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汤固然合适不得善终、不可夺志的猛士形象帮派片。
但最适合他的角色,应该是早婚早恋北爱游击队员和中老年爱尔兰酒鬼诗人。
前者现在演正当时,后者可于十年后出演。
并且片中其可以吹嘘一下拳击经历兼顺势睥睨一下作为末流拳手的同侪、海明威先生。
当然话说回来、本片中衣襟大敞动辄往桌子上拍枪、良知未泯功过对半开的中级苏联军官形象已经属于刻意修正美化过的不公正认知。
大有为审美意义已臻极度僵化无趣的利维坦帝国贴金改观的重大功效。
1953年的3月5日,斯大林死了,在他死前,苏联处在一个极端集权的领袖掌控之下,契卡、克格勃逮捕的对政府持异见者,“革命的敌人”,不是被处死,就是被送往了古拉格岛这样的集中劳改营。
1953年后,赫鲁晓夫上台,推翻了斯大林的一些定论,在集权的政府框架上打了一个有益的补丁,政治上趋向开明专制,让苏维埃又持续了40年的生命。
44号孩子,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阴郁的基调,似隐还现的斯大林似政治手腕,理解这种时代,理解这个背景的人,才能感受这种不寒而栗的 恐惧,这样说,这不是一部悬疑片,你能明白。
同时,这也是一种时代的情怀,因为我们曾经也有过。
相比时下的漫画改编电影,碟中谍5,猪猡记6,蝙蝠侠7的卖座,这样的反思和情怀被大众嗤之以鼻,可见历史的悲哀,我给该片点赞,虽然他还有很多不足。
本片只有一个人在演,那就是汤姆哈迪,因为其他人的角色更本就没有逻辑可言,所有剧情全为哈迪的角色服务,其他人沦为炮灰,这貌似是一个严肃正经的故事,但骨子里依然是美帝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嫁接时代背景,但男主角的超能力已经强到不需要配角的存在,剧情的发展莫名其妙,导演似乎认为不需要向观众解释什么,观众只能从后面的发展去猜前面的剧情,因为影片对自己的叙事手段实在是太有信心了,观众只能自己脑补空出来的部分。
本片似乎在批判现实,看哈姆在片中心系天下的样子似乎也确实是这样,但导演就是不解释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到了装逼绝症晚期,让人恍惚以为在看没有旁白的纪录片,但即使是纪录片也能拍的比这清楚得多,因为主人公做着让人类不能理解的事情,所有人用严肃脸演着一个智商是硬伤的故事,我们能看的,唯有哈迪,认真的彪着引以为傲的演技,因为在导演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这是我们唯一能感到这是一部电影而不是猜谜游戏的部分。
记一段被删除的原著剧情:电影开头并没有清楚的交代整个故事最初的起因,小说中里奥和弟弟生活在饥荒的年代,经常有人吃人!
里奥和弟弟在森林里捕捉一只猫时,哥哥被一对吃人的夫妇带走了,弟弟因为近视并没有发现。
里奥因脑震荡失去记忆,但后来这对夫妇良心发现反而收养了里奥。
这段可以呼应电影结尾——里奥为啥要收养那两个孩子。
而里奥的弟弟因为年纪小,加上有非常严重的视力问题,在当时残酷的环境下和里奥相比无法对这个家庭做出贡献,母亲也因此发了疯,在母亲神志不清时,就把弟弟当成是哥哥百般爱护,而在神志清楚时对弟弟则是残酷的苛责。
弟弟杀人手法就是当初里奥教弟弟杀猫的方法,丧心病狂的要把孩子的内脏喂给猫吃。
ps:干翻纳粹德国后,苏联红军挺进柏林,强奸了12万妇女,近一成被强奸致死。
波兰则有200万,也是近一成被强奸致死。
1. 书的开头是童年的Leo和自己的弟弟去捉猫,但被人捉走。
电影的开头是Leo遇见红军,被红军军官收养2. 书里没有描述Leo的战斗场面,瓦西里也不是Leo的战友3. 书里追捕逃犯是在冬天,Leo因为跳进河里追捕逃犯和嗑药,病了。
4. 书里MGB派了一个医生来探查Leo的病情,并且勾引赖莎,并拒绝。
电影把这个人物完全删掉。
5. 书里在流放地,一共有两个孩子被杀。
但电影里只有一个。
6. 书里涅斯捷罗夫是被自己太太说服,参与追捕,并在海边因为过于紧张被安全系统盯上并逮捕,被迫安排陷阱逮捕Leo,但仍尽力让Leo跑掉。
电影里是他返回家后被逮捕。
7. 书里Leo在返回莫斯科搜集线索时,还去见了自己的父母,收到一封信,这是一处伏笔。
电影里把这处伏笔完全删除了,因为这个伏笔过于血腥黑暗。
8. 书里在Leo逃出列车,前往罗斯托夫里,说明了他们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帮助。
电影里把相关情节都删除了。
9. 书里的杀手真身是Leo童年的弟弟,为了联络到自己失散的哥哥Leo,而反复使用哥哥教授的捕猎手段来杀死小孩子。
而童年Leo被猎人捉去以便喂食猎人夫妇的儿子,但猎人儿子却死去,Leo在被捕捉的过程中震荡失忆,猎人夫妇和Leo吃了儿子的肉,Leo作为夫妇的儿子,三个人一起去了莫斯科。
电影里杀人的动机则粗浅很多,仅仅是自身冲动,无法克制的冲动。
原著前面花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在斯大林恐怖通知下的苏联,很绝望的背景塑造。
这使得Leo夫妇近乎自杀性的行为更有意义。
我们终将死去,但这不是我们今天不去做事的理由。
结论:原著真的很黑暗,也很绝望。
演员用什么口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哪个演员的戏太多太少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电影情节分不清是爱情还是悬疑或者动作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是奥斯卡评委,我们为什么写个影评非要评论那些格式化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难道只是看看这个导演够不够格?
这和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我觉得看电影是一种享受,他可以让我了解与我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生,就像吃饭我从来不会研究这是哪个厨子做的,用的是不是高级食材,我所追求的这道菜是不是可以让我吃饱,让我觉得吃起来是一种享受。
我只关心我的嘴,厨子好坏这种事还是让厨师等级考试的考官去决定吧。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说电影追求的是能否带给自己积极的感受,并不是电影本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拿这个电影来说吧,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的是感动,让给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在各种困难前的选择,如果我是里奥,当面对死一个和死四个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会选择死一个,然后在愧疚中草草结束一生,不是无情,只因懦弱和优柔寡断,不敢反抗强的的国家机器,不敢承受一旦失败所有人都结束的后果。
如果我是里奥,当上级禁止我发掘真相时,我必定会听从命令,一方面因为我有我的家庭去维持,何况已经被发配边疆摇摇欲坠,孩子的父亲都已认命,另一方面因为我受到到的教育就是闲事不要管,马路上的老太太不要扶。
(不知不觉,我已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人)也许我更像里奥的朋友,年少轻狂无所畏惧,当有了家庭就没有了棱角,学会了妥协和认命。
但里奥和我不一样,他从来没有妥协,认为对的他一直坚持,对待爱人他没有放弃,哪怕是对方并不是心甘情愿嫁给自己甚至和同事暧昧不清,因为责任因为爱情,他重新赢得了妻子至死不渝的爱。
面对正义,里奥也没有妥协,哪怕走错一步粉身碎骨,为了无辜的孩子他返回杀机四伏的莫斯科,保卫森严的拖拉机厂。
他善良,面对对他下刀的兽医还有杀死四十多个孩子的军医,他都没有动枪。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塑造了里奥的这一形象,执着、善良、有责任心。
它让我看到了与我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态度,让我看到了我自身的一些缺陷,让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完善自己。
电影很大一部分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感情是真实的,观众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对我的启发也是真实的。
所以电影硬件的好坏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哪怕它只有一点闪光点,我们抓住它即可。
口音我们可以试着习惯。
角色太平面我们可以脑补,翻原著。
情节。。。。
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正剧,它包含喜剧、悲剧,自然也会有爱情、动作、悬疑甚至恐怖,演什么看什么就好。
最后一句话结束,认真,你就输了。
导演: 丹尼尔·伊斯皮诺萨主演: 汤姆·哈迪 / 乔尔·金纳曼 / 加里·奥德曼 /对于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多少对这部电影会这那么点儿隐隐的感情,说实话看原著也是阴错阳差在没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慢慢读了进去,看本片的时候已经算得上是读者粉丝了,不再单纯的被故事吸引,有了更多的理由,希望能从影片中找到阅读时的快感,那种恐怖时代的冰天雪地似乎冷的是人心的残酷,相信很多读者对《44号孩子》更深的记忆一定是对前苏联那段恐怖历史的渲染,而非杀童案的推理,所以本片导演在改编创作时显然有失偏颇。
本片从成片来看是标准的好莱坞制作,将原著故事中的连环的凶杀案情节放大,试图用凶杀的线索来吸引观众,问题是观众对此或许并不买账,至少这样的处理是对小说的一种伤害,尤其是在导演并不成熟的改编之下若是没看过原著的话几乎很难理解影片中的很多情节处理,更不用说本应有的那种彻骨寒冷的氛围。
看本片时太多的地方事靠着记忆与文字印象来弥补了,几乎整个偏离了原著的轨迹,作为改编来说本应有导游发挥的空间,那么导游就要来承担这种改编的责任。
当《44号孩子》被处理成一段惊悚的悬疑故事之后,也就失去了其本身最大的魅力,也令本片显得平淡无奇。
汤姆·哈迪操着一口俄罗斯味儿的英语叫人怎么听怎么别扭,反正都是英语了何不干脆字正腔圆呢。
总觉得导演应该在那些工于心计的人心上下更多的笔墨,如果故事的背景是在前苏联那么其必然的原因就是要让这个北京对整个故事起到渲染的作用,而电影却没能体现出这样的效果,甚至改变到任何其他地方也都一样,这便是电影的失败之处。
导演将太多的心理层面的较量一笔带过,无论是主角与瓦西里之间的恩怨还是主角与妻子之间那种笼罩着猜疑的感情,在影片中观众几乎根本无法看出原著中所描写的那些层次,人物显得很呆板,甚至叫观众有一种影片在很刻意的抹黑那个时候苏联,尽管可能事实比影片更甚。
没有了那份历史的厚重,整部电影这个故事也就失掉了原有的分量而变得稀松平常,寡淡无味了。
如果说这个故事本有机会成为话题作品的话,那么如今也就只能算得上是一部好莱坞的流水线产品,稚嫩的导演对这个题材的驾驭能力明显不足,但影片整体叙事流畅,可看性还是挺强的,导演需要的是对更多细节的把握,和在心理层面的表达,只能说有点儿可惜了这个好故事。
小时候,饥荒确实很严重,但是解决的方法有很多,里奥选了讨好母亲的做法。
他看到了猫,首先想的不是抓住猫,把肉拿回来,而是回家报告妈妈,由妈妈做抓猫的决策,他负责带着弟弟去实施,看似精巧的策划,无非是展示给妈妈看,我是一个多么有能耐的儿子,因为爸爸逃走了,妈妈很失望。
妈妈也确实很指望这个长子,以至于长子失踪之后,把幼子当长子看待,而幼子很笨,无法取悦妈妈,这就造成了幼子一辈子的情结无法打开。
里奥被抓住之后,本来是要被吃掉的,但是阴差阳错,又被收养,他太幼小,始终无法确定养父母什么时候爱他什么时候要杀掉他,所以他一生都在讨好这对父母,反映在工作上,就是无脑服从上级,上级的一切决定他都执行,而且他始终战战兢兢的无法确定啥时候上级就来收拾他。
反映在爱情和婚姻上,瑞莎在书里承认,嫁给他仅仅是为了活命,他娶她,也始终无法信任她,认为她是想渗入组织,但始终在犹豫,他其实想享受一下被讨好的感觉,就是瑞莎会像他讨好父母讨好上级一样在婚姻里扮演百依百顺的角色,但是还没来得及大权在握,就被组织从头捋到尾,好惨。
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悲剧吧,他行动的目标始终聚焦在我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让目标高兴,如果他满意了,我就高兴,如果他不满意,我就阴云满天大祸临头。
但不得不说,主角里奥确实有能力有脑子,内斯特洛夫也有一颗破案的心,但是奉行的是简单粗暴大海捞针的做法,当然他也有脑子,通过走访民兵队,完成了凶手行进路线的规划,从铁路线的起止点涉及到零配件的供应判断出了凶手的职业和可能的起点。
里奥,内斯特洛夫和凶手的不同在于,凶手只专注于依靠经验,一遍一遍的复盘,把过去发生的市区一次次的重演,力图完美,却没有任何意义,不能预测未来。
人类最大的优点,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规划未来的行动,只有在这方面具有优异的能力,才能存活,而不是始终活在过去。
病态的人,其实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却视而不见的不去看未来不去看现实, 我觉得最具生存能力的,还是里奥养父母两口子,里奥去抓猫固然很能干,但一只瘦猫能够三个人吃吗?
养父抓里奥吃,才是比较实际的,十岁的小孩子,反抗能力弱,肉又多,而且当他们的亲生儿子已死,立刻改变做法,把死去的孩子炖了,养活活着的三个人,而且决定搬去城里找亲戚帮忙。
在面对里奥究竟告发不告发瑞莉这件事上,养父只问,你告发她,可以保住三条命,不告发她,损失四条命。
自己做选择。
决定权在里奥手上,不在其他人手上。
当年,吃了里奥,救活三条命,不吃里奥,死去三条命。
很简单的算术题。
做就是了。
他们不是邪恶,而是基于生存的逻辑。
里奥选择了不告发,不告发, 究竟是不是瑞莉那个怀孕的加码,还是里奥已经选择了不管怀不怀孕,都不会告发,这就是里奥的选择。
如果让孔子做这种死一个还是死四个的选择,孔子肯定不选,就让事情按照本来的样子走下去,该谁死谁死,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好,节奏很快,气氛很压抑。
本片和政治挂钩极多,快看结束了,才理解为啥两个坏警察要如此针对哈迪,就是因为苏联这个不能有谋杀,有人怀疑就要遭殃,这种政治迫害真是近朱者赤。
导演为了注重还原那个红色恐怖时代,不惜牺牲掉叙事节奏而在故事中段聚焦几位角色面对惨剧的心理变化,使后半段略显拖沓而且找到凶手的过程也太过平淡。
怎么会在这里被如此慢怠!
看来人性的光芒真的要靠人性本身去感知和体味。
出乎意料的情节,跌宕起伏,人设完整逻辑关系清晰。
虽然已做好准备品尝男女主角的演技,但还是有意外的惊喜;tom的气场依然醇厚,随着整个影片的节奏和剧情的发展,更显得相得益彰。
中间几次竟有真实故事的错觉,人类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在任何zhuanzhi政治环境下显得那么的脆弱,无论你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什么,终究要靠自己最后的心智体力去赢得生存的机会和权利,任何安逸的暂时只是表面的错觉,常备不懈,居安思危才是生存的王道,能诗酒田园的热爱生活,也能惊悚悬疑的捍卫自己的自由与尊严,才是人生第一必配能力。
人性的光芒才会有机会燃亮自己并照亮他人……
很好 好久没看 谍战?片子了 很真实也猜不出结局很好
只有对苏联那段可怕毫无人性的红色恐怖历史有所了解 才能真正体会到公平正义自由这些是何其的不易 人性被扭曲亲人背叛尔虞我诈……
果然编的不行,这俄国口音真的太出戏了。
我理解是这样的 原著是借由一个SK情节的悬案放在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特殊大背景下 涉及到战争 政治 家庭 爱情 人性...方方面面说的很多,而电影是这样的 集合了一帮好演员拍出一个什么破玩意儿?心疼... 难为了汤老湿一脸老子演技nb的样子...
TOM,Gary演技精湛 劇情安排緊湊 很好看 但我不會再看第二次....so sad
汤老师已经成了柔情硬汉的特型演员了,永远都能从肌肉中挤出眼泪。什么时候大陆能开放此类题材,肯定能垄断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十年。
导演功力一般 汤姆发挥正常
用这么豪华的阵容和这么烂的剧本给汤老湿陪衬真的好吗?
看在RS的份上,四星。
好莱坞怎么洗脑的,就怎么洗的全球都贬低中国,弄了一群鸡鸭猪狗演了个苏联的故事,什么j8垃圾玩意,典型的American time意淫式
剧本有些松散,风格也切换几次,好在几个熟面孔演员表演依然出色。
没拍出原著的肃杀气氛,变得有些英雄主义了。
狗爹角色蛮酱油湿湿又一次演技爆棚以及完成自己最后的自我救赎
浪费卡司!前一个半小时我都不知道大家到底在干什么。汤甜又哭了呜呜呜心疼。Leo这个角色其实塑造得很成功,于是汤甜又演了一个内心其实柔软到不行的硬汉。“你告诉我,其实我是不是一个看起来很可怕的人,一个恶魔。”不啊你是一个天使啊!但叙事真的好失败,比例失衡。另,前排大屏幕看汤甜简直!
汤甜演技正常发挥,很敬业地贡献了贯穿全片的俄语口音英文台词;但是,居然全片都用英语对白,其实没有必要特意强调俄腔,反倒显得过于刻意了…节奏有点拖沓,女主看着有点接受不能
五星好评,这就是那个我们想象中的前苏联
导演似乎想面面俱到,又要政治元素,又要悬疑推理,又要动作戏,结果一头也没占着,很可惜。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女主角是败笔,原著派无法接受。Василий当反派有莫名快感。1953斯大林逝世与Demidov兄弟童年我觉得可以有所发挥。苏式英语听得不够味,想看俄语配音版。
全体制作班底站出来向原著道歉!汤老湿和狗爹可以先回去。
拍悬疑就拍悬疑 真不应该扯太多想表现太多。连撑同性恋都还要扯一下 把一个电影拍得画面这么好却偏偏这么像一堆屎