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想看的片,因为倪大红十年前凭此片在金马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因为题材、剧情等一系列你懂的原因无法上映,今天偶然发现网上已经可以在线看了,看下来是我非常喜欢的片,不急不赶的节奏,写实并很难触碰的剧情,老戏骨倪大红和梅婷的精湛演技。
听说是删除了很多片段才能播出,但我觉得也不影响本片的故事主心骨和流畅性。
如果要用一句话点评此片,我觉得应该是: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只能活得这样的难。
电影的主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97年10月1日刑法修订正式实施前后,在此前因盗窃两辆车依照旧刑法判处死刑的主人公在新修订开始实施的清晨接到了判决书,而依据新的修订他罪不致死,所以刑场上,行刑的枪已经抵住他的头之后,执行却被叫停了。
叫停的主检查官是个一丝不苟遵循法律的男人,他的一丝不苟在别人眼里算做不近人情,所以女儿的死被别人说做报应,而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遭遇别人报复性的对待,在来自权、钱、亲情等各个方向的重压下,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挽救一条生命。
这样的两个男人,加上因不理解丈夫而变得寡言的妻子,穷苦的犯人的亲属,想要犯人肾脏做手术的医生律师民企老板,各种犯人和执法人员,共同构成了纠缠的中国式人际关系。
当影片慢慢把这个人际关系网络铺陈开来的时候,作为不得不在这个网络中挣扎的观众都会有思有想吧。
片中的笑点是ZF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抓狗的城管大人什么模样自不必多说了,警察在面对法院人员和城管人员冲突时避开锋芒跑去泡茶,法院领导在面对一条生命的时候冲口说出的是自己的面子问题。。。
这一切,好象过了这么多年都没怎么改变。。。
比较惊讶的是这片子竟然已经通过了审查拿到了放映权。。。
尽管有十几段更加直白的戏被删掉了,但还是多少算做前进了,革命的道路上些许牺牲在所难免,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种真实。
PS.推个看片时想到的记录片《最后的晚餐》,说的是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值得一看。
不知道编剧有没有被改笔,但是我觉得细节,每一次的转折,细节非常的强,高群书的他死了便有了法律可依据,签字可以母亲签一张,第二张不签没关系、可以换人签,而且还能给你看.我明天就去办狗证,我是法院的.法院的,法院的你也不能知法犯法!
每一次台词都很扎入人心!
厉害,厉害.彼此之间相互轮换责任谁来承担
查了一下资料,确定《透析》在国内没有上过院线,但是有2009年的龙标,估计是片方自己商业上的考量。
故事很吸引人,一个因为车祸失去女儿的法官判了个偷车贼死刑,当地富商又想买这个偷车贼的肾。
导演开篇就在发力,法官倪大红的自行车在公安局门口丢了。
如果这片子奔着黑色幽默去,也挺好,但后续倪大红这个角色一直在往“膈”这个方向发展,哪怕最后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个角色还是不讨喜。
如果不是搭了个97年的看守所,拍了执行死刑的法场和涿州当年要发展却还没建设起来的外景,《透析》恐怕没那么好看。
但这些兴奋点都是私人的,其他观众能不能get到,大概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倪大红这个角色的担子太重,他不讨喜又卸不下来,亓亮给他卸了一点,但梅婷高群书那条线一直抢不到戏。
最后把倪大红的角色压死了,哪怕法场救人都救不活。。
故事开头:1、法官女儿死于盗窃车辆交通事故2、法官主审偷车犯,偷车犯在当时的法规则下该判死刑故事结尾:1、新法规颁布,在新旧法规都有道理的边界地带,在死刑场上,法官制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质疑,但最终改按新法,救人一命2、夫妻关系好转,妻子得知还能生育这个片子大的方面可以探讨的有很多,但我感触最大的是法官的转变在以前,或许因为他是一个执法者,他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则有余而人情不足社会关系上:他拒绝过某警官提出的帮忙请求,致使该警官怀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证的有意刁难也和该警官有关夫妻关系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离婚也就是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养了狗但无狗证,不巧城管(狗证执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执法者,必须当场把狗带走,而这会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法官协商无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来疯狂制止,一开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后来终于帮妻子护狗,把城管挡在门外。
正是这点转变:一方面,他被法律为难了,挂彩了,被上级批评了另一方面,妻子变的正常了,原来是法官做饭,现在回到家妻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他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法官为什么遇到这种遭遇?
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环境和个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现实境遇。
如果我们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对他点评论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善于人情世故的处理,女儿死后,他接受了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但没找到夫妻关系的处理方案,并长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通过这件事我觉得1、人生是有惯性,人是有盲点的你过往所有的经历塑造了你,你的盲点一直都在。
生活顺遂时,盲点被遮蔽,人在惯性下生活生活突变时,某些事情会通过你的盲点对你造成伤害,你可能会怀疑当下的惯性,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盲点人面对危机大概率会采取行动,而行动会带给你新的改变和视角,这就是捅破盲点的契机2、一点点戳破自己的盲点,一点点重建新我,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的生命会经历从依赖→独立→互赖的转变,我们要先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才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打破盲点的时机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并且会越来越走向正轨3、道德优先于情感(人性)优先于理性(观点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每个角色的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则人是群居动物,感情倾向统一相较于干讲理性讲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更行得通4、相较于关注圈,关注并改变影像圈威力巨大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改进,可能会撬动更大的改进:你变了,你周边的人也就变了,你会发现周边的所有情况都变了。
其威力真可以说是指数级5、人都是有盲点的,每个人的盲点都不一样。
但有些盲点具有共性,比如说偏见推脱逃避最近身边发现一个很怪诞的现象,东西出了问题,大家都下意识的反应是不是刚离职的XX留的坑。
其实都不是。
或许先把事情推给一个这样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结论,因为足够简单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说让自己有个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够没有争议、好达成一致、且无人反驳但其实这可能都是偏见,有时时间会带来真相有时时间也会无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众将偏见误以为真相并且信息得不到更新)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会有这种偏见,比如遇到了问题或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但最近这件事,是别人误以为坑是我认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后证明和他无关偏见产生于自己的盲点和对他人的不了解。
6、如何应对自身的盲点和偏见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处,自己的盲点是自己终生的课题,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看到自己的盲点。
我们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携带的盲点,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离完善更进一步。
对别人的不了解,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课题。
用客观的角度待人接物,主观视角审视自己如果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接触,会增进了解,做事沟通就方便;而如果是兴趣性格差距较大找不到融合点的,我觉得能做的只有道德优先于理性的原则,尽量摘掉偏见的眼镜,先改变自己。
如果真的是对方的局限或盲点,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绪不要受到影响就好。
如果你不能对他造成直接的影响,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说明要完成这个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码不是当下的你。
我们能影响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别识趣爱惜羽毛,在影像圈一点点发挥光和热并逐步扩大影响圈就好
生与死的考量——很爱的一部电影,一定要打满分,已经很久没有给电影10分了,今天为了《透析》写一篇中长评。
一直以来我说自己很喜欢现实题材的电影,对国外的诸多电影我很难去理解,语言是第一道障碍,中英翻译使我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跟读字幕,而国产电影我可以聚精会神的去了解真实人物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直到今天看完《透析》,真切觉得这是让我喜欢的片子。
上一个让我舒服这种情感的应该是NEW ERA的短片《带路人》。
关于题材:法律犯罪题材的电影《透析》,主要讲述了一个法官由于失去女儿而导致生活萎靡不振,在接手邱武盗窃案时,由于新旧法律不同的执行标准而做出的异样判决,这次判决是自己对于法律正义的维护,弘扬了司法公正的精神;其次也是他走出精神世界的痛苦而正视生活的一个信号,让他有信心有行动回到生活,走出阴霾。
关于视听:观影过程使我十分压抑,这是一部静默的影片,导演使用高对比度且昏暗色调来表现故事环境,大量的封闭式构图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门框,窗户等。
极少的人物对话语言,以静默化的行为动作以及老练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使我全程很紧张很忐忑,生怕像好莱坞导演的惊悚片一样突然惊吓,但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可以很强烈的调动气氛,拿捏着观众的心理,这是我认为导演功力深的最佳体现。
关于人性:很想对影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还是人性。
按从职业来进行划分。
律师,司法公正的见证者,法律正义的检验者。
律师业务的高度可以体现国家法制水平的高度,律师的道德亦可以表现法律的公信与正义,但律师的职业毕竟不是国有化,还是以个人职业化为主,难免在道德的天平上会用金钱还衡量,容易失衡。
律师职业可以让公民用物质财富来面对法律,解决法律纠纷。
但若律师职业水准出现偏差,那将是对法律正义天秤的冲击。
罪犯,十九世纪末正是我国新旧法律的更替期,也是国家对于治安管理,刑事案件的严打时期,社会需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消灭恶霸的嚣张气焰,法律做到了,罪犯则是应有受到严格的惩罚,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到“恐惧”,面对法官法律的恐惧,面对正义的恐惧。
而从他想通过捐献的方式戴罪立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生存的渴望,说到底还是对非正义的一种屈服。
法官,正义使者,社会正义的体现。
从倪大红饰演的角色来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此呈现在眼前,他是一个法官,亦是一个父亲,是一个家庭成员。
他可以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获得公信力与社会地位,但作为行为个体都具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与家长里短,作为一名高级法官,他能用一纸判决来决定其他人的命运,作为个体,他的命运以及家庭成员的命运也能够一时间被他人左右,不可琢磨。
生活充满不断地变化,任何职业的个体都需要去适应,影片中的法官形象代表着“正义感的回归”。
企业家,影片中企业家(病人)的双重身份——无力感。
在生命前的无助感,再得知由于改判后肾源的消失而使得他愤怒暴躁,剧情的发展起初想通过救邱武来获得肾源,但发展成为通过杀邱武来获得肾源,一种无缝衔接的转变使得人性的转变发生一种扭曲,到底是想通过救人命来换人命,还是以一命来救一命。
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现实题材的静默影片带给我一种无形的冲击,对于生命的终结还是延续,从不同人的视角观察,会有不同意义。
对于法官只是“死刑”的两个文字,对于父母是“亲情的丧失”,对于罪犯个人则是“冰火交融”。
刘杰的电影《透析》,倪大红扮演的田法官纠结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困境,倪大红把这个台词极少的角色演得静默如谜,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倪大红看上去是块石头,其实是块璞玉,识货的人珍藏着,在关键时候请出来亮个相压下场子。
大家都知道他的戏好、戏路宽广,但很少给他出演主角的机会。
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多数时候他都是别人的绿叶,黄金配角。
好片子。
一开头的时候,有一位女检察官就把当下刑法的不合理性说了,而且新刑法对判处死刑已经有了新的解释,邱武的案子是可以不判处死刑的,但老田表态要判死刑,我想他既是执行现行法律,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女儿是被人撞死的,而车辆就是被盗的车,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老田的一种泄愤。
而老田的转折我没有看地特别明确,但城管头让城管来抓狗,他在爱人的面前拼命抵抗后,爱人对他的恨意(也许她也认为是老田不近人情的执法得罪了人,导致自己的女儿被害)得到了某种消解,他也有了接着好好活下去的希望,而自己心理的好转,也让他并不那么想要判死邱武了。
而这个时候邱武已经被自己判了死刑,而且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邱武死,用他的肾来救市里的明星企业家,这时候他内心的恨不再强烈,加上他骨子里的想抵抗外力,不希望与他人同流,而且新刑法已经明确了十月一日的执行,于是他用他官场的手法拖延了院长签字,又在刑场给执法的人下套,用官场里不能犯错的终极指南把邱武给救了回来。
不得不夸那是个作家的时代,人还可以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也还是个电影和社会理想还剩一丝缝隙的时代。
文/王栩(影片信息:《透析》,导演:刘杰,编剧:刘杰、高山,主演:倪大红、梅婷、奇道、郑铮、高群书,中国大陆,2009年)法官老田的女儿三个月前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而肇事车辆经查明是一辆被盗的汽车,这让老田作为邱武盗车案的主审法官,在对案件的审理、定罪、量刑诸环节所表现出来的不近人情的固执似乎有着主观情绪主导的心理意愿刺激下怨愤交集的一面。
至少,这个故事里的老田以他低沉的嗓音、阴郁的面容在其甫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此人不好打交道的印象。
随着情节的展开,邱武盗车案清晰的浮现在观众眼前。
这个只偷盗了两辆汽车的盗窃犯,以合计六万元的案值就要面临被处以死刑的命运。
这一刻,观众的心不由得被揪扯得五味杂陈,对主审法官老田的固执又多了一番难以名状的况味。
尤其在审判委员会对邱武一案进行集体讨论的一幕里,有审判员提出,当前所适用的刑法是“严打”那会儿沿袭至今的旧刑法,比照时下的物价,以当年“严打”时的旧刑法中对盗窃案值的认定就判处邱武死刑未免不太合适。
这一异议却遭到了老田的否决。
彼时,正值司法改革之际,新刑法还未生效,新的司法解释还未出台,在对邱武的量刑定罪上仍然沿用了旧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而予以执行。
由于老田对此案的态度强硬,因此,在观众看来,其丧女之痛的心绪难免不会成为邱武一案审判过程中的干扰素,若隐若现的引导着案件最终判决的走向。
这却正是《透析》的成功之处,因为影片弃置了对法官回避制度的相关展现,而以一名爱女丧命于被盗车辆轮下的法官来主审一个普通的盗车案彰显了电影切入当下的张力。
这个“当下”在影片里是邱武为保命,争取减刑的急智。
在看守所,邱武以捐献肾脏为由,希图以此得到对自己的从宽处理。
邱武此举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上上下下都将在押犯捐献器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加以关注的时候,老田以不同的意见给大伙儿浇了一瓢凉水的同时,维持了对邱武原有判决的严肃性。
天威集团的李总正是一个急需换肾的危症病人。
在得知邱武的肾脏同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后,动用了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对邱武的肾脏进行了志在必得的攻势。
这番攻势影片除了对个人财势做出了惯常性的演绎之外,还对社会活动中各类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触及。
由于老田的坚持,原本就无法可依的一审死刑犯捐献器官的申请未获许可。
郑律师又帮李总出了一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主意。
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几个部委有过一个关于死刑犯器官利用的暂行规定。
参照这个暂行规定所赋予的“有法可依”,从执行了死刑后的邱武尸体上取肾,就成为影片情节进行到此对邱武必须死的暗示性指向。
在这一指向的支配下,伴着高院的终审判决,郑律师要求老田尽快安排邱武的行刑日期也就有了外部力量对法官正常工作的催促意味。
影片里,外部力量的施加让观众对老田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这个犹如“温吞水“般脾性的人,用自己不冷不热的姿态面对周遭的人事,在人情和法治的夹缝里艰难的维护着法律的尊严。
诸如,他在城管老张为报父仇对自己的求助声里不为所动,在交警大队试图将女儿的车祸给定性为犯罪分子对执法人员家属的报复行为时断然否认,凡此种种生活细节,无一不在印证着一个老法官秉持个人良知行事的做人原则。
老田的原则多次同生活里的大众发生难以避免的冲突。
这使得原本就人缘不好的老田在刑场喊停成了倍受指责的事件。
这一事件在老田对上级领导的解释下同近日已经生效的新刑法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邱武最终以适用于新刑法的规定获得了改判,在老田看来,这依旧是自己维护法律的结果。
《透析》以张弛有度的情节讲述了司法改革进程中一个盗车案所引起的人情和法治、良知与人性层面上的深度思考。
这个案子简单,复杂的是掺和在案子背后各种人事的角力,它们在新旧刑法废止和生效的一段时期内见证了明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翻潮涌的艰辛日子。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0月22日)作者注:2015年1月1日,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作者简介:王栩。
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极简主义的美学构图,冷静的镜头语言展现现实的残酷与人物的内心挣扎全片色调的光影对比太牛逼了,生与死、救赎与遗忘的冲突。
触及伦理困境,揭示司法、医疗体系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然而,中国这片土地难以长出艺术的花,好片子热度太低了,题材敏感,写实风格和沉重主题对大众市场而言过于冷峻。
连人物都不关心,还怎么给社会做透析
3.5,黑暗,没有到底,被伟光正了
主旋律中求生存,刘杰三部作品涉及的同一主题:法。在一个缺乏“法”的国度讲法,怎么看都有讽刺的意味。人物基本全部面瘫,鲜有表情变化。几次爆发很好看,监狱里的戏很拖沓!
24年过去了,老田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老田骑车回家的路上,我总感觉路上会冲出一辆车撞死老田扬长而去……
差点错过的一部佳作,之前闻所未闻。片中有对死刑的思考,过去的死刑标准严苛到盗窃车辆就被判死,而在法律条文更改之后,死刑是否继续执行,有决定权的副院长的考虑角度只是自己的职业前程,体现了对生命的漠视。钱能买命,法院也不是收受贿赂的例外,与之相对的是亲人,不富裕的弟弟和母亲没有被钱收买,是其中少见的一点温情。
表演節奏上有點問題,但仍舊是部非常好的作品!《透析》絕對無愧於時代!在普遍利用“人道”“人性”做幌子的電影時代,劉傑具備著某一種純粹與真摯!看戲如看人,全片全無音樂,結尾處我卻感到比哭泣還要莊嚴的力量!
节奏还可以,摄影风格强烈,故事就不好说了。。。
这片儿只能给一星,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相信专业和稀泥的部门里能有田有为这样的人,以前不会有,现在更不会有。
有些意思的剧本 估计某些内容在现在是暂时没法呈现出来 尽管如此 导演的手法也不太喜欢 干到血肉全无只剩骨头了 沉闷的最高级。
十年前在moma刚好错过的电影,终于有机会补看。全片丧至顶点,结尾明显脱节。
人性的微妙;所谓善恶之分;欲说还休的市井人情;留下了一些思考空间。
文化人的电影,看不上
怎么还有人在那里说尺度大怎么过审的,这要是真现实尺度,那么大的老板等着肾,邱武必须死……懂的都懂。
3.5
这样的故事可以过审哦。非常大胆的直接讽刺了。
主题很简单,但拍得就是有点莫名其妙。
全片情节推进很拖沓, 对社会现状的写实描述是看点, 弱势群体被错综复杂的关系左右着命运, 如不是碰到生活中少有的一根筋男主JUDGE田, 人也就没了. 老田这种兴许才是最适合大陆法系的任职要求. 片名为了避开敏感词选了个医学名词有些不搭调.
大法官不办狗证被处理,真挺讽刺的,倪大红面瘫的样子确实很有戏,《活着》的时候看他就特有意思,努力半天给人背锅了。这个电影把那些部门讽刺个一溜够。。。不过这个法官也真凑合,格格不入,还让人欺负?这个不太相信。。。死刑犯被执行的过程那还真是详细!领教了
扯蛋
就是很牛逼啊~~~当我看到光电的标志的时候,我也疑惑了!还是批了的啊,我愿意相信这是某种进步?但就电影本身,我觉得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