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必是天堂

إن شئت كما في السماء,那里是天堂(港),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台),It Must Be Heaven,لا بد من السماء

主演:伊利亚·苏雷曼,阿里·苏莱曼,夸西·宋桂,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格莱戈尔·科林,文森特·马拉瓦尔,Holden Wong,Gabrielle Mankiewicz,Robert Higden,Sebastien Beaulac,Ossam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卡塔尔,德国,加拿大,土耳其,巴勒斯坦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必是天堂》剧照

必是天堂 剧照 NO.1必是天堂 剧照 NO.2必是天堂 剧照 NO.3必是天堂 剧照 NO.4必是天堂 剧照 NO.5必是天堂 剧照 NO.6必是天堂 剧照 NO.13必是天堂 剧照 NO.14必是天堂 剧照 NO.15必是天堂 剧照 NO.16必是天堂 剧照 NO.17必是天堂 剧照 NO.18必是天堂 剧照 NO.19必是天堂 剧照 NO.20

《必是天堂》剧情介绍

必是天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能够真正称之为家的地方到底在哪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娘未满Escape完结篇看不见的城市魔鬼:杀手档案红粉影子写手赴刃哥,你好来日方长念书的孩子我来自北京之福从天降金童卡修OVA:拥有黄金胸部的男人生死谍恋新飞越比佛利第五季我们付出的代价我们的八十年代凝视猎物拿针的女孩原罪之幻命无处为家英雄虎胆海上密室谋杀案鬼娃回魂7东京暗变犬友笑传第三季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阴阳剑嘿!你大事很妙遗传厄运假如没有遇见你以暴制暴

《必是天堂》长篇影评

 1 ) 即使一句法语都不会,这部电影也会让生活在巴黎的你笑掉下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耐观影》本周开始前先总结一下过去一周,按照顺序我依次见到了中国导演刁亦男,法国影星伊莎贝尓.于佩尔(挨着坐一排一起看电影),中国导演贾樟柯,影人赵涛,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

《南方车站的聚会》导演见面会

和伊莎贝尓于佩尔在现场看《南方车站的聚会》

贾樟柯,赵涛在法国电影资料馆

《必是天堂》导演主演见面会这么密集的见明星影人,一般只有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现场才会发生吧。

但是,其实不然,在巴黎,你也可以,其实巴黎每一周都会有不少主创阵容出席的新片首映,而且提前预定并不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本月接下来要出席首映的影人包括:中国导演刘苗苗,日本导演新海诚,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美国影星伊桑.霍克。

是枝裕和《真相》导演演员见面会怕不清楚时间地点吗,别担心,《耐观影》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公布明星和导演见面会的讯息。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在后台留言并注明“入群”两个字。

言归正传,让我们开始本周的电影推荐,就像本文标题所说,只要你在巴黎生活过,即使一句法语都不会说,这部电影也一定会让你开怀大笑。

那就是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新作《必是天堂》

《必是天堂》英语名字It must be heaven的感觉就是必定会有一个地方像天堂一样完美,在那里没有烦恼,只有开心。

主人公并不满意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开始去尝试寻找他心中的天堂,在经历了巴黎和纽约以后,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终他终于发现每个地方都不是天堂,如果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天堂。

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台词,尤其主演兼导演苏雷曼几乎只说了不到十句话,一直在用他的眉毛,眼睛,微表情去诠释剧情。

但是这种沉默方式展现喜剧的难度其实是高于用语言诠释喜剧的,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位喜剧大师”憨豆先生“也是全程沉默,也是面部器官表情极其丰富,但是在他的影片中更多的是以”夸张的动作”和“特殊情境”的戏剧冲突引发观众的笑意。

这些在苏雷曼的影片中也是不存在的,他的电影是如何表达呢?

他是以极尽讽刺的方式给我们展现日常生活中的闹剧而自己保持全程镇静的状态,这样的对比会产生更强的喜剧效果。

比如一开场的宗教仪式,真的没在任何电影中看过这样的闹剧,或者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固定镜头就会让人哄堂大笑,比如在巴黎讽刺Parisien爱喝酒的场面,在纽约讽刺全民携枪。

他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几乎讽刺了全世界,我目前还记得的包括: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西班牙人等。

还有从上到下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法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医生,急救人员,难民,无业游民,地铁逃票者,模特,清洁工,美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出租车司机,公园锻炼的带孩子的妈妈们,练太极的华人,

此外,他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比如用一只麻雀隐喻法国人的喋喋不休惹人烦,以一个运水的妇女阐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以偷柠檬的邻居讽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国土的侵吞,

隐喻法国人的麻雀接连不断的场景切换也会让人想起另一部北欧电影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一样的非线性叙事,但是比较而言,《寒枝雀静》太高冷了,和观众有较强的有距离感,观看过程中会让观众觉得无法代入自身。

《寒枝雀静》而《必是天堂》则更加生活化,更加观众友好,影片中所描述的人和事就真的是身边时时刻刻在发生的,只是需要用陌生的眼光才能发现,久了会习以为常。

所以我会说巴黎的你们在观影过程中会找到超强的共鸣感,不需要语言,只需要曾经生活过。

《必是天堂》

《寒枝雀静》最后的结尾是在一家巴勒斯坦的酒吧中,在一群巴勒斯坦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也预示着巴勒斯坦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未来,那必然是天堂一般。

 2 ) 「世界公民」还是「永远的异乡人」

本来看到归类到喜剧才点开的,没想到是一部黑色喜剧。

不是爆米花剧,建议心情不浮躁的时候看。

虽然故事的起点在巴勒斯坦,但辗转巴黎和纽约,这另外两个导演也长时间生活过的城市,整部片子的地域色彩很淡。

全片都是将一些细碎的、日常的、当地的生活片段,用一种夸张的黑色幽默形式,展现、叠加、联系起来;看似片段之间的关联性很弱,但却作为一个整体在向观影人发问:这个世界怎么了?

看到书评中有一个“深焦”做的导演采访,里面问道为什么导演很少使用“言语”,导演回答中提到希望给观众一个更民主的观影体验,而不是由导演作为一个独裁的信息输出者。

这是一个多么温柔而又坚强的人啊。

的确,我们需要像《迦百农》那样,极具煽动性的影片去吸引被过度分散了的人们的注意力,去号召人们凝聚在一起;但也需要这样的导演,为我们构筑出一种白日梦般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更佳交互式的观影体验,让每个人都可以回忆起一份独特且私密的情感。

虽然对剧中隐喻的解密也很有意思,包括有人提出导演在室内和小鸟的互动片段里,那只小鸟是Twitter,我个人当时到真是没想到这个层面,仅仅是将它当作了一个想要博人关注的小宠物。

也许是,也许不是,甚至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受到社交媒体的启发。

但就像导演说到的,「这个场景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读”的...没有能指,没有隐喻,直至最纯粹的诗意,观众能够得到的,是观看的欢乐。

」,这个场景的确看得我会心一笑。

最后导演在电影致谢中提到了John Berger,出于好奇去网上了解了一下,发现是一位英格兰的艺术评论家。

顺藤摸瓜找到了由其主持、BBC出品的四集短剧,《Ways of Seeing》。

每集30分钟,不知不觉间竟看完了。

虽然和本片无关,但感觉喜欢这个片子的人应该也会喜欢,姑且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官方简介如下:「Ways of Seeing is a 1972 BBC four-part television series of 30-minute films created chiefly by writer John Berger and producer Mike Dibb. Berger's scripts were adapted into a book of the same name. The series and book criticize traditional Western cultural aesthetics by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hidden ideologies in visual images. 」在剧中,John Berger将西方油画艺术作为切入口,谈到了影视艺术对传统图像艺术的颠覆和延续;将油画作为一种史料和社会研究工具,探讨了“物化女性”、”消费主义“等社会现象。

比如,我特别喜欢他在第二集中,对Nude和Naked的比较,原话如下,「Being naked is being oneself, to be nude is to bo seen naked by others and yet not recognized for oneself...」相较于Kenneth Clark主张的,「Being naked is simpley being without clothes...is a form of art...」,少了些道貌岸然在里面。

还有,最后一集更是从油画延伸到了西方的“私人所有制”,“殖民主义”,“消费主义”等概念,也是非常精彩。

强烈推荐。

从第一集开始,John Berger每集都会在末位加上,「以上是是我的看法,但你要用你自己的眼睛去批判性地看待我说的话」。

想必我们导演不做“意义暴君”,执着于提供民主的观影体验,或多或少也是受到这位,被他放在最后致谢里的John Berger的影响吧。

 3 ) 天堂在不在

天堂在不在: 看完了电影《必是天堂》,觉得还是很不错的电影,电影充满了批判、诙谐、滑稽、烦恼、质疑、鞭挞、探索、呐喊、嘲讽。

电影里有两次对话最为经典,一次是小偷和他父亲的对话,全文如下: “小偷”“跟你学的”“混球”“你生的”“人渣”“你的人渣”“醉鬼”“也不瞧瞧你自己”“流氓”“以你为榜样”“败类”“拜你所赐”“拉皮条的”“记院你开的”“恶棍”“有其父必有其子”“表子养的”“你养的”另一次是路边躺着一个流浪汉,有人打了举报电话,然后一辆车过来巡逻,下来两个热心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个女工作人员上前和流浪汉对话,全文如下: “你好先生,你还还吗,不舒服吗”“没有”“头疼吗”“不,不”“心脏、腹部、腿发麻”“没,没有”“在吃药或接受什么治疗吗”“没有”“口渴了吗”“是的”“你饿吗”“饿”“牛肉还是鸡肉”“鸡肉”“意大利面、塔布勒沙拉、两样”“两样”“要配点甜品吗,奶油布丁、提拉米苏、巧克力”“巧克力”“茶还是咖啡”“咖啡”“你对生命过敏吗”“没有” 电影的导演、剧本、主演都是伊利亚·苏雷曼,电影属于全程经历和历险,也是见证和思考,更是种渴望。

电影有厚颜无耻的小偷,有脱离戒律的潮流,有想吃霸王餐的无赖,有街头打架的流氓,有欺负流动商贩的管理员,有绑架少女的劫匪,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狂热战争的清洁工,有持枪癫狂的群众,有乘地铁不想付款的低收入者,有到人间抗议的天使,有混入人类当中的魔鬼等等。

电影全程苏雷曼都没什么台词,除了眼睛就是眉毛,这是无声的艺术,似乎他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或是被世界疏远和边缘,更像是被误解和特意淡忘。

或是电影的这种边缘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巴勒斯坦,电影也在表明,世界都一样不安宁,天堂也没有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也可以存在任何一个地方。

真正的天堂就是人间以外,像是文学中说的世外桃源,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是非、烦恼、无奈,容易被物欲诱惑,污染,最后迷失本性本心本来。

现在的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汽车、空调都是污染,手机、电脑、信号基站都是辐射,导弹、枪支都是威胁,工业污染、环境破坏都是人类的掘墓形式,人类自己就是掘墓人,垃圾处理,气候处理都是难题,资源掏空,教育缺乏都是隐患,思想禁锢、文化压制、想象剥夺都是毒害。

几千年前屈原喊出了举世浑浊,佛教把人间比是欲界,五浊,基督教形容人生来就有罪,科幻世界形容地球是外星人的监狱,或是实验室,人类或是被放逐,或是一种产品。

基督徒的理念是信仰上帝,用自己的虔诚获得上帝的谅解,然后从肮脏的人间摆脱,到天堂去享乐。

道家说的是修仙,用成仙的方法试图摆脱人间的束缚,和死生枷锁,人身内有三尸,总会控制人的心志,诱发人堕落,糜烂自己的人生。

佛教承认有轮回,人只有行善才种得善因,可以有好的轮回,只有读经才有大功德,欲界之上还有色界,比欲界更淳朴,上面还有无色界,就更淳朴了。

工业社会,经济社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难有天堂,就说农村,现在的农民也是一副唯利是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和心机,古代那种淳朴是很少了。

有钱被人羡慕、尊重,没钱被人嫌弃,讨厌的生活规律在农村也是经常有的,农村里的一些老人、大人都很残暴,他们像长不大的人,没有规矩和博爱,有时候会憎恨别人家的小孩,不是谩骂就是拳打脚踢,老不像老,大不像大。

造成这种过激是农村人缺乏文化,有文化才有道德,才有礼仪,有教养,有博爱,才能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否则就是幼没人爱,老没人尊,富欺负穷,强压迫弱,这样的环境怎么会是天堂,不就是地狱和熔炉吗。

城市更不可能像是天堂,没钱寸步难行,朋友更多的都是利益关系,很多人买车买房都是贷款,目的就是获得别人的尊重,能体面活着,其他的是否有善,有素质都不重要。

古代还可以躲到没有人烟之外,过着垂钓的生活,或是在幽谷结庐,荷锄种兰,与世无争,摆脱繁文缛节,名利羁绊,任性于自然当中。

如果能像电影里对待流浪汉那样,以人为本,那么热心肠,那么专业,那么兢兢业业的服务别人,天堂还是存在的,前提是需要争取,把不人道的旧秩序变成有人道的新秩序。

 4 ) 世界各国警力大比拼

SIFF22大光明,苏雷曼用他那一眉毛的惊讶审视着这荒诞的世界,各国警力大比拼之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西亚配乐的旋律独特又好听,极致的构图既有美感又带喜剧元素。

热心种树的邻居,欺软怕硬的条子;米其林三星级乞丐救助,清洁工泰格伍兹,马队扫屎车;老美扛大枪等等桥段都让人捧腹。

然而更多环节没看懂,想必都是寓言:开场的教堂戏,戴墨镜开车的士兵,希腊上空颠簸的飞机,拖汽车和车底的花,拉行李箱认错人的日本男女,安检的带手套大叔,还有那前后呼应的仙人掌和虔诚的抬水妇人(故土情怀?

)。

后半部分有点跨,结尾的蹦迪也莫名其妙,不过这片子既轻松愉快又经得起琢磨,越想越觉得有趣。

 5 ) 必是天堂

《必是天堂》是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阿里·苏莱曼、塞巴斯蒂安·博拉克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9年5月24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ES逃出巴勒斯坦,渴望前往新的土地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就像影子一般紧紧跟随着他。

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变成一个荒谬的笑话。

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多远,总有一些事情能让他回想起自己的祖国。

一段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滑稽故事,Elia Suleiman借此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才能拥有“回家”的感觉

 6 ) 瑣碎的一些

好像一不小心遇到人生影片了。

蘇雷曼觀察那隻小鳥的神態就是我看這部影片的神態。

小鳥跑到鍵盤上那段太可愛了,到底是小鳥還是小貓啊hhh但是他讓它飛走了。

剛剛走過一截低垂的樹枝,就好像蘇雷曼送鄰居回去的那個雨夜,撐著兩人的傘掃過低垂的需要修剪的樹一樣。

「我要跟你說一句抱歉。

全世界的人喝酒,都是為了遺忘。

但你們巴勒斯坦人,這個民族,是為了記住。

」好多好多酒。

白葡萄酒,威士忌,亞力酒,紅葡萄酒,啤酒,還有一種清淺乳白色的酒,出現了好幾次,蘇雷曼的朋友說這段話時,兩人碰杯的就是這種酒。

還有他在飛機上喝的,配著好看的矮腳杯。

還有酒吧壁櫥上的,街道上堆成山的空酒瓶,蘇雷曼離家前喝的。

他收拾行李的時候,牆壁上的老照片,兩側床頭櫃上的檯燈,聖母像,幫助老人行走的器具和輪椅。

這些物件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正如蘇雷曼本人,默不作聲,但自己就是故事。

說回酒,所以物件讓我對酒產生猜測,疑心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酒,都有各自的用意,但畢竟資歷尚淺,閱酒甚少,無法體會個中意趣。

「酒鬼」「看看你自己」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很可貴的,雖然尚未理解開頭講述神父破門而入的故事有何用意,但是鄰居們敲開了蘇雷曼的門,甚至是心門,促使他離家來到巴黎。

巴勒斯坦又意味著什麼呢。

但是最最最不可思議的是,影片裏提到了劉別謙的《天堂可以等待》。

差點驚呼出聲,但最後還是剋制地捂住了嘴。

手機殼裏還夾著上週在大光明看的《天堂沒有煩惱》。

好想問問組織者是不是刻意放在劉別謙回顧展期間,讓我的串聯list又多一項。

驚喜的一項。

硬要說的話,還有一個就是今天去看電影帶了只剩一瓶底的黑皮諾。

醒過頭了,不澀但是喝完嘴巴裏留下一種奇怪的感覺。

好出戲噢,邊看邊想蘇雷曼應該是infp吧,至少很i也很p。

如果能像他那樣觀察世界並且表達出來就好了。

邊吃減鹽夜宵雞蛋炒河粉邊回來寫,又想到一個細節。

不得不說確實跟咕嚕咕嚕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結,一開始以為影片是法語(dbq滑跪道歉),又看到那麽多酒,感慨小周在法國唸書是有道理的,法國遍地都是好酒啊(是巴勒斯坦再次滑跪道歉)。

 7 ) 《必是天堂》 :那个能让你内心淡定的地方

这部影片是由法国、巴勒斯坦共同拍摄的,很特别以纪实的方式叙述:导演兼主演以一位巴勒斯坦人为视角,说到巴勒斯坦必须要先了解下它的历史,巴勒斯坦国(阿拉伯语:فلسطين,英语:the State of Palestine)是中东的一个国家,由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部分组成。

加沙地带面积365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地区面积5800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领土为2500平方公里。

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人口为481万,其余为在外的难民和侨民。

主要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是一个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占领区以及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国家,1988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建国,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影片的节奏是欢快的以喜剧的形式体现,比如:男主在巴勒斯坦的时候居住地的邻居,一位中年男人偷了他家院子里梨树上的梨,满满一袋被他惊讶地看见后,中年男人立马理直气壮地解释:事先敲过门的没人回应才进来的。

好吧!

那还是主人不对了咯?

中年男人身强力壮、气势汹汹的样子,男主无话可说只能吓得缩回脑袋不予理睬。

可是之后没几天那个中年男人又来了,他不是来摘梨的而是来赎罪的:他又是为梨树剪枝又是浇水让男主看不懂,又好气又好笑。

而他邻居是个话唠神经兮兮的爱喝酒的老头,男主觉得环境对他的导演事业毫无灵感。

于是来到了巴黎,发现警察抓起小偷来都是三人一组,有的骑着单轮滑车、溜冰鞋看似效率很高。

警察查看一家咖啡店的露台是否超过规定范围,是六个人一群一起操作的办事效率也太低了,其实一个人就可以搞定。

还有一位看似拎着大包小包的老太太,像是无家可归的样子居然身后跟了一群的警察,这简直太浪费资源了不禁让人想起,很多中国游客在法国被人无辜抢劫的事件,请问警察叔叔阿姨们你们都在哪里呢?

男主在坐地铁的时候更是遇到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当他在地铁口轧机验票进入时,身后有位男士紧挨着他进了站,原来他是蹭票的,可他随男主进入车厢后没有羞耻感却是一脸的桀骜不驯,像是在威胁他可以看破但不要说破,素质差到了极点,可以说他已经丢尽了法国人的脸。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比如喷泉公园旁边的绿色铁椅,这是免费给人们坐的,只见有奔跑着抢座的、穿着溜冰鞋抢座的、骑着山地车抢座的、小青年和老奶奶抢座的、就是没有诚意让座的,这让男主看得一脸惊叹并唏嘘不已。

所以影片中才会呈现出,男主到了很多旅游景点都是空无一人的情景,耐人寻味的同时这也是强烈的讽刺浪漫的法国再这样下去将会葬送自己。

让人联想到了前段时间在法国举行的大规模黄马甲暴乱事件,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事件,真是让人一声叹息啊!

片中当导演等待法国制作人回复他的剧本时,用了很多赞美之词但还是拒绝了他,令他失望地来到了美国。

可美国也超出了他的想象,他竟然做了这样的梦:在大街上走路、超市里买东西的人们手里,都人手一把机关枪或凯基炮,这哪里是一座城市啊,简直是地狱。

这种夸张的想法也一定是来自于美国911之后严格的检查制度,和人们的恐惧心理。

而男主对于美国女制片方人的接见,得知他是巴勒斯坦人后,也就两句话打发了他,连吃顿饭的机会都没有给表示无奈。

他的身份和才华都被无人问津,当他心灰意冷的回到巴勒斯坦后,发现那个偷梨的中年男人还是继续来帮他浇着水,原来他是那么善良。

而巴勒斯坦的顶水妇女也让他另眼相看:烈日下头顶水壶移动交替行走,却保持一头乌亮秀发尽显了勤劳与智慧啊!

影片结尾镜头:导演在吵杂的迪斯科舞厅微笑端坐着,虽然他的年龄和环境格格不入,就算自己没有跳舞,但他在自己的祖国看着年轻的同胞们开心地嗨着,他也感到幸福!

这部影片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于2019年5月24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所以它是还温热着就来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让影迷们品尝的,真是新鲜又美味。

虽然导演没有用一句台词,但他的表情和经历却足以让观众领略到巴勒斯坦、法国、美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奇人异事,最后领悟到: 唯有让自己内心淡定的地方必是天堂。

 8 ) 吾乡即天堂

一本正、不苟言笑的老先生,瞪大眼睛好奇地观察两个世界的不同,唯一的一句台词就是:我是巴勒斯坦人。

老先生不满于家乡的种种弊病毅然决然出国寻找理想中的天堂,然而最后发现哪儿都一样,也有噪音扰民,偷窃,暴力⋯所有的警察都一样愚蠢,即使有了现代化装备也没有任何改变。

最终,老先生还是回到家乡,微笑着看着邻居心不在焉应付了事的为自己的果树浇水,和酒吧里兴奋地年轻一下一代,心里默默说了一句:吾乡即是天堂。

几个场景让我忍不住大笑起来:一是一开场老先生痛揍那两个门后躲着不开门的人,一是坐飞机遇上颠簸时坐立不安的样子简直就是我本人了,一是过安检口时老先生一气呵成的武术,成功震撼了安检人员,哈哈,古古怪怪,可可爱爱。

 9 ) 必是天堂

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

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

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

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

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

 10 ) 苏雷曼的无声旅行

序信众在门外叩门,教堂的大门紧闭。

也许有天堂,但却是巴勒斯坦人不得而入的天堂1,拿勒撒的寓言老邻居讲述了一个蛇的荒诞故事:他用猎枪救了蛇,蛇来帮他补车胎报恩。

善有善报是古老的传说也是迄今不灭的信念。

陌生人偷了他的柠檬,又回来主动帮他修剪柠檬树,浇水,照料小树苗。

知耻知错,采取补救行动,现实也并非毫无希望。

本来要闹事的两个哥哥,喝着免费的威士忌,中止了暴力。

巴勒斯坦人也懂得妥协和实用主义。

在林中搬运篮子前行的妇女,进几步再退几步,来回腾挪,用最没有效率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负担,前路漫漫。

不断互相交换墨镜的司机,并不能看清楚前路,被蒙着眼睛的乘客,仿佛盲人带着盲人,一起行驶在危险的路上。

拿勒撒,上帝出生的地方,永恒的应许之地2,巴黎的传奇主人公仿佛一个刚进城的乡巴佬,被巴黎街头的行人不断刺激惊异,打扮的仿佛要去参加时装秀的各式美女。

踩着平衡车和旱冰鞋追逐目标的警察。

“茶还是咖啡?

”横卧街头的流浪汉享受着福利社会的顶级待遇。

国庆日巡游,被清空的大街,大炮和骑兵令人错愕的穿梭过21世纪的巴黎大街。

街头不知方向的日本旅客,地铁里吓人的刺青男。

又是警察,不知道是驱逐还是护卫着一位拎着大包编织袋行李的妇女,巴黎,显然平静而安全。

用清洁用具打高尔夫的环卫工人,也是巴黎的一种浪漫,他们停下来看电视里转播的国庆阅兵典礼。

虽然是黑人,他们并非像这位巴勒斯坦人一样在巴黎是全然的陌生人。

绚烂烟花,法国的荣耀。

跟巴勒斯坦人何关?

法国制片公司令人尴尬而坦诚的拒绝。

你的故事,可以发生在全世界任何地方。

也许吧,巴勒斯坦人的故事就是如此普通,平淡无奇。

恢复了活力与人气的卢森堡公园,测量露天咖啡桌占地面积的警察,外乡人眼中的巴黎人滑稽可笑,莫名其妙。

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一位街头艺人为他吹奏萨克斯作为送别。

对那只热情而缠人的麻雀,他不得不回报以驱逐。

毕竟是一只巴黎的麻雀。

3,纽约的讽刺仅知道阿拉法特的出租车司机表明了美国人对巴勒斯坦全部的认知。

人手一枪的纽约。

天使降临的中央公园。

天使与恶魔在夜的街头和人间烟火中交错而过。

应邀参加自己影片的放映。

台下的观众,也许是猛兽,也许是卡通人偶,也许不过是万圣节的装扮。

只是来看一眼这个完美异乡人,没有人关心他的根-巴勒斯坦。

也许有关心的人,看看那台上沉默的阿拉伯支援者,台下无法停止鼓掌的听众。

巴勒斯坦人需要阿拉伯兄弟的支持,起立鼓掌,双方的固定礼仪,那是当然。

美国制片公司冷漠的飘走,和平的巴勒斯坦是个令人毫无兴趣的喜剧。

喝酒吧,不是为了忘记,而是不断想起。

离开美国的最后一站,杂耍似的安检。

美国,你也许很安全。

也许,你本无需如此防范。

4,回家,小柠檬树已经长大结出果实,曾经偷了他的柠檬的邻居依然在帮他浇灌打理。

在林中搬运篮子的妇女不再进几步退几步来回搬运,而是同时负重,走几步歇几步。

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人们在跳舞,封闭的空间,闪烁的灯光,已不知有天堂,已经在天堂。

后记巴勒斯坦人的故事似乎很难用轻松的方式来讲述,这部影片做到了举重若轻,但也许太轻柔了,不了解巴勒斯坦人情况的观众也许并不能体会其中隐含的各种愁绪。

巴黎部分,相对于纽约部分,大有讨好法国之嫌,巴黎俏皮美好的仿佛欧洲的明月光,当然也可以理解,哪个电影人不爱法国呢。

整片无疑是在向Tati致敬。

《必是天堂》短评

很多单个vs复数的 (但别老对称…)(纽约的部分真是好夸张…)挺好的 不太喜欢

7分钟前
  • country bread
  • 较差

siff06: 导演自己演自己,除了一句“我是巴勒斯坦人”几乎全程静默。空旷的街、奇怪的人、事、动物轮番上阵,妖兽都市即视感。对于政局、国民的赤裸裸明喻,借由男主大量尴尬冷场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太好笑了!

11分钟前
  • 倒带
  • 推荐

恕我直言,真的很无聊。

14分钟前
  • 平静海滩
  • 较差

别处/别人眼里的陌生人

19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还行

一出「巴勒斯坦人西行记」,苏雷曼往西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却一次又一次见到同样的状况。导演同一种近乎木讷且夸张的手法(像低配版阿基)表现这种状况,比如纽约遍地都是人背着枪,警察却始终追着裸露的女子不放,制造出滑稽戏一般的喜剧效果。别处才是天堂吗?走过一圈的苏雷曼发现世界不过如此,于是那个令人厌恶的家乡也变得可爱起来。

24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形式欣赏不能

27分钟前
  • 閩州牧
  • 较差

导演脑子瓦特了,雕虫小技当有趣。豆瓣很多评论老是从背景切入,独不论电影本身,也跟着走火入魔了。

31分钟前
  • 快门走火
  • 较差

真的要大呼可爱啊!导演兼主演像一只狐獴、地鼠或橘猫,清醒与警觉的眼神下糊着一层怯怯的萌态,看得小心肝都在消融。可明明电影充满残酷的冷冰的政治隐喻、国别思考,只是一旦运用那种童真的、瑰奇的、魔幻的形式呈现,那种漫画式的趣味就飙升了。尤其是全民武装、变装出行那几段,想象力格外有趣。而对称的画面、动作,以及重复的蠢蠢的运动轨迹,又是另一种强迫症式的美学,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四星半。@上影节。在SFC上海影城观影,而16号正是在此偶遇配角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3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CCFF2020# 以死板为背景板,不断寻找趣味元素,这一过程于是成为趣味本身,倒是有迹可循的。但是导演却忽略了,这块更大的背景板本身却是死的啊。。至于轮番上阵的符号们,不就是超低配安哲?而男主这个最大的符号旁观者也没能绷到最后,还是迫不及待的闯入,用来点明自己的国籍身份而崩坏。

38分钟前
  • 伍月
  • 较差

完美大概是不存在的,生活也不总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走,那不如坦然接受,毕竟这就是这个世界具体的样子。

43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还行

#SIFF22#全程面瘫脸冷漠看世界,而世界里的人们一张张扑克脸,机械的动作,可笑的行为。这就当今世界最形象的展现。电影的意识形态高分,导演的审美趣味也值得赞扬。最后结束放佛从迪厅走出来,踏着鼓点整个人都high了。这就是观影体验。

4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越看到後面越有意思,搶椅子和槍支社會那兩段太好玩了,最後結尾直接表達了導演想法:巴勒斯坦是亂,你們發達國家又好到哪去,都他媽不如一起去跳舞。

53分钟前
  • 江流
  • 力荐

第一部苏雷曼,还是蛮喜欢。主要风格太独特了,偷窥狂苏雷曼老爷爷的社会观察记事,颇有些罗伊·安德森的感觉。从家乡到巴黎直到纽约,苏雷曼用自己拍电影的情节串联起来各个地点,即便观察有些夸张,些许情节因为缺乏背景而无法理解,但是其风格的轻松和可爱足够成为主竞赛最特别的影片之一。看完也不得不感慨一句: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58分钟前
  • oDD-O-o
  • 推荐

画风像安德森,但是我觉得真不好看

1小时前
  • SN
  • 较差

导演非常可爱,沿用对称美学以及三段式结构,把该死的政治问题具象化,最喜欢卢森堡公园的椅子和纽约超市的枪支两段。果然世界各地都有冷漠的人、没用的警察以及只关心噱头的政治白莲花。巴勒斯坦国将不国的控诉也融于戏谑之中。剧本精巧但也有不足:因场景割裂显得有些堆段子,有些矛盾的落脚点也有些过于轻盈,以至于失去了喜剧本该有的嘲讽力量。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2020深圳欧盟影展#又是一个小惊喜,非常对称非常美,又有怪异的趣味,另类巴黎纽约游记片,对城市的刻板印象表达得非常有趣(空荡冷漠高福利的欧洲,人人持枪牛鬼蛇神的美国,相同的是到处都是警察和武器),每个片段全是象征和隐喻,简直像寓言漫画,这种高度提炼又以极强的舞台感呈现的风格显然有比较高的进入门槛但我很喜欢。显然他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印象。深深藏在其中的其实是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独立的向往。导演老爷爷的憨憨做派很像塔蒂了。看完后被同行的以色列朋友科普了巴以独立冲突,一下子觉得层次感多了许多,对比当下感觉很有意思。

1小时前
  • 艾栗子
  • 推荐

冷漠与嘲讽,政治隐喻与符号构造,塑造了一出在沉默寻找与无奈等待的政治喜剧,

1小时前
  • 二甲拍客小杨
  • 较差

草帽一戴,谁也不爱,在充斥暴力偏见冷漠的世界寻找片刻宁静制造些许幽默,导演把自己的处世哲学变成了电影语言

1小时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1/看不下去·2

1小时前
  • 腐烂兔脚
  • 很差

荒诞久了,其实就有些无聊了。

1小时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