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康熙帝国,康熙大帝,Kang Xi Kingdom

主演:斯琴高娃,陈道明,高兰村,茹萍,李建群,朱晏,薛中锐,李楠,安亚平,宫雪花,胡天鸽,李晨涛,刘钧,博弘,廖京生,李洪涛,高田昊,万中良,朱艺丹,姚长安,宋来运,张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康熙王朝》剧照

康熙王朝 剧照 NO.1康熙王朝 剧照 NO.2康熙王朝 剧照 NO.3康熙王朝 剧照 NO.4康熙王朝 剧照 NO.5康熙王朝 剧照 NO.6康熙王朝 剧照 NO.13康熙王朝 剧照 NO.14康熙王朝 剧照 NO.15康熙王朝 剧照 NO.16康熙王朝 剧照 NO.17康熙王朝 剧照 NO.18康熙王朝 剧照 NO.19康熙王朝 剧照 NO.20

《康熙王朝》剧情介绍

康熙王朝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清朝顺治十八年,天花在皇宫蔓延,顺治帝的董爱妃因此一命呜呼,顺治因痛不欲生而决意出家。此时,清帝国充满了内隐外忧。危急之际,孝庄太后(斯琴高娃 饰)当机立断,将得了天花初愈的年仅八岁的皇子玄烨力推为皇室继承人,康熙皇帝登基了。康熙(陈道明 饰)即位以后,手握兵权的鳌拜以权相逼,孝庄太后为了大局也只好暂时放权让鳌拜亲政。鳌拜的野心并不止亲政,他最终目标是图谋改朝换代,少年康熙机智过人,先以终日和一班少年嬉戏放松鳌拜警惕,随后邀约鳌拜进宫而乘机将其软禁,终于为大清除了一大隐患,保住了江山。随后,康熙更是励精图治,向隐忧以久的三藩开刀,开始一段除乱安内的康熙之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林足球摩门教徒谋杀案一条道走到亮糜骨之壤枪火下分手别把锅带走云上情歌八百彪兵奔北坡可爱的小农场第一季百慕迷踪一雪前耻两腿之间的魔鬼悬崖下的妻子一夜到永远?当C遇上G7煎饼果子来一套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奥尔芬斯陌路杀机跨越时光只爱你这次换我先回头捍战女学生和亨利先生不能错过你寂静之地:入侵日人龙传说之九龙壁佩佩爹妈满院校花的超级保镖之异世营救恋之运观众们!

《康熙王朝》长篇影评

 1 ) 道叔,你个皇阿玛演的真是不同凡响

2001年《康熙王朝》电视剧在上海播出,当时我还上初中,初中同学,周围朋友圈都刮起一阵“康熙”风,爸妈每天晚上也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这部戏的播放。

我还记得初中老师在上课前还给学生弹奏了这部剧的主题曲。

同学们随着老师的钢琴键盘,情不自禁就合唱了起来。

韩磊唱的高潮部分“看,铁蹄真真,踏遍万水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神剑……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这句歌词恰好搭配的画面就是老年的康熙形象。

每次想来,心里一阵感慨。

时隔十年,记忆有些单薄,再把这部电视连续剧拿出来回顾,还是有很多感动和思考的地方。

在我心里,皇帝的形象,永远是两个人诠释的最好。

一是张铁林,二是陈道明。

深入人心到我觉得皇帝就该是这样的。

要说不同也有不同,张铁林吹胡子瞪眼表情丰富,嗓音高亢,盛气凌人,一副直爽霸道的天子样。

那么,另外就是陈道明,一眉一目,不动声色,瞥人至心,凛然之气,磅礴之势,生来一副龙子相。

这部剧的观赏价值值得首肯,主要以康熙在位时期的几个经典事迹为重点:打败鳌拜夺回政权——三藩之乱,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击败准葛尔和葛尔丹。

这几件事,是康熙作为一朝天子的荣誉,也是贯穿中国史今的事迹。

整部剧演员的阵容非常强大,主角和配角互相的风采都没有被掩盖,竞相出彩:斯琴高娃饰演的太皇太后,高兰村饰演的明珠,薛中锐饰演的索额图,饰演青年康熙的李楠等等,好几个都是一等一的实力派。

斯琴高娃自不言说,前有《大宅门》,后有《康熙王朝》,一直觉得斯琴老师在她身上不能说是“演”,因为说“演”就是欺骗是虚伪,一定是她本身具有的本质和特质借助艺术的舞台令她熠熠生辉。

明相和索相的两位扮演者,也是老牌实力派演员,把各自谨小慎微,老奸巨猾,不露声色,老谋深算的样子表现的非常入心。

套用苏麻曾经对青年皇帝说的一句话:俩人真是油滑的如同油一样。

除了演员的演技,整部剧当然也有虚构的成分和明显的历史错误。

当然了,艺术需要加工,小错也能被允许。

由于人物众多,要交代的东西也很多,可能在拍摄中很多细节方面顾此失彼,没有下文,不能保证各方面都处理如意,当然,这点,可以理解。

正所谓瑕不掩瑜,虽然说这部戏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却一点也不影响它在中国大陆有关历史题材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浅浅谈谈这部戏:皇帝,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众人面前是威严,背后心酸无人知。

面对朝廷党争,皇位之争,外有蛮夷,内有腐败,后宫是非,妻离女散,亲人逝去等等。

陈道明把皇帝的隐忍,辛酸,痛苦,忧心诠释的恰到好处:一分不减,一分不增。

陈道明曾经接受采访时说:“他饰演的皇帝,站在这么多人面前挥斥方琼,好几个场景都令作为演员的他生理和心理得到酣畅淋漓的释放。

”那么,选对了演员就是戏成功的一半。

冯小刚说:“陈道明是个只会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约翰尼德普曾经说过一句话:你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影子在内。

那么我想,陈道明是真正把这句话做到表里如一。

《康熙王朝》之前,他出演的每部戏,好像都没有真正意义上令他叫好又叫座。

早先年大陆与台湾合拍的《女巡按》算是道叔唯一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偶像剧题材的片子,其饰演的刘非师爷才情卓越,凤眼撩人,大受台湾师奶的欢迎。

可典型的台湾泡沫偶像剧流程模式,制造粗糙,赶工拍摄都令他严词拒绝表示以后再不拍摄这样的片子了。

尽管他觉得惨不忍睹,但是能让我们看看不同面的道叔:夸张可爱有趣荒诞,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这是题外话,有点扯远了。

对好伙伴好侍卫魏东亭,因为他的失职大意,康熙将之贬至为县令。

对李光地的处事稚嫩,欠缺圆滑,康熙令他带刑至疆。

对索相和明相的轰烈党争睁眼闭眼,时机成熟,一举关至大牢。

对太子和大阿哥的心怀鬼胎,康熙二立二废太子之位。

不顾女儿的奋力反抗,康熙将格格远嫁蒙古草原。

被容妃干涉政局,他又命自己的爱妻冲刷马桶…这样看来,皇帝真是无情无义。

可真这样吗?

他一个人在黑夜里,眉头紧锁,自言自语:虽然我贵为天子,可其实,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啊。

他一个个地,把身边的人约推越远,时常不是无奈和痛心。

官吏做错事就是要惩罚分明,无关关系亲疏。

倚靠的明相索相密谋造反,怎能不又爱又恨。

辛苦打来的江山怎能交给一个不靠谱的儿子?

最疼爱的蓝齐儿被送往远方,只有对着曾经送给女儿的玉兔寄托思念。

在其位,谋其政。

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局。

苏麻喇姑和老祖宗死后,一人坐在俩牌位之前,表情呆滞,默默地嗑着瓜子。

一个帝王的孤独苍凉形象就这样勾勒出来。

他这是寂寞阿,从此身边再无值得信赖和理解他的人。

明索两党闹的不可开交,朝中腐败贪污者众多,又恰逢明清交接百废待兴之时。

康熙在大堂里对着所有官员言辞声令:“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原本以为朕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以后朕又以为是吴三桂,吴三桂以后是台湾,台湾以后又是葛尔丹...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

咱们这烂一片点,大清国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这场戏,陈道明仿佛真切化身为康熙大帝,撕破了喉咙喊着,骂着,吼着,划过天穹地宇。

酣畅淋漓,石破天惊,气场强大,好不畅快。

早期康熙听闻压制朝政的三座大山时,他就爬到椅子上用毛笔在台柱上写下“三藩,漕运,河工”三个词,时刻提醒自己保有忧患意识。

康熙拜伍次友为师,顺带认识了油滑爱表现的明珠,将其纳为人才。

他对苏麻说:君子如水,小人如油。

帝王之道,小人君子各有所用。

水不能少,油亦不能少。

中老年时对太子感叹:得江山易,守江山难。

常常处于思考状态的他语重心长提醒大阿哥:你勇猛有余,但做事之前,请先动动脑子,人是用脑子做事而不是用蛮力做事,明白了吗?

他权衡明索两党的较量,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他睁只眼闭只眼,利用制衡再将其一网打尽。

他广纳贤才,为己所用:周培公,李光地,张廷玉等等。

这些做人和说话的道理,无论古今,都极适用。

康熙大寿,步入垂暮之年,花白胡子和花白头发,他眯着眼和东亭躺在床上交心:“要是再让我多活几年年轻几岁多好,我舍不得这片江山哪。

”一朝天子,终有老去的一天。

黄花萎地,沧海一粟。

千古一帝,终究抵不过时光的步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孝庄太后——在皇帝处于危急之时或者做错决策或者疑惑为难时 ,孝庄太后总在旁传道解惑,适时帮助。

她的脸庞始终淡定慈祥得如同圣母,不慎不慌地吐出朴素又非凡的真理。

历史上,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大草原,远嫁皇太极为妻,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忍辱负重。

谁曾料想竟辅佐儿子顺治,孙子康熙成为两代君主,开创大清盛世。

要是没有孝庄(当然也有臣子的协助),单凭14岁才亲政的康熙,如何能斗得过资格老重压制颇深的两代元老鳌拜?

太皇太后微微吐露的话,每次都暗藏深意,又引人深思,记录如下:“你心性浮躁,年轻气盛,你得打磨,被生活的经历挫折所打磨,玉不琢不成器,生活磨你,你磨生活,这样方能互相成就对方。

”“两党之争未尝不是好事,你作为皇上,应将两派之权加以利用,怎么反倒被一个党派牵着鼻子走?

”“有的人,可以用钱去买,他不值钱。

有的人,他可以用官去做,他也不值钱。

而有的人啊,他得用恩义去换。

”(对皇帝所说)“女人啊,何止劈成两瓣啊?

一瓣给儿女,一瓣给丈夫,另外一半给父母。

这唯独啊,不能给自己。

” (安慰远赴蒙古嫁给葛尔丹的蓝齐儿格格)“孩子呀,其实一个人心里苦闷的时候,最爱朝亲人发火。

谁跟他最亲,他就冲谁呀发得厉害。

”(劝解被皇帝骂怨的容妃)深明大义,气场凛然,斯琴高娃呀,真是把这孝庄皇后给演活了。

就连戏里戏外一贯傲骨冲天的陈道明,不得不说,在斯琴高娃这个前辈面前,或多或少也有点气场削弱,低她一截了。

联想孝庄经历的大半辈子,从政治牺牲品到人人敬畏的太皇太后。

世间上有多少女人能这样?

拥有强大的内心,把脆弱当成坚强。

这条路,不好走,这条路,很难撑。

隐忍等同痛苦和憋屈,但隐忍也是最有动力的坚持和支撑。

她的人生呐,哪怕是浓缩在几句话里,几个动作里,几个眼神里,都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高度。

苏麻喇姑——谈到皇帝,一定不能忘了他的救命恩人:苏麻喇姑。

就连老祖宗都一口一个赞美,夸奖她“玲珑剔透心”,怜悯她“多愁多病身”。

温柔娇弱的外表下,苏麻有一颗坚韧忠贞的心。

最被她吸引的是:她跪在地上,剪掉了发丝,违抗皇上和老祖宗的命令拒婚。

哪怕死,也不愿做皇帝的妃子,姣好的脸庞,晶莹的泪水,表情上满满的写着壮烈和毅然。

她把老祖宗的话时刻记在心里“既要把皇帝当主子般侍奉,也要把皇帝当弟弟般照顾。

” 永不跨雷池半步。

早年,她和伍次友这位贫寒书生互生好感。

她喜欢他,更希望他能带着她离开这个皇宫过上平民百姓的自由生活,可惜天不遂人愿,伍次友最终不敢和皇帝争夺对她的喜爱。

如果说对待布衣书生,她带有喜欢和期盼,那么对皇上她又到底是如何心思?

一缕青烟,一纸笔墨,苏麻临死前,将自己的心迹表白的热烈淋漓。

:“我这辈子,只爱一个人,那就是皇上。

”终究,她最爱的还是皇上,可她选择将这份爱随着写好的纸书烧成灰烬深埋心底。

她要说的,李光地不懂,外人不懂,弟弟都懂。

这一辈子,大概任何语言都道不尽她的相思和哀愁。

其实苏麻心里比任何人都看得透什么,她曾和东亭说过:皇帝首先是别人的皇帝,到后才是自己的丈夫。

皇帝,三宫六院,三妻四妾再正常不过。

可要作为一个丈夫的妻子,又怎么能接受?

…陪伴他,照顾他,结果未在一起,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借用我朋友的一句话:“他们是知己,比红尘中的爱情更感人,也更加大爱无疆。

”豆瓣里网友的一句评价非常到位:“她过早入宫,将后宫冷暖,红颜枯骨看得透透的,老祖宗都赞她“晶莹剔透心”,再加上她本身淡然质朴的天性,使她能够甘受寂寞,远远地旁观宫闱的繁华烟云与腥风血雨,洞若观火而保持沉默。

她轻轻地绕开一个妃子黄花萎地的命运,真正成了皇宫里的隐士,她的伶俐与善心使她得以善终。

” 最喜欢苏麻喇姑,她的清纯质朴,她的晶莹剔透,她的细水长流。

容妃——容妃也是皇上这辈子最爱的女人。

可我总觉得,容妃身上有苏麻的影子。

苏麻选择去念经超佛普度众生,而容妃成为了皇帝的女人。

两个女人虽然有着相似的柔情和善心,结局却又是如此不同。

容妃为人谦卑,明事讲礼,蕙质兰心。

容妃甘愿嫁给他成为三宫后院里一个普通女子,安安静静,不争不抢的做好人妻。

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淡然和静心,才令皇帝得到暂时的安宁和温暖,所以皇帝偏爱她,还总爱和她聊家常,谈国事。

当皇帝面对容妃和蓝齐儿时才会有为数不多的一展笑颜。

做皇帝的女人不易。

做康熙的女人更容易。

葛尔丹入朝进贡,看上蓝齐儿格格后,容妃只能忍气吞声依照皇帝的命令将自己最爱的唯一闺女嫁至远方,独守空房,整日拭泪;蒙清大战之前,容妃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不被刀枪马炮所践踏,私自违令跑到战场护住女儿的身体;容妃谨遵老祖宗遗嘱当众制止皇帝废太子,否则将引起阿哥们争权,自相残杀,结果皇帝一个巴掌把她打趴下去,再降她级。

最终,皇帝将她贬至任人处置的地位,交由太监处,太监们跟着非横跋扈地命令她刷马桶。

她的坚韧体现在她的无私和宽容,即使皇帝对她再不好,她都从来没有真正恨过他的丈夫,她在刷马桶的时候心里反而想着的是:皇上也有难言之隐,只要他让我走出这地方,我都不会再计较了,他永远是我的好丈夫。

她全心全意地爱着她这位丈夫。

她曾经也疑惑,或者说稍加预感到皇帝以后是不是也会如同对待臣子那样无情地对待她?

不出所料,她的想法和迫不得已的苦衷,令她难以理性而做出感性却恰巧触怒皇威的抉择。

只因,她是女人。

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死于战场,她时刻谨记老祖宗的遗训,她私自放走留有黄种的太子女人让她去哪里都好只要别进皇宫。

这一切,只因她是女人。

突然想到了陈淑桦的一首歌: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容易为情所困……疲劳衰老恍惚无力的一个夜晚,容妃体力不支,被头上一只只掉下来的马桶给砸死。

一个悲惨的女人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这是令人唏嘘的结局。

老祖宗走了,苏麻喇姑走了,容妃也走了。

剩下陪伴着康熙的,只有无限的愁思和孤独。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

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素有“千古一帝”的美称。

历史都进入2010'S年代,几百年过去,那些人的那些事,也都是这些人的这些事儿。

全剧结束,心,有些变得空荡无力。

 2 ) 世界从来不简单,历史何尝会温柔

风雨飘摇危受命,少年康熙初长成。

笃志好学意风发,知人善任举贤能。

韬光养晦斗鳌拜,运筹帷幄执朝政。

重汉信满然并卵,鸟尽弓藏周培公。

收复台湾志高远,功成身退姚启圣。

定国安邦野心勃,妻儿不若江山重。

再活五百又如何,错误矫枉须过正。

正大光明史为镜,是非功过后人评。

斯琴高娃演技好,巾帼孝庄逞贤能。

雄才大略康熙帝,王者风范陈道明。

 3 ) 数遍四百四病难,最苦不过常牵恋——叹顺治帝福临

已经是很老的剧了,但每每再看总会有不同的收获。

印象最深的还是中段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与后面的骨肉之争儿女情长,可是每次看到片头的时候都会掠过那么一个穿着袈裟的父亲抱着年幼的孩子还有后面高潮部分时那个穿着龙袍的男子与一个一身素衣的女人恩爱的场景,那个时候便觉得这个男人长得很好看,尤其是那忧郁的眼神,后来从头重新看康熙王朝的时候才注意到他,在电视剧最开头,那个英俊的男人,那个悲惨的男人——爱新觉罗·福临。

记得出场的那一幕,那个忧郁的男人,忍着眼中的泪水,倾听那不久于人世的爱妃的哀叹,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掠过无限哀伤,却又强加微笑地安慰着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会白头偕老的,他们会有孩子,然后一起恩恩爱爱的度过一生。

这个忧郁的男人同时又有着一颗单纯天真的心,而这种单纯的心,对于作为帝王来讲的他,却注定后面那悲惨的结局。

那种单纯的想法直至爱妃去世,他也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

他忘记了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同时也忘记了爱妃临终前的嘱托。

只是那么乏味的栖身与青灯古佛之下,在灵堂中感叹世事无常,“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入帝王家。

”单纯天真的他,认为这种命运似乎早已命中注定。

从一出生开始,就被禁锢于宫墙之中,从未体会过慈母温暖的怀抱,从年幼起,也许尚不谙世事,就成为了皇位争斗的牺牲品,也许他哭着喊着还是被抱上了皇位,尽管君临天下四海为尊,可是从那一刻一,命运已经不属于他了,年幼的他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中,以至于才有后来的恨之切。

那种悲哀,世人嗟叹,世人难体会。

尽管后得一心人,而是接连而来的爱子早夭,爱妃早亡又给这个脆弱的男人沉重的打击。

也许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去褒扬康熙这个人物的雄才大略,所以显得顺治这个角色的渺小甚至卑微,我身边看后的人都在鄙视他的爱江山不爱美人与甘愿一个人画地为牢独守青灯古佛下,实则不然。

我们不论历史,在这部戏中,顺治皇帝是无奈的。

他想做一个好皇帝,想做一个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

然而却抵挡不住内心的固执与脆弱,他终究输给了自己,选择逃避现实去过那种寂寞惨淡,凄凉又没有烦恼的日子。

福临最后的出场,这是让我最心酸的一幕,同时不易被感动的我想起这一段时也总会心酸地流泪。

那个时候,玄烨已经继承了大位,刚刚扳倒了权臣,正是意气风发之年。

而后苏麻啦姑领着他来到荒郊野外去看望久别的父亲。

那个时候的皇帝,还不知这个曾经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男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已经是形容憔悴瘦骨嶙峋,重病缠身时日无多。

福临也同样,忍着病痛,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没有告诉他,只是很心酸。

那时的皇阿玛,变成了现在的行痴师傅,辛酸的称呼,以及他没有让他去向自己下跪,而是主动的向自己的儿子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去施万福。

尽管父子俩诧异的对视了良久,彼此却依旧忍着无尽的话语。

那一幕,是无言的痛吧。

无尽的守望,意味深长,从对康熙的谆谆教诲中,似乎可以感觉出一个做父亲的期望与对曾经年少轻狂的懊悔。

可一切终究是太晚了。

韶华之年不会重来,那个意气风发的英俊男子,哪个敢爱敢恨的固执皇帝,只剩下了眼神中的最后一抹忧郁,重病缠身,等待生命的凋零。

再见。

那个痴情的皇帝,那个忧郁的男人。

我来过,我爱过。

 4 ) 残障大剧

出于大家都是童年看的这部剧,所以对这部剧的诸多错漏之处有所忽略。

并且此剧对历史有太多不尊重之处,甚至是歪曲历史,美化满清奴隶主。

这部剧承载了太多九零后的童年回忆,所以得了太多的情怀分,怀旧分。

至于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我朝的民族河蟹政策功不可没。

至于剧本身并不值那么多分。

实在是一部被演员演技拯救的剧,被霸屏的匮乏媒体忽悠的观众,印证了经济学那句“垄断必然导致行业官僚化,从而使行业落后”。

以下我指出几处该剧的错漏之处,这部剧太雷,这些实属冰山一角。

康熙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作为蒙古人,竟然使用汉字。

军队大旗写的还是“葛”,实在匪夷所思。

而且“噶”读“ga”不是“ge”。

实在是想日狗结果日了鸡,还以为自己日的是猪。

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近四十岁,可以当他奶奶了,可是剧里却把他们设计成红颜知己,年龄还相仿。

收台湾时,描写郑(朱)经勾结荷兰人。

但事实上郑经那时早死了,投降的是他的儿子郑(朱)克塽,他当时还是个小孩子……而且勾结荷夷奸淫掳掠的正是清军……十十 里面描写朱三太子是刺杀康熙失败死的。

但事实上朱慈焕是投靠自己的岳父保命,被岳父出卖,才被清廷以假冒太子的罪名凌迟处死。

时候敢说实话,敢纪事实的人都死在了狱中。

文字狱的明史案就是包括这个。

迁海的事实是,康熙说,让沿海的官兵不带绳子只带刀,把那些刁民给我抓回来,又是一场大屠杀。

可剧中……诸多残障,不一而足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因为此剧已经达到了歪曲历史,甚至毒害很多人心灵的程度。

满清真的得人心,还会那么容易被推翻?

 5 ) 听说你想再活五百年?

近年来,粗制滥造、价值观混乱的清廷剧充斥荧屏,吸引了大批少男少女的眼球,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混淆是非、降低智商,其危害不啻为精神鸦片。

一是严重违背唯物史观。

戏说历史,美化多尔衮多铎等满清反动军阀对中华各族人民的屠杀,让康熙与孝庄一般大的侍女谈恋爱,无不毁你三观。

二是为愚昧封闭站台颂德。

清廷从入关到被人民推翻,二百多年的历史基本就是愚昧和落后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到了辫子戏中反而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三是居心叵测蠢蠢欲动。

这些辫子戏给青少年灌输错误史观,不知背后资本是何目的,想起原来口碑尚可的一部康熙王朝,把闭关锁国的一代君王美化至此也就罢了,竟然堂而皇之宣传还想再活五百年,细思恐极,莫不成想学张勋?

 6 ) 《康熙王朝》与史实不符之处30多处

近日看了一遍大名鼎鼎的《康熙王朝》,却是难以苟同。

单论其中演员的表现,确实名不虚传,是一部佳作;但其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故事情节上不如人意,杜撰虚构太多,给人一种不可信任的感觉,让我们这些知道一些史实的嚼之无味。

以下是网上搜集到的30多处差别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1.《康熙王朝》蓝齐儿剧照(10张)1.电视剧里,说是清兵攻破明宫,历史正确是李自成起义灭明。

错的有点离谱  2.董鄂妃其实是‘旗人’  《康熙帝国》第二集,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

其实,董鄂妃是汉女(董小宛)是民间传言,早被史学界否定的。

  3.孝庄太后不能用谥号自称的。

  孝庄太后知道顺治出家心思已定不可挽回后的一段独白,其中说到“我孝庄……”。

这里是错误的。

  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十三岁的时候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她于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病逝,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这位太后死后的谥号,谥号是死者的哀荣,也是对她一生的评价,孝庄太后自己不可能用谥号来自称。

  4.董鄂妃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42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

  5.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小角色,他只是清军里的一个幕僚。

  (周培公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

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

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

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

图海最终没费一枪一弹降服王辅臣。

)  但剧中说周培公得到重用,任抚远大将军,有兵力20余万等等,是假的。

  6.历史上容妃是乾隆的妃子,即传说中的香妃。

康熙帝只有荣妃,既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

蓝齐儿即固伦荣宪公主(皇三女,二公主),康熙帝的掌上明珠,最疼爱的女儿,但没有嫁给葛尔丹,嫁的是比公主大3岁的蒙古部落贵族王子乌尔衮。

  7.孝庄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

  历史上,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是康熙在外征战,不符历史。

  8.苏麻喇姑的身世以及与康熙的关系的错误  历史上,苏麻喇姑是孝庄皇后的贴身侍女,她从小服侍的应该是孝庄而不是康熙,如果是孝庄的贴身侍女,那么年龄必定与孝庄相仿,孝庄是康熙的祖母,那么,苏麻喇姑也必定是康熙祖母辈的人,又怎会与康熙有感情呢。

这与历史不符。

  9.苏麻喇姑死亡时间的错误。

  史上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逝,而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

而剧中则表现为:“孝庄病逝后,苏麻喇姑随即圆寂,”这与历史不符。

  10.“明珠”即“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其子纳兰性德为“清代第一词人”。

  11.郑经死于1681年,此时台湾并没有被清廷收复,1683年向清朝投降的是他的儿子郑克塽。

而剧中安排郑经自杀于清军克台之日,违背历史事实。

  12、噶尔丹不是被胤褆杀死的,历史上的噶尔丹一说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一说死于性病  13、清兵与噶尔丹交战时,噶尔丹是以骆驼来组成“驼城”来与清军交战的,而该剧中没有  14、顺治皇帝并没有出家当和尚,而是死于天花  15、康熙举办千叟宴,时间为康熙五十二年,此时明珠,索额图已不在人世,而剧中明珠,索额图均参加,不合历史逻辑。

  16、《康熙帝国》第七集,孝庄说:“前天夜里,圣祖托了个梦,说是陵寝不稳……”;第十五集,明珠说:“皇上,大清律乃圣祖所定,虽当今皇上也应遵守……”实际上清圣祖就是康熙的庙号,所以这两处情节很荒谬。

  17、皇后并不是名赫舍里, 赫舍里是她的姓,她的名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电视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就难产死了,这是错的,历史上她生了两个儿子, 第一个是承祜,可惜这个儿子4岁的时候得病死了,后来才生胤 礽,胤礽并不是一出生就叫胤礽,而是叫保成  18、惠妃和慧妃的区别  惠妃:圣祖惠妃,纳喇氏(就是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初封庶妃。

康熙九年生三子承庆(殇)。

十一年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

  慧妃:慧妃,博尔锦吉特氏(?

——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

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电视剧中是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的妃子,就应该是惠妃,而不是慧妃。

  19、电视里慧妃被封为皇贵妃,这是错的,历史上她最高等级就是妃  20、电视里自从皇后死了后康熙没有立别的女人当皇后,这是错的,历史上皇后赫舍里氏死了后,康熙还立了两个皇后,分别是: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1678),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谥号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亲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升为皇贵妃。

二十二年生皇八女。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

谥号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21、戏里孝庄说康熙的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女人”,而其实孝康皇后是佟佳氏  22、喀尔喀出了个宝日龙梅公主?

估计编剧压根儿不知道喀尔喀在哪儿,内部是什么设置,跟清朝什么关系  23、噶尔丹居然敢只身进北京,还那么年轻,太抬举他了  24、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是打击、剿灭、肃清的过程,并未失败过。

  25、皇帝军前带着妃子,把康熙当成齐后主还是隋炀帝了  26、康熙死在朝堂上也真是个奇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十三日晚,康熙死在南苑的畅春园  27、最后竟断语“千古一帝”,估计康熙活着也不敢这么自称  28,明珠找康熙:昨天晚上,福建尚可喜、广东耿精忠的折子......  说反了,镇守广东的是尚可喜,镇守福建的耿精忠  29 尚之信来到平凉城楼前,喊道:听着!

镇南王尚之信拜会大帅,快快开门......  他尚之信什么时候成为镇南王了?

镇南王是耿精忠,尚之信是平南王   30,皇宫中乾清宫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明明是顺治皇帝亲自题写的,可是在《康熙王朝》中却成了康熙皇帝的手笔。

  31,康熙皇帝曾下旨,让西方传教士(如,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到全国各地测绘地形,并绘制了《皇朝全图》,但在《康熙王朝》中,它却成了“周培公”的作品,这是与史不符的  32 有一集康熙说:“朕刚刚和胤褆说过,这个狼外婆就来了.....”狼外婆:来源于童话《小红帽》经典版本,莫非康熙看过?

  33.第一集中太后让一个进宫的小女孩读些什么,小女孩说:“宋词”之后她念了王安石的《梅花》,但是这首严格划分应为“宋诗”。

宋代诗歌相较宋词为数不多,但这首《梅花》却是宋诗中较为出名的一首。

  34.电视剧中康熙的伴读和亲信魏东亭是虚构的人物,原型为曹寅,即小说家曹雪芹的祖父。

而魏东亭的父亲魏承谟也是虚构人物,原型为范承谟。

这两个人物均为剧作家杜撰的人物,大可不必深究。

  35.电视剧中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稷”这是错误的,历史上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禩”。

  36.电视剧中康熙第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名为“胤祯”,这大错特错。

“胤祯”是康熙第十四子,而并非皇四子(雍正帝)。

历史上,皇四子(即雍正帝)名为“胤禛”。

  37. 顺治帝是得了天花而死,才让玄烨登基,电视剧中说顺治帝出家让位玄烨,后面有一集顺治帝以行痴师父造型出场。

  38. 第十集中索尼说赫舍里皇后的父亲是索额图,其实赫舍里皇后是索尼大儿子噶布拉的女儿,索额图是她的叔父。

  39.第三集,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7年)死后,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的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7 ) 还可以再看五百年

从故事到演员到叙述不拖沓,这剧真的厉害了!

故事磅礴大气,并非讲的是哪一个人或单单就哪一件事,而是那一段时期的历史变迁跟人物随着事件蜕变跟成长。

年轻时的皇帝真的好灵动,活波意气风发,还有我们苏麻那么好看!

以前也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拒绝了皇帝?

还以那么决绝不可回转的方式,看到后面皇帝战事紧急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却又将它给烧了,什么都没说,终于明白,算是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疑惑。。。

做皇帝真是无情啊!

他可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手,又可以在需要时将他猎杀,让自己的女儿变成寡妇。

他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嫔妃罚去刷马桶十几年,到人死后却有要封她为 皇贵妃。

最是难测帝王心。。。

 8 ) 大清是我的,我也是大清的

康熙里面的人物很多,大多数演出比较到位,拍摄和剪辑也比较到位,暂且不管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但整体上给人感觉还真像是皇宫皇朝那么回事。

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影响的有下面这些:孝庄、顺治、康熙、苏麻、索额图、明珠、伍次友、周培功、姚启圣、李光地、吴三桂、容妃、李德全、蓝齐儿、宝日龙梅、葛尔丹、胤褆、胤礽、朱三太子、吴应熊。

  孝庄皇后:首先她不愧为老戏骨子,她让你忘记什么是演技,出神入化,浑然一体,我才她老人家在此电视剧杀青之后,可能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孝庄的影子。

  孝庄最善用的就是隐忍、平衡之术,无论是她与皇太极、多尔衮的往事;还是在顺治厌世出家,而玄烨年幼无法独当一面的长期危机时刻;或康熙情绪低迷,斗志尽失,方寸大乱之时;抑或出征在外,皇宫祸乱即期的紧要关头,她总能以一己之力,巩固大清王朝的基业。

  康熙年轻气盛,性子急,在除鳌拜、战三藩、消党争、平朝内纷争、和异域敌情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她老人家的均衡思想,相互牵制、敌为我用,在这方面极尽她老人家的辗转腾挪的均衡之术,值得学习啊。

  她能在纷争和矛盾中左右逢源、闲庭信步、化危为机,还与她的智慧、处世态度分不开。

孝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母仪天下的威严,不怒自威,这种威慑力要么先天带来,要么花很大的气力才能修来。

她资历老,每个人她从头瞧到尾,每个人在她面前都是透明的,用戏里的话说就是看的透透的。

正是她的威严、洞察力、对时局的把握,对人心的揣测,结合她至臻的平衡之术,造就了她的一时无二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当明、索皆数入狱,皇子争斗永无休止时,老康熙哀叹:我想你了。

    康熙:说实话,我就是冲着陈道明来的,他的王者之气、领袖气质让我追随而来。

用戏里的话说说吧,康熙是继往开来、千古一帝,而他确确实实完美的诠释了这个意思。

剧中极度精彩的就是康熙与孝庄的几次正面交锋(不知道可否成为对手戏),如决定平三藩之争、在首战失败时一蹶不振后等等,我一度怀疑他们有飚戏之嫌。

  陈道明是帅、是王、是人,还是神?

犹如认为孙悟空就是那猴模样一般,不论陈道明是否是康熙的摸样,我宁愿当康熙就是陈道明这摸样。

他的姿势、手势、眼神、表情,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无不让人沉迷于戏中,被他的王者之风折服。

  当然,和孝庄比,他相对有些毛躁,有些激进,有些性急。

所以在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治党争等方面都由于性急致使了一些失误,造成了一些损失和危机。

然而,可能正是由于和孝庄比,多了那么一份激进,所以康熙才能成就千古伟业,如果一直沉溺于权术、平衡之术,那么历史就是另外一番风景了。

  除了康熙的雄韬伟略、雄心勃勃之外,他对皇帝更大的诠释莫过于戏中的那些不近人情的旨意,这就和其他人密切相关了,周培功、魏东亭、蓝齐儿、容妃等等。

  他为了大清、为了社稷、为了大局,牺牲了爱将、女儿、爱妃,最后不得不牺牲皇子,这些不近人情、毫无亲情可言的举动,不知道多少人理解?

周培功的贬低是为了保朝中百臣,因为权重大臣起了疑心,参奏培功,为防大臣不和,影响朝中团结气氛,所以皇帝不得不顺从大臣的意思,剥夺培功军权,编制边疆风雪之地。

说实话,这个不通啊,康熙逆拒大臣的事情少吗?

力排众议的决定少吗?

偏偏这出就得附和大臣?

怕是怕自己也是真的担心,借大臣之名义,貌似更心安理得一些罢了。

  蓝齐儿外嫁葛尔丹,必然如此吗?

怒斩葛尔丹,遗蓝齐儿一人与荒野草原?

必然如此吗?

  容妃被贬,皇帝最后道出了心声,一是圣旨不容亵渎,而是没用的太子不能保,否则不仅会导致骨肉相残,甚至会引起天下相争,貌似冠冕堂皇,我要问:为何后面废了又立、再立了又废?

不是自己亵渎自己吗?

大家都知道是太皇太后,你执意维护自己的脸面和龙威,却把太皇太后的遗旨置若罔闻。

龙威如此不可丢,难怪说心里早杀了姚启圣,因为就是不给面子。

  就是要面子,不顾祖母遗旨,那容妃非得贬成这样吗?

一贬至常在,二贬洗马桶,这是龙威,是客观,是无情,是寡义。

你真的爱之深的人,难道从皇贵妃贬至嫔不行,贬至答应不行?

还有很多级呢。

后面再贬,直接洗马桶,康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是让容妃反省?

怎么反省啊?

你心里跟明镜似的,你都知道一切,没有错,你让容妃怎么反省?

让她反省到说假话,阿谀奉承?

这是你喜欢的容妃吗?

  蓝齐儿不认父亲,会漠北了。

康熙说,容妃,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这是容妃的错吗?

自始至终,康熙大帝,从没有想过自己出了错没有?

  自己犯错都是为了大清,为了江山,若是有个可以替罪的,立马找来,毫不留情。

这就是圣君,王道啊。

    周培功的戏份其实不多,然而此人物设计非常成功,他出场即与众不同,书生的迂腐和硬骨头,不走后门,不靠关系,置推荐信于不顾,替姑娘写歌词,自己沦为乞丐般人物,真是戏啊,现实则可能终身沦为乞丐,饿死街头的结局。

入朝后,他语出惊人,言出即是蛇之七寸、熊之心窝,每每击中要害,确实体现了他是不可多得的人物。

而且他并非纸上谈兵,说到既可做到。

说到这里,我要撇开说一下李光地,我觉得他从头到尾没有出彩的地方,除了战后处明、索二人,非太子之事体现了他唯恐天下不乱之心外,和周培功相比,差远了,加之他才逛青楼,又爱格格,无刚正不阿之性情,限权术之争之漩涡,更让我觉得他没有后人可学之处,唯一亮点就是在收台湾之时,能够在姚启圣和施琅之间秉持中立,对形势作出中肯、正确的判断。

而周培功则堪称完美,思路清晰,眼光犀利,骁勇善战,是将才、帅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冷落流放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耗费10年的心血,完成了大清全兴图,真实国家不可多得,社稷之福啊。

 9 ) 阴暗剧之权术

我们的宫廷戏时拍的很好看,包括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和一些反腐剧,(市长和书记的斗争其实跟小朝廷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呢?

两个字,纯粹。

伤害别人在我们是不需要理由的。

我们的权术非常的纯粹,跟理想无关,跟抱负无关。

我们斗争不是因为理念相左,康熙帝国里除了康熙没人有理想,没人有抱负,索额图没理想,明珠没理想,李光地原先有抱负,后来也学乖了。

我们斗争只是为了斗争。

全片最高明的是康熙,索额图和明珠虽然都是人中龙凤,他们自以为比康熙聪明,最后都遭殃了,李光地经两相的一番折腾明白自己不够聪明,又明白康熙最聪明,就混出来啦。

有一出明相暗示索相康熙在监视他们的戏,看得我毛骨悚然。

其实明相索相已然是万人之上,为钱为权做那一搏都风险过大,况且年事已高,即使有那好事也时日无多。

不过二人联手,希望倒大很多,即使最后还得决胜负,至少已经进决赛,无奈谁也信不过谁,不然大有机会改写历史。

说到底,权术也是一种技术。

只要是技术,我以为只有纯粹的人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曲折的世界,所以我又以为读书人肚子里弯弯绕多一些,更适合终生从事这一事业。

我们的历史事实上就是读书人争来争去的历史。

除了几代开国皇帝,基本上就是文官集团的戏,黑脸白脸红脸全是他们,很多时候皇帝只是他们的布景,或正衬或反衬文官的奸邪和正直。

可能是偏见,我觉得我爸妈那样的人(我爸妈没念过多少书)他们对世界还多有敬畏,所以有些事情是他们怎么也做不出来的,但是读书人不一样,读书人好像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因为他们不敬畏什么。

投名状就是讲这事的,刘德华金城武没念过书,直肠子,满脑子哥们义气,李连杰念过书的一肚子勾心斗角。

金城武想不明白这茬儿,还以为以为是李连杰勾引二嫂(或者二嫂勾引李连杰)。

当然不是说读书人都不是好人,只是读书拓展了可能,其中包括更坏或者坏得更阴暗的可能。

所以读书人应该说,只是更叵测。

这样的剧其实是比较阴暗的,而且阴暗得不是很健康,因为它不是告述你你是阴暗的,而是教你怎么更阴暗。

呼唤分级制度早日出现,本片至少是少儿不宜的。

 10 )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身不由己

记得很多年前我也很喜欢看这个电视剧,当时年龄也小,看电视不注重剧情,都是看些打打杀杀的画面觉得比较刺激,应外就是那个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听着特别震撼。

记得很清楚的就是,少年康熙除鳌拜的时候。

在此幕中,康熙的睿智,孝庄的老辣,鳌拜的骄横,索尼的明哲保身,以及班布尔善的阴险狡猾,构成了一幕精彩的大戏。

印象很深的是鳌拜带给观众的其实是一种无奈和悲情,他其实并不想造反的,从他手心里的“隐”字我们便可以得知。

但是处在权力的漩涡之中,却有时常常是身不由己。

人在权力中就是这样迷失了自己。

而最后的结局也直接明了的让我们看到,心怀叵测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故事的最开端就将剧里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表现的一览无遗!

这是演员的成功,也是这部剧的成功!

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是苏麻喇姑,她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这个救了康熙一命的弱女子,他陪伴着康熙长大,并一直爱着康熙,但在他的一生中连爱这个字都没有说出口就离开了人世!

只因为也是故事开头我们所看到的,孝庄太后要苏麻喇姑把康熙既要当主子看待,也要把康熙当作弟弟一样去照顾他!

多么凄美的结局!

《康熙王朝》短评

长大以后再看这部电视剧,真是一部奴性十足的电视剧!

6分钟前
  • 八廓街浪人
  • 很差

三星半1、一部46集电视剧讲一个帝王的一生,还是太吃力了,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是记记流水账。2、那时候的电视剧选角太随便了,除了茹萍,其他演员一个赛一个丑,还恨不得把“看,我多会演”刻在脑门子上。

9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小时候看的,对陈道明特别有印象。

12分钟前
  • yoyo
  • 还行

我孝庄。。。。。。

15分钟前
  • Rafael
  • 很差

话剧化的台词儿,不喜欢泯灭人性的部分,对于康熙对待妃子的态度,到现在也没能完全理解。。

18分钟前
  • hilly
  • 还行

很久前电视上看的 这个真的很好

21分钟前
  • violette
  • 力荐

小学五年级的我在家里看假日大放送,一看看一天。最记得苏麻送鞋,苏麻断发,苏麻烧信;蓝齐儿摔兔子;姚启圣被刨祖坟;周培公和卖豆腐大姐儿,然后容妃刷马桶的时候我哭坏了!

25分钟前
  • 人土土
  • 还行

就是一大布景的小言呗~

27分钟前
  • 北溟鱼
  • 很差

这两天又在看这个电视了,从小到大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在我的心里没有一部清宫剧能超越他。陈道明老师已经把千古一帝演活了,康熙的一生本该就是那样吧可能比不上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王朝但在电视剧来讲真的是最好的了。最喜欢蓉妃很有古代嫔妃的感觉,特美

32分钟前
  • 清浅如烟
  • 推荐

比起近年来的电视剧真的是良心,陈道明把康熙演活了,为了宏伟大业牺牲了一切的一切。少年时期的康熙也是演得很好,温润又不失威严。

36分钟前
  • 闻君有白玉美人
  • 推荐

小时候特别喜欢康熙王朝,还专门读了二月河的小说。现在看来,这部拍的真不咋地,台词煽情的有点恶心,比雍正王朝差的不是一点两点。纵观康熙一生,不愧为一代雄主,然而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粉饰太平,虚无泡影。

40分钟前
  • Griffin
  • 较差

只能算是还行吧。

44分钟前
  • sung..
  • 还行

陈道明演谁都还是在演当年的方鸿渐。

49分钟前
  • #王晓亮#
  • 很差

我一直觉得很乱,时间跨度长的必然结果吗

50分钟前
  • 燉煌
  • 较差

帝王伟业

55分钟前
  • No Open
  • 力荐

近些年的好电视剧了。

58分钟前
  • 阿顺
  • 还行

老太后演的好啊!!!!!!!

1小时前
  • crystal
  • 力荐

经典!陈道明和斯琴高娃都是老戏骨。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明叔太帅

1小时前
  • Sasha.
  • 力荐

当然以演技和剧作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

1小时前
  • 光华映像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