非。
这样讲故事实在是对小说的亵渎,所以故事如果没有读过,一定要去细细品味。
但难忘的是最后一幕,十几年后曼桢与世钧相遇,意外地,充满惊讶。
她等了他十几年,你看,他们都已不再年轻。
曼桢在被姐姐囚禁的岁月里,靠的就是能有一天与世钧相逢,把自己的一切遭遇说与他听,当她生下孩子从医院逃出去后,毫不犹豫要做的事就是要找世钧,她的世钧。
可是一切都没能如愿,阴差阳错,时光磨得人心变冷了,世钧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也为了孩子嫁了人。
十几年就过去了,人生不觉似水流长。
一切似乎都平静了,可是他们却相遇了。
当初两人都在寻找对方,不停地找,急急地找,然后错过,再错过。
真的找不见了,找不到了,也就这样吧,一辈子都不相逢也就这样过去了。
然而,还是见到了,在以前同事的家里。
曼桢正与同事的母亲谈天,世钧进来了,那么突然,那么意外,措手不及地相遇,措手不及的痛。
阳光这时透过竹帘筛进来,金黄的,满地金黄的圆晕,旧时的斜阳,连带同事母亲脸上和蔼的笑容都带有梦的色彩,他和她都不相信。
后来,她对他说了以前所遭遇的一切,他也对她说着,他如何的上了她姐姐的当。
一生,一辈子,就在苦苦的等待中过完了,换来的只不过是一生无奈的叹息,当然,他们各自心中也夹杂着一种凄凉的满足,原来当时都是被逼的,他们是相爱的。
旧时的故事,似曾相识,毕竟十几年的光景,轻轻一晃,有这样的意外,斜阳下的两个人想必都会有种快乐的眩晕吧。
可是,毕竟,回不去了。
忽然想起《金枝玉孽》里的一出戏,孔武在救安茜出宫的途中,向安茜表白自己的心意,安茜借着满天四起烟花的响声掩饰自己内心的情感,具体情节忘得差不多了,但看那一场戏时就会莫名的感动,小儿女情长在那样的场景里却显得那么真实感人。
再美的爱情都经不住时间的煎熬。
把甜美的思念变成苦涩,当记忆发了霉,变了质,再让它出现,早已混浊不堪了。
爱情,它有时比甘蔗甜,有时比黄连苦,可是都敌不过一碗忘情水,或者,一碗孟婆汤,想来,这水中汤中的原料就是——时间。
不可否认,2002年剧版《半生缘》是一个好作品。
蒋勤勤、林心如等主要演员在剧中的表现都不错,而且,它的剧情基本忠于张爱玲的经典原著,加之配乐也很荡气回肠,使之在人心中会刻下不少痕迹。
然而,近来读了《半生缘》原著后,我觉得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令人遗憾的东西。
比如,电视剧的某些人物,更加罗曼蒂克一些。
一例是顾曼璐的前任张豫瑾。
还有一例,是对顾曼桢无比照顾的杨先生。
剧版中的张豫瑾,是个长情又开明的人,纵使顾曼璐做舞女多年,用自己的身子挣钱养家,他也不计较她的过去。
他依然能对着顾曼璐深情表白:“三年、五年、十年,都过去了,它改变了什么?
什么都没有改变呐,你没嫁,我没娶……你也是被环境所迫,不是你愿意的。
”之后顾曼璐答应了张豫瑾的求婚,却在与其母亲见面时,遇见了曾经的顾客。
那顾客正处于醉酒状态,认出她后立马当着众人的面,揭穿了她的身份。
在此情况下,若是曼璐一口咬定醉酒的那些人认错了人,或者,她那想与豫瑾在一起的决心更坚定些,她与豫瑾的婚事应该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成的可能。
可是,剧中曼璐的性子太烈了,她以强硬态度对豫瑾母亲说:“他没有认错人!
伯母,我想我们的婚事就不用再谈了!
“接着,曼璐跳了河,若不是她祖母也焦急地跳入河中,使得她转而去救祖母,恐怕,曼璐的一生到这里就终止了。
没自杀成功的曼璐,接下来所做的事,是匆匆地与她在欢场上认识的男人祝鸿才结婚,以坚决姿态切断了自己与豫瑾之间的姻缘线。
剧中的曼璐,无疑是超强自尊心与自轻自贱并存的。
她把自己所遇的一切不幸,都归因于自己是个“不干净”的舞女。
所以,在豫瑾要带给她幸福时,她有着严重的“不配得感”,宁愿将这份到手的幸福一把甩开。
看着这个顾曼璐,总觉得造成她悲剧人生的最主要根源,只是“性格决定命运”。
因为,她的人生看起来,并非是那么的无望啊。
至少,还有个张豫瑾这样美好的男人对她不离不弃,只是她个人的选择出了很大问题,竟放着一个好男人不要,硬要嫁于另一个非常不靠谱的男人。
再说剧版的杨先生。
这个杨先生,他多金,温和,情深义重,对顾曼桢很好的初衷,只是因为她的长相,和他那已经不在世的初恋一模一样。
陆如萍,是你吗?
如果不是长得磕碜点,他简直像是一个从偶像剧中翩翩而来的人物呀。
为了追顾曼桢,杨先生可谓是不惜下血本,竟要给她开出3份薪水。
反正,顾曼桢若是与杨先生在一起,她家庭里的一些问题,比如生存压力,应该能很迅速地被解决掉。
但是电视剧中的第一女主,一般都不会为金钱折腰。
顾曼桢自然也不例外,她一开始就拒绝了杨先生的浓情蜜意。
然而,杨先生并未因此消失。
在顾曼桢被姐姐、姐夫软禁,被迫产下一子后,杨先生还是很“及时雨”地出现了,他给她送去了一个工作机会。
我承认,看到剧中这一幕时,我的心里暖暖的——哎呀,大有“温情满人间”之感。
可是,我总觉得电视剧的改编,有不对劲之处。
张爱玲原著里,虽然也有张豫瑾对顾曼璐的放不下,但却没有张豫瑾的痴痴求婚;虽也有杨先生对顾曼桢的帮助,但整本书对杨先生的描写不过只有寥寥几笔,原著中,他不过是曼桢孤苦人生中的一位老板兼友人罢了,压根没有说他是个痴情种。
我更喜欢原著中的故事。
仅仅在于,其中的社会更像真实的旧社会。
而电视剧里的,则接近于作家韩松落笔下所指的那个“较为天真”的世界——当恶少的扇子挑住弱女子下巴,说出‘给大爷笑一个’,侠客会突然出现,弱女子因而得到了极好地被保护。
剧版《半生缘》中的张豫瑾与杨先生,其实就有点“侠客”的意味。
他们只要愿意坚定地伸出援手,就能将曼璐、曼桢这些弱女子从水深火热之中救出。
可是,剧情一旦这样安排,就淡化掉了原著对那个旧社会的讽刺,以及对其中女性的悲悯。
书中的曼璐、曼桢,她们的性格固然对其悲惨人生有着推动作用。
但是在看书时,你能深深感到身在扭曲社会中人的无力。
在很多时候,她们并不能扭转自己的命运。
有人以为,造成《半生缘》中悲剧的恰恰是那些长辈们,例如那位思想腐朽、默默接受了曼璐的阴谋、将二女儿曼桢推向更深深渊的顾太太。
可我觉得,顾太太不过是个在扭曲社会里浸染多年的老太太而已。
她的逻辑,严格地遵循着那套“吃人”的旧观念。
在得知曼桢被祝鸿才XQ后,她想的是曼桢失贞了,只能“马马虎虎地跟了鸿才吧”,她坚信女人该“从一而终”,也坚信着“家丑不可外扬”。
在看到祝鸿才外面还有一房后,顾太太的反应是,苦口婆心地劝曼桢:“姑娘,不是我说,也怪你不好,你把一个心整个地放在孩子身上了。
”但顾太太这个人,虽算得上是悲剧的参与者,可她绝非悲剧的决定者,也不是什么罪恶的源头。
真正的罪恶之源是什么呢?
是她们所置身的,那个强大的男权社会呀。
在那个社会里,有着强大的群体性麻木。
在旧社会大环境中,女人只拥有着窄小的选择空间和生存空间,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没得选”。
因为几乎没得选,曼璐才会与祝鸿才这样已经有家室的人成婚;才会试图借别人的肚子生子,以拴住已经风雨飘摇的婚姻……同样的,也是出于几乎没得选,曼桢才会在好不容易逃开姐姐、姐夫魔掌后,与QB过自己的祝鸿才结婚,以获得亲身骨肉的抚养权(小说里可没有曼桢在结婚后还要坚持当个“烈女”的片段)……
个人感觉,曼桢的没得选,更显可悲一些。
因为曼桢是受过教育的女性,相比她姐姐,她似乎更具有力量,可最终,她并没有扳过大环境的手腕。
个体,在集体面前,总是弱小的。
一个人终究难以跨越她所处的时代。
而且,因着她有文化,她就一定更能体会到身边人的荒唐和疯狂。
这种清醒地受罪,也许比麻木地接纳,痛苦还要更深一层吧。
看完《半生缘》之后,我的脑子里回荡着顾曼桢的两句话。
一句是:“她(顾曼璐)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
”还有一句是:“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piao客跟ji女,谁更不道德!
”(原著中沈世钧的父亲,可不是个不愿对舞女揩油的“正人君子”,曼桢这句话,骂的就是馋过曼璐身子,却又对其身份很嫌弃的沈父)
可惜可叹的是,即便是在如今这个年代——张爱玲写下顾曼桢遭遇的第70多年,依然有人以为,欢场中的男人是比其中的女人要高贵些、有道德些的。
还有甚者则认为,男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而女人是客体,女人本就是要为满足男人而活。
所以我特别希望,当我们对着键盘啪啪打着“没有一个男人不在乎女人的过去”“女人的贞节是最好嫁妆”“他只是犯下每个男人都犯下的错,而她犯下了每个男人都无法饶恕的错”时,我们能好好去想一想顾曼桢所经受的痛苦。
这样,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流下的自以为善良的眼泪,也许就不会白流。
毕竟我们仍生活在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时间空间里,谁也不能保证,顾曼桢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实在不应该,如隔岸观火一般,假装我们的生活,已与张爱玲笔下的生活,完完全全地割裂开来了。
END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建议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慢步烟火人间
16岁那年,从同学的姐姐那翻出了一本已被翻烂少头短尾的书<张爱玲作品选集>。
从《金锁记》到《红玫瑰与白玫瑰》、从《倾城之恋》到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个暑假就在这闲闲散散的文字中流过了。
虽然每每揪心失声的痛,但到底是个没爱过的小孩,只是跟着凭空伤感罢了。
后来,看了她的《十八春》(也谓之《半生缘》),这部长篇与她的“增一分嫌肥,减一分嫌瘦”的中篇小说比起来,似乎拖沓了些,惟一震惊的仍然是她文字中流露出的透彻和早熟。
再后来,看电影,不可收拾的喜欢起黎明。
2004年,我在西双版纳,深夜一人看胡雪扬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半生缘》。
漫不经心地看。
好在就算是遗漏了情节也不打紧,反正不管是曼桢还是世钧、鸿才都早已是相识多年的旧友,不过看换一个人的角度怎样去诠释罢了。
直到最后一集,林心如扮演的曼桢穿着素雅的旗袍站在旧上海的街道上,望着穿梭的路人,画外音出现,她说,十四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对于中年人来说,即使十年八年也不过是指缝间的事,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也许就是一生一世…… 曼桢的这句独白,不由得使人痴立在那里。
出神,而后泪如雨下。
人生,总是有禁不起挥霍的片段和章节,一旦错过,往往遗恨一生。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每个人的生命底色总是不尽相同,亮底子上的花纹和暗底子上的花纹惟一的不同,就是前者叫花纹,后者叫阴影。
所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我们谁都无法指责他所做的一切是对或者不对。
于是,我们常常以为青春是一切,爱是一切。
便用青春,换一份真真的爱。
得到的是什么?
不好说。
或者,从没饿过肚子的人根本无从了解挨饿的滋味。
因人的底线是会变的,这是我突然明白的道理。
就像《半生缘》里的曼桢,在发生了被姐姐设计被姐夫侮辱那样的事情之后,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去死掉,而是为了肚子里的荣宝活了下来。
这荣宝,就是开在一片废墟中的生命的花,更是曼桢借以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多年以后,曼桢终于见到了当年的恋人世钧,当初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一定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告诉他,多少回梦见他,也没有一回不是在梦中呜呜哭醒,可谁知真盼到这天,自己忽又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
都道“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二人相拥,不用言语一切早已明了。
可心中会是怎样的折磨?
只是这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想来还是曼桢说得好,她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有些事错过了,真的是再也回不去了。
可真的能然释然么?
你看,曼桢用了十四年,你说她真的释然了么?
张爱玲实在是太冷眼看世界了,把人写得这么透之后该怎么活下去呢。
我怜悯女人间彼此悄无声息地残杀,仿佛有过第一次后的所有刀口都不再痛苦而显得理所当然。
我不知道曼璐毁掉曼桢的时候是否知道她否定的是这么多年来自己用血泪守护的憧憬,以致在这段毫无尊严的婚姻中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坚持什么。
我不知道好人是否总会得到好报,如果曼桢没有坚持自食其力而是立刻完婚,或许就不会有误会、阴谋与毁灭。
但我知道有些人即使此刻痛哭流涕地忏悔自己的罪过,却难移不负责任的禽兽本性,伺机等待“只那么一次”的犯错机会;我知道有些人难改妥协逃避的性格习性,将一个想念放在箱底留待不经意间的一瞥和一声慨叹,自我标榜着一段情感的最好归宿。
在B站看的时候,我无法认同对同为女性的顾家女人的辱骂,相反,我敬佩曼璐曼桢对家庭自始至终的责任与关怀,在那个纷杂的时代她们紧紧拢在一起用一己之力承担着来自各方的生活压力。
我也无法彻底责怪世钧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尽管他幼稚又没有担当、撩骚又鲜见能力,但起码他真的爱曼桢,仅是这种专一纯粹,于现代眼光的审视下已然难能可贵。
听说不少人对祝鸿才每每的暴力场景产生了心理阴影,我觉得李立群老师演出了一个并不可怕甚至常常滑稽可笑的祝鸿才,但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仅是个没有太大威胁的流氓痞子,你却不知道这种流氓背后会爆发出多大的恶,终有一天在你身上占尽便宜却让你有如哑巴吃黄连,滑溜得拿他没有一点办法。
他们是为一己生活展现出不同人性的典型,也是被时代裹挟着而垂死挣扎着、无力渺小的微尘。
让我觉得作为旁观者的自己就像剧中的阿宝,哪怕仅有一点情绪化的宣泄,也就像阿宝贪图一枚小小的戒指而从不觉得为此关押一条生命是何等残忍一样。
“对于中年人来说,七八年的时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两三年或许就是一生一世。
”由此而名“半生缘”吧
蒋勤勤。林心如。
貌似我还记得最后一集最后的那个镜头……
我觉得选角非常失败 故事可以 林心如当年太壮了 她好看是好看 但是对比楚楚可人的蒋勤勤 我觉得林心如太丑了 我觉得蒋勤勤才是那个值得被男人有保护欲望的女人 林心如应该演那个跋扈的姐姐更合适一些 从体格体态上来说 这部剧林心如饰演的角色让我一点都不喜欢 太讨厌了 我万分同情美貌的蒋勤勤 觉得男主瞎了眼
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结尾不够唯美呀,仿佛太匆匆,其他方面,张爱玲的这个故事加分。
林心如琼瑶式的演技带到哪里都毁剧,一星还是念在是张爱玲写的
蒋勤勤的演技不是盖的。
将原著唯美化了,尤其是演员找得很好。
因为新版立马来给旧版打5星!李立群老师的演技不是盖的!童年阴影再现了………
林心如扮演的角色命运好凄惨!特别是该角色对沈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个台词至今都让我觉得心碎啊。电视剧片头曲《擦身而过》我也很喜欢。
这是张爱玲笔下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拍成这样真的接受不能。
蒋勤勤就是纯元皇后!她好好看!六分泼辣三分性感,一份闺阁女子的娇羞。真的只有蒋勤勤能看,男主好丑
从头看到尾,喜欢,就是最后结尾太伤感,童年回忆,经典
好多年前看过的 有十年了吧。。。
林心如和谭耀文挺搭的,不过最惊艳我的还是蒋勤勤,这么极端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致。
一星给蒋勤勤的演技 一星给蒋的颜。林心如民国戏 跳不出如萍的怪圈 她和沈世钧许淑惠三个人感觉像如萍书桓杜飞。还有张爱玲也是拧巴…完全拧巴…真的受不了哎呦喂算了毕竟民国那时候时代思想限制吧…
喜欢蒋勤勤和主题曲。。。
蒋勤勤脸滚女主几条街……恶女役演得太有范儿了。还有这一版硬是把张爱玲改成了琼瑶奶奶,在下是服气的。
其他不说,蒋勤勤的顾曼璐简直是入木三分,刻画的太好了,刻薄可悲心酸的一生,尤其是看过她演过的那些娇弱的女性角色,这部的更是难得。可惜其他人的却一点不出彩,林心如的演技太显稚嫩了。
年轻人三年五年就可以一生一世,中年人八年十年一眨眼就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