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原著的第二天看的电影。
就内容来说,影片明显不够深刻,并没有反应出希斯克里夫对凯西偏执的爱。
当时候看完小说,并没有觉得有多么震撼。
只是觉得人何苦要活成这样呢?
不是很理解希斯克里夫。
看了电影之后,我完全理解并且喜欢这个人了。
在那样的背景下,希斯克里夫只能喜欢一个人,那就是凯西。
在电影里面,凯西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任性的样子。
电影只是呈现了一部分原著,并且还只呈现了一代人的事儿,希斯克里夫的偏执被掩盖的差不多了。
还有,我不是很懂拍摄的手法这些。
但是电影里面一直伴随着呼啸的风,里面的情节场景都十分的大自然。
最后,我认为里面最幸福的人就是凯西,当然失败也是凯西。
两个人都那么爱她,从小无忧无虑的长大。
不过最后她没能和希斯克里夫在一起。。。
我觉得是自找的。
嗯,心疼希斯克里夫。
没读过经典,就看部剧假装自己已经读过了。
想起了小时候,从来不读经典文学,倒是经典文学的小人书都看过,也算是了解过了。
呼啸山庄,在电影里貌似也就一个农庄而已。
农场主本身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和小女儿。
不知道在哪里捡到了另一个孩子,就把他带回来了,取名叫Heathcliff。
在长大的过程中,大儿子就是哥哥似乎不太喜欢他,时时刻刻和他做对,女儿cathy倒是挺喜欢他的。
两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发展出了感情,但是哥哥对HC的厌恶却是越来越大。
有天爸爸去世了,家里就成了哥哥做主。
HC当然是受到了最大的羞辱和虐待,哥哥还让自己的妹妹嫁个了别人,虽然cathy也不曽考虑嫁给HC,毕竟阶级观念还是在当时是一直存在的。
也导致了HC的离家出走,貌似cathy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HC在外面混的不错,貌似cathy的婚姻生活也过的不怎么样。
HC就回来,重新买回了自己当初住过的房子,哥哥因为酗酒和赌博,把得到的钱也都输光。
cathy最后还是没能和HC在一起,哪怕是两情相悦也要接受世间种种的隔阂,cathy最终也香消玉殒。
经典影片总感觉没有抓住重点,可能太长的故事其实不合适于拍电影。
两代人的恩怨情仇变成了爱而不得的归来复仇记。
哎!
凯瑟琳很美,林顿很帅,画面和叙事风格很唯美,但是但是,原著党实在忍不了啊!
女主死了故事就戛然而止了,这……虽然截取了第一代的故事,但是中心主题表达了个啥?
两小无猜的纯真?
种族歧视的无奈愤恨?
汹涌隐忍的爱?
归来复仇记?
缺得太多了,何止是阉割,简直是砍到腰部以上了。
不过叙事风格和拍摄手法还是可以的,给3星吧!
你能看得到,你能听得到,你能闻得到,你能摸得到的电影中的爱情奴隶一样的跪着,被鞭笞,被分割。
那只是一颗在年幼时代种下的种子。
在最卑微时候的被关注,在最脆弱的时候被舔舐。
两小无猜的形容太过懵懂,那是欲望在最初萌芽时候的满足,那是爱欲第一次被挖掘和挑逗。
你从一开始具有人的意识的时候,接受到的一切关于爱的信息都来自于一个女人。
正如同苏格兰高地的狂风在强劲的吹拂,树枝的走向是被决定的生长。
你用你的童年跟随在她的身后,于是你的一生都能听到她的呼吸,你的皮肤记得她的触摸,你铭记着她给你的疼痛,她塑造了你,她成为你生命的意义。
可是我对你的爱,更是一种欲望,一种占有。
我要你服从我,我要你追随我,我要你爱我,我要你融化在我的身体里。
我对你的感情就是这样贪婪,狞厉,偏执,疯狂。
但是占有的欲望同样让我无法忍受失去你。
我不能没有你。
这就是一场互相追逐的游戏,只是最后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是生死的距离。
同理,当我爱上你的时候,我便无法忍受与你分离。
@pasu
我以为我看过所有版本的呼啸山庄的电影,不料看了豆瓣才发现除了常规1939黑白版和1992朱丽叶·比诺什和拉尔夫·费因斯版之外,还有2009、2004、1998、1985等若干,于是不由的为自己的伪脑残程度感到羞愧................... 每个人对于呼啸山庄的理解不尽相同,所期待拍出的电影自然也不一样。
这个版本的呼啸山庄的卖点在于美和细腻,我想和导演是女性的关系密不可分。
每个场景都像是Constable的画作,疏离的天色和灰暗的布满充满耐力的植物的丘陵,Bronte姐妹的荒原情节在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的故事,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有很多。
和以往版本的平铺直叙不同,这部呼啸山庄几乎是以纯Heathcliff的视角拍的。
故事从他被带到呼啸山庄开始,很多镜头从他肩后拍向前方,感受到的是他感受到的世界,听到的是他听到是话——嗅到的Catherine的长发,被Henry击倒时看到的天空,那些昆虫和泥土和雨滴和风的呼啸...........不需要很多的对白,观众已被带入这份情境。
约克很土的口音被完全的保留了,而从口音的变化又何尝不能侧面反映出低劣的文明和教育的熏陶。
影片中老Ershaw说,“All I want from you is to be a good Christian.”他们从来不是,而在任何的未来也不会是。
呼啸山庄的爱情从来不是在道德标准中生长的花朵,而是原始的,激烈的,和一切自然现象一样美一样壮丽一样可以给予力量一样可以摧毁一切。
正如新版的电影海报上写的,“Love is the force of nature.” 没有一句话比它能更好的形容这个新版了。
一些些遗憾:Catherine在要嫁给Linton之前说的那段话只拍了她讲喜欢Linton的那段而没拍她说她觉得自己和Heathcliff更为适合的那段,男演员是非洲裔的,Heathcliff幻觉觉得Catherine来找他让他不得安宁的那段拍的没有很好........但只能说有得必有失吧。
为了保持从头到尾保持单人视角,为了整体寂静而充满张力的氛围,为了能有效结束这部电影.......即使这样我最后还是默默的在电影院里泪奔了啊。
不过挺多人不喜欢的,有人早离场,坐我后面的人对这片子的评价也不高。
平心而论,即使在文艺慢片儿中这部电影的节奏都慢惨了,部分改动也未必人人能接受。
喜欢不喜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即使看了我的影评大受鼓动很想一看,也请慎入啊!!!!
这个电影真的绝了 大量的倒叙插叙 还有手持镜头 我承认女主长大之后的出场惊艳到了我 真的超级漂亮 但是对于没有看过原著又想了解这部长篇小说的人来说 实在太不友好了 我印象中这部小说的戏剧冲突人物设定 男主想要复仇的意愿强烈 但这里表现得都有点平淡了 可能是想通过昏暗晃动的镜头 呼啸的狂风来表达?
但剪辑手法显得很混乱 长大之后不时猝不及防地插入一些小时候的镜头 看得我真的很难受 而且不是说山庄吗 那个小破房子感觉要被狂风骤雨吹倒了 女主老公的房子不要好太多了 最后电影结尾有种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 男主放弃得就很突然 虽然女主家除了她和她爸对男主好些 其他的人无论她哥还是仆人都对男主恶语相向 让男主养成了别人羞辱他 他就打人反抗 再得到一次群殴的行为反馈 长大了之后依旧如此 就很不符合出去这么些年回来复仇 应该养成韬光养晦蛰伏而惊艳的性格才对吧 还是说原著的设定就是如此暴力血腥 不过这个小说我一开始还觉得这么宏大的叙事角度是男作家写的 没想到会是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看多了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 会觉得姐妹几个都是温柔细腻的笔触(才发现我看得这都是一个人写的 然后我把简奥斯汀跟勃朗特三姐妹弄混了 啊救命啊好尴尬闭麦了)
在阿诺德的镜头下,《呼啸山庄》变得更加野蛮、更加原始,它剥离了传统哥特爱情的浪漫,直指爱欲和暴力的本质。
英格兰北部,约克郡高地。
大雾沾染黑色的泥泞。
狂风呼啸不已。
倒伏的灌木彼此纠缠,像打结的头发,或者海中的水藻。
远处,灰色碎石堆成仅有几扇小窗的山庄,矗立于山谷中央。
一切都泛着青色,四处散发着坟墓的味道。
一片土地在叫魂,死亡和恨。
行走在这里的人们行为粗糙,语言也粗糙,胸口带着洗不去的汗渍。
阿诺德,带着她伪装成温柔的强迫,用特写逼我们离一切太近,以至于光是注视这些材质,我们便会因为柔嫩的肌肤几乎能直接感到粗糙的疼痛而不自主地退缩。
如伤口渗血,抑或黑色的石油从地面漫溢吞噬大地,镜头的注视让故事从物品的质地中涌出,跨越文本,直达我们感受的神经元末梢。
我们被晃动着的画面卷入无休止的动荡,仿佛我们也一同住进了彻夜呼啸着大风的山庄。
暴雨中,树枝敲打窗头,充满了一个女人的咒怨。
Heathcliff是最开始带我们来到这个生硬之处的人。
火光没有让夜晚变得更好。
进屋后,暂时没有人敢对他的肤色说什么,只有那个叫Cathy的女孩对他吐了一口唾沫,被她父亲抽了一嘴巴。
第二天,她对Heathcliff流露出让人无法信任的好意。
他们开始一起骑马,爬上岩石,从教堂逃走。
马儿的鬃毛,鸟的羽毛,女孩的头发。
一些柔和的事物开始让视觉不由自主地流连。
手动变焦的连续性让视觉中清晰的部位如水珠般来回流转,而周遭的模糊仿佛绒毛般的虚幻。
我们如同在用目光一遍遍地爱抚。
偶尔,焦点会漫步出这个世界,眼前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所有让人疼痛的棱角消失,没有碎石,没有的差互树枝。
剩下的只有某种光影般的温柔。
有时,在山庄,大雾就这样模糊着一切,使人隐约地感受到一种交织着阴暗的幸福。
某天,Heathcliff将Cathy按倒在泥泞之中。
一开始,Cathy大笑着挣扎,不住地扭动身体。
然而,将全身重量压在她身上的Heathcliff,逐渐越来越紧地攥住她的手腕。
黑色泥浆从他的指缝中一点一点地渗出,他就这样按住Cathy,如同他要挤出一个人肺里的最后一口气。
Cathy终于意识到了什么,她不再笑了,而是用一双蓝眼睛带着难以解读的意味看向Heathcliff。
就这样,她沉默了,随后,不再动弹,选择将一切交给他。
“我爱Heathcliff,因为他比我还要了解我。
”几年后,当Cathy在火光下哭着向女仆说自己答应嫁给林顿时,眼前也许就是他们躺倒在泥潭里的那个时刻。
Heathcliff一言不发地回去收拾,在那个雨夜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无论Cathy如何在他身后哭喊让他回来。
很多年后,Heathcliff回来已经是夏天了。
林顿庄园干净整洁,铺设着精心布置的石子路,种着枝叶舒展的苹果树和娇嫩的花。
太阳投下的光美丽至极,将一切的轮廓勾勒地太过清晰。
他再次与Cathy相见。
你怎么能这么久不想我,她说。
他回答:你对我太残酷了。
我原想见完你,报复完Hindley后就自杀。
但我改主意了,我不会再离开你,没有你的日子我痛苦至极。
然后面无表情地,Heathcliff看着Cathy:她拼命地想忍住,不要流泪。
他是出现在完美世界的呼啸山庄鬼魂。
数日后,二人与林顿家的Elisabeth一同出行,回到了那块岩石。
他们曾经趴在那儿眺望整个山谷。
你怎么能这样一走了之?
Cathy在一段沉默后突然爆发,她冲向Heathcliff,将他踢倒,用鞋狠狠地踩着他的脸。
如果不是Elisabeth打断,也许她会如同要杀死他一般疯狂地碾他。
当她的脚隔着带有细腻花纹的皮鞋贴在他脸上时,Heathcliff大概明白了Cathy当时在泥潭里的感受。
犹豫的距离就是爱抚纠缠暴力。
她皮鞋上的细腻花纹无言地述说着二人隐密残暴与欣悦。
痛苦的游戏不断升级。
Heathcliff与Elisabeth在Cathy窗前亲密,对Cathy说你无权妒忌,然后他又说,我会将你的孩子视为己出。
在夜晚,他将Elisabeth骗出,缠绵后,随手将她的爱犬吊在围栏之上。
不久后他们结婚了,Cathy自他们离开后就开始神智不清,不久便撒手人寰。
得知Cathy的死讯是在淡黄色的夕阳下,他说:我希望她死得很痛苦。
然后开始号啕大哭。
也许你们曾经欢乐,但我们彼此共享痛苦,这份爱的代价太大,无人能剥夺。
在雨夜,他掘开坟墓,将钉死的棺材打开,因为死亡没有他暴力,没有资格夺走他的爱人。
直至一阵突然的风如同爱抚,他像是意识到了什么,抬起头,停下了所有动作。
他回去,将家里的一切砸得粉碎。
第二天,一个安静的早上,阳光正好,从Hindley手中,他得到了呼啸山庄。
这里的一切不疯如此清楚,如此使人感到冷酷。
不知为何,这我想起杨牧的一首诗:“我體會他沙啞的聲調,他曾經嚎啕入荒原狂呼暴風雨計算着自己的步伐,不是先知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嚮導的使徒──他單薄的胸膛鼓脹如風爐一顆心在高溫裏熔化透明,流動,虛無”
整部影片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过于的平淡和乏味,最后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了下来,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让人无形当中感觉到了暴力的另一种存在形式——那就是情感暴力。
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伪装成了暴力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两心之间的依赖而深深的折磨着对方。
自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暴力行为:取伊莎贝拉为自己的妻子,占有了辛德雷的财产......片尾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辛德雷的儿子将一只脖子上拴了绳子的狗挂到了树上,毫不顾忌小狗的痛苦挣扎,这个行为让我为之一震,到底我们的意识里潜藏着多少的暴力成份?
我不敢也不愿意去想象这种暴力能被激发出多少,如果非要追究其原因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动物的天性使然,或许也只能说是我们被自己无法继续承担的压力所致罢......
应该叫呼啸山村,土老帽版。
故事发生在荒野之间,冷呼呼,脏兮兮,人不俊,景不美!
如果不往名著上面靠,还可以作为小成本电影来对待。
然而,影片却一定要拍成两个小时的,带着名著符号的影片,叙事有又不完整,情节还突兀,没读过原著,估计都理解不了里面的行为和情节转变。
这带来的争议就太大了,恶评虽然也就不新鲜了!
去拍摄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往往不讨喜。
由于载体不同,小说的读者去当电影观众时,总是会觉得文字的时空被电影局限了。
并且由于时长的限制,电影对于小说中情节的筛选、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也很难令每个观众满意。
普通小说尚且如此,改编像《呼啸山庄》这样的文学名著,就更有难度。
光是建立在这部小说改编上的电影,就已有至少10个版本。
不过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显然锐气不减,喜欢挑战。
她带入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这版《呼啸山庄》,尽管被一些观众认为是改得“面目全非”,但从整体的氛围而言,并不脱离原著“紧张离奇的浪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甚至是更为贴近的。
去评价一部名著改编的电影时,对原作的遵循度,往往成为一个临界点。
事实上,这跟本片导演阿诺德所说,每个导演从书中选取的点会不一样,是不谋而合的。
因为每个观影的人,从电影中感受到的原著精神,也不一样。
一个忠实的小说粉丝,可能会无法接受改动过大的电影版本,这并不能作为评判影片好坏的标准。
同理,极为遵循原著的改编,则可能会在某些电影迷的眼里,觉得平淡无趣,失之个性,这也跟电影的质量无关。
其次,“遵循原作”跟“独立创新”,是两个完全不相对立的点。
遵循原作所强调的,不应该是外在的设置,物的一致;而应该是遵循作品内在的精神,例如人物的性格、命运,情节和情感等。
从这一点上来说,阿诺德做得不但不差,相反十分出色。
在某些观众看来的“面目全非”,例如把山庄的背景放在了农庄,吉普赛人改成了黑人这些,根本不影响剧情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
影片中,不管是少年希斯克里夫的粗鲁,少年凯西的野,还是成年希斯克里夫跟凯西之间的纠缠,以及爱情悲剧的命运,都渗透自原作,并且在阿诺德非常个人化的影像里,彰显她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阿诺德谈到,第一遍阅读原著时,她只是了解和感受作者的的思想,自己是没有思考的。
第二次阅读时,她才开始有了独立于小说的见解,并最终把那些打动她的点,融于自己的理解力,搬上荧幕。
演员出身的阿诺德,对影像的理解与把握非常之感性。
她的这版《呼啸山庄》,情节只进行到原作的三分之二处,停留在希斯克里夫和凯西这一代。
然而影片的篇幅并不短,有129分钟之长。
相较之前那些把故事讲完整的改编版本,阿诺德显然更重视把情绪表现完整。
她放弃大量对白,改用直白生动的影像来刻画人物和呈现关系。
运用大量的动植物特写,环境全景,自然与人的各种关系与调度,体现出非常强烈的导演个人意识和风格。
阿诺德说,自己拍片是依赖直觉的,从片中那些阴郁的泥土,暴烈的大雨,和阳光里厚重的灰尘中,并不难看出这一点。
而这些元素从没有脱离叙事主体,感觉的强化也没有混乱章法,这在女导演的作品中,实在难能可贵。
尽管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男人拍出来的,但男导演永远拍不出女导演拍的那种神经质似神秘敏感的东西。
单拿今年三大电影节上的作品做比较,就可很清楚地将男女导演的情节区分开来。
从柏林电影节到戛纳再到威尼斯,男性导演的作品一律逻辑严谨,节奏分明。
而女性导演的作品则风格强烈,情绪丰富。
女导演的作品整体质量并不高,但无一例外地具有非常感性和诗性的画面与表达。
这次,相较之前大多数男导演拍摄的版本,阿诺德的版本似乎更贴近女性的视角。
她着墨在氛围上的影像,远多过于叙事,这既可看作是导演独立于小说作者的创作,也算是导演对作者情绪的揣测。
二者几乎可以得兼。
从来没有想过可以用如此现代的技法、甚至略带点dogma95的特点来拍摄《呼》。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安德里亚对原作的解构与再重构,这种探索注定毁誉参半,但作为一个对作者性、风格化、实验手法十分看重的影迷,我还是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事实上,也许这种去浪漫才更贴近原作的愤怒、绝望、呐喊。
忘記自己也不會忘記你。鏡頭雖美,但和魚缸一樣無法有感覺,算了吧以後。又,effy小時候能長那樣嗎。
连画面都不好看的电影。。。。。
典型英国片
呼啸山庄是我最喜爱的一部英文小说,而这个电影版本却完全失去了这部小说在故事结构和故事情节的震撼力上给我带来的艺术欣赏。
有魄力有格调的导演才会这样改编名著 不用故事本身而用属于电影的语言去描述原著的气质 镜头美极了
太坑爹了,原作的精神都看不到,观后感居然是这个片子真的是《呼啸山庄》么……
看畢看原著才驚覺電影版拍得真好。電影和文學間有通感。
回来吧,冷酷的希刺克利夫,我的主人我的爱。狂野的旋风—般的爱情。黑人男主有强大的磁场,但导演对其内在的野性兽性的挖掘欠缺了点,女主的形象更显苍白
个人还蛮喜欢这种风格 但是成年男主大囧啊
4:3画幅、大光圈、逆光、手持镜头……文艺小清新对古典作品的可怕肢解
逆光的拍摄 晃动的镜头 装逼的节奏
导演对原著有自己的了解,改用黑人角色似乎又加大了戏剧冲突。
love makes people crazy. 景色有种荒凉之美。
画面真的很美,但是总是有种提不起兴趣的感觉。爱情本身很美很矛盾。但是依旧不懂为什么要这样的感觉。种族,身份,地位,原来这些已经早已超越了爱情本身、
太文艺了就削弱了故事性。
看得很憋屈……但是画面镜头及其喜欢。
关于我爱你,这是个秘密,尽管显而易见。
仔细想想,我从来没有在一部电影里看过这么野性的杀害动物的方式,这种拍摄,不会被告到法院吗?尤其是最后,让儿童演员吊死小狗!太惊悚。
摇动镜头 原著味道 绝望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