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自己爱的人生气,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们,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
(我不想争吵 吵架只是我们用当时的情绪互相伤害 往往我们伤害我们最在意最爱的人最深)大人的世界有很多烦恼,很多压力,所以有情绪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互相理解,尽可能的去避免问题和情绪的产生,而不是让其升级,这是特别没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我们这样的初衷不是为了和我们在意的人分开或者让大家都伤心难过。
多一些关心和理解,解决问题,不要让问题和情绪打败我们。
情绪上头了,有时候一个拥抱可以解决很多事情。
不要那么纠结拧巴,很多事情并没有意义。
我们都会犯错,但是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情绪,会搞砸一切。
和爱的人在一起,活着,就很美好。
爱你身边的人,在死亡面前一切都不值得一提。
慢慢长大之后,就会变得无聊,无趣,小时候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很投入,人一旦长大就无法理解那些小孩子的童真童趣,老了之后又回到小时候的浪漫,人在孩童时期和在老年时期最接近真正的生活和生命吧。
也许是到了这样的年龄,最近开始疯狂迷恋家庭喜剧,一向讨厌小孩的我,竟然被这一家三个熊孩子萌化了。
我们假期做了什么,是一个孩子视角的标题,Mickey在中间说他讨厌写“我们假期做了什么”这个作文的作业,因为班上总有个人比他做的事情更酷。
大姐Lottie总是很严肃很忧虑一种小大人的既视感,她的表情放在拉小提琴的男孩身上都嫌老,更别说她了,拿着本子记着各种细节,感觉她更像妈妈,果断勇敢,关键时候挺身而出。
这个年龄的小孩,天真与懂事并存,最后她成功摆脱了她的小本子,因为爷爷说生活中很多事情写下来不太好,细节好评。
Mickey,儿童版百科全书,这么小就读了这么多书,懂的真多。
在放火烧爷爷的时候,他的知识储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道理,懂科学的萌萌哒小正太。
小妹妹Jess,简直了,太喜欢她了,有一个这样的长不大的小姑娘,天天在身边吐金句,活生生一个表情包。
也是因为童言无忌,从小孩的嘴中说出来关于爷爷最后一次过生日、爷爷要死了之类的话也不会太诡异。
生日变成葬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葬礼,然后吃蛋糕。
白胡子老爷爷看破红尘,每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像是哲理。
这部片子让我想到网上红过的一张图,脚下没有书的人看见的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大地,读了一些书的人,看见的是厚厚的云层,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而那些真正有真知灼见的,却是站在乌云顶端,看着万里无云霞光万丈。
影片中的小孩和老人,都看的是美好而明亮,而那些中年人们,各家有各家的混沌和烦恼。
那个拉小提琴的男孩。。。
不记得他的名字了,总是一种出戏的状态,他是在刚刚接触成年人社会的最尴尬的年龄了,一边想像小孩一样随心所欲,一边又想变成懂事听话的样子,喜欢他在海边拉小提琴的样子,做自己。
虽然片子中有很多英式幽默我都没有get到,但是导演的用心是可以感受到的,和好莱坞式的大团圆喜剧不同,这个片子太多的惊喜和思考,关于人生,关于教育,关于家庭,关于生死。
好的作品不在于给出一个答案,这也是这个片子最可贵的地方。
道格与阿比是一对夫妻,他们领着三个孩子到苏格兰高地为道格的父亲戈蒂庆祝75岁生日。
然而道格与阿比有一个秘密需要保守,不能让家里的其他人知道,而三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为了他们保守秘密的最大障碍。
三个孩子中,大女儿需要经常把她认为重要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见到的,听到的,不能理解的,大人让她说的慌。
小女儿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她的两块大石头,她需要与他们交流,如果事情不顺心意就会一直憋气到把自己憋晕。
儿子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调皮男孩。
道格的父亲与他的哥哥同住。
哥哥是个成功的金融家,嫂子一切事情追求完美的外在表现,压抑内心的情绪,偶有暴发。
他们的儿子是一个听话的宅男,在父母的要求下一直学习小提琴。
道格的父亲深知自己的病情,将不久于人世的他厌倦了家人们的争吵,他不喜欢家人为他安排的生日会,也讨厌即将到来的葬礼。
他告诉孙子孙女们他想要一个维京人的葬礼,将尸体放在一艘船上,将船点燃飘入大海。
哥哥嫂子紧张的安排着父亲的生日,道格孩子们的问题让哥哥近乎崩溃。
生日当天父亲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带着三个孙子孙女到海边游玩。
他们任性的违反一切规矩,让大女儿开车,走到游人止步的海滩,违反规定在沙滩燃起篝火,孩子们都玩的很开心,老人也就在这样的快乐中离开了人世。
留下弟弟妹妹在海边看守,大女儿跑回家中通知大人。
她见到的情境不出爷爷所料,大人都在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争吵。
她对大人们失去了信任,拿了爷爷的一些心爱之物,独自跑回海滩。
几个孩子决定遵守爷爷的意愿,造一艘小船将爷爷的尸体放上去,点燃飘入大海。
完成了爷爷葬礼的孩子们回到家中,将事情经过告诉大人,大人们完全无法相信。
前来庆祝生日的宾客纷纷来到,哥哥在席间宣布了父亲死亡的消息,极力想控制住局面。
终究孩子们的行为还是被宾客们知晓,面对这样的情况所有人的表情只有震惊。
这样的事情迅速惊动了警方,记者,心理辅导师。
家中一片混乱。
面对这些大人们终于开始反思。
每个人都有缺点,大家总为了自己爱着的人无法改变的缺点而争吵。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消逝,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终大团圆,他们共同在海滩为父亲举办了一个告别仪式,哥哥的儿子演奏爷爷喜欢曲子,道格与妻子的关系也开始缓和,大女儿不再需要日记本来解决问题。
这部片子也应该算是奇幻片,毕竟这样的事情太过离奇。
算是以这样一种形式探讨人与人的相处,探讨如何面对死亡。
非典型英国喜剧《探亲之夏》,让我整整笑了三个小时,英式无厘头加三个天然萌的熊孩子,浑然天成,乐得我一刻都停不下来,当然除了差点把我萌哭了的沙滩送葬一节。
片中讲述了一对正在分居中纠结的父母,一个亭亭玉立、执行力超强的敏感理智姐,一个沉湎神话、口无遮拦的百科全书弟,一个360°无死角的超级萌妹,一家五口自驾去遥远的苏格兰庆祝爷爷的生日,并由此而引发的种种突发状况,几乎每个笑料都能充分的get到……其实呢,这部片子并不单纯是喜剧片,洞察世事的老头劝解Lottie的每句话都很有道理,充满了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能够得到三个孩子全心全意为你举办的葬礼,老头你就安心的去吧!
影片中杰西的每一个镜头几乎都可以做成gif萌图,尤其是她戴小花墨镜的样子,怎么可以这么萌呢,对于她的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了,心都化了……That's the reason why I always want a daughter!
And she is the kind of daughter what i want !!!
Harriet Turnbull我记下了她的名字,希望以后在电影里还能看到她的演出,她的萌。
还有两句话要说:1、片中的苏格兰风光和音乐搭配的也非常棒,好想去啊;2、我看的片源中前面的如果外国小孩都像片中这么成熟、聪明、无私的话,真的替以后的中国孩子担心,天天看熊出没、喜洋洋这种脑残剧长大的他们怎么跟人家比?
拿什么跟别人争!
本着温馨的方向找的电影却没想到哭的稀里哗啦非常温馨 但又足够刺人一个大家庭 1+3+5的相聚 很多人总说 人老了会变得像小孩 小孩不懂事可电影看下来 最通透的却是老人和小孩弹幕和评论总有些人在争论对错 喜欢谁讨厌谁我觉得没有人错只是大家都在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 出发点总是好的我们慢慢长大 从不懂事到用尽全力的生活陪伴最久的 是家人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爱彼此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我们要互相包容 因为是家人啊
9.0分 如果可以我想给六星,无与伦比的动人。
比起给我感觉类似的《海蒂和爷爷》,我甚至会更青睐《我们假期做了什么》。
这是一部真正值得所有人——不论什么心境,什么年纪,什么性格的人来看的电影。
不同阅历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而人生中关于家庭,关于理想和生活的一切都蕴含在这短短90分钟里,我看到了一生。
太多太多的感情翻涌着,以至于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先从人物形象开始聊吧,三代人构成了奇妙的和谐。
爷爷,大人,和孩子们。
而三个孩子又各有不同的性格。
大女儿成熟,小儿子有幼稚的信仰,小女儿还处于天真朦胧。
大概影片开始的半小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们的人生轨迹并不是这样的。
也许并不美好,但是并不像电影里这样极端。
而从爷爷出场开始,我们便会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个故事。
也许是因为海滩的景色太美,超越了《无依之地》的构景,温馨而静谧。
也许是因为那一辆车缓缓行驶着,只有爷爷和三个孩子,远离争吵,远离喧嚣,而这正是我们追寻的“心远地自偏”。
也许是因为爷爷的人格魅力,他历尽千帆的精彩人生终于汇聚成返璞归真的纯粹,他毫无保留的喜爱孩子们,因为他们的天真无畏,他们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多复杂。
总之,他们在海滩上度过了愉快的一个下午。
孩子们吵吵闹闹,被冰凉的海水激得大叫,被新奇的寄居蟹哄的兴高采烈,静谧的海滩回荡着爷爷悠长的笑。
爷爷娓娓诉说着自己一生的经历,用最浅显,最朴实的口吻讲述着人生的道理和他的愿望。
他希望他的葬礼是在船上,像海盗一样远航。
远离争吵,远离喧嚣。
没有一个大人会理解他,满足他,他只能和孩子们说。
他装死逗孩子们,可偏偏天意弄人,他就看着自己最疼爱的,最单纯的孙辈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在海滩上奔跑,永远阖上了双眼。
孩子们决定实现他的愿望,他们起初还对大人们心存幻想,想要去通知他们,让他们来处置爷爷的尸体。
结果是匆匆跑回家的大女儿看到了争吵不休的大人们,终于心灰意冷,狠心来亲手完成爷爷的心愿。
她偷走爷爷的军服,回到海滩。
三个孩子一起扎了一个简陋的竹筏(这个有点假,几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的行动力未免有点太强了,但是电影的氛围能让人忽略部分戏剧夸张),用彩色的塑料瓶装点得颇像个海盗船。
他们就像爷爷教的那样开车将竹筏运到海边,放上爷爷的尸体,用火柴点燃,让其随浪花漂向大海。
多么盛大的葬礼。
夕阳西下的海滩美轮美奂。
就像迟暮的爷爷,散发了他最后的光芒。
随后,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回到了大人的世界。
还是争吵不休,还是混乱一片。
忙忙碌碌的宴会筹备,被爷爷突然去世的消息打破。
几个大人将自己人性的缺陷暴露的淋漓极致,叔叔的自私,爸爸的无能,婶婶的神经质,妈妈的刻薄。
不管他们因为自己在孩子面前掩饰的多么完美,实际上不过是可笑的遮羞布。
孩子澄澈的眼眸可以看清一切的丑恶。
宾客来了,媒体来了,叔叔的帅儿子邂逅了自己的真爱。
多么戏剧性,多么讽刺而有趣的故事。
很正统,富有诚意的英式喜剧。
满满的都是英式的冷幽默。
导演毫不遮掩每个人物的背阴面,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惊人丰满的角色。
孩子可以毫无顾虑的做一切看似可笑,无礼的事。
可以问爷爷“蕾丝边”能不能生孩子,可以平淡的看待生死,能够看清爷爷真正的需要,能看清大人们的可笑。
他们只是不会撒谎,不是没有心。
全员演技爆棚,看着这样的群戏真的是享受。
大女儿最出彩,看完查演员表才发现是《健听女孩》的女主,未来可期。
其次是裴淳华和大卫,其实他俩虽然位居第一主演,并没有多少戏份,头一次看老裴演正常人(什,她也完全能hold住普世的美丽啊。
还是夫妻矛盾,却没有《消失的爱人》般歇斯底里,平淡的心痛,平淡的美好,别具一番滋味。
结尾大人们情感的转变略显突兀,大概是本片唯一的遗憾。
如果这个处理能再自然些,这将是一部逼近满分的电影。
但是台词真的是人生教科书级别,比起《心灵捕手》类的鸡汤对话,我会更喜欢这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平易近人而深刻的道理,而不是罗宾威廉姆斯坐在长椅上那段被吹爆的关于人生阅历的长对白(当然说的也很不错,只是比起这样的表达略显低级)。
结尾一家人重归于好,在海边推推搡搡的场景让我几近流泪,然而却笑出了声。
真正好的电影何尝不就是这样,让你在温馨和暖意中留下淡淡的感伤和思考。
我可能会在未来无数次地看这部电影,它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珍惜身边爱你的人,即便他们有种种不完美,但是到最后,nothing matters。
而不爱你的,管他呢。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我们假期做了什么》(What We Did On Our Holiday)也有翻译成《探亲之夏》的。
讲了一个一家五口回老家参加爷爷生日派对的故事。
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个正在破裂的家庭,爸爸道格和妈妈正在闹分居,妈妈也找到了差不多的意中人,这个家庭眼瞅就要彻底分了。
但是爷爷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爸爸决定要掩饰分居的事实。
这意味着让三个小孩子说谎,这是家庭破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矛盾。
为了说谎,大女儿甚至还专门启用了一个笔记本,记录必要的谎话,以防说漏了。
为了掩饰一个谎言,你总是需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这是很多喜剧的原动力。
小儿子看了很多书,有成为书呆子的趋势。
小女儿的好朋友是两块石头,没了石头的陪伴就睡不着觉,所以出门也要带上。
早熟的大女儿,书呆子小儿子,貌似问题少女的小女儿,这几乎是问题家庭的标配了。
Don’t Argue 家庭破裂的状态在开头就几度显现。
出发前两人就因为找不到钥匙差点爆发,在出发后又因为能否在一天之内赶到老家几乎开始争吵。
在接到老家大哥打来的电话后,道格单方面答应一天之内必到老家(男人愚蠢的面子),二人在高速公路上彻底爆发。
爆发前一个镜头是爸爸挂断电话,然后接的是车内孩子焦虑向外张望的镜头,最后,是以孩子视角看到的车窗外大人激烈争吵。
这是全片最激烈的一段,影片在此处的表现也很节制,连大人争吵的声音都被消掉。
没有必要吓到观众,毕竟这是喜剧片。
同时能感受到的,是对家庭暴力的态度,爆发也只是在争吵,伴有强烈肢体语言的争吵,完全没有肢体接触。
这是最后的底线。
不论怎样强调男女平等,平均而言,男性的力量要明显强于女性,一旦上升到到肢体接触,女性将处于劣势,这种交流就是不公平的,因为不公平,所以不道德。
而且,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肢体接触很容易造成女性身体上的被侵害,这就不是道德问题了,这种侵害没有回头路可走。
英式幽默 英式幽默可能比起美式和中式的,更加节制,更有绅士风度,也可以说是更端着。
很少以某个人物的出丑或搞怪令人捧腹大笑,顶多是让人物尴尬。
注重的不是立刻的冲击力,而是余味。
比如道格的嫂子感觉道格夫妇感情的问题,在跟道格大哥提起的时候,得到的评论是“当你娶了一个太过聪明的老婆,这种事是难免的。
”这时背对镜头的道格嫂子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向窗外看去。
这种表现的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影片的吐槽也是很有想象力的,尤其是两个最小的孩子,比如小儿子在听表哥拉奏小提琴的时候,忍不住对妈妈说:“如果再听两分钟,我们就会变肥胖的。
我觉得我现在就变胖了”。
爷爷的扮演者本就是一个喜剧明星,在影片中也是老顽童一样的角色。
比如他会建议自己腼腆内向的大孙子:“我一定要给你一些蓝色的小药丸。
这样你就能带到学校去,卖给同学,小赚一笔。
”老顽童总是会一本正经的胡扯。
在小孙子问他是不是维京人的时候,他说有一天大学医院在做DNA检测,需要志愿者,他就去了,抽血化验的结果显示,他有84%的维京血统,差不多是整个他了。
胡扯的本质就是,为了捏造一个事实,而去讲一个故事,这能让捏造的事实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这是叙事的力量。
胡扯与叙事,都需要相当多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想象力,这种高要求的幽默感,很符合英国绅士的自我定位。
翻译与电影分级 在爷爷过生日的当天,他执意要带着三个小孩去西海滩。
在那里他们遇见了爷爷的朋友——老太太多琳。
多琳向小孩子们介绍她饲养的鸵鸟,提到了她的女朋友。
这引发了不小的混乱。
爷爷责怪多琳不该提“女朋友”这个词。
多琳却很正式地向小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女同。
她说的原文是:“Do you know what a lesbian is?”(你知道什么是女同吗?
),小儿子的回答很有想象力:“Is it someone from Lesbia?”(是从蕾丝比亚国来的人吗?
)在国名后面加上一个n,表示该国的国民,这是英语的构词法,比如Italia(意大利)和Italian(意大利人)。
央视的翻译打了一个擦边球,将lesbian翻译为蕾丝边。
这其实是把难题抛给了观众。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与孩子一起观看的影片,只是同性恋这件事对于中国多数父母来说,还是太难解释。
如果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旁边坐着我的孩子(学龄前),她一定会追问我什么叫“蕾丝边”。
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太难回答,回答不好会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即使有人已经制定好了回答此类问题的预案,这种在观影时突如其来的难题,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
关键在于,这种问题的解释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个时机本应该是在家长的充分把控之下的。
电影分级就是给孩子家长或其他观影者一个充分的知晓权:这部电影包含的敏感内容,我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让我的孩子接触。
前一阵刚刚上映了《阿丽塔:战斗天使》,我看到有不少的家长带孩子观影。
这部电影有很多暴力镜头不说,还有机器人被拆解的镜头。
我很为这些电影院里的孩子捏把汗。
电影分级的缺失增加了未成年人产生心理压力的风险,这都2019年了,我们还要忍受到什么时候?
他想要的葬礼 爷爷和三个孩子来到西海滩,那风景美不可言,既有基岩,也有沙滩,层次更丰富。
有一个镜头远处山峦如黛,云雾缭绕,仿佛仙境。
还有一个镜头的近景沙滩呈现优美的弧线轮廓,中景一条粗犷的岩石带,上面绿草茵茵,与远山之间隔着一片海水。
即使倪瓒再世也想象不出如此奇景。
在这样一片海滩上,爷孙们谈到了葬礼。
小孙子问爷爷能不能玩埋人的游戏,爷爷说他不喜欢被埋,也讨厌常套的葬礼。
如果能选择,他想要一个祖先那样的维京葬礼——把他放到燃烧的船上,飘向大海。
没有无谓的纷争,像勇士一样告别。
没过一会儿,爷爷就死了。
他死前见到了他最想见的人——在二战死去的哥哥。
爷爷的突然死去,给三个孩子留下一个空前的困境——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直面死亡。
你可以想象面对这种困境一般孩子都会惊慌失措,陷入危机。
但这三个孩子做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1.把脉、观察瞳孔、确认死亡。
2.讨论并制定通知大人的计划。
3.大孙女跑回家,看到争吵中的大人,决定不把爷爷的死讯通知大人。
她跑回海滩,告诉弟弟妹妹,大人不会给爷爷想要的葬礼,决定由他们来给爷爷办一个他想要的葬礼。
4.收集木桩,制作木筏。
5.三人配合,开动汽车,拖动木筏到海水边。
6.移动爷爷到海水边,搬上木筏。
7.举办一个维京葬礼仪式,浇汽油,点火。
这就是他想要的葬礼。
要完成上面那些事需要镇静、理智、勇敢,智慧和团队配合。
能编出这样的故事的,是最有想象力的编剧。
虽然一般人都不会相信三个这样年纪的孩子能完成这一系列任务,但这就是电影。
电影很神奇。
在电影的最后,大孙女传达了爷爷临终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些荒谬的一面,别评判,别争论(Don’t judge and don’t fight),那些事都不重要。
大人们的矛盾也都一一化解。
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大人最后在海滩办了一个追悼会,爷爷的大孙子肯尼斯要演奏一曲。
肯尼斯本想拉些古典的曲子,他爸爸叫他拉奏爷爷喜欢的——随性一些(Go mental)。
随性,是爷爷的本性。
随性不失,青春依旧。
ottom:Az}6V
Mikey:人们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Gordie:这个嘛,他们慢慢就会知道了 ————每个人都会找到自我,然后这个世界还得将就着我们。
一部值得反复回味、思考的好影片。
影片只是用轻松而真实的调子展现着平凡的家庭生活,大人们与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的相处和对话,却也恰是在这样的平凡里,蕴藏着不易察觉的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课题。
观看过程中想要记录的信息太多,引起思考的台词、片段太多,忍住没有暂停,一口气看完后尝试重头梳理,竟也发现很多前因后果。
以下,对片子的剧情及对话安排作简单分析,涉及剧透,请豆友们观看过片子后再行阅读(本人心理学专业,会偏向从人物塑造和剧情安排的缘由层面分析): 片子开头,一家人准备从伦敦驱车到苏格兰的爷爷家,为其庆祝75岁的生日。
可爱的Jess想要把自己收藏的石头和煤块带上,爸爸道格不同意,Jess就作势要憋气,以此反抗爸爸的权威。
孩子还小,却也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自主的想法,但面对绝对的权威,可能能做的只是大声喊叫用力哭喊,就像所有的孩子会用的,想要达到目的的方式一样,而小杰西憋气,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要这么做!
我们在后面的影片中也能得知,如果不认可小杰西的思想,不接受她的要求,她是会坚决憋气直到自己昏过去,失去知觉。
这是个倔强并有强烈表达自己独立思想欲望的小女孩,而这是否也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能会忽略、不重视孩子们的表达,才让孩子有这样的举动以示不满。
画面转向Mikey,他正盯着电视上的战争画面看。
Mikey是个爱看电视,聪明的小男生,他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有着自己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准备出门时,妈妈Abi找不到家里钥匙了,而这时镜头转向Jess,从后面剧情发展我们能猜测小杰西常常藏起爸爸妈妈的钥匙,为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想引起爸妈的注意,表明自己的存在,亦或是不想爸妈离开家,想要他们多陪陪自己,而如果找不到钥匙,他们就不会走了。
所以孩子的心思,你别猜。
孩子任何的言语和行为,父母在其中的责任都无法推脱。
爸妈因为一些事情吵起来了,这时洛蒂出现了,一个打扮一丝不苟,正义感十足的小女孩,她向爸妈提议,准备一个小册子,记录下所有的谎言用,这样大家就不能否认说过什么了。
可见爸爸和妈妈常常对大女儿洛蒂说些“善意”的谎言来敷衍她对事情真相的执着,但是善于察言观色的洛蒂可能早早就就洞悉真相了,只是想要从爸妈那得到肯定的回答。
妈妈还是找不到家里的钥匙,于是爸爸走到对街邻居家,说明缘由想要借用备用钥匙,而此时邻居却显露出怀疑、愤怒的表情,妈妈在车旁边向邻居确认爸爸说的话后,邻居才表示去取钥匙。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判断,爸妈已经分开住了(此前爸爸说自己的钥匙交还给妈妈了),并且爸爸有过欺骗邻居拿备用钥匙的“前科”。
镜头转到苏格兰爷爷家,爷爷在河中心钓鱼,这时他的电话响了,但爷爷微怒地将它关掉。
后来加文叔叔和玛格丽特阿姨驱车将药取来要爷爷吃。
可见爷爷的病很严重,误了点吃药会有危险。
这也为后面爷爷在生日那天突然的离开做铺垫。
加文叔叔和玛格丽特阿姨在厨房安排宾客座位,加文叔叔正准备打电话给一位爵士邀请他来爷爷的生日宴会,玛格丽特阿姨和他说话,但他没等她的话语说完就转身离开和爵士唠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处的模式,这是经常会发生的场景。
加文叔叔是个严厉而自我的人,对玛格丽特阿姨和儿子要求很高很严苛。
长期在高压环境下生活,玛格丽特阿姨有了情绪问题甚至是抑郁症,才会在影片中有多次击打蜜蜂的场景,以及那段在超市情绪失控打人的视频的存在。
爷爷生日到了,而他执意要开车带三姐弟到海边玩。
到了目的地后洛蒂对爷爷说,爷爷你的电话关机了,爷爷回答道,我是故意让他关机的,本来电池也没电了,就是为了关得彻底(just to make sure)。
这里一语双关了,是为了手机关得更彻底呢,还是为了让自己的计划进行得更顺利? 旅程中,爷爷和三姐弟频繁对话,有关为人处事,有关死亡,有关回忆。
他对洛蒂说:可能你的父母骗你,只是想保护你。
如果你的初衷是好的,那么有时候可以说谎。
当米奇问他:人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How do people know what they are?)他回答:这个嘛,他们慢慢就知道了,每个人都会找到自我,然后这个世界还得将就着我们。
(Well,they just kind of find out.We all find out eventually what we are.Then the world has to lump it.)(但其实当时米奇问的是女同话题,爷爷并没有正面回答,这里不论述:-P)爷爷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当米奇提出想要去海里捞鱼烤着吃的时候,爷爷毫无禁忌地随他去,并对洛蒂提出的“车里不是有三明治吗”,用“但是我们不能狩猎三明治”来回答她。
当小杰西问爷爷,海水会冷吗,爷爷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直接告诉孩子,海水可冷了,你不能去玩。
爷爷说海水并不冷,而孩子们自己体验到清冷的海水后,刺激得大叫而归。
一件事情的经过是如何,感受是如何,我不能提前告诉你,因为那都是我的经历,我的感受,它绝不能变成你的,而属于你自己的想法,你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得到答案。
影片细节分析到这,接下来想谈谈教育问题,影片中有两个完整的家庭(三个小鬼和艾比、道格-A家庭;加文叔叔、玛格丽特阿姨和肯尼思-B家庭),这两个家庭中父母的个性以及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都很鲜明、突出。
A家庭中,父母喜欢与孩子对话,同时也尊重孩子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常常会向孩子们表达自己深切的爱意。
在休息站的洗手间里,夫妻两尝试告诉儿女们两人的夫妻关系遇到问题而选择离婚的决定,并告诉孩子爸妈会永远爱他们。
在孩子们可能做了把爷爷尸体烧了的疯狂举动时,他们也是选择耐心地与孩子沟通,想要从孩子嘴里得到事情的发展,而不是自己假定事实逼问孩子。
相反,B家庭里,加文叔叔不会聆听妻子和孩子的心声,遇到事情专断蛮横。
当妻子想要就自己在超市情绪失控的事情和其交谈时,他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她类似的,当玛格丽特被儿子肯尼思发现在洗手间里大声哭泣时,也被肯阻止了她的言语。
可想在这个家庭里,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彼此的感情不能互通,情感的需要得不到回应,在此环境成长的孩子感情淡漠,对周遭发生的事情习惯性选择忽略。
影片中肯两次询问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人的悲与喜与我无关,只因我的悲与喜从来得不到父母(我的重要他人)的关注。
所幸影片最后,加文叔叔在海边为爷爷举办了一个简陋而轻松的追悼会。
没有众多的媒体,没有闲杂的社会名流,没有排场的套话。
大家在肯和新女友疯狂的小提琴乐里开心舞蹈。
就像爷爷所希望的一样。
附上电影截图,如果只看了一遍电影又看了这篇评后,有不一样的思考和想法,不妨再次回味影片,留言。
谢谢阅读 : )
洛蒂要记下爷爷有癌症的事情
到了最后,这些小事都不再重要了
加文叔叔为爷爷致告别词最后贴上米奇在爷爷离开后说得一段话,十分欣赏这个勇敢、有想法、爱学习爱冒险的男孩,他像他崇敬的北欧的神:奥丁,手执宝剑,因为心里有向往,像风一样 自由。
该片讲述了道格和他的妻子艾比濒临离婚,然而为了他们的三个孩子,这对夫妇同意远赴苏格兰高地为道格的父亲庆祝生日道格(大卫·田纳特饰)与艾比(裴淳华饰)是一对夫妻,他们领着三个孩子到苏格兰高地为道格的父亲戈蒂(比利·康诺利饰)庆祝生日。
然而道格与艾比有一个秘密需要保守,不能让家里的其他人知道,而三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为了他们保守秘密的最大障碍
在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上,似乎只有老人和小孩才是哲学家。
“所以有坏石头也有好石头?
”“对,就像真实的生活。
”用小孩的视角来看世界,对成人来说,是有趣而荒谬的。
记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位幼儿园老师(或许是其他职业?
),她经常蹲下身,用与孩童等高的视线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天更高了,地却更近了。
云更缥缈了,草却更清晰了。
所有理所当然的事情到小孩这里,都开始解释不清。
而小孩子们所笃信不移的,大人们只觉得荒谬怪诞。
片中三个小孩的塑造非常成功,清新自然不做作,浑然天成的萌。
Jess收集的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名字,执拗起来可以憋气到晕厥;Mickey坚定地相信着奥丁的存在,挥舞着长剑四处奔跑;Lottie把爸妈的谎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故作老成地劝阻爸妈无休止的争吵 。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他们的生活自有一番规则。
他们会思考,在鸵鸟下蛋到一半的时候,可以像推排球那样把蛋塞回去吗?
鸵鸟如果在非洲下蛋会不会变成煎蛋呢?
Lesbian是来自勒斯比亚(Lesbia)王国的人吗?
“我挠他痒,他就会说不要,我不挠了,他就会说还要。
这正是我对活着的感觉。
”Gordi这样的爷爷,大概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吧。
他历尽沧桑,每一条皱纹都藏着一个故事,有他的足球运动员生涯,有他那在二战殉身的兄长,有他少年时与同伴无伤大雅的玩笑,有他和交警的斗智斗勇;他满心赤诚,顽童一般和孙子孙女嬉笑打闹,他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会告诉孩子们,少用脑袋想,多用心去感受。
他在自己75岁生日那天带着孙子们去海滩疯玩,让10岁的Lottie把着方向盘将车开下海滩,告诉Mickey维京人的热血和浪漫,轻松解决Jess的石头收集癖。
他讨厌身患癌症后等死的无力感,他讨厌仪式化的葬礼,讨厌无谓的争吵纠纷,他希望自己能以维京人的方式被埋葬——乘着燃烧的木筏飘向大海深处,他甚至顽皮地在孙辈面前装死……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笑的地方,我们不应评断,不应争吵,因为到最后,一切都不重要了。
午后的阳光映照在澄澈的海面上,远处Mickey逆光的身影逐渐与早逝的哥哥融为一体。
然后哥哥笑着说,快来游泳啊。
Gordi也笑着回答,好啊。
“当女同性恋很好吗?
我觉得应该很好,不然她们不会想当。
对吗?
”孩童的想法总是最直接最简单的。
这种思维经常可以把囿于世俗的成年人解救出来,但同时,这种任性经常是忽略“伦理”无视“礼法”的。
比如孩子们在认定爷爷去世后,Lottie回家寻求大人们的意见却发现他们正如爷爷所预料的一般在不断地争吵,于是回到海滩与弟弟妹妹一同给爷爷举行了一场维京式葬礼。
且不论孩子们超强的执行力正是本片最难以令人信服的地方。
不管导演设定如何,观影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心惊肉跳,仅凭Lottie在童子军学到的“经验”,误判的可能性很大吧…… 那么,如果这微末的可能性成真,孩子们纯粹地“想以爷爷希望的方式”为他送葬这种行为,到底该被怎么看待?
就算确实在火葬之前便已去世,那么这一种不能被完全否决的可能性也会成为这一家人心里永远拔不出的刺。
何况还有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推波助澜。
我不敢细想。
不知道这一段戏,导演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
总之,我心里仿佛刮起了一场海啸。
葬礼之后,本片很有往暗黑之路一路狂奔的潜力。
媒体似乎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电影里都是极度不讨喜的存在,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我丝毫不怀疑,这一家人会被逼疯的。
如果可以这样发展下去,在我心里就是可以媲美黑镜第一季的存在。
然而,温馨励志的家庭小品似乎才是导演的本意。
虽然这种转折未免太顺利了一下,但并不算突兀。
这样也好,毕竟温暖是最鼓舞人心的力量。
总要留有希望。
“如果你注意听,我会告诉你的。
但你会听吗?
”Jess对妈妈说的这句话,也算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警醒。
倾听,似乎已经是人类逐渐丧失的能力之一了。
多少次,所谓的“你说吧我听着”成为一种极度敷衍的过场。
倾诉者多半声情并重,而倾听者总是漠不关心,抑或不以为然。
也许刚听了开头,就否定了全部。
耐心一些,投入一些,请静静听完,然后再做评论。
这几分钟的宽裕,也许从此开启了一座暖阳花园。
我会时刻记住这个片段。
我会认真倾听。
最后。
苏格兰高地真是美!
如!
画!
有其他在苏格兰取景的好看的电影么,迫不及待想去舔屏了!
这个假期他们做了什么呢?就是被爷爷所开导,爷爷于无形中治好了家族里所有人的毛病。对于爱,对于你在乎的人,不用权衡不用计较,因为到最后,这些都不重要,爱才是最重要的。
一场山寨复刻版的维京式葬礼,海滩上的memorial service太赞。If oblivion is inevitable, why do most of us always stick to formalism?裴淳华女士还是说英音迷人。
好故事,拍的粗糙了。大团圆结局在腐国也喜闻乐见啊。裴淳华绝对是我喜欢的女演员之一。
总觉得这种剧情我已经看无数遍了,并没有拍出新意,转折略生硬
@真善美影院 台北 電影院座位排布蠻少見的環形,但屏幕真的是我看過最差最小的,感覺和投影幕布差不多,還不乾淨好想幫它擦
小孩比大人还能,大人不停的争吵,老人瞬间死亡。
爷爷挂掉之后的剧情完全可以删掉
孩子可爱,各个分开也是有好点的,但是总体没有整体感,有些融不到一起。
各种萌萝莉
任何电影都要注意节奏啊节奏。好一半不是好电影。
无聊的要死 看了半个小时也没有一个笑点 有些人是觉得哪里好笑..
給風景和演員
三个小屁孩和一只大套套一共四颗星。和天真的小孩对话真是费脑子。笑点虐点都很足,只是后面的转折和鸡汤来的很生硬。
结尾的转折很突然
结尾能保持住不
这里面的英音意外地好懂。建议大家关字幕。
患癌的老爷子,在儿子们为他准备盛大生日宴会的那天,带着三个最大也就10岁的孙辈,躲开烦人的成人世界去海边瞎整。老爷子死在了海边,孙子们实现了爷爷生前的愿望——不想躺在教堂被一帮人围着,想要一个维京人式的葬礼。
每个人都在要你长大,为什么没人珍惜你的长不大?
这三个娃演得太好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糟透了,也不是边骂边过。如果一心想避开所有的麻烦,也同样会错过所有的快乐。像爷爷说的,道格小时候我总挠他痒痒,他会说,Dad,no,no……但我一停下,他又说,Dad,more,more……这就是我对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