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伦布,有很多很多名师设计的建筑物(连同外部的环境装置、内部的装饰物件),让人有点应接不暇。
建筑物本身,就是巨大醒目的存在,兼具了实用性和抽象性。
建筑遮风挡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建筑又被设计、被欣赏,被赋予艺术性和时代性,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建筑是人的造物,只有在人的参与之下,它才有意义。
而同时,只要这种互动在继续,建筑所承载的意义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超越其客体,成为更隐私更暧昧的情感的载物。
在哥伦布,有一对男女因这些建筑而相遇相识了,他们生活也随之改变。
男的是一个叫金的韩国人。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建筑师,在哥伦布考察时突然病倒,于是金也来到了这里。
但金和父亲现在已变得很生疏,之前他因父亲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家人忽视了他而离开他。
父亲倒下陷入昏迷也无法唤起他的怜悯与爱,他还无法选择原谅,他的到来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出席。
他甚至不希望父亲能撑着回到韩国,他等着彼此的解脱,而不是虚伪的演戏。
女的叫凯西,她生活在这里。
她对建筑非常感兴趣,高中毕业后也有机会可以外出继续深造寻梦,但她选择留了下来。
她有个吸毒的母亲要照顾,她无法抛下她一个人离开。
在哥伦布的这些建筑,是她日常中寄情忘忧获得安慰的所在。
她因自己投射的情感而去了解建筑,而因为了解而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她还是有些害怕,离开了,对母亲的爱,对建筑的爱,是否还会依然存在。
两个陷在各自困境中的人,在哥伦布相遇。
凯西对建筑感兴趣,对金的父亲感兴趣,对金也有了兴趣;金对建筑和父亲都不感兴趣,但他被凯西的热情感染,也为这热情背后的苦闷而心有戚戚。
金和凯西的状况并不相同,但金的现在可能就是凯西的未来。
她对母亲的照顾关心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压抑自己逃避问题终非出路,她也会因为被忽略被欺骗而愤怒吧。
金鼓励凯西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她为将来走出哥伦布。
同时,他自己也有了去了解建筑的机会。
哥伦布的存在,凯西的介绍,父亲的遗留物,了解建筑,也是了解父亲,不一定要原谅,至少可以弥补自己因为愤怒而产生的无知。
后来,凯西发现母亲一直在骗她,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了。
这并不容易。
但她必须面对自己,母亲也需要面对她自己。
除了被寄情而望之外,建筑在电影中还有着更多元化的作用。
建筑本身也是被表现的对象,它在现实中在故事里的存在被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自己去体会美与感动。
建筑也被利用,它的线条它的体积,细节和颜色的拼贴与点缀,参与到影片的构图中,形成电影层面的新的美学意义。
建筑营造空间,又分割空间。
它为人提供隐蔽之所,又将这隐私暴露出来。
空间的隔离也是人的隔阂,现实的距离变成情感与时间的想象。
建筑,是她的未来,是他的过去。
现在,建筑让改变发生,她离开了,他留了下来。
《在哥伦布》,情与景的融合与变化,像水一般不动声色,涟漪荡漾余韵悠悠。
这可能和导演是剪辑出身有相当的关系。
配乐的运用也是如此,恰如其分融为一体。
《在哥伦布》,是一场与建筑的邂逅,也是两个灵魂的邂逅。
我们看到了建筑之美,更感受到了人的美好。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故事的开端始于一场意外。
发病的教授病倒入院,儿子忡忡从韩国赶来哥伦布,被取消讲座的女孩怅然若失。
围墙内,男主角锁眉处理不得已被耽误的工作;围墙外,女主想问候而又犹豫。
“my name is JinJim?Jin, with an nHey, Jin.”借烟不愧为破冰的万能之钥。
两三口吐雾,便消磨了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边界。
幽默的人初次打招呼都令人印象深刻。
最是浪漫的是女孩Casey和Jin的几次谈话,在惬意交谈中分享兴趣、探讨人生、袒露自我。
故事在光线流转的镜头里悄然升温。
建筑美学是契机,两个漂浮着的孤岛有了相同的声频,开始共享频道。
彼此独立的生活经验是灵魂碰撞的加分项,相近的智识水平,有观点的个人见解,叠加良好的共情力,造就愉悦的谈话氛围。
于是乎,繁琐生活里,两人听见了虫语,听见了风声。
Jin是真实的,个人主义至上。
面对父亲病危的情况,坦言自己的真实心境——不想父亲好起来。
别说被儒学影响深远的亚洲人,就连在自由国度土生土长的Casey也难以接受。
谈及个人选择时,Jin建议Casey深造的口吻过于强烈,被认为是在leaturing……成长环境带来的矛盾,家庭角色带来的责任,各种羁绊交错下,矛盾产生。
选择不被理解,想法不被体谅,固执的性格叠加不被感知的动机,一如世事各种争执的起源。
矛盾易产生,也易消逝,它抵不过两个人的共性和个人魅力。
真诚的交互里,主角有温柔过招的机会和能力,造就影片的高光时刻。
温柔是多稀有的东西啊。
有人愿意挚诚倾听, 难过时刻便不用暗自咀嚼等待愈合。
没有人愿意随随便便袒露自己,因为一开口,就仿佛是承认了自己的软弱。
又或是认为,被掩盖的往事何必再谈论起痛苦多一回?
隐藏多好,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仿似不受影响。
或许开口很难,但只要倾诉的对象是适当的人,忧伤就会得到救赎。
喜爱主角人设。
思考有深度,清醒而自知,未来有潜质。
观影完忍不住期待,我们,会在怎样的时刻会和他人相遇,真切地闯进彼此生命,并且有能力把重要的人留下?
想做温柔的人儿了。
把毛刺收一收,等遇到频率相同的人,一起在做尽平凡事:细节里看见瑰宝,大地像乐园美好,动荡下浪漫地散步。
毕竟啊,不能因为想免受伤害而变得凶巴巴,也不想虚张声势地圈地保护自己了。
低潮期,也要大胆相信和向前迈步。
最后,关于剧情。
单薄吗,对话就足够让人细品。
情感交代不明吗?
又何必要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东方美学的朦胧不被看见吗?
主角之间的故事不落俗套,仍然浪漫,让人神往。
结局不应单一,明朗也不要是叙事的选择,留白也未尝不可。
当互相有了影响,一切就有了意义。
去年加拿大签证延误,只好取消去多伦多的行程。
哥伦布离我们不过三小时车程,临时起意,拖上半情不愿的E开车朝南,去打个了卡留念。
这部电影怎样呢?
说实话没有很好看,因为人物塑造和叙事都瞎。
据说应该当成visual essay来看,但我感觉最多是个MV,剪辑太厉害了。
电影里这个诗意的,风格化的哥伦布在现实中看是将城市裁剪到了极致的结果。
亲自来一次,感受天上地下,无法不怯魅。
所以《绝美之城》可以是一封写给罗马的情书,但《在哥伦布》只能写给一个幻想中的midcentury modern utopia(非常中产)。
真要论建筑,印第安纳任意两个小中型城市不会差太大,相似的城市尺度,都能找到相当数量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建筑,其中不乏大师之作。
哥伦布的出众之处不过在于密集,而形制上没有太多独到之处。
的确,Saarinen父子,贝聿铭,Robert Venturi...在这里都有作品,但都不是代表作:看Saarinen不如去明尼苏达,看Venturi不如去PA,看贝聿铭...那就太多了。
真想在中西部来一场建筑之旅,那与其来哥伦布想投机取巧一网打尽,倒不如老老实实从芝加哥出发,先在市里遛一遛IIT的Koolhaas和Ronan,第二天去Mies的Farnworth House,在Plato,开车不过一个小时。
逛完了芝加哥取道Racine,参观一下Frank Lloyd Wright的SC Johnson Headquarter(独一无二,体验非常棒),继续向北两个小时就是密尔沃基,还有各式Wright教堂与私宅,换个胃口可以再体验下Calatrava的美术馆。
这一路,别的不论,吃的肯定比在印第安纳好多了。
打卡
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城市电影,但摄影所流淌的静谧气质乃至故事框架都像极了日本的田园文艺片。
场景渲染极度依赖摄影机所对准的符号化的生活经验和灵感。
两位主人公的心境看似低沉失落,实际是对未来满怀生机的等待。
他们乐此不疲谈论人生意义和建筑精神,于是冰冷的建筑也便有了神性。
摄影很美,构图很精致,通过两个人物对建筑学的探讨,描绘了失衡家庭对人成长的影响!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希望对为建筑而来的同学们有帮助No.1,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 1942)“非对称的平衡”(24',第一次与男主聊天)No.2,欧文会议中心(Irwin Conference Center, by Eero Saarinen, 1950)“全玻璃的银行”(32',第二次与男主聊天)男主提及喜欢当地的卫生中心(Quinco Regional Mental Health Center, by James Polshek)提及 James Polshek 自己出的书是 Build, Memory(2014, Monacelli)No.3,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 by Deborah Berke, 2006)(42',夜晚找男主聊天)女主因此知道 Eero Saarinen,开始去了解当地建筑(58',又一次聊天)提及 Eliel Saarinen(1873-1950) 是 Eero Saarinen(1910-1961) 的父亲男主提及父亲在北区基督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 by Eero Saarinen, 1959)里写作No.5,女主母亲工作的报社大楼(The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 by Myron Goldsmith, 1971)(1h13',又是一个聊天的夜晚)No.20+,哥伦布大会堂(Columbus City Hall, by Edward Charles Bassett, 1981)(1h26',一起吃东西)男主认为这就是父亲笔记里所描述的建筑
作为导演郭共达(Kogonada)的长片处女作,能拍出这样的爱情小品,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在哥伦布》 (Columbus)绝对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意外,观感最好,最高级的一部剧情片,其实它的主题不光设计爱情,还有家庭,以及自我的重新认知,和过去和解,突破自我限制的成长。
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在哥伦布》就引发了不少影迷的强烈共鸣,网络得分更是居高不下。
MTC更是给出了逆天的高分89分!
这个得分已经超越了很多经典同类型影片。
总体来讲,《在哥伦布》的故事结构十分巧妙、精致,它的雕刻画面和人物展示方式细腻无比,配乐、剪辑和画面呈现层次分明,具有不凡的深度。
看似平稳的节奏下有着蛛丝般清晰的故事脉络。
稳定的视觉效果展现会挑战你的注意力极限,同时扩展你的想象力,净化你的感知。
《在哥伦布》看完后,用最简单的词语来形容,就是“舒服”。
其实光谈剧情,《在哥伦布》并不算特立独行。
影片讲述韩国翻译家金来到美国城市哥伦布,他的建筑师父亲在当地考察时意外晕倒,陷入了昏迷。
在哥伦布的日子里,金结识了当地退学在图书馆打工的女孩凯西,凯西是一位建筑迷,对金的父亲非常崇拜。
影片以哥伦布为拍摄地点是因为这个人口不足5万人,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小镇,却拥有着近60多座著名建筑,高居“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第六位,这些大师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靠着对于建筑的热爱,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从谈论建筑到自己的生活。
影片设置的两位主角非常值得玩味。
金显然是作为外来者身份来到哥伦布,凯西在第一次和金对话时,对于他能流利的说英文感到吃惊,金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很稀松平常。
金显然有着西方留学的背景,导演也想借此表达对于全球化移民大国想象的一些思考。
金作为移民,却事业有成,父亲是备受尊敬的大师,功成名就。
就连金的初恋情人,父亲的学生都是美国人,而且是凯西的崇拜对象。
再看看当地人凯西,因为家庭缘故中途辍学在家,靠打零工度日,并且刚刚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贫苦时期,她使用的手机居然是不带上网功能的淘汰产品。
移民和当地人在地位和身份上的差距,被影片巧妙隐藏,但刻意的安排实在令人玩味再三。
两人在哥伦布的相遇,不只是为了谈情说爱,更是为了重新认知自我。
为此,影片在人物设置上,特别安排了一位昏迷的父亲,一位有吸毒过往的母亲。
金和父亲不和,一年多没有讲话,金埋怨父亲没有给他温情的童年,总是不在他身边。
来到哥伦布,他甚至没有办法在病房里多待一秒,埋怨和亲情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令他内心苦闷无解。
凯西和母亲的关系亦非常紧张,母亲有着吸毒史,且不断换着不靠谱的男友。
凯西被迫辍学,而且留在哥伦布照顾她。
最近她的母亲又开始结交了新的男友,凯西非常害怕过去重演,开始每夜查岗,惶惶不可终日。
金想离开哥伦布,但却被迫暂时留下来;凯西想留在哥伦布,但梦想却折磨着她,要她尽快离开。
他们一个困在过去,一个担忧着未来。
两人的相遇将是他们互相成长,解开心结的开始。
单看故事和剧情,《在哥伦布》并非高级和独特。
令人神往的是,《在哥伦布》居然把这个故事包裹在当地的著名建筑的文本内涵中,这绝对是多年来,前所未闻的一种故事建构方式。
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干说过: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
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而影片对此提及,建筑因为本身承载的意义具有治愈人类情感的力量。
建筑对于一个人来说,常常和记忆纠缠在一起,一些建筑对于个人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记忆,也许是伤感的,也许是快乐的,建筑本身会让我们回到过往,沉侵于当时的回忆旋涡中,勾起我们无法忘怀的私密情感。
影片中,金和凯西因为谈论建筑而认识,接着关系越发亲密,对于当地建筑的浏览和解读,打开了他们的心结,让他们互相倾诉,找到了各自内心的症结所在。
对于,金和父亲的关系来说,父亲留下的记录了当地建筑的笔记本就是两人冲破隔阂的那把钥匙。
金带着父亲的笔记本,到处寻找他画中的建筑原型,在凯西的陪同下,他开始逐渐了解建筑物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时,再次了解了他的父亲,以及他自己。
他不愿留在父亲身边是因为他埋怨父亲过去留下的冷漠,他对于自己的过往感到羞愧。
凯西更是在不断解读当地建筑意义的同时,发现了她对建筑学的狂热,在金的提点下,她开始接受内心追逐着的梦想,同时明白了放下过去,相信母亲会有新的,积极的未来。
她不愿离开是因为她害怕未来的不可预测,对于自己不够自信。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凯西把当地的建筑进行排名,而排名的原因来自她和建筑的关系。
有的建筑是她最伤心时的所在地,有的建筑是她顿生希望的幸运地,建筑的意义附加在了她的人生道路上,成为她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里,《在哥伦布》做到了文本和影像的平衡。
在电影中,影像与文本,即声画天然分离,因为一个需要调动人的视觉,一个需要考验人的脑力。
电影大师常常是把一个方面做到了极致,而被迫忽略另一面。
《在哥伦布》却时刻把控这文本和影像的平衡,在精致的画面构图和建筑物展示时配以高度提炼后的台词信息,让普通影迷,即使完全不了解建筑学的影迷也能轻易解读出其隐喻目的。
正是因为导演在影片中使用了“建筑”这个概念与形象,才使得文本信息与影像结构的双重加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这些不断出现在影片中的建筑物交织着角色的情感、他们的认知价值,因而建筑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具有慰藉人心的有机生物,成为生活与情感萌发共鸣的场域。
由此,建筑物成为了剧情推动的动力,甚至成为角色人物弧光转折的关键。
角色的认知在建筑物前不断变化,让他们的心力得到增长,冲破了过去的阻碍。
最后,不得不提下《在哥伦布》唯美准确的摄影构图。
影片大量利用了镜子的反打效果,已经玻璃的隐喻。
在影片的对话中,《在哥伦布》很少用常规的正反打,而是在固定机位下,一人在精心布置的镜子中呈现,一个要么处于侧面,要么干脆不出现,利用画外音的形式。
这种对话方式的建构,突出了对话时的中心人物,让影迷更能聚焦于重点人物,导演的动机变得清晰,这幕戏的作用立刻凸显出来。
同时,利用镜子的构图,让人物天然处于分割之中,人物关系之间的不自然和分裂得到了隐喻化的呈现。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房间走廊,街道,都表露中一种刻意的距离感。
这种空间的利用,让《在哥伦布》在建筑物的地理性美学上得到了扩张。
时间偏向于影片的文本内容,而空间则着重于影片的情感层面,联系双方的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建筑物。
《在哥伦布》充分利用了环境美学,在布景构图中营造出一种流动性的情感介质,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镜子,还有建筑物上玻璃,金曾不止一次说过,“更多的玻璃”,凯西喜欢的建筑物大多有着数量繁多的玻璃作为景观特质,其中玻璃自然带着人物内心和影片主题的隐喻。
最终,金选择了留下来,从建筑物中找回修复父子关系的方法。
而凯西选择了离开,她从建筑物中找到了自我真正的方向。
他们一个原谅了过去,一个找回信心走向未来。
男女关系,亲情关系,人与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如此巧妙的溶于了故事中。
《在哥伦布》有着逐步渗入人心深处的魔力,你甚至都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沉迷于影片的叙事结构和美学动力中,当影片结束后,一种莫名情绪萦绕心间长达几个小时,回味无穷,如得新生。
在这部由约翰·赵和海莉·露·理查森主演的电影中,对话和场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在哥伦布》绝对是个迷人的存在。
专制主义是它的力量所在。
在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中,韩国出生的视频散文家和电影迷郭共达迷于电影结构的砖块和砂浆,他在真实的砖块和砂浆中找到了相关性。
他把标题镇——印第安那州的哥伦布市,以及它奇异的现代主义建筑宝库(贝聿铭、沙里宁家族、文丘里家族)——摆在我们面前,并测试了人物的反应,以及我们对所摆出和提出的艺术真理的反应。
这个女孩是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建筑宅女,海莉·露·理查森把她扮演得可爱而又平易可亲。
柏拉图式的,她爱上了一个亚洲游客(约翰·赵,从哈罗德和库马尔的循环中走到上流社会),他的建筑学教授爸爸快死了。
他们迷人的谈话,大多是在正统的现代教堂、房屋或医院前拍摄的,将美学哲学转变为热爱生活的哲学。
这部电影的画面美得出奇。
它们提醒我们,电影就像建筑物一样,是由捕捉光影的正方形和空间构成的。
对话也很精彩。
就连艺术电影也有多少次把我们推向艾略特的观点,在他关于形而上学诗人的文章中,即在最高的艺术中,思想和情感合二为一?By:Nigel Andrews
( 已首发于香港文学馆《虚词》,转载请联系《虚词》编辑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2720.html)圣诞期间,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小镇哥伦布,看了一部摄于当地的电影Columbus(2017)。
哥伦布被称为建筑的麦加,1950年代开始,有不少现代建筑的大师都在此地留下了他们的作品。
我在电影中,看到了事业与家庭、名声与宁静,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对于自己童年时期家庭关爱的缺失,除了一味地埋怨,子女也可以从担负起家长角色的角度,帮父母弥补这种缺失。
好像耶稣一样, 用自己的肉身来帮他人赎罪,从而不会再恶性循环下去。
由于我身处哥伦布,观看关于当地的影片,感觉变得非常奇妙,似乎一切都变得息息相关。
《在哥伦布》:成为父亲,成为母亲元旦返回路易维尔后,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在哥伦布》(港译《心灵筑动》)。
那些重温的瞬间,才是真正理解和共情的开始。
2021年的12月30日,brice一家人载着我,草草逛了下哥伦布的著名建筑,看第一基督教堂的钟楼(First Christian Church), 参观巴塞洛缪县图书馆(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眺望欧文花园酒店的花房(Irwin Gardens)。
我在图书馆中穿梭时,看到透过天窗洒下来的阳光,裸露的红墙,小朋友拉开幕布,拿着玩偶,轻声即兴地表演一幕戏给妈妈看,妈妈拿着移动电话,跪坐在地上,帮孩子们录影。
我多么想自己能多做些功课,不至于第一次和我注定会喜欢的地方的见面,会如此地仓促和不投入。
巴塞洛缪县图书馆是贝聿铭1969年的作品,亲身体验过苏州博物馆和香港中银大厦的我,如果有第二次机会,一定会更投入地顶礼。
而那第一次,就像是一次陌生人的萍水相逢,谁也没有做好准备。
第一次看《在哥伦布》也是这样的,准备并不充分。
幸好看了预告片,也听说这会是一部非常缓慢,甚至比较闷的电影,如果不是这些心理准备,我可能会在半途中睡去。
我在电影中,一边关注虚拟的情节和人物,一边回忆和辨识当天下午曾到访过的建筑,我这个个体和电影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不同寻常。
我也不再是以一个客观的评论者的眼光去审视这部电影,一切以经历打底。
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是一个人口不足六万的小镇,却在195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著名建筑师为哥伦布设计创作公共建筑。
贝聿铭、萨里宁父子、西撒・佩里、德博拉・伯克、詹姆斯・波尔舍克等等大师都曾在这里留下作品,将这座小镇打造成宁静的花园 之城。
这些设计了摩天大楼的设计师,却在哥伦布留下了一些矮矮的现代建筑,并不企图打破小镇的和谐宁静。
声名与归隐,野心与静谧,哥伦布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矛盾体,世上再没有一个地方,好像它这么奇怪,用平淡无奇包裹着声名显赫。
哥伦布是建筑的麦加,同时,作为一个小镇,它依然默默无闻。
这种矛盾也显现在女主角Casey身上。
哥伦布的大师建筑,启蒙了她对建筑的兴趣,于是她研究建筑,听当地的讲座,发展自己和建筑之间的情感关系,但为了学习建筑,她却要离开哥伦布,离开这里的世界顶尖艺术,因为最好的建筑系并不在这座宁静的小镇,她要去有野心的地方去实践自己的好奇和才华。
另外,没有学位的那张证书,即使她再有才情,在哥伦布,她也只能做一名图书馆的兼职。
多么奇怪的悖论,你拥有最美好的艺术,却无法通过拥有去实现它。
你要离开麦加城,去学习如何实现麦加城内的成果。
brice一家开车载着我,我说,哥伦布真是一个会让人想安定下来的地方。
brice说,看了电影,这种感受会更深的。
事业的野心和家庭的宁静,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这简直成了折磨他们的心魔。
要不要离开?
能不能回来?
这些问题,好像可以预计到的产后抑郁,预计到孩子出生,他们会脱离母体,但那空空的肚皮,那种注定要在痛苦中实现的个体的剥离......Casey有建筑的才华,却放不下母亲。
身在哥伦布的Casey,其实更像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妈妈含在嘴里,怕她碎了、化了。
她隔着《共和报》办公室的透明玻璃,注视着做清洁工作的母亲,玻璃暴露了身影,却隔绝了声音。
母亲像一个被整日盯梢的问题少女,似乎故意躲着家长。
Casey走不进母亲的内心,感到拳入棉被的无力,只能在一座酷似监狱的小学建筑前,用力地跳舞宣泄。
当决定去纽黑文读书的那一刻,由于母亲/女儿的双重身份,Casey经历了离别中,母亲/女儿的双重痛苦。
作为母亲的Casey,不放心问题少女般的妈妈,不知她能否一个人照顾好自己;身为女儿的Casey,即将脱离母体带来的安全感,以及习以为常的适应性, 她还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在实践才华野心的道路上,自己能否重回家庭生活,重新和妈妈团聚,重拾往日温馨,现在的分离是暂时还是永远?
煮了最后的晚餐,开出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就出了哥伦布的小镇,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昨日的模式无法重启,就像胎儿无法再重回子宫,母亲的肚皮无法通过同一个胚胎再胀起来。
Casey的眼泪就是我的眼泪。
六年前,我也是一路抹着眼泪,从自己的小城飞往香港,心想着,曾经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是再也回不去了。
妈妈的住家饭,从此变得稀罕,每晚必见的亲人,成了手机中的数字还原影像,再难闻见他们的味道。
出了哥伦布的Casey也仿如Jin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只能暂时牺牲自己的子女,也不知道自己的忙碌,何时是个终点,对家庭的补偿,应该何时开始。
Jin通过Casey的纠结,可能更能理解父亲以前的决定,从而放弃自己的恨,放弃埋怨,放弃想遗弃病榻上的老父亲的想法。
在父亲暮年之际,作为儿子的Jin担负起了父亲的角色。
父亲曾经疏忽家庭,Jin用自己对家庭的照顾,来为父亲赎罪。
赎罪有点严重了,这算是纠正、补偿吧。
时间没有办法把Jin再次变成小男孩,也没有办法让父亲再年轻一次,重做选择。
如果Jin一直埋怨下去,那也只是无解的情绪发泄,抛弃父亲只能让痛苦成倍,再让父亲感受多一次少年Jin的无助,让中年Jin感受多一次中年爸爸的纠结。
童年错失的父爱不能失而复得,一往无前的时间却给了另一个机会,Jin要担负起他理想中的父亲的角色,回归家庭,照顾家庭成员。
他要替自己的父亲做好他没做好的父亲的角色。
青年Casey决定离开哥伦布,中年Jin决定留在哥伦布。
事业和家庭,这是一个无解的题,身边的人可能还是要走,走掉的人可能某天还是要回来。
从哥伦布回路易维尔的路上,brice和我各自分享了成长的苦恼。
我们都像不太愿意长大的彼得・潘,都感恩家庭,也都心怀不满,觉得自己的困境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们围炉取暖,相信家长真的尽力了,他们有自己的局限,但也努力地在局限之中周旋,表达爱意。
父母的这种局限,就好像此刻,我知道我和brice各自的故事,但却不能向你们和盘托出,因为隐私、尊严、信任,所以,我只能在表达和保留之间取舍,只能在局限之中尽量地表达。
成年人是有很多顾忌的,变成成年人,我才能理解这些顾忌。
理解了这些顾忌,我也就变成了成年人。
brice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个。
看完电影的当晚,我和他的家人一起进行了交流。
brice妈妈分享到孩子们一个一个离开哥伦布,去读大学的时候,泪眼婆娑。
8.8分。
很喜欢了。
很喜欢这个节奏,本来细腻的感情就是要慢慢说。
倒也不是觉得它慢,因为细想我自己看山看树的时候,心思烦絮的时候,也就是这个节奏啊。
所以很快被电影带进去,从容自然很舒服。
节奏是我一开始最喜欢的。
现代建筑和对话也很喜欢。
不对称但是平衡。
其实很多很对称的东西目的是什么呢?
大概是视觉上给人很平衡很和谐的感觉。
可是一旦大家都习惯了要对称,大概很少人问为什么要对称呢,如果不通过对称也能找到平衡和谐,是不是也可以呢?
提醒我常常问问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另外一个对话印象很深刻,图书馆学长跟她讨论,什么是注意力。
我本人就是对阅读的attention span 特别短,试过参加培训锻炼阅读,考GMAT的时候卡着表逼自己阅读,曾经很沮丧很自责过,为什么读书无法集中注意力。
归结原因给爸妈过,说他们小时候从不培养我阅读的习惯。
现在听听他的理论,不是没有注意力,而是不够感兴趣,很能产生共鸣。
像这部电影我就一点没有注意力的问题,相反是很享受每一个停顿,细节,音乐的流转。
说到这个事情,另外一个点就是自责。
意识到自己对阅读没有兴趣之后,是否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觉得不是读书的料?
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吧。
但现在我试着去接受。
不爱阅读的我,真的很喜欢电影呢,也很喜欢建筑。
美好的时光如此有限,把精力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是更美好么。
另外很喜欢的点是感情。
男女主人公跟自己的父母都有一种又爱又恨,又细腻复杂的感情。
男主不care他爸么?
应该是很care吧。
“他从不听我想说什么”,“他从来没有为我暂停他的生活”,我能想象男主,一个小男孩仰望父亲,多么渴望得到老爸的认同。
他是单纯不想在他葬礼上哭么?
我试想他们这么陌生,一年多没有说过话,再下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必须为他嚎啕大哭。
男主或许是悲痛的,但是他们父子联系的方式从来不是这么表面的,痛哭不能代表他任何真实的情绪,他自己很不认同。
但是他又不敢不哭,万一他的灵魂真的由此不能安息呢?
我并不觉得男主的这个犹豫是因为觉得丢人或者压迫于世人的眼光。
我觉得他这个犹豫是很多方面的,很私密的基于他和他父亲的感情和相处方式。
还有爱情。
Elenanor大概是爱他父亲的,当年一个有才的女学生对教授的爱慕。
看她第一幕找到雨中的教师那个亲密劲儿就知道。
Casey大概也是爱Jin的,第二次在停车场见他,想也没想就抛开好不容易发动了的车,跑去找他。
半夜无助想找人说话就跑去他公寓,就算他说晚了不想去,她也不放弃。
试想当年还是孩子的Jin也见过那样的Elnanor来找父亲吧。
她们那么敢于表达自己的爱,Jin是多么羡慕啊。
或许他直接一点地问他爸要那种爱,不怕他拒绝,或许他能更坦荡更幸福?
节奏,感情,第三个很喜欢的是拍摄方式。
Jin在Elenanor房间里的对话,我们都是从镜子里看到的。
Casey带Jin 去她第三个地方,对话也是从车子的后视镜里看到的。
我们在那个空间里,却不在她们的对话中。
她们是在分隔的一个私密的空间里,我们只是路人。
Casey带Jin 去第一个教堂,给他背好的导游解说,Jin说这并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呀,告诉为什么它对你而说特别吧。
然后我等着听Casey的答案呢,镜头切换到玻璃对面,只看到Casey有点犹豫又试着打开心扉的样子,完全听不到她说的原因。
可是原因是什么又为何重要呢?
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个已经开始被Jin 影响的Casey了。
一个片段:凯西带着金去参观她心中“哥伦布排名第二的建筑“。
“它是美国第一批现代主义风格的银行,想象一下在当时,完全由玻璃搭建的银行是很少见的。
也很先锋,因为那个时代设计的银行都很壮观,如同堡垒一样。
出纳们在柜台围栏后。
这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大门跟路面一样高,不需要门阶,很平易亲和...“她流利地向金讲着当地导游对游客们讲的那套话。
金对着她挥挥手,打断她,问她,你在干嘛?
你是谁?放下导游那套,你说这是你最喜欢的建筑之一,为什么呢?
“她是美国最早的现代主义风格银行之一...”“不,这不是答案,难道你喜欢这座建筑就是因为这些事实吗?
”“不,同时我也被它触动。
”“那就对了,跟我说说,什么触动了你。
”
建筑成了主角 导演估计强迫症
the power of healing.当洪尚秀或者侯麦那一套,走走停停聊聊天谈谈情的东西,来到美国之后,没有了首尔的烟火气,也没有了巴黎的洒脱,却多了几分精致的孤独,那种不能一语道破的情愫,还有不知不觉中对彼此的改变。
很多时候,人类的生命和感情都不像建筑一样拥有永恒且凝固之美,它们的变化甚至消逝都无法掌控。
氛围音乐
但并没有要推荐它。
什么啊
(现代)建筑如何打动人?或者我们换种问法:一个美国中部极其乏味的小城是如何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印第安纳的哥伦布或许最能体现最原初的殖民航海家带来的那种他异性冲撞 当女主摇着头表示本地人并不理解这些建筑时 所有被“困”于美国小城的压抑都被书写在了她无奈的表情上。是生病母亲的存在阻止了女主前往大城市成为建筑师的梦想?抑或是哥伦布小城本身与现代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女主心中难以化解的结?Quinco Consulting Center的桥式建筑与小河边、第一基督教堂的高塔前、北基督教堂的礼堂内…现代建筑能否给两个处于迷茫状态的主角以普遍性的安慰?美国梦的普世幻象披着现代主义的面纱试图掩盖其外来者的无根本质,正如其所鼓吹的抽象政治-经济理念一般,拒绝着具体大地的不满,啮噬着人的心灵(女主母亲的隐喻)
场景和构图全都可圈可点,堪称对城市和建筑的情书。剧情和人物等方面除了细腻的东方式尴尬很成功之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属于那种可以分析一大堆镜头语言啊导演个人风格啊吧啦吧啦的但是看的时候啥也没注意只想睡觉的电影。
淡出鸟来
#11th FIRST# 全片构图以那个不对称和谐教堂为基准,轴心靠右。一个父子故事混上一个母女故事,看上去恰是「父亲在世时」mix「秋日和」。大师的建筑成为了父/母的换喻,女孩的最爱排行榜又隐隐带着些数据库的意思。把建筑空间与人物情感连接起来做得很有新意。用光也很独特。就是实在是太闷……
看得很舒服,会回想起建筑与环境曾对自己的触动。。还想起当初还以为是Ohio的Columbus、拖着没看,也想到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现在这些无聊的城市。。情感表达也是喜欢的
导演本来计划拍一部建筑纪录片,但因为投资人原因,改成了一部跨州跨种族的爱情尬聊片,男女主角主要是给建筑构图配音解说。
郭共达的风格:摄影机不要动
镜头很美
4.5
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运用建筑作为纽带,将各个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建筑不再仅仅是背景和装饰,而是作为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元素。
好有氣質的影像,居然是處女作。有一些聊天的部分讓我想起林克萊特,劇情的部分因為性別階級種族的設置而有更豐富的意味。哥倫布城好美。
B+
下午和Brice一家逛了下Columbus的建筑,晚餐后,我们就一起看了这部关于当地的电影。关于子女的离开,Brice妈妈聊着聊着还抹了眼泪。这是一座拥有第一流建筑群的小城,但为了学习建筑,女主却要离开这里。家庭和事业真的是两难的选择,即使是在那么美好的Colum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