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曼克

Mank,曼凯

主演:加里·奥德曼,阿曼达·塞弗里德,莉莉·柯林斯,查尔斯·丹斯,艾利斯·霍华德,汤姆·派福瑞,塔彭丝·米德尔顿,汤姆·伯克,杰米·麦克沙恩,莱文·兰宾,托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拉丁语年份:2020

《曼克》剧照

曼克 剧照 NO.1曼克 剧照 NO.2曼克 剧照 NO.3曼克 剧照 NO.4曼克 剧照 NO.5曼克 剧照 NO.6曼克 剧照 NO.13曼克 剧照 NO.14曼克 剧照 NO.15曼克 剧照 NO.16曼克 剧照 NO.17曼克 剧照 NO.18曼克 剧照 NO.19曼克 剧照 NO.20

《曼克》长篇影评

 1 ) Vulture:看《曼克》前需要了解关好莱坞黄金时代背景知识ABC

作者:Christina Newland

在网飞上播放之前,请阅读本章(《公民凯恩》时代的电影行业基础知识入门)。

照片:网飞提供如果说有一部电影可能会在奥斯卡上引起争议(因为上帝都知道奥斯卡学院喜欢关于电影制作的电影),那将是大卫·芬奇的黑白电影《曼克》,它以对过去充满挚爱,却又不拘泥于浪漫的方式拍摄。

这是赫曼·J·曼凯维奇的故事,他是《公民凯恩》背后酗酒成性却又才华横溢的编剧,他与奥森·威尔斯的合作造就了或许是美国电影史上最炽热绚烂的作品。

《曼克》中充斥着典故,引述,且随时会说出当年脍炙人口的风流人物,既沉浸在好莱坞的传奇中,又大胆地不对传奇做任何解释。

芬奇采取毫不留情的叙事策略,非常适合电影中那个小气的主角;就像曼凯维奇在1926年给一位朋友写的关于好莱坞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数以百万美金在这儿等着人抢,而你唯一的竞争对手是群白痴。

不要让机会溜走。

”为了阐明理解《曼克》所需的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在网飞上线之前,我对需要了解的旧时好莱坞的所有内容进行了简要整理。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简单的词汇表格式(以下26条以英文标题的字母表顺序排列)来了解《曼克》背后的故事。

千万不要错过。

毫无疑问普通观众会需要它。

好莱坞的反共主义尽管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女巫狩猎时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但在好莱坞的骚动却要早得多。

罗斯福时代,许多进步派人士都加入了共产党,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崛起的那个时代,共产党站在反法西斯主义的最前沿。

同时,像约翰·韦恩和沃尔特·迪斯尼这样的保守派组成了“美国理想保护电影联盟”,这是一群会将他们信奉共产主义的同事赶出国会的电影行业人士。

报纸大亨兼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灵感来源威廉·兰道夫·赫斯特处于这种政治鸿沟的右翼,而赫曼·J·曼凯维奇和奥森·威尔斯等艺术家则在左翼。

他们最终走向碰撞也就不足为奇了。

露天片厂我们在《曼克》中看到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摄影棚和露天片厂进行的,大多数观众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CGI出现之前大型老式电影制片厂系统的基础构成。

但是像派拉蒙或米高梅那样的片厂露天场地可不仅仅只是一套布景:它们是旧时好莱坞电影系统跳动的心脏。

他们养活了数千名员工,从电工到美发师再到电影明星,都设有自己的医生办公室和警察局,在广阔的加利福尼亚偏僻地区覆盖了数十英亩的土地。

米高梅食堂每天要喂饱2700人;连打扮得像马戏团演员的演员和古罗马人都会到那里去闲逛。

芬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时光倒流的机会,让人惊叹于这些梦幻般的工厂——而它们如今已在全盛时期被拆除。

大都会影业

威廉·兰道夫·赫斯特 照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大都会影业(Cosmopolitan Pictures)是报业大亨威廉·兰道夫·赫斯特于1918年在纽约成立的一家电影公司,后来迁至好莱坞。

赫斯特拥有巨额财富,以至于他有能力建立一整个片厂,而这整个片厂被认为是专门为情妇玛丽昂·戴维斯建立的。

赫斯特从不顾及戴维斯在金·维多1928年《戏子人生》等电影中有才华的喜剧演员属性,坚持认为戴维斯在自己的旗舰公司中扮演的正剧角色(但最终失败了)。

深焦摄影你应该之前已经听说过一些电影类型和电影爱好者谈论“景深”,但如果你不知道:深焦摄影是指镜头的每个景别(前景,中景,后景)都同时对焦,赋予影像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

它并不是摄影师克雷格·托兰德在《公民凯恩》的场景中发明的,但托兰德的使用被认为是这项技术的巅峰之作,它采用了透镜和灯光,使得在1940年代初期更容易获得这种效果。

经济危机在《曼克》中令人难忘的一幕,片厂负责人路易斯·B·梅耶告诉米高梅的员工,由于大萧条,他们不得不减薪。

实际上,这一幕确实发生了。

回顾过去,好莱坞看似是一个远离萧条的地方,但米高梅曾一度不得不将工资削减50%甚至完全关闭整个片厂。

菲茨杰拉德当赫曼·J·曼凯维奇在电话里开了一个玩笑,说如果菲茨杰拉德——一个声名狼藉的酒鬼——称他为 "废人",那是一个可怕的坏消息。

这是关于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一个极不起眼的典故。

这位文学巨匠在这一时期基本上一贫如洗;尽管他在20世纪20年代名声大噪,但到40年代他已经破产,而且在编剧事业上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成功。

在这一悲惨时期与伟大作家合作的辛酸,在好莱坞另一重要人物巴德·舒楚伯格(《码头风云》编剧)所写的小说《失意者》中得到了大致的描摹。

《愤怒的葡萄》

1940年电影《愤怒的葡萄》中的一个场景。

图片:20世纪福克斯/Kobal/Shutterstock在《公民凯恩》的前一年,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又用黑白片拍摄了一部杰作,这次是和导演约翰·福特合作。

《愤怒的葡萄》改编自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因沙尘暴和大萧条而流离失所的俄克拉荷马州绝望家庭。

当时,为使加州继续掌握在共和党手中采取了一致性的努力——这场运动在《曼克》中有所展现——焦点被放在诽谤者"俄克拉荷马人 "身上,呈现为一群入侵该州的流浪汉。

要想了解像路易斯·B·梅耶和威廉·兰道夫·赫斯特这样的人试图诋毁谁和什么,作为这种努力的一部分,请观看《愤怒的葡萄》。

海达和露易拉《曼克》中简要提到了这两个臭名昭著的女性——而且只用她们的名,说明她们的权势之大。

海达·霍珀(Hedda Hopper)和露易拉·帕森斯(Louella Parsons)是好莱坞最大的两个辛迪加八卦专栏作家,如果交恶的话,众所周知她俩绝对会进行报复。

如果海达或露易拉看不惯一个新晋明星,她们会把那人的事业扼杀在摇篮里。

她们在洛杉矶到处都有线人。

海达以其坚定的保守主义著称,两人都对赫斯特报社情有独钟。

像忠诚的看门狗一样,两人对《公民凯恩》进行严厉的攻击,帮助削弱威尔斯在好莱坞的声誉。

欧文·萨尔伯格也许是历史上最无情地被神话了的电影大亨,"男孩奇迹 "欧文·萨尔伯格实践性地发明了创意制片人这个角色。

在《曼克》中,他被设定为路易斯·B·梅耶的得力助手,尽管在气质上与他的老板大相径庭。

萨尔伯格是第一个引入试映会的人。

他敏感、聪明、有创造力——虽然一直冷酷无情——却在37岁时英年早逝,给米高梅高层留下一个巨大的空缺。

约瑟夫·L·曼凯维奇为银幕写作并不是赫曼·曼凯维奇的专有才能。

电影中曼克的弟弟约瑟夫,在20世纪30年代才刚刚起步,但他后来凭借《三妻艳史》、《彗星美人》、《红男绿女》等影片,成为一名花环锦簇的编导。

20世纪50年代,他还作为导演协会的负责人,与麦卡锡主义势力进行了勇敢的斗争。

凯恩的原型威廉·兰道夫·赫斯特出生于旧西部的一个淘金大亨家庭,他在19世纪末开始了他庞大的报业帝国,并会贪婪地吞噬其他一系列出版物,直到他积累了巨额的权力。

他多次竞选政治职务,但都无功而返,被称为 "美国最令人讨厌的人"。

当赫斯特得知《公民凯恩》的消息后,他尽其所能地阻挠其发行。

劳工斗争20世纪30年代,充满政治色彩的好莱坞工人集体组织起来,成立了像美国演员协会(SAG)和美国编剧协会(WGA)这样的公会。

在一个古老的故事中,那些有权有势、收入丰厚的大亨们——尤其是赫斯特和路易斯·B·梅耶——尽其所能地打击他们的员工,经常把 "支持工会 "和 "共产主义 "混为一谈。

梅耶甚至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设立了奥斯卡金像奖——试图为真正的工会提供一个分散注意力的替代品。

正是在这种争议的背景下,《曼克》的大部分内容发生了。

玛丽昂·戴维斯

玛丽昂·戴维斯 图片来源:Margaret Chute/Getty Images戴维斯是赫斯特的长期同居情妇,也是布鲁克林出生的张扬派喜剧演员(片中由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

在《公民凯恩》中,她被残酷地串联起来,原因是——至少在芬奇的事件版本中——曼凯维奇在现实生活中对她的怨恨和不舍。

事实上,戴维斯是一个活泼、清新的银幕形象,擅长模仿其他明星,有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

后来威尔斯在他的部分里收回了电影中对戴维斯的描写,指出她与电影中的苏珊·亚历山大·凯恩相差甚远。

纳粹禁令有趣的事实: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文化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禁止所有由曼凯维奇创作的作品,除非他的名字从银幕署名中删除。

奥森·威尔斯这位美国电影界特立独行的传奇人物,在1938年通过广播电台播放《世界大战》而获得全国性的声誉后,以《公民凯恩》的制高点开始了他的好莱坞生涯。

威尔斯被雷电华影业招致麾下,24岁的他被带到好莱坞,最初是想改编约瑟夫·康拉德的经典小说《黑暗之心》。

当这一切失败后,威尔斯显然与曼凯维奇进行了一次会面,最后他们同意一起合作电影。

宝琳·凯尔极具影响力的影评人宝琳-凯尔在1971年写了一篇颇具争议的——而且有些名不副实的文章,题为《凯恩培养之路》。

在文中,她认为赫曼·J·曼凯维奇在创作 "世上最伟大的电影 "的过程中,比奥森·威尔斯的作用要大得多,她指称奥森·威尔斯淡化了编剧的贡献;而威尔斯则独自接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虽然她报道这篇稿子的操守后来受到质疑,但据说芬奇已故的父亲杰克所写的《曼克》剧本初稿是在凯尔的文章指引下完成的。

不过,被搬上银幕的版本,对威尔斯的评价要仁慈得多。

雷电华影业

1933年电影《金刚》中的一个场景 图片来源:Snap/Shutterstock雷电华影业(Radio Keith Orpheum,简称:RKO),成立于1928年,是负责投资《公民凯恩》的片厂。

在大萧条时期,它的作品包括经典的1933年版《金刚》。

从历史上看,它的规模较小,利润也比其他五大片厂低得多,但它却拥有众多令人难忘的人才,从凯恩的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德到弗雷德·阿斯泰尔(演员、舞蹈家、歌手,代表作品:欢乐时光、礼帽、黄金梦、甜姐儿、齐格菲歌舞团)和琴吉·罗杰斯(舞台剧演员,电影演员,歌手。

代表作品:女人万岁)编剧在闪回20世纪30年代初,曼克在派拉蒙公司担任编剧的日子里,芬奇带我们参观了编剧室——一个气氛融洽、烟雾缭绕的男孩俱乐部,在这里,查尔斯·麦克阿瑟(编剧、制片、导演、演员,参与编剧《马戏风云》,《官场现形记》,《呼啸山庄》等,曾获奥斯卡奖)、和本·赫克特(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参与编剧《女友礼拜五》、《美人计》、《呼啸山庄》、《埃及艳后》、《火车怪客》、《爱德华大夫》、《乱世佳人》、《热情似火》、《关山飞渡》、《地下世界》等,多次获得奥斯卡奖及提名)等人物还没有完成可以说是他们最伟大的银幕成就:1941年电影《女友礼拜五》。

这群人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赌博和扯淡上;他们创作出了惊为天人的优秀作品,却常常被最低的赌注困扰。

在黄金时代,编剧在电影公司的图腾柱上地位很低。

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剧本都可以被换来换去,被审查,被改变编以适应制片人的突发奇想。

在一个项目中,通常会有很多编剧,但只给其中一些编剧署名,他们往往会在不同的片厂之间游走,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创造性的满足。

最后的大亨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作为编剧的运气可能不太好,但他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伟大小说《最后的大亨》主要是根据欧文·萨尔伯格短暂的一生改编的。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好莱坞的崛起,以及他与一个以米高梅电影公司负责人路易斯·B·梅耶为原型的人物的斗争。

厄普顿·辛克莱这位小说家和社会改革家在1934年竞选加州州长,反对共和党候选人弗兰克·梅里安,引起了保守派媒体和威廉·兰道夫·赫斯特散布恐惧的宣传攻势,把他描绘成一个强硬的共产主义者。

从米高梅的路易斯·B·梅耶到沃尔特迪斯尼的好莱坞片厂负责人,不仅鼓励他们的员工憎恨辛克莱,而且鼓励他们参加假的反辛克莱的新闻片,甚至还把部分员工的工资抵扣给了反对派候选人。

在《曼克》中,赫斯特对辛克莱的媒体抹黑运动被表现为曼凯维奇对这位大亨的仇恨——以及他最终执笔《公民凯恩》剧本的主要动力之一。

威廉·福克纳曼凯维奇远不是唯一一个看不起好莱坞阴谋诡计的作家,传奇人物福克纳就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这位将《夜长梦多》等作品改编为银幕作品的人可能抨击得最狠。

他认为好莱坞是 "世界上的塑料混蛋"。

尚都"除了金字塔,"在《公民凯恩》中,新闻片的旁白是这样说的:"尚都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最昂贵的纪念碑。

" 这座奢华的宫殿是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家,里面有一整座动物园、威尼斯运河和贡多拉小船,还有一座价值连城的博物馆,里面有无价的古董。

当然,尚都是一个虚构版的圣西门,更广为人知的是赫斯特城堡。

在那里,我们看到曼凯维奇去参加各种纸醉金迷的夜宴——以及凌晨时分逛过长颈鹿。

最好的部分是哪里?

如果你想看到真实的场景,你还可以去位于加州蒙特利以南几个小时的赫斯特城堡原址参观。

黄色新闻

《公民凯恩》中的一个场景 照片来源:Movietore/Shutterstock黄色新闻,种族诱饵,和丑闻制造是威廉·兰道夫·赫斯特肮脏游戏的名称;他仿佛是鲁珀特·默多克的祖先。

这就是《公民凯恩》当时所面对的媒体环境。

扎努克达里尔·扎努克(Darryl Zanuck)——由特雷弗·沃尔德里奇(Trevor Wooldridge)在《曼克》中饰演,在影片中许多未出场的角色中,他是一位制片人和高管,在形成好莱坞片厂体系(即20世纪福克斯)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好莱坞职业生涯最长,令另一位字母表末端的同行阿道夫·祖科(Adol Zukor,派拉蒙的创始人)黯然失色。

其他在《曼克》中出现的人物,有的由有署名的演员扮演,有的则没有。

葛丽泰·嘉宝,琼·克劳馥,杰拉尔丁·菲茨杰拉德,乔治·沙弗(雷电华负责人),卡罗尔·伦巴德,贝蒂·戴维斯,查理·卓别林,乔治·S·考夫曼,约瑟夫·冯·斯特恩伯格,诺玛·希勒,埃莉诺·波德曼,比莉·多夫,克拉克·盖博,埃迪·坎托,和S·J·佩雷尔曼。

原文链接: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Old Hollywood to Understand Mank

 2 ) 《曼克》角色原型指南

《曼克》作为一部讲述《公民凯恩》制作过程的网飞剧情片,人物以好莱坞编剧、制片厂高管等为原型。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面貌。

米高梅高管路易斯·B·梅耶(Arliss Howard饰演)和欧文·G·塔尔伯格(Ferdinand Kingsley饰演)在《曼克》中 图源:网飞作者:Nicolas Rapold 来源:《纽约时报》2020年12月4日虽然片名只是一个名字,但大卫·芬奇的《曼克》却囊括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一众风云人物。

这部深入好莱坞幕后的剧情片以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赫曼·J·曼凯维奇(加里·奥德曼饰)创作《公民凯恩》的狂飙历程。

这个任务对曼凯维奇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而编剧导演主演奥森·威尔斯(影片中由汤姆·伯克饰演)也凭借他电影处女作的艺术性,摇身一变成为电影制作人的第一梯队。

正如《泰晤士报》在1941年首映时对《公民凯恩》的赞誉。

"它差不多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轰动的电影"《曼克》将《公民凯恩》与其在好莱坞和政治上的灵感联系在一起。

闪回追溯了这位傲慢的作家在片厂写作室和媒体大亨威廉·兰道夫·赫斯特的庄园里聚会的步伐。

曼凯维奇是一个来自纽约的酒鬼移民,他曾是一名记者,也是阿冈昆圆桌会议的成员,但他在片厂的社交圈里活动,与编剧、制片人和高管们交换意见和赌债。

赫斯特和他的情妇、女明星玛丽昂·戴维斯也享受着曼凯维奇的犀利陪同,但这位千万富翁的财富和影响力让作家的脑子里有了创作灵感,友情就此泡汤。

《曼克》中的故事就是如此,它还补充了一些关键的政治背景:1934年历史性的加州州长竞选,涉及社会主义作家厄普顿·辛克莱。

以下是影片中一些真实的角色:威廉·兰道夫·赫斯特

赫斯特(查尔斯·丹斯饰演)将家族在采矿业的财产转化为一个横跨美国的媒体帝国。

到了20世纪初,他的流行报纸以黄色新闻(并非色情报道,指夸大其词耸动性的报道)著称,影响了西班牙和美国战争等世界性事件。

赫斯特还参加过竞选,在国会中代表纽约州,但在纽约市长、州长和民主党总统提名的竞选中失败。

《公民凯恩》中威尔斯饰演的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崛起和孤独的堕落,借鉴了赫斯特巨大野心和财富的故事,包括他在加州圣西门尚都般的庄园——这是《曼克》的一个关键地点。

当雷电华试图发行《公民凯恩》时,赫斯特(当时他已经转变为更保守的观点)在他的代理人的帮助下,展开了一场残酷的运动,以阻挠其广泛发行。

玛丽恩·戴维斯

真实的玛丽昂·戴维斯大约在1930年。

她是一个喜剧演员,但赫斯特希望她在严肃戏剧中扮演角色. 图源:General Photographic Agency/Getty Images戴维斯(阿曼达·塞弗里德饰演)至今仍鲜为人知,她一直被认为是《公民凯恩》中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音痴二太太的原型。

事实上,戴维斯是一个迷人的喜剧演员(作品有《戏子人生》、《小可爱》),她热衷社交活动,赫斯特虽然在经济上通过他的新闻帝国狂热地支持她,却固执地想让她出演严肃剧情片。

戴维斯在1937年(40岁时)选择了退休,不久后在赫斯特的财富下降时帮助对方,两人一直在一起,直到赫斯特1951年去世。

戴维斯与曼凯维奇之间的关系非常愉快,并没有因为《公民凯恩》而破坏两人的友谊。

约翰·豪斯曼

在纽约,豪斯曼(Sam Troughton饰演)曾将威尔斯的创造性作品作为联邦剧院项目的一部分上演。

后来两人共同创办了水星剧院。

豪斯曼为水星剧院的广播节目接受了做曼凯维奇编辑的委托,在《曼克》中,豪斯曼与威尔斯合作为曼凯维奇创作《公民凯恩》提供住所和补给。

豪斯曼因此成为了长达数十年的剧本功劳拉锯战中的明星证人,曼凯维奇和威尔斯都因为《公民凯恩》获得了奥斯卡奖。

与威尔斯合作后,豪斯曼制作了尼古拉斯·雷、文森特·明奈利和约瑟夫·L·曼凯维奇(赫曼的弟弟)的电影。

后来,豪斯曼又因为表演获得了新的名声,他在1973年的电视剧《力争上游》中饰演一位法学院教授,获得了自己的奥斯卡男配角奖,在随后改编的电视剧中他同样扮演了这个角色。

(是的,他就是史密斯·巴尼广告中那个称赞用老式方法赚钱的人)。

路易斯·B·梅耶

梅耶1943年,他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冷酷无情的片厂负责人之一 图源:美联社梅耶(阿利斯·霍华德)在一个冷酷无情的制片厂领袖时代统治了米高梅。

从卑微的游乐场起步,梅耶帮助好莱坞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拥有葛丽泰·嘉宝和克拉克·盖博这样的明星,以及《绿野仙踪》和《雨中曲》这样的经典作品。

曼凯维奇以编剧的身份进入米高梅公司工作,却因戒赌失败而失去了这份工作。

据说,他在一次赌博中靠前下注时抬起头来,与他即将成为前任的老板隔空对视。

在《曼克》中,这位威风凛凛的米高梅掌门人对他的数千名员工扮演着仁慈的元老,并在赫斯特和弗兰克·梅里安(1934年共和党州长候选人,反对厄普顿·辛克莱)的背后投入了他的支持。

来自乌克兰移民家庭的梅耶堂而皇之地宣称7月4日(美国国庆日)是他的生日,这个细节包含在《曼克》中。

本·赫特

赫特(杰夫·哈姆斯饰演)为《美人计》和《疤面煞星》写了剧本,还与人合写了剧本《满城风雨》(还有包括《女友礼拜五》在内的多部改编作品)。

赫特来自曼凯维奇曾经经常光顾的纽约社交圈,曼凯维奇给他的朋友发去电报,发出了一个经常被引用的好莱坞邀请:"这里有上百万美元等着人去抢,而你唯一的竞争对手是一群白痴。

"在《曼克》的一个群戏场景中,赫特和曼凯维奇加入了一个由合同编剧组成的编剧会议:百老汇喜剧天才乔治·S·考夫曼、幽默家S·J·佩雷尔曼,以及两位赫特的合作者,他的《满城风雨》合作编剧查尔斯·麦克阿瑟和年轻的查尔斯·勒德勒,他是玛里恩·戴维斯的侄子。

这群人向派拉蒙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和"乔"·冯·斯特恩伯格献计献策——本·赫特为其创作了先锋黑帮故事《地下世界》的导演。

约瑟夫·L·曼凯维奇

约瑟夫·曼凯维奇(汤姆·佩尔菲饰演)导演了《彗星美人》、《赤足天使》和《埃及艳后》,以及其他无数的编剧或制片人作品(包括《费城故事》)。

他也恰好是赫曼的弟弟,虽然赫曼帮助他在好莱坞起步,却是约瑟夫在好莱坞的星空中获得更大更稳定的名声。

他后来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三妻艳史》和《彗星美人》的导演和编剧各获得两项。

然而,曼凯维奇兄弟却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他们的父亲弗兰茨是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是一位严谨的父亲。

欧文·G·塔尔伯格

塔尔伯格在一张未注明日期的照片中。

他在20岁时经营环球影业,并在24岁时共同创办了米高梅公司 图源:美联社塔尔伯格(费迪南德·金斯利饰演)在24岁时与路易斯·梅耶共同创立了米高梅公司(20岁时经营环球影业公司)。

他被恰当地称为好莱坞的"男孩奇迹",于1936年英年早逝,他监制了数百部电影,并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功。

在《曼克》中,他与梅耶一起挥舞着权力,并冷酷地试图迫使曼凯维奇与电影公司支持梅里安竞选州长的做法保持一致,而作家则抵制这种努力。

塔尔伯格确实制作了假新闻片,声称要塑造反对梅里安的社会主义对手厄普顿·辛克莱的普通人形象。

奥斯卡影迷都知道,后来学院设立了"欧文·G·塔尔伯格纪念奖"来表彰后来表现卓越的电影制作人。

厄普顿·辛克莱

辛克莱(比尔·奈饰演)是著名的肉类包装揭露书《屠场》的作者。

(他的书《石油》被改编成电影《黑金企业》)。

此外辛克莱还竞选州长,在他的“终结加州贫穷”的平台上进行竞选,提出的建议包括建立合作社网络。

在1926年和1930年的竞选热身失败后,这位畅销书作家在1934年的第三次尝试中获得了80多万张选票,在一个从大萧条中挣扎的州里倡导社会主义政策。

最终他输给了梅里安,梅里安得到了部分由梅耶协调的负面竞选活动的帮助。

《曼克》聚焦辛克莱发表的一次立场演说,甚至吸引了曼凯维奇的注意,他有一瞬间被震撼得沉默不语。

原文链接:Who’s Who in ‘Mank’: A Guide to the Real-Life Players

 3 ) Vulture专栏作家Mark Harris专访大卫芬奇

导演畅聊他最新作品《曼克》:一段好莱坞历史上有关政治影响力和创作行为的传奇马克哈里斯(Vulture专栏作家)《曼克》将于11月13日在限定院线上映《曼克》影像 照片:Miles Crist/网飞

大卫芬奇的第11部长片《曼克》是一部充满激情的项目,它并不像其他芬奇简历上的作品——一部以黑白形式拍摄的戏剧,关于成就好莱坞声名显赫年代的那些时光里,导演称之为导演和编剧之间“强行实现的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悲喜交加的极致情感。

通过讲述一个并不可能的英雄:赫曼J曼凯维奇(加里奥德曼饰演),一个从新闻人变成一个电影编剧,并和奥森威尔斯合写了(或者独立完成,这取决于你的观点)《公民凯恩》剧本的故事,影射了黄金时代好莱坞片厂政治的无情。

电影将于11月13日在限定院线上映,并于12月4日在网飞上线,它的每一个框架都满载导演对电影历史和制作的挚爱和不带个人情感的观点。

它同样承载了不曾预料到的冲击力,这种由媒体操纵和虚假新闻信息的创造力带来的政治反响,在30年前芬奇的先父杰克最初写剧本时是不可能被预料到的。

《曼克》对于芬奇来说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个人电影,不仅仅因为它是对他2003年去世的先父作品的纪念,更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芬奇父子俩在芬奇还是个年轻男孩时关于电影的激情对话的延续。

它的历史同样扩展了芬奇的整个电影拍摄生涯——最初的草稿是在他去导演第一部电影前写出来的。

在一个漫长的周末里进行了两场采访,导演畅谈了将电影搬上银幕的过程。

马克哈里斯:当你拍摄《社交网络》时,你告诉我在制作过程中,你时常对艾伦索尔金说:“我们正在制作约翰休斯版本的《公民凯恩》。

”你和我都在差不多相同的年龄,我和你一样从小就是个电影迷。

甚至在我看《公民凯恩》之前,我就从世所公认的常识得知这是影史上最伟大的美国电影”大卫芬奇:确实。

我父亲,因为他曾是一名记者,他一直信奉最伟大的娱乐是由懂得真实世界的人写就的,他对于《头版头条和〈公民凯恩〉》的热爱理所当然支持了他最好的电影是植根于创作者现实的想法。

在我大概7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开始解释他对这一观点的坚持和动画如何制作,以及打孔的赛璐珞片(旧时的胶片)概念。

他对我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以至于即便在那个年龄我就非常确信,电影会是我毕生的工作。

当我们聊起非常愚蠢的话题,比如“披头士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乐队”时,他会说“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

”但当问题变成“最伟大的电影是什么”时,父亲会不加思索回答《公民凯恩》。

我记得在我12岁时我告诉父亲我们会在电影鉴赏课上观看16毫米版本的《公民凯恩》。

我有点沉默因为……一部33年前的电影?

它就像岩石壁画一样古老。

但当我观看时,我被震惊了。

先不去理解到导演上的精湛技巧,我就觉得它有一种绝对的真实感,不像《精灵猫捉贼》和《万能金龟车》(两部都是60年代儿童电影)这类我之前看过的片子,我被深深震撼了。

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些我过去没有理解但很多层面上来讲非常重要的东西。

马克哈里斯:听起来像是在你还在看儿童电影的年龄它就震撼到你了。

大卫芬奇:在我们家,我父亲相信质量大于数量。

我爸爸是在一个电影院里长大的。

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他母亲一直在工作,所以他会在没人管的情况下花很多周末时间看同样的汤姆米克斯西部片三遍,对他来说,这是个宁静且安全的地方。

如果我去看《西部世界》(1973年电影,非当下剧集)或者《再世风流劫》(1975)他也无所谓,但他会说“那都是垃圾”。

他对我看烂电影非常宽容,但他也会在我9岁时带我去看《奇爱博士》,在我7岁时带我去看《2001太空漫游》。

直到我青少年中期,我们每周都会一起去看电影。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异形》时跟我爸爸说“你跟我一起去”,然后看到他局促不安地遮住自己的脸。

马克哈里斯:你父亲跟你说过赫曼曼凯维奇么?

大卫芬奇:我不认为我父亲甚至意识到了曼凯维奇。

我第一次接触到《公民凯恩手册》还是在高中的缩微平片里。

马克哈里斯:那你在缩微平片前花费了不少时间。

大卫芬奇:我父亲在他图书馆里有这本书。

直到他从写杂志故事的工作退休后,他说:“我想写一部剧本。

”他那时候大概60还是61岁,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应该写一个什么主题呢?

”我说:“你干嘛不写赫曼曼凯维奇呢?

”他被这个主意打动了,于是提笔用他最好的文笔去创作,但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结束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浮夸妄自尊大的品格而被从人们记忆中抹去的故事。

马克哈里斯:什么时候这成为了你自己事业中的依据?

大卫芬奇:我那时还没有拍过一部电影。

我正准备去做这个。

当我去Pinewood工作两年(指拍摄《异形3》)并且经历过这样一种状况,就是感觉自己似乎是一把被雇佣的枪,用来为跨国公司内部的垂直整合媒体集团制作图书馆索引。

我对于编剧和导演该如何工作有不同的看法。

我有点厌恶这种反导演主创论式任务。

我觉得剧本真正需要讨论的是执行合作的观念:你也许不会喜欢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你需要将拍摄电影过程中很多不同的规矩和技巧限制考虑进去,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你会错失这一部分的储备。

剧本就像是鸡蛋,它需要被给予别的物质才能去创造细胞分裂到达特定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它才会在三维里是可游戏的,在二维里是可记录并且可以展示给他人观看的。

所以对于我和我父亲来说非常有趣,因为很明显我当时是很支持他的。

但当我读到了他的初稿,我想,这多多少少是对威尔斯形象的诋毁。

当我12岁的时候,我父亲告诉我威尔斯如何扮演了每一个角色——编剧、制片人、导演、明星。

所以我知道那一部分的他对威尔斯怀有敬畏。

然后剧本出来后,我想“哇哦,这又是谁?

”马克哈里斯:我对《曼克》非常喜爱的一点在于它对曼凯维奇怀有很强的同理心,但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反导演。

大卫芬奇:初稿就感觉像是复仇。

我对我父亲说:“你在谈论两个人在四十英亩外立桩标界,并且两人永远不会见面。

如果你拍电影,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你这样写是不对的。

”在他所有关于电影制片人的杂志故事中,他知道那些行话,但他并不理解愿景在哪里结束,实地调查又从何开始。

这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我放手去拍《七宗罪》。

他发现了厄普顿辛克莱(注:美国作家,社会主义者,代表作《屠场》,创作很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写作之外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参与两次加州选举落败,第三次即电影中对共和党人梅里安的选举,那次获得80多万选票但最终还是败选)史诗般的政治活动经历;他了解到了片场巨头欧文·萨尔伯格和路易斯·B·梅耶(注:梅耶是米高梅创始人之一,米高梅的名字即米特罗、高德温、梅耶三人名字组合而成。

梅耶任上是米高梅最为辉煌的时期,梅耶当年也被成为“好莱坞之王”,著名的学院和奥斯卡奖也是在他提议下创立的。

欧文萨尔伯格20岁运营环球,24岁和梅耶一起入主米高梅做高管,在两人经营下拍摄了一系列知名电影,试映也是由萨尔伯格引入的,萨尔伯格37岁英年早逝,之后学院为了纪念他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表彰后来的优秀制片人)如何跟赫斯特结伙,通过截取假的反辛克莱新闻片段制造某种先锋性的假新闻。

马克哈里斯:在经历了梅耶和萨尔伯格对辛克莱的竞选活动的所作所为之后,电影暗示曼凯维奇感觉自己牺牲掉了自己的品格。

大卫芬奇:最初当我父亲把剧本给我看时,我说:“我并不明白这如何会是奥森威尔斯和赫曼曼凯维奇有问题关系的写照。

”杰克非常认真地说:“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某个人发现了他们的话非常重要。

”在那个时候,一个中年人盘点他毕生的贡献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少触动。

我对这并不敏感,因为我当时只有30岁,我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对他意味着什么。

但当我开始思考这件事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惊为天人的躯干,它需要长出红血球细胞去构建起这个关于一个人找到发声渠道的故事。

你如何从渴求自己孩子的机智父母那里获得灵感并在好莱坞终结?

赫曼和他的兄弟约瑟夫站出来帮助保留电影行业的话语权。

我一直非常确信赫曼认为他过着贫民窟一般的生活,我知道我父亲也一样。

所以这就是我们三个可以互相关联的地方。

我记得当我拍摄音乐录影时,人们总会说:“哦我的上帝,是你做的那部乔治迈克尔MV?

真是太棒了!

”我那时会想,克制自己,这仅仅是和一群超模拍摄的音乐录影。

我可以和那些产生关联。

马克哈里斯:你们当时还保持一起工作吗?

大卫芬奇:我们从未非常透彻地去深挖它。

我不想说我放弃了这个项目,或者说他放弃了这个项目,或者我放弃了他,或者相反他放弃了我。

但是在我30岁的时候,和我现在接近60岁时的状态不同,当时对一个人留下的想法并没有产生多少共鸣。

所以这个项目当时停滞不前。

马克哈里斯:把厄普顿辛克莱的州长竞选引入剧本现在看来有不可思议的反响。

大卫芬奇:以哪种方式?

马克哈里斯:嗯,除了假新闻的角度,你已经抛弃了好莱坞一直是一个进步和自由价值观堡垒的概念。

大卫芬奇:自从辛克莱的故事被嫁接进来,我们发现了一个中间地带,在这里我们拥有了一幅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更准确的画像。

我不认为赫曼曼凯维奇会在不了解赫斯特的情况下写出一部有损他形象的作品。

我认为曼凯维奇投入这件事是因为他需要钱。

而当他开始创作时,他被某个不限制他的人鼓励,那个人一直说“继续深挖,继续前进”,他最终写出了他满意的作品。

马克哈里斯:在这方面,有两段话想请你解读一下。

一句是来自凯尔的文章,她写道:“导演应该掌控一切,不是因为他是唯一有创意智慧的人,而是因为只有他掌控一切,才能解放和利用同事的才能”大卫芬奇:宝琳凯尔(知名影评人,70年代发表文章《凯恩培养之路》,文章认为《公民凯恩》的编剧功劳完全归功于曼凯维奇,而非奥森威尔斯)对看电影非常在行。

但她不知道的是制作电影是非常费时费力费成本的,我相信凡事都是可以设计好的这种观点,最终会损害电影行业的发展——就是电影制作过程就像是NASA如何运作的观点。

是的,O形环可能会出故障,但大多数情况下,你在测试焊接、螺栓、电力,当它从发射台起飞时你会说,“是的,这就是我们最初想做的。

”电影行业不是这样的。

电影行业是一个难以置信的精品时装店,它讲述着冒险故事。

公司里的每一个设计师都以不同的方式工作。

你要在模特走T台前的45秒把所有衣服缝到模特身上。

这是一场狗屁不通的表演,一场极致混乱的马戏团表演。

它并不冰冷,也无法计算,它是一门温暖潮湿的艺术。

马克哈里斯:另一段话来自于你父亲的剧本,当《公民凯恩》的初稿为威尔斯写好时,曼凯维奇说:“我为他创造了一种严密的叙述方式和一个建设性的方向。

他如何接手,那是他的工作。

”这是你认为编剧如何看待导演的,还是你如何看到一个导演的工作?

大卫芬奇:我觉得这段话是一个编剧对于自己剧本的最大期望:“这是我作品的终点。

我的部分就在这结束了。

”然后,就像超人飞上天。

我认为《公民凯恩》剧本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赫曼把它写得很好。

“哇,谢天谢地我的名字不会在上面出现,我要再工作了”他脱下手套,然后竭尽全力写作。

毫无疑问——威尔斯是个他妈的天才,事实上这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惊为天人。

任何一个站在他肩膀上的人都对他心怀敬畏,但话虽如此,我看过他自己写的剧本改编电影,跟《公民凯恩》不是一个级别。

马克哈里斯:在多大程度上你觉得曼凯维奇的故事会成为一个有警示性的传奇?

大卫芬奇:我从未想过要让它变成一种警告。

我认为这是关于酗酒的两个方面。

一个玩火自焚的家伙,和另一个人们会说“天呐,他喝醉之后变得有趣多了”的人。

看着一个人的妻子不得不帮他脱去衣服挺可怜的,但这也是他真实的一面。

有时候这些人醉酒后比正常的时候聪明十倍。

则绝对是一个矛盾的观点,但对我而言,这更真实。

马克哈里斯:因为故事线里关于虚假新闻和竞选电影的制作如此贴近当下,我很好奇在你父亲去世后你是否花费了更多的功夫去完善剧本。

大卫芬奇:我父亲2003年去世。

我们在1997还是1998年的时候曾经尝试过把它拍成电影。

但在拍《战栗空间》前后我们放弃了。

到2001年,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同意拍到不同意的过程。

它被放置到书架上,然后我父亲病了。

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半时间里,他一直在接受化疗并且谈论这件事。

但在那一刻,大家都明白他时日无多。

我们对此达成了和解。

直到我完成了《心理猎人》的拍摄,辛迪霍兰德(网飞当时负责原创内容的副总裁)和泰德萨兰多斯(网飞CEO)问我:“你接下来想做什么?

你有什么你一直想做的项目吗?

”然后我说:“是啊确实有。

”我回家重读了一遍剧本,然后我想:“哇,它在这里放了这么久,现在已经变得紧迫得多。

”突然间,这个信念变得清晰起来,我把剧本给了他们,他们说:“我们来做这个。

”于是就促成了现在的电影。

但是早在2000年,要让人理解这些假新闻的含义是非常困难的。

他们会说:“你们为什么要谈这个?

所以,有些新闻片是假的——那又如何,你还是得为他们的努力给A!

哦,还要拍黑白片?

算了吧谢谢。

”马克哈里斯:所以黑白拍摄一直是计划的一部分?

大卫芬奇:一直是。

有不少人说:“除了黑白拍摄这部分,还有年代这部分,以及单声道这部分,还有这是关于写《公民凯恩》的家伙这部分,我们爱其他一切。

”然后网飞,因为他们想成为一切的存储库,决定把我们归入一切的范畴。

马克哈里斯:剧本有多少是被重写的?

大卫芬奇:Eric Roth和我重新读了一遍剧本,把里面所有一切都聊了一遍。

他一直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牛牤,我是说他能暗示所有刺激的感知。

他能对他压根不懂的事物乱侃一通。

我们开始谈论的第一件事就是杰克写的一个场景里,曼凯维奇被告知:“这将是你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因为手铐现在被解开,我不需要听命于任何副总裁,我在这就是要去拍我想拍的任何电影,所以这只有你和我,伙计。

”Eric说:“哦天呐,这太可怕了。

”我说:“你看吧,这就是你懂得但是杰克不懂的事。

”那就是,你找来一个专业的文字匠人,然后对他说:“‘你不用对任何人负责,你只管做好就行了。

’你得回答会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被困住了。

”那一刻,我就知道这就是我要一起谈论的人。

看吧,没有人比我更尊重编剧。

你和他们在战壕里,他们也和你在同一战壕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如此灼热、盲目的诚实和脆弱。

你必须能够说出:“这是你写过最糟糕的东西,”和“我不敢相信你会试图用它来搪塞我。

”他们也必须能够告诉你:“你为什么不想把目标定得更高些?

”我们有办法去推动、刺激、鼓励、羞辱对方,所有这些事,在亲密关系中,都必须是公平的。

马克哈里斯:你是什么时候决定拍这部电影的呢?

大卫芬奇:我们在没有制作人的情况下拍完了《心理猎人》第一季,期间每周基本上我都是精疲力竭的高压状态。

然后我们开始准备第二季的剧本,最后我看了下剧本,觉得这剧本我一点不喜欢。

所以我们把它扔了重新开始。

我请来了考特奈·迈尔斯,她曾作为助理导演与我合作过,并且也想写这个剧本,她最终成为了《心理猎人》的联合制片人。

但这是一项每周90小时的工作。

它占据了你生活中的一切。

当我完成的时候,我非常疲惫。

我说,“我不知道我现在是否有能力去做第三季。

”马克哈里斯:你在匹兹堡待了很长时间吗?大卫芬奇:我们在那里住了将近三年。

不是年复一年,而是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每年大概花了六七个月。

我们在那里有一间公寓和一辆车。

《心灵猎人》对我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马克哈里斯:那么在你看来《心理猎人》完结了吗?大卫芬奇:我觉得很可能。

听着,基于它的观看量而言,这是一部昂贵的剧。

我们讨论过“先拍完《曼克》,然后看你怎么想”,但是我真心不认为拍第三季花费会比第二季少。

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现实地认识到,你能拿到的美元必须和它能吸引到的眼球对等。

马克哈里斯:曼克是什么时候拍摄的?

大卫芬奇:我们从去年9、10月开始拍摄,一直拍摄到今年2月底,正好卡在疫情停摆之前结束。

马克哈里斯:《曼克》里的表演风格很明显感觉像前白兰度,前方法派演技。

片场每个人是如何快速适应你的步伐?大卫芬奇:我认为,在现代电影表演中有一种感觉是,你应该扔出你有情感的蝴蝶球(投手投出的不旋转球)。

这是一个很好的起始点,但我们选择接受了一种老式的表演风格,那就是你击中目标,说出你的台词,不要撞到家具上,然后继续前进。

所以刚开始的几天很有趣,就是让演员大声喊出来。

并不是说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我们最开始差不多就是这样做的。

马龙白兰度为电影带来的是一份难以置信的礼物,也是一种诅咒。

要超越那种“我是带着情绪来演戏的,我只能做几次以确保镜头对焦准确的想法,那种想法在这里不适用。

马克哈里斯:让你的演员们达到电影的鼎盛时期风格有多容易?大卫芬奇:加里奥德曼什么都能做。

如果你对其他演员说,“你需要像乔治·桑德斯(英国演员,代表作有《四杰传》、《蝴蝶梦》、《国际情报网》)那样做,”他们会问,“什么?那是谁啊?”但Gary和Charles Dance,他们会扬眉点头微笑,他们会知道你想要什么。

和其他某些人……让当下那些没有见识过我们曾习以为常的大声讲可怕台词表演风格的年轻演员去调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就像,“这不是一个问题。

当你在结尾提高声音的时候,听起来好像你不知道这不是一个问题。

“很多这样的小事情需要进行调教。

马克哈里斯:影片开始制作时,加里·奥德曼61岁,比《公民凯恩》上映时43岁的曼凯维奇年长很多。

但我知道Kael暗示他演曼凯维奇显得年纪太大了,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称呼他为“被毁的人”。

大卫芬奇:你看我现在58岁。

Gary对我来说,他看起来和我一样大。

赫曼,当时43岁,看起来像55岁。

到他55岁去世时,他看上去已经70岁了。

赫曼生活困难。

他的烟瘾酒瘾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同样,我们可以找一个43岁就已经枯萎的人,但在我的片场,只有最佳男演员才能赢得角色。

马克哈里斯:新冠疫情对你有影响吗?大卫芬奇:我们原本打算整部电影都取外景同期声拍摄。

但外面人太多了,在洛杉矶你随便去哪个街区都能听到吹叶机的声音。

我们没有按照原计划做那么多,但是我们做了很多别的。

因为(芬奇笑),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我拍了几张照片。

所以我们能够从不同的地方窃取音频进行后期配音,我们最终不需要在外景拍太多内容,这非常棒。

因为疫情期间这被证明是最奇怪也最灾难性的处理方法之一。

马克哈里斯:以何种方式?大卫芬奇:我们走进制片厂,每个人都戴着面具。

然后他们会带着喷雾器进来对房间进行抗病毒药剂喷洒,我们会离开半个小时,然后回来拍六七句台词后离开,然后他们再进行熏蒸。

这简直让人崩溃。

阿曼达塞弗里德在她在纽约北部家中完成了所有她的戏份。

他们给她送去了一整套装备,她通过Zoom完成了所有的后期配音。

马克哈里斯:这部电影听上去像是在制片厂年代创造的作品。

大卫芬奇:声音设计师Ren Klvce和我几年前开始谈论我们如何让它看起来像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档案馆发现的——或者是在马丁斯科塞斯的地下室里等着修复的作品。

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像20世纪40年代电影风格。

音乐是用老式的麦克风录制的,所以它的边缘有一种嘶嘶声和喘息声——你可以从弦乐中听到,但你主要还是会从铜管乐器中感受到。

你听到的会是一个复兴的歌剧院,一个正在放电影的的老剧院。

这很有趣因为我为一些人演奏过,他们会问,“这声音是怎么回事?它听上去好暖。

”我回答说:“嗯,你说‘暖’时指的是,它听起来像一部老电影。

这听起来像拟声。

”我们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在混音上试图找出如何让原子分裂的办法。

视觉上,我们的想法是拍摄超高分辨率的影像,然后再降低它的分辨率。

所以我们把几乎所有东西都拿来了,并把它们软化到一个荒谬的程度以达到和那个时代的电影质感相同的目的。

为了让它有看上去和老电影质感相同,我们可能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分辨率,然后我们在上面画上了小划痕、小凹痕和香烟烧痕。

马克哈里斯:我注意到你放了换卷圈。

大卫芬奇:是的,我们把原声带做得像换卷轴一样有破裂感。

这是我生命中最令人感到舒适的声音之一。

它们如此细微以至于在你听到它们之前很难感觉到。

它有一种我们最终称之为“神韵”的东西。

这些微小的破裂和裂纹感,真的非常美丽。

马克哈里斯:你现在在顶尖导演行列中,但你和编剧共事却不自己写剧本。

在当今这个导演编剧经常合体的时代是非常不寻常的。

你不会把给自己署名编剧,尽管有写剧本我非常确信你在剧本完成上做出了贡献。

大卫芬奇:我不是编剧。

我不会为自己没做过的事而去署名。

听着,我是一个编剧的后代。

我没办法做这个。

我亲眼目睹过某人把一张空白纸放进一部1928年产的安德伍德牌打字机前然后坐了45分钟。

我知道那有多寂寞。

让我这么说吧,(《出租车司机》里)罗伯特·德尼罗说“你在和我说话吗?”是即兴表演,那么是否意味着罗伯特·德尼罗应该被视为《出租车司机》的合作编剧呢?不,在我看来,这句话应归保罗•施拉德所有。

施拉德为大家提供了背景,让大家了解这个角色是谁,以及他想要什么。

显然罗伯特·德尼罗是个天才,马丁·斯科塞斯说:“这句台词会出现在电影里”,他也是个天才。

但这是否会降低施拉德的成就,就因为他在这一时刻做出了如此精心校准的X, Y和Z?

我的态度是:你不会因为这一句台词而获得一张美国西部编剧协会会员卡。

马克哈里斯:很明显,那人就是你父亲,所以这就带来了整个……大卫芬奇:是的,毫无疑问。

我不想自作多情,但我想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爱是由某人给予的,只有和他我才能谈论并真正挖掘这个故事——然后他去世了。

我确实和Cean Chaffin(芬奇的妻子兼制片人)谈过。

她说,“在这中间你为自己做了多少?”她对我说:“你他妈的想这部电影想得太久了。

这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这部电影里有些演员在剧本写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出生。

花两年时间做视觉预览已经足够了。

二十年太多了。

我有9个版本的剧本在我书架上。

我要清空那个书架,是时候来个深呼吸做这部电影了。

马克哈里斯:几年前我们谈到马克·扎克伯格还在念本科时候的事,你说:“我知道这就像才21岁时就试图去执导一部耗资6000万美元的电影。

坐在一屋子的成年人中,他们认为你很可爱,但他们不打算让你控制任何事情”,这让我好奇你是否也用这种方式来看待威尔斯?

大卫芬奇:当你25岁的时候,你没法知道什么你知道和不知道。

如果有幸你站在葛雷格•托兰(《公民凯恩》摄影师,他在片中对深焦的使用被认为是这种拍摄手法的巅峰之作)身边确实会很有帮助。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凭借出色的剧本、出色的摄影师和出色的作曲,拍出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电影是非常复杂的。

它会花费很多钱,也有很多自大的人从事其中,当这些被放进到舒芙蕾中,它仍然被期望比空气还要轻。

威尔斯和曼凯维奇是非常需要彼此的人。

对赫斯特的追踪带着一种很多人都没有的傲慢。

这正是曼凯维奇想要做但之前没做的,但正是这位年仅23岁的《世界大战》导演顽皮的笑容让曼凯维奇的梦想成真。

我想谈谈这个。

我想谈谈合作。

如何解决赫曼·曼凯维奇这样的一个麻烦?

你如何把他赶出他的舒适区?

你把他从那些能让他变得一团糟的陷阱中带离,你把他赶出沙漠,给他安排一个时间表,结果得到的仍然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有趣的东西却从中诞生了。

原文地址:Nerding Out With David Fincher翻译时间仓促,如有错漏,烦请指正

 4 ) 电影应该拍给谁看

阔别6年,大卫·芬奇终于带来了他的电影新作《曼克》——一部讲述好莱坞黄金时期编剧赫尔曼·J·曼凯维奇撰写《公民凯恩》剧本的传记片。

而在笔者还没找到时机坐下欣赏时,关于《曼克》的观影指南已在网上铺天盖地。

似乎是从漫威电影席卷影院开始,“观前必须知道的N件事”、“电影中隐藏的N个彩蛋”等影迷文化渐渐占据电影评论。

当看电影成为一个需要提前预习的行为后,电影之于大众的距离是否也被拉远?

看电影固然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

从被银幕上的火车吓跑,到能安心做在影院感受世界末日,电影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下的视觉文化产物,观众的观影心态和电影技术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

因此,对于观众而言,观影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电影作为虚构类文学与非虚构纪实新闻的区别、电影角色与演员本身的区别、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与社会基本道德的区别等等。

归根到底,也就是对于电影文本的艺术感知和对于真实生活道德告知的区别。

一部好的电影,抛开语言障碍的文化隔阂,特别是在被互联网逐渐消除文化边界的新时代里,其内在情感价值是可以达到一个跨越边界的共鸣。

欧洲青年可以体会《燃烧》里刘亚仁面对大时代的迷茫,中国观众也可以理解《小丑》中华金那种无人了解自己的孤独。

区域文化(或亚文化)和历史政治固然在电影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解读符号,但如果这一切没有建立在一个可以共通的情感基础上,则这个建立就是失败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曼克》无疑是一部不成功的电影。

《曼克》的故事主线是编剧曼克在旅馆创作剧本的过程。

这段主线可以分为两部分:撰写剧本和不断被人劝解修改剧本的过程。

在前半部分的闪回线中,电影清晰交代了曼克身边的主要人物与黄金时期里电影从业者的现状。

而在后半段的闪回中,导演开始注重描绘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加州州长的竞选。

可以看出,导演所理解的促使曼克选择创作一个讽刺赫斯特故事的主要动因,是来自于外部政治环境对于曼克内心理想主义的敲打,最终促使他想在自己江郎才尽之前,创作出一个引以为傲的剧本。

但在故事执行层面,无论是外部环境压力的权力符号对位,还是主角与其他角色的情感关系描写,都显得十分薄弱不堪。

这里的外部压力主要来源于米高梅高层的政治站队压力和电影人在经济危机中的压力。

电影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形象来让观众感受抽象的情感,创作者本应将两种处于大环境的模糊压力形象化,并与主角建立私人情感关系,再通过将其砍断来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电影中,这两种压力符号的对位形象为米高梅高管约瑟夫和导演雪莱。

可问题在于,约瑟夫的角色本身不过是米高梅老板路易斯·B和赫斯特的代言符号,约瑟夫与曼克之间的两场戏也只停留在对于当时州长竞选的争论,并没有表现出曼克对此的情感反馈。

同样的,导演自杀的那场戏,如果要将其理解为曼克内心理想主义被枪击,也是十分不足的。

一来在导演自杀之前,观众并没有感受到曼克与导演之间的情感联系,再导演葬礼结束后那段曼克与另一位制片人的寒暄对话,也消解掉导演之死对于曼克之后创作冲动的影响,同时消解掉观众对于曼克价值观转变的理解。

没有将这种历史性政治性的压力转化为可被共通的情感基础,是剧作失败的一个表现。

对比同样是传记片的《艾德伍德》,提姆·波顿通过描写艾德伍德与日薄西山的老演员贝拉的情感关系,直接反映出在那个“旧不如新”的好莱坞时代了,一个平庸导演对于梦想的无底线坚持和付出的无畏。

因此,曼克与其他符号角色的情感关系的抽离,使得这个角色一直没有落地,最终导致没有背景知识的观众对于曼克的动机选择和弧光转变没有共情。

这到底是从未做过编剧(从未署名编剧)的大卫·芬奇对于人物剧作动因的忽视,还是只是一种和诺兰制作《信条》一样的任性和故意拉高观影门槛,笔者不敢妄下定论。

只能说,大卫·芬奇已经假定了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是需要有美国政治和《公民凯恩》的历史背景信息。

另外,从艺术创作角度分析,《曼克》对于创作者心路历程的描写也是十分不足。

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验——构思——传达。

从电影观赏性的角度,以“创作”为母体的电影故事一般会将重点放在对“体验”(如《裸体午餐》)和“构思”(如《巴顿芬克》)的展现。

因为这两者才是观众得以窥视创作者内心的猫眼。

而在《曼克》中,旅馆的主线故事只有一半是属于“传达”,而所有的闪回都是关于“体验”。

因此从“体验”通往“传达”的桥梁被忽略。

曼克为何选择写一个讽刺赫斯特故事的想法?

这个答案对于影迷观众来讲当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在观看电影之前早已抱着“我要看《公民凯恩》创作过程”的心态,因此在电影开场曼克对着秘书述说他脑海中《公民凯恩》的剧情时,“有准备”的观众早已入戏。

可对于非影迷观众来讲,这个故事选择的动机是缺失的。

从创作者和文本的角度,这里其实有三层创作关系:(真实历史中)曼克对于赫斯特的故事创作、杰克·芬奇对于曼克的故事创作、大卫·芬奇对于夹克·芬奇的剧本创作。

而从现实层面来分析,曼克无疑是这三位创作者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因为他明白电影作为虚构类故事文本时,是如何运用和平衡人类情感、社会符号、故事讲述技巧、电影媒介属性等因素,从而创造出一个虽然以赫斯特为故事灵感,但可以完全让不认识赫斯特、甚至几十年后其他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公民凯恩》中主角那种一辈子缺爱的孤独感。

而且真实的历史与政治符号已如曼克吐出的烟雾般融进故事的情感内核。

而这也是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

前者是情感的真实,后者是材料的真实。

就算我们不了解墨西哥历史也能感受到《罗马》中的主角在历经磨难之后的坚韧。

一部情感饱满的电影,不应要求观众在看之前还需做资料收集,而应该是让观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还能充分被其内在的情感实质打动。

甚至在他走出影院那刻,萌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冲动。

==========================================================================这几年已经不怎么写影评了,特别是在当了编剧之后。

反倒是从去年开始,开始尝试做自己的独立影评播客。

慢慢发现,比起冷冰冰的文字,用语音来表达观点的形式反而能让观点更具有温度和个人特色。

做这个播客的目的也十分简单纯粹,不为盈利,用爱发电,单纯希望通过这个播客来认识更多喜欢电影,喜欢创作的朋友。

特别是在我们无法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的日子里,一起聊聊电影,或许就是对平淡生活最大的慰藉。

Anyway,这是一个“从创作者角度聊电影”的播客,每一期结尾我们都会一起大开脑洞,魔改电影故事。

无论是对电影,或者对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关注一下。

——2022.2.26

公众号二维码

小宇宙二维码

 5 ) 从《曼克》看大卫·芬奇的对抗与坚守

作者: 海宁 “如果说电影史只能讲一部片子,那我一定会选择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因为它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仿佛在一夜之间向前迈进了十年。

”大学一年级刚开始接触电影史,负责这门课的老师在某一节课上这样说道。

这句话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但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这样说的原因。

我更想不到的是,大卫·芬奇导演的新片《曼克》,就是讲述曼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公民凯恩》的剧本的。

《公民凯恩》的故事很简单:电影以美国报业大亨凯恩孤独地死在豪宅中为序幕,以他临终前说的“玫瑰花蕾”一词为悬念,通过记者汤姆逊访问与凯恩有密切关系的几位知情者,从童年、事业、爱情、婚姻、权力、友谊、晚年等多方面展现了凯恩的一生。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场,以阶段式的回忆段落呈现主角。

凯恩作为报业大亨,人人称赞的大赢家,却在临终前挂念着“玫瑰花蕾”这个带给他童年无数乐趣的玩具雪橇,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童年时代纯真、自由的生活。

《公民凯恩》在1941年上映后,报业大亨兰道尔夫.赫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在影射攻击自己,他提出抗议并企图以80万美元买下影片以禁止其上映。

好在这并未影响本片后来所获得的成功,即便它的票房远不如预期。

《公民凯恩》的成功无疑来自于影片本身过硬的质量,但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

彼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人们负担不起电影票,电影公司上层不得不考虑如何吸引观众重回影院。

当时较为知名的电影公司主要包括:财大气粗的派拉蒙、群星云集的米高梅、以西部片著称的的20世纪福斯,备受忽视的华纳兄弟、及具有冒险精神的雷电华。

这些公司看似各有千秋,但将电影当作商品的资本家,正逐渐利用资本将电影固化为一种模式,营造一种不存在的现实空间,虚伪姿态原形毕露。

《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隶属于雷电华。

在本片中,无论是叙事模式、视听语言,或是美学规则,他都打破了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惯用套路,画下了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也“惊呆”了企图借此狂赚一笔的电影公司大佬,被称为好莱坞的反叛者。

该片荣获第十四届奥斯卡9项提名,奥逊·威尔斯和赫尔曼·曼凯维奇(曼克)共同拿下了最佳原创剧本奖。

但在此之后,几乎没有人提及过这部电影的联合编剧曼克。

唯一留下来的新闻,是《公民凯恩》剧本其实是由曼克独立完成的,但他因为钱和合同,不得不与奥逊·威尔斯共同署名。

说回大卫·芬奇和他的《曼克》。

熟悉大卫·芬奇的朋友都知道,色彩搭配在他的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曼克》这部电影中,导演毅然决然地使用了黑白色调,放弃了色彩能够给这部影片带来的视觉效果,有种令人佩服的孤勇。

一位一向尊重大卫·芬奇的朋友,看完电影之后表示,主动拍摄黑白片的大卫·芬奇,有点自断双臂的意思。

但你也会理解他,毕竟想要展现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再也没有比黑白更好的方式。

了解了这些前史,或许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大卫·芬奇时隔六年的作品《曼克》。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大卫·芬奇式的作品,除了固有的“戏谑”风格和考究的视听语言,他似乎有意识地带着偏见站在了曼克这一边,无情地揭露了五大电影公司上层社会的虚伪、对名利的追逐、对政治的娱乐化处理,甚至包括导演奥逊·威尔斯。

龟毛如大卫·芬奇,他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定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在本片中,导演别出心裁地采用剧本的格式,划分了场次与场次之间的间隔。

在单场戏中,你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导演安排的戏谑点,熟悉大卫·芬奇的观众,自会找到无限乐趣。

在此基础上,导演还巧妙地采用了双线叙事。

一条线展现因车祸而卧床的曼克在创作《公民凯恩》的剧本,借助“女仆”、“妻子”、“自我阐述”展现了某一方面的曼克,他酗酒赌博、但他也救助犹太人,同情底层。

另一条线看似琐碎,实则通过多角度展现以五大电影公司为代表的高层的虚伪,是高层为了给员工降薪而假惺惺安排的表演,是为了同其他电影公司竞争而对编剧的逼迫,是交谈时对政治的附和。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曼克的人物塑造才变得分外立体,他的书写变得有价值,因为他在用一个故事向时代发出反抗的呐喊,而这一切与《公民凯恩》的闪回片段,异曲同工。

在理清楚这两条线的关系之前,我有些疑惑。

大卫·芬奇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些什么?

曼克的独到之处又是怎样的?

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到底是在看什么呢?

看到影片结尾,曼克拿着奖杯发表完获奖感言,随后出现了这些字幕:曼克十一年后死于酒精中毒并发症,他再也没有和奥逊·威尔斯合作过,也不曾再写过原创剧本,再也没有争取过剧本署名权。

他曾向一个好友倾诉,我好像越来越像一只老鼠,被困在自己亲手打造的牢笼中,只要这个牢笼看起来有一丁点可以让我逃脱的缺口,我就会及时修补它。

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

《曼克》当然是一部有门槛的电影。

我相信大卫·芬奇在拍摄的时候,也早就预料到了这个问题。

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发达的时代,在方便易懂成为人类消费的重要依据的时候,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逆着人流在行走。

但就像曼克以一己之力对抗着上层社会的虚伪,试图通过一个故事去展现人的本质一样,大卫·芬奇也通过义无反顾地放弃色彩,坚持对好莱坞某个阶段的还原,在试图对抗些什么,坚守一些什么。

电影虽然没那么容易理解,但终究不是不能理解,如果你愿意靠近它并由此延展开来探究,就一定会从中获得灵魂的更新,精神的共振。

只要你要有耐心。

只要你还记得初心。

但这个时代最缺的便是耐心,最容易丢失的便是初心。

也许这就是《曼克》这部电影,此刻在我生命里留下的痕迹。

我很珍惜。

 6 ) 《曼克》短評

題材果然一如想像中的硬核,但《曼克》對白銀時期好萊塢的生態描繪,遠比我想像中鞭辟入裡,在好萊塢,一切都跟政治脫離不了關係,經濟大蕭條、州長選舉、不實政治影片,好萊塢高層背後的政治操弄,旗下的工作人員們充其量就是街頭賣藝的猴子,但曼克拒絕對政治表態,甚至已失禮到目中無人的地步,《大國民》誕生的背後,是曼克十幾年來對好萊塢片廠制的隱射與控訴,也是芬奇對過往合作的不滿所做出的一次性傾訴,只是如此大膽的傾訴還真的讓我有些汗顏,NETFLIX還真是無條件支持芬奇的創作。

芬奇之於曼克,曼克之於凱恩,凱恩之於奧森,孤高的創作者也許終究要在某些地方適時妥協,但孤注一擲的賭注永遠是需要的,奧森就陪曼克賭了一次,好在賭中了🤣,但也就沒下次了哈哈哈,攝影、打光、剪輯,完完全全就像在看70年前的黑白電影,倒敘斷點都要留一個《鬥陣俱樂部》用過的黑色噪點,滿滿的導演印記在裡頭,但這個劇本如果跟艾倫索金合作,也許會更加犀利,但整體來說作為芬奇睽違6年的回歸,沒有失望,開票穿插一連串如夢似鏡的蒙太奇,全片最佳蒙太奇展現

 7 ) 大卫·芬奇:电影公司 “不想拍任何不能让他们赚到10亿美元的东西”

《搏击俱乐部》和《消失的爱人》导演讲述了他为将父亲的《曼克》剧本搬上银幕而奋斗30年的故事。

作者:罗比·科林,影评人2020年11月14日 - 6:01AM1999年《搏击俱乐部》首映一个多小时后,大卫·芬奇溜到外面透透气。

当他残酷暴力的黑色喜剧被选入威尼斯电影节时,导演并不清楚会发生什么,但无论梦中的情景是什么,都不是现实中的样子。

早早就有人开始退场,且逐渐变成成群结队地离开。

仅有还在笑的观众是他的男主角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虽然平心而论,两人事先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第一篇非公关影评曾将芬奇的电影描述为 "对个人体面难以承受的攻击",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而电影节观众明显也没有表现得更热情。

"每个场景落地时的铿锵声都变得太过强烈了。

"现年58岁的芬奇在家中通过Zoom告诉我。

他回忆说,当时他坐在外面的台阶上 看着一群令人厌烦的老年妇女走过,"每人都穿着至少一件有豹纹的衣服,就像《毕业生》里的六个安妮·班克罗夫特" 其中一个显然认出了这个从美国来的可怕之人,对同伴们发出嘘声,同伴们看过来,全都摇了摇头。

"那时我就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

"他自豪地笑了。

芬奇最新电影非常精彩——自2014年《消失的爱人》以来他的第一部电影,它不太可能引起许多观众暴走回家,那是因为他们看的时候已经在那里了——《曼克》是一部Netflix出品的影片,它拍摄于疫情发生前,但剪辑、打磨和上线都在封锁条件下进行。

它以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为背景,以银幕单色拍摄,讲述了《公民凯恩》剧本背后的政治诡计和个人恩怨:这部电影于1941年上映,至今仍被广泛认为是最伟大的电影。

《曼克》的主角英雄不是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的年轻导演和明星(上映时他才25岁),而是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赫曼·曼凯维奇,一个狂热的天才编剧和无可救药的赌徒酒鬼,由威尔斯请他来代写剧本。

《曼克》自身的剧本是芬奇已故父亲、记者杰克·芬奇(2003年去世)写的,他从小就培养了儿子对电影的热爱。

"并不是说他设定了这样的课程,而是他告诉我,'听着,如果你要看《西部世界》或者《万能金龟车》,你必须用好的东西来调剂',"他笑道。

《奇爱博士》和《2001:太空漫游》就在早期的启蒙电影之列,但《公民凯恩》是巅峰之作。

"当我告诉他我要在学校里看的时候,他就说:'准备好看之后和我一起讨论吧,因为这才是最好的。

”当杰克60岁退休时,他决定要自己写一部电影,于是向他的儿子寻求指导,当时大卫·芬奇已经20多岁了,作为麦当娜最喜欢的音乐视频制作人,他正在磨练自己技巧。

(《Vogue》和《Express Yourself》是芬奇的两部MV代表作)大卫建议以《公民凯恩》背后曲折的编剧故事作为题材,在父亲开始工作的同时,他去Pinewood工作室拍《异形3》——这个过程本身就不是很顺利。

"当我回来的时候,他写的剧本有很多关于这个狂妄的年轻导演践踏他的合作者的内容,我当时就想,'等一下,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笑道。

"即使他们把王国的钥匙给了一个25岁的年轻人,也要让所有的部队朝向同一个方向。

"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杰克不断修改剧本。

90年代末,大卫向各家电影公司兜售剧本,其中有一位大牌明星就是凯文-史派西,他曾和大卫合作过《七宗罪》,后来还在《纸牌屋》中重聚。

但芬奇坚持要用符合时代特征的黑白影像来拍片始终是一个交易的障碍。

当2002年杰克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时,他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无法活着看到这部电影的制作。

直到去年,芬奇在打磨完他的连环杀手剧《心理猎人》第二季后,他受到Netflix的邀请投出一个新项目,《曼克》才进入可行的领域。

流媒体服务准许了每一个特质化的细节。

从让演员们以1930年代发音清晰的风格进行表演——芬奇称之为"'知道你的台词,不要打翻家具'的演技派",到场景之间的渐变到黑通过在录影棚真实关灯来复制。

完成后的项目是惊人的——一个个人的悲剧,一个好莱坞的谜团,以及对权力和娱乐之间令人不安的美国契约的控诉。

当我问到芬奇认为他的父亲会对这部电影有什么看法时,他笑了。

"他会认为我们对威尔斯太客气了。

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赫曼·曼基维茨在《曼克》中的一幕 来源:Netflix由于之前只和别人创作的剧本合作,在编剧与导演的观点冲突问题上,芬奇深有体会。

"《公民凯恩》的功劳到底是威尔斯还是曼凯维奇应得的居多?

"他问:"我根本不关心。

他们是否把对方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毫无疑问是的。

你总是怀着最好的愿望去斗争至死的。

"Netflix让芬奇拍《曼克》也在情理之中。

正是他2013年为他们拍摄的政治惊悚剧《纸牌屋》才一手确立了流媒体作为让那种成熟、复杂的故事得以存在的媒介,而这种故事在2000年代好莱坞的垄断经营的淘金热中早已被抛弃。

他是否担心自己在Netflix崛起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可能会为老式电影院的衰落铺平道路?

"仍然没有什么比看到幕布打开,700到1200人一起分享一部伟大的电影更好,"他说。

"但这已经很久没有成为我的体验了。

你知道,现在是,'请你把它关掉好吗?

'或者,'我能请你别说话吗?

" 至于技术上的考虑, "我对Netflix品控的印象比其他任何电影公司都要深刻。

每部电影都是为了让人在45英尺的范围内观看吗?

说实话,不是。

我们在《消失的爱人》的画面上花了很多心思,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家里的65英寸屏幕上看这个故事,我也是没问题的。

"此外,他继续说,当初是电影公司让出了地盘。

"我们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五家大片厂"——这是一个狡猾的教父噱头——"不想拍任何不能让他们赚到10亿美元的东西。

他们都不想做中等价位有挑战性内容的生意。

而这恰恰是我所做的电影。

流媒体人所做的,是为那种真正反映我们的文化,并与大的创意搏斗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平台:关键在哪儿,在于人们对什么感到焦虑和不确定。

这些都是五年前就已经死掉的电影。

"差不多六年前,改编自吉莉安·弗林引人入胜的人气小说《消失的爱人》对芬奇来说就像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出逃。

"如果不是我们指出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位置,就不可能拍出那种不和谐、令人煎熬结局的电影。

不过芬奇仍然认为,即使在我们这个大片至上的时代,电影公司仍然会从思想驱动的电影中获取灵感。

"之前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有机会凭借《小丑》获得比《黑暗骑士》更大规模的成功,"他说。

"我不认为有人会看了那些材料,然后想,'是啊,让我们把《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比克尔和《喜剧之王》的鲁伯特·普金合二为一,然后把他困在精神病患者的背叛中,并以10亿美元的价格兜售。

"

布拉德·皮特在《搏击俱乐部》(1999年)中 来源: Moviestore Collection / Rex Feature“我们能在1999年拍出那部电影,在我看来,仍然是一个奇迹。

”他将华纳兄弟早期对《小丑》的奥斯卡公关重心与福克斯公司早期放映《搏击俱乐部》时的抽血式恐慌情绪进行了对比,"事后电影公司类型的人普遍认为,'我们的职业生涯结束了'。

我们能在1999年拍出那部电影,在我看来,仍然是一个奇迹。

"另一方面,对于《纸牌屋》而言,Netflix的数据算法一直表明该剧会深受订阅者喜爱,尽管该剧一开始很难得到普遍的高度评价。

"人们都说,'华盛顿不是这样工作的! 大家都被吓傻了!"他记得。

在制作开始之前,他和这个剧集的创作者Beau Willimon "在华盛顿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只是去餐馆,偷听谈话,并从他们那里窃取信息。

人们说,'这已经沦为最明目张胆、最愚蠢、最明显的......'我当时想,'那是逐字逐句的。

”不过现在呢?

2017年,史派西被指控性骚扰,虽然后来指控被撤销,但他被写进了该剧的最终季。

芬奇是否觉得这段丑闻玷污了它的遗产?

"我真的不知道,"他说。

"我的意思是,我对《曼哈顿》——1979年伍迪-艾伦拍摄的关于一个42岁作家和一个17岁女孩之间的浪漫故事——有好感,"这是一部被时间玷污得难以置信的电影。

但从纯粹的电影角度来说,你知道,我很难......" 他断断续续地解释说,他一直在为一部以取消文化为主题的迷你系列剧想主意,这部剧记录了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名人曝光后的后果。

"它的核心是关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衡量道歉,"他阐述道。

"如果你给出了一个真正发自内心的道歉,却没有人相信,那么你是不是根本没有道歉?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想法。

但我们生活在一个麻烦的时代。

"芬奇会是就这些问题进行谈判的理想电影人。

毕竟,正是他在1995年以《七宗罪》先发制人,抢占了全球情绪黑暗的先机——这部充满阴霾、令人绝望的新黑色电影,奇迹般地成为当年票房第7高的电影。

"《七宗罪》能赚到那样的钱,对我来说,就像对那些为它买单的人一样,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他说。

"但美妙之处就在于我们坚持了下来。

" 他愉快地回忆起与制作公司和美国电影协会——美国审查委员会——就影片中精心设计的残忍谋杀案进行谈判,我们实际上都没有看到这些谋杀案的发生。

"一切都在影射中,"他说。

"能够对美国电影协会说:'好吧,我们没有展示出来,我们只是谈论它。

如果你看到了,那也只是在你肮脏的小脑瓜里'。

没有其他的艺术形式能让你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机会接触到别人的整个大脑。

而你给观众看的和他们所体验到的之间的空间是整个交易中最有趣的部分。

"《曼克》12月4日在Netflix上线The Telegraph专访原文链接:David Fincher: film studios 'don’t want to make anything that can’t make them a billion dollars'

 8 ) 大卫芬奇拍了一颗“不受控制的炮弹”!(多图、剧透、已补充完结)

谢天谢地,6年过去了,大卫芬奇终于想起来自己其实是个电影导演。

(哈哈哈)

黑白片,个人传记,老爸写的剧本,我真的挺怕片子拍出来不好看。

但是,这可是大卫芬奇!

作为大卫芬奇的迷弟,我第一时间刷了一遍,好看到爆炸!

一、首刷黑白电影也没能阻止大卫芬奇把所有光线都拍出质感,依旧是目不暇接的信息元素和精准的控制,大卫芬奇很难给自己流畅的影片留出说废话的机会,如果在电影院里观看,那么你最少需要二刷。

还好有资源可以反复观看来截屏那些经典的部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内容让我不得不暂时略过以跟上影片的节奏。

让观众产生情感的三要素

米高梅老板告诉你什么是电影

差点忘了,感谢远鉴字幕组的大大第一时间投喂!

关于《公民凯恩》,我已经忘的七七八八了,唯一记得是的,少年天才奥逊威尔斯,凭借此片,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天赋。

那么,《公民凯恩》这部曼克穷极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他的全部吗?

还是让大卫芬奇来告诉你吧!

你不可能在两个小时内展现一个人的一生,你只能期望留下一个人的印象。

曼克这样看自己:

他的媳妇儿这样看他:

曼克,你这该死的魅力!

如你所知,这是一部文学电影。

但是,又如你所知,文学电影并不是很有市场。

同时,这也是一部探讨电影的电影。

在《公民凯恩》的原型看来:曼克就是耍猴人牵着的觉得自己很重要的那只猴子。

在我看来,曼克是个真性情的好人。

他才华横溢,他脆弱敏感。

他借酒肆意妄为,他思路清晰唇枪舌剑,他同情底层,他死磕寡头。

他是拯救100个犹太人的活菩萨,他是违背承诺只为留名青史的真小人。

他是那颗不受控制的炮弹,落在哪里,都是巨响。

然而时至今日,他变得默默无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上不曾存在着这样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太精彩了,以至截了这么多张图。

要是这个世界上可以多几个大卫芬奇,那么文学电影的世界,会不会好一点?

(迷弟想法,轻喷)夜已深,一刷止于此,即将二刷!

二、二刷看第二遍因为做了很多功课,所以有些更像拼拼图一样都可以融汇贯通了,虽然可能还有至少30%的梗我还没接住,所以选择忽略掉。

第二次看对曼克的印象更丰满了一些,也更明白了一点大卫芬奇的意图。

曼克之所以要抢署名权,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故事是他和赫斯特、玛丽恩戴维斯之间的故事,而奥斯威尔逊只是个局外人,他想怎么拍都可以,但是故事是他的人生。

署名,就是为了跟赫斯特挑明了对着干!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是以为曼克认为这是自己最棒的作品所以选择抢夺署名权,理解有些浅薄。

最重要的是,开头芬奇解释了,奥森是全权负责电影的,他不想让奥森过多的改故事。

参考他支持的厄普顿辛克莱,卖了作品,却一个字儿也不让改。

芬奇还是那个芬奇,虽然黑白的做旧效果让人有微词,但是两个小时,塞进了这么多的信息内容,节奏快到你不敢眨眼睛,实在还是太厉害了。

《曼克》可以看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版的《公民凯恩》,赫斯特在本片中以另一种形式演绎了《公民凯恩》。

大卫芬奇没有用太多的炫技手段,即便如此,这部《曼克》可能也别任何人来拍要轻松有张力的多。

所以,期待大卫芬奇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小金人吧。

关于本片是否过于难以理解,大卫芬奇已经早早想明白了。

三、我的功课1.片中曼克的弟弟乔,拿下了第2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第2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翻看其履历,可以看到乔同样甚至更为才华横溢。

2.《公民凯恩》原型赫斯特如果不是这部电影的流传,可能他早已被人遗忘。

即便他拥有庞大的报业帝国,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能力还是远远不如同为报业大亨的普利策。

3.片中早逝的米高梅高管欧文·撒尔伯格,死后由学院为其成立了奖励制片人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

4.片中的催稿小王子 约翰·豪斯曼 在1973年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配。

5.大卫芬奇他爹还写过霍华德休斯的剧本,也就是《飞行家》的原型人物,可惜后来没有被采用。

飞行家 (2004)8.12004 / 美国 德国 / 剧情 传记 / 马丁·斯科塞斯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布兰切特如果由芬奇拍一次《飞行家》应该也不错。

6.片中奥逊威尔斯问曼克准备好要做一番大事了吗?

(以猎杀大白鲸做比喻)来源出自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 “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实为白色抹香鲸)莫比·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

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的代表作。

”——《百度百科》

7.片中奥逊威尔斯说自己要去试镜《黑暗的心》,然后曼克说的那部其实不是他要去试镜的那部,因为并没有一部1940年左右拍摄的电影是这个名字,所以大卫芬奇可能是调侃了一下奥逊威尔斯,因为这部黑暗之心要到1991年才公映。

根据豆友Ben的指正,“ 《黑暗之心》是奥森威尔斯当时筹备的作品,和《现代启示录》灵感都来自于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只不过后来泡汤了 ”

8.因为本片编剧杰克芬奇就曾经为杂志社工作,所以片中的查理可能是他在调侃自己。

9.莉莉柯林斯实在是太美了,曼克在片中也有一丢丢爱上了她饰演的打字员。

10.没人会相信玛丽碧克馥是个40岁的处女,恩,很恶俗的夸赞。

11.片中的次要人物夸赞此片好看到飞起,没看过暂时感知不到。

第四十二街 (1933)7.41933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劳埃德·培根 / 沃纳·巴克斯特 贝比·丹尼尔斯

12.说实话,一般人压根儿不会往那方面去想......

13.这很可能也是个恶搞,因为菲茨杰拉德逝于1940年12月。

14.曼克支持厄普顿辛克莱,大概是因为他也反法西斯并同情底层民众。

15.本片的故事时期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1940年及以后,曼克撰写《公民凯恩》剧本的时期以及撰写完之后发生的故事。

二是1930为起点的曼克好莱坞时代。

世界背景:1929-1933,美国大萧条,资本世界遭遇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

好莱坞背景: 引用知乎 王义之:“1927年华纳的《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则宣告了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随之而兴起的摄影棚以及影院放映设备的再升级,更是加剧了之后“好莱坞”的财务危机。

在1920至1930年,华尔街投向“好莱坞”的资金已经暴涨了十倍,从7800万变成8.5亿美元,其中90%以上沉淀在了影院建设和设备投资中。

”由梅耶在米高梅的降薪演讲可以窥探到寒冬将至的味道。

而1930-1948年,可以说是好莱坞发展的黄金时代。

16.IMDB好评、差评:

最后,请允许我最后一次引用《曼克》的截屏。

如果我足够有才华,那我会把这篇小文章写的短一点。

 9 ) 到底是谁创造了影史最伟大的电影《公民凯恩》?

本文首发于侠影映画,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Anthony写在前面“电影评论家”唐纳德·特朗普曾经说过:“《公民凯恩》里面的凯恩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一个失败者,一种与财富无关的个人的失败,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了。

”多么有见解的观点,与这个矮胖子十分相符。

大卫·芬奇的新电影《曼克》中充满了大起大落,这部电影由他的父亲杰克·芬奇担任编剧,一部关于制作《公民凯恩》的电影。

(《曼客》海报)片名“曼克”指的是赫尔曼·J·曼凯维奇,这个名字曾在《公民凯恩》的片尾出现过,他与奥逊·威尔斯一起担任编剧,虽然两人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影片获得的唯一奥斯卡奖项,但是他们都没有出席1942年在比尔特摩酒店举办的颁奖典礼,据说每位参与制作《公民凯恩》的人都遭到了嘲讽。

曼凯维奇最早为《纽约客》杂志工作,他是那种与时代紧密相依的人,所以你无法想像他在其它时代如何生活。

他看起来像是一个非常搞笑的土豆,努力想起一些不令人发笑的事情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他有一张照片,竟然打扮得同时像马克斯三兄弟。

)他的脸圆圆的,有很多疙瘩。

他的嘴很宽,把酒灌进去,然后可以滔滔不绝讲出很多话。

他还是一个赌徒,在《曼克》中,他用五千美元赌一片树叶多久会落下。

(赫尔曼·J·曼凯维奇)那么谁来饰演银幕上的曼凯维奇呢?

很久之前,W.C.菲尔兹(美国演员,嗜酒如命)应该可以胜任,条件是道具部门提供真正的酒精,而不是用脏水来冒充。

查尔斯·德恩应该很理想。

奥利弗·普莱特刚好符合要求。

不过最后芬奇选择了加里·奥德曼,他在《至暗时刻》(2017)中成功饰演了温斯顿·丘吉尔,他那胃口巨大,喝酒变聪明的形象已经为人们熟知。

(《至暗时刻》中的加里·奥德曼)《曼克》在许多方面致敬了《公民凯恩》。

威尔斯的电影里,那个在片头从去世前的凯恩手里滑落下来的水晶球,被芬奇用一个空瓶的特写镜头回应,它从男主角紧握的手中滚了出来。

这两部电影都是黑白的,并且都是快速地跨越多个年代来展开叙事。

(《公民凯恩》里的水晶球)首先是1940年,曼凯维奇正在前往维克多维尔的路途中,此时已经从洛杉矶出发一两个小时了。

他有一条腿打着石膏,他还有一个任务要完成。

在一个偏僻的牧场里,他的秘书Rita(Lily Collins饰演)帮他做口述,并且还得让他远离酒精,曼凯维奇必须要为威尔斯的处女作写出一个剧本,威尔斯的剧场合伙人John(Sam Troughton饰演)监视着整个计划的进程(Teoughton演了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对应的台词有“我们期待更好的东西,”“我们正处在决胜时刻”“仆人一直都是那个样子吗?

”)然后,插入了闪回。

一个为我们表现了曼凯维奇在以此车祸中受伤,另一个把我们带回1930年,编剧查尔斯·莱德尔来到了派拉蒙公司,他带着从曼凯维奇那里收到的一封诱人的电报,上面写着他可以赚到数百万的财富,并且竞争对手只是一群傻子。

(《曼客》剧照 )然而事实上,这封电报是发给本•赫克特的,《曼克》讲述了许多这种老娱乐圈的八卦史料,所以,如果你想随便地给米高梅的老总路易斯•梅耶(Arliss Howard饰演)发一条信息的话,有一个老办法就是使用西部联盟电报,而不是通过一部电影。

同样的,每个曼凯维奇的粉丝都听说过他在晚餐时呕吐后向招待他的主人道歉,他说没什么问题,可能是喝白葡萄酒的同时吃鱼导致的。

影片中的噱头发生在哪里呢?

芬奇在圣西蒙,William(Charles Dance饰演,表演状态特别好)的豪华大本营安排了这个情节,在1930年代,曼凯维奇经常被邀请来这里做客。

我们在一个闪回中看到了他,像一个宫廷小丑,对他的客人造成了不无幽默的冒犯。

(《曼客》剧照 )他成为了Hearst长期合作伙伴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朋友。

女演员Marion Davies(Amanda Seyfried饰演)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站在类似金字塔的木堆上面,很快有许多人过来拍照,像是一场献祭。

曼凯维奇询问那边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

后来,他和Davies在月光下散步,他们穿过雕像和私人动物园,当他们走近长颈鹿的时候,他说,那就是冒险要付出的代价。

(《曼客》中的Amanda Seyfried )这些手段的确很搞笑,但也仅仅如此,它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部有着较高声誉的上乘喜剧。

(另外一个据称是难以超越的搞笑者是《晚餐的约定》中的主人公,这部电影在《公民凯恩》第二年之后上映。

在影片开头,主人公损伤了一个髋关节,然后他开始用消极的态度用剩余的那一部分来说一些充满风趣的话,这个角色由蒙蒂·伍利饰演,不过当时没有很好的宣传,有些人认为这个角色本应该是威尔斯的)并不十分耀眼的奥德曼能胜任这个角色吗?

通常,他的银幕形象并不是那种温情的幽默,而是有些刻薄的漫画式的凶猛。

(《晚餐的约定》海报 )我们很难不担心他在这部电影会出现问题,因为如果那些了解和雇用曼凯维奇的人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他本应得到宽容。

没有人比他的妻子Sara(Tuppence Middleton饰演)更有耐心了,她常常被称为“可怜的Sara”,即使她最终很愤怒并要求终结这种状态,这对她不无益处。

同样地,Hearst面带微笑地听着曼凯维奇的俏皮话,然后会说“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想让曼克在我身边的原因。

”猜猜曼凯维奇怎样回复这些偏爱的?

他把圣西蒙变成了仙乐都,把Hearst变成凯恩,一个虚伪至极,臭名昭著的男人。

(演员Tuppence Middleton)谁创造了《公民凯恩》?

1971年,关于这一谜题,《纽约客》发表了由宝琳•凯尔的撰写调查报告,她认为曼凯维奇是影片的发起人,他赋予影片有趣的气氛,但是背信弃义的威尔斯盗走了这些创意,Robert Carringer在他1985年的书《The Making of 》里回答了(也有人说是拆解了)她的这些尖锐且自信的观点,这本书追溯了威尔斯在曼凯维奇草稿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剧本的过程。

(《曼客》剧照 )一个更加激进的问题是:谁在乎《公民凯恩》的编剧是谁?电影史学家可能会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但我们要提醒自己,数百万的电影观众无论怎样都不能在乎这件事,我好奇他们会怎样看待《曼克》,一方面,它详述了曼凯维奇,把威尔斯放在了一边,Tom Burke以明显的风格把他演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另一方面,凯尔所欣赏的流行音乐和刺激的感觉在《公民凯恩》中出奇地少。

芬奇的电影看起来非常迷人,它结构明丽且轻巧,灰色的光线有着微妙的层次感。

借助巫术般的数字技术,树叶看起来和雪一样白,这是他们过去常常在红外感光胶片上做的事情。

不过这些手段又有什么目的?《公民凯恩》中的丰富光影和令人惊叹的摄影角度非常符合凯恩的世界观,也就是由孤独和财富导致的失衡的倾斜感。

而耽于幻想的《曼克》削弱了这种戏剧性的力量。

(《公民凯恩》海报)至于影片的情节,多数是由一个男人躺在床上然后开始编造故事组成的。

芬奇清楚感到了停顿带来的恐惧,于是安排Davies,Lederer,威尔斯,曼凯维奇的弟弟Joe(Tom Pelphrey饰演),曾执导《彗星美人》(1950)和《埃及艳后》(1963),来到农场打断他的主角的工作。

与此同时,在闪回中,其他有名的人来来去去,或者是债务纠纷。

显然,我们看见了一个克拉克·盖博,一个贝蒂·戴维斯,甚至还有嘉宝,不过我发誓我没有看见他们一闪而过。

事实上,整部电影有一种这样-然后-那样的感觉,替代了影片的叙事布局,使我们想要弄明白这些零散的事件是怎样或是否能够拼凑在一起。

针对1934年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有一个详细的补充,此次竞选厄普顿·辛克莱失败了,他曾在战胜大萧条的演说中滔滔不绝,当梅耶感到厌恶时,曼凯维奇非常支持他:毫无疑问,让他把握机会,不过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曼客》剧照 )此外,影片还有一处情节发生在农场的管家Frieda(Monika Grossmann饰演)身上,她告诉别人,在曼凯维奇的帮助下,有一个犹太人村庄安全地从德国移民到外国了,这有一种夸张的感觉,像是曼凯维奇随便开的一个玩笑。

(按照他自己的话,他成为了一个“极端林德伯格”,反对美国参与二战——一个《曼克》中没提到的怪想法)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什么?

简而言之,是一个叛逆艺术家的形象,他专注于自我毁灭,然而它缺少了一个“玫瑰花蕾”。

(《公民凯恩》中的玫瑰花蕾 )许多《公民凯恩》的评论者对故事中的这个小玩意感到很失望,它和一个失去的童年有关,而威尔斯自己则把它蔑视为廉价的弗洛伊德式的东西,本来就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圣杯的价值要低于对它的追寻,而追寻的过程赋予电影不朽的灵气。

作为对比,《曼克》是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尽管它十分豪华,却无法完成它自己的叙事。

配图/卓尔编辑/书生

 10 ) 技术完美,剧情劝退

一部讲述《Citizen Kane》制作背后的故事的电影—光是这一句介绍就会让包括我在内的好多影迷对这部片子分外期待,更不消说是David Fincher导的片子。

他的片子不能说都很喜欢,但至少是质量保证,结果《Mank》真的很劝退。

技术层面没得说,那种老电影的质感把握的非常好,黑白对比度确实有Orsen Welles当时的味道,但是剧情实在是太让人难以投入了。

首先Mank这个角色就让人不知如何是从,不知该喜欢还是该厌恶,但其实是产生不了任何情感投入,即便是Gary Oldman扮演的。

他莫名卷入的这场政治漩涡也令人摸不着头脑,估计要做大量的背景研究才能看明白,而Fincher本可以专注在电影这方面的,光是著作权的争夺应该就能拍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另外,Fincher电影的又一个标志就是密集的对话,而这部电影里面不仅密集,还非常难懂,不懂的词一大堆,以前的Hollywood的人真的都这样讲话的吗?

电影当然不需要一味降低自己取悦大众,但也无需刻意把自己和大众拉开距离。

从某种程度上,《Mank》确实很像《Tenet》,想法跟概念很好,却是个情感的空壳。

《曼克》短评

Netflix接盘了多少这种好莱坞自恋怀旧片……嘴炮部分没有艾伦索金可能还真不太行,这种讨人嫌的男主应该是冷眼旁观才华横溢犀利吐槽,结果被写成了一个犬儒气十足的杠精……而且关键问题是就算他腿断了也很难赚到同情(所以剧作的要点是比烂???),这可真就是价值问题了。对右翼炮制假新闻这件事还是蛮有时代契合点的。年代感主要靠音乐也是……

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乏善可陈,更像是个纪念品而已

9分钟前
  • 刺儿巍
  • 还行

九苍说的“带着赞颂的口吻写人物”的感觉格外强烈。我们对《公民凯恩》的感受是在碎片中一点点发散和渗透的,但是我们对《曼克》的感受却常常不被允许这样,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们该如何感受曼克。尽管这个声音融化在华丽的台词里,隐藏在复古的形式后,它的存在感还是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框住了这部影片,使之滑向僵硬、无趣的深渊。

12分钟前
  • 眼眼
  • 较差

“你拿着克扣工资的虚伪嘴脸骂共产主义者啥都要白嫖?当你的mgm家人真是十八辈子积德了捏” 比succ s4早两年-3年 没有那么拿腔拿调 友情4星 后半段mank不够犀利 大家都摊开说话 终究还是pua 好莱坞没有一个干净的 差不多也别看了(你在当真 叫我不当真?你可滚吧 跪久了边踢我边教我怎么站?滚你妈)“”凭什么给你写好剧本啊 做慈善?”啊对啊 你把平民血都吸了 但是心智还没有全洗脑到草履虫的地步 你不就应该安抚嘛 看我不爽你就把还有脑子的都枪毙了呗 反正剩下的人也不care---别提fightclub了 经典资本主义消费自己--养老作品--哦对忘了说 小天狼星奥德曼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全都是鼠辈无人可告密 因为都是一伙的 这种角色也算是非常typecast了-----

13分钟前
  • lyrill
  • 推荐

既然能让人相信金刚爬帝国大厦,为什么不能让人相信一党政客拯救帝国;已经华丽退场的女主角绝不可能回头为你说哪怕一句话;一盒子弹和六颗子弹;“可怜老婆”将婚姻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是好奇你会如何收场;《公民凯恩》原型堂吉诃德分析酒后谈和耍猴寓言;摧毁过去那个理想主义的自己,努力打造一个让自己永远逃不出的笼子……借古讽今好不痛快,感谢网飞让芬奇继续放飞

1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3】迂腐到不忍直视。即使灯光摄影和年代感的装腔做调打磨的再好也无法改变它难看和自嗨的本质。剧本是芬奇他爹2003年写的,电影根本不是一场献给电影的情书之类,而是一场影迷聚焦大作战。导演本人全程缺席而出现了《公民凯恩》后的编剧,让非要再一次糟蹋和反复使用一次“玫瑰花瓣”。既然是20年前的电影,那也是20年前一般的难看,放在当代是毫无意义的。让人物活过来说教,这是干什么啊?

17分钟前
  • 酱桑
  • 很差

63岁老汉演43岁?seriously?

21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社交网络”台词遗毒,并不怀疑曼克本人可能具有的睿智、刻薄与言辞犀利,但是在电影全装物质式还原的缓速的运行展示中(慢速的运镜,剪辑的去节奏),拗口充满时代梗的抖机灵实则成了一种观影累赘,大卫芬奇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以愉悦舒爽的节奏将人物与剧本的重点结合并铺于全片的人,他依靠精准的分镜头与干脆有力的剪辑形成节奏和故事推动力,但如今此片剧本的原生缺陷与致敬式的精致的仿古形态的拍摄创作策略让其自断手脚,让其中剪辑变成了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存在,故事本身也完全不具备自身所能拥有的向前推动的生命力,他手法的现代让他更多的是面向未来,而非这般回望过去。

23分钟前
  • 西卡里奥
  • 还行

拍得真無趣,只喜歡瑪麗安和曼克酒會逃離的那段戲。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的故事隱喻,Mank與Monkey。自命不凡的劇作家以為自己能呼風喚雨,卻只是權勢資本家眼裡的跳梁小丑,那就只能用筆下的故事去反擊和復仇。

26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近年来观影门槛最高的电影,高到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都很难消化的程度,可如果你是大卫芬奇的忠实粉丝,这部电影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从布景道具到黑白色调的做旧质感,重回当时的好莱坞年代,对称构图的运用,寥寥数语没有废话的对白,酒吧里纸醉金迷的蒙太奇,月光下玛丽昂轻靠在曼克肩头,妻子在面对柏拉图式出轨仍想看到结局的坚毅,都能透过镜头凝聚出芬奇对这部影片的用心。选53岁的加里奥德曼饰演自我放纵又充满理想主义的曼克,从形象上并不能把3、40岁的那股意气表达地更贴切,在不羁中总是透着油腻。剧本是过逝的父亲留给芬奇的礼物,从成片看导演是在借曼克和当时的好莱坞反讽现在依然资本至上的格局,更像是在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传记,感谢网飞能让这部电影问世,成就了芬奇的一次自我升华

28分钟前
  • Chevalier7
  • 力荐

去年看了一半,重新补完。观感依旧糟糕,毫无趣味。全都背反就等于没有背反,全都需要注释就等于没有内容。

33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公民凯恩》原型Hearst(在片子里镜头不多,但专断的形象真是丰满)为阻止其上映竭尽全力,L.B.Mayer,Warner等数家片厂都拒绝在旗下影院上映该片,致使雷电华公司损失15万美元,也使Welles失去其后影片制作中的最终剪辑权。p.s.影片在Mank和Welles编剧署名之争中倾向于Mank,不过1971年《凯恩养成记》事件中多位当事人和影视研究者站Welles这一边。到了老年自认为江郎才尽的Welles和Mank这愤世嫉俗的样还真像。

38分钟前
  • 邮差总按两次铃
  • 力荐

这个对白信息密度我真的看得吃力了。/ 深陷酗酒赌博和自命清高的曼克最后坚守了自己的署名权赢得了应有的荣誉,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为这部创作赌上并奉出了一切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7.6

39分钟前
  • Ted 浙一
  • 还行

开场几个镜头,恍惚还真觉得是老片。与其说是给电影或是编剧的情书,不如说是芬奇给自己老爸的情书。其实影片受制蛮多的,芬奇在这一部也相对保守。但在有限的空间里,他仍然展示了自己的准确与娴熟。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大卫芬奇不拍犯罪片了中国能引进吗??????????????

43分钟前
  • 彷徨~之刃
  • 推荐

现实永远比电影有趣的多,人物众多,故事线看似单一,却缠绕了太多无关紧要。最致命的是,这里面每个人的表演痕迹太重了,为了贴合过去而贴合。最近在大量观看旧好莱坞电影,猛的看了这么一部“当代旧片”,还是感受到不小的差距。用现代的手法拍当年的事,只有无聊没趣。

47分钟前
  • peipakoa
  • 还行

看完很久了,但作为芬奇的铁粉,我一直纠结于该给出怎样的评价,既然是一部政治寓意如此露骨的作品,错会了导演的意图可能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评价,但遗憾的是,我不得不同意反派影评的那个观点:鲜明的政治立场让本片的价值缩水。都说《好莱坞往事》是昆汀给电影的情书,《一秒钟》是张艺谋给电影的遗书,那我想说《曼克》是芬奇给电影的一封血书,但遗憾的是,它是用别人而非自己的血来写成的,因此也由悲壮变调为了卑劣,虽然他的讽刺一如既往,但任何脱离了现实的借古讽今都无异于刻舟求剑。我也真的希望这一次过后,芬奇还能指着我们的鼻子说:看看,他们又是在危言耸听了吧?我想那时候我会回来,把本片改成五星。

50分钟前
  • 盲忙
  • 很差

按照时间线频繁加入的闪回,就像叙事推进中三五步安插一个脚注,而所有的脚注最终串起了曼克这个人物的完整维度。大卫芬奇最“失足”(不是失手)的作品是《消失的爱人》,哪里可能是《曼克》。而曼克,电影人里最后的良心,为了不做资本与权力的猴子,亲手为自己打铸了黄金牢笼,而后坐穿了牢底。respect 。

5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2020年质感最好的电影了,门槛有点高,还好之前看过《公民凯恩》

53分钟前
  • cocojamboo
  • 推荐

A-. 传统传记片常将视点聚焦于主人公的能动性,通过考察其行为搭建所谓的弧光。但芬奇所做的,恰恰是抹平这种能动性。曼克并非被凝视的对象,而是作为消极、抽离,甚至冷漠的观察者,成为观众凝视时代图景的眼睛。结果就是用极致做旧的形式,拍了一个极不怀旧的故事:在摘掉所有情怀滤镜后,电影首先是商品,是政治,是权力的游戏,最后才可能是个人的表达。而在IP为王,续集当道的今天,被制片厂拒绝又被流媒体复活的“作者电影”,本身就昭示着好莱坞恒久的游戏规则与隐秘的世代更替——这不是什么黄金时代的伟大复兴。这是芬奇用借尸还魂的借古讽今,亲手为好莱坞操办的葬礼。

55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