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之后才是影坛混战。
3月14日,《周处除三害》上映14天,票房已经破4.3亿。
檀健次和张婧仪的《被我弄丢的你》上映7天,票房也已经即将1.28亿。
在另一侧,让何赛飞摘得金鸡奖“影后”殊荣的《追月》同样上映7天,票房一路踉跄总算到了97万,院线的排片占比已经只有0.2%。
让专业电影评审们认可的绝佳表演如今票房遇冷,惹人感慨。
在3月档的电影里,40岁的阮经天演活了坏男孩的救赎之路,60岁的何赛飞第一次当上电影大女主,则开启了坏女人的银幕之路,都是特别,境遇却全然不同。
C位上的“坏女人”《追月》的女主角叫戚老师,导演乔梁找到何赛飞来出演戚老师这个角色时,她是拒绝的,因为觉得人物起伏太大,表演过程中吃不住。
乔梁用了五个半小时说服何赛飞,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说这部戏讲的是越剧演员,于是她硬着头皮也接了下来。
这几年,何赛飞从来都将越剧演员身份放在第一位。
所以,她没有理由再拒绝乔梁。
哪怕何赛飞一早就知道《追月》剧组很拮据,不同于电视剧里拎着马家稀有皮的阔太们合影拼站位,这个戏里的一只普皮大尺寸马家包,还得靠她拿出压箱底的私人物品,但也得拼一把。
站在投资方的角度,小众的戏曲题材显然不如偶像大腕们的大片,《追月》在票房上一早就没被看好,能开机拍摄也纯靠倔强和创作者的一腔热情,甚至连戚老师的服装都是何赛飞自己的私服。
《追月》也是何赛飞直到60岁的第一个电影大女主,可是故事里的戚老师并没有让她在女主的位置上被编剧开金手指,让“坏女人”站上C位。
戚老师为多开几台戏,能多演几次女主角,她会以帮丈夫实现梦想为由出轨投资方。
为了在舞台上站稳C位,孩子也和她分居两地,因为她的冷落而成长坎坷。
对丈夫情感不忠,作为母亲,她对孩子没有太多温暖。
憋闷的夏夜,她用零花钱当饵,让儿子们站着给她扇风,直到自己在微风徐徐下美梦一场,把自己的许诺忘得干干净净,成了孩子们的成长阴影。
与丈夫分开,戚老师对孩子也相当冷淡,娃娃们全靠野蛮生长。
对于自己的荒唐,戚老师哭诉自己只是一个女演员的无奈,她不过是希望丈夫的剧本能照入现实。
左右都是为了丈夫好。
她能强行自洽,但儿子们却心结难消,以至于她后期病重时也被苛待。
这是她应得的。
对家人尚且如此,戚老师面对她的对手,更有手段。
原本已经退居幕后当上指导老师,但她依然觊觎女主角的位置,私下挑拨女二号给原本的女一号下药,然后踩准时机毛遂自荐登台站稳C位,行云流水的抢戏并不遮掩痕迹,暗处冷箭让蔡根花宝贝怒目却难言。
戚老师不是好妈妈,她不择手段、满腹野心,符合影视里常见的“坏女人”定义。
但她是《逐月》的女主角,也是个好演员。
她在食堂里给后辈说戏,一句台词都能演出好几层次的情绪,每一个细微表情都要到位,这是她的自我要求。
抢戏演了女主,她哪怕已有病痛,却仍把每一幕都演得淋漓尽致,没人看到她已经湿透的戏服。
灯光褪去后,她疼得眼泪直流,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这是夙愿完成的复杂心情。
戚老师在舞台上总让人想起《甄嬛传》里的华妃,哪怕只有一口气,她也要撑起台前的花团锦簇。
这个人物的复杂,让吴越在观影后直呼看到头皮发麻。
戚老师有心计、执拗还冷漠,但这样的演员是真实的,从职业的线条来看,她只认戏比天大,她想要更大的舞台,哪里有错呢?
《黑天鹅》让很多人感慨娜塔莉.波特曼的痴狂,那《追月》的何赛飞就展示了戏曲演员的极致。
60岁成了电影女主,60岁摘下金鸡奖“影后”殊荣,60岁的何赛飞也展露了女主角也可以是只为自己而忘乎所有的“坏女人”,而她真的演活了这个人物的偏执和自我,有瑕疵但合理。
比起各种纯爱系女主,《追月》里能让“坏女人”当主线,上映7天,97万的票房是真的惹人唏嘘。
就连剧组的社交平台也晒出很多观众表示在当地找不到观影场次的抱怨,周迅、黄轩、赵丽颖、倪妮、张小斐等众多演员也纷纷支持,最终并未换来排片的爆发。
剧组目前也只是发出来表示抱歉,显得束手无策。
戚老师算是筱燕秋的升级版从《追月》上映后,一些看过的观众质疑剧组太拮据,整个拍摄质感都并不能比肩同期的大片和文艺片,同时电影的后半段,戚老师突然性情扭转极力保护儿子也被指突兀,不够合情理。
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总有曾经《青衣》的影子,戚老师的痴狂和曾经的筱燕秋如出一辙。
还有人说,戚老师不过是跨过岁月和性别的程蝶衣。
但是,没有人质疑何赛飞演的不好。
戚老师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比起筱燕秋和程蝶衣,同样都是戏曲舞台上的角儿,她更极致。
徐帆饰演的筱燕秋半生渴望登台演嫦娥,可她对于付彪饰演的面瓜,即便心里不爱,也不会身体上不忠。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半生为戏痴狂,认定说好的一生少一分、一秒都是不纯粹。
戚老师为了能演女主角,她可以豁出去,连自己的孩子都能不管不顾。
她的感情世界没有固定男主角,舞台是唯一的寄托。
两个儿子长大后,她有愧疚,但情愫也并不如平常母亲那样浓烈。
面对功成名就的大儿子,她会拎着昂贵的包,强撑起倔强,语气里多了柔软。
面对性格温软的小儿子,她的态度强势,毫不遮掩内心的贤妻。
身为一个母亲,她对于两个儿子的打量也带着纵横名利场积累成习惯的市侩。
何赛飞一直说,她最初不喜欢戚老师这个人物,因为她无法理解一个母亲为什么会不管自己的孩子,但后来越演越能理解。
恰是因此,戚老师有别于筱燕秋,也有别于程蝶衣,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走出过舞台。
即便在她人生的最后时刻,已经掉光头发的她依然会在意自己是不是美丽。
这就是她给自己的定位,一个女演员的自我修养,她并不只为婚姻而生,不全为子女而生,只为自己。
戚老师很“坏”,因为她不合寻常认知的情理,但只作为一个女演员,她又怎能算坏?
看完《追月》,才会懂何赛飞为啥能赢过惠英红的《我爱你》,拿下金鸡奖的“影后”。
因为这个人物的转折、层次以及设定,近年来的影坛都不曾有过。
哪怕最终呈现的作品不够精致,但从人物的丰满到表演的细腻,都可以盖过缺点。
说真的,樱桃也不知道下一个如此极致且“坏”得合理的女主角会在何处诞生,出演她的演员是否又能演得细腻入微。
何赛飞和戚老师的不可复制2023年末,何赛飞凭借《追月》在金鸡奖夺下“影后”而成了全场最大的意外。
2024年3月,这部承载光环的电影上映7天,票房却卡在97万,也成了意外。
比起烂片票房惨败惹人叫好,但《追月》的票房失利惹人感触。
这些年,凭借口碑逆转票房的作品不在少数,从《百鸟朝凤》到《第二十条》,这些作品的逆袭成为佳话。
有一说一,《追月》的品质呈现不如前几部,画面不够理想,渲染调色都略显粗糙,无可挑剔的是何赛飞的表演。
冥冥之中,总觉得她和戚老师让人难以切分。
作为戏曲演员,她的半生都献给舞台,也为了支撑戏曲梦而跨界去拍影视。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风月》一路演到《大宅门》,佳作里频繁现身的她能得到的角色却都是泼辣又风情的角色。
何赛飞在《追月》之前没有演过电影大女主,但是外界却总认为她一直是女主,这就是演员资深的气场。
因为她在每个角色都能抓到记忆点,面对巩俐、斯琴高娃这样的对手,她的气场也从未被盖住。
从业务能力上来说,何赛飞和戚老师是共通的,所以她能拿捏这个人物在舞台上的爆发力。
她也能切身体会到这个女演员的为戏疯狂,因此《追月》的戏里,戚老师给后辈讲戏而入微,戏外的何赛飞为了一个发型可以反复细抠,在她看来:“事情不做好是不可以的”。
戏外的何赛飞和丈夫杨楠感情融洽,两人结婚十年后迎来儿子出生,至今从未暂停演出。
丈夫支持她在舞台上完成梦想,也支持她所有的决定。
所以,何赛飞即便在影视圈闯出名堂,坚持把精力转回戏曲舞台,丈夫也绝对认同。
为了基层的戏曲演员,她在戏曲比赛上忍不住飙泪,直呼这样的戏曲艺术家基本生存都难以得到保障,这才是外界该看到的。
戚老师的痴狂,何赛飞也有,但她更幸运,也更圆融。
这些独一份的相似和不似,都成就了不可复制的戚老师。
虽然这个人物已让何赛飞头顶“影后”光环,可是这个不可再生式的人物在票房遇冷,总会令人为其疼惜。
毕竟,戏里的戚老师那么拼尽全力站上舞台,最终却并没有机会被更多观众看到,这对于演员来说,这也早已超出了她能做的范畴。
票房遇冷已然成为定局,所幸,人物能让人动容,也算是另一种
就像给何赛飞量身定做的剧本,结尾交代的有点多稍微有点画蛇添足了,其他很好,令人想起霸王别姬中的戏痴张国荣。
前后左右都有女生在抽泣,也许她们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散场后我站在MOMA水边完全不能回家,心情沉浸在电影里无法自拔。
现实中的一切似乎隔了一层玻璃,缺钱,天气热,没有爱,疫情,这一切都仿佛恍若隔世,变得遥远而不重要,满心满脑,都是何赛飞的脸。
越剧真好看,能当演员真好!
“夜夜思凡尘……空悔恨……”
【食堂讲戏】与【现场指导】两段好到太超过了(果然在映后谈里导演说这些很多都依赖于何赛飞的即兴创作);用舞台剧的方式讲前史的idea不错;何赛飞老师的细腻表演果然抗住了大量特写:六组空境里,几乎伸沁到水里的那片树枝最有味道。
但《御带花》的“好”很是浮于表面流于口号(毕竟连导演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个故事的完整版究竟是什么样子),根据现在的蛛丝马迹,女主开场人设与故事环境令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婚约还相爱不知是否会发展为《刘巧儿》,但应该是个悲剧走向,毕竟戚老师读的时候满眼泪光。
没有落实这个故事太可惜了,令戏中戏的互文性大打折扣。
狗血是近四十年来的大多数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家的通病,但好在戚老师这个人物立住了(哪怕其他人差不多全都是工具人)。
本片写戏曲演员而非越剧演员(只是正好何赛飞老师是越剧演员),年代也颇架空,地域倒凭借着方言接上了地气。
“杀人自首”之后太拖沓。
珍惜化疗妆可以用来宣发,不必拍那么两大段戏。
不过何赛飞老师确实努力,本片宣传戏曲,也算是功德一件。
PS:领衔主演应该是夏生的。
这个番位也算是映照了现实。
这部片子一看就知道是有小说原著的,何赛飞凭此获奖也是实至名归的国产片有此探索,比如闪回时的远景舞台剧情景再现等等,甚好甚好戚老师身上的多面性,再正常不过了,你们为何如此苛刻呢?
“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就扔第一块石头”,那妇人好彩不是生活在我阗朝上国,不然,在夫子说出那句话后,仍会被石块瞬间砸成肉泥!
失踪的父亲,在庙里的一幕,像极了弘一大师当年,日籍妻子找去,大师说:世间已无李叔同,灯下只立弘一矣都是命,都是业
让何赛飞来出演这样的题材让人惊喜,不仅因为她是越剧女演员,更重要的是何赛飞早期在大银幕上的形象几乎都是以对命运和权力的反抗者出现的。
从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风月》再到李少红的《红粉》,她不惜用生命歇斯底里地追求自由,反抗封建、父权和秩序。
本以为这部电影会继承到对于母职的反抗,可惜如此丰富的、复杂的、脆弱又自我的母亲形象最终塌落成一个面向家庭、亲情的赎罪者。
同样的设定题材可见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相较伯格曼深深刺入母女、亲子关系中的利刃,这部电影显得不够坦诚,可以原谅一切、覆盖往事的“圆满”和“爱”掩饰了真实的自私、虚伪、偏执又渴望对方的亲子关系拉扯。
片子的亮点在于越剧元素并不只是“景观化”的道具,排练细节都是真实且生活化的,大概是排练素材都来自何赛飞本人的缘故,甚至关于那段“胸大”的桥段也是她在戏曲节目评审席上的原话。
从影片结构上看,中段和尾端过于冗长,情感都集中在半个小时里密集地、无间断地、无递进地剖白展示,观众的共情感动在抻长的情感戏中被浪费了。
而舞台和大段空镜都有些单调,创作者在将故事影像化时调度有些乏力。
片中台词篇幅很大而主要功能都是为了叙述往事,剧作上没能将角色丰富的多面性和内心剖白展示。
一部女性表达的电影,短板在于表达女性,这是让人觉得遗憾的。
何赛飞的表演非常亮眼,在没有呼吸节奏的电影里贡献了最有呼吸的表现,情感分寸和张力节奏都是精准的。
很惊喜国内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仍有生动的、复杂的、有生命力的“大女主”故事可以展现功,希望之后有更多元的题材。
整个片子观感非常糟糕。
片中大量用特写,会让很多人消失,也会使对话节奏落入一种很奇怪的节奏。
比如在夏生带着秋生见妈妈的那场戏,夏生不仅没说几句话,甚至完全消失了一般,同时明明是在争吵可是由于要用特写所以每个人真的可谓都是长篇大论才轮到下一位说话呀。
这场戏的调度也非常奇怪,夏生一站起来秋生就坐下,实在很做作,同时妈妈走回去的时候,哥俩一动不动啊,也是让人感觉很奇怪。
另外有些剧情也是非常奇怪,比如突然的下药,比如突然的出情绪,突然的煽情。
其实我觉得非常奇怪的是片中对他们童年的叙事是断片的从小时候直接就跳到大学了,这里面会导致观众完全无意识到底妈妈是怎么缺位的,因为他们小时候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里也会导致观众带入产生障碍。
另外整个片子的剧情有点过于狗血和老套了,无论是两个时代的老板对演员的“欺负”,还是突然撞见要杀儿子的对话都略显狗血和俗套。
同样俗套的还有最后的落脚点,居然还是落在了她要做个好妈妈,我觉得多少有些俗套了。
所有回忆都用舞台呈现这个点还蛮有趣的。
2024-3-9看
从商业角度看,是个糊片。
如果单从导演水平出发,电影勉强值3颗星。
但就跟《周处除三害》一样,因为我们真饿了,能给它再升1颗星。
何赛飞的表演,单独给5星。
小三、窑姐儿、大烟鬼;雌竟、乱伦、扶弟魔……在影视这块儿,何赛飞最出名的角色,都是贱籍、下九流。
够被嫡庶神教发卖个百八十集的。
60岁才在《追月》里,演上个嫡妻,可还是正经不起来。
(下有轻微剧透,介意慎读)女主人称戚老师。
一个越剧名伶,老去的大美人。
年轻时放着正头大娘子不当,为了名啊利啊,抛家舍业,跟有权、有钱的搞破鞋,换点块八角的资源,比如给她开戏,让她登台演女主。
人到中年,落得个夫离子散的下场。
老了老了,又成了现代人最看不上的那种项目经理。
要权没权,要利没利,还拿把鸡毛当令箭,冲在一线,死磕,斗气儿、钻牛角尖。
得了癌症,还是看不开,偏不淡泊宁静,偏要争名逐利。
哪怕搁以前,内娱的黄金年代,拍这种女人,也是抱着批判态度,不让她们当主角的。
所以何赛飞大半辈子演的都是女配。
虽然常常在美貌、身段、个人魅力,当然也包括演技,方方面面抢过女主风头。
《追月》是她第一次演电影女主,拿了金鸡影后。
老女人当电影中心已经够难得,一辈子只顾自己合适的老女人就更少见了。
终于有部电影,给足何赛飞空间,让她把凡出场,就让人错不开眼珠子的本事,抖了个痛快。
出场时披散深棕大波浪,穿新中式连身裙。
材质高级,颜色和她在金鸡奖上穿的改良戏服有点像,粉蓝底,刺绣连片大团花朵。
肩背挺拔,下巴抬高,腰身依然柔软,姿态依然傲慢。
见软性子的小儿子,张口就是数落。
小儿子也唱越剧,久别重逢,母子俩没走办点温情环节。
从走路的速度,到剧照上的衣服,戚老师都能挑出刺儿来,连睫毛的翘度,都叫她看不惯。
用最嗲的吴语,撂最狠的话:就你这样,还唱小生呢。
她后来也这样责骂剧团里的后辈,骂得更狠,更不分场合。
在抖音上传播最广的两个片段,就是她在食堂和排练场,痛骂团里的台柱子,新一代女A角儿。
骂她的台步,批她的唱腔,还指着她的胸脯,损她越大越往上挺,不嫌寒碜,没点中国女人的含蓄传统。
全身每块肌肉都用力表现愤怒,都激动到差点当场发病。
索性脱掉细高跟,打赤脚,披戏服,亲身示范,什么才是真正的名伶风范。
戏疯子发癫,讲究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不疯魔不成活。
第二层是人来疯。
越人多嘴杂,骂得越起劲。
导演未必有这个意思,是我根据人生经验脑补出的心理活动。
一辈子千方百计要登台唱A角,领掌声、听欢呼的人,下了台,也同样需要观众。
一出《当面训徒》,不光为以老带新,也成全了她自己的戏疯子人设。
这招不是谁用都好使。
非得是戚老师这种实在能力邦邦硬的,才能起到叫人哑巴吃黄连,或者口不服心服的效果。
否则就成了职场上的汇报专家,演技综艺里的职业导师,都是哗众取宠花架子了。
戚老师骂得狠像做戏,但骂得都对,都到位,就是实力。
抢过戏服自己演,是争风头,但人家确实演得更传神,更迷人。
连那个被她指着鼻子骂的新台柱,臊眉耷眼过后,都在背地竖大拇哥。
说还是没办法恨她,她句句说在点上。
她就是有那个本事,不管多讨人厌,都只能原谅她。
这是两个女强人之间的不言而喻和惺惺相惜。
情面归情面,专业归专业。
再难听的话,有强者思维的人,都能捡出有用的成分,补回到自己身上。
活该人家当台柱。
要拍一个好女人,不能只拍她好,否则就成了泥塑的假神仙。
要拍一个坏女人,也不能只拍她坏。
800个心眼子里,也得有400来个实心儿的真本事,才有滋味,经得起咂摸。
这就叫人物的复杂性。
不过戚老师也不是跟谁,都来段越剧版《无限超越班》的。
她能在梨园行这种人情集散中心干到顶级,势必也是一流外交家。
惯会见人下菜碟。
小儿子软脾气,新台柱子慕强不记仇,所以她会被包容和理解。
要是去见大儿子,一个事业有成硬茬子,她的姿态又会放得很低。
还特地拎只橙色的爱马仕袋子,里面装着她送给老大的见面礼。
老大不认、不见她,她还是最挂念老大。
一生都被野心驱使向前的女人,连对儿女,都偏心那个最有本事的。
从她儿女的角度看,这个妈年轻时风流潇洒不顾家,老了病了,才跑回家来投奔孩子,属实自私透了。
而换个角度,我又忍不住替戚老师说一声,不幸中的万幸。
万幸她还有事业兜底。
年轻时把精力投资在自己身上,也拼出了个所以然。
所以哪怕到了老年,社会关系渐次消失,但至少还衣食无忧,穿得起新中式,拎得起爱马仕。
临终也不会被几个孩子踢皮球,人自个儿有钱治病、买墓地。
怪到只听说有养不熟的白眼狼,从没人说有白闯的事业。
戚老师不是个好妈,导演后半程还让她哭诉忏悔,以表价值观正常。
何赛飞本人都在宣传时说,起初不认可这个人,当妈的不能不管孩子,女同胞别学她。
但怎么说呢,她这种从不平衡家庭事业,直接不管家庭的做派,也不过是干了好多男人都会干的事而已。
她前夫比她还潇洒,婚姻破裂后,索性一走了之,下落全无,更别说管孩子了。
明明是更不负责任的那个,但儿子们只怪妈,不怪爸。
还在日积月累中,把他们爸美化成了迫不得已的可怜男人。
也是讽刺至极。
当一个女人拥有了男人的思维方式,比如至死是少年,唯爱自己,自己最大等等,她就成了自私自利的大反派。
《追月》试图触摸到了这一层,提出反思。
虽然到了后半段,逻辑急速反转,从为“坏女人”正名,变成坏女人幡然悔悟。
差了一口气,也就差了千万里。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戚老师最坏的一段。
排练大戏开演当天,连耍了两回戏中戏,先挑拨AB角的关系,她在后面渔翁得利。
使了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让AB角都演不成戏,她这个艺术总监再“迫不得已”挺身而出,登台唱主角。
演出结束,掌声雷动,戚老师沉浸在欢呼声中,虚荣心和极大满足,也完成了职业生涯最后的高光。
走下台口,已经浑身湿透,病情危重,摇摇晃晃,要即可昏死过去的样子。
A角台柱子来兴师问罪,她满头冷汗,眼看要撑不住,但还在嘴硬装强:我这是救场,我理所应当。
这个不分性别,所有为名利卷死卷生的人,都有同款虚张声势,总会在某个时刻,暴露虚弱的内核。
所以野心使人向上,也会让人付出代价。
何赛飞经典的“死鸭子嘴硬”表情,在这时登场。
颧骨、下颌骨都挺出,代表对抗态度。
嘴角紧抿,说不得半句软话。
眼神向下,不跟任何人对视,以免暴露心虚慌张。
她又是一等一的美人,轮廓深邃,身段柔媚,哪怕眼皮低垂,还是能在如丝的眼型里,看出委屈和脆弱。
叫你又恨,又忍不住心疼。
用那个被她狠狠摆一道的A角的台词说:你就是没法不原谅她。
《大宅门》里,杨九红被二奶奶羞辱,临死不让她戴孝时,她猛撕白步,露出过这个表情。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巩俐演的四姨太挑破她这个三姨太偷汉时,她也是这样,吓破胆子,照旧服不了软,大喊:“我看你们敢把我怎么样!
”《红粉》里,她一个小妓女,好不容易抄底捡漏嫁给阔少王志文,但因为时代困境转嫁给了小家庭,二人矛盾不断升级,每次大吵,她都要无理搅三分,认不下一点错。
还有《风月》里,跟演她亲弟的张国荣对戏,一边痛骂弟弟忘恩负义,一边求弟弟带自己冲出封建家庭。
她的台词句句都是威胁,也句句都是恳求。
何赛飞演的边缘人,都带点癫。
不是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那种癫,虽然也主打只怪罪别人,不反省自己,但只是口头便宜。
你知道她再嘴硬,也还是弱势,随时会被倾覆,甚至万劫不复。
她发疯,往往不是在反抗的时候,而是在反抗不成以后。
也不知道该怪谁,只能怪天怪地怪命运,然后对着空气一通咬牙切齿组合拳。
她是被逼疯的。
她的声嘶力竭和手舞足蹈下面,都藏着一个女人为对抗世俗礼教,抢回命运的支配权,而流的血与泪。
看到这里的朋友,去看看《追月》吧。
下次再有这种“坏女人”当主角的电影,不知道会不会是何赛飞80岁的时候了。
从小看越剧,第一次被何赛飞圈粉。
大佬讲戏,说入戏就入戏好绝。
日常的queen气场也很赞。
角就是这样。
女人欣赏♂的才华所以嫁给他,扶持他,做他后勤给他生孩子,拼命实现他的梦想甚至委屈自己。
♂抛家弃子的玩出家,她又要挣钱养家又想继续自己的事业,孩子失去陪伴都怨恨她。
——♀被吃干抹净的一生。
middle child总是受忽视的。
但也是最乖的。
还好有个漂亮温柔的姐姐陪伴他几十年。
夏生凌凌是好标准的小奶狗甜宠文诶flashback用舞台剧形式挺好,新颖又省钱。
还有一点样板戏,很久不见了片里的越剧唱段都可以的,唱的也可以,多亏专业演员。
(总觉得妈和大儿子很有chemistry…我错了!
)秋生好帅!!!
无人在意的女宝甚至没见妈最后一面……
标放主创交流 自己学校的电影 支持一下 全靠何赛飞老师的演技撑起来的 泪珠会说话(虽然哭戏太多了) 前半段何老师饰演的戚老师指导年轻人唱戏的片段把我看哭了 周围只有我在哭 别人都在笑(唉) 想起了自己的从前 另外回忆的方式用戏台舞美得表达方式也挺新颖的 喜欢(虽然回忆有点多 好多地方都是用嘴说出来的 不是表演) 然后 前半段真的给我特别特别高的期待 我本来以为可以打五星的 但结果从 戚老师给庄凌凌下药开始????
不懂了 完全垮了 一个昔日名角怎么会用下药这么肮脏的的方式来争得首演...明明可以直接说卡司啊 怎么会有人不同意 还有有人要杀秋生 戚老师杀人的那个情节 感觉完全像是为了凸显戚老师死前说的“原谅妈妈”而硬安上去的 no no no 后半段太no了 剧情奇怪还拖拖拉拉 前后不像一个导演拍的.... 另外秋生老师的演技一般般 去看冬妹的那段演的好像黄晓明。。
我是翘了电影伦理课来看的h老师说他随便翻了一下原著 没看开头没看结尾 粗粗一翻就拍板要拍这部了… 台下都是电影学院的学生 你…你怎么敢这么说的另外 h说什么我们需要一部代表电影学院的作品 但这《追月》的话 咱还是算了吧。。
一开始还挺期待的。。
何赛飞老师说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带入这个角色 开机之前在浴室大哭 这他妈就是剧本问题
国内少有的,以中年女性作为主角的电影,不止展现她母亲和妻子的身份,而是聚焦于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非常与时俱进的表达!
我永远会被戏曲故事打动,像《霸王别姬》《进京城》《柳浪闻莺》《青衣》……我会感动于戏曲演员对表演极致的追求,尽管有的人已经垂垂老矣,但耗费心力排练“上台”“当主角”的执念,总能戳到我心里。
而该片和过往同题材项目相比,最不同的点是,它着重强调了“女”演员的不易,讲述了女演员在奔赴事业时,会遇到源源不断的捷径诱惑,年龄的歧视,还可能会因“重事业、忽略家庭”而被人诟病不像个好母亲,(但如果是父亲忙于事业不归家,就不会受到如此严重的诟病)总的来说,电影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常年缺席家庭的女人,背后的苦衷。
电影把她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演员,妈妈,或妻子。
片子很妙的一点是,所有闪回都用了“舞台”的形式去呈现,模糊了戏曲和现实的界限,更让人觉得,女主角的人生经历,好似一出大戏。
近几年,很少看到有人能用这么认真的态度,去拍一部戏曲题材的电影。
他们可能早做好了亏本的准备,但是那种认真付出的精神让我很钦佩,也很羡慕,我总觉得,如果我这一生能产出一部口碑佳作,即使赔钱,也值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美的,越剧的唱腔、身段、眼神,自带一种凄婉的美。
而那种跨越时代遗留下来的“古朴感”,总会因距离产生美,那是一种厚重且珍贵的,濒临落幕的遗憾美。
电影中的空镜数量非常多,但是不局限于场景切换之间。
在人物娓娓道来的台词中,也会插入空镜,多半是水波纹和江浙一带的风景,很有新意。
缓缓流淌的波纹映衬出了人物心境,给影片增加了一抹诗意。
剧本非常扎实,人物塑造饱满,让我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女主的塑造不必多说,她身上有不少缺点,但正是这些缺点,这些鲜活的东西,让人物更加真实立体。
另外,我非常喜欢女配庄凌凌这个角色,善良、爽利、泼辣、能屈能伸。
她和二儿子的感情戏,也刻画得非常细腻动人。
何赛飞老师,以及二儿子和庄凌凌的表演,都非常细腻动人,相比之下主角袁文康欠缺不少。
何赛飞的金鸡影后真的实至名归。
但很可惜的是,始终不知道女主角的姓名,只知道大家都叫她【戚老师】。
她应该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是吗?
还很遗憾的一点是,女主角的女儿不幸成了疯子,也有女主的责任,片中却看不到她对女儿的一句道歉。
尽管已经展现了她的愧疚和悔恨,但没有母女和解的情节,就导致女儿的角色沦为了一个工具人。
最后在海边撒骨灰的情节,我觉得女儿是应该出现的,尽管她可能坐着轮椅,仍然痴傻着,但也需要出现,因为她也是女主的孩子,也是需要被展现的女性角色。
我看过导演之前的作品《老闺蜜》,它也是关于中年女性群像的故事,让我觉得导演很有潜力,敢于挑战新题材,也愿意为中年女性发声,书写和记录她们的生活。
电影的质量已经很不错了,走心,真诚,希望导演能继续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